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类比学习法案例及其需要注意的问题

数学中类比学习法案例及其需要注意的问题
数学中类比学习法案例及其需要注意的问题

数学中类比学习法案例及其需要注意的问题

摘要:类比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巧用类比学习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不仅如此,类比还有发现新知识的作用,多用于猜想和发现新命题。但类比也应该注意类比的对象、方向、技巧和范围。文章从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出发,以人教版A 版数学教材为依托,论述了类比学习法的几个经典案例和类比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类比;反思;猜想;案例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有着极其严谨的逻辑性、科学性、系统性。数学知识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如果能在不同的知识间建立一个强大的网络体系,用知识间的相似性掌握不同的知识,将对数学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这期间的方法就是类比。巧用类比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超越一般思维的知识,会对未知世界作出重要的预测。所谓的类比就是通过对两个研究对象的比较,根据它们在某些方面(属性、关系、特征、形式等)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一种推理方法;也可以将类比理解为根据两个对象具有某些相同的属性而推出当其中一个对象具有一个性质时,另一对象也具有同样的或者相似的性质的一种推理方法。用波利亚的话来说就是,“类比是某种类型的相似性,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要确定的和更概念性的相似。”

【案例一】中点坐标公式

1、1维时的中点坐标公式

x 轴上有两个点21x x 、,则它们的中点是2

21x x +。如1和3在数轴上的中点是2,算法是2

312+=。 2、2维时的中点坐标公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点坐标分别为:),(11y x A 、),(22y x B ,则它们

的中点),(00y x C 的算法是2210x x x +=,22

1

0y y y +=。

3、3维时的中点坐标公式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点坐标分别为:),,(111z y x A 、),,(222z y x B ,则它们的中点),,(000z y x C 的算法是221

0x x x +=,221

0y y y +=,22

1

0z z z +=。

【反思】中点坐标公式在3个维度中的形式都一样,即中点的坐标都是两端点“坐标值”的算术平均值。基于此,可以类比猜想更高维度的中点坐标公式。

【类比】

4、n 维时的中点坐标公式

在n 维坐标系中,已知两点坐标分别为:),,,(21n a a a A 、),,,(21n b b b B ,则它们的中点),,,(21n c c c C 的算法是2i

i

i b a c +=),,2,1(n i =。

【案例二】中点公式的向量形式 1、2维时线段中点公式(平面向量的中点公式)

如图1,在ABC ?中,D 是AB 边上的中点,则有

)(21

+=

【证明】D 是BC 的中点,21=∴, 又-= ,

(

21

)(2121

=-+=+=+=∴【类比】

2、3维时线段中点公式(空间向量的中点公式)

如图2,在三棱锥BCD A -中,点E 是面BCD )(31

AD AC AB AE ++= 【证明】连接BE 并延长交DC 于F , E 是三角形BCD 的重心, F ∴是DC 的中点,由前可知)(21

+=,

又AB AC BC -= ,AB AD BD -=,BF BE 32=

, ).(31)(3

1)(3

132AB AD AB AC AB ++=-+-+=++=+=+=∴

【反思】3维情形下的线段中点公式和2维情形下的线段中点公式相似,3维中的“重心”类比于2维中的“中点”,2维中的目标向量是平面基底的2

1,3维中的目标向量是空间基底的3

1,基于此,可以类比猜想n 维情形下的线段中点公式。

【类比】

3、n 维时线段中点公式(高维空间向量的中点公式)

类比3维时的情形,首先我们先定义一个“超平面”,超平面是在3维及其以上的空间中存在的平面,设P 是超平面n A A A 21的“超重心”(类比于三角形的重心),O 点是超平面n A A A 21所对应的顶点,则和2维、3维时的情形相类似,有)(121n OA OA OA n

++=. 【案例三】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1、1维坐标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如图3,在x 轴上有两点B A 、,它们所对应的数值分别是21x x 、,则B A 、两点间的距离为12x x d AB -=.

2、2维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B A 、,它们所对应的坐标分别是),(),(2211y x y x 、,则B A 、两点间的距离为212212)()(y y x x d AB -+-=.

【反思】类比2维中的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知,1维中的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写为21212)(x x x x d AB -=-=,那么2维中的距离公式相当于是在1维的基础上在公式中的根号下多加了一个平方式,这个式子正是2维情形中已知点的另

一坐标差的平方,由此可直接类比猜想3维中的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如下。 3、3维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B A 、,它们所对应的坐标分别是),,(),,(222111z y x z y x 、,则B A 、两点间的距离为

【类比】

4、n 维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在n 维空间坐标系中有两点B A 、,它们所对应的坐标分别是),,(),,(2121n n y y y x x x 、,则B A 、两点间的距离为

2222211)()()(n n AB x y x y x y d -+-+-=

【案例四】对称问题

1、数1和3关于2对称(常值函数的对称)

将1、3、2看成是三个常值函数,即1=y 、2=y 、3=y ,便有常值函数的对称,函数1=y 和函数3=y 关于函数2=y 对称。

2、一般函数的对称

如果函数)(x f 满足)()(x b f x a f -=+,则)(x f 的图象关于直线2b a x +=

对称。

【反思】这种对称就好比是两个点x a +和x b -关于其中点

2b a +对称一样。既然任意两个自变量x a +和x b -关于点

2b a +对称,那么整个函数的图象就关于直线2

b a x +=对称。 3、等差数列的等差中项

如果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那么它的任意连续三项满足:212+++=n n n a a a ,意思是1+n a 是n a 和2+n a 的等差中项,于是有2

21+++=n n n a a a 。 【反思】等差数列的项的对称就是两个函数值n a 和2+n a 关于另一函数值1+n a 的对称,这和数1、3关于2对称的道理是一样的,都属于点关于点的对称。 212212212)()()(z z y y x x d AB -+-+-=

