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发展目标 (3)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

第一节城镇体系 (6)

第二节空间管制与协调 (16)

第三节交通网络布局 (19)

第四节风景旅游规划 (22)

第五节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28)

第六节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31)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空间结构 (36)

第一节城市性质与规模 (36)

第二节市区用地布局结构 (45)

第三节市区四区划定 (47)

第四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职能 (48)

第五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布局 (52)

第一节居住用地 (52)

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 (57)

第三节工业用地 (63)

第四节仓储用地 (70)

第五节城市设计引导 (73)

第六节地下空间布局规划 (77)

第七节旧区更新 (80)

第六章综合交通规划 (84)

第一节对外交通及市域交通 (84)

第二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 (92)

1

第三节公共交通 (107)

第四节城市停车设施 (116)

第五节城市交通发展对策 (120)

第七章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122)

第一节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122)

第二节城市水系规划 (125)

第三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29)

第八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51)

第九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154)

第一节城市供水 (154)

第二节污水处理 (166)

第三节燃气 (170)

第四节供电 (173)

第五节供热 (178)

第六节邮政电信 (181)

第七节广播电视 (183)

第八节信息化建设 (184)

第九节环境卫生设施 (185)

第十章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189)

第一节防洪除涝 (189)

第二节消防 (192)

第三节人防 (193)

第四节抗震防灾 (195)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背景

编制本规划,鉴于以下背景:

1、落实中央“科学发展观与五个统筹”的战略方针

中央提出实行“科学发展观与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新时期的建设,需按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要求进行建设,作为建设蓝图的城市总体规划,需要以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战略方针为指导。

2、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宏观经济快速发展

加入WTO,世界制造业向中国、尤其是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将促进常州经济发展。常州吸引外资总额不断增长,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为1990年的340倍、2000年的3.2倍。2000至2009年,常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达17.3%,2009年GDP总额比2000年增长达2.2倍、比1978年增长达45倍。

3、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推进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战略和“两个率先”方针

2000年,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的城市发展方针,促进了江苏省、常州市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

省委、省政府又提出“苏南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目标,对苏南地区、包括常州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4、常州市区行政区划调整,需要在新的城市空间范围内进行优化整合

1

在2002年国务院批准常州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前,常州市区面积仅280平方公里,却拥有近100万人口,城市发展空间十分有限,随着城市经济不断发展,迫切需要行政区划的调整。

2002年4月,国务院国复(2002年)22号文批准撤武进市,建武进区和新北区。从此常州市区面积扩大至1872平方公里,需要在新的更大的城市空间范围内统筹安排,优化整合城市空间布局和各种基础设施建设。

5、上版《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期限已到,需要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指导城市建设

6、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

常州历史文化悠久,江南水乡城市个性鲜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也必须以全新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

二规划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国家建设部颁发《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46号令);《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苏锡常都市圈规划(2001~2020)》;相关区域性专业规划;有关法律法规和区域性规划;相关规划的协调: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常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送审稿)等规划。

三规划思路与理念

展望未来,常州将会建成什么样的城市,我们认为:城市是人类聚居环境的第三层次,是包容自然、人类、社会、居住、支撑等五大系统的综合体。作为指导和规范未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城市总体规划》,就是要谋求这五大系统的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规划期限

根据建设部颁发《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十五条,城市总体规划期一般为二

十年和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文件规定,确定:

本规划最初规划期为2002~2020年。按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专家对《纲要》论证意见,上报时修改为2004~2020年,2007年9月18日建设部组织专家技术审查,提出按国务院批准年限为起始年限,2010年10月27日第43次部际联席会议上,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提出规划期限调整为2010~2020,近期至2015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统一要求,本轮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以国务院批复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年份为起始年,截止年份为2020年。现送审稿的规划期限为2011~2020,近期至2015年。

五规划层次和规划区

规划范围分为三个层次:市域、市区、中心城区。

市域:指常州市行政辖区范围(含金坛市、溧阳市和市区五区),面积4385平方公里。

市区:指常州市区范围(含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区),面积1872平方公里,为规划区范围。

