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合成与制备

材料合成与制备
材料合成与制备

仅供参考,

1.单晶:即结晶体内部的微粒在三维空间呈有规律地、周期性地排列。或者说晶体的整体在

三维方向上由同一空间格子构成,整个晶体中质点在空间的排列为长程有序。

2.非晶: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的空间排列不呈周期性和平移对称性,晶态的长程有序受到

破坏,仍然保持形貌和组分的某些有序特征而具有短程有序,这样一类特殊的物质状态统称

为非晶态。

3.真空蒸镀:真空蒸镀是将待成膜的物质置于真空中进行蒸发或升华,使之在工件或基片表

面析出的过程。

4.溅射成膜:溅射是指荷能离子轰击靶材,使靶材表面原子或原子团逸出的现象。逸出的原子在工件表面形成与靶材表面成分相同的薄膜。这种制备薄膜的方法称为溅射成膜。

5.化学气相沉积:当形成的薄膜在基片表面与其他组分发生化学反应,获得与原成分不同的

薄膜材料,这种存在化学反应的气相沉积称为化学气相沉积。

6.三温度法:在制备薄膜时,必须同时控制基片和两个蒸发源的温度,所以也称三温度法。

7.超晶格薄膜:超晶格的概念始于半导体超晶格,半导体超晶格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不

同或导电类型不同的极薄半导体单晶薄膜交替地外延生长在一起形成的周期性结构材料。

8.热等静压:热等静压是用惰性气体作为传递压力的介质,将原料粉末压坯或将装入包套的

粉料放入高压容器中,降低烧结温度,避免晶粒长大,获得高密度、高强度的陶瓷材料。

9.原位凝固:原位凝固就是指颗粒在悬浮液中的位置不变,靠颗粒之间的作用力或者悬浮体

内部的一些载体性质的变化,从而使悬浮体的液态转变为固态。

10.巨磁阻薄膜:材料的电阻率将受材料磁化状态的变化而呈现显著的变化。

11.溶胶-凝胶法:是指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经过溶液、溶胶、凝胶而固化,在经过高温热处理

而制成氧化物或其他化合物固体的方法。

12丄B薄膜:是一种超薄有机薄膜,即在水-气界面上将不溶解有机分子或生物分子加以紧密有序排列,形成单分子膜,然后再转移到固体表面上。

1.试说明再结晶驱动力。

答:用应变退火方法生长单晶,通常是通过塑性变形,然后在适当的条件下加热等温退火,温度变化不能剧烈,结果使晶粒尺寸增大。

对于未应变到应变,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有:

△E1-2=W—q;△ H1-2=A 曰-2 + 厶(pV) 由于△( pV)很小,近似得:△ Hi-2=^ E1-2

△G1-2= =W—q—S 低温下S可忽略,故△ G1-2疋W—q

即产生应变时,发生的自由能变化近似等于做功减去释放的热量。该热量通常就是应变退火

再结晶的主要推动力。

应变退火再结晶的推动力公式为:△ G=W—q+Gs+A G)

2.简述Walff定理的基本内容。

答:在恒温恒压下,一定体积的晶体处于平衡态时,其总界面自由能为最小,也就是说,趋

于平衡态时,晶体将调整自己的形状以使本身的总界面自由能降至最小,这就是Walff定理。

3.试说明布里奇曼-斯托克定向凝固法生长晶体的基本思想。

答:B-S法是在一个温度梯度场内生长单晶,在单一固一液界面上成核。待结晶的材料通常

放在一个圆柱形的坩埚内,坩埚可垂直或水平放置。使坩埚下降通过一个温度梯度,或使加热器沿坩埚上升。

4.试说明直拉法生长晶体过程中晶体直径的主要控制因素。

答:①控制加热功率;②调节热损耗Qs;③利用帕尔帖效应;④控制提拉速率。

5.简述气相生长的原理和方法。

方法:升华法:蒸气输运法:气相反应法:

原理:对于某个假设的晶体模型,气相原子或者分子,在一定条件下被晶体吸收,形成稳定的二维晶核。在晶面上产生台阶,再俘获吸收原子,开始运动。蔓延整个表面,晶体便会生长一成原子高度。如此反复循环即能生长晶体。

6.试说明非晶态的概念与特性。

答:概念: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的空间排列不呈周期性和平移对称性,晶态的长程有序受

到破坏,仍然保持形貌和组分的某些有序特征而具有短程有序,这样一类特殊的物质状态统

称为非晶态。

特性:1、高强度、高韧性;2、抗腐蚀性;3、软磁特性;4、超导电性;5、非晶半导体的光学性质:1 )光吸收;2)光电导;3)光致发射;6、其他性质:非晶态材料还有诸如室温电阻率高和负的电阻温度系数。

7.试说明常见非晶态的分类。

答:非晶态材料的分类:1.非晶态合金;2.非晶态半导体材料;3.非晶态超导体;4.非晶态高分子材料;5.非晶体玻璃。

8.试说明非晶态材料的形成条件和结构模型。

答:可以将形成条件概括为以下四点:

①晶核形成的热力学势垒△ G要大,液体中不存在成核杂质;

②结晶的动力学势垒要大,物质在Tm或液相温度处的粘度要大;

③在粘度与温度关系相似的条件下,Tm或液相温度要低;

④原子要实现较大的重新分配,达到共晶点附近的组成。

结构模型:1、微晶模型:该模型认为非晶态材料是由微晶粒所组成。根据这一模型,“晶粒” 尺寸只有一纳米到几十纳米。微晶内的短程序和晶态相同,但是长程无序,微晶之间原子的排列方式和液态结构相似。

9.拓扑无序模型:拓扑无序模型认为非晶态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原子排列的混乱和随机性。拓扑无序是指模型中原子的相对位置是随机的无序排列的。该模型强调结构的无序性。

10.试说明非晶态材料的制备原理。

答:获得非晶态最根本的条件:①足够快的冷却速率;②冷却到材料的再结晶温度以下。制备非晶的两个技术关键:①必须形成原子或分子混乱排列的状态;②将非晶热力学亚稳态在

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保存下来,并使之不向晶态发生转变。

11?什么叫三温度法/四温度法?

答:在制备薄膜时,必须同时控制基片和两个蒸发源的温度,所以也称三温度法。分子束外

延法实际上是改进型的三温度法。当制备三元混晶半导体化合物薄膜时,再加一蒸发源,就形成了四温度法。

12?什么是溅射?影响溅射率的主要因素?

