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正面临各种越来越多的争议

中国企业“走出去”正面临各种越来越多的争议
中国企业“走出去”正面临各种越来越多的争议

中国企业“走出去”正面临各种越来越多的争议:怎么看?

怎么办?

2012-03-21

内容摘要:近年来国际社会密集出现针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行为的争议,本文详细分析了这些争议的主要类型和争议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认为争议在所难免并将长期存在,而且很有可能越来越多。这些争议对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非常不利,因此,本文提出了继续大力开展经济外交、推进半官方机构和民间机构与企业一同“走出去”、建立更广泛的部委协调机制等六条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企业,走出去,争议,对策

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社会比较密集地出现了针对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行为的争议,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争议发生的原因,并采取积极、科学、准确、有效的应对措施,既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需要,也是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的责任。

一、随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增多,各种争议正在密集出现

(一)争议主要有六种类型

从目前出现的各种争议看,有的是基于经济和商业利益的考虑,有的属于对政治和军事因素的关注,有的反映了对中国崛起的不安心态,也有的则折射了中国企业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

第一类是关于“能源和资源安全”的争议。主要担心我国政府通过大型国有企业来控制“目标企业”所在国的资源或能源,从而影响该国资源或能源安全,并声称“欢迎中国资本,但不要中国政府的控制”。2005年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公司、2009年中铝收购力拓股份中都出现过此类情况。

第二类是关于“军事安全”的争议。主要担心中国企业的并购会影响“目标企业”所在国或所在国所属军事集团的军事安全。如2010年民营企业天津鑫茂科技公司以13亿美元竞购荷兰光纤电缆商Draka Holding NV时,欧盟就曾公开表示,担心这家为多个西方国家军队提供光纤电缆的公司被中国控制。

第三类是关于“技术安全”的争议。主要担心中国企业的并购会抢走“目标企业”的技术,特别是与军工有关及涉及关键基础设施(如通信)的技术,进而使“目标企业”所在国丧失技术优势。2007年华为公司拟收购美国3com公司、2010 年华为公司拟收购美国三叶(3Leaf)公司被否决的案例中就存在类似争议。据华尔街日报报道[①JOHN W. MILLER,Chinese Companies Embark on Shopping Spree in Europe,The Wall Street Journal, June 6, 2011.],欧盟以及西班牙、意大利等一些南欧国家的官员表示他们担心中国公司收购欧洲企业就是为了获得关键技术。

第四类是关于是否影响公平竞争环境的争议。主要担心中国国有企业会得到政府不透明的支持(优惠贷款、补贴、税收优惠等),对

其他竞争对手带来不公平。尽管绝大多数中国国企的经营已经非常市场化,但在西方国家政府和公众看来,却并非如此。如美国国务院副国务卿罗伯特·霍马茨(Robert D. Hormats)于2011年9月13日在洛杉矶市政厅就“美国经济政策和亚太地区”发表演讲时,指出“在一些情况下,国有企业和国家扶持的企业能够赢得国内和国际市场份额的大部分原因在于它们享受私营部门竞争对手一般得不到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监管优待和反托拉斯法豁免等”。

第五类是关于就业、环境和当地习俗方面的争议。主要担心中国企业裁员、导致其他企业的工人失业,无视劳工权利;污染、破坏环境;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如将中国人或企业在非洲、东南亚和南美一些国家开农场、经营采矿业和开发水电视为实施“土地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此外,还出现过巴布亚新几内亚关于地权的官司等现象。

第六类是由泛化的“中国威胁论”引致的争议。主要体现为对中国逐渐显示出一个全球贸易和投资大国的地位感到不安,将明显无关的商业行为套上政府行为的帽子。如2007年,中信证券与美国贝尔斯登公司签署互相持股协议,拟购入贝尔斯登6%股权,美国马上表示将对此交易展开审查。

(二)争议在所难免并将长期存在,而且很有可能越来越多

上述争议的出现在所难免并将长期存在。只要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不断增多,这种争议便有可能出现。从已有经验看,类似争议在其他国家的企业身上也出现过。如美国1988年设立海外投资委员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对外国企业特别是日本企业在美国的大范围收购,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对海外投资进行审查。2006年,“迪拜港口世界”接管美国六家港口经营权通过了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的审查后,遭到了国会的强烈反对,主要理由是阿联酋反恐不力,最后,“迪拜港口世界”被迫放弃交易。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历史看,类似的争议也发生过,只是当时中国企业与国际市场打交道,主要是通过贸易方式,因此争议主要出现于个别率先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如从1990年到1998年,中航技术进出口公司、中国有色进出口公司、中远集团、海尔等公司对美国公司的收购就先后被否或引发重大争议。

从未来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幅度增加的必然趋势,将使这些争议长期存在。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深度和广度均有大幅度增加,海外直接投资和并购发展快速。在深度方面,从2002年到2010年,非金融海外直接投资从27亿美元增加到590亿美元,海外并购从2亿美元增加到238亿美元。在广度方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国从传统的亚太周边国家向欧美、非洲和新兴市场国家延伸,涉及领域由自然资源、制造业向通信、金融、服务业等诸多领域拓展。

今后五年和更长的一个时期,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和并购必然会有更大的发展。一方面,中国海外投资现有的总规模并不是很大,有进一步发展的巨大空间。另一方面,中国企业有能力、有动机不断增加对外投资。首先,中国企业经受了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考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本,在欧美等世界其他国家市场萎缩、复苏前景不明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具有相对较强的资本实力,从而可以主动寻求资源优化配置。其次,过去多年的发展造成了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及并购获得资源、技术,对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和中国经济长期的转型发展都至关重要。

关于中国企业的争议在较长时期内可能越来越多。从国外经济发展史看,崛起的新兴经济大国海外投资的加速阶段是此类争议的突发期。日本上世纪80年代在美并购引起的广泛争议便是最典型的事例。中国甚至还可能面临远比日本等新兴经济大国崛起过程中多得多的

争议。首先,中国企业与日本企业相比,在对外投资目的方面有较大的不同,主要目的有:投资海外大宗商品领域,以保障长期稳定的资源供应;以及直接收购海外知名企业,获得先进的技术、管理与品牌。而这些领域正是海外投资争议的焦点所在。其次,中国在政治体制、市场经济发育程度、文化和国家战略利益等方面均与西方国家有较大差异,这会导致中国企业在对西方国家“目标企业”的并购面临更多争议,特别地,当目标企业属于所在国的军工、能源或支柱性的产业。此外,在对外投资扩张期中,中国企业素质的良莠不齐也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争议。

(三)各种争议对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非常不利

一是市场准入障碍增加。主要是指投资审查严格化、进入壁垒提高并造成争议激烈的收购搁浅。1988年美国为应对日本对美国企业大规模收购潮,在国防产品法的基础上制定了《埃克森——佛罗里奥修正案》,成为美国规制外资并购、保护国家安全的基本法。同时,以前国家安全审查的重点是国防工业,“9·11”之后对来自外国“国有企业”的收购和对美国“重要基础设施”的收购也被要求接受更严格的国家安全审查。2005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争议直接促成“美国众议院通过议案要求CFIUS全面审查中海油竞购案”,参众两院罕见地迅速通过了能源法案新增条款,要求政府在120天内对中国的能源状况进行研究。2007年4月1日,俄罗斯全面禁止外国人在露天市场从事零售贸易的法律正式生效,致使近20万华商受到影响。

