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模型

经济增长模型
经济增长模型

经济增长模型

5 经济增长模型

实验目的:

1 了解最小二乘法的原理

2 学会用MATLAB软件所提供的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内容:

增加生产、发展经济所依靠的主要因素有增加投资、增加劳动力以及技术革新等,在研究国民经济产值与这些因素的数量关系时,由于技术水平不像资金、劳动力那样容易定量化,作为初步的模型,可认为技术水平不变,只讨论产值和资金、劳动力之间的关系。在科学发展不快时,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前期,这种模型是有意义的。

用Q,K,L分别表示产值、资金、劳动力,要寻求数量关系Q(K,L)。经过简化假设与分析,在经济学中,推导出一个著名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 ,,0,1,,,,, (*) QKLaKL(,),

a,,,,式中要由经济统计数据确定。

现有美国马萨诸塞州1900—1926年上述三个经济指数的统计数据,如表1,试用数据

a,,,,拟合的方法,求出(*)式中的参数。

表 1

T Q K L T Q K L

1900 1.05 1.04 1.05 1913 1.95 2.82 1.68

1901 1.18 1.06 1.08 1914 2.01 3.24 1.65

1902 1.29 1.16 1.18 1915 2.00 3.24 1.62

1903 1.30 1.22 1.22 1916 2.09 3.61 1.86

1904 1.30 1.27 1.17 1917 1.96 4.10 1.93

1905 1.42 1.37 1.30 1918 2.20 4.36 1.96

1906 1.50 1.44 1.39 1919 2.12 4.77 1.95

1907 1.52 1.53 1.47 1920 2.16 4.75 1.90

1908 1.46 1.57 1.37 1921 2.08 4.54 1.58

1909 1.60 2.05 1.43 1922 2.24 4.54 1.67

1910 1.69 2.51 1.58 1923 2.56 4.58 1.82

1911 1.81 2.63 1.59 1924 2.34 4.58 1.60

1912 1.93 2.74 1.66 1925 2.45 4.58 1.61

1926 2.58 4.54 1.64

第一种方法:

由于产值Q、资金K、劳动力L之间满足著名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关系: ,,0,1,,,,, QKLaKL(,),

我们可以用MATLAB软件中的curvefit()程序来作数据拟合,即寻求函数

Q(K,L)中的未知

1

参数a,α,β,使这个函数尽量逼近表1所给出的统计数据。

现在我们就根据curvefit()函数编以下程序

Q=[1.05 1.18 1.29 1.30 1.30 1.42 1.50 1.52 1.46 1.60 1.69 1.81 1.93 1.95 2.01 2.00 2.09 1.96 2.20 2.12 2.16 2.08 2.24 2.56 2.34 2.45 2.58]; y=[1.04 1.06 1.16 1.22 1.27 1.37 1.44 1.53 1.57 2.05 2.51 2.63 2.74 2.82 3.24 3.24 3.61 4.10 4.36 4.77 4.75 4.54 4.54 4.58 4.58 4.58 4.54;1.05

1.08 1.18 1.22 1.17 1.30 1.39 1.47 1.31 1.43 1.58 1.59 1.66 1.68 1.65 1.62 1.86 1.93 1.96 1.95 1.90 1.58 1.67 1.82 1.60 1.61 1.64];

x0=[0.1,0.1,0.2];

x=lsqcurvefit('curvefun',x0, y,Q)

其中函数M——文件curvefun.m 如下

function f=curvefun(x,y)

f=x(1)*(y(1,:).^x(2)).*(y(2,:).^x(3));

% a=x(1); α=x(2); β=x(3);

运行可得以下结果

x=

1.2239 0.4610 -0.1259

则可以得到

a=1.2239 b=0.4610 c=-0.1259 于是公式变为

0.4610-0.1259 Q(K,L)= 1.2239KL

这就是产值Q随资金K、劳动力L的变化规律。

如果想得到更直观的关系也可以画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图形。

m=linspace(0,2.7,27);n=linspace(0,2.7,27);

[M,N]=meshgrid(m,n);

a=x(1)*(M.^x(2)).*(N.^x(3));

surf(M,N,a);

xlabel('K'),ylabel('L'),zlabel('Q')

则可以得到图1所示的图形,其中z轴表示产值Q。

图1

2

我们知道以上用的MATLAB的lsqcurvefit() 函数,可以根据需要创建各自的函数去逼近已知数据。而不象函数polyfit() 是用多项式去逼近已知数据。但是用lsqcurvefit()必须先确定函数的形式,然后再确定参数。所以有一个确定函数的过程,本题由于在经济学上已经知道产值Q、资金K、劳动力L之间满足著名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关系,因此就省略了机理分析确定函数形式的这个过程。若实际问题的机理不清楚,或太复杂,就需要我们自己去假设,去大致确定。用polyfit()就没有以上麻烦的步骤(因为它有确定的形式,只需要确定未知参数)。但正因为这样简单,决定了它解决问题的粗躁性。但有一点可以知道,lsqcurvefit()函数可以解决polyfit()函数所能解决的问题。

第二种方法:

,,由于产值Q、资金K、劳动力L之间有关系:,将该等式两边取对数后,QKLaKL(,),

lnQ是lnK和lnL的线性函数,即

lnQ=lna+αlnK+βlnL

于是,可用线性函数拟合的方法确定未知参数x=[lna α β]。

Matlab命令如下

Q=[1.05 1.18 1.29 1.30 1.30 1.42 1.50 1.52 1.46 1.60 1.69 1.81 1.93

1.95

2.01 2.00 2.09 1.96 2.20 2.12 2.16 2.08 2.24 2.56 2.34 2.45 2.58];

A=(log(Q))’;

y=log([1.04 1.06 1.16 1.22 1.27 1.37 1.44 1.53 1.57 2.05 2.51 2.63 2.74

2.82

3.24 3.24 3.61

4.10 4.36 4.77 4.75 4.54 4.54 4.58 4.58 4.58

4.54;...