答:溅射:溅射是指荷能离子轰击靶材,使靶材表面原子或原子团逸出的现象。

溅射率是决定溅射成膜快慢的主要因素之一。影响溅射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入射离子能量、入射角度、靶材及表面晶体结构。其中入射离子能量起决定性的作用。

13.说明溅射机制的动能转移论。

答:这种观点认为,轰击离子对靶材轰击时,与靶材原子发生了弹性碰撞,从而获得了与入

射原子相反方向的动量,撞击表面而形成溅射原子。

14.说明影响CVD的参数。

1.反应体系成分:CVD原料通常要求室温下为气体。

2.气体的组成:气体成分是控制薄膜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3.压力CVD制膜可采用封管法、开管法和减压法三种;

4.温度:温度是影响CVD的主要因素。

15.说明什么叫分子束外延(MBE。

答:分子束外延法实际上是改进型的三温度法。当制备三元混晶半导体化合物薄膜时,再加一蒸发源,就形成了四温度法。为了控制元素的量,需要使蒸发源发出的所有组成元素分子呈束状,而不构成整个腔体气氛,这就是分子束外延法的思想。

16.说明微波电子回旋共振CVD原理、技术及应用。

答:原理:ECRPCV由放电室、沉积室、微波系统、磁场线圈、气路与真空系统等几个主要部分组成。处于放电室的等离子体在磁场中做回旋运动,使电子的回旋运动频率与微

波频率相同;处于回旋共振条件下的电子有效地吸收微波功率而获得高的能量,从而产生高活性和高密度的等离子体。

技术:ECRPCV可在低的气体流量、衬底不加热的情况下高速沉积高质量薄膜。

应用:ECRPCV已成功用于沉积多种薄膜。

17.简述微波烧结的优点。

微波烧结模式与常规烧结相比,具备以下特点:

(1)不需元件也不需绝热材料,结构简单,制造维修方便;

(2)可快速加热烧结;(3)便于复杂形状大部件烧结;(4)高效节能;

(5)无热源污染,有利于制备高纯陶瓷;

(3)可改进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获得细晶高韧的结构陶瓷材料。

18.影响非晶态稳定性的因素:a动力学因素b合金化效应c尺寸效应d位形熵e化学因素

19.成型制备技术新工艺:a压力渗滤工艺b注射成型法c带式浇注式流延成型

化学蒸汽渗透法e热等静压法

20.陶瓷原位凝固胶态成型工艺:a凝胶注模成型工艺b温度诱导絮凝成型工艺c胶态振动注模成型工艺d直接凝固注模成型工艺e快速凝固成型技术

21.溶胶-凝胶法的技术特点:

1.操作温度远低于玻璃熔融温度。

2.应用较为灵活。

3.从熔液反应开始,制备材料能在分子水平上达到高度均匀,严格控制材料的组成。

4.制备气溶胶是一种结构可以控制的新型非晶固态材料,具有很多特殊性质。

5.缺点:薄膜的致密性较差。

《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教学大纲

《无机材料合成》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无机材料合成 课程编号:0 总学时:36 适用对象:材料化学本科专业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无机材料合成》是材料化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单晶材料的制备、薄膜的制备、非晶态材料制备、复合材料的制备、功能陶瓷的合成与制备、结构陶瓷的制备、功能高分子的制备、催化材料制备、低维材料制备等,使学生获得先进材料合成与制备的基础知识,毕业后可适应化工材料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 二、教学基本要求: 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和爱护公物的教育;简单介绍有效数字和误差理论;介绍正确书写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的方法以及基本操作和常规仪器的使用方法。无机材料的制备方法、薄膜制备的溶胶-凝胶法、纳米晶的水热合成法、纳米管的气相沉积法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材料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的结果的正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深刻领会课本所学的理论知识,具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实验一无机材料合成(制备)方法与途径 实验仪器:计算机 实验内容:认识无机材料合成中的各种元素、化学反应;相关中外文摘、期刊的查阅方法。 实验要求:了解无机材料合成的基本方法、途径与制约条件 实验二晶体合成 实验仪器:磁力搅拌器、烧杯 实验内容:晶体的生长 实验要求:了解晶体的基本分类与应用;熟悉晶体生长的基本原理;重点掌握晶体合成的技术与方法。 实验三薄膜制备 实验仪器:压电驱动器、磁力搅拌器、烧杯 实验内容:薄膜材料的制备 实验要求:掌握薄膜材料的分类与应用;薄膜与基材的复合方法、途径以及制约条件; 实验四胶凝材料的制备

(完整word版)材料合成与制备_复习资料(有答案)

第一章溶胶-凝胶法 名词解释 1. 胶体(Colloid):胶体是一种分散相粒径很小的分散体系,分散相粒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短程作用力。 2. 溶胶:溶胶是具有液体特征的胶体体系,是指微小的固体颗粒悬浮分散在液相中,不停地进行布朗运动的体系。分散粒子是固体或者大分子颗粒,分散粒子的尺寸为1nm-100nm,这些固体颗粒一般由10^3个-10^9个原子组成。 3. 凝胶(Gel):凝胶是具有固体特征的胶体体系,被分散的物质形成连续的网络骨架,骨架孔隙中充满液体或气体,凝胶中分散相含量很低,一般为1%-3%。 4. 多孔材料:是由形成材料本身基本构架的连续固相和形成孔隙的流体所组成。 一、填空题 1.溶胶通常分为亲液型和憎液型型两类。 2.材料制备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3.化学方法制备材料的优点是可以从分子尺度控制材料的合成。 4.由于界面原子的自由能比内部原子高,因此溶胶是热力学不稳定 体系,若无其它条件限制,胶粒倾向于自发凝聚,达到低比表面状 态。 5.溶胶稳定机制中增加粒子间能垒通常用的三个基本途径是使胶粒带表面电荷、利用空间位阻效应、利用溶剂化效应。

