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样调查基本原理

抽样调查基本原理
抽样调查基本原理

第二章抽样调查基本原理

第一节有关基本概念

一、总体

总体也叫母体,它是所要认识对象的全体,是具有同一性质的许多单位的集合。组成总体的每个个体叫做单位。

总体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如果总体中所包含个体的数目为有限多个,则该总体就是有限总体,反之是无限总体。总体也可区分成计量总体(由测量值组成的)和计数总体(由品质特征组成的)。

在抽样以前,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把总体划分成若干个互不重叠并且能组合成总体的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抽样单元,不论总体是否有限,总体中的抽样单元数一定是有限的,而且是已知的,因此说抽样调查的总体总是有限的。抽样单元又有大小之分,一个大的抽样单元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的抽样单元,最小的抽样单元就是每一个个体。如一项全国性的调查,如果把省作为一级单元,则可以把县作为二级单元,乡作为三级单元,村作为四级单元等等。又如在流动人口抽样中,可以以居委会作为抽样单元,而在家计调查中,则以户为抽样单元。

总体应具备同质性、大量性和差异性的特征。在抽样调查中,通常将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称为总体参数。常见的总体参数主要有:

1.总体总和Y:例如全国人口数。

Y=∑y i=y1+y2+…+y N

2.总体均值Y:例如职工平均工资。

Y=Y/N=∑y i /N

3.总体比率R:是总体中两个不同指标的总和或均值的比值。如总收入与总支出之比。

R=Y/X=Y/X

4.总体比例P:是总体中具有某种特性的单元数目所占比重。如产品的合格率。

二、样本

样本是由从总体中所抽选出来的若干个抽样单元组成的集合体。抽样前,样本是一个n 维随机变量,属样本空间;抽样后,样本是一个n元数组,是样本空间的一个点。

样本是总体的缩影,是总体的代表。抽样的效果好不好,依赖于样本对总体是否有充分的代表性。样本的代表性愈强,用样本指标对总体全面特征的推断就愈精确,即推断的误差就愈小;反之,如果样本的代表性愈弱,推断的误差就愈大,推断结果就愈不可靠。

如何增强样本的代表性,使其能达到估计或推断的预期效果,就必须分析影响样本代表性的因素,以便加强控制。一般情况下,影响样本代表性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标志值分布的离散程度。若总体标志值的分布很集中,即平均离散程度(标准差)很小,从中任抽部分单元做样本,样本特征很近似于总体特征,样本的代表性就强;反之,如果标志值的分布很分散,即平均离散程度很大,从中抽取样本单元的随机波动也很大,必将影响样本的代表性。

(2)抽样单元数的多少(或称样本容量的大小)。抽样单元数的多少,影响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一般说来,样本容量以大为好,但要根据实际情况,以掌握适度为宜,要在保证一定可靠程度的情况下,尽可能满足及时性和经济性的要求,取得好的效益。

(3)抽样方法。抽样方法一般分为放回抽样和不放回抽样。放回抽样也叫重置抽样,或

重复抽样。它是在总体N个单元中随机抽取n个单元时,每次抽取一个单元进行记录后又放回原来的总体,参加下一个单元的抽取,即下一个单元仍然在原来的全部抽样单元中抽取,依此类推,直到抽足所需单元数为止,因而同一个抽样单元有被重复抽中的可能。不放回抽样也叫不重置抽样,或不重复抽样。它是在每次抽取一个新的单元之前,将已抽中的单元不再放回原来的总体,下一个单元的抽取在剩余的抽样单元中进行,依次类推,直到抽足所需单元数为止,因而每个抽样单元最多只能被抽中一次,不可能重复被抽中。

放回抽样与不放回抽样相比,不放回抽样的样本代表性优于放回抽样。因为放回抽样中,有些单位有被重复抽取的可能,从而使样本单元数在总体中的散布面缩小,样本的代表性减弱,故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不放回抽样。有鉴于此,在本书以后内容中,如没有特别的声明,则一般只涉及不放回抽样。理解了不放回抽样的方法及有关内容,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放回抽样的方法。

以上三种影响因素中,第一个因素即离散程度的大小,是由事物内部和外部联系决定的,是客观性的因素,人们只能认识了解,不能调节控制。第二、三两因素是人们可以选择和控制的,为主观因素,只要掌握和控制了这两个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人们也就能控制样本的代表性,以期达到抽样数目尽可能小,使估计和推断结论达到预定的精确程度和可靠程度的要求。另外,等概率抽样与不等概率抽样相比,以不等概率抽样的样本代表性较等概率抽样为好。

一般将反映样本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称之为统计量。统计量是n元样本的一个实值函数,是一个随机变量,统计量的一个具体取值即为统计值。主要的样本统计量有:

1.样本总和y:

y=∑y i=y1+y2+…+y n

2.样本均值y:

y=y/n=∑y i /n

3.样本比率r:

r=y/x=y/x

4.样本比例p:是样本中具有某种特性的单元数目所占比重。

三、必要样本容量和样本可能数目

样本中包含的抽样单元个数称为样本容量,又称样本含量或样本大小(后面还要进一步讨论关于必要样本容量的问题)。总体中所含抽样单元个数称为总体容量,样本容量与总体容量之比为抽样比,用f表示,即f=n/N。

样本可能数目则是在容量为N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n的样本时,所有可能被抽中的不同样本的个数。用A表示。

当N和n一定时,A的多少与抽样方法有关,其计算方法列表如下:

正确理解样本可能数目的概念,对于准确理解和把握抽样误差的计算、样本统计量的抽样分布、抽样估计的优良标准等一系列理论和方法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四、抽样框

抽样框是在抽样前,为便于抽样工作的组织,在可能条件下编制的用来进行抽样的、记录或表明总体所有抽样单元的框架,在抽样框中,每个抽样单元都被编上号码。

抽样框可以是一份清单(名单抽样框)、一张地图(区域抽样框)。在与时间有关的调查中,也可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总体中的单元,这样得到的抽样框称为时序抽样框。抽样框是设计实施一个抽样方案所必备的基础资料,一旦某个单元被抽中,也需依抽样框在实际中找到这个单元,从而实施调查。

编制抽样框是一个实际的、重要的问题,因此必须要认真对待。一般而言,如果总体中的每个元素在清单上分别只出现一次,且清单上又没有总体以外的其他元素出现,则该清单就是一个完备的抽样框。在完备的抽样框中,每个元素必须且只能同一个号码对应。但是,在实际中,完备的抽样框是很少见的,我们常常可能必须使用一些有严重缺陷的抽样框,而又必须发现这些缺陷并加以补救,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抽样的艺术性。

常见的抽样框问题可以概括为四种基本类型:(1)缺失一些元素,即抽样框涵盖不完全;

(2)多个元素对应一个号码;(3)空白(一些号码没有与之对应的元素)或存在异类元素;(4)重复号码,即一个元素对应多个号码。

抽样框存在缺陷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去避免上述问题:①如果已知由这此问题引起的误差比其他原因产生的误差小,并且纠正起来又花费太大的话,可以忽略不管,但在描述样本时,应对此加以说明;②重新定义总体以适应抽样框;③改正整个总体清单,也即找出全部缺失元素、分开每一个群、清除所有的空白和异类元素、删掉重复号码。当上述方法不能有效利用时,就应该采取其它一些补救措施来抵消抽样框中存在的缺陷。对此问题的进一步讨论将在第十一章进行。

第二节 样本统计量的抽样分布

标准的统计问题为:总体未知,故需从总体中抽取一个较小的、花费不多的随机样本,然后构造样本统计量,并以其估计总体。问题是用样本指标估计总体指标的可靠程度如何?为此要研究样本统计量的抽样分布。在此之前,有必要先回顾一下有关正态分布的知识。

一、正态分布

如果总体各个体的标志值以总体平均数为中心,形成钟型对称分布,其分布曲线向两侧扩展,逐渐向横轴逼近,无限延伸出去,但不接触横轴,则这种分布就叫做正态分布,或高斯分布、常态分布。服从正态分布的总体称为正态总体。

正态分布是由德国数学家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 1777~1855)首先发现的,故此得名。

