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工程专业实验》实验指导书-卢杰(已整理).

《包装工程专业实验》实验指导书-卢杰(已整理).
《包装工程专业实验》实验指导书-卢杰(已整理).

包装工程专业实验实验指导书

(包装工程系)

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实验中心

2015年9月1日

目录

实验一缓冲包装材料动态压缩特性测试系统设计与实验 (1)

实验二包装用纸与纸板性能综合实验 (4)

(1)纸和纸板拉伸性能的测定 (4)

(2)塑料薄膜包装袋热封强度的测定 (9)

(3)塑料薄膜拉伸性能的测定 (12)

实验三包装品冲击跌落综合实验 (16)

实验四包装材料抗压性能综合实验 (19)

实验一、缓冲包装材料动态压缩特性测试系统设计与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在缓冲试验机上对各种材料进行动态压缩试验,用自由跌落的重锤对包装用缓冲材料施加冲击载荷,以模拟装卸中缓冲材料受到的冲击作用。

二、实验仪器

1.DY-2冲击试验机;

2.控制系统;

3.数据采集处理系统。

三、实验原理

为了保护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免受冲击振动造成的损坏,选用具有合适缓冲特性和结构尺寸的缓冲材料,进行缓冲包装是必要的。缓冲材料的缓冲特性,也就是力学特性,是由其力——形变曲线来表征。一般来说,缓冲效率与材料的力学特性有关,是衡量缓冲包装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参数,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缓冲效率。缓冲效率还是形变的函数,同一材料在不同的变形量时的缓冲效率是不同的,可以采用数学方法处理,求出缓冲效率的最大值或极大值。在达到保护产品要求的情况下,缓冲效率越大,单位体积缓冲材料吸收的冲击能量就越多,设计所需缓冲材料的用量越少。但是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人们一般不采用缓冲效率,而是采用它的倒数,即缓冲系数来衡量。材料的缓冲系数可以通过试验测出,根据试验的不同,可以分为静态缓冲系数和动态缓冲系数。

动态压缩试验过程与实际运输中产生的变速冲击过程是一致的,动态特性一般体现于缓冲系数——最大应力或峰值加速度——静应力曲线之中。在实际运输过程中,产品经常处于动态载荷之下,因此只有动态压缩试验才能够客观地反映缓冲材料的缓冲性能。

实验按照GB8167-87《包装用缓冲材料动态压缩试验方法》在缓冲试验机上对各种材料进行动态压缩试验。用自由跌落的重锤对包装用缓冲材料施加冲击载荷,以模拟装卸中缓冲材料受到的冲击作用,试验结果表示为缓冲材料的动态压缩特性曲线。

四、实验步骤

1.重温缓冲材料的基本力学特性,了解缓冲材料动态压缩性能的特点,设计缓冲包装材料动态压缩测试系统。

2.熟悉包装冲击试验机的基本结构和试验方法。

(1)试验机主要技术指标

a.试样最大冲击面积:200mm×200mm

b.重台质量: 10.20kg

c.最大跌落高度: 1200mm

d.最大跌落质量: 50kg

e.制动气源压力: 0.6Mpa

f.电机功率: 0.25kw

g.固定螺栓加一个M8螺母质量:80g

(2)测试装置工作原理

试验机以电动葫芦为动力带动提升块上下运动,按下“连降”按钮,提升块下降,直至挂钩钩住滑台吊销时,挂钩行程开关动作,使电动葫芦停止工作,并使电磁阀失电。气液增压缸卸压,制动器松开。按下“连升”按钮,电动葫芦带动提升块上升,已被吊钩钩住吊销的滑台将与提升块一起上移。当上升至吊钩与脱钩挡销接触时,继续上升,脱钩挡销迫使吊钩与滑台吊销脱开。此时,台面将自由落下,同时上限位行程开关动作,使电动葫芦停止工作。重台下落至制动触发调整块时由接近开关发信,经过延时使电磁阀得电。制动器使台面冲击缓冲材料后回弹或回弹后下落过程中制动。台面与缓冲材料的冲击加速度时间历程可以通过固定于滑台表面的加速度传感器,并经电荷放大器、A/D卡、计算机测量后得出。

3.试样的准备

确定实验试样的尺寸、数量、实验次数等。

4.确定重锤质量

设定静应力的值,以确定对应的重锤质量。

5.确定有效跌落高度

按有关标准或流通中可能出现的跌落高度确定有效跌落高度值,调整限位

调整块,预定好跌落高度,锁紧跌高设定块。

6.试验

(1)打开气压源,接通电源。

(2)连接传感器与电荷放大器,电荷放大器与计算机采集卡连接,设置电荷放大器的放大倍数。

(3)把重锤质量调整到预设的一个值,对一组5块试样逐块进行冲击,每块试样冲击5次,记录每块每次的加速度-时间曲线。取后4次冲击的最大加速度的平均值作为该块试样的最大加速度。冲击结束3min 后测量其厚度,计算残余变形量。以各块试样的最大加速度的平均值作为这组试样的最大加速度。

(4)改变重锤质量,进行下组试样的试验。

7.数据处理与分析

(1)由冲击试验机记录仪记录下来的最大加速度值,根据设定的静应力值,画出最大加速度——静应力曲线。

(2)根据最大加速度——静应力曲线获得材料的动态缓冲系数——最大应力曲线。

在最大加速度——静应力曲线上,利用公式

H

T G d C m m

m

==?εεσσ0 (1) m m G A W =σ=st σm G (2)

可将最大加速度——静应力曲线上的每一对坐标值,都转换到缓冲系数——最大静应力坐标图中的相应点上,得到动态缓冲系数——最大应力曲线。

8.进行课程设计总结,说明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根据特性曲线分析材料的动态压缩特性,说明影响缓冲材料静态特性的因素。

实验二包装用纸与纸板性能综合实验

(1)纸和纸板拉伸性能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了解纸和纸板拉伸性能测试的内容及意义,掌握测试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设备

实验设备采用DC-KZ300B型电脑测控抗张试验机,见图1,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实验速度:5~80mm/min。

2)上下夹头间距离:50mm、90mm、100mm、180mm、200mm。

3)测定时间:1~99s。

三、实验原理

包装用纸和纸板在加工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要受到张力的作用,如液体灌装时纸材料受到的张力冲击;瓦楞原纸在压楞成型过程中受到的闸紧力的作用等,因此,纸和纸板的拉伸性能指标是一项很重要的物理性能指标。纸和纸板的拉伸特性包括抗张强度、裂断长、断裂伸长率和抗张能量吸收值几个主要方面。

抗张强度是在标准试验方法规定的条件下,单位宽度的纸或纸板断裂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以kN/m表示。

断裂长是假设把任何一定宽度的纸或纸板一端悬挂起来,计算因其自重而断裂时的最大长度,以km表示。因断裂长可以清除定量不同的影响,故便于与抗张强度的比较。

断裂伸长率是试样在标准试验方法规定的条件下,测量纸或纸板试样拉伸至破裂时的伸长,一般用对原实验长度的百分数表示,即%.

抗张能量吸收(也称破裂功)是将单位面积的纸或纸板拉伸至断裂时所做的总功,它以J/m2表示。即以抗张强度与伸长率曲线与横轴所包围的面积来表示,是衡量纸和纸板韧性的一项指标,其值越高则韧性越好,对由外力冲击所造成的破坏则越小。

对于包装用纸如纸袋纸,仅有抗张强度、耐破度、撕裂度等指标,还不能全

面衡量纸张质量。往往出现抗张强度较大、伸长率较小的纸在包装时的破碎程度反而比抗张强度较小、伸长率较大的纸张要严重。要使包装时纸张破损小,纸的强韧性是个重要指标。而强韧性是依据抗张强度与伸长率所画的曲线下的面积-破损功表示,因而抗张能量吸收值的测定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纸和纸板抗张强度的测定方法有两种,即国家标准GB/T453-2002“纸和纸板抗张强度的测定法-恒速加荷法”和GB/T12914-1991“纸和纸板抗张强度的测定法-恒速拉伸法”。

这里只介绍了“纸和纸板抗张强度的测定法-恒速加荷法”的测定方法。标准中规定了用符合次标准要求的抗张强度试验仪,测试抗张强度、伸长率及抗张系数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除瓦楞纸板外的所有纸和纸板。

四、实验步骤

1.实验材料的切取及处理

(1)取样

试样的切取按GB/T450中的规定进行。

在距平板纸或卷筒纸边缘15mm以上部位一次切取足够数量的试样,以保证纵向和横向各有10个有效的数据。试样两个边应是平直的,其平行度在0.1mm 之内,切口整齐无任何损伤,且试样不允许有任何纸病。