【类比】

4、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

平面内的一点P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P 满足:点P 和点'P 的中点0P 在直线l 上,且直线'PP 与直线l 相互垂直。

5、点关于平面的对称点

空间中的一点P 关于平面α的对称点'P 满足:点P 和点'P 的中点0P 在平面α内,且直线'PP 与直线α相互垂直。

6、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直线

平面内的一条直线1l 关于直线0l 的对称直线2l 满足:如果1l ∥0l ,那么2l 在0l 的另一侧,且2l ∥0l ,2l 到0l 的距离2d 等于1l 到0l 的距离1d ;如果A l l =?01,那么2l 也过点A ,且2l 与0l 的夹角2θ等于1l 与0l 的夹角1θ。

7、直线关于平面的对称直线

空间中的任意一条直线1l 关于平面α的对称直线2l 满足:如果1l ∥α,那么2l 在α的另一侧,且2l ∥1l ,2l 与1l 确定的平面β垂直于平面α,2l 到α的距离2d 等于1l 到α的距离1d ;如果A l =?α1,那么2l 也过点A ,且2l 与1l 所确定的平面β垂直于平面α,2l 与α的夹角2θ等于1l 与α的夹角1θ;特别地,如果α⊥1l ,那么1l 关于平面α的对称直线依然是1l 。

8、平面关于平面的对称平面

空间中的任意一个平面1α关于平面α的对称平面2α满足:如果1α∥α,那么2α在α的另一侧,且2α∥α,2α到α的距离2d 等于1α到α的距离1d ;如果l =?αα1,那么2α也过直线l ,且2α与α的夹角2θ等于1α与α的夹角1θ;特别地,如果αα⊥1,那么1α关于平面α的对称平面依然是1α。

9、平面几何图形关于直线的对称图形

平面几何图形C 关于直线l 的对称图形'C 满足:'C 和C 全等,'C 和C 在直线

l 的两侧,且C 上任意一点P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P 在'C 上。

10、空间几何体关于平面的对称几何体

空间几何体E 关于平面α的对称几何体'E 满足:'E 和E 全等,'E 和E 在平面α的两侧,且E 上任意一点P 关于平面α的对称点'P 在'E 上。

【案例五】方程与方程组思想

1、函数求解析式问题

例 (1)已知23)1(2)(+=-x x

f x f ,求)(x f 。 (2)已知)1(2)(2)(3+=-+x x f x f ,求)(x f 。

【反思】以上两个求函数解析式的问题,都是只给了一个式子,式子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函数值,其中两个自变量要么互为倒数,要么互为相反数。此时,可以分别在题目所给式子中以

x

1和x -代换x ,就会分别再产生一个式子,将新得的式子和原式联立成方程组,分别将)(x f 和)1(x f 、)(x f 和)(x f -看成是方程组的两个未知量,利用解方程组的办法就可以将)(x f 的解析式求出。

2、向量求坐标问题

例(2013常州期末调研)已知向量,满足)4,2(2-=+b a ,)16,8(3-=-b a ,则向量a ,b 的夹角的大小为 。 【解析】设),(11y x =,),(22y x =,则)4,2()2,2(22121-=++=+y y x x ,{22422121=+-=+∴x x y y ,同理得:{8

31632121-=-=-x x y y ,解得:{2

411-==x y ,{2

422=-=x y , -=∴,故、的夹角为π。

【反思】推广的方程组思想

方程和方程组的思想是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程(组)中的未知数可以是一些字母,也可以是其他的一些未知量,如函数、向量等,如上面的例题还可以如下求解。

【另解】将a 和b 看成是两个未知量,联立a 和b 的方程组得:

{)

4,2(2)16,8(3-=+-=-b a b a ,将第二式乘以2和第一式相加得,)28,14(7-=a ,)4,2(-=∴,代入第二式得)4,2(-=,于是-=,故、的夹角为π。

3、关于方程的复数根

例(2012湖北高考题)方程01362=++x x 的一个根是 ( )

i A 23-+、 i B 23+、 i C 32+-、 i D 32+、

【反思】关于此方程根的求解可以直接用公式,利用i ±=-1解决,也可以通过配方,还可以设出复数形式的根后直接带入求解,甚至可以直接代入答案进行验证,总之,都是体现了方程的思想。

【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类比能给我们指明探究问题的方向和思路,甚至能引出一些新的成果,但类比也不是万能的,类比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运用类比的时候必须要明确类比的对象、确定类比的方向、把握类比的技巧、注意类比的范围等。

一、明确类比的对象

类比需要注意的首要问题是类比的对象,如一维和二维的类比,低维和高维的类比,中点和重心的类比,面积和体积的类比,平面和空间的类比等。对象不明的类比是盲目的,甚至是错误的,如将三角形的面积和三棱锥的侧面积类比就不大合适,公式也没有可借鉴性和推广性,但换作将三角形的面积和三棱锥的体积进行类比,就大有意义。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a ah S 21=

(a h 是a 边上的高),三棱锥的体积公式为:Sh V 3

1=(h 是面积S 所对应的高)。此处2维的三角形和3维的三棱锥进行了类比,2维的边长和3维的面积进行了类比,2维的面积和3维的体积进行了类比,2维公式中的21和3维公式中的3

1进行了类比,对象明确,类比正确。倘若类比对象有误,那类比的结果也会有误,如向量模的平方与向量

自身的平方相等,但复数不然,即),(b a =,222b a +==,但

bi a z +=,2

2z z ≠,所以不能将向量和复数进行类比。

二、确定类比的方向

类比的对象明确之后,就要确定类比的方向,是纵向的类比还是横向的类比,

是计算的类比还是方法的类比。如2维中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满足勾股定理:

222c b a =+(a 、b 是直角边,c 是斜边)

