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陶渊明的归隐生活

拓展阅读-陶渊明的归隐生活
拓展阅读-陶渊明的归隐生活

陶渊明的归隐生活

陶渊明远离无法施展自己抱负的污浊官场,而归隐于他热爱的田园生活,努力使自己满足于田园乡间的乐趣,自有一番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归田园居》第一首),好一幅淳朴、宁谧的田园风光,生活其中,能不悠闲?“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田园居》第二首),悠闲生活也在其中。更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第五首),悠然自得的生活跃然纸上。还有“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天伦之乐亦表言里,好不惬意。

但是,不管陶渊明是如何使自己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乐趣,如何用顺应自然的态度来对待人生,有时甚至企图以醉酒忘世,但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壮志未遂的苦闷却也使他永远不能真正解脱。与农民生活在一起,使他无法不关注广大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归田园居》第四首),对劳动人民惨遭不幸的痛苦生活给予了强烈关注,寄寓了深深的同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田园居》第三首),又体现了劳动的艰辛,令人心酸。同时,壮志未遂的苦闷还不时不让他痛苦。诗人十分不满类似“羁鸟樊笼”的污浊官场,盼望着人们“但恨多谬误”而“君当恕醉人”(《饮酒》最后一首),对当时社会现实以强烈的抨击。诗人不甘心抱负难施,在后期《杂诗》中,还念念不忘“少壮时,猛志逸四海”的大志。“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愤,终晓不能静”(《杂诗》第二首),将归隐生活时不甘于政治失意的极度不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表达了抱负难施的愤慨、痛苦。并将自己勇于反抗和复仇于士族社会,对封建统治及官场嫉恶如仇的刚强,展现在《读山经》和《咏荆轲》中。

鲁迅先生曾说:“(陶渊明)并非浑身是静穆”,道出了陶渊明归隐生活悠然自得的另一面:“济苍生”大志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在他的心中熊熊燃烧。这也正是他“所以伟大”的一面。

《桃花源记》“陶潜,字元亮”比较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陶潜,字元亮”比较阅读 答案 《桃花源记》“陶潜,字元亮”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题。(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 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 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 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①适②融然。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③畜素琴一张, 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

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缘溪行缘: (2)屋舍俨然俨然: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19、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 反差的句子。(1分) 20、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 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参考答案: 17(1)沿着(2)整齐的样子18、(1)里边(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2)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19、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0、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 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21、(1)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综合测试》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学期 第八单元测试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字词。(8分) 1.我带着对yīnɡ xiónɡ()故事的wú xiàn()期待,拿起书,自己yī zhī bàn jiě()地读了起来。 2.输入mǒu()段文字在网站进行fǎnɡ wèn()就会出现很多相关信息。 3.小明正jīn jīn yǒu wèi()地读着xiào kān()上的一piān()作文。 二、多音字组词。(6分) zhuàn() juǎn() shà()传卷煞 chuán() juàn() shā() 三、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8分) 1.( )看了《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 )我迫不及待地阅读起另一部著作——《水浒传》。 2.《三国演义》真是好听极了,( )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3.( )明天开始努力学习,( )今天就用功学习。 4. 昨天的电视节目真精彩,( )儿童歌舞之外,( )我喜欢的《动物世界》。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13分) 无( )呻( ) 流( )溢( ) 如( )似( ) ( )( )吞枣 ( )心( )血牵( )挂( ) 不言( )( ) 别( )心( )

兴( )盛( ) 1.这部小说是他的( )之作,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好的。 2.环保的问题在现今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是( )的。 3.“( )”的意思是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4.读书就像品茶一样,( )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的,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五、根据情境写出合适的句子。(6分) 1.同桌在学习上不够勤奋,你会对他说:“ 。” 2.在异乡求学的王健十分思念家乡,仰望星空,他总会不由自主地吟诵道:“ 。” 3.你的朋友不守信,请你送一句名言告诫他:“ 。” 六、积累填空。(11分) 1. , 。?为有源头活水来。 2.敏而好学, 。 3.默而识之, , 。 4.读书有三到,谓。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 , , 。 七、阅读理解。(23分) (一)忆读书(选段)(8分)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说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姓名:蒋娜班级:09汉语言1A班学号:20091201479 序号:20 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或云名潜,号五柳先生,谥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幼年生活大部分时间在外祖父家里度过。这为他以后的思想和创作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陶渊明一生创作的作品不计其数,现今仅存诗歌共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体裁丰富,包括田园诗,咏史诗,赠答诗,咏怀诗,行役诗等,但成就卓越的还是田园诗,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这此种题材上建树最显著,故而陶渊明又被誉为“山水田园诗人”。 虽然陶渊明身世显赫,作品云集,但一生中所遭受的苦难也是众多,对世事看的相当透彻,因此,在晋安帝义熙元年乙巳(405)年时,54岁的陶渊明决定从此隐居,这是他一生的分水岭和转折点,而陶渊明隐居的原因至今也是学术界们探讨的一个热点话题。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我简单做了如下几点概述: 1、孤傲不群的个性 因陶渊明生活在魏晋时期,故而受魏晋玄风的熏陶,他最大的特点是“质性自然”,“任真自得”。萧统《陶渊明传》中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这里所说的“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即超凡脱俗、崇尚自然、为人率真的天性。 他的性情从来与世俗不合,他自称“少无适俗韵”、“性刚才拙,与物多舛”。生性耿介者,行为与俗人相异。正是这种真率耿介的独特个性,使得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个性是个体生命的真正本质,是决定人生选择的最直接因素。而陶渊明生性孤傲不群,喜爱追溯自然的性格从没消减,这是他晚年宁弃官,隐居山林的原因之一。 2、崇尚自然的性情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思考。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质而存在,依靠它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朴素而归真。所谓

