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定义与旅游的特点

旅游的定义与旅游的特点
旅游的定义与旅游的特点

绪论

一、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的

国际旅游先国际后国内

中国旅游先国内后国际------一开始是政府办公机构

二、旅游的定义(判别)

第一类是旅游的概念性定义(Conceptual Definition),即为了规范人们对旅游的本质认识,从理论上对旅游现象进行抽象和概括。----提到本质特征如流动,人际

A.从需求的角度定义旅游

概念性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自己的常居环境,连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旅行和逗留活动

B 从供给的角度定义旅游

概念性定义是特指旅游业;技术性定义是由为满足旅游者需求和愿望而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所有企业、机构和设施构成的产业

第二类是旅游的技术定义(Technical Definition),即为了使旅游调查和统计具有可操作性,从某些具体指标上对旅游现象进行界定。-----提到具体的数字

A 从需求的角度定义旅游

技术定义主要是出于统计和立法的目的,需要将短途旅游与其他类型的旅行区别开来

三、旅游与闲暇、游憩的概念关系(闲暇与游憩的区别)

?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换句话说,闲暇是指个人不受其它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

?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tourism)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离开居住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地到一个目的地进行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旅游接待设施以满足其需要。

四、旅游系统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2.层次性

3.复杂性

4.开放性

5.动态性

6.地域性

五、我国关于国际旅游概念的定义

中国国家旅游局定义:

以目的和国籍界定,便于海关统计。

1979年定义:(国际)旅游者是指来我国参观、旅行、探亲访友、休养、考察或从事贸易、业务、体育、宗教活动、参加会议等的外国人、外籍华裔、华侨和港澳、台胞。

排除8种非旅游者:★应邀来访的部级以上人员及随从;

★使馆人员;

★常住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

★过境旅客;

★边境往来居民;

★归国定居的华侨、港澳台胞;

★归国出国人员;

★在我国定居的外国人出境后返回定居。

六、WTO加拿大国际旅游统计大会定义:

——旅游是一个人旅行到他的日常环境以外的地方,时间少于一定时段,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在所访问的地区获得经济效益的活动。

七、WTO关于国内旅游定义

为了娱乐、度假、体育、公务、集会、会议、学习、探亲访友、保健、慈善工作或宗教目的,在自己定居的国家内对某个目的地进行至少24小时但不足1年的访问的旅行者。

短程国内旅行者:为上述目的,在目的地停留<24小时的旅行者。

八、旅游的特点

1.旅游的大众普及性

2.旅游的审美性

3.旅游的异地流动性

4.旅游活动的多样化

5.旅游的区域不平衡性

6.旅游的季节变动性

1、判断题

1)凡是能满足人们审美和愉悦需要的活动都是旅游活动。

2)人类对社会美的审美意识先于对山水花鸟等自然美的审美意识而存在。

3)所有的旅游都要经过旅行过程,但不是所有的旅行都是旅游。

2、选择题

1)旅游的本质是()

A.异地性

B.暂时性

C.非就业性

D.审美愉悦性

2)如今在西方,“农业生产劳动”也成为游客热衷的旅游活动,说明旅游具有很强的()

A.社会属性

B.休闲属性

C.消费属性

D.生产属性

3)“旅游是一种个人的行为”主要指()

A.商务旅游

B.消遣性旅游

C.公务旅游

4)旅游起源于()

A.个人全部的非工作时间

B.工作、学习以外的时间

C.可随意支配的时间

D.公务旅游

第五章旅游市场

世界六大旅游市场。

①欧洲市场是世界上国际旅游业最发达地区。

②美洲市场是世界上第二大国际旅游客源市场。

③东亚和太平洋市场(亚洲市场)是世界上第三大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发展速度最快。

④非洲市场

⑤中东地区

⑥南亚市场旅游发展处于停滞阶段

第二章

一、世界旅游组织1984年对国内旅游者的定义

为了娱乐、度假、体育活动、公务、集会、会议、学习、探亲访友、保健、慈善工作或宗教目的而在自己定居的国家内对某个目的地进行至少24小时但不足1年的访问的旅行者。

国际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

●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国家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列入其范围:

?为了消遣、娱乐、家庭事务和健康方面的原因而出国旅行的人员;

?为了参加国际会议或作为各国公务代表而出国旅行的人员,包括科学、管理、外交、宗教、体育等会议或公务;

?为了商务目的而出国旅行的人员;

?在海上巡游过程中停靠某国并登岸访问的人员,即使其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

不能列入其范围:

?到某国就业任职,不论是否签订合同或在该国从事盈利性活动的人员;

?到国外长期定居者;

?到国外学习,膳宿在学校的学生;

?居住在边境地区,但跨越国境到邻国工作的人员;

?临时过境停留的人员,即使在境内停留时间超过24小时。

国际游客不包括以下人员:

?意图向目的国移民或在该国谋求就业的;

?以外交官身份或军事人员身份进行访问的;

?任何上述各类人员的随从人员;

?流亡者、流浪者或边境上的工作人员;

?打算停留1年以上者。

国际游客的包含以下人员:

?为娱乐、医疗、宗教仪式、家庭事宜、体育活动、会议、学习或过境进入另一国家者;

?外国轮船船员或飞机机组成员中途在某国稍作停留者;

?停留时间不足1年的外国商业或公务旅行者,包括为安装机械设备而到达的技术人员;

?负有持续时间不足1年使命的国际团体雇员或回国进行短期访问的侨民

二、旅游者产生的客观影响因素

1)、个人因素

1、收入水平

2、余暇时间

3、受教育程度

4、出行的机动性

5、种族和性别

6、家庭和角色

7、身体健康状况

2).家庭生命周期因素

3.)STEP因素社会因素(S)、技术因素(T)、经济因素(E)、政治因素(P)

4)、其他因素年龄(1.性别2.受教育的程度3.社会文化因素)

余暇时间(选择)

余暇时间是人们非工作时间中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它有4种分布情况:

每日余暇:每天在工作和生活之余的闲暇时间,其特点是零散的分布在一天中的每个时间段中,虽可用于休息或娱乐,但却无法用于旅游活动。

每周余暇:通常指周末休息日。

公共假日:节假日为开展旅游活动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带薪假期:经济发达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对就业员工实行的优惠制度。

四、旅游者产生的主观影响因素低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需要——饥、渴、睡眠、行动

2.安全需要——安全、避免恐怖和忧虑

3.归属和爱的需要——友爱、他人和被他们爱

4.尊重的需要——自尊和尊重他人

5.自我实现需要——个人自我满足高级

日本学者田中喜一将旅游动机分为4种类型:(判别)

1.心情的动机:具体包括思乡心、交友心和信仰心。

2.精神的动机:包括知识需要、见闻需要、欢乐需要。

3.身体的动机:包括治疗需要、保养需要、运动需要。

4.经济的动机:包括购物目的、商业目的

普洛格的心理类型模型

?自向中心型的人往往是以自己的理想为中心,或只注意自己生活范围内狭小问题,处处小心谨慎,循规蹈矩,不爱冒险,在旅游行为中表现为选择自己熟悉或旅游发

展成熟的目的地,并要求整个过程安排井井有条。

?异向中心型的人表现外向、行为自信、富有冒险性,对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感兴趣,他们往往选择一些比较偏僻不大为人所知的地方去旅游,在旅游活动中只需要为其

