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测试及答案解析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测试及答案解析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测试及答案解析

……○…………外…………○…………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内…………○…………装…………○…………订…………○…………线…………○…………

绝密★启用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测试及答案解析

考试范围:第三章;考试时间:12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 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第I 卷(选择题)

得分 评卷人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9小题,共38.0分)

1. 化学实验员在制造实验滴管时,经常用锉刀将长玻璃管截成6厘米左右的短管,由于切口粗糙易划破手,往往将两端分别放到酒精喷灯上烧烤,一端做成滴管状,另一端做成平口状,截面非常光滑。在烧烤的过程中,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 凝华

B. 汽化

C. 升华

D. 熔化

2. 大理苍山一年四季风光秀丽,下列现象涉及的物态变化知识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春,苍山顶峰的积雪开始消融-熔化(放热) B. 夏季的傍晚,苍山半山腰云雾缭绕-液化(放热)

C. 深秋的清晨,苍山的树叶上沾满了露珠化-汽化(吸热)

D. 寒冷的冬天,苍山顶上白雪皑皑-凝固(放热)

3. 如图所示为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加热装置的功率不变,不考虑热损失),从图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 该物质在AB 段和CD 段吸收的热量相等 B. 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4min

C. 处于0℃的该物质一定是固液共存状态

D. 该物质在B 、C 两点时温度、内能都相等

4.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对古诗词中所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瀚海阑干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B. “天接云涛连晓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 “冷露无声湿桂花”,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 “窗含西岭千秋雪”,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5. 下列与热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利用干冰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能迅速升华吸热,使空气温度降低

B. 冬天搓手手会变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 北方冬季人们常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凝华放热的道理

D. 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放热

6.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熔化时,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下

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物质是非晶体,乙物质是晶体

B.甲,乙两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内能一直增大

C.甲物质在第5分钟和第7分钟的内能大小相等

D.甲、乙两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其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都不断增大

7.下列对自然界中一些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春天,河中的冰雪消融是冰放热熔化

B.夏天,游泳时刚从水中上岸时感觉冷,是因为水汽化要吸热

C.秋天,早晨树叶上出现的露珠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D.冬天,附在草木、屋瓦上的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8.对下列景色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的描述中,判断错误的是()

A.仙人台山峰上的雪-凝华

B.蕲艾叶上的霜--凝固

C.长江上的雾一液化

D.蕲竹竹笋上的露珠--液化

9.如图,纳米布沙漠甲虫有一种独特的获取水的方法。日落以后一段时间,

甲虫的体温会低于周围温度,它将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在它的背上就会

出现水珠。此过程水珠的形成属于()

A.液化现象

B.海市蜃楼

C.汽化现象

D.凝华现象

10.以下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北方冬季外面冰冻的衣物也能晾干,属于凝固

B.浴室的镜子变模糊,属于液化现象

C.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属于升华现象

D.烧杯的日光灯管两端变黑,属于汽化现象

11.“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螣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此过程放热

B.“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此过程吸热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汽化现象,此过程放热

D.“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此过程吸热

12.舞台上经常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这种白雾是()

A.干冰升华使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液滴

B.干冰升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干冰熔化形成的小液滴

D.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13.诗人笔下包罗万象,多彩、多姿的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诗词中也包含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诗词中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露的形成是汽化吸热

B.“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冰的形成是凝固吸热

C.“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凝华放热

D.“舂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成灰泪始干是晶体的熔化

14.小明从电冰箱的冷冻室拿出一块猪肉解冻,一会儿小明发现肉上起了一些白霜,这是()

A.水蒸气的凝华现象,放热

B.水蒸气的凝固现象,放热

C.冰的熔解现象,吸热

D.冰的汽化现象,吸热

15.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外…………○…………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内…………○…………装…………○…………订…………○…………线…………○…………

A. 高压锅内的气压越高,锅内的水越不容易沸腾

B. 深秋的清晨,草地上白色霜的形成属于升华现象

C. 水烧开后,从壶嘴里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D. 炎热的夏天,在教室内洒水可以降温是利用热传递 16. 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90℃的水也可以沸腾

B. 冰不经过熔化也可以变成水蒸气

C. 从冰箱里用手直接取冷冻食品有时会感到“粘”手

D. 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上会出现小水珠 17. 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烧开水时冒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B. 冬天早晨看到草上的霜是凝华现象

C. 吃冰棒解热是熔化现象

D. 用久了的灯泡钨丝比新时的细是升华现象 18. 冻肉刚出冷库时比进冷库时重,这是由于( )

A. 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霜所致

B. 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所致

C. 冻肉中的冰熔化成水所致

D. 冻肉中的水凝固成冰所致 19. 以下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大衣柜里放樟脑片,利用了汽化

B. 气温低于水银熔点的地方,测气温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

C. 北方的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为了利用水的汽化吸热

D. 电冰箱使用的制冷物质工作时,在冷冻室要液化,在冷凝器要汽化

得分 评卷人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分)

20. 如图画出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固态物质,在用相同热源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分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种物质在熔化时吸热相等 B .甲、乙两种物质的熔点相同

C .甲、乙两种物质在固态时升高相同的温度,乙物质吸热较多

D .甲、乙两种物质在液态时升高相同的温度,甲物质吸热较多 21. 下列做法利用物态变化吸热的有( )

A. 运输食品时,为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常放些干冰

B. 北方的冬天,常在菜窖内放几桶水防止冻坏蔬菜

C. 夏天吃冰糕时,常看到冰糕周围冒“白气”

D. 夏天为了喝到冰凉的饮料,常在饮料中加冰块 2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零下18℃的液体能发生汽化现象

B. 固体在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C. 烧水时常看到“白气”,从水到“白气”的物态变化是先汽化后液体

D. 寒冷的冬夜,家里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由于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23. 小亮家新购买了一个电水壶,下列关于电水壶使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要使用三孔插座保证金属外壳接地

B. 水的温度升高时,内能不断增大

C. 水沸腾时冒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D. 电水壶比原来煤气炉上烧水污染小

24.下列知识结构中,正确的是()

A.

