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治疗案例分享

绘画治疗案例分享
绘画治疗案例分享

绘画治疗案例

一、案例介绍

杰罗姆是一个9岁男孩,现就读三年级,有一个读六年级的姐姐,还有一个读高中的哥哥。目前他和母亲、继父一起居住,和亲生父亲没有任何联系。

杰罗姆留了一级,但此事对他好像没有影响。开学初他被转到一所新学校,所以他也就没有面对那些已经升入高一年级同学的尴尬。杰罗姆上一些数学和语言艺术类的课程。安排他上这类对他而言有挑战性的课程,学校希望能提升他的自尊心。前来治疗的原因是由于杰罗姆的妈妈看到儿子的一幅自画像。在学校的展示厅里,妈妈看到儿子杰罗姆的自画像时非常震惊。画中她儿子肩膀以上的部分充满了整个画面,嘴上叼着一支燃烧的香烟,背景色是浓郁的黑色。在和治疗师见面的时候,妈妈说杰罗姆有撒谎、偷窃行为。但是他的谎言不是有预谋的,也不是为了企图逃避消极后果的;他撒谎仅仅是一些无知的夸大之词。母亲还提到当他因为偷窃而遭面质时,他会叫喊、哭泣;当他困惑、混乱时,他还会拉扯自己的头发。

治疗师告诉妈妈,他将对杰罗姆进行游戏和绘画疗法治疗,并就游戏和绘画疗法向她做了一些简单的解释和说明。

二、治疗过程

(一)第一次治疗

治疗师让杰罗姆画一幅关于自己记事以来的第一幅画面(图1)。杰罗姆这样描述画中的情景:

他在家里玩玩具,但是周围的噪声和骚动令他愤怒。于是他停止玩玩具,爬到家人面前朝他们大叫:“安静!”当发现他们没有反应时,他更加大声地喊道:“安静!”然后,妈妈说:“好的,我们现在就安静下来。”于是电视机的音量小了,家人也安静下来,他终于开心起来。同样的事情在第二天再次发生。杰罗姆说:“我必须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地提醒他们,然后他们才能停止吵闹。”

(二)第二次治疗

这次治疗师要求杰罗姆画一幅自己记事以来的第二幅画面(图2)。

经过一番思考后,杰罗姆说:“那就是第一次看到妈妈的脸。”然后他开始认真作画,一边画还一边说:“这儿是床,这是床头,这是被子,这是枕头。这是我妈妈,她抱着我。床尾这有个小升降遥控器。那儿是亲生父亲、姐姐和哥哥。窗户,暖气管,制造空气的小发明,装小东西的抽屉,分隔布……”

在这个场景中,杰罗姆认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看到妈妈抱着他。询问他内心感受到的情绪时,他说:“当我发现和我在一起的人不是我预想的人时,我觉得很恐慌。但是当我呆在医院的时候,我开始意识到他们真的是我的哥哥、姐姐和爸爸。”

(三)第三次治疗

这次杰罗姆画了他的第三幅有关早期记忆的图画。在这幅画中,杰罗姆还很

小,刚刚学说话。他这么描述这个场景:

爸爸当时不在家,家里比较混乱。屋内一片叫喊声,母亲在批评哥哥提姆吸烟。提姆对妈妈说“闭嘴”,我对提姆说“闭嘴”。姐姐说:“为什么我们不都闭嘴呢?”妈妈接话说:“不要对我大喊大叫。”后来爸爸回来了,看到这情景,他很生气。姐姐遭殃了,但是我没有。因为我比较小,比较可爱;姐姐比我大,她应该更懂事。可爱的宝宝犯错误大人们什么也做不了。但是现在我们如果犯错的话,大人们会打我们屁股,骂我们,不理睬我们。这些简直不可思议。你不这样认为吗?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对我们非常不公平。当问他对这个时期记忆最深刻的是什么时,他说:“就是我说了…闭嘴?,这是我说的第一个词语。”

(四)诊断分析

杰罗姆在四个星期内分别画了三幅图,他有选择地展示了自己很小时候的三个场合:刚会爬行时;医院出生时;刚学说话时。在第一和第三次的早期记忆中,杰罗姆就有企图控制和影响外界的表现:强硬、坚持、攻击(尽管不是身体上的攻击)。在第二次的早期记忆中,杰罗姆不确定他的周边环境,他感到恐惧,他甚至不敢确定自己是否属于他的家庭。尽管这样,他还是描述了一个和谐的养育情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逐渐确定了那真的是自己的家庭。在他反映的每个早期记忆中,都出现了他的家庭,但同时,在每一幅画中他都是中心、焦点。

早期记忆中的杰罗姆总能让周围的人满足自己的需要。他最初的方法是通过攻击的方式得到满足。这可能可以表明他内心有一个不成文规则,那就是只有通过攻击的方式才能让他人听到并作出反应。在杰罗姆看来,别人都比他更有力量。他们可以制定规则,违反规则,比他拥有更多的自由。杰罗姆认为这个世界充满暴力,恐慌、不公平,不可预测,因此杰罗姆从小就希望自己能和其他人一样有力量。他尽一切可能、不惜任何代价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一切。杰罗姆认为自己只有保持“宝宝”的姿态,才能获得控制权和认同感。

在杰罗姆的自我世界里,经常有冲突,一方面他渴望权利,另一方面他又留恋年幼责任少的安全感。另外,在他自我定位和表现自我重要性时,他也不知道选择一个怎样的人作为原型。他看起来像处在自己人生的转折处:是表现亲社会行为,还是表现不适应行为,他不知道如何选择。他通过各种方式使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有时,他抱怨或者哭泣,尽管这种方式和他的年龄、攻击性看起来有着内在冲突。当外界环境激发他更具有攻击性才能达到目的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很有能力。保持幼稚、不负责任可能是一种自然反应,因为这样一来可以获得权利,还可以对外界环境实施影响。他表达了自己对权利的渴望,也表示渴望了解对环境实施有意义影响的时机,渴望更多地理解责任感。

(五)治疗目标和干预

为了帮助杰罗姆获得正确达成目标的能力,增加他的归属感,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加强家庭环境结构的建设:主动给他展示一些符合他年龄特征的、自信的沟通方法。改变环境结构可以通过家庭集会、定期有计划的家庭成员讨论,内容可以是他们的关注点,他们的成功,他们的角色和各自的责任。整个家庭营造出一

种民主、尊敬、鼓励个人的社会责任的氛围。最后,家庭集会可以为杰罗姆提供一个重要的位置及一定的权利,提升责任感。家庭集会还是一种学习交流并进行角色模拟的锻炼场合。父母能够将孩子给的信息进行提取、再加工,提高孩子自我表达的能力。最后孩子们就能够更有技巧地和他们的环境进行主动、非暴力的互动,提高他们成功的可能性,减少冲突。

另一个对杰罗姆的干预措施就是安排他在学校参加同龄人仲裁培训课程。作为一个学校仲裁人,需要接受帮助同龄同学解决困难的系统程序培训。同龄仲裁人要学习倾听和问题解决技巧。当为学校的社团服务时,杰罗姆就有机会学习和练习问题解决的技能。这种做仲裁人的机会既需要责任感又可以锻炼责任心,还可以提升他对自我、同龄人及社会的归属感。