提供一些基本条件

六、旅游者在不同旅游阶段的需求心理

1. 准备阶段

1)确定旅游目的地

1.“口碑”效应

2.民间渠道

3.官方宣传

“口碑”效应

“word-of-mouth”效应是指旅游者的亲戚、朋友、同事、同学等熟人的言论对旅游者的旅游决策所施加的影响。

正效应(positive effect):旅游者群体内的成员对旅游者决策所施加的积极影响,从而促使他选择某一国家或地区(旅游点)作为自己的旅游目的地;

负效应(negative effect):旅游者群体内的成员对旅游者决策所施加的消极影响,导致他最终放弃去某一国或地区(旅游点)的打算。

2)确定旅游方式

1.团体旅游

2.散客旅游

3)确定旅游日程

2.旅途阶段

1.旅游者对交通的需求

2.旅游者对旅馆的要求

3.游览阶段

1.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需求(知识性刺激性参与性)

2.旅游者对旅游纪念品的需求(旅游者对旅游纪念品的基本要求是有纪念价值、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其中土特产和手工艺品最受欢迎)。

4.结束阶段(接待服务质量)

七、旅游者的类型(判别)

1).观光型旅游旅游者

以观光游览为目的希望通过参观、游览异国他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增长见识,扩

大视野,获得一些美好、特殊、新奇的感受

1.观光型旅游者是世界各国最普遍、最常见的旅游者,是旅游者中的主要类型

2.旅游者外出旅游的季节性强。

3.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自由度较大。

4.旅游者对产品价格较为敏感,在旅游活动中花费不大。

5.重游率低。

2)娱乐消遣型旅游者

指通过娱乐、消遣活动,以求得精神上的放松,并享受临时变换环境所带来的欢愉的旅游者。

1.大多自费,对价格比较敏感,追求的是物有所值,花费比纯观光型旅游者的花费要多;

2.重游率较高

3)医疗保健型旅游者

通过参加一些有益于身体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旅游活动,以达到消除疲劳,增进身体和心理健康,治疗慢性疾病等目的而外出旅游的旅游者。

1.主要参与者是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旅游者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收入较高者,其中以

中老年人居多。

2.项目的具体形式主要是医疗旅游、森林旅游、避暑旅游、温泉旅游、体育保健旅游等。4)文化型旅游者

是指为追求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而外出旅行游览的人。

外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旅游,观察社会、体验民族风俗、了解异地文化,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增长见识

旅游者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具有某种专长或具有特殊的兴趣;

对旅游线路的科学性比较敏感。

5)公务型旅游者

指的是出于工作方面的需求而外出的旅游者,其目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

具体包括: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展览旅游和奖励旅游。

消费水平高,对价格不太敏感。

对旅游服务方面要求较高。

人数相对较少,但出行次数频繁,不受季节性影响,只要是工作需要,就会随时出行。

对目的地的选择上没有多大自由

6)家庭事务型旅游者

指的是以探亲访友、出席婚礼、参加开学典礼等涉及个人家庭事务为目的而外出的旅游者。

外出季节性较弱。

对价格较为敏感。

7)宗教旅游者

主要指以朝觐、礼佛、祈福、取经或在寺院做法事追悼亡灵,或以宗教考察为主要目的的旅游者。是世界上一种最古老的旅游形式。

a)旅游者目的地明确,都是各地的宗教圣地。

b)出行时间比较固定。

8)购物型旅游者

以到其他地方购买商品为主要目的并结合观光都市的旅游者。

1.购物型旅游者不但关注目的地商品的丰富程度、特色品种和价格高低,还关注购物的社会支持环境,如交通和进出境的便利程度。同时,也要求目的地的旅游资源,以使自己在满足购物欲的同时,还能进行观光游览活动。

2.购物型旅游者多来自经济发达或比较发达的国家,具有一定的经济支付能力。他们在关心目的地商品价格的同时,对旅游产品本身的价格却不大敏感。

3.季节、时间的限制性不强,全年都可进行购物旅游活动。

4.消费水平高,对目的地经济贡献较大

第三章

1.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

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二、内涵(判别)

1.有物质的、有形的

2.非物质的、无形的

3.精神的、非物质的旅游资源在物质基础上产生,并依附物质而存在

4.旅游资源是一个发展的概念。5科技进步,旅游资源潜能进一步得到发挥。6.发达国家利用高科技大做文章,建造大型综合性旅游景点与游乐场所。

1.基本类型

①按基本属性分类

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①按基本属性分类

? 自然景系 ? 人文景系 ? 服务景系

②按旅游活动的性质分类

? 观光型旅游资源:优美的风光、名胜古迹、建筑园林以及风土人情等; ? 娱乐型旅游资源:野营地、钓鱼、打猎、主题公园游、休闲度假游等;

? 购物型旅游资源:旅游目的地的各种土特产品、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其他商品等 ? 专门型旅游资源:休疗型旅游资源、运动型旅游资源、商务型旅游资源、科学考察型

旅游资源、宗教型旅游资源等 ③按旅游资源的吸引程度分类 ? 世界遗产旅游资源 ? 国家级旅游资源 ? 省级旅游资源

? 市(县)级旅游资源 中国世界遗产名录 1其它服务

其它服务

1旅游住宿服务设施、2旅游餐饮场所、3旅行社、4旅游交通设施/机构、5旅游教育/科研机构、6旅游管理机构、7特种劳务/服务

旅游服务

景型

景类

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1. 观赏性

2.地域性

3. 季节性

?旅游资源的季节性是指旅游资源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特征。

?由旅游资源所在的纬度、地势和气候决定。

?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影响到客源的季节性变化,因而形成了旅游业明显的旺季、平季和淡季。

?时代性和时代变异性

4. 永续性

5.组合性

6.种类的广泛多样性、丰厚性

7.资源的古老性

国际旅游资源基本特征(1-5)

旅游资源的评价

●定义:从合理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及取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某种

方法,对一定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及其外部开发条件等进行综合评判和鉴定的过程。

●旅游资源评价是科学的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的前提。

旅游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大题)

①符合客观实际的原则

★“实事求是”是进行一切工作的准绳,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其特点、价值和功能具有客观性,评价时应符合客观实际,对其价值高低、大小以及功能状况和开发前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力求做到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准确评价。

②全面系统的原则

★全面系统的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旅游资源本身的特点决定其价值和功能是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它包括有历史文化、艺术鉴赏、科学考察和社会等价值,同时也具有观光、度假、娱乐、健身、商务、探险、科考等功能,故评价时要全面、系统、综合的衡量;

■二是涉及到旅游资源开发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和区位、投资、客源等开发条件作为外部系统应纳入评价的范畴。

③符合科学的原则

★旅游评价要符合客观科学标准,即针对旅游资源的形成、本质、属性、价值等核心问题,充分运用地理学、历史学、美学、经济学、建筑学、园林学等相关理论和知识,采取科学的态度予以正确的科学解释和评价,而不能全部贯以神话传说,但可适当辅以神话传说以提高旅游资源点的趣味性,适应大众化旅游口味。这是旅游资源评价、开发的前提和基础。

④效益估算的原则

★旅游资源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开发利用,而开发的首要目的是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因此,评价时要估算其效益,为政府和投资商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确定开发决策。

⑤高度概括的原则

★旅游资源评价过程中涉及的内容众多,定性评价是以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的。因之评语不易太细腻、太琐碎,评价结论力求以明确、简练的描述,概括出旅游资源的价值、特点和功能。以使评价结论有可操作性,利于开发定位。

