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素养

网络舆情素养
网络舆情素养

网络舆情素养

一、网络舆情所带来的正、负效应

正效应:赋予公民贡多的表达权力和空间;有利于自由沟通思想、传递信息、扩大交流;有利于及时暴露和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反应社情民意,增进政府与公众面对面交流,提高治国理政水平。

负效应:网络的身份隐匿性带来不负责任的言论;为恶意炒作、网络暴力等提供了孽生蔓延的温床。

二、网络舆情所带来的正、负能量

正能量:引导人们的日常文明言行,营造良好的社会文明氛围,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荣辱观。

负能量:片面、非理性看问题;聚集、放大负面情绪,激化社会矛盾;谣言、人身攻击、网络暴力、网络侵权、道德审判、网络审判。

三、何为网络舆情

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的网络舆论,是网络上针对某一事件,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力影响的集合。四、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

事件发生→引发关注→个人情绪、态度和意见表达→网友互动→扩散传播→传统媒体加入→回流网络→舆情危机

五、网络舆情几大诱因

1.突发事件

2.虚假信息

3.网络暴力

4.恶意跟帖、评论

六、网络舆情的特点

1.事件的突发性

2.传播的爆炸性

3.言论的自由性

4.主题的隐蔽性

5.信源的模糊性

6.网民的互动性

7.意见的指向性

8.表达的情绪性

9.信息的片面性 10.影响的显著性

七、七条底线

1.法律法规底线

2.社会主义制度底线

3.国家利益底线

4.公民合法权益底线

5.社会公共秩序底线

6.道德风尚底线

7.信息真实性底线

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

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 方案背景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达到3.84亿人,全国互联网普及率28.9%,手机网民规模达到2.33亿。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于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威胁。对相关部门来说,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对企业来说,准确掌握产品和市场情况,监控竞争对手和行业动态,是企业市场、行销决策的重要支撑。 方案内容 系统介绍 易观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聚焦,倾向性研判等,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主题追踪等信息需求,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为客户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 系统结构图

系统组网图 系统功能 1) 深度多渠道网络信息采集,为用户提供监控源配置功能,可以对监控源的优先级进行配置调整。

2) 完善的信息预处理机制:超链分析,编码识别,URL去重,锚文本处理,垃圾信息过滤,内容去重,关键字抽取,正文抽取等。 3) 强大的索引分词机制,对舆情信息实施双重过滤,具有自动分类、自动聚类、相似性排重功能,系统能够自动完成热点发现。 4) 热点舆情:系统自动识别出热点焦点事件,以舆情形式分新闻、论坛和博客三种类别呈现。及时发现网络热点信息。 5) 专题追踪:生成专题报道对网络话题进行专题化的侦测和追踪,如两会、奥运会,对专题话题形成系统性的掌握和监控。 6) 分站/分类浏览:对系统中舆情可以按网站和不同的分类进行浏览。同时可以对显示的舆情进行操作(设置影响、入简报、专题、收藏、删除)。 7) 趋势分析:来源载体/站点分布、单个/多个关键词热度曲线图、主题/关键词热度的整体趋势、文章转载量日均/总体趋势分析、舆情信息的地域分布、网民检索行为分析。 8) 突发事件分析:对突发事件进行预警,跨时间、跨空间综合分析,获知事件发生全貌。 9) 多种舆情检索方式:可按网站、类别、时间段、关键词等条件进行专项化全文检索,并可生成查询时间和次数、关键词查询频率等查询统计数据。另外还将结合检索关键词,随时补充全文检索库中的关键词,有机结合个人操作习惯,可在检索结果中进行二次检索。 10) 舆情统计报告:根据舆情分析引擎处理后生成报告,用户可通过浏览器浏览,根据指定条件对热点话题、倾向性进行查询,并浏览信息的具体内容,提供决策支持。 11) 统计报表:系统生成各种形式的报表。报表包括图表和数据表格,图表包括饼图、折线图、直方图等,如总量图、趋势图等;数据表格是对舆情信息的数理统计,以数字的形式记录各项舆情数据。另外用户可以自己需求定制报表模版,比如日报、周报、月报等。 12) 舆情报警系统:对突发事件、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报警,系统提供多种报警方式。 系统特点 1) 精准全面的网络舆情采集,能够对论坛、博客、新闻评论等内容进行全面、精确的采集和及时的更新,为舆情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数据保障。 2) 多维度实时监测、过滤网络舆情信息,采集到本地的文章会自动标注并分析,具有

