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一轮复习综合题练规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带解析)

2021高考一轮复习综合题练规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带解析)
2021高考一轮复习综合题练规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带解析)

第10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2021·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1)与纽约相比,说出西雅图的气温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

(2)结合图2,简析西雅图夏季降水少和冬季降水多的主要原因。

2.(2021·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黄河沿岸的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窑洞有靠山窑和坑窑(地坑院)之分,居住在里面冬暖夏凉。下图为山西芮城西侯度村窑洞和河南三门峡陕州窑洞景观及位置图。地坑院是在平整的黄土地上,挖一个边长为10至12米、深6至7米的矩形深坑,窑院一角挖出一个斜道通向地面,作为居民出入院子的门洞。

(1)比较西侯度与陕州民居的差异并说出其主要影响因素。

(2)简析窑洞被称为“绿色建筑”原因。

3.(2020·烟台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寒假期间,烟台的王老师一家去南极旅行,在阿根廷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怀亚中转,乘船登上南极大陆。

王老师在旅行日记里写道:南美小城乌斯怀亚,也称世界尽头。它是一个别致、美丽的小城,依山面海而建。街道不宽,但十分干净。街边全是在童话里才会出现的,那种低矮、屋顶坡度大的小木屋。屋前屋后的鲜花开得正旺,这里正是南半球生机盎然的夏天。但清冷的空气和抬眼处白雪皑皑的山峰,又让人恍然提前感受到南极的气息。下图示意乌斯怀亚的位置示意图(左图)和王老师拍的当地民居照片(右图)。

(1)在图中指定位置绘出乌斯怀亚的盛行风向。

(2)说明当地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指出从乌斯怀亚乘船前往南极大陆途中可能遭遇的主要困难。

(4)火地岛西侧海岸较为破碎,试做出解释。

4.(2020·石家庄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银耳是真菌银耳的子实体,营养丰富,有“菌中之冠”的美称。温度和湿度是银耳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其生长期适宜的温度是22-25℃、湿度是90-95%。福建省古田县有着栽培银耳优越的地理环境,是我国银耳主产区,品种众多,目前产量稳居世界第一。20世纪70年代,古田县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银耳栽培技术、菌种攻关、配方创新的突破。近年来,古田县银耳产业由粗放型生产向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转变,由简单加工销售向精深化加工、精细化营销转变,建立了食用菌全产业链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田“县域工厂化”生产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富民、产业兴县的发展道路。下图示意古田县主要乡镇分布。

(1)简述古田县地形主要特点。

(2)描述古田县气候主要特征。

(3)说明古田县自然环境对银耳栽培的有利影响。

(4)阐述“县域工厂化”生产模式对古田县银耳产业发展的主要作用。

5.(2020·潍坊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就我国而言,入春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天文上的入春,时间是统一的,也就是在立春节气之后。另一个是气候上的入春,各地时间都不相同,入春标准是连续5天日均气温超过10℃,根据这一标准,气候工作者绘制了我国34°N以北地区平均入春日期等值线分布图(下图)。

(1)说明图中东部地区南北如春日期差异的原因。

(2)分析M地入春日期较早的原因。

(3)指出山东省入春日期的东西差异,并说明原因。

6.(2020·贵州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旧金山气候冬暖夏凉,阳光充足。而旧金山往南800千米的圣选戈,气候則要干燥得多。位于科罗拉多河谷的尤马夏季月均温达30C以上,成为北美气温最高的城市之一。下图示意旧金山、圣迭戈、尤马的地

理位置和气候资料。

(1)描述旧金山的降水特点。

(2)分析旧金山气温年较差小的原因。

(3)分析与旧金山相比,圣迭戈年降水量偏少的原因。(4)与圣迭戈相比,尤马各月平均气温更高。

请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1)与纽约相比,西雅图的气温特点是平均气温较低,最热月均温较低,最冷月均温较高,年

较差较小。主要影响因素大气环流。

(2)西雅图夏季受高压脊的影响,气流下沉,故降水少;冬季高压在西雅图的西侧,吹西风,从海洋带

来充足的水汽,遇到海岸山脉的阻挡,形成地形雨,故降水多。

【解析】(1)审题是纽约和西雅图的气温特点对比,应从气温的均值,极值(最热月和最冷月),变化(日

变化、年变化、年纪变化)角度思考,并结合气候统计图中的两地气温曲线比较,即可得出答案。行为动

词是“说出”,故不需因果分析,联想气温的影响因素有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洋流、