6.溶胶的凝胶化过程包括脱水凝胶化和碱性凝胶化两类。 7.溶胶-凝胶制备材料工艺的机制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传统胶体型、无机聚合物型、络合物型。 8.搅拌器的种类有电力搅拌器和磁力搅拌器。 9.溶胶凝胶法中固化处理分为干燥和热处理。 10.对于金属无机盐的水溶液,前驱体的水解行为还会受到金属离子半径的大小、电负性和配位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简答题 溶胶-凝胶制备陶瓷粉体材料的优点? 制备工艺简单,无需昂贵的设备;对多元组分体系,溶胶-凝胶法可大大增加其化学均匀性;反应过程易控制,可以调控凝胶的微观结构;材料可掺杂的范围较宽(包括掺杂量及种类),化学计量准确,易于改性;产物纯度高,烧结温度低等。 第二章水热溶剂热法 名词解释 1、水热法:是指在特制的密闭反应器(高压釜)中,采用水溶液作为反应体系,通过将反应体系加热至临界温度(或接近临界温度),在反应体系中产生高压环境而进行无机合成与材料制备的一种有效方法。 2、溶剂热法:将水热法中的水换成有机溶剂或非水溶媒(如有机胺、醇、氨、四氯化碳或苯等),采用类似于水热法的原理,以制备在水溶液中无法长成、易氧化、易水解或对水敏感的材料。 3、超临界流体:是指温度及压力都处于临界温度或临界压力之上的流

【CN110060830A】磁性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235984.4 (22)申请日 2019.03.27 (71)申请人 吴荣臻 地址 518055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方科 技大学湖畔二栋 (72)发明人 吴荣臻 韩臻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华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530 代理人 汪浩 (51)Int.Cl. H01F 1/01(2006.01) H01F 41/00(2006.01) (54)发明名称磁性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磁性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a)将三价铁盐水合物、金属盐(包括钒、钪的金属盐)和乙酸盐混合,得到混合物;(b)向混合物中添加多羟基化合物、搅拌、超声处理,得到混合溶液;(c)将混合溶液升温至160-180℃,并保温密闭反应8-10h;(d)将反应后的混合溶液磁性分离,收集沉淀物、洗涤、真空干燥,即得所述磁性纳米材料;本发明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磁性纳米功能材料具备优异的磁性能和吸附性能、催化性能等与负载金属种类相关的特性,而且制作成本较低;此外,该制备方法能够促进纳米材料的生长,提高产率,且操作简单,仅需一步反应, 利于工业生产。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8页 附图14页CN 110060830 A 2019.07.26 C N 110060830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10060830 A 1.磁性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将三价铁盐水合物、金属盐和乙酸盐混合,得到混合物; (b)向混合物中添加多羟基化合物、搅拌、超声处理,得到混合溶液; (c)将混合溶液升温至160-180℃,并保温密闭反应8-10h; (d)将反应后的混合溶液磁性分离,收集沉淀物、洗涤、真空干燥,即得所述磁性纳米功能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磁性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价铁盐水合物与金属盐的摩尔比为10∶(0.5-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磁性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价铁盐水合物与乙酸盐的摩尔比为1∶(8-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磁性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溶液中三价铁盐水合物的浓度为0.05-0.083mol/L。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磁性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价铁盐水合物选自水合氯化铁、水合溴化铁、水合硝酸铁和水合硫酸铁中的任意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磁性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钒、钪金属盐选自水合氯化钪、水合硝酸钪、醋酸钪、溴化钪、氯化钒、溴化钒中的任意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磁性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乙酸盐选自乙酸钠或乙酸铵。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磁性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羟基化合物选自乙二醇、甘油和丙二醇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2

材料合成与制备

作业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胶体(Colloid):胶体是一种分散相粒径很小的分散体系,分散相粒子的重量可以忽略不计,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短程作用力。 2. 溶胶:是具有液体特征的胶体体系,是指微小的固体颗粒悬浮分散在液相中,不停地进行布朗运动的体系。分散粒子是固体或者大分子颗粒,分散粒子的尺寸在1~100nm之间,这些固体颗粒一般由103~109个原子组成。 3. 凝胶(Gel):凝胶是具有固体特征的胶体体系,被分散的物质形成连续的网络骨架,骨架孔隙中充满液体或气体,凝胶中分散相含量很低,一般在1%~3%之间。 4. 溶胶-凝胶法(Sol-gel):是采用具有高化学活性的含材料成分的液体化合物为前驱体(通常是金属有机醇盐或无机化合物),在液相下将这些原料均匀混合,并进行一系列的水解、缩聚化学反应,通过抑制各种反应条件,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透明溶胶体系,溶胶经过陈化,胶粒间缓慢聚合,形成了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凝胶,凝胶网络间充满了失去流动性的溶剂,形成了凝胶。凝胶再经过低温干燥,脱去其间溶剂而成为一种多孔空间结构的干凝胶或气凝胶,最后,经过烧结固化制备出分子乃至纳米亚结构的材料。 5. 多孔材料:是由形成材料本身基本构架的连续固相和形成孔隙的流体所组成。 6. 水解度R:是水和金属醇盐物质的量比,即溶胶-凝胶反应过程中加水的量的多少。 二、填空题 1.溶胶通常分为亲液型和憎液型两类。 2. 材料制备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3. 化学方法制备材料的优点是可以从分子尺度控制材料的合成。 4. 由于界面原子的自由能比内部原子高,因此溶胶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若无其它条件限制,胶粒倾向于自发凝聚,达到低比表面状态。 5. 溶胶稳定机制为胶体稳定的DLVO理论。 6. 计算颗粒间范德华力通常用的两种模型为平板粒子模型、球型粒子模型。 7. 溶胶稳定机制中增加粒子间能垒通常用的三个基本途径是使胶粒带表面电荷、利用空间位阻效应、利用溶剂化效应。 8. 溶胶的凝胶化过程包括脱水凝胶化和碱性凝胶化两类。 9. 溶胶-凝胶制备材料工艺的机制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传统胶体型、无机聚合物型、络合物型。 10. 搅拌器的种类有电力搅拌器和磁力搅拌器。 11. 溶胶凝胶法中固化处理分为干燥和热处理。 12. 对于金属无机盐的水溶液,前驱体的水解行为还会受到金属离子半径的大小、电负性和配位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课后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水热法:是指在特制的密闭反应器(高压釜)中,采用水溶液作为反应体系,通过对反应体系加热、加压(或自生蒸气压),创造一个相对高温、高压的反应环境,使得通常难溶或不溶的物质溶解,并且重结晶而进行无机合成与材料处理的一种有效方法。 2、溶剂热法:将水热法中的水换成有机溶剂或非水溶媒(例如:有机胺、醇、氨、四氯化碳或苯等),采用类似于水热法的原理,以制备在水溶液中无法长成,易氧化、易水解或对水敏感的材料。 3、超临界流体:是指温度及压力都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之上的流体。在超临界状态下,物质有近于液体的溶解特性以及气体的传递特性:粘度约为普通液体的0.1~0.01;扩散系

