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奇妙的人体公开课教案

第七课--奇妙的人体公开课教案
第七课--奇妙的人体公开课教案

第七课--奇妙的人体

公开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七课奇妙的人体

第二课时深学课文

备课时间:2017.10.27

授课时间:2017.11.0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课文,认识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增强科普知识。

2.基本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说明文。

3.感受科技说明文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中加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

力,并扩展听说读写能力

。 2掌握筛选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了解人体结构,并认识到人体是奇妙的,从而让学生懂得敬重生命,珍爱自

我。

教学重点: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

教学难点:说明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指导法,激发法,探究法

教学工具:教科书,教案,多媒体设备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给同学们展示人体构造图,让他们了解各个器官及它在人体内的位置

2、和学生一起回忆说明文,其说明方法及结构

说明文是以说明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介绍事物的性质、特点(特征)或阐述(阐明陈述)事理的一种文体。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画图表(作图表)等

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1)总—分,如(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

(2)总——分——总,先总体的概括,再具体来说,最后再总结

(3)分——总。

(二)明确目标。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布置任务

让学生快速小声的浏览读一遍课文并完成以下任务:

1.筛选出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小组讨论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2.合作探究:.

第一第二组:若详细的分,课文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

第三、第四小组:从结构上划分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第五,第六小组: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人体的奇妙?

(四)小组探究。学生读完课文以后在小组中共同探究以上任务,获取答案。

(五)检查指导。学生在小组中朗读并讨论时,由老师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六)释疑解惑:解决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2.若详细的分,课文可以分8部分,每部分主要说明的是: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引出:人体是一个奇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大脑的特点和功能。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心脏的构造与作用。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呼吸系统的构造与功能。

第五部分(第7自然段)消化系统的构造与功能。

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骨骼的构造与作用。

第七部分(第9自然段)皮肤的特点和功能。

第八部分(第10自然段)总结全文,对人体进行总体评价:人是万物之精华,自然界美的化身。

2.从结构上划分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人体是大自然的奇迹。

第二部分(2-9)分别介绍了人脑,血液循环系统,心脏,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骨骼,手脚以及皮肤这六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部分(10)对人体进行总体评价:人是万物之精华,自然界美的化身。

(七)梳理归纳。

3.文章分别人脑、心脏及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骨胳及手脚、皮肤6个部分说明人体的奇妙

(八).小组讨论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人体是一个奇迹?

(2)人体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

2..默读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使用了那些说明方法,从中说明了人脑的什么特点?

3.齐读第三部分,回答以下问题。

(1)心脏和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人体的血液是如何循环的

(2)心脏的构造如何?

(3)血液中的红血球合白血球有什么作用?

(4)这一部分使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4.小声读第四部分,回答以下问题

(1)呼吸系统有哪些器官组成?

(2)呼吸系统是怎么样完成呼吸的?

5.深入课文学习

心脏与呼吸系统的关系

(九)目标检测。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的句子。

(十)讲解点评。

(十一)课堂小结。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今天我们从人体、人脑、心脏,呼吸系统的学习了解了人体的奇妙,而学会了敬重生命,珍爱自我。

(十二)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选择你熟悉的一个器官,陈述他的构造特点和功能。

板书设计:

第七课奇妙的人体

第二课时深学课文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引出:人体是一个奇迹。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大脑的特点和功能。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心脏的构造与作用。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呼吸系统的构造与功能。

课后反思: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5

第七课奇妙的人体

第二课时深学课文

桂花雨教案

《桂花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溧阳市殷桥小学潘小兰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桂花的朴实,香味迷人。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桂花已经开了。怎么样,香不香?那说到桂花(相机板书:桂花),描写桂花的诗句也不少,我们来读一读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桂子花开,香飘十里;金秋十月,桂子飘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唐)王维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唐)韩愈 2、那由桂花的香味你又会联想到哪些相关的词语或成语呢?(老师这里也有一组词语是形容桂花的香味:) 注:芳香扑鼻、浓郁、迷人、陶醉、沁人心脾 3、是呀,同学们都很喜欢桂花。台湾有位女作家叫琦君,她一生漂泊,11 岁离开家乡,32岁去了台湾,60岁又移居美国,84岁重回故乡。可是,无论她身在何处,让她最难以忘怀的就是故乡的桂花和她童年时代摇落的那一场——桂花雨(板书课题)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回到童年,去感受那一场——桂花雨吧,齐读课题。(二)初读,整体感知: 1、让我们用心地去读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到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两遍。 2、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1)、让我们先来解决学好课文的拦路虎——生字词吧,有信心吗? (2)、出示生字词(生字分别用绿、红色显示;生字词分三排写) zhuō cuō tán lǔ