1.05 1.08 1.18 1.22 1.17 1.30 1.39 1.47 1.31 1.43 1.58 1.59 1.66

1.68

1.65 1.62 1.86 1.93 1.96 1.95 1.90 1.58 1.67 1.82 1.60 1.61 1.64]);

B=[ones(27,1) (log(y))'];

x= B\A

x =

0.1626

0.4153

0.0619

a=exp(x(1)),alfa=x(2),beda=x(3),即a=1.1766, α=0.4153, β=0.0619.

两种方法的比较:

由于两种方法作出的结果不同,我们可以用拟合出来的函数与以给数据点的最小平方误差来评判两结果的优劣。在程序a1.m后面增加几条语句

x=[1.2239 0.4610 -0.1259];

f1=curvefun(x,y);

e1=sum((Q-f1).*(Q-f1))

x2=[1.1766,0.4153,0.0619];

f2=curvefun(x2,y)

e2=sum((Q-f2).*(Q-f2))

输出e1=0.4230,e2=0.4456。可见第一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好一些。即我们应采用关系式

0.4612-0.1277 Q(K,L)=1.2246KL

作为产值Q随资金K、劳动力L的变化规律。

3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Solow Growth Model)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概述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Solow Growth Model)是罗伯特·索洛所提出的发展经济学中著名的模型,又称作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外生经济增长模型,是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内的经济增长模型。 正当1987年世界股票市场暴跌之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于一直与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唱反调,主张政府必须有效地干预市场经济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罗伯特·索洛(Robert M·Solow)许多经济学界人士认为,纽约股票市场的这场大动荡,恰恰证实了索洛坚持的理论,使他的经济增长理论成为当今世界热门研究课题之一。可是,他的这一理论———表明各种不同因素是如何对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影响的长期经济增长模型,早在30年前他在一篇题为《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的论文中就提出来了。[1] 索洛模型变量外生变量:储蓄率、人口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内生变量:投资

索洛模型的数学公式 模型的基本假定[1] 索洛在构建他的经济增长模型时,既汲取了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优点,又屏弃了后者的那些令人疑惑的假设条件。 索洛认为,哈罗德—多马模型只不过是一种长期经济体系中的“刀刃平衡”,其中,储蓄率、资本—产出比率和劳动力增长率是主要参数。这些参数值若稍有偏离,其结果不是增加失业,就是导致长期通货彭胀。用哈罗德的话来说,这种“刀刃平衡”是以保证增长率(用Gw表示,它取决于家庭和企业的储蓄与投资的习惯)和自然增长率(用Gn表示,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它取决于劳动力的增加)的相等来支撑的。 索洛指出,Gw和Gn之间的这种脆弱的平衡,关健在于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劳动力不能取代资本,生产中的劳动力与资本比例是固定的假设。倘若放弃这种假设,Gw和Gn之间的“刀刃平衡”也就随之消失。基于这一思路,索洛建立了一种没有固定生产比例假设的长期增长模型。 该模型的假设条件包括:

经济增长模型

经济增长模型 98级管理专业陈玲 实验目的: 1 了解最小二乘法的原理 2 学会用MA TLAB软件所提供的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内容: 增加生产、发展经济所依靠的主要因素有增加投资、增加劳动力以及技术革新等,在研究国民经济产值与这些因素的数量关系时,由于技术水平不像资金、劳动力那样容易定量化,作为初步的模型,可认为技术水平不变,只讨论产值和资金、劳动力之间的关系。在科学发展不快时,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前期,这种模型是有意义的。 用Q,K,L分别表示产值、资金、劳动力,要寻求数量关系Q(K,L)。经过简化假设与分析,在经济学中,推导出一个著名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 Q(K,L)=aKαLβ, 0<α,β<1 (*) 式中α,β,a要由经济统计数据确定。 现有美国马萨诸塞州1900—1926年上述三个经济指数的统计数据,如表1,试用数据拟合的方法,求出(*)式中的参数α,β,a。 表 1 第一种方法: 由于产值Q、资金K、劳动力L之间满足著名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关系: Q(K,L)=aKαLβ, 0<α,β<1 我们可以用MATLAB软件中的curvefit()程序来作数据拟合,即寻求函数Q(K,L)中的未知

