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与现代文学

传媒与现代文学
传媒与现代文学

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8-08-13 08:58:00 ] 作者:赵抗卫编辑:

Studa_hasgo122

90年代以来,对中国20世纪文学和文化的重新认识成为众多研究者的重要课题,不过这些严肃的思考似乎又逐渐被淹没在各种西方“后现代”理论的引用与解释中,沉浸在传统的审美视角和单纯的作家和作品批评中。然而,与欧洲文明不同的是,当今中国的工业文明、现代化是在大众传播时代中进行的,是与以大众传媒为代表的现代大众文化同步发展的。这种时代的到来,将使我们对文学未来兴衰的思考从文学作品本身向外的拓展显得格外重要。

其实,文学艺术是由创作行为和欣赏行为所共同构成的文化现象。文学的阅读或艺术的接受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部分,而是文学艺术本质的一部分,离开了特定的传播媒介,任何文学的接受都是不可能的,文学艺术的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特征其实都与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传播学理论家库利说:“传播的历史是所有历史的基础。”(注:转见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而不同时代传播媒介的不同特点必然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类精神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传播的角度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100年中,先后出现了报刊、广播、电视、因特网这四大媒体,以各种形式传播着文学作品。假如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播,在几千年中如涓涓细水,弯弯曲曲地向前走,那么到了本世纪初至中叶就汇入了一条滔滔大河,而如今,这奔腾不息的大河又象突然面临深渊而不得不以加速度直奔而下,一泻千里!因此,所有传统的文学样式、文学传播方式、文学传播途径、文学作品的市场、文学作品的受众对象、文学作品的社会地位等等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化。

现代各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一方面在影响着它们传播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使得文学作品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传播、产生影响。传播使得文学的形式、小说的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都产生了变化。毫不夸张地说,传播手段的发展与变化对今后文学(小说)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伴随着20世纪中国所特有的和特定的社会背景产生的,它的众多特性取决于这一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和从西方吸收的、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思想的结果,同时,也与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背景、20世纪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等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正因为如此,王晓明在重评五四文学的传统——《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中曾经指出:“文本是文学现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但是,它不是唯一的部分,在它身前身后,还围着一大群也佩戴…文学?徽章的事物。它们有的面目清楚,比如出版机构,作家社团;有的却身无定形,飘飘忽忽,比如读者反应、文学规范。它们从各个方面围住文学文本,向它施加各种各样的影响”。(注:王晓明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7月第一版)因此,他从一份杂志(《新青年》)和一个社团(文学研究会)即从文学出版物和文学组织机构是如何出现、发展并共同构成文学机制及文学规范着手,来重新评价那些对后来的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五四文学传统。这真应了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体会改变一切。不管你是否愿意,它会消灭一种文化,引进另一种文化。”从这个角度看,也许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现代文学包括现代小说几乎是与现代传播同时形成并相互促进与成长的。没有现代传播技术的产生,也不可能有现代文学的诞生。

阿英也在《晚清小说史》中指出了晚清小说繁荣的原因,第一便是“印刷事业的发达,没有前此那样刻书的困难;由于新闻事业的发达,在应用上需要多量产生。”(注:阿英:《晚清小说史》,第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正是印刷这一传播技术导致了传播活动和传播文化的繁荣。晚清文学与其他时代的文学在传播方式上的不同之一就是,以前大多是手抄或刻本(雕版或活字)的各种作品,而那时是作为报纸的副产品出现的。印刷技术的引进使得文化产品的大量复制成为可能,自然传播的面也就更广。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他把小说称为“文学之最上乘”,又告诫为小说者,“名为小说,实则当以藏山之文,经世之笔行之”。(注:《新民丛报》(第二十号),《新小说》第一号,第56页)“藏山之文”和“经世之笔”都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当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趋向解体或崩溃之时,大众传播提供给如梁启超这样具有很大影响力和鼓动力的精英一个可以言说的际遇,使“新小说”和对“新小说”的提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盛事,并对后来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由于报刊、杂志的大量出版,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内容方面来说,由于面对广大市民,因而市民的情趣、市民各阶层的喜怒哀乐在小说内容中占了很大的位置。或对社会的不满而批判社会,或借小说寄托个人的情感。这些作品“反照出读者内心无意识的渴求”,因而深受都市读者和市场欢迎,它们间接地满足了大众的各种欲望。从形式方面来说,印刷技术与出版方式的变化,出版周斯的缩短,使小说家不再“借小说以自娱,息心静气,穷十年或数年之力,以成一巨册,几经锻炼,几经删削,藏之名山,不敢遽出以问世,如《水浒》、《红楼》等书是已。”而“朝脱稿而夕印行”。(注:寅半生:“《小说闲评》叙”,《游戏世界》第一期,1906年,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陈平原、夏晓虹编,第一卷,第20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小说家因为能够在脱稿后很快见到自己的精神产品以书的形式与广大读者见面,“这种刺激,确使小说家意识到自己是在对一个个孤独的读者写作,而不是对着说书场中的听众讲故事。(注:见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287页)因而在小说的叙述模式方面有了极大的变化。

进入20年代后,中国又出现了电影、广播,文学又多了些传播手段。50年代中国有了电视,90年代又引入了因特网。在20世纪,四大传播媒体在这一百年中先后出现,文学的传播出现了人类文学史上空前的盛况。