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力求数据定量的原则

★在评价调查区域旅游资源时,应尽量避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定性评价,力求定量或半定量评价,并要求不同调查区尽量采用统一标准的定量评价,以便评价过程中在同一基准下进行比较分析。这是现代旅游资源评价工作发展的重要标志。

⑦动态发展的原则

★旅游资源和社会发展条件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旅游资源评价工作应该用发展进步的眼光来看待变化趋势,从而对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作出积极全面的评价。

旅游资源定性评价的内容(大题)

A 旅游资源价值评价

★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是对旅游资源自身品质和丰优程度的评价。包括7个指标。

▲美学观赏性

◇旅游资源能够提供给旅游者美感的种类及强度。

◇具体来说旅游景观的美包括形态美、形式美、色彩美、韵律美、动态美、意境美等。

▲历史文化性

◇旅游资源所包括的历史文化内涵。

◎旅游资源是否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以及遗存文物的数量和质量。

◎旅游资源是否具有或体现了某种文化特征,或者有直接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作

品、神话传说等。

▲科学性

◇旅游资源的某种研究功能,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教学科研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特

点,能为科学工作者、探索者和追求者提供什么样的研究场所。这些场所通常是自

然保护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区域、博物馆、纪念地等。

▲奇特性

◇旅游资源的特色、个性。奇特性越突出,其旅游吸引力越大,从而具有较高的旅游

价值。

▲规模与组合状况

◇旅游资源的规模:景观对象数量的多少、体量及占地面积的大小等等。

◇旅游资源的组合状况:1.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结合与补充情况;2.各要素的组合

及协调性;3.景观的集聚程度。只有在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密度越大,类型丰富、

搭配协调,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旅游资源才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旅游功能

◇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某种旅游活动需求的作用。一项旅游资源如果有两种或以上的旅

游功能,能够吸引多个旅游群体,可以进行多种旅游活动,价值就更大。

▲旅游环境容量(旅游承载力或饱和度)

◇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旅游资源范围内的旅游活动能力。

◇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并非是接待的游客越多越好,超过了合理的旅游环境容量,旅游活动就会受到影响,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就会受到破坏。

B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包括6个评价指标。

▲区位条件

◇旅游资源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以及旅游资源与其所在区域内的其他旅游

资源、周边区域旅游资源的关系等。

◎许多旅游景点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大大增加吸引力。

◎如果旅游资源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可达性较差,即使旅游资源一流,也难以成

为旅游热点。

◇一处旅游资源与其所在区域其它旅游资源一般为互补关系或替代关系。

◎互补关系:旅游资源之间可以互映互衬,产生集聚效应;

◎替补关系:相互竞争,相互取代,引起游客分流。

▲客源条件

◇客源条件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

◎a:空间方面,分析旅游资源所能吸引的客源范围、最大辐射半径、吸引客源层次及特点。

◎b:时间方面,分析旅游资源季节变化可能形成的旅游淡旺季。

▲自然环境

◇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自然环境。

◎它对旅游资源的质量、时间节律和开发有着直接影响。

▲经济环境

◇旅游资源所在地的经济状况。主要指投资、劳动力、物产和物资供应和基础设施等

条件。

◎资金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条件,资金来源是否充裕,财力是否雄厚,直接关系到旅游开发的深度、广度和进度等。

◎劳动力条件:能满足旅游资源开发所必需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

◎物产和物资供应条件:旅游开发、旅游活动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建筑材料、设备、食品、原材料、地方特产的供应情况。它直接关系到旅游开发的成本和效益。

◎基础设施条件:水、电、交通、邮政、通讯等公共设施建设的先进程度和完善度。

▲社会文化条件

◇旅游资源所在地的政治局势、政策法令、社会治安、政府及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态

度、卫生保健状况、地方开放程度及风俗习惯等。

▲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后可能带来的经济收入;

◇社会效益: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人们的智力开发、知识增长、眼界开阔、思想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等方面的作用;

◇环境效益: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旅游业

第一节

世界旅游组织的简称:WTO

旅游业的性质(选择题)

1.旅游业的经济性

2.旅游业的文化性

3.旅游业的综合性

4.旅游业的敏感性

5.旅游业的涉外性

6.旅游业的季节性

7.旅游业劳动力的密集性

第二节旅行社

旅行社的作用:(了解)

1.组合旅游产品

2.传导信息、提供咨询

3.代办旅行手续

4.全方位地提供旅行服务

5.协调、平衡各生产部门的业务规模

(了解下面开办旅行社的条件)

一、国际旅行社申请条件是:

(1)有固定的营业场所;

(2)有必要的营业设施;

(3)有经培训并持有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相应的资格证书的经营人员;

(4)有法定数额的注册资本和质量保证金。

前者不得少于150万元人民币。

后者分两种:经营入境旅游业务的国际旅行社交纳60万元人民币;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交纳100万元人民币质量保证金。

二、国内旅行社申请条件是:

(1)有固定的营业场所;

(2)有必要的营业设施;

(3)有经培训并持有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须发的相应的资格证书的经营人员;

(4)有法定数额的注册资本和质量保证金。

前者不得少于30万元人民币;

后者为10万元人民币。

旅行社的种类

1、外国旅行社的分类

(1) 旅游批发商(tour wholesaler)

▲主要从事生产、组织和推销旅游产品。

▲它们预先以市场上最低的价格,大量购买交通、饭店、旅馆、游乐场所、旅游景点等旅游企业的产品,然后将其组合成包价旅游产品或集合旅游产品,通过旅游零售商向广大旅游者销售。

▲一般自己不从事零售和实地接待业务,因为没有零售网点,但其经济实力较为雄厚,与外界的社会联系也较广泛。

(2) 旅游经营商(tour operator)

▲此类旅行社业务内容与旅游批发商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它们拥有自己经营的零售网点,因此除将一部分旅游产品通过旅游零售商出售外,还兼营零售和从事实地接待业务,直接向广大公众推销产品,是卖方市场的主体。

(3) 旅游代理商(tour agent)

▲亦称旅游零售商。

▲通常情况下,它们自己不具备向旅游者出售的旅游项目。

▲收入来源是被代理的旅游批发商和旅游经营商支付的佣金。

2、我国旅行社的分类

(1)国际旅行社(2)国内旅行社

旅行社的任务(选择题)

1、规划和组织旅游产品

2、承接与旅游活动有关的各种委托代办业务

3、组织接待工作

第四节旅游交通

旅游交通的作用:(选择题、了解)

1、交通是实现旅游活动的必要手段

2.现代交通可以促进旅游区(点)的兴起和发展

3.交通是旅游业创收的重要部门

4.旅游交通设施可增添旅游乐趣

第五节旅游业的作用(大题)

A、旅游业的经济作用

积极的:1.旅游业可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指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并且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能够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能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的产业。

▲从我国来看,旅游业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所占地位在不断提高。

2.旅游业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

◆旅游业的建立和发展要以许多部门和产业为依托,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又能拓展许多部门和产业的业务内容,从而促进和带动相关部门和产业的发展,如金融业、建筑业、轻工业、农业、交通业、房地产业……

3.发展旅游业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旅游业属第三产业,通过旅游业自身的发展,使第三产业得到发展,同时,旅游业的相关产业,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餐饮、娱乐等产业也都属第三产业,旅游业带动了这些产业的发展,也会使第三产业得到发展。

