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与损伤力学发展与理论

断裂与损伤力学发展与理论
断裂与损伤力学发展与理论

1.断裂与损伤力学的发展过程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2.材料疲劳损伤机理以及断裂力学基本分析方法。

3.新材料复合材料的损伤以及断裂破坏基础理论。

1、 断裂与损伤力学的发展过程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1.1 断裂力学的发展简史及要解决的问题

断裂力学理论最早是在1920年提出。当时Griffith 为了研究玻璃、陶瓷等脆性材料的实际强度比理论强度低的原因,提出了在固体材料中或在材料的运行过程中存在或产生裂纹的设想,其内容是:结构体系内裂纹扩展,体系内总能量降低,降低的能量用于裂纹增加新自由表面的表面能,裂纹扩展的临界条件是裂纹扩展力(即应变能释放率)等于扩展阻力(裂纹扩展,要增加自由表面能而引起的阻力)。很好地解释了玻璃的低应力脆断现象。计算了当裂纹存在时,板状构件中应变能的变化进而得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结果:=a c δ常数。

其中,c δ是裂纹扩展的临界应力;a 为裂纹半长度。他成功的解释了玻璃等脆性材料的开裂现象但是应用于金属材料时却并不成功。

1944年泽纳(Zener)和霍洛蒙(Hollmon)又首先把Griffith 理论用于金属材料的脆性断裂。不久欧文(Irwin)指出,Griffith 的能量平衡应该是体系内储存的应变能与表面能、塑性变形所做的功之间的能量平衡,并且还指出,对于延性大的材料,表面能与塑性功相比一般是很小的。同时把G 定义为“能量释放率”或“裂纹驱动力”,即裂纹扩展过程中增加单位长度时系统所提供的能量,或裂纹扩展单位面积系统能量的下降率。

1949年Orowam E 在分析了金属构件的断裂现象后对Griffith 的公式提出了修正,他认为产生裂纹所释放的应变能不仅能转化为表面能,也应转化为裂纹前沿的塑性应变功,而且由于塑性应变功比表面能大得多以至于可以不考虑表面能的影响,其提出的公式为

=a c δ=2/1)/2(λEU 常数

该公式虽然有所进步,但仍未超出经典的Griffith 公式范围,而且同表面能

一样,应变功U是难以测量的,因而该公式仍难以应用在工程中。

20世纪50年代,Irwin又提出表征外力作用下,弹性物体裂纹尖端附近应力强度的一个参量一应力强度因子,建立以应力强度因子为参量的裂纹扩展准则一应力强度因子准则(亦称K准则)。其内容为:裂纹扩展的临界条件为K1=K1c,其中K1为应力强度因子,可由弹性力学方法求得,K1c为材料的临界应力强度因子或平面应变断裂韧度,可由试验测定。Irwin的另一贡献是,他还指出,能量方法相当于应力强度方法。

1963年韦尔斯(Wells)发表有关裂纹张开位移(COD)的著名著作,提出以裂纹张开位移作为断裂参量判别裂纹失稳扩展的一个近似工程方法。其内容是:不管

δ含裂纹体的形状、尺寸、受力大小和方式如何,当裂纹张开位移δ达到临界值

c

δ是表征材料性能的常数,由试验得到。对于韧性材料,短时,裂纹开始扩展。

c

裂纹平面应力断裂问题,特别是裂纹体内出现大范围屈服和全面屈服情况可采用此法。

1968年赖斯(Rice)提出围绕含裂纹体裂纹尖端的一个与路径无关的回路积分,定义为二维含裂纹体的J积分。J积分可用来描述裂纹尖端附近在非线性弹性情况下的应力应变场,建立Jl=J1c的断裂准则。J1c为表征材料断裂韧性的临界J积分值,可由试验确定。

由于研究的观点和出发点不同,断裂力学分为微观断裂力学和宏观断裂力学。微观断裂力学是研究原子位错等晶体尺度内的断裂过程,宏观断裂力学是在不涉及材料内部断裂机理的条件下,通过连续介质力学分析和试样的实验作出断裂强度的估算与控制。宏观断裂力学通常又分为线弹性断裂力学和弹塑性断裂力学。

线弹性断裂力学是应用线性弹性理论研究物体裂纹扩展规律和断裂准则。线弹性断裂力学可用来解决材料的平面应变断裂问题,适用于大型构件(如发电机转子,较大的接头,车轴等)和脆性材料的断裂分析。线弹性断裂力学还主要用于宇航工业,因为在宇航工业里减轻重量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采用高强度低韧性的金属材料。实际上对金属材料裂纹尖端附近总存在着塑性区,若塑性区很小(如远小于裂纹长度),经过适当的修正,则仍可以采用线弹性断裂力学进行断裂分析。目前,线弹性断裂力学已发展的比较成熟,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表

面裂纹分析,复合型断裂准则,裂纹动力扩展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弹塑性断裂力学是应用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研究物体裂纹扩展规律和断裂准则,适用于裂纹尖端附近有较大范围塑性区的情况。由于直接求裂纹尖端附近塑性区断裂问题的解析解十分困难,目前多采用J积分法,COD法,R曲线法等近似或实验方法进行分析。通常对薄板平面应力断裂问题的研究,也要采用弹塑性断裂力学。弹塑性断裂力学在焊接结构缺陷的评定,核电工程的安全性评定,压力容器、管道和飞行器的断裂控制以及结构物的低周疲劳和蠕变断裂的研究方面起重要作用。弹塑性断裂力学虽取得一定进展,但其理论迄今仍不成熟,弹塑性裂纹体的扩展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主要的研究内容有:

1、裂纹的起裂条件。

2、裂纹在外部载荷和(或)其他因素作用下的扩展过程。

3、裂纹扩展到什么程度物体会发生断裂。

另外,为了工程方面的需要,还研究含裂纹的结构在什么条件下破坏;在一定荷载下,可允许结构含有多大裂纹;在结构裂纹和结构工作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结构还有多长的寿命等。断裂力学的研究内容中还有一些特殊问题,如,①三维断裂力学问题:目前断裂力学中已取得的成果多限于二维(或平面)问题,而三维问题比较复杂,但却吸引了学者们的兴趣;②应力腐蚀问题:指在环境介质(腐蚀介质和某些非腐蚀介质〉和拉应力共同作用下材料的断裂问题,③疲劳裂纹扩展问题:疲劳是在交变载荷作用下材料中裂纹形成和扩展的过程,断裂力学主要用于研究疲劳裂纹的扩展问题;④非金属材料的断裂问题;⑤其他工程应用问题。

断裂力学要解决的问题

(1)建立剩余强度与裂纹尺寸间的函数关系

剩余强度——有裂纹存在的构件强度。

初始强度——按材料极限应力确定的构件强度。

(2)在什么条件下裂纹会发生失稳扩展,如何确定相应于这种扩展的临界载荷或临界裂纹尺寸;

(3)在结构工作寿命开始时,允许存在多大的原始缺陷

(以此建立起可靠、合理的探伤标准)

(4)确定检修期

(每隔多长时间,应对结构进行一次裂纹检查)

(5)在什么条件下裂纹的失稳扩展能被止住。(止裂条件)

1.2 损伤力学的发展简史及要解决的问题

损伤力学是近二十年才开始形成和发展的一门新的固体力学分支,它是将固体物理学、材料强度理论和连续介质力学统一起来进行研究的理论,弥补了微观研究和断裂力学研究的不足,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航天航空、高温高压热力设备寿命评估和混凝土、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质量评估计算,是一门有着无限广阔用途的新学科。

1958年,卡钦诺夫(Kachanov)在研究金属的蠕变破坏时,为了反映材料内部的损伤,第一次提出了“连续性因子”和“有效应力”的概念。后来,拉博诺夫(Rabotnov)又引入了“损伤因子”的概念。他们为损伤力学的建立和发展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些概念和方法除了应用于蠕变问题的研究外,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70年代初,“损伤”概念被重新提出来了。值得指出的是法国学者勒梅特在这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71年勒梅特将损伤概念用于低周疲劳研究,1974年英国学者勒基(Leckie)和瑞典学者赫尔特(Hult)在蠕变的研究中将损伤理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70年代中期和末期各国学者相继采用连续介质力学的方法,把损伤因子作为一种场变量,并称为损伤变量;逐步形成了连续损伤力学的框架和基础。80年代中期,能量损伤理论和几何损伤理论相继形成。各国学者相继的研究成果,对损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细观力学的奠基归功于Taylor等人在细观塑性理论方面的开创性工作。细观损伤力学在50年代已初具雏形,伴随着实验技术,理论分析方法和计算手段的长足进步,在70年代之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经典塑性理论通常不考虑材料的塑性体积变形,认为静水压力对材料的屈服无明显影响,这种简化假设对不存在细观损伤的理想连续介质是允许的,对于存在细观损伤的材料,由于外载荷作用下细观损伤的成核与扩展,使得体积不变假设受到严峻挑战。从物理上讲,细观损伤的成核与扩展不仅导致材料体积发生膨胀,也导致局域应力-应变场发生突

变。因此,建立考虑有损材料体积膨胀效应的塑性变形理论对于研究损伤演化是必不可少的。

Mcclintock 的开创性工作揭示了三轴张力对孔洞扩展的重要影响。他研究的是无限大基体中轴线相互平行的无限长圆柱形孔洞,在远场拉应力ζr 和轴向拉应力ζs 作用下的孔洞长大问题。为使模型简化Mcclintock 假设初始半径为γ的孔洞以等间距ι平行排列,孔洞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当基体材料为理想刚塑性体时,Mcclintock 导出了以下解析公式

???

?????=s r r -3sh 3σσσεV V 由上式可以看出,随着三轴平均张力的增加,孔洞的体积变化率按指数方式迅速增大。利用上述模型Mcclintock 分析了孔洞聚集条件。他认为当孔洞相互接触时,孔洞间发生片状连结过程,因此孔洞聚集条件为2r =ι。由于Mcclintock 模型没有考虑孔洞间的交互影响,因此给出的上述理论分析结果比Edelson 和Bald win 的实验结果高得多。

Rice 和 Tracey 研究了无限大基体中弧立球形孔洞的长大问题,他们给出的近似公式为

?????

