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重点考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实验诊断学重点考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名词解释

1.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中性粒细胞核左移、中性粒细胞、核右移2.贫血、RDW、MCV、MCH、MCHC、溶血性贫血、血管外溶血

3.全能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粒红比例

4.内源凝血系统、外源凝血系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5.隐血试验、肉眼血尿、镜下血尿、蛋白尿、尿管型

6.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选择性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内生肌酐清除率、等渗尿、自由水清除率、肾小管性酸中毒

7.血清总蛋白、血清蛋白电泳、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8.高钾血症、低钾血症、标准碳酸氢盐、剩余碱、阴离子间隙

9.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

10.Tumor marker, TAA, TSA,AFP, ANA,RF,Westernblotting, ENA

11.性传播性疾病、医院感染、耐药性、MRS、PRSP、VRE、ESBL

选择题

1、在诊断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时,最没必要做的检测是 D

A.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B.红细胞渗透脆性孵育试验

C.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D.异丙醇沉淀试验E.酸化甘油溶血试验

2、血细胞的发育过程中,下列那项不符合发育规律: C

A. 细胞体积由大到小。

B. 细胞质由少到多。

C. 细胞核由小到大。

D. 细胞质由蓝到红。

E. 细胞核由松到紧。

3、正常骨髓象中,粒细胞系统一般可占有核细胞的: D

A.10~30% B.20~40% C.30~50% D.40~60% E.50~70%

4、被称为中性粒细胞标志性酶是下列那一个细胞化学染色: E

A.过氧化物酶染色(POX)。B.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

C.糖原染色(PAS)。D.非特异性酯酶染色(NSE)。E.特异性酯酶(SE)。

5、一患者骨髓象呈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值明显增高;粒细胞系极度增生,以中、晚幼粒细胞增多为主,粒细胞常见大小不一,核质发育失衡,和分裂象易见;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红细胞系受抑,巨核细胞及血小板增多。NAP活性明显减低。该患者可考虑 D

A.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D.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E.以上都应该考虑

6、血浆APTT明显延长常做为 A

A.内源凝血途径凝血异常筛选

B.外源凝血途径凝血异常筛选

C.共同凝血途径凝血异常筛选

D.纤溶异常筛选

E.病理性抗凝物质筛选

7、下列与血小板黏附功能有关的项目是 C

A.β-TG B.Fg C.vWF D.肌球蛋白E.肌动蛋白

8、人体最早的造血器官是 D

A.肝B.脾C.骨髓D.卵黄囊E.胸腺

9、下列不宜做骨髓检查的是 D

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B.再生障碍性贫血C.ITP

D.妊娠中晚期妇女E.多发性骨髓瘤

10、下列不符合血细胞从原始到成熟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规律的是 E

A.胞体由大到小B.核染色质由细致到粗糙

C.核仁从有到无D.颗粒从无到有E.核浆比例由小到大

11、POX染色呈阴性的细胞为 D

A.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

12、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最常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C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C.各种白血病 D.溶血性贫血 E.正常骨髓象

13、严重感染时,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D

A.白细胞总数常增加

B.中性粒细胞出现左移及毒性病变

C.淋巴细胞总数常增加

D.嗜酸性细胞常轻度增加

E.白细胞总数可不升高

14、消化道出血粪便检查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 A

A.消化道出血、粪便外观检查就可以查出

B.上消化道出血、粪便可呈暗红色或柏油样便

C.鲜红色便可为小肠下段出血

D.溃疡性结肠炎常为粘液血便

E.消化道大量出血时免疫法检测因滞后现象而出现假阴性

15、中性粒细胞胞核常分叶为 C

A.1-2叶

B.2-3叶

C.3-4叶

D.4-5叶

E.5-6叶

16、核常呈肾形、扭曲、折叠的细胞 B

A.淋巴细胞

B.单核细胞

C.嗜酸粒细胞

D.嗜硷粒细胞

E.中性粒细胞

17、白细胞稀释液不能破坏哪一种红细胞 D

A.正常红细胞

B.畸形红细胞

C.网织红细胞

D.有核红细胞

E.球形红细胞

18、关于血尿的临床意义哪项是错误的 C

A.肾小球肾炎常见

B.肾肿瘤可见

C.过敏性紫癜不会出现

D.尿道结石可引起血尿

E.尿路畸形可引起血尿

19、大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的最主要区别是 B

A.胞浆的颜色深浅

B.核染色质的松紧与胞浆含量的多少

C.核的形状

D.有无嗜天青颗粒

E.细胞的大小

20、成熟白细胞中核主要呈圆形的为 A

A.淋巴细胞

B.单核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嗜硷性粒细胞

21、WBC分类计数时,应在油镜下选择什么部位有秩序地检查 B

A.涂片头、体部染色较好处

B.涂片体、尾交界处染色较好处

C.涂片体部染色较好处

D.涂片尾部染色较好处

E.涂片的两侧染色较好处

22、骨髓穿刺的禁忌症为 C

A.血小板减少

B.重度贫血

C.血友病

D.严重肝病

E.骨质破坏

23、下列哪种疾病不能仅依据骨髓细胞学检查而确诊 B

A.多发性骨髓瘤

B.淋巴瘤

C.白血病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巨幼细胞性贫血

24、发育成熟过程中胞体由小变大的是 C

A.红细胞

B.粒细胞

C.巨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浆细胞

25、骨髓细胞增生程度正常是指 C

A.增生轻度活跃

B.增生明显活跃

C.增生活跃

D.增生减低

E.增生轻度减低

26、一张骨髓涂片中巨核细胞数的正常范围是 C

A.2-7个

B.7-20个

C.7-35个

D.20-35个

E.35个以上

27、胞浆出现血红蛋白而呈紫蓝色为` C

A.原红细胞

B.早幼红细胞

C.中幼红细胞

D.晚幼红细胞

E.网织红细胞

28、粒细胞中特异颗粒出现于 B

A.原粒细胞

B.早幼粒细胞

C.中幼粒细胞

D.晚幼粒细胞

E.杆状核细胞

29、健康人的血涂片进行瑞氏染色后,见到的白细胞中最多的是哪种 B

A.单核细胞

B.中性粒分叶核细胞

C.中性粒杆状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

30、核常偏于一侧,染色质呈车轮状的 C

A.淋巴细胞

B.嗜硷性粒细胞

C.浆细胞

D.组织细胞

E.单核细胞

31、幼稚细胞中有Auer小体,见于 E

A.巨幼细胞性贫血

B.慢性白血病

C.急性白血病

D.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E.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3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减低见于 A

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类白血病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化脓性感染

33、细胞过氧化酶染色主要用于 D

A.诊断类白血病

B.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

C.诊断慢性骨髓病

D.急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E.慢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34、五种白细胞中,下列哪种细胞核染色质呈疏松网状 D

A.中性粒分叶核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35、在胞浆中出现粗大、圆而均匀,呈桔红色颗粒的白细胞为 B

A.中性粒分叶核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淋巴细胞

D.单核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36、骨髓增生减低见于 D

A. 各型白血病

B. 各型白血病

C. 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型)

D.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型)E.增生性贫血

37、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主要用于鉴别:(D)

A.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B.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D.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E.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38、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见于:(C)

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B.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类白血病反应

D.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E.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39、24h尿量少于多少ml时,称少尿:(A)

A.400

B.300

C.200

D.100 E.50

40.做化学法粪隐血试验时,服用下列各项中除哪一项外都易出现假阳:(C)

A. 肉类

B. 含有动物血的食物

C. 维生素c

D. 铁剂E.生食蔬菜

41、血涂片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时采用的染色方法是:( C)

A.煌焦油蓝染色B.抗酸染色C.瑞氏染色

D.活体染色E.荧光染色

42、下列有配伍正确的是 E

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Ham 试验阳性可确诊

B.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冷热溶血试验阳性

C.PNH——蔗糖溶血试验阳性可确诊

D.G6PD缺陷症——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还原率增高

E.PK缺陷症——自身溶血试验溶血不能被葡萄糖纠正

43、下列用于诊断红细胞膜缺陷性溶血的指标中,何项除外 E

A.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B.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C.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D.酸化甘油溶血试验

E.冷热溶血试验

44、典型的缺铁性贫血属于 D

A.大细胞性贫血 B.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C.单纯小细胞性贫血D.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E.大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45、女性,18岁,Hb80g/L,属于 C

