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对这《马嵬》首诗进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洲,不过是徒然留恋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 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 “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朗织女不了解他俩朝夕相伴,永不分离。

D. 末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港珠澳大桥是我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全长55千米,总投资1200多亿元,经过6年的筹备、9年的建设,于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这座桥集桥梁、隧道和人工岛于一体,建设难度极大,运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仅专利就达400多项,多个领域的空白被填补,是我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标志,打破了“最长的跨海大桥”等8个“世界之最”。一桥飞架东西,从此三地变得。以前,从珠海、澳门到香港,陆路车程需要3个小时,而如今只需45分钟。人们可以上午在广州“叹早茶”,下午刷卡过关去澳门吃个葡挞,晚上去维多利亚港欣赏香港夜景……()。大桥的开通,势必促进城市间互融互通、协同发展。譬如:在珠江西岸建立仓储分拨中心,使香港的物流成本下降得,不断充实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功能,为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打开了无限可能。由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看得见、摸得着,不少企业已经,把注意力投入到港珠澳这个世界级大湾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层出不穷近在咫尺渺不足道蠢蠢欲动

B.数不胜数天涯咫尺渺不足道蠢蠢欲动

C.层出不穷天涯咫尺微乎其微跃跃欲试

D.数不胜数近在咫尺微乎其微跃跃欲试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是我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标志,在多个领域填补了空白,打破了“最长的跨海大桥”等8个“世界之最”。

B.是我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标志,多个领域的空白被填补,创下了“最长的跨海大桥”等8个“世界之最”。

C.在多个领域填补了空白,创下了“最长的跨海大桥”等8个“世界之最”,标志着我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

D.在多个领域弥补了空白,创下了“最长的跨海大桥”等8个“世界之最”,标志着我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走街串巷,往来于粤港澳三地确实很方便

B.往来于粤港澳三地,如同走街串巷般方便

C.人们能够很方便地来来往往于粤港澳之间

D.人们在粤港澳之间来来往往,会十分方便

3.下列文学常识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B.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成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C.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D.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与《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汤义仍先生文集序

钱谦益

临川汤义仍文集若干卷,吴人许子洽生以万历乙卯谒义仍于玉茗堂,而手钞之以归者也。义仍告许生曰:“吾少学为文,已知訾警王、李①,駢枝俪叶,从事于六朝。久而厌之,是亦王、李之朋徒耳。汜滥词曲,荡涤放志者数年,始读乡先正之书,有志于曾、王②之学,而吾年已往,学之而未就也。子归,以吾文视受之,不蕲其知吾之所就,而蕲其知吾所未就也。知吾之所就,所谓王、李之朋徒耳;知吾之所未就,精思而深造之,古文之道,其有兴乎?”余闻义仍之语,退而读其文,未尝不喟然太息也。

义仍官留都,王弇州艳其名,先往造门,义仍不与相见,尽出其所评抹《弇州集》,散置几案。弇州信手翻阅,掩卷而去。弇州没,义仍之名益高。海内訾警王、李者,无不望走临川,而义仍自守泊如也。以义仍之才力,由前而言之,岂不能与言秦、汉者争为撏撦割剥?由后而言之,岂不能与言排秦、汉者争为叫嚣隳突?深心易气,退而愿学于曾、王,顾又不自有,以其所未就者勖余。呜呼!此可以知义仍之所存矣。

《易》曰:言有物。又曰:修词立其诚。《记》曰:不诚无物。今之人,耳佣目僦,降而剽贼,如弇州《四部》之书,充栋宇而汗牛马,即而视之,无所有也。义仍晚年之文,意象萌茁,根荄屈蟠,其源汩汩然,其质熊熊然,盖义仍之于古文,可谓变而得正,而于词可谓己出者也。其学曾、王也,自以为未就,譬之金丹家,虽未至于九转大还,然其火候,不可谓不力,而铅汞药物,不可谓不具也。后有君子,好学深思,从事于义仍之文,得其所谓有物者,而察识其所未至。因以探极指要,而知古文兴复之几。义仍已矣,庶几后有子云也哉?余悲义仍之文不大显于世,而世之浮慕义仍者,于其所以为文之指意,未有能明之者也。循览遗编,追惟其末后郑重相属之语,而为叙之如此。(节选自《牧斋初学集》,有删改)【注】①王李:指王世贞(王弇州)和李攀龙,明代“后七子”的代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推行拟古之风,批评王安石、曾巩等人的散文。②曾王:指王安石、曾巩,王安石为临川人,曾巩也长期居住临川,两人名列“唐宋八大家”。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蕲其知吾之所就蕲:求