手抄纸样片不受15mm以上限制。

1)试样尺寸

试样宽度可取15mm、25mm或50mm,但常用宽度位15mm,其允许的偏差为+0.2mm和-0.1mm。

2)试样的预处理

试样的温湿处理按GB/T10739中的规定执行,即试样在测定前应进行温湿度处理,其处理条件为:温度为(23±1)℃,湿度为(50%±2%)RH。

参照GB 450-79《纸与纸板平均试样的采取及检验前试样的处理方法》进行试样的选取与预处理。

2. 测试

1)接通电源:开启电源,待机器完成初始化过程后,按除“复位键”外的

任意键进入工作状态,预热30min以上。

2)选择夹具:视试样情况选择上下夹头间的距离,以确保夹样时手部不触

及实验部位。常规试样选用180mm实验长度,实验室手抄纸样片则采用

90mm实验长度。

3)选择实验速度:先做预测实验,按试样的拉断时间调整拉伸运行速度,

以保证试样在(20±5)s内断裂。

4)实验报告中若需要给出裂断长、抗张系数和抗张能量吸收指数,则必须

在实验前将被测试样的定量值输入系统,否则将不能给出正确的计算值。

5)按“准备键”并夹好第一张试样条,按“测试键”后试验机将自动完成

一次测试。若断裂处距夹头距离小于10mm,则实验数据无效。如此循环,至一组实验全部测试完毕。

6)删除无效数据后,按“打印键”将实验结果输出。

7)若需要进行下一组测试,测试前应按“内存清除键”,重新开始。

8)实验结束,按“复位键”后关闭电源。

五、实验结果

依据实验要求分别表示出试样纵横向的抗张强度、裂断长、抗张系数、断裂时伸长等测试结果。实验室手抄纸样片没有方向的区别。

实验精密度的规定见表1。

表1 实验精密度的规定

1.抗张强度

按下式计算抗张强度,取三位有效数字

(1-1)

式中 S-抗张强度,kN/m;

F-平均抗张力,N;

-试样条的宽度,mm。

2.断裂长

按下式和公式1-8计算断裂长。

(1-2)

(1-3)

式中 -断裂长,km;

S-抗张强度,kN/m;

g-定量,g/m2;

F-平均抗张力,N;

-试样条的宽度,mm。

3.抗张系数

抗张指数按公式1-9和公式1-10计算,并取三位有效数字。

(1-4)

或 (1-5)

式中 Y-抗张指数,N·m/g;

S-抗张强度,kN/m;

g-定量,g/m2;

F-平均抗张力,N;

-试样条的宽度,mm。

4.断裂时伸长

如果需要,计算式样断裂时平均伸长,以mm表示,然后计算断裂时伸长对试样起始长度百分数(即断裂时伸长率)。结果取至一位小数。

5.抗张能量吸收

按公式1-11或公式1-12计算抗张能量吸收Z,以J/m2或mJ/m2表示,取

三位有效数字,并计算其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1-6)

(1-7)

式中 Z-抗张能量吸收,J/m2或mJ/m2;

E-抗张能量,J或mJ;

-试样条的宽度,mm;

-实验前夹头间试样长度,mm。

六、实验报告

(1)实验日期、地点、实验小组成员。

(2)实验样品的情况,如材料的来源、名称、种类、规格、定量等。

(3)实验参照的标准名称、相关的实验原理与方法。

(4)依标准裁取实验样品的尺寸(长度、宽度)、测试方向、数量及预处理条件。

(5)所用实验设备名称、型号、测试速度等实验条件。

(6)报告平均抗张强度、抗张系数、裂断长、平均抗张能量吸收、平均抗张能量吸收指数,均取三位有效数;断裂时平均伸长率,精确至一位小数。(7)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现象,进行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阐明抗张强度、伸长率的含义,依据学习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验结果分析材料的抗张强度、伸长率的纵横向有何差异,并说明原因。

(2)塑料薄膜包装袋热封强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测试塑料包装袋热封强度的各要素,掌握塑料薄膜热封加工操作原理及参数控制,学习塑料薄膜热封强度测试操作方法。

二、实验设备

1.热封试验机

热封试验机有三种类型:气压式热封试验机、凸轮式热封试验机和脉冲热封试验机。它们能够提供加热温度、热封时间和压力三个热封条件。

其中脉冲热封的原理如图1所示。被封材料先被加紧,然后使电阻丝(通常是镍铬合金丝)短时通电,所谓脉冲是指镍铬丝通过电阻或称“焦耳热”得到的能量或热量脉冲;然后热量传送到被封材料上去,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热封。可以根据试验条件对通电电压、通电时间、冷却时间、温度及压力进行调剂。

2.小型拉伸试验机

如图2所示,适用于塑料薄膜、复合膜、软质包装材料、胶黏带、不干胶、橡胶、纸张纤维等产品的拉伸、剥离、变形、撕裂、热封、黏合、穿刺力、开启力、低速解卷力、拔开力等性能测试。

主要技术指标规格500N,精度0.5级,试验速度50、100、150、200、250、300、500mm/min,试验宽度0-30-50mm,行程1000mm,主机外形尺寸450(L)mm×450(B)mm×1410(H)mm。

三、实验原理

热封的概念:所谓热封,就是利用外界条件(电加热、高频电压、超声波等)使塑料薄膜的封口部位变成黏流状态,并借助刀具压力,使上下两层薄膜彼此融合为一体,冷却后能保持一定强度,如LDPE、HDPE、LLDPE、PP、OPP、PVC等塑料薄膜的热封合。

热封强度:封口受拉伸负荷,直到破裂时,这时的最大负荷(N/15mm),这就是热封强度。

热封机热封条件:主要因素是加热温度、热封时间和封合压力。

根据材料热封条件的不同,需对热封试验机进行调节。其调节方法为:首先把热封机调节设定的压力,然后把具有一定压力的封刀压在薄膜上;根据热封条件,调节时间继电器至规定时间,控制薄膜热熔时间;把热封器调至合理的温度,确保薄膜充分熔融;最后使热封机按规定的温度、时间、压力进行热封。

热封强度试验时,将试样以热封部分为中心,展成180°,把试样的两端固定在拉伸试验机上,不断加大拉伸负荷,直到热封部分破裂为止,读出这时的最大载荷(N/15mm),即热封强度。如果热封处未断开,则要重新测试。

四、实验样品制备

1.成型塑料袋取样

如图3所示,分别在塑料薄膜包装袋侧面、背面、顶部或底部与热合部位垂直方向上任取试样,各自作为相应部位的热合试样。

形状与尺寸:试样宽度(15±0.1)mm,展开长度为(100±1)mm,当试样的展开长度小于(100±1)mm时,可按图4所示,用玻璃纸黏结带黏在一块与塑料袋相同的材料,以保证所取试样长度为(100±1)mm。

测出两种不同材料试样厚度。

试样数量:两种薄膜,每种各制作5个试样。

2.塑膜热封制样

裁剪塑膜宽度为(15±0.1)mm的条状片,双片热封成标准试样。将热封机的温度、热封压力、热封时间(脉冲封机有压合时间控制,连续封机有皮带转速控制)调节到适合状态,然后封合试样。如果三要素的取值不当,试样将熔穿或封合不紧,应当仔细观察封合后试样封口是否牢固,合格后方可进行强度测试。

参考设置方案:对于聚乙烯,热封条件为温度130~140℃,压力约为98Mpa,压紧时间2~3s。

五、封合强度测试实验步骤

1.以试样的热合部位为中心线,展成180°。

2.把试样的两端夹在拉伸试验机的两夹具上,应使试样纵轴与上下夹具中

心线相重合,并要松紧适宜,以防止试样滑脱和断在夹具内。

3.将夹具距离调为50mm,以(300±20)mm/min的试验速度拉伸。

4.不断加大拉伸载荷,直到热封部分破裂为止。

5.读取试样断裂时的最大载荷(N/15mm)即为试样热封强度。

如果热封处未断或试样断在夹具内,则要重新测试。

注意:试样断裂时的负荷应在机器容量的15%~85%范围内,且环境温湿度条件与试样处理条件相同;试样结果以5条试样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部位的热合强度,以N/15mm表示;试验机加紧试样两端时,中心要和拉伸方向在同一平面上,试样要在一个平面上移动;试样断裂时,指示的强度误差要小于2%,可参考纸和纸板的拉伸强度方法进行。

六、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2.实验设备、试样材料。

3.实验参数:热封温度、压力、脉冲时间、试样尺寸、厚度。

4.热封强度:两种试样,每种平均值。

5.实验结论:包括热封条件参数、热封强度等。

(3)塑料薄膜拉伸性能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测试薄膜拉伸性能的实际意义,掌握测试热塑性塑料拉伸性能的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设备

1.实验设备

本次实验采用XLW-200型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进行测试,符合GB/T13022

中对试验设备的要求,其外形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

2.实验材料及其制备

实验材料采用的是不同规格的聚乙烯塑料薄膜。

(1)试样形状及尺寸

依据材料的特性,GB/T13022中规定了试样的裁取形式有四种,其中Ⅰ、Ⅱ、Ⅲ型为哑铃形试样,Ⅳ型为长条型试样。本实验采用Ⅰ型哑铃形取样方式裁取聚乙烯材料,其基本形状及尺寸可参见图2

其尺寸为:

-标线间距离(40±0.5)mm;

-夹具间初始距离(86±5)mm;