什么是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什么是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系统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友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通过这种网络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实现并加以强化。当今,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系统概述 Goonie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依托自主研发的搜索引擎技术和文本挖掘技术,通过网页内容的自动采集处理、敏感词过滤、智能聚类分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统计分析,实现各单位对自己相关网络舆情监督管理的需要,最终形成舆情简报、舆情专报、分析报告、移动快报,为决策层全面掌握舆情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 功能特点 ·自定义URL来源及采集频率 Goonie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用户可以设定采集的栏目、URL、更新时间、扫描间隔等,系统的扫描间隔最小可以设置成1分钟,即每隔一分钟,系统将自动扫描目标信息源,以便及时发现目标信息源的最新变化,并以最快的速度采集到本地。 ·支持多种网页格式 Goonie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可以采集常见的静态网页(HTML/HTM/SHTML)和动态网页(ASP/PHP/JSP),还可以采集网页中包含的图片信息。 ·支持多种字符集编码 Goonie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采集子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多种字符集编码,包括中文、英文、中文简体、中文繁体等,并可以统一转换为GBK编码格式。 ·支持整个互联网采集

提高网络素养改进舆情引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63773565.html, 提高网络素养改进舆情引导 作者:王燕红 来源:《群众》2017年第01期 省委书记李强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在信息化时代,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是文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这是在新时期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更高要求。面对互联网这个社会舆论放大器,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努力提高网络舆论素养,加强和改进社会舆情引导。 当前,网络舆情频发已成常态。近年来,全国先后发生过多起重特大舆情事件,因为处置不当带来“次生灾害”,引发了大范围的公共危机事件。这些舆情事件的处置过程显示,部分领导干部在面对各种突发危机事件、面对复杂多变的互联网舆情生态时,如果缺乏必要的网络舆论素养和足够的网络舆情应对处置能力,就会被动地陷入舆论漩涡难以自拔,事情还会一发不可收拾。 发现研判舆情不及时,致使舆情演变扩散。在新媒体发展迅猛的今天,舆情监管的难度非常大。部分领导干部思想上不够重视,监管舆情不得力,不能及早发现舆情,或是发现后不及时研判,不进行有效处置,导致舆情演变扩散,发酵升级,形成舆论危机。而一旦形成危机,负面舆论的影响被放大,再想要控制和引导舆论就会非常困难。如果领导干部不熟悉网络,不懂得运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舆论传播工具,还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思维和处理方式,那么就会错失舆情引导控制的有利时机。2015年国庆期间发生的“青岛大虾宰客事件”,就是因为游客的网络投诉和吐槽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和处置,以致扩散升级成黄金周旅游宰客的标签事件,最终影响了整个青岛的旅游城市形象。 错过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丧失舆论引导主动权。有些领导干部,因为缺乏必要的网络舆论素养,不了解网络舆情演变发展的规律,面对突发的网络舆情缺乏敏感性,反应迟钝,不能在第一时间发出正面权威声音,给负面信息或网络谣言以可乘之机。而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可谓瞬息万变,传播扩散极为迅速,一旦错过了最佳发声时机,必然丧失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导致负面舆情占据舆论阵地,甚至引发严重的舆情危机,给现实工作带来被动和压力。天津8.12爆炸事故影响非常恶劣,错过了舆论应对和引导第一时间和最佳 时机,放任舆情迅速升温发酵,带给我们的教训非常深刻。 不懂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影响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一些领导干部,不了解新媒体,也不会运用新媒体,更别提利用新媒体来引导舆论了。甚至,在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有的干部因为媒体素养不够,应对不当而衍生出次生舆情,直接影响到舆论引导的效果,造成被动局面。天津8.12爆炸事故当晚及次日的“第一时间”之内,假如能够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及时广泛连续滚动发出大量正面声音,陈述事实真相,追踪事故处理进展,快速坦诚回应网民关切,那么,当时的社会反应就会大不一样,诸多谣传可以得到适时遏制。

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可行性报告

舆情监控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 2011年4月

1 目录 第一章项目总述 (2) 1.1 系统背景 (2) 1.2 数安舆情监控系统的必要性 (2) 1.3 我国网络舆情现状 (3) 1.4 系统设计方针和原则 (3) 第二章项目可行性分析 (4) 2.1价值分析 (4) 2.2 数安舆情监控系统三大模块 (5) 2.2.1 舆情分析引擎 (5) 2.2.2 互联网信息采集 (5) 2.2.3 搜索引擎数据管理 (5) 2.3 数安舆情监控系统先进技术 (5) 2.3.1 网络信息采集技术 (5) 2.3.2 数安舆情监控系统舆情智能分析技术 (6) 2.3.3 自然语言智能处理技术 (7) 2.3.4 全文检索技术 (7) 第三章实施方案 (7) 3.1 总体框架 (7) 3.2 数安舆情监控系统系统特点 (8) 3.2.1 自定义URL来源及采集频率 (9) 3.2.2 支持多种网页格式 (9) 3.2.3 支持多种字符集编码 (9) 3.2.4 支持整个互联网采集 (9) 3.2.5 支持内容抽取识别 (10) 3.2.6 基于内容相似性去重 (10) 3.2.7 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识别 (10) 3.2.8 舆情主题跟踪 (10) 3.2.9 自动摘要 (10) 3.2.10 舆情趋势分析 (10) 3.2.11 突发事件分析 (10) 3.2.12 舆情报警系统 (10) 3.2.13 舆情统计报告 (11) 3.3 价值实现 (11) 第四章项目投资 (12)