(六)治疗总结

从来访者身上提取的有关早期的记忆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然而,如果来访者只有有限的词汇量,比如说年幼的孩子,通过使用媒介提取早期记忆是更可取的,可能从提取的内容上看这个媒介更符合发展意义。一般来说,儿童玩的游戏比他们说的话更能有效地表达自我。事实上,游戏不仅是他们的语言还是他们思想、感受和行为的表达。通过儿童的画来提取他们的早期记忆已经证明是一种建立咨访关系、确定儿童当前参考构架(他们怎样看待自己、他人和这个世界)的有效工具。通过使用早期记忆和其他关于生活方式的评估,治疗师可以帮助儿童构造他们的世界。在这基础上,结合儿童生活中的成人对儿童的了解和观点,治疗师就可以找出有效的方法去改变儿童对生活和世界的错误认识。

三、案例分析与点评

(一)绘画疗法的特点

本案例在治疗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绘画疗法。一般意义上的心理治疗,通常是指以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良好的治疗关系为基础,通过两者之间的言语交流和约定的行为作业为来访者心理健康服务的一种方法。当代,心理治疗理论很多,而绘画疗法和音乐疗法、读书疗法一样,是一种对儿童和成人都有所帮助的疗法,而且对青少年儿童有着特殊重要性。

儿童是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言语、思维能力非常有限。他们很难通过语言将自己的心理困惑、内在矛盾体验准确地表达出来,而游戏是儿童生而具有的交流方式。戴利尔认为:“相对儿童的意愿和语言能力,他们可以通过绘画向我们更清楚、更开放地表达。而且,绘画比语言能更有效地减轻儿童的防御影响。绘画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帮助,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孩子们的问题。”迪斯佛赫认为:“儿童画l小时画获得的收益,比观看9小时获得的收益更多。”

治疗师通过绘画的方式让来访者投射其情绪、想法、信念、内心矛盾、人际关系等,从而了解来访者的内心意识,帮助情绪受困的来访者表达感受,最终解决问题。这其实就是绘画疗法的实质。根据治疗目的的不同,绘画疗法把绘画分为宣泄性绘画、消遣性绘画、娱乐性绘画、自我实现性绘画等。宣泄性绘画,指通过自由作画,使画的意境投射出内心的冲突,以排遣消极情绪,使心灵得到“净

化”;消遣性绘画,指通过临摹静物等转移注意,消除紧张情绪;娱乐性绘画,指通过野外写牛等获取轻松自在的辜爱,以激发积极情绪;自我实现性绘画,指通过绘画等以反映作者的追求和理想,使心理失衡得以控制,自我价值得以显现。

(二)案例治疗的分析

莫提摩认为:“儿童的绘画作品,可以用来评估儿童的发展水平、情绪状态、个体经验等。他们的作品以及对作品的描述可以作为对他们自己问题的一个解释因素。”

作为游戏,儿童在绘画过程中并不会也不想绝对地服从现实,而是使现实同化自我。也就是说,当儿童自由自在地作画时,一般并不是复制身边的事物。儿童感兴趣的是,通过这种绘画活动,在想象中满足自己在实际中的某些愿望。在进行绘画时,儿童不经意就把自己对外界的记忆调动起来,以便使他们心中的愿望显得更真实可信。这同时在客观上起到了调动儿童自身力量进行自我结构组建的功效。

在本案例中,治疗师在实施干预之前采用了绘画和叙述故事的方式,让儿童完全放下心理防御,真实地表达自我。这些画投射出杰罗姆早期的一些不合理的观念和不安全感。治疗师从三幅作品中获得有关来访者的早期记忆,从而发现来访者早期形成一些错误认知,最后提出解决方法。绘画疗法的目标可分为诊断和治疗两类。本案例主要是通过绘画的方式了解令案的过往记忆,对诊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对于这种用途的绘画作品,克拉克给出了三个建议性的提问:对于这个记忆情景你还能想到其他什么?在这个记忆情景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记得那个时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一般这三个问题可以在孩子自由描述结束后进行。

对于儿童早期记忆的挖掘,我们很难想象通过正常的访谈方式获取。儿童自身的表达能力、词汇数量、认知水平等方面都会限制信息的准确提取。而且,成人的记忆也会随着时间推移和事件的发展而发生变化,难免会不自觉地进行一些后期加工,形成一些不实的记忆,因此通过绘画的方式去探索,儿童的早期记忆的确是一种较为自然、准确的方式。这确实是值得心理治疗工作者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三)启示

通过对这个案例的解读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家长育密切的关系。杰罗姆的妈妈看到孩子的自画像,立即想到孩子需要心理治疗师的帮助。通过治疗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杰罗姆以后一定能经常见到自己的亲生父亲,还能经常见到哥哥、姐姐,从而学习到更多的社会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健康长大、成熟。

绘画疗法的功能很多,但在实际的心理治疗和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们往往会将各种疗法综合使用,以争取获得更好的效果。比如说,本个案就结合了绘画疗法、叙说故事疗法以及后来干预时用到的家庭疗法等等。

案例终归是案例,每个来访者都是一个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此在治

疗中一定要学会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就要根据个案的特殊情况,结合各相关的理论假设,准确诊断,再对症下药,尽量好地解决来访者的心理、行为问题。

心理咨询与治疗案例分析

心理治疗案例分析 来访者主要信息: 求治者是一名高三男孩。他有一位好友,从初一至今都在一个班,初中时关系很好,高一后两人关系开始冷淡起来,他的学习成绩也大不如以前。而且在这时他觉得好友总在打击他。比如,当他专心学习时,好友时常和其他同学在旁边议论“专靠勤奋死念书在高中已不顶用了,并不羡慕靠死念书拼出的几分成绩。”之类的话。他认为,这些议论是针对他、打击他。之后,他们的关系每况愈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他们的座位离得很近,这使他更在乎好友,总觉得在受好友的影响,这个包袱影响着自己的学习。来者不知该如何扔掉这个包袱。另外,来者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如上台讲演易脸红,声音颤抖;又如晚上迟睡,第二天早晨总在想:“糟了,今天的学习效率又低了。”他总在担心失眠会影响身体。但是越想越无法摆脱这种困扰。 咨询师的观察: 求助者衣着整齐,说话有礼貌,表情不自然,情绪较低沉,不敢与咨询师有目光接触。 一、问题探索阶段 来访者只有一位好友,而且高一后关系开始冷淡,自己学习成绩也大不如前。他敏感的认为好友总是在打击他,但他又很在乎好友,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并且在生活还有一些其他问题。从以上来访者信息中可以了解到,来访者心理自卑,面对挑战主要采取回避和退缩的态度,对自己不自信,害羞,敏感,焦虑。 来访者主要表现出: ①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②除了至亲之外,只有一个好朋友或知心人; ③行为退缩; ④心理自卑; ⑤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⑥过多的忧虑及担心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①自我认知不足过于低估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做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了自己。 ②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常觉得“我不行”,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学习工作效果必然不佳。 ③挫折的影响。有的人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二、目标设定阶段 针对来访者,通过以上分析,制定相对应的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缓解来访者的自卑和焦虑等不良的情绪,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逐步的改善人际关系。以平常心看待学习,努力了就好。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协助求助者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学习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增强来访者的自信心,让来访者相信自己。