笨笨拙拙撮一点檀香桂花卤 左右 ..谢.落尤.其拣.去都.是 新鲜.吩.咐帮.助糕.饼 3、指名分别读第一排词语。 ◆笨笨拙拙拙就是笨再来读,读出叠词的感觉,尾音轻一点。你觉得此时作者还是在说“笨”吗? “撮”是怎样地拿?我们也学着母亲的样子撮一点桂花。学生做动作。 “桂花卤”老师带来了,是用……又香又甜,课前已经给同学们闻过了,可以泡茶、也可以煮桂花粥、做桂花糕。 全班再连起来读第一排生字词。 4、指名读“左右”一词。 (1)、促思:从词的结构上来说,“左”和“右”组成的这个词两者构成什么关系?(反义关系) (2)、能不能说几个类似的有反义关系的词?(开关、昼夜、生死、没有……) 5、指名分别读“谢落、尤其、拣去(拣——全家人会怎样地拣桂花?(强调笔画“横折钩”,并让学生书空。)、都是”这几个生词,(强调前鼻音,多音字形近字辨析等)全班再连起来读第二排生字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6、分别指名读第三排生字词。 (1)、“吩咐”一词都是什么偏旁,说明和什么有关系?那“吩咐”是什么意思? (2)、能不能给“吩咐”找个意思相近的词?(嘱咐)相机指导“嘱”的写法,分别齐读“吩咐”与“嘱咐”。 7、齐读第三排词语。 (1)、促思: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第三排的词语,并听老师再读一读,看看与“左右”一词的构词关系有什么不一样?(近义关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能否说几个类似近义关系的词。(叫喊、缓慢、弯曲、沉浸……) 8、你看,小小的一个词,这其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学问,看来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啊!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公开课教案(赛课必备)_1

《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公开课 教案(赛课必备)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3、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2、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作用,理解这则神话的写法和 风格。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神话的概念直接入题: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 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 和美丽的向往,常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如: 盘古开天》、 夸 父追日》等。

提问:人,是从哪儿来的?古时候,科学并不发达,人们对此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许多民族都有神发明人的传说。 请学生自身介绍西方的“上帝造人说”。(投影出示:上 帝在发明天地和万物以后,在第六日造人。上帝依照自身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造一个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一口气,有了灵气,人就活了。能说话,能行走,上帝给他取一个名字叫亚当。后来,亚当成了伊甸园的守护神。亚当给伊甸园里的各种飞禽走兽起了名字,它们都听从于亚当。上帝看亚当辛苦,决定为他造一个配偶,以便协助他工作。于是,上帝在亚当睡觉时,抽了亚当的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叫夏娃,做了亚当的妻子。从此,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过着和谐美满的生活。) 引出: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女娲造人》,这篇课文是根据中国古代神话《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的。看看人是从哪儿来的?(投影出示《风俗通》文字) 请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其中的主要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2、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的作者的

《桂花雨》优秀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以桂花香为线索,描写了在家乡摇桂花时的情景。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让作者深深地思念、怀念!文章语言清新,情感真挚,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两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抓住主要事件和关键词句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清主次的能力。 4、想象画面,通过自读自悟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摇花乐”,以及领悟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重难点 重点:抓住课文中主要内容和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在与文为本对话过程中感悟,体验,从而得到语言训练,受到情感熏陶,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2、创设情境,依据图画再现,角色表演和想象画面等途径,把学生引入课文具体情境中,把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画面。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初识“桂花雨” 1、八月桂花遍地开,桂花走进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也进入了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篇散文,请大家一起读课题——《桂花雨》 2、质疑“桂花雨”是什么意思呢?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的花回答。 出示句子: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欣赏课文插图,指导朗读 3、再读课题,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让我们深深地吮吸一口桂花诱人的香味,美美地读课题——(学生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读好课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整体把握课文,由课题质疑,营造阅读期待。 (二)学习课文,理解感悟 1、体味“桂花香”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想一想桂花的什么让作者久久难忘? 学生朗读交流。 学生展示读书成果。(预设:桂花香、摇花乐、花雨美、母亲对桂花的关注、桂花茶、桂花糕等) 师:那么在这么多的难忘中哪个画面在琦君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预设摇桂花,下桂花雨的情景)学生板书自己的成果 学生重点读: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7.3让家更美好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设计

