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扩展阅读30篇(教师版)

文言文扩展阅读30篇(教师版)
文言文扩展阅读30篇(教师版)

01、劝学

1、解释加点词语:

⑴学不可以已.(.停止).⑵虽.有槁曝(即使)

⑶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反省)⑷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过失)

2、翻译句子: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译: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3、文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阐述了怎样的观点?

答:比喻论证。学习不能固步自封,要博闻广学,要学思结合,不断反省,才能有所获。

02、商鞅立信

1、解释加点词语:

⑴商鞅令既.具(已经(……之后))⑵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给予)

⑶辄.予五十金(就)⑷以.明不欺(用来)

2、翻译句子:

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译: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钱。

3、本文给你什么启示?诚信很重要。要想让别人相信自己,必须“言必行,行必果”。

03、赵威后问齐使

1、解释加点词语:

⑴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派遣)⑵书.未发(书信)

2、翻译句子:

⑴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译:您现在不问候我们齐王,先问收成和百姓的情况,难道有先卑贱而后尊贵的道理吗?

⑵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译:如果没有每年的收成,哪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哪有君王?

3、赵威后的观点和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一致吗?你怎么评价这观点?

答:一致。这是正确的观点,赵威后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者能够有这样的观点非常可贵。

4.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包含有成语_舍本逐末_,意义是_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形容轻重倒置。

04、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

1、解释加点词语:

⑴平原君怒,将.杀之(将要)⑵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纵容)

⑶是.无赵也(这)⑷岂轻于天下邪.(.通“耶”,吗).

2、翻译句子:

⑴赵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译:赵奢用国法处治,杀掉平原君家九个管事的人

⑵王使治国赋,国赋太平,民富而府库实。

译:赵王让他主管国家税收,他把税收工作做得很好,使百姓富裕而国库充实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的哪句话和赵奢的观点相同?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05、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1、解释加点词语:

⑴子.知之乎? (您)⑵主恶.之(厌恶)

2、翻译句子:

⑴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

译: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这样可以免于害吗?

⑵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译: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

3、狐丘丈人说“尧、舜其犹病诸”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以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来为反衬来赞颂孙叔敖这样处理问题的高明。

06、齐欲伐魏

1、解释加点词语:

⑴齐欲.伐魏(想要)⑵天下之疾.犬也(快)⑶韩于卢逐.东郭逡(追逐)⑷今.齐、魏久相持(现在)

2、翻译句子:

⑴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译: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

⑵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译:我害怕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

3、下面加点词语与其他三句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 )

A. 腾.山者五

B. 以顿.其兵

C. 弊.其众

D. 谢将休.士也

4、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人得利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因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07、沛公至咸阳

1、解释加点词语:

⑴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跑)⑵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离开).

2、翻译句子: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译:汉王之所以能全面了解天下的山川要塞、人口的多少、地方的好坏、民间疾苦这些事,都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朝的所有文书档案的缘故。

3、填空:一“皆”字一“独”字,将萧何深谋远虑的性格特征刻画的淋漓尽致,刘邦得萧何可谓天助也!萧何是刘邦的谋士,夺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刘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没,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萧何和韩信的著名典故,即萧何月下追韩信。

4、结合中学生实际,说说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悟。

启示我们:知识比金钱更重要,知识改变命运。

08、四面楚歌1、解释加点词语:

⑴是.何楚人之多也这⑵美人和.之应和⑶莫.能仰视没有

2、翻译句子: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译:于是项王就唱起了悲凉激愤的歌

3、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四面楚歌。

09、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1、解释加点词语:

⑴我所以有天下者何.什么⑵此其所以

..失天下也……的原因⑶给.饷馈供给⑷群臣说.服同“悦”

2、翻译句子:⑴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译: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就分封给他们,和天下人同享好处。⑵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在军帐中运筹谋略,能决定胜利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

3、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刘邦认为他自己得天下之理由是什么。知人善任。启示我们任用人才也要:知人善任,任人为贤。

10、孟母戒子

1、下面各句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

A. 其母方.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

B. 孟子辍.然中止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 有所失,复.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D. 其母引.刀裂其织丁壮者引.弦而战(《塞翁失马》)

2、翻译句子:

此织断,能复续乎?译: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

3、你如何看待孟母对孟子的要求?孟母既是严师又是慈母,对孟子学习和做人的严格要求,才成就了孟子。

4.启示我们: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11、孔子见罗雀者

1、解释加点词语:

⑴大雀善.惊而难得容易⑵黄口从.大雀跟从⑶利食而忘患.灾患⑷自其心.矣本性

2、翻译句子:

⑴大雀独不得,何也?译:唯独大鸟捕不到,为什么呢?