▲目前,旅游业被看作是第三产业中最有活力和潜力的产业,是发展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

4.发展旅游业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同其所带来的其他行业相关就业人数之比为1:5。1999年全国旅游业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24.92万个,直接从业人员达512.13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500万人。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产品的绝大部分是以劳务形式体现的,即需要面对客人提供富有人情味的直接服务,因而手工劳动比重较大,与现代文化程度高的工业企业相比,旅游业的发展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另外,旅游业中就业岗位层次众多。特别是很多工作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只需进行较短时间的培训便可胜任,所以可为广大妇女和刚步人社会的青年提供就业机会。

5.提高区城经济水平,缩小地区差别

▲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的财富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搞好规划的前提下开发这些地区的旅游资源,对于尽快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脱贫致富具有显著作用。

6.旅游业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对外开放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从多方面改善投资环境,加深中外经济的合作和交流。

▲旅游业提供了中外经济合作必要的物质条件。

▲国际旅游业促进了各国科技人员和信息的交流。

▲旅游经济本身的特性,最容易吸引外商的投资。

消极的:1.可能引起物价上涨

▲一般情况而言,外来旅游者的支付能力高于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加之其在外旅游消费心理的影响,往往愿意出高价购买各种产品和服务,在经常有大量旅游者来访的情况下.则难免会引起旅游地区的物价上涨,这势必会损害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引起衣、食、住、

行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区的地价也会迅速上扬。

可能损害当地的经济结构

▲例如在某些农业资源占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从事旅游服务的工资所得远远高于务农收入,常使大量劳动力弃农而从事旅游,致使当地劳动力不足,造成大片田地荒芜。

▲结果是,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扩大了对农副产品的需求,然而另一方面却是农副业产出能力下降,从而危害了当地的经济健康。如果再加上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很可能还会影响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安定。

3.过重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

▲首先,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

▲其次,它也是一种易受冲击的脆弱产业,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很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某些自然因素的不利变化,都会危及旅游业的正常发展。这些因素多为不可控制因素,一旦出现,势必导致旅游需求剧烈波动,从而使旅游经济严重受挫。

4. 旅游接待国或地区不顾自己的条件,过度发展旅游业会有损于该地的经济。

▲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因国家或地区而异,其影响程度取决于旅游接待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生产能力。

◆如果目的地旅游供给的生产门类齐全,生产技术先进并且生产能力能够满足旅游业经营

的需要,则可以减少旅游业对进口物资和服务的购买,减少旅游外汇流失量,从而提高旅游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个旅游目的地旅游供给的自给程度越高,其旅游收入的乘数效应也就越大,其旅游业的社会经济效益也就越高。

▲反之,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的生产门类较少,甚至单一,不能满足旅游业经营对有关产品和服务的需要,则势必会增大旅游业对进口产品和服务的依赖。

B旅游业的政治作用C旅游业的社会作用D旅游业的文化作用E旅游业的环境作用

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这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请参考 旅游就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弄清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对于提高旅游行业素质,增强市场生存能力与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一、旅游的文化属性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就是旅游消费活动还就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正如孙尚清指出的,“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就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就是文化———经济产业。”此言透彻地阐明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 1、旅游主体的文化本质 旅游作为一种跨时空的消费活动,它的广泛出现就是经济发展驱使的结果,但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更需要内在的动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讲的,“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人类在基本生存需求满足之后,随着收入的增长,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但就是,旅游活动更就是文化驱使的结果。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瞧,经济发展固然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就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就是社会文化与观念的革命。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旅游活动的兴盛,从客观条件瞧,就是全球经济恢复、繁荣的结果,从深层次瞧,它就是文化观念转变的结果。 2、旅游客体的文化含量 旅游资源按基本成因与属性,大而言之可分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两大类。人文旅游资源,无论就是实物形态的文物古迹还就是无形的民族风情、社会风尚,均属于文化的范畴。由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质与自然现象构成的自然景观,只有经过人为的开发利用,才能由潜在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即使就是自然美,也必须通过鉴赏来反映与传播,而鉴赏就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文化性。 3、旅游媒体的文化特征 旅游者以追求精神享受为目的,可以说就是文化消费者。因此,旅游业的核心产品只能就是文化产品或文化含量高的产品,旅游经营者只有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从交换中实现盈利的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资源的开发者不仅要了解旅游资源本身的特征与功能,还必须了解游客所追求的文化特征,开发出满足各类旅游的文化旅游产品。旅游业的文化特征还渗透在各旅游部门的运行过程中,如现代旅游饭店,不就是简单地提供膳食的场所,而就是集膳宿、社交、娱乐、审美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因此,一个优秀的饭店,有必要不断提高餐饮、客房、娱乐等环节的文化品位,有必要培养与提高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有必要提供有情调的个性文化服务。 二、文化的旅游功能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教案)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旅游活动的概念,学会分析并掌握旅游活动的性质,熟悉旅游活动的特点及意义,了解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以及衡量旅游发展状况的常用指标。 教学重点:1.旅游的概念;2.旅游活动的类型和特点。 教学难点:旅游的定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旅游的概念 一、旅游定义的类型 1、概念性定义或理论性定义(Conceptual Definitions) 2、技术性定义或实践性定义(Technical Definitions) 本章侧重讨论关于旅游的概念性定义。 二、旅游的定义 1、“艾斯特”(AIEST)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会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瑞士汉泽克尔、克普拉夫于1942年提出,后来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用为该组织对旅游的标准定义,简称“艾斯特”定义。 2、“旅游是人们离开其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某地旅行和在该地逗留期间的各种活动。” 3、美国:旅游是人们出于日常上班工作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居家所在的地区,到某个或某些其他地方去旅行的行动和活动。 4、英国:旅游是人的活动,即市场的活动,而非一项产业的活动,总之,是流动人口对接待地区及其居民的影响。 5、WTO马尼拉会议以后:旅游取代人员往来,是指人们出于非移民及和平的目的,或者出于能够导致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及精神等方面的个人发展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合作等目的而进行的旅行活动。 6、旅游是人们离开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暂时前往目的地的旅行和在该地停留期间所从事的活动,以及(旅游目的地)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创立的各种设施。 7、旅游可以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者的其他来访游客过程中,由于旅游者、旅游企业、东道地政府和东道地社会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艾斯特”定义的特点:在这个定义中,旅行和逗留“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的表述不仅包括了旅游者的活动,而且涉及了这些活动在客观上所导致的众多现象和关系,从而反映了旅游的内涵的综合性。该定义中关于“非定居者”的表述体现了旅游活动的异地性,强调“这些人不会导致定居”则在原则上指出了旅游活动的暂时性,并且规定了旅游活动的非定居性或非移民性。该定义中的“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的表述实际上反映的是旅游活动的非就业性。 综上所述,旅游的定义可以概括如下: 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第二节旅游活动的类型 一、划分标准 常见的划分标准: 1、按地理范围划分:如国内旅游、国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区域旅游等;

