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财政史简略

我们知道,国家财政史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依着经济运行和政治诗句的动荡而波动的古老的历史范畴。

国家财政的运行有时会带来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时也成为朝代更迭的导火索、人民灾难的源头、社会发展的障碍。实践证明,国家财政史任何政权组织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同时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国家强弱乃至兴旺的催化剂,是国民经济发展或衰落的重要经济杠杆。

既然财政制度有着如此重要的经济地位,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以古鉴今,汲取历史的经验,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财政最重要的组成便是支出与收入,了解支出与收入能让我们通彻财政。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支出

•夏商周三代国家的财政支出,史籍上称“国用”,如何分配支出,满足国家需要,史籍上称“制国用”,夏、商两代的支出尚无定制,西周开始渐具规模,其特征如下:

(一)国家财政支出与王室财政支出不分

•夏、商、周三代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不分,其支出同样不可分,特别是财政支出的形式又和奴隶制的分封制,宗法制、俸禄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奴隶制国家财政支出的一个显著特点。•(二)财政支出首先保证祭祀和军事需要

•奴隶制国家是建立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基础上,维护国家权威是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财政支出的首要任务。史载“国之大事,

在祀或戎”,祀为抚国家、定百姓、强化神权;戎为武力征伐,安国定邦,强化王权,祭祀和军事征伐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财政支出首先确保祭祀和军事和需要。•(三)式法制财,专款专用•三代财政支出分为九类,亦称九式,每一式都有一定的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所谓式法制财,主要在于收支对口,专款专用,保证均节财用,求得财政平衡。

•财政支出包括军事支出、祭祀支出、王室支出、俸禄支出、设支出居民生活保障和抚恤支出。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支出

--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诸侯李国都在建立了数量庞大的军队。改装装备,

春秋时期的战事是由驾战车的贵族所支配,他们根据骑兵的规则交战,对他们来说,威信和“面子”更重于实际所得。战国时期的战事由职业的将领所支配,他们为雇佣他们的任何国家拼死作战,争夺领土和资源。这样大大增加了军事支出,农民的负担加重。然而在财政支出这个方面,不仅有军事支出,还有祭祀支出、王室支出、俸禄支出和其他支出。大大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秦汉时期的财政支出

公元前221年秦灭其他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主体部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朝,定都咸阳(今西安附近)。于秦王赢政自认“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改用皇帝称号,自封始皇帝,人称秦始皇,传位后的皇帝称二世、三世,直至千世万世。他对国家进行了许多项

改革,秦始皇还大力修筑驰道和直道,并连接了战国时赵国、燕国和秦国的北面围城,筑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以抵御北方来自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袭。收缴天下兵器,役使七十万人修筑阿房宫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马俑等。大大增加了皇室支出、军费支出、官俸支出、祭祀之支出、交通农田水里支出、移民垦殖支出、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的财政支出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南朝各国皇族主要是汉族或次级世族,因为在东晋末期之后,军职大多由汉族或次级世族等担任。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皇帝受获声誉深重的主流世族拥护,然而世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势力。由于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由于战略错误与北朝的兴起,使得南弱北强,疆域渐渐南移。到南朝梁时为梁武帝改善,和北魏六镇之乱,使南朝国力逐渐追上北朝。但在他晚年时,过度崇信佛教,国家离心力渐强,导致了很多原南朝权贵军阀跟随归顺南梁的侯景发动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独霸政局的侨姓世族也完全崩溃,由南方土著豪族取代。最后到南朝陈的陈文帝方完全统一南朝,但南朝陈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在财政支出这个方面,有军事支出、室支出、俸

禄支出。

隋唐五代的财政支出

隋朝的财政支出,主要有军事支出、官俸支出、黄石指出、经济建设支出等。在军事方面,隋朝支付大量的养兵之费和战事军费,进行军事方面的培养,壮大军费。在隋朝的官俸支出中,隋朝皇帝在全国撤销了郡的设置,同时也对县进行适当的合并,进而减少官俸支出,减少财政支出,减轻农民负担。在皇室支出方面,进行大量的皇室建筑和后宫的费用,皇帝本人的挥霍及赏赐之费,加大财政支出,导致国家经济后退,农民民不聊生。造成农民起义。

从以上各时期的财政支出我们不难发现:财政史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一依着经济运行和政治时局的动荡而波动的古老的历史范畴。掌握好财政的支出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将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国家的国力,是国家快速发展。

古代中国的财政制度与税收政策

古代中国的财政制度与稅收政策古代中国的财政制度与税收政策一直是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们 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中国古代的财政制度比较复杂,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历史上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 变化,特别是汉唐时期和明清时期,其财政制度与税收政策显得 尤为成熟和完善。 第一任大一统皇帝秦始皇采用锄政于民的策略,屠杀百姓收缴 工具,经过几代皇帝的推广,天下一切度量衡和农业工具都统一了。同时,他还实行均田制,要求每家每户拥有一块土地以养老 扶贫,战争时可以调兵遣将。在税收方面,秦朝实行统一的赋税 制度,即“抽分法”,为防止地主和贵族侵夺农民权益,会按不同 的土地和农民贡献给国家一定数量的粮食或物资,让农民有一定 实力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后期的政治压迫、战乱或群体抗议,导致了秦朝的崩溃。 汉朝刘邦执政后改革很多制度,其中财政制度得到了重视。他 大力整顿土地制度,取消了奴隶制和抵押制,实行赋役制和赋税制。赋役制是指每户拥有的土地按家庭人口和耕地面积来计算, 国家将种植所需农资发给农民,同时根据土地种植情况会要求一