异同点蒸发沸腾

发生地点液体表面液体内部

温度条件任何温度一定温度(沸点)剧烈程度平和剧烈

相同点汽化吸热

B.

物态变化过程吸放热举例

液化气态变液态放热雾凇的成因凝华气态变固态放热霜的形成

C.

固体熔化异同点相同

不同点

温度是否降低有无熔点

晶体吸热不变有

非晶体吸热升高无

D.

溶液凝固异同点相同点不同点

温度是否降低有无凝固点

晶体溶液放热保持不变有

非晶体溶液放热降低无

得分评卷人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22.0分)

25.夏季闷热的夜晚,紧闭门窗,开启卧室空调,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第二天早震,

玻璃窗上常常会出现一层水雾。这层水雾是呈现在室______一侧(选填“内”或“外”)。

在此期间,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到室内,眼镜上______出现小水珠(会/不会)。

26.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______。如图所示为同一支温度计测量不同的温度,该温

度计的分度值是______℃,甲的示数是______,乙的示数是______℃。

物质水银酒精甲苯铅萘

熔点/℃-38.8-117-9532880.5

沸点/℃35778.51111740218

(2)铅在328℃时呈______态。1740℃时呈______态。

(3)常用温度计是根据______制成的。若要测量铅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______做测温物质,

……○…………外…………○…………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内…………○…………装…………○…………订…………○…………线…………○…………

若要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______做测温物质。

28. 一只刻度均匀但不准确的温度计,测得冰水混合物时的读数为2℃,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时的温度读数为98℃,若此温度计测实际温度为25℃的某物体,则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

29. 民谚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请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霜前冷,雪后寒”现象产生的原因:___ ___ 。

30. 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用酒精灯对烧杯微微加热,过一会儿停止加热。在此实验中可以看到,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这种现象叫______。夏天,在天平左盘中放一敞口玻璃杯,杯中有一块冰,右盘中放有一定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是平衡的,过了几分钟后,天平失去了平衡,天平向______倾斜了。夏天我们吃冰棒时,撕开冰棒包装纸,会发现冰棒冒“白气”,据你的观察,冰棒冒的“白气”是向______(填“上”或“下”)的。

31. 图中的冻豆腐以其孔隙多、弹性好、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深受喜爱。人们制作冻豆腐主要是想办法去除新鲜豆腐中的水分。制作冻豆腐的过程经历了_____________的物态变化。

32. 热升华技术属于一种特种打印,是传统打印技术的一次突破。热升华打印出来的图象色彩鲜艳,层次丰富,其效果可与印刷媲美。热升华打印是在高温下使色带上的油墨(颜料)受热______,渗入物体的表面,温度降低后会发生______,即形成色彩亮丽的图象。热升华的图象经久耐用,图象不会脱落、龟裂和褪色。(填物态变化名称)

33. 火箭刚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到发射台的地面,为了保护发射台底,就建了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中,利用水的 ______ 来吸收巨大的热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火箭升空瞬间,伴有迅速扩展的庞大的白色气团是 ______ 形成的.

34. 炸油条、炸土豆用菜油;煮玉米棒子、煮鸡蛋用水.这样可以对不同烹饪手段提供各自所需的______(选填“热量”或“温度”),这是因为油和水的______不同. 35. 人工降雨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吸热_______,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成小冰粒(填物态变化名称),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冰粒_______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

得分 评卷人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0分)

36. 小张探究“水的沸腾”时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如下图甲。

(1)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

(2)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______,脱离器壁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______,还未到达液面就消失了。

(3)沸腾后,水的温度______,同时脱离器壁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______,一直上升到液面

而破裂。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了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丙).根据图丙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

(5)小明发现水沸腾时,杯口不断地冒出大量“白气”,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后______形成的小水珠(填物态变化名称)。

37.完成下面读数:

(1)如图1所示,木块的长度为______mm。

(2)如图2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____s。

(3)如图3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

38.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

A.观察温度计里的水银柱,当液柱不再升高时。准备读数

B.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C.估测液体的温度

D.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温度计,放在稳妥的地方

E.将温度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F.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里的水银液面相平

则实验步骤正确的顺序是______。

39.

(1)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______,认清它的______。

(2)用温度计测物体温度时,要先估计______,再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温度计不能测量超过它最高温度的温度,但能测量低于它最低温度的温度;

B.实验室温度计读数时,能离开被测物体;

C.温度计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垂直;

D.温度计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4)如图所示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

A.a B.b C.c D.都不正确。

40.当我们买来冻鱼、冻鸡、冻肉等食品时,为了化开冰把它放在凉水中浸泡.泡到相当长时间,就会发现冻鱼外面结了一层冰.当这层冰的厚度不再增加时,揭掉鱼身的冰层可见到鱼已化冻,有人把这种现象说成是“冷水拔冰”.请你解释为什么要用冷水而不用热水?