-总长120mm;

R-大半径(25±2)mm;

r-小半径(41±1)mm;

d-试样的厚度,mm;

b-平行部分宽度(10±0.5)mm;

-端部宽度(25±0.5)mm。

(2)试样的制备

试样应沿样品宽度方向大约等间隔裁取,并用冲片机及专用刀具冲制成所需的哑铃形。裁取的试样应符合边缘平滑无缺口的要求。可用低倍放大镜检查缺口,舍去边缘有缺陷的试样。

试样按每个试验方向为一组,每组试样不少于5个。

(3)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

依照国家标准GB/T2918-1998“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中规定的标准环境正常偏差范围进行状态调节,时间不少于4h,并在此环境下进行试验。

3.实验辅助设备

冲片机、厚度测定仪及专用取样刀具等。

三、实验原理

拉伸性能测定是指在规定的温度、湿度和实验速度下,在试样上沿纵轴方向施加拉伸载荷使其破坏的过程。

拉伸实验是最基本的一种力学性能实验方法。测定塑料、玻璃纤维织物、增强塑料板材和短切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拉伸性能,包括拉伸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伸长率、应力-应变曲线等。

1.拉伸强度

拉伸强度按下式进行计算:

(2-1)

式中 -拉伸强度,Mpa;

P-破坏载荷(或最大载荷),N;

b-试样宽度,mm;

h-试样厚度,mm。

2.拉伸破坏(或最大载荷处)的伸长率

拉伸破坏(或最大载荷处)的伸长率按下式进行计算:

(2-2)

式中 -试样拉伸破坏(或最大载荷处)伸长率,%;

-试样破坏时(或最大载荷处)标距内伸长量,mm;

-测量的标距,mm。

3.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拉伸应力-应变曲线由折线组成,折线的拐点出现在强度极限的三分之一处附近,试样拉伸过程达到此处时,可听到有开裂声,并伴随在试样表面上出现白斑。由于折线的存在,就形成了所谓第一弹性模量和第二弹性模量问题。形成第二弹性模量是复合材料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在受力状况下树脂和纤维延伸率不同,在界面处出现开裂(热固性树脂延伸率仅1%左右;玻璃纤维延伸率有碱纤维为2.7%、无碱纤维为3%),此时复合材料中有缺陷的纤维先行断裂,致使纤维总数少于起始状态,相应每根纤维上受力增加,变形也就增加,这是弹性模量降低的缘故。

国家标准GB/T13022-1991“塑料-薄膜拉伸性能试验方法”中规定了塑料薄膜和片材拉伸性能试验方法,次方法适用于塑料薄膜和厚度小于1mm的片材,不适用于增强薄膜、微孔片材和膜。

四、实验步骤

(1)用取样刀具沿样品宽度方向大约等间隔裁取试样若干条,沿纵横向分别用冲片机切取如图2所示的塑料薄膜,每个方向试样不少于5条,并在标准的温湿度条件下处理至平衡或在实验温湿度下放置4h以上。

(2)将合格试样编号、画线,并依据国家标准GB/T6672-2001“塑料薄膜与薄片厚度的测定”中的相关规定,测试试样测试段任意三处的厚度,取平均值,精确至0.001mm。

(3)依据GB/T6673-2001“塑料薄膜与薄片长度及宽度的测定”中的相关规

定,用精确度为0.1mm量具测量试样测试段任意三处的宽度(哑铃形试样中间平行部分宽度也可以用冲刀的相应部分的平均宽度),取算术平均值,精确至

0.1mm。

(4)打开电源,按“监控键”进入“拉伸强度与变形量”控制界面,按要求及试样情况输入各参数。

(5)启动仪器,调节好上下夹头的间距(注意:在上下夹头下降过程中,必须认真观察上夹头与下夹头之间的距离,该距离小于15mm时,应迅速按“停止键”停止下降,否则会造成夹头顶撞,出现仪器损坏的严重事故),夹持试样使其中心线与上下夹具的中心线对准。

(6)按动“试验键”,启动仪器进入待机状态,检查试样编号与试样对应后(此时,按动“数加键”可改变试样编号),再按“试验键”则开始一次实验。

(7)若试样破坏在明显缺陷处或试样断裂处离夹紧处距离小于10mm则应

予作废。

重复上述实验过程,至全部试样测试完成。

五、结果表示

依据要求,记录试样纵横向的抗张强度、应力及裂断时的伸长率,强度、应力取三位有效数字,伸长率取二位有效数字。

以每组试样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表示。

六、实验报告

(1)实验日期、地点、实验小组成员。

(2)实验材料的名称、种类、形状,实验样品的预处理条件。

(3)实验采用的标准、实验方法与原理。

(4)实验时的温湿度条件。

(5)实验设备的基本情况,如名称、型号、量程、精度、厂家等。

(6)报告试验速度、夹具间距离等主要技术参数。

(7)报告试样纵横向的抗张强度、应力、裂断时的伸长率。

(8)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结合实验现象和已学过理论知识,分析塑料薄膜与纸材料在进行拉伸实验时取样差异的原因。

实验三包装品冲击跌落综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测试材料冲击性能的实际意义,掌握测试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塑料制品在使用过程中,导致损坏的最普遍原因之一是受到外力的冲击。所以,塑料除需要进行静力实验外,还需要进行动力实验。通常把材料抗御外力冲击损毁的能力称为“韧度”,而冲击强度则是测定韧度的主要指标,它可以理解为试样受冲击破坏时单位面积上所消耗的能量。

本实验是在落镖冲击试验机上,用具有一定位能的镖体高速冲击试样,致使试样断裂来测定冲击强度的。

国家标准GB/T9639.1-2008“塑料薄膜与薄片抗冲击性能试验方法-自由落镖法-第一部分-梯级法”中规定了在给定高度的自由落镖冲击下,测定塑料薄膜和薄片试样破损数量达到50%时的能量,以冲击破损质量表示,此方法适合于塑料薄膜和厚度小于1mm的薄片。

标准中规定了两种试验方法,即A发和B法。

A法适合于冲击破损质量为0.05~2kg的材料,其中镖头半径为R(19±1)mm,下落高度为(0.66±0.01)m。

B法适合于冲击破损质量为0.3~2kg的材料,其中镖头半径为R(25±1)mm,下落高度为(1.50±0.01)m。

材料的质量对不同方法的实验结果影响较大,如试样的质量、质量的均匀度、口型划痕、杂质等因素使得测得数据的置信区间变化较大。同时,材料的抗冲击性能部分取决于材料的厚度,厚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冲击破损质量不能准确取值,故所取试样的厚度与试样标称的厚度或平均厚度的偏差不能超过±10%。

三、实验设备及材料

1.实验设备

采用CJ-1塑料冲击试验机。其主要由导柱、升降手柄、支架、吸镖电磁铁、镖体、试样夹具、捕捉器、机座、试样夹具手柄及电控机构组成。

其技术规格:使用温度10~35℃;镖头质量[(50~2000)±5]g;镖头半

径A法 R(19±1)mm;B法 R(25±1)mm;试样夹具外径150mm,内径125mm;冲击高度根据实验方法选定;冲击能量30J。

2.实验材料

材料选用不同规格的聚乙烯薄膜,试样应满足:

1)试样应足够大且数量不少于30个。

2)试样宽度与试样标称的厚度或平均厚度的偏差不能超过±10%。

3)试样应无气泡、折皱、折痕等缺陷。

3.实验辅助设备

测厚仪,精确到±0.001mm。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按GB/T6672或GB/T20220中的规定测定试样的厚度,且满足试样的厚度与

试样标称的厚度或平均厚度的偏差不能超过±10%的要求。

2.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按动捕捉器和吸镖电磁铁开关,检查捕捉器动作

是否灵活,吸镖电磁铁磁力是否正常。如都正常即可进行实验。

3.首先把被测试样装在夹具上夹紧,将镖体吸到吸镖电磁铁上,然后摇动升降

手柄,调整尺头,使尺头基准上刻限与选用镖头相吻合。

4.根据实验材料的质量,配上相应的镖体,装到吸镖电磁铁上吸住,摇动支架

升降手柄,使镖体升到要求高度。

采用A法时,选用半径为19的镖头,此时:

镖头+杆1+锁紧母=50克

镖头+杆2+锁紧母=90克

采用B法时,选用半径为25的镖头,此时:

镖头+杆3+锁紧母=300克

5.上述准备工作完毕,按动吸镖开关,使镖体自由落下,冲击试样,达到实验

目的。

6.冲击时,如试样没破坏,镖体产生反弹,捕捉器自动工作,将反弹镖体接住,

防止对试样的二次冲击。

7.如需连续实验,可按照前4条重复工作,至全部试样测试完毕。

关闭电源,结束实验。

五、数据处理

能量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 -抗冲击能量,J;