民间游戏抬轿子在体育游戏活动中的案例分析图文稿

民间游戏抬轿子在体育游戏活动中的案例分析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民间游戏《抬轿子》在体育游戏活动中的案例分析 上一篇: 下一篇: 发布者: 2013年民间游戏《抬轿子》在体育游戏活动中的案例分析获区三等奖 民间游戏《抬轿子》在体育游戏活动中的案例分析 端义燕 活动来源: 抬轿子是我国民间户外游戏的一种。而民间体育游戏因其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娱乐性、实用性,一直以来深受人们喜欢。如今,随着现代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时尚玩具、高科技玩具(价格高、科技含量高、对幼儿教育意义与发展功能不高)的出现,占据了幼儿有限的游戏空间,民间游戏对于我们现在的孩子来讲逐渐陌生,而“轿子”对于现在的幼儿来说更是一种陌生的交通工具。 其实民间游戏是现代玩具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开拓幼儿视野,发散幼儿的思维,对幼儿责任、合作意识的培养有极大的作用。抬轿子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体育游戏活动。抬轿子可以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提高动作协调性,增强团结协作和竞争的意识。根据我园的集体课题《乡土童玩应用于幼儿园体育游戏的案例研究》,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开展了关于抬轿子的体育游戏活动。 中班体育游戏活动:抬轿子(一) ——亲子游戏活动目标:

1、能和自己的家长合作协调地进行抬轿子活动,通过一定的情境发展自己跳、侧身翻滚、平衡等技能。 2、增进自己与家长之间的亲情,体验亲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音乐《八只小狗抬花轿》、瑜伽放松音乐。 2、事前已看过视频《抬轿子》,对轿子有初步的认识。 3、请家长参与配合。 4、椅子若干、垫子若干、羊角球两个、奖牌若干。 5、活动场地布置。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热身运动《八只小狗抬花轿》 家长与幼儿全部站在大圆圈上,面朝圆心,跟着老师一起做热身运动。 二、基本部分 1、提问:“你们见过轿子吗轿子可以用来干什么” 帮助幼儿回忆已有经验,进一步加深对轿子的认识,导入下面的活动。 2、自由探索三人一组,组成“轿子”。 教师提问:“你们想不想玩一玩抬轿子的游戏那怎样用我们的身体和爸爸妈妈合作一起做一个轿子”每组家庭进行尝试练习。 3、设置一定的障碍,练习“抬轿子”。 1)根据教师的口令进行练习:向前走—向左走—向右走—上山坡—下山坡等。2)比一比:看谁走的快!(对得到第一名的家庭进行表扬) 4、游戏“抬轿子”。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案例优选稿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案例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案例 这是从我身边真实故事中提炼的并加以修色的一个案例:一位来自南京本地的小学五年级学生,是我在某专修学校兼职做助教时所认识的小男生。因为是我所负责的班级,从刚开始做辅导员时就发现不论是上课还是课间,他总喜欢在别人面前做一些特殊的行为,平时成绩一般,又不按时交作业且上课喜欢捣乱,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点名批评。后来多次与其父母打电话反映此事,其父亲都说不管孩子的事,让我们联系母亲,而其母亲则虽说会回去教训这孩子,但是多以工作忙的理由敷衍了事。后来,学校将其情况向心理老师反映,在学校心理老师多次的邀请下,小旭父母终于和孩子一起来就诊。 家庭成员:张先生、张太太、小旭 治疗过程: 第一阶段:接触期 1、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针对这个家庭的特点,布置一下接待室,使其有家的感觉,让案主无拘束感。 2、营造一个祥乐的氛围,例如将接待室中摆一些鲜花,灯光适当打得柔和一些。 3、案主家庭进入接待室 第一次会谈 师(起身迎向这个家庭,以表示自己的热忱):张先生,张太太还有可爱的 小旭,欢迎你们。 (然后他们一家落座在安排好的沙发上。师环顾了这个家庭,父母走在前面,儿子东张西望的跟在父母后面;父母坐下后几分钟才坐在父母旁边,不过中间有些许的间隙。时不时的小旭还会东摸摸西摸摸,看似很不专心,被母亲打断后才不情愿的坐好。) 母亲(很严厉地唤着儿子):小旭,别乱动,见了老师也不打招呼?不知道是谁教你的啊,这么没礼貌。 小旭(别过头去,很不情愿的对着另一边,故意很大声的):老师好!

小学生美术《我的绘画日记》说课稿

《我的绘画日记》说课稿(美术) 的特点及绘画方法,并学会运用绘画日记记录每天所发生的有趣、有意义的事情。2、教学目的: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材要求,结合四年级学生特点,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①知识与技能:了解绘画日记的结构特点,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声音引发的“语、形、色”来描画记忆,完成日记的内容。③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绘画日记的表现特点及创作方法,并应用到生活当中。难点:激发学生的记忆和创造思维,引发学生对往日生活的回忆、想象,完成日记的内容,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二、教法运用: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育思想,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特点,我将采用启发式引导教学法为主,以实例为线索,充分运用多媒体、范图等直观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结合语文、音乐学科,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练习过程中播放一些轻快的音乐,陶冶学生良好的情操,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感受美、创造美。此外,我还采用师生共评法对作业进行评价,让学生能够更

充分认识自我,客观的评价自我,并巩固所学知识。三、学法分析:遵循“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做到学与练紧密结合。本课运用多媒体展示图例和进行绘画过程的演示,采用课堂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通过比较分析、实践让学生可以直观的掌了解绘画日记的结构特点,并学会绘画和运用。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生:比较感知——激发想象——讨论探索——绘画实践——情感升华师:引导观察——创设情景——启发点拨——巡视指导——汇总归纳四、教学程序设计: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促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培养个性。为了优化教学过程,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我设计的教学程序如下:(一)、序幕: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提问导入:“同学们都写过日记,日记能够记录当天发生的有兴趣的或感受最深的事情,那么,既然我们都会画画,为什么不能给日记配以简单的画面,使日记更直观、更形象呢?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下屏幕。”(多媒体出示放大的文字日记和绘画日记的范图,让学生观察。)2、教师提问:①比较一下这两幅作品有什么不同?(前者只有文字,后者既有文字又有绘画)②这些绘画是干什么用的?文字内容有哪些?(日期、天气等)③哪种日记比

