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驾培行业政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目录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本选题的意义 (4)

(一)理论意义 (4)

(二)现实意义 (4)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4)

(一)国外的研究 (4)

(二)国内的研究 (5)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7)

(一)研究方法 (7)

(二)研究内容 (8)

五、基本概念 (8)

六、基本理论 (9)

(一)准公共服务理论 (9)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10)

(三)组织行为理论 (11)

(四)制度规范理论 (11)

七、研究特色和不足 (12)

(一)本文特色 (12)

(二)本文不足 (12)

第一章苏州驾培行业发展及政府管理的现状 (13)

一、中国驾培行业整体发展概况 (13)

二、苏州市驾培行业发展概况 (14)

(一)整体概况 (14)

(二)智慧驾培培训新模式 (15)

三、苏州市驾培行业需求预测分析 (17)

(一)苏州市驾培行业需求定量预测分析 (17)

(二)苏州市驾培行业需求定性预测分析 (19)

(三)苏州市驾培行业需求结论 (20)

四、苏州驾培行业发展与其他地区的差异比较 (20)

(一)驾培市场总量控制发展模式 (20)

(二)全面推行智慧驾培培训新模式 (21)

(三)全省首创阳光e驾服务品牌 (25)

(四)交通、公安两部门密切配合 (25)

(五)重视理论教学培训工作 (26)

(六)自律规范,充分发挥协会力量 (27)

第二章苏州驾培行业政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8)

一、行业监管相关机制不完善 (28)

(一)行业收费机制不完善 (28)

(二)行业监管机制不完善 (28)

(三)行业退出机制不完善 (29)

(四)交通、公安部门协调机制不完善 (30)

二、驾校变革意识不强 (30)

(一)企业存在一定依赖心理,驾校缺少现代企业管理经验 (30)

(二)规范化教学存在一定形式主义 (31)

(三)行业相对封闭,服务意识不强 (32)

三、学员学车主观能动性不强 (33)

(一)学员对学车还未能有正确的认识 (33)

(二)学员的主体监督作用未得到充分 (33)

四、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发展仍不足 (34)

(一)政府对安全文明驾驶教育存在一定缺失 (34)

(二)行业发展受制于土地资源稀缺 (34)

(三)政府的社会诚信系统尚未有效建立 (35)

第三章苏州驾培行业政府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6)

一、行业管理依旧存在“大政府、小社会”现象 (36)

(一)行业管理涉及驾校业务过多 (36)

(二)行业管理不能“万能” (37)

二、“信息不对称”在驾培行业普遍存在 (38)

(一)报名环节的“信息不对称” (39)

(二)培训环节的“信息不对称” (39)

(三)评价环节的“信息不对称” (39)

(四)考试环节的“信息不对称” (40)

三、责任分工界定存在一定模糊性 (41)

(一)交通、公安部门的职责界定 (41)

(二)交通部门的职责模糊性 (41)

(三)公安部门的职责模糊性 (41)

四、驾培行业应作为准公共服务的地位尚未得到体现 (42)

(一)驾驶培训具有一定程度的非排他性 (42)

(二)驾驶培训具有一定程度的消费竞争性 (42)

(三)驾驶培训具有外部性特征 (42)

第四章国外或地区驾培行业模式及其启示 (44)

一、欧美发达国家驾培行业模式 (44)

(一)美国的驾培模式 (44)

(二)欧洲的驾培模式 (45)

二、东亚日本、香港、台湾驾培模式 (47)

(一)日本的驾培模式 (47)

(二)香港的驾培模式 (48)

(三)台湾的驾培模式 (49)

三、对驾培行业的启示 (49)

第五章完善苏州驾培行业政府管理的途径 (51)

一、制度设计,发挥行业监管作用 (51)

(一)充分发挥市场在驾培行业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 (51)

(二)全面实行并优化苏州“智慧驾培”培训新模式 (52)

(三)积极发挥行业监管作用,形成闭环管理 (56)

(四)积极打击挂靠和非法培训,维护市场经营秩序 (57)

(五)深化交通与公安部门的协调合作 (58)

二、创新变革,驾校适应行业新改革 (59)

(一)发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行业发展 (59)

(二)以规范教学为核心,不断提高培训培训质量 (60)

(三)以服务能力为重点,不断适应学员合理需求 (61)

三、学员监督,发挥主观能动性 (61)

(一)提高学员自身安全意识 (61)

(二)建立以学员评价为主的服务质量监督和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员主人翁意识 (62)

四、社会共治,共同营造安全驾驶文明社会 (63)

(一)重视安全文明驾驶意识基础教育宣传 (63)

(二)鼓励投资建设社会化训考一体化场地 (63)

(三)建立驾培行业信用体系 (64)

结论 (68)

参考文献 (70)

致谢 (75)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