,类比2维中的直角三角形, 3维中有类似的结论:在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两两相互垂直的三棱锥中,

2232221S S S S =++(321S S S 、、分别是三个侧面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S 是斜三角形的面积)。此处类比对象明确之后,就是计算的类比,是2维中的平方类比3维中的立方呢还是类比3维中的平方呢,这需要通过特例的计算进行验证,最后类比为一般情形时要做严格的证明。方法类比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复数除法运算中的分母实数化,类比实数除法运算中的分母有理化等。

三、把握类比的技巧

数学中的类比是讲求技巧的,有的时候类比是手到擒来,顺藤摸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同理,但有的时候类比是不好把握的,需要找到一些关键点,这就需要我们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就是所谓的类比技巧。如在证明式子n n

n tan cos )1cos(1sin 3cos 2cos 1sin 2cos 1cos 1sin 1cos 0cos 1sin =-+++ 的时候,可类比n n )1(1431321211-++?+?+? 求和的时候将通项n n )1(1-裂项为n

n 111--进而求和,此时可以考虑将待证式子左边的通项n

n cos )1cos(1sin -进行裂项,但由于分子是一个定值,于是对分子这个定值需要改写,故

n n n n n n cos )1cos()]1(sin[cos )1cos(1sin ---=- )1tan(tan cos )1cos()1sin(cos )1cos(sin --=----=n n n

n n n n n ,这样类比之后原式是很容易得证的。

四、注意类比的范围

恰当运用类比可以得到很多的结论,提出很多的猜想,但类比必须注意范围,在新的对象中,类比的结果一定要做出范围的限制或延伸,不注意范围的类比是一种雾里花、水中月,明明有一点结果,但就是不能实际而广泛的应用。如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类比时,等差数列有性质“若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

则n S 、n n S S -2、n n S S 23-成等差数列”,误以为等比数列{}n b 的前n 项和n T 也有

类似的性质。事实上,n T 、n n T T -2、n n T T 23-未必成等比数列,例如,当公比1

-=q 且n 为偶数时,n T 、n n T T -2、n n T T 23-不成等比数列;但当1-≠q 或n 为奇数时,n T 、n n T T -2、n n T T 23-仍成等比数列,所以我们在类比的时候有必要对公比q 或者项数n 做一限制。

参考文献:

[1] 叶立军.关于实施新课程标准问题及对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

[2] 江文汇.关于高中数学必修模块教学顺序的建议[J].内蒙古教育.2011(2).

[3] 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4] 丁尔升.现代数学课程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270.

[5] 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6] 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 任志鸿.志鸿优化十年高考分类解析与应试策略.海南:南方出版社,2013.1

[8] 课程教材研究所.教师教学用书选修1-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5

[9] 课程教材研究所.数学选修1-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7

[10] 杜志建.金考卷特快专递.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5.3

初中数学教学疑难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疑难问题 问题一:关于计算器的使用 数学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运算能力的培养。但在七上就开始学习了计算器的使用,很多同学对有理数的运算和后面的实数的运算就都使用计算器来进行,这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很多学生有的连简单的加减乘除都使用计算器,但是实数的很多运算不使用计算器,又得不出答案,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计算器,什么情况下不准使用计算器呢?这一点老师很难把握。计算器的使用给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在七上就使用计算器,是不是学生手头的运算能力有小学的水平就可以了?(潘树峰提供) 问题二:关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因此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引入课堂。但是,有些内容过于简单,不需要合作学习学生也能回答,书本把它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那么合作学习还有必要吗?还有合作学习跟小组讨论有什么区别呢?另外,在“小组学习”中还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有些学生就是不配合,合作讨论时乘机讲话,提不出什么问题,解决不了问题,形式上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讨论很热闹,但实际上课堂中缺乏有效的交往和互动。教师该如何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呢?教师对活动如何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及时引导呢?在汇报讨论结果时,优秀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往往代替了组内其他同学的意见,而那些性格内向、胆子较小或学习落后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少,这样会造成两极分化。还有在合作的时间上也很难把握,有的问题展开讨论需要很长时间,草草收场,达不到所需要的效果,时间过长又怕影响上课内容与任务完不成,那么该怎样来控制合作讨论的时间呢?(潘树峰提供) 问题三:课本例题怎么用? 课本例题一般没有思路分析过程,解题步骤也是比较精练的,需要教师作进一步的剖析,所以我会让学生自己先阅读,同时把题目抄到黑板上,再进行深入分析。但遗憾的是我发现,有很多学生并没有认真听我的思路分析并回答我的提问,而是有口无心的照搬照读课本,甚至答非所问。还有些学生因为能看懂,索性不听。所以难以达到《数学教学建议》中提到例题教学要求。(关注过程,促进内化: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分析题意寻求解体题思路的过程,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潘树峰提供) 问题四:如何解决教学内容增多与课时不足的矛盾?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展开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使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水平。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一、教学构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因为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实行探索、发现,在理解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展开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使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水平。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准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点,提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水平。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2.联想: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能够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能够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能够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能够用简便方法。)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实行导入,先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实行推导,从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新的知识实

用旋转法………作辅助线证明平面几何题

用旋转法………作辅助线证明平面几何题 旋转法就是在图形具有等邻边特征时,可以把图形的某部分绕等邻边的公共端点,旋转另一位置的引辅助线的方法。 1、旋转方法主要用途是把分散的元素通过旋转集中起来,从而为证题创造必要的条 件。 2、旋转时要注意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的大小(三要素:中心、方向、大小); 3、旋转方法常用于竺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及正方形等图形中。 例1: 例2 已知,在Rt ABC中 B=AC;∠BAC=90?; D为BC边上任意一点,求证:2AD2=BD2+CD2. 证明:把ABD绕点A逆时钍方向旋转90?,得?ACE,则ABD??ACE,∴BD=CE,∠B=∠ACE; ∠BAD=∠CAE, AD=AE。 又∠BAC=90?;∴∠DAE=90? 所以: D E2=AD2+AE2=2AD2。 因为:∠B+∠ACB=90? 所以:∠DCE=90? CD2+CE2=DE2=2AD2 即: 2AD2=BD2+CD2。 注:也可以把ADC顺时针方向旋转90?来证明。 注 E C D