第一章项目总述 1.1 系统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友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通过这种网络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1.2 数安舆情监控系统的必要性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实现并加以强化。当今,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对我们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正在跃升为全球领先的舆论媒体大国。截至2006年初,电视数量、报纸发行量和30岁以下网民人数均已排名全球首位;现有3000多个电视频道、2000多份报纸和9000多种杂志。在舆情媒体规模、媒体种类等发展迅猛的同时,舆情导向的监测预警显得愈发重要,特别是互联网这把“双刃剑”,既提供了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提倡性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低级的误导性言论,这样就更需要有舆情监测预警的出现,防范误导性舆论的社会危害于未然,把握和保障正确舆论的前进导向,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舆情保驾护航。 2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来临,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精确研判、有效引导、积极化解,对维护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网络舆情缺乏认识。二是网络舆情平台建设滞后。三是处理网络舆情的方法简单(封、堵、删)。四是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差。五是网络舆情应对技术不够“新”、队伍不够“专”、监管不够“灵”。六是网络舆情应对单打独斗,未形成合力。 二、舆情应对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形成网络舆情应对合力。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彻底改变看待新媒体的传统思维方式,积极适应网络时代公开透明的舆论环境,建立健全常态化舆情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能职责,配备所需的硬件设施;发挥各单位的作用,建立与宣传、公安、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和良好局面,促进网络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的良性互动。

(二)完善机制,强化网络舆情体系建设。一是规范网络舆情监测,完善日常监测报告制度,要求相关部门把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研判纳入日常业务工作,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二是强化舆情分析,把握舆情事件发展态势。要把握好网络舆情总体态势和发展趋势,掌握舆情发展的走势特点和规律,要善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而正确预测舆情发展趋势。三是加强舆情研判,健全舆情研判会商制度。通过舆情会商会议,分析舆情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可能引起负面反应的舆情做出预警,把舆情扩散态势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引导,完善网络舆情事件应对措施。建立网络舆情危机预案制度,把握舆情干预时机,提升舆情疏导技巧,化解舆情事件时间压力。在网络舆情潜伏期,及时表态,抢抓第一落脚点;发展期,要冷静面对,有效疏导;在舆情高涨期,要掌握主动,因势利导,引领话题;在舆情回落期,要防止舆情反弹,淡化支节。 (四)注重预防,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一是探索新媒体管理方式。强化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建设,抢占网上话语权,有效形成网络舆论阵地。二是提高新闻发布引导舆论能力。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引导机制和新闻发言人与媒体双向沟通机制,提高党委政府引导舆论的能力。三是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开创官民交流新模式,制度化回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来临,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精确研判、有效引导、积极化解,对维护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网络舆情缺乏认识。二是网络舆情平台建设滞后。三是处理网络舆情的方法简单(封、堵、删)。四是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差。五是网络舆情应对技术不够“新”、队伍不够“专”、监管不够“灵”。六是网络舆情应对单打独斗,未形成合力。 二、舆情应对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形成网络舆情应对合力。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彻底改变看待新媒体的传统思维方式,积极适应网络时代公开透明的舆论环境,建立健全常态化舆情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能职责,配备所需的硬件设施;发挥各单位的作用,建立与宣传、公安、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和良好局面,促进网络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的良性互动。 (二)完善机制,强化网络舆情体系建设。一是规范网络舆情监测,完善日常监测报告制度,要求相关部门把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研判纳入日常业务工作,形成制度化和常态

化。二是强化舆情分析,把握舆情事件发展态势。要把握好网络舆情总体态势和发展趋势,掌握舆情发展的走势特点和规律,要善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而正确预测舆情发展趋势。三是加强舆情研判,健全舆情研判会商制度。通过舆情会商会议,分析舆情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可能引起负面反应的舆情做出预警,把舆情扩散态势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引导,完善网络舆情事件应对措施。建立网络舆情危机预案制度,把握舆情干预时机,提升舆情疏导技巧,化解舆情事件时间压力。在网络舆情潜伏期,及时表态,抢抓第一落脚点;发展期,要冷静面对,有效疏导;在舆情高涨期,要掌握主动,因势利导,引领话题;在舆情回落期,要防止舆情反弹,淡化支节。 (四)注重预防,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一是探索新媒体管理方式。强化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建设,抢占网上话语权,有效形成网络舆论阵地。二是提高新闻发布引导舆论能力。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引导机制和新闻发言人与媒体双向沟通机制,提高党委政府引导舆论的能力。三是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开创官民交流新模式,制度化回复和办理网民留言,把网民诉求留在本地网站,防止舆情事件扩大化,推进网络规范运行。四是打通“两个舆论场”。建立健全由新闻发言人、网评网宣员共同参与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体系。