积极心理治疗案例分析

幻灯片1 性梦非真——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某男,21岁,大学三年级学生。平时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从没有和哪一个女孩子特别亲近。然而不久前做了一个梦,梦中居然和别人发生了性关系。 梦醒后他愧疚不已,感到犯了乱伦的罪过,无颜面对他人。后来又做了一个梦,梦中和班中的女团支书发生了关系。潜意识中似乎在证明什么,他不相信自己道德如此败坏,竟这样下流无耻,担心团支书因此受到伤害,以至于不敢面对她,只要她在教室,他就看不下去书,如果单独与她不期而遇,一天便会心神不宁,强烈的罪恶感使他不能安心学习。他担心自己要变成性犯罪分子,有时还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精神病,为什么会如此不正常。心理的负荷使他不敢入睡,生怕“旧梦重温”,讲又讲不出口,想也想不开,忘更是忘不掉,万般苦闷中他走向咨询室。 幻灯片2 ●[原因分析] ●使这位大学生苦恼不已的梦叫做性梦。这位大学生之所以不能自拔的原因 是荒诞怪异的梦中带有乱伦性质和不存在的可能,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内疚心理,以至于怀疑自己,害怕睡觉。人之所以会做性梦,是生理和心理综合活动的结果。梦中的情景,都与梦者平时经验和思想活动有关。由于梦是一种典型的无意想象过程,所以性梦不免荒诞离奇。在性梦中出现的不合常规的性恋动作与性对象既不表明其人格特征,也不表明性梦者的伦理道德修养水平。因而性梦之后完全没有必要自责。 幻灯片3 ●[解决方法] ●1.用认知领悟疗法,减轻他的心理负担和内疚。并对他的性梦做个性分析。 ●从他的情况看,青春期后唤起了对异性的亲近感,而社会规范又使人们必然 约束性欲,生理欲望受到心理自律的压抑后,往往会以性梦的方式得以实现。性梦仅仅是梦而已,并不是现实的,既不受梦者的控制,也不会伤害所涉及的人,更谈不到人的人格、道德。 ● 幻灯片4 ●2.加强性格基础的培养,使自己的生命能量得到积极合理的宣泄。平时行动多注意以 下方面: ●第一,积极扩大人际交往。 ●第二,保持和正常的异性交往。 ●第三,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第四,多阅读有关生理和心理的书籍,提高这方面的知识水平,增加心理的认识、 判断能力。

解读儿童画——《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读后感【推荐下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解读儿童画——《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读后感 太仓市实验幼儿园张丹 一直以来,儿童画都以一种特殊的魅力吸引着我的目光,让我流连、关 注、投入。虽然这种兴趣的起源已无从追溯,但它确实强烈的存在。因为关注,一直期待了解儿童的绘画世界,经常努力去解读他们的作品。 美国心理学家Cathy的着作《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让我 第一次了解到如何剖析儿童绘画的诸多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解读儿童画。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美术发展黄金时期”的介绍。 在学校的时候就曾接触过儿童绘画发展水平的理论,也曾经在课题研究 的过程中运用过这一理论。在这本书中,作者将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的相应阶段联系起来,更加清晰的论述了不同时期儿童绘画的发展特征。指出对儿童美术发展进行过详细研究的研究者认为:处于6-9岁左右的儿童,他们在这一阶段的作品非常具有创造性,不受约束,代表了儿童”美术发展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之后的阶段,则更趋 于写实,反而缺少了那种迷人的创造性。对比我所接触的孩子,他们很多就处于这样一个美术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应该就是儿童画长久以来吸引我的最直接原因吧。也解释了为什幺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幼儿园孩子的绘画,反而比小学生的绘画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原因。一直让我印象深刻的艺术大师毕加索所说的”学会像一个六岁的孩子一样作画,用了我一生的 时间。”,所指代的也应该就是这样一种象孩子一样,无拘无束、真实、自然的艺术追求。 以往对儿童画的解读,虽然是建立在对孩子的了解基础之上的,但往往 是凭借着个人的直觉去解释儿童画。很多时候成人对儿童画的点评,也只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案例分析:体育游戏

案例分析:体育游戏《小马跳跳跳》 教师:叶凯案例背景: 《指南》提出在健康领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我们提供的健康活动《小马跳跳跳》与《指南》所倡导的生活化、游戏化是相吻合的。幼儿园的学习活动既要十分关注幼儿的兴趣和意愿,又要以幼儿的成长发展为出发点;活动既要有序、有组织、有范式,又要有利于幼儿个性发展。幼儿的学习既不应该是被动的机械行进,也不应是随意、无序、杂沓的行为,而应该是以理解为前提的积极、自觉的活动。大班幼儿在健康领域发展目标中提出,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动作灵活;有耐力。增强合作和竞争意识,具有一定的勇敢精神和坚持性。通过大班健康活动《小马跳跳跳》这一案例来讨论“在健康活动中如何增加动作训练的趣味性,使幼儿能在自己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发展基本动作,从而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地最为淋漓尽致,这是游戏本质所决定的。将健康活动与游戏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 案例描述: 活动的生成:进入大班后,我班幼儿对跳绳特别感兴趣,在家里经常邀约伙伴跳绳,且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从过去的不敢跳发展到敢跳,从敢跳发展到能跳几下,从能跳几下一直发展到能跳几十下,有的甚至更多;从一个人跳绳到多人组合跳、、、、、、、看他们玩得如此快乐,我想孩子们这么感兴趣何不为孩子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呢? 活动实录: 1、(创设游戏情景引出主题)老师扮马妈妈,幼儿扮小马,四散在场地上,跟着马妈妈跑,边跑边念儿歌运动身体:小马小马长得高,跟着妈妈学本领,东跑跑,西跳跳,跑到草地来做操,伸伸臂,弯弯腰,踢踢腿,蹦蹦跳,天天锻炼身体好。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案例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案例 这是从我身边真实故事中提炼的并加以修色的一个案例:一位来自南京本地的小学五年级学生,是我在某专修学校兼职做助教时所认识的小男生。因为是我所负责的班级,从刚开始做辅导员时就发现不论是上课还是课间,他总喜欢在别人面前做一些特殊的行为,平时成绩一般,又不按时交作业且上课喜欢捣乱,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点名批评。后来多次与其父母打电话反映此事,其父亲都说不管孩子的事,让我们联系母亲,而其母亲则虽说会回去教训这孩子,但是多以工作忙的理由敷衍了事。后来,学校将其情况向心理老师反映,在学校心理老师多次的邀请下,小旭父母终于和孩子一起来就诊。 家庭成员:张先生、张太太、小旭 治疗过程: 第一阶段:接触期 1、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针对这个家庭的特点,布置一下接待室,使其有家的感觉,让案主无拘束感。 2、营造一个祥乐的氛围,例如将接待室中摆一些鲜花,灯光适当打得柔和一些。 3、案主家庭进入接待室 第一次会谈 师(起身迎向这个家庭,以表示自己的热忱):张先生,张太太还有可爱的 小旭,欢迎你们。 (然后他们一家落座在安排好的沙发上。师环顾了这个家庭,父母走在前面,儿子东张西望的跟在父母后面;父母坐下后几分钟才坐在父母旁边,不过中间有些许的间隙。时不时的小旭还会东摸摸西摸摸,看似很不专心,被母亲打断后才不情愿的坐好。) 母亲(很严厉地唤着儿子):小旭,别乱动,见了老师也不打招呼?不知道是谁教你的啊,这么没礼貌。 小旭(别过头去,很不情愿的对着另一边,故意很大声的):老师好! 母亲(见小旭不听话的样子,瞪了一眼,忙对老师笑着说):老师,这孩子就这样,您别介意啊! 师(微笑着):没关系的。现在我们可不可以请小旭来讲下你希望自己的家庭将来有什么样的改变呢?