A.正常B.轻度贫血C.中度贫血D.重度贫血E.极重度贫血

46、血管内溶血的特征不包括 A

A.血清结合珠蛋白升高

B.尿胆原升高

C.血清游离血红蛋白明显升高

D.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

E.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复合物出现

47、下列不属于遗传性红细胞内在缺陷的疾病是 D

A.G6PD缺陷症

B.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C.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D.PNH

E.异常血红蛋白病

48、贫血的Bessman分型是按照以下何项指标进行的 B

A.MCV、MCH和MCHC

B.MCV和RDW

C.MCH和RDW

D.MCHC和RDW

E.Hct和MCV

49、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属于 A

A.大细胞性贫血B.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C.单纯小细胞性贫血D.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E.小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50、判断是否贫血,应该看以下何项指标 C

A.MCV、MCH和MCHC B.Hct和RDW C.RBC、Hb和Hct D.RBC、WBC和BPC E.网织红细胞数和Hb

51.RDW是 A

A.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B.红细胞比容C.平均红细胞体积D.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E.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52、通常用于判断贫血严重程度的指标是 B

A.RBC B.Hb C.Hct D.MCH E.MCHC

53、正常成年人体内Hb种类主要为 A

A.HbA B.HbF C.HbA2 D.HbH E.HbS

54、从其发病机制来看,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 C

A.红细胞破坏增加性贫血B.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C.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D.红细胞丢失过多性贫血

E.营养元素缺乏性贫血

55、PNH属于 D

A.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性溶贫

B.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性溶贫

C.血红蛋白病

D.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病

E.自身免疫性溶贫

56、下列哪项检查不能反映红细胞破坏增加 D

A.红细胞寿命测定

B.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C.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

D.网织红细胞计数

E.Rous试验

57、下列哪组物质属于初级胆汁酸(D)

A.胆酸、脱氧胆酸 B. 甘氨胆酸、石胆酸

C. 牛磺胆酸、脱氧胆酸

D. 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

E. 石胆酸、脱氧胆酸

58、下列对直接胆红素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D)

A.为胆红素葡萄糖醛酸二酯

B. 水溶性较大

C. 不易透过生物膜

D. 不能通过肾脏由尿排出

E. 与重氮试剂起反应的速度快,呈直接反应

59、下列哪一项属于生物转化的第二相反应(D)

A.氧化反应 B. 还原反应 C. 水解反应 D. 结合反应 E. 加成反应

60、正常人在肝合成血浆蛋白质,量最多的是 C

A.凝血酶原 B. 纤维蛋白原 C. 清蛋白 D. 球蛋白 E. 脂蛋白

61、肝内胆固醇代谢的主要终产物是 E

A.7α-胆固醇 B. 胆色素 C. 胆酰CoA D. 维生素D3 E. 结合胆汁酸

62、最普遍进行的生物转化反应第二相反应是代谢物与 B

A.乙酰基结合 B. 葡萄糖醛酸结合 C. 硫酸结合 D. 谷胱甘肽结合 E. 甲基结合

63、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 D

A.血中结合胆红素含量增高

B. 血中胆素原剧减

C. 尿中胆红素增加

D. 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

E. 粪便颜色变浅

64、下列哪种物质是肠内细菌作用的产物 E

A.胆红素 B. 鹅脱氧胆酸 C. 胆红素-阴离子 D. 硫酸胆红素 E. 胆素原

65、阻塞性黄疸尿中主要的胆红素可能是 C

A.游离胆红素 B. 胆红素-Y蛋白 C. 葡萄糖醛酸胆红素

D. 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

E. 胆红素-Z蛋白

66、下列哪项会导致尿胆素原排泄减少 D

A.肠梗阻 B. 溶血 C. 碱中毒 D. 胆道梗阻 E. 肝细胞性黄疸

67、关于胆汁酸盐的错误叙述是 D

A.它在肝脏由胆固醇合成

B. 它为脂类吸收中的乳化剂

C. 它能抑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D. 它是胆色素的代谢产物

E. 它能经肠肝循环被重吸收

68、阻塞性黄疸的原因是 D

A.肝细胞内胆红素代谢障碍 B. 大量红细胞破坏

C. 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大

D. 肝内外胆道阻塞

E. 以上都不是

69、肝细胞对胆红素生物转化的实质是 E

A.使胆红素与Y蛋白结合

B. 使胆红素与Z蛋白结合

C. 使胆红素的极性变小

D. 增强毛细胆管膜上载体转运系统,有利于胆红素排泄

E. 主要破坏胆红素分子内的氢键并进行结合反应,使极性增加利于排泄

70、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先天性黄疸的机制主要是 A

A.诱导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

B. 使肝重量增加、体积增大

C. 肝血流量增多

D. 肝细胞摄取胆红素能力加强

E. 使Y蛋白的含量增加

71、下列关于摄取、转化胆红素的机理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D

A.肝细胞膜能结合某些阴离子

B. 肝细胞膜上存在有特异载体系统

C. 肝细胞浆中存在有特异载体系统

D. 肝细胞能将胆红素转变为尿胆素原

E. 肝细胞能将胆红素转变为葡萄糖醛酸胆红素

72、肝脏进行生物转化时葡萄糖醛酸的活性供体是 A

A.UDPGA B. UDPG C. ADPG D. CDPG E. CDPGA

73、胆固醇结石与下列哪一种因素有关 C

A.胆盐浓度 B. 卵磷脂浓度 C. 与胆盐和卵磷脂的比例

D. 胆固醇难溶于水

E. 以上都不是

74、下列物质中哪一个不含血红素 B

A.肌红蛋白 B. 铜蓝蛋白 C. 血红蛋白 D. 过氧化氢酶 E. 过氧化物酶

75、血红素加氧酶系催化血红素原卟啉Ⅸ上哪个键断裂 A

A.α-次甲基桥 B. β-次甲基桥 C. γ-次甲基桥 D. δ-次甲基桥 E. 以上都不是

76、下列关于胆红素代谢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B

A.其乙烯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B. 在生理pH下,其双葡萄糖醛酸酯有两个阴离子基团

C. 葡萄糖醛酸酯在肠中转化

D. 在葡萄糖醛酸酶的作用下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E. 血胆红素易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77、血中哪一种胆红素增加会在尿中出现胆红素 B

