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对巴西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

腐败对巴西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
腐败对巴西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2

腐败对巴西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

摘要:腐败是阻碍巴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作为拉美的经济大国,巴西因腐败而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外国投资减少、外债负担加重、私人资本外流、收入分配不公、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扩大以及社会政治动荡。研究腐败对巴西的影响对于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期的中国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词:巴西清廉指数制度性腐败

■欧阳福军孙兴涛

巴西是拉美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其经济与拉美其他国家一样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渐陷人了高财政赤字、高通货膨胀和巨额外债的经济衰退与恶化的窘境。近年来,一些拉美国家的经济已经开始出现好转的迹象,但是巴西经济仍然步履艰难,其发展仍然潜伏着难以克服的深层次危机,前景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是腐败制约和影响了巴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巴西腐败状况分析

巴西是拉美最腐败的国家之一,在透明国际组织公布的“2005年清廉指数”世界排名中,巴

西位居第62位,得分仅为3.7,比世界上清廉度最高的冰岛得分少6分,比拉美最清廉的智利少3.6分。这是巴西连续三年清廉指数排名下滑。巴西的腐败状况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腐败极其严重,政治道德极端堕落

巴西一些议员为了自身或本党利益,偷按邻座缺席议员的表决器。据统计,1991年前11个月,这类议员被查出就有36名之多。2001年11月,巴西参议长马加良斯也因此被迫辞职。1994年11月,巴西前总统之女罗塞亚娜·萨尔内在竞选中宣传对手买凶杀人,从而成功当选,后经查属造谣诬蔑。

(二)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盛行

1 991年巴西联邦众议院新议员刚就职一个月,大刮这种裙带风的就有11 6名议员,占议员总数的20%以上。而在上届巴西众议院里就有1168名“职员”是议员们的亲属。在巴西各级司法机关里,各级官员的亲属就多达2.8万人以上。

(三)贪污贿赂蔚然成风

巴西许多政府高官利用手中权力对经济生活进行广泛干预,以权力换取金钱,实现权与钱的肮脏交易。1 993年,巴西联邦政府财政预算委员会主任桑托斯一次性接受一名众议员8O万美元现金和3O万美元存折的贿赂;2o00年圣保罗市政府拨款修建圣保罗地区劳工法庭大楼,十几位高级官员从中非法贪污资金达1.65亿雷亚尔(约折合1亿美元):巴西米纳斯钢铁厂总计投资7O亿美元,年盈利2.3亿美元,而政府官员仅以15亿美元出售给关系户。巴西官员的腐败行为,使国家蒙受了巨额损失。1994年,巴西政府在<腐败问题白皮书》中承认,各级公务员每年非法侵吞的公款使联邦政府的投资损失4O%,折合近2∞亿美元。

(四)法律纰漏纵容助长腐败行为

1992年奥塔维奥卷走1200万雷亚尔巨款后逃跑,但他竟然可以在1998年大选中当选为联邦参议员!巴西法律规定,参议员享有刑事豁免权,司法部门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只有到2∞7年他任期届满之后才能调查处理,如果他2006年再度当选,则其刑事豁免权将再延续8年。2000年《请看》周刊指出,类似奥塔维奥涉案的议员初步调查就有28人之多。

(五)司法体制软弱懈怠,治腐措施迟缓无力

1992年,巴西总统科洛尔由于受贿被参议院做出弹劾并被剥夺政治权利8年的决定,司法机关出具了4万张有问题的支票、几公里长的电话账单、上百万张受贿收据??但是最后法官判决科洛尔无罪。

巴西腐败犯罪基本上没有追缴制度,许多贪官挪用公款、收受贿赂的行为一旦被揭露,顶多是被免除公职,而所得的财物基本上无人追究,这就使许多贪官在利益驱使下几乎无所顾忌。因此在巴西腐败形成一种制度承袭并蔓延开来,其对巴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十分巨大。

二.腐败是制约巴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

巴西经济很不稳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时有倒退,这既非天灾,亦非战乱所致,而是严重的腐败所致,腐败对巴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腐败导致进入巴西的外国投资总额下降

哈佛经济学家魏尚进指出,东道国流人的外来直接投资水平与该国的腐败程度具有在统计意义上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自2000年以来,由于巴西国内腐败状况的恶化,每年吸纳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出现大幅度的减少。2000年进入巴西的外国投资额为304.98亿美元,到2004年下降为86.95亿美元,降幅高达71.5%。外国投资的减少导致经济增长乏力。

(二)腐败使巴西走上大肆举借外债的道路

腐败导致私人投资不足,巴西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大肆举借外债进行公共投资,背上了沉重的外债包袱,腐败又使公共投资的效率十分低下,投资项目大量亏损。在外债资本的投入时期,巴西经济出现暂时繁荣;而当外债到期还本付息时,巴西政府因财政收入不足而难以还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2003年9月2日联合发表的季度报告显示,在176个发展中国家中,巴西2002年的外债余额为1919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之首。据巴西商报报道,2004年巴西支付外债利息高达1 282.56亿亚尔。持续的还债压力使巴西经济雪上加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巴西政府举借外债进行公共投资的经济政策是无益于饮鸩止渴。