41.同学们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外………○…………内………(1)实验时所选用的温度计应该是______(水银/酒精)温度计(在l 标准大气压下,水银的沸点是357℃,酒精的沸点是78℃);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______。一同学为温度计写了一份使用说明书,的______(外焰/内焰/焰心)位置。

(3)如图甲所示,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______。 (4)对水加热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

①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______,脱离器壁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______,还未到达液面就消失了;

②沸腾后,水的温度______,同时脱离器壁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______,一直上升到液面而破裂;

③水沸腾前,有部分水蒸气产生,这是通过______的方式使水汽化而形成的,同时在水面上方会形成一些雾气,这是水蒸气______形成的。

(5)烧杯上方加一纸盖后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每隔1min 记录温度计示数(见下表),6min 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温度为______℃,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由表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__℃。 (6)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图丁中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7)实验中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写一种原因即可)。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0分)

42. 用图甲的实验装置探究烧杯内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烧杯内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 热量相同)

(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此刻杯内物质温度是______。

(2)根据实验数据描出加热过程中杯内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乙,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3)t2时刻,该物质处于______态(选填“固”、“液”、“固、液混合”)。

(4)t2与t3相比,哪一时刻杯内物体内能较大?______,理由是______。

(5)已知0~t1与t5~t6的时间相等,从图乙可知两段时间内温度升高不同,由此可以做出:“这种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小于液态时的比热容”的判断。请写出做出此判断的依据。

43.为延长茶叶的保质期,人们常将茶叶包装好后放入冰箱中,用

低温的方法贮存茶叶,这样可将茶叶的保质期延长(达2年之多),

问:肖敏家来客人了,当她从冰箱里拿出茶叶包装盒时,就有如图

的一幕.试回答:

(1)请解释图中小朋友提出的问题;

(2)在炎热的夏天,把茶叶从冰箱中取出来后,能否马上打开茶叶

的包装?为什么?

44.小刚同学很喜欢去吃肯德基,他发现,在洗手间门外装有一个烘干器,如

图所示,每次洗完手后,将湿手摊开在烘干器里,热风随即吹来,手上的水分

很快就变干了,请你帮他解释手上水分很快变干的原因。

45.当一位戴眼镜的同学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时,他的眼镜变得模糊不清了,请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测试及答案解析

【答案】

1. D

2. B

3. A

4. C

5.

C

6. B

7. B

8. B

9. A 10.

B

11. A 12. B 13. C 14. A 15 . A

16. D 17. A 18. A 19. B 20 . AC

21. AD 22. AC 23. ABD 24. CD

25. 外不会

26. 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1 -8 2

27. 液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液态或气态或气液共存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水银酒精

28. 26

29. 霜是由于气温很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凝华现象而形成的,雪在熔化时需要吸热

30. 升华;左;下

31. 凝固熔化

32. 升华凝华

33. 汽化;液化

34. 温度沸点

35. 升华;凝华;熔化。

36. 94 升高小保持不变大吸收 98 液化

37. 15.0 277.5 -2

38. CBEAFD

39. 量程分度值温度 D B

40. 答:冷水较热水更容易凝固结冰,而水凝固时会放热,使食品上的冰较容易熔化.

41. 水银秒表③由下到上外焰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管壁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管壁上出现了一层小水珠升高变小保持不变变大蒸发液化 96 98 水的初温较低

42. -8℃ 0℃固液混合 t3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

43. 答:(1)瓶子的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瓶子液化而形成小水珠;

(2)不能马上打开包装,因为茶叶温度比室温低,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茶叶容易吸潮变质.

44.

水分变干是水汽化(蒸发)为水蒸气。将手摊开,是增大了手上水的表面积;吹出风,是增大了水附近空气的流动速度;风是热的,是提高了水的温度,以上三个措施都加快了水的蒸发,从而使水分很快变干。

45.

室内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眼镜片时,液化成小水珠,所以眼镜变得模糊了。

【解析】

1.

解:长玻璃两端在烧烤的过程中,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

故选:D。

物态变化共有六种:①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②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③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④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⑤升华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⑥凝华是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

此类问题是考查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熔化现象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判断出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2.

解:

A、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A错误;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B正确;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C错误;

D、雪是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的固体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过程是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

(2)六种物体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的;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状态变化情况。

3.

解:A、加热装置的功率不变,不考虑热损失,加热时间相同,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由图象知该物质在AB段和CD段加热时间相同,所以吸收的热量相等,故A正确;

B、从图象可知,该物质第1min时开始熔化,到第4min时结束,则该物质熔化的时间为3min,故B错误;

C、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则该物质为晶体;且熔化对应的温度是0℃,即熔点为0℃,处于0℃的该物质可能是固态也可能是液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状态。故C错误;

D、整个过程中该物质吸热,内能不断增大,所以该物质在B点的内能要比C点的内能小,故D错误。

故选:A。

(1)加热装置的功率不变,不考虑热损失,加热时间相同,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

(2)熔化图象的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而图中BC段温度不变的阶段就是熔化过程。知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

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完所用时间就是物态变化经历的时间;

(3)晶体处于熔点温度时可能是固态也可能是液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状态。

(4)掌握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虽然温度不变,但内能不断增大。

此题主要考查了对晶体熔化图象的分析。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关键是看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否发生变化。同时要理解熔化过程的概念,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

4.

解:

A、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A错误;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

C、露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C正确;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和凝华

此题考查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生活、自然现象。

5.

解:A、利用干冰人工增雨,是因为干冰能迅速升华吸热,使空气温度降低,故A正确;

B、冬天搓搓手手会变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B正确;

C、冬天在菜窖中放几桶水,水受冷就会凝固,凝固要放出热量,使菜窖的温度不至于过低而将菜冻坏。故C错误;

D、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100℃的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热量,故D正确。

故选:C。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凝固放热;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汽化吸热;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升华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

(2)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热传递。

本题首先判断判断现在和原来的状态,根据物态变化定义判断该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属于放出热量还

是吸收热量。

6.

