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双瘫康复训练个案分析

痉挛性双瘫康复训练个案分析
痉挛性双瘫康复训练个案分析

痉挛性双瘫康复

训练个案分析

安徽省残联康复中心综合康复部

痉挛性双瘫康复训练个案分析

作者:任浩

[摘要]: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发育时期的脑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痉挛性双瘫是其常见的类型,由于双下肢的功能障碍而影响患者的行走功能。

[关键词]:痉挛性双瘫、康复训练

1、资料

1.1 一般资料:于某,男,4岁,痉挛性双瘫,于2011年2月22日入我院进行康复治疗及相关治疗。

1.2 入院检查:脑电图大致正常,CT:脑室两侧扩大,合并症:无,IQ:正常。

1.3 康复评定:神志清楚,被动体位,查体合作,对答切题,手眼协调性尚可,左眼斜视,两侧鼻唇沟对称,口角无明显歪斜,可扶站、四点撑。

双上肢功能活动正常。

双下肢肌张力高,Ashworth2级,肌力差3级、远端2级。内收角30°,双侧髋关节内收内旋位。双侧屈肌挛缩。双侧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腘窝角140°。

ADL:中度功能障碍

2、方法

2.1 运动疗法

2.1.1 髋关节活动:仰卧位:下肢伸展并外展,治疗师位于患儿两膝之间,用双手固定两侧腹部,反复作躯干回旋运动,促通髋关节伸展、外展、外旋,因躯干的回旋运动而抑制了下肢的内收内旋的异常姿势,抑制了脊柱前弯,又由于躯干与髋关节的伸展,因而又促通过了患儿自发的伸展运动,在伸展的姿势下,促通躯干的回旋与身体重心的左右移动。

2.1.2肌肉牵拉:①仰卧位:患儿双腿稍分开,治疗师在患儿的双脚下方,用自己的双方扶住患儿的两个膝关节,做“劈叉”的动作。

②仰卧位:直腿抬高做屈髋伸膝的动作,牵拉掴绳肌2分钟左右,各重复3次,以维持和扩大膝关节的活动度。

③仰卧位:膝关节微屈,牵拉跟踺3分钟左右,各重复一次,维持和扩大踝关节的活动度。

2.1.3 渐进性抗阻训练:仰卧位,屈髋—膝—踝后,给小腿一个阻力,让患儿做“蹬腿”的动作,以增加双下肢的肌力。

2.1.4 Bobath训练法:给患儿足跟部外侧缘进行刺激性的扣击,可促进肌肉本身和皮肤的感觉,为立位平衡及行走打好基础。

2.1.5 单侧负重训练:训练师给予一定的帮助,使患儿单腿跪,单腿站,单腿—蹲起,以增强其肌力。

2.2家庭康复:靠墙站,蹲站,四点爬。

4、结果

经过5个月的治疗,患儿精神良好,基本配合治疗,抗重力伸展明显改善,肌张力降低,关节活动度增加,患儿的双下肢肌力达4级,双

腘窝角160°,配备踝足矫形器可独站30秒左右及辅助步行,但立为平衡未建立。

5、体会

脑瘫患儿的康复不在于一个人的努力,而在于更多人更多的努力。

5.1 治疗师的水平,经验及用心是关键。针对主要障碍适时、适度运用适合的方法,可运用各种方法,不要拘泥于一种方法。

5.2 患儿自身的体质能力是基础。患儿身体素质好,无癫痫,关节脱位或关节半脱位等综合症。

5.3 患儿家长配合是成功的一半,治疗师与家长的良好沟通,使其看到效果、树立坚定的信心。

5.4 坚持不懈的治疗和训练是成功的保障。脑瘫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治疗费外,患儿的衣、食、住、行及日常开销等费用,也是家庭必须长期承受的巨额费用,很多家庭不堪重负,不能坚持康复治疗,所以治疗师应该考虑家长的承受能力,以及效果与价格的比值,争取用较低的费用取得较好的效果,使家庭能坚持下去,才能保证达到良好的效果。

【1】李晓捷.实用小儿脑性脑瘫康复治疗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姓名 省市 县(市、区)乡镇(街道)

使用说明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是《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任务。为使这项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使脑瘫儿童通过康复训练改善康复状况,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广东省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在中残联编制的《脑瘫康复训练档案》基础上,根据新的训练任务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工作需要,对《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档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统一了指导用语、细化了康复评估与训练方法、规范了评分依据、细化了评估内容,以提高训练评估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更有利于基层使用。档案涉及功能评估、训练计划制定、训练情况记录、训练效果评估等康复训练的各个环节,对规范康复训练有重要意义。现就该档案的使用方法说明如下。 一、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及填写说明 、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及填写说明 (一)训练登记 筛选18岁以下,诊断明确、有康复潜力、家庭成员配合的脑瘫儿童作为训练对象,纳入重点工程任务,由康复训练人员填写“训练登记”。 (二)训练评估 训练对象的初次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均应依据“训练评估”进行。按照评估标准,由康复训练人员对训练对象的能力逐项评估、计分。通过初次评估,掌握训练对象目前的障碍和困难情况,为制定训练计划、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提供客观依据;通过中期的评估(在康复训练的中期进行),及时检查训练效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训练计划。通过末期评估,总结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

提出进一步康复的意见。“训练评估”由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分A、B两份,A表评估内容共11个项目,供医疗康复机构使用,B表评估内容共7个项目,共非医疗康复训练机构使用(详见“评估量表”)。 (三)训练计划 康复训练人员依据初次评估结果,结合机构、社区和家庭康复训练条件,共同确定长期与近期康复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包括针对训练对象主要障碍和困难所确定的训练项目、训练内容、训练安排等。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训练计划”。 (四)训练记录 由康复训练人员将训练内容、训练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要求每一个月填写一次。 (五)评估与总结 “评估与总结”包括阶段评估、末期评估与总结。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每三个月进行一次阶段评估,转介其他机构或其他原因结束训练时进行默契评估,计算由初次评估至阶段评估提高的分数,小结训练计划的执行情况,掌握训练对象目前存在的主要障碍和困难,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调整训练计划。末期评估与总结栏内,应填写末期分数和初次至末期提高的分数,判断训练效果,总结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意见。由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评估与总结”。 (六)评估标准 评估标准用于康复训练的效果评估,包括康复训练“评估项目”、“评分依据”和“效果判定”三项内容。“评估项目”与“训练评估”中的项目及要求一致。“评估依据”是依据训练对象完成康复训练评估项目规定的内容和要求、范围和程度,分为四个等级评估计分。“效果判定”通过对康复对象初次与末期评估分值之差,判