一个正态分布完全由总体的理论平均数和理论方差这两个参数所决定。其数学特征为: 如果一个随机变量X 服从正态分布,则其分布的密度函数(分布曲线方程)为:

2)(2121)(σμπσ--=

x e x f ,( -∞

2.7183。

当μ=0,σ2=1时,称该分布为标准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为

2

2121

)(x e x f -=π,( -∞

我们知道,全部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之和等于1。代表各个体事物分布的正态曲线内面积表明着全部可能的事件,因此,分布曲线下x 轴以上的面积总保持为1,也即

?∞

∞-=1)(dx x f

因此,当σ不相同时,f(x)的形状也不相同,σ愈小,分布就愈集中在X 附近,σ愈大,分布就愈平坦。

利用正态曲线的数学性质,依平均数与标准差,可以计算出平均数与某一数值之间的面积,如图2.1中由a 到b 的面积为:

?=b

a dx x f x F )()( 任何正态分布,它的样本落在任意区间(a,b)内的概率等于直线x=a ,x=

b ,横坐标和曲线f(x)所夹的面积(可由正态分布概率积分表查得)。经计算,正态总体的样本落在: (X -σ, X +σ)概率是68.27%; (X -2σ, X +2σ)概率是95.45%; (X -3σ, X +3σ)概率是99.73%; (X -1.96σ, X +1.96σ)概率是95%;

正态分布的应用范围很广,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分布,居于基础的地位。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凡是处于控制状态的数据和测定随机误差的分布,大多是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的。所以正态分布的理论对开展社会经济调查和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抽样分布

如前所述,在容量为N 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n 的样本时,可能抽到的样本不止一个。对每一个可能的样本,都可获得统计量y 、p 和s 等的一个具体数值。可见,样本统计量是个随机变量。

我们把根据所有可能样本计算出来的某一统计量的数值分布,称为抽样分布。抽样分布理论是理解抽样调查基本原理的基础。常见的抽样分布有极限分布和精确分布两类。极限分布也叫做大样本分布,它只有正态分布一种形式;精确分布又叫做小样本分布,其前提是总

体服从正态分布,它是正态分布的导出分布,包括有t 分布、F 分布和χ2分布等形式。

(一)样本统计量的极限分布

样本统计量有很多,这里只考察关于样本均值和样本比例的抽样分布。

例2.1:现从正态分布总体Y ~N(100,625)中抽取容量为n=5的所有可能样本,经计算得知样本平均数的分布为y ~N(100,125)。当n =20时,样本平均数的分布为y ~N(100,31.25)。

一般地,可以证明如果总体服从正态分布,且总体均值和方差均为已知,即Y ~N(μ,σ2),则不论样本量大小如何,样本均值均围绕总体均值而服从正态分布,并且其抽样分布

的方差等于总体方差的n 分之一,即y ~N(μ,σ2/n)。

而对于非正态总体,若均值μ和σ2

有限,则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当样本量n 充分大时,样本均值仍然围绕着总体均值而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即y ~N(μ,σ2/n)。

例2.2:总体N=5,Y={40,50,60,70,80},则其次数分布为:

用图形表示则为:

(EY=μ=60,DY=σ2=200)

若取n=2,用放回抽样则可抽N n =52=25个简单随机样本,其样本均值如下:

进一步整理后,即可得出关于样本均值y 的次数分布情况为:

用图形表示,则为:

(E y =60,D y =100,可见y ~N (60,100))

如果总体容量较大,则当样本容量逐步扩大时,样本平均数的分布趋于正态分布的趋势更加明显。

上面的结论在样本比例的抽样分布中同样成立。即对任意一个成数为p 的二项分布总体,当n 足够大(np>5,n(1-p)>5)时,则样本成数P 趋于服从正态分布,其平均数为p ,方差为n p p )1(-。因此,标准随机变量n p p p P Z )

1(--=趋于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二)样本统计量的精确分布

1、χ2分布

设随机变量Y i ~N(0,1)(i=1,2,…,n),且相互独立,则Y=∑Y 2i 服从自由度为n 的χ

2

分布,记作Y ~χ2(n)。

χ2

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

?????Γ≤=--0,)2(210,

0)(2122y e y n y x f y n n 式中n 是正整数,Γ(n/2)是Γ(伽马)函数

?+∞--?=Γ01)0()(y dt t e y y t

当y=n/2时的函数值。

χ2分布的主要性质有:①f(y)恒为正;②χ2分布呈右偏形态;③χ2分布随n 的不断增大而逐渐趋于正态分布。

可以证明,χ2分布χ2(n)的数学期望和方差分别为

EY=n, DY=2n.

2、t 分布

若X ~N(0,1),Y ~χ2(n),且X 与Y 相互独立,则称随机变量

n Y X

T /=

服从自由度为n 的t 分布,记作:T ~t(n)。

由此也可以推论出关于t 分布的如下定义方式:若X ~N(μ,σ2),σ2未知,则

n S X T /μ

-=

服从自由度为n-1的t 分布,记作:T ~t(n-1),其中:∑--=

22)(1

1X X n S i 。 t 分布t(n)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212)1()2

()21(

)(+-+Γ+Γ=n n t n n n t f π t 分布具有如下性质:①t 分布对称于纵轴,与N(0,1)相似;②在n <30(小样本)时,t 分布的方差大于N(0,1)的方差;③在n ≥30(大样本)时,t 分布随n 的增大而趋于N(0,

1)。

可以证明,t 分布t(n)的数学期望与方差分别为

ET=0,DT=n/(n-2).(n >2)

3、F 分布

若X ~χ2(n 1),Y ~χ2(n 2),且X 与Y 相互独立,则称随机变量

1

221//n n Y X n Y n X F ?== 服从第一自由度为n 1,第二自由度为n 2的F 分布,记作:F ~F(n 1,n 2)。

如果X ~F(n 1,n 2),则其概率密度函数为

???

?????+ΓΓ+Γ≤=+--0,)1())(()2()2()2(0,0)(221122*********

1x x n n x n n n n n n n n x x f n n n F 分布的主要性质有:①F 分布呈右偏态;②f(x)恒为正;③在2222110+?-=n n n n F 处取最大值(n 1>2,f 0<1);④随n 1,n 2的不断增大,F 分布的右偏程度逐渐减弱,但不会趋向

正态;⑤具有倒数性质,即若X ~F(n 1,n 2),则1/X ~F(n 1,n 2);⑥若t ~t(n),则t 2(n)~F(1,n)。

若X ~F(n 1,n 2),则其数学期望和方差分别为

)4(.)4()2()2(2,222221212222?---+=-=n n n n n n n DX n n EX

第三节 抽样误差

一、抽样调查中的误差来源

误差就是调查结果与现象的实际结果之间的偏差,它几乎在所有的统计调查中都或大或小的存在着。在抽样调查中,按照形成原因的不同,一般可将误差分成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两大类。

抽样误差是用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时的误差,它属于一种代表性误差。抽样调查是用样本来估计总体,对任何一种抽样方案,可能的样本会有许多,而实际抽到的只是其中的一个样本,在概率抽样中,哪个样本会被抽到完全是随机的,抽到的样本不同,则对总体的估计就可能不同,这就是抽样误差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抽样调查中抽样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同非抽样误差不同的是,抽样误差可以计算,并且可以被控制在任意小的范围内。

抽样误差通常会随样本量的大小而增减。在某些情形下,抽样误差与样本量大小的平方根成反比关系,即在开始阶段抽样误差随样本量的增加而迅速减少,但在一定阶段后,这种趋势便趋于稳定。这表明,在经过一定阶段后,再努力减少抽样误差通常是不合算的。所以过了这个阶段只要稍微降低一点精度,就可以省下可观的费用。普查的目的不过是想使抽样误差降低为零,要是允许存在误差,当然就值得用抽样调查。

另外,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还有:所研究现象总体变异程度的大小,一般而言,总体变异程度越大,则抽样误差可能越大;抽样的方式方法,如放回抽样的误差大于不放回抽样,各种不同的抽样组织方式也常会有不同的抽样误差。在实际工作中,样本量和抽样方式方法的影响是可以控制的,总体变异程度虽不可以控制,但却可通过设计一些复杂的抽样技术而将其影响加以控制。