A.未结合胆红素

B. 结合胆红素

C. 肝前胆红素

D. 间接反应胆红素

E. 与清蛋白结合的胆红素

78、对胆汁酸的描述错误的是 C

A.胆汁酸具有疏水性

B. 羟基与羧基的空间配位为α型

C. 因为疏水基团在分子内部,所以只表现亲水性

D. 能降低油/水两相之间的表面张力

E. 能使脂类在水中乳化

79、对胆汁酸的“肠肝循环”描述错误的是 E

A.结合型胆汁酸在回肠和结肠中水解为游离型

B. 结合型胆汁酸的重吸收主要在回肠部

C. 重吸收的胆汁酸被肝细胞摄取并可转化成为结合型胆汁酸

D. 人体每天进行6-12次肠肝循环

E. “肠肝循环”障碍不影响对脂类的消化吸收

80、影响胆素原排泄的主要因素下列哪一项除外 A

A.肾功能状态 B. 胆道梗阻 C. 胆红素生成量 D. 尿pH E. 肝功能状态

81、下列有关尿胆素原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D

A.溶血性黄疸时尿和粪中尿胆素原增加

B. 阻塞性黄疸时尿中尿胆素原减少或为阴性

C. 肝细胞性黄疸时尿中尿胆素原常常增加

D. 尿胆素原是黄色的

E. 能氧化为尿胆素

82、激活脂蛋白脂酶的载脂蛋白为 E

A.AⅠ B. B48 C. B100 D. CⅠ E. CⅡ

83、LDL主要含 C

A.apoAⅠ B. apoAⅡ C. apo B100 D. apoC E. apoE

84、关于LDL叙述错误的是 E

A.在血浆由VLDL经IDL降解产生

B. 能与apoB,E受体识别结合

C. 其胆固醇及胆固醇酯含量最高

D. 其载脂蛋白主要为apoB100

E. 能逆向转运胆固醇

85、动物机体细胞外胆固醇主要来自 B

A.VLDL B. LDL C. HDL D. 清蛋白 E. γ-球蛋白

86、血浆内催化脂酰基转移到胆固醇生成胆固醇酯的酶是 E

A.脂酸合成酶 B. 脂酰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C. 脂酰转移酶

D. 肉碱脂酰转移酶

E.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87、脂蛋白依密度从大到小排列顺序是 A

A.HDL、LDL、VLDL、CM

B. LDL、HDL、CM、VLDL

C. HDL、CM、LDL、VLDL

D. HDL、LDL、CM、VLDL

E. CM、VLDL、LDL、HDL

88、含甘油三脂最多的脂蛋白为 D

A.VLDL B. LDL C. HDL D. CM E. IDL

89、含apoB100最多的脂蛋白是 B

A.VLDL B. LDL C. HDL D. CM E. IDL

90、转运内源性甘油三脂的脂蛋白是 A

A.VLDL B. LDL C. HDL D. CM E. IDL

91、血浆中胆固醇酯主要来自 C

A.VLDL B. LDL C. HDL D. CM E. IDL

92、HDL主要合成部位是 C

A.肠黏膜细胞 B. 脂肪细胞 C. 肝细胞 D. 肾小管上皮细胞 E. 血浆

93、apo CⅡ激活 D

A.HL B. LCAT C. ACAT D. LPL E. CETP

94、新生HDL中胆固醇酯化需 B

A.HL B. LCAT C. ACAT D. LPL E. CETP

95、胞液内催化胆固醇酯化的酶是 C

A.HL B. LCAT C. ACAT D. LPL E. CETP

96、转运外源性甘油三脂的脂蛋白是 D

A.VLDL B. LDL C. HDL D. CM E. IDL

97、有关血浆脂蛋白不正确的是 A

A.颗粒最大的是VLDL

B. 胆固醇含量最高的是LDL

C. 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HDL

D. 脂类含量最高的是CM

E. 密度最小的是CM

98、正常人血液pH为 D

A.7.50±0.05 B.7.30±0.05 C.7.60±0.04 D.7.40±0.05 E.7.20±0.05

99、细胞内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C

A.Na+ B.Mg2+ C.K+ D.Ca+ E.Mn2+

100、血浆内下列哪一种阳离子浓度相对恒定是维持血容量恒定的关键? D A.K+ B.Mg2+ C.Mn2+ D. Na+ E. Ca2+

101、下列哪一种情况下血浆钾离子浓度会降低 D

A.创伤B.高烧C.饥饿 D. 饱食后 E. 缺氧

102、正常人血钾浓度(mmol/L)为 B

A.3 B.5 C.6 D. 7 E. 7.5

103、下列关于正常人血浆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C

A. [H+]>[K+]

B. 蛋白质带正电荷

C. [Na+]与[Cl-]大约相等

D. [HCO3-]与[Na+]大约相等

E. [HCO3-]与[K+]大约相等

104、血浆阴离子间隙(AG)指 E

A. 血浆阳离子减去阴离子

B. 血浆阴离子减去阳离子

C. 血浆阴离子总和

D. 血浆[Cl-]与[HCO3-]之和减去[Na+]

E. 血浆[Na+]减去[Cl-]与[HCO3-]之和

105、下列哪一种情况下最易引起高血钾 C

A. 食入较多钾盐

B. 蛋白质及糖代谢增强

C. 输入钾盐过多

D. 长期不能进食,由静脉补充营养

E. 严重呕吐病人

106、严重腹泻病人常引起 D

A. 血[Na+HCO3-]上升

B. 代谢性碱中毒

C. 血中CO2结合力上升

D. 低血钾

E. 血液pH增加

107、HIV感染确认试验是试验 B

A. IFA

B. WB法

C. RIA

D. RIP法

E. ELISA

108、下列缓冲对中哪一对缓冲能力最强 E

A. [HPO42-]/[H2PO4-]为 2mol/L/0.5mol/L

B. [HPO42-]/[H2PO4-]为1.6mol/L/0.4mol/L

C. [HPO42-]/[H2PO4-]为1.2mol/L0.3mol/L

D. [HPO42-]/[H2PO4-]为1.0mol/L0.25mol/L

E. [HPO42-]/[H2PO4-]为2.4mol/L/0.6mol/L

109、肺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E

A.排出CO2是肺的唯一的功能

B.对固定酸没有作用

C.通过调节CO2排出,肺可恢复HCO3-浓度

D.可直接呼出酮体

E.对付气化酸和固定酸都起作用

110、肾在维持酸碱平衡中最主要的作用是 C

A.直接排出酮体

B.排H+保Na+

C.重生HCO3-以恢复血中HCO3-浓度

D.对付气化酸

E.排出铵盐

111、判断代谢性酸中毒较好的指标是 C

A.pH

B.PCO2

C.CO2结合力

D.标准碳酸氢盐及实际碳酸氢盐

E.H2CO2

112、pH=pka+log[HCO3-/[H2CO3]公式中的pka值等于 C

A.7.1 B.7.45 C.6.1 D.5.4 E.7.35

113、代谢性碱中毒时 B

A. 血浆pH值增高, Pco2代偿性增高, [HCO3-] 下降

B. 血浆pH值增高, Pco2代偿性增高, [HCO3-]增高

C. 血浆pH值增高, Pco2下降, [HCO3-] 下降

D. 血浆pH值增高, Pco2代偿性增高, [HCO3-]不变

E. 血浆pH值下降, Pco2代偿性增高, [HCO3-] 下降

114、呼吸性碱中毒时血浆Pco2为 B

A.<50mmHg

B.<35mmHg

C.>50mmHg

D.>35mmHg

E.<80mmHg

115、呼吸性酸中毒时血浆Pco2为 B

A. 40mmHg

B. 45mmHg

C. 35mmHg

D. 20mmHg

E. >80mmHg

116、血浆碱剩余(B.E)的正常值约为 A

A. 0-3mmol/L

B. -1-3mmol/L

C. 5 mmol/L

D. 10 mmol/L

E. 15 mmol/L

117、下列哪组血浆离子浓度的变化能帮助诊断代谢性碱中毒 A

A. [HCO3-]升高, 伴有[K+]下降, [Cl-]相对下降

B. [HCO3-]升高, 伴有[K+]升高, [Cl-]相对下降

C. [HCO3-]升高, 伴有[K+]下降, [Cl-]相对升高

D. [HCO3-] 下降,伴有[K+]升高,[Cl-]相对升高

E. [HCO3-] 下降, 伴有[K+]下降, [Cl-]相对下降

118、下列哪组血浆离子浓度的变化能帮助诊断呼吸性酸中毒 B

A.[HCO3-]升高, 伴有[K+]下降

B.[HCO3-]升高, 伴有[K+]升高

C.[HCO3-]升高, 而[K+]不变

D.[HCO3-] 下降, 伴有[K+]下降

E.[HCO3-] 下降,伴有[K+]升高

119、下列关于肾脏对钾盐排泄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C

A. 多吃多排

B. 少吃少排 C.不吃不排 D. 不吃也排 E. 易于缺钾

120、下列缓冲对中哪一对的pH不是7.4 E

A. [HCO3-]/[H2CO3]为2mol/L/0.1mol/L

B. [HCO3-]/[H2CO3]为1mol/L/0.05mol/L

C. [HPO42-]/[H2PO4-]为 2mol/L/0.5mol/L

D. [HPO42-] /[H2PO4-]为1mol/L0.25mol/L

E. [HCO3-]/[H2CO3]为1mol/L/0.04mol/L

121、下面哪种情况易致高血钾 C

A.因长期不能进食而由静脉补充营养时

B.严重呕吐

C.静脉输入过多钾盐

D.糖和蛋白代谢旺盛

E.进食含钾较多食物

122、下面哪种情况易致低血钾 A

A.严重腹泻

B.高热

C.创伤

D.急性肾衰少尿期

E.缺氧

123、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是 C

A. 钾离子和氯离子

B. 钾离子和磷酸氢根

C. 钠离子和氯离子

D. 钠离子和磷酸氢根

E. 钠离子和碳酸氢根

124、下列哪项可引起低钾血症 E

A. 钾输入过多

B. 急性肾功能衷竭

C. 少尿

D. 烧伤

E. 严重腹泻,呕吐

125、内生肌酐清除率正常值应该是:C

A.50-70ml/min B.70-90ml/min C.80-120ml/min D.120-130ml/min E.130-150ml/min

126、下列哪项最能反映肾浓缩功能损害程度:D

A.肉眼血尿 B. 大量蛋白尿 C. 管型尿 D. 等渗尿 E. 脓尿

127、氯化铵负荷试验主要用于诊断:C

A. 近端小管酸中毒

B. 高钾性酸中毒

C. 远端小管酸中毒

D. 混合性酸中毒

E. 以上均不是

128、慢性肾炎8年,近期出现乏力、血尿、水肿,BP160/100mmHg,下列检查中应首选 E A.尿浓缩试验 B.PSP排泄试验 C.肌酐清除率 D.血尿素氮浓度 E.血肌酐浓度