⑵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译: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靠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了保全性命的凭借,跟随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灭亡的祸患。

3、少年有少年的朝气,老人有老人的经验。从初中生角度,说说你读了此文后的感悟。答:我们正值青春年少,我们要有少年的朝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学习和对待人生。

4、孔子教育弟子要“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这与成语或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择善而从、亲贤远佞)”有异曲同工之妙。

12、赵襄主学御

1、解释加点词语:

⑴用之则过.也过失,错误⑵今君后则欲速.臣赶上

⑶先则恐逮.于臣被赶上⑷夫.诱道争远发语词,无实在意义

2、翻译句子: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3、结合中考在即的实际,谈谈你读了本文的体会。答: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所以跑得快。启示我们面对中考,要明确目标,集中精力,调和心态,一直努力向前才会取得好的收获。

13、老马识途

1、解释加点词语:

⑴春往而冬反.(通"返",返回) ⑵迷惑失道.( 道路) ⑶遂得.水( 找到) 2、翻译句子:

⑴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译: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⑵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译: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3、文中故事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__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14、穿井得人

1、解释加点词语:

⑴及.其家穿井(等到) ⑵国人道.之( 说,讲) ⑶不若

..无闻也( 不如)

2、翻译句子:

⑴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译: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⑵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以: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3、"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以讹传讹的危害。启示我们: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15、千里之马

1、解释加点词语:

⑴君遣.之( 派遣,差遣) ⑵而捐.五百金(花费,此指白白费掉) ⑶于是不能期.年.(一年,周年)

2、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

⑴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用) ⑵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认为)

3、翻译句子:

⑴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译: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

⑵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译: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

4、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用文中的话回答)

答: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16、石崇与王桤争豪

1、解释加点词语:

⑴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常⑵恺以示崇,崇视讫.完

⑶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尽⑷如.恺许比甚众,恺罔.然自失同"惘",迷惘

2、翻译句子:

⑴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译:

石崇与王恺争比豪富,(两家)都极力地把穿着,车马装饰得豪华奇丽

⑵枝柯扶疏,世罕其比译:枝杈伸张着,世上很少有能比得上它的

3、文中描写石崇与王恺争豪,主要运用了_动作描写_和_神态描写的方法

17、临江之麋

1、解释加点词语:

⑴畋.得麋麑打猎⑵自是日抱就.犬靠近⑶习示.之给……看

⑷然.时啖其舌但是⑸麋至死不悟.醒悟⑹走.欲与为戏跑

2、翻译句子:

⑴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译:麋麑逐渐长大,忘记自己是麋,认为狗真的是我的朋友,互相顶撞翻滚,越来越亲热。

⑵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

译:那些别家的狗看见它,又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吃掉了,路上一片血肉狼藉。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恃宠骄横的人决没有好下场。

18、荔枝图序

1、解释加点词语:

⑴树形团团如帷盖

..车上的帷幕⑵实如丹.丹砂一般地红

⑶壳如红缯.泛指丝织品⑷大略如彼.,其实过之那样,它的实际情况

2、翻译句子:

⑴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译:南宾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

⑵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译:那是给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3、这是一篇题画的文章,属说明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它写了荔枝的出处、外形、味道,又写了摘下后短期内的_变化情况。在当时,的确是一般远离产区的人所不了解的。

19、王猛为京兆尹

1、解释加点词语:

⑴猛下车

..收德初到任⑵与邓羌同志

..志趣相同

2、翻译句子:

⑴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

译:醉酒闹事,倚势横行,抢人家财物,子女,成为当地百姓的祸患。

⑵坚驰使赦之,不及。译:苻坚派臣下快马传旨赦免,没有来得及。

3、根据文义,试对王猛,秦王坚作简要评价。

答:①王猛不怕权贵,严格执法,是国家的重臣。②秦王坚在王猛严肃执法之后,叹道;“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他岂能无法,只是无必行之法,袒护亲属是“刑不上大夫”。

20、陶侃惜谷

1、解释加点词语:

⑴陶侃尝.出游曾经⑵执而鞭.之用鞭子打

2、翻译句子: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译: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3、你认为陶侃对糟蹋稻子的人的处罚是否过于严厉?

答:不严厉。因为这样才更突出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关心爱护农民的思想品格和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

21、献曲求诗

1、解释加点词语:

⑴呼之使前.到前面来⑵既.奏新曲……以后⑶吾无求于.公介词,向、对⑷坡笑而从.之答应

2下列句中的“使”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C )

A.使人问之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呼之使前D.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答:C(让,叫,致使;ABD义同:派,派遣)。

3.与“坐客皆引满醉倒”中的“引”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丁壮者,引弦而战B.友人惭,下车引之

C.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D.一人蛇先成,饮酒且引

答:D(举,拿。A拉开弓;B拉,牵挽;C援引)。

4.“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中的“知音”是古今异义的词,它的古义是通晓音律;今义是:了解自己特长的人。

5、翻译句子:

⑴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译: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两个人,很懂音乐。

⑵坐客皆引满醉倒。译:在座的客人都举杯痛饮而纷纷醉倒。

6、李委仰慕苏东坡的诗名,遂借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诗。请用一个四字格成语概括这件事。抛砖引玉或醉翁之意不在酒。