小学我的绘画日记教案

小学我的绘画日记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我的绘画日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岭南版海南省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美术第八册第九课内容,属于新课程标准中“综合·探索”类绘画创作课型,即“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本课主要是对以前绘画内容作一个回顾,使学生在巩固原有绘画知识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和掌握绘画日记的特点及绘画方法,并学会运用绘画日记记录每天所发生的有趣、有意义的事情。 2、教学目标: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材要求,结合四年级学生特点,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与技能:了解绘画日记的结构特点,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声音引发的“语、形、色”来描画记忆,完成日记的内容。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绘画日记的表现特点及创作方法,并应用到生活当中。 (2)难点:激发学生的记忆和创造思维,引发学生对往日生活的回忆、想象,完成日记的内容,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说学情 小学生活泼可爱,思维独特,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表现画面。好奇心强,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思维活动仍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掌握了空间关系、分类等基本能力,但还不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思维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运用 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育思想,采用启发式引导教学法为主,以实例为线索,充分运用多媒体、范图等直观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

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案例

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案例 一、基本资料 郭某,男,1981年10月出生,大学肄业,未婚。家住徐汇区××村4号。父亲在2001年离家出走(原因不明)。之后3个月左右,其母亲(下岗工人,享受低保)和邻居开始同居。且其母亲经常与同居者在麻将桌上搭台骗取钱财。 二、背景资料 案主从小品学兼优,是父母的骄傲,也是邻居羡慕的对象。父母也一直相处融洽,一家三口日子过得不错。由于2001年案主父亲的突然出走和不久后母亲与邻居同居且合伙骗取钱财,案主遭受了多重打击,丧失了奋发向上的动力,没有继续进行大专学习而导致肄业。大学肄业之后,他又无法找到合适工作。在家里与奶奶相处起来关系又十分紧张,经常争吵。 三、主要问题 家庭破裂使案主对人性失去了信任,觉得连自己父母都抛弃了自己,世界上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人了。另外,案主的自尊心在这一连串变故之后受到了极大伤害,让他产生了自卑情绪,觉得自己遭受了极大失败和挫折。通过与案主多次接触交谈,工作者发现,案主外表看起来虽然开朗,但内心非常孤独,渴望别人的理解和肯定,需要他人的情感支持和情绪激励。 四、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运用 1、问题分析(诊断):从案主需要看,问题症结在于思想。要想彻底解决案主的问题实现“助人自助”。社工就不仅仅安慰案主,而应该通过对案主提供情绪支持,使他清楚意识到所面临的问题所在,并有下决心改变自己这种心理状态的勇气和自觉。帮助案主通过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来改变自己。案主受到一连串打击,其“心理防御机制”自动进行了应激反应:退缩(以逃避困难的方式寻求安全。如,案主产生自卑心理;自认为没有能力解决问题,导致大学肄业),压抑(尽量忘记对他而言是痛苦或威胁的事情;如,在人前总是表现出活泼,乐观,开朗的样子,但内心却十分孤独和自卑),违背(指通过违背行为来获得注意和提高自尊程度;如,案主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发生一连串家庭变故之后,开始自暴自弃,放弃学业,品行也开始向不良方向发展,这可以看作是对父母地报复,也可以看作是潜意识里用来唤起父母注意的一种方式。),转移(指将愤怒和不满转移到其他对象身上;如,经常与奶奶争吵,一方面可能是个性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将痛苦转嫁和发泄的一种无意识行为。) 3、治疗 (一)减少当事人的焦虑和不安:鼓励他走入社会,忘记家庭的一切烦恼,不要被家庭琐事所困。 (二)减少“情境中的人”系统的功能失调:帮助案主对特定情境进行反思,最终达到对自我的认知与修正。例如:反思为什么在家里与奶奶相处关系又紧张,经常争吵。 (三)增强当事人的自我适应技巧和“情境中的人”系统的功能 (四)增强当事人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工作者努力寻找案主自身的“闪光点”,来帮助案主增强自信。例如夸赞他“小伙子你人长的很帅啊,一米八的个子,很神气的”。 (五)改善环境以解决问题:帮助案主一起找到工作;和案主母亲及其奶奶交流,让案主得到更多母爱和关怀

现代体育游戏与民间体育游戏的案例分析

现代体育游戏与民间体育游戏的案例分析 平乡县初中体育一班秦双亭 1、现代体育游戏的局限 现代体育游戏源于民间传统游戏,但是在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明显的技术化倾向。现代体育游戏具有功能定向性与内容单一性的特点,往往注重单项技能的训练或偏向发展动作和体能。应该说,现代体育游戏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崇尚个体竞争,追求自我超越。但是,现代体育游戏也逐渐暴露出其负面效应:①过多强调幼儿生理保健,忽视心理健康和社会行为的发展。②体育目标的片面化,难以全面发展体育的综合效应,甚至局限于通过掌握动作技术来增强儿童体质,导致体育功能有窄化的倾向。③活动过程具有程式化、成人化、训练化倾向,难以体现主动、快乐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④缺乏终身教育的思想只强调阶段效益。 2、民间体育游戏的优势 民间体育游戏具有鲜明的文化性与娱乐性特点。民间体育游戏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弥补现代体育游戏的教育功能上的局限。这正是引进民间体育游戏的根本原因,也是教育回归生活,教育关注人生的必然选择。 (1)民间体育游戏的娱乐性更强。民间体育游戏之所以能代代相传,就是由于它有着浓厚的趣味性,内容生动、形象,形式活泼、轻松。边游戏边吟唱,如“捉迷藏”、“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充满了新奇、期盼的等待和追逐动作。在民间体育游戏中,学生能够为游戏而游戏,为娱乐而娱乐,始终沉浸在欢乐之中。 在民间体育游戏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活跃状态,自己选择游戏准备玩具材料、协商角色、构思情节、控制游戏环境,充分表现自己的游戏才能。因此,民间体育游戏不仅是学生快乐的源泉,而且构成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

