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

绪论

一、新闻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新闻业务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摄像、新闻的编辑、制作几部分。

一、新闻采访: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所谓新闻传播是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媒体信息接受者)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一)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1、从新闻传播的流程来看

电视新闻:前期选题——采访构思——采访拍摄

后期播出——文字稿——画面编辑

报纸新闻传播流程:获得新闻线索——新闻报道策划——进行采访——新闻写作——新闻排版——印刷、发行

2、从新闻传播的本质特征来看

(二)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新文学创作

新闻写作摄取材料的方法:

新闻采访:获取关于采访报道对象的真实丰富的素材。

↓整理采访素材:通过整理新闻采访素材使素材由无序变为有序,为写作奠定基础。

↓新闻写作:采访得来的素材,其中的相当部分将不失原貌的直接地进入到新闻作品中。

(三)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新闻记者的职责:发现新闻线索,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写成新闻报道或制作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发表或供领导层参考。

新闻采访的特殊性:从事新闻写作,作品形成后用于通过新闻传媒进行公开传播,满足人们的知情欲望。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记者和通讯员所进行的新闻写作,要对通过采访而得的原始素材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使之从无序变为有序,对重点加以突出,并将报道内容用文本的形式体现出来,使受众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新闻记者的工作内容,概括起来主要由三个:

1、采写新闻报道

2、反映情况

3、做群众工作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围绕事实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它是后者的不可缺的认识论的基础。

新闻写作根据新闻采访得到的素材制成新闻传播文本,实现新闻采访的价值。

一、新闻采写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有着一致性,它们都是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

(一)在真实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二)在深刻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三)在丰富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三、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对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对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材料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把握。

对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之处、耐人寻味之处、意蕴丰富之处。

第一章、新闻采访概论

一、新闻采访的涵义和特点

一、新闻采访的概念界定

(一)对现有新闻采访定义的讨论

1、“素材搜集说”

2、“调查研究说”对于新闻采访主体的定义只限于新闻记者,过于狭窄。

3、“互动行为说”新闻采访是一种人际交流。

(二)新闻采访内涵

新闻采访是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二、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一)新闻采访以大众传播为目的(信息,是消除认知的不确定性。)

(二)新闻采访以平等沟通为手段(只有平等交流才能获取更多的信息)

(三)新闻采访关注事实的新闻价值(新闻采访的核心价值)

新闻价值:定义: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

五要素:时新性(最重要)、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二、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是一个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符号互动。

一、新闻采访是一种信息符号互动

(一)新闻采访本质上是一种符号互动行为

1、符号互动理论

个体具有“在互动过程中将自己视为被评价的客体以获得自我形象的能力”,也具有“感受并理解他人角色的能力”,当一个个体具备了“将自己放在他人地位上的能力”时,就“提高了合作互动的可能性”。——乔治.米德

社会被视为相互作用的个人的集合体,而这种相互作用的中介物就是符号。互动者会运用群体和他人的视角考虑问题,并根据具体情景,调整符号的运用,从而成功地彼此调适,达到交流的和谐。——布鲁默

2、符号互动理论对新闻采访的启发:

(1)采访者必须与受众进行互动,采访者要站在受众的角度,抱着与受众互动的目的来考虑采访、写作,感受受众的需求。

(2)采访者必须培养良好的与采访对象进行符号互动的能力,让采访对象将采访者所需的信息和盘托出。

(二)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

1、采访应基于双方对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

2、采访者应当以前台的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

3、采访者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在认知和情感上去体验受访者的心态。

二、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1、社会交换是某物或某项活动从甲方自愿地转移到乙方,以换取他物或他项活动。

2、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应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资源交换”是否成功,要看他们之间是否存在信任和友谊。

第二章、新闻线索与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一、获得线索:采访的起点

一、新闻线索的涵义及其特点

(一)涵义

1、新闻线索是关于新闻事实的片断性的简要信息。

2、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事实的简要信息。

(二)特点

1、多数新闻线索显得较为简略,基本上不可能做到五要素俱全。

2、新闻线索往往是比较零碎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新闻线索才可能比较完整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3、新闻线索稍纵即逝。

4、新闻线索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5、新闻线索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二、新闻线索在实践中的功用

1、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从而产生采访动机。

2、为记者的采访提示了方向。

3、为媒体的报道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三、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

(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

1、消息中是否含有深度报道的价值?

2、事实报道是否有评论的价值?

3、一篇从A角度出发的报道,如果从B角度报道是否有意义?

4、异地的新闻现象或问题在本地是否也存在?

5、个别现象是否普遍存在?

(二)互联网、手机等信息传播工具

(三)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

1、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要决策,尤其是与广大群众关系密切的重大决策,立法机构颁行的各种法律。

2、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重要讲话。

3、各级党政部门举行的会议,尤其是记者招待会。

4、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统计数据、总结和调研材料等。

(四)企事业单位

1、企业单位:经营状况、改革进程和经营策略等。

2、事业单位: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五)重大文体活动

1、如何在众多的线索中抓住最有新闻价值的线索。

2、如何才能找到独家的新闻线索。

(六)社会网络

1、采访对象

2、通讯员

3、各行各业的朋友

(七)日常的平凡生活

1、成为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在体验中加深对生活的理解。

2、群众来信通常能起到提供新闻线索的作用。

二、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

一、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意义

1、资料准备有助于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从而提高采访的效率,是采访更加深入。

2、资料准备有助于记者应对采访中遇到的困难,在关键时刻提出精彩问题。

3、资料准备能够帮助记者在报道中避免犯一些简单的常识性错误。

4、资料准备还能帮助记者获得千载难逢的采访机会。

二、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内容

1、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1)采访对象的简介。(2)采访对象的专长、主要贡献或专著,曾产生过什么影响,在同行中的地位,别人有过什么评价或传说等。(3)采访对象的特点。(4)分析采访对象与所采访的问题有何利害关系。

2、了解关于新闻事实的背景材料

新闻事实的背景材料:指与新闻事实有联系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政治原因、地理特征、科学知识等过去时的材料。

作用:帮助读者了解所报道事实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可以增添新闻的活力和厚度。

3、了解一些与新闻事实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资料准备的渠道

1、查阅相关资料

2、检索相关传媒的报道

3、进行预采访

4、平时持之以恒的长期积累

四、资料准备的“十比一”原则

西方学者和记者有一种说法认为,访前准备要遵循“十比一”原则。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致认为,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

三、分析采访对象及其心理特点

一、采访对象的特点与分类

(一)特点

1、具有相当的复杂性。(1)人口特征的角度(2)个性差异的角度(3)个人兴趣爱好的角度(4)个人的人生经历的角度(5)对具体的采访所持的不同立场

启示:记者必须因人而异制定采访计划,从而确保采访获得成功。

2、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启示:一方面记者在采访前应做更多的知识准备;另一方面,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问后,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倾听上。

3、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启示:记者在采访中要巧妙地、千方百计地引导采访对象的谈话,使之合乎记者的采访目的。

(二)分类

1、当事人:是新闻记者最重要的采访对象。

2、知情人:不是行动者,但对新闻事件有一定了解,甚至有可能参与了新闻事件的策划。

3、目击者:亲眼目睹新闻事件发生的人。

4、有关人士:记者借用他们的言论表现出记者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借助于他们的权威性增加报道的说服力和深度。

二、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

(一)从个性心理层面来分析一下采访对象

1、理性外向型:有较强的理想思考能力,不容易受到自己情绪的影响,而且善于与人交流。

对策:不宜提问过于频繁,应简洁明确,不宜过多。

2、感性外向型:健谈,易受情绪影响,思维较活跃,易谈一些与采访无光的话题。

对策:设法保护对方谈话积极性,努力控制谈话主题;记者要学会追问,让谈话始终围绕主题而展开。

3、理性内向型:“内秀”,思考深入,不善与人交流,不易把自己所想流畅表达出来。

对策:提出精彩问题,并努力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4、感性内向型:内心世界比较丰富,易受情绪左右,不善与人交流,较自闭。

对策:注意调节采访气氛,保证采访对象有一个好心情,同时也要找到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话题。

分析导致采访对象紧张、不说话的原因,要从采访原因和性格原因两方面分析。

如何缓解采访对象紧张情绪?