(三)腐败严重阻碍巴西国内私人投资

腐败使私人资本面临诸多无法预料的危险,如政府失信、官员勒索、黑社会骚扰、社会秩序不稳定等。巴西作为一个国际资本流动管制较宽松的国家,大量私人资本必然会因为国内腐败而到境外寻找更好的投资环境,从而加剧了经济的疲弱不振,这使偿还外债更加困难。巴西政府为了还本付息,采取两种做法:一是通过发行公共债券筹集资金,发新债还旧债,导致公共内债飙升,造成巨额的财政赤字,形成财政上的恶性循环:二是借助于提高税率、加重税收,从而使企业和国民,尤其是中小企业和低收入民众的负担进一步加重。200O年,巴西联邦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44%:2001年,这一比例上升到36%,大大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公共赤字和税收的增加不过是扬汤止沸,它抑制了投资,使巴西每年的投资比率始终在16%-18%之间徘徊。由于投资减少和消费持续低迷,经

济衰退就会随即出现。

(四)腐败导致了收入分配不公,失业率上升,贫困人口增多

腐败扭曲了国民财富的分配结构,它使腐败分子在不付出辛劳的情况下,占有相当一部分国民收入,与腐败分子勾结的企业也从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到便宜,广大人民成为被掠夺者,社会贫富差距因之扩大。巴西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和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据巴西地理统计局统计,巴西在收入分配集中方面仅好于斯威斯南、尼加拉瓜和南非,居世界倒数第四位。在巴西,2O%的最富有者占有国民收入的63.8%,而2O%最贫困者仅占有国民收入2.5%,且巴西的收入分配有日渐悬殊的趋势——1960年巴西最富有者的平均收入是2O%最贫困人口平均收入的3O倍,而到1 999年,这一比例扩大到74

倍。联合国发展计划署2ooO年对1 74个国家的统计显示,巴西2O%最富有家庭的人均收人为21 134美元(相当于发达国家水平) 是2O%最贫困人口平均收入(828美元)的25.5倍。2002年12月《圣保罗页报》和联合国人口基金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巴西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为5400万,占总人口的32.1%,人均月收入低于最低工资(1OO雷亚尔) 的1/2,其中500万人没有任何收入来源。2001年《请看》周刊指出,如果巴西的腐败减少一半,可使儿童死亡率减少51%,或使收益不公减少54%,或使日可支配收入不足2美元的贫穷人口减少一半。腐败使贫富差距扩大,导致社会民众对政府的强烈不满。近年来,巴西群众反腐败呼声日益高涨,对政府形成强大压力。2∞5年8月1 7日数以万计的巴西群众在首都巴西利亚的国会大厦前展示象征政府官员腐败行为的模型(藏人内裤的赃款),呼吁政府制止腐败行为。

(五)腐败影响经济发展,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继而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影响到政治的稳定由于腐败治理不力,自2O世纪8O年代起,随着债务危机和经济衰退,巴西社会治安状况迅速恶化,暴力活动增加,成为世界上暴力犯罪最为猖獗的国家之一。联合国预防犯罪委员会1997年统计,在49个国家中每1O万居民中因暴力死亡的人数比重,巴西为29.1 7人,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牙买加(31.6人/1O万居民)和南非(64.6人/]O万居民)。暴力活动已经成为巴西人口死亡的重要原因。三、巴西腐败状况对我国的警示巴西要走出腐败的泥沼并不容易,因为腐败在巴西盛行已久,形成了一种制度性腐败。一方面,许多政府官员、大地主、大企业家都牵涉其中,这些人是腐败的既得利益者,也成为治理腐败的巨大障碍,他们在巴西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法律为腐败提供了种种庇护,修改这些法律决非朝夕之功,但不修改法律,反腐败就无从着手,也就是说,治一人之腐败易,治制度之腐败难。巴西腐败状况对我国廉政建设具有很强的警示性,我国的腐败状况也较为严重,在透明国际的清廉指数排名经常在巴西之后,一些腐败分子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或携巨款逃往境外,或千方百计与某些政府官员勾结在一起,寻求保护伞。而一些部门在立法或制定规章的过程中,恣意扩大自己的权力,推卸应有的责任,滥增审批事项,扩大对市场的干预,设置冗繁的行政手续,为权力寻租大开方便之门。这种情况蔓延日久也会形成制度性腐败,而制度性腐败一旦形成,其治理将十分困难。20005年初,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防治腐败。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保证作用。”因此,从制度上反腐,避免腐败制度化,是治理腐败的根本出路。口

注释:

1、郭元增,巴西反腐败何其难,国际观察,2000,P3

2、姜士林,惩治国家首脑贪污纪实,P410,青岛出版社,1999,3,P1

3、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一巴西实例研究报告,P54,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P1

