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真理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真理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真理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含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

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2.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

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

3.真理来源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真理不是僵硬的模板,盲目地套用,不但指导不了实践,反而会歪曲实践,贻害实践。一分劳作,一分收获。辨证的科学的发展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是真正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尚方宝剑。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没有扎实勤恳的工作作风,没有科学严谨的工作方法,没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仅仅从会议到会议,从文件到文件,从讲话到讲话,从机关到机关,说的是教条主义,玩的是形式主义,摆的是官僚主义,用的是经验主义,只能是一层层脱离实际,一步步远离真理。掌握实情,破解难题,总结经验,发现真理,指导实践,接受检验,让普遍的真理,结合鲜活的实践的检验,替代片面的过时的经验。这样的做法,才不愁不掌握真理,才不愁不指导实践,这样的真理,才能真正推动单位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

真理的定义和特点以及谬误的区别

、真理的定义和特点以及谬误的区别 定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特点:1、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2、真理具有价值性。真理的价值性是指真理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功能性,它揭示了客观真理具有能满足主体需要、对主体有用的属性。 9.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大职能,两大前提条件;资本周转的定义,影响周转的因素) 资本循环指产品资本从一定的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品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值,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商品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 资本循环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资本周转是资本反复不断的循环运动所形成的周期性运动。 影响资本周转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要加快资本周转的时间,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要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流动资本周转速度。 第五章 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竞争目的上,垄断竞争是获取高额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竞争手段上,垄断组织的竞争,除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手段,使经济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激烈; 在竞争范围上,国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经济领域的竞争多种多样,而且还扩大到经济领域范围以外进行竞争。 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3.金融寡头如何握有话语权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通过“参与制”实现。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

2018考研政治知识点解析: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东莞中公教育 2018考研政治知识点解析: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以下是中公考研小编整理的“2018考研政治知识点解析: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暑期阶段性复习即将开始,同学们需要利用这段集中复习的时间牢牢掌握学科知识点。今天,中公考研政治教研室的老师就为大家带来2018考研政治知识点解析: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供大家复习参考。 真理是在和谬误的斗争中得到发展的。真理和谬误作为两种性质不同的认识,真理是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这样来看,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明显的。 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首先,真理和谬误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错误我们也就不知道何为正确,真理和谬误没有对方自己也就不能存在了,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其次,真理和谬误是相互贯通的。真理中包含着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出现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也就是说真理是有变成谬误的可能,谬误也是有变成真理的可能性的。我们知道真理都是具体的,是历史的是有条件的,不是抽象的,所以说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主客观符合,在实践的过程中,二者是有贯通转化的可能性的。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就是二者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对立的,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但是超出了一定范围这点,真理和谬误就会相互转化,谬误成真理真理成谬误。 谬误其实是人们认识真理的环节,在认识中产生谬误是不可避免的,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谬误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后,就可以克服谬误转化为真理。 为什么会有谬误产生,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来看还是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认识的过程中是充满复杂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主观片面的认识就都可能去产生谬误。人们的世界观、方法论、实践经验、社会地位等主观因素都会制约人们,使认识中带有一定的谬误。我们是有把握真理的能力,但是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有时候会把真理变成谬误。在把握真理的过程中,超出了它所适应的条件和范围,那么就会使真理转化为谬误。比如把真理教条化使它变成落后于或者超越了事物发展阶段,就把真理变成了谬误。真理虽然是可以转为谬误,但是真理本身就是真理,只有谬误是主观的,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善于去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谬误去做斗争,并且谬误可以化为真理,所以我们要总结过程中主观错误的地方,分析出来失败的原因,去把不利的条件转化为有利的条件,去把失败变为成功。在做题的过程中看到有把失败变成功,把错误不利的变成了正确的有利的,我们都要想到和真理谬误的知识点有关,从而进行作答。暑期的学习马上就要开始了,在暑期中公考研会继续就命题点重点难点再做讲解,希望同学们利用好暑期的时间,提升学习的效率。 1

