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教材编写模式

高职高专教材编写模式
高职高专教材编写模式

任务一认识机床1.1项目任务书

1.2机械制造技术的相关知识

1.2.1机械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行业之一,它担负着为各行各业生产机械装备的任务。强大的国防、现代化的农牧业生产、先进的医疗保健手段、可靠的能源供给、丰富的生活资源等,其所用的生产设备均需要机械制造业的强大支持。国家对机械制造业的重视程度,决定其制造能力和制造技术的发展速度和国际地位。因此,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与核心,也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1.2.2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从利用天然石块作为工具到有目的地制造工具,从制造简单的手工工具发展到制造功能齐全的复杂设备,从以满足农业生产为主的附属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机械制造业的进步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机械制造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推动着机械制造技术向智能化、全球化、集成化、网络化、精密化和绿色、柔性方向发展。

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机械制造业带来了先进的工艺技术和工艺装备,机械制造业成为各门学科合作的集合体,成为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转换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目前,制造技术向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智能制造系统(IMS)等方向发展,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信息化的制造技术。

1.2.3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要求

本课程以机械产品的制造为主线,介绍机械零件的生产过程、生产组织方式以及机械加工装备,包括金属切削过程及其基本规律、机床、刀具、夹具的基本知识、机械加工和装配工艺规程的设计、机械加工中精度及表面质量的控制,制造技术发展的前沿与趋势。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对机械制造有一个总体的、清晰的了解与把握,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能正确选择加工方法与机床、刀具、夹具及加工参数,具备制订工艺规程的能力和掌握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分析解决现场工艺问题的能力和对制造系统、制造模式选择决策的能力。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学习时必须加强实践训练,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强化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1.3金属切削机床分类及型号

1.3.1机床的分类

为了适应不同的加工对象和加工要求,需要种类繁多的金属切削机床,为了便于区别、使用和管理,需要对机床加以分类和编制型号。传统的分类方法主要是按加工方法和所用刀具进行分类,将机床分为:车床、钻床、镗床、磨床、齿轮加工机床、螺纹加工机床、铣床、刨插床、拉床、锯床、其他机床和特种加工机床共12类。此外,根据机床的特性还可以进一步分类。

1.按照通用性程度分类

(1)通用机床

这类机床的工艺范围很宽,可以加工一定尺寸范围内的多种类型零件,完成多种工序的加工。如:卧式车床、万能升降台铣床、万能外圆磨床等。

(2)专门化机床

这类机床的工艺范围较窄,只能用于加工不同尺寸的一类或几类零件的一种或几种特定工序。如:丝杆车床、凸轮轴车床等。

(3)专用机床

这类机床的工艺范围最窄,通常只能完成某一特定零件的特定工序。如:加工机床主轴箱体的专用镗床,加工机床导轨的专用导轨磨床等。它是根据特定的工艺要求专门设计制造的,生产率和自动化程度较高,适用于大批量生产。组合机床也属于专用机床。

2.按照机床的工作精度分类

分为普通机床、精密机床和高精度机床。

3.按照机床的重量和尺寸分类

分为仪表机床、中型机床(一般机床)、大型机床(质量大于10t)、重型机床(质量在30t以上)和超重型机床(质量在100t以上)。

还可以按照机床主要部件分为单轴与多轴、单刀和多刀等机床;按照自动化程度分为普通、半自动和自动机床。自动机床具有完整的自动工作循环,包括自动装卸工件、连续自动地加工工件。半自动机床也有完整的自动工作循环,但装卸工件还需人工完成,因此,不能连续地加工。

1.3.2机床型号的组成

机床的型号简明地表示机床的类别、类型、技术参数和结构特点等,由类别代号和分类代号等组成。机床的类别代号以大写的汉语拼音字母表示,按其相对应的汉字字意读音。当需要时,每个类别又可分为若干分类。分类代号在类别代号之前作为型号的首位,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但第一分类的代号1省略不予表示,如磨床类机床有M、2M、3M三个分类。见表1-1所示。

机床的主参数、设计序号、第二主参数都是用数字表示的。主参数表示机床的规格大小,是机床的最主要的技术参数,反映机床的加工能力,影响机床的其它参数,通常以最大加工尺寸或机床工作台尺寸作为主参数。如图1-1所示。

当机床除普通型外还有某种特性时,应在类别代号后用相应的代号表示,表 1-2 所示。

重大改进顺序号用于表示机床性能和结构上的重大改进,用字母表示与原型的区别。机床其它特性代号用于反映各类机床的特性,用字母或阿拉伯数字表示,如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的不同、同一型号机床的变型等。

表1-2 通用特性代号

企业代号包括机床生产厂家或机床研究所代号,置于辅助部分尾部,用“—”分开,若辅助部分只有企业代号,则不加“—”。

图1-1 机床型号示例

1.4金属切削原理

金属切削过程是指通过切削运动,利用刀具将工件上多余的金属层切除而形成切屑,从而获得需要的加工表面的过程。在切削过程中,由于刀具和工件之间存在切除和反切除的关系,产生了一系列的加工现象,通过研究这些现象,了解切削加工过程的物理本质及其变化规律,掌握金属切削变形过程的规律,对提高切削加工生产率,保证加工质量,降低加工成本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4.1工件表面的成形方法

1.工件表面的构成

机械零件多种多样,形状各异。但是,加工表面大都是由若干常见的表面组合而成的,这些表面包括平面、圆柱面、圆锥面和各种成形表面等。如图1-2所示。

2.工件表面的成形方法

常见的工件表面都可以通过一条母线沿另一条导线运动形成。如图1-3所示。

加工零件的过程实质就是形成零件上各表面的过程,也就是依据刀具切削刃的形状以及工件与刀具之间的相对运动,共同形成所需要的母线和导线的过程。

由于加工方法、

1-母线 2-导线 图1-3 工件表面的成形运动

图1-2 工件表面的构成

刀具结构及切削刃的形状不同,形成母线和导线的方法以及所需运动也不同,工件成形方法常用的有轨迹法、成形法、范成法、相切法等。

(1)轨迹法

轨迹法是指刀具切削刃与工件表面之间近似的为点接触,通过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由刀尖运动轨迹形成工件表面的加工方法。如图1-4(a)所示,用刨刀加工零件,直线A为导线,曲线B为母线。刨刀沿A方向作直线运动,通过母线沿导线的运动,形成被加工表面。

(2)成形法

成形法是指刀具切削刃与工件表面之间为线接触,切削刃的形状与形成工件表面的母线完全相同,无需任何运动来形成母线的加工方法。如图1-4(b)所示,刀具只需沿A方向做直线运动就能形成被加工表面。