材料与材料加工技术

材料加工技术讲义 徐刚,韩高荣编制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 二0一二年六月

绪论 材料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进步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先导。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把信息、能源和材料看作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新材料和新材料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与工业化水平。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以光纤通信为代表的现代通信技术,以及及现代科技与技术于一体的载人航天技术等,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都以新材料和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为突破和前提。 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和材料的成分与结构,材料的性能是决定材料使用性能的三大基本要素,构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四面体的底面,这充分反映了材料制备及加工技术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的发展既对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应用和产业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又可有效地改进和提高传统材料的使用性能,对传统材料产业的更新改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是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材料种类很多,按材料的键合特点和组成分类,大致分为四大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按材料的用途分类,既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也可细分为建筑材料、信息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等。相应地,为了适应不同种类材料的键合特点,和使用特点及功能要求,材料制备和加工技术也多种多样。 本讲义是面向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而编写的“材料加工技术”。主要涉及金属材料加工和陶瓷粉体成型烧结先进制备技术,包括:金属材料快速凝固、定向凝固、半固态加工、连续铸轧、复合铸造技术,以及金属粉体、陶瓷粉体制备,和先进陶瓷成型、烧结等材料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注重材料制备及加工技术案例分析,从技术个案的起源、开发、改进和完善的整个过程,对材料加工技术特点及其原理进行系统介绍,重点突出新技术创新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利用新技术开发新材料的能力。

无机材料合成与制备复习纲要

材料合成与制备复习纲要 我们不是抄答案,我们只做知识的搬运工。 ——无机复习提纲编辑协会宣言试卷构成:填空:15 分 选择:7*2=14 分(共7 题,一题2 分) 名词解释:5*3=15 分(共5 题,一题3分) 问答题:8+12*4=56(第一题8 分,其余四道题每题12 分)注:划线知识点为李老师审阅后所加,疑为重点,望各位复习时多加注意第1 章:经典合成方法 1实验室常用的加热炉为:高温电阻炉 2电炉分为:电阻炉,感应炉,电弧炉,电子束炉 3电阻发热材料的最高工作温度:硅碳棒1400C、硅化钼棒1700C、钨丝1700C 真空、 5氧化物发热体:在氧化气氛中,氧化物发热体是最为理想的加热材料。 6影响固相反应的因素: (1)反应物化学组成与结构,反应物结构状态(2)反应物颗粒尺寸及分布影响。 7化学转移反应:把所需要的沉积物质作为反应源物质,用适当的气体介质与之反应,形成一种气态化合物,这种气态化合物通过载气输运到与源区温度不同的沉积区,再发生逆反应,使反应源物质重新沉积出来,这样的反应过程称为化学转移反应。 8化学转移反应条件源区温度为T2,沉积区温度为T1:如果反应是吸热反应,则 r H m为正,当T2>T1时,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大,即从左往右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反应容易进行,物质由热端向冷端转移,即源区温度应大于沉积区温度,物质由源区转移至沉积区。如果反应为放热反应,r H m为负,则应控制源区温度T2 小于沉积区温度T1,这样才能实现物质由源区向沉积区得转移。如果r H m近似为0, 则不能用改变温度的方法来进行化学转移。 9低温合成中,低温的控制主要有两种方法:①恒温冷浴②低温恒温器 10高压合成:就是利用外加的高压力,使物质产生多型相转变或发生不同物质间的化合,从而得到新相,新化合物或新材料。 种类:①静态高温高压合成方法②动态高温高压合成方法 第2 章:软化学合成方法 1软化学合成方法: 通过化学反应克服固相反应过程中的反应势垒,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和缓慢的反应进程中,以可控制的步骤逐步地进行化学反应,实现制备新材料的方法。2软化学法分类:溶胶——凝胶法,前驱物法,水热/ 非水溶剂热合成法,沉淀法,支撑接枝工艺法,微乳液法,微波辐射法,超声波法,淬火法,自组装技术,电化 3绿色化学: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 ,即在获取新物质的转换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料中的每个原子,实现化学反应中废物的“零排放” 。因此,既可充分利用资源又不污染环境。 4软化学与绿色化学的关系:两者关系密切,但又有区别。软化学强调的是反应条件的温

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金属篇) 复习总结

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金属篇) 第一章单晶材料的制备 1.单晶体经常表现出电、磁、光、热等方面的优异性能,广泛用于现在工业的诸多领域。 2.固—固生长法即是结晶生长法。其主要优点是,能在较低的温度下生长;生长晶体的形状是预先固定的。缺点是难以控制成核以形成大晶粒。 3.结晶通常是放热过程的证明:对任何过程有△G=△H-T△S,在平衡态时△G=0,即 △H=T△S。这里△H是热焓的变化,△S是熵变,T是绝对温度。由于在晶体生长过程中,产物的有序度要比反应物的有序度要高,所以△S<0,△H<0,故结晶通常是放热过程。 4.应变是自发过程,而退火是非自发过程的证明:对于未应变到应变过程,有△E1-2=W-q,这里W是应变给予材料的功,q是释放的热,且W>q。△H1-2=△E1-2+△(pv),由于△(pv)很小,近似得△H1-2=△E1-2。而△G1-2=△H1-2-T△S=W-q-T△S,在低温下T△S可忽略,故△G1-2=W-q>0。因此使结晶产生应变不是一个自发过程,而退火是自发过程。(在退火过程中提高温度只是为了提高速度) 5.再结晶驱动力:经过=塑性变形后,材料承受了大量的应变,因而储存大量的应变能。在产生应变时,发生的自由能变化近似等于做功减去释放的热量。该热量通常就是应变退火再结晶的主要推动力。应变退火再结晶推动力可以由下式给出:△=W-q+G S+△G0。这里W是产生应变或加工时所做的功,q是作为热而释放的能量,G S是晶粒的表面自由能,△G0是试样中不同晶粒取向之间的自由能差。 6.晶粒长大的过程是:形核—焊接—并吞。其推动力是储存在晶粒间界的过剩自由能的减少,因此晶界间的运动起着缩短晶界的作用,晶界能可以看做晶界之间的一种界面张力,而晶粒的并吞使这种张力减小。 7.若有一个晶粒很细微的强烈的织构包含着几个取向稍微不同的较大的晶体,则有利于二次再结晶。再结晶的驱动力是由应变消除的大小差异和欲生长晶体的取向差异共同提供的。 8.在应变退火中,通常在一系列试样上改变应变量,以便找到退火期间引起一个或多个晶粒生长所必须的最佳应变量或临界应变。一般而言,1%~10%的应变足够满足要求,相应的临界应变控制精度不高于0.25%. 9.均匀形核:形成临界晶核时,液、固相之间的自由能差能供给所需要的表面能的三分之二,另三分之一则需由液体中的能量起伏提供。△G*=1/3A**σ。