129、非选择性蛋白尿存在主要说明: B

A.肾小管有严重病变

B.肾小球滤过膜孔径异常增大

C.肾小球及肾小管联合病变

D.肾小球滤过静电屏障受损

E.以上都不是

130、尿中出现蛋白质,可以作为肾小管早期损伤的生化指标,除外:D

A.溶菌酶 B.视黄醇结合蛋白 C.β2-M D.转铁蛋白 E.尿蛋白

131、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蛋白尿以下列哪种为主: A

A.清蛋白B.TF C.β2-M D.CC-16 E.IgG

132、关于肾功能试验与肾单位各部分功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D

A. 血β2-M反映肾小球滤过率

B. 尿β1-M反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

C.对氨基马尿酸最大排泄试验反映远端小管排泌作用

D.NH4Cl试验反映肾小管与集合管排泌作用

E.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剂C试验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133、怀疑体液免疫缺陷病时宜测试 B

A.OT试验B.免疫球蛋白定量C.DNA D.E花环 E.白色念珠菌试验

134、关于免疫缺陷病的叙述,下列中正确的 ABCD

A.对各种感染的易感性增高

B.涉及免疫组织细胞,分子的信号转导等低下或缺陷

C.增高了恶性肿瘤的发生率

D.年龄越大,病情越轻,预后理想

E.某些疾病可具有遗传倾向

135、一婴儿接种卡介苗后,出现致死性、弥散性感染,这其原因 D

A.对佐剂过敏反应

B.补体缺陷

C.吞噬细胞功能缺陷

D.联合免疫缺陷

E.B淋巴细胞功能障碍

136、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是由于 D

A.缺少补体成分C3 B.缺少补体成分C4

C.缺少补体成分C1q D.缺少补体成分C1抑制因子

E.缺少补体成分C1-9

137、AIDS特异与非特性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D

A.间接免疫查HIV抗体

B.病毒培养

C.T细胞亚群检测

D.Western Blot

E.以上都是

138、诊断神经性梅毒的试验是 E

A.脑脊液压力测定 B.脑脊液蛋白定量 C.脑脊液中Ig的测定

D.脐血中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抗体检测

E.脐血中梅毒螺旋19S IgM的测定

139、目前临床上筛选献血员是否感染乙肝病毒,主要检测 B

A.病毒特异性抗体B.病毒特异性抗原 C.病毒特异性核酸

D.病毒非特异性抗体E.病毒非特异性抗原

140、抗“O”试验测定的是 B

A.A族溶血性链球菌的代谢产物

B.A族溶血性链球菌的溶血毒素

C.A族溶血性链球菌溶血毒素抗体

D.溶血毒素的溶细胞毒性

E.O型链球菌抗体

141、下列血清学试验作为疾病辅助诊断的组合中,正确的 C

A.冷凝集试验-风湿热B.ASO-非典型性肺炎

C.嗜异性凝集试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D.USR-恙虫热E.外斐试验-梅毒

142、诊断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的主要血清学试验是 C

A.肥达试验 B.外-斐试验 C.冷凝集试验 D.冷球蛋白测定 E.嗜异性凝集试验

143、关于TORCH筛选的叙述正确的是 AD

A.筛选TORCH病毒,用于诊断

B.TORCH指一组可引发先天性病毒感染的病毒的缩写

C.筛选TORCH为阳性,提示可引发先天性感染

D.筛选TORCH有阳性时,结合具体分析,提示有引发胎儿感染的高危性E.TORCH是指弓形体感染的指标

144、乙肝病毒的两对半结果中,最具传染性的患者 D

A.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B.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C.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D.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E.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145、利用聚乙二醇沉淀法检测CIC时,聚乙二醇的最终浓度是 C

A.1%~2% B.2%~3% C.3%~4% D.4%~5% E.5%~6%

146、抗双链DNA抗体的检出最多见于 C

A.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B.多发性肌炎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硬皮病 E.ss综合征

147、用免疫荧光检测ANA可呈现多种核型,下列不正确的是 D

A.膜型 B.核均质型 C.核仁型 D.原生质型 E.斑点型

148、下列各方法的优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western blot法具有SDS-PEAG的高度分辨率和ELISA法的高特异性

B.亲和素-生物素法的特异性高于单纯ELISA法

C.斑点ELISA法的特异性肯定高于单纯ELISA法

D.酶免疫电泳法可起到微量抗原定位作用及提高敏感性

E.标记免疫技术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149、下列对HLA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E

A.通过分析亲代和子代的HLA表型可获知该家庭成员的HLA基因型

B.HLA Ⅰ类抗原的α和β链是由不同的染色体密码子所编码的

C.HLA Ⅰ类抗原结构与Ⅱ类抗原结构是不相同的

D.HLA的纯合子非常罕见,一般在近亲婚配的家庭中检出

E.血小板表面不表达HLA抗原

150、下列对自身抗体的论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C

A.正常个体中不可能检出自身抗体

B.检出自身抗体即意味着发生了自身免疫性疾病

C.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也可以检出自身抗体

D.正常人随年龄的增长,自身抗体检出率明显下降

E.自身抗体主要通过Ⅰ型变态反应机制而致病

151、下列何种肿瘤抗原可用以乳腺癌的标志物 D

A.CA-125 B.CA-199 C.CEA D.CA-153 E.PSA

152、目前临床实验室检测自身抗核抗体常选用 C

A.ELISA B.直接免疫荧光 C.间接免疫荧光 D.放射免疫 E.间接反向血凝

153、肠炎细菌病原学检测,不宜用粪便标本作 A

A.直接显微镜检查

B.分离、培养、鉴定

C.抗原检测

D.抗体检测

E.核酸检测

154、咽喉假膜Albert染色直接显微镜检查见异染颗粒,可诊断患 A A.白喉 B.化脓性咽喉炎 C.疱疹性咽喉炎 D.鹅口疮 E.不能诊断

155、血液细菌培养阳性,可诊断患 B

A.病毒血症 B.败血症 C.真菌血症 D.二期梅毒 E.毒素中毒症

156、二期梅毒临床实验诊断常用 D

A.直接显微镜检查 B.分离、培养、鉴定

C.抗原检测 D.抗体检测 E.核酸检测

157、二期梅毒临床实验诊断采集标本是 C

A.下疳分泌物 B.血液 C.血清 D.梅毒疹液 E.脑脊液

158、显微镜检查组织细胞内“猫头鹰”眼,有助于诊断 C

A.梅毒 B.疱疹 C.HCMV感染 D.HIV感染 E.HBV感染

159、诊断现症病毒感染, 宜检测抗体类型是 C

A.IgA B.IgD C.IgM D.IgE E.sIgA

160、诊断细菌感染病原学检测“金标准”是 B

A.直接显微镜检查

B.分离、培养、鉴定

C.抗原检测

D.抗体检测

E.核酸检测

161、临床实验诊断病毒感染现常用 E

A.直接电子显微镜检查

B.病毒分离、培养、鉴定

C.抗原检测弹

D.抗体检测

E.抗原+抗体+核酸检测

162、临床病原学抗体检测的关键是已知抗原 B

A.量 B.特异性 C.化学组成 D.决定簇数目 E.存在位置

163、分离脑膜炎奈瑟菌的最佳培养基是 C

A. 血平板

B. EMB培养基

C. 巧克力培养基

D. 卵黄平板

E. 麦康凯平板

164、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标本应注意 D

A. 置50%甘油盐水中保存送检

B. 冷藏送检

C. 立即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

D. 保温,迅速送检

E. 低温存放过夜

165、伤寒恢复期肥达反应结果为: C

A.O与H凝集效价均高于正常值

B.O与H凝集效价均低于正常值

C.O凝集效价低而H凝集效价高

D.O凝集效价高而H凝集效价低

E.O与H凝集效价均不变化

166、下列哪一种疾病不宜取血做微生物学检验 D

A.细菌性心内膜炎 B.流脑 C.伤寒 D.菌痢 E.布鲁菌病

167、血琼脂平板上大而扁平、湿润、有生姜味及透明溶血环的蓝绿色菌落,很可能是 C A. 金黄素葡萄球菌 B.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C. 铜绿假单胞菌

D. 不动杆菌

E. 粘金色黄杆菌

168、不属于幽门螺杆菌快速诊断法的是 E

A. 胃黏膜组织标本直接镜检

B. 快速脲酶试验

C. PCR

D. 核素标记呼吸试验

E. 直接动物试验

169、可引起性传播疾病的嗜血杆菌是 D

A. 流感嗜血杆菌

B. 埃及嗜血杆菌

C. 溶血性嗜血杆菌

D. 杜克嗜血杆菌

E. 副流感嗜血杆菌

170、“卫星现象”可用于鉴别 A

A. 流感嗜血杆菌

B. 金黄色葡萄球菌

C. 百日咳鲍特菌

D. 布鲁菌

E. 嗜肺军团菌

171、分离流感病毒可采用患者的: A

A. 咽漱液

B. 尿液

C. 粪便

D. 血清

E. 脑脊液

问答题

1.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与分类的临床意义?