大众媒介的急剧发展,既有力地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也激烈地影响着文学的传播。各种媒介一经诞生,便都以文学为自己的传播内容。文学不仅在高速发展的印刷媒介中得到有效的传播,还被其他各种媒体的传播形式二度传播。现代大众传播体系逐步形成,大众传播时代已经到来,而文学也在大众传播的多种手段中继续发展与变化。

上海是1923年建立第一座电台的,第一部正式被称为“广播剧”的是1936年根据戏剧家洪琛的剧本改编的《开船锣》(载《洪深文集》第三卷,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写的是一艘由汕头开往广州去的船,即将离开码头时的情景,是揭露当时的政府包庇汉奸的。这之后,先后有夏衍的作品《“七·二八”那一天》、于伶的《以身许国》、孙渝的《最后一课》等被改编成广播剧在电台播出。章士钊之女章含之在她著的《风雨情》一书中就提到四十年代她在上海读小学时“每天放学回家,我从不间断从收音机里听广播连续剧,即使旁边是母亲的两桌麻将在噼噼啪啪打得热闹,我也能专心致志地听我的广播剧。”当时她听的是根据《简爱》改编的广播剧《水仙花》。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建台以来播出的广播剧数以万计,(包括广播小说、小说连播),其中优秀者大多是文学名著改编的,如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莫里哀的《太太学堂》、普希金的《黑桃皇后》、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等,《聊斋》、《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更是无数次被播出。

除了文字媒介外,广播的传播手段,是最接近文学语言本身的。广播小说、广播剧将文字语言的文学形式转化成声音,是一种需要接受者用想象力补充的“虚像呈现”,听众的想象与介入成为欣赏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广播小说、广播剧,是除了文字外最忠实于文学作品传播的手段。文学就是这样开始从第二条途径走向大众的。

电视在我国建立于1958年。有意思的是,虽然电视一在中国诞生,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首先被强调为是宣传喉舌、舆论工具,但由于它容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一旦迅速成为大众媒体后,则马上又把文学作为自己的传播内容。

电视剧的迅速发展,使文学文本的接受群在数量上大大扩展,1998年中国国内生产的电视剧共5625集,其中约40%是根据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改变的。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人的视听知觉的传播媒体,将最大多数的民众纳入了它的传播视野中,即使文盲或半文盲也往往能观看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影像文本的文学意义。

钱钟书的《围城》最初出版于1947年,建国后到1980年没有重印过。虽非常有名,然而仅在知识阶层流传。到1997年,该作品改成电视剧在全国播出,竟使全国人轰动,各阶层的人都来关注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于是,“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人想逃出来”成为一种全民在思考的哲理。到1999年11月,全国畅销书文学类出版排行表,小说《围城》竟排名第三!如果没有电视剧《围城》,是绝对不可能有小说《围城》的畅销。

这一类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王海令的《牵手》,叶辛的《孽债》改变成电视剧播出,既使作者的小说大受欢迎,又使作者本人大大出名。梁凤仪的“财经小说”系列达23种,总印数达二百万册,全面覆盖大陆图书市场,不能没有据此改编的电视剧的作用。根据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受欢迎的程度更是明显,《茶馆》、《骆驼祥子》、《雷雨》、《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无一不曾搬上过荧屏。许多当代青年是通过看电视剧来了解这些名著的,他们以当代的独特方式,成为文学经典承上启下的读者链中的一环。最会利用大众传媒传播文学作品的,应该是通俗文学,王朔的《过把瘾》、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等大量作品,成为华语电视屏幕的一道道家常菜,当然还有琼瑶的言情小说,其中《还珠格格》更是把电视界闹得沸沸扬扬。

1957年,巴金的《家》被上海电台改编成广播剧,经翻译后在莫斯科广播电台播出,这是当时的苏联第一次从广播上认识巴金及其作品。(注:参见《文学戏剧广播杂志》1957年第29期)日本《中国文艺研究会会报》对日本的汉学家进行“中国发表的文学作品中给您印象最深的五篇作品”调查,最受欢迎的作品竟是《红高梁》和《人到中年》。究其原因“有几篇作品得到欢迎,其原因好象在电影化。比如,《红高梁》和《人到中年》都拍成电影了。可见,电影和电视剧对于日本读者,起过的作用非常大。”(注:《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中华读书报》,1998年11月11日)

而《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老人与海》、《罗密欧与朱丽叶》、《乱世佳人》(《飘》)、《红与黑》、《悲惨世界》等这些名著被相当部分的中国人接受也是通过外来的电影和电视。

美国黑人作家阿历克斯·哈利的小说《根》于1976年出版,销量十分看好,但到1977年根据这部小说改编成的电视连续剧在全美播出时,有1.3亿人(约占美国人口总数的二分之一)收看,并且很容易地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先后播出,中国人也因此了解了这部小说,随后才有翻译小说跟着出版。这次改编,1998年被美国《娱乐周刊》评为电视发展史上的100条重大新闻之一,排第四位,甚至排在“1969年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电视直播”(第八位)之前。

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文学至今没有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重视或中国小说家的作品至今没

有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倒不一定是中国的文学家真的那么差,而很可能是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手段太差!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s://www.360docs.net/doc/867842289.html,

上述各例,足可证明电视与广播(特别是电视)确实是大众传播时代传播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途径,优秀的小说再一次以新的传播方式和艺术形式更广泛地为人民大众所接受,所感染。

