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1讲自然界的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补给(第2课时)课件—山东省平邑县第一中学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1讲自然界的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补给(第2课时)课件—山东省平邑县第一中学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1讲自然界的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补给(第2课时)课件—山东省平邑县第一中学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球上的水循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水的多种状态变化。 (2)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对环境问题和水资源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三、教学难点 建立“水循环”的大图景,并把它与各种物态变化联系起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器材 烧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碘。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请四位同学分别回答四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和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举例。前面学习了固体和液体的相互转化,液体和气体的相互转化。通过樟脑丸放久了会变小的事例引出固态可以直接变为气态。同理气态也可以直接变为固态。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P107页第二段内容。 2、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 取一个烧瓶,里面放少量的碘,用橡胶塞盖紧烧瓶口,对烧瓶微微加热,让学生注意观察碘的状态有什么变化。停止加热,仍然注意试管中碘的状态变化。 3、举例说明,在哈尔滨地区的冬天,温度常在-100c左右,洗了衣服很快就结成冰了,但放在阳光下,一样可以将衣服晒干。说明固态可以直接变为气态。夏天的冰雹通常都是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的冰雹。说明气态也可以直接转化为固态。 4、为什么用久了的白炽灯泡会变暗,让学生讨论得出结果。教师进行校正。 5、地球上的水循环 借助地理地球上的水循环模型展示给学生看,并通过网上资源展示丰富多彩的水的物态变化的信息,让学生确认水的三种状态不断地相互转化的过程关乎万物生存和人类的发展。 6、来自极地的报告 分组讨论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 (1)水污染及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2)淡水资源和全世界淡水储量。 (3)列举家庭生活中用水途径。 (4)举出所有可能的节水方法。 (三)布置作业:请回家收集你家一天大概要用多少千克水?并谈谈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你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知识点: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一.课程目标 1.熟练掌握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2.掌握河流流量特征与河流补给的关系 二.课前背景引入 让学生思考:1.观察河流,说出其补给来源 2.箭头代表什么含义 三.授课内容 (一)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当河流水位高于湖面或潜水面时(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或地下水;当河流水位低于湖面或潜水面时

(枯水期),湖泊水或地下水补给河流。 河流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河流水与湖泊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特例:探讨黄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情况 (二)河流水补给类型

(三)注意点: (1)汛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河流正好相反。 (2)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有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川融水补给。(3)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有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4)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5)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变化和缓,多为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气候区的河流。

(四)思考:下列河流径流量的变化特征 泰晤士河(英国)、刚果河、亚马逊河、尼罗河、长江、塔里木河(五)例题: 1.地球上淡水的主体是() A.冰川 B.地下水 C.江河水 D.湖沼水 答案:A (六)测试题 1.(一般)对地下水补给的有利因素是 A.降水强度较小,历时较长 B.地下有永久冻土 C.地面植被稀少 D.地形坡度较陡 答案:A 本题考查水循环。降水强度小,历时长,则地面下渗的时间长,故利于地下水补给。 2.(一般)下列关于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右岸更容易遭受侵蚀 B.河水最深处位于河床中心 C.水面宽度一年中洪水期最大 D.自上游向下游流量逐渐增加

地理说课稿《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抽签的序号是。我准备任教高中地理。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自然界的水循环》,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一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基于教材和“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一课程理念,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展示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知识上: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在技能上: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课前布置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②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高中地理水循环说课稿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一.背景分析 (一)说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的开篇内容,涉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 本节课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相互联系的水体”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学习水循环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等内容。 (三)说教师自身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意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才能更好的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 根据MBTI心理类型理论,在四个指标,八个偏爱所组成的16种类型中,我是ENFP型,所以我的教学风格是情感型。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成绩、性别等组成异质小组,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营造一种自由、活跃、和谐的环境,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二.教学目标 (一)说课标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其中“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为“了解”的水平;“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理解”的水平,为本节课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课标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说出水圈的构成。 2)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 3)举例说明水循环在塑造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 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赛组别高中理科组 课程名称自然界的水循环 指导教师何红 参赛队成员朱杰飞、胡成相、黄启芬、杨桃、张兴兰