第3课时让家更美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的重要性,增强构建和谐家庭的责任意识,树立家庭主人翁责任感,树立共建共享家庭美德意识 知识目标了解现代家庭的特征和现代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掌握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矛盾与冲突,构建和谐家庭的途径和方法 能力目标运用创建和谐家庭的方法和技能,提高代际间的交流和互动能力;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提高与家人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和谐家庭我出力 教学难点:如何做家庭小小“黏合剂”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家和万事兴》导入新课。 2.现代家庭有哪些特点?你的家庭呢?为什么说“家和”才能“万事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现代家庭面面观 活动:调查与交流 (1)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独立完成《家庭调查表》 (2)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调查结果。 教师归纳:(1)新的生活方式形成;(2)通信方式越来越快捷方便; (3)生活方式越来越科学;(4)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5)注重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重视心理健康;(6)家庭变得越来越小;(7)随着人口的迁移和流动、现代沟通手段的丰富,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8)家庭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 目标导学二:和谐家庭我出力 1.制作、传递与分享“家庭美德快递卡” 活动步骤: (1)制作“家庭美德快递卡”。分小组讨论、设计、制作一张个性化的“家庭美德快递卡”。其内容包括: ◆你认为与家人相处最重要的一种品德。 ◆一个关于这种品德的家庭小故事。 ◆这个故事给自己的启示。 ◆小组成员签名。 (2)传递“家庭美德快递卡”。小组成员将卡片作为礼物赠送给其他组的同学,传递美德。 (3)小组成员分享、总结。小组成员分享制作、传递“家庭美德快递卡”的收获和感受。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 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 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 原因。下面是《桂花雨》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 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自读自悟;细读悟情;品读体会。 课前准备 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 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 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 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3.介绍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

新外研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 Unit 1 I love history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外研版(上)教案 Module 5 My School Day 一、学习目标: 1. 重点单词: half, past, o’clock, to, art, geography, history, IT, maths, (Am E math ), PE ( physical education ), lesson, then, like, difficult, love, subject, because, interesting, talk, begin, when, weekday, house, start, work, break, evening, watch, do, homework, bed, sleep, park, busy, wash, face, minute 2. 重点短语: go to school,get up, have breakfast, have lunch, go home, have dinner, go to bed, go to sleep 3.重点句子: 1) I love history. 2) It’s twelve o’clock . 3) We h ave Chinese at eight o’clock. 4) We don’t have maths. 5) —Do you like maths? —Yes, I do. 6) In the evening, I watch TV and have dinner with my family. 7) I get up at half past seven in the morning and have breakfast. 8) I drink Cola or water.

部编版小学语文《桂花雨》公开课教案

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揭题释题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以思乡为主题的课文,谁能说说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分别是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呢? 2.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桂花雨》这篇文章又是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呢? 3.齐读课题并质疑:桂花雨是什么样的?(结合预习指名回答)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出示:⑴自由读文,读准字音。⑵划出不理解的字词用学过的方法理解。⑶“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2.、检查自学,汇报交流①解决学生提出的生字疑难。②指名逐段读文,正音。 ③课文讲了哪些内容?(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