7、读过本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请结合现实简要地谈谈。

答:启示:一个人能得到大师的真迹是幸运的,但难在如何巧求“千金一字”,李委的“献曲求诗”不失为一个“金点子”。

22、长虹饮涧

1、解释加点词语:

⑴信.然的确、果然⑵相去.数丈距离⑶都无所睹.看见⑷逾.山而去越过

2、翻译句子:

⑴予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译:我和同事走近山涧观察它,虹的两端都垂在涧里。

⑵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译:虹是雨里太阳的影子,阳光照在雨上,就出现了虹。

23、推敲

1、解释加点词语:

⑴炼.之未定此指反复思考⑵观者讶.之惊讶⑶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详细

2、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B )

A.退之立马良久之B.何陋之有C.久之,目似瞑D.怅恨久之

3、翻译句子:

⑴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译:便在驴背上(继续)吟咏,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姿势。

⑵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译: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4、这篇短文作者意在赞扬贾岛什么精神?译:赞扬了贾岛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

24、正午牡丹

1、解释加点词语:

⑴其.下有一猫指牡丹丛⑵何以

..明之凭什么⑶日渐.中狭长逐渐

2、翻译句子:

⑴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

译: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牡丹丛",花下有一只猫,不知道这幅画是精妙还是粗糙。

⑵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译:猫眼在早晨和傍晚,眼珠都是圆的,渐近中午就变得又窄又长,到正午时就像弓条线了。

3、你认为这幅古画是精妙还是粗糙呢,为什么?

答:精妙。因为这位画家善于观察,画出了常人所不见之处。

25、江淮之蜂蟹

1、解释加点词语:

⑴蜂窟.于土或木石筑巢(动词)⑵则夜持烈炬临之

..到蜂巢跟前⑶蜂空群

..赴焰,尽殪倾巢出动

2、翻译句子:

⑴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尝血指也。

译:然而捉蜂的人不一会儿就能捉很多(不以斗计),捕蟹的人从不弄伤手指。

⑵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译:只知奔向火光而不能规规矩矩地呆在它所应当呆的地方,落得个死亡的下场是理所当然的事。

3、这个寓言表达了什么哲理?

淮北之蜂、江南之蟹都十分厉害,但因好“趋炎”而自取灭亡。本文以此喻指那些利欲熏心、趋炎附势的人没有好下场。启示我们:那些趋炎附势的人是得不到好下场的。

26、与长子受之朱熹

1、解释加点词语:

⑴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足够,充分⑵然今遣.汝者打发,让……走

⑶则吾犹可望.希望⑷不然.,则徒劳费这样

2、翻译句子:

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译:不知道你还有什么脸面再见父母亲戚和乡里老朋友呢?

3、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劝戒儿子珍惜时间,不要虚度人生。

B.批评儿子不求上进,学业无成。

C.希望儿子改掉旧习,发愤学习,有所作为。

D.想让儿子摆脱家庭,改变学习环境。

4、辨析下列短语中的“故”字,选出正确的意义

A.所以,因此

B.故意

C.老朋友

D.旧有的,原来的

1.力改故习( D)

2.故令汝一行( A)

3.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C)

4.故弄玄虚( B) 5、写出“然今遣汝”的原因。(用文中原句回答):恐你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

6、文中作者希望自己儿子要(用文中原句回答):“奋然勇为”其意思是:奋发图强,有所作为。

27、说虎

1、解释加点词语:

⑴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坐卧⑵则人之食于.虎也被⑶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不常见

2、翻译句子:

⑴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译:所以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而智慧的功用非常之多。

⑵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译:所以世上用力而不用智,与只用一己之力而不能发挥他人作用的人,都是虎的同类。

⑶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译:它被人捕获,被人所杀而"寝处其皮",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3、作者在本文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人是万物之灵,有大脑要学会用智,有双手要学会使物,这样才能“虎之皮人常寝处”。

28、诫子书

1、解释加点词语:

⑴夫君子

..之行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⑵意与日去.离开⑶悲守穷庐.房屋、居舍

2、翻译句子:

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译:用恬静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淳养品德。

⑵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译: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

3、本文表达中心的句子是什么?非澹泊(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9、凿壁偷光

母那样骄纵子女。

1、解释加点词语:

⑴衡乃与其佣作

..而不求偿被雇佣劳动⑵遂.成大学于是,就

2、翻译句子:

⑴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译:匡衡勤奋好学却没钱买蜡烛。邻居家有蜡烛

但光穿不过来。

⑵愿得主人书遍读之。译: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

3、结合自己实际谈谈你对匡衡凿壁偷光的评价。

答: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

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功。这启示我们:内因才

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

内因才能起作用。我们学习也一样,必须要自身努力才会有所收获。

30、与四弟书

1、解释加点词语:

⑴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想⑵总恐.老辈失之奢害怕⑶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遗留