中心城区:市区内的城市建设集中连绵区。北至长江,南至前黄镇,西至德胜河、罗溪、西太湖,东至常合高速公路,面积约700平方公里。

第二章发展目标

按照常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市目标,结合常州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本规划的发展目标,涵盖城市经济与人民生活、城市文化与教育科研、城市布局与用地、城市生态与安全等方面。

一先进制造业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的经济强市

这是科学发展、实现和谐城市的必然结果。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是党的十七大提出来的目标之一,常州区位优越,交通方便,制造业基

础和技术优势雄厚,所以,到2020年前完全可以“率先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率先翻二番、人均超十万元”的目标。2000年常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76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二番的数值为7.04万元,2020年人口570万人,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需达到4013亿元,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已达2520亿元,按10%递增,预测2014年就可以实现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二番。

二历史文脉彰显,现代科教先进的文化名市

常州是个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城市,历史文化沉积深厚,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市区现有4处历史文化街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2处,尚未核定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10处,已公布的历史建筑33处。历史文化彰显,为城市现代化服务创造了文化底蕴。

提出“现代科教先进的文化名市”作为发展目标内容之一,原因在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重视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城市发展才有动力和生命力。常州是个基础教育发达的城市,在江苏省乃至全国的高考升学率均位居前列。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市全力注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从八十年代初没有高校,至2009年,已创办9所高校,8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已达12.55万人,中专在校学生达3.45万人,尤其是2002年创办常州科教城,为培养高素质的高级技能人才开创了新路,受到胡锦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

常州在发展科技、建设创新型城市方面开创了新路。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了许多科研单位,如原化工部的涂料研究所,建立了大型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站等等,近几年,又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合作,在常州创办了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如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常州研究院、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河海大学)常州研发基地、“四川大学常州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中科院常州中心有机化学分中心等十几个。常州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各部门、企业全方位的创新,努力创建创新型城市,成为先进的科教城市。

三连东接西、承南启北的区域性枢纽城市

常州目前的对外交通主要是以东西向的沪宁铁路、沪宁城际铁路、沪蓉高速公路和常合高速公路为主,东西向交通还将建设京沪高速铁路、沿江城际铁路,沪宁方向的交通将更为加强。

常州向外辐射的薄弱方向是南北方向,尤其是苏北方向,因为天堑长江,宁、镇、锡、苏四市均有过长江大桥、有高速公路通向苏北。常州向北无过长江大桥。今后要加快建设常泰过江通道,向南接通沪宜高速公路,向北接通泰州长江大桥南延线,接通镇江五峰山长江大桥,建成后至江都接通京沪高速公路。扬溧高速公路向南延伸至皖南宣城,扩大常州与皖南的交通联系。常州便成为沪、宁、蓉交通走廊和(北)京、杭(州)、福(州)交通走廊交会的区域性枢纽城市。

四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市

随着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21世纪议程等发展战略问题的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市越来越受到常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建设绿色常州、优化人居环境”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

常州具有良好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态城市的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常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北沿,气温适中,日照充足,降水量充沛,四季分明,适宜多种植树生长;区内湖泊及湿地星罗棋布,河道纵横交织、支流密布,脉脉相连,形成江河相通,河湖相连的生态水网格局;

2、绿化基础良好:近年来,常州市加大了城市绿化建设力度,通过“绿色通道工程”、“生态河道工程”、“公园敞开工程”等一系列绿化建设工程,初步构建了绿色生态网络。截止2009年城市绿地率达38.2%,绿化覆盖率42.1%,人均公共绿地达12.3㎡/人。

3、社会全面重视:常州市从市政府、规划部门、建设部门到普通市民都非常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文件;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关规划、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形成了由上至下建设生态城市的热潮。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镇体系