材料制备与合成

《材料制备与合成[料]》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2034916 课程名称:材料制备与合成/Preparation and Synthesis of Materials 学分: 2.5 学时:40 (课内实验(践):0 上机:0 课外实践:0 ) 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建议修读学期:6 开课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系 课程负责人:方道来 先修课程:材料化学基础、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学 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期末开卷考试成绩(占80%)与平时考核成绩(占20%)相结合。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材料合成与制备》. 乔英杰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年. 主要参考书目:1. 《新型功能材料制备工艺》, 李垚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 2. 《新型功能复合材料制备新技术》.童忠良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 3.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 徐如人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4. 《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 曹茂盛主编.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 内容概述: 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最重要的专业选修课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溶胶-凝胶合成法、水热与溶剂热合成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定向凝固技术、低热固相合成法、热压烧结技术、自蔓延高温合成法和等离子体烧结技术等。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材料制备与合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熟悉材料制备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理解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材料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将来研发新材料以及材料制备新工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The course of preparation and synthesis of material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s for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t includes the following parts: sol-gel method, hydrothermal/solvothermal reaction method, CVD method, 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technique, low-heating solid-state reaction method, hot-pressing sintering technique, self-propagating high-temperature synthesis, and SPS technique. Its purpose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preparation and synthesis of materials, and grasp the new techniques, new processes and new equipments, and furth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ynthesis, structure, properties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The course can lay a firm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materials and new processes in the future for students.

材料合成与制备

材料合成与制备 《材料合成与制备》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材料的合成与制备 所属专业:材料化学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分:2学分(36学时)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 课程简介: 材料的合成与制备课程是介绍现代材料制备技术的原理、方法与技能的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 目标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材料制备过程中涉及的材料显微组织演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掌握材料合成与制备的基本途径、方法和技能;掌握目前几种常见新材料制备方法的发展、原理、及制备工艺;培养学生树立以获取特定材料组成与结构为目的材料科学研究核心思想,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为今后的材料科学相关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先修相关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自编讲义 主要参考书: 1. 朱世富,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许春香,材料制备新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 李爱东,先进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科学出版社,2013 1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引言 1.1 材料科学的内涵 1.2 材料科学各组元的关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材料科学学科的产生、发展、内涵;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四个基本组元: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材料的组成与结构、材料的性质与性能、材料的使用效能;材料科学四组元的相互关系。 【掌握】:材料科学学科的内涵、材料科学学科的四组元、四组元间的相互关系。 【了解】:几个材料合成与制备导致不同组成与结构并最终决定性质与性能的科研实例。 【难点】:树立以获取特定材料组成与结构为核心的学科思想。第二章材料合成与制备主要途径概述 2.1 基于液相-固相转变的材料制备 2.3 基于固相-固相转变的材料制备 2.4 基于气相-固相转变的材料制备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2学时。

《材料制备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制备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Fabricating Technologies of Materials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时数:48 学分数:3 执笔者:编写日期:2004年3月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材料制备技术是高等工科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有关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现代材料常用的制备方法、技术、工艺及应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各类材料合成与制备原理、常用方法、加工工艺及特点; 2.初步掌握一些新材料的制备技术; 3.初步具有对一般材料进行选定合理的制备方法、成形工艺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单晶材料的制备(6学时) (1)固相-固相平衡的晶体生长的形变再结晶理论及应变退火和工艺设 备; (2)单组分液相-固相平衡的晶体生长的理论基础、制备工艺。 2.薄膜的制备(6学时) (1)物理气相沉积——真空蒸镀; (2)溅射成膜;化学气相沉积(CVD)。 3.非晶态材料的制备(6学时) (1)非晶态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 (2)非晶态材料的形成理论; (3)非晶态材料的制备原理与方法。 4.复合材料的制备(6学时)

(1)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和性能; (2)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 料的制备原理、方法、技术。 5.功能陶瓷的合成与制备(6学时) (1)功能陶瓷概论; (2)高温超导陶瓷、敏感陶瓷、压电陶瓷、半导体陶瓷、磁性陶瓷的制 备原理及方法。 6.结构陶瓷的制备(6学时) (1)结构陶瓷概论; (2)结构陶瓷的制备方法、技术、工艺; (3)高性能结构陶瓷的应用。 7.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6学时) (1)功能高分子材料概述; (2)医用生物材料——聚乳酸、磁性高分子微球、高分子—无机夹层化 合物、极化聚合物电光材料、高分子液晶的合成。 8.实验教学(6学时)实验教学内容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大纲。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学概论》、《物理化学》、金工实习。 后修课程:《金属材料学》、《粉末冶金材料》、《功能材料》、 《现代材料分析方法》。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曹茂盛、徐群等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材料制备新技术》吴建生、张春柏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新材料合成制备技术知识点

第一部分无机合成的基础知识 知识点:溶剂的作用与分类 例如:根据溶剂分子中所含的化学基团,溶剂可以分为水系溶剂和氨系溶剂根据溶剂亲质子性能的不同,可将溶剂分为碱性溶剂、酸性溶剂、两性溶剂和质子惰性溶剂。 例如:丙酮属于()溶剂:A 氨系溶剂 B 水系溶剂 C 酸性溶剂 D 无机溶剂 进行无机合成,选择溶剂应遵循的原则: (1)使反应物在溶剂中充分溶解,形成均相溶液。 (2)反应产物不能同溶剂作用 (3)使副反应最少 (4)溶剂与产物易于分离 (5)溶剂的纯度要高、粘度要小、挥发要低、易于回收、价廉、安全等 试剂的等级及危险品的管理方法 例如酒精属于() A 一级易燃液体试剂B二级易燃液体试剂C三级易燃液体试剂D四级易燃液体试剂 真空的基本概念和获得真空的方法

低温的获得及测量 高温的获得及测量 第二部分溶胶-凝胶合成 溶胶-凝胶法:用含高化学活性组分的化合物作前驱体,在液相下将这些原料均匀混合,并进行水解/醇解、缩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透明溶胶体系,溶胶经陈化胶粒间缓慢聚合,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凝胶,凝胶网络间充满了