2、翻译句子:弟与沅弟皆能勤而不能俭;余微俭而不甚俭译:弟弟和沅弟都能勤却不

能俭,我只一点点勤俭而不是很持俭

3、读下面一段文字,结合《与四弟书》说说你的感悟。

丁丁今年3岁了,他的父母是亿万富豪,对他格外宠爱,在他没出生时,父亲就以他的

名字购买了一套以“儿童乐园”的主题设计的别墅,600多平方米的别墅就是一个大型

的儿童乐园。丁丁出生后,他的父亲害怕装修的材料对孩子有影响,便在商贸酒店里包

下一年的总统套房。丁丁的婴儿车是从英国空运回来的,主体结构是杉木打造的,细节

部分则是纯手工雕刻的,车里面是高档软皮座位。……据丁丁的父亲介绍,孩子出生后,

夫妻俩没有详细统计在他的身上花了多少钱,但仅是为孩子买食品及添置衣物等已花费

了300万元。

答:我们不仅要像曾国藩一样做到自身勤俭,也要对晚辈严格要求,而不能像丁丁父

(完整word版)人教版小学文言文大全

一至六年级文言文 杨氏之子(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甚:很。②惠:智慧。③诣:拜见。④乃:就,于是。⑤示:给……看。 ⑥曰:说。⑦未:没有。⑧设:摆设。 梁国有一位杨家的孩子,才九岁,却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叫孩子出来。孩子为孔君平摆上水果,水果里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孩子应声回答说:“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家的禽鸟。”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①绝:断绝。②鼓:弹。③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④哉:语气词。⑤峨峨:高。⑥兮:语气词。⑦洋洋:广大。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曲。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太好了,真像巍峨的泰山在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太好了,真像奔腾的江河向前!”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一定能领悟他的心意。子期去世了,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就毁掉琴,一辈子不再弹琴。 学弈(《孟子·告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弈:下棋。②通国:全国。③诲:教导。④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⑤援:引,拉。⑥缴:带丝绳的箭。⑦俱:一起。⑧弗:不。⑨矣:了。⑩为:因为。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文言文翻译

九年级文言文翻译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拥有的话,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追求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所喜欢的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所讨厌的有超过死亡的东西,所以有的灾祸不去躲避。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能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避开祸患的手段,有哪一桩不能采用呢?这样做就可以生存,却有人不采用它;照此就可以避祸,却有人不采纳它。因此,可知人们所追求的有胜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有胜过死亡的。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只是道德高尚的人能够不丧失这种本性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它就能活命,不吃它就会死亡。但如果吆喝着施舍,路过的饥民也不愿接受;如果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面对高官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那么高官厚禄对我来说有什么好处呢?难道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结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从前情愿舍弃生命也不愿意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从前情愿舍弃生命也不愿意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情愿舍弃生命也不愿意接受,现在却为了自己所结识的穷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原本的本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向背,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然而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的原因。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们同心协力的原因。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发现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人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集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缺乏钱财、

最新2019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学案(教师版)讲课稿

2019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本专题共3课时。其中讲练2课时,练习课1课时。 【考点简析】2018年《考试大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级。《考纲》规定的考查的句式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主要是在古文翻译题中出现。“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有关词类活用在实词我们已重点讲述,这里不再列举。【知识梳理】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南冥者,天池也。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今臣亡国贱俘。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8.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9.且相如素贱人。10.臣本布衣。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14.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5.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结: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如1)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如2)3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形式为:“……者,……。”(如3) 4.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代称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4) 5.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5) 6、用“此”“乃”“亦”“即”“则”“素”“皆”“诚”“本”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如:6—10) 7.用“是”“为”表示判断。(11、12) 8、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如:13—15) 练习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西城一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狄青,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宝元初,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延州指使①。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尹洙为经略判官,青以.指使见,与谈兵,善之,荐于.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 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②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 皇祐中,广源州蛮反,岭外骚动。青上表请行。青戒诸将毋妄与贼斗,听吾所为。广西陈曙乘青未至,辄以步卒八千犯贼,溃于.昆仑关。青曰:“令之不齐,兵所以败。”晨会诸将堂上,揖曙起,按.以败亡状,驱出军门斩之。已而顿甲,令军中休十日。觇者还,以为军未即进。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贼既失险,悉出逆战。青执白旗麾骑兵,纵左右翼,出贼不意,大败之,追奔五十里。还至京师,帝嘉其功。 青为人慎密寡言,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始,与孙沔破贼,谋一.出青,贼既平,悉以诿沔,退若不用意者。沔始叹其勇,既而服其为.人,自以为不如也。 熙宁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将帅,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

文言文专练(教师版)

