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阶段导学案

区域发展阶段导学案
区域发展阶段导学案

区域发展阶段

【学习目标】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地理环境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并结合某区域的发展状况,比较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3、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基础知识】

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衡量指标

(1)常用指标:①、人均国民收入、②等。

(2)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包括预期寿命、③、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

(1)影响因素:地理条件、④、经济区位、⑤等。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⑥——平衡……

二、区域发展阶段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1)第⑦产业占有较大的比重,以⑧工业和⑨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2)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⑩。

(3)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整个区域处于?均衡状态。

2.工业化阶段

(1)第?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劳动力开始由?向?和?大规模转移。

(2)区域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

(3)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整个区域处于?的加速发展状态。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1)加工制造业向○21和○22全面升级,第○23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2)○24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现代化的○25网络和○26网络逐步形成。

(3)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27,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28。探究点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指标(1)常用指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它能全面地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总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评价经济形势的重要综合指标。

国民收入: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各个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新创造的价值总和,

就是从一个时期内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减去生产上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后剩余的部分。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指的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按上述指标,区域类型可分为: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判断:高收入地区就是发达地区()

(2)综合性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

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生活质量指标,人文发展指数终将代替传统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2、区域的总体发展趋势

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呈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趋势

思考:为什么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不是表现出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探究点二区域发展阶段

【探究材料】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下图为“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阶段一、二期间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_______;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_。

2.简述阶段二时期该地区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的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主要表现是:

工业结构的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业布局的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阶段发展指标以传统农业为主体

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

教材活动链接

讨论完成P9“活动”

1.在美国地图上找出匹兹堡,说出它的地理位置特点。

2.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但为什么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

3.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4.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某一优势因素,比如矿产、能源、农副产品、地理区位等,往往成为地区经济成长的突破口,并由此形成支柱产业。就此问题,阐述你的观点。

思考、讨论P11页“活动”

1、在美国地图上找出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分析它们的地理位置特点。

2、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阶段相比,在产业结构方面和空间结构方面发生了怎么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怎样的影

响?

4、有人说,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条件较差,即使这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是难以实现良性发展。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5、联系上述材料,说一说,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思考、讨论P12页“活动”

1. 分析导致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经济衰退的原因。

2. 处于衰退阶段的区域,原先的发展优势还存在吗?其人地关系会怎样变化?

3.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在全面长期保持领先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华南地区的外向型经济迅速崛起,上海这个传统的老工业基地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浦东新区的开发,为上海市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但是,在新时期,上海市仍面临着资源、土地、环境、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等突出问题。就上述议题开展讨论,上海市的持续发展,需要克服哪些限制性因素?如何增强城市发展的活力?

考例1.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下正确反映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人均GDP之间一般关系的曲线是

考例2 :读下列有关瑞士的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瑞士经济发达,但95%的原料、能源依靠进口。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分别为4%、23.3%和72.7%。瑞士素有“钟表王国”、“金融帝国”和“会议之国”之称,钟表制造十分发达,已有数百年历史;全国共有银行6 000余家,苏黎世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瑞士也是许多国际组织的所在地,每年仅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会议就达2 000个之多,20XX年游客过夜数达3 636万人次。

(1)从三次产业人员的所占比重看,瑞士的第________产业发达,在这一产业中,________业、________业、________业尤为突出。

(2)目前,瑞士处于区域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__阶段,________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3)瑞士的加工制造业和空间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

【课后作业】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

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②人均国民收入③对外贸易总额④三大产业产值比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哪几个指数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①预期寿命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③教育程度④国内生产总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强调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方式是

A.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 B.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

C.只适合于发达国家的开发方式 D.只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开发方式

4、关于传统农业为主体区域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传统农业占绝对优势,工业化尚未起步

B、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大

C、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发展状态

D、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对外贸易规模小

5、下列选项,属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主要特点的是

A、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较小,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B、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趋于高水平的平衡状态

C、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加强,出现较大规模的中心城市

D、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辐度增强

6、下列关于产业比重的叙述,与其区域发展阶段搭配正确的是

A、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工业化阶段

B、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C、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

D、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资料:20XX年9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问题。据此回答7—9题。

7、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失业人员较多。因此,今后要注意发展

A、特色农业

B、森林工业

C、第三产业

D、重工业

8、东北原有工业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综合性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B、以知识密集型为主的工业体系