B.弇州信手翻阅信:随意

C.以其所未就者勖余勖:勉励

D.追惟其末后郑重相属之语属:撰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亦王、李之朋徒耳义仍之名益高

B.以吾文视受之以其所未就者勖余

C.其有兴乎其学曾、王也

D.而义仍自守泊如也充栋宇而汗牛马

(3)把文章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志于曾、王之学,而吾年已往,学之而未就也。

②余悲义仍之文不大显于世,而世之浮慕义仍者,于其所以为文之指意,未有能明之者也。

(4)汤义仍对王弇州(王世贞)之文持什么态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5.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裕轩记

刘基

①会稽王元实于其居之傍作小室,名之曰裕轩。予既为铭之________,而元实复请记焉。

②夫裕者,宽广之谓也。今元实之室,大不盈丈,高不逾仞,庭不容拱把之木,径不通一马之足。栉栉密密,籓篱逼塞,不见孔隙,而谓之裕,可乎?盖人之裕在物,而王子之裕在我;人以物我裕也,王子于我裕而不知物之裕不裕。于是我裕而物从以裕,其斯所以为裕乎?

③今夫人,忧思钟乎情,好乐牵乎心。我欲富也,金谷珊瑚不为多,西蜀铜山不为饶,陶朱猗顿之积不为丰;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大车驷马不为荣,万钟五鼎不为属厌;我欲娱乐也,食前方丈不为奢,歌舞靡曼不为淫,弋猎驰骋不为荒,珍禽奇玩充斥亭馆不为侈丽。则必竭力以求之,有所不获,则食不甘、寝不安。若是,虽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将无所容其身,而可谓之裕乎?

④而王子则不然,饭一盂而饱,酒一升而醉,无求多于口腹,而吾之心裕如也;夏一絺而凉,冬一裘而温,无求多于衣服,而吾之心裕如也;诵吾诗,读吾书,适吾情则游,足则息,倦则卧,无求多于盘乐玩好,而吾之心裕如也;足不践讼狱之庭,耳不接市肆之言,目不耽佳冶之容,口不谈官政之是非,无求欲尚人,而吾之心裕如也。一榻之小,容身之外非吾庸;一室之卑,蔽风雨之外非吾忧;僮仆之愚,子弟之痴,任使令之外非吾诛,然则何往而不裕哉?

⑤甲午之岁,余辟地于越,主王氏,知王子之为人,与之交而善,于是乎为之记。

(1)可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A.矣

B.尔

C.耶

D.焉

(2)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裕轩”的空间并不宽广,马要越过篱笆才可进出。

B.王元实以“裕”名轩是因为他“不知物之裕不裕”。

C.旁人的“裕”只与物的宽裕相关,与内心感受无关。

D.王元实室不盈丈也觉得“裕”,并非“裕”的标准低。

(3)下列各项中所含对“物”的态度与文中王元实一致的一项是()

A.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C.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D.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故轩之不裕而得裕名焉,以王子为之主也。

A.第①段末尾

B.第②段末尾

C.第③段末尾

D.第④段末尾

(5)第③段写了“人以物我裕也”的种种表现,其中对“物”的相关描述与第②段“盖人之裕在物”的“物”概念是否一致?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三、诗歌鉴赏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秋夕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树不鸣蝉。

极浦涵新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E.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四、情景默写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观刈麦》中,白居易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最后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出了自己的惭愧。

(2)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落日”来表情达意,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________”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__”。

(3)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奇石

琬琦

吴老先生的奇石店在郁林郡远近闻名,他的一手赏石绝活,更是诸多同行都一致钦佩的。不管是什么样的石头,只要往吴老先生跟前一摆,他立马就能说出石头的产地和价值来。

这日晨起开店不久,就来了个络腮胡子,指名道姓地要见吴老先生。先生那时正在后堂与两位知交品茶,见有客来访,便转出店堂来。

那络腮胡子身材魁梧,满脸横肉,却是满脸堆笑:“吴老先生,久仰大名,在下有一件石头,想请先生看看,如果合适,还请先生收留。”

这人脸生,外地口音,又带凶相,吴老先生有心想拒客。但看络腮胡子身后的两个壮汉呲牙咧嘴,肩上的铁扁担被压得半弯,扁担中挂的那件东西还用布盖着,显见是块大石头。店里好久没收过这么大块的石头,而且看这架势,络腮胡子对这石头又分外珍爱,吴老先生不禁起了好奇之心,说:“先看看东西再说吧。”