(2)民间体育游戏具有健身、健心双重功能。在游戏世界里,尽可以敞开心胸,丢开烦恼,恢复本性,尽情的嬉戏、欢笑、蹦跳、喊叫。这种身心完全放松,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许多游戏富有人文色彩,并且综合了多种运动形式,激活身体机能的同时唤醒心理潜能,潜移默化地完成社会化。 (3)民间体育游戏具有文化传递和人格塑造作用。民间体育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其中蕴涵着丰富文化传统和人生哲理,包括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道理,如:互谅互让、互相帮助、爱护弱小,团结合作等。这些优秀的文化品质在游戏过程中被学生内化,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和坚忍不拔、吃苦耐劳、顾全大局的民族精神。 (4)民间体育游戏的时空限制小,材料依存性低。开展民间体育游戏,一般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约束,需要完整时间,也不苛求场地的大小。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有兴趣、愿意玩,学生就可以三五成群自由地玩耍。 同时,民间体育游戏材料具有简便性,往往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民间体育游戏的玩具及材料,一般都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或自然材料及半成品,如水、石、沙、纸、棒废旧物品。这些材料没有固定形式的限制,学生在游戏中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对玩具材料进行创造性想象或创造性操作。一些民间体育游戏徒手开展,不需要玩具或材料,如“摇船”、“斗虫”等都是幼儿利用自己的肢体或器官徒手进行。 3、民间体育游戏的收集整理与加工改造问题 民间体育游戏经受时空的考验,代代传递,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些民间体育游戏已经升华为传统性体育项目,经过各类竞赛,在社会上具有相当广泛的知名度或影响力。由于传播范围有限,虽然一些民间游戏仍然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但是,人们对其教育功能与发展价值缺乏明确的认识。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这些民间体育游戏往往被忽视。因此,初中生健康教育中引进民间体育游戏在技术上必须解决一个收集整理与加工改造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必须将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结构之中。显然,挖掘民间体育游戏的教育功能与发展价值,就意味着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健康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定性来对民间体育游戏进行结构性与功能分析,分别确定不同类型民间体育游戏的发展适应性与指导原则,进而建构学生健康教育的民间体育游戏运用模式。

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和案例解析

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和案例解析 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和案例解析。 关键词:焦虑、恐惧症、失眠、疑病症、惊恐发作。 作者于飞,心理咨询师、催眠治疗师、心理督导师,综合正心疗法创立者,擅长焦虑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的疗愈。 一、综合论述 01、焦虑情绪的解析 焦虑情绪是指向未来,是担心有不好的事情会发生。 担心的对象多种多样,比如犯错、失败、被质疑、被否定、被贬低、被嘲笑、被冷落、被疏远、生病、意外、死亡...... 以无意识的、快速的、自动化的、习惯性的、模式化的思维逻辑推理、画面想象的形式存在,引发焦虑情绪体验。 焦虑情绪同时也在推动着上述思维形式。 思维形式和情绪感受交互影响,相互促进、恶性循环。02、焦虑症状的解析 焦虑反映在思维上:担心有不好的事情会发生。 焦虑反映在情绪上:紧张、不安。 焦虑反映在身体上:胸闷、呼吸短促、肩颈僵硬、头晕脑胀、头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肠胃不适、失眠多梦......

焦虑反映在表现上:坐立不安、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焦虑反映在人际上:敏感、多疑,猜忌、回避...... 思维形式推动着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引发身体不适和外在的不良症状表现,影响着自己对自己的感觉和看法,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又影响着情绪变化...... 思维形式和内容、情绪感受、身体反应、外在表现、外界人际关系评价等交互影响,相互促进、恶性循环......以上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成为新的诱发因素,引发一个新的恶性循环。 举例:自己担心某人会怀疑、否定自己,从而感到情绪紧张,从而身体僵硬、胸闷、呼吸短促、表情不自然,感到不舒服,他人看到自己紧张不自然,感觉自己心里有鬼、不真诚...... 03、常见的焦虑形式 广泛性焦虑: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肌肉紧张,难以忍受而又无法摆脱。是习惯性的对事物的消极预期和灾难化联想,以及习惯性的焦虑情绪和回避做法。是一种谨小慎微、严防意外发生的身、心状态。 躯体症状:焦虑情绪引起的身体不适感,如胸闷气短、肩颈僵硬、头晕脑胀、头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肠胃不适......很多当事人一开始的时候会以为是躯体疾病,跑到医院检查又发现不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医生往往会给一个轻微病症的诊断,有的医生会建议去看心理科,后来才知道是焦虑的躯体症状。

绘画心理治疗实例和部分通用技巧

绘画心理治疗 日本神户大地震后,日本色彩心理学家末永苍先生在避难所开设了绘画心理治疗课程。 在避难所,他用绘画的游戏让孩子们找到了一种心情方式平静,并用绘画抒发出内心的痛苦,渐渐的孩子们开始平复,逐渐产生积极的想法,用绘画表达内心的渴求、希望和快乐。 这个2年级的女孩子用红色画出喷发的火山,这是一种象征的手法,表达她内心经历了火山爆发一般的剧烈震撼。

这个孩子画了很多小人,一边画还一边念叨:“死了好多人,流了很多血呀。” 他在每个人胸口画了一把匕首,这说明,孩子在强化有种力量杀死了他们,他受了很大的惊吓,如果不加以干涉,这种强化还会继续,可能持续一生。 它画的人物表情也是痛苦的,血布满整个人全身,这说明他的内心是非常细腻的,在地震的时候,看到了那些痛苦的表情,这些表情深深的烙印在他的内心。 当表达出来以后,这个孩子的内心就轻松很多,这种绘画的倾诉和语言的倾诉是一样的。成年人语言表达很容易,而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完善,他们说不出自己的恐惧,但是绘画这种方式,就可以帮助孩子们顺利准确的表达出来。

这是一个五岁的男孩画的鲸鱼,非常孤独的在血红的海洋底下。 海洋平面上有个奇怪的蘑菇云,画面右上角有一轮细细的月亮。 他是个很有绘画天分的孩子,可以把情绪用意向的图形表达得很完善。 鲸鱼画得非常细腻,可以见得,这个孩子情感细腻,他会比周围的人更多的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恐惧。

左图这个女孩,用红颜色画了一颗大树。表达了对灾难的感觉,是血腥的,是不和谐的。 这是一个4年级的孩子在地震后画的树,天空一片压抑的阴沉蓝色,树干是红色的,这透漏出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恐惧。 几天以后,缓解了压力的她画了另外一颗大树,她画了晴朗的天,有力量的树干,这代表着孩子自信和安全感的恢复和建立。