MRP物料需求计划的概念和特点

MRP物料需求计划的概念和特点 物料需求计划的概念 物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仅指原材料而言,而是包含原材料、自制品(零部件)、成品、外购件和服务件(备品备件)这个更大范围的物料。因此,这是一个广义的物料。对于各种物料的管理并非仅仅是对物料的库存管理,而是包括建立科学的、系统的物料需求计划;协调和控制各部门适当数量的物料。在物料管理中,一方面要满足生产过程中的物料的充分供应,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进行而不发生中断;另一方面又要控制物料储备量的限度,减少所占用的流动资金,加速 资金周转,降低产品成本。我们已经了解物料管理中的订货点方法是根据需要量,提前期和安全库存来维护需求而决定何时订货。物料管理中另一种方法是物料需求计划方法。 物料需求计划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是60年代在美国出现,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技术和方法。MRP是根据何时主生产计划表上需要物料来决定订货和生产,从理论上来看,是 比较占优势的一种方法。但是,在计算机应用之前,人工需用6~13个星期计算物料需要量,因此也只能按季度订货,这样的话,MRP方法也不见得比订货点方法优越。然而,应用计算机之后,情况就大不同了,计算物料需求量的时间被缩短至1~2天,订货日期短、订货过程快,可以由每季订货改为每月。因此,MRP成为人们公认的物料管理的好方法。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增强,许多企业每个星期重新研究订货量,这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的能力使订货期缩短为每个星期。这样,物料的"需求期"更加明确,经过了大约十年,人们渐渐感觉到订货必须按照主生产计划才能更有效。人们逐渐地认识到,主生产计划应该是代表工厂中真正能生产的物料,才能保证物料需求计划中计算出有用的需求日期。如果主生产计划表上有许多不可能生产的物料或者因为原料缺乏而不能进行制造的物料,MRP便不能发挥作用了。然而,根据缺料情况计算出来的缺料表确是一个实用的MRP。因此,也就有了所谓的优先计划。

编制计划有关概念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环 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教学方法与手 段 一. 创设情 景 兴趣导 入 【问题】周日,妈妈要求大弟和小弟完成一些家务活动,活动项 目及所需时间如表14-1. 表14-1 活动代码活动项目时间/h A 收拾房间 2 B 做饭 1 C 用餐0.5 D 洗碗0.5 要求从上午9点开始动手,到中午12点以前结束,以保证两人 能在12点外出参加学校活动。试设计工作计划。 实践:同学们动手写出或画出你设计的计划。 解决方案 【方案1】大弟提出,由一个人干:收拾房间—做饭—共同用餐— 洗碗。完成任务需要 2+1+0.5+0.5=4(h) 显然,方案1不可行。方案1可用图14-1所示的示意图表示。 图14-1 图14-2 【方案2】小弟提出,一人收拾房间的同时,另一人做饭,两人都 完工后再一起用餐,再由一人洗碗具,完成任务需要 2+0.5+0.5=3(h) 显然,方案2可行。方案2可用图14-2的示意图表示。 虽然方案2可行,但是完成任务之时即出门之时,显得比较仓促。 【方案3】两人商量后提出,完成这项任务可以考虑将收拾房间的 任务A分解成A1(大弟收拾0.75h)和A2(小弟收拾,大弟干 A1,B,C1,D四项工作,小弟完成A2,C2两项工作。完成任务需要 0.75+1+0.5+0.5=2.75(h)。 显然,方案3可行,而且比方案2节约时间。方案3可用图14-3所 示的示意图表示。 图14-3 【方案4】方案3已经可以完成任务,你提出的方案是否比他更好 呢?图14-4所示的示意图是某位同学提出的方案4,你能计算它用 了多少小时吗?