4、巴西《2001年四月年鉴》,P112

5、参见http://news.sina.com.cn/w/

2005-08-1 9/1 54367341 64s shtml

巴西宏观经济分析

巴西宏观经济分析 经济概况 巴西拥有拉美最为完善的产业体系,经济实力居拉美首位。历史上巴曾经一度是单一农业经济国家,蔗糖、咖啡等为其主要经济作物。20世纪初,巴西开始工业化进程。从五十年代起,巴西推行“进口替代”经济模式,并依靠大量举借外债获得了经济腾飞,其中1967-1974年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1%,创造了“巴西奇迹”,并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其后近30年的时间里,巴一直为外债和通货膨胀所困扰,经济发展陷于停顿。1994年7月巴西推出“雷亚尔计划”,以联系汇率制为核心,成功地控制了长期困扰巴经济发展的恶性通膨问题,使巴经济在1994年至1997年出现了一个稳定增长的时期。但巴政府依赖举债来维持雷亚尔汇率稳定,财政和经常性项目双赤字问题日益严重,对外资依赖急剧加深。1999年,在经历了多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经济萧条后,巴被迫于1999年初宣布采取浮动汇率制,转而执行以控制通膨为核心的经济政策。造成当年雷亚尔兑美元大幅贬值。国内通膨率短期内急剧上升。由于巴政府执行了正确的经济政策,和严厉的财政调整措施,增收节支,巴经济迅速走上恢复之路,2000年经济增长达4.46%,通膨也基本得到了控制。2001年受全球经济不景气、阿根廷经济危机和国内电力危机影响,巴经济增幅仅为1.51%。 巴西主要经济指标年度表 年份GDP GDP增 长率 通货膨胀指 数 失业 率 消费投资政府 净出 口 2001 510.38 1.3 106.835 3.32 461566378976.00 55.76 109822743273.42 2644 2002 460.61 1.9 115.836 2.44 416421517670.00 61.7 104111714246.30 13130 2003 505.54 0.5 132.961 2.19 449,184,785,183 62.24 107099484905.99 24824 2004 603.78 4.9 141.738 2.09 524,387,132,380 62.59 127613250139.85 33693 2005 795.67 2.3 151.49 1.9 707274912555.00 43.23 175630442795.35 44757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崔宝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三个年头之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抱有足够的信心和满心的期待。 下面浅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的个人见解。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主要是依靠投资带动。而这种集中于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不仅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同时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在参与全球贸易分工过程中,随着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劳动力和劳动技能的持续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是资本投入与GDP产出同步增加的现状,而没有出现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因此我们不需过于担心世界经济放缓和外贸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GDP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约6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5万亿,但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主要因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延续“黄金发展期”态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的凸显、各种挑战日趋严峻的态势,社会、经济的整体转轨正在经受历史性的考验的缘故。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目前正处于调整和改革期,虽然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也只是经济增速的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衰退阶段。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

经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变化: 首先,挤出了“泡沫”,缓解了通胀压力。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效益,对此企业要引起自身发展的关注点,不可以盲目扩张的方式获取利益。 其次,结构向优化改善方向发展。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发展较为稳健。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1-5月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MI平均为55.7%,明显高于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PMI平均为48.9%-52%之间。这些方面反映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不断改善。 第三,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公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尚需巩固。另一个方面是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小企业受政策利好带动,年初曾出现短暂回升,最近三月持续回落,反映小企业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发展战略)我国经济的发展靠什么

我国经济的发展靠的是什么 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来拉动,这是已被世界所公认、被世界经济发展所证明、被理论界所肯定的事实。然而,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在这三驾马车上施力和侧重是不同的,这三驾马车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出口主要是净出口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从2002年突破50%以后,逐年提升,一直在60%以上,2008年由于后几个月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达到约58.5%,但是外贸依存度过大带来的负作用由于这次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急剧下滑而暴露无疑,面对持续的金融动荡和实体经济下滑的严峻局面,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推动措施,主要靠哪驾马车来“继续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我们当前更加关注的课题。有人主张主要靠消费,有人主张靠投资。根据我的分析,应该在逐步降低我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基础上(最理想的是经过几年努力,使我国外贸依存度保持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下),短期内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并坚持不懈地提高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增加消费、增加国内需求,来最终保证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一、抓住危机带来的机遇,坚定信心,使危机成为这一特殊时期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驾马车 始于2007年初的美国次贷危机使人又一次更加地清醒地感受到蝴蝶效应。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紧接着第三大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高盛、大摩被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全球最大保险公司AIG因财务困境,美联储不得不拿850亿美元资金救助,华盛顿银行倒闭成为美国历史上倒闭的最大规模的储蓄银行,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演化成国际金融危机,随之不长时间就演变成为一场国际性、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关于巴西和印度经济发展主要特征的比较研究