1、采访对象想谈什么就让他谈什么,记者随声附和就可以。

2、记者主动说话,但不要迫不及待地追问。

(二)从社会心理层面分析采访对象

1、热情地配合记者的采访

采访对象可能抱着宣传自己的目的,认为报道内容会对他们或者所在单位发展有利。

对策:保持清醒,清楚了解对方动机后,观察评价了解到的信息;注意通过其他渠道核实信息,保证新闻的公正性。

2、消极地应付记者的采访

对象采取这种态度,通常是因为采访与他们没有什么关联;有时消极的态度也很有可能会是媒体或记者本身造成的。

对策:记者应当首先取得他们的信任,并采取各种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采访中,通过高质量的问题,了解事件的真相。

3、借故回避记者的采访

采访对象通常不愿意接受采访,认为采访可能会给他们带来负面影响或者对他们没有意义。

对策:记者应当充分理解这类采访对象的心态,是他们认识到采访的意义和价值;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不经过预约直接去找采访对象。

4、故意阻挠记者的采访

采访对象知道记者索要采访的内容对自己不利,对所在单位的发展不利,因此想尽办法动用自己的权力甚至暴力,百般阻挠记者采访,甚至威胁、恐吓记者。

对策:记者一方面巧妙地躲避采访对象的阻挠,使事实真相公之于众,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自我保护。

四、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

一、确立采访活动的意图目标

1、正确确立采访意图

(1)采访意图要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2)采访意图要与受众兴趣一致。

(3)采访意图要与媒体的报道思想和风格相一致。

(4)采访意图要与客观事实本身相一致。

2、确立采访意图与“主题先行”

(1)采访意图:采访的方向和采访所要达到目标的预设,它有待采访过程去实现或证实。

(2)主题先行:记者在采访之前就确立了自己的采访主题,围绕这个主题,他只搜集自己需要的新闻素材而不及其余。

二、制定行之有效的采访计划

1、确定采访顺序和活动安排。

(1)确定采访地点(2)确定采访时间(3)确定自己的形象

(4)确定采访的次数(5)确定采访的方式

2、确定采访的主要方法。

(1)访谈(2)开座谈会(3)现场观察(用眼采访)(4)电话采访

(5)网络采访(6)隐性采访(7)蹲点(8)民意测验

3、确定采访的主要问题及提问顺序

(1)明确采访的主要内容(2)确定进入主题的方式(3)确定提问的形式

(4)确定提问的顺序(5)确定提问的态度(6)拟定采访的开头、过渡和结尾的方式

五、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

一、在合适场合中创造采访机会

(一)创造合适的采访环境

1、影响采访环境的因素:(1)采访对象的身份(2)采访的内容

2、努力营造合适的采访环境:(1)选择合适的采访场合和时间(2)注意营造比较融洽的采访氛围

(二)创造合适的语境

记者应事先对采访对象的爱好有所了解,在采访中尽量谈论他们特别感兴趣的话题,以使采访对象兴奋起来。

二、在强硬交锋中创造采访机会

三、在侧面迂回中创造采访机会

所谓“侧面迂回”采访,是指先从采访对象的周围或侧面了解其人或其事的情况,然后再找采访对象本人进行深入细致地交谈。

1、迂回战术的试用情况:

(1)采访对象特别繁忙或因其他以外的原因,一时抽不出时间接待记者的采访,而报道任务又不能拖延,编辑部要限期交稿。(2)采访对象不愿意谈,甚至拒绝接受采访。

(3)已经无法找到当事人或被报道对象已经逝世。

2、迂回战术的好处:

(1)往往会使采访对象对记者的行动表示关注,并最终答应记者的采访要求。

(2)如果记者始终无法见到采访对象的庐山面目,迂回战术也能使记者获得足够多的新闻素材,有时甚至比直接采访当事人得到的材料还要丰富,还要精彩。

3、两种记者常用的迂回战术:

(1)记者通常去采访20至30位采访对象身边的亲人或挚友。

(2)记者在采访对象的秘书们身上做文章。

4、采用迂回战术应注意的问题:

(1)采访中采访对象的选择。(2)得来的材料要多方、认真核实,不可轻信。

四、在多次接触中创造采访机会

(1)第一种方法,在首次采访要求遭到拒绝后并不轻言放弃,明确表示自己几天后还会登门拜访。(2)第二种方法,使用任何可以抓住的机会进行采访,让采访对象的一些空闲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

五、在转换身份后创造采访的机会

记者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有时公开的记者身份反而会使他们得不到采访机会,而转化一个角色身份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第三章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

一、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提问,是记者运用对话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

一、采访提问面临的诸多难题

1、记者的采访活动有着强烈的目的性,每次都有所不同,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2、采访对象的情况极为复杂。

3、采访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新的线索,也随时可能冒出新的问题。

二、提问的类型

1、开放式提问

指所提问题比较笼统,采访对象的回答范围广泛,发挥余地较大的提问方式。

优点:采访对象可以很随意地回答,发回的空间较大;对记者来说,这种提问也比较省力,且问完后,有一定的喘息时间,来缓和采访气氛。

缺点:不利于挖掘关键性材料。

用途:一般主要用于采访的开头,以便形成融洽自如的采访气氛,在采访过程中也可以作为一种过渡和

调节的手段。

2、闭合式提问

指所提问题比较具体,采访对象的回答范围狭小,指向性强的提问方式。

优点:容易从对方的回答中得到实质性的材料,深入的采访往往是靠闭合式提问完成的。

缺点:气氛往往比较严肃、紧张,记者提这类问题较吃力,必须事先掌握大量材料。

用途:一般适用于层层追问、深入突破、证实事实等。

三、提问的方法

1、正面问。正面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不拐弯抹角。

2、侧面探。记者不便从正面提出问题,而是从侧面入手,或者绕个弯子,提些表面看来与访问内容无关的问题,以引发采访对象谈出真实情况的一种提问方式。

3、反面激。从逆向提问,通过一定强度刺激的问题,激起采访对象由“要我谈”变成“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

4、设问法。记者提出一些假设性问题,或者明知故问,以使采访对象放松戒备,或引发采访对象思考、回答,从而获得或证实原初步掌握但又没有肯定的情况。

四、始终掌握采访提问的主动权

(一)明确提问目标

1、新闻文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

2、记者新闻价值观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

3、不同目标受众群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

(二)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

1、用合适的方式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

2、把整个对话有效地控制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

(三)通过追问挖掘事实的新闻价值

五、审时度势地问出精彩问题

(一)不同采访题材所要求的不同提问方法

1、采访题材符合采访对象利益或价值观:提问可以是正面的、直接的,只要循序渐进,理顺逻辑即可。

2、采访题材不符合采访对象利益或价值观:采取旁敲侧击甚至利用采访对象谈话漏洞进行提问。

(二)针对不同阶层的采访对象的不同提问方法

1、平视强势群体:在进行采访时,记者要消除面对强势问题的紧张感,提问宜直接,切中要害,必要时可以使用一些尖锐和敏感的问题,以得到对方的尊重。

2、尊重弱势群体:记者的提问应当以尊重、关怀为基调,问题委婉,谦和,避免提过于尖锐和敏感的问题。

3、与一般群体的沟通:记者提问宜直接明确,多用交流切磋的口吻。

六、采访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提问的逻辑性。(二)提问力求简洁明确。(三)提问有具体的指向性。

(四)采访提问的引导艺术。(五)避免说外行话。

二、新闻采访中的倾听方法

一、访谈中仔细倾听的作用(倾听:去听,去理解,为随后再现采访对象提供的基本信息做准备。)

