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历史文化

亳州历史文化
亳州历史文化

历史名城亳州

亳州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我国华夏先民最早群居之地,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散布于亳州市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画出了我们华夏祖先在历史深处的踪迹。早在5000年前,生活在亳州土地上的华夏先民已跨进文明社会的门槛。

“亳”字甲骨文为“”。《说文大字典》解为:“商汤所都,京兆社

陵亭也,从高省乇声”。“乇” 《说文大字典》释:“原义草叶也,从穗,上贯一,下有根,象形”,读作“zhe”,由此可见,亳的本义为生长着茂盛庄稼的高地,商初水害和粮食是涉及到国家根基的两大问题。因此那时代所选建都之地必然是肥沃的高地。

4000多年前,亳州曾是黄帝曾孙帝喾(高新氏)的国邑。周初是神农氏后裔的封地,置焦国。3700多年前,商汤建都于亳。春秋时期,焦属陈国。陈于此建焦城,后楚灭陈,筑谯城(今谯城区)。谯夷所辖区域扩大到苦(今涡阳县)、蒙(今蒙城县)及周边地区。秦时置谯县,属砀郡。汉时先后属豫州、沛国治。建安末年设谯郡。魏皇初2年(221)封谯郡为“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并称“五都”。西晋时,谯是谯国治所,北魏正始4年(507)为“南兖州”治所,北周大象元年(579),改南兖州为亳州,治所不变,亳州之名始于此。隋大业3年(607)又改亳州为谯郡。唐武德4年(621),谯郡更名为亳州,为“十望”州府之一,下辖谯、临涣、酂、城父、鹿邑、蒙城、永城、真源8县。宋时亳州属淮南路,金时属南京路,下辖6县5镇。元时亳州属归德府(今商丘),下辖6县。元至正15年(1355),刘福通起兵反元,拥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建“宋”政权,以亳州为国都。至此亳州正式成为“三朝”古都之地。明朝初年亳州一度为县,属颍州。弘治9年(1496),又升县为州。清初亳州属安徽布政使司直辖。1864年清廷镇压捻军后,析亳州、宿州、蒙城、阜阳、各一部设涡阳县。1912年国民政府降亳州为亳县,由省直辖。1964年,国务院决定从阜阳、涡阳、蒙城、凤台各划出一部成立利辛县。1986年国务院决定撤销亳县建制,设立亳州市(县级)。1998年收归省直辖(副地级)。2000年正式设立地级亳州市,下辖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和谯城区,2003年建立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催生中华古老文明

亳州,按古天文历志,占尽天时地利。星分大火,宿为房心,阴阳气生,云汉始终。亳州土壤肥沃,百物以蕃,体视伟邦,境大货穰。自古江北胜地,南北腰膂,淮西都会,中南锁钥。千百年物华天宝,圣哲流芳,钟灵毓秀,英豪间出。

我国最早的农耕文明发生在中原大地主要河流的上游。早期的游牧,“逐水草而居”。黄河中下游地势低洼,极易发生水患,因而,最早的部落在建都时大都选择在黄河上游的高地,所以,扼河洛上游、占地势形胜的长安、洛阳很长时间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随着人类对水患的认识与治理,黄河中游地区的中原之地,因为千里沃野的“膏腴”,最终成为各部落酋长追逐的美丽之“鹿”。

亳州北接黄河,南襟江淮,一条大河贯通黄淮,沿涡河数百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平垠丰饶,是农耕文明的最好平台。这样的地理位置,无疑是先民理想的居住之地,自然是文明诞生的摇篮。

有文字记载的半原生态奴隶社会夏朝,经过不太长的战争,就被商所取代。夏桀之所以不断征战江淮,就是因为江淮平原富庶的物产令人觊觎,而商汤就是在这样的丰富物力的支撑下,借民心之力,最终打败了夏桀,建立了“汤朝”。

商汤的发迹之地,史书称之为“亳”,孟子所述“汤都于亳,与葛为临”是也(汤王是不是在亳州建都,争议颇多,有学者考证,亳有西亳、南亳、景亳等地,盘庚七迁后的建都之地,是在河南安阳,有殷墟发掘为证。笔者以为,既然“七迁”见诸史书,七迁之前,“都于亳”则非一地,现在以“亳”命名者,全国仅有亳州一地,那么,至少可以断定,亳州曾经做过“汤都”,应该没有疑义)。

曾为汤都,又处中原腹地,在长期的农耕文明时期,文化符号得以大量产生,文化遗存、历史积淀非常深厚。四五千年来,亳地文化一如涡河汤汤,奔腾不息,汇江纳溪,拥簇成浩瀚的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海。

孕育老庄文化

老子,姓李名耳,公元前571年生于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今亳州涡阳)。其籍贯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几无争议,从历史沿革上说,老子生于涡河流域的“亳”地,是可以断言的。老子做过周朝的“柱下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有机会大量阅读王朝典籍,对周朝之前有较高程度民主的联邦制度所创造的社会和谐非常欣赏。及至战争降临,生灵涂炭,饿殍满地,老子感怀满目疮痍,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作了深入思考。出于对“刚性”战争的厌恶性反思,他提出“ 柔弱胜刚强”的理论,在其篇幅不长的著作中,用不少篇幅反复论述“柔”的功用,“ 齿之至刚也,舌之至柔也,舌存而齿亡”(见《庄子集注》);“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道德经》)、“上善若水”表达了极高的处事修养,这些柔顺处世的原则,构成东方文化含蓄、谦抑、内敛的主要色调。不管是东方式的逊和,还是儒家的中庸,几乎所有东方人的处世之道,都被老子李耳用一个框子框定了,其内核,被东方文化奉为圭臬——尽管有很多的叛逆者,但最终也没能逃出李耳的藩篱。

以“道”字命名的涡河文化,在春秋直至战国这样一个没有明显断年的时代里,成为历史星空里一团耀眼的星云,在华夏大地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形成含蕴深厚的“亳”地文化。它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促进文化交流

有文字记载的文化交流活动有“孔子问礼”,见诸史籍的大约有三次。据台湾作家柏杨先生考证,老子比孔子的年龄大了23岁,天命之年的孔子还能带弟子从黄河岸边出发,穿过几个国家,专程到涡河之滨向老子请教“周礼之事”,可知老子学说影响之大。这一次的谈话对孔子极其震撼,以至于这位颇为自负的大教育家慨叹道:“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这里,孔子对老子是推崇备至的,等于说自己无法望老子项背,真的有“高山仰止”之感。

孔子之外,应当还有不少的学者与老子交流,这在其他学者的著述中,可以觅到老子哲学的影子。

二、道家学派创立

老子创立、奠定道家学派滥觞了中华民族本土主流文化的溪流。中华文化发展至秦汉,主流基本是道、儒两家,汉初的治国方略,仍以黄老的清净无为作脊骨,汉武帝时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世帝王,表面以儒家“仁孝”治国,而内里几乎全部奉行“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金科玉律。至东汉,汉明帝出面,请来了佛教,经过与中华文化的冲撞、融汇,变成了“中国佛教”,就此,构成了中国文化道、儒、佛互相渗透、互相依存、鼎足而三的格局。