人类活动等,结合西雅图的区域特征分析,可知大气环流是主要影响因素。

(2)由7月海平面等压线可知西雅图近地面气压线是“凸低为高”,处于高压脊,气流下沉,降水少;1月

海平面等压线可知高压在西雅图的西侧,并结合西雅图是沿海地区和东侧有海岸山脉,西风从海洋带来充

足的水汽,可知受地形雨影响降水多。

2.【答案】(1)差异:西侯度民居是依山体断崖水平掘进修建而成的靠山窑;陕州民居是在平坦的黄土塬

面向下挖掘矩形深坑,然后在四边土壁挖窑洞而形成的坑窑(地坑院)。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

(2)黄土高原地区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适合建窑洞,窑洞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施工简便,

节省建筑材料;洞穴式建筑,节省土地;窑洞“冬暖夏凉”,具有保温、隔热、蓄能、调节洞室小气候的功

能,是天然节能的建筑。

【解析】(1)西侯度与陕州民居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地的地形特征不同而导致窑洞的修建方式和外观不同。

西侯度地区地形崎岖,沟壑崖壁较多,当地居民依山体断崖水平掘进,修建成靠山窑;陕州地区地形相对

平坦,缺少崖壁,当地居民在平坦的黄土塬面向下挖掘出矩形深坑,然后在四边土壁挖窑洞而形成坑窑(地

坑院)。

(2)窑洞被称为“绿色建筑”的原因主要从节省土地、节省建筑材料和节约能源方面分析。节省土地:窑洞

建筑为洞穴式建筑,节省土地。节省建筑材料:就地取材,节省建筑材料。节约能源:保温、隔热、蓄能、

“冬暖夏凉”,节省能源。

3.【答案】(1)画图(西风带,表示出西北风向即可)

(2)房屋低矮,可以抵御强劲风暴;降水量较大,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不易积雪;岛上森林资源丰富,木屋可以就地取材;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木屋减轻地震造成的伤害。

(3)风大浪急;海中浮冰和冰山;酷寒等。

(4)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挤压碰撞,海岸线破碎;冰川侵蚀;西部山地为西风迎风坡,多地形雨,受流水侵蚀作用强;沿岸风急浪大,受海水侵蚀作用强。

【解析】(1)据图可知该地地处南半球中纬度西风带地区,其盛行风向为西北风。

(2)其地处西风带,西风强劲,由大西洋吹来,降水量丰富,因此房屋低矮以躲避大风,屋顶坡度大以便于排水和除雪。该地植被类型以森林为主,木材众多,木质房屋便于就地取材。地处板块交界附近,多地震等自然灾害,木制房屋相对较轻,一旦遭遇地震倒塌破坏,可以有效减轻伤害。

(3)在穿越德雷克海峡时,由于其地处西风带,海面摩擦力小,风大浪急,且海峡受狭管效应影响加剧风浪。南极地区纬度高,气温较低,且多冰山覆盖,多流冰、浮冰和冰山,危害航线安全。

(4)该地海岸线破碎是由其地处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板块交界的位置决定的,多地震导致岩石破碎,再加上该地冰川广布、降水丰富、风大浪急,流水侵蚀、海浪侵蚀与冰川侵蚀共同作用加剧该地海岸线破碎程度。

4.【答案】(1)地形以山地为主,岭谷相间;地势自北向南倾斜,起伏较大。

(2)冬短夏长,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较为温和;降水充沛,季节变化大;山区各地气候差异较大。(3)古田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纬度较低,年均温较高,热量充足,气候湿润,适宜银耳栽培;翠屏湖湖面宽广,具有调节气温和增加湿度的作用,满足银耳栽培稳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境内海拔高度差异较大,形成不同的小气候环境,有利于银耳多品种错时栽培生产。

(4)专业化分工促进银耳产业不断细化,降低生产成本,提升银耳产业生产加工水平和生产效率;标准化生产促进银耳产业品质提高,增加高品质银耳产品产量;精深化加工、精细化营销促进银耳产业加工链条不断延伸,服务保障更加全面,提高产业效益(保障了银耳种植栽培的稳定发展,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全产业链体系的建立,促进了银耳产业规模化,促进与银耳相关的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解析】(1)区域地形特征的描述从地形类型及其分布、地势起伏状况、特殊地貌等方面综合描述。结合古田县地形图可知,该地等高线多在200米以上,且有多个闭合区域,又有多条河流分布,说明该县地形以山地为主,岭谷相间;结合等高线数值可知,该县地势自北向南倾斜,起伏较大。

(2)根据图示经纬度信息可知,古田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短夏长,因其地势较高,该地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较为温和;受季风及海洋影响,该县降水充沛,但降水季节变化大;该县山地多且起伏大,气候垂直差异较大。