然而,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是,大众传播时代也引来了大众文化的又一次高潮。而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却很大地冲击了传统文学或者说严肃文学,它的负面影响遭到文学界的强烈抨击,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大众文化时还把大众文化当作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弊端去揭露、批判。其实,大众文化产生的真实根源并不是一种社会制度,而是一种经济模式——商品经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现代传播媒介的迅速崛起,无论在什么社会制度中都会产生大众文化时代。而既然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其实我们无法去阻挡。

事实上,就中国的情况来看,大众传播带来的大众文化时代,并不全是坏事,它还意味着政治上的宽松,经济上的转型,文化发展的多元化,是一个多少代人盼望着的新时期。对待大众文化,很多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多半是从与过去的对比来分析利弊的,他们担心人文精神的失落,他们担心文学艺术发展的方向,然而他们却忽视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过去“在大一统的时代,文化事业国家化,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建构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倒是因此而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这样的国家的文化、艺术、学术一定也是一元的。所以文化学术与知识分子绝对是没有自由的,受到高度的限制。”(注: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17页)那么现在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了,一元文化的局面开始解禁了,有什么不好呢?

最近我选了一百部中外知名的及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了一次“现代受众了解文学作品的途径调查”。这一百部作品均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广播和戏剧,调查对象是40岁以下的大学生、中学生及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的成年人。调查方法是随机调查,调查样本是300份。调查结果表明,有60.5%的人是先从电视、电影或其他媒体传播中(非文字传播)了解这些作品的,其中,有18.5%的人在影视等媒体上看了以后、再去看原著,而其余的人看了影视、戏剧后就不再看原著了。于是,文学作品的受众是被称作读者,还是听众、观众,逐渐模糊、混淆起来。但是,不管是什么途径,文学作品恰恰是在大众传播时代,被多种媒体,通过二次传播、多次传播的方法以从未有过的受众面和被关注的程度得到最大程度的流传。再以上述调查为例,在其他媒介中了解文学作品后再看原作的人中,看严肃文学、经典文学的人占18.3%,看通俗文学作品的人占18%,相比之下,在二度传播中,严肃文学是得益非浅的。

一部文学书,发行一、二万,四、五万是了不得的事了,但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观众上亿都是很平常的事,事实上,因为有了大众媒介,中国的老百姓不管他文化程度如何,比任何时候都了解鲁、郭、茅,巴、老、曹,了解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了解汪曾祺、贾平凹、梁晓声,直至了解金庸、王朔、王小波。

大众传播时代的新老媒介就是这样,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相互竞争,又相互把其他媒体的文学样式,改为自己传播的文学样式,主观上欲以自己的优势去挑战其他媒体的劣势,但客观上又在为其他媒体作宣传。在媒介载体上,它们也相互延伸,网络抢了报刊的生意,报刊上网占领网络媒体;电视抢了广播的听众,广播到电视台去开了电视频道;电视抢了电影市场,电影公司到电视台开了电影频道,加上密。无论它们如何竞争,如何延伸,无疑,对文学作品的传播只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好处,只是作家的观念需作些调整。

现在,当我们的文学家面临着90年代大众传播对文学的全面挑战而心神不定时,被称为“第四媒体”的因特网(Internet)又向我们迎面扑来。

当电视以开路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付费加密电视等让你享有30至60个频道时,因特网现在一下子可以为你提供上百万个频道(网站)。因特网真是太巨大了,真像一头电子巨兽,它把已有的报刊、广播、电视三大媒体,及这些媒体的延伸物:CD、VCD、DVD、LD,把电影、戏剧等等所有的传媒都一古脑儿地拉到自己的怀里。

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打破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概念,形成了以传播信息为中心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传播方式。至1999年,我国网民人数已继美、日、英、德等国之后跻身世界八强之列,而从发展速度上讲,2000年2月出版的美国《时代》杂志已经预言,到2005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网络市场。

所以,如果我们以中国文字传播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以广播、电视发展的几十年的演变来比照因特网,显然是不恰当的。无疑,网络将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存状况,同时也将影响文学的生产方式及接受方式。而这种传播方式实在来得太快,以至我们大多数的作家都来不及作准备,甚至来不及去思考。据统计,目前约有80%以上的作家、文学评论家、理论家尚没有上网,而网上的文学站点的访问者又是每天以几万、几十万的速度在增加,显然这是当今的文学研究中最紧迫和最值得去研究的问题。

在传统大众媒体中,“受众”表明了单向接受性质,受众在传统媒体中所处的地位是被劝服或被接受,没有反馈的自由。而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几乎获得了与职业传播者平等的传播权利。因为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中随时地发表自己的信息(包括观点、评论、作品)。其次,传统大众媒体的传播是点到面的传播,因此,只要控制了传媒组织这个“点”,也就控制了受众这个“面”;而网络传播则是“网状结构”,网络传播既有点对面的传播,更有点对点,面对面的相互传播,任何人进入网络传播空间,都可获得空前的信息传播自由。

因此,同样作为大众传媒(因特网在美国已经成为大众传媒,在中国也马上将成为),因特网和传统大众传媒系统的中央控制式结构产生了本质的不同。所有的“网民”,在网络传播中一下子平等起来,互为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所有大众传媒建立后,都有中央级控制型权威机构(如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而因特网建立时就没有,大概以后也不会有“中央网”一类。