老人中风偏瘫后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老人中风偏瘫后如何进行 康复训练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老人中风偏瘫后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老人中风偏瘫后,应当尽早进行康复训练。中风后1—3个月为最佳康复期,半年后肌肉渐渐萎缩或形成偏瘫的模式化动作,再想恢复则难度大,所需时间长。步行是中风偏瘫老人独立生活的关键。应该在发生中风后一周,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分五个阶段循序渐进。1.坐起训练。坐位平衡是偏瘫老人最基本的训练。首先在床上帮助老人进行被动训练,扶住老人的肩、肘;踝、足等关节,缓慢有节律地反复做外,展、屈伸、旋转、上举和关节加压等动作,每天1—2遍。并鼓励老人用健侧腿伸人患侧腿下面,将患侧腿抬高,不断重复。开始坐起训练,要在床上放好靠垫,让老人缓慢坐起,由半卧位状态逐渐提高角度,延长时间。还可以在床架系上布带,让老人自己拉布带练习坐起。之后,让老人背部不依靠东西,自己扶床栏保持平衡坐位,最终达到能自己控制坐位平衡,进一步能移位、转身实现动态平衡。2.准备站立训练。老人坐在床沿上,两腿分开,两脚着地。以手撑床;在亡肢支持下,臀部缓缓离开床面。家人要做好辅助和保护动作。3.站立平衡训练。站不稳,就无法迈开腿。老人在家人帮助下双脚平行站立,脚掌完全着地,足趾不能钩地,膝关节伸直但不能过度。站立时间由开始几秒钟,逐渐延长至几分钟。切忌—串拉老人患侧上肢帮助其站立。老人能自行站立后,可进行靠墙站立、扶床站立的训练。家人两手扶持老人患侧腋下或臀部,用双膝控制好老人膝部至伸直状态,使其靠墙站立,然后逐渐放开扶住老人的手,直至老人能独自靠墙站立。在此基础上,再让老人扶床栏或平衡杆站立,并逐渐做到不扶物而站立。在站稳的基础上,两手扶床栏站立,身体做左右旋转和弯腰运动,左右两足交替提起,慢慢扶床横向移步等平衡训练。4.步行训练。主要目的是消除异常偏瘫步态,形成正常的步行姿态。先练习原地踏步,然后以患侧下肢和健康下肢互为重心,交替向前跨步和退步,左右侧向跨步。跨步后重心要随之转移,并保持患侧髋关节伸直位。步行训练时家人应站在老人的患侧进行保护和辅助。尽量将重心保持在中立位,避免过分将身体重心偏向健侧,反而引起患侧肌张力过高,难以形成正常步态。5.上下台阶训练。遵照健肢先上,患肢先下的原则,进行上下台阶练习。—上楼梯时用健手扶住楼梯栏杆,将身体的重心移向患侧,并使患侧髋关节保持在伸直位,然后用健足踏上台阶,患足跟进站在一个台阶上。下楼梯比上楼梯难,要在重心偏向健侧的同时,适当降低重心,用患足下台阶,待患足放平稳、重心移至患侧下肢后,将健足跟进同一台阶。在练习中,若出现头晕、胸痛、运动后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面色苍白出虚汗,说明运动量过大,应立即停止练习,或者减量练习。 脑梗塞中风病人后期康复训练计划

小儿脑瘫的运动康复训练方法

痉挛型的训练方法(原则) 缓解肌肉张力,增强肌力是训练之本。具体办法是牵伸肌腱,疏松肌肉,活动关节,用生物力学的方法矫正畸形的肢体,使其达到功能位置,然后协调运动功能,使患儿得以全面康复。 (一)剪刀步态和训练 1.患儿仰卧位,采用牵拉手法被动屈曲患儿双腿,做髋关节屈伸动作:采用摇髋法、分髋法对内收肌群进行牵伸,降低张力,保持片刻(这一点很重要),反复操作。 2.采用直腿加压坐位训练,固定双下肢外展位约60°(如果内收肌张力高还可以扩大到75度,但切忌度数不可过大,正常人股角也就150--160度,小月龄儿童更小),以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肌张力,此为静态训练。 3.重锤式髋关节训练椅,将患儿双下肢做外展—内收—外展的训练,在运动的同时达到牵拉肌肉,活动髋关节的目的,此为动态训练。 4.“骑马”训练,(用滚桶、木马、木椅等均可)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张力,恢复功能。 5.“爬高”及“爬行”训练,(采用蛙式即双腿尽量外迈)。 6.患儿扶杠侧行,以其主动运动逐渐缓解痉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达到下肢分合动作的熟练和矫正剪刀步态的目的。 7.患儿休息时双腿间放一枕头或其它柔软的物体,双脚尖尽量朝向外侧,鼓励患儿双腿分开。 (二)缓解下肢屈膝站立、行走的训练 1.采用仰卧、俯卧位压膝整足法,或直腿抬高的方法,牵拉挛缩的肌腱,缓解痉挛的肌肉。 2.站立弯腰拾物训练,牵拉痉挛的国绳肌群,缓解张力,同时增强腰肌力量。 3.弓箭步下压,膝关节伸展,股四头肌训练椅的应用,提高股四头肌肌力,拮抗痉挛的腘绳肌群,提高膝关节自主控制能力。 4.双杠一阶梯及站立挺膝训练,提高膝关节自主屈伸的能力,协调四肢运动功能的作用。 5.功率车,学步车训练,提高下肢主动运动的功能,增大关节运动范围。 (三)膝反张的训练 “膝反张”原因有三:(1)膝关节本身骨性变化,致膝关节位置不正常;(2)负重情况下,膝关节控制能力较差,表现为膝关节本体感觉消失,关节周围韧带松弛,股四头肌及腘绳肌肌力较弱或不呈正常比值收缩;(3)底屈肌挛缩或肌张力较高时也可导致膝关节过度伸展。脑瘫患儿膝反张的主因是肌张力不全。 1.压膝整足法,牵踝法,摇踝法,底屈肌牵拉训练。 2.膝关节屈伸,足背屈的训练,提高伸肌力量,协调拮抗肌张力。 3.爬行训练,膝关节屈曲位,有利于纠正反张,同时增加膝关节运动的控制能力,协调其运动功能。 4.提高国绳肌肌力降低伸肌张力,协调关节屈伸功能。 5.上、下阶梯训练,对于纠正膝反张及协调步态有较大的作用。矫正“膝反张”,主要的控制下肢伸肌运动,一般轻症以运动训练矫正,方法如下:患手膝跪位支撑在床垫上,患侧膝关节做屈伸训练,为配合协调运动,两膝交替屈伸进行训练,随着症状的好转,变为仰卧位或站立位进行,严重者下肢矫正或手术矫正。 (四)尖足,足内、外翻的训练 1.自我牵拉法—患儿面对墙壁站立,然后缓慢前趴,直到跟腱处感觉牵拉为止,还可