二是蕴含着政治和法律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体制、文化习惯差异,走出去的企业容易出现一些与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纠纷,在一些族群矛盾比较严重、政治不稳定、法律执行力弱的国家,内部的矛盾容易被导向中国投资企业。如中国在东南亚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柬埔寨、缅甸、老挝等国有很多水电开发项目,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当地民众容易将社会腐败问题、水电开发带来生计状态被迫改变问题、社区利益落实问题、就业和工资问题,统统导向为对中国企业投资的不满。有的国家内部存在较严重的族群矛盾,甚至近年来曾发生过较大规模政治和武装冲突,中方投资也容易成为反对派攻击的靶子之一。

2011年9月30日,缅甸方面突然宣布搁置中缅两国“密松电站”合作项目,很可能与上述原因有关。最近几年,在拉美地区,从委内瑞拉到玻利维亚,再到厄瓜多尔,拉丁美洲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国有化运动不断涌现,尽管很难说是否与外资企业投资直接相关,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中国企业不重视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不重视环境保护、劳工关系,不重视履行社会责任,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就会增加。

二、各种争议的背后有着深层次原因

(一)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社会主义大国融入全球体系,史无前例,西方国家心态极为复杂

一是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经济体的相对衰落,世界普遍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在重新崛起,在全球利益格局重构的过程中,各种争议随之而来,这是“大国崛起”的正常碰撞。500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每一个新的世界性大国崛起之时,都会对既有的政治经济利益格局形成挑战,而既有大国也绝不会轻易放弃已有的地位和利益,于是无一例外地都在遏制与反遏制的过程中通过战争来最终确立新兴大国的地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而且据各方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前后在经济上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尽管我们一再表示,中国要“和平崛起”,不谋求霸权,但客观上构成了对全球霸主美国和其他一些政治经济大国的威胁。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地

位的上升,也打破了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平衡,利益格局重构在所难免,西方世界很难接受,于是不满与遏制也就接踪而至。

二是中国在意识形态、政治体制与文明起源方面都与西方世界显著不同,这种差异也使得西方世界普遍对中国有着不解、疑虑,从而在一些事情上有先入为主的偏见甚至是污蔑。二战后最大的一个国际背景就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冷战,尽管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已经纷纷解体,冷战已经结束,但不少西方人士仍然抱有冷战思维,对中国这个苏联解体后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抱有敌视态度。在政治制度方面,西方及拉美、非洲等很多国家实行的是民主选举制,而中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不少西方人的眼中是一党专政,偏见早已有之。再者,中国是东方文明的代表,有着5000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在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乃至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与西方文明显著不同,因差异而导致的不理解也往往引发争议。例如中国企业在海外通常要求员工努力工作,节假日加班本来在中国国内是常态,但在海外往往被视为不尊重人权;再如中国人很多是无神论者,也让普遍信仰宗教的海外世界很难接受。

三是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普遍疲软与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形成鲜明对比,加之长期的贸易失衡,不排除一些国家有嫉妒乃至嫁祸于人的心态。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普遍放缓,复苏乏力,欧美债务

危机更是雪上加霜。而中国率先从危机中走出,继续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和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已达3万多亿美元。两相对比,天壤之别。尤其在贸易失衡、对华贸易长期逆差的情况下,不排除一些国家嫉妒中国,甚至转移国内矛盾而嫁祸于中国,认为本国经济乏力是中国人为干预汇率、大举出口或是中国企业并购等等导致。不难设想,在一些主要西方国家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各国纷纷保护本国市场和就业,贸易保护和投资摩擦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间断的话题。

四是对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的恐慌。中国有13亿人口,占全球人口约1/5,人口规模是西方诸国人口的数倍,中国一个省的国土面积与人口就往往比欧洲一个国家还大,而且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第二,不远的将来可能成为全球第一,这样庞大的人口和经济总量,使得中国对全球资源和能源的需求相当强烈,使相当一部分西方人有中国人与其争夺生存空间的恐慌。

(二)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与今日的中国十分相似,也是争议不断

今日的中国,在经济地位与企业“走出去”面对的争议上都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颇为相似。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在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的背景下,日本企业大举走出去,在海外持有的总资产增长了25倍,其在对美FDI 中的比例从1980年的19%增加到了1987年的31%。1989年秋天,所

有的新闻头条都围绕着日本收购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和洛克菲勒中

心两大并购案,美国舆论一片哗然,惊呼“日本将买下美国”。

美国以国家安全理由反对国外并购的事情也曾在20世纪80年代针对身为美国亲密军事盟友的日本。从国家安全角度来说,最具争议性的交易是日本企业富士通在1986年试图收购美国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的案例,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时该公司已经由法国的斯伦贝谢公司所控制。究其原因,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并购活动之所以引起那么大的争议,不仅仅是因为交易的数量和规模,而且包括一些令人瞩目的并购案件,再加上十多年的贸易失衡及互惠问题[②哥伦比亚法学院Fuyo日本法教授和Albert E. Cinelli企业法教授 Curtis J. Milhaupt:《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企业在美投资——中国可借鉴的经验》,美国德勤中国业务部2008年报告。]。

尽管中日两国具体情况差别很大,美国对两者的抱怨却是极其相似。正如2007年美国国会研究服务(CRS)的一份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从许多方面来说,人们对中国经济力量崛起的看法,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时对日本经济崛起及其对美国经济影响的看法相似”[③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CRS)(2007),“Is China a Threat to the U.S.Economy?”, Report No.RL33604 (Washington,D.C.: CRS)。]。

(三)无私国际援助与市场化企业行为给第三世界东道国公众造成心理落差

与在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和并购争议不同,中国企业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海外投资,如赞比亚等,遭受的争议与无私国际援助与市场化对外投资造成的心理落差相关。自1995年我国政府改革援外方式,中非合作的主体由政府转向企业,对非的无私国际援助转变为市场化的企业行为,各种类型的企业即使是国有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也成为首要目标,从而造成了这些国家政府和民众的心理落差。

(四)中国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缺点和不足也值得检讨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遭遇争议,自身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部分中国企业过于“功利化”,未将企业自身利益与东道国国家利益、所在社区利益有机结合,从而引发争议。这种“功利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相当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盯着自身所缺乏的资源和技术,要么投资海外大宗商品领域,以保障长期稳定的资源供应,要么直接收购海外知名企业,获得先进的技术、管理与品牌,而在当地投资建厂较少。这样的做法,对中国企业虽然有利,但对于东道国而言,在选举政治的背景下,对外资是否能够创造就业十分关注。因此,一般更欢迎能够给当地带来就业机会并且拉动投资和消费增长的绿地投资。另一方面,部分中国企业在海外没有履

行好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一些中小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普遍不强。尽管在当地投资建厂,但不注重招聘当地员工、无视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和环境保护、以及与当地社区缺乏交流等等,从而引发当地民众不满,爆发争议,这样的事例在非洲等一些地方时有发生。

第二,海外投资争议频繁也暴露出中国企业整体公关与协调能力的不足。其一,中国企业“走出去”,往往是企业自己单打独斗,或是简单几个企业松散联合,势单力薄,缺乏行业组织、半官方组织和官方组织同行,当因各种原因发生争议时,则无力应付;即便寻求国内官方帮助,也因为各相关部门间缺乏协调,难以得到实质性帮助和服务,从而无法化解本可化解的一些争议。其二,中国企业“走出去”,缺乏一定的协调机制,往往是某个行业或资源看好,就有一大堆企业蜂拥而至,相互恶性竞争,“窝里斗”,给东道国以负面印象。

