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参考模板

浅谈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参考模板
浅谈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参考模板

浅谈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颜怀强

内容摘要:

合作学习就是师生共同协作、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合作学习中主要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教师垄断课堂信息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现象,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关键词:课堂教学;合作学习;主动参与;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的着眼点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希望通过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有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从教学理念的层面来看,这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体现的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主动权。但如何把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杜绝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还得进行一番探讨。现实教育教学中为显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而“小组合作学习”的还是屡见不鲜,有些教者虽想把新观念落到实处而事实却流于形式,于教学,于学生无一益处。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能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多数情况下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强制性的灌输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应当逐步减少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开放性和选择性。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创新提供最大空间。小组合作学习就是通过师生地位的转变,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从而形成了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学生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把大多数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有利于学习向纵深展开。例如:我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我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动手操作,通过“剪”“拼”等合作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圆柱体的认识,还发现了圆柱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感觉到比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轻松了许多。

可以说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的讲解要少而精,教师的讲解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它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空间;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余地。让学生在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上展开合作、相互交流,从而达到“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境界。让学生各展所长,取长补短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与应用知识的技能。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把教师用语转变成学生间特有的学生语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问题。每次在上课前,我都精心组织小组,让小组去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上课时,我就让每个小组挑选出代表对所要学的问题进行讲解,看看哪一组讲的好。每个教师都知道,教师是靠教。靠引导来帮助学生学习的。而当一个学生给其他学生讲解时,就必须想办法组织自己的语言,理顺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样一来不仅他自己的理解能力提高了,其他学生由于学生语言的亲和力的影响领会知识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学贵有疑,学也源于疑。学生一旦无疑,学习活动也就不复存在,即便有也只是徒具躯壳而已,小组合作学习特别如此。当我们以一个听课人的角色坐在学生身边,从头至尾观察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不难发现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表面热热闹闹,其实是不知目的所在,只让配合老师完成任务的观念占据整个过程。所以只得做一些不痛不痒的事,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

基于此,致使部分一线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提出了质疑:小组合作学习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关键是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得讲究一定策略。首要的一点,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解决好学生参与的内动力问题。怎样才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内动力?我认为,关键就是看教者有没有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有疑在胸,不解不快。

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也可以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展开。不少新知识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之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引导学生相互合作、相互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去,以一名探究者的身份出现,以诚待生、以情育人。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倾听学生的意见,

尊重学生的观点,这样学生才敢把老师当作朋友,坦露直言,从而达到师生互爱的效果。

爱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个性的导航者和引路人。在合作学习中,如果达不到师生互爱,就会出现有些学生偏科的现象,对于老师布置的问题,就会有个别学生有抵触的情绪,影响合作学习,甚至有可能激发组内成员之间的矛盾,也就不可能促进组内全员合作。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因为在组内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因此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友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而小组间各成员的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合作学习中,只有生生互爱,才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避免优生一言堂,差生无事做。甚至出现优生瞧不起差生,排挤差生的现象。在合作学习中,,生生互爱,相互尊重,人人都能认真的对待他人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人人都想说,人人都敢说。

学生能进入学习状态,但未必能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我们常常看到,在同一个小组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总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注意听他人意见;讨论半天,还是不能统一认识;……这些问题的出现,关键在于学生还没有合作意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这种合作学习中的习惯是多方面的:

1.独立思考的习惯

一些学生平时基础差一些,在日常合作学习中往往处于弱势,自己想到的总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不被其他组员所接受,而其他组员的意见更具代表性,受到大家的重视,因而产生了自己说不如不说,自己想不如听的惰性观念,常此以往,就会懒于思考,也不会思考了。如果我们调查一下,会了解到在同组异质的合作学习小组中总有一两位同学在扮演着听众的角色,其中绝大部分是不愿独立思考的。这足以说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多么必要的工作。

2.善于发言的习惯

在扮演听众角色的学生中,还有一小部分是进行过思考,却不愿发言的。在小组探究时我曾试着问过部分学生:你会吗?(学生答:会。)你为什么不参与他们的讨论?学生的回答要么是“我不想说”,要么是“他们都说了,我没什么好说的”,再要么就是沉默。这说明,他们的表达欲望不强。在发言中还有另一种现象,学生