失去流动性的溶剂,形成凝胶。凝胶经过干燥、烧结固化制备出分子乃至纳米亚结构的材料。 金属醇盐是介于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之间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的一部分,可用通式M(OR)n来表示。M是价态为n的金属,R代表烷基。 *金属醇盐可看作是醇ROH中羟基的H被金属M置换而形成的一种诱导体 *金属氢氧化物M(OH)n中羟基的H被烷基R置换而成的一种诱导体。 *金属醇盐具有很强的反应活性,能与众多试剂发生化学反应,尤其是含有羟基的试剂。 例如:关于溶胶-凝胶合成法中常用的金属醇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 ) A金属醇盐可看作是醇ROH中羟基的H被金属M置换而形成的一种诱导体 B金属醇盐可看作是金属氢氧化物M(OH)n中羟基的H被烷基R置换而成的一种诱导体。 C金属醇盐具有很强的反应活性,能与众多试剂发生化学反应,尤其是含有羟基的试剂。 D 异丙醇铝不属于金属醇盐 溶胶-凝胶合成法的应用 溶胶一凝胶法作为低温或温和条件下合成无机化合物或无机材料的重要方法,在软化学合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制备玻璃、陶瓷、薄膜、纤维、复合材料等方面获得重要应用,更广泛用于制备纳米粒子。 溶胶与凝胶结构的主要区别: 溶胶(Sol)是具有液体特征的胶体体系,分散的粒子是固体或者大分子,粒子自由运动,分散的粒子大小在1~1000nm之间,,具有流动性、无固定形状。凝胶(Gel)是具有固体特征的胶体体系,被分散的物质形成连续的网状骨架,骨架空隙中充有液体或气体,无流动性,有固定形状。 溶胶-凝胶合成法的特点: (1)能与许多无机试剂及有机试剂兼容,通过各种反应物溶液的混合,很容易获得需要的均相多组分体系。反应过程及凝胶的微观结构都较易控制,大大减少了副反应,从而提高了转化率,即提高了生产效率。 (2)对材料制备所需温度可大幅降低,形成的凝胶均匀、稳定、分散性好,从

材料制备与技术答案

材料的制备与技术题库 1、为什么成型技术是复合材料研发的重要内容? 答:复合材料是由有机高分子,无机非金属或金属等几类不同材料通过复合工艺组合而成的新型材料,他既保留原组成材料的重要特色,又通过材料设计使各组分的性能互相补充并彼此关联,从而获得更优越的性能。但复合材料的最终性能与效益不仅取决于基体和增强材料,还取决于其加工工艺。 简述树脂传递模塑(RTM)工艺的工艺概要以及工艺的优缺点。 答:工艺概要:1.增强体置于上下模之间;2.合模并将模具夹紧;3.压力注射树脂;4.固化后打开模具,取下产品。要求:树脂要充满模腔。注射压力0.4-0.5MPa。优点:增强体含量高 劳动强度低 成型周期较短 不需要制造预浸料 产品大型化 缺点:不易制作小产品 模具复杂且成本高 1、请描述含能材料的种类并给出各自代表性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答:根据化学结构可划分为: 1)含-NO2或-ONO2的化合物:例如C6H3(NO2)3,HNO3等 2)含-N=N-或-N=N=N-的叠氮化合物,如:Pb(N3)2,CH3N3.等 3)含-NX2(X指卤素),如: 4)含-C=N-结构的化合物,如Hg(ONC)2,HONC 5)含-OClO2和-OClO3的氯酸类,如:KClO3, KClO4, NH4ClO4 6)过氧化合物-O-O-, -O-O-O-,如H2O2 7)炔基化合物:

2、请给出含能分子carbonyl diazide分解为3N2和CO的示意图。 1、什么是二维晶体材料?以一个例子说明二维晶体材料与块体材料相比有什么特殊性质? 答:二维晶体材料是由几层单原子层堆叠而成的纳米厚度的平面晶体材料。 特殊性质:溶涨稳定且可逆。 2、如何获得二维晶体材料及其有什么用途? 答:干法: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溅射法,热分解化学气相沉积法,真空沉积法,准分子脉冲激光沉积法;湿法:溶胶-凝胶法,计量棒涂布法,凹版印刷法,逆转辊涂布法,浸渍法,旋涂法。 功能薄膜材料:防紫外薄膜,近红外屏蔽薄膜,热屏蔽薄膜,消反射薄膜,等离子电视消反射/红外屏蔽薄膜,抗污薄膜,防静电薄膜,抗菌薄膜,光催化,光电变色薄膜,绝缘薄膜, 1、请举例说明现有哪些方法可以合成有机/无机杂化聚合物材料? 答:1)溶胶-凝胶方法:包括两 个步骤:(1)烷氧基金属(或元 素)化合物[M(OR)2,M=Si、Ti、 Zr、A1、Mo、V、W、Ce等]的