目录 1.教案.................................................... 1-15 2.学案................................................... 16-21 3.选用教材封面复印件 (22)

授课学科地理授课 年级 高一授课 时间 2011年5月28日 授课内容(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课 型 新 课 课 时 1 课时 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课标原文: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课程标准解读: 本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它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解读本标准,重点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课堂学习应落实在示意图上,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第二,“标准”不要求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 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 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第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 “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 的一般要求。 第四,本标准把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陆地各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

学案24-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问题驱动式导学案之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通用版)

地理课时学案(24)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 【学习目标】 掌握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特点及影响 【基础知识·过关测】 读陆地上的水体及相互关系图,回答问题。 1、指出水的三种存在形式和水体的三种类型。 2、准确说出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有哪些? 3、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一定都在夏季吗?请说明原因。 4、请说明河流水与湖泊水、地下水可以相互补给的原理,并画图说明。 【高频考点·互动研】

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1、对比说明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冰雪融水概念的区别。 2、指出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比较显著的河流的主要分布特征,并分析这些河流分别具有哪些典型特征? 3、地中海沿岸平原的地区某河流与湖泊的位置关系,由于降水的不稳定导致P 处河段常发生季节性的流向倒转,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不同季节,P 处流向分别呈现什么特点? (2)比较M 、N 两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河流流量季节变化示意图 雨水补给 多雨季节 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 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 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 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4、读下面两图甲乙两个湖泊和与之相连的河流,与河流相连的曲线为等高线,M、N为乙湖泊中的两个点,试比较甲乙湖泊和M、N两处的盐度大小,并分析原因。 【方法总结】 河流与湖泊的相互作用,对河流与湖泊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5、近些年,辽河流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辽河下游出现了与地下水只能单向补给的特点,地下水再也无法补给河水,试分析原因?且有人认为,如果该趋势不能得到有效遏制,辽河下游很有可能演变成地上河,试分析原因? 【考向通关·提升练】 基流是地下水补给进入河水中的部分,其径流量较为稳定,为河川的基本流量;它在维持河道生态、提供枯水季节供水中作用显著。基流指数是基流占河流径流的比重。下表为40年间黄河源区( 时间降水量平均气基流基流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第二节水的运动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 本节是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 教材内容主要是讨论水循环,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本节内容与本单第一、第二节的内容是并列关系,目的是从地理角度详细介绍和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的含义部分,指导学生自学完成,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比较少,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采用探究活动等方式,进行相关的拓展和升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完成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和确定目标的依据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本着明确、清晰、可完成的原则,本节课的内容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2)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而且其数量是有限的。 (3)理解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间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水循环,让学生能够动手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的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规律和意义,使学生能够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进而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水循环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教学重难点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说课稿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是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之一。本章内容包括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蒸腾作用、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以及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内容抽象,逻辑关系强,气孔的作用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密切联系。实验过程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所以安排两课时完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实验,介绍叶片的结构以及叶片上气孔的开闭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蒸腾作用及生物圈中水循环的过程。最后深入探讨绿色植物是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认识森林对促进水循环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2、教材地位: 本章没有分节,章下有三个黑体字标题:“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植物的蒸腾作用”和“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首先介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水分在体内运输的途径,接着分析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途径----蒸腾作用,最后说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理性上认识蒸腾作用的意义和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爱护绿色植物。为第六章《爱护植物绿化祖国》埋下伏笔。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生物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解释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说出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和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 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 森林、珍惜水源的意识。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5分钟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早上好!我是1号选手,今天,我的说课课题是:来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那下面我将从这五个部分来加以分析和说明。首先看本次说课的第一个部分说教材。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分析 通过研读教材,我发现:本节课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本节讲述的主要知识又为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作了一定的铺垫,同时也是学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过渡)根据上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能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形象思维,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归纳创造,绘制出水循环示意图简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水循环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对自然界的水循环已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基础。主要问题是还未上升到理性层面上进行分析,而且自然界的水循环属于全球尺度的大尺度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适当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的构建。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制定如下教学重难点,我把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确立为重点。而水循环的过程这一内容,考虑到学生较难理解,所以我把它确立为难点。 (过渡)那么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这就需要科学合理的教法和学