(3)根据材料,银耳生长发育受温度和湿度影响大,喜欢温湿环境。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古田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较为温和,降水丰沛,温湿条件适宜银耳栽培;古田县附近的翠屏湖,面积大,湿地功能强大,可以调节气候,满足银耳栽培稳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古田县山地多且起伏大,气候垂直变化大,有多种不同的小气候环境,有利于银耳多品种错时栽培生产。

(4)“县域工厂化”生产模式对古田县银耳产业发展的主要作用是使古田银耳产业专业化、精细化、集约化、

规模化,更具有竞争优势。根据材料,“县域工厂化”生产模式使古田县银耳产业由粗放型生产向专业化分

工、标准化生产转变,降低生产成本,提升银耳加工水平和生产效率;该模式使古田县银耳产业由简单加

工销售向精深化加工、精细化营销转变,提升了产品质量,延长了产业链条,使银耳产业服务保障更加全

面,提高产业效益;食用菌全产业链体系的建立,促进了银耳产业规模化,促进了银耳产业与其他产业的

融合发展,使得古田银耳竞争优势更大。

5.【答案】(1)3月至5月,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但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

大于北方,气温由南向北依次升高到10℃以上。

(2)地表沙漠广布,比热容小,升温快;深居内陆,地形封闭,热量不易扩散;晴天多,日照强,升温

快。

(3)西部比东部人春早。西部大陆性强,春季升温快;东部海洋性强,春季升温慢。

【解析】(1)很显然,东部地区的南部入春早,北部入春晚,影响因素是纬度,体现了南北部纬度差异引

起太阳辐射量的差异,进而导致入春时间的差异。本问难度不大。

(2)M地位于塔里木盆地,入春较早说明春季气温回升快。结合影响气温的因素不难分析出答案:地表

沙漠广布,比热容小,升温快;深居内陆,地形封闭,热量不易扩散;晴天多,日照强,升温快。

(3)由图可知,山东入春日期西部早于东部,说明西部春季升温快于东部。结合图中信息及气温的影响

因素可得出海陆位置差异导致东西部大陆性和海洋性差异,使得入春时间出现差异。

6.【答案】(1)夏半年(5月至10月)降水稀少,个别月份几乎无降水;冬半年(11月至次年4月)降水较多;

年降水量约600毫米。

(2)旧金山位于中纬度地区,三面环海,冬暖夏凉;夏季受寒流影响,降温作用明显;冬季受暖湿西风

的影响,阴雨天气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等。

(3)旧金山与圣迭戈同位于中纬度的大陆西岸,圣迭戈纬度比旧金山低,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

圣迭戈受西风带影响的时间短、强度小,受副高控制时间长、强度大,年降水量比旧金山少等。

(4)与圣迭戈相比,尤马距海较远,受海洋影响小;尤马处于西风带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尤马位

于科罗拉多河谷中,热量散失慢等。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旧金山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夏半年(5月至10月)降水稀少,个别

月份几乎无降水;冬半年(11月至次年4月)降水较多;计算可知,年降水量约600毫米。(2)旧金山位于北纬37度左右,为中纬度地区,三面环海,冬暖夏凉;附近有加利福尼亚寒流,夏季受

寒流影响,降温作用明显,夏季温度不高;冬季受暖湿西风的影响,阴雨天气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冬

季气温较高,故气温年较差小。

(3)从图中可以看出,旧金山与圣迭戈同位于中纬度的大陆西岸,同为地中海气候,降水主要是受西风

影响形成,但圣迭戈纬度比旧金山低,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圣迭戈受西风带影响的时间短、强

度小,降水少,受副高控制时间长、强度大,年降水量比旧金山少。

(4)从图中可以看出,圣迭戈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尤马距海较远,受海洋影响小,升温快;

尤马处于西风带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降水少,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从材料中可知,尤马位于科

罗拉多河谷中,不利于热量散失,热量散失慢,故与圣迭戈相比,尤马各月平均气温更高。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均取得较大的进步,其中文化作为我国人们的精神食粮也取得较大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也是非常多的,其中地理环境作为影响文化文章的重要因素,其在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对于文化发展的研究,简要探析了地理环境对于文化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文化发展;影响 引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这么久远的时间变迁,再加上人类大脑不断的开发和在地球上频繁的活动,形成了一定层级上的文化,也称之为文明。地理环境就是我们在文明发展道理上不可或缺的产物。其中文化发展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文化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地理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根本,是整个人类文明得以进步的文职源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文明的进步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特别是在人类整体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地理环境给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现阶段,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理环境和