?=0m 23sh 3τσεV V Gurson 在吸收Mcclintock ,Riee 和Tracey 等人工作精华的基础上提出体胞模型。认为宏观元素可由称为体胞的细观亚结构来表征。为了研究有损材料的本构关系,须首先建立适当的模型描述细观亚结构的特性。模型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摒弃了无限大基体的概念而将有限尺度的孔洞嵌套在有限尺度的基体中。模型的上述特点使得采用数值方法处理孔洞间交互作用成为可能,这就为细观损伤力学方法走向实用开辟了一条道路。Gurson 在他的原始工作中具体讨论了两种形式的体胞模型:(a)有限体积的圆柱体中含圆柱形孔洞;(b)有限休积的球体中含球形孔洞。

对于结构的损伤分析,人们常常应用连续损伤理论来解决;而对于材料设计与强韧化以及优化工艺来说,利用细观损伤理论更为合适。至于损伤力学的发展趋势,当前已现端倪:一方面在工程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合用的损伤了理

论,其中以基于细观的考虑结构参数模型的损伤理论和随机损伤理论较为有吸引力;发展宏观-细观-微观多层次嵌套连接的损伤理论已经是大势所趋;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研究的损伤都是不可逆的。研究与生长过程的联系的可自修复的损伤理论是生物力学与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几年,我国和国外一些学者在将损伤理论应用于金属(常温和高温)、复合材料、混凝土、陶瓷及岩石材料和工程结构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关于各向异性损伤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损伤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正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正如勒梅特所说:“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作为断裂力学的补充,损伤力学将成为评价材料强度的主要工具之一”。在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已有一大批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从事损伤力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有些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正在将“损伤理论及其应用”或“损伤力学”作为研究生的专门课程讲授。可以预料,这门新的力学分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随着研究的深人,各种材料的损伤机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各向异性损伤理论,不同环境下的损伤理论(动力损伤,随机载荷作用、低温或高温下的损伤)以及藕合损伤的各种工程计算方法等方面,正在取得更多、更新和更好的研究成果。

目前,关于构件损伤分析的算例,一部分是针对简单受力情形的(如控制应力或控制应变的一维拉伸或纯剪),而对于复杂的问题则采用的是损伤耦合的有限元法。对含裂纹体的损伤力学分析也是该领域中特别引人注目的一个专题。已有的一些工作表明:无论是对于蠕变、塑性、脆性,还是对于疲劳计算及损伤的裂纹性质都显著有别于经典断裂力学中的理想情形。

这些工作虽然已将损伤力学从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朝前推进了一大步,但已有的进展还显得不够充分,尚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努力。

2. 材料疲劳损伤机理以及断裂力学基本分析方法

2.1 材料疲劳损伤机理

疲劳是由循环载荷产生的组件的定点破坏过程。是由组件的裂纹萌生、扩展和最后的破裂所组成的一个连续过程持续作用的结果。在循环载荷下,定点的塑性变形可能在最高的应力位置发生。这种塑性变形导致对组件的永久性破坏,以

及一个裂纹开始发展。当做组件经历增多的载荷循环次数,裂纹(破坏)的长度增大。在一个特定的循环数目之后,裂痕将会导致组件失效(断裂)。

大体上,已经被观察到疲劳的过程包括下列阶段:(1)裂纹成核,(2)短裂纹扩展,(3)长裂纹扩展,和(4)最终断裂。裂纹在应力集中处或附近定域内的剪切面上开始,比如持续运转的带、夹杂、多孔性或间断性处或附近。定域的剪切面通常在表面或在颗粒交界里面发生。这一阶段,裂纹成核作用,是疲劳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一经成核作用发生,而且循环载荷持续作用,裂纹容易沿着最大剪切应力的平面和经过颗粒交界生长。

疲劳破坏过程的一个图解表示说明了在一个持续运转的带的应力集中处裂纹成核的开始(图 2.1)。疲劳过程的下一个阶段是裂纹生长。这一个阶段分为阶段1和阶段2。阶段1裂纹成核作用和生长通常被考虑在当地的最大剪切应力平面上是横跨一有限长度的一些颗粒的级的初次的短裂痕扩散。因为裂纹尺寸对物质的显微组织是可比较的,所以在这一个级个阶段中,裂纹末端塑性因转差特性、颗粒大小、取向和应力水平而影响。阶段2裂纹生长指的是垂直于主拉伸应力平面以及最大剪切方向附近的长裂纹扩展。在这一个阶段中,长裂纹的特性受到显微组织的性质的影响较第1阶段少。这是因为阶段2裂纹的尖端塑性物质带比物质的显微组织大许多。

在工程应用中,组件寿命在裂解成核作用上,而且短裂解成长的这一段通常

叫做裂纹萌生周期,然而在长的裂解成长期间的组件寿命叫做裂纹扩展周期。从裂纹萌生到裂纹扩展的过渡周期的一个精确定义通常是不可能的。然而,对于钢,在裂纹萌生阶段结束的时候裂纹的尺寸0a ,是材料的一些颗粒的数量。这个裂纹尺寸范围典型地在大约 0.1-1.0 毫米。使用由 Dowling 提出的光滑试件的线弹性断裂力学方法,裂纹萌生的尺寸能被估计(1998):

或缺口试验片的凹槽-尖塞端半径的0.1-0.2倍(Dowling ,1998),或两倍于钢的Peterson 经验材料常数(Peterson ,1959)

u S 是材料的极限抗拉强度, e S ?是疲劳限度的应力范围,而th K ?是临限强度因数的范围,当1R =-。

典型地,裂纹萌生周期解释了大部份以钢制成的组件的疲劳寿命,特别在高循环疲劳中。(大约>10,000个循环)在低循环疲劳 (大约<10,000个循环)中,大部份的疲劳寿命在裂纹扩展上被消耗。

一经一个裂纹已经造形或者完全失效已经发生,可以检验疲劳破损的表面。一个弯曲或轴向的疲劳破损通常留下贝壳状或沙滩状记号。给这些记号的名字来自表面的外形特点。一个这些记号的例证在图 2.2 中展示。裂纹成核作用位置是贝壳的中心,而且裂纹似乎从成核作用位置向外扩展,通常以放射的方式。留下一个半椭圆的图案。在一些外壳中,对海滩型记号的尺寸和位置的检查可能表明不同时期的裂纹扩展开始或者结束。

在海滩线里面是擦痕。在图 2.2 被显示的擦痕和树的横断面上年轮显得相似。这些擦痕表现一个荷载循环期间的裂纹的扩展。而非年轮为每年的生长,这里有一个环为每一个荷载循环。在最终失失效处,有一个最后的剪切边缘,是失效前材料对载荷的最后的一点承受。这一个边缘的尺寸取决于荷载,材料和其他的条件。

2.2 断裂力学基本分析方法

断裂力学研究的方法是:从弹性力学方程或弹塑性力学方程出发,把裂纹作为一种边界条件,考察裂纹顶端的应力场、应变场和位移场,设法建立这些场与控制断裂的物理参量的关系和裂纹尖端附近的局部断裂条件。断裂力学的分析方法有很多,主要有解析法,边界元法,有限元法等,计算应力强度因子K是线弹性断裂力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只有极少数的断裂力学问题存在解析解,绝大多数工程实际中所遇到的断裂力学问题都要借助于数值分析的方法才能解决。由于裂纹尖端附近应力场存在奇异性,以致直接用常规数值方法分析断裂力学问题的效果往往较差,因此需要结合断裂力学的特点发展更有效的方法。常用的应力强度因子数值解法主要是有限元法、边界配置法和边界元法等。

有限元法在断裂力学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不受裂纹体几何或荷载复杂性的限制。目前在文献中应用有限元法求解应力强度因子的方法大致可以分成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直接法是指由有限元法计算输出的应力或位移求K值。间接法则是通过有限元法求出某些中间量(如应变能释放率G,J积分等),进而导出K值。为了保证解的精度,在用常规非奇异元时需要把裂纹尖端有限元网格

划分得很细,从而导致自由度和计算量大幅增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应用具有1/r 奇异性的裂尖奇异元。

在线弹性断裂力学范畴内,裂纹尖端奇异性的强度是由唯一参量应力强度因子K 表征。因此,许多学者都考虑将疲劳裂纹扩展速率与K 联系起来,进而提出一系列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公式,这些公式的基本形式如下

f (k)dn da =

式中da/dn 表示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在这些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公式中,又以Paris 公式最为著名,该公式以应力强度因子幅?K 的幂函数形式表示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较好地描述了裂纹扩展的规律,并且具有计算方便的优势,因此至今仍然在工程结构疲劳寿命预测中广泛采用。

边界配置法是求解各类边值问题的一种半解析数值方法。它的基本思路是选择以级数展开形式的函数作为满足双调和方程和裂纹表面边界条件的应力函数,通过边界条件来确定有限项级数中的待定系数。将应力函数用无穷级数表达,使其满足双调和方程和边界条件,但不是满足所有的边界条件,而是在有限宽板的边界上,选足够多的点,用以确定应力函数,然后再由这样符合边界条件的应力函数确定K 值。边界配置法计算平面问题的单边裂纹问题,只限于讨论直边界问题。边界配置法的求解精度一般较高,但该法对于不同类型的裂纹问题,需选取不同的应力函数对于较复杂的几何与荷载情况,应力函数的确定十分困难。此外,边界配置法解的收敛性还没有得到严格的证明。

边界元法也是一种半解析数值方法,有些文献也称之为边界积分方程法。边界元法是在有限元法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较精确有效的方法。又称边界积分方程-边界元法。它以定义在边界上的边界积分方程为控制方程,通过对边界分元插值离散,化为代数方程组求解。它与基于偏微分方程的区域解法相比,由于降低了问题的维数,而显著降低了自由度数,边界的离散也比区域的离散方便得多,可用较简单的单元准确地模拟边界形状,最终得到阶数较低的线性代数方程组。又由于它利用微分算子的解析的基本解作为边界积分方程的核函数,而具有解析与数值相结合的特点,通常具有较高的精度。特别是对于边界变量变化梯度较大的问题,如应力集中问题,或边界变量出现奇异性的裂纹问题,边界元法被公认

为比有限元法更加精确高效。由于边界元法所利用的微分算子基本解能自动满足无限远处的条件,因而边界元法特别便于处理无限域以及半无限域问题。边界元法的主要缺点是它的应用范围以存在相应微分算子的基本解为前提,对于非均匀介质等问题难以应用,故其适用范围远不如有限元法广泛,而且通常由它建立的求解代数方程组的系数阵是非对称满阵,对解题规模产生较大限制。对一般的非线性问题,由于在方程中会出现域内积分项,从而部分抵消了边界元法只要离散边界的优点。