至战国庄子出,亳地文化达到道家文化的顶峰。庄子,名周,是战国中期宋国蒙地(今亳州蒙城)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一部《南华经》,使“道家”文化走向成熟,影响巨大而深广。就此,东方神秘文化的气息,一直延续在中国,影响在西方。神仙文化的因子,一直影响中国几千年。到了汉代,道教创立,不仅刺激了养生学的发展,随着魏伯阳《参同契》的问世,道教的“内丹”、“外丹”学说逐渐昌明,尤其是外丹的炼制,促进了化学的发展,产生了现代科学的芽孢,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三、影响后世著述

战国之前,文字和著述,是王室贵族的专利,平民没有受教育以及读书识字的权利,那时候,几乎没有学者以个人的名义著书立说。古人认为著作是非常严肃的事业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官方除了布告、诰文之外,禁止个人发表文章。即以孔子为例,学识不可谓不博,思想不可谓不邃,但仅仅编辑了一部《诗经》,修订了一部《春秋》而已,一部《论语》,还是学生们回忆的只言片语。老子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在西出函谷时,被关令尹喜强留著书,不得已,才写下一部《道德经》,五千字而已。但这五千言却对后世著作产生重大影响,自兹,学者的个人著作开始繁荣起来。诸子十三家,都有著作产生和流传,这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无疑是划时代的。

亳文化自此,著述日盛,一直影响到汉代。

滋养建安文化

东汉在外戚、内宦的“揉搓”下,王气已尽,大厦将倾,匈奴的虎视眈眈,更成为动摇汉王朝的飓风。这时,赶上了大的旱灾,饥饿的民众在“五斗米”的期望中,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刘家王朝再也无力收拾残局,军阀割据的局面,无可挽回地形成了!

亳籍英雄曹操,乘势而起,于风云际会之时,横槊赋诗,北定中原,成就了大业——关于曹操的事业,不少后人认为他的成功得益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其实并未说到本质,试想,当时刘家王朝如果还能令动诸侯的话,哪里还有“诸侯割据”?是曹操东征西讨,剪灭群雄,延续了刘汉余荫,诚如曹操自己所言:“天下若无曹操,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上,曹氏父子使汉家江山多存活了几十年,如此而已。

与偏安一隅的吴、蜀相比,汉献帝刘协“统治”的区域要广袤得多,中原地区本来文化较为发达,经过几十年的动乱,人心思定,相对平安的环境,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这时,深受涡河文化熏陶与滋养的曹氏父子身体力行,提出“文章者,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铸炼了千百年文坛不朽的建安文学。

撇开政治、军事不提,曹操对文化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他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用功不懈,史称,“登高必赋,对景必诗”。他的诗苍凉雄浑,风骨凛然。

更为重要的,由于他的倡导和搜罗使用文人,思贤若渴,握发吐哺,他身边拥有一大批著名学者,人才之盛,蜀吴难以望其项背。

大体说来,曹操父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有两个大的方面值得称道。

“建安体”文本扭转一代文风。曹操创作的大量“乐府”,首先关心的是人民的生活状态,有些句子,今天读来仍令人动容,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之类,流露出的是一种深沉的反战思想和对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这些关注民生的诗文,厚重苍凉,成为“建安”时期的文化主调,一扫后汉的浮玄,开创了一代文风,被誉为“建安风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直到唐代,李白还称赞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三曹”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空前。曹操不说了,曹植的捷才对华人的影响,千载不衰,也是无法计算的,《洛神赋》成为不朽的经典,《白马》诸篇,亦是脍炙人口。但就对文学的贡献而言,曹丕的成就似乎更为突出。这位“子桓”先生开了两个先河。一个是为“七言诗”举办了奠基大典。他创作的七言诗《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言古诗,它对南北朝、乃至唐代的格律诗的成长,起到了诞生和催熟的作用。曹丕对七言诗的贡献当得起“功不可没”四字;第二是曹丕完成了从文化到“文学”的升华。魏晋之前,文学仅仅是文化的附庸,并没有自己的位置,曹丕完成了《典论》,其中《论文》一篇,第一次把文章称为“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自此,文章成为中国人追求不朽的“三件大事”之一(立德、立功、立言)。鲁迅先生称之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就此,“文学”从“文化”中脱胎而出,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住进了一座称之为“艺术”的殿堂,而一些“为写作而写作”的专业文人就此诞生。

曹丕称帝后,把谯县定为“四大国都”之一,在曹氏的带动下,涡河文化成为华夏文化的亮点,亳州不仅文人层出,而且在汉末、魏晋时期著作蜂起,曹操、曹丕、曹植、曹睿、夏侯玄、夏侯惠、曹志、曹毗、夏侯湛、夏侯泳、夏侯淳、曹耽、曹摅、曹思文等大量著作传世。还有传说系曹植撰写、影响盛大、但未见明确考证、篇目不刊的《木兰辞》;也有一些纯学术的著作,如《论语释》、《左转音》、《四声韵略》等等,这在古代著作稀少的背景下,不能不视作一个奇迹。

开拓京畿市井文化

唐代,我国的文学艺术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强盛的国力,使国都长安成为世界的文化经济中心,这时候,亳州虽远离京城,但由于地扼中原咽喉,又有陆路和舟楫交通之便,仍然成为著名的“望郡”。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因有汉晋的余绪,唐代的亳州仍然活跃着全国知名的文人墨客,画家有曹操的裔孙、以画马享誉华夏的曹霸——杜甫所谓“将军魏武之子孙”者;诗人有现实主义大师李绅,以《悯农诗》传诵千古者;学者有礼记研究专家李敬玄,以《礼记中庸传》、《古今字苑》屹立学坛者。这些学者推动了亳州文化的发展。

到了宋代,一条涡河直通汴梁,亳州成为京畿拱卫,重要的地理位置,使亳州成为天下“望州”,来此做官的著名文人迭去沓来,欧阳修、曾巩、晏殊、梅尧臣、鲁有开、宋京······一大批文学士官居亳州,使亳州的文化氛围一直处于良好的状态;另一方面,道家的重要人物陈抟老祖的出生,使亳州的“道”文化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影响遗蕴达几百年之久。

