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工实验报告

热工实验报告
热工实验报告

热工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郑通25220112201493 孙婷婷25220112201479

实验时间:2012.12.10

实验题目:南京朗诗国际街区热环境光环境分析

一.实验目的: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的方法,分析其在建筑物理环境方面的技术特点,通过数据进行说明。

二.实验设备:计算机 Sketchup软件 Ecotect软件

三.实验注意事项:

1、Sketchup模型导入Ecotect中时注意合并共面三角形。

2、Ecotect模型重合面的材质要相同。

四.实验步骤:

1、根据朗诗国际街区总平面图确定平面尺寸,立面图上确定建筑高度,在sketchup 中建立朗诗国际街区西区体块模型,储存为3DS格式。

2、在Ecotect软件中导入3DS街区体块模型,合并共面三角形。对需要遮挡遮挡分析的几个体块立面进行矩形表面细分,运行日照时间分析计算。

3、在平面建立分析网格,运行日照时间分析计算。

4、根据朗诗国际街区西区某单元楼平面图确定平面尺寸,在Ecotect中建模。设置材质并储存材质库,导入模型中赋予相应物体材质。在区域管理的一般设定中调整相应的人员数量和活动程度,热环境属性面板中设置主动系统的形式。构造设置如图所示。

内墙构造

屋顶构造

外墙构造

窗户构造

5、适配分析网格到物体,进行采光和照明分析。设置不同的主动系统和内外墙构造,进入分析页面,分别分析逐时温度曲线、温度分布、逐月能耗、舒适度、逐月度日数。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蓝紫色区域表示立面接受直射光受到遮挡。红色区域表示太阳直射光充足。开窗面积可根据此图进行控制。

蓝紫色区域表示地面接受直射光受到遮挡,宜布置喜阴植物。红色区域表示太阳直射光充足,宜布置喜阳植物。

自然光条件下采光系数分析工作平面高度 800

黄色表示自然光条件下采光系数大于20%的区域,深蓝色表示采光系数为0。在自然光条件下,由外到内房间的采光系数逐渐减小。

全自然采光时间百分比

该图为全自然采光条件下,照度在300lx以上的时间百分比,黄色表示采光时间比大于等于100%,蓝色表示时间百分比为0。图中可以看出除中间部分照度较低外其余部分在全自然采光条件下基本上可以满足采光要求。

温度分布

该图为不同房间的温度分布曲线图。横轴为房间的不同温度,纵轴为达到该温度的时间。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不同房间的温度变化存在不同,但差异不大。

自然通风下的舒适度分析

中间轴为最舒适,越向两边表示越不舒适。从图中可以看出,自然通风条件下

11,12,1,2,3月因寒冷而不舒适,应通过采暖改善;6、7、8月因炎热而不舒适,应通过空调制冷改善;4、5、9、10月较舒适。

该图为西南方向的房间一年中不同温度所占的百分数。左侧的图表为温度及所占的时间百分比,右侧的柱状图观察更直观。同时还指出了舒适的时间及其百分比。

无采暖最冷日逐时温度

蓝色表示室内温度,红色表示室外温度,绿色表示温度差。该图反应了最冷日1月8日24小时的逐时温度。

混合模式系统的逐月得失热对比

蓝色表示供暖的能耗,红色表示制冷的能耗,绿色表示总能耗。从图中可以看出1、2、3、11、12月供暖能耗较多,6、7、8月制冷能耗较多。

全空调系统的逐月得失热对比 0

10000000

20000000

30000000

40000000

50000000

60000000

70000000

80000000

HEATING COOLING TOTAL 全空调系统

TOTAL

混合模式系统的能耗较全空调系统少,因此混合模式系统更节能。

该图为1月1日时在混合模式系统下所有可见区域24小时中不同种类的得失热。

该图为1月1日时在全空调系统下所有可见区域24小时中不同种类的得失热。

保温隔热材料得失热

普通材料得失热

保温隔热材料与普通材料逐月得失热对比

保温隔热材料较普通材料更节能,更应该在建筑中推广。

维护结构得失热对比

采暖度日数

蓝色表示每月采暖小时数,红色表示每月制冷小时数。

热工过程控制实验报告——姜栽沙

热工过程控制工程 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新能源1402班 学生姓名:姜栽沙 学号:1004140220 中南大学能源学院 2017年1月