一市域城镇体系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

(一)现状特征

1、市域城镇发展已初步形成大城市——中等城市——中心镇——一般镇的等级规模序列

全市域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大城市(常州中心城区),两个中等城市(金坛、溧阳),9个中心镇和若干一般镇的四级城镇体系。

常州中心城区位于整个市域的东北部,市域范围与常州中心城区的实际吸引范围不尽协调,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不尽合理。长期以来,常州市吸引和辐射范围,南至宜兴北部,西至金坛、溧阳、北至丹阳、扬中的东部,东北至江阴的西部,但宜兴、丹阳、扬中、江阴均不属常州管辖。常州中心城市距溧阳80km左右,溧阳距南京约100km,随着长深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以及规划的宁杭高速铁路的兴建,南京对其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大,而常州对其的吸引力将逐步缩小。

2、市域城镇职能结构正在逐步形成,需要进一步完善

(1)常州中心城市的性质原规划为“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长江三角洲重点经济中心之一和历史文化名城”。但还有两方面需进一步明确:a.进一步加强科教、商务、信息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与制造业双轮驱动;b.做强、做大、做优、做美中心城市,保持常州作为苏锡常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地位。

(2)小城镇发展较为迅速,但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职能有待完善。

3、市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不平衡

自东向西城镇密度逐步降低,常州市区高于金坛、溧阳地区。且城镇多以水为邻和沿交通线分布。

(二)存在问题

1、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利用不够紧凑合理,集约利用水平不高。

2、小城镇发展特色不明显,乡镇产业结构有待提升。

3、中心镇初步形成,小城镇的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4、基础设施建设地区分布不够均衡,市域南北向交通有待进一步完善;环境污染治理尤其水环境治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建国后城市化发展阶段及其动力机制

(一)八十年代中期之前的缓慢发展阶段

经三年恢复时期、“一五”时期地方工业调整、1958~1965年大办工业等阶段,至1985年全市形成了纺织、印染、电子、制药、化工、农机等工业门类,工业总产值为1952年的40倍。

工业化推动了城镇化,到1985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90万人,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10%提高到1985年的30%左右。

本阶段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为:一是城市化进程比1949年前有所加快;二是城市化质量水平有所提高。

(二)八十年代中期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方针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给各项事业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在本阶段,影响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有很大变化:

1、城市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中心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

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华罗庚科技开发区、溧阳昆仑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的建设,以及中外合资企业、外资独资企业的增加,成为各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工业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长,拉动了城市的建设。2009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192万人,建成区面积达240多平方公里;金坛城区常住人口达21万人,建成区超过20平方公里左右,溧阳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25万人,建成区超过25平方公里。

2、以“苏南模式”为代表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与壮大,助推了外围村镇的蓬勃

建设

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村镇建设的发展,到八十年代以后成为工业总值总量中的“半壁江山”,1990年乡村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值的40%左右,乡镇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增加,到2009年,全市小城镇集镇人口约34万人左右。集镇的商业流通扩大,集镇建成区扩大,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逐步提高。

3、现代服务业水平不断提升,促进了健康城市化的进程

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职能加强,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机制。科技、教育、信息、商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既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也提高了城市化质量。

本阶段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一是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进一步强化;二是乡镇企业崛起与发展,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推动小城镇发展;三是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水平有很大提高。

三市域人口规模和城市化水平

(一)市域人口规模

1、预测方法一:综合增长率法

(1)全市人口预测

公式:Y a=Y o×(1+K+Z)n

其中:Y a——预测期人口规模;

N——预测年份数,近期6年,远期5年;

Yo——基准期人口规模,2009年全市人口445.18万人;

K——人口自然增长率,近期1.5‰,远期1.0‰;

Z——人口机械增长率,近、远期按15‰、16‰、17‰、18‰、20‰、22‰、25‰、26‰、28‰等不同机械增长率代入数据计算,得出人口规模如下表。

表3-1-1按不同机械增长率计算得出的常州市域人口规模表

按照市区及辖市平衡,全市近期(2015年)选用机械增长率25‰,人口规模520.6万人,远期(2020年)机械增长率17‰,取人口规模570.5万人。

2、预测方法二:就业增长弹性系数法

方法:建立在就业人口基础上,其测算方法依据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即: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GDP增长率。