已知,P 为等边ABC 内一点,PA=5,PB=4,PC=3,求 ∠BPC 的度数。 证明:把 ABP 绕点B 顺时钍方向旋转90 ?,得?CBD ,则 ABP ??CBD ,∴BP=BD AP=CD=5, ∠ABP=∠CBD ,所以 ∠BAP+∠PBC=∠CBD+∠PBC=60?,所以 BPD 为等边三角形。 ∠PBD=60? PD=PB=4所以: C D 2=PD 2+PC 2。因为: ∠DPC=90?所以: ∠BPC=∠BPD+∠DPC=60?+90?=150? 注:也可以把CAP 绕点C 逆时针方向旋转60?来证明。 D C 例3: 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 为AD 边上一点,BF 平分∠CBE 交CD 于F 点。求证:BE=CF+AE 证明:把ABE 绕点B 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BCN 。则:ABE ?BCN ,所以: ∠ABE=∠CBN ,BE=BN ,AE=CN 。因为: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所以:CD AB ,∠NFB=NBF 因为:∠ABF=∠ABE+∠EBF ,∠NBF=∠NBC+∠CBF ,而:∠EBF=∠FBC ;∠NBF=∠NFB 所以:BN=NF=CN+CF 所以:BE=AE+CF 。注:也可以把BCF 绕点B 逆时针方向旋转90?来证明。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关于小组合作的思考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老师所接受。但怎样摒弃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拟结合案例,谈点体会,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正。 一、是主动,还是被动? [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二、是环节,还是方式? [案例5]《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类比法

类比法 (一)什么叫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从个别到个别(或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它是在甲、乙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进行对比,从它们的某些类似或相同(相异)的属性出发,根据甲具有某一种属性,推出乙可能也有与之类似或相同(相异)的另一属性. 在数学中,类比法推理的基本公式是: 因为,对象A有属性a、b、c,对象B有属性a′、b′(a′,b′分别与a、b相同或类似),所以,对象B也可能有属性 c ′(c ′与c相同或类似). 由于类比推理把人们对甲类事物的认识推移(推广)到对乙类事物的认识,扩大了认识领域,所以,类比是从旧知识推出新知识的一种思考方法,是启发人们联想的思维工具,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 (二)类比法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类比法在立体几何中主要有下列三方面的应用: 1.学习新知识 学习立体几何教材,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与平面几何类比. 学习立体几何时,对出现的新问题与平面几何的有关知识进行类比,大胆猜想,可以发现新知识,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 首先要选好类比对象.例如,选三角形与三棱锥.这是因为,在平面上,用直线围成的封闭图形中,三角形所用的直线条数最少;在空间中,用平面围成的封闭图形中,四面体所用的平面个数最少,所以,三棱锥与三角形可以类比. 例1 如何用类比法学习三棱锥的体积公式. 【解】用类比法学习三棱锥的体积公式可分下列两步进行: (1)类比发现三棱锥的体积公式

如图1-17,因为三角形的底边长a 对应三棱锥的底面积S ,三角形的底边a 上的高h 对应三棱锥的底面S 上的高H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A= (2)类比发现三棱锥体积公式的证法 证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用割补法,即把三角形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易得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半.类似地,证明三棱锥的体积公式,应先把它补成一个三棱柱,然后再分割成三个等积的三棱锥(参看高中课本《立体几何》). 2.发现新定理和编制新命题 科学家开普勒(Kepler )说:“我珍视类比胜于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最可信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界的秘密,在几何学中它应该是最不容忽视的.” 在立体几何中,类比法是发现新定理和编制新命题的一个主要工具. 例2 把直三面角(即三个面角都是直角)与直角三角形类比,对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你能发现直三面角有什么新定理? 【解】如图1-18,在Rt △ACB 与直三面角P-ABC 中,Rt △ACB 的两条直角边长a 、b 对应直三面角P-ABC 的三个直角三角形PAB 、PBC 、PAC 的面积S △PAB 、S △PBC 、S △PAC ,Rt △ACB 的斜边长c 对应直三面角P-ABC 的△ABC 的面积S △ABC ,因此,与 直角三角形的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 导读:本文是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希望能帮助到您!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强调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老师和学生之间互评,使单一的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评价活动。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正确看待问题,正确认识自我,也使课堂充满了思考的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案例: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时,有这样一道题: “5。12”汶川大地震后,灾区急需大量帐篷。某服装厂原有4条成衣生产线和5条童装生产线,工厂决定转产,计划用3天时间赶制1000顶帐篷支援灾区。若启用1条成衣生产线和2条童装生产线,一天可以生产帐篷105顶;若启用2条成衣生产线和3条童装生产线,一天可以生产帐篷178顶。 (1) 每条成衣生产线和每条童装生产线平均每天生产帐篷各多少顶? (2) 工厂满负荷全面生产,是否可以如期完成任务?如果你是厂长,你会怎样体现你的社会责任感? 同学们经过充分思考后,给出了不同的解答: (学生1) 解:设每条成衣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x顶,每条童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y X+2y=105