1、了解事实真相。

2、发现新闻线索。

3、提供写作思路。

二、采访中倾听谈话的原则

1、注意力高度集中

2、全面地倾听

3、耐心地倾听

三、怎样成为职业倾听者

1、做好倾听准备

2、倾听观点

3、倾听支撑事实

4、评价对方的发言

5、倾听没有说出的话或说出一半的话

6、鼓励并指明方向

7、显示你正在倾听

四、因人而异的倾听

1、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者:全面地听,认真听,把握采访对象的意思。

2、对想说而说不出者:耐心地倾听,从采访对象的只言片语中寻找线索。

3、对思维活跃爱跑题者:首先用合理的问题将话题圈禁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4、对处于某种原因讲一半留一半者:学会听弦外之音,把握采访对象以委婉的方式表达的意思。

5、对给采访设置障碍者。

三、新闻采访中的观察方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视觉行为。

一、新闻采访中观察方法的内涵

机者的大脑及眼、耳、舌、身感觉器官同时运作,一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采访方法。

二、观察在新闻采访中的具体功能

1、获取第一手材料,验证间接性材料。

2、获取生动的细节,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3、加深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认识和理解。

4、观察不受条件限制,有时是采访的唯一方法。

三、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一)现场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1、观察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概貌。

2、观察现场事物的动态和细节。

(二)人物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1、观察人物周围的环境

2、观察人物的外貌

3、观察人物的动作

4、观察人物的无声语言

四、观察的注意事项

(一)明目的(二)多请教(三)抓特点(四)选地点(五)善用脑

(四):1、掌握一定的明度,获得较好的感受效应。2、巧择适宜的视角,增强视觉的敏锐程度。3、避免听觉刺激对视觉的干扰。4、注意动观与静观相结合。

四、新闻采访中的记录方法

一、记录是采访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采访中关于当场记录的争议:1、当场不记2、当场少记,事后多记√

3、访问时记得越详细越好

结论:所谓少记不是不记,而是记要点,记精粹的话,记生动的话;所谓事后多记,就是在采访结束后,抓紧时间尽可能详细补记,以备遗忘。

二、新闻采访中记录的作用

1、为整理采访对象的谈话要点,奠定基础。

2、可以记录记者随时产生的灵感和思路。

3、可以记录记者观察所得。

4、可以记录记者非正式采访时的所见所闻。

三、记录内容的主要范围

1、记要点:指新闻事实的关键材料或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之处。包括:事件的起因、转折及产生的后果,人物及其活动的典型细节,工作的主要经验及教训,重要的背景材料等。

2、记易忘点:指时间、地点、人名、单位名称、数字及各类业务的专用术语等。

3、记疑问点:采访对象所述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不符,或与记者掌握的、旁人介绍的有出入,使记者产生疑问。

4、记录采访对象的思想和有个性的语言:指采访对象思想的“闪光点”和能反映其心声、体现其个性特征的话语。

注意:人物思想和有个性的话语,记者应当逐字逐句如实记录,不能经过记录走样变形。

5、记观察所得:采访对象的神情、装束及环境布置等,如手势、相貌、动作变化、服饰、环境布置陈设及天气等自然环境。

6、记记者的联想:在听采访对象叙述时,针对采访对象提供的材料,记者常会产生一些联想,必须及时简录在所记录的的同类材料旁。

四、新闻采访中记录的技巧

1、快速有效的记录

2、抓住要点进行记录

3、适当的总结

4、善用录音设备

五、记录的注意事项

1、行与行之间的空白要留的宽一些

2、字迹应尽可能工整

第四章采访素材的整理加工

一、整理采访素材的意义

一、防止有价值的材料被遗忘

1、及时整理采访笔记,可以帮助记者重新梳理笔记中丰富的内容。

2、及时整理采访笔记,也可以防止记者因时隔几日而有所遗忘。

二、发现采访中被忽视的事实

1、对采访获得的材料进行反刍

2、发现新闻人物的个性特点

3、判断采访素材的新闻价值

4、理顺写作思路

三、弥补采访中的不足与疏漏

1、写作素材不充分

2、新闻信息未经核实

二、整理采访素材的步骤

一、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浏览

1、核对数字、人名、地名等基本信息

2、做到对“下锅”的“米”心中有数

二、对采访笔记进行回忆补充

(一)对采访笔记进行补充所包括的内容

录音设备中的资料、二手资料以及采访现场未来得及进入笔记的资料

(二)采访笔记补充工作解析

1、把录音设备中的资料转换成文字

2、将记在心里的内容放进笔记

3、将二手资料补充进采访笔记

三、对采访素材的分析取舍

一、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和判断

(一)审视采访对象提供的新闻事实

记者通过分析要有选择性地挑出采访对象的适合作为写作素材的叙述,并用简短的文字进行分门别类的概括。

(二)拎出相关新闻事实的逻辑主线

1、从时间纬度上进行梳理

2、因果关系纬度

3、矛盾分析纬度

二、确定写作时使用的采访素材

1、首先要考虑事实的新闻价值

2、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选择素材

3、顾及媒体特点提出的要求

三、重视新闻素材中的“边角料”

四、形成文章写作的思路和脉络

第五章消息文体的写作

一、消息文体概述

一、消息的涵义

1、以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是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概念即指消息。

2、消息是关于新闻事实的最为快捷的、撮要式的报道。

二、消息的特点

新、快、短、平

新即时新性,是指消息报道事件必须是新近发生的或已经存在事实的最新变动。

快即时效性,是指消息要迅快、及时地报道新闻。

短即消息的写作应简明扼要、短小精悍。

平就是平实,是指消息要有具体事实。

三、消息文体的分类

新闻事件的性质:事件性消息、非事件性消息

结构是否完整:结构完备的消息、结构不完备的消息

报道的内容:经济消息、时政消息、文娱消息、体育消息

按篇幅分:长消息(1000字左右)、短消息(500字左右)、简讯(200字左右)

(一)动态消息

它是就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所作的最具时效性的报道。

1、特点:

(1)以事物的最新变动为主要着眼点(2)以时新性与重要性为主要的价值取向

(3)以突发性事件为主要报道内容(4)以客观叙事为基本特征

(5)以开门见山,一事一报为主要写作原则(6)要给人以动感和现场感

2、写好动态消息的关键:(1)关注事实的从无到有(2)关注事实的从有到变

(二)综合消息

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报道,是记者就某一现象或问题,在比较广泛的空间范围内进行采访,在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写成的消息。

1、综合消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1)记者围绕某一个中心,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进行采访,在此基础上加以综合。

(2)媒体编辑对各媒体就某一新闻事实(事件)所作的报道加以综合。

2、特点:

(1)它所涉及到的新闻事实往往有一定的隐蔽性。(2)它要通过综合新闻事实来表现新闻主题。(3)注重点面结合,多角度的反映客观事物和人物的面貌。(4)注重背景材料的运用。(5)重视新闻根据、新闻来源的交代。(6)注重分析。

(三)述评消息

是一种兼有新闻评论与消息两者特点的报道形式。“述”是对新闻事实所作的叙述,“评”是对新闻事实所作的分析评论。

1、特点:

(1)既叙述事实,又评论分析。(2)事实材料要丰富典型,评论、分析要讲究逻辑,言简意赅。(3)叙述和议论要紧密结合。

2、写作关键:促成“述”和“评”的有机结合。

二、消息文体的结构

一、消息文体结构的特点:

1、重要信息提前“亮相”构成重心的前置

2、允许不完整的消息结构的存在

3、标题和导语的重要性超过主体

二、倒金字塔结构

(一)什么是:是一种以新闻价值的大小来排列新闻事实的文体结构。

(二)特点:1、打破了记叙事件的常规,根据事实的重要程度来决定段落顺序。

2、按照重要程度来安排材料,决定段落层次的顺序。

3、它的导语常是部分要素导语,它包含了最重要的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

4、对于事件过程的叙述往往较简略,每段文字都很简要。

5、每段只写一个事实。

6、各段落间往往有逻辑上的联系。

(三)优点:1、便于编辑选稿2、便于编辑对稿件的修改和删节3、便于受众阅读

缺点:易于造成程式化、单一化的毛病。

(四)适用范围:比较适宜写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突发性新闻。

三、金字塔结构

(一)涵义: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自然发展过程安排结构。这种结构适用于前后时间跨度比较小或者有比较完整、曲折的情节或生动细节的新闻事件。