(3)范成法

范成法是指刀具的切削刃与工件表面之间为线接触,刀具与工件之间作展成运动(或称啮合运动)对各种齿形表面进行加工的方法,齿形表面的母线是切削刃各瞬时位置的包络线。如图1-4(c)、(d)所示插齿刀沿箭头A方向的直线运动形成了直线型母线,而工件的旋转运动B和直线运动C使插齿刀能不断地对工件进行切削,其直线型切削刃的一系列瞬间位置的包络线便是所需加工的齿形表面。B和C组合是所需的渐开线型导线,这两个运动必须保持严格的运动关系,彼此不能独立,它们的复合运动称为范成运动。

图1-4 工件表面的成形方法

(4)相切法

相切法是利用刀具边旋转边沿轨迹运动对工件进行加工的方法。如图1-4(e)所示,刀具做旋转运动B,刀具圆柱面与被加工表面相切的直线就是母线,刀具沿A作曲线运动形成导线,两个运动的叠加,形成加工表面。

1.4.2切削运动

切削过程中刀具和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称为切削运动。根据切削运动在切削加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主运动、进给运动及合成运动。

1.主运动

主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是使工件与刀具产生相对运动从而进行切削的运动,其速度最高,所消耗的功率最大,约占功率总消耗的90%。在切削运动中,主运动只有一个,可以是旋转运动,也可以是直线运动;可以由工件完成,也可以由刀具完成。例如:车床工件的旋转运动、牛头刨床刨刀的直线往复运动,铣床铣刀的旋转、钻床钻头的旋转和磨床砂轮的旋转等都是切削加工时的主运动。如图1-5所示。

2.进给运动

进给运动是把被切削层不断地投入切削,以加工出整个表面的运动。进给运动可由一个或多个运动组成,一般速度较低,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的,消耗的功率较少,约占功率总消耗的10%。如图1-5所示,外圆车刀的直线运动,还有刨削平面时工作台的间歇直线运动、铣削平面时工件的直线运动、钻孔时钻头的轴向直线运动、磨削外圆时工件的旋转运动和往复直线运动都是进给运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切削加工都需要进给运动,如拉床的拉削加工只有一个主运动而没有进给运动,切削层的切削完全是靠拉刀径向尺寸的变化来实现的。

3.合成运动

当主运动与进给运动同时进行时,刀具切削刃上某一点相对工件的运动称为合成运动。如图1-5所示,合成速度向量等于主运动速度与进给运动速度的向量和,用e v 表示。

1.4.3工件表面

在切削过程中,随着切削运动的进行,在工件上必然会形成三种不断变化的表面,即已加工表面、待加工表面和加工

表面。如图1-5所示。

1.已加工表面

工件上被刀具切削金属层后形成的新表面称为已加工表面。在切削过程中,已加工表面随着切削的进行逐渐扩大。

2.待加工表面

工件上即将被切除金属层的表面称为待加工表面。在切削过程中,待加工表面将逐渐减小,直至全部切除。

3.加工表面

工件上切削刃正在切削的金属层表面称为加工表面。在切削过程中,加工表面是不断改变的,且总是处于待加工表面和已加工表面之间。

图1-5 切削运动与加工面

1.4.4切屑的形成与积屑瘤

1.切屑的形成

在金属切削过程中,由于工件材料和切削条件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切屑,加工塑性材料时,主要形成带状切屑、节状切屑或粒状切屑,加工脆性材料时,一般形成崩碎状切屑。如图1-6所示。

(1)带状切屑

带状切屑是指切屑呈连续且较长的带状,底面光滑,背面呈微小锯齿状。这种切屑较常见,其特点是切削力波动小,切削过程较平稳,加工表面质量较好。在采用较大前角的刀具以较高的切削速度加工塑性金属材料时,容易产生带状切屑。

(2)节状切屑

节状切屑是指切屑背面产生较深的裂纹或呈较大锯齿形。其特点是切削力波动较大,切削过程不平稳,加工表面质量较粗糙。当小前角的刀具以较低的切削速度加工塑性材料时,容易产生节状切屑。

(3)粒状切屑

粒状切屑是指切屑裂纹贯穿整个切屑表面,切屑成梯形粒状,这种切屑较少见,其特点是切削力波动大,切削过程不平稳,加工表面质量粗糙。当小前角刀具以很低的切削速度加工塑性金属材料时,容易产生粒状切屑。

(4)崩碎状切屑

崩碎状切屑是指切屑呈不规则的碎块状。切削脆性金属材料时容易产生这种切屑,其特点是切削过程不太平稳,易损坏刀具,加工表面较粗糙。可以通过减小进给量、减小刀具主偏角、适当提高切削速度使崩碎切屑转为带状或片状切屑,使切削过程中的不良现象得到改善。

(a)带状切屑(b)节状切屑(c)粒状切屑(d)崩碎状切屑

图1-6 切屑类型

2.积屑瘤

加工塑性材料时,经常在刀具前刀面的主切削刃附近出现了一个硬度很高的凸块,使工件已加工表面变得比较粗糙,这一凸块称为积屑瘤。如图1-7所示。

(1)积屑瘤的生长过程

在一定的切削速度范围内切削塑性金属材料时,切屑与刀具前面有剧烈的摩擦,使

切屑底层流动缓慢,这一缓慢流动层称为滞流层。滞流层的速度接近于零,于是滞流层因高温与前刀面发生粘结,滞流层不断的粘结堆积,最后形成积屑瘤。

积屑瘤在生长的过程中,一直受到工件与切屑的挤压和摩擦、切削力的冲击和振动、切削温度升高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使积屑瘤达到一定高度后破碎、脱落并嵌附在工件表面上,影响表面粗糙度。

(2)积屑瘤对切削过程的影响

①积屑瘤是由受了剧烈塑性变形而强化的被切材料堆积而

成,其硬度是工件材料硬度的2~3倍,可代替刀具切削刃进行切削,保护刀具。

②积屑瘤使刀具实际工作前角增大,减小切削变形和切削力。

③积屑瘤包围着刀具切削刃和前刀面,减小刀具磨损,提高了刀具寿命。但是积屑瘤的生长是一个不稳定的过程,积屑瘤随时会发生破碎、脱落,脱落的碎片会粘走刀面上的金属材料,或者严重擦伤刀面,使刀具寿命下降。

④积屑瘤前端伸出切削刃外,导致切削厚度增大,不利于工件加工尺寸的控制。 ⑤由于积屑瘤的外形不规则,使被切削工件表面不平整,又由于积屑瘤不断地破碎、脱落,脱落的碎片使工件表面粗糙,产生缺陷。