常规边界元法的基本思路是:(1)利用基本解将微分方程边值问题转化为边界积分方程问题;(2)将边界离散化,在每个单元上将待定函数用其节点量表示,将边界积分方程转化为线性代数方程组;(3)求解线性代数方程组,得出待定函数的边界节点值;(4)进一步求出域内指定点的各种量值。由此可见,边界元法的关键在第(1)步,即如何实现由微分方程边值问题转化为边界积分方程问题,而后面几步则是对导出的边界积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及后续计算工作。

3. 新材料复合材料的损伤以及断裂破坏基础理论

3.1 新材料损伤及其断裂破坏理论

随着新材料的大量涌现,如准晶材料、多孔材料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多孔材料是复杂的多相材料,从细观角度上看,它具有非连续性材料的不均匀和各向异性,若逐个追踪孔洞的形状、大小和分布进行描述,所得表达式极其复杂,难以进行定量求解。然而从工程角度上考虑,材料的力学性能仍可以用连续介质力学来描述,其不连续性则通过相对密度,s ρρρ/*=或,()/s E E ρρ*= 间接的表现出来。

由于多孔材料塑性具有可压缩性,可采用表征塑性可压缩性的新的材料参数,如Poisson 比。并用内聚力模型求解多孔材料中的非线性裂纹问题,预先假定裂纹顶端塑性区的形状,其中的应力分布可以由屈服判据推断,则原来的非线性问题得到线性化,较易求解材料在平面应力(应变)情形下的裂纹解.在平面应变条件下,多孔材料裂纹尖端的渐近场具有HRR 奇异,J 积分守恒。场的分布和断裂韧性依赖常数α,它描述在变形中体积变形与形状变形比。

)/(s V V ρρ*=

准晶的发现,突破了把固体划分成晶体与非晶体的传统观念,是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科学的一个重大进展.准晶还导致一种新的对称性—准周期对称性的发现,这一发现在人类认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现在大量性能稳定的大单晶准晶体不断从不同的合金系(从铝合金到钦合金系)中研制出来。它们质轻、硬度高、强度高,适宜在中温下工作,具有应用前景,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结构材料。但是由于这种材料比较脆,研究其裂纹与断裂问题很有意义。前面的研究把所有材料都当作连续介质,没有区分晶体与非晶体。它们的裂纹问题只由位移一应变关系,应力一应变关系和运动方程加上相应的边界条件就能处理。

不同准晶系,不同构型以及不同运动状态的裂纹问题,所得分析解具有如下共性:l、相位子场应力张量从与声子场应力张量在裂纹顶端附近,且有相同的奇异性。2、若外加应力(或裂纹面上所作用的应力)构成自平衡力系,则应力强度因子K||和K┴与材料常数无关;3、裂纹能量释放率G不仅与声子场弹性常数有关,也与相位子场弹性常数以及声子一相位子祸合弹性常数有关;与此相联系的,对动态裂纹,其裂纹能量释放率与所有波速(声子场弹性波波速,相位子场弹性波波速以及声子一相位子场根合弹性波波速)有关。根据这些共同特点,对准晶材料,可以使用应力强度因子判据

K=K c

或裂纹能量释放率

G=G c

并且这两者等价,其中K c与G c为材料常数,可以由准晶材料的带裂纹试样测量得到.测试用的试样可以采用普通工程材料的常用试样。由于准晶很脆,也可以用陶瓷等脆性材料的断裂实验的试样。

3.2 新型复合材料损伤及其断裂破坏理论

目前存在比较多的新型复合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树脂基复合材料

新型树脂基复合材料主要是从树脂基体和增强材料两方面进行改进的。目前常用的树脂基体大体有: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以及各种各样的改性和共混基体。热固性树脂具有难熔和不溶解、只能一次性加热成型、一般不能再生的特点;热塑性树脂具有可溶解、加热软化和熔融,遇冷变硬并可重复进行的特点。常用

的增强材料有:粒子增强料、纤维增强料、晶体增强料、有机纤维复合材料等。正是运用这些树脂基体和增强材料,通过复合工艺制造出多种多样、共能各异的复合材料,广泛的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以及日常民用、医疗卫生等领域,取得良好的效果。

由于各向异性和非均匀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损伤包含各种机理:基体损伤机理、纤维损伤机理、界面损伤机理等。

各种机理对应破坏形式

对FRP而言,在基体承受应变控制的疲劳过程中,由于纤维变形的限制,其疲劳损伤扩展过程可以描述如下:裂纹在基体内缺陷处起始并扩展,直至与界面相碰,假如裂纹尖端的应力不足以使纤维断裂,裂纹进一步扩展就受到抑制。当施加应变足够低时,裂纹仅限于基体内,只表现为裂纹数目的增加,此时可描述为弥散的基体破坏模型;当施加应变高的情况下,裂纹尖端处的纤维可能断裂,进而基体裂纹继续扩展。如果裂纹有足够的长度,裂纹尖端剪应力有可能引起界面发生破坏,导致裂纹转向纤维方向扩展。在界面强度低的复合材料中,可能产生类似扫帚状的断裂表面。Reifsnider K L等人的试验观测表明,在到达特征损伤状态CDS(Characteristic Damage State )之前,这样的新裂纹会一直产生下去。

2)金属基复合材料

由于树脂基复合材料的使用温度相对较低,为适应高科技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正在迅速研究开发金属基复合材料。与树脂基复合材料相比,金属基复合材料不仅具有较强的耐高温性和不燃烧性,而且具有高导热性和导电性、抗辐射性、不吸湿和耐老化等特性。若与传统金属材料相比,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和刚度高、耐磨损、高温性能好等显著特点。目前金属基复合材料虽然还存在制造工艺复杂、造价昂贵和不够成熟等问题,尚未能实现工业规模生产和应用,但由于近年来的大力研究和开发,其发展很快,已经在军事和航天领域取得较好

的应用效果。

金属基复合材料损伤的基本理论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体是延性的金属或合金, 失效前往往要经历较大的塑性变形, 从细观层次上看, 损伤可能涉及两级孔洞的演化: 大孔洞由增强相的脱粘产生, 大孔洞或增强相之间基体中的变形局部化带的分布有小一级的孔洞, 小一级孔洞形核、长大, 最后聚合为延性裂纹, 演化由Gurson-Tvergaard 模型描述,其屈服函数为

()0123cosh 22*321*22=+-???

? ??+=Φf q q q f M kk M eq σσσσ ???????>---+≤=c c c

F c c c f f f f f f f q f f f f f ,)(1,* 这里kk σ是宏观应力分量,eq σ是宏观等效应力,m σ是基体材料的实际屈服应力,f 和f*分别是实际和等效孔洞体积分数,c f 和f f 对应于材料损伤开始加速及彻底失效时所对应的孔洞体积分数,qi 是Tvergaard 引入的用以反映孔洞相互作用效应的可调参数,微孔洞的增长率f 包括已有孔洞的长大和新孔洞的形核两个部分:

()1p p

kk M f f A εε???=-+

这里是宏观体积塑性应变部分,是细观等效塑性应变,可通过宏、细观塑性功率相等的条件求得 ()1p p ij ij M M f σεεσ??=

-

其中上面两式中

21exp 2p M N N A S εε????-??=- ??????? (8-5)

其中f N 是可以形核粒子的体分数,εN 是形核时所对应的应变,S N 为形核应

变的标准差,h 为硬化函数。基体设为幂硬化材料

001N p M M M E εσσσ??=+ ???

N 为硬化指数,E M 为杨氏模量,为初始屈服应力。

3)碳/碳基复合材料

碳/碳基复合材料是指碳纤维复合材料。它是将碳纤维物质经过特殊工艺使之多次碳化和石墨化后,作为增强体制成的复合材料。这种材料具有强度高、耐温高、抗腐蚀、抗磨损高技术课程报告和抗热震性能好等优点,在航空航天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当前主要用于洲际或远程弹道导弹的头锥、火箭的喷管、航天飞机的结构件以及军用和民用飞机起落架的刹车构件等。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疲劳断裂与损伤破坏

根据公开报道的疲劳研究可知,碳/碳复合材料的疲劳行为主要体现在纤维、基体、界而三者的微观结构变化上。A. Ozturk 、Ken Goto 以及Y . Z. Pappas 等人在实验中发现:随着疲劳载荷循环周期数的增加,基体中会产生基体裂纹,纤维会出现脆断和拔出现象,纤维与基体间的界而会出现纵向开裂以及与纤维脱粘行为,对于碳布叠层的碳/碳复合材料还常有分层现象伴随。在这些损伤形式中,纤维的断裂是瞬间的,而基体和界而的损伤则是渐进的,有累积的过程,这些损伤还会相互影响和组合,表现出非常复杂的疲劳破坏行为,很少出现由单一裂纹控制的破坏机理。由此可以看出,基体裂纹、界而脱粘、纤维断裂或拔出等多种损伤形式的存在是碳/碳复合材料疲劳行为的一大特点。

和其他复合材料一样碳/碳复合材料的界而也具有传递应力、阻挡基体裂纹扩展的功能,严重影响着材料力学性能的发挥和材料的断裂方式。界而结合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材料疲劳性能的发挥,疲劳寿命的长短以及疲劳断裂的方式,但界而粘合并不是越强越好。通过仔细观察碳/碳复合材料疲劳断口形貌,大体上有 以下两种断裂方式:“脆性”断裂和“假塑性”断裂。

“脆性”断裂:如果界而粘合强度高于基体本身,则纤维与基体间应力传递行为依赖于基体的力学性能,往往由基体产生穿透性“张开”型裂纹,直接穿过界而进攻纤维,使纤维发生大而积灾难性断裂,大部分纤维断裂而大体在同一 平而上,断口形貌较为平整,为强界而引发的“脆性”断裂方式,一般密度高、

界而粘合强的材料在疲劳应力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易发生此类断裂模式。

“假塑性”断裂:若界而结合较弱,内部存在随机分布的缺陷,使裂纹的应力集中得到松弛,裂纹扩展速度得到减缓或停止扩展,甚至其扩展方向发生偏转,这样就有效地保护了纤维,提高了材料的疲劳寿命。虽也有部分纤维因局部的应力集中而发生破坏,但由于弱界而的作用使单根纤维的开裂不会立即传播,且断裂的纤维还可继续承载,表现出明显的‘假塑性。随疲劳载荷的继续加载以及纤维断裂数口的渐增,材料疲劳断裂会有纤维拔出现象出现,同时,疲劳载荷有弱化界而的作用,在低于疲劳极限的循环应力作用下,材料可由强界而结合形式向弱界而结合形式转化,断裂方式也将转变为“假塑性”断裂,因此“假塑性”疲劳断裂模型在疲劳行为研究中是最为常见的。