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方法

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方法——膝关节过伸训练 膝关节过伸造成的原因是:①膝关节本身有骨性变化,导致膝关节位置不正常。 ②在负重情况下,膝关节控制能力较差,表现为膝关节本体感觉消失,关节周围韧带松弛,股四头肌及腘绳肌肌力较弱或不呈正常比值收缩。③底屈肌挛缩或肌张力较高。④不正常按摩、用力过度,造成医源性损伤。 训练方法: ①提高股四头肌肌力训练:登坐位向站立位转移。练习时治疗师双手控制患儿双膝关节,使其不要过伸;或坐在椅子或床边,双手握在椅子或床边上,把腿踢直,持续3—6秒放下,如果完成轻松,可在患儿腕上施加适当的阻力。 ②提高腘绳肌肌力的训练:患儿呈俯卧位,家长用一只手固定其大腿,用另一只手握住患儿脚腕处,帮助患儿做屈、伸腿动作。在患儿独立完成这一动作时,可能会出现用力屈腿时臀部翘起,家长可用双手固定其臀部,并视情况在小腿上施加适当阻力。 ③提高足背屈肌肌力的训练。由于足底屈肌挛缩或张力高时,而导致膝关节过伸,对此类患儿来说这一训练很重要:治疗师在被动牵拉足底肌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时,治疗师一只手握住患儿踝关节,一只手握住足底上三分之一处,做足背曲90度或稍过,进行牵拉活动,或是患儿俯卧位时,治疗师一只手固定踝关节:一只手握住足以上三分之一处,向下用力牵拉(注意:膝关节屈曲90度)。或者在患儿双脚掌前放一木板,让患儿支撑蹲10分钟左右,或是让患儿坚持在一30度斜坡上蹲10分钟,每天3次,这个方法可对腓肠肌及底曲肌进行牵拉。 ④膝关节控制能力训练:一是用丝袜或松紧带固定膝关节,控制膝关节过伸。二是让患儿双手放在治疗师双肩上,治疗师把双手放在患儿膝关节外侧面控制膝关节,让患儿直立体干慢慢向下蹲,再慢慢立起。注意患儿直立时,膝关节要控制在正中位,千万不要有过伸现象,下蹲的幅度应根据患儿对膝关节控制能力来定。三是让患儿站立或蹲起时,治疗师要注意用语言控制双膝关节过伸。四是在患儿行走时控制:治疗师在患儿后面,用手制约患儿膝关节屈曲,在语言刺激下控制膝关节过伸。

儿童脑瘫康复训练

儿童脑瘫康复训练 1、言语治疗:语言治疗适用于轻度的脑瘫患儿,通过科学的训练达到患儿能够说话的状态,这个训练也是根据患儿语言功能受障碍类型进行治疗的,因此是很关键的治疗方式 2、心理行为治疗:这种方法是根据不同患者进行的,由于一些患者会表现出自闭自卑或者是各种情绪化等症状,这就要求要给患儿更多的心理呵护,要时常鼓励患者,心理的护理也是相当关键的,不管是治疗什么疾病健康的心态比什么都重要 3、家属护理治疗:不管是什么疾病,什么病人,病人最经常生活在一起的就是家人,病人的饮食起居离不开家属,这就要求患者家属一定要耐心的照料患儿,多学习一些护理的知识,家属的护理对于康复脑瘫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三、康复目标的制定 脑瘫儿童均表现出运动发育迟缓和异常的姿势及运动模式等,所以当我们看到一名脑瘫孩子时,要对他进行全面的检查,除一般常规体格检查外,还要对反射、运动发育能力、异常姿势、异常运动模式、语言、认知行为等进行评估。当评估完成后,我们要根据评估的结果,分析脑瘫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制订治疗目标。 治疗目标包括: ①短期目标 指治疗师对脑瘫儿童进行了短期治疗后,能最先达到治疗目的的目标,是治疗的最初目的,短期目标一般可以制订一个或多个,它的制定是为了脑瘫儿童经过反复强化训练后最快达到纠正或改善功能的目的。 ②长期目标 是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一个或多个短期目标训练后,得到一个较好的功能纠正和改善,如功能性地会坐、会站、会走等。 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制订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对于一个脑瘫儿童来说,当一个目标实现后,再进行下一次功能评估,设计出新的治疗目标(图11-1)。 例如:九个月痉挛型脑瘫儿童坐位下表现为圆背、坐位面积小、负重点在骶尾骨、坐位平衡差、向侧方跌到时上肢没有保护性反应。短期治疗目标:头躯干的控制、纠正骨盒位置、髋关节的充分屈曲和外旋能力、腰背肌的力量训练、上肢的保护性反应。长期治疗目标:建