C、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工业体系

D、以重化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

9、东北原有工业体系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A、有悠久的农垦历史,有良好的农业基础

B、历史上人口稠密,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C、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地区组合好

D、河网密布,有十分便利的水运条件

10. 20世纪50年代开始,德国鲁尔区钢铁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有

①钢铁工业生产技术落后于其它地区;②交通发展缓慢;③煤炭在能源中的地位下降;④世界

钢铁市场竞争激烈;⑤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许多乡镇从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工业化阶段,其产业结构

的转变模式是

A.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B.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C.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D.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12.在工业化阶段,各产业变化的特点是

A.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继续上升

B.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C.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D.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13.下列城市中,主要产业同美国匹兹堡相似的是

A.底特律.长春B.塔兰托.鞍山C.休斯敦.新加坡D.阿伯丁.大庆

下图是某产业在世界上的迁移过程,读图回答14-15题。(双向选择)

14、图中信息显示,该产业部门可能是

A、玩具制造业

B、汽车产业

C、服装加工业

D、钢铁工业

15、该产业部门逐渐转移到中国大陆、越南等地区,其主要原因是这里拥有

A、充足的劳动力

B、优良的技术支持

C、优美的环境

D、广阔的市场

16.读我国两区域图,回答问题。

(1)A.B两地区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

是,以此为基础发展的工业部门

有。

(2) A地区与B相比,发展上述工业的优势

是;;

_;

(3)为了优化资源配置,A,B两地资源都大量输往地区。这对资源输出地区有什么重要的地理意义?

湘教版必修三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word教案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并能说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范围 2、掌握并能懂得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差异的各项表现及特征 3、懂得并能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差异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众多的文字材料、图片、图表等,采用感觉上强烈的对比冲击,学会比较和综合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提高地理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学习我国的区域差异,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和差异的能力,能对实际区域特征要素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我国三大经济区及南北方区域差异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的地理国情,明白中国要走向世界强国之林,东西部南北方要协调发展,让学生树立全局的观念。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情分析】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认识并非是主体(学习者)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高一学生对感性知识接受能力较强,对于理性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正在逐渐加强。特别是在认知心理方面,高中学生已能形成空间表象和空间概念,并善于进行空间思维与空间想象。而且高中地理内容更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式、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主要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当学生获得知识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 分析、比较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教学难点] 分析形成东、中、西部区域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小组讨论法 [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综合课 【教学新课】 [导入新课] 春节过后,各大城市候车室里旅客总是非常多,他们大多是前往东南沿海务工,提问学生他们为什么到东南沿海,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远千里过来的?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工资等遇)说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区域发展差异。 【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P13页图1-12我国三大经济地带。思考:①我国东、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内容综述 2.课标要求 ◆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如长江三角洲)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教学内容详解 ◆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能归纳出区域的主要特征,并用简洁的学科科学语言表达。 ◇能举出说明该区域特征的地理事象。 ◆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通过比较两个级别相当的自然区或经济区,理解由于不同区域的环境、资源、社会经济、人地关系的差异,造成发展条件的差异,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某一经济区为例,分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区域发展条件变化,导致的区域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的差异、人地关系的差异。 ◆举例说明区域之间的联系。 ◆通过两个特征差异明显的区域比较,说明区域联系的必要性。 4.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板书〗一、什么是区域 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 〖板书〗1.“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最基本)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板书〗2.“区域”的特征: ⑴层次性。 ⑵差异性。----因地制宜 ⑶整体性。----综合发展。 ⑷可变性。 (5)开放性。----加强联系 ⑴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珠海市既是广东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等。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要素的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3)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导学案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导学案) 编写人:段慧辉 【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重点难点】 【重点】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 【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年龄金字塔图辨析。 【学情分析】 关于人口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接触过,本节内容虽然比初中内容深化一步,但难度不是很大,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学生较易理解。 【教学策略】 1、要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并能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 2、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 3 第一课时 基础自主预习 (阅读课文内容,归纳要点,并进行同桌相互检查) 完成下列问题的探索 一、世界人口增长 读图1-1-2(世界人口增长),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1 、世界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是什么? 2、世界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3、世界人口增长的“拐点”各出现在什么时间?为什么? 二、人口增长模式 1世界人口变动,从哪些方面来衡量哪? 2 当自然增长率大于零时,人口总数? 表现为增长;当自然增长率小于零时,人口总数就?表现为增长。