文言文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与友人论师书 日者,足下枉过仆,仆以事他出,未得见。顷遇某舍人云,足下欲以仆为师,仆弗敢闻也。 师道之废久矣,古之所谓师者,曰经师,曰人师;令之所谓师者,曰童子之师,曰乡会试之师,曰投拜之师。人生五六岁,始能识字。稍长则习业之文,父兄皆延师教之。父兄曰:“汝师之。”吾从而师之。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童子之师,犹巫医百工之师,称之曰师可也。乡会试主司同考之于士子,朝廷未尝许其为师,而相沿师之者,三百余年。然甲令①又有外官、官小者回避之例,则固明予以师之称矣。汉人于主有为之制服者,而门生之名,唐宋以来有之。语其辈行,则先达也;语其交谊,则知己也。因其一日之知,而奉之以先生长者之号,称之曰师,亦可也。今之最无谓者,其投拜之师乎!外雅而内俗,名公而实私。师之所求于弟子者,利也,传道解惑无有也,束修之问,朝至而夕忘之矣;弟子之所藉于师者,势也,质疑问难无有也,今日得志,而明日背其师矣。是故一命以上,皆可抗颜而为师,而横目二足贩脂卖浆之子,皆引而为弟子。士习由此而偷,官方由此而隳,师道由此而坏。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古之好为师也以名,今之好为师也以利。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足下于仆,非有一日之好,而遽欲师之。仆自量文章道德,不足以为足下师,而势力又不足以引拔足下。若欲藉仆以纳交一二巨公,俾少为援手,则仆之硁硁②自守,不干人以私,友朋所共知。仆固不欲自误,而亦何忍以误足下乎?如以仆粗通经史,可备刍荛之询,他日以平交往还足矣。直谅多闻,谓之三益。不识仆之戅直,得附足下益友之一否?惟足下裁察。 注:①甲令:法令。②硁硁:固执。 .1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师道之.废久矣稍长则习业之.文 B. 外雅而.内俗侣鱼虾而.友麋鹿 C. 古之好为师也以.名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 语其辈行,则.先达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B 连词,表并列;A①主谓之间,取独;②助词“的”,中心语和定语之间。 C ①介词,表目的;②连词,因为。 D①连词,表因果,相当于“就”、“便”、“那么”;②副词,表示肯定,相当于乃,就是。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友人前来拜访钱大昕,希望拜他为师,却没有遇到。不久,钱大昕从他人那里听说这件事,

人教版小学古诗词及文言文大全含注解译文

人教版小学古诗词 【小学一年级】 上册: 1、一去二三里 yī qù èr sān lǐ 【宋】·邵雍· 【sòng 】?shào yōng ? 一去二三里, yī qù èr sān lǐ 烟村四五家。 yān cūn sì wǔ jiā 亭台六七座, tíng tái liù qī zuò 八九十枝花。 bā jiǔ shí zhī huā 【注释】 ⑴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⑵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⑶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⑷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⑸枝: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题解】 这是一首儿歌。此诗选取诗的第一句作标题,这是古诗标题的一种方法。“一去二三里”,即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远的意思。“二三”表概数,并非实指。下文中的数字也是这种用法。 【译诗】 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 看见炊烟袅袅的小村庄住着几户人家。 村庄里还有一些亭台, 亭边村旁开满了许多美丽的野花。 【赏析】 这是儿歌中的数数歌。内容简单,又画面生动。富有节奏、韵律感,读来琅琅上口。诗句由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串起来,却又描绘出了一幅宁静优雅、富有生气的乡村生活图。 2、画 huà 【唐】·王维· 【táng 】?wáng wéi ? 远看山有色, yuǎn kàn shān yǒu sè 近听水无声。 jìn tīng shuǐ wú shēng 春去花还在, chūn qù huā hái zài 人来鸟不惊 rén lái niǎo bú jīng 注词释义: ①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②惊:吃惊,害怕. 〖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 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 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 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 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 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 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 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 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似 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 写出了画的特点。) 【赏析】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 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 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 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 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 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 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 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 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 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 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 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 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 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 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 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 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 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 “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 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 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 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 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 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 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 在画中。仅仅是如此吗?写的近近是画中的 花吗?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 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 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 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 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 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 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 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 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而 我们又将归往何方?去追寻什么呢? 【链接】 我知道: 中国画:简称“国画”,它用毛笔、墨,和中 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并与 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 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3、静夜思 jìng yè sī 【唐】·李白· 【táng 】?lǐ bái ? 床前明月光, 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疑是地上霜。 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举头望明月, 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 低头思故乡。 dī tóu sī gù xiāng 注词释义: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以为。 举:抬,仰。 古诗今译 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 霜。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 的家乡。 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平实朴素的 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 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 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 切思念。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 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全)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答案 1、风烟俱净俱:全,都 2、从流飘荡从: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比得过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叫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到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经营反:通“返”返回 9、横柯上蔽柯:树干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答案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得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答案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望峰窥谷