4)陶瓷基复合材料

陶瓷材料具有耐高温、高强度、高硬度及耐腐蚀性好的特点,但其脆性大的弱点,限制其更广泛的应用。在陶瓷中加入多种陶瓷纤维、晶须、颗粒等增强体,制成陶瓷基复合材料,可以大幅度降低脆性,增强韧性,提高其抗热抗震性能,克服单一陶瓷材料对裂纹敏感性高和易于断裂的致命弱点。陶瓷基复合材料已经实际应用和即将实际应用的领域有刀具、滑动构件、发动机构件、能源构件等。

利用“界面控制”疲劳机理同样可以解释碳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中的“疲劳强化”现象。陶瓷基复合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为了避免碳纤维与陶瓷基体的热膨胀系数不匹配而造成材料脆断,往往在纤维预制体表而先沉积一层热解碳,形成碳/碳界而过渡层,这种界而结构与碳/碳复合材料是一样的,因而“界而控制”疲劳机理模型在陶瓷基复合材料中同样适用。

3.3 断裂破坏基础理论

线弹性断裂力学以理想的线性弹性裂纹体为对象,其结果可用于高强钢和厚截面中强钢(尤其工作温度较低时)的结构。线弹性断裂力学是断裂力学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1)能量平衡理论

(一)格里菲斯(GRIFFITH)理论

一九二0年格里菲斯通过对玻璃等完全脆性材料的断裂强度的实验研究认为:其实际断裂强度大大小于理论强度(实测值仅为理论值的1/10~1/1000),这是

因为有一定大小裂纹存在,一次脆断是裂纹失稳扩展(快速扩展或加速扩展)的结呆。并且从能量平衡的观点建立了脆性断裂判据,即裂纹体的裂纹失稳扩展的判据。

设裂纹扩展?a 需要增加的表面能为?W ,也就是相当于把裂纹撕开?a 时外力作的功,在此过程中由于裂纹扩展,裂纹体的刚度减小,贮存于裂纹体内的弹让变形能减小了?U 。当裂纹扩展单位面积所释放的弹性变形能刚好大于裂纹扩展单位面积所吸收的表面能时,裂纹失稳扩展,由于失稳扩展的速度很快,可认为与外界没有能量的交换,故得断裂判据为:

A

W A U ??≥?? (1-1) 式中:

A

U ??为裂纹扩二单位面积时裂纹体弹性变形能减小量,称为能量释放率,又称为裂纹扩展力,用G 表示,其单位是公斤/毫米;A W ??为裂纹扩展单位面积时所吸收的表面能,称为裂纹扩展阻力,又称为断裂韧性,用C G 表示,单位亦是公斤/毫米。

因此,公式1-1可表示为

G C G ≥ (2-2)

对于无限大平板,有一长度为2a 的穿透裂纹,在单向拉伸下受均匀拉应力a 的作用,一般称为格里菲斯裂纹。按单位厚度考虑。格里菲斯利用英格里斯(Ihglis)的弹性解得到由于形成长为2a 的裂纹弹性变形能的减少量为:

E U 2

2a σπ= (平面应力)

)(22

2v -1a E U σπ= (平面应变)

式中:E 为杨氏模量,v 为泊桑比。设材料的单位面积的自由表面能为r ,则长为2a 的裂纹上下表面的总的自由表面能为:

W=4ar

代入(2-1)、(2-2)式,得(因此时裂纹面变位类型为

I 型,故在下角中写上I ,以为标记):

E G I 2

2a σπ=(平面应力)

)(22

2v -1a E G I σπ=(平面应变)

R G IC 4=

从而由( 2-2 )式可得出有长为2a 的裂纹时的断裂应力(临界应力)为: a r 2c πσE =

(平面应力) )

(2c v -1a r 2πσE = (平面应变) 或在均匀拉应力σ时的临界裂纹尺寸为:

22πσrE a c =

(平面应力) )

(22v -12πσrE a c = (平面应变) 此理论为脆性材料的实验所验证。

(二)伊尔文—奥罗文(IRWIN-pROWA)修正理论

格里菲斯理论是针对脆性材料提出的。伊尔文—奥罗文通过对金属材料的实验研究发现,裂纹失稳扩展前,在裂纹尖端总有塑性变形存在,指出裂纹扩展所释放的弹性变形能不仅支付于表面能的增加,而且大量地为塑性变形所吸收,称为塑性变形功。既使对于高强钢,后者比前者也大三个数量级以上。相比之下,完全可以略去表面能的消耗。并提出在公式(2~4)中用塑性变形功代替表面能,用r 。表示塑性变形功,即有

W=4a p r

IC G =4p r

a r 2p

c πσE =

(三)脆性断裂的G 判据

根据能量平衡理论得出了脆性断裂判据(2-2)式。其中的能量释放率G ,根据其对裂纹扩展的主动作用,又称为裂纹扩展力。裂纹扩展力G 取决于裂纹体的

形状、大小和它的承载方式、裂纹的位置、形状、尺寸等,公式(2-5)只给出图2-1所示的结果,对于不同的情形则有不同的表达式,但均正比于a 2σ。裂纹扩展阻力Gc ,它是材料的一种固有属性,是一个材料常数,故又称为断裂韧性。G 表达式通过计算得到,Gc 可由实验测定。有此二者,即可用(2-2 )式判定裂纹体是否会发生裂纹失稳扩展—脆性断裂。

这一理论不仅指出了产生低应力脆断的原因(宏观裂纹失稳扩展的结果),而且对断裂给出了新的表征参量,从而定量地得出了断裂判据,所以使它成为断裂力学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表面能的测定及计算方面的原因),目前一般多用下节描叙的K 判据进行裂纹体的断裂分析。

2)应力强度因子理论

伊尔文于一九五七年通过对线弹性裂纹体理想裂纹(裂纹尖端曲率半径p 0)尖端附近应力应变场的分析,提出了应力强度因子理论。它是线弹性断裂力学的核心部分。

(一)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场

伊尔文利用维斯特加尔特(WESTERGAARD)研究裂纹问题所采用的复变函数作为应力函数的方法,对无限大平板在均匀拉伸应力场中,有一个长为2a 的穿透板厚的裂纹,裂纹尖端附近应力应变场进行了分析,得出裂纹尖端附近区域应力分量和位移分量的表达式为:

)33sin 2sin 1(2cos 2x θθθπσ-=

r K I )23sin 2sin 1(2cos 2y θθθπσ+=

r K I (2-9)

23sin 2sin 2cos 2xy θθθπτr K I = 0x =σ (平面应力)

)(y x x σσσ+=v (平面应变)

)2sin 11(2cos 22θθπμ

++-=v v r K u I

)2

cos 12(2sin 22θθπμ-+=v r K v I dz E

v W ?+=)(-σσ )2sin 2v -(12cos 22θθπμ

+=r K u I )2cos 2v -(22sin 22θθπμ

-=r K v I W=0

式中:u 、v 、w 分别为X 、Y 、Z 方向的位移;r 、θ为所研究点的极座标。E 、μ、v 分别为材料的杨氏模量、剪切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a K I πσ=

I K 的量纲为公斤/毫米2/3

由于研究范围只限于裂纹尖端附近区域的应力场,即在r 很小的范围内,所以在( 2- 9)式中忽略了r 的高阶项(如r 0,r 1/2,r 3/2,r 2/6 等项)。当r->0时,应力分量x σ,y σ,xy τ均趋于无穷大,于是裂纹尖端为应力场的奇异点。公式( 2- 9)表示应力场有Y -1/2阶奇异性。均有因子I K 表达裂纹尖端附近区域应力场的强弱程度,如I K 值增大一倍,则各点应力均增大一倍,但分布规律不变。故称I K 为I 型裂纹的应力场强弱程度的因子,简称应力强度因子。

断裂力学习题

断裂力学习题 一、问答题 1、什么是裂纹? 2、试述线弹性断裂力学的平面问题的解题思路。 3、断裂力学的任务是什么? 4、试述可用于处理线弹性条件下裂纹体的断裂力学问题两种方法: 5、试述I型裂纹双向拉伸问题中的边界条件,如何根据该边界条件确定一复变函数,并由此构成应力函数,最后写出问题的解。 6、什么是应力场强度因子K1?什么是材料的断裂韧度K1C?对比单向拉伸条件下的应力σ及断裂强度极限σb,,说明K1与K1C的区别与联系? 7、在什么条件下应力强度因子K的计算可以用叠加原理 8、试说明为什么裂纹顶端的塑性区尺寸平面应变状态比平面应力状态小? 9、试说明应力松驰对裂纹顶端塑性区尺寸有何影响。 10、K准则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11、何谓应力强度因子断裂准则?线弹性断裂力学的断裂准则与材料力学的强度条件有何不同? 12、确定K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13、什么叫裂纹扩展能量释放率?什么叫裂纹扩展阻力? 14、从裂纹扩展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关系说明裂纹处于不稳定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15、什么是格里菲斯裂纹?试述格氏理论。 16、奥罗万是如何对格里菲斯理论进行修正的? 17、裂纹对材料强度有何影响? 18、裂纹按其力学特征可分为哪几类?试分别述其受力特征 19、什么叫塑性功率? 20什么是G准则? 21、线弹性断裂力学的适用范围。 22、“小范围屈服”指的是什么情况?线弹性断裂力学的理论公式能否应用?如何应用? 23、什么是Airry应力函数?什么是韦斯特加德(Westergaard)应力函数?写出Westergaard应力函数的形式,并证明其满足双调和方程。

24、裂纹按其几何特征可分为哪几类? 25、判断下图所示几种力情况下,裂纹扩展的类型 26、D-B 模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27、什么叫裂纹的亚临界扩展?什么叫门槛值? 28、什么叫腐蚀?什么叫应力腐蚀?什么叫腐蚀临界应力强度因子K ⅠSCC ? 29、什么叫应力疲劳?什么叫应变腐蚀?两者的裂纹扩展速率表达式是否相同?为什么? 30、什么叫腐蚀疲劳? 31、试述金属材料疲劳破坏的特点 32、现有的防脆断设计方法可分为哪几种? 33、什么是疲劳裂纹门槛值,哪些因素影响其值的大小?它有什么实用价值? 34、应力腐蚀裂纹扩展的特征? 第二类椭圆积分Φ0的值 受扭薄壁圆筒