【推荐】陶渊明谈读书的阅读-精选word文档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陶渊明谈读书的阅读 篇一: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15 短文两篇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1、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⑴ 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⑵ 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2、第二层:阐述读书的方法。 3、第三层: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四、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4、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 趋于完美。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 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 ? 明确: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6、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7、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8、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五.分析文章的说理的方式。 学生四人一组,交流提纲笔记,重点分析说理的方式。 ⑴ 比喻说理:“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⑵ 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⑶ 对比说理: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而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 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而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六、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的认识。例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用比 喻为了论证“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 象生动。) 例2: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蒸馏过的水”比喻“一本好书”,使读者懂得读书不能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生动形象。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 味道 (比喻论证: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

陶渊明为何辞官归隐

陶渊明为何辞官归隐 关于陶渊明的出仕与隐退,人们习惯于从社会大环境崇尚隐逸之风和他内儒外道的思想去解释。其实,抓住陶渊明五次仕宦经历,历史地具体地去分析他为何隐退守拙的原因,可以得出一些新的认识。笔者认为可归结为两点:一是陶渊明本性使然,一是社会现实使然。 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渊明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就是这种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使他不堪“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最终挂官归田。他写了《归去来辞》,在诗中他十分坦诚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超然的性格使他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了。在《归田园居》中,诗人歌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身恋归林,池鱼

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短短几句,对仕途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因“质性自然”“本爱山丘”,视仕宦之途为樊笼的陶渊明,终辞职归隐,抛离尘杂,返归自然。 陶渊明归隐田园不仅要与他率真的个性结合考虑,更要从广阔的政治背景以及他的仕宦生涯去体察,他的入世与出世可以说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陶渊明虽最终解职归田,但他少壮时,却是有一番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思想的。在《饮酒》、《杂诗》等诗歌中,他曾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表明了他并非一开始就有出世的想法。他出生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所处的东晋末年时局动荡: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第一次出来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官归田共十三年。这期间,陶渊明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阅读答案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阅读答案 桃源里的陶渊明路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逢生涯就在这样的背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

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写道:日倦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综合测试》(含答案)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八单元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字词.(8分) 1.我带着对yīnɡ xiónɡ()故事的wú xiàn()期待,拿起书,自己yī zhī bàn jiě()地读了起来. 2.输入mǒu()段文字在网站进行fǎnɡ wèn()就会出现很多相关信息. 3.小明正jīn jīn yǒu wèi()地读着xiào kān()上的一piān()作文. 二、多音字组词.(6分) zhuàn() juǎn() shà() 传卷煞 chuán() juàn() shā() 三、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8分) 1.( )看了《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 )我迫不及待地阅读起另一部著作——《水浒传》. 2.《三国演义》真是好听极了,( )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3.( )明天开始努力学习,( )今天就用功学习. 4. 昨天的电视节目真精彩,( )儿童歌舞之外,( )我喜欢的《动物世界》.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13分) 无( )呻( ) 流( )溢( ) 如( )似( ) ( )( )吞枣 ( )心( )血牵( )挂( ) 不言( )( ) 别( )心( ) 兴( )盛( ) 1.这部小说是他的( )之作,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好的.