2)读图回答下题: 10 20 30 (1)、A、B两地的自然增长率是多少? (2)、A、B两地的人口增长有何特点? 3、分析: 1)世界人口增长的变化具有什么规律性? 2)世界人口增长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读图1-1-3(世界人口增长阶段)图1-1-6 、图1-1-7、图1-1-8及相关课文,结合完成Ⅰ、“高高低”模式 ⑴、该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是什么? ⑵、“高高低”模式的时空分布是什么? ⑶、形成这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原因是什么? Ⅱ、过渡模式 ⑷、该人口增长模式可分为哪两个阶段? ⑸、高增长阶段的特征什么?原因是? ⑹、高增长阶段的时空分布是什么? ⑺、增长下降阶段的特征是什么?原因是? ⑻、增长下降阶段的时空分布是什么? Ⅲ、“三低”模式 ⑼、该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是什么? ⑽、“三低”模式的时空分布是什么? ⑾、形成这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 由此可得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影响出生率、死亡率的因素除生产力因素外,还有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粮食供给、医疗卫生条件、文化教育水平、生育观念、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人口政策等。 ●【知识拓展】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利与弊 过渡模式: 利: 弊: “三低”模式 利: 弊:。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3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学习目标]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2.掌握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能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区域发展的衡量指标和空间结构演化 1.衡量指标 (1)常用指标有: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2)综合性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HDI),就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2.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 (1)影响因素: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 (2)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思考有人说“人均收入高的地区即为发达地区”,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案不正确。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人均国民收入只是其中一项,衡量区域发展水平需综合考虑。如中东一些以出口石油为主要收入的地区,虽然收入高,但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技术水平较低,因此不能看作是发达地区。 为什么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答案在区域发展初期,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内部的差异比较小,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

平衡发展状态;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起步和加速发展,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明显高于区域的平均速度,整个区域呈现出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随着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其内部的差异缩小,区域处于比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因此,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知识点拨 1.区域发展指标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不同区域开发方式的特点及后果 开发方式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 特点 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 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 经济在短时期内的高速增长 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利 用,强度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为代价 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后果 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 化等,形成恶性循环 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 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下列有关区域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国内生产总值高的区域,一定是发达地区 B.高收入的地区一定是发达地区 C.发达地区人均国民收入一般较高 D.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越高,区域发展水平越低 答案 C 解析国内生产总值高的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一定高;发达地区人均国民收入一般较高,但高收入地区不一定是发达地区,如中东一些石油出口国,依靠石油出口换取大量外汇,人均收入较高,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一般来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越高,区域发展水平越高。

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教案(教材分析和导入设计)

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教案(教材分析和导入 设计) 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 本节教材分析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三门沿海工业城”这个案例,说明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三门沿海工业城”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地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探求本区域的新的增长点。 3、对“三门沿海工业城”规划图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三门沿海工业城”案例分析,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观,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教学重点 区域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教学难点 区域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4〕教学建议 “区域发展阶段”是湘教版必修Ⅲ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课程标准是要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这条内容标准是要使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认识区域的发展规律,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本节课遵循这一指导思想,以小组探究、讨论的学习方法进行一次实验性的学习。 新课导入设计 思考:以上资料是三门县沿赤乡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请同学们根据表中的信息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哪个阶段工业相对发达?哪个阶段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你的判断理由是什么? 导入二〔投影材料导入〕

必修3第1章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学案

必修3第1章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学案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学习重点】 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和综合性指标分别是什么? 2.影响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因素及其总体发展趋势? 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发展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特征? 4.比较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在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发展状态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P9“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材料,回答: (1)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采取哪些措施? 2.读教材P10图1—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区域经济发展的轴线有哪些?形成了哪些经济地带? (3)区域发展中,区域核心是谁?有什么作用?