优点:1、报道者可以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通过一幕一幕扣人心弦的场面描写牢牢地吸引受众。2、在描述中报道者可以反复强调最为重要的信息,便与受众领会。

3、可以使报道产生均衡感。

4、便于受众自己得出结论。

缺陷:1、开头过于平淡,难以一下子吸引受众。2、篇幅过长则消息的精华可能淹没在长篇的叙述之中。

四、倒金字塔和金字塔结合式结构

导语先是对新闻事实进行简单的概括,主体部分是一名副其实的“主体”部分,它一般按照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从前到后进行写作。

五、并列式结构

是指在一个概括式导语之后,消息主体部分由几个相关的新闻事实并列组成的结构方式。

六、悬念式结构

通常在消息的开端之处设置一个充满悬念的导语,巧妙地点出新闻事实中最精彩或最重要的部分,使受众逐渐增加对事件的兴趣,然后在消息的躯干部分对导语内容进行扩大、深化,最后形成高潮。

注意事项:1、新闻题材本身必须具有悬念效果。2、在悬念的层层解读中必须及时给出每一步的关键性事实。

七、其他结构

(一)对比式结构:重在通过对比,揭示差异,从而突出新闻主题。

(二)问答式结构:记者应善于组织问题,报道内容应忠于原意,行文时,也应注意内容的连贯和层次的明确。

(三)散文式结构:吸收散文在结构和表达方面的特点,材料和层次安排自由、灵活,语言表达不拘一格。

三、消息文本标题的撰制

一、标题的涵义及作用

标题又称题目,是消息的眼睛,用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文字,是新闻内容的集中和概括。

作用:1、吸引受众,诱读正文。2、浓缩信息,传递精华。3、画龙点睛,评价事实。

4、帮助受众,选择新闻。

5、增加文章语言美感。

6、为版面润色,增强审美效果。

二、消息标题写作的要求

(一)准确:其核心是准确地概括消息的内涵,或传递信息,或揭示旨意。1、题文一致,不能题文脱

节。2、要准确概括事实,避免产生歧义。3、表达鲜明,不能牵强附会。

(二)凝练:简洁明了地传达消息内涵。(三)生动:生动性主要表现为形象性。

(四)有“新闻眼”:标题要抓住新闻中最具新闻价值的成分,将其提炼成题目。

三、消息标题的不同结构形态

(一)单一结构标题:在简短的文字中,触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叙述式,一般是一个句子。

广播、电视、网络消息的标题均为单一结构标题。

(二)复合结构标题

正题:又称主标题、主题、母题,是消息标题的核心部分,通常揭示新闻中最重要、最吸引受众的信息。可以是实题(报道新闻事实的主要内容),也可是虚题(评价新闻事实)

引题:又称肩题、眉题,一般用来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揭示意义等。是虚题

副题:又称子题、副标题,一般用来补充、注释和说明、印证主题。一般是实题

完全式标题(引题+正题+副题)

主引式标题(主题+引题)主题一定是实题

主副式标题(主题+副题)

复合标题的注意事项:

制作复合结构式标题时,要讲究虚实关系。(在复合结构标题中,一定有一个是实题。)

复合结构标题的各个标题应当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并且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四、消息标题撰制的技巧技法

(一)借用修辞格,增强标题的表现力

1、比喻

2、对比

3、设问和反问

4、其他修辞手法

5、注意事项

(二)运用新鲜活泼的群众口头语言,增强消息标题的鲜活性。

(三)借助于标点、符号或数字,增强消息标题的情趣。(四)想方设法求新、求变。

四、消息头

一、消息头的形式

1、讯:主要是指通过邮局或书面递交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

2、电:通过电传、电话、E-mail等形式向媒体传递的新闻报道。

播发新闻单位的名称、播发新闻的地点和播发新闻的时间、播发新闻的形式(即“讯”或“电”)

二、消息头的作用

1、它是“版权所有”的一种标志。

2、表明消息来源,让受众判断、选择。

3、迫使新闻发布单位谨慎地对待每条新闻,力求客观、详实、新鲜、生动。

4、使受众与编辑很容易区别消息与其它文体。

五、消息文体导语的写作

一、导语的涵义与作用

(一)涵义:消息导语是指消息中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介绍新闻事实中最主要的内容,并能引起受众阅读兴趣的开头部分。

(二)作用:1、展示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起告知作用,起导读、导视、导听作用。

2、提供受众最感兴趣的信息,激起阅读、收视、收听的欲望,起吸引受众的作用。

3、确定写作的重点,起定调、定音的作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导语的类型:

归纳性导语、描绘性导语、叙述性导语、议论式导语、提问式导语

六、消息文本主体的写作

一、主体的涵义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也是具体展示和叙述新闻事实的部分,是提供相对完整的新闻信息的部分。

二、主体的功用

1、展开作用:完成对标题和导语所涉及的新闻事实(事件)的具体展示。

2、补充作用:是对标题和导语所涉及的新闻事实(事件)加以必要的补充和延伸。

三、主体的结构

1、按重要程度顺序安排层次

2、按事件的发展顺序安排层次

3、按逻辑顺序安排层次

四、写作要求

1、紧扣导语,既不重复也不与导语脱节。

避免两种情况:(1)与标题、导语重复的内容太多,甚至于好多字词重复出现。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两者不同;同样的意思,可以考虑使用不同的词汇加以表达。

(2)主体与标题、导语的内容相脱节,相游离。

2、内容充实、事实典型。

主体的写作必须内容具体,不能把空泛的议论、抒情塞进消息;防止罗列事实,平铺直叙,事例要典型。

七、消息文本背景的写作

一、消息背景的涵义及作用

(一)涵义:消息背景是指与新闻事实有联系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政治因素、地理特征和科学知识等材料。

(二)作用:1、解释说明,令新闻通俗易懂。2、运用背景材料来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注意。3、用背景材料进行对比烘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4、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言明的观点。5、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6、用背景材料介绍新闻中的人物,满足受众的好奇心,阐释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7、累加同类事实,开阔受众视野。

二、背景材料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坚持服务性原则、坚持必要性原则、坚持简明性原则、坚持灵活性原则、坚持通俗性原则

八、消息文本结尾的写作

一、消息文本结尾的涵义及作用

涵义:一般来说,消息的结尾是指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

作用:1、概括作用:对新闻事实(事件)加以概括。2、升华作用:对全篇报道进行升华,画龙点睛。

3、启发作用:就报道的事实加以引申,以此启发受众思考。

4、补充作用:对前文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事件)予以补充。

二、消息结尾的方法

1、水到渠成,自然结尾。(倒金字塔)

2、首尾关照,巧妙呼应。(综合消息)

3、稍加议论,画龙点睛。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 一.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从本质而言,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具体表现在: 1.只有认识事实,才能反映事实,而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尽管可在贯穿整个采访写作过程, 但是,认识事实的任务基本上在采访阶段完成; 2. 抓新闻就是抓事实,写新闻就是写事实,新闻写作有赖于对事实的采访; 3. 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4.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新闻写作的基础在于采访,采访决定新闻写作,这是人 们对客观事实认识的规律,也是新闻采写经验的总结。 5.在事实成为新闻的转化过程中,新闻写作是一个必经阶段和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采访 活动也要受写作的制约和检验,新闻的写作对于采访有能动作用。 总之,按照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讲究写作,二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来看,应该说是采访决定写作。 三.采访写作的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更加强调实践性; 二是有鲜明的政治性。 四.新闻采访和写作要特别注意的两个"正确"对待: 一是要正确对待我们党的新闻工作在采写方面的传统经验;

二是要正确对待西方新闻界的采访写作经验。 五.新闻采访艺术: 主要研究如何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求实观点和群众观点,正确处理好新闻采访中的微观与宏观、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并运用心理分析加以调节和控制,使采访逐步深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地把握事实和报道事实。六.新闻采访的概念和性质 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看问题,采访的性质是主观认识客观并把握客观,是记者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但与一般的调查研究又有不同。采访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 七.采访的特点: 采访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与一般的调查研究比较,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表现在: 1. 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 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获得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弄清 事物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 3. 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不同点表现在: 采访这种调查研究活动有其特殊性: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持续性八.采访的目的、任务与作用: 采访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新闻;