偏瘫的康复训练

偏瘫的康复训练偏瘫的定义:偏瘫是指因脑外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瘤等原因所导致的以半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疾病,同时可伴有失语、失认、情绪低落和视物不全等症状。 一、常见障碍 1、运动障碍运动障碍是指偏瘫一侧是上下肢不能活动,活动空难或不灵活。 2、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常常表现为偏袒肢体的疼痛、麻木。有些患者的疼痛和冷热感觉全部丧失,热水袋烫伤了皮肤也毫无感觉。 3、语言___言语障碍有一部分偏瘫患者,尤其是右侧偏瘫患者(脑的左半球有病变),说话或交谈时常常发生以下某一种或几种情况:(1) 患者说话不清楚,即所谓口齿不清。 (2) 患者说不出话,或像打电报那样断断续续地说出几个单字。(3) 患者听不懂亲人说的话,成为感觉失语症。(4) 患者有时既说不出话,又听不懂别人说的话。(5) 患者写字困难或不能写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6) 患者看着字不会读。医学上称为失读症,或称阅读障碍。 4、认知障碍认知是一个人认识和理解事物过程的总称,包括识别、记忆、思维、推理等。认识障碍常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辨别不清当时是上午还是下午。时间定向障碍(2) 辨别不清当时所处的地点。地点定向障碍(3) 对病前所熟悉的人现在也不认识了。人物定向障碍(4) 反应冷漠、精力不集中。注意障碍(5) 丢三落四,前面说了后面忘。记忆障碍 5、情绪障碍患者可以表现为不言不语,也可以表现为吵闹不安,甚至哭叫不休,情绪很不稳定。 6、能力下降(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常常表现为吃饭喝水要人喂,洗脸刷牙要人帮着做,自己不能洗澡、穿衣、穿鞋,大小便全靠别人帮助。(2) 行走困难,走路一拐一拐的,有的患者需要别人扶着走或者两个人架着胳膊走,严重者则完全不能行走。 (3) 上下楼梯困难,一部分患者虽然能够行走,但上下楼梯困难或者根本不能上下楼梯。(4) 不能使用日常简单的工具,如不能打电话、不能打伞、不能剪指甲等。(5) 不能与人交流,由于行动、说话、交流、思维等多方面的障碍,不能从事原来的工作,严重者丧失全部工作能力。 7、吞咽障碍吞咽障碍的患者表现为流口水、喂食时食物常停留在口腔内、喝水呛咳。凡遇吞咽障碍患者,喝水时要将其头歪向肢体正常的一侧,将食物加工成糊状,这样做可减轻吞咽困难。 8、常见的病发症最常见的是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1) 肩关节半脱位多见于脑卒中早期,半数的患者可能发生,尤其在整个上肢处于软瘫期时。患者坐位或站立位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使肩关节半脱位更加明显,在肩部可以摸到一个凹陷。一旦发生肩关节半脱位,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法:①患者卧床时应采取正确的姿势;②护理人员用指尖轻叩患侧肩膀周围的肌肉;③上肢负重训练。 (2 ) 肩—手综合症见于脑卒中后1-3个月内。主要表现是:①瘫痪的手部肿痛,以手背肿胀并呈粉红色或淡紫色为常见,用手摸之有温热感;②患侧手的关节屈伸困难;③后期则出现手部肌肉萎缩,手掌变平,手的运动功能永远丧失。肩—手综合征的发生与腕关节长时间屈曲受压,过度牵拉患手等有关。具体治疗措施:①保持良好的坐卧姿势,避免患手长时间下垂;②加强患侧上肢的被动和主动运动,以防关节挛缩;③对于肿胀的手指可采用压迫缠绕发,通常使用直径1-2mm的线绳由远端向近端缠绕手指,每个手指都缠绕一遍后,最后缠绕手掌。每天缠绕1-2次可获得明显的效果。 9、康复训练的时间选择偏瘫康复训练根据其病情演变的过程,一般可分为3个时期。(1)急性期从发病开始直至一周,属于急性期。这个时期的病情一般不十分稳定,应以治疗

脑瘫儿童综合康复训练的个案白晓doc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实践报告 标题:脑瘫儿童综合康复训练的个案研究 类型: 指 导 教 师:罗治安、廖元贵 系 别:康复医学系 班 级:康复1031班、康复1033班 学 号:1026043106 、1026043312 姓 名:吴丹 白晓 2013年5月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毕业专题 √

目录 一、研究对象 (3) 二、研究目的 (4) 三、研究方法 (4) 四、研究过程 (4) (一)训练前情况 (4) (1)外在表现 (4) (2)构音动作技能的检查 (5) (二)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5) (1)训练计划的制订 (5) (2)训练的实施 (6) 五、结果 (7) 六、讨论 (8) 参考文献 (8)

脑瘫儿童综合康复训练的个案研究 作者:吴丹(康复1031班)、白晓(康复1033班) 指导老师:罗治安、廖元贵 摘要文目的:以一例脑瘫儿童为个案,对其进行以语言、认知和动作技能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探索综合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主要在语言、认知和动作技能三个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改善。结果:表明综合康复训练对脑瘫儿童有效。 关键词脑瘫儿童综合康复训练运动训练语言训练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指由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1}。患者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部分儿童会诱发智力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异常等症状{2}。这些障碍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发育成长,使儿童无法独立生活。脑瘫儿童的康复问题一直是医学界和特殊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学龄前是儿童语言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期,如果错过良机,损失将无法弥补。但是目前,脑瘫儿童的早期康复倾向于重视肢体康复训练,相对轻视语言和认知训练{3}。 脑瘫形成的病因主要有: (一)出生前:1 怀孕早期的母体感染 2 母亲乱用药物 3 受孕前或妊娠早期碘缺乏 4 多胎妊娠 5 宫内生长迟缓 6 早产 7 基因缺陷(二)出生时:1 难产、严重窒息(大脑缺氧) 2 产伤,颅骨创伤造成闹组织受压 (三)出生后:1 核黄疸 2 婴儿期颅内感染,如脑膜炎 3 脑瘤 4 脑出血脑外伤 5 由于气道阻塞或心跳骤停造成的缺氧 1、研究对象 李某某,男孩,2011年3月出生,足月顺产,出生时有短暂缺氧窒息现象。2011年春季常规检查时发现其脑间隙增宽,故家长带其到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所详查。结果显示脑干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正常,但脑CT的结果显示脑细胞容量不足。DDsT的检查结果也表明其智力发展可疑,四肢运动发展水平低于实际年龄6个月。其随后走访多家医院在不同医院就诊,有的医生认为是发育

康复科病历-脑出血-偏瘫-入院记录

入院记录 姓名:邓本御出生地: 江西吉安 性别: 男地址:青原区河东乡邓家村 年龄: 47岁入院日期: 2012-2-19 10:00民族: 汉记录日期: 2012-2-19 15:30 婚否: 已婚病史叙述者:患者家属 职业: 农民发病节气:雨水 主诉:右侧肢体活动障碍伴言语欠流利三月余。 现病史:患者家属诉患者于2011年11月11日因脑出血致右侧肢体活动障碍伴言语欠流利,遂立即入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就诊,给予对症处理后病情稳定(具体治疗情况不详),仍言语不利,右侧肢体活动障碍。遂于今日入我院要求住院行康复治疗。入院后,患者仍右侧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利,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患者自起病以来,精神软,饮食可,睡眠较差,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患者既往身体尚健康,除此次脑出血外,否认有其他心脏病、糖尿病史、胃病史等脏器病史。否认外伤手术史、输血史及伤寒、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药物、食物等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原籍出生长大。无疫水接触史、疫区生活史,无放射性物质和工业毒物接触史; 生活条件良好,居住地无潮湿阴冷之癖;稍有吸烟及喝酒,无其他特殊嗜好;无冶游史。 婚育史:已婚,配偶体健,育一子一女,均体健。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传染疾病、遗传疾病史。 体格检查 T:36.5℃ P:82次/分 BP:120/90mmHg R:20次/分意识清晰,精神软,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形体适中,被动体位,轮椅推入病房,检查合作,回答欠流利。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五官端正,双