三、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更有利的境外投资环境

作为“走出去”的主体,企业能否成功地“走出去”,虽然关键在其是否能够不断提升“走出去”的能力,但也取决于政府、半官方机构以及各类民间机构能否有效地协调企业一起“走出去”,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

(一)继续大力开展经济外交,创建和维护合作共赢的大环境

将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作为我国外交特别是经济外交的重要战略。在推进我国实现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国经济外交的重点正由

重视“引进来”向突出“走出去”转变。构建并保持与东道国良好的双边关系,维护合作共赢的大环境,是对企业“走出去”最有力的支持,也是消除对中国企业“走出去”诸多误解和诋毁的根本途径。

首先,要提升外交机构经济服务能力,强化其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功能。目前,我国的外交资源与企业的结合尚不紧密。对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而言,驻外使领馆的经济服务功能仍待加强。需要进一步发挥经济外交的优势,加大资源投入,推进外交机构功能转型,增强服务意识和功能;加强与驻在国政府的磋商与交涉,推动解决企业遇到的各种障碍和摩擦;加强领事保护和司法协助,维护境外中资企业和人员的合法权益,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人员及财产安全。

其次,要加强与国外地方政府层面的外交往来。鉴于一些国家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州政府)对FDI态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地方政府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并对中央政府有一定影响力,在开展经济外交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加强与国外地方政府层面的外交往来,善用国外地方政府的力量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

(二)推进半官方机构和民间机构与企业一同“走出去”,发挥润滑作用

要重视半官方机构和民间机构在企业“走出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政府不宜直接采取措施的领域,半官方机构和民间机构(以下

简称“走出去”机构)是重要的政策载体和着力点。在出现矛盾和纠纷时,由这些机构代替政府直接出面能够获得伸缩空间。在我国扩大开放、吸引外资的过程中,国外许多非官方机构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外企在华投资提供了各种服务和支持。中国美国商会已连续13年公布《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总结在华美国企业的经营经验,同时表达企业的各种诉求。当日本扩大在美投资时,在美国代表日本利益的私人和公共组织也加强了公共关系上的努力,这里面既有美国的组织(如国际投资协会),也有日本的组织(如日本外贸组织、日本经济社会联合会等)。应当借鉴国际经验,高度重视并发挥“走出去”机构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作用。

大力发展现有“走出去”机构,充分发挥其在中国企业“走出去”中的润滑作用。我国的一些经贸类半官方机构,如中国贸促会、国际商会及各行业协会等,虽然已开始关注企业“走出去”,但资源投入和工作安排仍偏重于“引进来”。中国贸促会在国内有600多家地方和行业分支会,在海外仅在17个国家和地区设有代表处,而我国境外企业已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因此,要大力发展现有“走出去”机构,加大资源投入,推动其在海外设立代表处;鼓励企业与所在国各种机构加强联系;鼓励中外双方建立交流合作组织,扩大社会接触面,多种途径为企业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大力支持新的“走出去”机构的设立。大力支持行业协会、同乡会等自律组织或互助组织的设立;根据现有半官方机构数量及服务供

给能力与企业“走出去”所需服务需求的缺口,考虑新设关于“走出去”的半官方机构。

优化“走出去”机构的人员结构。应避免“走出去”的机构走向“官僚化”,其人员应主要来源于企业,以防止与企业脱节;注重吸纳海外当地有声望人员加入“走出去”机构。

(三)吸收更多企业参与双边或多边国际战略与经济对话,增加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议题

首先,要不断完善国家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目前,中国与美国、英国、印度等国家已建立起战略经济对话机制。随着战略经济对话的推进,中方除了关注对话内容和对话方式外,还应关注议题本身,提出更符合自身需要且双方都关注的议题。对于尚未建立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走出去”重要目标国,我国应尽早建立相应的战略经济对话机制。

其次,要增设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议题,增强企业参与的主动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实力的不断发展,企业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角色和推动力量。根据形势变化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需要,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战略经济对话中,中方应提议适当增加有关企业对外投资的议题,突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和海外经营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问题,增加企业诉求。在对话中,应积极吸收更多企业参加,强调企业的参与性,不断探索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交流的创新机制。

(四)建立更广泛的部委协调机制,服务企业“走出去”

一是建立更广泛的部委协调机制,优化“走出去”程序。在“引进来”的过程中,许多地方推出各种政策优惠和便捷措施,成立了专门的对口部门或“一站式”服务中心。而目前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从投资立项到企业核准、再到外汇使用,面临繁琐程序,这些程序都是事前的,分散在国内许多部门。过多的行政性审批制约了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也使企业对外投资的市场和商业行为被政府行为遮掩,使原本的商业行为染上过多政府色彩。

二是大力推进政府对企业“走出去”服务机制的转变。企业是“走出去”的商业决策主体,承担相应的市场风险;政府机构不应以风险为由代替企业进行商业决策,更不应制造各种不便,相反,政府机构应千方百计为企业提供服务,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应当尽最大可能减少坐在家里的各种审批,建立更广泛的部委协调机制,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资源支持,协助企业在境外建立良好投资环境。

(五)督促并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为承担“大国责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是加强对“走出去”企业在东道国履行社会责任的督促。中国应当承担与国力匹配的大国责任,但大国责任并不全是政府责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尤其是在对外投资中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企业公民形象,对东道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就是

承担大国责任的一种具体表现。此外,企业通过其产品和服务以及在社会中的表现,无所不在地传递着母国价值观和文化影响力,促进了交流和理解,是展示大国风范、消除误解和摩擦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在我国的开放进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应敦促“走出去”企业,无论是投资发达国家还是投资发展中国家,都要迅速融入当地社区,遵守当地法律和程序,体现对当地带来的利益;应当与地方政府建立良好关系,尽量通过民间渠道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宣传和传播。

二是实施“中国企业—中国形象”样板工程,激励“走出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综合利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声誉赋予等方式激励“走出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如由国家权威部门每年评选100家最佳履行社会责任的“走出去”企业。

(六)尽量避免在敏感时期收购敏感企业

要加强对大型海外并购的协调。从日本的经验来看,关于海外并购大的争议的产生,不仅仅因为并购交易的数量和规模,还因为一些令人瞩目的并购案件。如1989年日本在美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和洛克菲勒中心的两大并购案引发了极大的争议,甚至引发了种族主义的讨论。中国目前的海外投资和收购仍处于发展前期,应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避免在敏感时期收购敏感企业或敏感资产,特别是关乎一国民族自尊的资产及企业。对于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国资委应发挥监管和协调作用,对央企的“走出去”战略予以协调。

对于民营企业大型海外并购的协调,应综合发挥监管部门和行业组织道义劝告的作用。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赵昌文张政军肖庆文贾涛来源:

国研视点 2011年11月7日

责任编辑:俞江月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在90年代,中国经历了历史变革的时期。外商投入中国的巨大资金和大量技术有如输血;于是,继60和70年代意大利、东亚四小龙相继成为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发展的“福地”之后,中国成了新的“成本洼地”和“世界工厂”。中国政府对外商的低税收优惠政策、近于零成本的污染宽容政策以及“血汗工资制”,使得中国在外资眼中成了一个巨大的“掘金场”。 在使用外来资本发展本国经济多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实体已经经历了巨大的蜕变。进出口总额实现了成倍的增长。如今的中国,坐拥近两万亿的外汇,充当着美国的债主,在金融危机扫荡了全球之际,也在重新计划着它走出国门的投资计划。然而,这场雄心壮志的旅程究竟面临怎样的困难呢?对于这些障碍,又将怎样扫除,值得探讨。 6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其中,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50年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0.9%,2008年已达到8%以上。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如今的中国,走过了在产业链低端积累财富的岁月。在我们的劳动力优势被我们使用殆尽,面临着西方贸易伙伴的频频反倾销,贸易保护。也许,在贸易转型的时期,我们“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也要转变一下我们的思维方式。 从世界的加工厂到品牌发源地也许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可是在任何一个极端困难的时期,都会孕育着微弱但是清晰的机遇。对中国来说,也许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机会了。在世界的智囊库普遍停止转动时,中国有了“走出去”的最好机会。去海外并购,或者直接投资设厂。无论是什么样的方式,无疑都是面向机遇去的。可是海外市场陌生的环境,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都让这场掘金之旅变得障碍重重。 近5年我国对海外直接投资增速达40%以上,2008年全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总额

浅谈中国企业_走出去_

经 济 纵 横33 INTELLIGENCE ············ ············浅谈中国企业“走出去”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2班 文露彬 摘 要: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与潮流,而企业成功地走向世界必须 依靠政府和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本文从分析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入手,阐述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中国企业“走出去”应采取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中国企业 走出去 必然性 策略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中国政府2000年提出了“走出去”发展战略,明确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改变了过去一味强调“引进来”的方针,是来自六方面的要求。 1、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中国经济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市场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迫切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学习和交流,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更大的动力。 2、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与趋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竞争。中国企业要想在这种严峻的环境下获得生存,就必须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参与竞争,争取市场份额。同时,也需要开发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3、中国加入WTO 的要求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根据WTO 的相关要求,我国必须开放国内市场,实现市场国际化,这将直面跨国公司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必须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让中国企业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4、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国内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供过于求,需要企业“走出去”。这既利用了他国的自然、人力资源等缓解紧张局面,又通过开发国际市场提升我国产业结构,按其他国家的需求和规则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更多地抢占市场份额,真正渗透进国际市场。 5、突破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的需要 随着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经济摩擦大幅增加,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中国作为制造业出口大国,面临的贸易壁垒和制裁尤为 突出,因此,“走出去”成为了中国企业的不二选择。这样,既促进了企业自身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可以有效缓解我国与他国的贸易摩擦。 6、输出及获得先进技术和获取国外市场信息的需要 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我国企业可通过输出相对先进的技术占领市场,带来较丰厚的利润;对经济发达的地区,则通过对外投资获得国外市场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获得国际性竞争力。这样,企业将更为方便地获得国外市场的信息,及时制定经营方针,促进企业发展。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策略要实现中国企业成功“走出去”,就必须有政府的良好支持和企业不断提升的自身实力。 1、政府方面 (1)制定“走出去”总体战略规划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关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它的战略应上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政府要明确“走出去”的目标及重点,提供各种政策支持,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其一,对企业进行税收减免,大力支持其国际化进程;其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给予企业较为宽松的信贷政策,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有资本大展拳脚;其三,建立对外投资的保险制度,为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提供保障。 (2)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及政策有了法律的控制,中国企业“走出去”能获得合法保护并受法律制约规范自身行为,同时,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能很好的刺激中国企业推进“走出去”的步伐。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税收的监管,防止偷税漏税;应加强企业投资信息的管制,对国家宏观投资情况进行监管;应监督中国企业的投资行为,防止不正当竞争,维护中国企业和国家的形象。 (3)优化国际投资环境并提供信 息支持 中国政府应该加强同其他国家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双边或多边谈判等方式协调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另外,政府可以出资建立相关信息库或咨询机构,从政府的高度为中国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对外投资信息,减少投资风险。 2、企业方面 (1)制定企业国际化计划,实行多元化发展模式 要有详细的发展计划,企业才能长期稳步发展。在进入国际市场时,企业应根据自身和目标市场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发展模式。企业可以考虑多元化发展,不局限于一种模式。 (2)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这是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有了核心竞争力,才能保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抵御竞争对手的进攻,拥有忠实的企业客户。中国企业只有树立起了自主的国际化品牌,才能站在高端市场与竞争对手展开博弈。 (3)培养和吸引优秀的国际化人才 综合性国际化人才是企业“走出去”的根基,是企业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企业应该注重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吸引。一方面,企业可以建立人才库,充分发掘企业内部的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吸引国际化人才的加盟。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就必须全面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进程,这是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国际市场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中国作为新兴的市场经济体,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中国政府和企业需要齐心协力,共同推动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

现代服务业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讨论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132班 姓名李家炜 指导教师吴卫芬 完成时间:2015年6月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 目录 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体态势 (1) 二、成功案例分析:吉利收购沃尔沃 (2) (一)收购背景 (3) (二)吉利收购沃尔沃大事记 (4) (三)成功收购的主要原因 (5) 三、失败案例分析:光明收购优诺 (7) (一)收购背景 (7) (二)光明收购优诺大事记 (9) (三)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 (10) (四)光明从中吸取的教训 (11) 四、持续挑战与应对策略 (12) (一)持续挑战 (12) (二)应对策略 (13)

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体态势 在进入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相对稳定,规模也不大,2002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额仅为2亿美元,2003年达到8.34亿美元。但是自2004年起,海外收购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势头。2004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额达70亿美元,仅联想收购IBM PC业务一项交易的金额即达17.5亿美元。2004-2010年间,我国企业境外并购交易额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4.9%,单项并购交易的金额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甚至出现了单笔金额达上百亿美元的并购(参见表1)。同时,并购的目的也正逐步从初期的拓展海外市场、获取资源逐步转向了获取技术、收购品牌、整合国内外资源和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此外,在进行大额并购时中国企业还表现出比较喜欢收购多数股权的特点。2000年至2010年,境外并购交易额在五亿美金以上的,收购多数股权的交易占到63%;而在境内的大额并购交易中,收购多数股权的交易仅占到36%。 表1 中国十大海外并购交易(2003-2010 )

简述中国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的内容

简述中国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的内容 走出去就是把我国的产品,科技等投放国际市场,引进来就是把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核心技术和科研人员等通过一定的政策吸引到我国。 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 1."走出去"是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 2."走出去"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 3."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 4."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后国际扩张的必然选择 “走出去”则是以中国的公司为主导,服务于中国公司战略的一种跨国整合模式,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第一,在更加市场化、更加开放、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国家必须考虑,通过具有宏观影响力和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意义的对外投资,提高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资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并改善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第二,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的情况下,国家必须考虑通过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扩大对外投资两个轮子,主动地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向产业链高增值环节迈进,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无论从中国为全球制造产品,还是自身工业化、现代化的需要,都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对外投资主动地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 第四,在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分享中国市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必须考虑新的发展空间。在外资企业走进来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各自发挥优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将是一种必然的现实。 第五,在跨国公司利用自己实力,重组中国优势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也应利用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以自己的比较优势重组他国产业和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以获得市场份额和技术开发能力。在这过程中,壮大自己,培育与经济大国相匹配的跨国公司。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是实现对外开放全面协调发展的必要途径。作为对外开放工作的两个方面,“引进来”是利用外资促进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走出去”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从资本流向上看,“引进来”与“走出去”恰好相反;但是从相