网络文化是一种多群体化的文化形态。在网络中,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结成一定的文化群体,他们通地过自己的网站、网页、电子公告牌(BBS)进行交流,不同的网络文化群体互不干涉,相安无事。而文学作品在网上的传播,几乎是与网络的形成是同步的。因为有网络文学作者,因为有网络文学的受众(其中相当部分两种身份兼有)。它们马上利用网络建立了自己的“文学群落”,谁都阻止不了。现在,当网上的电子商务还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时候,当网上还很难买到生活用品时,全球的中央文学网站及网页,早已铺天盖地了,可见,文学爱好者的群体,在自由选择的状况下,是非常有生命力的。

从网络文化的思想观念来看,网络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化状态,由于控制系统的不存在,任何思想观念都可以在网络中得到表达,代表不同思想观念的文化形态不论其属主流或异端都能够在网络中生存。虽然网络仍然在国家法律、意识形态的总体控制内,但网络上的自由程度,确实是超出任何一种传统的传播媒体。

再从网络文化的文化层次上看,网络文化又是一种具有巨大包容性的多层次的文化形态。在网络之间,“文化精英”们不必像对传播大众媒体那样去抱怨因媒体的大众化而对自己的冷落,现在几乎所有网上的文学网站,网络图书馆、电子文库,都毫无例外地、自觉地把经典的中外文学作品作为主要内容。在网上找一篇严肃文学,找一本经典文学作品,比到充斥着铺天盖地的通俗作品的书店去找要容易得多。传统的大众传播业的商业性原则让高雅文

化时时刻刻都在为谋求一个安身之地而艰苦奋斗,让学术专著出版举步艰难,让严肃文学刊物时常面临停刊的危险,而个人又无法创办媒介进行个人传播,然而这些问题在网络上都可迎刃而解(除了作为商品的价值实现)。

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是对已有媒体的整合和延伸。一个因特网的网站,从其功能来讲,它既是张报纸,每天每时地发布文字、照片、新闻,又是一本杂志,可发布任何类型的文章、画页,它是一座电台,随时可播出当天的新闻,可随时点播时尚的音乐(MP3),它又是一座电视台,可播出电视新闻,进行现场直播,当然可以播出任何电影、电视剧(只要有足够的带宽),还可播出CD、VCD、DVD录音录像,目前纸质的文学杂志,一般只发行几千到几万册,一旦上了网,总有十几万,几十万的读者会去浏览,可见其威力无穷和前途无量。

因特网的威力无穷和它对传统大众媒体的包容,再一次引起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与因特网之间的相互竞争,取长补短、相互渗透、竞相发展。这种新一轮的媒体之争,蕴藏着文学发展新的契机,影响着文学传播的新走向。

这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电视抢了报刊书籍的文学传播市场时,文学家、评论家们怨声载道,批评家们或是忧心忡忡,或以严词斥之。但当因特网又一次来争夺文学读者时,文学家和批评家们都表示了相当的大度和高度的热忱。即使有大作家如王蒙为了网络的版权打过一场官司,事后仍然热心地表示愿意上网,并自己在主编网络文学的纸质出版物。这是因为文学作品从纸质媒体搬上网络媒体后,网络并没有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改编或二度创作,在文学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文学作品借助网络可以原汁原味地得以传播,并且取得了纸质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面,这种无偿的传播,也反过来会对纸质媒体有偿的传播起到较大的宣传推广作用。另一方面,网络虽然又一次争夺了报刊、书籍等文学传播最主要媒介的受众,但它在争夺来的受众中又主动地为文学培养了大量的文学受众(据调查,目前的网络受众主要是较高学历的青年,正是文学的主要对象),而由于因特网的特点,这些受众还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文学受众,他们往往同时又是文学的创作者和传播者。看看这些数字会使人兴奋的:至2000年3月12日,《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上网看的人有166万,《博览群书》网站至少有20万读者,《橄榄树》文学网站有13.4万,而《新语丝》创刊时,每天有十几万人……

文学,从第一传播媒体开始传播,越过第二、第三媒体产生后对它二度传播、三度传播中产生的各种“恩恩怨怨”,突然又发现了一个更为直接、更为广阔,更能使它重振雄风的新媒体——第四媒体因特网,虽然目前还不普及。

目前,一方面因网络媒体而引发、凝聚、培养的各种文学爱好者以网络扩展的速度在扩展,形成数以百万计的队伍,但另一方面,传统的文学家至今未得去真正承认这块阵地,认真地占领这块阵地。传统作家除了与网站打几场官司以捍卫他们的纸质传媒作品的版权外,很少有人真正投入到网络文学创作与传播中去。这样,目前与网络有关的文学作品就分成两大块,除了网站收集的古今中外各类经典文学作品外,就是青年文学网虫们的个人化的信手之作。所以真正的“网络文学”其实并没有形成。

网络文学的手段虽然是完全相同于印刷媒介的,但这两种相同的传播形态(虽然不同传播手段)的背后,却站着截然不同的传播者(虽然受众是重合的),一边是传统文学的传人、当代文学的大师、先锋派的精英,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文学后起之秀,一个强大的文学阵营;一边却是由“网虫”演化而来的“爱网及文”的业余爱好者,仅仅在表现自己对文学的尝试,对人生的看法,在享受自己文学发表后的满足,被沉浸在自己创造的青春期的爱与被爱的虚幻的梦境之中。

从传播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奇异的文化现象。这主要是作家们虽然对网络文学表示支持,

但均是以预言家、导师、长者的身份去对网络文学作评点,自己还没真正地去投入。

网络文学引起的文学载体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将对整个文学的发展起到重大的影响。虽然目前,网络文学尚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却丝毫不影响网络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的生命力。因特网以及网络技术与传统文学接受方式相结合而产生的各种传播工具(如可随身携带的电脑书籍刊物,可折迭的电脑报纸等)终将会改变读者阅读的习惯,会改变作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从而使文学进入一个新纪元。

当电脑大为普及因而成为真正的第四大众媒体时,当作家、文学评论家都是由“电脑基因儿”长大而不再“恐惧”电脑时,当因特网无所不能进一步包容所有传播手段时,当人人真正在网络上“生存”时,那时文学会是怎样?那一天离我们还远吗?