M-镖体质量,g;

h-镖体底部距试样顶端距离,m;

g-重力加速度,其值是9.8m/s。

六、注意事项

1.注意检查导柱的铅锤度。

2.严格按实验要求进行操作。

3.升降支架时,要先松开锁紧螺钉,然后再摇动支架升降手柄。

4.捕捉器每次实验前必须检查是否灵活可靠。

七、实验报告

1.实验日期、地点、实验小组成员。

2.实验材料的名称、种类、厚度及厚度的变化范围等,实验样品的预处理条件。

3.实验采用的标准、实验方法与原理。

4.实验时的温湿度条件。

5.实验设备的基本情况,如名称、型号、量程、精度、厂家等。

6.报告试验所用的方法(A法或B法)等主要技术参数。

7.报告冲击破损质量,精确至1g。

8.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最新浙江大学化工原理实验---填料塔吸收实验报告分析解析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过程工程原理实验(乙) 指导老师: 叶向群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吸收实验 实验类型:工程实验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填料塔吸收操作及体积吸收系数测定 1 实验目的: 1.1 了解填料吸收塔的构造并熟悉吸收塔的操作; 1.2 观察填料塔的液泛现象,测定泛点空气塔气速; 1.3 测定填料层压降ΔP 与空塔气速u 的关系曲线; 1.4 测定含氨空气—水系统的体积吸收系数K y a 。 2 实验装置: 2.1 本实验的装置流程图如图1: 专业: 姓名: 学号: 日期:2015.12.26 地点:教十2109

2.2物系:水—空气—氨气。惰性气体由漩涡气泵提供,氨气由液氮钢瓶提供,吸收剂水采用自来水,他们的流量分别通过转子流量计。水从塔顶喷淋至调料层与自下而上的含氮空气进行吸收过程,溶液由塔底经过液封管流出塔外,塔底有液相取样口,经吸收后的尾气由塔顶排至室外,自塔顶引出适量尾气,用化学分析法对其进行组成分析。 3 基本原理: 实验中气体流量由转子流量计测量。但由于实验测量条件与转子流量计标定条件不一定相同,故转子流量计的读数值必须进行校正。校正方法如下:

3.2 体积吸收系数的测定 3.2.1相平衡常数m 对相平衡关系遵循亨利定律的物系(一般指低浓度气体),气液平衡关系为: 相平衡常数m与系统总压P和亨利系数E的关系如下: 式中:E—亨利系数,Pa P—系统总压(实验中取塔内平均压力),Pa 亨利系数E与温度T的关系为: lg E= 11.468-1922 / T 式中:T—液相温度(实验中取塔底液相温度),K。 根据实验中所测的塔顶表压及塔顶塔底压差△p,即可求得塔内平均压力P。根据实验中所测的塔底液相温度T,利用式(4)、(5)便可求得相平衡常数m。 3.2.2 体积吸收常数 体积吸收常数是反映填料塔性能的主要参数之一,其值也是设计填料塔的重要依据。本实验属于低浓气体吸收,近似取Y≈y、X≈x。 3.2.3被吸收的氨气量,可由物料衡算 (X1-X2) 式中:V—惰性气体空气的流量,kmol/h;

食品化学实验指导书(第二版)

食品化学实验指导书 编写整理人员: 丁长河鲁玉杰王争艳布冠好杨国龙田双岐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 2013年4月

实验一食品水分活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掌握食品水分活度仪器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 样品在密闭空间与空气水汽交换平衡后,其分水活度近似等于密闭空间空气的相对湿度。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 水分活度仪LabSwift(瑞士Novasina)。 测量样品:小麦、面粉。 四、实验步骤 1.接上电源线,将电源线插头插入带电插座内; 2.按MENU键开机,仪器自动运行“WARM UP”模式,经几分钟后,稳定并显示出测量腔的温度和水分活度值; 3.将标准品放入测量腔内(体积不要超过塑料器皿的上边缘),盖上仪器的上盖,默认模式为F模式,按MENU键开始测量; 4.仪器显示器上方会显示数据,下方会显示ANALYSIS及温度,下方数字会闪烁; 5.待仪器到达分析终点后会发出蜂鸣声并所有数字停止闪烁,此时即为测定平衡终点; 6.按MENU键,然后按ACTURAL键至屏幕显示CALIB页面,再按MENU 键进入校正程序; 7.仪器页面此时会显示数字,下面会有CAL XX字样,XX代表着放进去的标准品的浓度,然后按MENU键; 8.仪器页面会显示0000提示输入密码,按ACTURAL及MENU键输入8808,具体是按ACTURAL选择数字,按MENU确认; 9.密码输入后仪器显示为CAL NO,此时按ACTURAL使之变为CAL YES,按MENU确认,仪器会显示WAITING至DONE,此时校正结束,仪器页面显示水活度值; 10.将待测样品放入塑料盒(去掉塑料盒的盖子)后放入测量腔内,盖上盖子,默认模式仍然是F,仪器自动进行测量; 11.仪器显示器上方会显示数据,下方会显示ANALYSIS及温度,下方数字会闪烁; 12.待仪器到达分析终点后会发出蜂鸣声并所有数字停止闪烁,此时即为测定平衡终点; 13.分析结束后,长按MENU键仪器会显示OFF,并自动关机,拔下电源线,将仪器及电源线放入便携箱内。 注意:实际试验操作过程中,由于设备已校准,第3-9步不需要操作。

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2006级用汇总

矿压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 学号: 班级: 姓名: 安徽理工大学 能源与安全学院采矿工程实验室

实验一常用矿山压力仪器原理及使用方法 第一部分观测岩层移动的部分仪器 ☆深基点钻孔多点位移计 一、结构简介 深基点钻孔多点位移计是监测巷道在掘进和受采动影响的整个服务期间,围岩内部变形随时间变化情况的一种仪器。 深基点钻孔多点位移包括孔内固定装置、孔中连接钢丝绳、孔口测读装置组成。每套位移计内有5~6个测点。其结构及其安装如图1所示。 二、安装方法 1.在巷道两帮及顶板各钻出φ32的钻孔。 2.将带有连接钢丝绳的孔内固定装置,由远及近分别用安装圆管将其推至所要求的深度。(每个钻孔布置5~6个测点,分别为;6m、5m、4m、3m、2m、lm或12m、10m、8m、6m、4m、2m)。 3.将孔口测读装置,用水泥药圈或木条固定在孔口。 4。拉紧每个测点的钢丝绳,将孔口测读装置上的测尺推至l00mm左右的位置后,由螺丝将钢丝绳与测尺固定在一起。 三、测试方法 安装后先读出每个测点的初读数,以后每次读得的数值与初读数之差,即为测点的位移值。当读数将到零刻度时,松开螺丝,使测尺再回到l00mm左右的位置,重新读出初读数。 ☆顶板离层指示仪 一、结构简介: 顶板离层指示仪是监测顶板锚杆范围内及锚固范围外离层值大小的一种监测仪器,在顶板钻孔中布置两个测点,一个在围岩深部稳定处,一个在锚杆端部围岩中。离层值就是围岩中两测点之间以及锚杆端部围岩与巷道顶板表面间的相对位移值。顶板离层指示仪由孔内固定装置、测量钢丝绳及孔口显示装置组成如图1所示。

二、安装方法: 1.在巷道顶板钻出φ32的钻孔,孔深由要求而定。 2.将带有长钢丝绳的孔内固定装置用安装杆推到所要求的位置;抽出安装杆后再将带有短钢丝绳的孔内固定装置推到所要求的位置。 3.将孔口显示装置用木条固定在孔口(在显示装置与钻孔间要留有钢丝绳运动的间隙)。 4.将钢丝绳拉紧后,用螺丝将其分别与孔口显示装置中的圆管相连接,且使其显示读数超过零刻度线。 三、测读方法: 孔口测读装置上所显示的颜色,反映出顶板离层的范围及所处状态,显示数值表示顶板的离层量。☆DY—82型顶板动态仪 一、用途 DY-82型顶板动态仪是一种机械式高灵敏位移计。用于监测顶底板移近量、移近速度,进行采场“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的预报,探测超前支撑压力高 峰位置,监测顶板活动及其它相对位移的测量。 二、技术特征 (1)灵敏度(mm) 0.01 (2)精度(%) 粗读±1,微读±2.5 (3)量程(mm) 0~200 (4)使用高度(mm) 1000~3000 三、原理、结构 其结构和安装见图。仪器的核心部件是齿条6、指针8 以及与指针相连的齿轮、微读数刻线盘9、齿条下端带有读 数横刻线的游标和粗读数刻度管11。 当动态仪安装在顶底板之间时,依靠压力弹簧7产生的 弹力而站立。安好后记下读数(初读数)并由手表读出时间。 粗读数由游标10的横刻线在刻度管11上的位置读出,每小 格2毫米,每大格(标有“1”、“22'’等)为10毫米,微读数 由指针8在刻线盘9的位置读出,每小格为0.01毫米(共200 小格,对应2毫米)。粗读数加微读数即为此时刻的读数。当 顶底板移近时,通过压杆3压缩压力弹簧7,推动齿条6下 移,带动齿轮,齿轮带动指针8顺时针方向旋转,顶底板每 移近0.01毫米,指针转过1小格;同时齿条下端游标随齿条 下移,读数增大。后次读数减去前次读数,即为这段时间内的顶底板移近量。除以经过的时间,即得