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启示

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的引擎,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和科技全球化极其重要的驱动力量,正在超越国家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体。21 世纪的今天,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强烈冲击下,跨国公司正在经历全球性的经营战略调整,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最新发展趋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当代跨国公司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将会对世界的未来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世界新兴经济体成员之一的中国,能够及时把握住当代跨国公司最新发展的脉搏和趋势,对于中国更多的企业成功地走出去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 一、当代跨国公司的最新发展趋势 具体而言,当代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的影响下,突出地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经营理念日趋全球化、绿色化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加速推动下,面对迅速形成的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前所未有的进行经营理念与经营战略的调整或转变,它们从过去以母国为中心的跨国经营转向多中心网络型的全球经营。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决策者越来越以“地球村”作为公司的长远战略市场,谋求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吸纳整合各种有形、无形的优质资源,金字塔式的、公司总部拥有绝对决策控制权的中心辐射等级制管理模式在转变为在全球若干重点国家或地区拥有地区总部的、多中心多结点式的全球网络管理模式,这种全球网络模式有利于跨国公司针对动态、复杂、多变的全球经营环境迅速地做出相应地反应,以有效地利用全球资源。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家乐福、沃尔玛等跨国集团公司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自己的分

公司,不断拓宽自己的市场。据调查显示,麦当劳现在已在美国各州建立了连锁店,在国外的业务迅速拓展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余几个跨国集团也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扎下了根。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渐渐淡化公司的母国国籍,民族中心文化潜移默化为全球多元文化,本土化观念日趋增强,整合地方文化特性于管理理念之中,寻求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的一个协同效应,这有利于吸纳与有效激励全球各地最优秀的人力资源,加速促进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方向迈进,客观上也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但是,随着全球人类作为一个“地球村”上的整体,正日趋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和人类生存危机,当代跨国公司在寻求全球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过去的股东价值最大化提升到包括股东、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在内的全球公司责任体系,推崇绿色管理,以期逐步改善全球经营环境,并给社会和公众留下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促进公司全球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也标志着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的完成。全球经营将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常态。 (二)生产经营体系日趋全球化、网络化 随着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全球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欧盟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以及互联网革命带来的时空距离的缩短与拉近,全球市场竞争强度不断加大,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驱使跨国公司在追逐规模经济性与范围经济性的同时,更加看重速度经济性与网络经济性。在遵循全球本土化战略的思维模式和全球产业价值链最优配置的原则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行了诸如通过兼并收购、战略联盟与战略性外包等手段,跨国公司将经营重点转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附加价值最大的研发与营销服务环节,放弃或退出附加值低的某些制造组装环节,将其转移到全球新兴市场或最适合加工组装的国家、地区,并按照自己的

中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上)试卷答案说课讲解

中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上)试卷答案

中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上)试卷88分答案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考试说明]: 1、纵向并购是以扩大规模,降低边际成本为核心的行业内并购。 正确 错误 2、绿地投资是指跨国公司通过在东道国新建厂房、设备的方式建立企业,实现对东道国的投资。 正确 错误 3、按人均计算,截止2009年,中国人均海外投资额不到全世界人均海外投资额的5%。 正确 错误 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系在1980年建立,之后持续改进。早期的监管严格、限制多,近期的变得更加自由化。 正确 错误 5、根据本讲,对外投资的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有效的发言权。 正确 错误 6、根据本讲,铝是我国最为紧缺的大宗有色金属商品之一,对外依存度长期保持在65%左右。 正确 错误 7、根据本讲,中国从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 正确 错误 8、根据本讲,中国现在目前对外投资的额度仅仅相当于丹麦的水平,略微低于我们中国台湾省的水平。 正确 错误 9、根据本讲,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企业发展的重点是从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转变成为真正的企业主体。 正确 错误 10、本讲认为,中国对外投资在起步晚基数小的情况下,对外的政策应该是逐渐考虑到从一个贸易地国开始转向对外投资的阶段。 正确

错误 11、中国最大制药企业三九集团的海外投资基本上属于市场获取型的模式。 正确 错误 12、跨国并购是()的一种方式。 区域直接投资 区域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间接投资 13、按照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定义,收购境内企业()以上的股权,就使境内企业的资产和经营的控制权转移到外国企业。 10% 20% 30% 40% 14、(),中国第一次进入全球十大投资者之列。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15、从2004-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增长率为()。 50% 70% 100% 130% 16、(),国家提出了“走出去”的战略,对外投资批准简单化、地方化。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17、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18、根据本讲,中国在投资的区域上布局最多的()。 非洲 欧洲 亚洲

中国企业走出去问题与应对策略

1.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问题 1.1政治阻力 中国企业走出去最难应对的是来自东道国政府的阻碍,当东道国政府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和意图,如果对我国企业的态度是一种害怕、歧视、遏制的态度时,中国企业的立足将是很难的问题,更不要说是谋求更大的发展了。 1.2法律与行业标准 中国企业走出去比较担心的是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等与东道国的法律或者行业标准差距甚远,这样就给了东道国政府或者同行一个很大的借口,中国企业的生存也是很困难的。国外的市场竞争环境让中国企业走出去受到很大的压力。 1.3文化、宗教环境 国内与东道国的文化宗教环境截然不同是,企业的适应能力将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的时候,甚至是一小部分人的意见也会左右企业的未来。 1.4管理问题 中国企业走出去由于自身的能力等各方面条件难以适应东道国的竞争环境,这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很痛苦的。还有就是适应能力和本土化的能力,对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 1.5国家稳定性 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而且有的时候还很难预测,企业本身又不可控。这就给企业在海外生存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最糟糕的也许是血本无归,甚至危及生命。 1.6汇率问题 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受到中国与东道国的汇率稳定和结算方式的影响。 2.中国企业走出去成败分析 在过去25年,INSEAD商学院教授斯图尔特?布莱克和他的同事一直对日本企业的兴衰进行跟踪研究,并写成了《国际化的前车之鉴》一文,值得中国企业借鉴。斯图尔特?布莱克发现:推动日本公司早期成功的因素,恰恰也是导致了它们在海外市场失败的因素。这些成功因素分别包括:1、忠于自己的“经营之道”;2、孤立的国内市场;3、驯服的劳动力队伍;4、同质化的高管团队。这些日本企业的成功因素和目前中国企业的成功因素非常相似,这些成功因素会不会导致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失败因素,值得警惕! 3.解决措施: 3.1企业研究和制定“走出去”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和规划。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也不一样,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知己知彼 企业应该有选择地走出去,必须对东道国的政治、法律、文化、宗教等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深入理解,结合自身的特点和能力进入才能减少不必要的不确定性风险。