诞于亳地的老子、庄子,虽然开创了道家文化,但“道教”并不诞于兹地,又因地无名山,道教烟火在亳地并不繁盛,虽有李唐皇帝、宋真宗、徽宗皇帝的

多次亳州祭祖、祭祀,亳州仍然不是道教活动的重要区域。“仙人”陈抟的降诞,从真正意义上将亳州道家文化发扬光大。

陈抟的盛名来源于同皇帝的交往。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匡义都与陈抟交情匪浅,宋氏兄弟心里是把陈抟作为“帝师”的,多次征召,连道号“希夷先生”都是宋太宗亲赠。但陈抟的盛名并非幸致,他对道家文化的贡献可谓空前。首先他著述丰富,引入道藏的有《指玄篇》、《易龙图》、《九室指玄篇》和演化的河洛图书、先天八卦图等,另有《高阳集》、《钓潭集》、《人伦风鉴》、《三峰寓言》等著作传世。重要的是他并不“空口论道”,而是身体力行,他辟谷服气,饵药炼丹,发明了“睡法”,可以常年酣睡而不饮不食,阳寿一百余岁仍有壮容,被尊为“活神仙”、“陈抟老祖”,盛传神异之行。据笔者所知,陈抟“演《易》”有成,对道家文化发明颇多,他画成了“河图”,演成“梅花易数”,弟子邵雍已被尊为神人,近年传出的“陈抟九方卦”简易而神效,已引起学界高度关注。

陈抟对亳州道家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直到明代,学者李准、薛蕙仍然是享誉全国的老子研究专家,尤其薛蕙的《老子集解》(书藏美国国家图书馆),仍然是研究老子《道德经》的必读书目。

有鉴于此,唐宋时期,亳州在文人墨客的渲染下,市井文化一度繁荣,城市巷陌街衢,蔚为壮观。韩愈、欧阳修、曾巩、辛弃疾等人放歌涡河,绵绵不绝。如今亳州老城,36条街,72小巷,好像仍在诉说当年的京畿繁华。

凝聚中医药养生文化

亳州是中国中医药文化、道家文化和酒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亳州资源丰富,产业特色突出,是全国闻名的“中华药都”和“白酒之乡”。

1800多年前,神医华佗开辟了第一块“药圃”,自那时起,种植、经营中药材之风日盛,经久不衰。在中国《药典》上冠以“亳”字的就有“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四种;其中亳芍、亳菊被列入安徽四大名药。清代诗人刘开的“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药如桑麻”的诗句,就是对当时亳州广为种植中药材的真实写照。目前,亳州药材种植面积近100万亩,中药材年成交额约占全国的1/4,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设施最好、功能最全的“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年销售额突破200亿元,已形成完整的药业产业体系。1995年1月,江泽民同志欣然为亳州题词“华佗故里,药材之乡”。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以建设“中华药都”为己任,把药业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中药产业化“三步走”发展战略,特别是抢抓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机遇,坚持“以药立市”,确立了中药现代化发展主战略,着力构筑全市中药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建设“现代中华药都”。

亳州拥有各类白酒生产企业200多家,产量占安徽省的一半。自春秋起,亳州人就用古井甘泉酿酒,此后酿酒业相沿不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将家乡酿制的“九酝春酒”(又名“减酒”,“古井贡酒”之前身)贡奉汉献帝,被列为宫廷用酒进贡朝廷,至明代被正式列为贡酒。被誉为“酒中牡丹”的古井贡酒,香飘五大洲,饮誉海内外,跻身中国八大名酒之列。

药乡、酒乡、仙乡在亳州汇合,造就了亳州独特的中医药养生文化资源,所以亳州提出了“中华药都·养生亳州”的城市定位。老子、庄子、华佗、曹操、

嵇康、陈抟等都是历史上知名的养生人物。老子崇尚自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养生之道。庄子作《养生主》,用庖丁解牛故事讲解养生主旨是达到怡然自得神游的养生状态。曹操献九酝春养生酒,提出“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的养生理念。嵇康作《养生论》,论述了善于养生的方法。神医华佗创练五禽戏养生操,具有健身祛病、延年益寿之功效。宋代时人们因陈抟养生得道成仙,称亳州为“仙乡”。欧阳修知亳时年六十一岁,身处“仙乡”,戏称当年“醉翁”,今是“仙翁”,还曾诗说:“颍亳相望乐未央,吾州仍得治仙乡”,“寄语赢州未归客,醉翁今已作仙翁”。

21世纪是以养生保健为时尚的时代,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亳州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着力做好药、酒、养生结合的大文章,启动实施《中华药都·养生亳州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构建现代中药、养生文化旅游、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三大体系,努力把亳州打造成特色鲜明、文化厚重、产业发达的养生之都。

安徽亳州: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安徽亳州: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014年01月28日01:08 来源:中国文化报 0人参与0评论 本报记者党云峰 如何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转化成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升当地群众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品位,是各地宣传文化部门不断探索的一件事。安徽省亳州市通过国学教育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基层等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开展国学教育“四进”活动 国学教育进学校、进机关最具代表性的是亳州市涡阳县“老子公开课”项目的提出与实施。涡阳利用“老子故里”的文化资源优势,弘扬老子思想、普及老子文化、打造涡阳文化建设新品牌。据安徽省社科院院长陆勤毅介绍,老子长时间生活在涡水流域,他在这片土地上观察自然、体味人文,留下了《道德经》这一人类思想宝库中的智慧结晶。老子思想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老子公开课”的实施有助于推动大众接受老子思想,让老子思想普惠民众。 据悉,“老子公开课”把授课对象定位为涡阳县的干部、教师等,课程考核的总成绩作为学员继续教育或者干部培训成绩纳入所在单位的年度考核,作为评优、评先与晋级、晋升的考量依据之一。涡阳县委书记巩中表示,在“老子故里”讲老子,是涡阳弘扬老子文化、建设文化强县的一件大事,这是最好的名人故里特色文化建设,也是对名人最好的纪念,将成为老子文化传承的桥梁和纽带。 保护开发历史文化遗存 “老子公开课”只是亳州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人、灿烂的文化,给亳州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胜古迹。据亳州市文化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亳州现存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这些古迹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处处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史前文化、帝都文化、老庄文化、曹魏文化、中医药文化等,在这里形成独特的历史文化架构,交相辉映、大放异彩。 如何把这些文化遗存保护好、利用好?亳州依托文化资源,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人们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与传统文化“互动”。例如,通过一个叫魔幻动漫大世界的项目,把亳州的文化故事用动漫形式来展陈。亳州还把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比如,通过涡阳的老子文化生态园让人们感受老子文化、学习老子思想。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还体现在当地颇有特色的“文化墙”上。在亳州市城区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贴近百姓生活、表现方式独特的“文化墙”。这些“文化墙”采用图画、顺口溜、诗歌等城乡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传统文化、环保知识、家庭美德等,展示了新时期亳

安徽省自然和人文介绍

安徽省介绍 一、概况 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原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 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亳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部,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面积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其中:淮河流域6.7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6.6 万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万平方公里。 二、区划人口 安徽位于东经114°54′~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现设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巢湖、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17个省辖市,5个县级市,56个县。 2007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6757万人,常住人口6118万人,城镇化率38.7%。 三、地理位置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安徽清初属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安徽省长达416公里和430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