既然中国现代文学是在现代传媒的产生与发展中诞生与成长的,那么现在网络作为新的传播媒体,又一次在影响中国文学的发展。有责任的作家应及时投入和掌握网络新媒体。我们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家的文化应该能在网络化时代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在网络文化冲突中不仅要站住脚跟,还应把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和文学精神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

中国现代文学的简答题..

1、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答:(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学;“现代”作为性质的标志,则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与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新型的文学。 2、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段 P25 答:从1917年开始,到1949年为止,大体上每十年为一个发展阶段 (1)1917-1927年期间的文学,叫五四文学,也叫20年代文学。其主要特点是文学革命和文化启蒙。从整体上看,五四文学具有一种活跃、开放的青春气息。 (2)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其整体特点是走向成熟。具体标志有两点:第一点,文学多元化。第二点,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 (3)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以及继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3、第一个十年中重大事件发生的背景 答:①191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②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二者者互为因果),③1919年的五四运动(爱国的政治运动)。由于前两项而形成了文化统一战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封建文化。后来随着五四文化运动的深入,这个统一战线逐渐分化。④出现了新文学的代表作——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郭沫若的诗歌《女神》。⑤出现了许多文学社团,主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作社。 ⑥在1926年北伐大革命前后出现了革命文学。 4、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答:(1)白话代替文言。古典文学中占主流的文学是诗歌、散文,是用文言进行写作,小说、戏剧不被视为正宗文学;而现代文学则提倡白话,提倡小说、戏剧的创作。 (2)人性意识的觉醒。古典文学是非人的文学,现代文学是人的文学。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 (3)世界性。指现代文学由于时代的原因而纳入世界文学的范畴中。它不是孤立的,是在吸收其他国家文学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5、五四新文化运动 P25-26 答:(1)开始的标志: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 (2)口号:民主与科学 (3)思想启蒙工作: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4)本质: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6、五四文学革命的历程及发展 答:(1)1915——1918年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首倡期”。发端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这篇文章为文学革命发难之作。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随后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也相继响应,文学革命形成了一定的声势。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四大社团知识点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四大社团知识点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显示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创造社 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于是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 新月社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

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语丝社 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拨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名 词解释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20题 1.八不主义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三大主义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3.人的文学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的重要文章,他把“人的文学”定义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4.双簧戏 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派的斗争。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对王敬轩的信逐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总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5.文学研究会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是年1月10日《小说月报》发表由周作人起草的《文学研究会宣言》,作为发起人署名的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 文学研究会的刊物是《小说月报》 主张:“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谴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这是文学研究会对文学的一种基本态度。 6.创造社 1921年7月在东京成立。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 先后出版了《洪水》、《文化批判》等刊物和创造丛书。 7.内心的要求 这是创造社多数成员对文学创作的一种共同态度。他们尊重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提倡过文学无目的论,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 8.新月社 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 1925年徐志摩主编《晨报副刊》,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编《诗镌》周刊,提倡新格律诗。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中国现代文学测试题

第一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中国现代文学》(20年代文学)(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的开端是发生于年的。 2、20年代新文学阵营先后发起以林纾为代表的旧知识分子、派及派等旧文学阵营的论争。 3、五四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成立于1921年的,提倡。 4、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诗人是,他的诗集有《微雨》、《为幸福而歌》及等。 5、“五四”时期周作人发表、两篇文章,成为最有影响的新文学的理论倡导者之一。 6、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以和标志着五四新文学的开端。 7、20年代在理论上倡导问题小说的是,他也是重要文学社团的主力成员。 8、现代中国童话的开山者是,他的童话作品有、《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9、文学研究会作家小说创作中以传奇色彩独树一帜的作家是,他的代表作如《命命鸟》、等。 10、在随笔散文中形成了非绅士的“流浪汉”风格的作家是,他的散文集为。 二、选择题(2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鲁迅短篇小说《风波》中被剪了辫子的人物是: A 狂人 B 涓生 C 子君 D 七斤 ()2、五四文学发动期,论文《文学改良刍议》的作者是: A 李大钊 B胡适 C陈独秀 D周作人 ()3、新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冲击期化石》的作者是: A 张资平 B 茅盾 C 叶圣陶 D 废名 ()4、田汉所属的文学社团是: A《新潮》社 B 新月社 C创造社 D春柳社