虽理解并愿意说,但表达不得要领,说了半天,也不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既浪费时间,也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说,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善于发言的能力及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3.认真听的习惯

所谓合作学习,其意义就在于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互助,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我们重点关注的,然而,在这一方面,有些组员十分欠缺,特别是反映在讨论中,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时甚至是有两三个人同时说,他们各行其是,而不去听他人的发言。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一部分同学是有意识地配合教师上演讨论的闹剧,还有更大部分的是没有养成听别人发表意见的好习惯。如果你去了部分学生,当问及“你听清刚才某某同学的发言了吗”时,总是有一部分同学摇头。试想,认真听他人意见的习惯没有养成,小组合作学习还有意义吗?

4.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评价的能力及习惯

对同一数学学习内容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众多的言论观点中,如何才能择其善者而从之,这就涉及到学生的辨别、评价能力及习惯。上课中,有一些同学有较强的辨别和评价能力,他们的发言总是“我赞同某某同学的观点”、“我认为某某同学的说法不对,应该是……”、“我帮某某同学纠正一点”,而有些同学则一头雾水,无所适从。培养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评价的能力及习惯,是向别人学习的重要一环。

5.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和习惯

归纳总结的能力和习惯是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评价能力及习惯相辅相成的,离开这一环,向别人学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也不能把小组的同共观点汇报给全班同学,取得全班性的共识。比如:同一个问题可以看看哪一组先解决,哪一组解决的方法多,从而归纳出最佳的解题方法。在教学中,提倡互改作业。作业批改过去由老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其实我们应该重视学生之间作业互相批改,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合作中的作业批改,各成员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有分歧的地方,往往会争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会对所学的知识重新再次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评判能力,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丰富和完善。当然在学生互批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

在传统的的教学中,少数成绩好的学生被看作是教师眼中的“红人”。因而,其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容易信心不足。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在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现象,那些没有听懂的学生躲缩在座位上希望老师别叫自己;一个学生如果在全班面前答错了一个问题可能会被大家笑话等等。而在合作学习中,同学们就不必躲闪了。学生可以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在与别人想法相左时也不会被嘲笑,因为各个小组的成员是一体的,学习的任务是由大家一起分担的。问题就会变得容易解决,而且大家在相互的学习中能够不断的吸取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反省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有利于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学习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也不必惧怕教师的权威;不必担心个人学习的失败与紧张,同学之间相互勉励,相互帮助,互相友爱。同时合作的环境有益于学生产生自尊自重的情感,学习活动就会有一个积极的意义,它给学生创造了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相互容纳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中交往,在交流中合作!在具体操作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总是与教师操作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息息相关。从时间上说,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学感悟是基础,而给予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是关键。那种走马观花式的自学,点到即止的讨论,只能是徒具外壳而已。对教育教学时机的选择也应纳入这一范畴。只有选择恰到好处的教学时机,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是所谓的“不悱不启”。

从空间上来说,也大有讲究,如学《丰碑》,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时的艰难环境,在严峻的现实环境的面前进行学习讨论似乎要比坐在教室里啃干巴巴的书本效果好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说,即是讲究教学的情境创设。

有些教学操作顺序也十分有讲究,特别是学生讨论交流的次序。小组合作学习中有部分同学总是无话可说,或轮不到他说就已被其他同学说完了,从而产生失落的情绪,影响了学习效果,也不能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这在对讨论交流顺序作一有意识的调整后是可以解决的。教师(或小组长)应当多观察,多参与,注意每个小组(或组员)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到心中有数,在讨论交流时,先让方案比较少的说,再让方案多的说,这样就能提高参与率,引起全体同学的注意,增强实际学习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千篇一律的教法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教师应结合教材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设法让学生感到有新意,有创意,才会有兴趣,有兴趣才会主动地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方法,熟练的运用各种课堂教学方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艺术》刘显国主编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惟存教育网

3、《教育改革与创新》阮忘兴,朱建人主编

4、《人民教师手册》刘凤梧主编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