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家深入研究的话题,这同时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非常重要的。 1.地理环境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产生提供了全面的基础 众所周知,一个文明要想形成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内部的物质条件为根本,同时这个一定的地域内部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给该地域内部的人类文明的产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分别为: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河盆地以及两河流域全部处在非常优越的亚热带、热带以及暖温带等适宜的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哺育形成了四个文明古国的优秀灿烂的文明。这些良好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些文明的传 播和发展。 那么为什么优先在这些地区产生了优秀的文明呢?这 也是由于文明的产生以发展需要充足的剩余时间所造成的。人类只有拥有除了繁重的劳动以外的充裕的时间,才能进行其他形式的活动。在这些整体生产能力比较低下的古代世界,正是由于这些优越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力,为古代人民生产力的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资源,这才有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成果的产生。当然,在我们强调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基础作用时,绝不意味着要忽视人的能动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自然条件的有利,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摘要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文化观念,这也必然造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地区的文化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很深的社会根源和地理根源。在一定地理环境下食物资源和生产活动决定着人们的饮食方式,尤其是人类生产活动早期,饮食文化的产生对自然环境条件有明显的、直接的依赖关系,饮食文化打上了人们为适应地域特殊环境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的深刻烙印。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的因,不同的饮食文化则是地理环境的体现。我国的饮食文化发展与当地地理环境相适应,体现了很好的地域差异,也说明了地域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饮食习惯及饮食特点的形成,揭示我国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及饮食文化形成的地理历史原因。从文化保护角度来说,了解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性有助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从而更好的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饮食文化;地理环境;地域差异 Abstract China's vast territory, different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material conditions, people formed different way of life and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cept, this also will cause the food culture of the district difference in our country. The so-called “a side water and soil raises one party person”, the culture of any region is a product of the certain region within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has deep social roots and geographical origin. Food in a certai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the activities of production determines the people's diet,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human production activities, diet culture produces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ondition has obvious and direct dependencies, diet culture with people to adapt to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make a deep imprint of effort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diet culture, the

中国文化概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浅析自然环境对我国南北方文化的影响 著名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自然条件对民风和国家政治制度影响。他认为,“在亚洲,人们时常看到一些大帝国;这种帝国在欧洲是绝对不能存在的。这是因为我们所知道的亚洲有较大的平原;海洋所划分出来的区域广阔的多;而且它的位置偏南,水源比较容易涸竭;山岳积雪较少;河流不那么宽,给人的障碍较少。在亚洲,权力就不能不老是专制的了,因为如果奴役的统治不是极端严酷的话,便要形成一种割据的局面,这和地理的性质是不能相容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影响人的情绪是不争的事实。比如人在气候炎热的地带,脾气容易暴躁,容易发生相互争斗。因此,热带地区容易建立起独裁国家政权。而处于温带的人,性情平和,容易建立民主政权。 自然环境对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习惯有重要影响,而生活条件对地域人群文化、性格形成的影响也不能低估。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差异巨大,虽然都是中国人,南北方、东西部有很大差异。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分析一下南北方的差异。 一、中国北方 中国最终是在黄河中下游形成的。在远古时代,黄河流域曾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的亚热带雨林。这里孕育着河南斐李岗文化、河北磁山文化等。之后又在黄河中游两岸发展起来仰韶文化。第二个文明时期的几个主要帝国秦汉唐宋都定都在黄河中下游。中国文化深深植根在黄土地,从孩提时代就吮吸着黄河的乳汁。 中国北部地区,山少平原多,全国三大平原有两个在北方。而且北方山地大多集中在四周,中间平原辽阔无垠,所以北方人多豁达爽朗,大方而不拘小节。形成了北方人心地纯洁、贤良的个性和粗犷、热情、义气等性格。另外,由于中国北部地区地旷人稀,天寒地冻,多风沙,有近半年的霜雪天气,无论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方式都以粗放型为主。黄河因泥沙的裹挟,到中游后流淌得十分缓慢,使黄河流域文化呈现出匀速缓慢的波动线,造成人群心理性格中忠厚、朴实、忍耐的特点。 一些北方地区生存环境恶劣,也由于北方的中国人融入了游牧民族的基因,造就了北方人坚韧沉毅粗犷乐观的精神素质。历史上黄河平均三年就有两次决口,一百年一次大改道,使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群,具有一种天然的忧患意识和共同抗拒自然灾害的群体意识。形成了民族的归属感和义务感,形成了中华民族坚韧、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素质支撑着他们勇敢地面对困厄,不断冲破苦难。北方地旷人稀使村落相距较远,不便于文化的传播,使北部偏远地带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东南沿海地区。 历史上,北方开发较早,文化也较为早熟,宗法观念相对于南方来讲较为严密和成熟,传统文化对其影响也更为深远。因接触西方国家机会少,思想比较保守。习惯简单质朴的思维,注重孝道,保持着传统文化伦理观念。北方女子对待婚姻,追求从一而终。在过去的文艺作品中,总可以看到或听到“我生是某家的人,死是某家的鬼”的说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子对男人很强的人身依赖性。 中国北方特别是西部封闭的地理环境,在给予西部人安定、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同时,也束缚了西部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形成了以小农经济和封建宗法为内涵的西部稳型文化。这种文化氛围中,公民群体的权利主体意识和参政意识较弱,法制观念和规范约束力弱于全国其他地方;民主选举往往带有血缘宗法色彩,使民主进程中的投票机制带来失真的扭曲。 二、中国南方