2x+3y=178 顶,根据题意,得 x=41 解得 y=32 答: 每条成衣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42顶, 每条童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32顶. (学生2) 解:因为178—105=73(顶)105—73=32(顶)73-32=41(顶) 所以每条成衣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41顶, 每条童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32顶. 当两位同学说完自己的解法后,同学们立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说,学生1的解法符合题目的要求,用列方程组的方法解答,不容易出错;有的同学说,学生2的解法简单,一目了然,可以口算出答案,而且还可以锻炼人的思维等等.经过一番激烈的点评之后,我都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 第一个问题刚讨论完,我就发现有一位平时学习不太好的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急于要说话,我点头示意,他站起来后说,工厂满负荷全面转产,也不能够如期完成任务.如果我是厂长,我会动员工人加班生产,给他们多加工资,好早完工,支援灾区人民.听到这儿,我的心一颤,一位多有爱心的学生,多有社会责任感.想到这儿,我赞许地点了点头,表扬了这位同学,接下来,其他的同学都各抒己见,有的说,改进技术,提高效率;有的说,可以联系其它厂家支援等等.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以主人的地位参与评价,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能够进行反思与调控,并相应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其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一堂充满生机活力的课,一位位可爱的学生令人高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调查分析方案

初中数学教案问题调查报告 ——从学案设计中体会教案 国际中学于晶 我校在进行生命化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各备课组也提出了要有自己小课题的要求,当时我们备课组主要着眼点是研究如何利用学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当时采用这一课题的思路是希望以“学案导学”来带动教师的教案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方式的改变这样的一种教改思路。学案主要呈现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中所要完成的教案内容,这也是依照生命化课堂三分之一教案模式的标准去落实的。随着活动的开展,我们的教案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走入每位老师的课堂,审视每位老师的学案设计,各有各的特点,但凸现的问题也是整个教案层面上普遍存在的现象。下面我就以一篇学案开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同仁商榷。 课堂诊断《一次函数图象》 ——课堂中的问题设置的思考 一、自主探究 自学课本P104页—105页做一做以上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函数图像的定义:(在书上找出来> 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 2、所列表格中x的值是任意取的吗?y的值是如何得到的,表 格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3、描点:是以作为点的坐标 4、连线得到的函数图象有什么特点? 评:这里的解决方式是让学生自己看书,进行自主学习,把答案写在工作单中,然后由学生口答所写答案,我想学生照书机

械的记下来会在脑子里留下多深的痕迹呢?另外他写下来说出来他就会了吗? 二、学以致用: 1、运用所学步骤作出一次函数y=-x+1的图象。 <1) <2) <3) 2、在所作的图象上取几个点,找出 它们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并验证 它们是否都满足关系式y=-x+1? 评:绘制图像时采用了电脑屏幕演示画法, 与黑板演示画法PK,我觉得丢了原生态的东 西。 3、思考: (1>、满足关系式y=-x+1的x、y所对应的、一次函数y=-x+1的图象上的点、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4>、作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只要找出几个点就可以了?为什么?

巧用旋转法解几何题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巧用旋转法解几何题 将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由旋转的性质可知旋转前后的 图形全 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连线所组成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法是在图形具有公共端点的相 等的线段特征时,可以把图形的某部分绕相等的线段的公共端点, 旋转另一位置的引辅助线的方法, 主要用途是把分散的元素通过旋转集中起来,从而为证题创造必要的条件。旋转方法常用于等腰三 角形、等边三角形及正方形等图形中。现就旋转法在几何证题中的应用举例加以说明,供同学们参 考。 例1.如图,在Rt △ ABC 中,/ C=90°, D 是AB 的中点,E , F 分别 AC 和BC 上,且 DEL DF, 求证:EF 2=A ^+B F" 分析:从 所证的结论来看,令人联想到勾股定理,但注意到 EF , AE BF 三条线段不在同一个三角 形中,由于D 是中点,我们可以考虑以 D 为旋转中心,将 BF 旋转到和AE 相邻的位置,构造一个直 角三角形,问题便迎刃而解。 证明:延长 FD 到G 使DG=DF 连接AG EG ?/ AD=DB / ADG=/ BDF ???" ADd " BDF ( SAS ???/ DAG=/ DBF BF=AG ? AG// BC ???/ C=90°A Z EAG=90 ? EG=Ah+AG=AE+BF ?/ DEI DF ? EG=EF 2 2 2 ? EF=AE+BF 例 2,如图 2,在"ABC 中,/ ACB=90 , AC=BC P 是"ABC 内一点,且 PA=3 PB=1, PC=2 求/ BPC 的度数. 分析:题目已知条件中给出了三条线段的长度和一个直角,但已知的三条线段不在同一三角形中, 故可考虑通过旋转变换移至一个三角形中,由于" AC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宜以直角顶点 C 为旋转 中心。 解:作 MC L CP,使 MC=CP 连接 PM , BM F E A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 分析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活:你们喜欢摆图吗你最喜欢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我最喜欢摆房子。 生2:我最喜欢摆汽车。 生3:我最喜欢摆三角形。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动手操作 ①在规定的时间内,摆出相同的图形,看谁摆得多又快。 ②说一说,你摆的是什么?给你摆得图形取一个名字。 A、指名说(我摆的叫房子图,我摆的叫电视机,我摆的叫“×”图) B、同桌互说 ③数一数,你摆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那摆这么多图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 ④算一算,你是怎样列出算式? 学生1:7+7+7+7+7 学生2:4+4+4+4+4+4