2.试述贫血的实验诊断步骤?试述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学分类?试述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步骤。

3.血细胞发育演变的一般规律如何?正常骨髓象各系统各阶段的正常范围?骨髓增生程度分级及临床意义?缺铁性骨髓象与血象特征?急性白血病骨髓象与血象特征?试述常用细胞化学染色(POX、ALP、Fe染色)的临床鉴别意义?

4.简述止血与凝血基本机制?血小板计数增高和减低的临床意义?检查内源、外源凝血途径筛选试验各是哪一项试验?其参考值与临床意义?

5.尿液理学检查、化学检查的临床意义?粪便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常见的寄生虫卵、原

虫有哪些?粪便隐血试验的标本要求、干扰因素和临床意义。

6.检测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有哪些?肾小球性蛋白尿和肾小管性蛋白尿的区别?I型和II 型肾小管酸中毒的主要特点?什么是内生肌酐清除率及其临床意义?简述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7.血清蛋白电泳图谱的临床意义?肝血清酶学检查的分类及其临床意义?黄疸的分类及其鉴别诊断?

8.简述酸碱平衡各参数的意义及对判断酸碱平衡的意义?简述测定血清钾的临床意义?9.常用脂蛋白测定的项目有哪些?肌酸激酶等在诊断心肌梗死有何应用?

10.叙述常用的tumor marker的临床意义?叙述tumor marker的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原理?叙述HLA检测方法的原理?叙述各种常用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Westernblotting 测定原理及其在ENA抗体谱测定中的意义?叙述 ANA测定的方法原理及其临床意义?诊断SLE的指标有哪些?8.叙述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测定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11.以一种感染性疾病为例,阐述病原学实验诊断意义、方法和基本原则。举例说明各种检测项目在感染性疾诊断时选择和应用?以一种细菌耐药株为例,介绍细菌耐药性检测的常用方法和临床意义?

实验室诊断学知识点

实验室诊断学知识点 实验室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学科,通过实验室检查对疾病进行辅助诊断和监测。本文将介绍一些实验室诊断学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一领域。 一、实验室常用标本及其采集方法 1. 血液标本采集 血液是一种重要的生物体液,包含丰富的生物信息。常见的血液标本采集方法有针头穿刺、静脉留置针等。 2. 尿液标本采集 尿液是另一种常用的生物体液,反映了人体的代谢和排泄情况。尿液标本采集方法一般为清洁中段尿,避免采集首末尿。 3. 痰液标本采集 痰液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标本,可以通过咳出或者支气管镜等方法采集。 4. 组织标本采集 组织标本采集主要通过手术或穿刺等方法进行,用于病理学检查和诊断。 二、常见实验室检验项目 1. 血常规检验

血常规检验是检测血液中不同类型血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检测项目,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 2. 生化检验 生化检验主要检测血液中各种生化指标的浓度,常见的有血糖、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等。 3. 微生物学检验 微生物学检验主要用于检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等。 4. 免疫学检验 免疫学检验是检测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方法,包括抗体检测、免疫球蛋白测定等。 5. 检验标本的保存与运输 为确保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标本的保存和运输至关重要。常见的方法有冷藏、冷冻等。 三、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1.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指通过标本品质的控制、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的控制,确保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在实验室检验过程中保证质量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日常 质量控制、仪器校准与维护等。 四、临床应用与疾病诊断 1. 实验室诊断与疾病监测 实验室诊断在临床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辅助医生进行疾病的 诊断和监测,提供及时、准确的实验室检验结果。 2. 常见疾病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学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辅助诊断,例如血液系统病变、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等。 3. 新技术在实验室诊断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实验室诊断技术不断涌现,例如基因检测、分子诊断等。 结语 实验室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对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有着 重要的作用。通过了解实验室常用标本、检验项目以及质量控制与质 量保证等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验室诊断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价值。同时,结合临床实际,合理应用实验室检验结果,能够更好地 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和健康管理建议。

实验诊断学重点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绝对性增多 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和15岁以下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3、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 4、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值 5、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肿瘤(2)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 6、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 7、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 5%)时称为核左移 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8、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 9、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深紫红或紫黑色,谓之为~ 10、淋巴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11、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12、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 (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 (3)血小板分布异常 13、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4、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 发生的一类贫血。 15、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1)细胞体积 胞体逐渐大→小 (2)细胞质 量:少→多 染色:深蓝→浅染,甚至淡红 颗粒:无颗粒→嗜天青颗粒→特异性颗粒 (3)细胞核 大小:大→小 形态:规则→不规则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致密 核仁:有→无 核膜:不明显→明显 (4)细胞核/细胞质比例:大→小

实验诊断学重点概要详细版

临床意义:RBC及Hb增多: (1)相对性增多:血容量减少所致。严重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多汗、多尿等。(2)绝对性增多:多为缺氧引起EPO代偿性增加导致RBC增多,少数为EPO非代偿性增加或造血系统异常所致。 1)生理性增多:胎儿、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剧烈运动等。 2)病理性增多: 严重的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 异常Hb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RBC可达(7-10)×1012/L,Hb可达170-250 g/L,部分患者可进展为(CML);某些肿瘤和肾脏疾患可使EPO非代偿性增加导致RBC和Hb增多,如肾癌、肝癌、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临床意义:RBC及Hb减少: (1)生理性减少:3m-15y的儿童,比正常成人低10%-20%;妊娠中晚期及部分老年人。(2)病理性减少:各类贫血。 ***注:熟记RBC及Hb的参考值;贫血程度的分级(p67) 1、WBC计数 参考值: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 )×109/L; 6m-2y: (11-12 )×109/L WBC总数高于参考范围称WBC增多;WBC总数低于参考范围称WBC减少。 2、WBC分类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 ●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 ●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分叶核粒细胞 ●大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①核左移:PBC中不分叶粒细胞(中、晚幼、杆状核粒细胞)的比例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化脓性)、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 ②核右移:PBC中出现5叶以上分叶核粒细胞的比例超过3%时。 主要见于巨幼贫、应用抗代谢类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 异型淋巴细胞 正常人PBC中可出现<2%的异淋,实质为T淋巴细胞增生亢进所致。 可见于:1)感染:传单、流行性出血热。2)药物过敏。3)输血、血液透析及体外循环后。4)其他:免疫性疾病、粒细胞缺乏、放疗后。 Downey分型Ⅰ型:泡沫型Ⅱ型:不规则型Ⅲ型:幼稚型 中性粒细胞增多常伴有WBC总数的增多。 生理性增多

实验诊断学重点

简答题: 1、什么是管型、管型的形成条件? 答: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仲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管型的形成条件:①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T-H 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②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进蛋白变性聚集。③仍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出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时间形成管型,当其重新排尿时,已经形成的管型便随尿液排除。 2、什么是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答: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以及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等。 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或6-巯基嘌呤等。在炎症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说明预后不良。 3、渗出液、漏出液? 答:漏出液为非炎性积液,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清蛋白低于25g/L,常见于晚期肝硬化、重度营养不良等;②毛细血管内流体静脉压升高,常见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静脉血栓;③淋巴管阻塞,常见于丝虫病或肿瘤压迫等。 渗出液为炎性积液,炎症时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组织缺氧一级炎症介质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血液中大分子物质如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及各种细胞成分都能渗出血管壁。 4、肿瘤标志物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蛋白质类、糖类和酶类肿瘤标志物。 ①蛋白质类: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组织多肽抗原、前列腺特异抗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②糖类:癌抗原15-3、72-4、50、125、242,糖链抗原19-9。 ③酶类: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α-L-岩藻糖苷酶。 5、正常骨髓结构特点?(正常骨髓象?) 答:①骨髓增生活跃;②粒红比值正常(2~4:1);③粒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细胞的40%~60%),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④红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⑤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小儿可达40%)及单核细胞(一般<4%)的百分率、各阶段比例及形态均正常;⑥巨核细胞易看到,以产血小板型居多;⑦可见少量非造血细胞,如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 ⑧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6、骨髓细胞发育的特点? 答:1、细胞大小及外形 (1)大小:胞体由大到小,但巨核细胞相反。 (2)外形:圆形或卵圆形变为不规则形。 2、细胞浆 (1)量:从少到多。 (2)色:从深到浅。 (3)颗粒:从无到有,从非特异性颗粒到特异性颗粒。 3、细胞核 (1)大小:从大变小,巨核细胞相反。 (2)核形:圆形变为不规则形,红细胞核消失。