关于巴西和印度经济发展主要特征的比较研究摘要:巴西和印度,作为“金砖国家”的两名重要成员,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全世界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与日俱增,也对现有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是发展中国家里正在迅速崛起的代表。两国的经济特征和发展道路有相似之处,也各有特点,探究两国经济特征异同背后深层的产业结构及变化,可以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巴西;印度;经济增长;产业结构 一、概述 巴西和印度的经济特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两国都是发展中的大国,都有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和资源丰富、工业化起步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特点,但都以不同的发展模式走向了经济振兴之路。 巴西的工业化起步相对较早,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进入了次发达国家的行列,20多年前就具备了冲击经济大国的基础条件,但由于通货膨胀久治不愈,患上既攀不上发达国家、又没有廉价劳动力优势的“拉美病”,被全球经济边缘化了30年,现在,它终于走出了低谷,凭借连续多年的强劲经济增长,走上了与西方大国直接对话的讲坛。 印度的工业化进程相对较晚,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初期,但在软件、制药等产业领域已处在国际先进水平,印度开发的软件在全球各大公司企业中广受欢迎,印度也因此被称为“世界办公室”。印度药业也在全球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世界上约40%的“学名药”(专利期已过的药品药剂)是在印度生产的。 二、农业 1、巴西 巴西是世界农业生产和出口大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土地和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气候适宜,日照充足,雨水充沛且降水均衡,旱涝灾害较少,是世界上适于农、牧、林、渔各业全面发展的少数国家之一。 巴西的农产品种类多样,主要包括大豆、甘蔗、玉米、稻米、咖啡、子棉、