新闻采访与写作讲解

新闻采访与写作 绪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访有很强的依赖性 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①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②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③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2、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围绕事实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前者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功能又有着明显区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有着一致性:都是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有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 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3、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①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 ②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③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2)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内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唯一方法就是提倡新闻创新思维。 ①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 ②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 ③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3)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 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 ②善于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 ③善于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①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 ②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 ③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5)不畏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

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新闻采访写作 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5 1、新闻采访 2、采访的“心理控制” 3、新闻线索 二、判断题:(共5分,每小题1分) 1、新闻是一种无形的意见,越是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越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2、新闻敏感是一种灵感思维,它是一种天赋。() 3、采访观察可以分为事前观察和事后观察两种。() 4、新闻的价值是在新闻线索发现以后的判断,它是对新闻事实价值的判断。() 5、采访前情况准备的综合分析环节,是把死材料转化成活材料的环节,也是显示情况准备成果的环节。() 三、简答题:(共32分,每小题8分) 1、简述可以避免的新闻失实原因。 2、在记者的采访报道中使用隐性采访这一特殊的采访手段可能造成什么弊端? 3、记者的采访笔记需要重点记些什么内容? 4、采访中的形态语言可以产生哪些作用? 四、论述题:(共20分) 结合实际,试论记者采访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以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五、拟定采访提纲:(共28分) 丈夫拒签字导致孕妇难产而亡事件 结合所给出的新闻背景,试拟一个采访提纲,采访提纲应包括: 1、采访目的(5分) 2、采访对象(8分) 3、问题设计(15分) 新闻背景: 2007年11月21日下午四时许,孕妇李丽云因难产,生命垂危,被其丈夫肖志军(后证明双方未缔结婚姻)送至北京朝阳医院京西分院。面对身无分文的孕妇,医院决定免费入院治疗,而同来的丈夫却拒绝在医院的剖腹产手术单上签字。几十名医生、护士束手无策,在抢救了3个小时后,医生宣布孕妇抢

救无效死亡。在长达3个小时的僵持过程中,该男子一直对包括主治郭大夫在内的众多医生的苦苦劝告置之不理。该医院副院长赵立强亲自到场劝说,110支队的警察也来到医院。为了让该男子签署同意手术单,甚至医院的许多病人及家属都出来相劝,当时在医院安胎的《检察日报》记者吕卫红在病房劝说病友给肖志军捐钱,并当场表示:如果肖签字,则立即奖励他一万元钱。但肖志军仍然拒绝,在手术通知单上写上:“坚持用药治疗,坚持不做剖腹手术,后果自负。”为确认其精神没有异常,医院紧急调来已经下班的神经科主任刘大夫,经过询问,其精神毫无异常。医院方面上报了北京市卫生系统的各级领导,得到的指示为:如果家属不签字,不得进行手术。最终,李丽云死亡。李丽云死后,肖志军称,他不签字是因为医院要谋害李丽云,他不信医院,认为医院治疗手法不当。后又称自己不签字是因为两人未婚,怕签字担责任,同时觉得妻子只是感冒,不会有生命危险,现在已经十分后悔。现场医生则表示,肖志军拒绝签字,是怕剖腹产影响妻子生二胎。11月28日,北京市卫生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邓小虹宣布,医学专家和法学专家对孕妇李丽云之死进行评审认定,结果为:孕妇就诊时病情已非常严重,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依法履行了告知义务,但医院的特殊干预权受到了患者家属明确阻碍,导致手术无法实施,最终死亡不可避免,医院并无过失。但李丽云父母李旭光、李小娥及其代表律师王良斌认为北京市卫生局为“此事利害关系人”,不服认定,遂决定状告肖志军和朝阳医院京西分院。 对于此事,医学界、法学界、社会学家和普通民众议论纷纷,有人谴责肖志军愚不可及、荒唐之至,涉嫌间接杀人;有人认为,医院做法不妥,漠视了患者的生命权;有人责怪“官僚主义”滋生袖手旁观;有人质疑,现有医疗法律法规不完善,建议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出台一种紧急救助制度;有人表示,医生只能做知识和权力容许做的事,不能把无限的社会责任都让医院来承担;有人惊呼,此事暴露的是医患不信任的社会问题;有人倡导,要提高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身素质;有人呼吁,现有法律不存在漏洞,患者知情权和决定权应该予以坚持,不要对一些特殊个案进行无限发挥;有人反思,在为死者惋叹,欲为她讨还公道的同时,也该为生者考虑一些。当我们以人道的名义谴责肖志军和医院的时候,又为满足自己的窥探欲而不断消费别人的痛苦,这是否同样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呢? 假设你是某家报社的记者,想要就此事件进行深入采访,请首先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明确你的此次采访目的,然后作出一份具体的采访提纲。 相关新闻链接: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定义 新闻采访的定义是什么? 新闻采访就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第二节:新闻采访的特点 新闻采访有哪些特点? 一是目的的差异性,新闻采访的目的是采集信息,传播信息。 二是时间的限制性,新闻采访有一定的时间要求,要满足新闻报道时效性的特点。 三是项目的突发性,即新闻采访的事件存在突发性状况。 四是需要的广泛性,新闻采访所搜集到的信息,整理成稿件信息,属于大众传播,受众广泛。五是知识的全面性,新闻采访的范围广各色素材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六是活动的艰辛性,根据报纸、电台、电视的每日播出刊印特点,新闻采访需日日进行。 有女莫嫁新闻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一袋破烂脏衣裳。 第三节:新闻采访的活动方式 新闻采访从形式上分,共分哪几种? 一是个别访问, 二是开座谈会, 三是现场观察, 四是参加会议 五是蹲点 六是查阅资料 七是改写 八是问卷 九是电话采访 十是网络采访,网络采访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转载信息,组织网络调查,通过邮箱,博客等交流,查阅手机资料。 新闻从性质上分,共分哪几种? 一是常驻采访。 二是突击采访。 三是交叉采访。 四是巡回采访。 五是隐形采访。 六是易地采访。易地采访的好处有:①开阔记者眼界;②帮助本地记者有效地发现新闻;③

促进各地记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易地采访的注意事项有:①不要自视高明,指手画脚,要谦虚谨慎,甘当小学生。②要利用易地采访的机会,熟悉各地的情况,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增强全局观念,与外地记者真诚合作,提高相互间的报道水平。 第四节:新闻体裁 什么是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就是指新闻媒介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统称。 什么是消息? 消息就是以叙述为主的新闻报道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体裁。分动态信息和综合信息两类。狭义的新闻解释,即消息。 什么是通讯? 所谓通讯,就是以叙述与描写相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法,较详尽报道事件的新闻常用体裁。我国最早的通讯是出自王韬之手1872年,《普法观战纪》。第一部以通讯为主的文集是《远生遗著》,黄远生在通讯上自成风格,对后世产生影响。 通讯体裁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人物专访,新闻小故事,特写等。 消息与通讯有何不同? 一是表现对象不同。消息的一般对象是事,而通讯涉及的题材主要是人。 二是表现手法不同。消息以叙述为主,而通讯在叙述的基础上,结合描写,议论,抒情写法。三是人称不同。消息一般用第三人称,而通讯则是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混用。 四是结构布局不同。消息一般采用倒金字塔结构,通讯结构则多变。 五是篇幅长短不同。消息短,通讯长。 第五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一流的采访者必定是一流的撰稿人,两者的关系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一是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一般先有采访后才有写作 二是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事实第一性,报道第二性。 三是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 四是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 第二章: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界明确的改革总目标是什么? 即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按照新闻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信息服务的功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新闻策划有什么样的作用?