3.阅读教材P12活动3材料,回答:上海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克服哪些限制性因素? 【巩固训练】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 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②人均国民收入③人文发展的指数④三大产业产值比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哪几个指数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①预期寿命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③教育程度④国内生产总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总体发展趋势为() A.不平衡-平衡-不平衡 B.平衡-不平衡-平衡 C.不平衡-平衡 D.不平衡-平衡 4.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地关系变化是() A.不协调—协调—不协调 B.不协调—协调 C.协调—不协调—协调 D.协调—不协调 5.强调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方式是() A.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 B.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 C.只适合于发达国家的开发方式 D.只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开发方式 6.下列关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B.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大 C.拥有一批具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许多乡镇从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工业化阶段,其产业结构的转变模式是() A.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B.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C.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D.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8.在工业化阶段,各产业变化的特点是() A.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继续上升 B.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C.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D.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9.产业比重与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搭配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B.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工业化阶段 C.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D.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 10.下列特点属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是() A.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B.区域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C.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趋于高水平的平衡 D.区域开放程度大幅度增强 11.下列分别属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是() A.普通服装制造业、水产品加工业、有色冶金工业、电子工业 B.木材加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电力工业、印染工业 C.化学工业、机械工业、造船工业、冶金工业 D.采矿业、纺织工业、化学工业、飞机制造工业

高二地理学案 1.3 区域发展差异 第2课时 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

1.3 区域发展差异第2课时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学案(湘教 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及区域发展差异。2.理解并掌握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一、南方与北方 。 一线 淮河 — 秦岭 ① : 划分界线 . 1 2.区域差异 南方和北方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二者具有不同的发展优 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北方南方 优 势 自然 条件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②平 原面积广阔,森林、③煤炭、石油、 ④铁矿等资源丰富 跨越⑤亚热带及少部分⑥热带地区, 热量丰富,⑦水分充足,⑧有色金属 矿产、生物资源、⑨水力资源等相当 丰富 社会 经济 条件 是我国主要的⑩重工业地区和? 能源基地 ?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发达, ?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存在问题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严重等 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 形破碎等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 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 大力加强? 外向型经济建设,同时注意环境保护 二、西部大开发 1.目的:缩小?地区差异,加速西部地区的○ 21社会经济发展。 2.范围:西部地带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部地带的○22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地带的○23广西壮族自治区。 3.背景 (1)优势:自然资源、○24矿产资源、油气资源、○25水能资源、○26土地资源等丰富。 (2)劣势:○ 27基础设施落后,○ 28人才、技术、○29资金匮乏。 4.意义 ?? ? ? ? ??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 推动○30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加强○31民族团结 保持社会稳定与○ 32边疆安全 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5.结果: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变为○ 33经济优势,将○34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探究主题一我国的南、北方差异

精选-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导学案

临清三中高二地理导学案(4) 编制人:顾晓静审核人:孔明使用时间:9月4日 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目标导航】 认识区域发展四个阶段的主要特点,理解不同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变化。【梳理网络】 知识点一、初期阶段 自主学习 1.阶段特点 区域内往往城镇,空间结构比较 ,区域的发展往往以的开发利用为基础,产业结构比较单一。2.人地关系 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小,人类对影响也比较微弱,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知识点二、成长阶段 自主学习 1.阶段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和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和渐趋复杂,呈现有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走向。 2.人地关系 在这一阶段,人地关系发生很大的变化,开始出现明显的。主要面临资源,发展空间受到,环境污染等问题,人地关系比较紧张。 知识点三、转型阶段 自主学习 1.阶段特点 成长阶段后期,随着、、 ,以及劳动力价格提高等,区域原有优势,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下降,效益降低。 2.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矛盾。区域面临问题是:原先具有的减弱,导致 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并带来 、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知识点四、再生阶段 自主学习 1.阶段特点 该阶段,区域经济及企业需要寻找新的,改变区域的。如运用,改造,减少 。大力发展、 、等,以促进经济复苏,使区域产生新的。2.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逐渐由走向。 3.改善措施 为了使人地关系走向协调,大力, 改善。 预习训练: 1、下列工业区中,工业的发展建立在丰富自然资源基础上的是()A.德国的慕尼黑 B.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C.“硅谷”高技术工业区 D.美国东北部地区 2、关于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产业分布由扩散走向集聚 B.区域内部人地关系仍然基本协调 C.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有些区域形成城市群或工业带 D.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 3.“钢都”匹兹堡兴起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①丰富的煤铁资源②便利的水陆交通运输③丰富的水能资源④优美的环境条件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4.美国五大湖区芝加哥一区兹堡城市群的形成是在区域发展的 ( ) A.初期阶段 B. 成长阶段 C. 后期阶段 D. 转型阶段 5、有关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B.区域发展面临失业率升高、人口增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C.经济增长加快,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 D.人地关系已趋缓和 6.为促进区域经济复苏,匹兹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 A.从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方向发展 B.由钢铁工业向汽车工业方向发展 C.由资源密集型工业向劳动密集型工业方向发展 D.进一步突出钢铁工业的主导地位 7.面对传统工业区的衰落,各工业区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加大对钢铁等传统工业投资时力度 B.对钢铁等工业实行保护政策 C.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D.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8、有关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B.区域发展面临失业率升高、人口增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C.经济增长加快,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 D.人地关系已趋缓和 课堂点拨: 图标导读:读图1-3-2:美国五大湖区矿产资源与钢铁工业分布。 1.五大湖工业区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教案]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课堂导学】 探究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常用指标 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探究二、区域发展阶段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阅读教材第8-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表格内问题。) 〖活动1〗(教材第9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⑴.在美国地图上找出匹兹堡,说出它的地理位置特点。 匹兹堡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的东南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东北部,附近煤炭资源丰富,通过运河与五大湖相通,水陆交通便利。 ⑵.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但为什么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 19世纪以前,由于区域发展水平低,开发规模小,丰富的煤炭资源得不到大规模开发,区域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随着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区域内部的积聚作用和对外联系加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匹兹堡才发展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⑶.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一部分劳动力由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转变为产业工人,或从事服务性行业;并随着区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很多居民由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2、工业化阶段(阅读教材第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表格内问题。)