绘画与心理健康

社会上出现了“画心情”活动,主要目的是让个人检视自己的情绪,思考自己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面对和解决。当真正遇到问题时可加强挫折承受力。以绘画表达心情是一个很好的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青少年从小掌握这种方法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画出你的伤痛,画出你的心情,面对伤痛的你,我和你一样,无言以对。但,我愿帮助你“画掉”心灵的苦痛重建生活的秀美与明丽图景。这时的绘画不是审美意义上的,而是心理意义上的。绘画者面对自己的作品,会不自觉地回忆到灾难场面。而此时的回忆是安全的,不同于创伤性反应中的“闪回”。[5 ] 国外人们把绘画疗法称为技艺疗法。它类似音乐疗法和读书疗法,对儿童和成人都有所帮助。著名的教育家迪斯佛赫说:“儿童画1小时画获得的收益,比观看9小时所获得的收益还多。”科学家认为,儿童绘画是健全机体的一个途径。 幼儿起初拿起笔随念乱画时,自然是没有什么目的的,但同其他他们所喜爱的游戏一样,绘画活动本身使他们入迷。这很自然地使他们的注念力从盲目的松散的混乱的行为中集中起来,儿童们开始专心致志了。绘画活动使儿童的一切感知系统都处于兴奋状态,这在无念识中延伸着儿童的感知能力。 作为游戏的一种,儿童在绘画中并不想绝对地服从现实,而是使现实同化自我。换句话说,当儿童自由自在地作画时,一般并不在复制身边的事物。儿童感兴趣的是通过这种绘画活动,在想象中满足了在实际中的某种愿望。作为愿望载体的绘画对象,儿童顺便自己对外界的记忆调动起来,以便使他们心中的愿望显得更真实可信。在客观上也起到了调动儿童自身力量进行自我结构组建的作用。 在绘画活动中,儿童一旦掌握了一套描画某一事物的能力时,一种更有趣的现象便出现了,儿童对自己满念极了,他们兴高采烈地到处涂画,并不时凑到他们喜爱的大人面前,不厌其烦地重复显示这种能力。正是这种重复产生的爆发力,使儿童突然具备了某种新的力量—自信、自尊和从事有目的的活动的愿望。 但是儿童在绘画中感受到的特别快乐,并不只是来自描画事物能力的提高,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儿童的绘画,就更能体会到与其把它叫做“儿童绘画”,倒不如把它叫似“儿童的绘画心理活动”更为确切。[4] 宁波市中山艺术幼儿园的丽达小朋友画了这样一幅画:她的双手分别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在色彩绚丽的背景前幸福地笑着。她对画面的解释是:最好爸爸妈妈不要吵架,我们三个人手拉手出去玩儿,让我心情好起来。 董氏基金会心理卫生组主任叶雅馨说:“孩子的父母在看到孩子的画作时,会想到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并反思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同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们的作品也能反映出他们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台湾万里国小10岁的连培誉同学作品的题目是《接近大自然》,画的是两个男孩站在山前的小河旁大声喊叫,他说:“心情不好时接近大自然是很不错的。听听鸟叫声,看看美丽的风景,然后对着高山大叫一声,心情一下子就变好了!”唱歌、弹琴、走进大自然、养宠物等等,孩子们排解忧郁情绪的方法不一而足。[6 ] 绘画对成年人的帮助也是很大的,被广泛用于消除心理紧张、解除人为的一系列心理机能障碍。1915年9月,邱吉尔正当不惑之年,却被免去海军大臣的职务,心情十分沮丧。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迷恋上了绘画,并因此而振作,瓜此,绘画尤如“伴侣”,陪着他走完了一生。这以后的1921年,邱吉尔的母亲去世,3岁的女儿也不幸天折;1929年至1939年邱吉尔离任首相职务;1945年,他又在大选中落选。一次次的打击,一次次地受伤害,是绘画抚平了

民间游戏观察记录

民间游戏观察记录 案例1:民间游戏——“花样翻绳” 活动背景: 1、表格记录以其便于分析、解读、整理与展示的特点渐渐成为幼儿园主题活动的探究形式之一,它通过各种感官活动与思维运动,把抽象的思维具体化、表征化,凸显幼儿的能力水平与个性色彩,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评价幼儿,更有针对性地预设活动,更灵活地拓展主题。 2、翻绳游戏以其简朴、易懂、易学、易传的特点深深吸引着幼儿,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带着各种各样的绳子在自由活动中兴致勃勃的进行花样翻绳。我们发现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与局限,幼儿带来的绳子多数不适合进行花样翻绳,(如:有的幼儿用毛线或彩带等没有弹性的绳子进行翻绳活动),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决定尝试以表格记录为主要形式开展“花样翻绳”主题活动。 案例进程 活动一、选择花样翻绳的绳子 材料准备: 本次活动的材料是家长提供的,幼儿带来的绳子种类多(塑料绳、橡皮筋、松紧带、毛线、呢绒绳、电话线、彩带、包装带玻璃丝等)其中有的不能用来翻绳。

活动方法: 为了让孩子自己判断哪条绳子适合翻绳,我们设计了表格1,将幼儿带来的绳子标上数字,让幼儿用每一条绳子翻一翻、想一想、记一记,从操作中判断哪一种绳子适合进行花样翻绳。让孩子在实践中寻找答案、获得直接的经验。 表格1: 观察与分析: 活动中发现,幼儿已具备初步的判断能力,能从15条绳子中作出正确的判断。能力强的幼儿如婉祺、于辰能从直觉进行判断。他们拿到较硬的绳子时,直接肯定的说:“这不用试了!肯定不好翻!”彦君一拿起电话线就说:“这条肯定难翻,没弹性。”振强拿到塑料绳马上说:“这条不好打结!”于辰小朋友翻完每一条绳子后,都将绳子高高举起:“这是9号绳子,谁要?”“7号绳子在哪里?”这种语言传

结构家庭治疗案例

Lala,希望你健康快乐地成长 ——运用“结构家庭治疗法”做儿童个案社会工作(说明:本案为真实案例,为对案主负责,案主姓名采用其英文名字)一、接触案主 有个朋友在艺术设计学院读书,课余在外边做家教,教小孩子画画。一天她问我对教一个六岁孩子学外语有无兴趣。起初我说没有时间。但是听完她对那个孩子以及他的家庭状况的介绍后,我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可能是专业使然,推测出那个孩子受家庭的影响多少有些问题,最后同意了。于是开始接触到了一个叫lala的六岁的男孩。二、案主资料收集与问题诊断 Lala是他的英文名字,这个名字是他小姨kitty给他起的。后来我了解到在这个家庭里边,lala最爱的就是他的小姨。Kitty以前在经三路ef做外语培训工作,现在在北京新东方教口语,lala的外语一直都是跟她学的。 Lala的家在富田丽景花园(东风路与南阳路交叉口附近),** 市最具典型的富人社区,当然lala的家境相当好。Lala的爸爸有一家公司,Lala的妈妈也有一家公司,而且生意都很好,因此两人也都很忙。虽然两人已经离婚了,并且又有了各自的家庭,但他们依然爱着lala。

这个家庭平时就住着Lala和他的姥姥。Lala的姥姥很有修养,是个老年知识分子。她能够理解而且可以接受Lala父母的选择,直到现在他对Lala的爸爸依旧很好。只是后来我发现她不愿意让Lala 去他奶奶家,这是Lala不喜欢她的最大的原因。 我一直以为结构不全的家庭中的孩子精神上会受到影响而留有阴影,其必然在个人行为上有所古怪与异常。Lala表现的并不明显,但他并不是完全的健康正常,最突出的问题一个是他的想法,语言与年龄不符,可以说是提前畸形社会化了;一个是他不爱他的爸爸妈妈以及姥姥。下面举几个例子具体描述一下Lala所存在的问题:例一:一天谈到最喜欢的汽车,我问Lala是喜欢爸爸的现代还是妈妈的别克。他说都不喜欢,只喜欢楼下的法拉利跑车(后来听他的姥姥说每次Lala的爸爸来看他或带他出去玩,Lala总是嫌他爸爸的车破)。然后他又说了很多让我吃惊的话,比如他说,我最喜欢抽大中华烟,最喜欢喝茅台酒,我抽着烟,喝着酒,身边再有个美女。Oh-oh,我厉害吧。 例二:一次我问Lala最爱家里哪个人。他说最爱小姨kitty,因为kitty经常和我玩。不喜欢爸爸妈妈和姥姥吗?我问。不喜欢,他说。为什么?我问。就是不喜欢。然后他不说话了。