④“桂花雨”是什么意思?(“桂花雨”是指很多桂花一齐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引导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三、爱桂花──香 1、你们见过桂花树吗?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哪些句子在写桂花树呢? 是呀,桂花树的样子长得笨笨的,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也只是很小很小,得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见到金黄而又细小,朴素而又淡雅的小花,可作者喜欢的就是桂花,这是什么原因呢? 2、作者为什么爱桂花呢?(香)请找出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3、交流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朗读指导:是呀,泡上一杯浓浓的桂花茶轻轻地呷上一口,这香真是沁人心脾,叫人难忘啊。把这种感受送进去读一读;过年时尝一口糯糯的甜甜的桂花糕,这花香唇齿留芳,弥久不散,谁来感受这样的香?读——) 4、品析“浸”字,感受桂花的香气四溢。 “‘浸’在桂花香里”,‘浸’,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谁来读二、三两句,老师建议你,如果你能把两个“浸”字读好了,就能够把我

人教-五上-7-桂花雨教学设计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

《桂花雨》教案 教学内容: 《桂花雨》是现当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为线索,写 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她的 这篇文章非常优美,使人读后真的象浸润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 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法朗读讨论圈写批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2.简介桂花。(播放ppt1) 师:同学们对桂花不是很熟悉,下面我们一起了解桂花树和桂花。 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

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3.介绍作者。(播放ppt2) 师:现在我们一起认识文章的作者。 生:读简介。 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播放ppt3) 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全班交流。 师: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精读领悟 (一)感受桂花迷人的香 1.作者在众多的花中就是喜欢桂花,这是什么原因呢?(播放ppt4) 找句子:“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能找出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吗?。(播放ppt5) 生:勾画简单批注。 师:引领全班同学勾画。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 桂花香里的。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第二课时Section A (Grammar Focus~3c) 【学习目标】 1.揭示并让学生掌握序数词的构成方式,重点记忆部分特殊的序数词的书写。 2.总结归纳when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对生日的询问和应答来学习日期的表达法。 3.能够询问或确认他人的年龄及生日日期。 【学习重点】 1.揭示并让学生掌握序数词的构成方式,重点记忆部分特殊的序数词的书写。 2.总结归纳when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对生日的询问和应答来学习日期的表达法。 【学习难点】 揭示并让学生掌握序数词的构成方式,重点记忆部分特殊的序数词的书写。 ?学习提示 Review the questions by asking and answering in a question chain. Task 1

?学习提示 Preview the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on P45.Students mark the new words and Chinese meanings in the text. 【学法指导】 基变序,有规律。一二三,特殊记。八减t,九去e,f来把ve 替,整十改y为ie,然后再加th。假如遇到几十几,只变个位就可以。 Task 2 ?学习提示 完成3a和3b的任务,让学生结对自由对话。 【学法指导】 ?介词in/on用法 (1)on常与“日期”“星期”搭配,表示“在具体的某一天”。如: on October 2nd 在十月二日 on Monday 在星期一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Ask your partner a question chain like this. T:How old are you? S1:I'm thirteen. T:When is your birthday? S1:My birthday is on October 16th. T:When is your mother's birthday?

《桂花雨》—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够清楚的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认识生字,正确认读“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 香飘十里、指指点点”等词语。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重点理解“摇花乐”的乐趣。 3、 【教学方法】 1、可以从学生的童年生活中不能忘怀的的人或事引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童年生活中一件最有趣的,印象最深的事,激起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2、安排学生自由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在安排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引导学生体验摇花乐是教学的重点,画出有关描写摇花乐的句子,然后一边读一边结合课文插图想象摇花乐的情景,结合需要使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桂花的图片和人们在桂花树下玩耍的图片和作者分享童年的欢乐。 4、可以引导学生交流阅读课文的感受,还可以联系自己生活经历谈谈感受。 【教学准备】 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同学初步的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并对课文进行段落的划分。 2、会写、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近义词的解释及用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往事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文章(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问题导入:同学们看到课题,有没有什么疑问?(同学回答) 4、板书问题:①桂花雨是什么时候落下的?又是怎么落下的?②桂花雨是什么样子的?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优质公开课教案 (1)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让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在审美中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样融情于景,通过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生活情趣的。 2、把握关键词的准确词义,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

不同的,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个人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4、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五年级上册语文3 桂花雨教案