络腮胡子却是左顾右盼,显得有些为难。吴老先生忙将他们让进后堂,并满怀歉意地打发了两位知交。络腮胡子这才示意那两个壮汉将石头小心翼翼地放下,然后挥手让他们出去。待后堂只剩下两个人后,络腮胡子抢前一步,将布轻轻撩开,一边撩,一边紧张地观察着吴老先生的神色。

只见先生先是大张着眼睛期待地看着,待整块布揭开之后,先生脸上微露惊讶之色,紧接着就是拈着胡须,颔首微笑。

络腮胡子心里不禁一喜,急问:“先生,这石头……”

吴老先生脸色一正,说:“还是我先来问你吧。你是否外地人?”

络腮胡子点头不迭:“正是,在下昨夜才来到贵城。”

吴老先生又问:“是否以前从未玩过石头?”

络腮胡子继续点头:“先生真神人了。”

吴老先生的脸色越来越凝重了:“你是否才刚刚听说陆太守离任?并且不相信陆太守当真是清官?”

络腮胡子满脸喜色顷刻消失,惊讶与惶恐,还有几分恼羞成怒,但他还是极力按捺着:“吴老先生果然料事如神!但不知此话怎讲?”

吴老先生淡淡一笑:“这种石头在我们郁林郡随处可见,普通得很。但你手上这件,三天前就轰动了整个郁林郡,百姓们都称之为‘廉石’。论价格不值几文钱,论价值却也算无价之宝。我劝你还是尽早物归原主吧。”

络腮胡子悻悻离去,却把那块石头弃在店中。吴老先生上街去请了两个壮汉,又请了马车,很费了一番周折,才将石头运至郁州码头。

果然,有艘小船正静静地停泊在一个僻静处。吴老先生上船,一位气度不凡的中年男子迎了出来,那便是刚离任的郁州太守陆绩。陆绩虽不好玩石,但平日喜到市井走动,对吴老先生这位赏石奇才早有耳闻。当下吴老先生命人将石头抬上船。

吴老先生说:“太守受惊了。”陆绩哈哈一笑:“吴老先生果然眼光犀利,竟然一眼认出这件石头就是我船上的。”吴老先生说:“太守过奖。三天前,太守离任,因行李物品过轻,船工恐遇狂风急流会出事,太守叫人上岸搬来此石压舱。此事郁林城里无人不知,此石亦被我等尊为‘廉石’,在下怎敢轻易忘却?”

陆绩叹息:“本来三天前就该起程,刚行了数里水路,贱内忽染小疾,所以又转了回来。不想昨晚来了一帮汉子,硬说我刚离任,定然搜刮了很多财物,上来翻抄了一番,一无所获,竟以为我这块石头是什么稀世珍宝,硬是抢了去。”

吴老先生说:“这帮汉子想是从外地流窜至本城的,听市井传言太守携石上船,便以为是稀世珍宝,真是有眼无珠。若是郁林本地人,太守如此廉洁公正,端的是谁人不知?”

二人相视而笑。

是日午时,陆太守的小船悄悄离开郁林郡。这“廉石”被抢的故事,也迅速在市井中流传开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1年12期)

(1)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廉石”被抢的故事,在市井中迅速流传开来,是人们对清官美名的传扬,也是对吴老先生鉴石眼光的高度赞扬。

B.开篇交代吴老先生有一手赏石绝活,为后文他一眼就看出络腮胡子拿来的是个假奇石做了铺垫。

C.吴老先生这个人物形象在小说中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是线索人物。同时,对揭示小说主旨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D.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独具匠心,在结尾处才点明奇石的真正来历,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不忍卒读。

E.吴老先生正是因为听说了太守石头被劫的事情,加之对络腮胡子身材、相貌的观察和口音的询问,才判断这“奇石”并非奇石,这与他鉴石眼光并无关系。

(2)以“奇石”为题有什么好处?