目前国内十大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比

目前国内十大舆情监测系统公司排行 舆情监控系统通过对热点问题和重点领域比较集中的网站信息,如:网页、论坛、BBS等,进行24小时监控,随时下载最新的消息和意见。下载后完成对数据格式的转换及元数据的标引。对下载本地的信息,进行初步的过滤和预处理。对热点问题和重要领域实施监控,前提是必须通过人际交互建立舆情监控的知识库,用来指导智能分析的过程。对热点问题的智能分析,首先基于传统基于向量空间的特征分析技术上,对抓取的内容做分类、聚类和摘要分析,对信息完成初步的再组织。然后在监控知识库的指导下进行基于舆情的语义分析,使管理者看到的民情民意更有效,更符合现实。最后将监控的结果,分别推送到不同的职能部门,供制定对策使用。 No1.阳光安吉舆情监测系统:北京阳光安吉(Sunshine Angel)是一家专注于网络信息采集、数据挖掘、搜索引擎核心技术、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软件应用开发的互联网技术企业;阳光安吉云监测平台是公司代表核心产品之一。北京阳光安吉舆情监测公司主要业务:舆情监控、舆情监测、媒体监测、品牌监测、竞品监测,提供专业的舆情监测、舆情分析和舆情报告。公司成立于2008年,先后获取了国家高新企业技术认证、国家双软认证等资质;公司一直致力于舆情监测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互联网信息的监测与咨询服务。是唯一一家较早全面以软件、SAAS、报告为一体的舆情监测公司。 No2.本果舆情监测软件:本果舆情监测软件适用于公安、检察、司法、宣传等政府部门应用的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并针对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和网络舆情监测服务。北京本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本果”)是全球中文信息监测领域的领衔企业,始终致力于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研发、信息采集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创新。

舆情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舆情监测系统建设方案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中、后均可进行舆情监测,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关注,及时发生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 常态和非常态,自动搜索关注量较大的新闻和热点,通过对新闻及相关数据的挖掘、分析,及时发现社会安全隐患,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达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目的,做好社会安定防控工作。 舆情监测系统通过对热点问题和重点领域比较集中的网站信息,如:网页、论坛、博客等进行24小时监控,随时下载最新的消息和意见。下载后完成对数据格式的转换及元数据的标引。对下载本地的信息,进行初步的过滤和预处理,减少智能分析的工作量。对热点问题和重要领域实施监控,前提是必须通过人机交互建立舆情监测的知识库,用来指导智能分析的过程。对热点问题的智能分析,首先基于传统基于向量空间的特征分析技术上,对抓取的内容做分类、聚类和摘要分析,对信息完成初步的再组织。然后在监控知识库的指导下进行基于舆情的语义分析、倾向性分析,使管理者看到的民情民意更有效,更符合现实。最后将监控的结果,分别推送到不同的职能部门,供制定对策使用。 1.1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 1.1.1需求分析 通过对网页、论坛、博客、新闻评论信息的深度搜索和挖掘,实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媒体报道和公众舆论信息进行汇聚和统计分析,使市卫生局应急办人员能够随时了解社会公众的声音,每天自动生成舆情监测专报,上报相关领导,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

1.1.2建设方案 1.1. 2.1网络舆情抓取 自动采集网络媒体发布的网络新闻、BBS论坛信息、博客内容信息,舆情采集用户只需输入一个待采集的目标网址即可实现图文结合采集到本地。网页采集模块在互联网上不断采集新闻信息,并对这些信息统一加工过滤、自动分类,保存新闻的标题、出处、发布时间、正文、新闻相关图片等信息,经过手工配置还可以获得本条新闻的点击次数。以网络论坛BBS为代表的交互性网络站点,往往是一些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爆发点。 1.1. 2.2网络舆情热点自动发现 对重要的热点新闻信息进行分析和追踪,对于突发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可以及时掌握舆情爆发点和事态。系统会根据新闻文章数及文章在各大网站和社区的传播链进行自动跟踪统计,提供不同时间段(1天、3天、7天、10天)的热点新闻。对每条热点新闻还可以查看新闻相关传播链,了解在某一时间段该热点新闻在哪些站点的传播数量。同样也提供热点帖子、热点专题等功能。 1.1. 2.3多维度关联的舆情展现 自动对每天采集的海量的、无类别的舆情进行归类,把内容相近的文档归为一类,并自动为该类生成主题词。可支持自动生成新闻专题、重大新闻事件追踪、情报的可视化分析等诸多应用。 1.1. 2.4舆情分析和统计 1、热点专题统计 热点专题总体分布、重点预警事件总分布、各类重点预警事件分布。