参数a,α,β,使这个函数尽量逼近表1所给出的统计数据。 现在我们就根据curvefit()函数编以下程序 程序文件a1.m 如下 a=[1.05 1.18 1.29 1.30 1.30 1.42 1.50 1.52 1.46 1.60 1.69 1.81 1.93 1.95 2.01 2.00 2.09 1.96 2.20 2.12 2.16 2.08 2.24 2.56 2.34 2.45 2.58]; y=[1.04 1.06 1.16 1.22 1.27 1.37 1.44 1.53 1.57 2.05 2.51 2.63 2.74 2.82 3.24 3.24 3.61 4.10 4.36 4.77 4.75 4.54 4.54 4.58 4.58 4.58 4.54;1.05 1.08 1.18 1.22 1.17 1.30 1.39 1.47 1.31 1.43 1.58 1.59 1.66 1.68 1.65 1.62 1.86 1.93 1.96 1.95 1.90 1.58 1.67 1.82 1.60 1.61 1.64]; x0=[0.1,0.1,0.2]; x=curvefit('curvefun',x0, y,a) 其中的函数M——文件curvefun.m如下 function a=curvefun( x, y) a=x(1)*(y(1,:).^x(2)).*(y(2,:).^x(3)); 运行a1.m可得以下结果 x= 1.2246 0.4612 -0.1277 则可以得到 a=1.2246 b=0.4612 c=-0.1277 于是公式变为 Q(K,L)= 1.2246K0.4612L-0.1277 这就是产值Q随资金K、劳动力L的变化规律。 如果想得到更直观的关系也可以画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图形。 在a1.m中加如下命令 m=linspace(0,2.7,27);n=linspace(0,2.7,27); [M,N]=meshgrid(m,n); a=x(1)*(M.^x(2)).*(N.^x(3)); surf(M,N,a); xlabel('K'),ylabel('L'),zlabel('Q') 则可以得到图1所示的图形,其中z轴表示产值Q。 图1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doc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目录 理论概述 理论内容 理论思路 理论概述 理论内容 理论思路 展开 编辑本段理论概述 内生增长理论概述 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揭示经济增长率差异的原因和解释持续经济增长的可能。尽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说明经济的持续增长导入了外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率,但外生的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并没有能够从理论上说明持续经济增长的问题。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内生增长理论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突破在于放松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并把相关的变量内生化。 编辑本段理论内容 储蓄率内生 早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假设储蓄率是外生的,Cass(1965年)和Koopmans(1965年)把Ramsey的消费者最优化分析引入到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因而提供了对储蓄率的一种内生决定:储蓄率取决于居民的消费选择或者说对现期消费和远期消费(储蓄)的偏好。 内生储蓄率意味着资本积累速度和资本供给的内生决定,从而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投入要素(资本)从数量上得以在模型内加以说明。然而,Ramsey-Cass-Koopmans

模型对储蓄的内生性的技术处理并没有消除模型本身长期人均增长率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对外生技术进步的依赖。Ramsey模型暗示长期增长率被钉住在外生的技术进步率值x上。一个更高的储蓄意愿或技术水平的增进在长期中体现为更高的资本或更有效的工人产出水平,但却不会引起人均增长率的变化。 劳动供给内生 新古典的另一个关键外生变量是人口增长率。更高的人口增长率降低了每个工人的资本和产出的稳态水平,因而趋于减少对于一个给定的人均产出初始水平而言的人均增长率。然而标准模型没有考虑人均收入及工资率对人口增长的影响——被Malthus所强调的那种影响——也没有把在养育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源考虑在内。 内生增长理论的一条研究路线通过把迁移、生育选择和劳动/闲暇选择分析整合进新古典模型中来使人口增长内生化。首先,考虑针对经济机会的移入(immigration)和移出(emigration)。对于给定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而言,这一过程改变了人口及劳动力;其次,引入有关出生率的选择。这是容许人口和劳动力的内生决定的另一条渠道;最后,另一条与在一个增长框架中劳动供给的内生性有关的研究思路则涉及迁移及劳动/闲暇的选择——劳动力与人口不再相等。 Becker,Murphy and Tamura(1990年),Ehrlich and Lui(1991年),Rosenzweig(1990年)讨论了劳动供给、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内生技术进步 把技术变迁理论包括进新古典框架中是困难的,因为这样做的话标准的竞争性假设就不可能得到维持。技术进步涉及新观念的创造,而这是部分非竞争性的,具有公共品的特征。对于一种给定的技术,换言之,在给定有关如何生产的知识水平的情况下,假定在标准的竞争性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和土地中规模报酬不变是合理的,则以相同数量的劳动、资本和土地来复制一个企业从而得到二倍的产出是可能的。但是,如果生产要素中包括非竞争性的观念,那么规模报酬则趋于递增。而这些递增报酬与完全竞争相冲突。特别的,非竞争性的旧观念的报酬与其当前的边际生产成本(等于零)相一致,这将不能为体现于新观念创造之中的研究努力提供适当的奖励。 经济的长期增长必然离不开收益递增,新古典增长理论之所以不能很好地解释经济的持续增长,在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稳定均衡是以收益递减规律为基本前提的。内生增长理论在理论上的主要突破在于把技术进步引入到模型中来,其消除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报酬递减的途径有三种: 要素报酬不变 : 考虑把物质和人力资本都包括在内的广义的资本概念(AK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摘要】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使用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认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宏观经济能够自动沿着充分就业轨迹增长。由于均衡增长率正好等于劳动增长率,在经济均衡增长时,人均产量将保持不变。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储蓄率与降低人口增长率等,增加人均产量。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资本广化资本深化人均产量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假设: 第一,撇开政府与国际部门,为两部门经济。 第二,仅仅使用劳动与投入两种要素生产产品,且不存在技术进步,则总量生产函数为:Q=F(L,K)(1) 其中,Q表示总产量,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 第三,各种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即随着劳动与资本投入的增加,它们的边际产量(MP L、MP K)递减。 第四,规模报酬不变,即: 令k表示资本—劳动比率,即k=KL,可得: Q=L?f(k),或QL=f(k)(3) 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与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不同,该生产函数中的资本—劳动比率(k)可以变动,因为人均产量(QL)就是人均资本量(k)的函数。 第五,每一时期的劳动(用L表示)按固定比率n增长,即: L t=L 0e nt (4) 第六,不存在资本折旧,则投资(用I表示)会增加资本存量,即: 第七,储蓄函数采取长期的形式,即S=s(Y)。其中,S表示储蓄,s表示储蓄率,即s=SY,Y表示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等同于Q。 第八,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为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在两部门经济中,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就是投资等于储蓄,即: I=S(6) 从上述假定条件,可以推导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9)式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基本方程。该方程表示,从长期来看,储蓄必然等于投资。一个社会由人均储蓄sf(k)转化而来的新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nk)是为新增加的每个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量,称为“资本广化”;另一部分(dkdt)则用来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即为每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品,称为“资本深化”。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在两部门经济中,社会总产品扣除消费(C)以后,剩下的便是储蓄,储蓄转化为投资,投资所增加的资本存量,分成两部分,用于两种用途:一部分为新增加的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另一部分用于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 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是人均储蓄量等于“资本广化量”,“资本深化量”等于零,即:sf(k)=nk(10) 在经济均衡增长时,收入、投资与资本均按劳动增长率或自然增长率n增长: (1)收入按n增长 当经济均衡增长时,由于QL=f(k),故人均资本量(k)不变,人均产量(f(k))也不变。但劳动力始终按固定比率n增长,为了保证人均产量不变,产量也必须按n增长。