安徽阜阳的风俗文化

阜阳有一个好听的简称“皖”。听到这个字,我想大家心中闪现的肯定是一个温婉而具有风情的漂亮城市。事实上阜阳也确实不负众望,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城市。 通过暑假的走访我看到了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的阜阳。 地处南北文化分野交界线的阜阳,时时处于南北文化的交融、对流之中:这里既流行“合关西大汉握铁简板放喉高歌大江东去”的豪放激越之音,如戏曲中的豫剧、京腔,妇孺能歌,也间有“合二八女郎执红牙板浅吟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缠磨婉约之韵,黄梅、越调亦常有耳闻。阜阳的民俗文化堪称丰富多彩、斑斓多姿。 一、阜阳记忆——民俗文化 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阜阳的艺术细胞非常迷人。 民歌:阜阳民歌感情朴实,曲调流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淮北特色。曾经广为流传的有《逃荒》、《摘石榴》、《十大绣》、《看戏》、《货郎子调》、《李玉莲》等。 吹打乐:乐器有班鼓、边鼓、手板、大锣、小锣、水镲、大镲、架排云锣、班笛、小喇叭等,音乐豪爽奔放,善于表现喜乐欢腾的情绪。 锣鼓棚子:是船民鼓乐班,多以边舞边鼓的行乐出现,演奏气氛热烈。响乐班:以吹管乐为主,即唢呐班,用以婚丧嫁娶活动。 曲艺:阜阳在安徽省享有“曲艺之乡”的美誉。据初步调,源于或流散全市的曲种有淮词、清音、莺歌柳、琴书、坠子、道情、大鼓、评书、三弦书、端公戏、灶书、莲花落、杠天神、讲圣谕、相声、大小铙等近20种。 舞蹈:阜阳民间舞蹈有40多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地域特色,其中花鼓灯舞蹈已蜚声海内外,自立于世界舞蹈之林而别具风姿。 龙灯舞:是阜阳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之一。表演时,整个龙灯摇头摆尾,蜿蜒起伏,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卷缩盘结,表演场面威武雄壮、气势磅礴,活灵活现,引人入胜。 斗牛舞:是阜阳搬运工人从乡间生活中牛抵头的趣事中得到启发编排出来的。斗牛舞语汇简单、粗犷、豪放,表现出搬运工人剽悍、爽朗、顽强的性格特征。狮子舞:表演时,由一男一女训狮武士各执绣球,引狮入场。在热烈欢腾的锣鼓声中,扮狮人表演狮子的各种动作,如:抖威、炸毛、摇头、摆尾及窜、跳、滚、扑、站、卧、翻等,还可表演上高桌、滚绣球、走梅花桩等高难度技巧。三仙会舞:流行于阜南朱寨一带。表演时,3个高大的巨人,左右摇摆,前仰后合,在民间打击锣鼓伴奏下自由地表演。 肘歌舞:肘歌由“座子”(执撑者)和“架子”(表演者)组成,内容以传统折子戏为主,在鼓乐配合下,且行且舞。 赶犟驴:由民间老艺人李贺轩1935年创作,舞蹈表现新婚媳妇骑毛驴回娘家途中的趣事。 竹马:从民间祭祀活动演化而来。舞蹈时,锣鼓声声,旌旗猎猎,表现了马队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战斗场面。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 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其内涵十分广 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 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 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 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 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 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 “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 普渡与祭祖 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卜问,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渔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 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 式现有三种: ●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 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 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 承袭。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

亳州的民俗文化

亳州的民俗文化 摘要亳州地处华北平原,历史悠久,人口绝大多数为汉族,其风俗习惯的传承变迁基本上与我国汉民族的风俗演变相一致。下面就从饮食、传统节日、民俗娱乐方式、婚丧嫁娶等方面来简单的介绍下我们亳州的文化。 关键词亳州民俗发展民俗文化饮食传统节日等 一、亳州的民俗文化 1、饮食文化 先从我们的饮食文化上来讲起来吧。饮食上,它与华北平原的其它地区无太大差异,主要以粮食(小麦、稻谷)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值得一提的是亳州的酒。酒,不仅是能满足提神、解除疲劳、医用等生理需要的饮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它在汉族长期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亳州是中国十大名酒之一——“古井贡酒”的产地。得天独厚的井水资源,悠久的酿酒历史,深厚的酒文化,使古井贡能在历史长河中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亳州又是药都,每年春夏,芍药花开,片片芬芳带来美景春色的同时,亦是入药的好材料。 2、传统节日和传统娱乐方式 在传统节日方面,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春节的饺子、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千百年来传承不衰。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此外,各行各业有各自的节日,如饮食业要祭拜灶神等等,这些几乎都是汉民族的通例。 在民俗传统娱乐方式上,我们有佗五禽戏,东汉末年伟大医学家华佗依据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脉象、经络、气血运行法则,在总结了前人模仿鸟兽动作的基础上,创编的一套保健体操,包括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作为中国古代养生健身功法,华佗五禽戏发源于亳州,长盛不衰,经历朝历代的变迁,到现在已发展成为二十多种不同版本。也有传统戏剧二夹弦,二夹弦剧种起源于河北,发展于山东菏泽,流传于苏、鲁、豫、皖四省边界地区,解放后在亳县(今亳州)受到重视,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节奏轻柔明快,表演贴近生活,和梆剧一样深受人们喜爱。梆剧(又称豫剧)是亳州特色剧种,传统剧目多达四

亳 州 方 言 大 全.

亳州方言大全 【马虎子】:一种喝的东西,像稀饭.例如:咱喝~~去吧! 【疙包】:糊状,饭渣.例如:看你身上盯的~~! 【血得】:舒服,不错.例如:这东西弄的~~! 【管谈】:不错,行.例如:这人对工作挺认真,以后~~! 【好类很】:非常好.例如:这件事办的~~! 【怪得来】:还好,比较好.例如:这东西~~! 【啥家使眼】:什么啊.例如:你说的~~,不懂! 【白慌来】:别着急.例如:~~,我弄完这一点就去! 【使味儿】:够味,够意思,好玩.例如:这人真~~! 【弄啥眼】:干什么?例如:你~~! 【雾佬住来】:下着小细雨.例如:外面正~~! 【鳖子子】:孬儿子.例如:略 【孬比绛类】:不是人生类.例如:略 【洛拐】:本意为动物小产,引申为打毁的意思。例;小瘪子子,我打~~你! 【粪妮子】:一种装东西的筐,柳条类的柔韧条子编造。 【耶毕】:事情不是太理想,或者终结了。例:这事~~啦(没指望),***~~啦(死啦) 【耶熊】:不办啦。例:爱咋地咋地,不办~~!! 【是哩】:赞同。例:甲:“你说这事可~~?”乙:“~~~~!”