旅游服务一类考纲

省普通高校职教师资班和高职班对口招生职业技能考试大纲 旅游服务一类 (2018年版) 一、考试性质 本职业技能考试是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旅游服务一类专业毕业生报考普通高校职教师资班和高职班对口招生的选拔性全省统一考试。 二、考试依据 1.《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旅游服务类》(教职成厅函〔2014〕11号)。 2.以中华人民国职业技能鉴定规为依据,结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际,选择了中等职业学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以测试考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考试方法 旅游服务一类职业技能考试由专业知识(应知)和技能操作(应会)考试两部分组成,考试总分为350 分,其中专业知识(应知)部分为200分,技能操作(应会)部分为150分。 专业知识(应知)考试采用上机考试形式,容为旅游服务一类专业共性基础知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试卷由计算机考试系统按规定的比例从题库随机抽取、组合。技能操作(应会)考试采取实际操作考试方式,分为酒店服务技能和导游服务技能,考试时间共约为20分钟。 四、考试容和要求 第一部分专业知识(应知) (一)考试科目与分值比例 1.旅游概论约占30% 2.中国旅游地理约占35% 3.餐饮服务与管理约占35% (二)试卷结构及分值比例 1.单项选择题约占50% 2.多项选择题约占20% 3.判断题约占30%

(三)考试围及要求 【旅游概论】 1.旅游概述 (1)了解旅游产生的过程。 (2)掌握旅游的定义。 (3)理解旅游与旅行、游览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掌握旅游的属性、特点和类型。 (5)了解世界主要旅游组织及标识。 2.旅游简史 (1)了解世界和我国旅游、旅游业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2)理解现代旅游和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3)了解我国近代旅游业诞生的历史背景;掌握中国旅游业诞生的标志。(4)掌握我国现代旅游业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3.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1)掌握旅游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 (2)理解旅游者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3)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及主题公园的概念。 (4)了解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5)理解旅游业的定义、性质、特点。 (6)理解旅游业的影响与作用。 4.旅游业的构成 (1)理解旅游业的构成。 (2)掌握旅行社的概念、类型、作用。 (3)掌握旅游交通的概念、类型、作用。 (4)掌握旅游饭店的等级、类型、作用。 5.旅游市场 (1)掌握旅游市场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2)理解旅游市场细分的标准。 (3)掌握旅游者的流动规律。 (4)理解我国旅游市场的容及构成情况。 (5)了解全面提升我国国旅游市场的原因及措施。 6.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旅游文化的内容及含义

旅游文化的内容及含义 1、旅游文化是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它包括:中国旅游文化传媒、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中国的世界遗产、中国旅游文学、中国饮食文化等。 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旅游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加明显,因此,旅游文化的综合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2、旅游文化的综合性可以分为: 旅游文化主体成分、动机的复杂性;旅游文化客体形态、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旅游文化媒体形态、分布的广泛性等特点。旅游文化渗透在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诸多要素及相关的服务各方面。人们参观各地的名胜古迹,风俗习惯,特色文化,品尝各地的特色小吃等都属于对旅游文化综合性的解读,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旅游文化的综合性进一步的认识。 3、由于旅游本身,由于时间和空间的特性,由于旅游者文化水平和审美情趣,人们对旅游动机,旅游需求,旅游资源,旅游活动,旅游文化作品的认识不同,使旅游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格局。 含义:“以山比德,以水比智”是一种以道德眼光去寻找人与自然山水内在精神契合的审美观。根据儒家孔子“比德说”,是将自然审美对象的特征同人的某种精神品格相对照,从中意会到自然物中所表征的某种道德人格。即自然界的美和人的道德情操相联系,自然界物质

之所以美,是因为其某些属性特征与人相通。所以所见景物与人的性格相媲合。比如《管子水地》中说,“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管子对水的审美观,实质上表现出他对君子美好品格的审美观,以对象物的外在特征来象征和比况某种人格精神。“近游观”中,推崇“郊游”是以孝为道,即父母在,不远游。“远游观”中,提倡“游而有方”是游而怀有大志。表现的哲理思想: 在“以山比德”中,是景仰山的博大和无私奉献的胸襟。在“以水比智”中,智指的是有智慧的人,水的丰富变化欲指人的丰富变化,象征德,仁,理义,智,勇等人文精神。山给人以沉稳庄重的静态美感,可视为仁者风范。水给人以充满活力的动态美的享受,象征智者的胸襟。如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有这么一段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用周流不滞的水来比喻智慧人的通情达理,用稳重之山来比喻仁德人的安于义理。在我的理解中:山可长育万物,具有阔大宽厚,巍然不动的静的特点,因此用山来赞美稳健沉着,无私奉献的品质。而河水有本有源,可滔滔不绝的奔流,不分地形,不分昼夜等来说明似德,似义,似仁,似勇,似知,似察,似礼,似善化,似正,似度,似意等美好的特征。如山滴石穿,做为哲理来比喻持之以恒方可成功的哲理。再如“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高山巍巍培植了人的博大的胸怀“君子见大水必焉”,江河荡荡孕育了人的高深的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古文化: 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主题公园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教案

第三节主题公园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一、基本概念 主题公园定义: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2.主题公园的缘起 迪斯尼乐园的出现标志着主题公园的诞生。 1989年9月深圳锦绣中华的成功开业,标志着中国主题公园的诞生。 3.主题公园具有下列特性: 主题公园是一种产业,其投资建设是一种企业行为; 主题公园是一种休闲娱乐空间; 主题公园必须有特定且易于了解的主题; 园中所有内容,包括实体环境的塑造、营运管理等都是在该统一主题之下构成的; 主题公园是一种非日常化的、戏剧性的舞台空间,让游客产生暂时摆脱现实时空的心理效果。 二、主题公园的类型 主题公园的类型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划分,但一般或以主题内容进行划分,或以吸引范围进行划分,或以规模大小进行划分。 3.以主题内容划分 以传统文化为主题---中国民俗村 以童话幻想、科学、宇宙为主题;--广东中山宇游科幻城 以动物观赏为主题;--上海野生动物园 以异国地理环境和文化为主题;--世界之窗 以影视文化为主题;--浙江横店影视城 以文学文化遗产为主题;--无锡三国城 4.以吸引范围划分 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主题公园---如迪斯尼世界。 具有区域吸引力的主题公园。 5.以规模大小划分 大型主题公园和小(微)型主题公园 三、主题公园的特点 强烈的个性,普遍的适宜性、被动游憩形式、投入高,占地规模大、高门票,高消费第四节主题公园布局的影响因素 影响主题公园布局的主要因素有: ·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旅游感知形象 ·空间集聚和竞争 ·决策者行为 一、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 客源市场 主题公园要求选址在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以保证有良好的客源市场条件。 交通条件 主题公园所在的城市除了客源市场条件好以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城市对外公共交通,

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1、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定义 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及将它与其他类似的、有时是相关的,但是又不相同的活动区别开来。 技术定义 用它来为统计和立法提供旅游信息。各种旅游技术定义所提供的含义或限定在国内和国际范畴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定义的采用有助于实现可比性国际旅游数据收集工作的标准化。 从广义来说,旅游是人们处于主观审美、娱乐和社会交往等非就业性目的,暂时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旅游目的地进行的一年以内的短期外出访问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从侠义上说,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旅游是发生在自由时间的休闲行为,其本质取决于旅游的目的,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里快感为目的的审美和自娱过程。 旅游的特点:普及性,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2、旅游的本质和它特征。 旅游的本质是愉悦,其中包括社会性愉悦,休闲性愉悦,消费性愉悦。 旅游行为的特征异地性,暂时性,责任意识放松,占有意识外显。 3、旅游产品概念和特点。 旅游产品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愉悦需要而在一定的地域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或劳务。其中最典型的旅游产品形式是旅游地。旅游产品的特点:①旅游产品是专门出卖给旅游者而生产或开发出来的。②旅游产品的生产有两种方式,一是依赖于旅游资源所生产的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二是凭借拥有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仿造或创造的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③旅游产品主要供旅游者购买,其功能上具有可观赏性或愉悦性,在空间上具有地域性。④旅游产品可以是物质实体,也可以是某种现象。⑤旅游产品都或多或少地含有人类专门为旅游目的投入的劳动,否则就不是旅游产品。⑥旅游者的各种媒介要素(如饭店、交通等接待性产业)不是旅游产品,但它们可成为旅游产品利益的追加组成部分。⑦旅游产