计量经济学试卷汇总 含答案

选择题(单选题1-10 每题 1 分,多选题11-15 每题 2 分,共20 分) 1、在多元线性回归中,判定系数R2随着解释变量数目的增加而 B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变化不定 2、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若某个解释变量对其余解释变量的判定系数接近1,则表 明模型中存在 C A.异方差性 B.序列相关 C.多重共线性 D.拟合优度低 3、经济计量模型是指 D A.投入产出模型 B.数学规划模 C.模糊数学模型 D.包含随机方程的经济数学模型 4、当质的因素引进经济计量模型时,需要使用 D A.外生变量 B.前定变量 C.内生变量 D.虚拟变量 5、将内生变量的前期值作解释变量,这样的变量称为 D A.虚拟变量 B.控制变量 C.政策变量 D.滞后变量 6、根据样本资料已估计得出人均消费支出Y对人均收入X的回归模型Ln Y=5+,这表 明人均收入每增加1%,人均消费支出将预期增加 B A.% B.% C.5% D.% 7、对样本相关系数r,以下结论中错误的是 D

A.越接近于1,Y与X之间线性相关程度越高 B.越接近于0,Y与X之间线性相关程度越弱 C.-1≤r≤1 D.若r=0,则X与Y独立 8、当DW>4-d L,则认为随机误差项εi A.不存在一阶负自相关 B.无一阶序列相关 C.存在一阶正自相关D.存在一阶负自相关 9、如果回归模型包含二个质的因素,且每个因素有两种特征,则回归模型中需要引入 A.一个虚拟变量B.两个虚拟变量 C.三个虚拟变量 D.四个虚拟变量 10、线性回归模型中,检验H0: i =0(i=1, 2,…,k) 时,所用的统计量t i 服从var(i ) (n-k+1) (n-k-2) (n-k-1) (n-k+2) 11、对于经典的线性回归模型,各回归系数的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量具有的优良特 性有ABC A.无偏性 B.有效性 C.一致性 D.确定性 E.线性特性 12、经济计量模型主要应用于ABCD A.经济预测 B.经济结构分析 C.评价经济政策 D.政策模拟

经济学名词解释-新增长理论与模型

经济学名词解释:新增长理论与模型 1、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用来预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系统或大企业的生产和分析发展生产的途径的一种经济数学模型,简称生产函数。它的基本的形式为: 式中Y是工业总产值,At是综合技术水平,L是投入的劳动力数(单位是万人或人),K是投入的资本,一般指固定资产净值(单位是亿元或万元,但必须与劳动力数的单位相对应,如劳动力用万人作单位,固定资产净值就用亿元作单位),α 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β是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μ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μ≤1。从这个模型看出,决定工业系统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投入的劳动力数、固定资产和综合技术水平(包括经营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引进先进技术等)。根据α 和β的组合情况,它有三种类型:①α+β>1, 称为递增报酬型,表明按现有技术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有利的。②α+β<1, 称为递减报酬型,表明按现有技术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得不偿失的。③α+β=1, 称为不变报酬型,表明生产效率并不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只有提高技术水平,才会提高经济效益。 2、新经济增长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罗默(Paul Romer)和卢卡斯(Robert Lucas)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的出现,。经济增长理论在经过20余年的沉寂之后再次焕发生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把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劳动力”的定义扩大为人力资本投资,即人力不仅包括绝对的劳动力数量和该国所处的平均技术水平,而且还包括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生产技能训练和相互协作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统称为“人力资本”。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1990年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他在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的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技术进步上。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是:(1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2)大部分技术进步是出于市场激励而导致的有意识行为的结果;(3 )知识商品可反复使用,无需追加成本,成本只是生产开发本身的成本。 新增长理论模型中的生产函数是一个产出量和资本、劳动、人力资本以及技术进步相关的函数形式,即Y=F(K,L,H,t) 其中,Y是总产出,K、L和H分别是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量和人力资本(无形资本)存量,t表示时间。 对此有影响的模型有阿罗提出的边干边学模型以及罗默提出的收益递增增长模型。在阿罗的模型中,只是将技术进步的一部分内生化了。在这一模型中,产出不仅仅是有形要素的投入,而且也是学习和经验积累的结果。体现为:资本的贡献要大于传统的贡献,因为增加的资本不仅通过其对生产的直接贡献来提高产量,而且通过其间接推动新思想的发展来提高产量。但在这一模型中技术仍然是外生的,它随着内生的资本存量的变化而变化。在罗默等人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充分的重视了知识的作用,将技术进步完全的内生化。他们认为,增长的原动力是知识积累,资本的积