二.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三.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图14-4 【探究】请你为哥俩设计一份可行的工作计划。 (1)你制定的工作计划是怎样的?哥俩完成任务需要多长时间? (2)你能设法用示意图表示你制定的工作计划吗? 【概念】 在解决上面的活动中,我们把表14-1叫做工作明细表,其中的收拾房间、做饭等活动叫做工作(或工序),一般指有具体开始时间和完成时间的一项实际任务。表14-1中2小时、0.5小时等叫做工期(或工时),一般指完成某一项工作所需的时间,完成全部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叫做总工期。 我们把图14-1、图14-2、图14-3这样的图叫做工作流程图。图中的小圆圈(有时需加上编号)叫做节点。两个节点之间的箭线表示一项工作,工作的名称和工期分别写在箭线的上方与下方。 在上面的活动中,做饭与用餐这两项工作是相互邻接的。用餐必须在做饭完成后才能进行,因此用餐可以叫做做饭的紧后工作(或紧后工序),紧后工作一般指开始时间取决于其他工作的工作。紧后工作所依赖的工作叫做紧前工作(或紧前工序),例如,这里的做饭是用餐的紧前工作。当两项工作相互邻接时,改变紧前工作的日期(或时间)将影响紧后工作的日期(或时间)。有时两项工作可以是平行工作。有时为了说明问题的需要,人为地设置一些虚设的工作,叫做虚设工作(虚设工作用虚箭线表示,例如图14-3中的虚工作E)。 【例1】 王芳放学到晚饭前,有以下几件时要完成:A.乘公交车回家(20min),B.洗手(1min),C.淘米(2min),D.用电饭煲煮饭(45min),E.写作业(30min),F.预习(10min),G.收拾文具、书包(3min),H.听英语(10min)。试分析上述各项工作哪些是邻接的,哪些是平行工作。 【解】A是各项工作的紧前工作,B是C的紧前工作,C是D 的紧前工作,E是F的紧前工作,F是G的紧前工作,A和H可以同时进行,D和E、D和F、D和G可以同时进行,是平行工作。 【练习】 张明家来客人了,他招待客人要完成以下几件事:A.烧水(10min),B.洗茶杯(3min),C.拿茶叶(1min),D.削苹果

2017考研政治马原认识论真理与谬误知识点

2017考研政治马原认识论真理与谬误知 识点 这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与保准的错误,任何问题都是相对来看的。倘使意外发生,如果一味夸大其负面性那会随之带来很多负面的情绪,继而波及平静的生活,破坏良好的心境等等,换角度考虑之,一件事情发生,也许我们可以在繁忙的生活之中抽身,也或许吃一堑长一智因此积累了更多的智慧。现实生活中的道理如此,从政治学科认识论的角度分析关系则更加明确和清晰。下面就为大家梳理认识论中的真理与谬误的知识。 1.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真理发展的过程,不仅是相对不断趋近绝对的过程,而且还是不断同谬误作斗争并战胜谬误的过程。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 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但是,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①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②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③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的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2.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真理角度看:①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真理的检验标准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去寻找,而要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实践角度看: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结起来并加以对照,从而检验主观同客观是否相符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和扩大真理范围的重要手段,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实践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真理的含义及其特性资料

真理的含义及其特性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的本质和规律的相关论述。我们知道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那么这种反应与客体是否相符合呢?如何判断认识与客体是否相符合呢?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与主体的需要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这就涉及到真理与价值的概念。那么什么是真理?真理与认识有什么关系呢?真理有哪些特性呢?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两段名人名言,看看他们对真理的解说:首先看马克思所说的:“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越灿烂。”第二段话是爱因斯坦所说的:“追求客观真理和知识是人的最高追求和目标。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类似的论述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再详细列举,从这些名人对真理的赞美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真理是美好的,真理是值得追求的,因此对真理的探索吸引了众多哲学家、文学家等青睐。但是要想探索真理,首先要从理论上探究什么是

真理?真理有什么特点?真理的检验标准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这也是我们第三章所要学习的内容。那么这一节呢,我们先来一起学习一下真理的概念及其特性。 什么是真理呢?我们可以看一下课本上给出的定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好的,看完这个概念后,我们对真理的属性有了一个大概的界定,真理是也是一种认识,只不过这种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真理既然属于认识的范畴,那么它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好的,我听到有人说主观有人说客观,其实呢,真理是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的,这也就涉及到真理的特性,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首先,为什么说真理具有主观性呢?从定义上来看,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在思想和观念上的反映,也就是说在形式上,真理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它属于认识范畴,因此它是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 真理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二者有着原则的界限,不能混淆。 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统一的 真理和谬误同属认识范畴,二者之间又相互依存,存在着统一的关系。这种统一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 1 )真理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①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是说,任何个人、任何阶级、任何社会集团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发生认识上或行动上的失误,人们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只有正确的科学见解而毫无错误。人类认识的发展表明,后一代人总是要纠正前一代人的错误的,纠正错误的过程,就是真理同谬误相比较的过程。 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来看,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5页。)为了判明真理,人们必须拿谬误作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只要善于比较,善于从错误中吸取经验,就能发现和发展真理,因为,“不是冤家不聚头”。 ②真理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是说,人类认识的发展表明,某一种观点、理论、学说,在其刚刚提出时,究竟是真理还是谬误,有时是很难分辨的。有些是真理的学说,人们往往认为它是谬误;有些实际上是谬误的东西,却被当时的大多数人误认为是真理。人们发现和接受真理的过程,同时也就是真理同谬误作斗争的过程。真理在斗争的过程中会越辩越明,显示出其巨大的生命力,并日益得到丰富和发展;相反,谬误则会在斗争中日益暴露其本来的面目,为大多数人所抛弃。 ( 2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30页。) ①真理转化为谬误