损伤与断裂力学论文

损伤力学研究的是材料内部缺陷的产生和发展引起的宏观力学效应以及缺陷最终导致材料破坏的过程和规律。1958年Kachanov在研究蠕变断裂时引入了损伤力学的概念,提出了“连续性因子”和有效应力。1963年Rabotonov在Kachanov基础上引入了“损伤变量”的概念,奠定了损伤力学的基础。在其后的二三十年中,各国学者对损伤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损伤变量的定义等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极大推动了损伤力学理论的进展。1976年Dougill将损伤力学从金属材料中引入到岩石材料,之后岩石损伤力学迅速发展,已成为当今岩石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 岩石损伤力学的研究关键是定义材料的损伤变量及正确地给出演变规律的本构方程。能否得到合理的损伤演变方程和含损伤的本构方程关键是对损伤变量的定义是否合理,建立一个损伤模型的基本要求是能在实验中直接或间接确定与损伤演变规律有关的材料参数。 对损伤变量的定义,从损伤力学提出就开始进行广泛的研究,可从微观和宏观这两个方面选择。微观方面,可以选择裂纹数目、长度、面积和体积等;宏观方面,可以选择弹性模量、屈服应力、拉伸强度、密度等。 国内学者唐春安从岩体材料内部所含裂纹缺陷分布的随机性出发,利用岩石微元强度服从正态分布或Weibull分布的特征,用发生破坏的微元数在微元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来定义损伤变量。 谢和平等将分形几何理论应用于岩石损伤研究中,将岩石损伤程度的增加看作是分形维数的增加,从损伤与断裂之间的联系方面定量的描述了损伤,从而创建了分形几何与岩石力学理论体系,提出了分形损伤力学理论。 从微观角度出发对损伤变量进行定义,不仅物理意义明确,而且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材料性能逐渐劣化,但是从微观角度定义的损伤变量难以量测。 Lamaitre基于弹性模量变化用无损杨氏模量和损伤杨氏模量定义损伤变量,谢和平和鞠杨等讨论了该损伤变量定义的适用条件,进行了修正。使基于宏观弹性模量定义的损伤变量在实际应用中比较方便,但这种定义方法需要事先知道材料的初始弹性模量,而且在实际的工程中很多材料都有具有初始损伤的。 谢和平、鞠杨等认为单元强度丧失实则为其粘聚力的丧失,即单元在经历一定的能量耗散后,其内部的损伤达到了最大值,与此同时微结构中的粘聚力完全丧失。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通过能量分析的方法来描述岩体的破坏行为的研究。 另外还有学者使用CT技术在岩石损伤检测中的应用,并给出了一种基于

材料的韧性及断裂力学简介

第二节材料的韧性及断裂力学简介 一、低应力脆断及材料的韧性 人们在对船舶的脆断、无缝输气钢管的脆断裂缝、铁桥的脆断倒塌、飞机因脆断而失事、石油、电站设备因脆断而发生重大事故的分析中,发现了一些它们的共同特点: 1.通常发生脆断时的宏观应力很低,按强度设计是安全的; 2.脆断事故通常发生在比较低的工作温度环境下; 3.脆断从应力集中处开始,裂纹源通常在结构或材料的缺陷处,如缺口、裂纹、夹杂等; 4.厚截面、高应变速率促进脆断。 由此,人们发现了传统设计思想和材料的性能指标在强度设计上的不足,试图提出新的性能指标和安全判据,找到防止脆断的新的设计方法。 传统的强度设计所依据的性能指标主要为弹性模量E、屈服极限σs、抗拉强度σb,而塑性指标延伸率δ和面收缩率φ在设计中只是参考数据,通常还会考虑应力集中现象,即使如此,设计的安全判据仍不足以防止脆断的发生,这说明材料的强度、塑性、弹性这些性能指标还不能完全反映材料抵抗脆断的发生。经过对众多脆断事故的分析和研究,人们提出了一个便于反映材料抗脆断能力的新的性能指标——韧性,从使脆性材料和韧性材料断裂所消耗的能量不同,归纳出韧性的定义为:所谓韧性是材料从变形到断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太小,它是材料强度和塑性的综合反映。 例如图l-2为球墨铸铁和低碳钢的拉伸曲线,可以用拉伸曲线下的面积来表示材料的韧性,即 图中可见,虽然球墨铸铁的抗拉强度σb比低碳钢高,但其断裂时的塑性应变εp确远较低碳钢小,综合起来看,低碳钢的韧性高。 图1-2 球铁和低碳钢拉伸曲线表示的韧性 材料的韧性可用实验的方法测试和判定。应用较早和较广泛的是缺口冲击试验,这种方法已经规范化。具体方法是将图1-3所示的缺口试样用专用冲击试验机施加冲击载荷,使试 样断裂,用冲击过程中吸收的功除以断口面积,所得即为材料的冲击韧性,以αk表示,单位为J/cm^2。目前国际上多用夏氏V型缺口试样,我国多用U型缺口试样。由于缺口冲击

断裂力学基础(学习笔记)

第一章 断裂力学的基本概念 宏观裂纹的产生: 1) 制造时存在而无损检测漏检:大型锻件容易出现白点裂纹,夹杂裂纹;高强度钢易出现 焊接裂纹 2) 构件中原来存在的较小裂纹,在周期性的工作应力(疲劳应力)下逐渐发展长大的; 3) 腐蚀性价值中工作的构件,在应力和介质联合作用下,小裂纹也会逐渐发展成宏观裂纹; 总之构件内部存在的宏观裂纹是造成构件低应力脆断的直接原因。 材料力学:研究不含宏观裂纹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断裂力学:研究含有宏观裂纹构件的安全性 裂纹:夹渣、气孔、未焊透、大块夹杂; 断裂韧性:只与材料本身、热处理、加工工艺有关; Y a K c Ic σ=是材料抵抗低应力脆性破坏的韧性参数 Ic K 是材料性能,裂纹形状大小Y a 一定时,Ic K 越大,使裂纹快速扩展导致构件脆断所需应力c σ也越高,构件阻止裂纹失稳扩展的能力就越大。 应力场强度因子: Y a K I σ= 断裂韧性Ic K 是应力强度因子I K 的临界值,I K 是裂纹前端应力场强度的度量,它和裂纹大小、形状以及外加应力都有关 断裂力学的应用 a Y K I σ?= Q Y π 1.1= 22212.0??? ? ??-Φ=s Q σσ: 形状因子 Φ是和椭圆轴比有关的椭圆积分,可查手册获得;

第二章 线弹性断裂力学 弹性力学的某些概念: 应力分量:3 应变分量:3 胡克定律和广义胡克定律: 平面应力:z 方向总力和为0,x,y 平面有正应力和切应力,这三个应力沿z 轴(厚度方向)都一样,与z 无关,仅是x,y 的函数,这种应力状态称为平面应力状态。当板很薄时,可认为是平面应力状态。0=z σ 体内应变分量只有三个,厚度方向认为没有应变,这种应变状态称为平面应变状态。()y x z σσυσ+= 对试件来说,厚度很小就是平面应力状态;厚度很大就是平面应变状态;厚度中等,两外表面不受力属于平面应力状态;中间大部分地区由于受两端面的约束,沿厚度方向不能变形,故属于平面应变状态; 三种裂纹组态: 张开型裂纹(I):外加正应力和裂纹面垂直; 最容易引起低应力脆断; 滑开型裂纹(II):外加剪应力和裂纹面平行; 撕开型裂纹(III):外加剪应力与裂纹面错开; 裂纹顶端附近应力场 复变函数求解; 塑性区及其修正: 裂纹尖端应力不可能无限大,材料一旦屈服,弹性规律就失效,若屈服区很小周围仍然是弹性区,经修正线性弹性断裂力学仍然有效; 屈服判据: 最大剪应力判据(屈雷斯加判据):在复杂加载条件下,当最大剪应力等于材料的极限剪应力(即单向拉伸剪应力)时,材料就屈服; 2 2min max max σσστ-==s 形状改变能判据(米塞斯判据):当复杂应力状态的形状改变能密度,等于单向拉压屈服时的形状改变能密度时,材料就屈服; ()()()22132322212s σσσσσσσ=-+-+- xy y x y x τσσσσσσ+-±+=2 )(2221 ()???+=2130 σσυσ

混凝土损伤的研究现状

混凝土结构损伤的研究现状 一、混凝土结构的损伤机制及分类 混凝土是由粗骨料、细骨料和水泥浆组成的非均质混合物,其表现出来的力学性能并不仅仅是这几种材料性能的简单叠加,而是与其内部的组成结构紧密相关。这一特点决定了混凝土材料的非均质性和物理性态的复杂性。这使得混凝土在承受外载之前,由于干缩、泌水等原因,已存在大量的微孔隙和界面裂缝,且这些缺陷的分布完全是随机的。当混凝土受到外界作用以后,弥散在材料内部的微裂缝开始逐渐长大,并随着荷载的变化,在部分区域出现贯通,直至形成宏观大裂缝。混凝土的破坏是结合缝的产生、成核、扩展、分叉、和失稳的过程。 混凝土具有微观、细观、宏观等不同的层次结构,以往对于混凝土的研究大多基于宏观层次,把混凝土均匀化为宏观均质连续材料,不考虑混凝土内部的细观结构及其演化。这种均匀化的处理方法对于研究混凝土结构的宏观力学性能无疑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要想深入研究混凝土的工作机理还应从混凝土的细观组成结构入手,抓住材料非均质性的特点,揭示混凝土结构宏观表现的内在机制。现在通常先在细观层次建立了混凝土的数值模型,分析混凝土损伤破坏机理,并以此为基础在宏观层次提出了混凝土损伤断裂理论分析模型,通过宏、细观两个层次的相互联系与补充对混凝的破坏行为进行研究。 从细观角度看,混凝土材料的力学特性是由其内部的细观结构及其变化决定的。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均质材料,混凝土在多种尺度下都表现出了非均质性。根据复合材料的观点,将混凝土结构分为三级。第一级,即混凝土。可将砂浆视为基相,骨料视为分散相。骨料和砂浆的结合面为薄弱面,该处常因各种原因产生结合缝。混凝土的破坏首先从这里开始。第二级,即砂浆」将水泥视为基相,砂视为分散相。砂和水泥的结合面也是薄弱面,也产生结合缝,但其尺寸笔砂浆和骨料之间的结合缝至少小一个量级。第三级,即硬_ 化水泥浆。硬化水泥浆也不是匀质材料,其中包裹着一些未被水化的水泥颗粒及孔隙,他- 们就是缺陷。因此可将硬化水泥浆胶体视为基相,将这些缺陷视为分散相。水泥浆体的破坏可能从这些缺陷开始,裂纹由于克服硬化水泥浆分子间的引力而扩展。未被水化的水泥颗粒尺寸通常比砂和水泥浆的结合缝至少小几个量级。 从损伤力学的观点来看,如果混凝土体受到外界因素的作用,则混凝土体中原有损伤将会有所发展并会导致出现新的损伤,当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混凝土体中将会出现宏观裂缝,而宏观裂缝的端部又将会发生新的损伤及产生新的损伤区,再经积累而引起裂缝的扩展,直至混凝土体的破坏,由上可见,混凝土的破坏过程实际上是损伤、损伤积累、宏观裂纹出现、宏观裂纹扩展交织发生的过程。 二、混凝土结构的破坏机理 在上述损伤机制下,混凝土的裂纹扩展存在四个阶段: (1)预存微裂纹阶段。即在混凝土成形过程中,由于水泥浆硬化干缩,水分蒸发留下裂隙等原因,使构件中预存原始微裂纹。它们大都为界面裂纹,极少量为砂浆裂纹,这些裂纹是稳定的。这些裂纹的存在是混凝土具有初始损伤的原因之一。 (2)裂纹的起裂和稳定扩展阶段。在较低的工作应力下,构件内部的某些点会产生拉应力集中,致使相应的预存微裂纹延伸或扩展,应力集中则随之缓解,如果荷载不再增加,

