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考研政治习题含答案1004

历年考研政治习题含答案1004
历年考研政治习题含答案1004

历年考研政治习题含答案

单选题

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D.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答案:C

暂无解析

多选题

2、充满活力是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其涵义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A.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B.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C.创造才能得以发挥

D.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答案:A,B,C,D

暂无解析

单选题

3、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

C.社会主义荣辱观

D.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答案:A

[解析]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总结近年来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观点,表明将把和谐文化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度。故选A。

简答题

4、下面是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几组材料。

材料一:马克思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3页)

材料二:①马克思说:“科学是一种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1页)

②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页)

③江泽民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使我们对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摘自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177页)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说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革命家”的作用。

(2)分析材料二,说明邓小平的论断与马克思的观点之间的联系。

答案:(1)马克思认为,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比社会革命家的作用大。它推动了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变革,也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2)邓小平通过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学说和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这一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通过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力和生产管理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越来越起着决定的作用。

暂无解析

多选题

5、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

A.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C.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

D.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E.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答案:A,B,C,D,E

[命题出处]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四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特征和意义。[思路剖析]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第一,它把发展生产力与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为此首先要解放生产力,扫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某些障碍。第二,它把实现共同富裕(最终目的)与发展生产力(物质手段)统一起来。社会主义的本质包含生产力和共同富裕两个目标层次,其中生产力是共同富裕的物质手段,共同富裕是生产力的最终目的,两者不可分割。第三,它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统一起来。过去讲社会主义,只讲生产关系而忽视生产力。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第四,它把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与发展过程统一起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在“解放”、“发展”、“消灭”、“消除”中实现的。据此分析,五项均符合题意。[必背考点]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特征和意义。[应试对策]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着重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丰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理论和实践意义。

简答题

6、下面是有关文化建设的材料:

材料1毛泽东认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在中国,有帝国主义文化,这是反映帝国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统治或半统治中国的东西……在中国,又有半封建文化,这是反映半封建政治和半封建经济的东西……这类反动文化是替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服务的,是应该被打倒的东西……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的革命力

量……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2江泽民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摘自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材料3毛泽东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于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摘自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材料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方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摘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l,分析文化和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2)结合材料1、2,简述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间的关系。

(3)结合材料3、4,简要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人类历史上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

(4)结合材料4,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答案:(1)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经济是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和保证;文化是对经济和政治的观念反映,对经济和政治具有反作用。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经济和政治,具有不同的文化;同样,不同的文化服务于不同的经济和政治。文化如同经济力量、政治力量一样,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

[解析] 本题是一道跨学科的综合题。着重考查对文化、政治和经济关系,以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的理解和掌握。解题时,首先回答文化、政治和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人类社会是由文化、政治和经济形态所组成的相互作用的有机体。三者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其次,阐述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共同点和区别。再次,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社会主义文化要继承和借鉴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吸收人类创造的文化精华。最后,回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考生应对此题的内容进行重点复习和掌握。

简答题

7、《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答案:1991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这是建国后出台的第一份全国性的新闻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将中国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概括为8条,分别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遵守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提倡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国际友好合作。

暂无解析

单选题

8、2013年1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中国梦”:内涵?路径?保障》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的科学道路是:

A.坚持改革开放事业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D

实现“中国梦”的科学道路是中同特色社会主义,A、B、C三项均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的体现。故本题答案选D。

多选题

9、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不同,它是

A.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科学之科学

D.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答案:A,D

[解析] 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独有的特点的把握和理解。从题中所给出的四个备选项分析:B项是所有哲学的共同特点,不符合题意要求;C项是错误的观点,需要排除。这样只有A项和D项才能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独有的特点。考生选择此题最容易误选B项和C项,这就需要对有些知识点必须较真到位。

简答题

10、当代中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快更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试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答案:(1)当代中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就是经济社会进入一个关键发展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突显期”,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在这个时期,如果举措得当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如果应对失误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或倒退。

暂无解析

简答题

11、怎样认识当今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及外交努力

答案:

暂无解析

单选题

1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______。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答案:C

暂无解析

单选题

1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以德治国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答案:A

[解析] 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简答题

14、联系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谈谈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涵的理解。

要求:观点明确,说理充分,条理清晰,语言规范、流畅。

答案:法治理念的含义和意义。

暂无解析

多选题

1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贡献是

A.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创造性地回答了在K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C.深化了我们对新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

D.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答案:A,B,C

暂无解析

简答题

16、如何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更好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思想舆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暂无解析

多选题

17、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要求有()。

A.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B.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C.大限度增加社会财富

D.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答案:A,B,D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故本题答案为ABD。

多选题

18、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因为它是

A.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B.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C.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D.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答案:A,B

[解析] 1~8

多选题

19、十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教训也是极其惨痛的。概括起来主要有

A.认清国情是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

B.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

C.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答案:A,B,C,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提供的教训也是极其惨痛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一是认清国情是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对国情的深刻认识;二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绝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三是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保证中国共产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四是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五是必须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坚持以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全党的战斗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党的作用。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

单选题

20、“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以解决()问题开始的。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海南

答案:C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是伟大的科学构想,是他所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这个构想,本拟用之于台湾,后则提前用之于港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