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

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 中国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呢?这必须了解一下早期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因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环境的制... 中国饮食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 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长江流域是中华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华名馔的摇篮. 世界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饮食文化包括我国各省市的和世界上部分国家的比如说:山西人喜欢吃醋,湖南人,四川人等都喜欢辣。 地理环境与先秦南北饮食文化:先秦时期是我国饮食文化的形成时期,受地理环境的强烈影响,逐渐形成了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的南北两个主要的饮食文化区域: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北方饮食文化区 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它们对一个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古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一语道破饮食与人类那密不可分的联系。既然饮食在人类生活所占份量为重中之重,聪明的人类自然不会满足于单调乏味的饮食。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种类的食物被发现,懂得提取盐,糖等调味品更似引起了饮食文化的一次革命。人类饮食从原始社会的吮血为汤,生肉为食逐步发展为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然而当你品尝着那琳琅满目的各地佳肴时,你会不难发现各地方具有自己的特色:湖南的辣,重庆的麻,江西的酸。。。。。。至于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不同,我们推测主要原因是地理环境的差异。 既然已经提出问题作出了假设,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能提出问题而不解决更不能只看问题的表面而定下结论,必须找出权威资料证明所作出的假设。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从地理环境着手,结合网上的资料,对我国部分地区的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所以北方人便将大白菜腌制成酸菜,马铃薯制成粉条,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东北地区地域辽阔,冬季漫长寒冷,有着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这对该地区饮食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其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饮食结构。北方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有其特定的饮食结构,这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该地辽阔的地域,肥美的草原,特别适合农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111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文科班3课时,理科班2课时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教师讲解强调:(1)区域是客观性(地理差异)和主观性(人们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的结合物。 (2)划分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我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 2.特征:(教师讲解为主)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整体体、差异性):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层次性)。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4)开放性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与其它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生分析比较学习为主)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略) 教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郭萌萌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自然地理环境就是一种重要因素。在东亚大陆的地理环境适合农业发展的条件下,传统中国的民族心理、文化性格、生活习俗都随着这种条件产生并发展,散发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一的光芒。 关键词: 自然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农耕文明保守文化心理 一个民族形成稳定的民族文化,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基础、自然环境等。这其中,自然地理环境占据着重要地位。因为一个民族的立身之地就是以所在地理环境为基础的,并且影响到经济构成、名族心理等很多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下去,不至于像其他文明古国那样中断,并且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民族心理的保守和封闭,同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从地理环境上看,传统中国的政权围比较固定,主要的围大致在太平洋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南海以北,蒙古高原的南部一带,也就是历史上的“华夏”,这也构成了中国现代版图的基本轮廓。这其中,最稳定的统治区域在阴山山脉和辽河中游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的中国地。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部分疆域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最初摇篮①。可以看出,这部分地域主要位于北温带地区。这部分地区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极适合农业发展。位于亚欧大陆的部,地域封闭,较少受到外部侵扰,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纵观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史,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那些远古时期的伟大

