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巢问题(例1)》教学设计

《鸽巢问题(例1)》教学设计
《鸽巢问题(例1)》教学设计

《鸽巢问题(例1)》教

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鸽巢问题(例1)》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抽屉原理”(“鸽巢原理”)的基本形式,并能初步运用“抽屉原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或解释相关的现象。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说理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形成过程,体会和掌握逻辑推理思想和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引出探究

课件呈现: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师:“总有”和“至少”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总有”就是一定有,至少就是“最少,最起码”。(学生都有类似的理解。)

师:你觉得这句话说得对吗?请你静静思考一下。

师:大家可以用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学生探究。(略)

2.反馈交流。

(l)枚举法。

生1:我们是用铅笔模拟摆出来的,一共有四种情况。这四种情况中,不管哪一种,都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师:我们来看这些摆法,凭什么说“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生:第一种摆法有一个笔筒是4支,第二种摆法有一个笔筒是3支,第三种摆法有一个笔筒是2支,第四种摆法有两个笔筒都是2支,所以“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

师:比2支多也可以吗?

生:至少放进2支笔就是最少是2支,比2支多也是可以的,3支、4支都是符合要求的。

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四种摆法,把符合要求的笔筒用彩色粉笔标出予以“检验”,理解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对学生的方法给予肯定。

生2:我们是用数表示的,比他的方法要简单。

师生一起圈出每种分法中不小于2的数,认可这种方法,对学生简洁的表示法予以表扬。

(2)假设法。

师:除了像这样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列举出来,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也可以证明这句话是正确的?

生:我是这样想的,先假设每个笔筒中放1支,这样还有1支。这时无论放到哪个笔筒,那个笔筒中就是2支了。所以我认为是对的。

教师板书图示,引导学会直观认识“这时无论放到哪个笔筒,那个笔筒中就有2支”的情况。

师:你为什么要先在每个笔筒中放1支呢?

生:因为总共只有4支,平均分,每个笔筒只能分到1支。

师:你为什么要一开始就要去平均分呢(板书:平均分)

生:平均分,就可以使每个笔筒的笔尽可能少一点,也就有可能找到和题目意思不一样的情况。

师:我明白了。但是这样只能证明总有一个笔筒中肯定会有2支笔,怎么能证明至少有2支呢?

生:平均分已经使每个笔筒中的笔尽可能少了,如果这样都符合要求,那另外的情况肯定也是符合要求的了。

(3)确认结论。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齐):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三)提升思维,构建模型

1.加深感悟。

师:刚才我们通过不同的方法验证了这句话是正确的。现在老师把题目改一改,你们看看还对不对,为什么?

师(口述):5支铅笔放进4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2支铅笔。

(生答略。)

教师让学生继续思考:6支铅笔放进5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支铅笔。

10支铅笔放进9个笔筒呢100支铅笔放进99个笔筒呢

(教师引导学生说理,学生逐渐都采用假设的思路熟练地来表达。)

师:我们为什么都采用假设的方法来分析,而不是画图或举例子呢?

(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体会枚举方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感悟假设方法更具一般性的特点。)

2.建立模型。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生:只要铅笔的数量比笔筒的数量多1,那么总有一个笔筒至少要放进2支笔。

师:对的。铅笔放进笔筒我们会解释了,那么下面这两句话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课件呈现:8只鸽子飞回7个鸽巢;10个苹果放进9个抽屉里。

(学生回答略。)

师:以上这些问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生:其实都是一样的,鸽巢、抽屉就相当于笔筒,鸽子、苹果就相当于铅笔。

师:像这样的数学问题,我们就叫做“鸽巢问题”或“抽屉问题”,它们里面蕴含的这种数学原理,我们就叫做“鸽巢原理”或“抽屉原理”。(揭题)

(四)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略)

2.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做一做”第1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