巴西中英文对照介绍

巴西 它位于亚马逊热带雨林腹地,它拥有世界第二长河流,它有"世界奇迹"耶稣山,它有宏伟壮观瀑布群,它纵情热辣桑巴,它回味纯正烤肉……这就是足球之外的巴西,值得你一游。 嘉年华(Carnival)是重要的天主教节日,人们化装打扮一番后巡游庆祝,充满街头派对气氛。巴西的嘉年华狂欢素有"地球上最盛大的表演"之称,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 巴西的嘉年华传统源于1850年传入巴西的葡萄牙文化。黑奴也获准参与到庆祝活动中来,节日期间得到五天自由,嘉年华后来因此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拉美风情。The origins of Brazilian carnivals come from the Portuguese in 1850. Black slaves became involved in celebrations, and were allowed to be free for five days during the festivities, which soon took on a uniquely Latin American feel. [里约嘉年华]巴西里约热内卢一直被视为世界"嘉年华之都"。每年仅到访的外国游客就有50万左右。里约嘉年华狂欢五天,每年二月份举行。二月是南半球最热的月份,也是巴西的盛夏。Rio de Janeiro has long been regarded as the Carnival Capital of the World. Foreign visitors alone number around 500,000 every year. Rio Carnival is a wild 5-day celebration. It usually happens in February, the hottest month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when the Rio summer is at its peak.这是一场人们唱歌跳舞、聚会狂欢的盛会。嘉年华举办期间以及举办前后的每个日日夜夜,到处是各种聚会。人们内心的真我被彻底释放,得到尽情的享乐。It is an event where people dance, sing, party and have tons of fun. There are many parties that take place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Carnival, all night and all day. It allows someone's true heart to come out and have as much fun as possible.每年的里约嘉年华都以加冕狂欢节国王"莫莫王"开场:里约市长将巨大的金银钥匙交到"莫莫王"手上。然后嘉年华活动全面开闸—— 街道、广场、俱乐部内、所有场馆里……嘉年华狂欢在整个里约城上演,并最终被"里约嘉年华游行"(也叫"桑巴游行")推向高潮。Each year's Rio Carnival begins with the crowning of the Fat King (King Momo), who is presented with a giant silver and gold key by the city's mayor. Then it is Carnival all over the place, on the streets and squares, bars, clubs and all other venues, taking over the whole city of Rio and culminating on the Rio Carnival Parade also known as the Samba Parade. [其他城市]尽管当地人称里约嘉年华为"地球上最盛大的表演",但其实在巴西其他城市,庆祝活动都在以各自不同的形式上演着。就游客数量而言,整个东北地区的规模即将超过里约。While locals describe the Rio Carnival as "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 celebrations of one kind or another will take place in cities across the whole country. The north-east region of Brazil as a whole will beat Rio in terms of visitor numbers.巴伊亚州(巴西西北部)有70万名游客光顾,其中闻名遐迩的萨尔瓦多市有15英里长的街道供人们游行,所有人均可免费参加。圣保罗嘉年华因其桑巴比赛而闻名,该市的桑巴舞蹈队各显其能,以争取有最多的观众加入到自己的游行中。In the state of Bahia – which alone will welcome up to 700,000 tourists – the city of Salvador famously dedicates a 15-miles stretch of its streets to parades, which are free for all to attend. Sao Paulo's Carnival is known for its competition for the Samba award, as the city's dance schools compete to get the most audience members involved.另一个亮点位于弗洛里亚诺波利斯(巴西东南部),该市是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者的嘉年华中心。该市会举办著名的同性恋选美大赛,决出扮装皇后和变性明星。Another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来源:宣讲家网站报告发布时间:2011-03-15 03:12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中国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发展好,把社会建设好,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 现在我们到美国或欧洲去考察,会发现和30年前大不一样,和10年前都大不一样。我们到法国凡尔赛宫都有中文说明书, 10年前就没有,这说明中国到国外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国的各种文化、政治、经济的交流也在加强,中国到国外去的人越来越多。外国人也要为中国服务,重要的旅游景点、场所都要补上中文说明书,他们欢迎我们去学习、考察,说明中国的力量越来越大。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在调整,中国应该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一是2010年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虽然人均GDP还很少,撵上美国还要好多年的历史。但是总的GDP能在全世界由过去的几十位上升到世界第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大的事件。中国的地位也在上升,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在上升,给我们提供了大的机会。二是西方强势国家现在面临大的挑战,进入缓慢发展时期,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三是亚非拉国家、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非常希望跟中国建立友好的关系,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稳定,包括我们和这些国家进行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创造一个好的条件,为我们争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战略空间。四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深远,整个全球经济出现大调整,围绕着市场、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它既要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达到富强的目标;还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发展高尚的、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达到文明的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的三个重要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实现富强,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实现民主和文明的物质基础;实现民主,是为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它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社会条件;实现文明,既为物质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又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提供精神文化条件。 (二)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多选) 邓小平在总结我国以往发展战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台阶式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经过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于1995年提前完成。 (三)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多选)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在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的"新三步走"战略。"新三步走"战略步骤是指:从2000年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20年比2010年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03年第27题:"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多选题)。第三步,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本世纪头20年我国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建设与改革的目标。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基础,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具有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扫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巴西经济特征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总人口2.01亿、国土面积851.49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五,2010年,巴西的经济总量超越意大利,位列世界第七,2011年巴西再超英国,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 一、经济发展阶段 巴西的经济增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的前八十年,巴西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而在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巴西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几乎为零。举步维艰的巴西在1994年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逐渐走出经济泥沼。进入21世纪后,巴西经济开始稳步增长。 从发展模式上来分,上世纪以来,巴西的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0—1929)为初级产品出口驱动下的巴西经济增长; 第二阶段(1929-1994)为进口替代工业化驱动下的巴西经济增长。在这一阶段又可以1975年为节点,细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29—1975)是巴西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在此期间,巴西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顺利地从低收入国家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第二时期(1975—1994),巴西在两次石油危机的外部冲击下,前阶段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种种弊端显露无疑。在内忧外患中,巴西经济陷入了实际长达二十年的“丢失的十年”。 第三阶段(1994年一至今)为新自由主义改革驱动下的巴西经济增长。在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推动下,巴西逐渐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开始复苏。 巴西经济增长在2004年后进入了稳定期,世界排名保持着稳中有升的态势。2010年,巴西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7.5%,不仅远远超过了加速发展战略中的既定目标,还实现了近八十年以来巴西最高的经济增速。在2010年的世界经济再次排位中,.巴西的经济总量突破了两万亿,并首次跃居世界第六位。 二、巴西经济增长特征 从巴西近100年的长期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巴西经济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巴西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波动性。 巴西的经济增长在过去的100年中经历了高速增长、滞涨以及缓慢复苏的一个过程。在巴西的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1964—1980),巴西经济年均增长7.8%;在巴西经济奇迹期间(1964—1967),其经济平均增长率甚至达到10%;而在巴西经济滞胀时期(1975—1993),经济波动的特性就更明显了。在短短十八年中,巴西经济增长有三年出现了负增长,五年出现了超过5%的经济增长。根据巴西经济年均增长值计算出的标准差可知,巴西在其债务危机和经济滞胀期间的经济增长波动是最大的,标准差达到4.08。1994年巴西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经济增长速度仍有小幅波动,但基本呈稳定及复苏趋势。1994年至2010年的平均增长率为2.9%。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等待处理的问题: 1、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靠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再加上在发展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时至今日,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地方都因为环境问题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当我们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制造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没有根本性转变。 3、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后, 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不断加剧的局面。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调查显示中国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增幅一直在下降,粮食产品价格下降,即使收成增产了,但收入却不见增加,地方政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农业的关注。另外,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贫富差距问题的深化,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的剧增,也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所增加。除此之外,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也较大。 4、就业和失业问题 中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个人口大国。虽然我国GDP水平已达世界前列,但人均GDP 水平在世界上始终居于落后位置。就业问题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受人民币升值,取消出口退税与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影响,沿海地区大量出口企业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情势进一步恶化。企业用工需求急剧下滑、现有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失业数量骤增。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生数目激增,求职者供过于求的现象,致使我国的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除此之外,我国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以及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这都加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这些都是中国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我国经济才可以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同样存在着不少隐患: 1、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全球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716269331.html,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全球化 作者:朱杰 来源:《商情》2009年第14期 [摘要]跨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从低迷走向复苏,并且经济增长表现良好,那么中国经济是否又将高速发展?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初期阶段表现为“横向型经济”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地,最大化的全方位追求“量”的扩张;中期阶段表现为“纵向型经济”以竞争市场为目的,重量形出击,不断完善、创新技术来深化市场需求;后期阶段表现为“纵横交错型经济”这时基本形成了全球性的少数企业的垄断形经济,既追求“量”的扩张又讲究“质”的进步。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全球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战略确定的理论基础。它深刻揭示了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经济工作 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都作出了科学的论断和精辟的阐述。正 确认识中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 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基本“瓦解”,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已大大加强,新体制的基本构架已大体确立,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第二,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基础地位得到确定并发挥了巨大作用。第三,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管理制度正在形成和发展。第四,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体制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增添了新内容。第五,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经济的机制和手段正日趋成熟和完善。第六,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及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立和实施。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行政指令性、计划纵向分配资源的方式 已基本上向多家竞争、市场横向配置资源的方式转变;实现了由凭票供应、商品匮乏的卖方市场向品种繁多、产品丰富的买方市场转变;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的经济向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经济转变;经济运行由以“短缺”为基本特征的供给约束型向以市场需求约束为主并与资源约 束相结合的类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国民经济由大起大落转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巴西的经济特点