人机交互技术实验二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专业班级:数字媒体技术 02141401 姓名:罗钧 学号: 2014210xxx 实验日期:

实验二: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人机交互技术的研究内容; (2)熟悉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3)熟悉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二、工具/准备工作 需要准备一台带有浏览器,能够访问因特网的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1.认知学的概念 (1)分析“人机界面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人机界面(Human Machine Interaction,简称HMI),又称用户界面或使用者界面,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和对话接口,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和用户之间进行交互和信息交换的媒介,它实现信息的内部形式与人类可以接受形式之间的转换。凡参与人机信息交流的领域都存在着人机界面。 (2)给出“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 认知心理学是最新的心理学分支之一,从1950至1960年代间才发展出来的,到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956年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几项心理学研究都体现了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如Chomsky的语言理论和纽厄尔(Alan Newell)和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认知心理学”第一次在出版物出现是在1967年Ulrich Neisser的新书。而唐纳德·布罗德本特于1958年出版的《知觉与传播》一书则为认知心理学取向立下了重要基础。此后,认知心理取向的重点便在唐纳德·布罗德本特所指出的认知的讯息处理模式--一种以心智处理来思考与推理的模式。因此,思考与推理在人类大脑中的运作便像电脑软件在电脑里运作相似。认知心理学理论时常谈到输入、表征、计算或处理,以及输出等概念。 (3)给出“软件心理学”的定义。 软件心理学(software psychology)用实验心理学的技术和认知心理学的概念来进行软件生产的方法,即将心理学和计算机系统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学科。 (4)为什么说“了解并遵循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是进行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基础”?请简单阐述之。 人机界面设计,主要用理论来指导设计,了解认知心理学,一方面防止出错,另一方面用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认知心理学,可以使设计者对用户,即使用计算机的人,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也就是说对人的心理基础要有所了解,以提高人机界面设计的水平,

填料塔吸收实验报告

实验6 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 第四组成员:王锋,郑义,刘平,吴润杰 一、 实验名称 填料吸收塔实验 二、 实验目的 1、 了解填料吸收塔的构造并实际操作。 2、 了解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 3、 学习填料吸收塔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 三、实验内容 测定填料层压强降与操作气速的关系曲线,并用ΔP/Z —u 曲线转折点与观察现象相结合的办法,确定填料塔在某液体喷淋量下的液泛气速。 四、实验原理 1.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强降 压强降是塔设计中的重要参数,气体通过填料层压强降的大小决定了塔的动力消耗。压强降与气液流量有关,不同喷淋量下填料层的压强降ΔP 与空塔气速u 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6-1 填料层的ΔP ~u 关系 当无液体喷淋即喷淋量L0=0时,干填料的ΔP ~u 的关系是直线,如图中的直线0。当有一定的喷淋量时,ΔP ~u 的关系变成折线,并存在两个转折点,下转折点称为“载点” ,上转折点称为“泛点”。这两个转折点将ΔP ~u 关系分为三个区段:恒持液量区、载液区与液泛区。

五、实验装置和流程 图6-2 填料吸收塔实验装置流程图 1-风机、2-空气流量调节阀、3-空气转子流量计、4-空气温度、5-液封管、6-吸收液取样口、7-填料吸收塔、8-氨瓶阀门、9-氨转子流量计、10-氨流量调节阀、11-水转子流量计、12-水流量调节阀、13-U型管压差计、14-吸收瓶、15-量气管、16-水准瓶、17-氨气瓶、18-氨气温度、20-吸收液温度、21-空气进入流量计处压力 实验流程示意图见图一,空气由鼓风机1送入空气转子流量计3计量,空气通过流量计处的温度由温度计4测量,空气流量由放空阀2调节,氨气由氨瓶送出,?经过氨瓶总阀8进入氨气转子流量计9计量,?氨气通过转子流量计处温度由实验时大气温度代替。其流量由阀10调节5,然后进入空气管道与空气混合后进入吸收塔7的底部,水由自来水管经水转子流量计11,水的流量由阀12调节,然后进入塔顶。分析塔顶尾气浓度时靠降低水准瓶16的位置,将塔顶尾气吸入吸收瓶14和量气管15。?在吸入塔顶尾气之前,予先在吸收瓶14内放入5mL 已知浓度的硫酸作为吸收尾气中氨之用。吸收液的取样可用塔底6取样口进行。填料层压降用∪形管压差计13测定。 六、实验操作方法及步骤 1、测量干填料层(△P/Z)─u关系曲线: 先全开调节阀 2,后启动鼓风机,用阀 2 调节进塔的空气流量,按空气流量从小到大的顺序读取填料层压降△P,转子流量计读数和流量计处空气温度,测量12~15组数据?然后在双对数坐标纸上以空塔气速 u为横坐标,以单位高度的压降△P/Z为纵坐标,标绘干填料层(△P/Z)─u关系曲线。 2、测量某喷淋量下填料层(△P/Z)─u关系曲线: 用水喷淋量为30L/h时,用上面相同方法读取填料层压降△P,?转子流量计读数和流量计处空气温度并注意观察塔内的操作现象, ?一旦看到液泛现象时记下对应的空气转子流量计读数。在对数坐标纸上标出液体喷淋量为30L/h下(△P/z)─u?关系曲线,确定液泛气速并与观察的液泛气速相比较。 3、测量某喷淋量下填料层(△P/Z)─u关系曲线: 用水喷淋量为50L/h时,用上面相同方法读取填料层压降△P,?转子流量计读数和流量计处空气温度并注意观察塔内的操作现象, ?一旦看到液泛现象时记下对应的空气转子流量计读数。在对数坐标纸上标出液体喷淋量为50L/h下(△P/z)─u?关系曲线,确定液泛气速

修改高分子化学实验指导书(最新x)

目录 实验一苯乙烯的悬浮聚合 (1) 实验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 (4) 实验三乙酸乙烯酯的溶液聚合 (6) 实验四醋酸乙烯酯的溶液聚合与聚乙烯醇的制备 (7) 实验五醋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 (10) 实验六聚己二酸乙二醇酯的制备 (13) 实验七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悬浮共聚 (16) 实验八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 (19) 实验九酚醛树脂制备 (21) 实验十单体、引发剂和溶剂的精制

实验一苯乙烯的悬浮聚合 1.1 目的要求 (1) 学习悬浮聚合原理和实验技术. (2) 掌握苯乙烯的悬浮聚合的实验操作 1.2 实验原理 悬浮聚合是依靠激烈的机械搅拌使含有引发剂的单体分散到与单体互不相溶的介质中实现的,由于大多数烯类单体只微溶于或几乎不溶于水,悬浮聚合通常都以水为介质。在进行水溶性单体如丙烯酰族的悬浮聚合时,则应当以憎水性的有机溶剂如烷烃等作分散介质,这种悬浮聚合过程被称为反相悬浮聚合。 在悬浮聚合中,单体以小油珠的形式分散在介质中,每个小油珠都是一个微型聚合场所,油珠周围的介质连续相则是这些微型反应器的热传导体。因此,尽管每个油珠中单体的聚合与本体聚合无异,但整个聚合体系的温度控制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悬浮体系是不稳定的,尽管加入悬浮稳定剂可以帮助稳定单体颗粒在介质中的分散,稳定的高速搅拌与悬浮聚合的成功关系极大。搅拌速度还决定着产品聚合物颗粒的大小,一般说来,搅速越高则产品颗粒越细。产品的最终用途决定着搅拌速度的大小,因为用于不同场合的树脂颗粒应当有不同的颗粒度,用作离子交换树脂和泡沫塑料的聚合物颗粒应当比1mm还大一些,而用作牙科材料的树脂颗粒的粒径则应小于0.1mm,直径为0.2一0.5mm 的树脂颗粒则比较适于模塑工艺。 悬浮聚合体系中的单体颗粒存在着相互结合形成较大颗粒的倾向,特别是随着单体向聚合物的转化,颗粒的粘度增大,颗粒间的粘连便越容易,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大规模工业生产中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分散颗粒的粘连结块不仅可以导致散热困难和爆聚,还可能因使管道堵塞而造成反应体系的高压力,只有当分散颗粒中单体转化率足够高、颗粒硬度足够大时,粘连结块的危险才消失。因此,悬浮聚合条件的选择和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工业上常用的悬浮聚合稳定剂有明胶、羟乙基纤维素、聚丙烯酰胺和聚乙烯醇等,这类亲水性的聚合物又都被称为保护胶体。另一大类常用的悬浮稳定剂是不溶于水的无机物粉末,如硫酸钡、磷酸钙、氢氧化铝、钛白粉、氧化锌等等,其中工业生产聚苯乙烯时采用的一个重要的无机稳定剂是二羟基六磷酸十钙(Ca10(PO4)6(OH)2)。 本实验进行苯乙烯的悬浮聚合,若在体系中加入部分二乙烯基苯,产物具有交联结构并有较高的强度和耐溶剂性等,可用作制备离子交换树脂的原料。 1.3 仪器及药品 三口烧瓶、回流冷凝管、搅拌器、固定夹及铁架、加热器、温度计、量筒、烧杯。 苯乙烯单体45g、聚乙烯醇1.0g、过氧化二苯甲酰(BPO)0.45g、蒸馏水。 1.4 实验装置