2017年考研政治认识论知识点:真理与谬误

2017年考研政治认识论知识点:真理与 谬误 众所周知,这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与保准的错误,任何问题都是相对来看的。现实生活中的道理如此,从政治学科认识论的角度分析关系则更加明确和清晰。作者就为大家梳理考研政治认识论中的真理与谬误的相关知识,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1.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真理发展的过程,不仅是相对不断趋近绝对的过程,而且还是不断同谬误作斗争并战胜谬误的过程。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 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但是,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①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②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③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的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2.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真理角度看:①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真理的检验标准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去寻找,而要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实践角度看: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结起来并加以对照,从而检验主观同客观是否相符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和扩大真理范围的重要手段,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实践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我们必须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做是全部人类实践即无数个别的、历史发展着的、整个社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既可防止唯心主义

规划概念知识

规划概念知识汇总 (一)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一种专门用于管理地理空间分布数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它使用直观的地理图形方式来录入、管理、显示和分析与地理空间相应的各种数据,在数字地球的构想中发挥极重要的作用。它是建立在地球科学和信息科学基础上的边缘科学,在当今社会面临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强烈的应用需求下应运而生。 近30年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已进入了实用的阶段并成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它将空间信息的处理与属性信息结合起来,使人们不仅知道存在什么样的信息,而且知道其发生在什么地方,及其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变化。目前它正向与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一体化的方向发展。GIS是处理和分析应用空间数据的一种强有力的技术保证,而遥感是GIS的重要信息源,它只有输入GIS,才能发挥遥感信息的最大作用。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成为政府部门、科技人员的一种重要的技术工具。 地理信息系统从其应用功能划分,包含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区城性地理信息系统和综合性(含RS与GIS一体化)地理信息系统;从使用对象来划分,有应用于政府部门的公用事务GIS和应用于企业部门的商业性GIS两类。 地理信息系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应用十分广泛,如自然资源的管理利用、农业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军事、交通运输、工业布局、环境保护、人口普查、国家海洋等。 通常,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要求较大的存储空间,可能会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局域网上。 (二)城市交通规则 城市交通规则是了解城市地区内现有的交通形态和土地的使用情况,研究目前的交通路线及设施是否合理,是否足够,应如何加以改进,以配合将来城市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走向预定的目标。 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有关部门负有监督实施城市交通规划的职责,因此,城市交通规划的制定是政府行为,具有指导作用。城市交通规划分两个阶段进行,即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阶段和城市交通项目规划阶段(或道路交通网络规划阶段)。 城市交通战略规划是长期的方向性规划,它主要确定土地使用、交通网络和交通政策的重大发展方向,包括根据各种性质的用地、建筑和人口分布等,确定未来的城市客、货交通需求和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

真理与谬误(综合)

真理与谬误 原理: 1.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反映;谬误是同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2.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和谬误人类认识中的一对永恒的矛盾,他们既是对立的又 是统一的。 (1)真理和谬误相互对立是就认识确定的对象和范围来说的。 在确定对象和范围内,与对象相符合的就是真理,与对象不符合的,就是谬论。 在对象确定的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 (2)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化。 ①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谬误。因为人在认识过程中,可能偏离真理的具体性和全面性。其一,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就会变成谬误。其二,真理又是全面的。具有全面性的真理是对客观现实尽可能全面的真实反映,它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每一个原理都同其他原理处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之中。 ②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转化为真理。当人们把超出特定对象、条件、范围的错误认识加以纠正,使之重新与其所应用的对象、条件、范围、内在联系相符合时,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对自己所犯错误进行深刻反省,认真吸取教训,努力加以改正,是获得真理、避免谬误的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3.启示: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关系表明,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 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也是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必须勇于坚持、修正错区,树立终身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案例与评析: 案例一:在确定对象和范围内,与对象相符合的就是真理,与对象不符合的,就是谬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铁球下落,重量重的一定先着地,且速度快。而伽利略通过多次试验证明,铁球下落后同时着地,其速度与质量无关。