文明大都集中在大河流域,被称为“大河文明。”尼罗河流域产生了古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产生了古巴比伦文明,恒河流域产生了古印度文明。中国也不例外,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产生了古华夏文明。而西方的古希腊和雅典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文明,从此整个世界的文明形式就出现了很大的区别②。在古中国,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以平原为主。以北温带为主的气候温暖湿润,水源丰富雨热同季。那时的黄土高原还是一片森林。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农业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这里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最初摇篮。现代的很多考古文献和考古发现证实:夏商周等远古文明的中心地区就是今天省的中部和北部、省南部、省的关中盆地、省的西南部和省的西部,其实这也是当时自然环境最优越的地区。中国远古的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从西部高原吹过来的土壤使得这里的土地的养分每年都能得到补充,而不用每年撂荒另寻他地,农业的持续发展得到了保证,农业发达,各种农耕器具出现的也很早。那么,中原地区出现先进的农耕文明就不足为奇了。中华文化发生的经济、人口、地理基础都已经具备了。从此以后,中国的先民世世代代都在这块土地上劳作,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最初雏形。。在工业文明出现以前,哪个国家的农业经济最为发达,哪个国家的就实力强大。在中国这样的地理位置的支持下,中国的农业文明一直很发达,并且在世界上一直占据着遥遥领先的地位。 二、自然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得以发展和延续 随着农业的发展,中华民族已经不能满足于中原地区的土地了。中国历朝历代都鼓励垦荒和屯田,以扩大农业生产,使国力强盛,稳定统治。大量的移民向外扩散,所到的地方也自然就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向外传播。农耕经济是一种能够可以长期持续发展的经济,它不像商业经济那样充满风险和征服、被征服。虽然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但是在农耕经济的支持下,中国文化一直在向前发展从周边和外部来看,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力保证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在疆域的东边是太平洋,南边是南海,西边有青藏高原阻隔。这样就整个把中国包围起来。天然的地理环境的屏障使得这一区域很少受到外族的侵扰,这就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外部保证。这时只有北部没有任何保障,坦露在北部游牧民族的面前,对整个文明的生存造成了极大威胁。从历史上看确实是这样,在古代各种交通都不发达的情况

……茶文化与地理环境

茶文化与地理环境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出自唐代,源自唐代。宋元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它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相继出现了煎茶、点茶、斗茶、泡茶等不同的特点。然而,茶文化与地理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地理环境决定着茶树的生长、分布与质量 茶树的生长、分布、茶叶质量的高低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茶树具有喜酸怕碱、喜光怕晒、喜湿怕寒的特点。我国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区降水量丰富,空气湿度大,地形上有一定的坡度,排水条件好,是茶树生长的好地方;茶树是喜酸植物,只有在酸性土壤中才能正常生长,这是因为其具有喜铝厌钙的特性,而酸性土壤中正好含有丰富的活性铝离子,可满足需要。我国南方的红壤比较适宜茶树的生长。 《茶经》中有“阴山坡谷者,不甚采掇,性凝滞,结瘕疾”之说。它是说,南坡,北坡所产之茶差别很大,甚至不及竹林之苔藓地上的茶叶更有风味。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是茶叶贸易的自然基础 青藏高原由于气候高寒,不适宜茶树的生长,不产茶叶。当地居民以畜牧业为主,食肉饮乳,饮茶可以去油腻、助消化,自汉唐时期茶叶进藏以后,藏族人民就再也离不开茶叶了,酥油茶成了藏族人民世世代代不离不弃的饮品。内蒙古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茶叶在此不能成活。自唐开始,以马易茶的贸易就在古代北方边境或大或小的城镇里进行着,追溯历史可以发现一个规律:每次以马易茶贸易被终止不久,便有一场北方少数民族发动的对中原的战争,无论战争的失败与否,茶叶都是少数民族必然抢夺的物品,可见游牧民族对茶叶的情结。 古代的商人通丝绸之路和漫长的海上运输将中国的茶叶带到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和地中海沿岸,并很快为思想较为活跃西方过度的上层人士所青睐,,饮茶成为了欧洲人追求的时尚。就欧洲来说,温带海洋性气候热量不足,地中海气候夏季光照太强,干燥少雨,湿度大,冬季雨水多但温度低,都不能满足茶树生长的需求。 三、饮茶成为一种文化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摘要]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此,我们仅选择中国内部文化及中外文化这两部分作为比较的主要对象。 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这之中,我们选取了蒙古文化和岭南文化多为两个经典例证,来比较出南北之间明显的差异。 同时,地理环境对我国的文化多样性也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国有着丰富的地理类型,也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从而促使了我国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不同地域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在此,我们选取了民歌这一部分来体现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在我国文化开放的程度中很好地被体现。地理环境,作为影响人类进行文化传递与交流的一大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大额传播速度与广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文化的开放程度,甚至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次,我们还从本国走向世界,选取了西方典型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国家希腊地区,将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作总体上的比较,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地理环境对中国内部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自古以来,地理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居住生存繁衍还是发展生产。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然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或不决定,而应该作全面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而且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季风气候比较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这些地理环境不断变化,产生复杂的后果,对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移、人口的增长、文化的传播,以至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主要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地理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的转化或传递,除非来自这一环境之外或者离开这一环境。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在此前提下利用这一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速、延缓或制止物质的某些转化和能量的某些传递。然而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产生了如此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因为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由于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气候的波动一般只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界,而不会减少它的面积,这就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在生产力很低的情况下,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要比现在大的多,有时往往起了完全隔绝的作用,例如海洋、大江、高山、沙漠、沼泽、丛林都曾是先民难以逾越的地理障碍。中国的地理环境发杂多样,所以除了农业以外,人们还不得不选择其他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牧业、狩猎、养殖、捕捞、采集、冶矿、手工业、林业等各种产业,并且成为某些地区的主要产业,形成各地不同的物质基础。与不同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各地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也不相同。也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在衣食住行方面,中国各地历来就存在很大的差别,久而久之就形成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 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中国的西北、西南固然是高原、高山、戈壁、