【弄熊哩】:干什么的,对所办之事很不满意。例:这么长时间了,办的啥事,你~~~! 【逞脸】:调皮捣蛋 例句:小孩咋恁<逞脸>呢(ni)? 【得(dei)闲】:有空 例句:我不<得(dei)闲>你找别人吧! 【分壳(ke)】:硬币 例句:给我一个分壳.我买冰棒! 【使味儿】:舒服,有趣 例句:真<使味儿>! 【学你类文】:用你的话说 例句:<学你类文>,谁不想好好过日子? 【任啥】:任何东西 例句:失火了,家里烧类<任啥>都没有了。 【啥家什】:什么东西? 例句:你搁这个弄<啥家什>来? 【一丝拉(/)子】:一点点 例句:你真尖,斗给这<一丝拉子>! (注:尖请查阅下方词汇) 【刺】:有两手.厉害 例句:你真<刺>! 【管谈】:行

亳州简介

亳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黄淮平原南端,北部衔接河南省商丘市、西部接壤周口市,南部接壤阜阳市、东部接壤淮北市、蚌埠市,辖涡阳、蒙城、利辛和谯城三县一区,谯城区为市政府所在地,城市规划区总面积572.77k㎡。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全市国土面积8374平方公里,总人口633万。 亳州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畜产品、商品用材林和蔬菜生产基地,地下煤炭、石油资源非常丰富,累计查明资源储量57亿吨,其中煤炭储量达47.23亿吨。中药材种植40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52.28千公顷。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10左右,中药饮片产量约占全国的1/4左右。亳州市已形成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产业集群,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亳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3700年前商汤王的建都地,是中药、白酒、道家三大文化的发祥地,诞生了老子、庄子、曹操、华佗等先哲名流,是中国长寿之乡、中国五禽戏之乡。 经济: 2013年,在省统计局公布的反映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的24项宏观经济指标中,亳州有13项增幅居全省前5位,有6项增幅居全省前3位。 2013年,亳州全年生产总值(GDP)791.1亿元,比上年增长9.7%。第一产业增加值195.0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20.1亿

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增加值276.0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5.3:40.4:34.3调整为24.6:40.5:34.9。人均GDP16071元(折合2595美元),比上年增加1429元。全年进出口总额4.3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4.6%。其中,出口3.8亿美元,减少18.3%;进口0.5亿美元,增长32.1%。全年财政收入103.5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4.4亿元,增长35%。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0亿元,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5亿元,增长1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0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7530元,增长15%。 目前,亳州有经济技术开发区、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亳州工业园区、涡阳县工业园区、蒙城经济开发区、利辛工业园区六大工业园区。全市现有现代中药、白酒、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文化旅游、煤化工及新能源、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等十大产业。 重要领导、组织架构: 市委书记:杨敬农。 简介:杨敬农,男,汉族,安徽怀宁人,研究生学历,管理学硕士。1966年3月出生,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9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共安徽省亳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市长:沈强 简介:沈强男,汉族,1961年6月出生,安徽宿州人。1983年 7月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1983年7月入党,中央党校导师制在

安徽阜阳的风俗文化

安徽阜阳的风俗文化 阜阳有一个好听的简称“皖”。听到这个字,我想大家心中闪现的肯定是一个温婉而具有风情的漂亮城市。事实上阜阳也确实不负众望,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城市。 通过暑假的走访我看到了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的阜阳。 地处南北文化分野交界线的阜阳,时时处于南北文化的交融、对流之中:这里既流行“合关西大汉握铁简板放喉高歌大江东去”的豪放激越之音,如戏曲中的豫剧、京腔,妇孺能歌,也间有“合二八女郎执红牙板浅吟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缠磨婉约之韵,黄梅、越调亦常有耳闻。阜阳的民俗文化堪称丰富多彩、斑斓多姿。 一、阜阳记忆——民俗文化 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阜阳的艺术细胞非常迷人。 民歌:阜阳民歌感情朴实,曲调流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淮北特色。曾经广为流传的有《逃荒》、《摘石榴》、《十大绣》、《看戏》、《货郎子调》、《李玉莲》等。 吹打乐:乐器有班鼓、边鼓、手板、大锣、小锣、水镲、大镲、架排云锣、班笛、小喇叭等,音乐豪爽奔放,善于表现喜乐欢腾的情绪。 锣鼓棚子:是船民鼓乐班,多以边舞边鼓的行乐出现,演奏气氛热烈。响乐班:以吹管乐为主,即唢呐班,用以婚丧嫁娶活动。 曲艺:阜阳在安徽省享有“曲艺之乡”的美誉。据初步调,源于或流散全市的曲种有淮词、清音、莺歌柳、琴书、坠子、道情、大鼓、评书、三弦书、端公戏、灶书、莲花落、杠天神、讲圣谕、相声、大小铙等近20种。 舞蹈:阜阳民间舞蹈有40多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地域特色,其中花鼓灯舞蹈已蜚声海内外,自立于世界舞蹈之林而别具风姿。 龙灯舞:是阜阳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之一。表演时,整个龙灯摇头摆尾,蜿蜒起伏,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卷缩盘结,表演场面威武雄壮、气势磅礴,活灵活现,引人入胜。 斗牛舞:是阜阳搬运工人从乡间生活中牛抵头的趣事中得到启发编排出来的。斗牛舞语汇简单、粗犷、豪放,表现出搬运工人剽悍、爽朗、顽强的性格特征。狮子舞:表演时,由一男一女训狮武士各执绣球,引狮入场。在热烈欢腾的锣鼓声中,扮狮人表演狮子的各种动作,如:抖威、炸毛、摇头、摆尾及窜、跳、滚、扑、站、卧、翻等,还可表演上高桌、滚绣球、走梅花桩等高难度技巧。三仙会舞:流行于阜南朱寨一带。表演时,3个高大的巨人,左右摇摆,前仰后合,在民间打击锣鼓伴奏下自由地表演。 肘歌舞:肘歌由“座子”(执撑者)和“架子”(表演者)组成,内容以传统折子戏为主,在鼓乐配合下,且行且舞。 赶犟驴:由民间老艺人李贺轩1935年创作,舞蹈表现新婚媳妇骑毛驴回娘家途中的趣事。 竹马:从民间祭祀活动演化而来。舞蹈时,锣鼓声声,旌旗猎猎,表现了马队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战斗场面。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 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其内涵十分广 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 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 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 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 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 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 “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 普渡与祭祖 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卜问,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渔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 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 式现有三种: ●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 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 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 承袭。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一大特点。