课外文言文教师版

课外文言文练习 (一)狸食鸽 叶侯之家,获二鸽,缚之翅而畜之野。狸(野猫)知其不能飞也,攫(抓住)而食其雌。雄者怒,奋起喙(鸟嘴)啄狸,狸嗥(野兽吼叫)而去。不数日,复获一雌焉,狸至而又食之,然以前被啄故,若惮雄不敢近。雄因自恃(依仗)其强,不为备。居无何,竟为狸所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狸嗥而去.②若惮.雄不敢近 2、下面“而”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3分) A 缚其翅而畜其野 B 攫而食其雌 C 狸嗥而去 D 狸至而又食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居无何,竟为狸所食。 4、你从本文中得到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1(1)逃跑(2)害怕2C 3未过多久,雄鸽竟然被猫吃掉。 4从雄鸽被吃得出:骄傲自大,放松警戒,必将失败。或从猫得出:不怕失败,抓准时机,一举成功。 翻译:叶侯的家人捕获了两只鸽子,绑住它们的翅膀,放到野外去喂养。有一只野猫看见了,知道它们不能飞,抓了其中母的吃了。公的很愤怒,奋起用它的尖嘴啄野猫,野猫嗥叫着逃开。没有几天,叶侯家又得到一只母的(鸽子)。野猫过来又吃了它。但是因前面被啄的原因,好象害怕不敢靠近(公鸽子)。公(鸽子)因此凭借着自己强大对野猫不加防备。不久后,雄鸽竟也被野猫给吃了。 (二)“四知”先生 大将军邓骘闻杨震贤而辟之①,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②为昌邑令,谒见③,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注释]①大将军邓骘(zhì)闻杨震贤而辟之: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达,于是征召他(为官)。 ②王密:人名。③谒见:拜见。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举茂才举()(2)故人知君知()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3、杨震被称为“四知”先生的原因是什么? (3分)

课外文言文翻译(教师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课外文言文是初中各类语文考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在训练的过程当中学生应该注意积累字词,这样才能更好的翻译句子,并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只有不断的练习才能翻译的更加熟练,才能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 二、复习预习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文言文中常见的字词的意思。 1.通假异读 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的读音和本字的读音如果有别,一般要按照所表示的本字来读。例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的“扳”字,要读为pān(攀)。 2.一词多义 无论古代、现代,一词多义均是正常的、普遍的。例如:“于”的意思有 (1)到。例如: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2)在。于舅家见之(《伤仲永》) (3)比。贤于才人远矣(《伤仲永》) (4)从。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 3.古今异义 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的情况外,还表现在词义不断演变。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学习文

言文,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例如:“或”字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的,有的人今义:或许,或者 4.通假字 本有其字,古人有时不用本来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同音替代现象,叫做“通假”或“古音通假”,被替代的那个(未出现)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例如: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5.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在具体的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具备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名词等)例如: 不能称前时之闻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二、方法归纳 留 即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进行翻译。古属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帝号、年号、书名等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保留,不用翻译。 删 即通过删去无法翻译的文言词语来翻译古文。如无法译出的文言虚词。 增 即通过增加词语来翻译文言文语句。(1)便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句子 换 即将文言语句中的字词转换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如把”岁”换成“年”,“布衣”换成“平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

2015年必考篇目文言文复习精练 教师版

一、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徧.()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jiàn mǐ biàn zhé suì bǐ bó móu fú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 ..我(军队)(讨伐,攻打) (2)齐师败绩 ..(大败)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不)(虚报夸大)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诉讼案件)(即使)(明察)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2、民弗从.也(服从,听从)

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战则请从.(跟从,跟随) 3、曹刿请.见(请求) 4、又何间.焉(参与) 战则请.从(请允许我)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5、其.乡人曰(他的) 6、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公问其.故(他,指曹刿)公与之.乘(代曹刿) 望其.旗靡(他们,指齐军)登轼而望之.(代齐军)(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作动,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名作动,击鼓进军)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 ..玉帛古义:今义: 2、忠.之属也古义:今义: 3、可以 ..一战古义:今义: 4、肉食者鄙.古义:今义: 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 6、虽.不能察古义:今义: 7、再.而衰古义:今义: 8、又何间.焉古义:今义: 9、必以情.:古义:今义: 1.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2.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3.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愿动词

《颜渊论御马》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师用书+学生用书】

【教师用书】(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 题。(11 分)(2018 年山东潍坊中考 改编,14-17 ) 颜渊论御马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俟①矣。”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谱人乎?” 颜渊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③席而.起,曰:“趣④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 '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⑤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⑥,两骖如舞。 '善御之谓也。”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选自《韩诗外传》,有删节) [注] ①佚(yì):通“逸”,逃跑。②厩([ji ù] )人:马棚的差役。③躐([li è] ):超越。④趣:同“促” 。⑤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⑥组:编织。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 分)() (1)乡.寡人曰乡: (2)昔者舜工.于使人工: (3)然犹策.之不已策: 【答案】1、(1)通“向”,从前(先前)。(2)擅长(善于)。(3)用鞭子打(驱赶)。(3 分,每小题1 分) 【解析】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如, “乡”是通假字,“工” 是古今异义词,“策”是词类活用。解释词语时可用知识迁移法,如看到“策”这一实词,就能联想到《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 ,属于词类活用,可判断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2、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定公不悦,以.告左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