非抽样误差不是由于抽样引起的。它又包括调查误差、无回答误差、抽样框误差以及登记性误差。它在各种统计调查中都可能会存在。调查误差是调查所得的观测值与被调查单元真值不一致所造成的误差。造成这类误差的原因可能是测量手段(或仪器)不完善,也可能是被调查者记忆不准确,或对所调查内容缺乏全面了解或不愿意如实回答等。无回答误差是因样本中的一部分单元或一部分项目的资料没有调查到,致使实际样本较设计样本缩小而引起的误差。其产生原因有被调查者拒绝回答问题,或者正好缺乏所需要的信息,或者找不到被抽中的单元等。抽样框误差是由于抽样框不完善所造所的误差。抽样框不完善具体表现为存在着抽样单元的重复或遗漏,这会破坏抽样的随机性。登记性误差是在观测数据的填写、计

算机数据录入、传输、计算等环节的差错引起的误差。非抽样误差的控制,须经过改进抽查表的设计或测试方式,严密组织调查,提高调查员的素质,以及加强调查整理等各环节的质量检查监督,或设计特殊调查方式进行处理,才能见效。具体的论述见后面有关章节。

同抽样误差相反,非抽样误差是随着样本量的增加而增大的。由于抽样调查的访问和资料整理都比普查更便于进行,因此非抽样误差也远远小于普查。有时,普查中的非抽样误差甚至大于抽样调查中抽样误差与非抽样误差的总和。

二、抽样误差的计算

由于从一个总体中抽取容量为n 的样本时,有多种可能的结果,所以样本指标是随机变量,而总体指标是唯一确定的常量,故抽样误差也是一个随机变量。

设θ为总体的某个待估参数,θ?是通过样本资料计算而得到的关于θ的估计量,则估计的实际误差为θ?-θ,由于θ是未知,故θ?-θ是未知的。这表明根据某一个确定的样本,无法确定抽样误差的大小,因此,关于抽样误差的计算,是建立在误差分布理论基础上,从统计平均意义角度来考虑的。因为,对一个确定的总体按同一种抽样方法可能得到一系列不同的样本,对每一个样本都会有一个估计的实际误差θ?i -θ,因此,抽样误差可以用所有这些可能的实际误差的均方误差表示。也即将抽样误差表示为

2)?()?(θθθ

-=E MSE 其中)?(θMSE 为估计量θ?

的均方误差。由于θ未知,所以在通常情况下,)?(θMSE 仍然是未知的。但)?(θ

MSE 可以分解成: 222222])?([)]?(?[)]?(?[])?([2])?[)]?(?[])?()?(?[)?()?(θθθθ

θθθθθθθθ

θθθθθθθ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MSE 式中第一项是估计量θ?的方差,记作)?(θ

V 。)?(θV 的平方根称为估计量θ?的标准误差或标准差,记作)?(θ

S 。)?(θS 与)?(θE 之比称为估计量的变异系数,记为)?(θC 。式中第二项是估计量θ?的偏倚)?(θ

B 的平方(即θθθ-=)?()?(E B )。 一般情况下,均方误差说明了估计量的准确性,而估计量的方差则表明了其估计结果的精确性。通常将精确度定义为估计量方差的倒数,而将准确度定义为估计量均方误差的倒数。

当偏倚)?(θ

B 为零时,称θ?为θ的无偏估计量。此时,θ?的方差就等于它的均方误差,即

)?()?(θθ

MSE V = 如果θ?随样本容量n 的增大趋近于θ,则称θ?为θ的一致估计。

需要说明的是:①上面所给出的)?

(θV 的计算公式仍然属于一个理论公式或叫作定义公

V是依据调查变量的总体方差σ2式,在实际中是无法直接应用的。因此,实际中计算)?(θ

V做出估计。②有偏的估计并非进行的,当σ2未知时,一般用样本方差s2代替,以对)?(θ

都是不可用的,有时有偏估计量在某些方面反而比无偏估计量更好。有研究认为,在实践中当偏倚小于标准误的十分之一时,偏倚对估计量准确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第四节抽样估计

要达到对总体的正确认识,样本的充分代表性和样本资料的准确性都是必要的前提,然而从样本到总体的估计方法在这里却居于突出的重要地位。抽样估计就是以样本的实际资料为依据,计算一定的样本统计量,并按照一定的方法对总体参数作出估计和推断。这也是抽样调查的目的之所在。

一、抽样估计的特点

第一,抽样估计在逻辑上运用的是归纳推理而不是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在封闭的系统中从一般性命题导出特殊结论的逻辑方法,其结论的正确性已全部包含在前提的正确性之中。如在本章第二节中,我们从一个已知总体开始,讨论样本具有怎么样的性质,样本统计量是如何接近总体参数的,这就是运用了演绎推理的方法。

归纳推理与之正好相反,它是在开放的系统中,从研究个别命题达到一般性的结论。其前提正确不一定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结论的正确性还决定于前提以外的许多事实,所以结论必须经过事实验证。统计的认识过程正是从对大量个别事件的认识上升到现象总体的认识。本节将要讨论的抽样估计即是从抽取的一个已知样本出发,对被抽样未知总体推断出一般结论,所采用的是归纳推理法。

第二,抽样估计在方法上运用不确定的概率估计法而不是运用确定的数学分析法。

虽然抽样估计也是利用一定的样本数据来推论总体的数量特征,但由于样本数据和总体数量特征之间并不存在严格对应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因此,不可能运用数学函数关系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用输入样本的具体观察值来推算总体特征值。抽样估计原则上把由样本观察值所决定的统计量看作是随机事件。在实践中,抽取一个样本,并计算出相应的样本指标,接着需研究的问题便是用这一样本指标来代表相应的总体指标的可靠程度究竟有多大,这就是概率估计所要解决的。如果说归纳推理不保证从正确的前提一定得到正确的结论,只肯定从正确的前提得到的结论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那么概率估计就是要具体确定这个一定程度的可靠性是多大。

第三,抽样估计的结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抽样误差。

如前所述,抽样误差指是由随机抽样中偶然性因素的影响,使得样本指标和总体指标间存在的某种程度的离差。这种误差是抽样估计所固有的,不可避免。抽样估计结论的可靠程度总是和一定的抽样误差联系在一起的。通常情况下,总是指出样本指标和总体指标的误差在一定范围内的概率保证程度。

二、抽样估计的方法

抽样估计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果以估计中所依据的资料不同来区分,一般可以有简单估计、比估计和回归估计等三种方法。简单估计是单纯依靠样本调查变量的资料估计总体参数,其估计结果称为简单估计量;比估计和回归估计是同时依据样本调查变量以及已知的有关辅助变量的资料来对总体参数做出估计,其结果分别称为比估计量和回归估计量。简单估计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一种估计方法,在实际中应用也最为广泛。后面各章节所讨论的估计量若没有特别的说明一般都是指简单估计量。同简单估计相比,比估计和回归估计比较复杂,但在某些情况下,其估计的效果却比较好。关于比估计和回归估计将在第五章作进一步讨论。

如果以估计结果的表示方式来区分,则抽样估计可以有两种形式,即定值估计和区间估计。定值估计是指给所要估计的总体参数只给出一个明确的点估计值,同时确定出估计结果

的误差(一般用方差V(θ?)来表示)。区间估计则是在一定的概率保证程度(置信度)之下,根据允许的最大绝对误差范围(一般称之为抽样极限误差,记作Δ,它常以抽样标准误差为标准单位来计量,即Δθ=KS(θ?),其中K称之为概率度,其值同置信度的大小有关,可通过查相关的概率积分表求得。),确定出一个以点估计值θ?为中心的区间作为总体待估参数θ的

估计区间(也称为置信区间)。可见在区间估计中,不但要考虑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有多大,而且还必须考虑落到这一范围的概率是多少。前者是估计的准确性问题,后者是估计的可靠性问题,两者既相互矛盾又密不可分。计算可靠性的依据是样本统计量的抽样分布理论。在实际问题的研究中常常需要在估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协调,一般是先确定其中的一个,然后再推算出另外一个。

三、置信区间

在抽样估计中,是用样本统计量来推断对应的总体参数,根据前面第二节的分析,样本统计量的极限分布呈正态,而在社会经济现象的抽样研究中,通常所使用的又是大样本,因此,可以按照正态分布的理论,来构造总体参数估计量的置信区间。

一般地说,若估计量θ?是无偏的,且呈正态分布,则参数θ的置信度为1-α的置信区间可以写成

(θ?-KS(θ?),θ?+KS(θ?))