混凝土结构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学生用)

土木工程学院 《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实验指导书 及实验报告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周淼 编 班级::学 号: 理工大学 2018 年9 月

实验一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适筋梁的受力过程和破坏特征; 2.验证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强度理论和计算公式; 3.掌握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实验方法及荷载、应变、挠度、裂缝宽度等数据的测试技术 和有关仪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对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的初步实验分析能力。 二、基本原理当梁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适中时,梁正截面受弯破坏过程表现为典型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弹性阶段(I阶段):当荷载较小时,混凝土梁如同两种弹性材料组成的组合梁,梁截面的应力呈线性分布,卸载后几乎无残余变形。当梁受拉区混凝土的最大拉应力达到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且最大的混凝土拉应变超过混凝土的极限受拉应变时,在纯弯段某一薄弱截面出现首条垂直裂缝。梁开裂标志着第一阶段的结束。此时,梁纯弯段截面承担的弯矩M cr称为开裂弯矩。第二阶段——带裂缝工作阶段(II阶段):梁开裂后,裂缝处混凝土退出工作,钢筋应力急增,且通过粘结力向未开裂的混凝土传递拉应力,使得梁中继续出现拉裂缝。压区混凝土中压应力也由线性分布转化为非线性分布。当受拉钢筋屈服时标志着第二阶段的结束。此时梁纯弯段截面承担的弯矩M y称为屈服弯矩。第三阶段——破坏阶段(III阶段):钢筋屈服后,在很小的荷载增量下,梁会产生很大的变形。裂缝的高度和宽度进一步发展,中和轴不断上移,压区混凝土应力分布曲线渐趋丰满。当受压区混凝土的最大压应变达到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时,压区混凝土压碎,梁正截面受弯破坏。此时,梁承担的弯矩M u 称为极限弯矩。适筋梁的破坏始于纵筋屈服,终于混凝土压碎。整个过程要经历相当大的变形,破坏前有明显的预兆。这种破坏称为适筋破坏,属于延性破坏。 三、试验装置

实验七填料塔吸收实验

实验七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和吸收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填料特性及吸收装置的基本流程。 2.熟悉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 3.掌握总传质系数K Y a测定方法。 4.了解空塔气速和液体喷淋密度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 1.测定干填料及不同液体喷淋密度下填料的阻力降?P与空塔气速u的关系曲线,并确定液泛气速。 2.测量固定液体喷淋量下,不同气体流量时,用水吸收空气—氨混和气体中氨的体积吸收系数K Y a。 三、基本原理 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 填料塔是一种重要的气液传质设备,其主体为圆柱形的塔体,底部有一块带孔的支撑板来支承填料,并允许气液顺利通过。支撑板上的填料有整堆和乱堆两种方式,填料分为实体填料和网体填料两大类,如拉西环、鲍尔环、θ网环都属于实体填料。填料层上方有液体分布装置,可以使液体均匀喷洒在填料上。液体在填料中有倾向于塔壁的流动,故当填料层较高时,常将其分段,段与段之间设置液体再分布器,以利液体的重新分布。 吸收塔中填料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气液两相的接触面积,而气体在通过填料层时,由于克服摩擦阻力和局部阻力而导致了压强降?P的产生。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是吸收设备的主要参数,它包括压强降和液泛规律。了解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是为了计算填料塔所需动力消耗,确定填料塔适宜操作范围以及选择适宜的气液负荷。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的测定主要是确定适宜操作气速。 在填料塔中,当气体自下而上通过干填料(L=0)时,与气体通过其它固体颗粒床层一样,气压降?P与空塔气速u的关系可用式?P=u1.8-2.0表示。在双对数坐标系中为一条直线,斜率为1.8-2.0。在有液体喷淋(L≠0)时,气体通过床层的压降除与气速和填料有关外,还取决于喷淋密度等因素。在一定的喷淋密度下,当气速小时,阻力与空塔速度仍然遵守?P∝u1.8-2.0这一关系。但在同样的空塔速度下,由于填料表面有液膜存在,填料中的空隙减小,填料空隙中的实际速度增大,因此床层阻力降比无喷淋时的值高。当气速增加到某一值时,由于上升气流与下降液体间的摩擦阻力增大,开始阻碍液体的顺利下流,以致于填料层内的气液量随气速的增加而增加,此现象称为拦液现象,此点为载点,开始拦液时的空塔气速称为载点气速。进入载液区后,当空塔气速再进一步增大,则填料层内拦液量不断增高,到达某一气速时,气、液间的摩擦力完全阻止液体向下流动,填料层的压力将急剧升高,在?P∝u n关系式中,n的数值可达10左右,此点称为泛点。在不同的喷淋密度下,在双对数坐标中可得到一系列这样的折线。随着喷淋密度的增加,填料层的载点气速和泛点气速下降。 本实验以水和空气为工作介质,在一定喷淋密度下,逐步增大气速,记录填料层的压降与

高频实验指导书2017

实验平台操作及注意事项 一、实验平台基本操作方法 在使用实验平台进行实验时,要按照标准的规范进行实验操作,一般的实验流程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将实验台面整理干净整洁,设备摆放到对应的位置开始进行实验; (2)打开实验箱箱盖,或取下箱盖放置到合适的位置;(不同的实验箱盖要注意不能混淆); (3)简单检查实验箱是否有明显的损坏;如有损坏,需告知老师,以便判断是否可以进行正常实验; (4)根据当前需要进行的实验内容,由老师或自行更换实验模块;更换模块需要专用的钥匙,请妥善保管; (5)为实验箱加电,并开启电源;开启电源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实验箱电源指示灯(每个模块均有电源指示),如果指示灯状态异常,需要关闭电源,检查原因; (6)实验箱开启过程需要大约20s时间,开启后可以开始进行实验; (7)实验内容等选择需用鼠标操作; (8)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打开置物槽,选择对应的配件完成实验; (9)实验完成后,关闭电源,整理实验配件并放置到置物槽中; (10)盖上箱盖,将实验箱还原到位。 二、实验平台系统功能介绍 实验平台系统分为八大功能板块,分别为实验入门、实验项目、低频信号源、高频信号源、频率计、扫频仪、高频故障(实验测评)、系统设置。

1.设备入门 设备入门分为四类,分别是平台基本操作、平台标识说明、实验注意事项、平台特点概述。 2.实验项目 实验项目是指实验箱支持的实验课程项目,可以完成的实验内容列表,分为高频原理实验和高频系统实验。 高频原理实验细分为八大实验分类,分别是小信号调谐放大电路实验、非线性丙类功率放大电路实验、振荡器实验、中频放大器实验、混频器实验、幅度解调实验、变容二极管调频实验、鉴频器实验。如下图所示。

土工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

土工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编写毕守一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二OO九年五月

目录 实验一试样制备 实验二含水率试验 实验三密度试验 实验四液限和塑限试验 实验五颗粒分析试验 实验六固结试验 实验七直接剪切试验 实验八击实试验 土工试验复习题

实验一试样制备 一、概述 试样的制备是获得正确的试验成果的前提,为保证试验成果的可靠性以及试验数据的可比性,应具备一个统一的试样制备方法和程序。 试样的制备可分为原状土的试样制备和扰动土的试样制备。对于原状土的试样制备主要包括土样的开启、描述、切取等程序;而扰动土的制备程序则主要包括风干、碾散、过筛、分样和贮存等预备程序以及击实等制备程序,这些程序步骤的正确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到试验成果的可靠性,因此,试样的制备是土工试验工作的首要质量要素。 二、仪器设备 试样制备所需的主要仪器设备,包括: (1)孔径0.5mm、2mm和5mm的细筛; (2)孔径0.075mm的洗筛; (3)称量10kg、最小分度值5g的台秤; (4)称量5000g、最小分度值1g和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的天平;

(5)不锈钢环刀(内径61.8mm、高20mm;内径79.8mm、高20mm或内径61.8mm、高40mm); (6)击样器:包括活塞、导筒和环刀; (7)其他:切土刀、钢丝锯、碎土工具、烘箱、保湿器、喷水设备、凡士林等。 三、试样制备 (一)原状土试样的制备步骤 1、将土样筒按标明的上下方向放置,剥去蜡封和胶带,开启土样筒取土样。 2、检查土样结构,若土样已扰动,则不应作为制备力学性质试验的试样。 3、根据试验要求确定环刀尺寸,并在环刀内壁涂一薄层凡士林,然后刃口向下放在土样上,将环刀垂直下压,同时用切土刀沿环刀外侧切削土样,边压边削直至土样高出环刀,制样时不得扰动土样。 4、采用钢丝锯或切土刀平整环刀两端土样,然后擦净环刀外壁,称环刀和土的总质量。 5、切削试样时,应对土样的层次、气味、颜色、夹杂物、裂缝和均匀性进行描述。 6、从切削的余土中取代表性试样,供测定含水率以及颗粒分析、界限含水率等试验之用。