()5、最早运用现代话剧的形式表现五四时代精神的剧作是: A《南归》 B《少奶奶的扇子》 C《终身大事》 D《压迫》 (二)、双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双簧信”提倡新文学与白话文的是: A郭沫若 B 钱玄同 C田汉 D 刘半农 ()2、下面作品中,属于闻一多的有: A《红烛》 B《死水》 C《春水》 D《两个家庭》 ()3、下列文学社团中得到鲁迅扶持的有: A 南国社 B 创造社 C 莽原社 D 未名社 ()4、下列诗人中属于早期新月社的有: A 朱湘 B 陈梦家 C 孙大雨 D 林徽因 ()5、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以文字优美而著称的两位作家是: A 许地山 B 俞平伯 C 朱自清 D 冰心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爱美剧 2、自叙传抒情小说 3、湖畔诗社 4、“随感录”作家群 四、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新格律诗“三美”理论的内容。 2、简析周作人倡导的“美文”概念及其对新文学散文创作的贡献。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结合作品分析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象征艺术。(要求,中心论点明确、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表达晓畅。) 附: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1917 、五四文学革命 2、《学衡》、《甲寅》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大学现代文学史分析题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

现代文学习题(试题+答案)

现代文学习题(试题+答案)

练习一 填空: 1、 1842年,魏源编写的中国近代史地科学的开山之作《_海国图志_》刊刻行世,书中提出了“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 2、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文化人对_中体西用__的效用发生了怀疑。 3、____严复______于1896年翻译了出版了赫胥黎的《天演论》。 4、____严复______用“进化”的思想,在政治时事的纵横捭阖中为国人敲响了警钟;而__谭嗣同__ 则在《仁学》等著作中对中国道德文化的批判实行了“诛心之术”。 5、黄遵宪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诗歌创作主张。 6、__梁启超___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里提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7、《_新小说_》和《月月小说》、《绣像小说》、《小说林》一起被时人称为“晚清四大小说杂志”。 简答: 1、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办报过程中提出了哪些对中国现代文学转型有重要意义的主张?

有限度地承认白话文的传播优势;在文学体裁上,极力推崇小说戏曲所特有的社会教育功能。 2、简要叙述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主要观点。“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起。” 思考: 1、洋务运动发生的基本原因有哪些? 2、戊戌变法运动发生与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中国近代小说戏曲革命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 练习二填空: 1、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发表的倡导变法维新的文章肇端于《时务报》,时人称其为“时务文章”;由于此类文体与报纸密切相关,这类文章也被人称作“__报章文体________”。 2、__梁启超________在《变法通议》中说:“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3、___梁启超_______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概括自己的散文“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偶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颇有一种魔

《中国现代文学》答疑二

《中国现代文学》答疑二 十九、论文学革命の主要内容、成就和历史意义。 要点:①内容:A、在文学语言和形式上,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复古、拟古、师古の形式主义倾向,提倡文学の现代体式和多样化の表现手法。B、在文学观念上,批判和否定“文以载道”和消遣游戏等传统文学思想,提倡表现人生,反映时代の积极の现实主义の文学思想。C、在文学内容上,反对封建旧文学和鸳鸯蝴蝶派一类文学,提倡人の文学,表现个性解放和民主主义思想,反映反帝反封建の主题。②成就:A、产生了新文学,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并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因素,出现了新の主题,新の题材,新の人物。B、新文学用白话代替文言,使白话文学立于文学正宗地位; C、进行了新诗の创建和小说形式の革新,并引进了话剧等新文学体裁。③意义:A、文学革命是一场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の彻底の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の革命,是文学观念、文学思想内容和文学语言形式の大解放和大革命。B、文学革命使中国从禁锢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新の时代。C、文学革命批判旧传统の革命精神,面向世界,勇于吸收の开放意识,冲破旧の束缚の自由创造精神,对新文学の发生和发展都具有重要の意义。 二十、新月诗派关于新格律诗の提倡对新诗发展の作用是什么? 要点:①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要求创造诗の新格式,新音节以表现完美の精神,最有代表性の作家是闻一多和徐志摩。②在理论上,徐志摩认为诗与音乐、美术是同性の,闻一多则主张诗应有音乐の美、绘画の美和建筑の美,这三美主张是新月诗派理论主张の核心。 ③在创作上,他们卓有成效地实践了自己の理论主张。④新月诗派以自己の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对新诗の艺术形式进行了积极の探索,使新诗在艺术技巧上得到了丰富和提高,为提高新诗の艺术性以及为新诗の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の贡献。 二十一、语丝社对现代散文の发展有哪些贡献? 要点:①语丝社の主要刊物是《语丝》周刊,该刊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等。②主要从事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③形成一种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幽默泼辣の“语丝文体”,对后来の散文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对现代散文の发展做出了重要の贡献。代表作家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等。 二十二、初期革命文学倡导の主要主张及其意义和偏颇是什么? 要点:①主张:A、肯定文艺の上层建筑性质。在此基础上强调文艺の社会作用,要求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目录 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 1.4.美文 1.5.语丝文体 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 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 .12.湖畔诗社 1.13.南囤社 1.14.乡土文学 2.1.左联 2.2.社会剖析派小说 2.3.东北作家群 2.4.京派作家群 2.5.新感觉派 2.6.中国诗歌会 2.7.上海艺术剧社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2.9.国防戏剧 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荷花淀派 4.1.“三突出”创作原则 4.2.“根本任务论” 4.3.“黑八论” 4.4.“主题先行论” 5.1.“朦胧诗” 5.2.新写实小说 5.3.“四川诗群” 5.4.“上海诗群”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的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1.4.美文: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1.5.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具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