当调查变量的总体方差σ2已知时,上述置信区间可表示为

(θ?-Zα/2S(θ?),θ?+ Zα/2S(θ?))

即取K= Zα/2, Zα/2的值可以通过查正态分布双侧临界值表加以确定。常用的几组置信度同Zα/2的对应值如下表

当调查变量的总体方差σ未知时,则用相应的样本方差s代替。然而,这时有可能会使误差产生一个增量,特别是当样本较小时,更容易影响估计的精度。因此,为了保持1-α的置信度,就应该适当加宽置信区间,即用较大的tα/2值来代替Zα/2。此时,置信区间就可以表示成

(θ?-tα/2S? (θ?),θ?+tα/2S? (θ?))

其中tα/2的值可通过查t分布临界值表来确定,在这里自由度为df=n-1;S?(θ?)表示

以s2代替σ2后对抽样标准误S(θ?)的估计量。

我们注意到,当样本量充分大时,Z值和t值十分接近,因此,即使σ2未知,也仍然

可以取K=Z ;但在小样本条件下,Z 值和t 值差别较大,所以在实践中,只有当σ2

未知且样本量较小(n <30)时才用t 值,即取K=t 。

四、估计量的优良标准

由于抽样指标是一个随机变量,随着抽取的样本不同,便有不同的估计值,因此,要判断一种估计量的好环,仅从某一次试验的结果来衡量是不够的,而应从多次重复试验中,看这种估计量是否在某种意义上最接近于被估计参数的真值。一般地说,用抽样指标估计总体指标应该有三项基本要求或标准,满足这三项要求的估计就可以被认为是合理的估计或优良的估计,这三项要求即是抽样估计的三条优良标准。

1、无偏性

用样本指标估计总体指标要求所有可能的样本指标的平均值等于对应的总体指标值。 就是说,虽然每一次的抽样指标和未知的总体指标可能有偏误,但在多次反复的估计中各个抽样指标的平均值应该等于总体指标,即用抽样指标来作估计平均说来是没有偏误的。所以,样本指标是对应的总体指标的无偏估计量。

关于这一点,可以用概率的方法加以证明:

证明:设总体容量有N 个:Y 1,Y 2,…,Y n ,则: Y =(Y 1+Y 2+…+Y n )/N

又设样本容量有n 个,y 1,y 2,…,y n ,则:

y =[y 1+y 2+…+y n ]/n

所以

)]()()([1)()(2121n n y E y E y E n

n y y y E y E +++=+++= 由于y 1,y 2,…,y n 都是取自总体Y 1,Y 2,…,Y n 中,当n 充分大时,它与总体同分布,所以,E(y 1)=E(y 2)=…=E(y n )=E(Y)= Y ,因此

Y Y Y Y n

y E n =+++= 个)(1)( 证毕。

2、一致性

用样本指标估计总体指标要求当样本容量充分大时,抽样指标也充分地靠近总体指标。换言之,随着样本单元数n 的无限增大(无限接近于总体单元数N),抽样指标和总体指标间的绝对离差可以无限缩小。

以平均数为例,证明如下:

设α为任意小的正数,依大数定律有

1))((lim =?-∞

→αy E y P n 由平均数无偏性知道,抽样平均数的期望值等于总体平均数,即E(y )=Y ,则有:

1))(lim =?-∞

→αY y P n 这表明,当样本单位数无限增大时,抽样平均数和总体平均数的绝对离差小于任意常数α(α>0)的概率趋近于1。这就是抽样估计的一致性。

3、有效性

用抽样指标估计总体指标要求作为优良估计量的方差应该比其他估计量的方差小。即:用抽样平均数和总体某一变量来估计总体平均数,虽然两者都是无偏估计量,而且在每一次的估计中两种估计量和总体平均数都可能有离差,但样本平均数更靠近在总体平均数的周围,平均说来它的离差比较小,所以对比而言,抽样平均数是更为优良的估计量。

由于样本变量和总体变量是同分布的,依方差性质可知:

∑====n i i n n n n

y V 122222)(11)(σσσ 故V(y )<σ2所以,用抽样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比用总体的变量X 估计总体平均数更为有

效。

(完整版)操作系统基础知识点详细概括

第一章: 1. 什么是操作系统?OS的基本特性是?主要功能是什么 OS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原理以及方程用户的功能的集合。特性是:具有并发,共享,虚拟,异步的功能,其中最基本的是并发和共享。主要功能: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提供用户接口。 2. 操作系统的目标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目标是:有效性、方便性、可扩充性、开放性 作用是:提供用户和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接口,提供对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提供扩充机器 3. 什么是单道批处理系统?什么是多道批处理系统? 系统对作业的处理是成批的进行的,且在内存中始终保持一道作业称此系统为单道批处理系统。 用户所提交的作业都先存放在外存上并排成一个队列,然后,由作业调度程序按一定的算法从后备队列中选择若干个调入作业内存,使他们共享CPU和系统中的各种资源。 4 ?多道批处理系统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优点:资源利用率高,系统吞吐量大。缺点:平均周转时间长,无交互能力。 引入多道程序技术的前提条件之一是系统具有终端功能,只有有中断功能才能并发。 5. 什么是分时系统?特征是什么? 分时系统是指,在一台主机上连接了多个带有显示器和键盘的终端,同时允许多个用户通过自己的终端,以交互的方式使用计算机,共享主机中的资源。 特征:多路性、独立性、及时性、交互性 *有交互性的一般是分时操作系用,成批处理无交互性是批处理操作系统,用于实时控制或实时信息服务的是实时操作系统,对于分布式操作系统与网络操作系统,如计算机之间无主次之分就是分布式操作系统,因为网络一般有客户-服务器之分。 6. 什么是实时操作系统? 实时系统:系统能及时响应外部事件的请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处理完。按照截止时间可以分为1硬实时任务(必须在截止时间内完成)2软实时任务(不太严格要求截止时间) 7用户与操作系统的接口有哪三种? 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用户接口、程序接口。 用户接口又分为:联机用户接口、脱机用户接口、图形用户接口。 8. 理解并发和并行?并行(同一时刻)并发(同一时间间隔) 9. 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 1 ?无结构操作系统,又称为整体系统结构,结构混乱难以一节,调试困难,难以维护 2?模块化os结构,将os按功能划分为一定独立性和大小的模块。是os容易设计,维护, 增强os的可适应性,加速开发工程 3?分层式os结构,分层次实现,每层都仅使用它的底层所提供的功能 4. 微内核os结构,所有非基本部分从内核中移走,将它们当做系统程序或用户程序来实现,剩下的部分是实现os核心功能的小内核,便于扩张操作系统,拥有很好的可移植性。 第二章: 1 ?什么叫程序?程序顺序执行时的特点是什么? 程序:为实现特殊目标或解决问题而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的命令序列的集合特点:顺序性、封闭性、可再现性 2. 什么是前趋图?(要求会画前趋图)P35图2-2 前趋图是一个有向无循环图,记为DAG ,用于描述进程之间执行的前后关系。 3?程序并发执行时的特征是什么? 特征:间断性、失去封闭性、不可再现性