学生3:3+3+3+3+3+3+3+3+3+3+3+3+3+3+3(师写时说:我都听糊涂了。生答:有15个3。师及时说:这样说我就清楚了。老师写并请下面的同学帮着数,有些学生就叽里咕噜地说:太长了,真麻烦!) ⑤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经过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后都争着回答) 生1:加数都一样。(分别请学生说出这条算式的加数) 生2:都是加法。 生3:都有好几个加号。 ⑥谈话:这么长,还有比这条3+3算式更长的算式吗(有一位学生说出了30个2相加,这时,老师用很惊讶的神态望着他,使他感到很满足、很自豪)如果有100个3相加,你感觉怎么样(太长了,太麻烦了,一个黑板都写不下)谁有好办法,使这么长的算式变得简短些 3、自主探究 (1)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顿时学生摩拳擦掌,踊跃参与,有的沉思,有的讨论,经过多次探索,热烈地合作交流,在一片兴奋的欢呼声中,学生开始汇报) (2)汇报: 小组1:用合并加数3+3=6、6+6+6+6+6+6+6+3(下面学生说:还是太长了) 小组2:3+3+3=9,9+9+9+9+9 小组3:15个3相加 小组4:用乘法15×3 师说: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但感觉合并加数的方法还是太麻烦,而且我们以前学过加法,你们想知道数学家想出了个更简便的表示法(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义与命题的知识在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但作为单独的章节进行学习,还是首次,在设计上体现了对数学本原的思考,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本节课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整个数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由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过渡的重要章节。而作为本章节的第一课时,为学生在本章节中更好的开展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从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来学习和理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也是第一次,在教学设计上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可接受程度。另外,上课学校是一所知名学校,学生在学习上,应该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努力应该可以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定义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掌握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将一些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经历定义的产生过程,感受定义的必要性。同时对命题的含义有初步的体验。体验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 2.教学难点:命题的结构认识和改写。 四、教法与教具选择 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2.教具选择:多媒体、其他教具。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创设 情境“硬广告”的问题 引导学生参与 课堂交流 使学生感受到为了 进行有效的交流必 须引入定义。 新课 定义 1.定义的含义 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 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 语的定义。 定义的核心功能是能清楚地规定 名称和术语的意义。 2.对定义的强化巩固 (1)举出几个数学中的定义; (2)举出其他学科名称的定义。 3.如何定义 观察下列多项式的特征.给以名称,并 作出定义: x2–2x–1 2x2+3x+1 x2–2xy+2y2 4a2–4ab+b2 4.定义的价值 例题:校园中,并不令人在意的教室墙 角,却让我产生了兴趣。 问题1:按我们的生活经验,墙角的线 AO与BO 问题2:如何判断(验证)垂直? 强调定义 的功能。 学生自由发言, 组织学生评价, 捕捉学生反馈 的信息,适时地 引导学生感受 数学定义的严 密性和简洁性 等。 师生交流,老师 引导,强调“次、 项”。 与学生交流,教 师归纳。 教给学生获取知识 的方法和途径,让学 生的学习可持续发 展。 从定义出发来判断, 解决问题.既体现定 义的价值,有可作为 定义到命题的情境 过渡。 从定义出发思考问 题的解决。 引例:比较下列句子在表述形式上,哪 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 作出判断? (1)鸟是动物。学生自主完成。 突出语句的判断功 能。 针对学生在命题理A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集锦

《平均数》教学案例 师: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师: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 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师: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儿主意。听懂了吗?(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凯旋队”) 师: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师: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 记录。 预备,开始!20秒后,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凯旋队”: 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凯旋队”。“胜利队”服 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师: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师: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师: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凯旋队”的总数 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师:现在胜利者是“凯旋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师: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师:现在把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生;140个。 师;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分析与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分析与反思 张琳 一、导课的背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设计一个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艺术开头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数学课程本身的局限性,使它不可能像语文课、社会课导入那样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因而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正是因为这,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才值得去探索、去研究。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地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 纵观目前课堂教学,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导入一般是通过一些教学情境来实现的,“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但是,教学情境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正确利用,锦上添花;利用不当,适得其反。导课应该是简捷、现实、亲切、有趣。课堂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关系整堂课教学质量,而我们有些课的导入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案例分析与反思 1.繁琐。如一教师在上《人民币的认识》时,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导入情境,“小熊超市”。好多小动物购物,画面非常漂亮。然后问学生:“你们想买什么呀?”“想不想当售货员?”……课堂气氛热闹非凡,忙得不亦乐乎。十几分钟的课堂黄金时间过去了,却还没有切入正题。看得出来,上课老师是精心设计的,课件也是精心制作的,却万万没有想到,老师这么煞费苦心的设计、制作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呢?

反思:情境导入的创设,要根据需要,切不可为了情境而情境,流于形式上的闹猛和新鲜,而冲淡教学主题,弱化教学重点,更不能让情境干扰学习。情境要有数学味,实实在在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2.烦闷。课伊始,是孩子们精神最饱满、精力最充沛的时光,也是最能接受知识的时机。而有些老师却不善于把握这样的大好时机。一上课,“同学们,我们先来做几道题,看看大家前面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几道三四步的四则混合运算。唉,又是这样。孩子们象泄了气的皮球,再也提不起精神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活动了。 反思:课的开始如果没有利用有效的情境活动,明显是苍白无味,“有课无导”怎能激起孩子们的学习欲望? 三、精实巧的导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教师该进行怎样的课堂导入呢?愚以为须因课而异,做到“直白、有趣、快乐、悬疑”。 例如:直白即开门见山,能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展开学习活动。 案例:《年、月、日》的认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年、月、日的认识。(板书课题)你已经知道了有关年月日的那些知识?请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知道一年有365天。 生2:一年有12个月。 生3:一个月有30天。 生4:不一定,有的是31天。