损伤与断裂课程总结

中国矿业大学 2013 级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损伤与断裂力学 考试时间2014. 01 学生姓名梁亚武 学号ZS13030020 所在院系力建学院 任课教师高峰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管理处印制

《损伤与断裂力学》课程学习总结 1 前言 据美国和欧共体的权威专业机构统计:世界上由于机件、构件及电子元件的断裂、疲劳、腐蚀、磨损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到8%。包括压力管道破裂、铁轨断裂、轮毂破裂、飞机、船体破裂等。 长期以来,工程上对结构或构件的计算方法,是以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为基础的。它们通常都假定材料是均匀的连续体,没有考虑客观存在的裂纹和缺陷,计算时只要工作应力不超过许用应力,就认为结构是安全的,反之就是不安全的。工作应力根据载荷情况、构件几何尺寸计算出来,许用应力则根据工作条件和材料性质选用。 对于实际结构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和其他考虑不到的因素,都放在安全系数里考虑。安全系数并未考虑到其他失效形式的可能性,例如脆性断裂或快速断裂。人们曾普遍认为,选用较高的安全系数就能避免这种低应力断裂。然而,实践证明并非如此,材料存在缺陷或裂纹的结构或构件,在应力值远低于设计应力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全面失效。这样的例子很多,因而动摇了上述传统设计思想的安全感,使人们认识到,对含有裂纹的物体必须作进一步的研究。断裂力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应运而生的。 断裂力学是研究带裂纹体的强度以及裂纹扩展规律的一门学科。由于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裂纹,因此,人们也称它为“裂纹力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应变情况,掌握裂纹在载荷作用下的扩展规律;了解带裂纹构件的承载能力,从而提出抵抗断裂的设计方法,以保证构件的安全工作。由于断裂力学能把含裂纹构件的断裂应力和裂纹大小以及材料抵抗裂纹扩展的能力定量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它不仅能圆满地解释常规设计不能解释的“低应力脆断”事故,而且也为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找到了办法。同时,它也为发展新材料、创造新工艺指明了方向,为材料的强度设计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 由于研究的观点和出发点不同,断裂力学分为微观断裂力学和宏观断裂力学。微观断裂力学是研究原子位错等晶粒尺度内的断裂过程,根据对这些过程的了解,建立起支配裂纹扩展和断裂的判据。宏观断裂力学是在不涉及材料内部的断裂机

断裂力学答案

( ( = K I + K I(2) 1.简述断裂力学的发展历程(含3-5 个关键人物和主要贡献)。 答:1)断裂力学的思想是由Griffith 在1920 年提出的。他首先提出将强度与裂纹长度定量 地联系在一起。他对玻璃平板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提出了能量理论思想。(2)断裂 力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从1948 年开始的。这一年Irwin 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经典文章“Fracture Dynamic(断裂动力学)”,研究了金属的断裂问题。这篇文章标志着断裂力学的诞生。(3) 关于脆性断裂理论的重大突破仍归功于Irwin。他于1957 年提出了应力强度因子的概念,在 此基础上形成了断裂韧性的概念,并建立起测量材料断裂韧性的实验技术。这样,作为断裂 力学的最初分支——线弹性断裂力学就开始建立起来了。(4)1963 年,Wells 提出了裂纹张 开位移(COD)的概念,并用于大范围屈服的情况。研究表明,在小范围屈服情况下COD 法与LEFM 是等效的。(5)1968 年,Rice 等人根据与路径无关的回路积分,提出了J 积分 的概念。J 积分是一个定义明确、理论严密的应力应变参量,它的实验测定也比较简单可靠。 J 积分的提出,标志着弹塑性断裂力学基本框架形成。 2.断裂力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 答:1)断裂力学的定义:断裂力学是一门工程学科,它定量地研究承载结构由于所含有的 一条主裂纹发生扩展而产生失效的条件。 (2)研究对象:断裂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带有裂纹的承载结构。 (3)主要任务:研究裂纹尖端附近应力应变分布,掌握裂纹在载荷作用下的扩展规律;了 解带裂纹构件的承载能力,进而提出抗断设计的方法,保证构件安全工作。 3.什么是平面应力和平面应变状态,二者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之。 答:(1)平面应力:薄板问题,只有xoy 平面内的三个应力分量σ x、σ y、τ xy; ε z ≠ 0, 属三向应变状态。 (2)平面应变:长坝问题,与oz 轴垂直的各横截面相同,载荷垂直于z 轴且沿z 轴方向无 变化; ε z = 0, σ z ≠ 0,属三向应力状态;材料不易发生塑性变形,更具危险。 4.什么是应力强度因子的叠加原理,并证明之。掌握工程应用的方法。 答:(1)应力强度因子的叠加原理:复杂载荷下的应力强度因子等于各单个载荷的应力强 度因子之和。 (1) 在外载荷T2作用下,裂纹前端应力场为 σ2,则相应的应力强度因子为K I(2) = σ 2 π a 如果外载荷T1和T2联合作用,则裂纹前端应力场为 σ1+ σ2,则相应的应力强度因子为 K I = (σ 1 + σ 2 ) π a = σ 1 π a + σ 2 π a (1) 6.为什么裂纹尖端会发生应力松弛?如何对应力强度因子进行修正? 答:裂纹尖端附近存在着小范围的塑性区(设塑性区是以裂纹尖端为圆心,半径为r0 的圆 π a 形区域),材料屈服后,多出来的应力将要松驰(即传递给r>r0 的区域),使r0 前方局部地 区的应力升高,又导致这些地方发生屈服。即屈服导致应力松弛。 Irwin 提出了有效裂纹尺寸的概念a eff = a + r y对应力强度因子进行修正,在小范围条件下,

(完整版)断裂力学试题

2007断裂力学考试试题 B 卷答案 一、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总计30分) 1、(1)数学分析法:复变函数法、积分变换;(2)近似计算法:边界配置法、有限元法;(3)实验标定法:柔度标定法;(4)实验应力分析法:光弹性法. 2、假定:(1)裂纹初始扩展沿着周向正应力θσ为最大的方向;(2)当这个方向上的周向正应力的最大值max ()θσ达到临界时,裂纹开始扩展. 3、应变能密度:r S W = ,其中S 为应变能密度因子,表示裂纹尖端附近应力场密度切的强弱程度。 4、当应力强度因子幅值小于某值时,裂纹不扩展,该值称为门槛值。 5、表观启裂韧度,条件启裂韧度,启裂韧度。 二、推导题(本大题10分) D-B 模型为弹性化模型,带状塑性区为广大弹性区所包围,满足积分守恒的诸条件。 积分路径:塑性区边界。 AB 上:平行于1x ,有s T dx ds dx σ===212,,0 BD 上:平行于1x ,有s T dx ds dx σ-===212,,0 5分 δ σσσσΓ s D A s D B s B A s BD A B i i v v v v dx x u T dx x u T ds x u T Wdx J =+=+-=??-??-=??-=???)()(1 122112212 5分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总计60分) 1、利用叠加原理:微段→集中力qdx →dK = Ⅰ ?0 a K =?Ⅰ 10分 A

令cos cos x a a θθ==,cos dx a d θθ= ?111sin () 10 cos 22(cos a a a a a K d a θθθ--==Ⅰ 当整个表面受均布载荷时,1a a →. ?12()a a K -==Ⅰ 10分 2、边界条件是周期的: a. ,y x z σσσ→∞==. b.在所有裂纹内部应力为零.0,,22y a x a a b x a b =-<<-±<<±在区间内 0,0y xy στ== c.所有裂纹前端y σσ> 单个裂纹时 Z = 又Z 应为2b 的周期函数 ?sin z Z πσ= 10分 采用新坐标:z a ξ=- ?sin ()a Z π σξ+= 当0ξ→时,sin ,cos 1222b b b π π π ξξξ== ?sin ()sin cos cos sin 22222a a a b b b b b π π π π π ξξξ+=+ cos sin 222a a b b b π π π ξ= + 222 2[sin ()]( )cos 2 cos sin (sin )2222222a a a a a b b b b b b b π π π π π π π ξξξ+=++