中国企业走出去方式以及成功例子

中国企业走出去方式以及成功例子 1, 怎么样的中国企业才可以成功走出去?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始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开始规模不大,2002年和2003年还不到30亿美元。“入世”五年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急剧扩大。最近四年来,中国企业每年对外投资都在600亿美元左右。“入世”十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累计达到3124亿美元。中国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成长最快的跨国公司群体。我们为中国跨国公司迅速成长叫好,同时,也深感其走向世界的道路之艰难。 四大挑战 “冷战”后全球市场逐渐形成,传统的跨国公司已经或正在转型为全球公司。它们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调整了全球战略,完善了全球管理和治理结构,强化了全球责任理念,从而大大提高了全球运营和竞争能力。相比之下,中国跨国公司刚刚走出国门,面临的是全球化时代新的竞争环境、新的竞争规则。中国跨国公司不得不从跨国经营一步迈向全球经营。 中国的跨国公司往往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缺乏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投资战略 《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进入世界最大的100家非金融类跨国公司排名的跨国指数平均值约为60%;进入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排名的100家公司的跨国指数平均值高达52.1%。中国九家跨国公司入榜,它们的跨国指数平均值是24.5%。中石油的跨国指数还不到3%。这种情况说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产、全球市场份额占有和全球人才使用等方面,中国公司与先进的全球公司差距巨大。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清晰、长远的全球经营战略和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 (2)缺乏适应全球化经营的管治结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公司的跨国公司股权结构出现了变化,海外股东逐渐增加,国际持股比例不断攀升。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很多跨国公司都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的董事会;在管理结构方面,不少全球公司已经从过去的中心辐射式管理调整到全球网络式管理。这种管理结构在集权与分权间取得了有效的平衡和协调,能及时应对变化中的市场。 中国的跨国公司基本上还是以母国为中心辐射若干国家子公司的中心辐射式管理,很难适应高度复杂、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3)缺乏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责任理念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公司强化负责任的商业行为,其承担的责任从过去的股东价值最大化,提升到包括股东、社会和环境责任在内的公司责任体系。这意味着,企业不仅为公司股东负

中国企业“走出去”优劣势分析及战略选择

中国企业“走出去”优劣势分析及战略选择 ——理事、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李亚丽 摘要: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坚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商业规则到境外投资,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这将是我们长期实行的重要战略。中国企业应在“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发挥优势,制定逐步占领国际市场的多种策略,实施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相互交织的战略。 关键词: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中国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要以更加积 极的姿态“走出去”。 一、“走出去”战略的理论依据及内涵 1、“走出去”战略思想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它有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就是这一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石。 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这里,马克思对世界市场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并指出,这一世界市场并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表现在文化的、伦理道德的和政治的领域,其发展的结果是相互依赖的加强,民族的局限性和区域的封闭性被最终打破,世界从而走向一体。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情况下高速发展其经济,都必须参与到世界市场中去。况且,社会主义本身要求在世界市场基础上实行普遍的交往和全面的开放发展。“走出去”战略正是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世界市场发展的一种必然势。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是“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基石和思想渊源。

2、“走出去”战略的内涵 “走出去”战略又称为国际化经营战略、海外经营战略、跨国经营战略或全球经营战略。 从微观层面讲,“走出去”战略是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主体是各类企业。从宏观层面讲,“走出去”不仅是企业战略,更是国家战略,中国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 实施“走出去”战略就是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拓展国际市场,培育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空间,并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优势 1、区位优势 一是资源区位,部分资源的区域专有性和区位指定性,形成比较明显的发展优势;二是产业区位,中国的企业总体上是以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对特殊资源的开发则形成企业的特殊优势);三是市场区位,中国市场既有与世界市场的同一性,也有其区域市场的独特性,创造了需求的多样性,构成市场的区位优势。 2、政策支持优势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中国企业在政策支持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有效利用各种规则和政策支持,仍是中国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特点。 3、要素禀赋优势