[笔记]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笔记]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自古以来,地理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居住生存繁衍还是发展生产。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然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或不决定,而应该作全面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而且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季风气候比较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这些地理环境不断变化,产生复杂的后果,对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移、人口的增长、文化的传播,以至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主要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地理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的转化或传递,除非来自这一环境之外或者离开这一环境。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在此前提下利用这一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速、延缓或制止物质的某些转化和能量的某些传递。然而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产生了如此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因为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中美地理环境差异及对于文化的影响

中美地理特征差异及其影响的研究 摘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处于北半球的中国和美国,分别居于亚欧大陆东端与北美大陆中部,在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地理环境是中、美两国文化形成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两地的地理特征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历史文化和发展道路的差异,中国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文明,呈现出明显的大陆性文明特点;而美国文化则是以工商文明为主,呈现出海洋文明的特征。本文着眼于对中美两国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地理环境对于民族和文化形成的影响,从而为增进对美国地理条件的了解和促进中美文化交流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差异,文化 一、前言 地理特征即一个区域内对于地理条件整体状况的描述,可分为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对于自然地理特征的讨论主要从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进行,而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一个区域内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条件。地理特征是一个区域内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条件,一个地域的文化往往带有与地理特征相对应的特性,例如:草原地区地形平坦,植被大多为温带草原或温带草原,气候大多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草原上的人们大多数从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业,没有固定的交通线;而草原文化同时带给人的正是像草原本身一样粗犷豪放的感觉:蒙古长调悠扬宽广,蒙古族舞蹈热情奔放,草原生生活的民族民风也是追求自由,不受拘束。可见,地理特征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地域文化也体现着养育它的这方水土。 二、地理特征比较 (一)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的地形总体描述为: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西南部为第一级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包含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以及准噶尔盆地,平均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指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概述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一般指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一般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这两方面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 地理环境是一个历史概念,这里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当然地理环境本身并不是文化,却是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对文化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上的制约力。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不主张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动因、文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 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是被毁灭了,其间原因很多,有一点应当是与其地理条件有关,即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大片的沙漠,人类能够生存的地方实在太稀少。历史上,纵使游牧民族南侵,中国仍有地域作为退路供回旋。虽然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但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格与完整系统也未曾分裂和瓦解,并生生不息。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长期绵延不绝。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学会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掌握阅读信息复杂(包括分层设色、等值线等信息)的区域地图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将地理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培养地理学科综合能力。 2.掌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3.培养学生从时间与空间尺度建立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理的兴趣与信心。 2.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与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这一概念包含三个方面: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可以说是地球表层一个片段,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边界。 (2)区域划分的基础是“地域环境差异特征。”由于地理圈的不均一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地球表层难以找到性质或功能绝对相同的地段,因此地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在地域差异的客观基础上从主观认识出发1划定区域的面积、形状、范围或边界,形成一定的区域,例如亚洲、中国、东北地区。 (3)区域的划分要有“一定的指标。”区域的特定性质或功能是根据人的主观愿望去发现的,例如我国柑橘适宜栽培区,沿海经济区,深圳经济特区等,人们多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去划定区域的范围界线,有的按单一指标划分,如干湿地区、高原区、热带雨林区;有的按综合指标划分,如自然区,我国南方北方西北和青藏四大地区。 2、“区域的特征” (1)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佛山市既是广东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等。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单,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也就越小。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第八小组[摘要]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此,我们仅选择中国内部文化及中外文化这两部分作为比较的主要对象。 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这之中,我们选取了蒙古文化和岭南文化多为两个经典例证,来比较出南北之间明显的差异。 同时,地理环境对我国的文化多样性也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国有着丰富的地理类型,也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从而促使了我国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不同地域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在此,我们选取了民歌这一部分来体现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在我国文化开放的程度中很好地被体现。地理环境,作为影响人类进行文化传递与交流的一大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大额传播速度与广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文化的开放程度,甚至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次,我们还从本国走向世界,选取了西方典型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国家希腊地区,将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作总体上的比较,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地理环境对中国内部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

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划,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从整体上看,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二是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三是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 第一,从对“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之一问题上看,作为巨大复杂的文化实体,中国文化中的地域性差别是非常大的。对这种差别最简单的划分是把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块。显而易见,历史地理是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和基础。 在南北差异的大框架下,它可以包括许多分支,如南北艺术差异、南北建筑差异、南北服饰差异、南北风俗差异、南北饮食差异、南北文学差异、南北性格差异、南北方言差异、南北商业差异等等。民国大学者刘申叔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