〖活动2〗(教材第11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⑴.在美国地图上找出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和布法罗,分析它们的地理区位特点。 都位于五大湖工业区,水陆交通便利,煤铁资源丰富,水源充足,地形广阔平坦,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市场广大。 ⑵.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阶段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产业结构趋于复杂,在钢铁工业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部门。 空间结构的变化是工业化区域不断扩大,初期阶段发展起来的中心城市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 ⑶.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成长阶段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和人地关系紧张等问题。 人口增多导致就业困难,区域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以及由于区域内资源短缺需要从外地输入大量资源导致加重交通运输压力。 ⑷.有人说,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条件较差,即使这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是难以实现良性发展。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同意,区域的发展要注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如果忽视环境效益,最终经济效益也会丧失。 ⑸.联系上述材料,说一说,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要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区域发展阶段教学设计

区域发展阶段教学设计 -------榆次二中白利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重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的协调人际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激趣诱思 ?思考:上海的浦东新区在开发前后景观发生了哪些明显变化? ?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会发生哪些相应的变化? (然后让学生预习本节的引言部分,找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和综合性的指标) 【板书】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环节一时事点击 2008年10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域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六大经济区中,:“珠三角”抢得先机,“长三角”后来居上,“长三角”的崛起与其所处的优越地理环境有关。环渤海潜力巨大,新东北重整旗鼓,大西北加快开发,中部正待崛起(“政策洼地”和“塌陷地带”) 为何要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环节二知识铺垫----自主学习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

【背景知识】 (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板书】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板书】2.综合性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 (2)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思考: ?高收入的地区一定是发达地区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走出误区 ?发达地区的收入较高,但高收入地区并不一定是发达地区。例如一些以出 口石油为主要收入的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技术水平低,不能看作经济发达地区。 ?在区域发展初期,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内部的差异小,整个区域处于低 水平的平衡状态;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呈现出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随着进一步发展,其内部的差异缩小,处于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 且这个区实施循环往复的,是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板书】二、区域发展阶段 环节三案例探究(以匹兹堡为例) 材料一: 匹兹堡的兴起 匹兹堡在17世纪后期只是一个毛皮贸易站,尽管这里优质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但几乎无工业可言。 无烟煤炼铁技术发明以后,苏必利尔湖附近的优质铁矿、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得到开发。1834年,宾夕法尼亚运河完工和铁路通车后,这里成为水路交通枢纽。 19世纪70年代后位于煤田中心地带的匹兹堡,利用五大湖和运河廉价的水运条件运入苏必利尔湖附近的铁矿石,迅速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享有“钢都”之称。这里资源充裕,环境良好,城市与工业发展的空间很大,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高中地理第三章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域发展差异时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学案新人教必修