关于分集技术

分集技术 衰落效应是影响无线通信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的快衰落深度可达30~40dB,如果想利用加大发射功率、增天线尺寸和高度等方法来克服这种深衰落是不现实的,而且会造成对其它电台的干扰。 如何提高频谱效率和数据传输速率成为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问题之一。提高通信速率和可靠性的办法之一就是使用多个发送和多个接收天线,也就是多输入多输出(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的通信系统。这一点已经得到理论和实践的证明。 这一节我们考虑在多个发送天线单个接收天线的系统中不同信号发送形式时多用户分集问题,首先来看看2个发送天线1个接收天线的情形。当发送端没有信道信息,而接收端具有完全的信道信息时,最佳的单用户发送信号结构是Alamouti提出的时空正交码(STOBC)。这个码字占用两个连续的时刻,并且假定信道保持不变。这种码字的构造形成了两个子信道 1 s ,2 s 。这两个子信道具有相同的信道容量,调度的时候将它们分配给同一个用户。现在采用另外一种发送信号形式,也就是两个子流 1 s ,2 s 轮流通过发送天线1 和发送天线2发送出去,也就是在连续的两个信道使用中,第一个时刻使用第一个发送天线,第二个时刻使用第二个发送天线,这样也形成了两个子信道。这种轮流发送方式导致两个子信道的容量不等,一个子信道容量大于STOBC的容量,另一个小于STOBC的信道容量,并且导致了容量损失。从另外一方面看,采用这种信号结构之后,导致了子信道信噪比分布的尾部(tail)更大,这对于多用户分集是有利的。如果两个子信道独立调度,两个子信道可以选择各自最强的用户,从而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吞吐量。由于两个子信道具有对称性,可以只求第一个子信道调度后的吞吐量。当用户数为1的时候,由于没有调度增益,轮流发送的吞吐量小于STOBC,但是当用户数多于1个时,其吞吐量大于采用STOBC 信号结构的吞吐量。因此,采用STOBC对于多用户分集是有害的。可以预见,由于LD 码是单用户最优化的,因此,其信号结构形式对于多用户分集也是有害的。如果信道是各态历经的,则这种轮流发送的方式得到的平均吞吐量和单发单收相等。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相关搜索: 心理学, 奥地利, system, 系统论, 格式塔 一般系统论的历史背景系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人类对系统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对简单系统研究得较多,而对复杂系统则研究得较少。 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逐渐形成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论来源于生物学中的机体论,是在研究复杂的生命系统中诞生的。 192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文中提出用机体论代替机械决定论,认为只有把生命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才能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系统思维最早出现在1921年建立的格式塔心理学,还在工业心理学研究中1958年Parry J.B.提出了系统心理学(system psychology)的词汇与概念。 1925年美国学者A.J.洛特卡发表的《物理生物学原理》和1927年德国学者W.克勒发表的《论调节问题》中先后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1924~1928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on贝塔朗菲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他在1932年发表的《理论生物学》和1934年发表的《现代发展理论》中提出用数学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把协调、有序、目的性等概念用于研究有机体,形成研究生命体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层次观点。 1937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但由于当时生物学界的压力,没有正式发表。1945年他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的文章,但不久毁于战火,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947~1948年贝塔朗菲在美国讲学和参加专题讨论会时进一步阐明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指出不论系统的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并于1954年发起成立一般系统论学会(后改名为一般系统论研究会),促进一般系统论的发展,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虽然一般系统论几乎是与控制论、信息论同时出现的,但直到60~70年代才受到人们的重视。 1968年贝塔朗菲的专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总结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1972年他发表《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试图重新定义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认为,把一般系统论局限于技术方面当作一种数学理论来看是不适宜的,因为有许多系统问题不能用现代数学概念表达。 一般系统论这一术语有更广泛的内容,包括极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有三个主要的方面。 ①关于系统的科学:又称数学系统论。这是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系统,研究适用于一切系统的根本学说。②系统技术:又称系统工程。这是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来研究工程系统、生命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复杂系统。③系统哲学:它研究一般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并把它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地位。贝塔朗菲企图把一般系统论扩展到系统科学的范畴,几乎把系统科学的三个层次都包括进去了。但是现代一般系统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尚局限于系统思想、系统同构、开放系统和系统哲学等方面。而系统工程专门研究复杂系统的组织管理的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包括在一般系统论的研究范围内。

中山大学操作系统原理卷试题答案

2008操作系统A卷参考答案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术语解释(5个,共20分) 1、内核:实现操作系统的最基本功能、常驻内容并要求CPU在核心态方式 下运行的代码和相关数据结构。 2、信号量:操作系统内容定义和管理的一种特殊数据结构,提供了初始化、 增值和减值等操作供进程调用,以实现进程互斥或同步。 3、临界区:两个或多个进程中,对应的程序中各存在一段访问共享数据的 代码块,设为CS1、CS2、。。。,这些代码块中,若有某个进程执行其 中一个(设CSi),则其它进程执行其它相应代码块只能在CSi完成后才 能开妈执行。具有这种要求的代码块称为临界区 4、线程:进程中的一个独立的调度执行单位。多线程技术中,同一进程中 可以有多个独立的调度执行单位,并且可以并发执行。 5、逻辑地址:程序设计员在程序中使用的地址。 二、简答题(5题,共30分) 6、系统调用的过程中,控制的转移步骤如何 答:CPU控制权在用户态的进程中,进程执行陷入或软中断指令硬件执行中断响应动作进入内核,CPU控制权在核心态的操作系统内核代码中,执行系统调用服务程序,并可能进行进程调度,选择下一个可运行的进程恢复可运行进程的上下文 CPU控制权又交给在用户态的进程, 7、与层次结构比较,微内核结构的主要优缺点是什么 答:优点有接口一致性、系统安全性高、功能扩展灵活性、可移植性高、适用于分布式环境。缺点是效率较低。 8、与多进程技术相比,多线程技术有哪些优点 答:同一进程的多个线程共享进程的资源,因此与进程相比,线程占用的资源极少;创建/撤消线程更快;同一进程的多个线程同属一个地址空间,可以使用共享变量直接通信;用户级线程还不需内核管理,减少了内核的开销。 9、用Test_And_Set指令如何实现互斥 10、文件打开过程主要工作及步骤 答:1搜索文件目录,以获取该文件控制信息;2 检查操作权限;3 分配活动文件表的表项和打开文件表的表项,填入相应的文件控制信息;分配必要的缓冲区;4 返回打开文件表的表项指针(文件句柄),供进程以后读写文件。 三、应用分析题(共4题,共40分) 11、(10分)k读者-写者问题:有一个文件F被多个进程读取或修改,其 中一批进程只读取F,另一些进程只修改F。为了保证系统响应时间,规 定最多只能有k个进程同时操作F。试用信号量及P、V操作实现读者与 写者的同步。 答: … Semaphore wr=1; Semaphore rd=k;;

市场预测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市场预测的基本原理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了解市场预测的含义及基本原理;掌握市场预测的基本原则,重点把握市场预测的步骤。 [重点与难点]1、市场预测的含义;2、市场预测的基本原理及基本原则;3、市场预测的步骤。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 [教学内容] 第一节市场预测的含义及基本原理 第二节市场预测的基本要素及原则 第三节市场预测的步骤 [参考书目]附后 第一节市场预测的含义及基本原理 一、含义 预测,是根据过去和现在推测未来。有已知推测未知。即事先对某一观察对象进行的计量和推测。根据过去和现在预测未来的一种活动。预测是人类研究客观事物未来发展变化的行为。是人类根据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及贵姓推测未来部确定事物的认识活动。其结果是否与未来发展相吻合取决于两个方面:1、事物本身的发展进程及影响事物发展各种因素的作用状态;2、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和自觉控制事物方向的能力。预测研究的范围极为广泛。 市场预测,是在信息收集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和数学

方法,对决策者关心的市场变量的未来趋势及其可能水平作出估计与测算,是为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服务性:为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2、描述性:遵循科学原则,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建立具体市场事件的市场预测模型。 3、系统性:市场预测是以系统观点为指导思想,将市场预测视为预测依据、分析、技术和结果思想预测要素相互作用、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活动过程。 二、基本原理 1、可知性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在运动变化,按照自身规律运动。预测活动是以唯物辩证法为理论基础。规律是可以被人们多揭示。对未来进行预测是可能的。 2、延续性原理。任何事物未来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3、类推性原理。经济实践的发展存在着相似性或类推性。 4、相关性原理。客观世界上存在普遍联系。 三、作用 (一)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通过预测,预见市场活动发展趋势,为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提供资料,同时为制定间接调控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政策法规提供依据,促使宏观经济管理各项工作进一步适应市场发展要求。

移动通信分集技术

移动通信报告 设计题目:分集技术 班级: 11通信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4 年 12 月 10 日 分集技术