亳州不可错过的旅游景点大全

亳州不可错过的旅游景点大全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亳州不可错过的旅游景点大全》的内容,具体内容: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长三角经济圈的直接辐射区、中原经济区成员城市、皖北旅游中心城市。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亳州不可错过的旅游景点,希望能够为大家的亳州旅行锦上添花。... 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长三角经济圈的直接辐射区、中原经济区成员城市、皖北旅游中心城市。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亳州不可错过的旅游景点,希望能够为大家的亳州旅行锦上添花。 亳州不可错过的旅游景点 亳州花戏楼 位于亳州城北关,涡水南岸,原名大关帝庙,又称山陕会馆。据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重建大关帝庙碑记》称:亳州北关大关帝庙,建于国朝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乾隆四十九年《重修大关帝庙碑记载:"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建新大殿,增置座楼,藻采歌台,固已极规模之宏敞,金碧之辉煌矣。"这当是东西座楼建始,戏楼增加藻井彩绘。又乾隆四十一年碑记:"关帝庙特华内极雕缕藻绘之工,游市廛者每瞻不能去。"戏楼木雕及门墙砖雕,据考证最迟不会晚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现存花戏楼原貌应是这个时期的艺术建筑,可见当时戏剧盛行,舞台与戏院建造都十分讲究。大关帝庙坐北面南,建筑面积3163.1平方米,院内以大殿为主建筑,戏楼辅衬,坐楼

建于两侧,供看戏饮筵用。形成四全院,四围高大,音响不易疏散。 涡阳天静宫 涡阳天静宫景区坐落在涡阳城北的涡北街道郑店村,为国家AAA旅游景区。距县城中心五公里。纪念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今安徽省涡阳县人)而修建。此宫南临涡河,三面环绕武家河,北枕龙山之峰,可谓抚山枕水之地,钟灵毓秀之乡。天静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始称老子庙。其东有天齐庙、问礼堂,南有流星园、圣母殿、九龙井,西有太霄宫、玉皇殿,北有三清殿等。此外,灵官堂、诵经堂、钟楼、井亭、客房、道士舍、庖、库庾、厩,无不毕具。楹柱有一百多个。占地三千亩,食业数千人。宫中殿阁林立,松柏交翠,庄严肃穆,气势非凡,堪称中华道观之最。现在的天静宫尚存有天静宫、天齐庙、九龙井、老子娘坟等多处于老子有关的建筑和遗迹。天齐庙又称东岳庙、老子"老庙",是元代天静宫建筑群旧址中保存至今、结构完好的地面建筑。亳州旅游必去景点 亳州古井酒文化博物馆 位于亳州古井镇古井酒厂对面,为仿明清宫廷建筑,是安徽 "十大"行业馆之一,也是国内最早的酒文化博物馆之一。连同古井酒厂、魏井、宋井,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工业旅游示范点"。博物馆建于1994年,占地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总投资近2000万元,由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陈列布展,分为中国酒文化、古井酒文化、古井发展史、名酒荟萃、古井画廊五大展区,一大批诸如储秀宫慈禧太后专用酒器等国宝在馆内展出,充分展示了中国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安徽方言特点

“安徽方言”不是单一系统的方言,而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它既有官话方言,又有非官话方言。安徽的官话方言主要有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中原官话主要通用于淮北和沿淮以南的部分市县,江淮官话主要通用于江淮之间和沿江以南的部分市县。安徽方言中的非官话方言主要有赣语、吴语、徽语。赣语主要通用于皖西大别山南麓和沿江两岸的市县。吴语主要通用于沿江以南和黄山山脉以北以东的各市县。徽语主要通用于黄山山脉以南旧徽州府所辖地区。此外,还有在近百年来,先后成批迁徙定居我省南方的客籍人所说的客籍话。客籍话中有湖北人说的西南官话,有河南人说的中原官话,有湖南人说的湘语,也有为数较少的福建人说的闽语和客家话,还有从浙江迁徙皖南的畲族移民说的畲话。说西南官话的湖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宁国、广德、郎溪、泾县、铜陵等县境内。说中原官话的河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广德、郎溪等县内。皖南的闽方言,是指由浙江、福建等地移居宁国岩山一带,和散居在广德、郎溪、歙县等地的浙江、福建人所说的话。说湘语的湖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南陵县境内。说客家方言的人,是指由闽西移居宁国岩山一带的福建人所说的话。畲话是宁国境内畲族人说的近似“客家话”的汉语方言。我省的畲民大都居住在宁国县东南部的畲乡。(二) 皖北中原官话①中原官话是现代汉语八个官话方言之一。安徽省淮北17个市县(不包括怀远城区话)和沿淮以南的凤阳、蚌埠市、寿县、霍丘、金寨(北部)等5市县的话,均属中原官话。 语音特征: 1.各地话大都将普通话开口呼零声母字,读成舌根浊擦音 声母。例如,“安”读 a~21 3,“昂”读 ɑ~55,“爱”读 53,“袄”读 24。1 ①为了称说的简便,文中有时也说成“皖北官话”或“皖北话”。 2.各地话n与l声母不混。例如,脑≠老,年≠连,怒≠路,女≠吕。 3.各地话韵母的元音韵尾大都丢失,鼻辅音韵尾大都变成鼻化韵母。例如,“买菜”说成m 24ts 53,“报销”说成p 53 i 213,“蓝天”说成la~55tia~213,“刚强”说成kɑ~213t iɑ~55。 4.各地话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古清入和次浊入一般并入阴平,古全浊入大都并入阳平,古全浊上今音归去声。例如,失=诗,袜=蛙,食=时,是=世视。 5.各地话都没有把“知绸招唱声”等古知章组三等韵的字读成t t 声母的情况;没有将成批的“家敲学”等古见晓组开口二等韵的字读成kkx声母的情况。 6.将古全浊声母全部读成清音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声母时,跟普通话一样,也是古平声字读成送气声母,古仄声字读成不送气声母。例如:袍p≠暴p,桃t≠稻t,葵k≠柜k,求≠旧t ,才ts≠在,肠t (或ts)≠丈t (或ts)。 词语特征: 1.在亲属称谓上较特殊的叫法:祖父大多面称“爷”(这与皖中江淮话和徽语的叫法相反,这些话里“爷”多称父亲或父辈的兄弟们,)祖母面呼奶〔n 24〕或〔cn ~24〕与表示乳房意思的“奶”有分别;呼父亲为“爹”或“ ”(音达),母亲大都呼“娘”;外祖父呼“老·爷”或“外老·爷”,外祖母叫“姥”或“姥·娘”,舅母呼“妗·子”。