眼无眼球凸出,眼睑和颜面部无水肿,结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口唇无紫绀,咽不红。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无畸形,呼吸运动对称,呼吸音正常,未闻及异常呼吸音及干、湿罗音。心率:82次/分,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无扪及,胆囊未扪及,麦氏无压痛,墨菲氏征阴性,肝区及双肾区无扣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5次/分。脊柱居中位,左上下肢正常,右上下肢活动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低下,完全依赖;右上肢Brunnstrom 1期,右下肢2期;各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专科检查:右上下肢活动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低下,完全依赖;右上肢Brunnstrom 1期,右下肢2期;各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患者因刚从吉安市中心医院转入我院,故患者及家属拒绝我院的常规检查。 初步诊断: 脑出血后遗症(右侧肢体偏瘫) 2012-2-19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治疗方法有哪些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治疗方法有哪些 *导读: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是一种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隐性遗传为病因,以肌张力增高、双下肢痉挛性肌无力、小脑性共济失调、感觉障碍、痴呆为临床症状的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发病群体多为儿童或青年人,发病者多为男性,发病者父母其中一方或双方都患有此病。得了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怎么办,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治疗方法有哪些,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是一种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隐性遗 传为病因,以肌张力增高、双下肢痉挛性肌无力、小脑性共济失调、感觉障碍、痴呆为临床症状的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发病群体多为儿童或青年人,发病者多为男性,发病者父母其中一方或双方都患有此病。得了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怎么办,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治疗方法有哪些,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得了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怎么办? 1.检查 (1)诱发电位:上肢诱发电位显示正常,下肢诱发电位异常,明显传导速度减慢。皮质脊髓束传导速度也下降。 (2)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虽正常,但经肌电图检查

后,发现神经有所改变。 (3)MRI:大部分患者头颅发育正常,少部分患者会发育不良,出现小脑萎缩或大脑萎缩现象。 2.诊断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诊断依据比较多,可根据家族史、儿童期发病进行诊断,也可根据共济失调、肌萎缩、痴呆等临床症状进行症状。最重要的诊断依据,也是最不容忽视的诊断依据为缓慢进行性双下肢痉挛性截瘫、剪刀步态。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治疗方法有哪些? 目前,在医学上暂没有任何一种特殊治疗法能够在短时间内治愈此病。常见能缓解病症及减少并发症的方法为药物治疗法。除了服用药物外,患者日常还可以通过肌力训练来改善功能残疾,提高未受损肌肉的力量,减缓肌肉萎缩,缓解肌肉疼痛症状;还可适当做伸展训练,以提高肌肉力量,代偿无力肌的肌力,减轻肌腱炎、滑囊炎等并发症;还可以适当做有氧训练,提高肌肉耐力,减轻自身不适之症,改善心血管适应性。常见有氧训练有游泳、步行、爬山、汽车等。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治疗方法有哪些,相信大家已经知道。如果大家还有相关疑问,欢迎咨询相关专栏的医生或者各专业医院的医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告知患者答案。

脑瘫的分型以及临床表现:

脑瘫的分型以及临床表现: 1.痉挛型(偏瘫,双瘫,四肢瘫) 痉挛型脑瘫主要损伤部位是锥体系,但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主要表现如下: (1)肌张力增高:被动屈伸肢体时有“折刀”样肌张力增高的表现。关节活动范围变小,运动障碍,姿势异常。 (2)由于屈肌张力增高,多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旋内收模式。 (3) 上肢表现为手指关节掌屈,手握癸,拇指内收,腕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过多使用上肢,易出现联合反应,使上肢发育受到影响。 (4)下肢表现为尖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屈曲或过伸展,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大腿内收,行走时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下肢分离运动受限,足底接触地面时下肢支持体重困难。 (5)多见躯干及上肢伸肌、下肢部分屈肌以及部分伸肌肌力降低。 (6)动作幅度小、方向固定、运动速率慢。 (7)痉挛型双瘫在脑瘫患儿中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全身受累,下肢重于上肢,多表现为上屈曲模式和下肢伸展模式。 (8)痉挛型四肢瘫一般临床表现重于痉挛型双瘫,可表现为全身肌张力过高,上下肢损害程度相似,或上肢重于下肢。由于大多一侧重于另一侧,因此具有明显的姿势运动不对称。 (9)痉挛型偏瘫患儿临床症状较轻,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姿势运动,-般6个月后显现症状,1岁后左右差别明显。正常小儿很少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痉挛型偏瘫的患儿却可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此型可见明确的影像学改变。 (10)视觉发育速度缓慢、视觉体验效应不足、视觉功能发育不足,影响粗大和精细运动发育速度和质量。 (11)可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胆小、畏缩、内向性格等。 (12)临床检查可见锥体束征,腱反射亢进,骨膜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2岁后病理反射仍呈阳性。 (13)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儿易患本型,本型占脑瘫患儿的60%~70%。 2.不随意运动型: 损伤部位以锥体外系为主要表现如下: (1)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面肌肉、发音和构音器官受累,常伴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 (2)当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运动时,表现为不自主、不协调和无效的运动增多,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延至全身,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头部控制差、与躯干分离动作困难,难以实现以体轴为中心的正中位姿势运动模式。 (3)肌张力变化:主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协同肌收缩顺序方向、力的大小不能协调,肌张力强度和性质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主动运动或姿势变化时肌张力突然增高,安静时变化不明显。婴儿期多见肌张力低下,年长儿多见肌阵挛、肌强直等。由于多关节出现过度活动,使姿势难以保持,因而平衡能力差 (4)原始反射持续存在并通常反应强烈,尤以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姿势为显著特征,呈现非对称性、头及躯干背屈姿势。 (5)由于上肢的动摇不定,可使躯干和下肢失、、去平衡,容易摔倒。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诊疗指南【2019版】

43.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概述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是一组以渐进性双下肢痉挛性截瘫、步态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遗传变性病。本组疾病具有明显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临床表型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两大类,遗传方式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 连锁遗传。单纯型HSP 神经系统受累较为集中,以缓慢进行性双下肢痉挛性瘫痪为主要表现,可合并高张力性排尿障碍和轻度深感觉障碍。复杂型HSP 则在此基础上合并其他神经系统损害,如共济失调、认知障碍、癫痫、锥体外系受累、周围神经病等。目前已发现HSP 的致病基因超过70 种,还有部分类型已经在染色体初步定位,但尚未明确具体致病基因。主要类型与相应致病基因,见表43-1。 表43-1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主要类型与相应致病基因 疾病致病基因 AD-HSP ATL1、SPAST、NIPA1、WASHC5、ALDH18A KIF5A、RTN2、HSPD1、BSCL2、REEP1、 ZFYVE27、SLC33A1、VAMP1 AR-HSP C Y SPART、SPG21、B4GALNT1、DDHD1、 K I NT5C2、GBA2、A P4B1、A P5Z1、T ECPR2、 AP4M1、A P4E1、A P4S1、V PS37A、D DHD2、 C12orf65 、CYP2U1 、TFG 、ARL6IP1 、 ERLIN1、A MPD2、E NTPD1、I BA57、M AG、 CAPN1、F ARS2、A LDH3A2、A LS2、K IF1C、 MARS2、MTPAP、AFG3L2、SACS X 连锁HSP L1CAM、PLP1、SLC16A2 复杂型HSP 异质性强,疾病表型与肌萎缩侧索硬化、共济失调、脑白质病

