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中小学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伍德勤 张乐群 徐剑虹 编著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中小学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丛书



编委会

主编:伍德勤 时 伟

编委会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方兴武、王艳玲、刘时勇、伍德勤、汪 明
时 伟、吴立保、邹 斌、张 杰、张治勇
张乐群、杨 震、郑显亮、殷世东、魏成杰





责任编辑:朱移山














总 序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必须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21世纪头二十年我国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努力普及十二年的高中教育,并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仅有数量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是质量问题。现在开始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正是为了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为此,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第17条就明确要求"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而现在的师范院校还仅仅依靠心理学和教育学这两门公共理论课的教学来帮助学生形成现代教育思想和技能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了。为了适应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为了满足广大中小学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了解最新的教育实践经验的需要,我们特地编写"中小学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丛书"。该丛书强调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阐明基础教育中的新课程改革、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方法、班主任工作、教育法律、教育科研、学校管理等问题,同时突出可操作性,并强调尽可能体现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反映最新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期盼读者能从中受到启迪。


编 者
2004年1月于阜阳师院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中小学管理概述
第一节 中小学管理的意义与内容
第二节 中小学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第三节 现代教育理念与中小学管理
第四节 西方

"人性假设"理论与中小学管理

第二章 中小学管理体制
第一节 中小学的办学体制
第二节 中小学的领导体制
第三节 中小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第四节 中小学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

第三章 新时期中小学校长的素质
第一节 中小学校长的地位与职责
第二节 新时期中小学校长的素养
第三节 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化发展

第四章 中小学师资队伍管理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的职责和应具备的素养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心理特点
第三节 中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励
第四节 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与任用
第五节 新时期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第五章 中小学学生管理
第一节 中小学学生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中小学学生管理的意义和原则
第三节 中小学学生组织与社团的管理
第四节 中小学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管理

第六章 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
第一节 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的意义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教学理念的管理
第三节 中小学教师备课与上课的管理
第四节 中小学学生作业与考试的管理

第七章 中小学课外活动管理
第一节 中小学课外活动管理的任务
第二节 中小学课外活动管理的过程与内容
第三节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管理


第八章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
第一节 中小学校园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第二节 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 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第九章 中小学行政与后勤管理
第一节 中小学行政管理
第二节 中小学财务管理
第三节 中小学后勤管理

第十章 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
第一节 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的意义和原则
第二节 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 民办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

附录一:(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节选
附录二:(中国台湾)高震东《忠信教育法》节选
主要参考书目





前 言

人类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取决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质量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水平。学校自产生的时候起就有了管理活动。据古代文献记载,我国从夏朝起就开始有了学校。西周时期,已设有专职的教育官员。到了汉代,中央主要是太学,由太常统管;地方是郡县学,由地方行政长官主管,逐步设置学官,形成了一整套管理制度。隋唐以后,设国子监统管中央直属学校,最高长官叫"祭酒"。地方府州和县两级学校,则由长史统管。宋、元、明、清各朝,中央主管学校的部门,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地方各级主管学校的部门名称和治理方式,渐有变化。辛亥革命以后,就形成了这

样一种体制:中央叫教育部,各省叫教育厅,各县叫教育局。建国以后,主要沿用这种体制。以上说的是学校的外部管理。学校的内部管理其渊源也很长,两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对教育的目的、制度、内容、原则、方法,甚至开学、招生及管理等,都有论述。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一1670)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对学校管理问题如学制、班级编制、课表、教学秩序等都有较详细的论述。但是把学校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一般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这是因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时期,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发展规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越来越复杂,需要有一套科学的领导方法和管理方法,于是学校管理学逐渐从教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我国,早在1903年就把学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在师范学堂中讲授。20世纪30年代和4 0年代,我国还出版了一些教育管理学的专著,如1931年出版了张季信的《中国教育行政大纲》,同年出版了杜佐周的《教育与学校行政原理》,1932年出版了夏承枫的《现代教育行政》,1942年出版了罗廷光的《教育行政》。那时的教育行政,包括学校管理在内。建国以后的前30年,这门学科在我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建国初期,主要是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后来又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学校管理学这门学科仍没有获得独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教育理论界许多同志认为:学校管理学应该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尤其是各省市教育学院的同志,为重建这门学科作了不少努力。因为这门学科是他们培训学校管理干部的主要课程。1981年4月在福州召开的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第二届年会期间,10位同志发起成立全国学校管理研究会筹备组。同年12月,安徽省成立全省教育管理研究会,邀请全国学校管理研究会筹备组成员参加。1982年暑假,由辽宁教育学院发起、大连教育学院承办,举办了全国教育学院学校管理学大连暑期研究会,由事先约请的13位同志作学术报告,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学校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这是我国研究学校管理学的一次空前盛会。1983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学校管理研究会在西安陕西教育学院举行成立大会,即首届学术年会。中央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学会,都派了领导同志参加,会后出版了论文集《论学校管理》。1984年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地区性的学校管理研究会。1984年11月全国学校管理研究会在

河南安阳和江苏南京分别召开全国部分优秀小学校长和优秀中学校长座谈会,总结办学经验和探讨教育改革问题。1985年7月,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了第二届学术年会。这样,中断了30多年的学校管理学的研究,从此又获得了新生。

学校管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既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学校管理学也是一门大学科,它可具体分为高等学校管理学、中学管理学、小学管理学等。由于中小学皆属基础教育阶段,两者不仅有内在的关联性,而且有其诸多的共性,所以本书将中小学的管理合在一起表述。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可操作性,并特别关注农村中小学的管理。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没有象其它书那样将德育管理作为重要内容加以阐述。由于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谈德育的管理就应该谈智育、体育、美育的管理,而很多学校管理方面的书只讲德育管理,不言其它各育的管理,即使有少数谈到其它各育的管理,也难免交叉重复。再加上这套丛书中有一本《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其中有一章专门谈到中小学的德育管理。所以,我们在本书中没有专门谈德育管理,而是将德育管理包含在课堂教学管理、课外活动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之中。另外,我们节选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与我国台湾地区教育家、私立忠信学校校长高震东《忠信教育法》的部分内容附录于书后,供大家研读,希望读者能从中受到启迪。
本书编写的具体分工是:伍德勤编写第一章、第二章、第六章和第十章,张乐群编写第三章、第四章和第八章,徐剑虹编写第五章、第七章和第九章。李志专、杨虎民帮助收集了部分资料,汪明、吴立保、杨震参与了部分统稿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还要感谢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系、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对该书出版的大力支持!另外,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诸多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除注明出处外,并将参考资料附于书后,以此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书中错误之处一定不少,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5年5月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