精加工时,为了保证工件的加工质量,应抑制积屑瘤的生成。但是,积屑瘤对切削加工存在有利的一面,粗加工时可以允许它存在,以使切削更轻快,刀具更耐用。

(3)控制积屑瘤的措施

①通过对工件材料进行正火或调质处理,适当提高其硬度和强度,降低塑性,可减小刀具与切屑之间的摩擦,减少粘结,抑制积屑瘤的生长。

②增大刀具前角,切屑从前刀面流出顺畅,可减小切削变形和切削温度,从而抑制积屑瘤的生长。实践证明,前角超过40o 时,一般不会产生积屑瘤。

③由于积屑瘤是在中等切削速度情况下产生的,所以通过控制切削速度,在低速(V C

﹤5m/min )或高速(V C ﹥70m/min )情况下切削可避免出现积屑瘤。

④合理使用切削液,使含有活性物质的切削液渗入加工表面和刀具之间,既可减少切削摩擦,又可降低切削温度,从而使积屑瘤的生长得到控制。

1.4.5切削力和切削功率

1.切削力的来源

切削加工时,刀具切入工件,使被加工材料发生变形并成为切屑所需要的力称为切削力。如图1-8所示,切削力产生于被加工材料发生的变形抗力和切屑、工件已加工表面分别与刀具表面发生的摩擦力等。

2.切削力的分解

图1-7 积屑瘤

图1-8 切削力的来源

切削力是一个大小和方向都不易测量的空间力,为了便于分析和计算,通常将总切削力F 分解为三个互相垂直的分力,即主切削力c F 、背向力F P 、进给力f F 。如图1-9所示。

(1)主切削力c F

总切削力F 在主运动方向上的分力称为主切削力,用c F 表示。主切削力消耗机床的功率最多,是计算机床功率、刀具强度、设计机床夹具、选择切削用量不可缺少的参数。

(2)背向力F P

总切削力F 在垂直于进给运动方向上的分力称为背向力,用F P 表示。背向力不消耗机床功率,是校验工件刚性和机床刚性不可缺少的参数。

(3)进给力F f

总切削力F 在进给运动方向上的分力称为进给力,用F f 表示。进给力是计算机床进给功率、设计机床进给机构、校验机床进给强度不可缺少的参数。

总切削力F 与三个互相垂直的分力F C 、F P 、F f 的关系

2

22f p c F F F F ++=

一般情况下,就车削加工而言,F C 最大,F P 次之,F f 最小,切削条件不同,F P 和F f 对F C 的比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动:

F P =(0.15~0.7)F C F f =(0.1~0.6)F C

3.影响切削力的因素 (1)工件材料的影响

工件材料的硬度、强度越高,则切应力越大,切削力越大。在强度、硬度相近的情况下,工件材料的塑性、冲击韧性越大,则加工硬化越厉害,切削变形越大,切削力越大。

(2)切削用量的影响

①背吃刀量。背吃刀量p a 增大,切削力c F 也增大。p a 增大一倍,c F 也增大一倍。

其原因是p a 增大一倍时,切削厚度不变,切削宽度增大一倍,切削刃上的切削载荷随之增大一倍。

②进给量。进给量增大,切削力c F 也增大。进给量增大一倍时,c F 仅增大75%左右。其原因是进给量增大一倍时,切削宽度不变,切削厚度增大一倍,切削变形减小。

图1-9 切削分力

③切削速度。在中速范围内切削中低碳钢材料时,由于存在着积屑瘤,所以,伴随

着积屑瘤生长、破碎、脱落的过程,切削速度对切削力c F 的影响也呈波浪形;加工塑性金属材料时,在低速和高速下,切削力一般随着切削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加工铸铁等脆性材料时,因塑性变形小,切削速度对切削力无明显影响。如图1-10所示。

切削用量三要素对切削力的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按大到小排列的顺序如下:背吃刀量、进给量和切削速度。所以,在同样切削面积的前提下,采用大进给、小切深比采用小进给、大切深更为合理。

(3)切削液的影响

切削液具有冷却、润滑、清洁、防锈的作用。选用润滑性能好的切削液,可以减小刀具前刀面与切屑、刀具后面与工件之间的摩擦,从而降低

切削力。常用的切削液有矿物油、植物油、极压切削油等。

4.切削功率的计算

为了保证切削加工时机床正常工作和生产安全,应当对切削中功率的消耗加以计算。

切削功率为三个切削分力功率损耗的总和,即P m =F C v C + F P v P + F f v f 。但是,主切削力F C 是三个分力中最大的一个分力,消耗功率最多,约占总切削功率的90%,背向力F P 在纵向走刀时不消耗功率,同时,由于F f 比F C 小得多,进给速度v f 比主运动速度v C 也小得多,故F P 、F f 对功率的影响忽略不计。切削功率按下式近似计算:

P m =F C ×v C ×10

-4

/6(KW )

1.4.6切削热和切削温度

切削热传入刀具和工件,使温度升高后,将造成不良后果。如:刀具受热膨胀造成切削时实际吃刀量增加,使加工尺寸变化;工件受热膨胀,尺寸发生变化,切削后不能达到要求的精度或造成测量误差;工件受热膨胀,因不能伸展而发生弯曲变形,造成形状误差;刀具的切削温度大于500o C 时,会加剧刀具磨损,带来其他不利的影响等。因此,研究切削热和切削温度的产生及其变化规律有很重要的意义。

1.切削热的来源

在金属切削过程中,切削层金属发生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其变形所消耗的功将转变为热能,这是切削热的一个来源。同时,切屑与前刀面、工件与后刀面间消耗的摩擦功也转化为热能,这是切削热的又一个来源。

切削热是由切屑、工件、刀具和周围介质传散出去的,加工方法不同,由切屑、工件、刀具和周围介质传出的切削热百分比是不同的。不用切削液时,切削热的50%~80%由切屑带走,40%~10%传入工件,9%~3%传入刀具,1%左右传入空气。

图1-10 切削速度对切削力的影响

2.切削温度

切削温度一般指切屑与刀具前刀面接触区域的平均温度。刀具前刀面的温度高于刀具后刀面的温度,这是因为切削塑性材料时,刀具与切屑接触长度较长,切屑沿着前刀面流出,摩擦热逐渐增大的缘故,而且刀具前刀面的最高温度不在切削刃上,而是在离切削刃一定距离处。切削脆性材料时,因切屑较短,切屑与刀具前刀面接触所产生的摩擦热都集中在切削刃附近。所以,刀具前刀面上的最高温度集中在切削刃附近。如图1-11所示。