巴西的经济特点 中国的发展速度和模式已成为巴西人和经济学家的热门话题。巴西实用经济研究所的努内斯先生告诉记者,每次去中国,他都感受到了中国的巨大变化,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中国的发展一点也不过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模式确实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穷国家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中国开始走入巴西民众的视野,无论是政府官员、记者,还是普通百姓,都对中国的发展表示钦佩,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的巴西人提起中餐眉飞色舞;有的竟与记者大谈孔孟之道;有的喜欢上了有关中国历史的书籍,琢磨起许多深奥的问题。 近年来,巴西媒体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普遍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模式取得了很大成功,既帮助了巴西,也为巴西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巴两国贸易额从2000年的28.45亿美元猛增到2004年的123.59亿美元。 中国已成为巴西第三大贸易伙伴,特别是中国对巴西的铁矿石和大豆 等产品的需求,拉动了巴西经济增长,为巴西连年取得贸易顺差做出 了贡献。 巴西工商贸易发展部长弗兰认为,巴西的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中国和印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长远的发展计划。中国虽然实行了市场经济,但国家宏观、微观调控措施仍十分有力,对未来的发展思路清晰,提出并制定了到2010年将GDP翻一番的发展目标。中国“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 越来越多的巴西专家认为,巴西在发展经济和提升自身影响力的过程中,应当参考“中国模式”,走出自己的路。 人口只有中国的1/9 可耕地是中国的3倍 无论从国土面积、人口,还是经济实力来看,巴西都是南美,乃至拉美的大国。巴西国土面积约850多万平方公里,占南美洲的48%。在保持世界最大的咖啡、可可、甘蔗生产国地位的同时,巴西大豆、柑橙、牛肉、肉鸡的产量和出口量也跃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此外,巴西钢铁、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多数中国的经济学家认为,无论是从GDP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工业生产的增长来看,中国经济基本上已经呈现比较明显的回落趋势,宏观调控效果明显。但是,根据谢国忠等人的分析,官方公布的GDP数据似乎与经济的总体表现不一致:三季度固定资产比上季度增长了%;商品贸易余额比上季度增加了104亿美元;M2供应量再次回升;人民币新增贷款加速增长;工业生产减速也很有限.过度投资、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不良反应开始出现,主要是企业拖欠贷款、产成品积压等问题。鉴于此,要说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软着陆还为时过早。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新一轮的经济过热,宏观调控的力度不能放松。 中国经济减速有限 GDP数据似乎表明今年中国经济会实现软着陆。2004年三季度GDP增长率为%,比预期的略高,但比2004年二季度和2004年一季度的%和%已有所下降。截止到目前,中国GDP年增长率为%,但仍远远高于过去五年平均8%的水平。鉴于上两个季度经济增长减速不明显,在我们看来,紧缩政策的效果有限,明年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增加。由于官方对去年GDP数据进行了向上修正,从%修正为%,我们调低了2004年GDP增长率的预期,从%下调至%。但对2005年的预测保持不变,GDP增长率仍为7%。 从名义值来看,2004年三季度GDP总计为万亿人民币,年增长率达到%,比二季度放慢了个百分点。然而,官方公布的名义增长率似乎与三季度的经济总体表现不一致:1)2004年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季度增长了个百分点,零售业仅下降了个百分点;2)三季度商品贸易余额达到了115亿美元,而二季度时仅为11亿美元,因此,四季度企业收入应会大幅增长。 再来看看三季度的工业情况,第一产业实际增长率为%,大概是自1990年以来增长最强劲的一个季度,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实行了农业改革政策。同时,三季度服务业增长率从二季度的%加速至%。但是,三季度制造业和建筑业总体增长率从二季度的%下降到%。 最新经济数据显示紧缩政策效果有限