【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科)

《地球上的水循环》 宿州市埇桥区杨庄中心学校 张大丰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以及固体与液体、气体与液体之间的转换,因此对于后两种的变化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限于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教材对升华和凝华现象都只作了简单的介绍。我也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节课通过 小水滴变身记展示了水的物态变化过程,形象生动,容易接受,便于记忆,使六种物态变化过程得到整合,尽量创设一个欢乐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喜学。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 (2)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 (3)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水滴亲切的变身记、视频、演示实验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妙斧神工。 (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及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难点】 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 一、复习引入 水有哪几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可以相互 (学生答:转化),固态可以转化为成液态,是 (学生答:熔化—吸热);液态也可以转化为固态,这是 (学生答:凝固—放热);液态还可以转化成气态,这是 (学生答:汽化吸热);气态同样也可以转化为液态,这是 (学生答:液化—放热)。 那么,气态能不能直接变成固态?固态能不能直接变成气态呢?这三者之间到底是怎么转化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揭示课题) 二、教授新知 (一)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媒体出示图片) 现象一:樟脑球放在衣柜里一段时间后体积会变小,还能起到防虫的作用。 它的体积为什么会变小呢?你对这个现象的猜想是什么? 现象二: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衣服上的冰哪里去了? 现象三:北方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出现“冰花”,这是怎样形成的? 现象四:用久的灯泡上发黑,是怎么回事? 总结: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 (二)物理知识的应用(多媒体出示问题) 2、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是什么? 3、冰棒上的“白粉”是怎么回事。 4、你能解开舞台上的“烟雾”之谜么? (三)多姿多态的水 1、多媒体出示常见的自然现象(雪、霜、雾凇、雨、雾、露珠、冰雹),说出它们是什么状态?怎么形成的? 2、讨论:为什么南极的空气很湿润? 3、总结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归纳水的六种物态变化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开场白: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自然界的水循环》这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地理必修 Ⅰ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 Ⅰ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的内容要求中提出: “运用示意图, 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 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 、会“画” 、会 “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 、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 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 3.2 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 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 、三维目标定向

⑴ .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 49 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⑵ . 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布置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 ,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②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播放水循环 flash 动画,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 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⑶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4 、教学重点 ①

地球上的水循环练习题

5.4 地球上的水循环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气态水在地球上的数量和分布,说法正确的是()A.数量最少,分布最广 B.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C.数量最少,仅分布在高纬地区 D.数量最多,分布于高空大气层中 2.地球上的水体类型主要有() ①地表水②大气水③陆地水④海洋水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3.陆地水占地球水储量的() A.96.53%B.99.86% C.3.5%D.十万分之一 4.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A.冰川融水 B.河流水 C.大气降水D.地下水 5.黄河下游地区河流与其他水体的补给关系正确的是() A.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B.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C.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D.河流水补给大气降水 6.有关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循环在地球的外部圈层中不断进行 B.地球水在通过各个环节循环运动的过程中径流是不连续的 C.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 D.沙漠地区没有水循环过程 7.三种水循环都包括的环节有() ①地表径流②降水③下渗④蒸发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从全球来看,因为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导致我国一些地区和世界许多国家用水紧张。据统计,全世界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的问题,很多国家闹“水荒’。据此回答8~10题。