考研政治马原认识论专题:真理及其特征

考研政治马原认识论专题:真理及其特征 在历年政治考题中,认识论的特点就是出题知识点集中而且反复,今年恐怕也不例外,像认识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等依然会有题目出现。下面勤思考研整理总结了认识论这部分内容供大家复习参考。 真理及其特征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一元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②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①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③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 有限度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三)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到条件的制约,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四)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 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2017考研的钟声已经敲响,考生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赢得胜利,在此阶段考生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全身心的投入到考研这场战役中去。

2018考研政治:马原重点之真理与价值_毙考题

2018考研政治:马原重点之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②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①真理的绝对性有三层含义: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b.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c.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a.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b.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 c.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③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 b.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相一致的; d.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 (4)真理和谬误 ①真理发展的过程,不仅是相对不断趋近绝对的过程,而且还是不断同谬误作斗争并战胜谬误的过程。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他们是性质对立的两种认识;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2、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马哲“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考点及真题简析

马哲“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考点 及真题简析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是马哲里面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年政治考试的重要考点。基于本考点的重要性和理解上的一定的难度,特划出此知识点做一简要分析。 在2010年考研政治试题分析题第一题中,材料选取的是梅兰芳在舞台上变“失误”为“经典”的例子,用哲学上的话说,那就是“变谬误为真理”、“变失败为成功”的意思。材料在结尾部分这样总结道,“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最后一段作为结论的话实际上已经点名了本题的考点,那就是“真理与失败、成功与失败”。本题设置的问题包括“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三个问题三个角度,一个是“错误为什么难免”,一个是“错误为什么可以转化”以及针对这个例子的方法论启示。 题目设置难度都不大,设置角度都很易懂。所以,只要审准了题目的问题项,答案都很容易给出。 真理与谬误这一知识点之前讲解的是认识论所涉及的认识的主体、客体、认识的来源、认识的规律,而真理与谬误涉及到的就是认识的结果。认识的结果分两种,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正确的认识,叫做“真理”;反之,不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错误的认识,叫做“谬误”。真理与谬误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它们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 在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解释之后,接着就是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关系,也就是区别和联系,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就可以归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术语“对立统一的关系”。认识这样的一对关系有着普遍的共同点,那就是经常涉及到的几组词汇,比如“互相区别、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分离;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具体到这一对关系,二者是“互相对立、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 首先,二者互相对立,也就是说真理是正确认识,谬误是错误认识,二者有着各自的规定性,也就是各自的“质”,这是不容混淆的。 其次,二者相互联系。联系的一方面是真理的发展需要与谬误相比较、相斗争来实现。另一方面是二者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以转化为真理。这一点是重要考点,特别是第二个方面,是历年考试出题的容易出题点,所对应的例子很容易抓取。需要注意的是,真理与谬误理论上存在的可互相转化性,是现实中真理与谬误事例得以转化的前提,也就是说,二者理论上的可行性论证或提供了现实中的可行性。 理论的互相转化性是上面分析题第二问答案的一方面。 在这一点中,有一个真理谬误转化的前提问题,也就是说真理和谬误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相互转化,转化是有条件、有限制的。比如,上述分析题第二问,在回答了谬误转化为真理的理论可能性之后,还要提及现实的可行性,这里就涉及到了“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问题,正如参考答案中所言“梅兰芳对剧情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自身具有深厚的艺术实践功力”,这是本题的得分点,是作为答案的第二个要点出现的。所以,如果想完全覆