现代文学试题

现代文学30年期末试题 填空题: 1、《新青年》文学革命开始的发难之作是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2、从1921年起,文学团体层出不穷,两个成就最高的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3、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4、鲁迅的《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 5、剧作家曹禺“生命三部曲”是《雷雨》、《日出》、《原野》 6、新诗第一人是胡适《尝试集》,第二人是郭沫若《女神》 7、沈从文的成熟中短篇小说是《边城》 8、戴望舒代表作品《雨巷》;徐志摩代表作品《再别康桥》 9、巴金作品的两个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分别是《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分别是《家》、《春》、《秋》 10、“汉园三诗人”指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 11、文学革命最开始发起者是陈独秀、胡适,响应者是钱玄同、刘半农 12、郁达夫自叙传小说来源于欧洲的浪漫主义和日本的“私小说” 13、巴金作品《寒夜》主人公是汪文宣和曾树生 14、京派两种小说体式是讽刺体和抒情体 15、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的三部诗集分别是《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其代表诗是《弃妇》 16、第三个十年小说代表作家及作品:钱钟书《围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创作较多的受到鲁迅的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简答题: 1、狂人形象:文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者和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斌哥只答这么多哦) 2、乡土小说对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影响:乡土小说对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用巨大。大部分作家从关心个人的感伤情绪、个人回忆到关注社会和民众,从浪漫理想转向对现实的探索;并纠正旧小说遗留的简括式叙述方式,加强实地描写,加强场面人物的细节描写,小说的重心由情绪、情节的发展转向以人物为中心的刻画。许多乡土作家从早期的主观抒情,越到后来越归向客观写实,甚至讽刺,让现实主义在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得以加强和巩固。 3、新月派诗理论尝试: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造,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另一尝试是加强诗歌中的叙事成分。他们进行了现代叙事诗的试验,同时还做了“新诗戏剧化,小说化”的努力。 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相适宜,新月派明确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闻一多进一步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后期新月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十四行诗体”的转接与创造。 4、海派小说初期特点:第一,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 1.4.美文 1.5.语丝文体 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 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 .12.湖畔诗社 1.13.南囤社 1.14.乡土文学 2.1.左联 2.2.社会剖析派小说 2.3.东北作家群 2.4.京派作家群 2.5.新感觉派 2.6.中国诗歌会 2.7.上海艺术剧社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2.9.国防戏剧 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荷花淀派 4.1.“三突出”创作原则 4.2.“根本任务论” 4.3.“黑八论” 4.4.“主题先行论” 5.1.“朦胧诗” 5.2.新写实小说 5.3.“四川诗群” 5.4.“上海诗群”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的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1.4.美文: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

中国现代文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在新文学的重要刊物中,以胡适、陈西滢为代表的刊物是()。 A.《诗》B.《语丝》 C.《新青年》D.《现代评论》 2.1923年8月,鲁迅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是()。 A.《狂人日记》B.《呐喊》 C.《故事新编》D.《彷徨》 3.徐志摩在剑桥的优美风光中,与16岁的女孩双双坠入爱河,不惜与有孕在身的妻子提出离婚。几经周折离婚后,却只好独自品尝失恋的苦痛和来自父母的责难,并开始了诗歌创作。这位引发诗人诗情的女孩是()。 A.张幼仪B.林徽因C.陆小曼D.王映霞 4.茅盾的小说处女作和成名作是中篇小说()。 A.《幻灭》B.《灭亡》C.《动摇》D.《追求》 5.最能体现曹禺创作成就的是他在后期创作中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和()。 A.《雷雨》B.《日出》C.《原野》D.《北京人》 6.1924年,沈从文开始发表作品,1927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A.《蜜柑》B.《柏子》C.《萧萧》D.《丈夫》 7.李劼人的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描写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近代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被文学史誉为“大河小说”,其中,写得最好的一部是()。 A.《天魔舞》B.《死水微澜》 C.《暴风雨前》D.《大波》 8.1943年,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两位风格迥然不同,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家,一位是上海沦陷区的张爱玲,一位就是延安解放区的()。 A.何其芳B.艾青C.赵树理D.孙犁 9.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有一篇最为人所称道,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这一评价固为过誉,然而,它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确也卓尔不凡。这篇小说是()。 A.《第一炉香》B.《金锁记》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教学要求: 1、历史分期与各时期的总体特点; 2、各时期的主要文学现象和文学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室 教学过程: ★一、中国现代文学及其历史分期 P1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 借用钱理群的话说: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指从1917年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所发生发展的历史。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最新的分法,是用“三个十年”把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十年:五四时期,1917—1927年(20年代)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30年代)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40年代) 二、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一)前五四文学时期 1898年戊戌变法:梁启超、康有为 梁启超:创办《清议报》,开始“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严复:翻译英国赫胥黎《天演论》,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 林纾:开拓“汉译小说”,翻译了近180种西方名著。 (二)新文化运动 P3 序幕: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新青年》 主要内容:“拥护德先生”、“拥护赛先生”、“打倒孔家店”,是思想革命