论安徽省亳州市旅游资源介绍与开发

论安徽省亳州市旅游资源介绍与开发 摘要:本文是关于我的家乡安徽省亳州旅游资源的介绍和旅游环境的设计开发的论述。通过对我家乡旅游资源的介绍和对旅游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找出解决的方案,为我的家乡的旅游资源的设计提供一些合理地建议,帮助我的家乡更好的发展旅游经济。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安徽省亳州市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旅游作为第三产业,发展越来越快,旅游业在有些地方甚至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支撑当地的经济发展。我的家乡有旅游资源,也有旅游景区,但是我的家乡丰富的旅游资源完全没有充分利用。这是对旅游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家乡经济发展的不负责任。为了响应节约型、资源型社会建设的号召,同时让家乡得到更好的发展,我提一些我对我家乡旅游环境设计的想法。 一、家乡简介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黄淮平原南端,四周与河南省商丘市、周口市,安徽省阜阳市、淮北市、蚌埠市、淮南市接壤。亳州是豫皖交界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安徽省三大旅游中心城市之一、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及价格形成中心、国家级中原经济区成员城市、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全国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正在兴起的一座新兴能源城市。全市现有现代中药、能源化工、农产品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文化旅游等五大主导产业。从商成汤王建都开始,亳州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天下道家文化中心,世界中医药养生之都和中国十大最具有幸福感的城市之一。 二、家乡人文旅游资源 亳州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灿若星晨的风流人物,英雄豪杰、文人墨客。载入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的就有近百人,有一代圣君商汤:有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一枭雄曹操;有中医外科鼻祖华佗;有“天资文藻,博文强识”的魏文帝曹丕;有出口成章、七步成诗的曹植;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建安七子”;有在军事上震古烁今的张良、曹仁、曹洪、夏候渊、许褚等;还有代父从军的孝烈将军花木兰;有中国道教上声益极高,被宋太祖称为“希夷先生”的陈抟,此外唐代著名悯农诗绅,画家曹霸,《牡丹史》的作者薛凤翔,清代大书法家梁,也都生于亳州。正是如此才使亳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产生了一大批历史人文景观。 (一)曹氏家族墓群 张园汉墓,是曹氏宗族墓群之一,位于亳州市谯城区魏武大道中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园汉墓,为大型砖结构多室墓,1989年清理发掘,有前室、中室、后室、耳室等11个墓室组成,全部用绳纹砖筑砌。墓门向东,为石结构,门额、门框、门扇均饰有画像石刻。门额雕刻龙虎图,意为避邪镇墓。门框南旁雕刻拥慧侍者。慧,扫帚也,《史记高祖本记》载“太公拥慧迎门却行”,拥慧是迎宾的礼节,表示对来宾的尊重。门框北侧雕捧奁侍者,一侍仆恭敬的捧着妆奁盒。 墓室多为穹隆顶,少数为拱形券顶。墓室之间用拱形券顶相连接。该墓多次被盗,墓内仅清理出土了玉猪、陶罐等文物。

阜阳市简介及历史文化典故

阜阳市简介 阜阳市位于淮北平原西部,安徽省西北方,西、北与河南为邻,东与亳州、淮南两市接壤,南与六安市以淮河为界。东西长162公里,南北宽128.5公里,全市总面积994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5万亩。全市辖临泉、阜南、颍上、太和4县和颍州、颍泉、颍东3区,代管界首市,下设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5个办事处,41个乡,124个镇,总人口800.3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75.79万人,农村人口624.60万人。 阜阳市属于汉族人口聚居区,少数民族为回、满、壮、苗、侗、彝、白、傣、朝鲜、蒙古、维吾尔、达斡尔等民族。阜阳市具有悠久的文明史,约在公元前26世纪至公元前22世纪的新石器时代,颍河、涡河沿岸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原始部落群定居。西周、春秋时期为胡子国、沈子国和陈国焦夷地。战国属楚。汉置汝阳县,为汝南都尉治。东汉曾封阜阳侯国于境内,阜阳之名始于此。北魏孝昌三年(527)始置颍州。此后1421年间,历朝历代在此设道、府、郡或县。民国37年(1948)8月解放,置阜阳专区,辖阜阳、蒙城、涡阳、颍上、太和、临泉、凤台7县,亳州、界首市2市。1950年增设阜南县,1964年增设利辛县。1977年凤台县划归淮南市,2000年6月撤销县级亳州市,设立省辖亳州市,涡阳、蒙城、利辛划归亳州市。 阜阳市为冲积平原,地貌平坦,一望无际。地势西北略高,东南低洼,地面高程18~43米。淮河、颍河、洪河、茨淮新河自西向东流经境内。阜阳是中华民族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其文化历史遗迹、

名胜古迹、革命史迹遍布全市。景观有文峰塔、奎星楼、管鲍祠、刘崎庙、资福寺、颍州西湖、南湖公园、张庄公园、楚都巨阳古城址等。欧阳修、苏轼这两位宋朝政治家、文学家,分别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2月和宋仁宗元祐六年(1091年)8月出知颍州,任太守。难能可贵的是,欧阳修辞官后归隐被自己盛称为“民淳松简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的颍州。后人为纪念颍上管仲,修建一座管鲍祠。兴于唐,盛于宋的阜阳颍州西湖,曾被苏东坡称赞为“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欧阳修也发出了“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的感叹。颍州西湖位于阜阳城西13公里处,湖面面积5.74平方公里,水深1.5米左右,湖中有岛,岛中有山。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AA级风景区。阜南县润河湾出土的商代青铜酒器龙虎尊,是国家一级文物,曾受到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代领导人的赞赏。 阜阳区位交通便捷.京九铁路纵贯境内,与漯阜、睢阜、淮阜、商阜铁路一起,使阜阳成为五路交汇、八线引入的全国六大路网性铁路枢纽之一,阜阳编组站是京九线上最大的编组站,连接东西南北,形成了阜阳这个中国铁路新枢纽,阜阳被誉为大京九枢纽城市,年客流量达300多万人次,经阜阳枢纽发运的货物,可直接通过天津港、连云港、上海港出海,也可直抵香港与国际市场接轨。阜阳机场按4D级建设拥有国际先进的导航通信设施,可全天候使用,能起降波音757,麦道90等类型飞机。公路以阜阳为中心,105国道和省道为骨架,辐射全市城乡、通往毗邻省市的公路交通网络已逐步形成。界首-阜阳-蚌埠高速公路、合肥-阜阳高速公路顺利通车,形成“十”字型布局。水运十分便捷,淮河、颍