实验诊断学重点考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实验诊断学重点考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名词解释 1.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中性粒细胞核左移、中性粒细胞、核右移2.贫血、RDW、MCV、MCH、MCHC、溶血性贫血、血管外溶血 3.全能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粒红比例 4.内源凝血系统、外源凝血系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5.隐血试验、肉眼血尿、镜下血尿、蛋白尿、尿管型 6.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选择性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内生肌酐清除率、等渗尿、自由水清除率、肾小管性酸中毒 7.血清总蛋白、血清蛋白电泳、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8.高钾血症、低钾血症、标准碳酸氢盐、剩余碱、阴离子间隙 9.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 10.Tumor marker, TAA, TSA,AFP, ANA,RF,Westernblotting, ENA 11.性传播性疾病、医院感染、耐药性、MRS、PRSP、VRE、ESBL 选择题 1、在诊断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时,最没必要做的检测是 D A.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B.红细胞渗透脆性孵育试验 C.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D.异丙醇沉淀试验E.酸化甘油溶血试验 2、血细胞的发育过程中,下列那项不符合发育规律: C A. 细胞体积由大到小。 B. 细胞质由少到多。 C. 细胞核由小到大。 D. 细胞质由蓝到红。 E. 细胞核由松到紧。 3、正常骨髓象中,粒细胞系统一般可占有核细胞的: D A.10~30% B.20~40% C.30~50% D.40~60% E.50~70% 4、被称为中性粒细胞标志性酶是下列那一个细胞化学染色: E A.过氧化物酶染色(POX)。B.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 C.糖原染色(PAS)。D.非特异性酯酶染色(NSE)。E.特异性酯酶(SE)。 5、一患者骨髓象呈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值明显增高;粒细胞系极度增生,以中、晚幼粒细胞增多为主,粒细胞常见大小不一,核质发育失衡,和分裂象易见;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红细胞系受抑,巨核细胞及血小板增多。NAP活性明显减低。该患者可考虑 D A.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D.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E.以上都应该考虑 6、血浆APTT明显延长常做为 A A.内源凝血途径凝血异常筛选 B.外源凝血途径凝血异常筛选 C.共同凝血途径凝血异常筛选

实验诊断学重点

1.卡波环:在红细胞中出现的一种紫红色呈圆形或“8”字形红细线状环。有人认为该环是核膜的残留物,现认为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者是由于胞浆中的脂蛋白变性所致。 见于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 2.类白细胞反应:指机体对某些刺激产生的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红细胞,类似白血病的血象。这是一种暂时性和可逆性的反应,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逐渐消失。 3.C-肽:是胰岛素原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裂而成的与胰岛素等分子的肽类物。4.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全身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临床血栓-出血综合征。 5.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为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引起的慢性血管内溶血,常在睡眠时加重,可伴发作性血红蛋白尿和全血细胞减少症。D-二聚体: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分子标记物,在继发性纤溶时阳性或增高,而在原发性纤溶时不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6.胆酶分离:肝功能受损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LT升高显著。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多见于重症肝炎。 7.管型:它是尿液中的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8.浆膜腔积液:人体的胸腔、腹腔、心包腔统称为浆膜腔,在生理状态下,腔内有少量的液体,主要起润滑作用,在病理状态下,腔内有多量液体贮留,称为浆膜腔积液。9.镜下血尿:每个高倍镜视野下均见3个以上红细胞时,可确定为镜下血尿。 10.类风湿因子(RF):RF是由变性IgG刺激机体产生的一种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类风湿性疾病患者的血清或关节液内。 11.隐血试验:上消化道少量出血时,因红细胞已被消化液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显微镜下也不易查见红细胞,这种肉眼及显微镜均不能证明的微量血液称为隐血,而靠化学方法检出就称为隐血试验。 12.漏出液:为非炎症性积液。其形成的主要原因:(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2)毛细血管内液体静脉压升高。(3)淋巴管阻塞。 13.渗出液:为炎性积液。形成原因有:①感染性:由各种病原体引起;②非感染性:如外伤、化学性刺激③淋巴回流受阻:见于恶性肿瘤;④其他原因:可见于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外伤等。 14.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15.黏蛋白定性试验(Rivalta试验) :浆膜上皮细胞受炎症刺激分泌黏蛋白量增加,黏蛋白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其等电点为pH3~5,因此可在稀醋酸溶液中析出,产生白色沉淀。漏出液黏蛋白含量很少,多为阴性反应,渗出液中因含有大量黏蛋白,多呈阳性反应。 16.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而骨髓的代偿造血功能不足以补偿其损耗时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17.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浆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 18.黄疸血清胆红素(u mol/L)尿液检查粪便检查类型 TB CB UCB CB/TB 颜色尿胆原尿胆红素颜色粪胆原粪胆素正常人 <17.1 <6.8 <10.2 0.2-0.4 浅黄 1:20阴性阴性黄褐正常溶血性黄疸 <85.5 正常或轻度增显著增加 <0.2 加深强阴性阴性加深增加肝细胞性黄疸 17.1-171 中度增加中度增加 0.2-0.5 加深

实验诊断学重点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 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 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象。( 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 答:病理性增快可见于:①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②组织损伤及坏死: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③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④高球蛋白血症。⑤贫血。 ⑥高胆固醇血症。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3.试述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答: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等;2)严重的组织损伤,如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3)急性溶血;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5)急性中毒,如代谢性中毒或化学性药物中毒;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 4.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中性粒细胞核象是指粒细胞核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正常人周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但可见到少量杆状核粒细胞(1%-5%),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是指外周血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超过5%,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的粒细胞。常见于化脓性感染,基辛溶血,急性失血及急性中毒等。核左移可伴白

实验诊断学 总结笔记

一、实验诊断学概论及质控 (一)检验全过程质量控制 1.分析前质量控制 分析前过程是指从医生开出检验医嘱开始,到实验室收到标本这一阶段,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及标本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分析前过程大部分由医生、护士、护理人员在实验室以外完成. (1)实验的准确性受下列因素干扰/影响: ①标本因素:全血、血浆、血清、体液等。 ②生理因素:年龄、性别、饮食、运动、服用药物、应激状态等. i.昼夜周期变化举例: 清晨:皮质醇↑、ACTH↑、血清铁↑、胆红素↑ 入睡时:生长激素高峰,皮质醇最低 午夜:蛋白质最低 垂体激素:多在入睡1~2小时开始升高,在睡眠的中段达高峰 ii.月周期变化 性激素:女性按月经周期而变化 胆固醇:月经前高,排卵时最低 纤维蛋白原:月经前增高 iii.长周期影响 维生素 D夏天高,冬天低 副甲状腺激素、钙有轻度的相同变化 ③运动因素 长期运动可导致:CK↑,AST↑,LDH ↑,尿酸↑(男性,可能因排泄减少),内分泌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泌乳素、性激素) (停止运动后数日可恢复正常) ④饮食因素 ⑤药物因素 药物对血、尿等成分及试验结果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2.分析中质量控制 3. 分析后质量控制 (二)检验结果的临床评价(流病学过) 1.确立金标准 2.诊断方法的对比 3.列出四格表 4.诊断性实验的评价 真实性、精确性、实用性(诊断效果、成本-效益) (三)循证实验医学的概述 二、循证实验医学(evidence based laboratory medicine,EBLM):是根据临床应用的经验和当今研究的最佳证据,结合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 合理明确评估和应用实验室检验项目和检验结果,使病人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临床一般检验与疾病 (一)血液 1.血液常规检验 (1)红细胞参数 ①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 ②红细胞比容的测定(Hematocrit,HCT) 男性:42~49%,女性:37~48% ③红细胞平均值参数MCV、MCH、MCHC——用于贫血的形态学诊断 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80-10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27-34pg