2.环保的问题在现今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是( )的. 3.“( )”的意思是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4.读书就像品茶一样,( )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的,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五、根据情境写出合适的句子.(6分) 1.同桌在学习上不够勤奋,你会对他说:“ .” 2.在异乡求学的王健十分思念家乡,仰望星空,他总会不由自主地吟诵道:“ .” 3.你的朋友不守信,请你送一句名言告诫他:“ .” 六、积累填空.(11分) 1. , . ?为有源头活水来. 2.敏而好学, . 3.默而识之,, . 4.读书有三到,谓.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 七、阅读理解.(23分) (一)忆读书(选段)(8分)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说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4分)

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

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 ————读《陶渊明集笺注》有感 最先接触到陶渊明的就是语文教材中的《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田园居》等作品。这些作品中,字字都散发出那种清新平实的风韵,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仿佛未经雕琢,自然地流露着他特有的古朴之风,可以直接间接的看出陶渊明渴望隐居和热爱隐居的心情。现在大多数人对陶渊明的第一感觉都是“隐居在世外桃源的五柳先生”。 在古代,很多文人都把成为隐士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我在想,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是浑浊不堪的官场没有操守和良心的生存之地?是世俗社会容不下他们的清高和骄傲?他们这么做是一种无奈的妥协,还是一种无言的抗争?那五柳先生呢?作为一名隐居之士,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他为什么要隐居呢? 关于陶渊明的性格爱好,在他的著名作品《五柳先生传》中作了自我介绍。文章中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并自谓:“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他当上彭泽县令后,“公田之列,足以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300亩公田全部种成酿酒的秫谷,以保证常有酒喝。他曾私下对人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由此可见,陶渊明一生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总是喝得酩酊大醉。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三国归魏,司马氏专权,曾经的宏谋远图、血撒沙场化作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没有了乱世枭雄,取而代之的是将权术玩弄于鼓掌之间的小人。就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之中,无数文人墨客选择了逃避现实,而将宝贵的生命耗费于空谈玄学、追求虚幻中的长生不老之上。陶渊明这等隐逸之士的诞生似乎是时代的必然,然而我们却在他身上看到了不同于同时代、同阶层人物的精神与思想。 陶渊明生活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而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他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他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这年冬因母亲病逝,便回寻阳举丧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馀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到了第二年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就辞官归隐了。至于这次辞去县令的原因,《归去来兮辞》说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

周敦颐《爱莲说》陶渊明((饮酒》<其五>比较阅读答案

周敦颐《爱莲说》陶渊明((饮酒》<其五>比较阅读答案【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 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1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不蔓不枝蔓:___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而:___________ (3)陶后鲜有闻鲜:___________ (4)结庐在人境庐:___________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水陆草术之花,可爱者甚蕃。(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7.【甲】文中揭示菊的象征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能印证“背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8.【甲】文和【乙】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请作简要概述。(5分) 参考答案: 15.(1)生(长)枝蔓(2)表示转折的连词,却(可是)(3)少,稀少(4)简陋的房屋(或“房屋”)(共4分。各占1分) 16.(1)水上、地上各种草本花和木本花,可爱的很多。 (2)此情此景蕴含着淳真的情趣,想要辨别表达却找不出恰当的语言。(共4分。各占2分) 17.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共2分。各占1分) 18.【甲】文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热爱自然(归隐自洁)的生活态度。(共5分。各占2分,语言表达占1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原文阅读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原文阅读 不求甚解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

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陶渊明归隐原因范文

陶渊明归隐原因范文 隐逸诗人 俗称五柳先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同时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以及他的隐居生活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下面结合陶渊明的诗歌对此作出探讨。 陶渊明少年时受传统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虚与委蛇。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给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此后,他又为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余日就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 自四十一岁归隐田园之后,陶渊明确确实实享受了一段“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乐趣。然而

书香门第出来的陶渊明毕竟不是稼穑的好手,“开荒南野际”的辛勤也未必能使他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义熙四年在陶渊明四十四岁时,一场灾祸更使得他全家一贫如洗。这年夏天,诗人笔下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永初三年(422年)陶渊明五十八岁时生活已近绝境,其情状反映在《有会而作》一诗中,“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元嘉四年(427年),诗人贫病交加,在其《挽歌诗》中第二首自挽诗中,诗人对死 后可以“鼓腹无所思”的幻想读来让人心酸:“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觚。春醪生蜉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元嘉四年(427年)十一月,六十三岁的陶渊明淡然离世。 隐退原因 关于陶渊明的出仕与隐退,人们习惯于从社会大环境崇尚隐逸 之风和他内儒外道的思想去解释。其实,抓住陶渊明五次仕宦经历,历史地具体地去分析他为何隐退守拙的原因,可以得出一些新的认识。可归结为两点:一是陶渊明本性使然,二是社会现实使然。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渊明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就是这种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使他不堪“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而最终挂官归田。