切削温度可以用仪器测定,也可以通过切屑

的颜色大致判断。如切削碳素钢时,切屑的颜色从银白色、黄色、紫色到蓝色,则表明切削温度从低到高。切削温度的高低取决于产生热量的多少和传散热量的快慢。

1.5拓展知识

1.5.1机床传动系统的组成

现代机床形式各异、种类繁多,但从原理上分析,机床加工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运动都是通过原动机、传动系统和执行机构按一定规律组成的传动链来实现的。机床的传动装置一般有机械、液压、电气等形式,按传动原理可分为分级传动和无级传动。常用的分级变速机构有滑移齿轮变速机构、离合器变速机构、挂轮变速机构等,在此不做赘述。

1.5.2机床传动原理

通过一系列的传动系统把执行机构和原动机连接起来构成的传动联系,称为传动链。在零件的机械加工过程中,机床的各种运动都是经过相应的传动链来实现的。

为了说明机床的传动联系,常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把传动原理和传动路线表示出来,这类图叫做传动原理图。如图1-12所示。

在卧式车床上车削螺纹时,需要工件和刀具之间做相对螺旋运动,即工件转一周,车刀纵向移动螺纹一个导程的距离。如图1-13所示。

这个运

图1-11 切削温度分布情况

图1-12 某车床主传动原理图

动可以分解为两部分:工件的旋转运动n 和车刀的纵向移动f 。实现这个运动的传动链是“4-5-u f -6-7”,这是成形运动的内部传动链,称为内传动链。在内传动链中,利用换置机构u f 可以改变工件和车刀之间的相对运动和速度,以适应车削不同导程螺纹的需要。这条内传动链必须保证工件和刀具间准确的螺旋成形运动,所以,内传动链所联系的各执行机构之间的相对速度有严格的要求,不能有如链传动、摩擦传动等传动比不确定或瞬时传动比有变化的传动件存在,以保证运动的准确性。

同时,这条内传动链还有个外传动链与运动源相联,即传动链“1-2-u v -3-4”。外联系传动链通常是联系原动机和执行机

构,使执行机构得到预定的运动,并传递一定的动力。外联系传动链传动比的变化,只影响生产率或表面粗糙度等,不影响工件表面形状。因此,外联系传动链不要求原动机和执行机构之间有严格的传动比关系。

1.5.3传动系统分析

1.传动路线表达式

传动系统是指在机床加工过程中,全部成形运动和辅助运动的所有传动链的总和。机床有多少个运动就有多少条传动链,各传动链的组合就组成了机床的传动系统。如图1-12所示,某车床的主传动变速系统,其主运动由主电动机(1500r/min 、3kW )驱动,经过V 带传动(φ130/φ297)传至轴I ,再由轴Ⅰ经

53

34

齿轮传动至轴Ⅱ,再由轴Ⅱ与轴Ⅲ、轴Ⅲ和轴Ⅳ之间的双联滑移齿轮变速组传动,将运动和动力传至主轴。

由电动机至主轴的传动,可用传动路线表达式来表示:

1500r/min -297130φφ-Ⅰ-5334-Ⅱ--???

?

?

?????????????434261245233Ⅲ--???

???????????36416017Ⅳ

2.传动链分析计算 列运动平衡方程:

主轴n u u u V =????

I -III III -II II -I 297

130

1500φφ

图1-13 某卧式车床的传动链

式中:II -I u 表示轴Ⅰ到轴Ⅱ之间的传动比, 53

34;

III -II u 表示轴Ⅱ到轴Ⅲ之间的可变传动比,共三种:434261245233、、; V u I III -表示轴Ⅲ到轴Ⅳ之间的可变传动比,共两种:36

416017、

。 由主运动传动路线表达式,可得到主轴的转速级数3×2=6级。由平衡方程可计算各级转速,其中最高和最低转速如下:

n max =1500r/min ×297130×5334×4342×3641

≈469r/min n min =1500r/min ×297130×5334×6124×60

17

≈47r/min

思考题:

1.工件表面的成形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2.金属切削加工的切削用量三要素是指什么?

3.切屑种类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4.在加工过程中,金属是如何产生变形的?

5.积屑瘤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加工过程的影响是什么?

6.机床有哪些分类方法?机床代号由什么组成?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 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 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我认为其根本的 指导策略应该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备相对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 实践能力为的一线技工人才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走产学研结合德发展道路,建立培养学生大量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时代对它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

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成份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受普通高校学科型教学 的影响,偏重于“学”的熏陶,淡薄于“术”的传授,“应然”要求与“实然”状态难以和谐一致。因此,目前的高职教育应该面向就业,大力改革教育方式,砍掉过多的理论教育和没有必要的基础课,大力加强实际动手的实践课,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在相关操作的实际经验。但是又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他们往往跟某一个大型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定 的合作关系,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分配到那些大型企业中,因此从一开始他们都建立的是订单式教育模式,企业要求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我国的高职教育目前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层次,而我们目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不仅仅面向一个企业,往往是很多个,因为一个企业要不了那么多的毕业生,而这些企业有一些是相关的属于同一类型的,有一些

高职院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1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模式有待转变: 尽管人们对“知识经济”有不同的理解,但广泛认同的是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形态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经济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而是依赖于对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占有、积累、创新和利用。 可见知识经济更强调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由于其主导因素是知识,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已经直接表现为人才的 竞争,表现为人才之间创新精神的竞争。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 要基地之一,集教育、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于一身的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去适应“知识、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如何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

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不可回避的是,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模式仍然绝大多数是教师是教 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凭借“一间教室、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的教学模式极大的遏制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力,走进高职课堂,屡屡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部分学生却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睡觉、说话、玩手机、听MP3等现象,结果教师讲完了一堂课,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但部分课堂上精力不能集中的学生却不清楚老 师这节课讲的内容。这样的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都忽视了学生本身 也是有思想、有愿望、有意识、有兴趣的人,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能充分有效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能动性。显然,上述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是以传授知 识而不是以智能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的培 养为重点的,而是以牺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

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模式

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模式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郝超 【编者】这是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郝超教授在职教课程培训班上的报告内容,尽管集中谈了高职课程模式的改革,但其中承载了他们学校课改成员的艰苦劳动和智慧结晶,尤其是其中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课程开发的方法、技术和程序,及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体验,对我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引领、启迪和拓展视野的作用。 缘起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方式正在从注重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提升转变,而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瓶颈之一,如何构建符合高职教育自身规律的课程模式,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界广大同仁的共同课题。针对这一课题,2003年8月以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专家和行业专家的指导和参与下,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试点,对高职课程模式的理论、实践体系进行了系统改革。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打破具有浓重学科性色彩的传统课程模式,实现理论、实践教学的有机整合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理念 通过分析国内外职教课程及其改革的现状,认为高职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于:从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入手,打破学科体系,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课程结构,并根据工作任务特点组织课程教学实施,从而形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模式。这样的课程模式凸现的是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基于上述思考,提出的高职课程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情境为支撑,以工作过程为基础。 模式