12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重庆市山王坪镇平均海1000多米,该地某季节有一处罕见的景观,一条狭长绵延的公路,将森林鲜明地分隔为两种色系,一侧翠绿,另一侧金黄。走入森林,发现树木高度、粗细和行距相差不大。图示意用无人机拍摄的该地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山王坪镇出现该景观的季节最可能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公路两侧景观差异大的原因是() A.热量差异B.地势高低C.土壤类型D.人类活动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交际工具,会随着人们的迁移、交流或者隔离发生改变。下图是“某县域内的方言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图示县域内方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阻碍区域间交流B.人口迁入途径差异

C.河流促进区域内联系D.区域生产活动不同 4.以下地区最有可能出现“十里不同音,邻村不能言”的复杂方言格局的是() A.粤北B.北疆C.辽中D.晋中 徽派建筑,依山就势,构思精巧,是江南建筑的典型代表。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墙体采取马头墙形式。马头墙由砖瓦砌成,一般建在房屋两侧或紧邻的两栋房屋之间,墙头都高出于屋顶1-2米,错落有致,形似马头,寓意"马到成功,一马当先"。据此完成5-6题。 5.徽派建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有() A.多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B.春节期间,田间有成片油菜 C.金秋,山坡上有大片火龙果待摘D.河水流量大,航运价值高 6.关于该民居的描述,合理的是() A.与当地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关B.马头墙能在发生火灾时隔断火源 C.能够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D.造型美观独特,适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西藏阿里地区依托极佳的暗夜条件和国家天文台阿里观测站的技术力量,集夜空保护、旅游、科普于一体,建成国内第一家以星空为主题的暗夜公园,成为青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图1是“阿里某夜星空景观图”,图2是“阿里地区的气候图”。据此完成7-8题。 7.阿里地区建设“暗夜公园”的有利自然条件,()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中国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大陆国家,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 [关键词]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影响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阶段,由于人们对自然的支配能力远低于自然对人的影响力,地理环境就成了制约人类文化生成的主要基础。所以,要探讨文化特征形成的基本因素,就必须重视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从广义来说,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环境(或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称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① 狭义的地理环境仅指“自然地理环境”。本文中的地理环境即属后者一类。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总的来说,发展变化的速度较为缓慢,人们往往难以察觉。地理环境为塑造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提供了物质基础,决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自然而然地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最终决定了他们的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也同其他各国文化一样,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暖温带大陆而非海洋国家”,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特定的历史舞台和可能性。下面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特征方面来阐述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延续性的影响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是一块极为辽阔的大陆,其土地面积与整个欧洲大陆相差无几。早在2000 多年以前,中国的版图已“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② 由于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形成里一个疆域广阔的大一统国家,也使得文化上易于形成统一的类型。地域辽阔、回旋余地较大,即使发生较大的社会动乱,文化传统也能够得到较大程度地保存(如三国两晋南北朝之际和两宋之际的文化南移)。因为,遭遇战争时,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即所谓的“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走北方”。③ 而其他古代文明地区一旦遭遇外族入侵,即一蹶不振,惟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 3.比较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 方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利用地图,运用所学的知识,列表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存 在哪些差异,学会区域比较的一般方法; 3.结合教材内容,说明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明确千差玩别的地理环境,就会造就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 式,初步建立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2.养成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区域的特征;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四、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教学法图示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们的生活与地理区域密切相关,例如,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是某省、某县、某镇,我们去过某些风景名胜区旅游等,我们还听说过东北平原、黄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齐鲁文化区等地理名词。你了解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是怎么划分的?又有哪些特征呢?好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咱们今天的学习主题。 【板书】区域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点拨】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就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区域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这个怎么理解呢?区域的客观性体现在区域之间差异的存在,而主观性则体现人为的划分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第八小组[摘要]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此,我们仅选择中国内部文化及中外文化这两部分作为比较的主要对象。 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这之中,我们选取了蒙古文化和岭南文化多为两个经典例证,来比较出南北之间明显的差异。 同时,地理环境对我国的文化多样性也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国有着丰富的地理类型,也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从而促使了我国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不同地域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在此,我们选取了民歌这一部分来体现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在我国文化开放的程度中很好地被体现。地理环境,作为影响人类进行文化传递与交流的一大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大额传播速度与广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文化的开放程度,甚至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次,我们还从本国走向世界,选取了西方典型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国家希腊地区,将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作总体上的比较,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地理环境对中国内部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