定的劳动力和耗费。赋税制是直接对土地进行征税,每户按照土 地面积、品质和田赋等级的不同,向国库缴纳税收或物品。 明朝时期也实行过一些好的财政制度和税收政策,如锡税、坊税、关税等。其中锡税是重要的财源之一,与矿区主要产锡地区 有关。坊税,是对官营、商营行当的相关房地产进行的征税,是 街道巷陌的税收。关税,即海关征收的税收,主要对外国贸易征收。 随着各朝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财政制度 和税收政策不断发生变化和调整。总而言之,古代中国的财政制 度和税收政策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反映了各朝代政 治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的不同特点。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我们还需要根据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创新现行的财政 制度和税收政策,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福祉。

中国古代财政史简略

我们知道,国家财政史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依着经济运行和政治诗句的动荡而波动的古老的历史范畴。 国家财政的运行有时会带来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时也成为朝代更迭的导火索、人民灾难的源头、社会发展的障碍。实践证明,国家财政史任何政权组织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同时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国家强弱乃至兴旺的催化剂,是国民经济发展或衰落的重要经济杠杆。 既然财政制度有着如此重要的经济地位,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以古鉴今,汲取历史的经验,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财政最重要的组成便是支出与收入,了解支出与收入能让我们通彻财政。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支出 ?夏商周三代国家的财政支出,史籍上称“国用”,如何分配支出,满足国家需要,史籍上称“制国用”,夏、商两代的支出尚无定制,西周开始渐具规模,其特征如下: (一)国家财政支出与王室财政支出不分 ?夏、商、周三代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不分,其支出同样不可分,特别是财政支出的形式又和奴隶制的分封制,宗法制、俸禄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奴隶制国家财政支出的一个显著特点。?(二)财政支出首先保证祭祀和军事需要 ?奴隶制国家是建立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基础上,维护国家权威是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财政支出的首要任务。史载“国之大事,

在祀或戎”,祀为抚国家、定百姓、强化神权;戎为武力征伐,安国定邦,强化王权,祭祀和军事征伐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财政支出首先确保祭祀和军事和需要。?(三)式法制财,专款专用?三代财政支出分为九类,亦称九式,每一式都有一定的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所谓式法制财,主要在于收支对口,专款专用,保证均节财用,求得财政平衡。 ?财政支出包括军事支出、祭祀支出、王室支出、俸禄支出、设支出居民生活保障和抚恤支出。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支出 --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诸侯李国都在建立了数量庞大的军队。改装装备, 春秋时期的战事是由驾战车的贵族所支配,他们根据骑兵的规则交战,对他们来说,威信和“面子”更重于实际所得。战国时期的战事由职业的将领所支配,他们为雇佣他们的任何国家拼死作战,争夺领土和资源。这样大大增加了军事支出,农民的负担加重。然而在财政支出这个方面,不仅有军事支出,还有祭祀支出、王室支出、俸禄支出和其他支出。大大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秦汉时期的财政支出 公元前221年秦灭其他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主体部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朝,定都咸阳(今西安附近)。于秦王赢政自认“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改用皇帝称号,自封始皇帝,人称秦始皇,传位后的皇帝称二世、三世,直至千世万世。他对国家进行了许多项

中国财政制度史

中国财政制度史 中国财政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王朝时期。那时的财政制度主要是依靠土地税和赋税来维持国家开支。 在秦汉时期,封建王朝的税制开始形成,政府征收田赋、奴隶赋等各种形式的税收。这些税收主要用于贴补国家开支和军费,维持社会秩序。然而,由于赋税太重,社会负担过大,导致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 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财政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唐代以后,朝廷开始采取均田制,按田地面积征税,取代了以往的赋税制度。此外,货币制度也开始发展,税收不再完全依赖于土地,而是包括了对贸易、商业的税收。 明朝时期,财政制度进一步发展。明朝实行“一条鞭法”,即统一由国家征收全国范围内的各种税收,取消地方封建王朝的赋税制度。此外,明朝还设立了六部制度,负责财政管理、税收征收等事务,进一步规范了财政制度。 清朝时期,财政制度也有所变化。清朝实行两税法,即由国家征收田地和手工业的税收。这一制度使得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但也导致了广大农民的负担加重,造成社会不稳定。 近代以来,中国财政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革。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实行了一系列新的财政制度,例如废止两税法,改为照价征税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 国财政制度再度发生变化,实行了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财政制

度。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财政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建立了税务部门,加强了对税收的管理。此外,财政制度也逐渐实行市场化,通过税收调节和国债发行等手段维持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总体来说,中国财政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从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到现代的税收制度和财政管理制度,不断地变革和完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相信中国财政制度还将继续发展和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形势。

中国财税史 整理

第一章中国奴隶社会的国家财政 本章要点: 国家财政萌芽的出现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特征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收入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支出 第一节国家财政萌芽的出现 一、国家萌芽的出现 1、部落联盟(国家雏形): (1)原始人群(170万年前):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 (2)母系氏族社会(五万年前): 1)“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2)一切生产资料都归氏族成员所有,贫富与共,没有剩余产品。 (3)父系氏族社会(5000年以前):黄帝、尧、舜、禹时期 1)农、牧业分工 2)剩余产品出现 3)展开神事、军事、民事工作 二、中国财政制度的形成 1、黄帝、尧、舜时期:随机性的贡、献 贡宝玉、贡弓箭;献白环玉块 2、禹时期:开始形成贡赋等财政制度 第二节奴隶社会的财政特征与财政收入 一、奴隶社会经济与政治特征 1、夏、商、西周三代,约1299年 夏启,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2、实行奴隶制度 3、以农立国:农业、畜牧业 二、夏、商、西周时期财政特征 1、土地王有 (1)天子:土地所有权 (2)诸侯、卿大夫、士等奴隶主:土地使用权,不能买卖和转让 (3)奴隶主受封土地后,承担各种义务 定期朝觐、缴纳贡赋、奉命出征 “一不朝,贬其爵;再不朝,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2、制定贡赋 (1)贡赋:“禹别九州岛,量远近,制五服,任土作贡,分田定税,十一而赋”(2)助、彻:对劳动者征收的田税和力役 3、分田制禄 以分田赐奴作为贵族和各级官吏的俸禄,不再另拨经费 4、公私不分: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不分 三、夏、商、西周的财政收入制度 (一)夏朝:两种田赋