8.近几年来世界上感到水源不足的国家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蒸发加剧 B.森林被大量砍伐,森林调节气候的作用减弱 C.人口增加,工农业发展,需水量大增 D.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用一点就少一点 9.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位于()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 C.半干旱地区 D.干旱地区 10.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是() ①西北多,东南少②东南多,西北少 ③春秋多,冬夏少④夏秋多,冬春少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高中地理高一《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I、教材分析: 水循环作为地球上能量和物质运动最重要的过程之一,与第二章大气运动和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塑造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全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另外,本节课作为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讲述的主要知识又为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作了一定的铺垫,同时也是学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基础。b5E2RGbCAP 本课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相互联系的水体”,二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第一部分,教材先介绍了水圈的概念以及水体的形态、分布和构成,这部分知识简单易懂,接着以读图思考的形式引出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这是本课出现的第一个难点。第二部分是本节课 的重点内容,教材以示意图的形式直观地表明了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图文结合详细的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主要环节及类型,再以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最后阐述了水循环的意义,表明水循环对全球地理环境的重要性。P1E anqFDPw U、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已经具备但比较薄弱。本节知识比较形象直观,与生活联系紧密,应该适当的加以引导,让学生多分析、推理,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高一学生不喜欢平铺直叙的说教,可以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探究感悟新知识。DXDiTa9E3d 川、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能说出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 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RTCrpUDGiT (2)小组合作,按要求仿写《水的故事》,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5PCzVD7HxA (3)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jLBHrnAlLg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转化。 (四)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环节、类型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五)教学难点 (1)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W、教学方法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一、课标解读: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这说明新课程中强调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水循环作为地球上能量和物质运动最重要的过程之一,与第二章大气运动和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塑造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全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另外,本节课作为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又为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作了一定的铺垫,同时也是学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基础。 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2)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2)小组合作,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3)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2)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转化。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但也初步具备的一定的分析能力。 高一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水循环有一些生活经历,只是学生没有把这些现象与地理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适宜的教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课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 许昌实验中学俎鹏涛

【课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许昌实验中学俎鹏涛开场白(略) 一、教材简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教材内容。本章是继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对大气圈学习之后对自然地理环境又一重要圈层的介绍。自然界的水体形式多种多样,其分布范围也十分广泛,因而水循环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和庞大的系统,但从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和特点考虑,本节教材内容仅仅对地球上水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做了简要介绍,内容具有总述的性质。 本节教材主体内容分为“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教材首先从运动更新角度指出了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从而更进一步提出了水循环的简要过程和意义。这也就为本章教材后续的几节课内容做了铺垫,成为本章教材最基础的内容之一;同时,海陆间水循环过程也是本章乃至整个自然地理中最重要的原理之一。 ` 本节教材具有两大鲜明的特点,一是注重在传授知识时的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注重向学生传授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尤其是环境观念,从而体现地理的应用价值;特点之二是,从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角度出发,降低知识难度,注重阐明基本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 二、课程标准要求及解析 课程标准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程标准解析: 1.新的课程标准对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并不做过多要求,而是要求以水的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从总体上综合把握水循环。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自然界的水循环》,这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等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课标分析 新课标中对《自然界的水循环》这节课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水循环是实现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之一,为后续海水运动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3. 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本着明确、清晰、可完成的原则,本节课的内容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 (2)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短缺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4.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5.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本节知识比较形象直观,与生活联系紧密,应该适当的加以引导,让学生多分析、推理,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在课堂上需要老师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探究感悟新知识。 三、说教法 针对重、难点,我选择的教法主要是情景创设、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案例分析、多媒体演示等,选择这组教法的目的在于凸显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体性,激发他们对未知知识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四、说学法 教学和学生学习中,遵循:“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原理——地理问题解决”的教学步骤,发挥多媒体技术手段的优势,学生通过感受、观察、分析多媒体演示提供的大量具体而生动的信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得出结论,获取新的知识,学会新的方法,培养各种能力,形成高尚的品德。 五、说教学过程

_人教版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各位评委: 你们好! 我是_________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自然界的水循环》,这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地理必修Ⅰ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布置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②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点 ①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②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教学难点 ①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3节《水圈与水循环》说课稿

水圈与水循环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及编排依据 [内容、地位]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由多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这些地理环境的要素中最活跃的一个自然因素——水。不断进行的水循环运动将自然界的四大圈层紧密相连,并深入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的地理环境。水循环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编排依据] 教材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我们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教学目标的确定和确定目标的依据 根据本节在本书中的地位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2)、了解河流主要的补给方式; (3)、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 2、水循环的意义。