旅游文化概述讲课讲稿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旅游文化概述 一、文化与旅游文化释义 (一)文化的定义 1.西方的文化定义 法国:法国的《迈尔百科辞典》(1971):“文化最初指土地的开垦和植物的栽培,以后指对人类的身体、特别是艺术和道德能力以及某些天赋的培养,也指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和自我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和思想财富”。 英国:《英国大百科全书》(1974):“文化是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 2.我国的文化定义 “文化”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易经·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指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社会规范。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指文化出于自然而又能驾驭自然。近代之前,我国的“文化”含义一直指向宗法社会的文治教化和人伦规范,不具备现代意义的“文化”内涵。 本教材的文化定义: 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它包括显露在外的、人们可以直接感知的所谓“显在文化”和不表现在外的由知识、态度、价值观、心态等构成的“隐在文化”。 显在文化:西藏的布达拉宫 隐在文化:中庸观念

(二)文化的含义 1.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 举例:原始的山川草木不是文化,但经过人类一定的加工、改造所建立起来的园林等旅游景点就是一种文化。 2.文化不属于某一个人,它是全社会人们共同拥有和享用的 举例:中东地区国家的女人无论做什么都习惯于蒙着面纱,印度女人则普遍都带着鼻环,这都是文化。 3.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创造,这种创造体现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中,体现在人们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 举例:中国的故宫、古埃及的金字塔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并不是因为它们使用了什么高级的建筑材料,而是因为,这些建筑体现了古代人们所具有的科学技术水平,表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标准。(三)文化的构成体系 多数文化学家都认为,每一种文化本质上都包含三个层面,或者说每一种文化都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物质文化 即文化的物质实体层面,它包括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其他各种物质产品等。 第二,行为文化 也叫文化的行为方式层面,它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制度以及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等 第三,精神文化 也可以称作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这是文化的精神观念层面,包括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操守、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性格等。 文化的三个层面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精神文化居于核心地位,它是文化发展的动因,起支配制约作用;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在人们行为活动中的体现;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在物质产品上的体现,三者水乳交融,互相依存。 (四)文化的种类

文化的社会学含义及其特征

文化的社会学含义及其特征 (一)文化的社会学含义 文化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从原始人的石器到现代社会的机器人,从兰州街头的拉面馆到美国的麦当劳快餐连锁店,都可以用一个名字来称呼,即文化。文化这一术语出现的频率仅次于社会一词。 汉字“文”与“纹”义相通,即交错画成的线条,这是最原始的花纹,亦即是最早的艺术。文的反面是野,文化是一个过程,是由野变文的过程,亦即由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状态的过程。“文治教化”,文指道德、礼乐、典章制度,化是指感化、教化。用一定的道德、礼乐去教化人民就是文化。“文化”一词,中国古来已有。古籍《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含有“文化的意思。汉朝刘向的《说苑》也有“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的话,这里,“文化”实际上是指文治教化的意思,是与“武功”相对而言的。 在文化的发展史上,与食物有关的文化,居于首要地位。英文CULTURE来自拉丁文CULTUS,有耕作的意思,也有为拜神而劳作的意思。它主要的意思是指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出来的事物,是与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在古代农业社会里,一般人类的日常生活,都不外乎拜神与耕作这两件事,后来才发展出现代意义的文化和知识。可见,文化既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手段,也是人类适应环境的结果。文化是人所特有的社会属性的体现。人是文化的生产者,又是文化的消费者。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创造人。人是文化的产物。人创造文化,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通过劳动,一通过交往。凡是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一切,都可以称为文化。在一定的人口和环境的前提下,劳动以文化的创造具有决定性意义。文化历来是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甚至是心理学、民俗学等众多学科所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和研究对象。 英国文化人类学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文化的起源》一书中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泰勒认为,文化是人后天获得的广义生活方式的总和,而非天赋本能的东西,同时也含有精神、理念性的价值。它遍及人类行为所及的一切领域。他更多地把文化看作信仰、价值、艺术等精神性的东西。 社会学所讲的文化,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对于复杂纷纭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概括为一

旅游者的概念及分类

第一节旅游者的基本概念 一、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或理论定义 (一)国际旅游者 1、国际联盟定义:1937年“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异国旅行和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2、罗马会议定义:1963年“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 特点: (1)以来访者的目的区分其是否旅游者。 (2)根据来访者的定居地(通常居住国),而不是根据其所属国籍来界定其是否属于国际旅游者。 (3)根据来访者停留时间,将国际旅游者分为(过夜)国际旅游者和(不过夜的)一日游游客(或短程旅游者) 3、世界旅游组织定义:1975年成立后采纳了罗马定义。 国际游客不包括下列人员: (1)意图向目的国移民或在该国谋求就业的; (2)以外交官身份或军事人员身份进行访问的; (3)上述人员的随从人员; (4)流亡者、流浪者或边境上的工作人员; (5)打算停留1年以上者。 可以计算为国际游客的: (1)为了娱乐、医疗、宗教仪式、家庭事务、体育活动、会议、学习或过境进入另一国家者; (2)外国轮船船员或飞机机组成员中途在某国稍事停留者;(3)停留时间不足一年的外国商业或公务旅行者,包括为安装机械设备而到达的技术人员; (4)负有持续时间不足一年使命的国际团体雇员或回国进行短期访问的旅行侨民。 4、我国的界定:一般将来华旅游入境人员称为“海外游客”,包括: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外国人:外国国籍的人(包括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华人)。华侨:持有中国护照,但侨居外国的中国同胞。 港澳台同胞:居住在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中国同胞。 非海外游客:政府高层访问团;驻华使领馆人员和长驻我国的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航班过境旅客、边境往来的边民;来华

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人类创造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过程和成果的总和。 最早给“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这一定义强调了“文化”的核心——精神层面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国最早使用“旅游文化”这个概念是在1984年出版的《中国 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卷》中。 旅游文化概念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题、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内在的及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旅游文化的结构:物质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表层,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处于文化结构中层,精神文化潜沉于文化结构的里层。 旅游文化的结构1:旅游主体文化【文化素养、兴趣爱好、审美观、价值观、性格心理、行为方式、政治主张、思想信仰以及旅游者的职业、生活背景等。】2旅游客体文化【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娱乐文化、旅游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文艺文化、景观文化等。】3旅游介体文化【旅游管理文化、旅游服务文化、旅游教育文化、旅游政策法规、旅游行规制度等。】 旅游文化的特征:旅游文化事象纷繁、特征多样,是稳定性与变异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统一;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统一;显性与隐性的统一;多样性与单一性的统一;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旅游文化的功能:旅游文化具有10大功能:保存、认知、教化、启智、愉悦、凝聚、交流、经济、审美、规范功能。 旅游文化研究方法: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比较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法、系统分析法。 研究意义:1 有助于人们认识旅游活动发展的机理。2有助于人们认识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3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4有助于加强学科建设。5有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当代旅游文化特征:1旅游目的的多样化2文化动机、回归自然动机强化 3参与意识不断增强 4自助游、自由行渐成时尚。 旅游主体消费行为中的主要文化表现:1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生态环境、社会环境)2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生活方式)3中西方旅游消费行为的文化差异表现(在旅游动机强弱上的差异、在旅游需求心理上的差异、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的差异、在旅游方式选择上的差异、在旅游消费支出上的差异、旅游习俗的差异。) 旅游主体审美文化考察:1中西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A中国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B中