解:A、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由图象可知,甲物质是晶体,乙是非晶体,故A错误;

B、不管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都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故B正确;

C、甲物质从第4分钟开始熔化,第8分钟熔化结束,甲物质在第5分钟和第7分钟的温度相同,但内能大小不相等,第7分钟大于第5分钟的内能,故C错误;

D、物质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一直升高,所以其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在不断增大,而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这段时间内其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

(2)晶体熔化特点: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但内能增加。

(3)物质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本题主要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要学会从图象中找出与晶体有关的信息,学会观察分析物质熔化或凝固的图象,关键是掌握晶体的熔化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7.

解:A、春天,河中的冰雪消融是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熔化吸热,故A错误;

B、夏天,游泳时刚从水中上岸时感觉冷,是因为水汽化(蒸发)要吸热,故B正确;

C、秋天,早晨树叶上出现的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此过程放热,故C错误;

D、冬天,附在草木、屋瓦上的霜是水蒸气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小冰晶,属于凝华,故D错误;

故选:B。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

(2)吸热的物态变化过程有:熔化,汽化,升华;放热的物态变化过程有:凝固,液化,凝华。

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的知识,关键是将课本内容记忆清楚,仔细分析即可。

8.

解:

A、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故A正确;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B错误;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故C正确;

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D正确。

故选:B。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9.

解:水珠是液态的,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

故选:A。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此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解答这类题我们首先要判断出生成物的状态。

10.

解:

A、北方冬季外面冰冻的衣物也能晾干,是冰吸热直接变成了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故A错误;

B、浴室的镜子变模糊,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正确;

C、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是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造成的,属于汽化(蒸发)现象,故C错误;

D、烧杯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发黑,是钨丝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11.

解: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液化放热,故A正确;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液化放热,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凝华放热,故C错误;

D、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植被表面,凝华放热,故D错误。

故选:A。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熔化、汽化、升华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凝华放出热量。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2.

解: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雾”。

故选:B。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本题主要考查对制造舞台效果的物理学原理的了解,考查了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是一道热学的基础题。

13.

解:

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液化放热,故A错误;

B、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

C、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植被表面,凝华放热,故C正确;

D、蜡烛蜡烛没有固定的熔点,属于非晶体,熔化吸热,故D错误。

故选:C。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凝华,凝固,液化放热;升华,熔化,汽化吸热。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4.

解:从电冰箱的冷冻室拿出一块猪肉解冻,一会儿发现肉上起了一些白箱,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

度低的冻肉时,在其表面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

故BDC错误;A正确;

故选:A。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5.

解:A、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内的气压越高,沸点高,锅内的水越不容易沸腾,故A正确;

B、深秋的清晨,草地上白色霜的形成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B错误;

C、水烧开后,从壶嘴里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

D、炎热的夏天,在教室内洒水,水蒸发吸热,有降温的作用,故D错误;

故选:A。

A、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B、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

C、“白气”是小水滴;

D、蒸发吸热,由制冷作用。

此题考查的内容较多,但难度不大,认真分析即可。

16.

解:A、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大气压强将降低;液体的沸点随着气体压强的降低而降低。因此水在90℃时也会沸腾。故A不合题意。

B、冰可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水蒸气,这是升华现象,比如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故B不合题意。

C、从冰箱里用手直接取冷冻食品有时会感到“粘”手,这是因为手表面的水分遇冷凝固的原因。故C不合题意;

D、从室外进入室内后,眼镜的温度很低,而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发生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使镜片模糊。而从室内走向室外,室外的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不会液化。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气压影响液体的沸点,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2)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

(3)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

(4)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水蒸气遇冷时,就会液化。

此题考查了升华、凝固和液化现象以及气压与沸点的关系,是一道热学基础题

17.

解:A、“白气”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A说法不对,符合题意;

B、霜是由水蒸气在晚上遇冷发生凝华形成的,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冰棒熔化时吸收热量,有致冷作用,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钨丝在高温下发生升华变成钨蒸气,越来越细,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解答此类需要知识以下物态变化过程:

(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液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华;

(3)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熔化吸热;

(4)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是升华。

该题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考查学生对物态变化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题。

18.

解:冻肉刚出冷库时比进冷库时重,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小冰晶,附着在冻肉的表面。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9.

本题考查了有关物态变化方面的知识。

A、衣柜里放樟脑片,过一段时间樟脑片变小或没有了,樟脑片直接升华成气体,不符合题意;

B、水银的熔点等于凝固点,气温在低于水银的凝固点时,水银是固态,不能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符合题意;

C、北方的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因为水的比热比较大,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更多的热量,使菜的温度不至于很低,不符合题意;

D、电冰箱使用的制冷物质工作时,制冷物质在冷冻室内汽化,在冷凝器中液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

解:A、读图可知,甲熔化持续的时间为20min-10min=10min,乙熔化持续的时间为27min-17min=10min,二者时间相同,说明吸收热量相同。故A正确;

B、读图可知,乙图象水平线段对应的温度高,即乙的熔点高,故B错误

C、从图象可以看出,在前10min之内,甲乙均为固体,升高相同的温度,乙物质吸收的热量较多,故C 正确;

D、从图象可以看出,甲在20min之后为液态,乙在27min之后为液态,两条图线平行,说明甲、乙两种物质在液态时升高相同的温度,吸热热量相同。故D错误。

故选:AC。

(1)在对物质进行加热时,其吸热的多少是通过加热的时间反映出来的;

(2)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即图象中水平线所对应的温度值;

(3)在读取图象时,要明确关键的时间点与温度点进行比较。

此题主要考查对晶体熔化图象的分析能力,把握住关键的时间点与温度点,并能进行有效的分析比较,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21.