实验一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认识与MCGS应用 组号______ 同组成员李博、许克伟、成绩__________ 实验时间__________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几种控制系统(基于智能仪表、基于计算机)的组成、工作原理、控制过程特点;了解计算机与智能仪表的通讯方式。了解组态软件的功能和特点,熟悉MCGS组态软件实现自动控制系统的整个过程。掌握MCGS组态软件提供的一些基本功能,如基本画面图素的绘制、动画连接的使用、控制程序的编写、构造实时数据库。 二、实验装置 1、计算机一台 2、MCGS组态软件一套 3、对象:SK-1-9型管状电阻炉一台;测温热电偶一支(K型)。 4、AI818/宇电519/LU-906K智能调节仪组成的温控器一台。 5、THKGK-1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含智能仪表、PLC、变频器、控制阀)一套 6、CST4001-6H电阻炉检定炉(含电阻炉、温度控制器、测温元件、接口)一套 7、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接线图和方框图如图1-1、1-2所示。 三、实验内容 1、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液位、流量、压力) 被控过程: 电阻炉被控变量: 电阻炉温度 操纵变量: 电阻炉的功率主要扰动:环境温度变化,电压值,电流值2、带检测控制点的流程图 3、控制系统方框图

4、控制系统中所用的仪表名称、型号(检测仪表、控制器、执行器、显示仪表)。 检测仪表:CST4001-6H电阻炉检定炉 控制器:AI818/宇电519/LU-906K智能调节仪组成的温控器 执行器:THKGK-1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含智能仪表、PLC、变频器、控制阀) 显示仪表:计算机 5、智能仪表与计算机是怎样进行通讯?有哪几种方式? 智能仪表与计算机通讯一般有三种方式,分别为USB接口,485接口,232接口,通过这些接口进行信号传输,计算机得以对仪表进行温控。 6、什么是组态软件? 组态软件是指对系统的各种资源进行配置,达到系统按照预定设置,自动执行特定任务,满足使用者要求的目的的应用软件。 四、MCGS组态界面 提供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一套完整组态界面图(共6个图),包括主界面、运行界面、设备工况、存盘数据、实时曲线、历史数据。

热工测试课后练习答案

热工测试作业 第一章 1-1、测量方法有哪几类,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P1-2) 答:测量的方法有:1、直接测量;2、间接测量;3、组合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的主要区别是直接测量中被测量的数值可以直接从测量仪器上读得,而间接测量种被测量的数值不能直接从测量仪器上读得,需要通过直接测得与被测量有一定函数关系的量,然后经过运算得到被测量的数值。 1-2、简述测量仪器的组成与各组成部分的作用。(P3-4) 答:测量仪器由感受器、中间器和效用件三个部分组成。 1、感受器或传感器:直接与被测对象发生联系(但不一定直接接触),感知被测参数的变化,同时对外界发出相应的信号; 2、中间器或传递件:最简单的中间件是单纯起“传递”作用的元件,它将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原封不动地传递给效用件; 3、效用件或显示元件:把被测量信号显示出来,按显示原理与方法的不同,又可分模拟显示和数字显示两种。 1-3、测量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及各项指标的含义是什么?(P5-6) 答:测量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有:精确度、恒定度、灵敏度、灵敏度阻滞、指示滞后时间等。 1、精确度:表示测量结果与真值一致的程度,它是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综合反映; 2、恒定度:仪器多次重复测试时,其指示值的稳定程度,通常以读数的变差来表示; 3、灵敏度:以仪器指针的线位移或角位移与引起这些位移的被测量的变化值之间的比例来表示。 4、灵敏度阻滞:又称感量,是以引起仪器指针从静止到作极微小移动的被测量的变化值。 5、指示滞后时间:从被测参数发生变化到仪器指示出该变化值所需的时间。 1-4、说明计算机测控系统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P6-7) 答:计算机测控系统基本组成部分有:传感器、信号调理器、多路转换开关、模/数(A/D)和数/模(D/A)转换及微机。 1、信号调理器:完成由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放大、整形、滤波等,以保证传感器输出信号成为A/D转换器能接受的信号; 2、实现多路信号测量,并由它完成轮流切换被测量与模/数转换器的连接; 3、采样保持器:保证采样信号在A/D转换过程中不发生变化以提高测量精度; 4、A/D转换器:将输入的模拟信号换成计算机能接受的数字信号; 5、D/A转换器:将输入的数字信号换成计算机能接受的模拟信号。 1-5、试述现代测试技术及仪器的发展方向。(P6、P9) 答:计算机、微电子等技术迅速发展,推动了测试技术的进步,相继出现了智能测试仪、总线仪器、PC仪器、虚拟仪器、网络化仪器等微机化仪器及自动化测试系统。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分布式技术等手段的迅速发展,测试技术与计算机相结合已成为当前测试技术的主流,测试技术的虚拟化和网络化的时代已经不远了。 第二章 2-1、试述测量仪器的动态特性的含意和主要研究内容,它在瞬变参数测量中的重要意义。(P11、P16) 答: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动态特性的分析就是研究动态测量时所产生的动态误差,它主要用以描述在动态测量过程中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的关系,或是反映系统对于随机时间变化的输入量响应特性。从而能够选择合适的测量系统并于所测参数相匹配,使测量的动态误差限制在试验要求的允许范围内,这便是动态测量技术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瞬变参数动态测量中,要求通过测量系统所获得的输出信号能准确地重现输入信号的全部信息,而测量系统的动态响应正是用来评价系统正确传递和显示输入信号的重要指标。