中国财政通史明朝经济

中国财政通史明朝经济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经济 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本文将从明朝的财政制度、农业生产、商业经济和海外贸易等方面,介绍明朝的经济状况。 一、财政制度 明朝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财政制度,首先是实行地方自治。明朝实行“一级把总,三级把县”的政治制度,将财政管理权下放到地方官员手中,激发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其次,明朝增加了农民负担,实行捐税制度,确保了财政收入的稳定。此外,明朝还发行了货币,如铜元、纸币等,保证了交换手段的流通。 二、农业生产 明朝时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朝提倡农田水利,大规模进行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得农田得以灌溉,提高了产量。明朝还推行了均田制,使地主土地逐渐分散到农民手中,增加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此外,明朝还进行了农业技术的改良和推广,如品种选择、作物轮作等,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高。 三、商业经济 明朝商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出现了大量的商业活动。明朝建立了官营商会,通过合理的贸易政策,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明朝还大力发展手工业,如纺织业、制瓷业等,促进了城市发展。此外,明朝还建立了专门的市场和商业街,形成了繁华的商业中心,如北京的“大街小巷”、苏州的“十八坊”等,吸引了大量 商人和商品流通。明朝商业经济的繁荣,也极大地提升了社会

财富水平。 四、海外贸易 明朝时期,海外贸易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明朝借助海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使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明朝的海外贸易主要以使臣贸易为主,即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国家的使臣来华交易。明朝还派遣了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远销海外,带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海外贸易也为明朝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总而言之,明朝的经济在财政制度、农业生产、商业经济和海外贸易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这些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明朝后期经济开始走下坡路,但在其整个历史时期,明朝经济的发展还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历史沿革中的中国财政发展与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历史沿革中的中国财政发展与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 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中国财政的发展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化。从传统的天下 为公,到开放改革的市场化,再到最近几年的金融创新,中国财政一直在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阐述中国财政发展的演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财政发展的历史演变 1.古代财政体制:天下为公 中国古代财政体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封建时代和帝国时代。封建时代的财政 体制主要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以村落为单位进行管理。到了帝国时代,随着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出现,官僚化、等级制度也逐渐形成。作为统治者的皇帝在财政活动方面具有绝对权力,古代的财政负责人“太守”和“户官”等人的职责主要是向 皇帝报告各地纳贡和税收情况。尽管这种财政体制简单粗暴,但实际上天下为公的哲学思想使得社会财富分配相对平均,不会出现现代社会所常见的贫富不均的情况。 2.近代财政体制:国家过度依赖外国资本 到了近代,中国的财政体制逐渐发生了变化。在19世纪中叶,中国经历了一 系列的战争和造成财政危机的不平等条约,国家面对的国际和国内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清政府逐渐推动金融改革,成立了银行和税务机构,并与外国银行签订了借款协议。但不幸的是,这种贷款和外国资本的注入并没有解决国家财政的根本问题,反而割让领土和长期的漏洞草案加重了国家债务的负担。 3.改革开放后的财政体制:市场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家实行市场化的经济政策,财政体制和税制也逐渐趋于市场化。国内资本市场不断发展,这也为中国的财政注入了新的血液。与此同时,中国建立了专业机构,如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进一步规范了财政管理。这种市场化的财政体制为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国家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未来中国财政发展的趋势 1.大规模基建项目的持续 未来中国的财政预算中,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会占有很大的比重。国家 的5G网络、新能源汽车、高速铁路和全球竞争中的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等都需要大 量的投资。这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税收改革的深化 当前,中国的税收体系需要改革,以适应新的经济模式和社会需求。财政系统 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性经营和补充国家财政。这种税收改革的发展趋势需要围绕税务管理的现代化,深化民营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和合理调节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平衡。 3.创新金融的崛起 未来,中国金融领域的创新将是国家财政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以数字经济为中 心的未来社会,新技术和新应用将会对金融行业带来全新的变革。例如,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将有助于实现更精细化的风险控制和资产管理。同时,新兴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空间。 结语 历史演变表明,中国财政体制的发展是不断改变和进步的。目前,国家正面临 许多财政和经济问题,而未来的成功和治理将取决于是否能够克服这些挑战,并制