(3)小说中对络腮胡子的几处描写,从人物形象塑造或情节安排方面看别有寓意,请各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4)“论价格不值几文钱,论价值却也算无价之宝。”吴老先生的话有何深意?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5月26日,2019数博会“大数据与全球减贫”高端对话在贵阳举行。国内外政府官员、扶贫专家、企业代表等汇聚一堂,围绕“大数据与全球减贫”这一主题,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交流减贫经验、阐述观点看法。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任贤良认为:中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贫困地区群众在互联网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特别是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深入实施《网络扶贫行动计划》,从网络设施、信息内容、电商平台、公共服务方面系统部署,使脱贫攻坚工作多头推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贫困地区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贫困县的网络销售零售额已突破1000亿元。

实施网络扶持工程。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加强干部群众培训,支持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返乡开展网络创新创业,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摘编自汤利、庭静等《大数据在精准扶贫领域前景广阔“大数据与全球减贫”》)

材料二:

以往多年,由于信息不完备不对称,有些公共服务供给未能与服务需求准确匹配,效率不高。网络的广泛渗透,使得差别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需求更容易识别,为政府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

流动人口的服务一直是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信息缺乏是一个重要原因。近些年一些地方借助信息技术提升服务水平颇有成效。义乌市流动人口数量约130万,为户籍人口的两倍,近年来市政府搭建起智能化管理框架,提高了服务的便利性和时效性。例如,2016年三季度上线的“新义乌人家园”公众平台,专门建立微信申报后台系统,办理居住登记手续只需在租住房屋前扫下二维码,在公众号里填好信息提交就行了,解决了空间时间限制,高效便捷。义乌流动人信息分析决策预警系统是义乌市公安局依托政府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形成的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系统,不仅涵盖了流动人口登记内容,还包含一些单位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获得的其数据信息,包括学历、户籍、年龄段、行业等不同类型。它既可以用来比对流动人口个人信息真伪,亦可根据数据及时通知个人登记信息,还能为流动人口变化趋势做出分析。(摘编自江小涓《大数据时代的政府管理与服务:提升能力及应对挑战》)

材料三:

(摘编自CCF大数据专家委员会《2019年大数据发展趋势预测》)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2018~2019趋势对比中,机器学习、数据科学和数据的语义化和知识化在排序先后的对比中有降有升,体现了大数据发展的某种趋势。

B.在2019年的10大趋势预测中,“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将高度融合”等都显示出结合与融合的特点。

C.“大数据预测和决策支持仍然是应用的主要形式”在2018年大发展趋势中位居第六,而在2019年却悄然淡出,说明这一问题已经解决。

D.“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大数据应用场景渐渐丰富”“关键数据资源涉及国家主权”等内容在2019年的出现,说明大数据发展又有新的变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与全球减贫”高端对话围绕“大数据与全球减贫”这一主题交流减贫经验、阐述观点看法,说明了大数据在这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B.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贫困县的网络销售零售额已突破1000亿元,可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有利于解决贫困地区百姓产品的对外销售问题。

C.在地方政府没有运用大数据解决公共服务需求之前,信息不完备不对称,导致政府工作效率不高,使百姓的公共服务需求难以及时解决

D.义乌流动人口信息分析决策预警系统,可以登记流动人口,获得流动人口多方面的信息,对其变化趋势做出分析,提升了政府管理与服务能力

(3)大数据的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六、语言表达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填上恰当的虚词,使文意更完备。

高中生写议论文,大多选用事例论据论证中心论点。①在使用事例论据论证时,不少学生“王顾左右而言他”不能有效地进行论证。究其原因,②选用的材料与观点不一致,主要是学生不能对准中心论点来陈述树立论据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内容,不会分析论据中有论证作用的要素,③是使用那些多义性事例论据时,陈述的重点与论点就往往不相吻合,不经意地旁逸斜出了。④选用事例论据时要注意材料(论据)与观点(中心论点)的一致性,⑤要注意把材料中与论点紧密相连的内容选出来。

请在下面备选虚词后面的横线上,写上虚词应填位置的序号即可。

更________ 尤其________ 但________ 并非________ 所以________

11.某出版社要出版一本《中国近代百位历史文化名人》,在全国开展“推荐名人”活动,如果你想推荐沈从文,请你在了解他的基础上为其写一段简明的“推介词”。(不少于50字)

七、材料作文

12.材料一: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鲁僖公五年》

材料二:在各种孤独中,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法·巴尔扎克

材料三:他人就是地狱。——法·萨特

阅读以上材料,请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谈谈你对当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想法。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答案

一、选择题

1.C

2.(1)D(2)C(3)B

3.B

二、文言文阅读

4.(1)D(2)B(3)①(我)有志于学习曾巩、王安石的散文,但是年纪已经老了,向他们学习却没能成功。②我感伤义仍的文章不能在现世很好显扬,而世上表面仰慕义仍的人,对于他写作的意图,没有能真正了解。(4)批评(不满意、看不起)。①少学为文,已知訾謷王李之文②王弇州去拜见,义仍将评抹的诗集散置于桌而不见。