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即“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Harrod-Domar model),R.哈罗德和E.多马分别提出的发展经济学中著名的经济增长模型,基于凯恩斯理论之上,出现于 1929-1931年大危机之后不久,但不是经济增长理论的“正统”理论,因为模型结论是“经济增长是不稳定的”。 表示法一 G = S/V G是经济增长率,S是资本积累率(储蓄率或投资率),V是资本/产出比。 表示法二 ΔY/Y = s ×ΔY/ΔK 其中:Y——产出,ΔY——产出变化量,ΔY/Y——经济增长率;s——储蓄率;ΔK——资本存量K 的变化量。ΔY/ΔK——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资本可以增加的产出,即资本(投资)的使用效率。 在模型中假设:储蓄等于投资,而投资又等于资本存量K 的变化量ΔK。可见,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 表示法三 ΔY/Y = I/Y ×1/k = s/k 前提假设 模型假设一:储蓄能够有效地转化为投资; 模型假设二:该国对外国的资本转移(发展援助)具有足够的吸收能力; 模型假设三:资本--产出比不变; 模型假设四: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是消费品,也可以是投资品;模型假设五:社会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力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且两种要素之间不能相互替代; 模型假设六:技术状态既定,不存在技术进步且不考虑资本折旧。[1] 模型推导 哈罗德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将经济增长抽象为三个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第一个变量是经济增长率,用G表示;第二个变量是储蓄率,用s表示;第三个变量为资本一产出比率,用v表示。数学表达式为:G=s/v。从式中可以看出: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与该国的储蓄率成正比,与该国的资本一产出比率成反比。另外,哈罗德将经济增长率分为实际增长率、均衡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就是社会实际达到的经济增长率,值得注意的是。在一般情况下,实际增长率不能用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来计算,这是因为实际经济状况并不满足哈罗德的

计量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计量经济学是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__________为内容的分支学科,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者的结合。 2.数理经济模型揭示经济活动中各个因素之间的__________关系,用__________性的数学方程加以描述,计量经济模型揭示经济活动中各因素之间__________的关系,用__________性的数学方程加以描述。 3.经济数学模型是用__________描述经济活动。 4.计量经济学根据研究对象和内容侧重面不同,可以分为__________计量经济学和__________计量经济学。 5.计量经济学模型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大类。 6.建模过程中理论模型的设计主要包括三部分工作,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确定理论模型中所包含的变量,主要指确定__________。 8.可以作为解释变量的几类变量有__________变量、__________变量、__________变量和__________变量。 9.选择模型数学形式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 10.研究经济问题时,一般要处理三种类型的数据:__________数据、__________数据和__________数据。 11.样本数据的质量包括四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模型参数的估计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软件的应用等内容。 13.计量经济学模型用于预测前必须通过的检验分别是__________检验、__________检验、__________检验和__________检验。 14.计量经济模型的计量经济检验通常包括随机误差项的__________检验、__________检验、解释变量的__________检验。 15.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结构分析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二、单选题: 1.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学科。 A.数学 B.经济 C.统计 D.测量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概述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概述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Solow Growth Model)是罗伯特·索洛所提出的发展经济学中著名的模型,又称作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外生经济增长模型,是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内的经济增长模型。 正当1987年世界股票市场暴跌之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于一直与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唱反调,主张政府必须有效地干预市场经济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罗伯特·索洛(Robert M·Solow)许多经济学界人士认为,纽约股票市场的这场大动荡,恰恰证实了索洛坚持的理论,使他的经济增长理论成为当今世界热门研究课题之一。可是,他的这一理论———表明各种不同因素是如何对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影响的长期经济增长模型,早在30年前他在一篇题为《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的论文中就提出来了。[1] [编辑] 索洛模型变量 ?外生变量:储蓄率、人口增长率、技术进步率 ?内生变量:投资

[编辑] 索洛模型的数学公式 [编辑] 模型的基本假定[1]

索洛在构建他的经济增长模型时,既汲取了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优点,又屏弃了后者的那些令人疑惑的假设条件。 索洛认为,哈罗德—多马模型只不过是一种长期经济体系中的“刀刃平衡”,其中,储蓄率、资本—产出比率和劳动力增长率是主要参数。这些参数值若稍有偏离,其结果不是增加失业,就是导致长期通货彭胀。用哈罗德的话来说,这种“刀刃平衡”是以保证增长率(用Gw表示,它取决于家庭和企业的储蓄与投资的习惯)和自然增长率(用Gn表示,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它取决于劳动力的增加)的相等来支撑的。 索洛指出,Gw和Gn之间的这种脆弱的平衡,关健在于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劳动力不能取代资本,生产中的劳动力与资本比例是固定的假设。倘若放弃这种假设,Gw和Gn之间的“刀刃平衡”也就随之消失。基于这一思路,索洛建立了一种没有固定生产比例假设的长期增长模型。 该模型的假设条件包括: 1.只生产一种产品,此产品既可用于消费也可用于投资。 2.产出是一种资本折旧后的净产出,即该模型考虑资本折旧。 3.规模报酬不变,即生产函数是一阶齐次关系式。 4.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按其边际实物生产力付酬。 5.价格和工资是可变的。 6.劳动力永远是充分就业的。 7.劳动力与资本可相互替代。 8.存在技术进步。 在这些条件下,索洛建立的模型向人们显示出:在技术系数可变的情况下,人均资本量具有随时间推移而向均衡状态的人均资本量自行调整的倾向(图一,k1与k2逐渐趋向ko),即,当人均资本量大于其均衡状态时(k2),人均资本量会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即资本的增加就会比劳动力的增加慢得多;反之,亦然。索洛是人均资本量入手集中分析均衡(即稳定状态)增长路径的。 [编辑] 模型的基本框架[1] 索洛把经济中的全部产出看成仅仅是一种产品的产出。其每年生产量用Y(t)表示,代表社会的实际收入,其中一部分被消费掉,其余部分用于储蓄和投资。用于储蓄的占总产品比例s固定