[难点]:水循环的过程。 依据: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设置以上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提问式教学: 通过设立阶段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让学生分组讨论有关黄河断流的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产生的影响,并进行归纳总结。 3、计算机辅助教学 由于“水循环的过程”内容抽象,同时“水循环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获得感性的认识,因此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学法]: 1、自主性学习法: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学会学习和学会看图。 2、探究性学习法: 学生能分析总结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合作性学习法: 学生合作讨论相关问题,完成活动。 三、采用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因此宜通过图片直观的呈现出水循环的过程,以及意义,使学生对其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南极、青海湖、大雾等,,提出问题,在自然界中水以什么形式存在,这些水又存在在哪些载体中? [设计意图]:以图片的形式引入,可以比较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存在的形式,对水有个大体的了解,以此导入水圈的定义: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2、讲解新课: ①展示水圈的构成图,同时指导学生阅读书本第一、第二节,并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你自己在读图的时候可以找出哪些关键内容.

地球上的水循环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地球上的水循环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为《物态变化》一章的最后一节内容,教学内容包含对“升华”、“凝华”两种物态变化过程的认识,以及对自然界的常见降水过程:“云”、“雨”、“雾”、“露”、“霜”、“雪”的物态变化成因的分析和认识。 由于学生从小生活在南方地区,对冰的升华现象和水蒸汽的凝华现象缺乏直观感受,生活中关于物质升华和凝华的典型现象相对较少。另外,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涉及所有六种物态变化过程,某些水循环过程同时涉及多个物态变化,头绪繁多,现象庞杂,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教材编写者在编制本节教材内容时,是以地球上的水循环中所涉及的各种物态变化现象为主线索,教学设计也应当遵循这一思路展开。 二、教学目标 知道物质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的升华现象和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凝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知道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升华现象和凝华现象;知道干冰升华吸热的应用;知道水在自然界循环的过程;了解云、雨、雾、露、霜、雪产生的道理和原因。 三、教学内容 1、认识物质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探究升华和凝华的吸热和放热 3、研究地球上水循环过程中的典型物态变化现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物质从固态(气态)不经过液态直接变为气态(固态)的升华(凝 华)现象;探究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认识地球上水循环过程中的物态变化。 难点:正确认识物质的升华和凝华;准确区分地球上水循环过程中的不同物态变 化。 五、教学设计

六、作业设计 1、书面作业:完成《育才金典》本课时作业 2、实验作业:在家中“自制霜冻” 附:《自制霜冻》活动细节。 器材:黑色金属饮料罐一只、冰块(250克)、食盐(120克)、筷子1支、湿毛巾1块 方法:将冰块倒入饮料罐中,再将盐倒入冰块,用筷子搅匀后将饮料罐放在湿毛巾上,几分钟后将在饮料罐外壁上观察到细小的白色冰晶形成,这就是空气中水蒸汽在罐体外表面凝华成的霜。 七、本设计的特色或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深度学习)的突破点 本课程设计尊重初中学生的认知习惯,设置较多的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重视学生的感知、体验,重视在做中学,思而后得,力求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

《地球上的水循环》 教案 第二中学地理教研组2010.3

第一节地球上的水循环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类型认识到淡水是重要的也是有限的2.理解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3.理解水循环的含义、能量来源、环节、意义 【过程与方法】 1.过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里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2.过水循环规律的学习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科学发展观养成节约用水习惯 2.水的动态平衡受到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循环的类型与环节 2循环的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水循环示意图 【课程标准】两部分内容 1第一部分介绍水体及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2第二部分介绍水的循环 要求:(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下面一个离子说明水的状态是多样的,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居住在一个充满水的星球上,海洋占了70%还多的地球表面,一切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需要水,现在我们头顶上就悬浮着12万亿吨的水,你们相信吗? 问题情境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水不止一种状态,还有气态和液态并且这三种状态时可以相互转化的 过度:地球上量最大的水体是海水,占到96.53%,是我们不能直接利用的咸水,但是我们直接利用的是淡水,那么淡水又是由哪些水体组成的呢? 学生自己查找课本得出结论:淡水的主体是冰川,约占2/3,地下水次之,剩下的淡水中第一位的是永冻土底冰,最后一位是生物水,大气水排在第七位 老师总结刚才的内容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再水的三态中,数量最大的是液态水,其次是固态水,量最少的是液态水,但它分布范围最 广 过度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那么地球上的水体是如何联系在一起 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读图思考”的两个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