材料合成与制备

仅供参考, 1.单晶:即结晶体内部的微粒在三维空间呈有规律地、周期性地排列。或者说晶体的整体在三维方向上由同一空间格子构成,整个晶体中质点在空间的排列为长程有序。 2.非晶: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的空间排列不呈周期性和平移对称性,晶态的长程有序受到破坏,仍然保持形貌和组分的某些有序特征而具有短程有序,这样一类特殊的物质状态统称为非晶态。 3.真空蒸镀:真空蒸镀是将待成膜的物质置于真空中进行蒸发或升华,使之在工件或基片表面析出的过程。 4.溅射成膜:溅射是指荷能离子轰击靶材,使靶材表面原子或原子团逸出的现象。逸出的原子在工件表面形成与靶材表面成分相同的薄膜。这种制备薄膜的方法称为溅射成膜。 5.化学气相沉积:当形成的薄膜在基片表面与其他组分发生化学反应,获得与原成分不同的薄膜材料,这种存在化学反应的气相沉积称为化学气相沉积。 6.三温度法:在制备薄膜时,必须同时控制基片和两个蒸发源的温度,所以也称三温度法。 7.超晶格薄膜:超晶格的概念始于半导体超晶格,半导体超晶格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不同或导电类型不同的极薄半导体单晶薄膜交替地外延生长在一起形成的周期性结构材料。8.热等静压:热等静压是用惰性气体作为传递压力的介质,将原料粉末压坯或将装入包套的粉料放入高压容器中,降低烧结温度,避免晶粒长大,获得高密度、高强度的陶瓷材料。9.原位凝固:原位凝固就是指颗粒在悬浮液中的位置不变,靠颗粒之间的作用力或者悬浮体内部的一些载体性质的变化,从而使悬浮体的液态转变为固态。 10.巨磁阻薄膜:材料的电阻率将受材料磁化状态的变化而呈现显著的变化。 11.溶胶-凝胶法:是指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经过溶液、溶胶、凝胶而固化,在经过高温热处理而制成氧化物或其他化合物固体的方法。 12.LB薄膜:是一种超薄有机薄膜,即在水-气界面上将不溶解有机分子或生物分子加以紧密有序排列,形成单分子膜,然后再转移到固体表面上。 1.试说明再结晶驱动力。 答:用应变退火方法生长单晶,通常是通过塑性变形,然后在适当的条件下加热等温退火,温度变化不能剧烈,结果使晶粒尺寸增大。 对于未应变到应变,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有: △E1-2=W—q;△H1-2=△E1-2+△(pV)由于△(pV)很小,近似得:△H1-2=△E1-2 △G1-2= =W—q—T△S 低温下T△S可忽略,故△G1-2≈W—q 即产生应变时,发生的自由能变化近似等于做功减去释放的热量。该热量通常就是应变退火再结晶的主要推动力。 应变退火再结晶的推动力公式为:△G=W—q+Gs+△G0 2.简述Walff定理的基本内容。 答:在恒温恒压下,一定体积的晶体处于平衡态时,其总界面自由能为最小,也就是说,趋

材料合成与制备

第1章溶胶-凝胶法(Sol-gel method) ?胶体:分散相粒径很小的胶体体系,分散相质量忽略不计, 分子间作用力主要为短程作用力. ?溶胶(Sol)是具有液体特征的胶体体系,分散的粒子 是固体或者大分子,分散的粒子大小在1~100nm之间。 ?凝胶(Gel)是具有固体特征的胶体体系,被分散的物 质形成连续的网状骨架,骨架空隙中充有液体或气体,凝胶中分散相的含量很低,一般在1%~3%之间。 ?溶胶-凝胶法:就是用含高化学活性组分的化合物作前 驱体,在液相下将这些原料均匀混合,并进行水解、缩合化学反应,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透明溶胶体系,溶胶经陈化胶粒间缓慢聚合,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凝胶,凝胶网络间充满了失去流动性的溶剂。凝胶经过干燥、烧结固化制备出分子乃至纳米亚结构的材料。 ?水解度:是水和金属醇盐的物质的量之比。 ?老化时间:从凝胶开始到凝胶干燥前的时间称为老化时 间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陶瓷粉体材料所具有的优点? 1.工艺简单,无需昂贵设备; 2.对于多组元系统,该法可以大大增加化学均匀性; 3.易于控制,凝胶微观结构可调控; 4.掺

杂范围广,化学计量准确,易于改性;5产物纯度高,烧结温度低. 第二章水热与溶剂热合成 ?水热法(Hydrothermal Synthesis),是指在特制的密闭反 应器(高压釜)中,采用水溶液作为反应体系,通过对反应体系加热至临界温度(或接近临界温度),在反应体系中产生高压环境而进行无机合成与材料制备的一种有效方法。 ?溶剂热法(Solvothermal Synthesis):将水热法中的水 换成有机溶剂或非水溶媒(例如:有机胺、醇、氨、四氯化碳或苯等),采用类似于水热法的原理,以制备在水溶液中无法长成,易氧化、易水解或对水敏感的材料。 ?原为结晶:当选用常温常压下不可溶的固体粉末、凝胶 或沉淀为前驱物时,如果前驱物和晶相的溶解度相差不是很大时,或者“溶解-结晶”的动力学速度过慢,则前驱物可以经过脱去羟基(或脱水),原子原位重排而转变为结晶态。 ? 一。溶剂热合成的优点: 1.在有机溶剂中进行的反应能够有效地抑制产物的氧化过程或水中氧的污染; 2.非水溶剂的采用使得溶剂热法可选择原料范围大大扩

材料合成与制备期末复习题

第零章绪论 1.材料合成:材料合成是指促使原子或分子构成材料的化学或物理过 程; 2.材料制备:材料制备是指研究如何控制原子与分子使其构成有用的 材料,但材料制备还包括在更为宏观的尺度上控制材料的 结构,使其具备所需的性能和使用效能。 3.材料合成与制备的最终目标是:制造高性能、高质量的新材料以满 足各种构件、物品或仪器等物件的日益发展的需求。 4.材料合成与制备的发展方向:材料的高性能化、复合化、功能化、 低维化、低成本化、绿色化; 5.影响热力学过程自发进行方向的因素:(1)能量因素;(2)系统的 混乱度因素; 6.隔离系统总是自发的向着熵值增加的方向进行。 7.论述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1)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对于可逆反应,增加反应物浓度可以使平衡向产物方向移动,因此,提高反应物浓度是提高产率的一个办法,但如果反应物成本很高,将反应物之一在生成后立即分离出去或转移到另一相中去,也是提高反应产率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于有气相的反应,如果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反应计量数不等,则增加压力会有利于反应向气体计量数小的方向进行。另外,对于多个反应同时进行的反应,则应按主反应的情况来控制反应物的配比; (2)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对于一个可逆反应,正反应吸热,则逆反应就放热;如果正反应放热,则逆反应就吸热,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向吸热方向进行,不利于放热

反应;对于放热反应,用冷水浴或冰浴使其降温的办法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但影响反应速率。实际生产中,要综合考虑单位实际内的产量和转化率同时进行; (3)溶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溶剂在反应中的作用:一是提供反应的场所,二是发生溶剂化效应。溶剂最重要的物理效应即溶剂化作用,化学效应主要有溶剂分子的催化作用和容积分子作为反应物或产物参与了化学反应。若溶剂分子与反应物生成不稳定的溶剂化物,可使反应的活化能降低,加快反应速率;若生成稳定的溶剂化物,则使反应活化能升高,降低反应速率;若生成物与溶剂分子生成溶剂化物,不论它是否稳定,都会使反应速率加快。 第一章溶胶-凝胶法 1.溶胶(Sol)是具有液体特征的胶体体系,是指微小的固体颗粒悬浮分散在液相中,不停地进行布朗运动的体系。 2.凝胶(Gel)是具有固体特征的胶体体系,被分散的物质形成连续的网状骨架,骨架空隙中充有液体或气体。 3.溶胶-凝胶法:就是用含高化学活性组分的化合物作前驱体,在液相下将这些原料均匀混合,并进行水解、缩合化学反应,通过抑制各种化学反应条件,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透明溶胶体系,溶胶经陈化,胶粒间缓慢聚合,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凝胶,凝胶网络间充满了失去流动性的溶剂,形成凝胶。凝胶经过干燥、烧结固化制备出分子乃至纳米亚结构的材料。 4.粒子间的两个力:(1)颗粒间的范德华力;(2)双电层静电排斥能 5.增加粒子间能垒通常有三个基本途径:(1)使胶粒带表面电荷;(2) 利用空间位阻效应;(3)利用溶剂化效应。 6.由溶胶制备凝胶的具体方法:

无机材料合成与制备复习纲要

料合成与制 备复习纲要 我们不是抄答案,我们只做知识的搬运工。 ——无机复习提纲编辑协会宣言 试卷构成: 填空:15 分 选择:7*2=14 分(共7 题,一题2 分)名词解释:5*3=15 分(共5 题,一题3 分)问答题:8+12*4=56(第一题8 分,其余四道题每题12 分)注:划线知识点为李老师审阅后所加,疑为重点,望各位复习时多加注意第1 章:经典合成方法 1实验室常用的加热炉为:高温电阻炉 2电炉分为:电阻炉,感应炉,电弧炉,电子束炉 3电阻发热材料的最高工作温度:硅碳棒1400C、硅化钼棒1700 C、钨丝1700C 真空、 5氧化物发热体:在氧化气氛中,氧化物发热体是最为理想的加热材料。 6影响固相反应的因素: (1)反应物化学组成与结构,反应物结构状态物颗粒尺 2)反应寸及分布影响。 7化学转移反应:把所需要的沉积物质作为反应源物质,用适当的气体介质与之反应,形成一种气态化合物,这种气态化合物通过载气输运到与源区温度不同的沉积区,再发生逆反应,使反应源物质重新沉积出来,这样的反应过程称为化学转移反应。 8化学转移反应条件源区温度为T2,沉积区温度为T1 :如果反应是吸热反应, 则r H m为正,当T2> T1时,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大,即从左往右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反应容易进行,物质由热端向冷端转移,即源区温度应大于沉积区温度,物质由源区转移至沉积区。如果反应为放热反应,r H m为负,则应控制源 区温度T2小于沉积区温度T1,这样才能实现物质由源区向沉积区得转移。如果r H m近似为0,则不能用改变温度的方法来进行化学转移。 9低温合成中,低温的控制主要有两种方法:①恒温冷浴②低温恒温器 10高压合成:就是利用外加的高压力,使物质产生多型相转变或发生不同物质间的化合,从而得到新相,新化合物或新材料。 种类:①静态高温高压合成方法②动态高温高压合成方法第2章:软化学合成方法 1软化学合成方法: 通过化学反应克服固相反应过程中的反应势垒,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和缓慢的反应进程中,以可控制的步骤逐步地进行化学反应,实现制备新材料的方法。 2软化学法分类:溶胶——凝胶法,前驱物法,水热/ 非水溶剂热合成法,沉淀

薄膜材料及其制备技术

课程设计 实验课程名称电子功能材料制备技术 实验项目名称薄膜材料及薄膜技术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薄膜材料及薄膜技术 薄膜技术发展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在19世纪可以说一直是处于探索和预研阶段。经过一代代探索者的艰辛研究,时至今日大量具有各种不同功能的薄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薄膜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在材料领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各种材料的薄膜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趋势。其中包括纳米薄膜、量子线、量子点等低维材料,高K值和低K值介质薄膜材料,大规模集成电路用Cu布线材料,巨磁电阻、厐磁电阻等磁致电阻薄膜材料,大禁带宽度的“硬电子学”半导体薄膜材料,发蓝光的光电半导体材料,高透明性低电阻率的透明导电材料,以金刚石薄膜为代表的各类超硬薄膜材料等。这些新型薄膜材料的出现,为探索材料在纳米尺度内的新现象、新规律,开发材料的新特性、新功能,提高超大规

模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提高信息存储记录密度,扩大半导体材料的应用范围,提高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提高材料的耐磨抗蚀性等,提供了物质基础。以至于将薄膜材料及薄膜技术看成21世纪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一、薄膜材料的发展 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大量具有各种不同功能的薄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薄膜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在材料领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自然届中大地、海洋与大气之间存在表面,一切有形的实体都为表面所包裹,这是宏观表面。生物体还存在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观表面,如细胞膜和生物膜。生物体生命现象的重要过程就是在这些表面上进行的。细胞膜是由两层两亲分子--脂双层膜构成,它好似栅栏,将一些分子拦在细胞内,小分子如氧气、二氧化碳等,可以毫不费力从膜中穿过。膜脂双层分子层中间还夹杂着蛋白质,有的像船,可以载分子,有的像泵,可以把分子泵到膜外。细胞膜具有选择性,不同的离子须走不同的通道才行,比如有K+通道、Cl-通道等等。细胞膜的这些结构和功能带来了生命,带来了神奇。 二、薄膜材料的分类 目前,对薄膜材料的研究正在向多种类、高性能、新工艺等方面发展,其基础研究也在向分子层次、原子层次、纳米尺度、介观结构等方向深入,新型薄膜材料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当前薄膜科学与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新型薄膜材料的研究工作,始终同现代高新技术相联系,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常用的有:超导薄膜、导电薄膜、电阻薄膜、半导体薄膜、介质薄膜、绝缘薄膜、钝化与保护薄膜、压电薄膜、铁电薄膜、光电薄膜、磁电薄膜、磁光薄膜等。近10年来,新型薄膜材料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更为突出: (1)金刚石薄膜 金刚石薄膜的禁带宽,电阻率和热导率大,载流子迁移率高,介电常数小,击穿电压高,是一种性能优异的电子薄膜功能材料,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金刚石薄膜有很多优异的性质:硬度高、耐磨性好、摩擦系数高、化学稳定性好、热导率高、热膨胀系数小,是优良的绝缘体。金刚石薄膜属于立方晶系,面心立方晶胞,每个晶胞含有8个C原子,每个C原子采取sp3杂化与周围4个C原子形成共价键,牢固的共价键和空间网状结构是金刚石硬度很高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