实验诊断学重点

血液检查 1、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低于参考值低限,通常称为贫血 2、RBC病理性↓的意义: (1)生成不足:a造血原料不足: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b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c慢性病性贫血:恶性肿瘤晚期、慢性肾病。 (2)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 (3)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3、贫血的3个诊断指标:Hb、RBC、Hct 四个鉴别诊断指标:MVC、MCH、MCHC、RDW 4、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性(离散程度)的参数。RDW能直接、客观、及时地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程度。 临床:缺铁性贫血----RDW升高地中海贫血-----RDW正常 5、网织红细胞(Ret):是晚幼红细胞脱核介于晚幼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临床:溶血性贫血及失血性贫血Ret多↑↑ 6、红细胞沉降率(ESR):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即血沉。(一定条件:a血沉管:直立b一定时间:1小时c一定温度:室温25℃) 临床:结核、风湿、肿瘤。 7、中性粒细胞(N)病理性升高:细菌感染、创伤、中毒、溶血出血及肿瘤。 8、N病理性降低:病毒感染、脾亢、血液病、自身免疫病及药物理化作用。 9、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增多(>5%),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见于严重感染。 10、核右移:正常人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者为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5叶核及以上者大于3%,或多数为4~5叶核,称为核右移。见于巨幼贫。 11、嗜算性粒细胞(E)↑:变态反应性疾病(哮喘、荨麻疹) 寄生虫病(蛔虫病、血吸虫病) 12、淋巴细胞的病理变化 (1)病理性相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2)病理性绝对↑:病毒疾病及结核病 13、异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受病毒等因素刺激增生亢进而形成的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简称异淋。

实验诊断学重点

血液检查 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低于参考值低限,通常称为贫血 RBC病理性↓的意义: 生成不足:a造血原料不足: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b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c慢性病性贫血:恶性肿瘤晚期、慢性肾病。 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 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贫血的3个诊断指标:Hb、RBC、Hct 四个鉴别诊断指标:MVC、MCH、MCHC、RDW 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性(离散程度)的参数。RDW能直接、客观、及时地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程度。 临床:缺铁性贫血----RDW升高地中海贫血-----RDW正常 网织红细胞(Ret):是晚幼红细胞脱核介于晚幼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临床:溶血性贫血及失血性贫血Ret多↑↑ 红细胞沉降率(ESR):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即血沉。(一定条件:a血沉管:直立b一定时间:1小时c一定温度:室温25℃) 临床:结核、风湿、肿瘤。 中性粒细胞(N)病理性升高:细菌感染、创伤、中毒、溶血出血及肿瘤。 N病理性降低:病毒感染、脾亢、血液病、自身免疫病及药物理化作用。 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增多(>5%),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见于严重感染。核右移:正常人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者为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5叶核及以上者大于3%,或多数为4~5叶核,称为核右移。见于巨幼贫。 嗜算性粒细胞(E)↑:变态反应性疾病(哮喘、荨麻疹) 寄生虫病(蛔虫病、血吸虫病) 淋巴细胞的病理变化 病理性相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病理性绝对↑:病毒疾病及结核病 异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受病毒等因素刺激增生亢进而形成的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简称异淋。 临床:异淋↑常见于传单等病毒感染性疾病。 血管壁检查 毛细血管抵抗力实验(CRT),又称束臂实验 临床:a毛细血管壁异常:维生素C缺乏症、血管性紫癜 B血小板异常:血小板无力症、特发性血小板降低性紫癜(ITP) 出血时间(BT):用出血时间测定器在前臂皮肤上造成一个“标准”创口,记录出血自然停止所需时间。 临床:ab同CRT;c凝血因子异常:血管性血友病(vWD) 血小板↓ 生产↓,见于再障、白血病等 破坏或消耗↑见于ITP、DIC等 分布异常见于脾肿大、血液稀释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7℃,在血浆中加入活化剂和部分凝血活酶,而后加入Ca2+,从加入Ca2+到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称为APTT。 意义: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最常用的筛选试验;除PF3、Ca2+外的内源性凝血系统因子缺乏,均可延长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37℃,在血浆中加入组织凝血活酶,而后加入Ca2+,从加入Ca2+到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称为PT。 意义:PT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常用的筛选试验;除Ⅲ、Ca2+外的外源性凝血系统因子缺乏,均可导致PT延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在纤溶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生的一系列肽链碎片的总称。 意义:FDP↑是体内纤溶亢进的标志;不能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 血浆D--二聚体(DD):继发性纤溶的标志;溶栓治疗的监测指标;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之一。 19、出血性疾病常见原因 血管壁异常血小板异常凝血因子异常抗凝物质增多纤溶亢进

《实验诊断学》复习要点 考试重点

实验诊断学复习重点 1、有核红细胞: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中,外周血涂片除在新生儿可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主要见于:(1)各种溶血性贫血;(2)红白血病;(3)髓外造血,如骨髓纤维化;(4)其他,如骨转移癌,严重缺氧等。 2、小红细胞:直径<6µm,如缺铁性贫血。 大红细胞:直径>10µm,如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3、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经染色后细胞内呈现蓝色的网织状而得名 4、红细胞增多症: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高于参考值的高限。 按病因分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 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所引起。生理性增多见于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如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肾胚胎癌等(2)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5、健康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 6、什么是血沉? 血沉: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与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有关。 正常值:男0-15/1h末女0-20/1h末 7、白细胞最多组成部分是中性粒细胞 8、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情况: 1)急性感染, 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 3)急性大出血, 4)急性中毒, 5)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9、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情况: 1)感染,2)血液系统疾病,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5)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实验诊断学》笔记重点知识总结

实验诊断学 第一章、血液学 1、红细胞(RBC)计数(选择) 【参考值】成年男子:4.0-5.5 成年女子:3.5-4.0 新生儿:6.0-7.0 临床意义: (1)生理上:新生儿、气压降低、精神因素、剧烈运动、年龄与性别差异、妊娠 (2)病理上:1)RBC↓:贫血 A.急、慢性RBC丢失过多; B.RBC寿命↓:溶血; C.造血原料不足; D.骨髓造血能力↓。 2)RBC↑:A. 原发性RBC↑:骨髓增生性疾病; B.继发性RBC↑:机体缺氧; C.相对性RBC↑:体内水分丢失。 2、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低于参考值底线。 以血红蛋白(Hb)为标准:成年男子HGB<120g/L,成年女子HGB<110g/L 轻度:90——110(120) 中度:60——90 重度:30——60 3、网积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有嗜碱性物质(RNA),是表明骨髓造血能力的指标。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的临床意义: (1)反应骨髓造血能力:1)增多:表示骨髓造血能力旺盛, 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 2)减少:表示骨髓造血能力低下, 再生性障碍、白血病。 (2)贫血疗效观察; (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4、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率,沉降速率和红细胞本身、血浆成分相关,后者为主要因素。 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 1)生理上:老人、儿童、孕妇。 2)病理上:炎症、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 高球蛋白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5、血细胞比容(PCV):又称“血细胞压积”,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比值。 临床意义:增高:血液浓缩; 减少:贫血。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指每L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克数),用g/L表示。 7、粒红比例:是指粒细胞系的百分数÷有核红细胞系的百分数所得的比值, 正常值为(2—4):1。

临床《实验诊断学》大题(总)重点知识总结

实验诊断学 1.何为AFP?AFP的临床检测意义。 答:AFP——甲胎蛋白,是在胎儿早期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出生后逐渐消失,当肝细胞或生殖腺胚胎组织恶变时,有关基因重新被激活而使AFP重新开始合成,使血中AFP含量 增高。它的检测对诊断肝癌有重要的价值。 临床意义: (1)血清中AFP≥300时,对诊断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生殖腺胚胎癌(睾丸癌、卵巢癌、畸胎瘤)胃癌、胰腺癌时,AFP含量也升高; (3)病毒性肝炎、肝硬化AFP含量也升高; (4)妊娠时特别是7—8个月时,AFP含量达高峰。 2.试述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漏出液渗出液 原因非炎症所致炎症、肿瘤等 外观淡黄、浆液性不定,可为血性、、脓性、乳靡性 透明度透明或微混多混浊 比重低于1.018 高于1.018 凝固不自凝能自凝 粘蛋白定性<25g/L >30 g/L 葡萄糖定量与血糖接近低于血糖 细胞计数<100×106/ L >500×106/ L 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根据病因,分别以中性或淋巴细胞为主 细菌学检查阴性可找到病原菌 3.简述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答:主要是乙肝 (1)H BSAg:阳性,见于乙肝潜伏期,发病时达到高峰,常被作为传染性标志之一。 (2)H BSAb:表明机体有一定免疫力。 (3)H BeAg:阳性,表明乙肝处于活动期,有较强的传染性。 (4)H beAb:阳性,表示大部分乙肝病毒被消除,复制减少,传染性减低。 (5)H BcAg:阳性,表示复制活跃,传染性强,预后较差。 (6)H bcIgM:阳性表明新近感染或复发初始。 4.血清前清蛋白检测有哪些临床意义? 答:(1)降低:见于:①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晚期恶性肿瘤 ②肝胆系统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胆汁淤积性黄疸 对早期肝炎、急性重症肝炎有特殊诊断价值 (2)增高:见于Hodgkin病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