财政思想史

1.世卿世禄制:即西周时期,天子通过宗法关系以及分封制、等级制,实行严密的政治统治。所分封的土地、人民、奴隶,都是世代承袭的一种制度。 2.量入为出:这一思想是指国家在已经取得的收入的基础上,逐一安排支出,根据收入的数量来确定支出的规模。这是“三代”时期就有的财政思想。 3.封土建国:即分封诸侯,根据爵位的高低给予不同的土地分封以作为其俸禄待遇的区别,建立诸侯国。这是“三代”时期实行的一项制度。 4.政在养民:所谓“政在养民”,是说制定政策特别是财税政策时,要多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这是“三代”时期提出的。 5.分等征税:是指政府为了落实均平征收的政策,根据不同的植物,运输距离的远近,规定不同的税率,实行分等征税。这是“三代”(周朝)时期实行的一项政策。 6.赋役有常:这是三代时期所实行的一种赋役制度,是指要正常情况下,贡、赋、役的种类、时间、数量相对固定,不随意变更。 7.赋役并重:是指赋与役都与天子的生存息息相关,所以,统治者既重视赋税,也重视徭役。因为赋和役不仅是天子(国家)赖以生存的经济源泉,而且是控制诸侯的重要手段。 8.民有经产:这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提出来的民富思想,即国家稳定需要让老百姓有稳定的财产(即经产),只有“民有经产”才能使民富国也富。 9.均地分力:所谓“均地”是指根据不同的土质,地理状况,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折合,以做“均”的目的,而“分力”是指对获得均地的人所取得的收入,国家再按一定的比例分得一部分。这是春秋时期齐国所实施一项政策。 10.官山海:即由国家管理盐、铁,实行盐铁专卖,将盐铁之利从商人手中夺回到国家手中,这样既可以避免百姓受到商人盘剥,又可以使国家得利,从而减少对百姓征税。这是中国专卖制度的滥觞。最早在春秋时期的齐国推出实施。 11.节用以礼:是指按照“礼”的准则,规范士以上的大小官吏和有知识的人;以法律武器,约束普通百姓。这是由战国时期的荀子提出来的。 12.平政爱民:“平政”就是要采取一系列符合“礼”的规范,不超越“法”的界限,实行公平的政策和措施,治理好官吏与百姓。“爱民”就是运用轻税的政策平均税赋,流通货物,给百姓以实在的恩惠。这是战国时期的荀子提出来的。 13.农战:就是要把全国百姓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发展农业生产、为国而战、为国立功建业这个总方向上来。这是春秋时期的商鞅提出来的。 14.裕民以政:就是按照既定的政策、制度向百姓征收赋税,就是轻征赋税,以促使百姓富裕起来。这是由战国时期的荀子提出来的。 15.入粟拜爵:即凡是能将粟送给政府者,可以根据输入官府粮食的多少,给予大小不等的公权利,包括爵位、免于罪罚等权利。这是(西)汉时代的晃错提出来的。 16.以工代赈:即通过政府举办公共工程的方式,使“浮食”的无业之民转变为自食其力的雇佣工人。这是(东)汉代的桓谭提出来的。 17.五均:是指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实现士、农、工、商和国家这五个层面之间的均平,在价格上,要求一视同仁,市无二价;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强不凌弱。富不役贫。这是新莽王朝时期所实施一项物价管理制度。 18.六筦:是政府对六类经济事业进行管理的一项制度,是新莽时期实行的一项政策。六类事业主要是指:酒专卖、盐铁专卖、官铸钱、工商税收、平准和赊贷制度。 19.义仓制度:即在已有的官仓之外,又创设一种民间自置粮仓,专门供作当地备荒赈恤之用,称为“义仓”。这是隋代时期实行的一项政策。 20.公廨钱制度:这是隋朝实施的一种解决官府办公经费不足的制度,俗称“公廨钱制度”,即国家给诸州一笔钱,令其贷给老百姓,收取利息,以供官府公费,解决其经费不足的问题。 21.公廨田:这是隋朝实施的一种解决官府办公经费不足的制度,俗称“公廨田制度”,即国家给诸州一些田产,令其租借给老百姓耕种,收取地租,以供官府公费,解决其经费不足的问题。 22.输籍定样:这是隋初高颎提出的依照户籍确定赋税的制度。即官府根据户籍所确定的户口数,将人民所输的租税,依每家资产情况作出缴纳标准,从轻定额。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与财政体系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与财政体系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与财政体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和财政体系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和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主要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生产占据了主导地位。 封建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经济活动主要以农耕为主,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封建土地制度中,皇权统治下划分了官田和私田,供给官员和贵族的田地和供给农民的田地。土地归属制度的不断改革,使得土地流转和土地所有权的变动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制度变迁中的重要因素。 古代中国的财政体系主要通过徭役和赋税来筹措国家收入。徭役是指国家强制 民众提供劳动力和物资的制度,既是农民纳税的形式,也是国家获取人力和物力的来源。赋税则是以物质财富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通过对各级官员和地主富户收取赋税来赋予国家财政。古代财政体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但真正形成规模的财政制度要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的国家财政以贡赋为主,并发展了一套完整的财政管理制度,包括财经管理机构设立、财政收入支出管理、财务统计报告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和财政体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战国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开始兴起,私人经济也逐渐取代了以前的封建经济。在汉代,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货币经济开始兴盛。货币制度的完善推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促进了国内贸易和国外贸易的繁荣。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制度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唐代的中央财政机构更加完善,建立了专门负责财政事务的部门,如户部、度支部等。中央财政的发展使得国家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有了更加精细的管理。而宋代的财政体制改革更是对古代财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实行了均田制和青苗贷等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国家财政的发展。

中国财税史

中国财税史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财税改革及历史意义: (一)齐国管仲改革: 1、“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肥差等级征税。 2、“官山海”:国家垄断山海、铁器、食盐物资。 3、“按劳绩定俸禄”:结合官吏的工作量、工作成绩发放俸禄。 4、“四民分业、编户齐民”。 其作用意义:管仲改革在齐国公田产出税收制度上开始,实际上起到了破坏井田制和世卿禄制的作用,增加了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力,为齐国首霸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鲁国改革: 1、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 2、军赋制度——“作丘甲” 3、用田赋:依据用土地多少征税,土地私有权扩大。 (三)楚国改革: “书土田、量入修赋”:按土地收入制定相应数额税收。 以上春秋时期改革的目的多在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兵员补给,但由此使土地开始私有化,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建立。但改革很不彻底,奴隶主在政治领域仍享有特权。 (四)魏国李悝等人变法: 1、废除奴隶主贵族官爵世袭制度。 2、推行“尽地力之教”: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田租收入。

3、实行“平籴法”:在年成好的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余粮作为储备,使粮食价不至于暴跌;荒年时再以平价出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用这种方法限止商人的投机活动,保护农民利益。 (五)楚国吴起变法: 1、“三世而收其爵禄”:封君传至第三代就不再沿袭。 2、精简官吏、削减官俸。 3、整顿吏治。 (六)秦国商鞅变法: 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3、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4、实行人头税。 5、划一度量衡。 6、均平田税,统一税率计算税额,所有田税一律纳粟,不得用其他实物或货币代替。 这一时期改革变法各国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废除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变法使封建制度得到确立。由奴隶制引起的社会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各国变法后,社会经济和文化日益繁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中国财政史知识点总结