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这是一篇很好的范文,请参考 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弄清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对于提高旅游行业素质,增强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一、旅游的文化属性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正如孙尚清指出的,“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此言透彻地阐明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 1.旅游主体的文化本质 旅游作为一种跨时空的消费活动,它的广泛出现是经济发展驱使的结果,但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更需要内在的动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讲的,“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人类在基本生存需求满足之后,随着收入的增长,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但是,旅游活动更是文化驱使的结果。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是社会文化与观念的革命。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旅游活动的兴盛,从客观条件看,是全球经济恢复、繁荣的结果,从深层次看,它是文化观念转变的结果。 2.旅游客体的文化含量 旅游资源按基本成因和属性,大而言之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人文旅游资源,无论是实物形态的文物古迹还是无形的民族风情、社会风尚,均属于文化的范畴。由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构成的自然景观,只有经过人为的开发利用,才能由潜在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须通过鉴赏来反映和传播,而鉴赏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文化性。 3.旅游媒体的文化特征 旅游者以追求精神享受为目的,可以说是文化消费者。因此,旅游业的核心产品只能是文化产品或文化含量高的产品,旅游经营者只有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从交换中实现盈利的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资源的开发者不仅要了解旅游资源本身的特征和功能,还必须了解游客所追求的文化特征,开发出满足各类旅游的文化旅游产品。旅游业的文化特征还渗透在各旅游部门的运行过程中,如现代旅游饭店,不是简单地提供膳食的场所,而是集膳宿、社交、娱乐、审美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因此,一个优秀的饭店,有必要不断提高餐饮、客房、娱乐等环节的文化品位,有必要培养和提高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有必要提供有情调的个性文化服务。 二、文化的旅游功能

旅游的定义与旅游的特点

绪论 一、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的 国际旅游先国际后国内 中国旅游先国内后国际------一开始是政府办公机构 二、旅游的定义(判别) 第一类是旅游的概念性定义(Conceptual Definition),即为了规范人们对旅游的本质认识,从理论上对旅游现象进行抽象和概括。----提到本质特征如流动,人际 A.从需求的角度定义旅游 概念性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自己的常居环境,连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旅行和逗留活动 B 从供给的角度定义旅游 概念性定义是特指旅游业;技术性定义是由为满足旅游者需求和愿望而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所有企业、机构和设施构成的产业 第二类是旅游的技术定义(Technical Definition),即为了使旅游调查和统计具有可操作性,从某些具体指标上对旅游现象进行界定。-----提到具体的数字 A 从需求的角度定义旅游 技术定义主要是出于统计和立法的目的,需要将短途旅游与其他类型的旅行区别开来 三、旅游与闲暇、游憩的概念关系(闲暇与游憩的区别) ?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换句话说,闲暇是指个人不受其它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 ?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tourism)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离开居住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地到一个目的地进行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旅游接待设施以满足其需要。 四、旅游系统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2.层次性 3.复杂性 4.开放性 5.动态性 6.地域性 五、我国关于国际旅游概念的定义 中国国家旅游局定义: 以目的和国籍界定,便于海关统计。 1979年定义:(国际)旅游者是指来我国参观、旅行、探亲访友、休养、考察或从事贸易、业务、体育、宗教活动、参加会议等的外国人、外籍华裔、华侨和港澳、台胞。 排除8种非旅游者:★应邀来访的部级以上人员及随从;

旅游文化的内容及含义

1)旅游文化是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它包括:中国旅游文化传媒、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中国的世界遗产、中国旅游文学、中国饮食文化等。 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旅游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加明显,因此,旅游文化的综合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2)旅游文化的综合性可以分为:旅游文化主体成分、动机的复杂性;旅游文化客体形态、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旅游文化媒体形态、分布的广泛性等特点。 旅游文化渗透在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诸多要素及相关的服务各方面。人们参观各地的名胜古迹,风俗习惯,特色文化,品尝各地的特色小吃等都属于对旅游文化综合性的解读,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旅游文化的综合性进一步的认识。 3)由于旅游本身,由于时间和空间的特性,由于旅游者文化水平和审美情趣,人们对旅游动机,旅游需求,旅游资源,旅游活动,旅游文化作品的认识不同,使旅游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格局。 含义:“以山比德,以水比智”是一种以道德眼光去寻找人与自然山水内在精神契合的审美观。根据儒家孔子“比德说”,是将自然审美对象的特征同人的某种精神品格相对照,从中意会到自然物中所表征的某种道德人格。即自然界的美和人的道德情操相联系,自然界物质之所以美,是因为其某些属性特征与人相通。所以所见景物与人的性格相媲合。比如《管子·水地》中说,“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管子对水的审美观,实质上表现出他对君子美好品格的审美观,以对象物的外在特征来象征和比况某种人格精神。“近游观”中,推崇“郊游”是以孝为道,即父母在,不远游。“远游观”中,提倡“游而有方”是游而怀有大志。 表现的哲理思想: 在“以山比德”中,是景仰山的博大和无私奉献的胸襟。在“以水比智”中,智指的是有智慧的人,水的丰富变化欲指人的丰富变化,象征德,仁,理义,智,勇等人文精神。山给人以沉稳庄重的静态美感,可视为仁者风范。水给人以充满活力的动态美的享受,象征智者的胸襟。如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有这么一段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用周流不滞的水来比喻智慧人的通情达理,用稳重之山来比喻仁德人的安于义理。在我的理解中:山可长育万物,具有阔大宽厚,巍然不动的静的特点,因此用山来赞美稳健沉着,无私奉献的品质。而河水有本有源,可滔滔不绝的奔流,不分地形,不分昼夜等来说明似德,似义,似仁,似勇,似知,似察,似礼,似善化,似正,似度,似意等美好的特征。如山滴石穿,做为哲理来比喻持之以恒方可成功的哲理。再如“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高山巍巍培植了人的博大的胸怀.“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江河荡荡孕育了人的高深的智慧。

第一章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doc

第一章 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学习目标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或掌握如下内容: 1.什么是文化; 2.文化有哪些特点; 3.文化的类型与形态; 4.文化与创意策划之间的关系。 导言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和留存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万象的总概。它既包括有形的文字、书法、雕刻、建筑、城市等物质层面的符号性内容,更包括习俗、宗教、艺术、制度等精神层面的观念性内容。文化具有地理性、主观性、创造性、时空性、框架性等特点。文化的类型可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予以区别。在不同社会阶段的认知水平下,文化存在于不同的形态之中。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传承推广需要一定的创意策划予以协助,同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也有助于创意策划的展开。