Diversity Techniques 【摘要】无线移动通信因其信道的特殊性,使得多径现象及各种衰落极大地 影响通信质量,衰落效应是影响无线通信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提高系统的抗多径性能,最有效的方法是对信号采用分集技术。分集技术因为他的良好的抗衰落性能而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应用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分集基本思想是在相关性很小的若干个支路上载有同一消息的信号,然后通过合并技术再将各个支路信号合并输出,那么便可在接收终端上大大降低深衰落的概率。分集技术通常利用无线传播环境中同一信号的独立样本之间不相关的特点,使用一定的信号合并技术改善接收信号,来抵抗衰落引起的不良影响。在第三代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分集技术都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Abstract: Multipath phenomenon and attenuation make great effects on the quality of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because of its special channel. The attenuation effect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that affect the quality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nti-multipath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is the use of diversity techniques to signals. Because of its good resistance to attenuation, diversity has been regarded a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Diversity techniques mean carrying the same messages on different branches which have little correlation between each other, and then it will output the signal from those branches by the combining techniques, so it can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deep attenuation greatly in receiving terminal. Diversity techniques usually make use of the uncorrelated characteristics of same signal’s independent samples in wireless propagating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received signals by signal combining techniques to resist attenuation effects. In the third and for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diversity techniqu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关键词】空间分集;合并技术;MIMO技术 Keywords: Space Diversity; Combining Techniques; MIMO Techniques 【正文】 一、分集技术基本原理 “分集”背后的主要思想是提供发射到接收机信号的不同复制信号。如果不同复制信号独立的衰落,所有发射信号的复制信号同时深衰落的可能性就会降低[1]。因此分集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多个信道(时间、频率或者空间)接收到承载相同信息的多个复制信号,由于多个信道的传输特性不同,信号多个复制信号的衰落就不会相同。这样,接收机就可以可靠地用这些接收信号解码发射信号。 分集技术实现的必要条件是在接收端必须能够接收到承载相同信息且在统

系统论

系统论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的。他在1925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l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5撬穆畚摹豆赜谝话阆低陈邸罚?945年才公开发表,他的理论于1948年在美国再次讲授"一般系统论"时,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General System Theory; Foundation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s》),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组成整体的意思。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整体大于部分发之和)。其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纳规律性,并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所以从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通存在的。系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情况来划分系统的类型。按人类干预的情况可划分自然系统、人工系统,按学科领域就可分成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按范围划分则有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按与环境的关系划分就有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等等。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个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地变化。以往研究问题,总是将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来,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整体的性质,用最简单因素说明复杂事物。这是几百年来在特定范围内行之有效、人们最熟悉的思维方法。在现代科学的整体比和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在人类面临许多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的复杂问题面前,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而系统分析方法却能站在时代前列.高屋建瓴,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研究现代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所以系统论、连同信息沦、控制论等其他横断科学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人类的思维开拓新路,它们作为现代科学的新潮流、促进着各门科学的发展。 系统论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所以它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得到广泛地应用。系统论不仅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而且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等方面的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系统观念正渗透到每个领域。目前在体育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不少重大的成果。

操作系统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1、操作系统是一组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的对各类作业进行调度以方便用户的程序集合 ※2、操作系统的目标:方便性、有效性、可扩展性、开发性 ※3、操作系统的作用:作为计算机硬件和用户间的接口、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作为扩充机器 4、单批道处理系统:作业处理成批进行,内存中始终保持一道作业(自动性、顺序性、单道性) 5、多批道处理系统:系统中同时驻留多个作业,优点:提高CPU利用率、提高I/O设备和内存利用率、提高系统吞吐量(多道性、无序性、调度性) 6、分时技术特性:多路性、交互性、独立性、及时性,目标:对用户响应的及时性 7、实时系统:及时响应外部请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事件处理,任务类型:周期性、非周期性或硬实时任务、软实时任务 ※8、操作系统基本特性:并发、共享、虚拟、异步性 并行是指两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 并发是两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互斥共享:一段时间只允许一个进程访问该资源 同时访问:微观上仍是互斥的 虚拟是指通过某种技术把一个物理实体变为若干个逻辑上的对应物。 异步是指运行进度不可预知。 共享性和并发性是操作系统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9、操作系统主要功能: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用户管理 第二章进程的描述和控制 ※1、程序顺序执行特征:顺序性、封闭性、可再现性 ※2、程序并发执行特征:间断性、失去封闭性、不可再现性 3、前趋图:有向无循环图,用于描述进程之间执行的前后关系 表示方式: (1)p1--->p2 (2)--->={(p1,p2)| p1 必须在p2开始前完成} 节点表示:一条语句,一个程序段,一进程。(详见书P32) ※4、进程的定义: (1)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由程序段、数据段、程序控制块(PBC) 三部分构成,总称“进程映像” (2)是一个程序及其数据在处理机上顺序执行时所发生的活动 (3)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的运行过程 (4)进程是进程实体的运行过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 一个独立单位 进程特征:动态性、并发性、独立性、异步性 由“创建”而产生,由“调度”而执行;由得不到资源而“阻塞”,

什么是抽样抽样的基本术语及其含义是什么

24什么是抽样?抽样的基本术语及其含义是什么? 24(什么是抽样,抽样的基本术语及其含义是什么, 答:前一问见名词简释。抽样的常用基本术语有: 1(总体。它是构成事物的所有元素、也就是最基本单位的集合。 (样本。它是从总体中按照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一个样本是总体的 2 一个子集,一个总体中可以抽取出若干个不同的样本。 3(抽样元素。它指的是构成总体的每一个最基本单位,也称“抽样分子”或“个体”。社会调查研究中最常用的抽样元素是单个的人,但也可以是家庭、学校、企业、商店等。 4(抽样单位。它是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抽样单位与抽样元素有时是同一的,有时又是不同的。 5(抽样框。它又称作抽样范围,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 6(参数值。它也称为总体值,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在统计中最常见的参数值是某一变量的平均值。 7(统计值。它也称为样本值,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样本值是从样本的所有元素中计算出来的,它是相应的总体值的估计量。 8(抽样误差。它是用样本统计值去估计总体参数值时所出现的误差。这种误差是因为抽样本身的特点而引起的。由于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抽样方式,所抽取的样本

有多大,都无法涵盖总体,所以抽样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抽样误差的大小是可以在样本设计中事先进行控制的。 25(在社会调查中,如何确定样本规模, 答:具体每一个社会调查研究究竟应当选择多大规模的样本,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 (1)总体规模:根据抽样原理,样本规模与总体规模越接近,样本值与总体值就越一致,抽样误差就越小,样本的代表性也越强。但是当总体规模大到一定程度以后,样本规模的加大就不是那么必要了。因此,对于10 000个单位以下的总体来说,样本规模应尽可能大;而对于那些超大型的总体,则可以按照一两万个单位的总体规模来确定样本规模,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2)抽样的精确性:从理论上说,样本的精确度越高越好,但相应的样本规模也要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调查者的时间和人财物力的消耗也要增加好几倍。而对于大多数社会调查研究来说,实际上并不要求太高的精确度。因此,调查者应当根据必要性和可能性,适当地确定样本精确度,决不能因一味追求精确度的提高而拼命扩大样本规模,否则将导致巨大的浪费。 (3)总体的异质性程度:要达到同样的精确度,在同质性较高的总体中抽样时,样本规模可以小一些;在异质性较高的总体中,样本规模则应该大一些。为了提高了样本反映总体的精确度,人们通常用分类抽样的方法将总体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或层次,让这些不同类别或层次在样本中都有代表,并使得抽样误差中基本不存在类与类之间的误差成分,而只存在类内各单位之间的误差成分,其效果相当于缩小了总体的异质性程度和单位分布的不均匀状态。 (4)调查者所拥有的经费、人力、物力和时间:尽管从样本的代表性、抽样的精确性考虑,样本规模应尽可能大,但一般调查的经费、人力、物力和时间总是有限

《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授课教案

《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授课教案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市场调查与预测/ Marketing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课程总学时/学分:32/2(其中理论24学时,实验8学时,课程设计0周)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专业 一、课程地位 《市场调查与预测》属于工商管理学科和市场营销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企业市场调查和预测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对市场调查、市场预测等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有一个总体认识,为从事相关的管理工作奠定相应的专业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明确市场调研及预测在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学会通过市场调研,收集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变化动态;掌握市场预测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预测方法和技术,从而培养学生理解 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调查研究、预测市场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景奉杰《市场营销调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2] 胡祖光《市场调研与预测》,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5月 [3] 龚曙明编《市场调查与预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 [4] 小卡尔·迈克丹尼尔(美)《市场调研精要》,电子工业出版,2002年8月 [5]郑方辉《市场研究典型案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 [6]余建英《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4月版 [7]董逢谷《市场预测方法与案例》,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年4月版