图1 课程模式改革流程 1.根据岗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组织有关人员深入相关行业、企业,开展岗位需求情况调研,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2003年年底,根据调研资料,我们邀请行业专家、课程专家、教学专家进行专题研讨,进一步明确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2.根据工作任务分析,开发课程体系。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有别学术教育课程体系,从两者的结构和功能来看,学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对应于学术结构,其主要功能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而高职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生产一线的、具有良好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课程体系必须对应于工作结构。这就是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理论——不同的能力不仅来自于不同的知识,而且来自于不同的知识结构。根据上述理论,遵循“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起点”的课程理念,进行高职课程体系的开发。2004年1月,邀请来自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的岗位能手参加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会议,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制订工作任务分解表,确定工作模块的难易程度,统计不同工作模块的出现频率。2004年2月至4月,以工作任务分析会议形成的资料和数据为基础,多次组织课程专家、专业教师召开课程分析会议,完成工作任务分解表向课程设置的转换,建立新的课程体系。通过工作分析和课程分析,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造,打破原有课程体系的学科性架构,建立与工作结构对应的课程体系,完成课程门类的重新划分、课程的整合、课程学时的重新分配,制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计划。新的课程体系中包括系列项目课程、普通文化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系列项目课程包括:《机械制图》《CAD/CAM》《机械制造基础》《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数控车削技术》《数控铣削技术》等6门课程。

中国企业大学的经营模式及发展趋势_秦敏

114 《商场现代化》2007年2月(中旬刊)总第494期 一、企业大学产生的背景和定义 企业大学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27年通用汽车成立GM学院,但被学术界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只是近十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是信息技术及全球化带来的复杂竞争环境的压力;二是企业内部“人才过时”的问题。为了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企业需要具备有多方面的才能、能够自主且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员工。企业大学的观念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倍受重视,是企业为了应付不断变化的商务环境,加强竞争优势的一个战略。 企业大学的定义,从学术研究角度来说,未达共识。李察?迪积(Richard Dealtry)在2000年定义为“一个组织性的专业管理流程,在演变的商务环境中,不断注入一种尊重知识,以才领导的企业文化。” 另一位企业大学专家麦克?艾伦(Mark Allen)在2002年提出“一所企业大学是一个教育的实体,是作为一个战略工具,借着不同活动来启发及培养个人和组织的学习、知识及智慧,以协助公司达成任务。”前者的定义侧重于营造一个学习型文化的氛围,把企业塑造为“学习型组织”。后者的定义融合了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的新管理观念。尽管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企业大学与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的理念相关。从深层次上讲,三者之间的本质意义是一致的,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Prince 和Stewart在2002年他们发表的论文中也提出了企业大学是有知识管理、组织性学习及学习型组织结合而成的观点。 二、企业大学与传统培训部门的区别 企业大学既不同于普通高校教育也不是传统培训部门的升级,而是一种战略层次下的全新组织形态。企业大学与一般高校的不同之处就是“企业”二字,企业大学中的教学、培训都要围绕企业这个核心展开。企业大学在许多层面上与传统的培训部门有很大的差异。 1.企业大学是积极、主动地探索企业的学习需求,针对企业战略建立学习战略方案。企业大学不仅关注改善员工工作绩效,更重视组织整体绩效的提升。传统培训部门只提供行政服务,一般根据主管和员工的培训要求被动式做出反应。 2.企业大学属于战略层次,独立经营,确定企业文化的一致性及贯彻性,帮助企业实现战略和目标。这对于跨国公司的管理尤其重要,企业大学能够集中资源和管理,避免培训资源的重复及分裂,确保战略、目标和文化的统一。而传统培训部门属于战 术层次,通常依附人力资源部,集团公司内部各个分公司培训资源分散。 3.企业大学提倡“终身学习”的持续流程,提供全方位的“硬性技能”和“软性技能”课程,如领导能力、创意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课程。培训部门的课程形式固定、单一,通常课程设计的对象为一般员工,内容深度有限,培训局限于提高工作岗位技能。 4.企业大学的建立和执行需要CEO、高层经理、商业单位及员工全面支持与认同,相反,培训部门几乎不进行内部行销,直接指定员工来接受培训,认同和配合程度较低。 5.企业大学关注企业的整体性,即整个企业工作绩效和核心胜任力的提升,而传统培训部门以提升个人技能为主。 总而言之,企业大学是积极性、专业性及长期性的独立个体,用企业品牌和大学的称号,显示企业对投资人才资本的长远承诺。 三、中外企业大学发展的现状 目前,世界财富500强企业中,有超过80%的企业已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大学。按照新企业大学研讨研究报告,在过去的十年美国企业大学以每两年400所的速度增加,至今有2000多所的企业大学。2002年美国公司花费在企业培训费用每年大约560亿美元,英国160亿英磅。在中国企业大学也在蓬勃发展,除了摩托罗拉、爱立信、西门子、可口可乐、惠普等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的国内企业大学,海尔、联想、伊利集团、TCL、泰康人寿保险、华为、康佳、金蝶、实德、力诺、金大地、UT斯达康、吉利、蒙牛、武汉小蓝鲸等国内知名企业的企业大学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专家预测,5年之内,国内的企业大学还会有相当大的增长。 一般跨国企业平均花在员工培训方面的费用是总薪金的10%。根据2005中国企业培训现状调查,41.30%的国内企业每年为员工花费的培训成本,占其员工工资总额的1%以下;39.13%的企业每年为员工花费的培训成本,占其员工工资总额的1%~5%;15.22%的企业每年为员工花费的培训成本,占其员工工资总额的5%至10%;4.35%的企业每年为员工花费的培训成本,占其员工工资总额的10%以上。调查显示企业基层员工每年接受的培训次数整体高于中层和高层,基本技能培训是基层员工首选培训内容(占85.11%),管理技能培训是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的主要培训课程(分别为78.72%和74.47%)。由此而得,国内多数企业虽然认识到了培训的必要性,但在对员 中国企业大学的经营模式及发展趋势 秦 敏 项国雄 江西师范大学 [摘 要] 企业大学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升,日益成为企业用来整合战略资源的工具。本文从企业大学的概念、与传统培训的区别来论述,针对目前国内外企业大学的现状,分析了中国企业大学的经营模式以及企业大学面临的挑战,并就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企业大学 定义 经营模式 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王运涛)