脑瘫理论

步行脑瘫患儿的矫形器治疗 步行脑瘫患儿的特点是能够独立步行(包括应用矫形器和助行器具)。这类脑瘫患儿多见于2~4岁的粗大运动功能受限程度分类I级、Ⅱ级、Ⅲ级者和4岁以后的Ⅳ级者。据统计大约有273的脑瘫患儿可以恢复到可以步行的水平。 步行脑瘫患儿矫形器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步行功能;预防和矫正下肢畸形。 影响脑瘫患儿步行功能的因素很多,可能引起下肢畸形的因素也很多。因此,矫形器处方之前需要全面地收集临床处方中需要的有关信息,应特别注意步态的分析和检查。脑瘫患儿的步态分析是相当复杂的系统工作,但又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步态分析中,首先应当注意检查脊柱与双下肢髋、膝、踝、足部所有关节的运动功能障碍、畸形,然后将其与患儿步行中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上出现的异常步态相联系,进行原因分析,再根据异常步态的原因分析结果,制定全面康复治疗计划。最后再根据全面康复治疗计划提出矫形器的处方。 1.偏瘫型步行脑瘫患儿的矫形器治疗1987年W inter等人根据畸形的范闱和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将偏瘫型脑瘫患儿分为4型:I型;Ⅱ型;Ⅲ型;Ⅳ型。 (1)Winter I型脑瘫偏瘫儿:这类脑瘫患儿有相当好的步行功能,站立没有畸形,只是踝关节背屈肌肉力弱,步行的摆动期出现垂足畸形。适合选用后侧弹性塑料AFO或选用带踝铰链的AFO,要求踝铰链背屈助动,跖屈阻动。这样既可以解决摆动期足尖拖地的问题,又可以改善足跟触地时的缓冲性能。 (2)WinterⅡ型脑瘫偏瘫儿:这类脑瘫患儿站立位出现跟腱紧张的现象,步行中会出现痉挛性的马蹄外翻足、摇椅足或马蹄内翻足。对这类足部畸形应检查清楚畸形的手法可复性和肌张力的情况。对这类脑瘫患儿矫形器治疗的主要任务是抑制小腿三头肌和屈趾肌的痉挛及预防、矫正足部畸形。 对于轻度痉挛合并轻度可复性马蹄外翻、平足、马蹄内翻足者,适合选用足底全接触的矫形足垫。对轻度马蹄外翻足应注意矫正足跟外翻和足弓下陷;对马蹄内翻足应注意矫正足跟的内翻畸形和足前部的内收畸形。 当跟骨外翻或内翻比较严:重时,为了提高矫正足跟外翻或内翻的能力,可以选用踝上AFO(亦简称为SMO或动态型AFO,缩写为DAFO)。这种矫形器仍保留了一些踝关节的跖屈、背伸活动,有利于患儿的神经肌肉运动系统的发育,较好地体现了尽量减少限制关节运动的原则。因此,这一类的AFO或DAFO对共济失调或运动失调的脑瘫患儿更有意义。 当患儿小腿三头肌中度痉挛,步行中摆动期、支撑期都出现了明显的痉挛性马蹄畸形时,则适合选用硬踝塑料AFO或抗地面反作用力AFO。 对于严重痉挛,合并严重的足踝畸形的患儿则应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矫形器治疗只能起到分散足底压力,缓解畸形发展,改变足底承重力线位置的作用,不宜奢求矫正畸形的作用。 (3)WinterⅢ型脑瘫偏瘫儿:这类脑瘫患儿不但出现了明显的痉挛性踝足畸形,而且出现了膝关节的畸形。偏瘫型脑瘫患儿的膝部畸形以膝关节过伸最为常见。这类膝关节过伸大多由于长期站立、步行中小腿i头肌痉挛,足前部趾骨头和足趾过度承重所引起。对这种膝过伸畸形可以选用硬踝塑料AFO,通过矫正痉挛性马蹄畸形和调节身体的承重力线进行矫正。应当注意的是,患儿开始穿用这种矫形器时不会很快适应,需要几周的使用训练和适应的时间。 (4)WinterIV型偏瘫型脑瘫患儿:这类脑瘫患儿站立步行中不但出现了前面介绍过的踝足、膝部畸形和功能障碍,而且还出现了髋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常见的髋部畸形、功能障碍有:①下肢不等长:一般表现为长侧下肢髋关节内收畸形、膝关节屈fH1畸形,短侧下肢

康复科病例报告

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病例报告 实习地点: 实习学生:指导老师: 1、前言:1)此次评价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以及患儿的姥姥、奶奶、各医生、护士的配合和帮助下才得以完成,特在此表示感谢。 2)选择该病人的理由: (1)该患者为CP痉挛型双瘫患儿,比较典型,需要一个OT师去更全面的去考察患者,对OT师来说更具有挑战性。 (2)该患者虽有注意力不集中,但能配合训练,而且主动性比较高。 (3)该患者入院时间不长,在本院进行OT训练的时间不长,因此OT的干涉会比较明显。(4)痉挛型双瘫为小儿脑瘫中的常见病例,通过对其的评价、治疗、研究,能更好的掌握该病种及其治疗方法以及以后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5)通过治疗该患者能使自己更好的处理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关系。 2、患儿情况: 1)基本情况:性别:男年龄:4岁2个月申请做OT时间:2005年8月30日 2)医学情况: 诊断:脑性瘫痪痉挛型双瘫(中度) 现病史:患儿系第一胎第一产,经剖宫产,胎龄8月早产。出生体重3100克,出生后窒息,入保暖箱10天。孕期患“糖尿病”“羊水过多”。患儿因至今不能独站、独走入我院进行康复治疗既往史:患儿9月在西安市儿童医院诊为“脑瘫”,一直予以对症治疗。2005年3月至8月初在北京市儿童医院予以“PT、OT、ST”、水疗、针灸、按摩等训练,病情好转。 3)个人社会生活史: 家庭构成:父亲、母亲、患儿、奶奶、爷爷五口之家。 经济状况:父亲是一个士兵,母亲是工厂的职工,家中仅能维持其康复治疗费用。 爱好:玩,看电视 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自费 4)其他科室相关情况: Dr:患儿属中度痉挛型双瘫,治疗目标:坐位平衡、站立、生活自理。 Ns:已交待其奶奶在空闲时间教患儿练习坐、站、穿脱袜子等。 Pt:手法牵张改善其内收肌和腘绳肌的短缩,改善其ROM,提高其骨盆控制能力,提高其站立、步行能力。 St:提高其言语清晰度,使其很好的交流。 3、作业治疗的评价: 1)整体印象:性格欠活泼、不太爱动,能进行简单的短句水平的交流,但不太爱说话,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经常注意突然出现的人或事。 2)患者奶奶及姥姥的要求:ADL能自理,能站、行走,将来能上学。 3)反射:a、腱反射:膝腱反射左(+),右(+),跟腱反射左(+),右(+),踝阵挛左(-),右(-), 膑阵挛左(-),右(—) b、病理反射:Hoffmann征:左(+),右(+) Babinski征:左(-),右(-) c、姿势反射:ATNR(—)STNR(-)阳性支持反射:左(+),右(+)坐位平衡反应(+)立位平衡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下方,前方以及侧方均为(+),后方(-)