网络舆情管理

舆情与网络舆情概念: 舆情:就是舆论的实际情况,又称为社情民意,是公众的意愿和态度,包括公众对各种政治和社会现象及问题的认识或看法,是群众心理、情绪、意见、要求和思想的综合表现。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众多网民对社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简言之,即网络上的社情民意。 网络社会的特点: 1、中国网民的特质:(1)“草根”;(2)“有主张,少论据”;(3)情绪化;(4)盲目跟从 2、网络舆论场域中两元化趋势明显 3、负面“网络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加 4、网民行为“从说到做”,没有结果“誓不罢休” 5、网上群体性事件折射出社会大众的浮躁心理和情绪化心态 6、网络热点的根源是民众与政府关于信息权利的争取与限制 网络舆情的积极意义 (一)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巨大的民意平台 (二)互联网逐步成为舆论“主流媒介” (三)网络舆情成为各级领导的决策参考 网络舆情的特点: ①直接性。通过B B S 、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 ②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③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相对集中的偏颇观点容易带来群体的盲从和冲动 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 1.传播的爆炸性 2.主体的隐蔽性 3.信源的模糊性 4.网民的互动性 5.意见的指向性 6.影响的显著性 舆情热点事件主要集中的议题: 1、政府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 2、涉及代表强制国家机器的司法系统、城管队伍 3、涉及代表特权和垄断的政府部门与央企 4、衣食住行等全国性的民生问题 5、社会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 6、涉及国家利益、民族自豪感 7、重要或敏感国家地区的突发性事件 8、影响力较大的热点明星、公众人物的火爆事件

网络舆论引导协调联动机制的构建

网络舆论引导协调联动机制的构建随着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断高涨,人们更多地通过网络媒介发表自身对某些社会现象、公共政策乃至突发事件的看法和意见。这使得政府能更为直接和便利地掌握社情民意,有利于做出更加贴近民意的公共决策,大大增强了决策的透明化、民主化、科学化。网络舆论还可以加强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对于各级政府树立执政形象、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党和政府的新闻管理,特别是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能否处理好政府与网络媒体的关系,引导网络舆论和谐,进而增进党群和谐、干群和谐和社会和谐,将成为衡量各级地方政府及领导干部领导和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创新网络舆论引导的治理结构 首先,政府一方面要扶持主流舆论网站的建设,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贯彻“突出重点、办出特色、形成合力”的原则,以建立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网站,使之在网络舆论中充当“领头羊”的角色,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坚决克服多家齐头并管的局面,多头管理只会造成部门间互相推诿、职责不明确、责任不落实的尴尬和被动局面。 其次,网络媒体是网络舆论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党和政府对网络舆论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性意见都要通过网络媒体才能起作用,他们的态度和责任感与网络舆论的引导有直接的关系。 最后,特别是我国未实行网络实名制,政府对人的管理要实现“从虚拟到现实”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引导网民自发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操守,特别要发挥中国互联网协会的管理作用,要继续加强组织、协调工作,进一步完善行业自律规范,为会员需要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为我国的互联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健全网络事件的处理机制 首先,健全网络舆情常态预警机制。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苗头要及时反馈,做好预警防范。一方面,建立信息报送工作制。我网络舆情中心设立了舆情信息监看与报送小组,每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丁 也 (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 466001) 【摘 要】自互联网进入中国后,国内关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但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网络舆情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不断拓展和创新。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文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选取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献从网络舆情的概念、形成与传播、收集与研判、监控与引导以及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网络舆情;传播;研判;引导;预警 随着网络的兴起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开始成为舆情汇集的新通道、传播的主阵地。作为现实社会舆情问题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网络舆情也渐渐走上社会发展的舞台,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研究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试选取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以期全面展示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供理论界参考借鉴,并以此推动网络舆情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刘毅(2006)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徐晓日(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纪红、马小洁(2007)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 一些研究者从新闻传播学维度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规律进行了探讨。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源于社会矛盾、个人意见的扩展以及偶发事件的激发等诱因。张勇锋(2008)通过对《旅游新报》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在“量”和“质”上的梳理与分析,指出网络舆情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倾向其根源和指向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曹劲松(2010)指出,依据时间轴线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具有“散播———集聚———热议———流行”四个阶段和“爆发、升华、延续”三个关口。刘毅(2007)认为,电子邮件和新闻组、即时通讯工具、BBS、博客和维客四类网络言论传播渠道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基本途径。曾润喜、徐 晓林(2010)以新浪网新闻《村官疑因考试领先公安局长之子被设套成逃犯》为研究样本,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进行研究后发现,网络舆情受到新闻刊发时间的影响,与信息获取便捷度正相关;网络舆情受到网络舆情事件涉及地区的影响,与互联网普及率正相关;网络舆情受到使用媒介类型的影响,互联网网民是主体,手机网民逐步增加;网络舆情的网民态度受到情绪的影响,容易指向党政机关和整个社会,呈现一边倒趋势。 三、网络舆情的收集与研判 网络舆情的收集与研判,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就网络舆情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前学术界就此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李雯静、许鑫、陈正权(2009)根据网络舆情的特点,从指标设计、分类、构建等方面,在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分析、预警的工作流程中,按照主题将信息分门别类,统计、计算出若干指标值,对舆情进行横向、纵向的监测和评估,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帮助舆情工作者对舆情突发事件进行研判及态势预测。 郑魁、疏学明、袁宏永(2010)根据公共安全网络舆情研究的需求,将中文分词技术应用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提出基于ICTCLAS分词技术的网络舆情热点信息的自动发现方法,并通过1个突发事件的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该方法读入新闻文本并进行分词和词频统计,从词频表中去除停用词,合并多单位关键词得到突发事件热点信息关键词列表,对网络信息及时进行检索,为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柳虹、徐金华(2011)提出了一个包括舆情信息采集、信息预处理、特征提取、VSM生成、热点发现算法和评价指标等几个部分的网络舆情热点发现模型,并通过实验比较了两种算法:K-means方法和SVM方法,实验结果表明SVM对于网络舆情热点发现方面具有比较好的优势。 刘毅(2006)研究了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作用,认为内容分析法在网络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的内容挖掘、对网络的结构挖掘和对网络的使用记录挖掘上,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描述网络中传播的舆情信息;(2)推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主体的意图以及态度和情绪的倾向性;(3)描述和推论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和变化趋势。黄晓斌、赵超(2009)研究了文本数据挖掘法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作用。文本挖掘的技术主要包括特征提取、文本分类、文本聚类、关联分析、文本总结、趋势预测等。文本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应用体现在五个方面:(1)对网络舆情进行描述;(2)对网络— 0 6—