第一节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一、文化的含义 关于文化的阐述一直以来存在仁智之见。古今中外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一直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清晰地界定出文化的含义。到目前为止,有关“文化”的各种定义至少有三百种的表述。 从原始的意义上看,中西古代的“文化”观是截然不同的。 (一)中国人对“文化”的理解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周易·贲卦·彖传》中有所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是说,天生男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天文与人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的规律,人文是指人际之间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民情等。意指治国者必察于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明耕作渔猎之时序;且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以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规范,由此推及,以化成天下。宋代程颐对此的解释是:“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①可见,当时中国人的理解,“文化”是指通过了解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而对天下民众实施教育感化的一种方法。 “文”与“化”两字合用则在汉朝正式出现。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②意谓圣人治理国家是先利用文化和道德使众人服从,不通,然后才运用武力压服。不难看出,文化是相对于军事战略的一种治国方法。这也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文化”一词最早的出处。 在此之后,人们大抵就在文治教化、文德昌明的意义上开始了“文化”一词的使用,如六朝齐人王元长在其著名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歌颂“大齐”的丰功伟绩时就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泽普汜而无私,法含弘而不杀。”③的句子。西晋诗人 ①程颐. 周易程氏传[M] //李光地. 周易折中. 成都:巴蜀书社,1998:558. ②刘向. 说苑校正[M]. 北京:中华书局,1987. ③王融. 全齐文(第十三卷)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三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87:2860.

自助游特点及发展趋势

中国自助旅游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自助旅游的概念 (一)自助旅游的概念 人们通常用按是否需要通过旅行社等旅游代理机构来划分团队游客与散客,但随着旅游服务机构业态的发展以及旅游中介服务项目不断丰富,人们自行安排旅游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散客市场中有一个群体表现出共同的特征明显地有别于一般散客,人们将这一群体的旅游行为称之为自助旅游。 自助旅游是一种时尚的旅游方式,可以表述为:以“张扬个性、亲近自然、放松身心”为目标,完全自主选择和安排旅游活动,且没有全程导游陪同的一种旅游方式。自助旅游在旅游组织方式和旅游目的方面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特征: 首先是旅游活动安排的自主性,包括对旅游目的地和行程的确定、交通方式和食宿标准的选择、游览项目的安排等方面拥有个人自主权。同时,自助旅游还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旅途中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临时调整或改变行程; 其次是旅游目的主要以休闲、度假、娱乐、健身、求知、探险和满足个人特殊爱好等消遗性目的为主; 第三是没有全程领队、导游陪同,在旅途中需要旅游者自已打理一切旅游活动,因此旅游者在拥有自主权的同时,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旅行经验。 从以上界定可以看出,自助旅游与散客旅游这两个概念有很大程度的交叉,既有重叠,又有明显区别。从旅行的组织方式上看,两者都是自行设计旅游线路、自行安排相应的旅游活动,但自助旅游并不排除通过包括旅行社在内的中介机构进行预订(尤其是交通及住宿设施)。但从旅游目的上看,一般散客的旅游目的涵盖广泛,而自助旅游更侧重纯旅游或消遣性的目的,不包括公务、商务和会议旅游以及由接待单位负责安排的旅游活动,但在出差目的地或途中自行安排的休闲消遣型旅游活动也应视为自助旅游。 (二)自助旅游的类型 目前,自助旅游的类型有多种,可按交通方式、旅游目的、旅行距离、消费等级、旅游活动内容等标准进行分类,本文主要侧重按交通方式和旅游目的来划分。 按交通方式可分为:自驾车旅游、自行车旅游、徒步旅游等; 按旅游目的可分为:休闲度假自助游和专业目的自助游两类,而专业目的自助游又包括修学求知自助游、极限探险自助游、特殊兴趣自助游(摄影、登山、滑雪、高尔夫等)等。 (三)自助旅游的特点 自助旅游者追求在旅游中的自主性,或张扬个性、或放松身心;与整体旅游市场相比,他们的出游率较高,旅游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他们大多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在旅游过程中表现出如下特点: 1.两种类型的自助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有明显不同 休闲型自助旅游者多以家庭为单位,或流向以海滨为代表的度假型旅游目的地,或流向城市周边的景区(点),而对城市周边游来说,自驾车旅游是比较流行的交通方式;专业型自助旅游者则追求新开发甚至尚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尤以西部地区更受青睐。他们在旅游目的地及出游时间的选择上都具有避热倾向,或是避开观光型的热点旅游目的地,或是避开

旅游文学的概念和旅游功能

旅游文学的概念和旅游功能 (一)旅游文学的概念和旅游功能 从形式上看,旅游文学是属文艺性质的范畴,具有独立文学的体系。但是从内容上看,它又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属于旅游文化系列,也是人文旅游资源中的一项特殊类型,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旅游文学的内涵,也就是它反映的对象、题材是旅游生活和旅游行业。“旅游文学”虽然是在旅游事业蓬勃发展之际出现的新概念、新名词,但是就其内容来说,却早在我国古典文学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出现过,如“山水文学”、“旅游文学”作品,以及历史传说故事、碑记、楹联等,很早就已存在,而且数量极多。特别是描写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的诗歌、散文更是不绝于书。这说明旅游文学在我国是源远流长的。其前身可以说就是“山水文学”、“游记文学”之类,只是还没有称为“旅游文学”罢了。 那么旅游文学是研究什么的呢?它的旅游指导价值如何估计?与旅游地理又有什 么关系?对这些问题应该一一作出系统的回答。 有人提出,凡是因旅游而产生的,或者在旅游生活中所能引起游客兴趣的文学作品,均可统称为旅游文学。也有的说,游客到某一地区,看到锦山绣水,名胜古迹,触景生情;或导游人员向游客介绍山水胜景、风土人情,这种通过各种形式的表达,包括写、讲、歌、颂、刻等,向社会传递信息和宣传,都叫旅游文学。还有人认为,旅游文学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即有关旅游文字记载,都可以归为大的旅游文学的范围;狭义的即从艺术观点说的旅游文学如游记文学,它属于纪实性文学,也属于报告文学的一种,而不过是关于旅游的文学报告。当然,上述种种表达形式,不外乎讲述、抒情、议论等几类,所以我们在给旅游文学下定义时,是否可这样表述:旅游文学是以旅游生活为对象,以抒写、讲述、议论等多种形式,反映旅游者及旅游工作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文学。这一定义有三个出发点:第一,从旅游角度考虑,认为旅游性是旅游文学的最基本特征,不能离开旅游者的旅游生活和活动。世界著名的丹麦作家安徒生说过一句名言:“旅游就是生活”。这种生活,对个人来说,是短期的特殊生活过程;对总体而言,是长存的特殊生活方式。旅游文学就是要反映这种具有流动性、变异性和享受性的特殊生活方式。第二,旅游从业者也是旅游文学的描写对象。他们包括旅游开发者、管理者、服务者以及导游、翻译等,因为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现代大规模的旅游业及旅游生活就不复形成和存在。第三,涉及的题材类别和形式很广泛,不应仅限于山水诗和游记散文,还应包括传说故事、对联、碑文等。从广义上说,凡是描写景物,或借景抒情、触情入景的文学作品,都应归于“旅游文学”。也就是说,它包括了旅游过程中所有与之有直接关系的生活内容。 鉴于上述,旅游文学是具有人景交融、动静结合的一种文学活动。人,指有情可抒的旅游者、旅游从业者;景,指多种多样自然与人文景观。动有两种含义,一是景物中的动态美,如在流水、风力、日光等作用的各种景物的变幻和演化;一是旅游者、旅游从业者的观览、欣赏、抒惰、管理等活动;静指相对稳定的静态美,如山、石、洞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