1.实验诊断: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2.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3.参考值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标准差即为--。 4.危急值:是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理,称之为危急值。 5.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6.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时。 7.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 8.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9.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故称棒状小体。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棒状小体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有重要价值。 10.异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受病毒等因素刺激增生亢进而形成的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简称异淋。临床:异淋↑常见于传单等病毒感染性疾病。 11.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12.网织红细胞: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而得名。 13.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14.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实验诊断学重点电子版

简答题: 1、什么是管型、管型(de)形成条件 答: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仲凝固而成(de)圆柱形蛋白聚体.管型(de)形成条件:①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de)T-H 糖蛋白是构成管型(de)基质.②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de)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de)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进蛋白变性聚集. ③仍存在可交替使用(de)肾单位,出于休息状态(de)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时间形成管型,当其重新排尿时,已经形成(de)管型便随尿液排除. 2、什么是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答: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de)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以及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等. 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或6-巯基嘌呤等.在炎症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说明预后不良. 3、渗出液、漏出液 答:漏出液为非炎性积液,其形成(de)主要原因有: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清蛋白低于25g/L,常见于晚期肝硬化、重度营养不良等;②毛细血管内流体静脉压升高,常见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静脉血栓;③淋巴管阻塞,常见于丝虫病或肿瘤压迫等.

渗出液为炎性积液,炎症时由于病原微生物(de)毒素、组织缺氧一级炎症介质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血液中大分子物质如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及各种细胞成分都能渗出血管壁. 4、肿瘤标志物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蛋白质类、糖类和酶类肿瘤标志物. ①蛋白质类: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组织多肽抗原、前列腺特异抗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②糖类:癌抗原15-3、72-4、50、125、242,糖链抗原19-9. ③酶类: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α-L-岩藻糖苷酶. 5、正常骨髓结构特点(正常骨髓象) 答:①骨髓增生活跃;②粒红比值正常(2~4:1);③粒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细胞(de)40%~60%),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④红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细胞(de)20%左右),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⑤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de)20%,小儿可达40%)及单核细胞(一般<4%)(de)百分率、各阶段比例及形态均正常;⑥巨核细胞易看到,以产血小板型居多;⑦可见少量非造血细胞,如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⑧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6、骨髓细胞发育(de)特点 答:1、细胞大小及外形 (1)大小:胞体由大到小,但巨核细胞相反. (2)外形:圆形或卵圆形变为不规则形. 2、细胞浆

实验诊断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考试前复习用

1、网织红细胞参考值 成人:0.005~0.015〔0.5~1.5%〕 新生儿:0.03 ~0.06〔3~6%〕 绝对值:24~84×109 / L 2、溶血性贫血 是RBC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所引起的一组贫血。属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3、血细胞的开展规律 原始→成熟 [ 胞体]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 胞浆] 量:少→多 染色:深蓝→浅蓝→浅红 颗粒:无→有,非特异性→特异性 [ 胞核]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核型:规那么→不规那么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密集→紧缩成块 核仁:有→无 核膜:不明显→明显 [ 核浆比]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4、粒红比值的定义: 粒细胞系统各阶段总和与有核红细胞系统(成熟红细胞除外) 总和之比。 正常值:2~4 : 1 5、造血干细胞 既可产生和自己功能一样的细胞,又能产生造血祖细胞及各种不同系列的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的特点: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能力 6、骨髓增生程度的分级 临床意义:〔1-10%〕〔0.5-1%〕〔<0.5%〕

增生极度活泼:亢进 增生明显活泼:旺盛 增生活泼:根本正常 增生减低:减低 增生极度减低:衰竭 7、骨髓各细胞比例: 名称比例〔%〕 粒细胞系统40-60 红细胞系统20 淋巴细胞系统20 单核细胞系统<4 浆细胞系统<2 巨核细胞系统7-35个/L 8、尿液比重 参考值: 成人在1.015 - 1.025间,晨尿一般大于1.020 临床意义: 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失水等肾血流灌注缺乏。 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尿崩症。假设持续固定在1.010左右,提示肾实质严重损害。 9、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 10、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用系统学理论对实验全过程进展分析,找出影响实验结果的各个环节,制定措施加以控制11 参考值围 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某工程检测所得的值;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即为参考值围。 12 医学决定水平〔Medicine decide level ,MDL〕是指不同于参考值的另一些 限值,通过观察测定值是否高于或低于这些限值,可在疾病的诊断中起排除或确认的作用,或对某些疾病进展分级或分类,或对预后作出估计,以提示医师在临床上采取何种处理方式或决定采取某种治疗措施等等。 13 白细胞计数分类和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

实验诊断学最新重点概要总结

第一章临床血液学检测(9分) 临床意义:RBC及Hb增多: (1)相对性增多:血容量减少所致。严重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多汗、多尿等。(2)绝对性增多:多为缺氧引起EPO代偿性增加导致RBC增多,少数为EPO非代偿性增加或造血系统异常所致。 1)生理性增多:胎儿、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剧烈运动等。 2)病理性增多: 严重的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 异常Hb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RBC可达(7-10)×1012/L,Hb可达170-250 g/L,部分患者可进展为(CML);某些肿瘤和肾脏疾患可使EPO非代偿性增加导致RBC和Hb增多,如肾癌、肝癌、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临床意义:RBC及Hb减少: (1)生理性减少:3m-15y的儿童,比正常成人低10%-20%;妊娠中晚期及部分老年人。(2)病理性减少:各类贫血。 ***注:熟记RBC及Hb的参考值;贫血程度的分级(p67) 1、WBC计数 参考值: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 )×109/L; 6m-2y: (11-12 )×109/L WBC总数高于参考范围称WBC增多;WBC总数低于参考范围称WBC减少。 2、WBC分类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 ●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 ●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分叶核粒细胞 ●大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①核左移:PBC中不分叶粒细胞(中、晚幼、杆状核粒细胞)的比例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化脓性)、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 ②核右移:PBC中出现5叶以上分叶核粒细胞的比例超过3%时。 主要见于巨幼贫、应用抗代谢类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 异型淋巴细胞 正常人PBC中可出现<2%的异淋,实质为T淋巴细胞增生亢进所致。 可见于:1)感染:传单、流行性出血热。2)药物过敏。3)输血、血液透析及体外循环后。4)其他:免疫性疾病、粒细胞缺乏、放疗后。 Downey分型Ⅰ型:泡沫型Ⅱ型:不规则型Ⅲ型:幼稚型 中性粒细胞增多常伴有WBC总数的增多。

实验诊断学总结(共55页)

实验(shíyàn)诊断学总结 第一章总论(zǒnɡ lùn) 概念(gàiniàn) [1]临床检验:以离体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为标本,通过试剂、仪器等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的 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最终得到可靠的检测结果或数据。 [2]实验诊断:通过临床检验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作的临床医学活动。 [3]床边检验:在病人医疗现场进行的临床检验。 [4]参考值或参考范围: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参考范围是指所有抽 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5]质量控制:为保证临床检验结果质量(满足医生/客户要求)而采取的一系列检查、控制手段 第二章血液检查Examination of Blood 一、血液:不断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直接或间接参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及维持人体内、外环境间的平衡,完成各项生理功能活动。 二、1. 血液有形成分的组成 血细胞占全血40~50%,称之有形成分 1.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2.红细胞 (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 3.血小板 三.血液一般检查General Examination of Blood(血常规) 1、一些缩写 Erythrocyte count (RBC) 红细胞计数 Hemoglobin determination (Hb) 血红蛋白测定 Leukocyte count (WBC) 白细胞计数 Differential leukocyte count白细胞分类 Platelet count ( PLT) 血小板计数 新生儿特点:红、白细胞都比成人高,红细胞呈“生理性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表现,白细胞呈感染的表现(粒细胞增高并左移) 2、红细胞计数 Erythrocyte Count 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法 操作: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作 200 倍稀释,滴入血细胞计数板中静止 1-2 min,于高倍镜下计数 5 个中方格红细胞总数,经换算即得每升血液中血红细胞数。 公式:RBC/L= 5个中方格总数×5×10´200×106 报告格式: Δ.ΔΔ×1012/L 3.81×1012 /L 参考值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