浅析陶渊明的社会理想

浅析陶渊明的社会理想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对于陶渊明社会理想或理想社会的研究,但多数是从文学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本文作者试图用历史及社会学观点从社会经济结构、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分层、家庭结构、生活习俗结构等方面来阐释陶渊明的理想社会,希望发现其以后社会的变迁和美好田园生活所到起的积极作用,增强其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 陶渊明(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即陶渊明二十九岁那年,因“亲老家贫”,“耕织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缸无储粟”(《归去来辞序》),于是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以后曾几度出仕,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官。最后一次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萧统《陶渊明传》)从此远离官场,退隐田园。后陶渊明以满腔政治热情和远大理想抱负作脍炙人口的《归去来兮辞》,晚年写了《桃花源诗并记》,以真实的人生来对抗时代的虚伪,以新颖的“自然”来抵御社会的浑浊。通过所描绘的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自得其乐的人间乐园——“桃花源”社会,逐渐构筑出他“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希翼寄托其对社会政治积极参与的强烈愿望,展现一种欲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政治抱负,更是对晋宋易代的悲愤和感叹。而其所架构的“桃花源”对其以后社会的变迁和美好田园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 一、“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模式——介于“大同”与“小国寡民”间的“自然”社会理想 《老子》曾经描绘了一种社会结构理想:“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民不远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礼记·礼运篇》则描绘了另一种“大同”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陶渊明则取舍“大同”、“小国寡民”调和而形成一种特殊的“自然”社会。这种“自然”的社会,是陶渊明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并把它作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理想世界来歌颂。关于此,可以从陶渊明的田园诗及桃源诗作来看他的这一社会理想: 尚贤尊圣黄帝唐尧虞舜的远古社会,是陶渊明所景仰的。《时运》诗说:“黄唐莫逮,慨独在余”。“黄唐”指传说中的黄帝、唐尧,据说他们统治的远古时代,社会太平,人心淳朴。陶渊明在此点明意在对这种“贤人社会”完美境界的向往。《饮酒》诗说:“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羲谓伏羲,农谓神农,皆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也以此感叹上古社会这样一种政治理想。 和谐田园如《劝农》诗中“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熙熙令音,猗猗原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这实际上呈现出一幅和平宁静的农作图,是陶渊明把中国自给自足的、农村封闭式的特质加以美化而成的结果。《和刘柴桑》诗:“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再次表达自耕自织以求暖衣足食的愿景。《和郭主簿二首》(其一)“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飓开我襟。”也描写了陶渊明所向往的夏日乡居的淳朴、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 读训练附答案 本文是关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感谢您的阅读! 《归去来兮辞》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归去来兮辞》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一篇散文,该作代表了山水田园诗派的最高成就。 归去来兮辞(并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qì),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xiù),鸟倦飞而知还。景

翳翳(yì)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注释】: 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③非矫厉所得:这是勉强不得的。④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 ⑤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⑥寻:随即,不久。⑦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骏奔,即去祭祀。 【翻译】 序文 我家贫穷,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剩余的粮食,赖以维持生计的本领我还没有找到。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出使到外地的事情,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

陶渊明谈读书方法.doc

陶渊明谈读书方法 作者:谭余粮 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5年第05期 很多同学在读书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学习方法和技巧,为的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好事。但是,很多周学又一味地追求学习的技巧、捷径,而忽视了最基本的东西,即基础知识的学习,捡起芝麻丢了西瓜,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学习倾向。 诚然,学习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方法,但必需是科学的方法。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得更好、更轻松、更愉快。实际上,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什么“神奇的方法”,惟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以勤学不已的精神抵达成功的彼岸,这才是学习、读书最好的方法。 东晋著名的大诗人陶渊明退居田园后,乡邻中有个少年来向他求教:“老先生,我非常敬佩您渊博的学识,不知您在少年读书学习时有什么妙法?”陶渊明一听这个少年是向他讨教学习妙法的,便掩面将须哈哈大笑:“天下哪有什么学习妙法,真是荒唐、荒唐!”然后,他严肃地对少年说:“学习是绝对无妙法的,而只有…笨法?,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勤学则进,辍学则退。”接着,陶渊明拉着少年的手来到稻田边,指着一棵尺把高的禾说:“你蹲在那禾前,聚精会神地瞧一瞧,它现在是不是在长高?”少年摇了摇头,陶渊明接着引导说:“你看见禾苗不长高,其实,这禾苗每时每刻都在长高,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而已。正如我们读书学习,知识在增长时也是一点一点积累的,有时连我们自己也感觉不到,但只要持之以恒,勤学不已,就会由知之甚少变为知之甚多,就如有人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陶渊明说着,又指着溪边的一块大磨石问:“你再看那快大磨石,为什么会出现马鞍一样的凹面呢?”少年随口回答到:“那是磨损的。”“那你可曾见过,它是哪一天被磨损的?”少年想了想,说:“不曾见过。”陶渊明又因势利导地说:“这是农夫们天天在上面磨刀,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磨损而成的,绝非哪一天之功啊!从这磨石,我们便可以悟出另一个道理来,这就是…辍学如磨力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一旦间断停止,所学知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忘掉。”此时,少年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叩首拜谢,满载而归。 没有什么神奇的妙法便是最好的学习方法,陶渊明道出了学习的真谛——勤奋。勤奋可以弥补天资的不足,而天资却永远也弥补不了惰性的,缺陷,哪里有勤奋耕耘的足迹,哪里就有理想的归宿。的确,学习没有什么神奇的妙法,只有勤奋刻苦,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正如《卖油翁》里所讲:“唯手熟尔。”最关键的原因还在于此。当众人都在惊叹他那“神妙绝技”时,他用一句“唯手熟尔”,轻描淡写,指明自己拥有这些绝技的方法只是熟而已。的确,熟能生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论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