【分析】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凝固放热;

(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放热;

(3)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此题主要考查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物理知识最终是要应用于生活中的,我们在生活中见到与物理有关的现象就要认真分析,根据我们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解答】

A.运输食品时,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人们常在运输箱放些干冰,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特点,故A正确;

B.北方的冬天,北方储存蔬菜的菜窖里常放几桶水,可防止菜被冻坏,利用了水结冰放热的特点,故B错误;

C.夏天吃冰糕时,常看到冰糕周围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液化,生成的小水滴,放出热量,故C错误;

D.夏天、喝冰凉的饮料加上几个冰块,是因为冰块熔化吸热,故D正确。

故选AD。

22.

解:

A、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其中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此选项正确;

B、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此选项错误;

C、烧水时常看到“白气”,是由于水首先汽化为水蒸气,然后遇冷液化形成的。此选项正确;

D、家里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由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凝华形成的,应该在室内。此选项错误。

故选:AC。

A、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可以进行的;

B、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C、白气生成是由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凝华是由于气体遇冷直接变为固体形成的,根据其形成原因进行判断。

此题考查了汽化、液化、凝华及固体熔化的特点,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分析物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23.

解:

A、为防止用电器漏电时,人接触用电器的金属外壳发生触电事故,所以要使用三孔插座保证金属外壳接地,故A正确;

B、加热时,水的温度升高时,内能不断增大,故B正确;

C、水沸腾时冒出的“白气”是由于空气中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

D、电水壶比原来煤气炉上烧水污染小,故D正确;

故选ABD.

(1)防止用电器漏电时,人接触发生触电事故,三孔插座接地线要保证良好接地;

(2)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温度有关;

(3)是白气都是液化;

(4)电水壶比原来煤气炉上烧水污染小.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安全用电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平时学习时多了解、积累,加强安全意识,学好电、用好电.

24.

解:

A、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故A错误;

B、雾凇和霜都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B错误;

C、晶体有熔点,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故C 正确;

D、晶体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不断降低,故D正确.

故选:CD.

(1)蒸发是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2)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

(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在熔点温度下熔化、非晶体没有熔点;

(4)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在凝固点温度下凝固、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液化和凝华现象、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特点,对于这下知识可以对照记忆,可提高学习的效率.

25.

解:(1)夏季闷热的夜晚,紧闭门窗,开启卧室空调,室内温度低,室外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放热后液化为小水滴,附着在外表面。

(2)在此期间,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到室内,由于室内的温度低,镜片的温度反而高;故室内水蒸气不会液化在镜片上。

故答案为:外;不会。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6.

解: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甲是零下,水银柱在0℃以下8小格处,示数为-8℃;

乙是零上,水银柱在0℃以上2小格处,示数为2℃。

故答案为: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1;-8;2。

(1)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来作答;

(2)读取温度计的示数时,我们先要认清分度值,然后看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最后再看水银柱在什么位置,读取示数。

此题考查了温度计的原理以及读数,是一道基础题。

27.

解:(1)酒精固体的熔点是-117℃,-80℃没有达到酒精的凝固点,酒精处于液态;

(2)铅的熔点是328℃,铅是晶体,故其在328℃时呈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1740℃时为沸点,故可能

为液态或气态或气液共存态。

(3)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铅的熔点为328℃,水银、酒精的沸点分别为357℃、78.5℃,只有水银的沸点高于铅的熔点,因此测量铅的熔点,应该选用水银温度计;

甲苯的凝固点为-95℃,固态的甲苯温度低于-95℃,只有酒精的凝固点低于甲苯的凝固点,因此选用酒精温度计来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 故答案为:(1)液;(2)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液态或气态或气液共存;(3)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水银;酒精。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1)(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同种物质低于熔点时,处于固态;高于熔点、低于沸点时处于液态;高于沸点,处于气态;

(2)待测温度(温度计内工作物质的温度)不能高于液体的沸点,也不能低于液体的凝固点,根据表格数据做出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同学们对沸点和熔点的理解,会判断特定温度下的物质状态,在生活应用中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中考中这类题目也是经常出现的,因此要格外重视。 28.

解:设实际温度为25℃时此温度计上对应的刻度为t ,由题意知,

100℃?0℃98℃?2℃

=

25℃?0℃t?2℃

解得:t=26℃。 故答案为:26。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水的凝固点为0℃,100℃和0℃之间有100等份,每一份代表1℃; 而题目中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2℃,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98℃,中间是96个小格,求出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实际温度是25℃时,设这支温度计的读数是t ,列一个方程,求出这个温度。 本题考查温度计的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的灵活应用,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题目,解题时注意思路和方法。对于温度计不准的读数问题,根据题意,建立物理方程是解题关键。

29.

解: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降低(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物体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需要吸热,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有“雪后寒”的感觉。

故答案为:霜是由于气温很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凝华现象而形成的,雪在熔化时需要吸热。 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在熔化过程中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此题考查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知道霜形成的条件和熔化的特点,是正确解答的关键。

30.

解: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是升华现象;:冰块放在敞开的玻璃杯中,放在天平的左盘中,冰块的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使左盘里物体的质量增大,指针左偏,天平失去平衡;夏天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棍液化形成小水滴,即“白气”,因为白气是小水滴,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所以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向下运动的。 故答案为:升华;左;下。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冰块温度比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使左盘内物体的质量增大,天平失去平衡;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首先分析“白气”的状态,然后看是由什么状态形成的,最后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分析。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31.