断裂力学答案

( ( = K I + K I(2) 1.简述断裂力学的发展历程(含 3-5 个关键人物和主要贡献)。 答: 1)断裂力学的思想是由 Griffith 在 1920 年提出的。他首先提出将强度与裂纹长度定量 地联系在一起。他对玻璃平板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提出了能量理论思想。(2)断裂 力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从 1948 年开始的。这一年 Irwin 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经典文章“Fracture Dynamic (断裂动力学)”,研究了金属的断裂问题。这篇文章标志着断裂力学的诞生。(3) 关于脆性断裂理论的重大突破仍归功于 Irwin 。他于 1957 年提出了应力强度因子的概念,在 此基础上形成了断裂韧性的概念,并建立起测量材料断裂韧性的实验技术。这样,作为断裂 力学的最初分支——线弹性断裂力学就开始建立起来了。(4)1963 年,Wells 提出了裂纹张 开位移(COD )的概念,并用于大范围屈服的情况。研究表明,在小范围屈服情况下 COD 法与 LEFM 是等效的。(5)1968 年,Rice 等人根据与路径无关的回路积分,提出了 J 积分 的概念。J 积分是一个定义明确、理论严密的应力应变参量,它的实验测定也比较简单可靠。 J 积分的提出,标志着弹塑性断裂力学基本框架形成。 2.断裂力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 答: 1)断裂力学的定义:断裂力学是一门工程学科,它定量地研究承载结构由于所含有的 一条主裂纹发生扩展而产生失效的条件。 (2)研究对象:断裂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带有裂纹的承载结构。 (3)主要任务:研究裂纹尖端附近应力应变分布,掌握裂纹在载荷作用下的扩展规律;了 解带裂纹构件的承载能力,进而提出抗断设计的方法,保证构件安全工作。 3.什么是平面应力和平面应变状态,二者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之。 答:(1)平面应力:薄板问题,只有 xoy 平面内的三个应力分量σ x 、σ y 、τ xy ; ε z ≠ 0 , 属三向应变状态。 (2)平面应变:长坝问题,与 oz 轴垂直的各横截面相同,载荷垂直于 z 轴且沿 z 轴方向无 变化; ε z = 0 , σ z ≠ 0 ,属三向应力状态;材料不易发生塑性变形,更具危险。 4.什么是应力强度因子的叠加原理,并证明之。掌握工程应用的方法。 答:(1)应力强度因子的叠加原理:复杂载荷下的应力强度因子等于各单个载荷的应力强 度因子之和。 (1) 在外载荷 T 2 作用下,裂纹前端应力场为 σ2,则相应的应力强度因子为 K I(2) = σ 2 π a 如果外载荷 T 1 和 T 2 联合作用,则裂纹前端应力场为 σ1+ σ2 ,则相应的应力强度因子为 K I = (σ 1 + σ 2 ) π a = σ 1 π a + σ 2 π a (1) 6.为什么裂纹尖端会发生应力松弛?如何对应力强度因子进行修正? 答:裂纹尖端附近存在着小范围的塑性区(设塑性区是以裂纹尖端为圆心,半径为 r0 的圆 π a 形区域),材料屈服后,多出来的应力将要松驰(即传递给 r>r0 的区域),使 r0 前方局部地 区的应力升高,又导致这些地方发生屈服。即屈服导致应力松弛。 Irwin 提出了有效裂纹尺寸的概念 a eff = a + r y 对应力强度因子进行修正,在小范围条件下,

损伤与断裂力学读书报告

中国矿业大学 2012 级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损伤与断裂力学 考试时间2012. 12 学生姓名张亚楠 学号ZS12030092 所在院系力建学院 任课教师高峰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管理处印制

《损伤与断裂力学》读书报告 一.断裂力学 1.基本概念及研究内容 断裂力学是为解决机械结构断裂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力学分支,它将力学、物理学、材料学以及数学、工程科学紧密结合,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专业的力学专业课程。 随时间和裂纹长度的增长,构件强度从设计的最高强度逐渐地减少。假设在储备强度A点时,只有服役期间偶而出现一次的最大载荷才能使构件发生断裂;在储备强度B点时,只要正常载荷就会发生断裂。因此,从A点到B点这段期间就是危险期,在危险期中随时可能发生断裂。如果安排探伤检查的话,检查周期就不能超过危险期。如下图所示: 问题是储备强度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参量?它与表征裂端区应力变场强度的参量有何关系?如何计算它?如何测量它?它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何?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这一系列问题如能找到答案的话,则提出的以上五个工程问题就有可能得到解决。断裂力学这门学科就是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1.1影响断裂力学的两大因素 a.荷载大小b.裂纹长度 考虑含有一条宏观裂纹的构件,随着服役时间后使用次数的增加,裂纹总是愈来愈长。在工作载荷较高时,比较短的裂纹就有可能发生断裂;在工作载荷较低时,比较长的裂纹才会带来危险。这表明表征裂端区应力变场强度的参量与载荷大小和裂纹长短有关,甚至可能与构件的几何形状有关。

1.2脆性断裂与韧性断裂 韧度(toughness ):是指材料在断裂前的弹塑性变形中吸收能量的能力。它是个能量的概念。 脆性(brittle )和韧性(ductile ):一般是相对于韧度低或韧度高而言的,而韧度的高低通常用冲击实验测量。 高韧度材料比较不容易断裂,在断裂前往往有大量的塑性变形。如低强度钢,在断裂前必定伸长并颈缩,是塑性大、韧度高的金属。金、银比低强度钢更容易产生塑性变形,但是因为强度太低,因此吸收能量的能力还是不高的。玻璃和粉笔则是低韧度、低塑性材料,断裂前几乎没有变形。 脆性断裂:如下图所示的一个带环形尖锐切口的低碳钢圆棒,受到轴向拉伸载荷的作用,在拉断时,没有明显的颈缩塑性变形,断裂面比较平坦,而且基本与轴向垂直,这是典型的脆性断裂。粉笔、玻璃以及环氧树脂、超高强度合金等的断裂都属于脆性断裂这一类。 韧性断裂:若断裂前的切口根部发生了塑性变形,剩余截面的面积缩小(既发生颈缩),段口可能呈锯齿状,这种断裂一般是韧性断裂。前边提到的低强度钢的断裂就属于韧性断裂。 像金、银的圆棒试样,破坏前可颈缩至一条线那样细,这种破坏是大塑性破坏,不能称为韧性断裂。 2.能量守恒与断裂判据 2.1传统强度理论 在现代断裂力学建立以前,机械零构件是根据传统的强度理论进行设计的,不论在机械零构件的哪一部分,设计应力的水平一般都不大于材料的屈服应力,即 n ys σσ≤

岩石的损伤力学及断裂力学综述

岩石的断裂力学及损伤力学综述 摘要:论述了国内外断裂力学及损伤力学的学科发展历程,总结了岩体断裂力学损伤力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特点以及岩石力学专家们一些年来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并简单介绍了断裂力学损伤力学在岩土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最后,通过对岩石破坏的断裂-损伤理论的阐述,指出了综合考虑损伤与断裂的破坏理论是能更好地反映岩石实际破坏过程的一种新的理论, 可在以后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程中得以更为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岩石 断裂力学 损伤力学 应用 1 引 言 岩石的破坏过程总是伴随着损伤(分布缺陷)和裂纹(集中缺陷)的交互扩展, 这种耦合效应使得裂纹尖端附近区域材料必然具有更严重的分布缺陷。岩石的破坏, 如脆性断裂和塑性失稳, 虽然有突然发生的表面现象, 但是, 从材料损伤的发生、发展和演化直到出现宏观的裂纹型缺陷, 伴随着裂纹的稳定扩展或失稳扩展, 是作为过程而展开的。 经典的断裂力学广泛研究的是裂纹及其扩展规律问题。物体中的裂纹被理想化为一光滑的零厚度间断面。在裂纹的前缘存在着应力应变的奇异场,而裂纹尖端附近的材料假定同尖端远处的材料性质并无区别。象裂纹这样的缺陷可称它为奇异缺陷,因此经典断裂力学中物体的缺陷仅仅表现为有奇异缺陷的存在。 而损伤力学所研究的是连续分布的缺陷, 物体中存在着位错、微裂纹与微孔洞等形形色色的缺陷,这些统称为损伤。从宏观来看, 它们遍布于整个物体。这些缺陷的发生与发展表现为材料的变形与破坏。损伤力学就是研究在各种加载条件下, 物体中的损伤随变形而发展并导致破坏的过程和规律。 事实上, 物体中往往同时存在着奇异缺陷和分布缺陷。在裂纹(奇异缺陷)附近区域中的材料必然具有更严重的分布缺陷, 它的力学性质必然不同于距离裂纹尖端远处的材料。因此, 为了更切合实际, 就必须把损伤力学和断裂力学结合起来, 用于研究物体更真实的破坏过程。 2 断裂力学 2.1 断裂力学学科发展 “断裂力学”指的是固体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该学科要在假定裂纹存在的条件下,寻求裂纹长度、材料抗裂纹增长的固有阻力、以及能使裂纹高速扩展从而导致结构失效的应力之间的定量关系[]1。 断裂力学最早是在1920年提出的。当时格里菲斯为了研究玻璃、陶瓷等脆性材料的实际强度比理论强度低的原因,提出了在固体材料中或在材料的运行过程中存在或产生裂纹的设想,计算了当裂纹存在时,板状构件中应变能变化进而得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结果:常数≡a c δ。 1949年,奥罗万在分析了金属构件的断裂现象后对格里菲斯的公式提出了修正,他认为产生裂纹所释放的应变能不仅能转化为表面能,也应转化为裂纹前沿

断裂与损伤力学发展与理论

1.断裂与损伤力学的发展过程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2.材料疲劳损伤机理以及断裂力学基本分析方法。 3.新材料复合材料的损伤以及断裂破坏基础理论。 1、 断裂与损伤力学的发展过程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1.1 断裂力学的发展简史及要解决的问题 断裂力学理论最早是在1920年提出。当时Griffith 为了研究玻璃、陶瓷等脆性材料的实际强度比理论强度低的原因,提出了在固体材料中或在材料的运行过程中存在或产生裂纹的设想,其内容是:结构体系内裂纹扩展,体系内总能量降低,降低的能量用于裂纹增加新自由表面的表面能,裂纹扩展的临界条件是裂纹扩展力(即应变能释放率)等于扩展阻力(裂纹扩展,要增加自由表面能而引起的阻力)。很好地解释了玻璃的低应力脆断现象。计算了当裂纹存在时,板状构件中应变能的变化进而得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结果:=a c δ常数。 其中,c δ是裂纹扩展的临界应力;a 为裂纹半长度。他成功的解释了玻璃等脆性材料的开裂现象但是应用于金属材料时却并不成功。 1944年泽纳(Zener)和霍洛蒙(Hollmon)又首先把Griffith 理论用于金属材料的脆性断裂。不久欧文(Irwin)指出,Griffith 的能量平衡应该是体系内储存的应变能与表面能、塑性变形所做的功之间的能量平衡,并且还指出,对于延性大的材料,表面能与塑性功相比一般是很小的。同时把G 定义为“能量释放率”或“裂纹驱动力”,即裂纹扩展过程中增加单位长度时系统所提供的能量,或裂纹扩展单位面积系统能量的下降率。 1949年Orowam E 在分析了金属构件的断裂现象后对Griffith 的公式提出了修正,他认为产生裂纹所释放的应变能不仅能转化为表面能,也应转化为裂纹前沿的塑性应变功,而且由于塑性应变功比表面能大得多以至于可以不考虑表面能的影响,其提出的公式为 =a c δ=2/1)/2(λEU 常数 该公式虽然有所进步,但仍未超出经典的Griffith 公式范围,而且同表面能