类比法在数学中的应用

类比法在数学中的应用 类比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作为一种逻辑方法,它在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类比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鉴别各种概念、性质、定理、公式、题型等,达到正确认识,确定行之有效的解题策略的目的;这样既可以加强“双基”,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所谓“类比教学”,就是对有联系的知识进行归类比较,帮助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相同点、相似点和不同点,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当新旧知识彼此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时,对原先知识又是一知半解,掌握不好时,新旧知识必然会混淆不清,应用时难免错漏百出,若不及时加以排解,势必影响其他章节的学习。因此,数学教学中,只有通过反复地归类比较,指出知识间的异同,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的本来面目,并加深印象,才能学好数学。 类比教学法既能从纵向找到新旧知识间的关系和区别,又能从横向找到有关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类比方法进行教学与复习,就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深刻体会是: 一、数学解题中多用类比法,讲解要少而精 教师对类比教学法在思想上要有正确的认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许多老师由于求胜心切,搞题海战术,题目讲得多而广,满堂灌,但都是为讲解而讲解,匆匆忙忙,往往收效甚微。如果在数学解题中多用类比法,讲解少而精,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奥苏伯尔所刘:“教育工作者向来强调学习广度的重要性,而把它与学习的深度对应,实际上如果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我们宁愿少而精的知识,不愿要多而囫囵吞枣,少些但巩固的知识既有用又可以迁移,大量混淆不清的知识是完全无用的。” 二、运用类比法教学,要有针对性 类比教学中类比材料要有针对性,要从学生作业或试卷中的常见错误及缺漏中取得信息并寻求类比的典型材料。另外,课文的许多有内在联系,貌似实异,似是而非的知识都特别注意加以类比,寻求并分析各自的特点,掌握各知识在解题中的正确运用,避免张冠李戴,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类比教学中我们要多掌握些实用的类比方法并灵活加以运用。常见的教学类比方法有:(一)因果类比法,是根据类比的两个对象各自的属性之间可能具有的一种因果关系而进行的一种推理方法。 (二)结构类比法。由于结构上极其相似,而将待证问题的条件或结论类比已知公式,进行适当代换,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中典型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中典型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课堂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 昆明实验中学杜晓峰 新课改背景下,给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改革”成为现代教育的热门话题。从何处变革怎么变革这是每个教师最关心的。“创新”是变革之魂,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个性化、自主性、探索性、开放性、民主性、实践性、启发性的对于一线的教师而言,换句话说,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针对教师们在贯彻党的新课改教育方针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在一线从教28年的工作心得,本人拟就数学教学中教师们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提提自己的看法。 一、关注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任何有生命力的改革都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不是对旧有经验的全盘否认,而是扬弃的过程。经过对课改的冷思考,教育界从上至下已达成共识:轰轰烈烈的课改,必须坚持“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是教育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的宗旨,即要讲求教学的实效性。 有专家提出,新课程的课堂评价指标是:①能否营造一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氛围;②目标是否明确清晰;③师生精神是否饱满;④榜样树立是否有代表性;⑤思路是否宽广。 教材新,教法新,评价指标新,呼唤教师必须更新思想头脑、更新知识体系、更新工作观念。一本教科书一根教鞭传承文明的教学已不符合时代的节拍,知识的

局限性、视野的狭窄让很多教师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既要中看又要中用的好课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后做好冷静的反思。我认为,钻研和解读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具体如下: 1.狠抓备课关,不打无准备之仗。 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一看,除了看教科书外,还要研究课标、参看相关教辅资料等,拓宽教学内容的覆盖面,教学中,广闻才能博引,要用新意吸引学生的眼球;二划,在教科书上划出重、难点,对教材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三谈,与同年级教师交谈教法、困惑,实现同伴互助;四记,熟记教学提纲和脉络,杜绝照本宣科教学,杜绝教条主义;五改,在往年备课的基础上修改,层层提高,省时高效。 2.准备好讲授内容。 包括引入材料、例题与习题的精选、知识规律的总结、备用的格言与故事等。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倒数”的概念时是这样设计教学引入的:我国的汉字内涵博大精深,“音”字上下颠倒就变成了“昱”字,“显”字上下颠倒就变成了“晋”字……我们数学课中也有如此有趣的现象,比如3/5,以分数线为界,分数线上下的数字颠倒,就变成了另外一个分数5/3,6/7变成7/6等等,像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倒数。这样引入新课,学生对倒数的结构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案例也很有吸引力。 3.组织好讲课的语言。 包括导语、提问用语、每个内容承上启下的过渡语等。 4.准备好教辅工具。 自己制作教具、图片,或借助远教资源、电化教育手段。 5.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听课。

巧用旋转法解几何题

巧用旋转法解几何题 将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由旋转的性质可知旋转前后的 图形全 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连线所组成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法是在图形具有公共端点的相 等的线段特征时,可以把图形的某部分绕相等的线段的公共端点, 旋转另一位置的引辅助线的方法, 主要用途是把分散的元素通过旋转集中起来,从而为证题创造必要的条件。旋转方法常用于等腰三 角形、等边三角形及正方形等图形中。现就旋转法在几何证题中的应用举例加以说明,供同学们参 考。 例1.如图,在Rt △ ABC 中,/ C=90°, D 是AB 的中点,E , F 分别 AC 和BC 上,且 DEL DF, 求证:EF 2=A ^+B F" 分析:从 所证的结论来看,令人联想到勾股定理,但注意到 EF , AE BF 三条线段不在同一个三角 形中,由于D 是中点,我们可以考虑以 D 为旋转中心,将 BF 旋转到和AE 相邻的位置,构造一个直 角三角形,问题便迎刃而解。 证明:延长 FD 到G 使DG=DF 连接AG EG ?/ AD=DB / ADG=/ BDF ???" ADd " BDF ( SAS ???/ DAG=/ DBF BF=AG ? AG// BC ???/ C=90°A Z EAG=90 ? EG=Ah+AG=AE+BF ?/ DEI DF ? EG=EF 2 2 2 ? EF=AE+BF 例 2,如图 2,在"ABC 中,/ ACB=90 , AC=BC P 是"ABC 内一点,且 PA=3 PB=1, PC=2 求/ BPC 的度数. 分析:题目已知条件中给出了三条线段的长度和一个直角,但已知的三条线段不在同一三角形中, 故可考虑通过旋转变换移至一个三角形中,由于" AC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宜以直角顶点 C 为旋转 中心。 解:作 MC L CP,使 MC=CP 连接 PM , BM F E A