对时间序列模型的中国GDP增长预测分析

对时间序列模型的中国GDP增长预测分析 1 引言 作为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之内所生产和所提供的最终产品或服务的重要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写为GDP)对于判断经济态势运行、衡量经济综合实力、正确制定经济政策等诸多方面,以及在经济研究实际工作中,均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从国家统计局于1985年建立相关制度以后,GDP核算已经成为决策层掌握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重要手段,如果能够对GDP做出正确的预测,必然可以有效引导宏观经济健康发展,为高层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从而也为制定宏观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坚实的保障。 熊志斌(20XX)深入分析了时间序列模型与神经络(NN)模型的优势和劣势,按照两种模型的预测特性,在比较的基础之上,分别构建了ARIMA模型和NN模型,并根据一定算法对两种模型进行了集成。将GDP时间序列的数据结构,根据在非线性空间和线性空间的预测优势,进一步分解为线性非线性残差和自相关主体两部分,即首先用ARIMA分析技术构建线性主体模型,然后用NN模型估计非线性残差,再对序列的整个预测结果进行最终集成。仿真实证结果表明:与单一模型相比,集成模型的预测准确率显着提高,进行GDP预测当然使用集成模型更为有效。桂文林和韩兆洲(20XX)认为由于迄今为止,包括季度GDP在内的经季节调整之后的经济数据,中国政府尚未进行公布,不但无法进行国际之间的横向比较,也不利于监测中国宏观经济态势。本文运用1996年第1季度至20XX年第4季度的中国实际GDP数据,构建了状态空间模型,使用卡尔曼滤波迭代算法对季节调整模型状态向量的各分量,进行了最优平滑、预测和估计,并使用极大似然方法估计了超参数。经过对GDP的主要季节和趋势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出了环比增长率指标来监测和分析经济走势,并与国际通用的TRAMO-SEATS季节调整模型进行了对比,以便鉴别趋势拐点,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高帆(20XX)运用1952年至20XX年的上海GDP增长率数据,实证研究其内在变动机制,将GDP增长率分解为纯生产率效应、纯劳动投入效应、纯生产结构效应、纯劳动结构效应,并分析了这四种效应之间的交互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上海GDP增长率提高的四种效应之中,纯生产率效应起到了关键作用。上海GDP增长率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在整体上对纯生产率效应的依赖度趋于增强。在1978年至1989年期间,纯劳动结构效

经济增长模型

经济增长模型 经济增长模型的三次大发展:(1)哈罗德-多马模型:强调资本在增长中的作用;(2)新古典增长模型:发现资本和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之外的因素对增长的作用,强调技术进步的作用,将技术进步视为外生变量;(3)内生增长模型:将技术进步视为内生变量。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强调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基本公式: /g s v = (1) 其中:/;/;/g Y Y s S Y v K Y =?==?? g 代表经济增长率;s 代表储蓄率;v 代表资本—产出比 推导过程:根据I=S ,即/1I S =,得到: /Y Y S Y S S Y S K s g Y Y I Y K Y K Y Y v ?????==?=?=?==??? H-D 模型强调资本形成的作用,而忽视了劳动投入、技术进步乃至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发现资本和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之外的因素对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强调技术进步的作用,但将技术进步视为经济系统外生给定的,因此,新古典增长理论也被称为外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 柯布—道格拉斯总量生产函数 Y AK L αβ= (2) α、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即资本和劳动对产出的贡献率。 取对数:ln ln ln ln Y A K L αβ=++ (3) 上式对t 进行求导:Y K L A Y K L A αβ????=++ (4)

转化为人均生产函数,(2)式两边同除以L ,假定规模报酬不变,+=1αβ得: 11//(/)Y L AK L AK L A K L αβαβα--=== (5) 人均生产函数:()y f k A k α==? (6) 又根据索洛模型,资本积累的条件: ()k sy n d k ?=-+ (7) k ?代表人均资本存量,()n d k +代表人口和资本折旧所需要的人均资本量,即保持现有人均资本量不变所需的投资量,称为持平投资。 图1 索洛增长模型 如图1所示,只有当人均资本k 低于k 0时,资本积累才会使人均产出y 增加,一旦达到k 0,()sy n d k =+, 0k ?=,人均产出就停止增长,A 点极为均衡点或平衡增长点,稳态。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编辑] 什么是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为基础,考察一个国家在长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和就业的稳定均衡增长所需条件的理论。 1948年英国经济学家罗伊·F·哈罗德在《动态经济学导论》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增长模型。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埃夫塞·多马在《扩张与就业》,《资本扩张、增长率和就业》以及《资本积累问题》等论文中独立地提出了与哈罗德模型基本相同的增长模型。 [编辑]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假定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包括以下一些假定 (1)全社会所生产的产品只有一种,可为消费品,也可为资本品; (2)只有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 (3)产品的规模收益不变; (4)不存在技术进步。从资本的供求(储蓄和投资)出发。

哈罗德集中考察了三个变量:第一个变量是储蓄率S,S=X/Y(X为储蓄量,Y为国民收入); 第二个变量是资本产出比率V,V=K/Y(K为资本存量) 第三个变量是有保证的增长率,即在S和V为已知时,为了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所需要的产量增长率。为了实现稳定状态的经济增长,要求S、V和Gw这三个变量具备以下条件 Gw=S/V。 在多马的理论中以I和ΔI分别代表投资和投资增量,S代表储蓄率,代表资本生产率或投 资效率,=Y/K=1/V。多马的基本公式为ΔI/I=xS。因此多马模型与哈罗德模型实质上是一样的。 [编辑]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内容分析 此模型认为在S和V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产量(Y)、资本存量(K)和投资(I)才能按增长率Gw年复一年地增长下去。投资具有双重效应。不仅能增加总需求,而且也能增加总供给,要使逐年的新投资所不断扩大的生产能力始终得到充分利用,则产量(或收入)应按固定不变的增长率逐年增长,哈罗德称这种增长率Gw为有保证的增长率,又称之为均衡增长率。 一个国家任何一年里实际上实现的增长率,哈罗德称之为实际增长率G为了使社会经济实际上能够均衡地增长,要求G=Gw=S/W在现实经济中,由于储蓄不一定全部转化为投资,或总需求与总供给不一定相等,所以G和Gw的完全一致仅是偶然的巧合,一旦实际增长率和有保证的增长率不一致时,在继后的时期里,将出现累积性的经济扩张(G>Gw)或经济收缩(GGn,这表明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从而资本存量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力的增长率"在这种场合下,资本家将进一步缩减其投资,以致实际增长率G还小于有保证的增长率Gw,将处于长期的经济萧条状态。