1、财政是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 3、奴隶社会:财政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经济支柱,对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有着重 要的意义,(1)促进国家政权的巩固(2)维护奴隶主阶级王室生活和百官俸禄需求(3)维护宗法统治(4)促进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定 4、“贡”法:夏代,每人授50亩,交10%(即5亩)收获物 5、“助”法:商代630亩分为9份,中间一份为公田,8人共同耕,收获物归国家 6、助与贡相比:(1)50亩到70亩,青铜器,生产力提高(2)税率提高,相当于10% 变为11% 7、 8、“彻”法:900亩分9块耕种,收获时划10%作为税物归国家。打破公田与私田 9、彻与助相比:(1)70亩到100亩,劳动生产水平提高(2)不再强调保留公田,有 利于经济发展。总:劳役地租转向实物地租,为春秋时期改革打下基础 10、 11、春秋:齐国:公元前658年,相地而衰征,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 鲁国: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实行履亩而税的初税亩税率为1/5。开辟新税源,使财政收入增加,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奴隶制财税制度向封建财税制度演变 12、战国:魏国:公元前406年,魏文侯任用李悝改革,尽地力之教,平籴法 楚国:公元前390年,楚悼王任用吴起改革

秦国:公元前356,公元前350,秦孝公两次用商鞅变法(1)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垦荒(2)奖励军功,废除贵族世禄制(3)鼓励分居立业,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业(4)废井田,开阡陌(5)统一度量衡 13、秦汉:秦:田租,口赋 14、 15、西汉:汉初:轻田租重人税(促进了农业生产,经济繁荣,财政收入充裕。消极 的,加剧了土地兼并,地权集中,土地占有关系开始不均衡;为逃税,百姓脱籍)汉武帝:盐铁专卖,盐:民制官营(公元前119年)铁:垄断铁业的生产和流通(公元前117年)。均输平准:均输局,平准机构(平衡物价)。工商杂税:钱税(公元前119年):车船税(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 16、汉武帝时期财税改革的评价:积极(1)充实国家财政,增强国力,巩固中央政 权,为抗击匈奴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统一币制,稳定货币流通秩序,对汉代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消极(1)盐铁专卖下存在质量价格问题,不能满足百姓需求,还加重了百姓的负担(2)缗钱税,车船税造成社会财富多用于消耗而非储存,商品供应紧张物价上涨。 17、 18、曹魏:屯田制和租调制(公元204年),魏王曹操,田租(每亩四升谷),户调(绢 二匹,棉二斤)意义:(1)按比例变为定量收,减轻负担,生产积极性(2)按丁口变为按户征收,鼓励人口繁衍,增加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3)货币税改为实物税,适应币值不稳的战时需要,免去农民在以物换钱时受到盘剥。(4)曹魏财税改革标志着中国财政史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古代的历史经济与财政

中国古代的历史经济与财政 中国古代是一个悠久的历史文明古国,经历过众多王朝的更迭和社 会制度的演变。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古代的经济与财政发展经 历了多个阶段,其特点和变化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商 鞅变法、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唐朝的繁荣以及明朝的衰落等方面,来 探讨中国古代的历史经济与财政状况。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改革事件,发生在战国时 期的秦国。商鞅倡导改革农业、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通过推行均 田制度、行令法以及选拔人才的制度改革来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和民 众的生产力。均田制度使得土地重新分配,减少了土地的累积,促进 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行令法则强化了君主的权力,实现了法治的初步 形成。商鞅变法对于秦国乃至后来统一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汉武帝的开疆拓土 汉武帝是西汉王朝的一位杰出的皇帝,他开创了西汉的鼎盛时期。 汉武帝实行了一系列的开疆拓土政策,扩大了国土面积,增加了财政 收入和对外贸易。他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军事征讨,征服了南越、匈 奴等周边的敌对势力。此外,汉武帝还修建了众多的公共工程,如修 筑了长城、打造了宫殿和陵墓等,推动了建筑业和冶金业的繁荣发展。这些开疆拓土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但同时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 巨大的负担。

唐朝的繁荣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被视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 的巅峰之一。大唐盛世的时期出现了繁荣的经济局面,这主要得益于 唐朝政府的优良治理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唐朝推行了平均地税制,减 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田的开垦率。此外,唐朝还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隋唐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对 经济生活有积极影响的制度,如隋炀帝实行的均输法、唐玄宗实行的 永乐令等,这些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了国家财政和经济的稳定性。 明朝的衰落 明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最后一个皇朝,但由于一系列的内外因素 影响,这个伟大的王朝逐渐走向衰落。明朝时期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主要原因有多重方面。首先,明朝实行的多元法币制度导致了通货膨 胀和物价上涨,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明朝朝廷内部的 腐败和官员的贪污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减少、负担加重。此外,明朝采 取了自给自足的封闭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降低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潜力。 总结 中国古代的历史经济与财政状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变迁。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唐朝的繁荣以及明朝的衰落都是中国古代经 济与财政的重要片段。通过研究古代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 古代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发展,对于今天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也有重要的 借鉴意义。

古代财政制度及其演变的历史轨迹

古代财政制度及其演变的历史轨迹财政制度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代财政制度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上值得深入了解的历史轨迹。从古代到现代,财务制度的演变与发展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在古代,财政制度是每个王朝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财政制度经历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不仅给当时的政治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在的财政制度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中国自古就有很多的财政制度,而在财政制度的演变中,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趋势:集中财权、提高税收、规范财务、完善监管。具体而言,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一个庞大的国家需要有很好的财政制度来维持,而财政制度的根本目标是把握财富的红利,实现资源分配的合理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大夫家族自己财富的管理与积累已开始出现。国家的创立让财政制度作为国家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出现,这一时期,财政制度仍处于萌芽阶段。列国的反复斗争,造成了战争的破坏和财力的大量耗费,同时也促使了财政制度的逐渐完善。那时主要管理财产的是国库,控制权在国王手中。战国时期的变革让中央政府拥有了更多的财产,这样便出现了财务专