网络舆情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方案

网络舆情监控项目建设方案 青岛惠信科技有限公司

目录 第1章项目背景 (3) 第2章网络舆情概述 (4) 第3章舆情监控系统简介 (6) 第4章舆情监控系统使命 (7) 第5章舆情监控系统架构 (8) 第6章舆情监控理论模型 (10) 第7章配置清单与功能列表 (11) 第8章网络舆情采集(c/s架构) (12) 第9章网络舆情分析与展示(B/S端) (14) 第10章系统特点 (18) 第11章硬件部署与网络接入 (19) 第12章支持与服务 (20) 12.1 顾问咨询服务 (20) 12.2 售后服务 (20) 12.3 软件产品升级服务 (22) 12.4 技术巡检计划 (23) 第13章项目预算 (24) 第14章舆情信息系统特殊功能报价: (25) 第15章部分成功案例 (26)

第1章项目背景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扩大器 ---胡锦涛CNNIC《报告》显示,我国的网民规模和宽带网民规模增长迅猛,互联网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较2008年底增长13.4%,半年增长了4000万;而宽带网民规模则达到了3.2亿,占总网民数的94.3%,较2008年底上升了3.7个百分点。 与网民规模持续增长相对应的,是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稳步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5.5%,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就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构成了第四媒体---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不是你听我说,而是大家听大家说。互联网作为继电视、广播、报纸之外的第四媒体,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一个重要载体。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网上舆情已经越来越复杂,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复杂。 互联网聚集的人气、展开的场景与揭示的真相,推动新闻事件的发展、形成网络舆论,甚至直接影响社会主流舆论,己经成为推进社会变革的一股强大的力量。 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如何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网络舆情管理成为一大难点。网络舆情的监管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网络舆情的持续性研究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网络舆情素养习题及考试题

1.演艺明星开始自媒体账号,提高网络活跃度有助于平衡网络声音,理性引导舆论。0 2.网络对于中产阶级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娱乐工具而不是信息工具。0 3.2010年9月,记者邓飞对宣黄机场的“女厕攻防战”,用微信进行直播。0 4.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0 1根据两级传播理论,信息传播的中介环节是(意见领袖) 2两级传播论提出者是罗杰斯。0 3网友爆料是网络舆情的唯一源头。0 4网络舆情在演进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反复。0 5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想什么,却可以影响人们怎么想。0 6意见领袖决定网络舆情走向。0 7大众麦克风时代是公众知情权回归的一种形象化表述。0 (公众表达权。) 8两个舆论场是指党报、党台、党刊、国家通讯社及它们创办的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平台组成的官方舆论场,和以民间口头交流,特别是网络自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1 9以下哪种方式不利于“打通两个舆论场” (对意见领袖禁言) 10相对于新兴媒体,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专业的采访报道能力,较高的公信力和对新闻事实的深度挖掘能力。1 11在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中,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互相配合和补充推动舆情发展。1 12下列哪项不属于新兴媒体信息量大的特点(公信力高) 网络舆情等同于社会舆情。0 舆论的概念外延大于舆情,舆情概念外延大于民意。0 次生舆情常见于以下三种情况,有罪推定、波及、牵连。1