四、考核方式与成绩核定办法 1. 考核方式:闭卷 2. 成绩核定办法:70%*考试成绩+30%*平时成绩 五、授课方案 第一章市场营销调研概述 1. 教学内容 第一节市场调查的概念 一、市场调查的性质 二、市场调查的概念 三、市场调查的特点 四、市场调查的作用 五、市场调查的范围 (一)市场研究 (二)消费者行为研究 (三)产品研究 (四)价格研究 (五)广告研究 (六)营销环境研究 (七)竞争者研究 (八)顾客满意度研究 (九)企业责任研究 六、市场调查的分类 第二节市场调查的机构和组织 一、市场调查行业的结构 二、市场调查的使用单位 三、市场调查的执行机构 四、市场调查行业的从业人员

天线分集技术的原理

天线分集技术的原理 最初,许多设计者可能会担心区域规范的复杂性问题,因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不同区域规范也各异。然而,只要多加研究便能了解并符合不同区域的法规,因为在每一个地区,通常都会有一个政府单位负责颁布相关文件,以说明“符合特定目的的发射端相关的规则。 无线电通信中更难于理解的部分在于无线电通信链路质量与多种外部因素相关,多种可变因素交织在一起产生了复杂的传输环境,而这种传输环境通常很难解释清楚。然而,掌握基本概念往往有助于理解多变的无线电通信链接品质,一旦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其中许多问题可以通过一种低成本、易实现的被称作天线分集(antenna diversity)的技术来实现。 环境因素的考虑 影响无线电通信链路持续稳定的首要环境因素是被称为多径/衰落和天线极化/分集的现象。这些现象对于链路质量的影响要么是建设性的要么是破坏性的,这取决于不同的特定环境。可能发生的情况太多了,于是,当我们试着要了解特定的环境条件在某个时间点对无线电通信链接的作用,以及会造成何种链接质量时,这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天线极化/分集 这种被称为天线极化的现象是由给定天线的方向属性引起的,虽然有时候把天线极化解释为在某些无线电通信链路质量上的衰减,但是一些无线电通信设计者经常利用这一特性来调整天线,通过限制收发信号在限定的方向范围之内达其所需。这是可行的,因为天线在各个方向上的辐射不均衡,并且利用这一特性能够屏蔽其他(方向)来源的射频噪声。 简单的说,天线分为全向和定向两种。全向天线收发信号时,在各个方向的强度相同,而定向天线的收发信号被限定在一个方向范围之内。若要打造高度稳固的链接,首先就要从了解此应用开始。例如:如果一个链路上的信号仅来自于特定的方向,那么选择定向天线获

《市场调查》抽样调查理论及方法

《市场调查》:第六章抽样调查理论及方法中国营销传播网,2001-12-13,作者:,访问人数: 1220

一、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意义 抽样调查为科学研究方法中重要技术之一,是指就所要研究的某特定现象之母群体中,依随机原理抽取一部份作为样本(Sample),以为研究母群体(Population)之依据。将样本研究结果,在抽样信赖水准内,推算母群体可能特性以为决策之参考。 抽样调查之优点: 1.利用抽样技术及机率理论,可获得既定精确估计值,以代表母群体特征。 2.节省调查人力,物力,时间及经费。 3.经由少数优秀人员施予特殊训练及配合特殊设备,施行调查,可得较深入且正确调查结果。 故在实地市场调查中,抽样调查为一不可或者之工具。 有效抽样调查应具有准则有下: 1.有效原则 抽样调查应该(1)符合调查目的之需要,(2)所获信息价值应超过所支付成本。

2.可测量原则 抽样的正确程度必须能够测量,否则抽样调查就失去意义。 3.简单原则 抽样调查必须保持简单性要求。俾使抽样调查顺利进行,以避免不必要之节外生枝。 二、抽样调查的基本术语 1母群体(Population) 在调查研究中,调查研究对象的集合体。调查台北市中学生,则在台北市上课之54所中学生总数,便是调查研究之母群体。 2抽样架构(Sampling frame) 整体抽样单位的详细名单,以供抽样之用。例如以台北市医师为抽样单位,则台北市医师公会名册,便是抽样架构。如果以学校班级为抽样单位,则学校60班班级名册便是抽样构架。 抽样架构有三种型态: 具体的抽样架构:每一个抽样单位名字皆列成表册,可以直接按表册名字抽取样本。 抽象的抽样架构:没有抽样单位之名册,只要符合调查之条件就有被抽样之可能。例如在百货公司举行消费者抽样,随然没有抽样名册,但是抽样架构却冥冥中隐约出现。 阶段式抽样架构:在采用分段抽样中,依抽样阶段之不同,产生不同之抽样架构。

市场预测基本原理

第8章市场预测基本原理 本章主要阐述市场预测的意义与分类、基本原理、基本步骤、预测内容、预测方法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市场预测提供一些理论性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市场预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了解市场预测的原理和程序。 3、掌握不同预测误差的计算方法。 4、掌握市场预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5、了解市场预测的原理和程序。 6、掌握不同预测误差的计算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教学重点是阐述市场预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课时分配] 本章2课时。 [教学内容] 8.1 市场预测概述 8.1.1 市场预测的特点与作用 1 市场预测的特点与分类 市场预测是指对未知的市场和市场未来的变化进行预计和推测。 市场预测具有如下特点: (1) 预测对象具有不确定性。

(2) 市场预测具有目的性。 (3) 市场预测具有科学性。 (4) 市场预测具有综合性。 (5) 预测误差具有不可避免性。 2 市场预测的作用 (1)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2)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8.1.2 市场预测的分类 市场预测按照不同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分类。 1 按预测期长短不同,可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 (1) 长期预测。指五年以上市场发展前景的预测。它是制定中长期计划和经济发展规划的依据。 (2) 中期预测. 指对一年以上五年以下的市场发展前景的预测。它是制定中期计划和规定经济五年发展任务的依据。 (3) 短期预测。短期预测是指对一年以下的市场发展变化的预测。是经营决策的依据。 2 按预测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市场预测和微观市场预测 (1) 宏观市场预测。是指以整个国民经济、部门、地区的市场活动为范围进行的各种预测,主要目标是预测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总体市场的运行态势。 (2) 微观市场预测。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不同产业领域的企业,对其经营的各种产品或劳务市场的发展趋势作出估计和判断,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3 按预测的性质不同,可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 (1) 定性预测。是指预测者通过对市场的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凭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对市场发展前景的性质、方向和程度作出判断预测。 (2) 定量预测。是指根据历史和现实的统计数据和市场信息,运用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对市场未来发展的规模、水平、速度和比例关系进行分析测定。 4 按预测结果有无附加条件分类,可分为有条件预测和无条件预测 (1) 有条件预测。有条件预测是指市场预测的结果要以其他事件的实现为条件。 (2) 无条件预测。无条件预测是指预测的结果不附加任何条件。 8.1.3 市场预测的要求 1.对预测人员的要求 预测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性知识,具有预算、综合、分析、推断等各种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市场调研和预测经验;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对预测资料的要求 应重视数据和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完善数据系统,以确保市场预测所需要的各类数据和资料,使预测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基础之上。

20170731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刘宏 2017-07-31 在研究企业信息系统规划方法论中,偶尔涉及到关于系统论。系统论的基本原理也是适用于信息系统的。为了深刻理解信息系统,利用业余时间,对系统论的基本原理进行重新学习。本文来源于网络,在学习中只是对文字内容进行修改,以便于理解。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包括: 1)系统整体性原理; 2)系统层次性原理; 3)系统开放性原理; 4)系统的目的性原理; 5)系统突变性原理; 6)系统稳定性原理; 7)系统自组织原理; 8)系统相似性原理。 理解与掌握系统论基本原理有利于对信息系统的认识,也可以利用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指导信息系统规划、设计与建设。由于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具有一般性,因此其应用需要与具体学科的技术进行结合。虽然如此并不妨碍我们用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 1.系统整体性原理 系统整体性原理指的是,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从而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 从相互作用是最根本原因来看,系统中要素之间是由于相互作用联系起来的。 系统之中的相互作用,是大量线性相互作用,这就使得系统具有了整体。对于线性相互作用,线性相互作用的各方实际上是可以逐步分开来讨论的,部分可以在不影响整体性质的情况下从整体之中分离出来,整体的相互作用可以看作各个部分的相互作用的简单迭加,也就是线性迭加。 而对于非线性相互作用,整体的相互作用不再等于部分相互作用的简单迭加,部分不可