安徽历史名人

安徽历史名人全集 先秦两代 管仲庄子甘罗陈胜范增英布张良文翁桓谭桓荣范滂华陀左慈刘馥 三国魏晋 曹操周瑜小乔桓范曹洪曹仁鲁肃吕蒙曹真曹丕曹植嵇康王蕃刘伶 恒温桓伊戴逵 南北朝 何尚之何敬容 隋唐 耿询汪华汪伦张籍李绅杜荀鹤陈抟曹霸 五代十国 朱温朱友贞杨行密 宋 陈翥包拯高太后李公麟方腊吕本中宗杲张孝祥罗愿吕祖谦吴潜胡仔 胡舜陟毕昇梅尧臣鲁宗道 元明 朱升李善长汤和朱元璋常遇春徐达胡惟庸蓝玉沐英朱棣朱权程繁政 汪机傅友德邓愈何震胡宗宪朱有汪道昆许国程大位戚继光注迁讷 左光斗胡正言阮大铖吴应箕 清 萧云从汤鹏杨光先弘仁方以智钱澄之查士标汪昂施闰章梅清梅文鼎 张英戴名世方苞方观承张廷玉汪士慎程兰如刘大戴震鲍廷博姚鼐 罗聘邓石如曹振镛王贞仪高朗亭包世臣郑复光姚莹王茂荫张乐行 张守禹程长庚胡光墉年羹尧李鸿章张树声刘瑞芬孙家鼐丁汝昌刘铭传 汪莱 近代 杨文会周馥吴汝纶杨月楼孙多森程家柽吴樾范传甲施从云吴谷 宋玉琳张汇滔倪映典韩伯棠詹天佑 李经方段祺瑞周学熙倪嗣冲徐谦许世英叶春善柏文蔚杨小楼王揖唐 张敬尧陈独秀冯玉祥孙多钰方振武朱蕴山刘文典梅光迪 当代 黄宾虹柏文蔚汪孟邹方振武王亚樵张治中陶行知胡适张恨水 朱光潜陈延年王步文林散之李克农阿英田间蒋光慈乔年刘开渠 戴安澜王稼祥赵朴初吴作人张曙黄镇侯学煜姚依林杨振宁邓稼先 严凤英 胡锦涛吴邦国李克强 先秦: 老子 (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聃,今安徽亳州市涡阳县人,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曾出任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图书馆馆长),后弃官归隐。传说老子归隐时骑青牛路经函谷关,函谷关守令请求老子著书,于是有《老子》五千多言留于后世。《老子》即《道德经》,分“道”与“德”两部分,基本反映了老子的思想。道是“无”,但这个“无”并非不存在,道是“虚”,因其有巨大的包涵性。“德”就是得到道。小国寡民是老子道在社会的再现。老子的道家思想开启了中国几千年来崇尚自然,努力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内涵。 庄子 (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著名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人生的终极意义和至高境界就是与道合一。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篇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管仲春秋时齐国名相,颍上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卿,被尊称“仲父”。他辅佐齐恒公对内对外政策进行全面改革,分国都为十五士乡和六工商乡,设各级官吏管理,并以士乡的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适当征发力役,禁止掠夺家畜;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筹造和管理货币,调剂物价;特许在庶民中选士,予以破格提升。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使齐国日益昌盛,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是先秦法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现存《管子》76篇,多为后人假托。 孙孙敖霍邱人(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陈胜(?~前208) 字涉。阳城(今属固镇县人,一说河南登封东南)人。雇农出身。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戍渔阳(今北京密去西南),因洪水误期,按秦律当斩。遂与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县东南刘村集)发动同行戍卒九百人起义。各地纷纷响应,队伍发展至数万人,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结题报告1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结题报告 中国是世界山最大的文明古国,有这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古老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将有助于个人修养以及文明进步。尽管如此,在今天的现实所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确实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物质。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创痛文化和历史只是漠然处置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加强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床融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1.创痛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的结果分析,目前我国在中国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相关教育模式存在误区。显而易见,绝大多数的人呢是通过课堂教育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中学的语文课和历史课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历史课,更多的担负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功能。但是,以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在中学,历史教材僵硬刻板。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教材的人是停留在书本和教材,无法展现历史和文化真适合多姿多彩的面貌,但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多数人就不可能再有继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 此外,我国当前正处于重大转型期,传统的文化模式失去了神圣的权威,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也必然处在磨合,矛盾,冲突之中,尤其是亲眼一带更是日益可求彰显个性,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同时,面对社会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现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 2.提出的建议或措施 历史文化教育的形式亟待改革。缺乏大众化的历史文化教育是导致社会文化氛围薄弱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加快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改

安徽省涡阳县方言

逞脸:调皮捣蛋 得闲:有空 分锞:硬币 是味儿:有趣 学你类文:用你的话说 任啥:任何东西(这个偶米太注意,读了下不太象..) 啥家什:什么东西 一丝拉子:一点点 刺:有两手 硌应人:讨人厌 央央空:凭空捏造(放鸽子) 罗罗事:牵连一些无聊的事 管:行 徐:罗嗦 肉:慢吞吞 马会儿:马上 老妈子:老太婆 尖:吝啬 觅(平声):雇 腻歪人:讨人厌 搅毛:胡搅蛮缠 嗲(die(三声)liao):撒娇 不主贵:讨人厌隐约含没自知之明的意思 兴(四声):发火 兴(一声):能,可以例如:人家豆不兴这样摆置忙 小性:小心眼 涮遛:利索 利亮:麻利 鲜灵:漂亮 鸢:没有品位 得(dei二声)劲:舒服 滋润:舒服 盖滴:被子 铺底:褥子 野:矮 拐:角(好像..米听过呢..-_-! 糊弄:忽悠 实诚:老实 沾弦:还差不多,不错 搁一砣:放在一起 糊读:类似稀饭的饭食.除了少量米之外还有搅匀的面糊.现在也不太普及吧.我妈妈就没姥姥弄的好喝... 干饭:米饭 会过:生活俭朴,不舍得花钱

电棒:日光灯 鬼:多形容小孩特别高兴 邪乎:夸张,大惊小怪.一点小事就乱咋呼 转:狡猾..-_-!偶严重怀疑这不是亳州人整理的...错的太多.也可能到我们这一辈这演化成其他意思了.据我理解,这是搞笑,夸张表演自己情绪. 磅:尘土飞扬 炅:拽,趾高气扬 今个:今天 夜儿个:昨天 当门儿:客厅(不加儿化音感觉不太象...) 笤帚:扫帚 旋:调皮....应该是suan(二声) 坏祸:告状 也毕(也熊,也叼):算了 怪:挺,非常.......差不多比如:怪得来 得:好,不错..应该象淮南那附近的吧.. 毁:糟糕 跌了:撒娇=嗲die(三声)liao:撒娇 麻利:敏捷 啥味类:什么样子! 白摆使:别弄补充下,白:别 咋弄哩:因为什么或者怎么了 不管弹(tan):不行不沾弹地道点 格了瓣:膝盖 一家是:一次 绿叼毛:能、行很粗野的一句脏话例:你孩子绿叼毛类很航! 不(是)得己儿类:不是故意的这句比较有难度,翻译不象...说时一般是会省略 干悦(三声):呕吐 北夹后:北边 河叶儿起:河边 老煤红:媒婆 姜:动物生产我一直感觉字典里应该有这个字并且写法是身畺..没找到 可是类:是不是? 好不睁垒:忽然 邑子??:香皂确切应该是雕牌透明皂那种 鞋踏拉子:拖鞋 ZUA:干啥没有谐音,要自己拼比较象咋?拼时往这个音偏.. 我类孩也:我认为相当于一个感叹号,亳州人多指骂人。 也有说我类孩来 能那:(词性、意思很多,不胜枚举。)万能代词比如别人问你干什么去你说,能那去.上前边买点东西 鸡屎轰子:指流状的鸡屎说实话,我没听过都是直接鸡屎就没了 狗屎橛子:指固态的狗屎(固态的鸡屎却不说鸡屎橛子,奇怪吧?)这人莫非见过液态的狗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