在涉及公共安全的突发舆情事件中,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酿成次生舆情。1 次生舆情出现的原因不包括(网评推动员) 作为流行语存在的舆情长尾,实际上是网友出于对某类问题的关注,而留下的社会印痕,其核心层面仍是社会心态的传接。1 下列哪项不属于舆情长尾的特征(危害性) 当前,移动终端已经取代PC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第一渠道。1 下列哪个案例曾创造了中国新闻史在传播方式上的先例(薄熙来) 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0 2010年9月,记者邓飞对宜黄机场的“女厕攻防战”,用微信进行直播。0 下列哪个新媒体出现后,自媒体成为网络舆论新战场(微博) 网络对于中产阶层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娱乐工具而不是信息工具。0 演艺明星开设自媒体账号,提高网络活跃度有助于平衡网络声音,理性引导舆论。0 具有强大的设置议程和二次传播作用的网络群体的指的是(意见领袖) 专家称社会上反对延迟退休的原因的是阶层固化。0 一个阶层固化的社会会出现以下现象(沉默的螺旋) 道义差主要强调的是城市之间的观点差别。0 下列哪个案例最能代表城市道义差(临武瓜农死亡事件) 人民日报对基层干部印象的调查结果,表现了罗宾汉倾向。0 基层政府最需要注意的是(公信力的提升) 弱势群体“发声”难,是因为沉默的螺旋原理。0 针对抚州爆炸案、厦门公交车纵火案等暴力行为,网络上检讨官民沟通问题时有一种看法,

济南舆情监测系统平台数据分析报告

济南舆情监测系统平台数据分析报告 监测周期:2020-02-20 00:00:00~2020-02-20 23:59:59 分析范围:济南 媒体类型:全部 信息类型:全部 信息倾向性:全部 去重类型:相同URL去重 查询类型:发布信息 报告导出:2020-02-20 18:33:21 一、趋势分析 在整体发展趋势中,2020.02.20 00:00声量最高,共产生1688条信息。在2020.02.20 00:00重要媒体声量最高,共产生63条信息。 (一)整体趋势 监测时间全部声量重要媒体声量2020.02.20 00:00 1688 63 2020.02.20 01:00 0 0 2020.02.20 02:00 0 0 2020.02.20 03:00 0 0 2020.02.20 04:00 0 0 2020.02.20 05:00 0 0 2020.02.20 06:00 0 0 2020.02.20 07:00 0 0 2020.02.20 08:00 0 0 2020.02.20 09:00 0 0 2020.02.20 10:00 0 0 2020.02.20 11:00 0 0 2020.02.20 12:00 0 0 2020.02.20 13:00 0 0

2020.02.20 14:00 0 0 2020.02.20 15:00 0 0 2020.02.20 16:00 0 0 2020.02.20 17:00 0 0 2020.02.20 18:00 0 0 (二)原创/转发趋势 (三)原创/转发分布

类型数据量占比 原创声量1013 60.01% 转发声量675 39.99% (四)媒体/网民趋势 (五)媒体/网民分布 类型数据量占比

网络舆情刊物介绍

《网络舆情》 本刊概况 主管:人民日报 主办:人民网内参刊号:CN11-5803/D 社 总编辑:罗华执行总编:祝华新 出版周期:每周一企业版,每周一、周四政务版 参阅范围:司局级,扩大到县处级、企事业单位领导 办刊宗旨:帮领导干部读网 创办背景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数据,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上网普及率达到42.1%。从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到传统的论坛/BBS,网络日益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舆论的独立源头,近年的热点事件中网络舆情影响话题走向的比重已然超过传统媒体。在互联网影响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术机构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舆情的监测、研究和引导,互联网业已成为了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新平台之一。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通过互联网反映民意、汇集民情、阐述民智。“网络问政”已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渠道。显然,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观念和思想的显示器和晴雨表,已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已成为社会舆论的发源地。在这种条件下,无论是舆情监测、分析、预判,还是舆情的应对、处置或修补都不再是件简单的事情。 《网络舆情》内参由我国创办最早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人民网主办,是国内惟一一份具有国家正式内参号的、以互联网为主要信息来源、反映社情民意和舆情动向的内参读物。它旨在帮助领导干部“读网”,梳理和客观呈现互联网上的热点舆情以及多种意见构成,包括网民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反馈,对地方施政和行业发展的评价,互联网上的社会思潮,专家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见解。同时,介绍境外媒体网站上对中国事务的评论,关注国际重大事件特别是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有影响的事件,帮助领导干部拓展视野。本刊还特别关注各类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形成路径,总结政府危机管理、媒体关系的得失,在问责制年代为领导干部提供应对参考。 主要内容 ·每周一、周四出刊,栏目包括: 一周舆情综述:关注热点事件,充分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工具深入研究社情民意,对舆情事件进行澄清、解析,引导舆论; 危机管理案例:选取最受网民关注的社会议题、政治议题、舆情热点,对网民言论以及媒体观点进行倾向性分析;