中国企业走出去

08国二 802065244 计秀平 中国企业外向并购“走出去”所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摘要: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大势所趋,但是走出去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除了要面对企业自身的制约因素外,还要学会应对国际复杂环境。此时,并不应该自闭,而是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敢于直面困难,把中国企业的国际道路拓宽伸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企业活动的国际化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然而国际化经营的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企业在决定将业务向国际市场扩展之前,必须全面而充分地了解国际环境的现状和发展动态,这是国际化经营战略获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当前中国所面对的国内外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推进,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贸易、国际货币体制规则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加深,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等贸易伙伴对中国的经济政策日益关注。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但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参与竞争,对贸易伙伴来说不仅是一种机遇,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中国飞速发展的担心,发达国家担心中国对其国内市场造成冲击,威胁现有的世界经济利益格局,发展中国家在获得中国飞速发展带来的巨大收益的同时,也担心中国对其国内产业的竞争与冲击以及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因此,在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剧烈变化,利益关系复杂多样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平稳发展,就需要在跨国并购过程中调整我们的战略,将互利共赢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并购交易中,深入剖析全球并购格局,敏锐把握跨国并购新趋势,遵守跨国并购相关规则,保护合作者权益,扩大并购相关各方利益汇合点。在推进跨国并购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利益,还要考虑到中国应该担负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经济发展能力。妥善处理跨国并购中的摩擦,使中国成为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推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重要力量。 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跨国并购浪潮,虽然中国企业也在跃跃欲试,但客观地来分析,中国企业在借助外向并购“走出去”方面,尚有一些障碍需要克服,在所有障碍中,以下几类因素联系在一起的障碍最为明显: 第一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障碍。虽然我国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但目前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虽获突破但尚未完成。由此决定了中国经济与当代跨国并购主体经济即发达的工业化经济存在诸多差异,其中直接限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能力的差异有以下几点: 1.经济实力差异,这决定了中国企业无法成为跨国并购的主宰力量。前已论及,当代跨国并购主体经济为发达的工业化经济,其中美国与欧盟两大经济实体实际上主宰着全球并购资本流动。而中国仍需进一步努力。 2.产业结构差异,这决定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体产业与国际流行产业相悖。当代国际并购的主体产业为第三产业,这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特征相一致。再加上制度改革滞后等因素,中国的“三产”国际竞争力当最弱,这决定了我国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 在即将跨入对外直接投资元年之时,冷静下来全面分析和判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状况和所面临的对内对外形势。在认识到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中国企业更应清醒和深刻地认识到“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教训。 记得英国众多企业被美国“大牌”超越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10年时写过这样一段话:“现在英国杂志上的广告给人们的感觉就是,一个典型的英国人,会在英格索尔(Ingersoll)闹钟的闹铃中醒来,用吉利(Gillette)的刀片刮胡子,用凡士林(vaseline)发型水打理头发,穿上箭牌(Arrow)的衬衫,跑到楼下吃桂格燕麦片(Quaker),搭配加州无瓜果,再来上一杯麦斯威尔咖啡(MaxweⅡ),然后搭乘西屋有轨电车(Westinghouse)到办公室,坐奥迪斯(Otis)电梯进到办公室,陪伴他一整天工作的是Walden牌钢笔和爱迪生电灯泡(Edlson)的灯光。” 那么想象一下,中国的企业品牌若干年后,在美国报刊杂志广告上,会不会出现一段这样的文字:一个典型的美国人,早上起来打开TCL的电视,观看中央电视台九套(CCTV-9)的英语新闻,用霸王洗发水沐浴,穿着三枪内衣、七匹狼的衬衫,到楼下用格兰仕面包机烤好利来面包,吃南方黑芝麻糊,然后开着比亚迪去上班,一整天都用联想的笔记本电脑,办公室装的是海尔空调,喝的是娃哈哈非常可乐。 如今,不仅是塑造品牌,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也已着眼于海外,本刊综合整理了几家国内知名企业海外投资路径,以期对将要和正在“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有所借鉴。 华为:跨境整合是一项高风险工作 2011年底,华为总裁任正非发文《一江春水向东流》,虽然在多数人看来,文章的主题是交接班,正如文章副标题指出的那样――为轮值CEO鸣锣开道,但也有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第二篇《华为的冬天》,让已经与世界第一咫尺之遥的华为人更清醒地看到危机与挑战。 “经济越来越不可控,如果金融危机进一步延伸爆炸,货币急剧贬值,外部社会动荡,我们会独善其身吗?我们有能力挽救自己吗?我们行驶的航船,员工会像韩国人卖掉金首饰救国家一样,给我们集资买油吗?历史没有终结,繁荣会永恒吗?”任正非在最近的这篇文章中发出一连串的疑问。 国际化程度有限是华为成功躲过2000年IT泡沫的重要原因,但也正是那一场危机,让华为趁机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如今,因为国际化程度高达80%,华为的发展已经与国际经济的波动息息相关。 “2000年的时候,我们管理层知道有危机,但感觉跟华为没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到2008年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就无比紧张,世界上的每件事,甚至是地震、水灾都有可能跟我们有关,这是我们走出去带来的必然结果。”华为副董事长郭平表示。 华为的海外发展之路分为三个阶段:走出去、国际化和全球化。而当年华为决定国际化的最初原因,是为了活下去。 据了解,1998年的时候,国内电信运营商正在酝酿第一次重组,几个运营商都在忙内部重组,“谁都不订货,我们的产品和设备卖不出去,所以逼迫我们往外走,找市场。这是我们最早走出去的内在动力。”郭平说。 真正开始走出去的时候,海外之路的困难和复杂远超当初的想象。 “刚走出去的时候,我们是‘两眼一抹黑’。”郭平说,那种感觉类似于把人空投到了某一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过程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过程 中国企业在国外已经有七万两千多家,总投资额达到了101亿,但是同时我们也有对外承包的工程,以及对外劳务的合作。整个投资与我们全球所谓的境外投资相比,还是一个非常小的份额。实际上到2002年年底,中国大陆境内,差不多直接销售了海外投资差不多是4500亿美元,全球差不多是71000亿美元。我们自己对外的投资,协议投资金额不超过100亿,差不多只占0.1%。而且谈起中国来,我们非常自豪的一点,我们这么多年,我们的出口非常好,但是如果我们细细来分析这些数据的话,在2002年的总数的出口贸易当中,实际上我们的加工贸易,占到了1800亿美元,占总出口的55%。 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实际上如果我们来理解的话,加工贸易只是占整个商品价值当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这个例子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我们有些企业的状况,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状况。比如说我们在美国,或者是加拿大买一个牛仔裤,差不多是40块到50块美元的样子,但是我们中国企业挣多少钱呢,我们差不多是卖两美元给他们。实际上整个价值链当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由负责品牌,负责设计,负责管理的美国企业,以及负责分销的一些代理公司所挣到了。我们实际上所挣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中国企业能够走出去,用高附加值的方式走出去的话,那我们的出口,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出口贸易,对海外的投资会极大的加强。 另外一点,目前来说,我们很多中国的企业在海外投资,都不是非常非常理想,这里不太方便举例子,但是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目前很多中国,尤其是国际投资企业,在海外投资都有很多很惨痛的教训,我们公司最近和一些国内企业合作,很多人在饭桌上谈起来的,都是多少千万很容易就没有了。我们现在引以为自豪的,TCL在海外的投资,很多人反应也是有宣传的味道。我们听说TCL的投资在越南是成功的。 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在往外走的过程当中,有这么多的问题和困难。最明显的问题,现在我们国家审批的程序非常的复杂,海外的融资,包括在境外投资都是非常的困难,这些都是政策上的原因。很多的方面,作为研究人员来讲,我们会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一下,为什么我们很多企业在海外的投资是失败的。总结起来一条是立项不够科学,很多在海外的投资,决策的过程当中,对于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环境都缺乏比较细致的了解,以及对于产业环境,价值链都有认识上的不足,对于供应商,竞争对手,用户,新进入威胁和替代者威胁没有系统的分析。很多的时候,很多的交流当中,我们感觉到,很多的决策都是依靠领导人出国的考察,更大的程度上,依靠领导人个人直觉来做决定的。这样的一种决定,在中国开创企业的过程当中,各种原因吧,它可能在某些程度上,是可以取得成功的。但是在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的社会,靠这种决策的话,会很容易头破血流的。 我们很多的家电企业在北美投资办厂,有的人到墨西哥,有的人到美国,他们认为北美的经济圈比较大。但是在北美的直接成功,人工成本非常贵,使我们中国的企业的优势在北美生产来说的话,都已经失掉了。还有任人唯应该去发展中国家投资生产,很多人做过系统的了解,发现越南表面上有工资优势,但产业配套能力极差,制造的综合成本未必比珠江三角洲低。所以我们在海外扩张并不等于在海外生产。我们国内很多的企业,在市场经济完善的过程当中,可以依赖某些方面的优势,跟着三板斧政策取得成功,模仿,跟随降价。依靠政策和历史的原因取得成功。还有就是走向海外,我们需要一些科学和营销的策略,这里面有很多的营销。无论你是想在海外建厂,想出口,贴牌生产,还是想创造自己的牌子,这些都是你在走出去之前,所需要解决的营销上的问题。这些是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我们国内的企业,在国外,这种营销策略上,有一些这样的问题。当然还有一些,我在这里不想多说了,是属于内部管理不当。比如说没有很好的人才管理系统,财务审计上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有一些各种各样的笑话都会有。 我曾经在一个国家机关工作过,当时我们有二、三十个人,我们是做信息咨询提供的,我们差不多有十几年的时间,我们一些人积累了一些财富,在香港成立了一家公司,但是后来我们当时几年之后,四、五年前有一个香港的负责们,不知道怎么染上了赌博的习惯,就把一千多万人民币,还有差不多几套房子在香港都输给澳门的赌场,这样的例子我们会听到很多很多,这些都是跟内部管理不当有很大的关系。 关于内部管理,有一些很好的模型,可以来解决一些问题,这里面一个简单的就是,在管理人的风格,不同的价值观,人员,战略,以及技能方面,我们想想我们中国的企业,国营的企业在很多的方面,都还是比较欠缺的。 我们也在这里,我也想引用几位我们业内的专家讲的几句话,林毅夫曾经说过缺乏经验,好大喜功,缺乏人才,官僚作风,激励机制不健全和资本外逃是海外投资失败的国有企业的六大通病。罗兰贝格咨询公司做过一个详细的研究报告。中心的一句话就是说,很多的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都是失败的。因为他们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重点,带着很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同时缺乏人才,也是他们走向海外之后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在前面讲了一大堆,就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到目前的状况,以及所碰到的一些困难。我想,我们在今天的中国,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海外的企业对于中国的投资,我们已经享受到了由于他们的投资所带来的经济的成长,所带来的社会的繁荣。我们想看一下,他们为什么在中国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我们