【分析】

物体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体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本题考查的是熔化和凝固,正确理解冻豆腐的小孔形成过程,并熟练掌握几种物态变化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答】

冻豆腐的小孔是豆腐中的水遇冷结冰,而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因此发生的主要物态变化是凝固和熔化。故答案为:凝固熔化

32.

解:热升华打印是在高温下使色带上的油墨(颜料)受热升华,变成蒸气,渗入物体的表面,温度降低后会凝华成固体,即形成色彩亮丽的图象。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

(1)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在升华过程需要向周围吸收热量;

(2)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在凝华过程需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实际应用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3.

解:发射台的地面遇到高温会熔化成液态,所以要在发射台底建水池,利用水汽化来吸热;我们看到的白色气团是小水珠,它是由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

故答案为:汽化;液化.

发射台下的物体遇高温是从固态变为液态,而让火焰喷射到水中,则水是从液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遇到冷空气从而液化成的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

本题是利用了“神舟七号”飞船这一载体来考查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这是中考的一种热点题型,所以学习物理也需要对生活热点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多加关注.

34.

解:炸油条和炸土豆需要较高的温度,而煮玉米棒子、煮鸡蛋需要较低的温度;

油的沸点比较高,可以用于炸油条和炸土豆;水的沸点比较低,可以用于煮玉米棒子、煮鸡蛋.

故答案为:温度;沸点.

烹制不同的食物需要不同的温度,根据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来加热不同的食物.

物理知识是应用于生活的,此题考查的是“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在生活中的应用.

35.

干冰是一种非常容易升华的物质,当它升华时,会从周围空气吸收大量的热,导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周围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固态的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熔化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熔化。

36.

解:(1)零刻度在温度计的下方,液柱远离零刻度,是零上,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1℃,示数是94℃。

(2)水沸腾前,水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

(3)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

变大。

(4)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此时水的沸点是98℃。

(5)水沸腾时,烧杯中的水首先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的空气又液化成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

故答案为:(1)94;(2)升高;小;(3)保持不变;大;吸收;(4)98;(5)液化。

(1)温度计的读数:首先确定零上还是零下,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的示数,从小数字读向大数字。(2)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

(3)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

(4)生活中看到的白气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1)认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明白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可能就是中考的内容。

(2)本题通过水沸腾的使用考查了一些基础知识,例如温度计的读数、沸点、水沸腾时气泡的变化、物态变化等。知道点比较简单,但是综合性强。

37.

解:

由图知:

(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5.00cm对齐,右侧在6.50cm处,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6.50cm-5.00cm=1.50cm=15.0mm;(2)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4”和“5”之间,偏向“5”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4.5min=270s;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7.5s,即秒表的读数为270s+7.5s=277.5s;

(3)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最末端在0℃左侧,说明温度低于0℃,此时的温度为-2℃。

故答案为:(1)15.0;(2)277.5;(3)-2。

(1)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3)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但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即可。

38.

解:经分析知,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正确步骤:

C.估测液体的温度;

B.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E.将温度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A.观察温度计里的水银柱,当液柱不再升高时。准备读数;

F.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里的水银液面相平;

D.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温度计,放在稳妥的地方。

故答案为:CBEAFD。

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实验步骤:

(1)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根据被测液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机械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 小误差。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 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 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 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 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 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的方法比较。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 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声音传播路程:S=V*T,距离L= S/2(注意:请各位同学一定要认真审题再下结论) 四、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靠音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完全归纳

什么是物理? 物理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怎么学?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物体振动 传播:介词 例子:月球 概念: 声波:声以波的形式传播 声速:15°空气340米/m 测量声速? 固体,液体,气体?看表 声源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人耳朵,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前额、耳后的骨头,牙齿,头骨,颌骨 双耳效应 (正是通过对这种声像定位原理的逆向运用,人们发明了最早的也是最简单的双声道立体声系统,即在录制声音时,在不同的位置用两只话筒进行录音,而在重放时则使用两路独立的放大器和两个扬声器,从而使听者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出录音中不同音源的准确位置。) (立体声具有强烈的空间感(方位感和深度感),用一套高水准的双声道音响系统播放音乐节目时,听众几乎感觉不到音箱的存在,整个乐队就像活生生地坐在你面前演奏一样。) 三、声音的特性 音调 钢尺(振幅、音调):振动、频率和音调,乐器 频率,赫兹Hz(一秒振动一次),人20-----20,000Hz 次声波,超声波 猫:60-65,00Hz 火山、地震、蚊子 响度与振幅(鼓,力量大,幅度大,绷紧) 音色(颜色、脸色) 瓶子做的乐器 题:2s做700次振动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五、声的利用 生活中的例子:

唱片(发音盒), 问题: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_____,声音能靠一切物质传播,真空_____传声 ?声音要靠____________传播。若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其传播速度是________米/秒 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述符合科学道理吗?解释一下你的看法。 我国考古队员利用超声波探测沉船,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米每秒,如果探测声呐从海面发出信号,信号从发出到遇到沉船,再到被声呐接受所花时间为0.024秒,求沉船在海面下多深处 1.光的传播自然光源: 1.1.光源:自身正在发光,且能持续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 1.1.1.自然光源:如水母、太阳、萤火虫、星星等。 1.1. 2.人造光源:如电灯、手电筒、蜡烛等。(注意:不月亮是光源) 1.1.3.光的传播: 1.1.4.可以看见是因为光从光源到了眼睛。 1.1.5.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条直线叫光线。(在同一 种介词中) 1.1.6. e.g, 隧道挖着 1.1.7. e.g.小孔成像实验,画光的径迹图。 1.1.8.光的传播速度: 1.1.8.1.比声音快(先看闪电后听打雷) 1.1.8. 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2.99792*1000000000m/s, 计算时取c=3*100000000m/s (宇宙间最快的速度) 1.1.8.3.光在水中的速度为真空的3/4, 在玻璃中的为真空中的2/3. 1.1.8.4.光速绕地球(7.5圈/1s),光速到太阳(1000km/h, 17年;光8min) 1.1.8.5.光年: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牛郎、织女,16光年) 1.1.8.6.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4.3光年 1.1.8.7.最近的星系,小麦哲伦云(16万-19万光年);仙女座大星云(225万光年); 测到最远140亿光年。 1.1.9.可以看见的 2.光的反射 a)反射:遇到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发射(水面,玻璃) b)实验:反射光的射出方向。 c)求反射角。 d)反射光线所在平面。 e)法线,入射角=反射角(i=r) f)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发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 入射光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g)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h)漫反射: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知识点大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 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 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 h 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6、测量工具:秒表。停表 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 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知识点总复习

名师总结优秀知识点 八年级上物理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 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 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 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 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 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常考点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 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 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三个特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物理)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 2.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换算关系:1m/s=3.6km/h。 计算公式:v=ts 其中:s——路程——米(m);或千米(km) t——时间——秒(s);或小时(h) v——速度——米/秒(m/s);或千米/小时(km/h) v=ts,变形可得:s=vt,t=vs。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ts。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 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 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部完整版

马店小学霸教育培训学校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备课2017人教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 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 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1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锁定目标 1.(知识目标)1、会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 2、知道测量由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 3、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2.认识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预习巧导航 1、阅读课文35页了解国际单位制。 2、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 m= dm= cm= mm= nm 4、测量时间的工具有: 5、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一放:刻度尺要放,刻度要。 二读:视线要与刻度尺,读数时要读到分度值的。 三记:记录的结果由和组成。 例:1.林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方法如图,图中A是 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林强同学测量中的错误之处.

㎝ 2 3 1 ㎝ 2 3 1 (1)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______; 2. 如图甲、乙、丙三个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别是 、 和 。 木块的长度分别为:甲_____cm ;乙_____cm ;丙______cm. 3、如图所示,用A 、B 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其中,A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刻度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刻度尺不正确.按正确的测量方法测得物体的长度为 。 4、测得一物体长28.4 cm ,则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 __,准确值是____ _,估计值是_ __; (二)、误差: 1、.某同学用一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分别为:8.46cm 、8.45cm 、8.56cm 、8.44cm 、8.47cm,那么错误的是________,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2、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 A .对一个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B .在测量中应力求准确,避免错误,而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 C .只要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产生误差。 D .天平没有调节就进行测量,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新初二一定要看看! 无论你是即将踏入八年级刚接触物理的同学,还是初三将要中考的同学,都应该看看!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的单位——衡量万物的标尺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

2017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1 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进度表

2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 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 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3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灯变亮。

2. 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问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3.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全册)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师寄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学习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 4.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5.通过相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习重点: 1.知道什么是单位,以及引入单位概念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力图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测量习惯。 学习难点: 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误差。 学习过程: 一、思维启动,提出问题 根据速度公式,求速度应知道和。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思考一下对这两个物理量应如何测量呢? 二、进行新课,科学探究