3桂花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3.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能够联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熟悉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准备桂花实物(也可由学生自带),通过实物感受的方式带入课文情境。 3.指导学生重点阅读描写“桂花香”“摇花乐”“桂花雨”的句段,体会故乡的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快乐与美好回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快乐的童年生活的留恋,感受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组词、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2.联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常言道,桂子花开十里香,但“桂花雨”却少有人知。孩提时代的作者,在金桂飘香的时节,常与妈妈一起摇桂花。那细碎芳香的桂花纷飞如下雨,用这花儿来泡茶、做糕点送给亲朋好友……都是美好而令人难忘的童年记忆。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缠、茶”,边音“兰、箩”、前鼻音“浸”和后鼻音“杭、饼”。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兰、箩、婆、糕、饼、茶”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或实物;学习“兰、箩、饼、浸”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缠、捡”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糕、饼、缠”等字时,还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 字谜示例: 东边有米厂,西边有羔羊,组成一个字,生日宴上尝。(谜底:糕) 有圆有方,又甜又香,饿了吃它,能帮大忙。(谜底:饼) 广旁挂丝线,里字广下站,琐事难应付,总是绕身边。(谜底:缠) 对比识字示例: 浸(沉浸)—侵(侵略)—寝(寝室) 饼(煎饼)—并(并列)—拼(比拼) 兰(兰花)—烂(破烂)—栏(栏杆)—拦(阻拦) 箩(箩筐)—罗(罗网)—萝(藤萝)—锣(敲锣打鼓)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箩”竹字头和中间的“四”位于横中线上,均要写扁一点,竹字头略宽于“四”;“夕”位于横中线下,首笔撇短些,横撇的横短、撇长,点写在竖中线上。 “婆”两部分分列横中线上下,上窄下宽,“女”横拉长,托住上部,撇点要写得撇短、点长,末撇向左下长伸,稳住重心。 “浸”左窄右宽,三点水靠近左边框,略呈弧形;右边横画稍稍向右上倾斜,中间秃宝

新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公开课教案生态系统

新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公开课教案《生态系统》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懂得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具有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 3.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3.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二).教学难点 1.理解生产者这一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是有限的。 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是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讲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其中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新教材编写框架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教材的知识体系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构建的,即突出人类活动的内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因此新教材把“生物和生物圈”编排在第一单元,说明它在教材中的位置非常重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3.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搜集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资料及图片。

桂花雨公开课教学导案

桂花雨公开课教案

————————————————————————————————作者:————————————————————————————————日期:

7 桂花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会认“箩“杭”两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 作者对童年生活、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2、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 课件ppt 四、教学过程: 揭题导入。 1、师: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哪种雨?(生:倾盆大雨、瓢泼大雨、暴风骤雨、牛毛细雨、 绵绵细雨……) 2、师:有一种雨,你们肯定没有见过,那就是——(板书:7、桂 花雨) 3、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先读什么?(阅读提示)同学们, 请打开课本快速浏览一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谁来说 一说。 出示:(学习提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2、和同学交流读了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体会。 二、识香气。 1、师:同学们,现在学习要求弄明白了,这节课让我们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吧。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去读课文,开始吧。 2、师:你们读懂了什么?(生:桂花成熟的时候就要摇。桂花可以泡茶,做糕饼。作者特别喜欢家乡的桂花。……)(板书:喜欢桂花) 3、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作者喜欢桂花的?出示:(生: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4、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一句话吧。 5、师:这里的桂花指哪里?(指杭州一处小山上的桂花。) 出示: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6、师:那是怎样的桂花呢?(香飘十里的桂花。) 7、杭州最有名的桂花在哪里?(花园) 8、师:对,桂花的花园,名叫“满觉陇”清朝诗人张云敖曾经 写过一首诗,请大家来读一读。(出示:品桂,张云敖西湖八月足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满觉陇旁金栗遍,天风吹堕万山秋。)

桂花雨公开课教案

《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语文第七册第11课《桂花雨》 教材解读: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生活美好的回忆。课文以“桂花雨”为题引起人们很多美好的遐想。作者文笔清新、自然,感情丰富、真挚,全文充盈着桂花香。其中“摇花乐”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这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些情感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来,教师可作适当的示范。母亲对故乡的怀念是本文的难点,教师可通过充分地朗读和对文本的扩充帮助学生理解体会。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念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设计理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人为本,以读为本”是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悟、体验,从而得到语言训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念和对家乡的怀念,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的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教师收集桂花(数量较多)轻音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师:同学们,“雨”历来为文人骚客所钟爱。历史上以写“雨”而传诵久远的诗文更是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诗作是以“雨”为主题的呢? 生背诵曾经学过的诗作。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Unit4 公开课教案