3.1.3 区域发展差异第2课时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 题目 3.1.3 区域发展差异第2课时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第2课时 学习 目标 1.说出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及区域发展差异。 2.阐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学习 疑问 学生填写 学习 建议 学生填写 【相关知识点回顾】 1、秦岭—淮河分界线的意义。 【知识转接】 1、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背景。 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的背景。 【预学能掌握的内容】 一、南方与北方 1.划分界线:①一线。 2.区域差异 南方和北方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二者具有不同的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北方南方 优 势 自然 条件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 ②面积广阔,森林、③、 石油、④等资源丰富 跨越⑤带及少部分⑥ 地区,热量丰富,⑦充足, ⑧矿产、生物资源、 ⑨资源等相当丰富 社会 经济 条件 是我国主要的⑩地区和 ?基地 ?和? 发达,?型经济发展迅速

【探究点一】我国的南、北方差异 〖合作探究〗 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为我国________地区,该地区主要地形是________。乙为我国__________地区,该地区在开发早期不利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土地利用方面比较甲、乙两地,完成下表 地区土壤类型耕地类型人均耕地水平(与全国平均比较)甲 乙 (3)甲乙两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请指出乙地与甲地相比,其在农业生产条件方面所具有的特点? 〖概括小结〗 1、综合地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区域 秦岭—淮河以南秦岭—淮河以北 项目 位置约32°N~34°N以南约32°N~34°N以北 地貌丘陵、低山为主平原、高原为主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导学案

开发早期 河流、湖泊、 地势_______、土质 稠密的水系阻 黏重的土壤使开垦困 农业社会 船的使用使稠 _______的改进和 天然水道 摆脱土壤的限制 动力资源丰富 产地和主要的_____、 学年:高二 学科:地理 编号:B3-1-1-2 编制人:王海锁 审核:高二地理组 班级: 姓名: 小组: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1、 以长江中下洲平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感悟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导学过程】 【预习导航】 【笔记栏】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随着 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为 例: ⑴该区地理环境: 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平原上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分布较广; 地势_______,土质__________。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发展阶段 地理条件 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沼泽广布 ________ 隔________. 难,耕作业发展 __________. 该区成为粮食的主要 人口南迁,劳 (中期) 密的水系成为 ________的改良, _______生产基地 “粮仓”的地位让位 工商业社 稠密的________把耕地分割破碎,农业生产规模 于_______和_______ 会(后期)___,不利于_______推广 平原;棉花生产的地 位比不上_______南 部和______平原 【小组探究】 【探究 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材料 1: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指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接淮 阳山,南接江南丘陵。地势低平,地面高度大部在50 米以下。中游平原包括湖北 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和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 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 气候属亚热带。年均温 14~18℃,最冷月均温 0~5.5℃,最热月均温 27~28℃, 无霜期 210~270 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 1000~1400 毫米,集中于 春、夏两季。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是重要的粮、棉、 油生产基地。平原内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湖泊面积 2 万平方千米,相 当于平原面积 10%。两湖平原上,较大的湖泊有1300 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 万多个,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 【问题探究 1】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地理环境。 材料 2:教材第 4 页图 1.3。 【问题探究 2】为什么西汉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 河中下游地区? 材料 3:长江中下游平原商品粮基地: 【读图思考】说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名称;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 些商品粮基地? 材料 4:教材第 4 页和第 5 页相关内容。 【问题探究 3】在农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此时 它对长江中下游的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 5:《地理地图册》第 8 页“中国人口和主要城市分布”图。 【问题探究 4】在工商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此 时它对长江中下游的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江苏省启东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1.2 区域发展阶段