论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作为六朝时期进步文学的代表-陶渊明,他写的作品以及他的人格都给后世文人以深刻的影响。 对于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历代文人看法不一,评价不同。我认为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建构了我们民族精神。 陶渊明的喜怒、爱憎、理想、希望都无所掩饰地写入他的作品中。他抒归田之喜就高歌“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叙述相聚的欢乐就吟咏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写荆轲的愤怒,是为“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骂宗教迷信的骗人,是为“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诉对不幸者的同情,则为“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吐志不得展的悲哀,则为“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他直率自然的风格正是诗文最能震人心弦的奥妙所在。从他的诗文也映出了他“真率”的人格。他直言不讳地说出仕就是因为“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是为了解决一部分吃饭问题。陶渊明处在豪门士族统治的黑暗时代敢于蔑视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坚决辞职归田,固守贫困躬耕的生活,这种高尚的品格传为千古佳话,这种品格对后代封建社会进步的知识分子不与权奸恶霸,贪官污吏同流合污很有鼓舞作用。 贫富、贵贱,因时而异,相互转化,只有胸襟宽阔的“达人”才能不为衰荣所羁绊。陶渊明对社会上追名逐利的小人予以巧妙的讽刺“荣华诚足践,亦复可怜伤”。辛辣地讽刺了一切攀高结贵,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的愚妄,倒头来还是逃脱不了可怜亦复可伤的悲惨结局。在社会急剧变化,人生际遇无常的动乱年代,陶渊明保持洁操是很令人钦佩的。他创作的优秀作品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朴素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开一代新风。一直哺育着后代的无数作家。我国历代有成就的诗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陶诗的熏陶。许多大诗人都表示对他和他的创作的无限仰慕之情。李白说:“何日到彭泽,狂歌陶令前”。杜甫说:“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白居易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云。”陆游说:“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陶渊明的思想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他的认识是一步一步清醒的,他的风格也是逐渐形成的。他时而出仕,时而归隐,正说明了这一点。他出身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二十九岁时,怀着“大济苍生”的志愿开始出仕,说明他曾对当时统治者抱有幻想,希望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几经周折,先后担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将军参军等职务,才认识了当时政治的黑暗腐败,知道自己的志愿无法实现,采取了不同当权的反对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态度,四十一岁时,辞职归家,从此终生不再出仕。“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孰若当世土,冰炭满怀抱?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杂诗八首》其四)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少年时代“猛志逸四海”,是胸怀壮志的,因为“有志不获骋”,壮志不能实现,晚年便转而只求“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了。对于既想贪利又想求名的当世之士,他是加以蔑视的。他的田园诗《归园田居》、《移居》、《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描写了春种秋收的蔻生活,歌唱了农村美好的田园时光,大力肯定和赞美了劳动,表现了他亲自参加劳动的体会以及和农民的友好交往等等,他在歌唱农村和劳动的时候,常常把田园的自由生活和黑暗官场对立起来。《归去来兮辞》开门见山就点出主题:“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声惊呼,自己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走错了方向,一旦觉察,立即迫不及待地退了出来:“田园将芜”,朝政不修,仕途何求?“心为形役”,“行尸走肉,出仕何用?”“今是昨非”,改弦易轨,仕途速归。这些饱和着辛酸泪水的辞语,字字皆从肺腑中流出。它既是沉痛的自白,又是愤怒的抗议。矛头所向,直指当时罪恶的封建官僚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