中国企业走出去问题与应对策略

1.1政治阻力 中国企业走出去最难应对的是来自东道国政府的阻碍,当东道国政府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和意图,如果对我国企业的态度是一种害怕、歧视、遏制的态度时,中国企业的立足将是很难的问题,更不要说是谋求更大的发展了。 1.2法律与行业标准 中国企业走出去比较担心的是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等与东道国的法律或者行业标准差距甚远,这样就给了东道国政府或者同行一个很大的借口,中国企业的生存也是很困难的。国外的市场竞争环境让中国企业走出去受到很大的压力。 1.3文化、宗教环境 国内与东道国的文化宗教环境截然不同是,企业的适应能力将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的时候,甚至是一小部分人的意见也会左右企业的未来。 1.4管理问题 中国企业走出去由于自身的能力等各方面条件难以适应东道国的竞争环境,这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很痛苦的。还有就是适应能力和本土化的能力,对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 1.5国家稳定性 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而且有的时候还很难预测,企业本身又不可控。这就给企业在海外生存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最糟糕的也许是血本无归,甚至危及生命。 1.6汇率问题 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受到中国与东道国的汇率稳定和结算方式的影响。

在过去25年,INSEAD商学院教授斯图尔特?布莱克和他的同事一直对日本企业的兴衰进行跟踪研究,并写成了《国际化的前车之鉴》一文,值得中国企业借鉴。斯图尔特?布莱克发现:推动日本公司早期成功的因素,恰恰也是导致了它们在海外市场失败的因素。这些成功因素分别包括:1、忠于自己的“经营之道”;2、孤立的国内市场;3、驯服的劳动力队伍;4、同质化的高管团队。这些日本企业的成功因素和目前中国企业的成功因素非常相似,这些成功因素会不会导致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失败因素,值得警惕! 3.解决措施: 3.1企业研究和制定“走出去”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和规划。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也不一样,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知己知彼 企业应该有选择地走出去,必须对东道国的政治、法律、文化、宗教等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深入理解,结合自身的特点和能力进入才能减少不必要的不确定性风险。 3.3理性思考 中国企业走出去要学会理性思考,不能盲目,选择恰当的进入方式。 3.4自我保护 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首先学会保护自己,懂得通过合法有效的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3.5苦练内功

集团战略案例点评:中国企业“走出去”之路

集团战略案例点评:中国企业“走出去”之路 金蝶咨询林永汉 相较于人们对企业多元化的诟病,国际化却总是备受推崇,“走出去”一直是中国企业家孜孜不倦追逐的梦想。于是,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跨国并购的大戏也不断上演,但与企业家的热情相反,跨国并购案中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突破屈指可数,更多则成为供商学院的学生分析的失败案例。 中国企业“走出去”屡屡碰壁的原因到底在哪里?是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存在巨大的差异?亦或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管理方面先天不足?简而言之,我们的答案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很大程度是以抓机遇为核心的自发“走出去”,导致“走出去”的步伐、举措相对比较仓促,对于国际化的目标选择、商业模式、收购对象选择,并购风险评估,以及整合运营与集团管控模式的建立、输出和本地化这些有关成败的问题考虑不甚周到。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是逐步建立自觉国际化模式的核心,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成败的关键。 “走出去”战略目标——以集团战略的名义 大家都在高呼国际化,都在投身“走出去”,但到底为什么要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呢?不少人会脱口而出,“走出去”的战略目的就是要占领国际市场,大幅度拓展企业发展的空间;还有人可以滔滔不绝的列举:“走出去”可以绕过国际贸易的各种壁垒、或借国际并购实现规模效应、提升品牌、整合研发能力,不一而足。但结果呢,从我们的案例中,大家可以看到,由于法律、治理、整合、管理的原因——各种想到和想不到的原因,不少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带来的只是持续的亏损、拖累母公司业绩、裁员、剥离业务,甚至是破产,原因何在? 原因有两个层次,第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目标更多是发自本能的扩展冲动,在面对所谓国际化机遇的时候,比如汤姆逊和阿尔卡特的收购邀约,这种冲动就更难以抑制了。其“走出去”在一开始就缺乏战略性的深入思考——我们要成为一家什么样的企业,“走出去”可以为我们实现目标带来哪些利益,这个问题没有系统地思考清楚;第二,在战略的高度来看,“走出去”将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但“走出去”所带来的预期价值,以企业目前的资源能力,在跨国运营与国际市场上上变幻莫测,我们缺乏深入了解的环境中,是否可以实现,是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TCL的两次国际化并购都有明显的冲动基因,自不必说。阿尔卡特向TCL伸出橄榄枝的时候,明言价格、控股权都好谈,但时间很急,李东生的回答是:时间不是问题,冲动心

中国中小型企业如何“走出去”战略分析

中国中小型企业如何“走出去”战略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许多中小型企业也崛地而起,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对外开放将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中小型企业也积极地响应国家的政策,提升自身的实力,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具备了“走出去”的经济条件,但是由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因素,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因此如何在新形式下开展“走出去”,规避贸易壁垒、拓展国际空间,就成为了我国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什么是“走出去” 战略、我国中小型企业目前在“走出去”战略中所面临的现状、中小企业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我国中小型企业如何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为我国中小型企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方法和建议,对促进我国的外贸经济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走出去”战略;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困难;对策;展望 一、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979 年8 月,国务院提出“出国办企业”,首次把发展对外投资作为国家政策,由此开始尝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1997 年,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调整,中央根据国内经济发展对战略性资源需求加大的实际,在十五大上提出并确定了“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方针。21 世纪初,根据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开发资源和对外贸易取得的成功经验,江总书记强调:“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投资办厂,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搞经济技术合作,这同西部大开发一样,也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之举。[1]” 2001 年,中共中央在制定“十五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

中国贸促会“走出去促进计划”调研资料之二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经济信息部 二OO七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新希望集团“走出去”个案分析 (4) 一、新希望集团介绍............ (4) 二、新希望集团“走出去”的道路 (4) 三、新希望集团“走出去”的经验和总结............ (5) 四、对政府部门的要求和建议 (8) 第二章北大方正集团“走出去”个案分析 (11) 一、北大方正集团的基本介绍 (11) 二、方正国际“走出去”的情况 (11) 三、方正国际走出去的经验总结 (12) 四、方正国际“走出去”问题的分析 (13) 第三章 TCL集团“走出去”个案分析 (15) 一、TCL集团的介绍 (15) 二、TCL集团走出去的道路 (15) 三、TCL走出去的经验总结 (17) 四、“走出去”的要求和建议 (18) 第四章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走出去”个案分析 (20) 一、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的介绍 (20) 二、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走出去”的情况 (20)

三、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走出去”碰到的困难(21) 四、对政府部门的要求和建议 (23) 第五章无锡光明集团“走出去”个案分析......... (25) 一、无锡光明集团的介绍...... (25) 二、无锡光明集团“走出去”的情况(25) 三、无锡光明集团“走出去”的经验和总结... (27) 四、对政府部门的要求和建议 (28) 第六章重庆力帆集团“走出去”个案分析 (31) 一、重庆力帆集团的介绍 (31) 二、重庆力帆集团“走出去”的情况 (33) 三、重庆力帆集团“走出去”的经验总结(33) 四、对政府部门的要求和建议 (35) 第七章康奈集团有限公司“走出去”案例分析 (36) 一、康奈集团介绍......... (36) 二、康奈集团“走出去”情况 (36) 三、康奈集团“走出去”的经验和总结(37)第八章云南鸿宇集团“走出去”个案分析 (40) 一、云南鸿宇集团简介... (40) 二、云南鸿宇集团“走出去”的基本情况... (40) 三、云南鸿宇集团“走出去”的经验总结... (41) 四、企业对政府协调解决问题的建议... (43) 第九章青岛金王有限公司应有化学股份“走出去”个案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