计划概述--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计划概述--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本章掌握的主要概念和问题 计划计划的性质计划工作的重要性 计划的类型计划编制的过程和方法战略计划 滚动计划法 核心知识 第一节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一、计划的概念 计划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本章中主要使用的是狭义的计划概念。 计划就是预先决定要去做些什么,如何做,何时何地做和由谁做。计划是在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之间铺路搭桥。它使那些本来不一定发生的事情变成有可能发生。虽然准确地预计未来是不容易的,人们无法控制的因素可能会干预拟订得很好的计划,但如果不去做计划,许多事情就只能听之任之了。计划工作是一种需要运用智力的过程,它要求高瞻远瞩地制定目标和战略,严密地规划和部署,把决策建立在反复权衡的基础之上。所以,为了把计划工作做好,使编制的计划能够顺利实现,计划职能和其他管理职能一样,必须按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去执行。实践表明,计划工作中的许多失误,就是因为对这些基本的东西缺乏了解所致。 二、计划的性质 计划的性质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目的性 每一个计划及其派生计划都是旨在促使企业或各类组织的总目标和一定时期目标的实现。当然,在计划工作开始之前,这种目标可能还不十分具体,计划就是起始于这种不具体的目标。具体地说,计划工作首先就是确立目标,然后,使今后的行动集中于目标,并预测和确定哪些行动有利于达到目标,哪些行动不利于达到目标或与目标无关,从而指导今后的行动朝着目标的方向迈进。可以说,没有计划和目标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 (二)首位性 计划工作在管理职能中处于首要地位,这主要是由于管理过程中的其他职能只有在计划工作确定了目标之后才能进行。没有计划工作,其他工作就无从谈起。 计划工作在管理职能中处于首要地位,不仅因为从管理过程的角度来看,计划工作先于其他管理职能,而且还因为计划工作影响和贯穿于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中。计划工作对组织工作的影响是,可能需要在局部或整体上改变一个组织的结构,设立新的职能部门或改变原有的职权关系;也可能是需要委任新的部门主管,调整和充实关键部门的人员以及培训员工等。而组织结构和员工构成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领导方式和激励方式。计划工作和控制工作更是密不可分。未经计划的活动是无法控制的,因为控制就是纠正脱离计划的偏差,以保持活动的既定方向。没有计划指导的控制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人们如果事先不了解自己要到哪里去(这是计划工作的任务),那么也就无法知道是否正在走向要去的地方(这

【马原】第十四天 真理与谬误

让有理想的人更加卓越! 十五天掌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仅摘选前三章内容:绪论、唯物论与辩证法、认识论) 第十四天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真理发展的过程,不仅是相对不断趋近绝对的过程,而且还是不断同谬误作斗争并战胜谬误的过程。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 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但是,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①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②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③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的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2.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真理角度看:①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真理的检验标准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去寻找,而要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实践角度看: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结起来并加以对照,从而检验主观同客观是否相符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和扩大真理范围的重要手段,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实践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1

物料需求计划的概念和特点

一、物料需求计划 MRP的概念 物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仅指原材料而言,而是包含原材料、自制品(零部件)、 成品、外购件和服务件(备品备件)这个更大范围的物料。因此,这是一个广义的物料。 对于各种物料的管理并非仅仅是对物料的库存管理,而是包括建立科学的、系统的物料 需求计划;协调和控制各部门适当数量的物料。在物料管理中,一方面要满足生产过程中的 物料的充分供应,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进行而不发生中断;另一方面又要控制物料储备量的 限度,减少所占用的流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降低产品成本。我们已经了解物料管理中的订货点方法是根据需要量,提前期和安全库存来维护需求而决定何时订货。物料管理中另一种方法是物料需求计划方法。 物料需求计划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是60年代在美国出现,70年代发 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技术和方法。MRP是根据何时主生产计划表上需要物料来决定订货和生产 ,从理论上来看,是比较占优势的一种方法。但是,在计算机应用之前,人工需用6~13个星期计算物料需要量,因此也只能按季度订货,这样的话,MRP方法也不见得比订货点方法优越。然而,应用计算机之后,情况就大不同了,计算物料需求量的时间被缩短至1~2天,订货日期短、订货过程快,可以由每季订货改为每月。因此,MRP成为人们公认的物料管理的好方法。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增强,许多企业每个星期重新研究订货量,这种根据实际情况进 行计算的能力使订货期缩短为每个星期。这样,物料的"需求期"更加明确,经过了大约十年 ,人们渐渐感觉到订货必须按照主生产计划才能更有效。人们逐渐地认识到,主生产计划应 该是代表工厂中真正能生产的物料,才能保证物料需求计划中计算出有用的需求日期。如果主生产计划表上有许多不可能生产的物料或者因为原料缺乏而不能进行制造的物料,MRP便不能发挥作用了。然而,根据缺料情况计算出来的缺料表确是一个实用的MRP。因此,也就有了所谓的优先计划。 缺料表的理论是基本而实用的。从主生产计划上可以了解工厂将要生产什么,然后从物 料清单查出所要的物料,根据所要的物料查核物料库存量,列出一张缺料表。 如果使用计算机进行以上工作,把主生产计划输入至计算机中,物料清单和库存量分别 储存在数据库中,经过计算机计算,便可以输出一份完整的物料需求计划了。 物料需求计划方法克服了许多缺料表使用上的难题:计划的期限能延伸至1~2年,计划 的周期可以每周、每天或者是随机的;计划变动的修改方便灵活。 在制造业里,缺料表才是真正的计划系统。人们可以预测未来一年里会有什么物料短缺 。虽然主生产计划表还是会有改变,但是物料需求计划有可能跟着改变,解决未来的物料短 缺不是等到短缺发生后再进行,而是事先根据MRP的计算而产生一份计划表了,这样就降低了 库存量,压缩库存资金,降低成本。 计算机使物料需求计划成为一个可行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基本逻辑是: ·我们将制造什么?(按主生产计划制造) ·用什么东西来制造?(根据物料清单) ·我们具备些什么?(库存) ·我们还需要些什么?(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 MRP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需求和预测来测定未来物料供应和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方法。它 提供了物料需求的准确时间和数量。 并非所有的不使用订货点方法的物料管理都是属于MRP系统,因为MRP系统并不是仅仅代