高职院校“分层次”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 前言 本研究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教学的现状和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介绍了分层次教学的具体方法、教学过程、测评手段及教学效果。在一年多的实践中,课题组多位教师在多个专业的多门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中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对不同的教学层次提出相应的目标和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学手段并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都能有最好的发展和最大限度的提高,从而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全体性的特征。 本研究以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某些专业课程教学为样本,着重对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教学的实践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展开研究,从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实施办法入手,对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指导原则、实施条件、实施策略、实施程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内在规律性,希望能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分层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实证分析选取了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某些专业课程作为主要探讨的对象,所采用的数据是混合数据,用来研究“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建立及获得成功的影响因素。首先提出本研究的背景与动机,从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高职院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高职院校专科教学“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的必然性,然后从国内外对于多层次教学的相关文献进行探讨,分析其对分层次教学方案的不足,从而建立起本课题分层次教学的研究方案,对高职院校的某些专业课程实施了分层次教学法,总结了经验和需要注意的问题。采用访谈法、问卷法、行动研究法等对分层次教学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高职院校分层次教学模式,并探究分层次教学法的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后续研究的一些建议。

编写校本教材的基本步骤

编写校本教材的基本步骤 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编写校本教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目前,多数学校的校本教材都是“三合一”呈册(即教材内容、教师用书、学生读本合一)。按此模式,编写校本教材的基本步骤是: 第一步,确定编者。建立编写组,包括组长、编者、顾问等人员组成。 第二步,初定框架。编写组集体对校内外环境进行分析,讨论增长学生知识的范围,学校现有资源和可提供的能力,最后统一认识,明确校本课程及校本教材的目标,商定编写校本教材的范围轮廓,并拟出提纲。 第三步,组员分工。首先应制定编写校本教材的计划(或方案);其次是编写组成员进行分工,按要求负责收集有关信息和资料。 第四步,筛选资料。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商讨教材分类内容的多少比列,重点分析哪类的资料需要增减或修改,然后有针对性地做好这方面工作。 第五步,草拟初稿。初步商定板样模式,各成员按照分工要求,分类编写校本教材的初稿内容。 第六步,教学实验。这是编写校本教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制定好试验计划,选择合适的试验班,确定具体的试验时间,并准备好试验所需的教学材料和用具等。通过

试验,着重了解和掌握以下情况:大多学生对校本教材内容的学习意愿与态度,哪些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比较适宜,设置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否适当,关于学习评价内容、标准和办法等。 第七步,丰富教材。把教学试验所了解和掌握的较成熟内容和图片,选入到教材之中,涉及到学分的内容可设计成模块,以充实教材。 第八步,编写定稿。校本教材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封面,编写人员名单,学校编导人员名单,序或前言,编写说明,目录,教学内容,编后记,参考文献,封底。 编写时应注意的是: 其一,教材内容是校本教材的主体,通常采用章节的顺序来写比较适宜,选择的板式可以多样,但起码应有要点提示、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步骤、教法和学法建议、学习思考和解答等内容; 其二,所编写的校本教材,要图文并茂,插图要尽量选用本校学生、教师和环境背景; 其三,邀请一些专家进行指导,教材的呈现方式为纸质和电子版两种;

行动体系:职业技能导向的高职课程模式选择

行动体系:职业技能导向的高职课程模式选择 摘要: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技能与高职课程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课程模式是职业技能导向的。相对于学科体系课程模式而言,行动体系的课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上更具有目标的“定向性”、内容的“应用型”、实施与评价的“整体性”的特点,在课程编排及其主体特征上更加符合职业活动的要求,是高职课程模式的性选择。 关键词:行动体系;职业技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的发展必须能及时反映经济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及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技能提出的新要求,这是其课程内容开发的一个基本依据,也是现代高职课程与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的显著区别。传统职业教育由于其所传授的技术相对稳定,因此其课程内容也比较稳定。但是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尤其是以高新技术为服务对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一状况彻底改变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及职业世界变化使我国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对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面临着课程模式的变革与选择。 1. 职业技能导向: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本质特征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业所包含的内容不同,它们之间是不能相互混同的。在现代教育3种类型专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更加明确的职业针对性。 高职专业的设置以职业性为主,这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如在我国2004年公布的高职专业目录的分类就是坚持“以职业岗位群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高职专业的设置虽然是要兼顾学科领域、技术领域等特征,但主要是依据职业特征来设置和划分。根据我国政府1999年颁布的职业分类大典GB/6565,我国现代的职业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主要是针对职业小类,就是针对具体职业来设置专业。从目前全国高职专业参考目录来看,77个专业分类,532种专业,相当一部分专业是与职业小类直接对应的,按职业来设计学生的学业。[1] 相比较而言,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主要是依据学科分类来设计学生的学业,相当一部分专业设置是在职业大类中,按学科分类设置专业。这样设置的专业在职业大类中,可以有更深的理论基础,培养的毕业生有更广的适应性,就是一般普通高等学校提出的宽基础、通用性的专业设置模式。 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也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针对性与高职是有明显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分类针对的是职业的细类,或更单一的技术技能领域;二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面对具体的工作岗位,考虑专业的学科联系,但不以

浅谈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

浅谈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 摘要: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高职高专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重庆能源职业学院自建院以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培养方案,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大胆尝试以工作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教学模式。本文结合校内实训条件建设,阐述目前国内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新思路、新构想,为高职高专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实训建设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的高职高专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较低,不能很快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高职高专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摸索、不断更新。目前,高职高专教育应以工作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当代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 一、国内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 国外高职高专院校众多教学模式中,多数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实习实训教学。它的教学理念是淡化课堂知识的学习,加强社会实践,通过真实的实践经验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做到学以致用。从教学模式上看,这种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注重实践的教育教学,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我国的职业教育与欧美职业教育相比,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校企结合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还不够成熟,随着对国外合作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国内各个高职高专院校也纷纷学习并借鉴国外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我院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以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条件建设为例,阐述目前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院自建院以来不断尝试教育教学模式,通过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专业岗位需求,通过毕业生回访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适时掌握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教材选定,使学生能掌握更多学以致用的专业知识,学习深度讲求精通,避免了“填鸭式”和“满堂灌”教学。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走进企业内部,了解对高职人才的学习、技能要求,不断更新培养方案,逐步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大胆尝试以工作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高职“2+1”教育模式浅探