预测期就业人口规模=基期就业人口规模×(1+GDP增长率×就业弹性系数)。

总人口=就业人口÷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1)常州市人口预测

——GDP增长率

2009常州市GDP增长率为11.7%。规划2011~2015年GDP增长率11%,2016~2020年为10%。

——就业增长弹性系数

2001~2009年,全市就业人口由189.11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304.4万人,按同期总人口计算,就业率年均增长率5.3%,2009年就业增长率4.6%,同期GDP 增长率为11.7%,按此计算,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为:0.39。

2010~2015年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为:0.3

2016~2020年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为:0.28

——从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2009年为68.37%,由于今后户籍制度改革后,外来人口将带来更多的被抚养人口和人口进一步老龄化形成更多的被抚养人口,由此,2015、2020年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不断下降。故2015年为60%,2020年为56%。

表3-1-2就业增长弹性系数法的人口预测参数表

2015年总人口预测:

2015年就业人口规模=2009年就业人口304.04万人×(1+11%×0.3)

=304.04万人×1.033

=314.1万人

2015年总人口=就业人口÷在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314.1÷60%=523.5万人

2020年总人口预测:

2016~2020GDP增长率10%,就业增长弹性系数0.28。

2020年就业人口规模=2015年就业人口314.1万人×(1+10%×0.28)

=314.1万人×1.028

=322.9万人

2020年总人口=2015就业人口规模÷在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322.9万人÷56%

=576.6万人

市域人口预测结论:常州市2015年人口为523.5万人,2020年为576.6万人。

3、预测方法三:经济增长目标法

公式:总人口(万人)=预期年GDP发展目标(亿元)÷人均GDP(万元/人)经济发展:2009年全市GDP为2519.9亿元,市区1919.4亿元,

GDP增速:按8%、9%、10%、11%、12%、13%、14%、15%计算近期末(2015年)、远期(2020年)的GDP值是:

表3-1-3 按不同GDP增速测得不同GDP目标值(单位:亿元)

人均GDP:2009年全市5.69万元,按照人均GDP增长,全市近期末(2015年)人均GDP为10万元~11万元,远期末15~16万元;市区2009年人均GDP6.07万元,近期末(2015年)人均GDP为10~11万元,远期(2020年)16~17万元。

表3-1-4 全市不同GDP增速和不同人均GDP的人口规模预测表

上述全市不同人口规模中,近期取GDP增速12%,人均11万元的人口规模523.9万人;远期取GDP增速11%,人均GDP16万元的人口规模为575万人。

综上所述:规划2020年市域人口规模570万人。

(二)城市化水平预测

按不同城镇的综合增长率预测人口增长,测算规划期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如下:

表3-1-5 常州市域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规划表

注:溧阳市中心城区城市规模按《溧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城市规模数据。

四城镇规模结构与空间发展轴

(一)规模等级与用地规模

规划期末,规划市域范围内形成大城市(常州中心城区)——中等城市(金坛、溧阳)——中心镇——一般镇等四个层次城镇体系结构,城镇总人口431万人,城镇建设用地515平方公里。

第一层次,常州市域中心城区,规划2020年城市人口248万人,成为大城市。用地为298平方公里。

第二层次,金坛市城区和溧阳市城区,规划2020年人口金坛城区30万、溧阳城区40万人,均为中等城市。用地为36和48平方公里。

第三层次,择优培育的中心镇为9个(薛埠、尧塘、南渡、天目湖、孟河、湟里、雪堰、邹区、横山桥)。规划期末平均每个镇区人口5~10万人,按小城市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

第四层次,一般镇。随着向中心城市和重点中心镇转移,人口和用地规模逐步趋小。

各层次城镇人口、用地及等级规模规划(见表3-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