文言文的来历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 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用“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 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 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 “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 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文常用实词解释 【概念解释】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实词辨析】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

文言文翻译教师版

山东省沾化县第二中学2011级 高三语文复习学案 姓名使用时间2014年3月日编号 课题文言文翻译编制人吴春娥 审核人高三语文组 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在广泛的实践中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通过当堂检测,熟练运用方法,规范答题。 评价设计目标1:课堂探究1、2、3 目标2:当堂达标检测 课堂探究学生纠错 (教师点拨)一、利用积累,把握文意。 ⑴乐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请潘岳为表。岳曰:“当得君意。” 广乃作二百句语,述之志。岳因取其意,便成名笔。时人咸云: “若广不假岳之文,岳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矣。”(《晋书·乐 广传》) 译文:乐广擅长清言,却不能操笔,请潘岳替自己作表。潘岳说: “我应当得知你的心意。”乐广于是口述二百多句话来表述自己 的心志。潘岳于是取乐广的意思加以整理,就写成了名作。当时 人都评论说:“如果乐广不借助潘岳之笔,而潘岳不取乐广的意 旨,也就无法成就这样的美文。” ⑵(2012高考广东卷)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 漕运梗阻,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亲赴上海, 筹雇商船。(《清史稿·陶澍传》) 译文:道光五年,陶澍被调任到江苏任职。一开始洪泽湖决堤, 漕运不通,大学士英和上书提出海运策略,但是朝廷内外纷纷议 论并阻挠他。陶澍毅然承受了这个重任,亲自去上海筹措雇佣商 船。 总结:注重积累.(课本、练习题)。建议:把训练题中的典型句整 理到笔记本上,常读常记,做到耳熟能详。 二、借助语法,解字释句。 ⑴(2013高考江苏卷)李丰,字安国。明帝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三国志》注引《魏略》) 译文:李丰,字安国。明帝登上了帝位,有一次见到一位吴国投降的人,问道:“你在江东时,听到中原地区谁称得上名士啊?”投降的人回答说:“我听说过李安国。”这个时候,李丰担任黄门郎,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明帝说:“李丰的名声竟然遍布整个吴越地区了吗?” ⑵太宗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陛下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旧唐书·裴矩传》) 译文:唐太宗有一次听说许多案件都有受贿的人,就派人用财物去试探他们。有个官员接受了馈赠的一匹丝绢,太宗很生气,将要杀了他,裴矩进谏说:“陛下您用罪来陷害别人,恐怕不合礼仪。”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召集百官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如果每件事能象这样,何愁天下不能治理好!” 总结:注重语法。 据词性辨义,据成分释句。 三、关注语境,前后印证。 ⑴颜之仪,字子升。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周书》列传第三十二) 译文:宣帝即位,晋升为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加食邑一千户。宣帝其后越来越昏纵,颜之仪冒犯主上的尊严屡次进谏,虽然未被采纳,始终未停止上谏言。 ⑵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人也。绍薨而辅其长子谭。及绍二子尚攻兄谭,谭使毗诣太祖,曰:“今河北岁凶,而袁氏兄弟龃龉,有违天道,此乃天亡尚之时也。他年或登,尚改修其德,失所以用兵之要矣。”太祖称善。(《三国志·辛毗传》) 译文:袁绍死后他辅佐袁绍的长子袁谭。等后来袁绍的二儿子袁尚攻打兄长袁谭,袁谭派辛毗向太祖求救。辛毗说:“现在河北年成不好,袁氏兄弟又相互争斗,有违天道,这是老天灭亡袁尚的时候。来年如果收成好了,袁尚修改他的德行,你就会失去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

第9课桃花源记(陶渊明)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________________ (2)落英缤纷 ....落英:______________ 缤纷:__________________ (3)渔人甚异.之异:________________ (4)欲穷.其林穷:________________ (5)便舍.船舍:________________ (6)才.通人才:________________ (7)屋舍俨然 ..俨然:______________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____________ (9)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阡陌:______________ 交通:______________ (10)悉.如外人悉:________________ (11)黄发垂髫 ....黄发:______________ 垂髫:______________ (12)怡然 ..自乐怡然:______________ (13)见渔人,乃.大惊乃:________________ (14)便要.还家要:________________ (15)咸.来问讯咸:________________ (16)率妻子 ..妻子:_________ __ 绝境:______________ ..邑人来此绝境 (17)遂与外人间隔 ..间隔:______________ (18)无论 ..魏晋无论:______________ (19)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具言:______________ (20)皆叹惋 ..叹惋:______________ (2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_______________ (22)停数日,辞去.去:________________ (23)此中人语.云语:________________ (24)不足.为外人道也足:________________ (25)既出,得.其船得:________________ (26)便扶向 ..路扶:________________ 向:_______________ (27)处处志.之志:_______________ (28)诣.太守诣:_______________ (29)寻向所志.志:_______________ (30)遂.迷遂:_______________ (31)欣然规.往规:_______________ (32)未果 ...,寻.病终未果:_____________ 寻:_______________ (33)后遂无问津 ..者津:_______________ 问津: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天天练2教师学生版