高职“2+1”教育模式浅探 摘要:文章阐述了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两年制高职教育体系的实践与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高职“2+1”教育模式,它是对两年制高职的主动适应。高职“2+1”教育模式是培养学生具备职业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身心素质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高职;“2+1”模式;“1+3+N”人才培养模式 从2006年起,德州科技学院开始进行两年制试点改革,总体运行顺利,目前1000名毕业生已经全部走上工作岗位实习。根据两年制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高职两年制的实践基础上,经过充分的论证,进而提出并开始实践高职新“2+1”教育模式,下面就对高职“2+1”教育模式作探讨。 一、高职两年制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1.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两年制高职教育体系。职业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第一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学制的改革,本质上就是对若干年以来一直未能彻底解决的职业教育学术化的一次强力更正。在这次高职两年制的改革中,应该可以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两年制高职教育体系,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明确专业领域的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有能力、核心能力。以职业特有能力即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支撑,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专业领域课程体系。 在整体课程设置上,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将课程整合成四大类,即通识课程(政治、体育以及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工具性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性课程)、专业技能及实践课程(工艺性、操作性课程)、专业拓展创新课程(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以及关键能力培养等课程),以实现教育培养的目标。 2.两年制存在的问题。通过两年多的两年制学制改革实践,从结果看,存在两大问题需要解决。第一,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够高。从统计2006届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认证率可以看到,毕业生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80%为中级证书,只有20%获得了高级证书,而技师和高级技师获证率为0。第二,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还不够强。面对职业市场和未来的职业变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广泛的职业适应性和迁移能力还需继续加强。 二、高职“2+1”模式的提出 针对两年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对高职教育使命的再思考,学院提出了“2+1”教育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现场实习。“2+1”模式再结合我校所提出的“1+3+N”人才培养模式相,即在完成两年制高职学历教育(或相当于高职学历)基础上,再增加一些项目的培训,“1”可以是一个综合培训包。既可以是面向具

论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

论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 发表时间:2019-01-09T14:50:59.080Z 来源:《青年生活》2018年第11期作者:夏山丁 [导读] 现如今,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内的教育工作也随之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 摘要:现如今,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内的教育工作也随之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工作,其现行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本文通过阐述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现实背景和相关理论,提出并讨论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内涵与特点,并从内容、理念、目标和组织机构等维度,对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 引言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对象的增多,拉低了总体的教学质量,随着社会教育体制的逐渐完善,对教学课程设立的类型也不断增加。但是,总体对比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可以发现,学生专业的综合水平产生下滑趋势。就业渠道与学生培养工作也没有形成无缝对接,就业形势的不乐观给师生带来了工作压力,即便学校会对学生的就业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但由于部分学生缺乏对社会讯息的及时了解,在就业层面上犹豫不决,与新时期信息脱轨的就业指导局面,未能使学生养成自己良好的就业规划。 1发展性学生工作的内涵及发展动因 1.1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等教育不仅要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满足学生发展性目标的需要,也要树立系统观念与整体性思维,高度重视学生工作者和学校的进步与发展。发展性学生工作坚持全面、可持续和开放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1.2学生工作主客体的重新认识 一是对学生个体的再认识。当下学生已成为教育的主体之一,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较强,主体性和需求多样性也得到了彰显,因而必须采取具有相对灵活性和个体差异性的学生工作方式,确立新的学生工作模式。而发展性学生工作在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能力提升和个性发展上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二是对学生工作的再认识。高校学生工作曾被简单视为繁杂事务性工作的代名词,成为思想教育的附庸。发展性学生工作要求学生工作与教学、科研等部门积极协作、紧密合作,从整体性、共同体和系统化的角度实现全员育人的局面。三是对学生工作队伍的再认识。传统观念上学生工作队伍的构成局限于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骨干等。发展性学生工作立足于全员育人,学生工作队伍由党政干部、专任教师及后勤服务人员等组成,是一支全方位、立体式的合作队伍。 1.3学生工作方法的转变创新 高校学生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现教育管理方式上的科学化。一从尊重教育客观规律和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考量,学生工作方式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说教和漫灌模式,采用体验式的滴灌方式,力求做到学生工作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和服务学生展开。二是从全方位育人的工作实际考量,学生工作要突破以往由学生工作部门“单兵作战”和“独奏曲”的工作模式,寻求多部门、多岗位的“协同作战”和“大合唱”方式。因而需要创新学生工作方法,构建发展性学生工作机制。 2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构建策略 2.1重视与学生沟通的艺术,拓宽沟通渠道 高校学生工作者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引导者,是高校全面深刻开展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只有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进行相互了解,才能形成有效教育。只有有效教育才能成功开展高校学生工作,面对面交流无疑是师生之间最佳的沟通方式,但针对特殊情况,不方便直面交谈时就需要利用时代工具,例如QQ,微博,飞信等多样的沟通途径进行交流,回避了某些问题直面沟通的尴尬处境,及时实现了彼此间想法的准确表达。辅导员若能深刻的了解到学生对网络的具体使用情况,则能通过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把握,更好的实现指导与帮助。 2.2提供制度保障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条例,不断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等等。以此为依据,各高校纷纷出台有效举措,为学生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是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题中之意。依托国家政策,各高校纷纷出台相关举措,积极探索发展型的学生工作模式。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开展了新生体验式团队训练活动、“双主”模式下的文化宿舍建设、学习型班级的创建等活动,学生参与度高,育人效果明显;辅导员聘任、辅导员职称单列、辅导员晋升等制度的建立,大大改善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将辅导员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资助育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等研究团队,鼓励他们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学生工作队伍的健康发展。 2.3多角度开展现代网络信息化教育,建立个性化教育平台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远程教育正在逐渐流行起来,为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共享知识的平台,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全天开放,拓宽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功能范围,也逐渐让其成为远程教育方式强有力的支持者,方便人们共享到外来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知识,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学服务功能。另外,个性化的教育平台可以帮助更多富有专项特长的人得到一个施展天地,培养更多的技能化人才。高校教学服务功能的建设,人们的学习方式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建立在一个有创意的学习途径上,可以让人们尽早的适应“信息爆炸”的社会形态。通过个性化的教育平台,使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自身探索和研究的能力,对于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具有明显成效。 2.4改进工作方法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说教法,采用体验式、系统性、创新性强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潜移默化地成长成才。长期以来,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职能是教育和管理学生,多数采取灌输、说教、管束等被动的方式方法。“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还在在‘假、大、空’层面徘徊不前,与把加强