编辑记者专业考试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编辑记者专业考试《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记者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新闻,就要掌握一把判断新闻的“尺子”,这就是() A.新闻意识 B.新闻价值 C.新闻头脑 D.新闻政策 2.记者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新闻选择标准,就要综合考虑新闻价值要素,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还要() A.考虑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B.考虑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C.正确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D.正确处理主观需要与客观可能的关系 3.记者在拟定采访计划时,主要考虑明确采访目的,确定采访的重点,设计采访的主要方式,以及() A.选择采访的时机 B.选择采访的突破口 C.选择采访的场所 D.选择采访的基本点

4.在采访中,记者“有意图”与“带框框”是有原则区别的。这种原则区别集中表现于()A.是否服从报道需要 B.是否完成采访任务 C.是否尊重事实 D.是否符合单位工作需要 5.记者采访中运用开放式提问,可以让采访对象的回答() A.思想更加开放 B.有思想活动 .有细节与故事C D.不受答案的限制 6.新闻采访的首要任务是() .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A B.发现新闻,报道新闻 C.发现新闻并采集相关的新闻材料 D.采集新闻材料 )7.事实与新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流与源的关系A B.源与流的关系 C.并列关系 D.等同关系

8.新闻采访和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除了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持续性外,还有() A.求实性 B.多变性 C.灵活性 D.公开性 9.1958年11月,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对《人民日报》负责人说:“记者的头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这位中央领导同志是() A.刘少奇 B.毛泽东 C.周恩来 D.邓小平 10.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可以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指明采访的去向,还可以() A.决定报道的质量 B.赢得采访的主动权 C.提高采访的工作效率 D.把采访引向深入 11.有各种访问类型中,因争论访问的主要意图是() A.针对某一问题,了解各方的不同看法 B.介绍某一方面的经验和成就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编导102班杨洪江-------------------- 一、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①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②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③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④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①在真实性②在深刻性③在丰富性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①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②整体把握、科学认识③理性认识、深刻发掘 三、新闻采写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2善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3长与沟通,具有广交善结的能力: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推心置腹,促膝长谈②善于从沟通中发现线索③善于与被访者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语言驾驭的能力:简洁、准确、生动 四、新闻采访的涵义: 1采访是信息搜索活动 2搜集的对象是可能收到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件 3目的是出于大众传播 4手段有观察和访谈等 五、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1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 2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采访从根本上说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在认知层面上和情感层面上的平等的相互沟通 六、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1信息符号互动包含三个方面:采访对象、大众传播、反馈 2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①双方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语言符号如:同志、老实等词汇的含义。非语言符号如:表情、苦笑所代表的含义②采访者应以前台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③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写出深刻感人的报道 3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七、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1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①社会守望者(监督政府)。它的主要职能是要发现那些典型的,对社会发展,对人民生活,对社会利益意义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提交给社会,以引起公众的关注,最终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各个机制加以协调②信息传播的角色③文化传承的角色★必备素养:①政治②法律道德③科学精神④专业素养 2采访对象:复杂性专业性目的性 八、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1获得新闻线索是采访的起点:①新闻线索的含义:新近发生事实的简要信息②新闻线索的特点:简略、零碎、稍纵即逝,一定的偶然性 2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①记者招待会:早到,根据规模确定早到时间,两会提前2个小时,衣着注意②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③企事业单位④重大文体活动⑤社会网络⑥其他媒

最新1月全国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民国初年,有位著名记者在谈到记者的条件时,提出记者须有“四能”。他的名字是 ( ) A.黄远生 B.邵飘萍 C.罗开富 D.郭超人 2.亲赴延安采访,写下《西行漫记》(英文原名《红星照耀中国》)的外国记者是( ) A.埃德加·斯诺 B.安娜·露易斯·斯特朗 C.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D.爱泼斯坦 3.我国最早的中文报纸是( ) A.循环日报 B.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C.中外纪闻 D.申报 4.采访的作用主要是发现和落实线索,获取第一手资料,增加感性认识以及( ) A.做好调查研究 B.核对新闻事实 C.做好群众工作 D.做好传播工作 5.瞿秋白曾作为《晨报》特派记者访问十月革命后的俄国,采写了长篇通讯《饿乡纪程》和 ( ) A.《塞上行》 B.《中国的西北角》 C.《赤都心史》 D.《旅欧通讯》 6.《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一文的作者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7.直属总编辑或总编办公室领导,负责重大新闻或重大典型的采写的记者是( ) 1

A.专业记者 B.地方记者 C.机动记者 D.特派记者 8.新闻机构和记者在一定的时期内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就是( ) A.报道方法 B.报道手段 C.报道艺术 D.报道思想 9.一般来说,专家、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以及一些特殊行业的人物、事件等被称作( ) A.典型人物 B.知情人 C.一般报道对象 D.特定报道对象 10.比起其他的新闻价值要素来,更能体现记者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的是( ) A.新闻性 B.重要性 C.显著性 D.接近性 11.各种类型冒尖的人和事是否具有报道价值,关键要看其是否具有( ) A.普遍意义 B.知名度 C.接近性 D.典型意义 12.不以某次采访活动为目的的经常性准备,称为( ) A.直接准备 B.狭义准备 C.平时准备 D.临时准备 13.通常由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出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被称为( ) A.报告会 B.记者招待会 C.座谈会 D.调查会 14.记者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期间内同时交叉采访一条或几条新闻,称之为( ) A.蹲点采访 B.交叉采访 C.异地采访 D.巡回采访 15.从新闻形成的过程看,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这是新闻写作的( ) A.特殊规律 B.基本要素 C.表现艺术 D.基本内容 l6.新闻的主题真实的基础是( ) 2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丁柏铨 绪论 第一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一.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其对象是有需求的受众,内容是各类新闻信息。新闻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必须以大众传播为基础,必须是传播者对经过调查采访和仔细核实的事实所作的负责任的报道。新闻传播所传播的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而发现发掘事实的新闻价值,离不开调查采访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2.使新闻写作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调查采访的目的是获得关于报道对象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 3.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新闻记者的职责在于发现新闻线索,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并制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刊播。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来说是新闻记者为了准确认识客观世界所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工作,目的是从事新闻写作,关注的是可以作为新闻加以报道的事实,最后形成的成果是新闻作品用于新闻媒体刊播。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第二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正确认识报道对象,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采访:掌握有新闻价值的素材,获得对报道对象的正确认识;写作:依据采访材料客观叙述事实,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满足其新闻需求,实现新闻作品的兼职。认识论角度上的一致性: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三. 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第三节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新闻价值衡量的是有关事实的信息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程度,社会价值则是有关事实的信息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有益程度。);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二.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内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三.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四.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

-----------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 ------------ 编导102班杨洪江------------- 一、1 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①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②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③ 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④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八、、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①在真实性②在深刻性③在丰富性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①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②整体把握、科学认识③理性认识、深刻发掘三、新闻采写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2善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3长与沟通,具有广交善结的能力: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推心置腹,促膝长谈②善于从沟通中发现线索③善于与被访者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语言驾驭的能力:简洁、准确、生动 四、新闻采访的涵义: 1采访是信息搜索活动 2搜集的对象是可能收到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件 3目的是出于大众传播 4手段有观察和访谈等 五、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1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 2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采访从根本上说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在认知层面上和情感层面上的平等的相互沟通 六、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1信息符号互动包含三个方面:采访对象、大众传播、反馈 2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①双方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语言符号如:同志、老实等词汇的含义。非语言符号如:表情、苦笑所代表的含义②采访者应以前台形象 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③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写出深刻感人的报道 3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七、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1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①社会守望者(监督政府)。它的主要职能是要发现那些典 型的,对社会发展,对人民生活,对社会利益意义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提交给社会,以引起公众的关注,最终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各个机制加以协调②信息传播的角色③文化传承的角色★必备素养:①政治②法律道德③科学精神④专业素养 2采访对象:复杂性专业性目的性 八、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1获得新闻线索是采访的起点:①新闻线索的含义:新近发生事实的简要信息②新闻线索的特点:简略、零碎、稍纵即逝,一定的偶然性 2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①记者招待会:早到,根据规模确定早到时间,两会提前2个小时,衣着注意②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③企事业单位④重大文体活动⑤社会网络⑥其他媒体的报道a 细小的揣测新闻背景,捕捉反常事态的蛛丝马迹 b 注意了解新闻和周围事物的联系和影响 c 寻找报道破绽,追踪求证新闻的真实核心 d 预测新闻发展方向,追踪进行补充报道(新闻是主体的角度) e 交换角度,突出未被人重视的新闻事实⑦社会公共空间⑧公开征集⑨查询急救电话 3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获得新闻线索有赖于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和核心内容就是判断新闻价