计量经济学试卷汇总含答案

: 选择题(单选题1-10 每题 1 分,多选题11-15 每题 2 分,共20 分) 1、在多元线性回归中,判定系数R2随着解释变量数目的增加而 B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变化不定 2、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若某个解释变量对其余解释变量的判定系数接近1,则表 明模型中存在 C A.异方差性 B.序列相关 C.多重共线性 D.拟合优度低 3、经济计量模型是指 D … A.投入产出模型 B.数学规划模 C.模糊数学模型 D.包含随机方程的经济数学模型 4、当质的因素引进经济计量模型时,需要使用 D A.外生变量 B.前定变量 C.内生变量 D.虚拟变量 5、将内生变量的前期值作解释变量,这样的变量称为 D A.虚拟变量 B.控制变量 C.政策变量 D.滞后变量 6、' 7、根据样本资料已估计得出人均消费支出Y对人均收入X的回归模型Ln Y=5+,这表明 人均收入每增加1%,人均消费支出将预期增加 B A.% B.% C.5% D.% 8、对样本相关系数r,以下结论中错误的是 D A.越接近于1,Y与X之间线性相关程度越高 B.越接近于0,Y与X之间线性相关程度越弱 C.-1≤r≤1

D.若r=0,则X与Y独立 9、当DW>4-d L,则认为随机误差项εi & A.不存在一阶负自相关 B.无一阶序列相关 C.存在一阶正自相关D.存在一阶负自相关 10、如果回归模型包含二个质的因素,且每个因素有两种特征,则回归模型中需要引入 A.一个虚拟变量B.两个虚拟变量 C.三个虚拟变量 D.四个虚拟变量 11、线性回归模型中,检验H0: i =0(i=1, 2,…,k) 时,所用的统计量t 服从 var(i ) (n-k+1) (n-k-2) # (n-k-1) (n-k+2) 12、对于经典的线性回归模型,各回归系数的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量具有的优良特性有 ABC A.无偏性 B.有效性 C.一致性 D.确定性 E.线性特性 13、经济计量模型主要应用于ABCD A.经济预测 B.经济结构分析 C.评价经济政策 D.政策模拟 14、常用的检验异方差性的方法有ABC、 | A.戈里瑟检验 B.戈德菲尔德-匡特检验 C.怀特检验 D.DW检验 E.方差膨胀因子检测 15、对分布滞后模型直接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时,会遇到的困难有BCE A.不能有效提高模型的拟合优度 B.难以客观确定滞后期的长度 C.滞后期长而样本小时缺乏足够自由度 D.滞后的解释变量存在序列相关问题E.解释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16、常用的检验自相关性的方法有BCD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及其应用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及其应用 *** (商学院,2008(7)班) [摘要]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是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考察一个国家在长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和就业的稳定均衡增长所需条件的理论模型。主要研究了产出增长率、储蓄率与资本产出比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根据实际增长率)(G 、有保证的增长率(w G )、自然增长率(n G )的关系来确定经济增长处于何种阶段,最后预测经济增长率。它奠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框架,体现了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在宏观经济学中的作用,是对凯恩斯主义的重要补充和完 [关键字]哈罗德 经济增长 应用 一、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假设、基本公式和含义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包括一些假设前提:①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既可以是消费品,也可以是投资品;②劳动力或人口按一个固定比率增长;③国民收入水平决定投资水平;④生产中仅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即资本和劳动;⑤资本—产出比率不变;⑥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也就是说,生产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都是固定不变的; ⑦技术状态是固定不变的,不考虑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不存在资本折旧问题;⑧经济社会是封闭的,不存在对外贸易。 在这些假设条件下,哈罗德主要研究三个变量的相互关系。这三个变量分别是: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G ,Y Y G /?=;储蓄率s ,即储蓄)(S 在实际收入)(Y 中所占的比例,Y S s /=;资本—产出比率V ,即生产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资本,Y K V /=,且V 是常数。 根据前面的技术条件不变的假设条件,资本—产出比率)(V 应该等于边际资本—产量比率)/(Y K ??,所以Y K V ??=/。则:Y V K ?=?,并且由于假设对资本的投资不存在折旧,所以,K I ?=。这样,式子就可以写成:Y V I ?=,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国民收入短期均衡条件是S I =这一条件,经济才能实现均衡条件,经济才能实现均衡增长。另外,由于有Y S s /=,所以sY S =。据此可以得到如下关系:sY Y V =?,或写成 V s Y Y //=?,即得到V s G /=。这就是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这个模型说明如果V 不变,则G 就取决于s 。如果G 的值能确保,则经济增长是稳定的,这时的G 是均衡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概述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Solow Growth Model)是罗伯特·索洛所提出的发展经济学中著名的模型,又称作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外生经济增长模型,是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内的经济增长模型。 正当1987年世界股票市场暴跌之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于一直与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唱反调,主张政府必须有效地干预市场经济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罗伯特·索洛(Robert M·Solow)许多经济学界人士认为,纽约股票市场的这场大动荡,恰恰证实了索洛坚持的理论,使他的经济增长理论成为当今世界热门研究课题之一。可是,他的这一理论———表明各种不同因素是如何对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影响的长期经济增长模型,早在30年前他在一篇题为《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的论文中就提出来了。 索洛模型变量 外生变量:储蓄率、人口增长率、技术进步率 内生变量:投资 索洛模型的数学公式