高职教育中三段式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中“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职教育中…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号:XZGH080003)阶段性成果之一 李传鸿伊春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 阐述了“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了在单片机教学过程中采用“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介绍了单片机课程的“三段式”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效果。 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三段式;单片机课程 一、高职教育中“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概述 在现代高职教育理论研究领域中,对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的研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已经非常普遍,成果丰硕,一定程度上形成统一认识。但对微观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还大多局限在具体的课程中或具体的课堂上,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多是以教师的教学特色等形式显现出来的,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性和随机性。将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以某种模式规范下来,还没有成形的理论和具体方案。我系在研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时,提出了关于课程结构的“三段式” 教学模式。 “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的教改思想,于2007年5月以“高职教育中…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题,被选作伊春职业学院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并与于2008年8月滚动成黑龙江省“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初步确定高职类课程究竟应该怎样以其最佳的结构体系呈现给学生,让大多数由于不适应普通教育的学习方法而显出学习劣势的高职学生轻松地掌握每门课程适度够用的基础理论,获得过硬的从业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高职课程组织形式,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学生的课程成绩评价方法等。 所谓课程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就是将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和对学生学业评价划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闱绕课程知识的掌握来开展传承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将实际案例分解成案例元,并将分解的案例元溶入知识中,为传承课程知识服务。因为在“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中,第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利用案例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不是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所以不要试图将知识点渗入到整体案例中,不要试图去分析整个案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掌握课程的知识框架,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第二阶段围绕课程技能的获取来开展培养性教学,在第二阶段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显示出案例的整体性和过程性;就是要充分显示出分立的知识点在案例中的运用和相巨关系;就是要重现出第一阶段教学中各个被分解的案例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并突出工程性,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专业进取心。第三阶段围绕课程素质的养成来开展创造性教学,在第三阶段的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锤炼技能,要求每门技术类课程都要有课程实习或课程设计,要真题真做。在课程实习或课程设计过程中要突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要能为生产实践服务,重视培养学生的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是在学生学完电子技术类基础课程和微机应用类基础课程之后,为加强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开设的体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综合应用的技术类课程之一。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各主要开发环节,并了解单片机在测量、控制等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与探究意识,使学生初步具备应用单片机进行设备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的能力。从课程性质和课程任务看,“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恰好适合于单片机的教学改革,具体改革方案及实践过程如下: 1.第一阶段,以案例元为工具,以实际操作为手段,快速完成对课程基础知识的讲解。无论何种教育,知识的传授与继承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是技能培养与素质养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在高职教育中应充分注意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点,而要以案例元为工具,以实际操作为手段。在教学中,教师以单片机学生实验箱为载体讲解单片机应用系统硬件结构,由于单片机学生实验

构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新模式

构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新模式 [摘要]文章在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本着“学生为本”“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思想,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英语教学为高职人才培养服务的理念,对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模式进行重新构建。论述了应实施英语教学“三段式模块化”和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就实践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新模式构建 2005~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决定,提出新时期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把工作重心从规模扩张转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如雨后春笋,蓬勃开展。2006年底,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大学英语教研室紧跟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根据我院的办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剖析《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启动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实施了改革措施,即实施了“三段式模块化和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英语教学新模式。 一、新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 (一)重新定位,突出学生职业特色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进一步深化,培养服务于外向型经济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高职英语教学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实现科学发展。 在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构成中,毫无疑问学生的专业能力是首位的,占主体地位。学生的英语能力只是其专业能力的辅助成分,是为专业能力服务的。因此,在课程定位上应强调英语的工具性功能,淡化学科知识,突出实用性,把握够用度,把英语学习融入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中,让英语在职场环境中发挥其最大化的使用价值。基于上述认识,在课程设置上,必须突出职业特色,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设职场英语。

浅谈现代高校教育模式

浅谈现代高校教育模式 【摘要】文章主要阐述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双向结合的现代高校教育模式在高校教育教学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功能实现,集视频、音频、动画等大量的教育教学信息与一体,用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段向学生展现学习内容;利用网络技术实施教育不仅是信息社会教育现代化的产物,同时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集二者与一身的教育模式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催化剂,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关键词】高校教育;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引言 当今世界信息化的浪潮,经济的飞速发展,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教育也在观念、方法、手段乃至体制、结构上悄然发生了变化。而高校教育教学现代化正是信息化、经济化发展的产物。高校教育教学现代化包括教育手段现代化和教育教学思想现代化,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推进高校教育模式现代化进程,并使其运用到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1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是一种把文本(text)、图形(graphics)、图像(images)、动画(animation)和声音(sound)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 1.1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1.1.1形式多样、生动活泼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过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的处理,组成图文声像并茂的演播系统,实现视觉的和听觉的、静止的和运动的、空间的和时间的、暂时的和永久的、分散的和集成的、同步的和异步的形式多样而又生动活泼的形象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传递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1.1.2操作简单、信息量大、重现力强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综合处理和控制多媒体信息,并按人的要求以多种媒体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在辅助教学过程当中,

高职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教学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18-10-16T15:13:00.7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11月总第281期作者:韩晶书[导读] 高职教学模式研究一直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很多专家学者都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教学模式。 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摘要:高职教学模式研究一直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很多专家学者都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教学模式,本文则从在前人的基础上将众多教学模式进行梳理比较,以期供学习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国正面临着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导致市场大量需求创新型、复合型、技能型高水平人才。为了应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就业难、产业结构急需调整、需求供给机构性矛盾等问题,高职教育正逐渐试点和采取多种措施来培养学习能力强、高技能、高素质的职业型人才。其中关于教学模式的问题则成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一环。 一、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对教学中的各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等进行调整与支配,使课堂内容按照既定的程序与思路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传统高职教学模式的研究 1.传递──接受式。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2.自学──辅导式。这种教学模式基于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进行指导。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程序是自学—讨论—启发—总结—练习巩固。它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错的价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优点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缺点学生如果对自学内容不感兴趣,可能在课堂上一无所获。需要教师非常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必要时进行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不同学生进行讲解和教学,所以很难在大班教学中开展。 3.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优点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民主与合作的精神。缺点一般只能在小班进行,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教学需要的时间比较长。 4.巴特勒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特勒提出“七段”教学论。基本教学程序是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 这是一个比较普适性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它可以转化为不同的教学法,只要教师灵活驾御就能达到它想要的教学效果。这也是当前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时代比较推崇的教学模式,只是在实际应用中教师会在阶段上进行不同程度的取舍或改变。 5.项目化教学模式。基本教学程序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讨论、交流──效果评价。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即项目)”,所以也称之为抛锚式教学模式。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这种模式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创设情境适时抛出问题要注意情境感染与熏陶作用。 三、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高职教学模式研究 1.移动互联网教学模式。移动互联网教学模式是在传统巴特勒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等教学模式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或者以学习者为中心,针对不同的个体制定不同的学习策略,在学习中进行个性化指导的个性定制教学模式;基于QQ群、微信群等社交网络的教学模式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通过平台或社交软件进行人机交互教学模式三种,这些教学模式符合新时期高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是高职移动互联网教学环境下非常有意义的探索。 2.以微课为依托的翻转课程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是在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开展的,翻转课堂实现了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但是翻转课题的实施,必须是在教师提前录制好微课或微视频的基础上来完成,提前将学习视频发给学生,课前观看、课上完成知识内化。将翻转课堂模式融合到项目式教学,构建适应高职教育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为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在教学过程中,到底哪种教学模式最适合,没有准确的标准,因此教师对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要结合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及现有的教学条件。教学模式必须要与教学目标相契合,要考虑实际的教学条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参考文献 钱冬云高职类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