§14.1编制计划的有关概念

课堂教学教案

教学实践 一、情境引入 周日,妈妈要求大弟和小弟完成一些家务活动,活动项目及所需时间如下表. 要求从上午9点开始动手,到中午12点前结束,以保证两人能在12点外出参加学校活动.请你为哥俩设计一份可行的工作计划. 活动代码 活动项目 时间/h A 收拾房间 2 B 做饭 1 C 用餐 0.5 D 洗碗 0.5 【总结】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本章我们将学习编制计划的原理与方法的算法. 二、讲授新知 1、编制计划的有关概念 (1)形如表14-1的表叫做工作明细表. (2)表中的每项活动叫做工作或工序. (3)完成某一工作需要的时间叫做工期或工时. (4)当两项工作是相互邻接的时,如用餐必须在做完饭后才能进行,则用餐是做饭的紧后工作或紧后工序;做饭是用餐的紧前工作或紧前工序. (5) 为了说明问题需要,常人为地设置一些虚设的工作,这些工作叫做虚设工作. (6)有时多种工作可以同时进行,这些工作叫做平行工作. (7) 我们把形如下面的这样的图叫做工作流程图. 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有很多事情,要进行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 让学生讨论思考,提出建议,出最合理的计划 根据探究讨论中的具体实例给出概念,力解决中理解概念 再次结合同学给出的计划方案分析理解各基本概念

图中的小圆圈叫节点. 节点之间用箭线表示一项工作.上方标工作,下方标工时. 2、例题与练习 例1、王芳放学到晚饭前,有以下几件事要完成:A.乘公交车回家(20min);B.洗手(1min);C.淘米(2min); D.用电饭煲煮饭(45min); E.写作业(30min); F.预习(10min);G.收拾文具书包(3min);H.听英语(10min);试分析上述各项工作哪些是邻接的,哪些是平行工作. 解:A是各项工作的紧前工作,B是C的紧前工作,C是D的紧前工作,E 是F的紧前工作,F 是G的紧前工作,A和H可以同时进行,D和E、D和F、D和G可以同时进行,是平行关系. 练习:教材P130 练习 例2、妈妈早上起床至上班前需要做以下几件事:A.洗漱(10min);B.吃早饭(10min);C.整理床铺(5min); D.煮鸡蛋(15min); E.洗碗(5min),试分析上述各项工作之间的先后关系,并画出工作流程图,设法使妈妈完成全部工作时间最短. 分析:A,B,E之间存在先后关系,D,B,E 之间也存在先后关系,其中D与A,D与C是平行关系,可以同时进行. 练习:做西红柿蛋汤有以下几道工序:A破蛋(1min);B洗西红柿并切好(2min);C水中放入西红柿加热至沸腾(3min);D沸腾后倒入鸡蛋加热(1min);E搅蛋(1min). (1)分析上述工作的先后关系,画出工作流程图; (2)做这道西红柿蛋汤最短需要多少时间?解:B先于C,A先于E,C先于D,其中C与A,C与E是平行工作, 最短需时6min. ” 通过例 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 体问题中的各个数学概念 通过练习, 概念的理解, 下面画工作流程图做好铺垫 通过例 说明怎样画简单的工作流程图 通过练习, 学生动手实践,步掌握画工作流程图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