(一)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观察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2)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2.长度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阅读课文第11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1米。 (3)认真阅读课本,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3.阅读一些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4.刻度尺的使用 总结刻度尺的使用注意事项: 5.分组实验。测量物理课本宽度。 (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2)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 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一(卡尺法):图1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图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贵州望谟三中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测试题 (范围:1~3章满分:100分出题:蒙锡奇)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下面关于声现象的一些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B.太空中的宇航员可以直接用语言交流 C.雷声是由于空气振动发声的 D.狗趴在地上睡觉,耳朵贴着地面,很容易发觉人走动,是因为狗的耳朵特 别灵敏 2.蝴蝶在飞行时不停地扇动翅膀,但我们不能听到蝴蝶飞行的声音,这是因为() A.人耳有故障 B.翅膀振动发出的声波响度不够大 C.翅膀振动不产生声波 D.翅膀振动的频率比较小 3.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与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4.正在拉二胡的一位同学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这样做的目的是() A.使二胡发出不同的音调 B.为了获得更好的音色 C.为了获得更大的响度 D.阻止琴弦振动发声 5.甲同学在一根较长的注满水的水管的一端用石头敲击一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水管听声。乙同学听到的声音次数是() A.一次 B.两次 C.三次 D.四次 6.小明拍完毕业照合影后,想拍一张单身照,摄影师应采取的方法是() A.使照相机靠近他,同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 B.使照相机靠近他,同时镜头向前伸,离胶片远一些 C.使照相机远离他,同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 D.使照相机远离他,同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 7.检查视力时,人眼与视力表的距离应为5m,可是检查视力的房间东西墙壁最大的距离为 3.5m,此时,眼科医生把视力表挂在东墙上,在西墙上挂一面大平面镜,此时被检查者应面向西坐在平面镜前合理的位置是() A.距镜面3m B.距镜面2m C.距镜面1.5m D.距镜面1m 8.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取决于()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测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甲、乙两杯正在熔化的冰,甲放在阳光下,乙杯放在背阴处,两杯中水的温度 ( ) A 、相等 B 、甲高于乙 C 、甲低乙 D 、不能判定 2、冬天在户外的人呼出的“白气”是( ) A 、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细小水珠。 B 、人呼出的水蒸气 C 、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细小水珠 D 、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 3、如图是甲物质吸热,乙物质放热的图线,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 A. 甲物质是非晶体,乙物质是晶体 B.甲、乙物质都是晶体 C. 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D.甲、乙物质都是非晶体 4、在炎热的夏天,放在碗中的冰棒慢慢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冰棒的温度:( ) A 、不变B 、降低C 、升高 D 、先降低后升高 5、在25℃的房间里,将温度计从25℃的酒精中取出,它的示数将( ) A 、先下降后上升 B 、上升 C 、下降 D 、先上升后下降 6、物体放出热量,它的温度( ) A 、一定降低 B 、一定升高 C 、一定不变 D 、可能降低也可能不变 7、松香在熔化过程中会:( ) A 、放热,温度不断降低 B 、放热,温度不变 C 、吸热,温度不变 D 、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霜在形成的过程中要吸热 B. 冰必须先熔化成水,才能变成水蒸气 C 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要放热 D. 樟脑丸在变小的过程中要吸热 9、海波的熔点为48℃,那么48℃的海波处于:( ) A 、固态 B 、液态 C 、固液共存 D 、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0、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都吸热的是( ) A. 凝固、液化、凝华 B. 熔化、液化、凝华 C.汽化、液化、升华 D. 熔化、汽化、升华 11、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发生了:( ) A 、凝固 B 、升华 C 、先升华后凝华 D 、凝华 12、把烧红的铁块放入水中,会听到吱吱的响声并看到 “白气”,这现象( ) A 、液化 B 、汽化 C 、先汽化后液化 D 、先熔化后汽化 13、两支用后没甩过的体温计,示数都是38℃,用它们分别测量体温37.5℃和38.5℃的两个病人,这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分别是( ) 时间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试题及答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测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甲、乙两杯正在熔化的冰,甲放在阳光下,乙杯放在背阴处,两杯中水的温度() A 、相等B 、甲高于乙C 、甲低乙D 、不能判定 2、冬天在户外的人呼出的“白气”是() A 、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细小水珠。 B 、人呼出的水蒸气 C 、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细小水珠 D 、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 3、如图是甲物质吸热,乙物质放热的图线,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A.甲物质是非晶体,乙物质是晶体 B.甲、乙物质都是晶体 C.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D.甲、乙物质都是非晶体 4、在炎热的夏天,放在碗中的冰棒慢慢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冰棒的温度:() A 、不变B 、降低C 、升高D 、先降低后升高 5、在25℃的房间里,将温度计从25℃的酒精中取出,它的示数将() A 、先下降后上升B 、上升C 、下降D 、先上升后下降 6、物体放出热量,它的温度() A 、一定降低 B 、一定升高 C 、一定不变 D 、可能降低也可能不变 7、松香在熔化过程中会:() A 、放热,温度不断降低 B 、放热,温度不变 C 、吸热,温度不变 D 、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霜在形成的过程中要吸热 B.冰必须先熔化成水,才能变成水蒸气 C 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要放热 D.樟脑丸在变小的过程中要吸热 9、海波的熔点为48℃,那么48℃的海波处于:() A 、固态B 、液态C 、固液共存D 、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0、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都吸热的是() A. 凝固、液化、凝华 B.熔化、液化、凝华 C.汽化、液化、升华 D.熔化、汽化、升华 11、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发生了:() A 、凝固B 、升华C 、先升华后凝华D 、凝华 12、把烧红的铁块放入水中,会听到吱吱的响声并看到“白气”,这现象() 时间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刻度尺、卷尺、米尺等。 (2)长度单位:国际单位:米(m)、常用单位:km、dm、cm、mm、μm、nm 换算关系:1km=103m 1mm=103μm 1μm=103nm 1nm=10-3μm 1nm=10-9m (3)估测:黑板长2.5m、课桌高0.7m、指甲宽 1cm、铅笔芯直径1mm、新铅笔长1.75dm。(4)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三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②会放:刻度尺要紧贴并平行于被测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③会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会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 值和单位组成)。 (5)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①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 ②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圆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 ③测跑道长度等常用轮滚法(化直为曲) ④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 2.时间的测量: (1).测量工具:(古代)日晷、沙漏、脉搏;(现代)钟表、秒表(停表) (2)单位:国际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 3.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无法消除;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而假定不动的物体。 (2)除被研究对象以外,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 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①确定被研究对象; ②选参照物;(即假定不动的物体) ③判断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3)不能选取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4)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结论一般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弘德教育 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讲义(一) 教师:钟老师制作日期:2016年12月16号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的测量 1、⑴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 ⑵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⑶换算关系:1km=1000m;1m=10dm;1dm=10cm;1cm=10mm;1m=106μm;1m=109nm 2、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 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3、长度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数值包括准确值和估读值 二、时间的测量 1、时间测量的工具是停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s)。 2、常用的单位有:小时(h)、分(min)等。 3、换算关系是:1h=60min 1min=60s 三、误差:1、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减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四、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为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时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就看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结论可能不同。故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的. 五、速度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二、速度的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⑴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精简版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 )、纳米(nm)。1km=1 000m ;1dm=0.1m ;1cm=0.01m ;1mm=0.001m ;1μ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 。 二、运动的描述 1、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 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s t 其中:s —路程—米(m);t —时间—秒(s);v —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或m·s -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 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 或km·h -1,1m/s =3.6km/h 。v =s t ,变形可得:s =vt ,t =s v 。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 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 针停止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读数:表中 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 ,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 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 t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 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