人机工程学实验报告资料

人机工程学实验报告Hust工业设计专业,人机工程课程实验报告

必做实验(7个): 一、镜画仪: 是一项目动作技能迁移的实验。因通过镜子反射,和原图形相比镜中图像是上下倒置而左右不变。 实验一 实验二 自变量:试验次数 因变量:出错次数、使用时间 实验数据分析结果:1.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实验者不变,但是其所用时间及错误次数都在变少,熟练程度明显增加。 2.在同样的情况和同样的图案上,实验的后一次测验比前一次的测验有所进步,就为正迁移效果。

二、光亮度辨别仪 光亮度辨别仪的作用:心理学中常用的一种视觉实验仪器。它可以测定明度差别阈限,也可以制作明度量表。 自变量:光亮度真实值 因变量:实际测量值、差值 实验数据分析结果:随着光亮度的增加,实验者对于光的敏感度下降,误差变大。 应用范围:可调节亮度的台灯,它的优点在于调节亮度的装置消耗的电能极少,节约了电能,减少了不必要的损耗,灯的亮度可根据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时间,人们不同的需求,调节不同的亮度,方便人们的生活。

三、瞬时记忆实验仪 仪器同时呈现一组随机数字或字母,在部分报告法实验中,要求被试再现当时指定的一部分,然后在指定的时间内通过大脑记录下来。 自变量:瞬时刺激时间 因变量:记忆保存量 实验数据分析结果:人的大脑在瞬时记忆中,记忆的时间越长,准确率越高。

四、记忆广度测试仪 适用于心理特点测定中的数字记忆广度实验和提高记忆力的训练。并具有同时测量被试视觉、记忆、反应速度三者结合能力的功能,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学测量仪器。 自变量:不同的实验者 因变量:记忆广度分数、出错位数 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因为人与人的不同,其记忆能力不同,有记忆广度大的,也有记忆广度小的。 应用范围:用在小孩子的智力玩具上,刺激小孩子对数字的认识和敏感性,提高记忆力和反映能力,同时可以很好的帮助小孩子注意力的集中。

填料塔吸收综合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填料塔吸收综合实验报告 篇一:实验七填料塔吸收实验 实验七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和吸收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填料特性及吸收装置的基本流程。2.熟悉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3.掌握总传质系数KYa测定方法。4.了解空塔气速和液体喷淋密度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 1.测定干填料及不同液体喷淋密度下填料的阻力降?p 与空塔气速u的关系曲线,并确定液泛气速。 2.测量固定液体喷淋量下,不同气体流量时,用水吸收空气—氨混和气体中氨的体积吸收系数KYa。 三、基本原理 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 填料塔是一种重要的气液传质设备,其主体为圆柱形的塔体,底部有一块带孔的支撑板来支承填料,并允许气液顺

利通过。支撑板上的填料有整堆和乱堆两种方式,填料分为实体填料和网体填料两大类,如拉西环、鲍尔环、?网环都属于实体填料。填料层上方有液体分布装置,可以使液体均匀喷洒在填料上。液体在填料中有倾向于塔壁的流动,故当填料层较高时,常将其分段,段与段之间设置液体再分布器,以利液体的重新分布。 吸收塔中填料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气液两相的接触面积,而气体在通过填料层时,由于克服摩擦阻力和局部阻力而导致了压强降?p的产生。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是吸收设备的主要参数,它包括压强降和液泛规律。了解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是为了计算填料塔所需动力消耗,确定填料塔适宜操作范围以及选择适宜的气液负荷。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的测定主要是确定适宜操作气速。 在填料塔中,当气体自下而上通过干填料(L=0)时,与气体通过其它固体颗粒床层一样,气压降?p与空塔气速u的关系可用式?p=u1.8-2.0表示。在双对数坐标系中为一条直线,斜率为1.8-2.0。在有液体喷淋(L?0)时,气体通过床层的压降除与气速和填料有关外,还取决于喷淋密度等因素。在一定的喷淋密度下,当气速小时,阻力与空塔速度仍然遵守?p?u1.8-2.0这一关系。但在同样的空塔速度下,由于填料表面有液膜存在,填料中的空隙减小,填料空隙中的实际 速度增大,因此床层阻力降比无喷淋时的值高。当气速增加

(整理)回转体的动平衡实验(实验指导书).

回转体的动平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刚性转子动平衡的试验方法。 2、初步了解动平衡试验机的工作原理及操作特点。 3、了解动平衡精度的基本概念。 二、实验设备及工具 1、CYYQ —50TNC 型电脑显示硬支承动平衡机 2、转子试件 3、橡皮泥,M6螺钉若干 4、电子天平(精度0.01g ),游标卡尺,钢直尺 三、CYYQ —50TNC 型硬支承动平衡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硬支承动平衡机的结构 该试验机是硬支承动平衡机,实物如图1所示。 动平衡试验机是用来测量转子不平衡量的大小和相角位置的精密设备,一般由机座6、左右支承架4、圈带驱动装置2、计算机检测显示系统、传感器5、限位支架3和光电头1等部件组成,如图2所示。 图2 硬支承动平衡机结构示意图 1.光电头 2.圈带驱动装置 3.限位支架 4.支承架 5.传感器 6.机座 左右支承架是动平衡机的重要部件,中间装有压电传感器,此传感器在出厂前已严格调整好,切不可自行打开或转动有关螺丝(否则会严重影响检测质量)。左右移动只需松开支承架下面与机座连接的两个紧固螺钉,把左右支承架移到适当位置后再拧紧即可。支承架下面有一导向键,保证两支架在移动后能互相平行,支承架中部有升降调节螺丝,可调节转子的左右高度,使之达到水平。外侧有限位支架,可防止转子在旋转时向左右窜动。 图1 硬支承动平衡机实物照片

转子的平衡转速必须根据转子的外径及质量,并考虑电机拖动功率及摆架动态承载能力来进行选择。本动平衡机采用变频器对电动机调频变速,使工作速度控制自如。 2、转子动平衡的力学条件 由于转子材料的不均匀、制造的误差、结构的不对称等诸因素导致转子存在不平衡质量。因此当转子旋转后就会产生离心惯性力,它们组成一个空间力系,使转子动不平衡。要使转子达到动平衡,则必须满足空间力系的平衡条件 ???? ?==∑ ∑00 M F 或 ???? ?==∑∑00 B A M M (1) 即作用在转子上所有离心惯性力以及惯性力偶矩之和都等于零,这就是转子动平衡的力学条 件。 如果设法修正转子的质量分布,保证转子旋转时的惯性主轴和旋转轴相一致,转子重心偏移重新回到转轴中心上来,消除由于质量偏心而产生的离心惯性力和惯性力偶矩,使转子的惯性力系达到平衡校正就叫做动平衡试验。 3、刚性转子的平衡校正 转子的平衡校正工艺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操作工艺: (1)平衡测量:借助一定的平衡试验装置(如动平衡试验机等)测量平衡机支承架由于试验转子上离心力系不平衡引起的振动(或支反力),从而相对地测量出转子上存在着的不平衡重量的大小和方位,测量工作要求精确。 (2)平衡校正:根据平衡测量提供的不平衡量的大小和方位,选择合理的校正平面,根据平衡条件进行加重(或去重)修正,达到质量分布均衡的目的。 A 、去重修正是运用钻削或其它方法在重心位置去除不平衡重量。 B 、加重修正是运用螺纹联接、焊接或其它平衡块方法在轻点位置加进重块平衡。 选择哪种校正办法,要根据转子结构的具体条件择定。在本实验里采用适量的橡皮泥作加重修正。采用橡皮泥作试验的平衡试重,是工业上行之有效的常用方法之一。 4、刚性转子动平衡的精度 即使经过平衡的回转体也总会有残存的不平衡,故需对回转体规定出相应的平衡精度。各种回转体的平衡精度可根据平衡等级的要求,在有关的技术手册中查阅。 5、动平衡机的工作原理 转子的动平衡实验一般需在专用的动平衡机上进行。动平衡机有各种不同的型式,各种动平衡机的构造及工作原理也不尽相同,有通用平衡机、专用平衡机(如陀螺平衡机、曲轴平衡机、涡轮转子平衡机、传动轴平衡机等),但其作用都是用来测定需加于两个校正平面中的平衡质量的大小及方位,并进行校正。当前工业上使用较多的动平衡机是根据振动原理设计的,测振传感器将因转子转动所引起的振动转换成电信号,通过电子线路加以处理和放大,最后显示出被试转子的不平衡质径积的大小和方位。 图3所示是动平衡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被试验转子6放在两弹性支承上,由电动机1通过圈带传动2驱动。实验时,转子上的偏心质量使支承块的水平方向受到离心力的周期作用,通过支承块传递到支承架上,支承架的立柱发生周期性摆动,此摆动通过压电传感器4与5转变为电信号,连同光电传感器3的电信号,通过A/D 转换器,传送到计算机的实验数据采集及处理软件系统,直接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或由打印机打印输出实验结果。 根据刚性转子的动平衡原理,一个动不平衡的刚性转子总可以在与旋转轴线垂直的两个校正平面上减去或加上适当的质量来达到动平衡目的。