《文言文阅读》天天练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初辟丞相府史,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闲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时光武初即位,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今以茂为太傅,封曪德侯。” 论曰:卓茂断断小宰无它庸能而首加聘命优辞重礼其与周燕之君表闾立馆何异哉?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节选自《后汉书·卓茂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谢,道谢 B.茂辟.左右问之曰辟,屏退 C.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顾,只是 D.律设大法,礼顺.人情顺,顺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①亭长为.从汝求乎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 ①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C. ①诚.能为人所不能为②诚.知其如此,虽万世之公相 D. ①而独.能取忠厚之臣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3.下列各句能直接表现卓茂“性宽仁恭爱”的一组句子是( )(3分) A.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

文言文答题技巧(教师版)教学提纲

文言文答题技巧(教师 版)

文言文的答题技巧 第一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帮助题目答题。 第二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考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考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三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考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 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1)第一类的解题方法——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解题时,首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问题。 (2)第二类解题方法—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在中考中,重点是考查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获。 ①读原文,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 ②作判断,这些的一切在当今社会是否值得提倡,我们又该如何云改正或抵制。 (一)《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1)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2)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3)。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4)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2卷文言文挖空练习(教师版)

2019年全国2卷文言文挖空训练(教师版)商君者,卫之诸庶孽(旁支侧出或妾生之子)公子也(句式:判断句),名鞅(名是古代男子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后起的。古代男子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姓(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公孙氏,其(代词,代他的)祖本(本来)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刑,通“形”,指形体或事实。名,指言论或主张。战国时以申不为代表的法家一派。主张循名责实,以推行法治,强化上下关系。),事(侍奉。见《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知道。见《烛之武退秦师》“君知其难也”)其贤,未及(来得及。见《荆轲刺秦王》“不及召下兵”)进(推荐)。会(适逢,正赶上。见《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全。见《荆轲刺秦王》“愿举国为内臣”)国而听之王即(如果)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已经,之后。见《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整治)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通过,见《廉颇廉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拜见。见《曹刿论战》“曹刿请见”)孝公。公与语(谈论。见《论语》“食不语,寝不言”),数日不厌(满足。见《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景监曰:“子何以(相当于“以何”,译为“凭借什么”)中(合乎。见《劝学》“其曲中规”)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shuì,说服。见《鸿门宴》“范增说项羽曰”)君,君大说(yu è,通“悦”,对……感到高兴。见《烛之武退秦师》“秦伯说,与郑人盟”)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非议)己。卫鞅曰:“疑(犹豫不定)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好,表示应答之词。见《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治(治理,见《陈情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世不一道(方法,途径。见《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便国不法古。故(所以。见《劝学》“故木受绳则直”)汤武不循古而王(wàng,名词用作动词,称王。见《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灭亡。见《烛之武退秦师》“郑既知亡矣”)。反古者不可非(责难。见《逍遥游》“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而循礼者不足多(赞扬)。”孝公曰:“善。”以(让)卫鞅为左庶长(秦国的爵位共二十等。由下而上,左庶长列第十一。),卒(终于。见《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在这个时候。见《廉颇廉相如列传》“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太子(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称皇太子,而是太子或公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实行。见《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自上犯之。”将法(依法惩办)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即太子傅,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尊奉)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道路。见《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不拾遗(遗失的东西),山无盗贼,家给(供。见《荆轲刺秦王》“给贡职如郡县”)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秦国的第十六等爵位)。居(度过一段时间)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派遣)卫鞅将(率领。见《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趁机。见《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shuò,多次。见《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破于(介词,被。见《师说》“不拘于时”)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派遣使者,前一个“使”是动词,派遣;后一个“使”是名词,使者。见《荆轲刺秦王》“使使以闻大王”)割河西(指黄河以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离开。见《鸿门宴》“欲呼张良与俱去”)安邑,徙(迁移。见《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都大梁。梁惠王曰:“寡人恨(遗憾。见《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真题答案:10.B,句中“年虽少”与“有奇才”是公叔座推荐商鞅的话,“有”的宾语是“奇才”,不能断开。排除A项。“愿举国而听之”意思是“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此句语意连贯,中间不需要断开。排除D项。“听用鞅”即“任用商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分析可知,B 项断句正确。故选B。 11.B, B项解说错误,“汤武”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故选B。 12.C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故选C。 13.((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 得分点:苟,如果;法,效法;固,陈规;循,遵守。“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得分点:期年,满一年;之,到。“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