ABAQUS中的断裂力学及裂纹分析总结

ABAQUS中的断裂力学及裂纹分析总结(转自simwe) (1) 做裂纹ABAQUS有几种常见方法。最简单的是用debond命令, 定义 *FRACTURE CRITERION, TYPE=XXX, 参数。。。 ** *DEBOND, SLAVE=XXX, MASTER=XXX, time increment=XX 0,1, …… ...... time,0 要想看到开裂特别注意需要在指定的开裂路径上定义一个*Nset,然后在 *INITIAL CONDITIONS, TYPE=CONTACT中定义 master, slave, 及指定的Nset 这种方法用途其实较为有限。 (2) 另一种方法,在interaction模块,special, 定义crack seam, 网格最好细化,用collapse element模拟singularity. 这种方法可以计算J积分,应力强度因子等常用的断裂力学参数. 裂尖及奇异性定义: 在interaction-special,先定义crack, 定义好裂尖及方向, 然后在singularity选择:midside node parameter: 输入0.25, 然后选Collapsed element side, duplicate nodes,8节点单元对应(1/r)+(1/r^1/2)奇异性。 这里midside node parameter选0.25对应裂尖collapse成1/4节点单元。如果midside nodes 不移动到1/4处, 则对应(1/r)奇异性, 适合perfect plasticity的情况. 网格划分: 裂尖网格划分有一些技巧需要注意,partition后先处理最外面的正方形,先在对角线和边上

断裂力学和断裂韧性

断裂力学与断裂韧性 3.1 概述 断裂是工程构件最危险的一种失效方式,尤其是脆性断裂,它是突然发生的破坏,断裂前没有明显的征兆,这就常常引起灾难性的破坏事故。自从四五十年代之后,脆性断裂的事故明显地增加。例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巨型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就是在航行中遭遇到冰山撞击,船体发生突然断裂造成了旷世悲剧! 按照传统力学设计,只要求工作应力σ小于许用应力[σ],即σ<[σ], 就被认为是安全的了。而[σ],对塑性材料[σ]=σ s /n,对脆性材料[σ]=σ b /n, 其中n为安全系数。经典的强度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工作应力远低于材料屈服强度时会发生所谓低应力脆断的现象。原来,传统力学是把材料看成均匀的,没有缺陷的,没有裂纹的理想固体,但是实际的工程材料,在制备、加工及使用过程中,都会产生各种宏观缺陷乃至宏观裂纹。 人们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低应力脆断总是和材料内部含有一定尺寸的裂纹相联系的,当裂纹在给定的作用应力下扩展到一临界尺寸时,就会突然破裂。因为传统力学或经典的强度理论解决不了带裂纹构件的断裂问题,断裂力学就应运而生。可以说断裂力学就是研究带裂纹体的力学,它给出了含裂纹体的断裂判据,并提出一个材料固有性能的指标——断裂韧性,用它来比较各种材料的抗断能力。 3.2 格里菲斯(Griffith)断裂理论 3.2.1 理论断裂强度

金属的理论断裂强度可由原子间结合力的图形算出,如图3-1。图中纵坐标表示原子间结合力,纵轴上方 为吸引力下方为斥力,当两原子间 距为a即点阵常数时,原子处于平 衡位置,原子间的作用力为零。如 金属受拉伸离开平衡位置,位移越 大需克服的引力越大,引力和位移 的关系如以正弦函数关系表示,当 位移达到X m 时吸力最大以σ c 表示, 拉力超过此值以后,引力逐渐减小, 在位移达到正弦周期之半时,原子间的作用力为零,即原子的键合已完全破坏, 达到完全分离的程度。可见理论断裂强度即相当于克服最大引力σ c 。该力和位移的关系为 图中正弦曲线下所包围的面积代表使金属原子完全分离所需的能量。分离后形成两个新表面,表面能为。 可得出。 若以=,=代入,可算出。 3.2.2 格里菲斯(Griffith)断裂理论 金属的实际断裂强度要比理论计算的断裂强度低得多,粗略言之,至少 低一个数量级,即 。 陶瓷、玻璃的实际断裂强度则更低。

材力性能知识点

第一节拉伸力-伸长曲线与应力应变曲线 ?退火低碳钢在拉伸力的作用下的变形过程分为弹性变形、不均匀屈服塑性变形、均匀塑性变形、不均匀集中塑性变形、断裂 第二节弹性变形 一弹性变形及其实质 弹性变形的实质:金属晶格中原子自平衡位置产生可逆位移 在弹性变形中,应力与应变之间都保持着单值线性关系,即胡克定律 二胡克定律 三弹性模量 ?弹性模量被称为是材料的刚度。弹性模量与原子间作用力有关,与原子间距也有一定的关系,故弹性模量主要取决于金属原子本性和晶格类型。金属的弹性模量是一个对组织不敏感的力学性能指标 四弹性比功 ?弹性比功是韧性指标,表示金属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力,一般是单位体积吸收的最大弹性比功,用应力应变曲线上弹性变形阶段下面积表示(最大弹性应力与应变之积的一半)。?弹性极限与屈服强度都表示材料对微量塑性变形的抗力,组织敏感力学指标;而弹性模量是组织不敏感的性能 ?弹簧应有较高的弹性比功 五滞弹性 ?材料组织越不均匀,滞弹性越明显。 ?滞后环的现象说明有一部分变形功被吸收,面积则表示其大小。 ?交变加载弹性滞后环和塑性滞后环有区别(上凸为弹性) ?机件用循环韧性高的材料,精密仪器用循环韧性低的材料 六包申格效应 ?度量包申格效应的基本定理是包申格应变,它是给定压力下正向加载与反向加载两应力应变曲线之间的应变差 ?(划重点!)包申格效应的本质: 1、在金属预先受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时,位错运动,在位错前方,形成位错缠结或胞 状组织,这种胞状组织结构在力学上是相当稳定的 2、卸载后并随后同向加载,位错线不能做显著运动,宏观表现为规定残余延伸强度增

加 3、 卸载后施加反向力,位错被迫做反向运动,位错可以显著运动,宏观表现为至规定 伸长,应力降低 ? 消除包申格效应的方法:1、预先进行较大的塑性变形(位错增殖非常快难以重新分布); 2、预先变形后,材料退火 第三节 塑性变形 一 塑性变形的特点 ? 滑移面为密排面,滑移方向为最密排方向。hcp 的塑性变形比较差 ? 孪生:fcc 金属在很低温度下产生孪生,bcc 冲击与低温孪生,hcp 更易孪生。虽然孪生 的变形量很少,但可以调整滑移面的方向,产生新的滑移系开动 ? 多晶体塑性变形的一些特点:1、各晶粒变形的不同时性与不均匀性;2、各晶粒变形的 可协调性 二 屈服现象与屈服强度 ? (重点!)屈服现象的本质:(屈服现象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产生明显屈服的条件) 1、 材料变形前可动位错很小 2、 虽塑性变形发生,位错能快速增殖 3、 位错运动速率与外加应力有强烈依存关系 ? 金属的塑性变形应变速率 b ερν= 柏氏位错的模、可动位错密度、位错运动平均速度之积。一旦塑性变形产生、位错大量增殖、错运动平均速度下降,应力降低,于是屈服现象 ? 屈服强度是金属重要的力学性能指标, ? 许用应力、安全系数、屈雷斯加最大切应力判据、米塞斯畸变能判据 ? 影响屈服强度的内在因素: 1、 金属本性与晶格类型(合金化强化):晶格阻力即派纳力的计算公式(P14) 2、 晶粒大小与亚结构(细晶强化):霍尔-派奇公式 因为k y 值bcc 较高,所以bcc 细晶强化效果最好 3、 溶质元素(固溶强化) 4、 第二相(时效强化) 5、 凡是影响位错运动和增殖的因素影响屈服强度;多晶粒综合因此考虑晶界、相邻晶 粒的约束、化学成分、第二相;外界因素通过影响位错运动影响屈服强度 6、 外在因素有:温度、应变速率、应力状态 ? 位错间交互作用有两种类型的阻力:一种是平行位错间交互作用的阻力;一种是运动位 错与林位错交互作用产生的阻力。 ? 为什么bcc 与fcc 屈服行为不同:bcc 金属的位错运动应力敏感指数数值较低,为使位 错运动速率变化所需的应力变化越大,屈服现象越明显;而fcc 此数值较高,故不明显。

ABAQUS中的断裂力学及裂纹分析总结

也许要暂别simwe一段时间了,在论坛获益良多,作为回报把自己这段时间在ABAQUS断裂方面的一些断断续续的心得整理如下,希望对打算研究断裂的新手有一点帮助,大牛请直接跳过。本贴所有内容均为原创,转贴请注明,谢谢。 引言:我们知道从1914年Ingless和1921年Griffith提出断裂力学开始,一直到60年代都停留在线弹性断裂力学(LEFM)的层次。后来由於发现在裂纹尖端进入塑性区后用LEF仍然无法解决stress singularity的问题。1960年由Barenblatt 和Dugdale率先提出了nonlinear/plastic fracture mechnics的概念,在裂纹前端引入了plastic zone,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cohesive fracture mechnics的前身。当时这个概念还没引起学术界的轰动。直到1966年Rice发现J-integral及随后发现在LEFM中J-integral是等于energy release rate的关系。随后在工程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LEFM无法解释的问题。cohesive fracture mechnics开始引起更多的关注。在研究以混凝土为代表的quassi-brittle material时,cohesive fracture mechnics提供了非常好的结果,所以在70年代到90年代,cohesive fracture mechnics被大量应用于混凝土研究中。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主要是fictitious crack approach和effective-elastic crack approach或是称为equivalent-elastic crack approach. 其中fictitious crack approach只考虑了Dugdale-Barenblatt energy mechanism而effective-elastic crack approach只考虑了基於LEFM的Griffith-Irwin energy dissipation mechanism,但作了一些修正。 做裂纹ABAQUS有几种常见方法。最简单的是用debond命令, 定义 *FRACTURE CRITERION, TYPE=XXX, 参数。。。 ** *DEBOND, SLAVE=XXX, MASTER=XXX, time increment=XX 0,1, …… ...... time,0 要想看到开裂特别注意需要在指定的开裂路径上定义一个*Nset,然后在 *INITIAL CONDITIONS, TYPE=CONTACT中定义 master, slave, 及指定的Nset 这种方法用途其实较为有限。 例子如图 [本帖最后由 yaooay 于 2008-10-31 00:48 编辑] debond example.png(157.24 KB, 下载次数: 4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