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得决定》,从各个方面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决定强调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定期接访、及时阅处群众来信,注重分析网络舆情。 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社会舆论的策源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深刻影响着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正确认知网络舆论极端重要的作用,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着力提升新兴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面临的极其重要的任务。 网络舆情极力扮演主信息源角色。从发展阶段看,当前媒体已超越所谓的精英媒体、大众媒体阶段,进入到人人皆为媒体、人人皆为信息发布者、人人皆为舆论制造者的阶段,新兴媒体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面临巨大压力。而从媒体加快分众化、对象化的角度分析,新兴媒体以其占有主要信息源、众多信息源、即时信息源的优势,向传统媒体的传播理念、议程设置模式、运作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挑战,并加速舆论格局的复杂化。 网络舆情积极向群体心理领域聚焦。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对许多问题所产生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多地借助网络来释放。此间,如果对正在形成的网上舆论处置不当或引导迟滞,势必导致或强化一些网民产生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在一些“意见领袖”的左右下,网民的这两种心理相互交融,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加速放大“破窗效应”和“链式效应”,进而

转为群体心理。这无疑为我们克服和纠正网络舆论引导的反向作用增加了难度。 网络舆情更加置身意识形态前沿。随着若干“杂音”和“噪声”对网络“嵌入式”渗透、“价值论”引导和“话语权”干预的不断增强,网络舆论的意识形态功能将日益凸显。一方面,网络舆论跨界影响空前直接,价值观互相激荡,“思想战”、“精神战”、“文化战”、“政治战”等更是“短兵相接”;另一方面,争夺网络舆论引导的对象更趋于白热化。互联网毫不掩饰地演变为没有硝烟的前沿主战场。 网络舆情进一步深化网络“问政”的维度。从“黑砖窑”事件到前不久伊朗政府围绕选举与西方发生的网络战争,再到我国乌鲁木齐市发生的“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等,无不显示出了网络“问政”的巨大力量和现实威胁。如果说网络“问政”将继续从广度上引导更多网民有力地去表达心声,那么,网络“问政”还将从加压领导干部心理焦虑、约束其作风建设和促进执政方式创新等方面的深度上,着力发挥影响民主政治进程、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 在网络舆论已经占据当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战略制高点的新形势下,我们虽然在提高认知水平,大力唱响时代主旋律、畅通舆论引导主渠道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离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很多工作仍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因此我们要提高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

2011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

《2011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 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2-03-07 09:42:23 来源:艾利艾点击数:3317 前言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艾利艾咨询(以下简称IRI),基于网络舆情指数体系和I-Catch全网动态分析系统,以IRI网络舆情100典型网站为样本,整合梳理2011年全年网络热点话题共3655个,深入研究话题倾向、领域分布等规律,从党政部门回应、网络舆情引爆能力、微博舆情等方面,量化呈现2011年网络舆情发展特点,并选出2011年网络舆情影响力十大事件及2011年舆情应对十大优秀案例。 在网络舆情引爆能力方面(首报网络舆情事件),新华社、新京报、京华时报、新浪微博位居前四。据统计,传统媒体仍是最主要的网络舆情事件首报源头。 报告显示,与去年相比,2011年党政部门应对网络危机的速度加快,机制日渐成熟;微博用户数量虽整体呈现增速放缓迹象,但新浪政务微博数量猛增,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开通微博发布厅,开启了网络问政的新形式;网络舆情热点话题中,交通运输、司法执法、企业财领域的热点话题数量最多,成为前三甲。 一、2011年网络舆情引爆能力排行榜 新华社(网)、新京报、京华时报、新浪微博名列前四

2011年,新华社/新华网、新京报、京华时报成为网络舆情引爆能力最为突出的三大媒体。新浪微博首报话题数量在下半年略有下滑,在全年网络舆情引爆能力排行榜中位列第四。另一个进入网络舆情引爆能力前15名的自媒体为天涯论坛。 二、2011年网络舆情影响力十大事件 1、“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 2011年7月23日晚20时34分,北京南至福州的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的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事故造成的惨烈伤亡,牵动无数国人的心。铁道部新闻发布会和救援行动,引发广大网民长时间、猛烈质疑,更有网友将事故发生的原因归结为高铁、动车建设和铁道部的腐败等原因,要求严惩责任人。国家领导人亲临事故现场指挥救援,铁道部相关负责人诚恳向人民群众道歉。经调查,严惩了事故相关责任人,并且把安全运营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小悦悦”事件 2011年10月13日,2岁女童小悦悦(王悦)在广东佛山相继被两车碾压倒地,18名路人路过却视而不见,最后一名拾荒阿婆施以援手。后小悦悦因伤势过重于10月21日辞世。网民强烈谴责肇事者和冷漠路人,宣誓“不做冷漠人”。近年来,社会上频频出现见义勇为被讹诈等失德现象,网民对“道德滑坡”早有热议。小悦悦事件引发舆论大讨论,反映了网民社会良知的集体自省。 3、“郭美美”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