痉挛型脑瘫患儿如何进行训练

痉挛型脑瘫患儿如何进行训练 痉挛型脑瘫患儿均有程度不同的运动障碍,建议通过各种运动训练手法能有效改善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挛缩变形,降低肌张力,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从而消除或改善运动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残疾,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 痉挛型脑性瘫痪有何特点 在脑瘫患儿中,痉挛型脑瘫所占的比例最多,最为常见,伸张反射亢进是本型的特征。一般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者易患本型脑瘫,占脑瘫的50%以上,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异常痉挛性,可随着成长而发生关节挛缩变形,显著特点为上肢内旋后伸,拇指内收、握拳,下肢内收内旋,屈膝屈髋,尖足等。 痉挛型脑性瘫痪运动训练的目的 针对此型脑瘫患儿,运动训练的目的是促进肌肉关节活动,牵伸挛缩肌腱和韧带,松弛肌肉痉挛,防止肌肉萎缩,降低肌张力,提高身体旋转能力,促使患儿髋关节伸展及四肢外展、外旋姿势的出现,分离运动和交互动作的出现,支撑动作的完善及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 如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训练 (1)抑制上肢的内收内旋、拇指内收、握拳、屈肘、肩关节后撤,保持良好的体位和姿势,采用Bobath手技。其训练方法如下: ①拇指关键点控制训练。②被动手指屈伸训练。③上肢带关键点控制,双上肢外展外旋、上举。④抱球姿势。⑤Bobath球或滚筒上训练,仰卧其上促进全身伸展姿势。仰卧一侧并抱腿抑制头背曲,俯卧其上促进抬头和手支撑。⑥拧毛巾式训练纠正内旋后伸。⑦中线活动的促通。 (2)抑制下肢的内收交叉、屈膝屈髋、尖足、足内外翻: 其训练方法如下: ①双下肢交互运动训练,对降低肌张力,抬腿跨步都有帮助。 ②双下肢外展、外旋训练,纠正内收交叉。③双侧内收肌的放松和按摩。 ④骑跨于滚筒、花生球上或借助于髋关节外展训练椅。 ⑤利用手法和内外翻矫正板纠正足内外翻。

脑瘫儿童肢体康复个训

《脑瘫儿童肢体康复个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走、跳、爬等康复训练,提高下肢关节的控制能力; 在游戏中进行康复训练,逐步养成自觉训练的习惯; 养成勇敢顽强,自强不息的良好意志品质。 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各种走、爬的技术。难点:各种动作的有机结合,身体各关节协调发展。 教学准备:使用教具:长绳、体操垫若干、笔记本电脑、音响、毛绒玩具若干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评估 和学生亲切交流,鼓励学生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教授学生日常活动的注意事项。 设置教学情境:过关我最棒根据老师的指令进行一些相应动作的练习。准备好服装,打扮成小红军脑瘫儿训前的评估,回顾上一次的训练情况,并针对学生的主要症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使用踝关节矫正仪训练,斜板站立) 实施训练 各种姿势的走示范各种姿势的走。沿直线走,沿曲线走,沿螺旋形走。 沿直线走,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 沿曲线走,注意适当调整双脚着地的位置。 3、沿螺旋形走,注意适当调整双脚着地的位置,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根据老师的要求一

步一步地完成每项动作,注意身体始终保持平衡。保持平衡姿势,高质量完成动作。(七色花鼓励)应对不同的姿势的走,作出相应的平衡姿势。(七色花鼓励)通过各种形式的走,锻炼学生平衡能力,调动下肢关节能灵活地、协调地完成动作。各种走的姿势的难度逐步加大,让学生体验应对突发地形变化应该怎样正确处置。同时促进下肢各关节协调发展。 2、各种方法的跳(向上跳,向前跳) 3、各种形式的爬(手脚配合爬,双脚蹬地爬)4、放松按摩活动 1、手脚配合,前脚掌着地,双臂用力,向上跳。争取碰到老师的手。 2、在保持身体平衡的基础上,前脚掌着地,双臂用力,做出向前跳跃的动作。 1、手脚配合爬,注意手脚协调配合,完成动作。 2、双脚蹬地爬,努力用双脚蹬地,完成动作。学生躺在垫子上,全身放松。老师在一旁加强保护,防止摔倒,鼓励学生努力向上跳跃,争取碰到老师的手。(七色花鼓励)加强防护措施,注意学生安全,适当放置海绵垫,鼓励学生使用双臂,协同发力,完成向前跳跃动作。(七色花鼓励)学生必须手脚协调配合,在海绵垫上完成动作。(七色花鼓励)学生必须非常艰苦地用双脚蹬地完成动作,不允许用手等关节参与爬。(七色花鼓励)老师一边播放轻松的音乐,一边帮助学生开展全身放松活动。学生练习的难度由易到难,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动作,锻炼学生机智、灵敏素质,促进下肢力量发展。康复训练是一项比较枯燥的过程,因此在训练中加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做到劳逸结合。(粉红塔的叠放)学生完成此动作,应该比较累的,对学生的挑战也较大,必须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意志坚定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三、训练总结 1、课堂小结 2、布置家庭训练任务 3、下课,互道再见。根据授课时所要求的规定,有在坐听课老师做评委,获得多少颗七色花,然后根据七色花的多少兑现相应的毛绒奖品。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制订目标机制,达到教学要求,激励课堂综合表现。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个别化教学教案基本情况姓名魏叶性别女出生年月残障类别智力:√听力:视力:智力障碍 IQ:听力障碍(dB)左右社会适应性:不适应障碍左右学习基础无任何学习基础主要特点与问题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还伴有智力落后和惊厥等现象。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教学目标模仿刷牙实施措施 (教学方法手段、辅导措施、硬件设施等) 1.把孩子的牙刷,牙膏放在固定的地方。 2.老师和孩子一起刷牙,让他模仿老师刷牙的动作。如果孩子模仿着刷牙,老师要表扬他。 3.在刷牙的时候,要辅导他。4.让孩子自己对着镜子刷牙。 5.开始时,老师握