【参考借鉴】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与答案.doc

科技新闻报道(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我国的新闻采访学研究萌芽于() A古代报刊时期B近代报刊时期C现在报刊时期D当代报刊时期 2、我国历史上第一本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作者是() A徐宝璜B范长江C邹韬奋D邵飘萍 3、毛泽东称记者是() A记的人B无冕之王C社会活动家D宣传家 4、被蔡元培誉为“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的是() A《时报发刊例》B《论日报渐行于中土》C《实际应用新闻学》D《新闻学》5、在我国,选择新闻的主要标准是() A真实性与时效性B受众第一 C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D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 6、作为新闻团体制定的职业准则,始于() A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威廉博士提出的《记者信条》B1914年瑞士新闻业总会通过的新闻道德规范 C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人协会通过的《美国报业信条》 D1977年由阿拉伯新闻人员起草的一项阿拉伯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准则 7、关于新闻策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闻策划就是指报道策划B新闻策划不是策划新闻 C新闻报道策划不能与制造新闻混为一谈 D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在承认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应这一前提下的策划 8、能鲜明的体现出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观的是() A坚持哪个正确舆论导向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发扬团队合作精神D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9、关于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党性在新闻问题上的一个具体表现 B就伦理学的意义说,就是实事求是,讲真话 C就要反对弄虚作假,反对“客里空”作风

D就是要客观主义报道 10、记者在调查研究时,总是着眼于新,抓住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新信息、新事实。这说明记者的调查研究具有() A新闻性B时效性C政策性D广泛性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新华社第一个国外分社于1948年建立在 12、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起响导者是也”。 13、最早出现,也是用的最多的一种方式是 14、抓好新事物报道的前提是 15、新闻采访的基本性质是 16、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的采访方式是 17、西方新闻界最早体现“自主制约”的新闻道德准则是 18、报道者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相违背,我们把这种现象叫 19、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是 20、“记者”的称谓最早见于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21、隐性采访 22、动态新闻 23、记者的职业精神 24、释述 25、“目标任务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2、记者的技能修养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3、新闻线索的特点 4、新闻策划五窍门是什么

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

题型:填空(9个范围)1x16=16分;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2x16=32分 填空: 1.P17通讯文体既要报道新闻事实,满足受众的知情欲望,又要以其由“事”、“情”、“理” 构成的感染力打动人。(常常使用抒情表达方式) 2.P17新闻评论通常是以议论为主的,它对语言更是有着准确性的要求: 一是对于论点的表述准确; 二是对于论据材料的概括准确; 三是对于人和事的评价准确; 四是对于事物的矛盾把握准确。 3.P18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语言既应该是简洁的、准确的,同时又应该是生动的。语言生动的新闻作品才具有可读性。 4.P21消息文体在语言表达上由于受到篇幅等因素的制约,不如通讯文体来得自由洒脱。5.P21广播媒体的消息文本,是为“供人听”而写的(口语化),因而其语言的生动是与口语化特征(通俗、易懂)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6. P41记者的专业素养包括三个层次: 专业技能素养、专业理论素养、专业精神。 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7. P73“十比一”原则 “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致认为,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 进行一小时,那么记者就要做十个小时的访前准备。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应成为教条。 8. P45采访对象的分类: 当事人(最重要的采访对象,通常是新闻事件的主体) 知情人(通常不是新闻事件的行动者,但有了解,甚至策划) 目击者(亲眼目睹新闻事实发生的人,没参与,没直接联系,强烈现场感受) 有关人士(相关领域学者专家、百姓、社会各界) 名词解释: 1.P129什么是隐私? 所谓隐私,是指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 而当事人不愿他人知晓或者他人不便知晓的信息, 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者他人不便干涉是个人私事, 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介入或者他人不便介入的个人领域。 2.P129什么是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具体人格权。 3.P61什么是策划?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讲课稿) 小溪/文 讲课现场设计: 1、把200多名营员分成A、B、C、D,4个小组,进行课堂PK。 每个小组推选2名小组长做统计员,两个小组之间相互统计监督。小组成员每回答一次问题,统计一次,(以提问先举手的同学为原则)最后按统计的数量,发白小葱粘贴作为奖励。 锻炼小组的团结协作能力。 PK结果,看哪个小组累计回答的问题最多,为获胜方。冠军队的组长最后发言,讲述互动或者听课心得。 2、模拟采访,小记者相互采访,5分钟内采访身边的同学。每个小组推选名2名同学发言,口述采访内容,每位同学限时 2分钟。(以介绍采访对象为主)。 此环节用时是20分钟左右,锻炼小记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亲爱的小记者和准小记者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和你们相聚在美丽的山青世界,今天小溪姐姐浅谈一下《新闻采访与写作》,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讲课之前,先说明一下,上课的安排——PK的方式) 鼓励一下:随堂会有很多问题,只要大家的思维跟上讲课的节奏,每个人都可以回答问题,只要举手回答,无论回答正确与否,你的名字都会被小组长记下来,为你的小组争光。 ●首先我们先了解两个概念和一个关系

1、第一个概念是——什么是采访 提到采访,同学们会想到什 么提问① 关键词:记者(身份)提问(采访)照相机(设 备)…… 概念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 用眼睛观察用嘴巴问用耳朵听用笔记录借助音像设备 2、第二个概念是——什么是新闻报道(写作) 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用文字或者声音、影像纪录资讯、表达意向) 真实的新鲜的有价值的 3、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此处的写作不同于语文课堂上的习作,它是指新闻写作。 (1)、只有采访没有报道,新闻活动就没有意义。 (2)、只有报道没有采访就是杜撰。 (3)、十份的新闻,七份靠采访,三份靠写作。新闻采写,有句行话叫“成在写作,功在采访”。即采访是第一位的,写作是第二位的,。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关系:1.采访决定写作2.采访最重要3.写作的反作用于采访:写作是采访的归宿和目的;写作会使采访更有目的性。 独家新闻:独家发布的新闻,人无我有的新闻,这种新闻通常都非常重要,引人瞩目。 视觉新闻:运用形象化的手法表现事物,取得视觉效果的新闻,具有消息的特征,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突出特点: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克服枯燥和概念化。 深入采访现场:1.新闻发生后到现场踏看2.新闻正在发生时,记着在现场,是新闻目击者,历史见证人 3.记者主动到现场去发掘新闻。 预测性新闻: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所做的报道及前瞻性报道,带有不确定因素。作用:鼓舞作用、指向作用、警示作用。 晚报记者为什么打时间差:1.对读者表明报纸对当天发生的新闻的重视,强调报纸的时效性 2.督促记者在当天上午采写新闻,赶在截稿时间前上版 3.记者中相互促进,为记者的绩效考核提供材料。 采访立场:1.要有人文关怀精神:①关注弱势群体②规避个人隐私③隐性采访(别无他法或公开场合)④正确处理不幸⑤考虑报道对象和公关人员情感和感受⑥语言措辞尽量准确客观平和 2.讲究礼貌 3.平等沟通为手段 为什么要调查核实:对同一个新闻事件,作者从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出入比较大,或者只采访了少量知情人,难以保证信息准确。 什么时候需要调查核实:1.重大典型报道 2.复杂的有分歧的问题 3.弄虚作假应付上级检查团 直面采访:记着直接面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也叫面对面采访,特点是记者通过口头提问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了解客观情况,搜集新闻素材是最早出现应用最多的采访形式。 什么是主动权:1.紧紧把握采访意图,主动提问,因势利导,步步深入 2.遇到意外情况沉着应战,机智处理3.恰当掌握时间 书面采访的优势:1.采访兑现更没时间接受面访时,可采用书面访问 2.记者没时间或没条件即兴采访时,可用书面访问。 3.给被访对象更多的答复时间和准备空间(重要优势,只适用于中性和负面的采访)4.打破时空的界限,在同一时间采访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许多对象 电话采访的两个错误倾向:1.忽视电话采访,把电话采访和深入现场对立2.一切采访都过于依赖电话采访 电话采访的适用情况:1.联系采访:一般情况下要在事前打电话约定时间、地点,也使对方有所准备 2.重大突发采访 3.政府辟谣,咨询专家视觉采访:就是用眼睛采访,只看不说 视觉采访优势:1.直面采访有困难,无法与采访对象正常沟通时,需要进行视觉采访2.通过视觉采访使受众了解新闻现场 3.以视觉采访为开端体验采访:记者参与被采访者的生活,亲身体验其工作,并在体验中采访体验采访与隐性采访相比:亮明身份,作为工作者去体验(主动者)隐性采访:隐藏身份,作为被服务者体验(被动者) 隐性采访:相对于显性采访,指记者为完成一定任务,隐藏身份和意图的采访方式,新闻界称之为暗访 怎样运用隐性采访:1.明察暗访相结合 2.保护个人安全 调查采访:引入社会学的种种调查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采访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件