能在不对整体造成影响的情况下从整体之中分离出来,各个部分处于有机的复杂的联系之中,每一个部分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样就有了每一个部分都影响着整体,反过来整体又制约着部分。 近代科学信奉原子论的分析观点,恰恰与近代科学信奉线性律,以追求运动方程的线性解为自己的崇高目标相一致。而当数学家最先证明实际上线性系统的测度几乎为零,即系统几乎都是非线性系统,这就已经告诉人们,我们的世界在本质上是一个非线性的世界,现实的系统几乎都是非线性系统。而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看来,这恰恰是说,系统具有整体性是必然的,普遍的和一般的。 系统的整体性,常常又被说成系统整体大于部分。古人已经天才地猜测到整体不同于部分,整体大于部分。所谓的整体大于部分,作为一个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最一般哲学命题,其实质是说系统的整体具有系统中部分所不具有的性质,系统整体不同于系统的部分的简单加和,即机械和。系统整体的性质不可能完全归结为系统要素的性质来解释。 一般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就曾指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句话多少有点神秘,其实它的含义不过是组合特征不能用孤立部分的特征来解释。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要素一旦组合成系统,部分一旦组合成整体,就会反过来制约要素,制约部分。所谓的“整体大于部分”,也是这种情况的概括。系统具有整体性,但是不能归结为整体论。按照原子论传统,高层次现象归结为低层次实体来解释,事物整体行为归结以部分来加以解释,相应地,事物的质就归结为量来进行解释。片面地强调分析,体现的正是这样的原子论传统。从原子论出发,进行研究时要把对象整体分解为部分,整体就仅仅在对于部分的研究之中来加以理解,从而整体也就等同于部分了。换言之,部分也就取代了整体。事实上,这种理解也就把世界仅仅分解为了肢零破碎的部分,如果说还有整体的话,那么整体就等同于部分的简单加和。这正是原子论的分析观。传统的整体论,虽然正确地看到了原子论观点的局限性,而试图从整体上来把握事物,这无疑有其合理性。但是,由于时代科学水平的限制,这样的整体往往成为一种没有具体内容的整体。从而也就只是没有内容的整体性,或者也可以是暖味不清的整体性。一方面,这样的整体论,往往成为伪科学或非科学的避难所,在一定的意义上近代科学中的种种生命力论,活力论正是这样的整体论。另一方面,这种整体论,实际上又在很大程度上不再鼓励对于对象进行科学研究,整体就是整体,除此之外再也无话可说,从而实际上往往在科学的名义下就取消了科学。 2.系统层次性原理

浅析发射分集与接收分集技术

浅析发射分集与接收分集技术 1 概述 1.1 多天线信息论简介 近年来,多天线系统(也称为MIMO系统)引起了人们很大的研究兴趣,多天线系统原理如图1所示,它可以增加系统的容量,改进误比特率(BER).然而,获得这些增益的代价是硬件的复杂度提高,无线系统前端复杂度、体积和价格随着天线数目的增加而增加。使用天线选择技术,就可以在获得MIMO系统优势的同时降低成本。 图1 MIMO系统原理 有两种改进无线通信的方法:分集方法、复用方法。分集方法可以提高通信系统的鲁棒性,利用发送和接收天线之间的多条路径,改善系统的BER。在接收端,这种分集与RAKE接收提供的类似。分集也可以通过使用多根发射天线来得到,但是必须面对发送时带来的相互干扰。这一类主要是空时编码技术。 另外一类MIMO技术是空间复用,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在一个具有丰富散射的环境中,接收机可以解析同时从多根天线发送的信号,因此,可以发送并行独立的数据流,使得总的系统容量随着min( , )线性增长,其中

和 是接收和发送天线的数目。 1.2 空时处理技术 空时处理始终是通信理论界的一个活跃领域。在早期研究中,学者们主要注重空间信号传播特性和信号处理,对空间处理的信息论本质探讨不多。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于移动通信爆炸式发展,对于无线链路传输速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时频域信号设计很难满足这些需求。工业界的实际需求推动了理论界的深入探索。 在MIMO技术的发展,可以将空时编码的研究分为三大方向:空间复用、空间分集与空时预编码技术,如图2所示。 图2 MIMO技术的发展

1.3 空间分集研究 多天线分集接收是抗衰落的传统技术手段,但对于多天线发送分集,长久以来学术界并没有统一认识。1995年Telatarp[3]首先得到了高斯信道下多天线发送系统的信道容量和差错指数函数。他假定各个通道之间的衰落是相互独立的。几乎同时, Foschini和Gans在[4]得到了在准静态衰落信道条件下的截止信道容量(Outage Capacity)。此处的准静态是指信道衰落在一个长周期内保持不变,而周期之间的衰落相互独立,也称这种信道为块衰落信道(Block Fading)。 Foschini和Gans的工作,以及Telatar的工作是多天线信息论研究的开创 性文献。在这些著作中,他们指出,在一定条件下,采用多个天线发送、多个天线接收(MIMO)系统可以成倍提高系统容量,信道容量的增长与天线数目成线性关系 1.4 空时块编码 (STBC) 本文我们主要介绍一类高性能的空时编码方法——空时块编码( STBC: Space Time Block Code)。 STBC编码最先是由Alamouti[1]在1998年引入的,采用了简单的两天线发分集编码的方式。这种STBC编码最大的优势在于,采用简单的最大似然译码准则,可以获得完全的天线增益。 Tarokh[5]进一步将2天线STBC编码推广到多天线形式,提出了通用的正交设计准则。 2 MIMO原理及方案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一般系统论的历史背景系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人类对系统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对简单系统研究得较多,而对复杂系统则研究得较少。 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逐渐形成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论来源于生物学中的机体论,是在研究复杂的生命系统中诞生的。 192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文中提出用机体论代替机械决定论,认为只有把生命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才能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系统思维最早出现在1921年建立的格式塔心理学,还在工业心理学研究中1958年Parry J.B.提出了系统心理学(system psychology)的词汇与概念。 1925年美国学者A.J.洛特卡发表的《物理生物学原理》和1927年德国学者W.克勒发表的《论调节问题》中先后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1924~1928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on贝塔朗菲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他在1932年发表的《理论生物学》和1934年发表的《现代发展理论》中提出用数学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把协调、有序、目的性等概念用于研究有机体,形成研究生命体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层次观点。 1937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但由于当时生物学界的压力,没有正式发表。1945年他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的文章,但不久毁于战火,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947~1948年贝塔朗菲在美国讲学和参加专题讨论会时进一步阐明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指出不论系统的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并于1954年发起成立一般系统论学会(后改名为一般系统论研究会),促进一般系统论的发展,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虽然一般系统论几乎是与控制论、信息论同时出现的,但直到60~70年代才受到人们的重视。 1968年贝塔朗菲的专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总结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1972年他发表《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试图重新定义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认为,把一般系统论局限于技术方面当作一种数学理论来看是不适宜的,因为有许多系统问题不能用现代数学概念表达。 一般系统论这一术语有更广泛的内容,包括极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有三个主要的方面。 ①关于系统的科学:又称数学系统论。这是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系统,研究适用于一切系统的根本学说。②系统技术:又称系统工程。这是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来研究工程系统、生命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复杂系统。③系统哲学:它研究一般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并把它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地位。贝塔朗菲企图把一般系统论扩展到系统科学的范畴,几乎把系统科学的三个层次都包括进去了。但是现代一般系统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尚局限于系统思想、系统同构、开放系统和系统哲学等方面。而系统工程专门研究复杂系统的组织管理的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包括在一般系统论的研究范围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