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做出“今后一个时期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一判断的具体依据是什么,从国际和国内的形势来看,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仍然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环境看,尽管全球金融危机一度冲击全球化的进程,到目前为止,全球经济复苏依然艰难,到哪啊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首先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全球化进程深入发展,全球金融体系改革得到推动,特别是全球经济治理问题会受到各方面重视。。经济全球化在一些方面会出现调整趋势,生产全球化将会进一步发展、贸易全球化趋势不会改变、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能掀起新高潮、从制造业到服务业整体产业链的全球化难以动摇。其次,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的变化,个大国基本力量对比和相对地位将进一步发生变化,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继续提升,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体系改革主动塑造更加有利于平稳发展的外部环境机会大大增加。再次,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危机以来,全球各国加速了科技创新的步伐,加大推动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抢占未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在其中,我们完全有可能通过加强对新技术的研究,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占有一席之地,从而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从国内环境看,中国在过去30多年出现了高速经济增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具备了发展提升的基础。字1978年-2007年的30年时间里,中国平均GDP增长率达到9.7%,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国平均真实的GDP保持在11%的水平,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劳动力素质的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物质技术和体制基础更加牢固,企业竞争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总体而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并且已经从金融危机中复苏,具备了进一步改革和转型的宏观基础。从特定的意义上说,一些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例如消费贡献率降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储蓄率过高等,也同样可以通过改革来促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个过程其实也是结构调整的过程。 “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今后五年,甚至今后30年的发展重要性是什么?这一判断对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战略决策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从历史角度看,无论是地理大发现之后的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科技革命,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信息革命,都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的版图,也影响到不同国家的相对经济实力。一些国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走到了前列,另一些国家却陷入被动,落后的局面,能否抓住机遇,推进发展,是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在今后的五到十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个突出的大势就是加快由中等偏下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迈进。与此同时,我们也正在面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重要考验。根据统计,到2010年末中国的人均GDP或人均GNI将达到3400美元以上,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南美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力和亚洲的马来西亚,上世纪70年代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后,由于收入差距过大造成内需增长缓慢、城市化进程出现大量的贫民窟、金融风险造成国家财富损失、一般制造业向高端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升级过程中出现不可跨越的障碍等原因,至今仍然挣扎在同样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出现问题的原因,是结构调整缓慢、自身矛盾难以有效化解、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等。 顺利从发展中进入了较为发达行列的新加坡和韩国等国家,则是受益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支撑了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在达到人均5000美元的GDP水平之后,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推动力就必须从拷贝转向自主创新,而拉美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很好的改进,韩国过去30年间,人均专利注册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6倍,而同期巴西人的人均专利注册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0.3倍。目前,中国的人均专利注册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0.6倍,虽然高于巴西的水平但是显著低于韩国的平均水平。 如果从经济学理论来看,中国必须在未来五年内启动经济增长模式从库兹尼茨增长的转换。