员的职位,此时记载铸币、取给、遣使等的“主管祭器仪物”的大官——大理寺判、大理寺丞的官位,即管理国家财产的专员。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被称为“中央集权”的王朝,因为在这个时期财政制度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与完善,秦始皇采取了两税法,即土地税和人头税,这次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把整个国家纳入中央的控制之下,力争把整个社会的经济收入归纳到中央集中收入。 随着秦汉的结束,财政制度出现了新的变化。到了西汉时期,国家的财税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制度。由于较为稳定的财政制度,就可以大力发展经济,因此,汉初及后来的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这与稳定的财政制度有很大关系。 在唐代,国家的税收贡赋更加严格,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税收的逃漏加大,而不是因为税收制度的缺陷,而是官吏的腐败与失职。唐朝这种官吏失职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财政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宋代则是一个晚期封建社会时期,其官僚制度与财政制度也较为残缺。尽管宋朝当局加强了对商业的贸易管理,制定了很多有关财政技术的内容,如用军功、宿禄、官秩等多种办法来评定官员,但仍然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中国古代税收史

中国古代税收史 一、引言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它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将从秦汉时期开始,逐步介绍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演变和特点。 二、秦汉时期的税收制度 在秦汉时期,中国实行了秦始皇的郡县制,基层政权得到了加强。税收也得到了规范和统一。主要的税种包括田赋、商税和奴婢税等。田赋是以田地面积为基础的税种,商税则是对商业交易的税收。奴婢税则是对奴隶和婢女的税收。这些税收形式为后来的税收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隋唐时期的税收制度 隋唐时期,中国的税收制度进一步完善。主要税种包括赋税、粮税、商税和户税等。赋税是以土地面积和产量为依据的税收,而粮税是以粮食为基础的税收。商税和户税则分别对商业和个人征收。这些税收形式的出现,进一步规范了税收征收的程序和范围。 四、宋元时期的税收制度 在宋元时期,中国的税收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的税种包括田赋、关税和衙税等。田赋仍然是基于土地面积和产量的税收,而关税则是对进出口商品征收的税收。衙税则是对各种行业和商业

活动征收的税收。这些税收形式的出现,进一步增加了税收的种类和数量。 五、明清时期的税收制度 明清时期,中国的税收制度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主要的税种包括田赋、关税、户口税和货运税等。田赋仍然是土地面积和产量的税收,而关税则是对进出口商品征收的税收。户口税是对人口征收的税收,货运税是对货物运输征收的税收。这些税收形式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税收的种类和范围。 六、税收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税收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 多样性:中国古代税收制度包括了多种多样的税种,以适应不同的经济活动和社会需求。 2. 税种划分明确:每一种税种都有明确的征收对象和征收依据,保证了税收的公平和合理性。 3. 地方自治:在中国古代,地方政府有一定的税收自主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税收进行调整和征收。 4. 税收征收程序规范:中国古代税收制度对税收征收程序和范围进行了规范,保证了税收的合法性和透明度。 七、结语 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演变和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迁。税收制度的完善和规范,为古代中国的财政

财税史~名词解释 简答

相地衰征;春秋时,齐国管仲实行的按土地好坏的等级差别,征收差额赋税的制度,标志着土地课征制度的开始,并改变了土地国有制,着手建立土地私有制.相地衰征有利于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收到“民不移”的效果. 量入修赋;春秋时楚国进行的军赋制度改革.即根据农工商各行业收入的多少征集军赋,包括车、马、兵器、兵员,改变北方各国按一定土地缴纳固定军赋的办法.不仅是农业负担,其他各业也要负担军赋,这使军赋收入大幅度增加. 量入为出:根据国家财政收入数额来确定支出数额的理财原则 式法制财:按一定的规范和程序,对国家主要的财政开支规定相应的收入来源和使用范围.式法制财是我国财政控制的最早模式,首次论述了支出划分问题,并把支出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关市税,是国家通过所设关卡对行商和在市肆经营的坐贾征收的赋税.关市税的产生、发展,改变了早期社会的赋税结构,均衡了社会负担.列为西周九赋之一. 山泽税:西周以后,国家对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征收的赋税.征收山泽之赋,替代了原来职贡的部分功能.山泽税更能满足国家的需要.列为西周九赋之一 授田制禄:也称班禄制或授田制俸禄或井田制俸禄.三代时期采取的以土地作为贵族和职官爵禄与官俸的制度.俸禄制度采取等级制.

“贡”盛行于夏代.对所授土地,按连续几年收获量的平均数定一税率,确定应纳土地税额定额课征制,以后不分丰年还是歉年,都按这个定额征收.这是国家出现后的早期田赋征收制度. “助”盛行于商代,指藉民力以耕公田,收入全部上缴,相当于力役形式的地租 “彻”通是打破公田与私田的固定界限,先由生产者在耕作季节统一经营,至收获时才把田地的1/10划为当年的公田,其上生产的农产品上缴,即“什一而税”,相当于实物地租. 初税亩”:春秋时鲁国最早开始对井田及井田之外的私人所占有的土地,按亩征收田税的新税制.初税亩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从土地所有制发 展史来看,这是第一次以征收田税的形式,从税法上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 私有权.土地可以买卖,这对促进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出现,发展社会经济起了很大作用.它代表了时代的进步,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后,各诸侯 国相继进行以履亩而税为特征的田赋改革.随着履亩而税的推行,租税收 入逐年增加. 军赋:封建社会以前,君主向人民独立征发的军役和军需品,含有力役和 实物两项内容.赋,为军事目的向所属臣民征发的军役、军需品,又称兵赋或兵车之赋.夏商周三代实行兵农合一,以井田制为单位征发军赋,又称井田制赋. 井田制:产生于夏代,西周时完备,体现土地公有原则,在国家体系中表现为被层级占有,土地在各自领主范围内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由劳动者共