偏瘫患者康复训练

脑梗塞 偏瘫康复训练幻灯片2 概述 ?脑梗死(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 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急性 期内导致的障碍:偏瘫:占70-85% 。 ?偏瘫是指因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瘤等原 因所导致的以半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 现的一种常见的残疾,同时可伴有失语、失认 情绪低落和视物不全等症状。 幻灯片3 偏瘫康复基本知识 偏瘫常见障碍 ?运动功能障碍:指偏瘫一侧的上下肢不能活动、活动 困难或不灵活。 ?感觉障碍:常常表现为偏瘫肢体的疼痛或麻木。 ?言语障碍:失语、构音障碍、读写、计算障碍。 ?认知障碍:时间、地点、人物定向障碍;注意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障碍等。 幻灯片4 偏瘫常见障碍 ?吞咽障碍:饮水呛咳、流涎、口腔内残留食物等。 ?情绪障碍: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迟滞、淡 漠、兴奋等。 ?能力下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行走困难;交 流障碍;工作能力下降等。

训练内容和方法(一)卧姿的训练 适用对象:卧床的偏瘫患者 目的:为了防治并发症,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包括方法: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仰卧位三种。 幻灯片6 患侧卧位 ?患侧卧时,使患者肩前伸,将患者 肩拉出,避免受压和后缩,肘关节 伸直,前臂外旋,指关节伸展,患 侧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微屈,健腿 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该体 位可以增加患侧感觉输入,牵拉整 个偏瘫侧肢体,有助防治痉挛。 幻灯片7 仰卧位 ?枕头勿太高。 ?在患侧肩部,臀部下面放置薄枕或软垫将 其稍稍垫高。 ?患侧上肢放于体侧,一定要处于伸肘、伸 腕的体位,并避免前臂处于旋前位(即手 心向床面)避免肘关节屈曲,手指可以自 然放置。 ?患侧膝关节下可以用直径数厘米的软物支 持,也可不支持。 ?可在患侧下肢外侧放置软垫以纠正患腿外 旋,以足尖外旋得到改善为度。要注意 意,如果被子太重也会压迫患足,造成足尖 外旋,可使用支撑物将被子撑起。

小儿脑瘫康复训练方法

小儿脑瘫康复训练方法 第一,训练头部控制得方法 1、痉挛型此型患儿经常就是后仰得,所以,训练者将两手放在患儿头部得两侧,把颈部向上拉长,并用前臂将患儿得肩膀往下压。用手抓住患儿得前臂,将她得手抬高且往外转,拉坐起来,即可使患儿得头抬高而保持正位。 2、徐动型此型患儿得肩关节往往外转,双手或一手扭曲。训练者应将患儿得手臂拉直往内转而稍往下压,慢慢将患儿拉坐起来,可促进患儿得头部保持抬高而向前。 3、肌张力低下型由于肌张力太低,患儿得头无法控制在正中位置。训练者应用手抓住患儿肩膀,用大拇指顶在胸前,将肩膀往前以给患儿较大得稳定性,协助将头抬起。 第二,四肢训练方法 1、上肢常见得痉挛型小儿,头歪向一侧,肩关节内转下压、手肘弯曲前臂内转而手心朝下,腕关节屈曲,大拇指握于手心。可将手臂抬高、伸直、向外转,并将拳头张开。若肘部弯曲很厉害,可以将它向内或向外转,同时即可及手臂伸直。若患儿得拳头紧握,可以利用手臂伸直外转得方法使手腕与手指都自然伸直。用手将患儿得手掌平放、腕部向上屈,使手活动腕、肘、手一起伸直得方式。 控制徐动型脑瘫手臂。典型得伸直模式,常见于徐动型患儿,肩关节外转,双手或一手挛曲,而常见髋关节过分挛曲现象。方法为将小孩得手向内转而稍微往下拉,当小孩向前拉时,再慢慢将其手向上抬,如此可促进小孩头向前弯,拱背,并改善髋关节过分弯曲现象。 2、下肢下肢呈僵直并夹紧时,最好得活动方法就是控制膝关节,时双腿外转,自然轻易地分开两腿夹紧时可将髋关节弯起来,并旋转活动髋关节即可放松。两腿鹰爪般钩起来得,活动时先将下肢往外转,足背屈,然后将脚趾拉直。

第三,翻身得训练 将患儿得头转向一边,用手紧紧固定她得下颚,在第五胸骨间隔处外压,并且推向胸前得对侧,患儿得身躯就诱发出反射式得翻身动作。用患儿自身盆骨得转动带动患儿得翻身动作;手臂控制式得翻身方法,用头部控制式翻身得方法。 使小儿仰卧或侧卧在大毛巾、大浴巾、吊床上,使之倾斜翻身。对肢体紧张儿童,先将她后臀抬离地面,用手握其手足卷成象个球,从一边滚向另一边,使她得身体放松,可左右翻滚。训练她从侧卧位翻身,活动她得腿,扭动她得身体。同时握住前臂,鼓励她转头并将前臂转过来。 第四,坐姿训练 1、痉挛型先将患儿得两腿分开,上身前倾,并用手将下肢压直,并且鼓励患儿向前弯腰。 2、手足徐动型将患儿两脚并拢弯曲,并用手捉住肩膀,向前内方转动,让她自己用双手撑在两旁支持自己。 3、肌张力低下型训练者抱住患儿,用双手在患儿得腰椎部位往下压,并且用大拇指放在脊椎两旁给以固定力,可促进头及身躯得伸直。当患儿学会坐稳后,可以常常前后、左右把她推动,让患儿学会在动态中保持平衡。 4、患儿坐不稳时可以叫她盘上腿坐,使身体前倾,坐时腰要伸直。盘腿坐对痉挛型髋关节劈开不良者有好处。对大一些儿童可将她双膝伸直,坐在您得腿上。为了让她得背伸直,握住她得髋部,往下按压。孩子可坐在有靠背得椅子上,椅子高度为:髋关节、膝、踝关节屈曲90°,双足均能着地为标准。如头与身体不能控制时,可制作带扶手得椅子,以预防肩向后撤与两腿过度外展。 第五,爬行训练 当患儿刚开始学习爬行时,要以手固定骨盆,然后轻轻地将盆骨向上提,左右交替,有助于患儿练爬行。选容易回转得场地,使之仰卧,将玩具离开她摆放,叫其用一只手去抓,如果同侧下肢不能屈曲,要帮助进行。开始时摇晃玩具逗引,再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