巴西的经济发展模式

巴西的经济发展模式 1951—1980年的30年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6.8%,其中1968—1973年“经济奇迹”时期达到了11.2%,1973年创下14%的增长记录。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巴西“经济奇迹”戛然而止。油价的疯涨、国际资本的短缺、国际市场对初级产品需求的下降等多重因素使巴西经济的繁荣周期从1974年开始进入尾期。 1974—1978年,巴西年均经济增长率下滑至6.7%,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转入负增长,1981年为-3.1%,1983年为-2.8%。 两次石油危机和随后的债务危机使巴西长期积累的弊病迅速显现:1973—1984年,巴西外债余额从125.7亿美元增至910.9亿美元; 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从15.9%增至43.1%;通货膨胀率从14.9%猛增至220.6%。经济形势的恶化使巴西淡出了人们关注的视线, “巴西崛起”等提法被“永远的未来之国”所取代。 政治体制变革后,巴西经济在萨尔内政府时期(1985—1989年)实现了年均4.5%的增长率,但通货膨胀率却从1985年的235%增至1783%。宏观经济的混乱一直延续到1994年雷亚尔计划的实施,该计划实施的当年,通货膨胀率便从1993年的289%降至92.9%,1995年降至22%,1996年回落到1位数(9.1%)。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调整和1994年实施的雷亚尔计划推动了巴西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并且实现了巴西宏观经济的稳定,进而使得巴西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 从1994年雷亚尔计划的实施以来,巴西经济逐步进入一个速度适中的增长阶段。 1995—2008年,巴西经济增长率仅在1998年出现0.1%的负增长,多数年份(8年)的经济增幅超过3%。 另外,该时期的巴西经济增长呈现出较强的阶段性特点:卡多佐第一任期(1995—1998年),经济年均增长率约为2.4%,卡多佐第二任期(1998—2002年),年均增速仅为2.2%。自2003年执政以来,卢拉政府谨慎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促使巴西进入自20世纪70年代“巴西经济奇迹”以来的最快且最长的经济增长周期。 (1) 通货膨胀处于可控范围。以利率控制通货膨胀是雷亚尔计划实施以来巴西经济政策的基本点,高利率虽然限制了巴西经济活力的发挥,但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从1996年通胀率降至一位数以来,通货膨胀一直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并且,巴西当前的通货膨胀率也是“金砖四国”中最低。 (2) 外债负担减轻,偿债能力大大改善。2005年,巴西外债总额一度降至1873亿美元,随后三年,巴西外债总额有小幅攀升, 但外债占GDP的比重仍维持下降趋势,到2008年降至14.7%,远远低于1999年的45.4%,而偿债率也从1999年的116.6%降至2008年的20%。 (3) 外贸、外国直接投资和外汇储备增长迅速。1995—2008年,巴西外贸总额增长了将近4倍,尤其从2001年开始,巴西扭转了长达六年(1995—2000年)的贸易逆差局面,贸易顺差从2001年的26.8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400亿美元。 外国直接投资方面,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三大国际投资信用评级机构相继将巴西提高至“投资级”,外国直接投资从2003年的101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450.6亿美元(为1947年以来的最高值,占GDP的2.9%)。 外汇储备方面,2007年2月,巴西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到2008年10月,巴西外汇储备便超过了2000亿美元,巴西成为外汇储备第7多国家,充足的外汇储备为稳定巴西经济形势提供了保障。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内容提要: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不仅面临着世界的巨大问题与挑战也面临着国内和国内各区域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我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幸好我国有着良好的经济前景,因此我国对相应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以保证我国的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发展问题/对策 虽然中国经济改革和制度转型是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农村到城市、由体制外到体制内的改革方式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效率的改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过去20年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近几年来,随着种种原因,已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通货紧缩现象。导致经济低迷既有经济周期和盲目投资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消费。心理倾向发生变化所引起的需求疲软、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导致的出口下降这些原因,也有经济体制软件落后及经济体制硬件结构的不合理使得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的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民众预期收入信心不足的措施相互配套、刺激广大民众的消费需求的同时,采用各种刺激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的投资热情及扩大外贸出口等措施尽量给予人们经济自主权,尽量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解决经济低迷的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经济持续性长久发展。 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时间下,起基本作用的因素是不同的。当今中国的经济面临的挑战也是有目共睹的。 第一个挑战就是资源的挑战。我们的各类矿产资源、能源、包括水资源,都是非常紧缺的。我们现在铁矿石基本上进口一半;我们原油进口接近1亿吨,已经超过了日本,居全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要应对资源的挑战,包括水资源的挑战、矿产资源的挑战、能源的挑战,中国将来一定要发展节约型的经济。我们曾经说了很多建立节约型经济的思路,比如我说过中国应该提倡住比较小的公寓,比如三口之家,住100平方米就可以了,因为你的公寓冬天要烧暖气,夏天要用空调,要排放,但现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建筑趋势和老百姓的住房需求是远远超过这个标准的,这是令人担心的。要看看日本人是怎么生活的,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是怎么样的,要舒适,但要比较小。可以建设停车场、电梯,但公寓本身都是比较小的 第二个挑战,中国目前有很多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贫富差距过大,比如中国基尼系数已经非常高了,达到0.45了。我认为对这个问题要重视。但是我觉得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主要是在城乡的差别,而城乡的差别主要在于城市的各个要素已经货币化了,而农村没有。如果你按购买力平价,按照农村生活质量来算,中国实际上的贫富差距没有这么大,实际上我们的基尼系数没有那么高。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已经有的人在大声疾呼,发表一些耸人听闻的言论。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它,但一方面要看到中国基尼系数计算出来比较高,主要是

浅谈对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浅谈对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认识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连续放缓,引发国内外观察家的种种关注,其中不乏有人担忧其潜在的长远影响。而沉寂一段时间的中国经济崩溃论、危机论、硬着陆论、滞胀论等种种说法,也开始浮出水面。 这些担忧有没有道理?如何正确看待增速放缓?为何会出现增 速放缓?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怎样? 一、中国经济放缓缘由何故 中国经济现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增长速度迅速回落,连续六个季度的GDP增长速度持续下行,已经从9.7%掉到7.6%。中国经济现在出现增速持续下行,大的原因是两个。 一个是我们出口受阻,整个实业经济衰退。我们没有认识到世界金融危机的长期性,忧患意识不足。中国的出口依存度为25%多一点,也就是说,这么庞大的经济,有四分之一和出口紧密相关。现在整个世界经济萎缩,我们不可能不受影响。今年我们的出口增长目标是10%,但是7月份是1%,我觉得今年的目标确实难以实现。中国这么庞大的经济体,其增长的根本点不可能也不应该放到外部需求里,所以我们要扩大内需。过去的增长方式是依赖低成本打天下。我们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有问题,这些才是我们应该下大力气去解决的。只有解决了增长方式问题,中国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增长。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出口。现在看来,这三驾马车全都遇到了新情况。除了出口这驾马车指望不上了外,消费长期不振,而现在投资这驾马车也出现了新问题。 那么怎么来看经济增速下行?应该把握三点。第一,一定要看到经济增速的适度下行不是坏事。“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时候,讲了这么一句:“中国经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主要问题不是数量问题,还是质量问题、效益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的数据还是偏快、偏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