中国财税史重点

中国财税史重点 中国财税史重点 (请补充修正,具体细节请看书) (一)名词解释 1.相地衰征;春秋时,齐国管仲实行的按土地好坏的等级差别,征收差额赋税的制度,标志着土地课征制度的开始。 2.初税亩:春秋时鲁国最早开始对井田及井田之外的私人所占有的土地,按亩征收田税的新税制。 3.子口税:外国商品进入内地或外商从内地收购土货出口,除在口岸海关缴纳5%的关税外,另缴纳2.5%的内地过境税,以代替沿途所经各地关卡应纳的税,即可通行全国不用再交纳任何税收。 4.复进口税:又称沿岸贸易税,指外商在中国通商口岸贩运土货转口时所纳的税。 5.厘金:晚清政府开征的货物流通税和交易税 6.统税:以大宗机制商品为课税对象的消费税。主要对卷烟,麦粉,棉纱,火柴等主要民族工业厂商所征收的货物出厂税。 7.货物税:是统税的继续和延伸,是对应课税货物的产制人、购运人课征的税,课征对象是各种货物。 (二)简答: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财税 1.齐国改革。 (1)四民分业,编户齐民(2)官山海;(3)相地而衰征;(4)按劳绩定俸禄。 2.商鞅变法 (1)“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自由买卖土地合法。(2)均平田税,“訾粟而税”。 (3)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打击游惰。 (5)鼓励分家立户,以增加纳税服役和劳动力的人口。

(6)实行按人征收军赋的制度(人头税、口赋)。 (7)统一度量衡。 课后思考题 1.中国财政产生的条件。 1、物质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 2、社会条件: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 3、政治条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成立。 2.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演变1、由“有封有建”的王朝诸侯分级管理体制向“有封无建”的统一集权的方向发展;战国时,各诸侯国都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诸侯国的财政有集权的倾向。2、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的分离;春秋时期王室财政与国家财政仍然混为一体,这 种体制到战国晚期才逐渐分离开来。3、上计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上计的内容非常详细,通过上计制度,为国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官员及财政管理办法和手段,加强了正在形成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4、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监督。秦汉时期派遣史掌监财政及地方各郡,就是由战国时期这项制度演化发展而来的。 启示: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进步;改革的目的要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财力分配要用于公共需要;财政税收反作用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然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益,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的反抗。 3.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有哪些特点? 1、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奴隶的创造 2、财政征收形式为租贡税合一的实物交纳 3、分田制禄,井田制赋 4、在管理体制上,一是公私财政不分,即国家财政同皇室财政不分;二是实行地方分权、分级的管理 5、“量入为出”的财政管理的原则 6、分官理财的任职结构

中国古代史上的税收变革3篇

中国古代史上的税收变革3篇 中国古代史上的税收变革1 中国古代史上的税收变革 税收是一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中国古代,税收体系一直在不断演变和变革。本文将从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几个时期,对中国古代史上的税收变革进行探析。 秦汉时期,实行轻徭薄赋,实行统一的赋税制度。秦始皇统一币制,增设盐铁官,实行盐铁专卖制度。秦汉时期对农业发展进行了规划,并建立了专门的财政部门,建立了相对统一的税收制度。其中重要的税种有田租、赋粮、商税等。史书记载:“秦税既集,岁米百四十万石,各以其方均之。……犹得百万金。”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社会经济萎靡。南北朝时期,北方著名先贤贾思勰编纂的《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对宋前国家农耕生产及其发展进行了详细论述。其中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国家税收的办法,如缩小官田、限制豪族土地、统一税制等。到隋唐时期,受文化涵养的影响,对农业生产进行制度性规范,出现了完善的税收制度。 唐宋时期,税收制度达到了相对壮丽的地步。唐朝贞观年间实行“两税法”,即征收田赋和户口调查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唐玄宗大曆年间编纂和颁布的《永乐大典》,将唐代财

经税政卷中的薛能《农政纪事》、包饶《户口调查法式》、何韶《全唐会要》等汇编在内。由此看来,唐代税收制度已相对完整。 宋代的税收制度极为复杂,不仅有明税(田赋、布帛赋、钱粮税),还有暗税(州府税、民间募粮、米价等)。此外,宋代还出现了多种附加的税种,如文、武科举税、税印、杂役等,甚至还有奴隶产税、妓女赋税等诸多非常规的税收项目。在此环境下,商人和地主豪绅不仅有机可乘,一些地方还发生了收储收粮和征购有区别的“两步盐法”。这些不合理的税制,对社会经济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 元明清时期,税制的变化十分显著。元朝开始实行的盐铁专卖制度,是中国税制中被斥责最多的一项措施。明朝初年受海外航行的冲击,增加了对农业税收的征收。此后明朝对税收的改革基本停滞,但清朝在税收方面,再次加强了对矿产资源的统制。清朝的“五税”制度,即田赋、户役、钱粮、丁税、地税,是最后的税制变革。此外,在清朝铁器生产特别颁布了田赋条例。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税制从规定方法、税目和地区上都有所不同,保持了相对较为稳定的发展趋向。尽管在其一些发展神经质的方面存在弊端,但总体上对社会、经济运行的促进作用都是不可忽略的 综观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看到其保持了基本稳定的趋势,虽存在一些弊端和不合理的税制安排,但总体