CAD上机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报告撰写格式与要求 (试行) 一、实验报告格式要求 1、有实验教学手册,按手册要求填写,若无则采用统一实验报告封面。 2、报告一律用钢笔书写或打印,打印要求用A4纸;页边距要求如下:页边距上下各为2.5厘米,左右边距各为2.5厘米;行间距取固定值(设置值为20磅);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 3、统一采用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单位与符号,要求文字书写工整,不得潦草;作图规范,不得随手勾画。 4、实验报告中的实验原始记录,须经实验指导教师签字或登记。 二、实习报告、课程设计报告格式要求 1、采用统一的封面。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手写或打印,手写一律用钢笔书写,统一采用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单位与符号,要求文字书写工整,不得潦草;作图规范,不得随手勾画。打印要求用A4纸;页边距要求如下:页边距上下各为2.5厘米,左右边距各为2.5厘米;行间距取固定值(设置值为20磅);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 三、报告内容要求 1、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操作过程、原始数据、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心得等方面内容。 2、实习报告内容包括:实习题目、实习任务与要求、实习具体实施情况(附上图表、原始数据等)、实习个人总结等内容。 3、课程设计报告或说明书内容包括:课程设计任务与要求、总体方案、方案设计与分析、所需仪器设备与元器件、设计实现与调试、收获体会、参考资料等方面内容。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教务处 2009-8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绘图(CAD) 实验项目AutoCAD二维绘图实验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实验成绩 2016年11月日

棒框仪实验报告

棒框仪实验报告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人机工程学 报告书 姓名:董思洋 班级:工业设计10-3班学号: 二零一二年

棒框仪实验指导书 陈亚明编 艺术与设计学院 二0一二年二月

棒框仪实验 一、实验目的 本仪器可测量一个倾斜的框对判断一根棒的垂直性影响的程度。被试的判断受倾斜的框的影响,相当于周围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所以此 本仪器可以通过被试的认知方式来测量人格特性。 二、实验方法 两人一组,正确使用棒框仪进行测量: 1、一个放在平台上的观察筒被试观察面为圆白背景面板上有一个黑色正方形框和黑色棒。棒的倾斜度可由被试通过旋钮调节。 2、主试面有一个半圆形的刻度,圆弧内指针指示框的倾斜度,中央指针指示棒的倾斜度。主试调节面板上旋钮改变框与棒的倾斜度。 3、在平台上有一个水平仪,可通过旋转平台下面的螺丝将平台调整到水平的位置。此棒框仪的优点在于没有电源的条件下可以使用。 三、测量器具 人体形体测量尺350×165×215mm的棒框仪 四、实验内容 (1)将平台调到水平位置。 (2)根据实验的要求,主试将框和棒调到在一定的倾斜度。 (3)要求被试通过观察筒进行观察,并根据自己感觉将棒调整得与地面垂直。(4)从刻度上读出的棒的倾斜度,即记录下误差的度数和方向。 (5)主试调节不同的方框的倾斜度,即不同的场条件下,重复实验。由被试调整出的棒倾斜度总结出框对棒的影响,从而研究被试的场依存性。 五、实验要求 1.每位同学都要参与测量、被测量过程; 2.记录数据以度为单位 3.测量数据要准确,测量精确;

填料塔吸收实验数据及处理

0.00 0.05 0.10 0.15 0.20 0.25 0.30 0.35 0.5 1 1.5 2 空塔气速 单位高度压降 空气流量u(m 3) H1(cm) Ppa P/H 0.375 0.18 17.64 0.027 0.5 0.3 29.4 0.045 0.7 0.45 44.1 0.068 0.9 0.75 73.5 0.113 1.1 1.05 102.9 0.158 1.3 1.3 127.4 0.196 1.5 1.6 156.8 0.241 1.7 1.9 186.2 0.286 1.9 2.2 215.6 0.332

0.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0.000 0.2000.4000.6000.800 1.000 1.200 1.400 1.600 流量 液体喷淋量20L /h 空气流量u H1 Ppa P/H 0.375 0.550 53.900 0.083 0.500 1.100 107.800 0.166 0.600 1.500 147.000 0.226 0.700 1.850 181.300 0.279 0.800 2.200 215.600 0.332 0.900 2.700 264.600 0.407 1.000 4.100 401.800 0.618 1.100 5.100 499.800 1.428 1.200 6.370 624.260 0.960 1.300 7.150 700.700 1.078 1.400 21.000 2058.000 3.166 1.500 33.000 3234.000 4.975

高频实验指导书

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 实验指导书 闽江学院物理学与电子信息工程系 2013年10月

实验一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的组成及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 2.通过对谐振回路的调试,对放大器处于谐振时的技术指标进行测试,包括电压放大倍数,通频带,矩形系数等; 3.进一步掌握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二、实验原理 实验电路如图1-1所示。电路采用共发射极接法,晶体管的集电极负载为LC并联谐振回路,该电路同时完成放大高频信号和选频作用。晶体管的静态工作点由电阻WA1、RA2,RA3及RA6决定,其计算方法与低频单管放大器相同。 图1-1 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 三、调谐放大器的性能指标及测量方法 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的主要性能指标有谐振频率 f,谐振电压放大倍数

0v A ,放大器的通频带BW 和选择性。指标的测量方法如下: 1、谐振频率0f 放大器的调谐回路谐振时所对应的频率0f 称为放大器的谐振频率,其值为 LC f π21 0= 式中,L 为调谐回路电感线圈的电感量;C 为调谐回路的总电容,即 ie oe C P C P C C 22211++= 式中, Coe 为晶体管的输出电容;Cie 为晶体管的输入电容。 测量方法:采用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不同频率的等幅正弦波信号,测量输出端电压,找出输出幅值最大的频率点既为谐振频率点0f 。 2、电压放大倍数0v A 放大器的谐振回路谐振时,所对应的电压放大倍数A V0称为调谐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A V0的测量方法是:在谐振回路已处于谐振状态时,用高频电压表测量电路输出电压0u 和输入电压u i 的大小,然后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得到A V0。 i v u u A 00=(或dB u u A i v )lg(2000=) 3、通频带 当工作频率偏离谐振频率时,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下降,习惯上称电压放大倍数A V 下降到谐振电压放大倍数A V0的0.707倍时所对应的频率偏移称为放大器的通频带B W ,其表达式为 BW = 2△f 0.7 = fo/Q L 其中,Q L 为谐振回路的有载品质因数。 通频带BW 的测量方法:是通过测量放大器的谐振曲线来求通频带,这里采用逐点法来测量:先调谐放大器的谐振回路使其谐振,记下此时的谐振频率f 0及电压放大倍数A V0然后改变高频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保持其输出电压u S 不变),并测出对应的电压放大倍数A V0。由于回路失谐后电压放大倍数下降,

《流体力学》课程实验(上机)指导书及实验报告格式

《流体力学》课程实验指导书袁守利编 汽车工程学院 2005年9月

前言 1.实验总体目标、任务与要求 1)学生在学习了《流体力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伯努利方程实验、动量方程实 验,实现对基本理论的验证。 2)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水柱(水银柱)、U型压差计、毕托管、孔板流量计、文丘里流量计等流体力学常用的测压、测流量装置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有基本认识。 2.适用专业 热能与动力工程 3.先修课程 《流体力学》相关章节。 4.实验项目与学时分配 5. 实验改革与特色 根据实验内容和现有实验条件,在实验过程中,采取学生自己动手和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力求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实验一伯努利方程实验 1.观察流体流经实验管段时的能量转化关系,了解特定截面上的总水头、测压管水头、压强水头、速度水头和位置水头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伯努利方程的理解和认识。 2.掌握各种水头的测试方法和压强的测试方法。 3.掌握流量、流速的测量方法,了解毕托管测速的原理。 二、实验条件 伯努利方程实验仪 三、实验原理 1.实验装置: 图一伯努利方程实验台 1.水箱及潜水泵 2.上水管 3.电源 4.溢流管 5.整流栅 6.溢流板 7.定压水箱 8.实验 细管9. 实验粗管10.测压管11.调节阀12.接水箱13.量杯14回水管15.实验桌 2.工作原理 定压水箱7靠溢流来维持其恒定的水位,在水箱下部装接水平放置的实验细管8,水经实验细管以恒定流流出,并通过调节阀11调节其出水流量。通过布置在实验管四个截面上的四组测压孔及测压管,可以测量到相应截面上的各种水头的大小,从而可以分析管路中恒定流动的各种能量形式、大小及相互转化关系。各个测量截面上的一组测压管都相当于一组毕托管,所以也可以用来测管中某点的流速。 电测流量装置由回水箱、计量水箱和电测流量装置(由浮子、光栅计量尺和光电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