江苏省启东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 湘教版必修Ⅲ第一章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班级学号姓名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 业产值比重等)。 2、结合“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一实例,比较说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区域 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提高运用案例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学习难点: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二、浏览教材,自学填空 (一)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教材P8)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哪些? 常用的指标有、、等。 2、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有什么规律?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 ……的总体发展趋势。 (二)区域发展阶段 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8) (1)区域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有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型工业和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2)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分布。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贸易规模甚小,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4、工业化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9) (1)区域产业结构: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第产业在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业和 业大规模转移。 (2)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 基地。此时,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地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 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5、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11) (1)区域产业结构:加工制造业向型和型全面升级。第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第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产业,科技、教育、金融、贸易、信息、旅游等部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2)区域空间结构: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补充拓展一: 区域的发展由初期开发到成长壮大,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城市和工业区不断地向外扩展,人地关系越来越复杂,从相对协调走向日趋紧张,企业老化,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高,以及环境问题也接踵 1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及区域发展阶段学案(第1课时)

第1课时: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两个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2.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获取有效信息,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究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分析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3.利用近几年江苏大市调研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学习策略】 1、用整体性、差异性思维方式分析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2、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巩固重点区域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复习。 3、结合热点地区和经济发展重要区域人地关系中存在的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及出现的环境问题,解决的措施等,理清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课堂活动】 考点诠释: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一、区域差异比较 探究活动1:运用思维导图或设计表格比较区域差异的主要内容。 表1:区域差异的比较内容

二、区域差异比较案例 探究活动2:读“中国三大自然区图”,比较三大自然区的差异,完成表2。 表2:我国三大自然区差异 【典型例题1】(2016扬州上学期期末调研双选题) 图1为“2013年我国四个地区各类耕地比重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可知 A .东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在全国最大 B .25°以上坡耕地比重小的地区,灌溉设施多 C .耕地比重大的地区,25°以上坡耕地比重大 D .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面积大于东部地区 (2)关于四个地区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有 A .东部地区人均耕地少,西部地区人均耕地多 B .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旱涝灾害发生频次高于 东北部地区 C .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完善,中部地区机械化水平高 D .东北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耕地面积相等,农业生产差异小 图1 东北部地区 耕地占全国比重 25°以上坡耕地占全国比重 有灌溉设施耕地占本区比重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导学案:13区域发展差异(无答案)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四大经济地带的范围。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4、知道我国南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性因素和发展方向。 5、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第1课时 【预学自测】 一、四大地区的差异 1、四大地区(画出四大地区的分界线) 2、并填注各省市区的简称 经济地带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东北部经济带范围(包括的 省级行政单 位,写简称) 省级行政单位 数量 划分依据 自然条件 经济基础 发展水平 对外开放 程度 3、简述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合作探究】 〖见教材14活动1〗分析托克县区域发展的优势与限制因素和发展方向。 【拓展延伸】 田晓同学在他的《我的家乡》作文中写道:“四月的早晨,广阔低平的田野一望无尽,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中穿梭,微风徐来.田里绿油油的稻秧,迎风起舞。田边的采桑姑娘欢歌笑语,池中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塘边上蔗苗茁壮,果树花香,一派春意盎然之景。” 1.田晓的家乡位于 A.黄淮海平原B.东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渭河平原 2.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 3、读“中国三大自然区分布图”(图五),完成下 列要求。 (1)写出三大自然区的名称:a , b , c 。 (2)a区与c区的界线与哪些地理分界线大致吻 合? (3)填写下表,比较a、c两区域自然特征的差 异。 图五 a c 主要地貌类型 气候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湿润 植被 水文河流较少,水量小 巧学速记:顺口溜记忆四大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东部东北中部西,四大地区显差异分析原因可知底:东部平原地势低, 气候湿润人口集,交通发达区位齐; 西部地区距海远,山地崎岖气候干, 交通不便区位差,发展缓慢水平低, 地带经济不发达,国家西部大开发。

高中地理1.2区域发展阶段教案湘教版必修3

1.2 区域发展阶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地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探求本区域的新的增长点。 3.通过分析图1—1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教学重点] 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教学难点] 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2006年11月5日,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闭幕。在会议上中国宣布免除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所有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止2005年底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方减免了31个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109亿元人民币债务,对非洲30个最不发达国家190项对华出口商品给予零关税待遇。非洲集中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不发达国家。 【板书】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提问】以下几个国家中属于发达国家的有?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有?你认为哪些国家或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衡量的标准是什么? 加拿大、美国、印度、中国、日本、埃塞俄比亚、阿富汗、缅甸、英国、德国、泰国(学生回答,教师引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板书】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讲解】对于发达国家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但公认的标准是:较高的人均GDP和社会发展水平。按05年人均GDP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准就可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