户外民间体育游戏案例:炒黄豆

户外民间体育游戏案例:炒黄豆 一、背景: 幼儿多参加户外活动可增强他们的体质,使他们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新《纲要》指出:“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并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观、乐观、合作的态度。”但户外活动也应该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根据季节、天气变化,合理安排时间,结合幼儿的兴趣与实际情况,调整游戏,每天都应有不同的玩法,这样才能发挥增强幼儿兴趣,达到幼儿强身健体,体验快乐游戏的目的。 二、案例描述: 实录1: 在一个下雨天的时候,由于受到活动场地的限制,因此在晨间活动中,我就在走廊临时组织了幼儿来玩“炒黄豆”的游戏,以发展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性,增强腰部的柔韧性。我和配班老师和一名幼儿一起做炒黄豆的动作,请幼儿猜猜老师和小朋友在做什么事情,引出游戏炒黄豆。引导大家一起念:“炒,炒,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跟斗。”再请两个小朋友做示范,我一边结合:“好朋友手拉手面对面,升高一小手,头儿朝里钻,再伸一小手,头儿往外钻”的儿歌化的指导语言进行示范,一边指导他们用自己的肢体动作配合着。然后引导大家边念儿歌边用动作配合,使孩子们对炒黄豆的动作要领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形象的感知,做完后就要求幼儿找一个好朋友合作玩这个游戏,他们迫不急待的找起好朋友尝试起来。开始他们的动作比较生疏,常常是做完前面一个动作不知道下一个动作是什么,或者是头不知道该往哪里钻,动作也很不协调,我及时的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通过练习,孩子的动作逐渐的协调起来。徐浩然与王素忻这组,由于王素忻太胖,不太会翻,浩浩开始忍不住指责起来了,“你怎么翻不来的啦!”素忻听了,难过的低下了头,小脸上满是失望的表情。于是,我就拿了两根纸棒给他们,让他们借用纸棒进行翻跟斗。这下素忻总算翻了过来,其他几个看见了,也有的去拿了纸棒高兴地玩了起来。 实录2: 在一次美术活动课后体育游戏活动中,我让大家玩“炒黄豆”的游戏,但由于这游戏幼儿已经比较熟悉,所以刚玩一会儿孩子们就兴趣大减,三三两两的说起话来,有的甚至在跑来跑去了,我想,这样玩下去让幼儿失去了对游戏的兴趣。于是我找了一名幼儿一边说:“炒,炒,炒瓜子,噼里啪啦翻两个跟斗。”一边用动作配合着翻了两个跟斗。就这样,我用我的身体动作和语言把他们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来,并及时地启发引导他们说:看老师还会炒其他东西呢,还会翻两个跟斗,也可三个、四个跟斗。你们除了“炒黄豆”

结构派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案例分析)

第三讲结构派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案例一:洗手的康康 十六岁,男,每天洗手三四十次,双手发白,皮肤浮肿。被诊断为强迫症。 急坏了父母。尤其是母亲,整个心都在儿子身上。 每次洗手必向母亲报告。母子之间的对话全围绕洗手或不洗手的话题。 太空人家庭 一家三口来到咨询室 4.主要内容 核心概念\结构\亚系统\界限 行为障碍的发展 僵硬界限-脱离\模糊界限-缠结 5.核心概念-结构 结构(structure):人际交往的循环模式,用来界定和稳定人际关系的形态。 家庭结构(family structure) 家庭的功能组织,它决定家庭成员怎样进行交互作用 等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 家庭的功能组织,建立在清晰的代际界线基础之上,父母保持控制和权威的地位 家庭成员互动的组织模式 在家庭成员之间反复互动的过程中形成 常见的家庭互动方式 妻子罗嗦丈夫逃避妻子更罗嗦丈夫更逃避…… 母亲严格,子女松散;母亲干净,子女邋遢;母亲紧张,孩子放松 一旦形成,反过来影响互动 互动模式规则强化结构 如何发现家庭的结构? 通过观察家庭成员的互动,结构才会凸现出来 不断变化:随家庭的发展,也需要形成新的结构 如,第一个孩子出生后 6.核心概念-亚系统 亚系统(subsystem) 靠辈分、性别或功能等划分而成的家庭中的一些小单元 由辈分、性别、兴趣或功能组成 夫妻亚系统: 亲子亚系统:父子亚系统、母子亚系统 兄弟姐妹亚系统 个体本身也是一个亚系统 家庭系统借由亚系统来分化与执行功能 保证亚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孩子的需求常常让父母忘记了夫妻亚系统 亚系统的功能 保证个体自我分化,练习不同层次的人际技巧 每一个人隶属于不同的亚系统 有不同的角色\学习不同的技能\拥有不同的权力

萨提亚家庭治疗案例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https://www.360docs.net/doc/862437401.html, 萨提亚家庭治疗案例 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她一生致力于探索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类本质上的各种问题。她在家族治疗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备受专业人士的尊崇与重视。她发展出的许多生动的技巧探索家庭关系,通过下面的萨提亚家庭治疗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去调解家庭关系。 那么,什么是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有什么特点、观念、方法呢?在进入主题之前,让我们来进入一个特别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窥见萨提亚家庭治疗的起源、特点及迷人之处。 1951年,萨提亚第一次尝试运用后来被称之为“萨提亚模式”的方法为一个家庭作治疗。一开始,她处理一个被诊断精神分裂症的少女,在进行六个月后,情况发展良好。可是之后她却接到女孩的母亲的电话,说萨提亚离间她们母女的感情。 萨提亚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觉察到母亲不满的言语背后的恳求意味。她要求这位母亲与女儿一起与她见面。当母亲和女儿一起来见萨提亚时,萨提亚发现她之前与女孩建立的良好关系竟然消失了,女孩又回到六个月前的状态。 这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对女孩施加了什么魔力呢?! 萨提亚继续为这两母女进行治疗。母亲、女孩、萨提亚之间慢慢建立起一个新的、良好的关系。这时萨提亚邀请家庭中的父亲/先生一起参与。结果,当他成为面谈中的一员时,本来建立起来的治疗关系又掉回原来的状态。 啊,这里面是什么缘故,这个家庭的成员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影响力呢?! 萨提亚了解到她可能已经接近了某个关键的问题。而正是这个问题,后来成为她创立新治疗模式的契机。 她询问这个家庭是否还有其他成员。当仅余的这位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儿子/兄弟来到治疗面谈中,并展现他在这家庭里举足轻重的地位时,萨提亚更清晰地看到女孩在家里被“力量架空”的角色,以及她在家庭里力求生存的痛苦挣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