模型的基本假定 索洛在构建他的经济增长模型时,既汲取了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优点,又屏弃了后者的那些令人疑惑的假设条件。 索洛认为,哈罗德—多马模型只不过是一种长期经济体系中的“刀刃平衡”,其中,储蓄率、资本—产出比率和劳动力增长率是主要参数。这些参数值若稍有偏离,其结果不是增加失业,就是导致长期通货彭胀。用哈罗德的话来说,这种“刀刃平衡”是以保证增长率(用Gw表示,它取决于家庭和企业的储蓄与投资的习惯)和自然增长率(用Gn表示,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它取决于劳动力的增加)的相等来支撑的。

索洛指出,Gw和Gn之间的这种脆弱的平衡,关健在于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劳动力不能取代资本,生产中的劳动力与资本比例是固定的假设。倘若放弃这种假设,Gw和Gn之间的“刀刃平衡”也就随之消失。基于这一思路,索洛建立了一种没有固定生产比例假设的长期增长模型。 该模型的假设条件包括: 1.只生产一种复合产品。 2.产出是一种资本折旧后的净产出。 3.规模报酬不变,即生产函数是一阶齐次关系式。 4.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按其边际实物生产力付酬。 5.价格和工资是可变的。 6.劳动力永远是充分就业的。 7.能利用的资本存货都得到充分利用。 8.劳动力与资本可相互替代。 9.存在中性技术进步。 在这些条件下,索洛建立的模型向人们显示出:在技术系数可变的情况下,资本与劳动力比率具有随时间推移而向均衡比率自行调整的倾向。如若最初的资本与劳动力比率大,资本和产出的增加就会比劳动力的增加慢得多;反之,亦然。索洛是从资本与劳动力比率入手集中分析均衡(即稳定状态)增长路径的。

计量经济学模拟考精彩试题第1套含问题详解

计量经济学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双对数模型 μββ++=X Y ln ln ln 10中,参数1β的含义是 ( C ) A. Y 关于X 的增长率 B .Y 关于X 的发展速度 C. Y 关于X 的弹性 D. Y 关于X 的边际变化 2、设k 为回归模型中的参数个数,n 为样本容量。则对多元线性回归方 程进行显著性检验时,所用的F 统计量可表示为( B ) A. )1() (--k RSS k n ESS B .) ()1()1(2 2k n R k R --- C .) 1()1()(2 2---k R k n R D .)()1/(k n TSS k ESS -- 3、回归分析中使用的距离是点到直线的垂直坐标距离。最小二乘准则 是指( D ) A. 使() ∑=-n t t t Y Y 1?达到最小值 B. 使?min i i Y Y -达到最小值 C. 使t t Y Y ?max -达到最小值 D. 使() 2 1 ?∑=-n t t t Y Y 达到最小值 4、 对于一个含有截距项的计量经济模型,若某定性因素有m 个互斥的类型, 为将其引入模型中,则需要引入虚拟变量个数为( B ) A. m B. m-1 C. m+1 D. m-k 5、 回归模型中具有异方差性时,仍用OLS 估计模型,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A. 参数估计值是无偏非有效的 B. 参数估计量仍具有最小方差性 C. 常用F 检验失效 D. 参数估计量是有偏的 6、 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中,样本回归方程可表示为( C ) A. t t t u X Y ++=10ββ B. i t t X Y E Y μ+=)/( C. t t X Y 10???ββ+= D. ()t t t X X Y E 10/ββ+= 7、 在经济发展发生转折时期,可以通过引入虚拟变量方法来表示这种变化。 例如,研究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时。1991年前后,城镇居民商品性实际支出Y 对实际可支配收入X 的回归关系明显不同。现以1991年为转折时期,设虚拟变 量?? ?=年以前 , 年以后, 1991019911t D ,数据散点图显示消费函数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基本

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集含答案

财大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标准试题 计量经济学试题一 (1) 计量经济学试题一答案 (4) 计量经济学试题二 (9) 计量经济学试题二答案 (11) 计量经济学试题三 (15) 计量经济学试题三答案 (18) 计量经济学试题四 (22) 计量经济学试题四答案 (25) 计量经济学试题一 课程号:课序号:开课系:数量经济系 一、判断题(20分) 1.线性回归模型中,解释变量是原因,被解释变量是结果。() 2.多元回归模型统计显着是指模型中每个变量都是统计显着的。() 3.在存在异方差情况下,常用的OLS法总是高估了估计量的标准差。() 4.总体回归线是当解释变量取给定值时因变量的条件均值的轨迹。()5.线性回归是指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呈现线性关系。() R的大小不受到回归模型中所包含的解释变量个数的影响。()6.判定系数2 7.多重共线性是一种随机误差现象。()

8.当存在自相关时,OLS估计量是有偏的并且也是无效的。() 9.在异方差的情况下, OLS估计量误差放大的原因是从属回归的2R变大。()10.任何两个计量经济模型的2R都是可以比较的。() 二.简答题(10) 1.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步骤。(4分) 2.举例说明如何引进加法模式和乘法模式建立虚拟变量模型。(6分) 三.下面是我国1990-2003年GDP对M1之间回归的结果。(5分) 1.求出空白处的数值,填在括号内。(2分) 2.系数是否显着,给出理由。(3分) 四.试述异方差的后果及其补救措施。(10分) 五.多重共线性的后果及修正措施。(10分) 六.试述D-W检验的适用条件及其检验步骤(10分) 七.(15分)下面是宏观经济模型 变量分别为货币供给M、投资I、价格指数P和产出Y。 1.指出模型中哪些是内是变量,哪些是外生变量。(5分) 2.对模型进行识别。(4分) 3.指出恰好识别方程和过度识别方程的估计方法。(6分) 八、(20分)应用题 为了研究我国经济增长和国债之间的关系,建立回归模型。得到的结果如下:Dependent Variable: LOG(GDP)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6/04/05 Time: 18:58 Sample: 1985 2003 Included observations: 19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