和文学革命的统一。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 1、文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原因 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文学革命兴起的原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 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 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3、文学革命的实质 (1)文学语言的革命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的“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文学观念的革命P4 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十年所出现的重要社团及其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十年所出现的重要社团及其影响 PART ONE:文学社团 一,文学研究会 于1921年7月在北京成立,其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他们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文学,创造新文学”信奉“为人生而艺术” 的文学观念,主张文学为人生,从“为人生”出发,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观点,写法上倾向于现实主义。 代表作品及刊物有:沈雁冰接编革新后的《小说月报》及《文学月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 影响:文学研究会在反对封建主义、反对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文学方面采取了一致的态度,不仅反对旧礼教,也反对旧文学,对《礼拜六》、《游戏杂志》一类刊物进行了有力斗争。进一步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强调“新文学上的写实主义。 文学研究会的发起者与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有卓越贡献的人物,在介绍外国进步的现实主义文学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 二,创造社 于1923年在东京成立,其代表人物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正祖、陶晶孙、何畏。前期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为艺术而艺术,重视美感,注重文学表现的时代使命,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后期主张进行文学革命运动, 代表作品及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洪水》等刊物和郭沫若的实际《女神》、郁达夫《沉沦》等。 影响:从人事角度重新发掘创造社历史,还原满是矛盾与歧异的原生态发展进程,实际上也是在寻求一种失落了的,不为既定文学秩序所拘囿,勇于反叛,敢于发言,在不停的论争与吵架中获取前进的人文精神。创造社与其他社团在创作、翻译、文艺批评问题上的争论客观上有利于不同风格流派文学的竞争和发展,为后期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三,新月社 于1923年在北京成立,代表人物有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饶孟侃、孙大雨。他们的思想多倾向于自由主义,主张新诗格律,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特点。 代表作品及刊物有:《新月》月刊、闻一多《死水》、徐志摩《诗镌》 影响: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在新月诗社更注重诗歌的群体化,希望诗歌能接近每一位热爱生活的朋友,扩展了诗歌的接受面。 四,语丝社 于1924年在北京成立,代表人物有鲁迅、周作人、川岛、刘半农、台静农、章衣萍、林语堂、钱玄同、江绍原、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他们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 代表作品及刊物有:《语丝》周刊 影响:的“杂感”与“美文”,是精神自主的个人所呈现出的心灵世界的不同方面。“杂感”更多地关注社会,而“美文”则带着更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信息,但思想的自由和判断的独立则是共同的。对现代散文发展影响甚大。 五,莽原社、未名社 与语丝社同时开展活动,代表人物有高长虹、尚钺、台静农、韦素国、曹靖华、韦丛芜等。多反映农村现实的“乡土小说”并译介许多俄国文学与十月革命后苏联作品。 代表作品及刊物:《莽原》、《未名》等 影响:是敢于向黑暗社会挑战的生力军,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外国文学进一步地传入中国,促进中外文学的交流,推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六,湖畔诗社 于1927年在浙江杭州成立,代表人物有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应修人。他们以爱情为主题,表达了新一代青年人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幸福爱情的憧憬 代表作品及刊物有:《湖畔》 影响:代表了“五四”运动所唤起的一代新人的纯真于热情,引发了多人关于人性解放的大讨论。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D) A.《语丝》 B.《小说月报》 C.《创造》季刊 D.《新青年》 2.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C) A.南国社 B.春阳社 C.春柳社 D.民众戏剧社 3.左联成立后,文坛上出现的“民族主义文学”是一个(A) A.国民党的文学派别 B.民族主义者的文学派别 C.抗日救亡的文学派别 D.民族统一战线的文学组织 4.郭沫若的诗集《恢复》写于(D) A.“五四”时期 B.“五卅”时期 C.北伐大革命高潮时期 D.大革命失败后 5.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是(D) A.忠于历史事实的客观描绘 B.戏说历史的主观编造 C.赋予历史以象征色彩 D. 浪漫主义和诗情 6.“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C ) A.美国文学 B.中国古代文学 C.俄国文学 D.日本文学 7.郁达夫30年代的小说《迟桂花》主要表现了(C) A.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B.性苦闷的情绪 C.隐逸的思想 D.追求革命的思想 8.朱自清发表于“五四”之后的抒情长诗是(A ) A.《踪迹》 B.《毁灭》 C.《火把》 D.《北游》 9.许地山的《空山灵雨》是(B) A.小说集 B.散文集 C.童话集 D.诗集 10.老舍所属的民族是( D.满族 11.《爱情三部曲》指的是(C) A.《新生》、《萌芽》、《灭亡》 B.《雾》、《雷》、《电》 C.《雾》、《雨》、《电》 D.《雨》、《电》、《雷》 12.巴金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作品是(C) A.《灭亡》、《新生》 B.《激流三部曲》 C.《火》三部曲 D.《爱情三部曲》 15.下面属于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一组人物是(A ) A.翠翠船总傩送老船夫 B.夭夭傩送老船夫天保 C.翠翠王团总老船夫滕长顺 D.萧萧傩送船总老船夫 16.沈从文小说《丈夫》表现的思想内涵是(B) A.对封建男权主义的批判 B.对穷苦人不幸命运的同情与追问 C.对都市文明的批判 D.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7.曹禺描写复仇的一部话剧是(C)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18.下面属于《雷雨》的一组人物是(B) A.周朴园侍萍愫方 B.周朴园鲁大海四风 C.陈白露蘩漪周朴园 D.周萍蘩漪方达生 19.曹禺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社会的剧作是(B) A.《雷雨》 B.《日出》 C.《北京人》 D.《原野》 20.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的作者是(A) A.胡也频 B.柔石 C.洪灵菲 D.茅盾 21.散文集《画廊集》的作者是(A) A.李广田 B.何其芳 C.陆蠡 D.丽尼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 B.贞贞 C.夭夭 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 B.“文协”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 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 B.凌叔华 C.苏雪林 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 B.《火》第三部 C.《第四病室》 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 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 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风波》 B.《离婚》 C.《在酒楼上》 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 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 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