(完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及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及案例分析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包括:有效的问题设计、有效的问题提出、有效的练习设计,有效的教学反馈、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何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等等。现在我们每位老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着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都尽可能的使课堂更具有效性,但我们经常会发现某些课堂教学为迎合新教学理念,在教学方式的有效性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针对不同的案例谈谈我对有效提问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有效课堂课堂提问的分析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一)、案例一:《千克的认识》问题情境的创设: 师:同学们请认真看图(教师动画播放大象和蚂蚁拉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蚂蚁就败下阵来,全班学生哈哈大笑) 师:笑过之后应该有思考,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 生:它们的力气相差太大,一个属于重量级,一个属于轻量级。 师:你是怎样知道它们谁轻谁重的? 生:用眼睛看出来的。 师:你很会观察,还有吗? 生:可以用体重计测量出他们的体重,比一比就知道了。 师:你的方法很独到。见过体重计吗?(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出重量单位——千克。) 本案例教师对学生中存在的每一个问题精心剪裁,目的明确,结合教学目标选择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成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组,诱导学生逐步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使得学生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二)、案例二《9加几》问题情境的创设: 师:春节就快到了,张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游乐场玩。(话音刚落,教师随即播放出幻灯片)小朋友们,快来看,她们已经到了游乐场!从这里你都发现了什么啊?学生听后教师的提问,都认真地观察屏幕上的主

浅谈数学类比法

浅谈数学类比法 惠州市第一中学数学科组李海媚 科学史上有许多创造发明及现代科学研究,都广泛地运用了类比推理,例如仿生学可以说是专门使用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我们也可以用类比法来解决某些数学问题。为了解数 学问题B,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个已经会解的问题A,问题B和问题A有许多类似的属性,于是我们推想问题B与问题A可能有某个或几个类似的结论,或者推测可以用解决问题A的类似方法来解决问题B,这种利用类比推理来寻找解决途径的方法叫类比法。其推理过程是:对象A具属性a、b、c、d 对象B具属性a、b、c 则对象B也可能具有属性d。下面浅谈数学类比法的一般方法。 一、一般与特殊的类比 研究一个较复杂的命题时,先解决命题的一个特殊情况,然后对解决特殊情况时所用的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大胆地与一般情况相类比,看能不能“照此办理”。当特殊问题不易求解时,也可先解决一般性问题。 :xR,,例1已知,为正常数且 1,f(x)f(x,a), 1,f(x) 则f(x)是否为周期函数,若是,求它的周期,若不是,说明理由。 分析:拿到已知条件很可能毫无思路,但我们注意到特例f(x)=tanx满足约束条件时,思路就豁然开朗了: ,1,tanx因为tan(x,),41,tanx ,且f(x),tanx是以,4,为周期的周期函数,所以可以猜测f(x)是以4a为周期的周期函数。,4

1,f(x)证明:?f(x,a),1,f(x) 1,f(x)1,1,f(x,a)11,f(x),,?f(x,2a),f(x,a),a,,,,1,f(x)1,f(x,a)f(x)1, 1,f(x) 11,,?f(x,4a),f(x,2a),2a,,,,,f(x)1f(x,2a),f(x) 因此()是以4为周期的周期函数,fxa。 32,,,1995219951993 例:2计算(1995年北京市初中数学竞赛题, 32,,199519951996 分析:本题很难就此计算,我们不妨将这种特殊情况转换成一般情况,看其规律,进行 求解。 1995,a 322 2(2)(2)(1)1993a,a,a,a,a,,,3221996(1)(2)(1)a,a,a,a,a, 二、生疏与熟悉的类比 对于某一数学问题,虽然我们暂时还不知道应该如何求解时,但发现这一问题的某些部分(条件、结论、图形、形式、数据等等)与我们熟悉的另一问题相类似,则可将两者加以类比,看能否把解决后一问题的方法移植过来,并逐步消除可能出现的差异,最后找出解决原来问题的解法。 例2设a满足:、、b、 2,a,bc,8a,7,0, ,22,b,c,bc,6a,6,0, 求a的取值范围。,1986全国高中数学竞赛试题, 解:把已知条件与我们熟悉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进行类比,容易想到代入法消c, 2 42222:baabaa由此得,(,14,13),(,8,7),0

浅谈初中数学例题教学的策略

浅谈初中数学例题教学的策略 李翠霞数学与应用数学2013级 摘要:在数学学习当中,总不乏能把运算公式、运算法则、图像的性质、判定定理等基础知识娓娓道来,但独自去解答问题时却一筹莫展的学生。这一困局的出现大都是在例题学习这一环节掉链子了,因为例题学习起着上承基础知识下接实际运用的重要作用。可见例题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培养、智力的开发。本文从挑选例题、分析解题思路、示范书写过程、总结规律四个方面来阐述初中数学例题教学的策略。 Abstract:In mathematics study,there is no lack of total can the computing formula ,algorithm , the nature of the image , Theorem on basics such as drawing, But the students to answer questions cannot alone.The emergence of this dilemma is mostly studied in sample this link drop chain, for example learning pick up with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Visible example teaching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quality of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hinking, and translation service. In this paper, from the selected sampl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solving thinking, demonstration of the writing process, Summary law from four aspects to elaborate the strategy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examples. 关键词:例题教学,思路,书写过程 Key words:Examples of teaching, train of thought, translations into writing process 1.前言 1.1研究数学例题教学的目的。 数学例题是知识由产生过渡到应用的纽带。恰如其分的例题教学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又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研究数学例题教学的意义。 数学例题教学不但有助于学生吸取新的知识,而且还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渗透的理解,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基本技能的形成和数学能力的提高。例题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极其突出的,为此探寻行之有效的例题教学的方式方法是每一位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