5.(1)A(2)D(3)B(4)D(5)示例1:“人之裕在物”是紧承上文所述裕轩并不宽广而提出的,“物”的概念是物质。而第③段“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等句表明“物”的概念还包含了名利,“物”的概念前后

并不一致。示例2:“人之裕在物”是与“王子之裕在我”相对举的,这里的“物”与“我”(即“内心”)相对,指的是外在条件,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而第③段所论的“物”既包含实指的物质,又包含虚指的名利(如“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等句),所以“物”的前后概念是一致的。

三、诗歌鉴赏

6.(1)B,E

(2)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间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

四、情景默写

7.(1)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2)长河落日圆;长烟落日孤城闭

(3)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五、现代文阅读

8.(1)B,C(2)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与结尾照应。“奇石”并不是什么稀奇的宝石,而是普通的石头,让人读后恍然大悟。②“奇石”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卖石、看石、弃石、还石展开故事情节。③揭示小说主题,赞扬太守的廉洁品行。太守离任行李物品很轻,需用石头增重压舱,却被人误认为是稀世珍宝,具有讽刺意味。

(3)①人物塑造上:“身材魁梧,满脸横肉,却是满脸堆笑”,满脸堆笑有故意讨好之意,与其相貌气质“满脸横肉”很不相符,暗示此人身份特殊,这一描写符合他强盗的身份。②情节安排上:“络腮胡子却是左顾右盼,显得有些为难。”他的异常表现,为后文交代他卖的石头其实是抢劫陆太守的压船石埋下伏笔。也可以举其它例子:如“这人脸生,外地口音,又带凶相”“一边撩,一边紧张地观察着吴老先生的神色”“络腮胡子满脸喜色顷刻消失,惊讶与惶恐,还有几分恼羞成怒”。

(4)①做为一块普通的石头,这块石头的实际价格甚至不值钱;但这块石头又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被百姓称为“廉石”,它是太守廉洁奉公品质的真实写照,为官者的美好德行是无价的,百姓的信任赞扬是无价的。②为官者只有洁身自爱、廉洁奉公才会得到百姓永久的爱戴和良好的口碑。如杨善洲,物质生活上他是贫穷的,但是精神世界里他是富有者,他得到的是人们永远的尊敬、爱戴与思念。

9.(1)C(2)C

(3)①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渐趋明显。如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数据科学带动多学科融合等。②大数据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将大数据运用于全球减贫工作和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等。③在大数据的发展中,新的问题会不断涌现,如关键数据资源涉及国家主权。

六、语言表达

10.但;并非;尤其;所以;更

11.沈从文,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其文学创作丰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等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七、材料作文

12.【参考例文】信任,建立心灵的桥梁

我们永远都会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圈子里:这里有我们的家人,有我们的朋友,还有许许多多的陌生人。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变的自我起来,不信任陌生人,不信任自己的朋友,甚至,对于自己的家人,都会产生不信任感。也许我们会感到很悲哀,但我们依然重蹈覆辙,去怀疑,去猜忌身边的人。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变成这样的呢?

信任他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它会让我们感受到亲情是多么的温暖。人们总是在一个又一个的抉择中成长。这些抉择往往会决定我们的命运。我们会恐惧,我们会不安,我们害怕做出一个错误的选择。但是不要忘记,我们的身边还有我们的亲人,为何不信任我们的家人呢?他们会帮我们做出一个最明智的选择。在付出一份信任的同时,也会收获一份亲情与幸福,并且从此以后,你会发现身边有亲人的陪伴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信任他人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它会让朋友们间的关系更加亲密无间。生活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也许你会觉得独自处理这样的事情会有点力不从心。何必要一个人独自苦恼,为何不信任你的朋友们呢?相信他们是你最好的知己,让他们同你一起解决难题。在付出一份信任的同时,也会收获一个好心情,并且从此以后,你会发现其实有这么多陪在你身边的好朋友。

信任他人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他会让人们的关系变得和谐、美满。家长难免会有出家门的时候,家中年龄幼小的孩子无人看管。这时为何不信任自己隔壁的邻居呢?把孩子交给他们暂时看管。在付出一份信任的同时,也会收获一份信任与支持,并且从此以后,你会发现又多了一个好邻居、好朋友。少一点猜忌,多一份真诚,便会慢慢拉近人们的距离。

信任他人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要从心底去真真正正的相信他人。不要被黑暗的事物蒙蔽双眼,我们应该去努力寻找值得信任的人,我们的家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信任亲友是人的天性,信任陌生人是一种美德。敞开心胸,去信任他们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