第一章新闻采访与写作 一、什么是新闻采访? 指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是新闻材料的采集与对采访对象的访问的合称。 “特殊”的含义是什么: 专业性、新闻性、广泛性、时效性连续性、公开性 1、不同于社会调查:广泛不求时效 2、不同于公安侦查:蛛丝马迹 3、不同于作家调查:积累不求时效 4、不同于党委调查:政策性 二.新闻采访的特点是什么 目的差异性时间限制性项目突发性需要广泛性知识全面性活动的艰苦性 三、一篇稿件诞生分哪几个步骤? 新闻采访新闻写作 四、采访在新闻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牵动一切新闻工作的龙头。 2、采访是保证新闻特点的基础 3、采访是写作的先决条件 五、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 (一)基本任务 1、迅速了解并正确认识采访对象 2、收集具有典型意义和新闻价值的真实的事实。(二)材料的基本要求 材料的准确度:真实,准确。 材料的深刻性:反映本质、内涵的深浅度、典型程度, 挖掘人物的思想境界、精神面貌。 材料的全面性:多、全、整。材料的细微程度:具体、生动、有细节 第一、二、三、四手材料 第一手材料:记者亲自感知,不经任何中介转换第二手材料:从当事人或目击者那里获得 第三、四手材料:记者从非当事人或非目击者那里获取的材料(查阅资料)。 对二、三、四手材料,记者要认真分析、解读、辩别、验证。 第二章新闻采访的重点和采访方法 一、新闻采访的重点 (一)抓新动向 1、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新动向 2、抓影响全局的新动向 3、抓反映新动向的社会传闻如地震传闻 (二)抓新事物 新事物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给人指明前进方向,并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 发现途径: 1、吃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三)抓新成就 (四)抓新风尚 1、报道要有长期的观点 2、报道要有针对性 3、采用对比方法进行报道 4、同中求异,异中见新

中国新闻采访与写作――刘海贵著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1*20) 1.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时任《大公报》主编的胡政之以唯一的中国记者身份采访了和会,这是我国记者采访国际会议之始。 2. 1920年10月外派俄采访的三人(瞿秋白、俞颂华、李崇武)是我国最早采访十月革命后的苏俄社会的首批新闻记者。 3.瞿秋白的《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通讯如实的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状况,增进了国人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认识。 4.《大公报》精心营造获取独家新闻的三条途径: 一是关系网,二是靠信誉,三是靠记者的新闻敏感。 5.1920年,上海《时事新报》第一次派人采访会审公廨的公开法庭,开了上海报界派任外勤记者采访社会新闻之先河,其他各报纷纷效法,打破“老枪访员”垄断社会新闻采访活动的局面。 6. 1937年4月9日,《申报》派出记者俞颂华、孙恩霖假报道西安抵延安采访,这是继外国记者斯诺、《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之后,上海报纸首次派记者前往延安采访。 7. 1944年6月,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萧乾接受胡政之的劝告,放弃攻读学位,在伦敦舰队街设立《大公报》办事处,并领导盟军的随军记者证,成为欧洲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 8.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当天通过路透社,记者赵敏恒第一个将“西安事变”的特大消息向全世界报道。

9.第一个采访奥运会的中国记者是冯有真。 10.《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在国内首次披露了“西安事变”的真相,《陕北之行》则的一些情况,“中国新闻界之正是派遣记者俞中国共产党领袖在苏区公开会见者,尚以大公报为第一次”,范长江也成了当时自由进入延安采访的第一个中国记者。 11. 1950年3月29日之4月15日,国家新闻行政管理机构新闻总署主持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改进报纸工作、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成为本次会议的首要议题。 12.新华通讯社仍然担任了对开国大典的重要新闻采访任务,该社记者李普采写的消息《开国大典》与《大公报》名记者杨刚采写的通讯《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等,成为报道开国盛典的一批优秀新闻作品。 13.《人民日报》记者李庄采写的通讯《复仇的火焰》、《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是报道志愿军入朝作战初期的代表作。 14. 1954年4月至七月,周恩来率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印度支那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参加重大国际会议,也是新中国新闻界第一次采访报道的重大国际活动。 15.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此际的新闻事业既积极报道改革开放这一新生事物,为改革鼓与呼,同时也在进行自我改革。 16. 二、名词解释(5*4) 1.新闻报道策划: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第一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一、新闻采访: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2、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3、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1.真实性2.深刻性3.丰富性 三、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公元2000年11月8日,中国第一个记者节。 新闻记者论 一界定:广播电视新闻记者 二记者的类型 ·内勤记者、外勤记者; ·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 ·政治记者、经济记者、军事记者、体育记者等; ·本埠记者、地方记者、驻外记者、特约记者等; 专业记者与机动记者 1.专业记者:专门采访报道某一领域的记者。如农业记者、工业记者、文教记者等。 2.机动记者(“满天飞”记者):任务不固定,哪里需要哪里去,机动灵活,随时出击。 地方记者(记者站记者):媒体长期建立的外埠记者站中的记者。 驻外记者:指受国内新闻单位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 特派记者与特约记者 1.特派记者:因特殊采访任务的需要,受编辑部特别派遣的记者。(如奥运会、伊拉克) 2.特约记者:编制不属于编辑部,是社、台外的工作人员,应约完成社、台一定的报道任务。 三、记者的职责与社会使命 (一)记者的职责 采集新闻信息(有意采集和无意采集两种);筛选新闻事实;解释新闻事件; 制作新闻作品;积极反映情况;做好群众工作。 一.采写新闻报道 此为记者的首要职责。记者要发挥作为新闻报道主力军的作用。 A.要重视采写新闻(即纯新闻消息)。 B.要非常敏锐,不漏报重大新闻。 C.对一些重大的、紧迫的、困难的报道任务,记者要勇于承当,主动出击,学会打大仗、硬仗。 二、正确处理好记者与编辑部之间的关系 A.服从编辑部调遣; B.从实际出发; C.发挥主动性; D.处理好和编辑的矛盾; E.定期向编辑部报告工作; F.建立记者与编辑轮换制度。 三.反映情况—指以写“内参”稿的形式,反映那些不宜公开发表、但对编辑部和党政领导机关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情况。 内参的内容:1.国家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在贯彻执行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偏向、错误和缺点 2.各阶层人的要求和意见3.群众生活中的困难和工作中的障碍 4.某个时期的社会思潮 5.社会上的不良倾向、不正之风 6.某个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的详情7.不够成熟、带试验性的经验和做法 8.国际上的有参考价值的情况 四.做群众工作(建立信息网络) 即结合自己的采访活动或在自己分工采访的地区、部门,重点做好通讯员的工作,如协助当地党委开展通讯工作,联系一批骨干通讯员、组稿、与通讯员合作写稿等。 (二)记者的社会使命 :坚持真实,坚持真理;引导舆论,讴歌光明;伸张正义;鞭挞丑恶;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三)新闻记者的自律与他律 自律:主要指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守则他律:包括法律与纪律两方面 四、新闻记者的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