中国古代财政制度的演化

中国古代财政制度的演化 中国古代财政制度的演化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过程。以下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财政制度的演化:税收制度的发展、财政管理体系的变迁,以及货币制度的演进。 1. 税收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财政制度的税收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最早的税收形式是赋税制度,通过对土地的赋税来获取财政收入。随着社会的发展,赋税制度逐渐不足以满足财政需求,于是出现了其他各种形式的税收。其中最重要的是统计法,该法通过对人口、田地、房屋等进行统计,计算出应交纳的税款。此外,还有市场税、关税等形式的税收。这些税收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2. 财政管理体系的变迁 古代中国的财政管理体系也经历了不断的变迁。最早的财政管理形式是家天下的制度,君主统一管理国家的财政事务。后来,随

着国家的发展,出现了财政衙门的设立,负责具体的财政收支管理。再后来,根据地理区域的不同,财政管理逐渐形成了中央财政和地 方财政之间的分权分层体系。这种分权分层的财政管理体系,适应 了国家政权的分散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 3. 货币制度的演进 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也经历了多次演进。最早的货币形式是贝壳、布币等,用于交换物品。后来,出现了青铜货币、刀币等金属 货币,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统一性的国家货币。不同朝代的统治者也 采取了不同的货币政策,如开采更多的贵金属、改变货币单位等。 货币制度的演进与国家政权的变动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财政制度的演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 税收制度的发展、财政管理体系的变迁,以及货币制度的演进都为 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字数:278)

中国古代金融和财政

中国古代金融和财政 自古以来,金融和财政一直是国家发展和兴衰的核心因素之一。在中国古代,金融和财政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 变和发展。本文将从货币制度、税收制度和财政管理等几个方面 探讨古代中国的金融和财政情况。 货币制度 在中国古代,货币的形态较为多样,主要包括黄金、白银、钱币、布帛等。其中,钱币是最常用的货币形式,也是最具代表性 的货币形式。在唐代,人们开始使用铸造成形的钱币,这种钱币 被称为“布币”,成为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里程碑。 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制度的变革不断。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 南宋的“会子钱”,这是从印章上套印得来的钱币,被誉为中国古 代货币制度的一大创新。明代则开始流行大钱、小钱和铜洋等多 种货币形式。 税收制度

税收一直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古代中国的税收制度也随着 朝代的更迭发生了许多变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卫国的孔子就提 出了“君子财政”的理念,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统一的税制,明清 时期则实行多种有效的税收措施。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明代的“均输法”,这是一种按照人口土地 等因素征收赋税的制度,使得饥荒时期贫富不均的现象得到了缓解。明代还实行了“科举贡税”制度,即从考试中获得功名的人缴 纳一定的赋税。 财政管理 财政管理是财政正常运转的关键所在。在古代中国,财政管理 的重要性也广受重视。汉朝开始设立“长安仓”、“北京仓”等中央库房,唐朝设立宿州等各地方州仓,这些仓库内储备了大量的粮食 和货物,供给军队、官员和百姓等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财政管理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宋代开始推 行“三司检坛法”,明代则设立“户部”、“科道”等机构进行财政管理。清朝时期财政管理更是得到了系统性的建设,各项税收制度被明 确规定,由三辅、五粮、七库等机构进行管理。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究评述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究评述 第一阶段是20年代至40年代末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传统史学开始向近代史学转变,这种学术演变的时代特征在财政史领域同样有鲜明反映,即不少学者在继承发扬传统史学方法,注重传世文献的考据,辨析制度条文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借助近代西方的经济学和财政学的理论,对中国财政史(包括古代财政史)做出一些不同于《汉书•食货志》、《通典》、《文献通考》等传统典志的编纂、阐释和评论,撰写了一些通史体裁或断代体裁的财政史论著,如胡钧《中国财政史讲义》(商务印书馆,1920年)、徐式庄《中国财政史略》(商务印书馆,1926年)、常乃德《中国财政制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刘秉麟《中国财政小史》(商务印书馆,1933年)、杨志濂《中国财政史辑要》十册(无锡大公图书馆,1936年)、鞠清远《唐代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40年)、刘不同《中国财政史》(大东书局,1948年)等。同时,专题研究和理财人物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特别是田赋史。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国民政府出于财政体制改革以及战时经济的需要,进行田赋整理、田赋征实和其他财政制度的变革,因此有些学者本着为现实提供历史借鉴的意图,对长期成为古代财政收入支柱的田赋制度予以较多关注,如万国鼎《中国田赋史》(正中书局,1933年)、刘道元《两

宋田赋制度》(上海大学文学院,1933年)、徐士圭《中国田赋史略》(商务印书馆,1935年)、陈登原《中国田赋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吴兆莘《中国税制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等,尽管内容有详略,识见有深浅,均属有一定影响的专著。程滨遗等编纂的《田赋会要》第二篇《田赋史》上册和马大英等编纂的《田赋会要》第三篇《田赋史》下册(正中书局,1934年),是一套按编纂者的观点“铺叙史实,推究因果”的资料性著作,上自夏商周,下及清末民国初,“就历代田赋沿革,为系统叙述,并作史料整理为主。其诸赋役设施,凡与田赋有关者亦触类引及,以求明备”(《弁言》)。层面较多,视角亦广,观点平实,在当时堪称详悉。不过,此期从事财政史研究的学者尚少,专题研究以汉、唐、宋、明等朝代为主,选题较狭小,征引资料多据习见的传世文献。特别是由于缺乏断代史研究和专题研究的厚实基础,刊行的中国财政通史著作大多还谈不上能对古代财政史作整体性研究和规律性探讨。 不过,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此期有些论著无论选题或是阐述都颇具开拓性。例如,胡钧《中国财政史讲义》是20世纪第一部简明的中国财政通史,其开创意义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绪论》中作者就“中国财政史之研究法”作了论述,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演绎法和归纳法各有长短,应采用“综较概括,存其所有,审其所详”的研究方法,并提出研究财政史应注意经济史、政治史、法制史和学术史等几个重要方面。二是对中国财政史的分期和内容编排作了探索。常乃德《中国财政制度史》就财政制度演变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所作的理论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