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 Section A 1a-1c ---Make by···Background information: Students:57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lass 6, Grade 7 Gender: 29 boys; 28 girls Ages:14 years old Lesson duration: 40mins Teaching objectives: Knowledge objectives: 1) Grasp the words about the furniture, such as table, chair, sofa and so on; 2) Grasp some sentences to describe the positions of the things Ability objectives: 1) learn to asking the location of the object and confirm the position; 2) use the sentences to have a little talk about the things’ position. Important points: 1)learn some words of furniture 2)Learn the usage of some direction prepositions, such as in, on, under; Difficult points: How to use the direction prepositions and where sentence talk about the right position of things. Teaching contents: New words: table, chair, bookcase, bed, desk, in, on, under, where New sentences: 1)Where is .....? It is on/ under/in/.... 2)where are .....? They are ..... Teaching aids: blackboard, chalk, multimedia, paper, pictures.

部编版《桂花雨》优质教学设计公开课

桂花雨(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带来的美好回忆。 3.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和借助资料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4.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和借助资料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桂花写了哪些内容。(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内容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杨万里的《咏桂》

咏桂 宋·杨万里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教师提问:这首诗描写是什么花?(板书课题:1.桂花。读课题。)桂花是中国木犀属众多树木的习称,代表物种木犀,又名岩桂,系木犀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质坚皮薄,叶长椭圆形面端尖,对生,经冬不凋。花生叶腑间,花冠合瓣四裂,形小,其园艺品种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有金桂、银桂、丹桂、月桂等。 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的观赏与实用兼备的优良园林树种,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尤其是仲秋时节,丛桂怒放,夜静轮圆之际,把酒赏桂,陈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在中国古代的咏花诗词中,咏桂之作的数量也颇为可观。自古就深受中国人的喜爱,被视为传统名花。 以桂花做原料制作的桂花茶是中国特产茶,它香气柔和、味道可口,为大众所喜爱。桂花在园林建设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展示图片:说说你眼中的桂花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琦君笔下的桂花。 二、介绍作者 琦君:当代台湾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人。出版散文集、小

《桂花雨》教案

《桂花雨》教案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自读自悟;细读悟情;品读体会。

课前准备 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

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琦君(1918 )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3.介绍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二)检查预习

最新译林牛津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课程Unit 5 公开课教学设计

牛津英语七年级预备课程Unit5 Visit my school 一、教学内容 词汇:football field, how many, office, toilet, playground, only, hun dred, beautiful, garden, floor, ground floor, reading room, any, of c ourse, swimming pool, building, library, hall, basketball court, tenn is court, study, draw 句型:Is this your school? Yes, it is./No, it isn't. Is there a swimm ing pool in your school? Yes, there is.?No, there isn't. Are there th ree buildings in your school? Yes, there are./No, there aren't. How m any classrooms are there in your school? There is only one./There are six.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 掌握Is this.....?与Is/Are there......? 的一般疑问句以及它们的肯否定回答。 2. 学会对there be 结构中的数字进行提问。 3. 掌握名词复数的构成规则。 三、教学步骤 Step1 Revision 1. 默写第四单元的四会单词。 2. 口头翻译一些动词短语或句子。 Step2 Presentation 教师说上节课我们介绍了我的教室my classroom. But where is my classroo m? 由此进入我们的话题My school.教师让学生回忆他们学校有些什么,帮助学生复习单词football feild, building, office, toilet, library, hall, a rt room, swimming pool.然后以疑问的口气问他们Is there a swimming poo

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五年级上册 7* 桂花雨 【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读着这篇文章,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且溢满字里行间。 【课标表述】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读“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评价方案】 1.通过四人小组互相检查识字情况,评价目标1。(见评价单第一题) 2.通过指名读、配乐读等,关注学生是否能够读好课文,评价目标2。 3.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评价目标3。(见评价单第二、三题)【重点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