热工实验报告剖析

目录 常功率平面热源法同时测定绝热 (1) 数据处理: (1) [1]原始数据整理:(原始数据表格见附录) (1) [2]关于高斯误差补函数的方程编写 (2) 高斯误差补函数的一次积分 (2) 高斯误差补函数的一次积分的反函数 (2) [3]数据处理脚本 (2) [4]结果表格 (3) 曲线绘制 (3) [1]热源温度t1和距热源x1处温度t2随时间τ的变化关系 (3) [2]导热系数lamda随时间的变化 (4) [3]导热系数a随时间的变化 (4) 理解分析 (5) [1]改变导热系数lamda对温升曲线的影响 (5) [2]改变导温系数a对温升曲线的影响 (6) 空气横掠单圆管时强迫对流换热实验 (6) 数据处理 (6) [1]原始数据整理:(原始数据表格见附录) (6) [2]结果表格 (7) [3]曲线拟合 (7) 总结讨论 (9) [1]实验偏差讨论 (9) [2]为什么忽略Pr (9) [3]截面小的地方流速大,测量相对误差值小。 (9) 常功率平面热源法同时测定绝热 材料的导热系数λ和导温系数a 数据处理:

高斯误差补函数的一次积分 高斯误差补函数的一次积分的反函数 [3]数据处理脚本

[4] [1]热源温度t1和距热源x1处温度t2随时间τ的变化关系

[2]导热系数lamda随时间的变化 [3]导热系数a随时间的变化

可以看出λ和a均随时间先降低后升高。因为导热初期,温差小,恒定热流,所以传热快,随着时间的增加,导热变慢。当温度增加到一定 程度,温差缩小,导热又逐渐变快。 理解分析 [1]改变导热系数lamda对温升曲线的影响

冰的熔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测定冰的熔解热 一、前言 物质从固相转变为液相的相变过程称为熔解。一定压强下晶体开始熔解时的温度称为该晶体在此压强下的熔点。对于晶体而言,熔解是组成物质的粒子由规则排列向不规则排列的过程,破坏晶体的点阵结构需要能量,因此,晶体在熔解过程中虽吸收能量,但其温度却保持不变。物质的某种晶体熔解成为同温度的液体所吸收的能量,叫做该晶体的熔解潜热。 二、实验目的 1、学习用混合量热法测定冰的熔解热。 2、应用有物态变化时的热交换定律来计算冰的溶解热。 3、了解一种粗略修正散热的方法——抵偿法。 三、实验原理 本实验用混合量热法测定冰的熔解热。其基本做法如下:把待测系统A和一个已知热容的系统B混合起来,并设法使它们形成一个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的孤立系统C (C=A+B).这样A(或B)所放出的热量,全部为B(或A)所吸收。因为已知热容的系统在实验过程中所传递的热量Q,是可以由其温度的改变△T 和热容C计算出来,即Q = C△T,因此待测系统在实验过程中所传递的热量也就知道了。 实验时,量热器装有热水(约高于室温10℃,占内筒容积1/2),然后放入适量冰块, 冰溶解后混合系统将达到热平衡。此过程中,原实验系统放热,设为Q 放 ,冰吸热溶成水, 继续吸热使系统达到热平衡温度,设吸收的总热量为Q 吸 。 因为是孤立系统,则有Q 放= Q 吸 (1) 设混合前实验系统的温度为T1,其中热水质量为m1(比热容为c1),内筒的质量为m2(比热容为c2),搅拌器的质量为m3(比热容为c3)。冰的质量为M(冰的温度和冰的熔点均认为是0℃,设为T0),数字温度计浸入水中的部分放出的热量忽略不计。设混

工热热力学实验报告1

工程热力学实验报告 学院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2016年12月21日

实验一:气体定压比热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 了解气体比热测定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构思。 2. 熟悉本实验中的测温、测压、测热、测流量的方法。 3. 掌握由基本数据计算出比热值和求得比热公式的方法。 4. 分析本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可能途径。 二、实验内容 通过测定空气的温度、压力流量,掌握计算热量的方法,从而求得比热值和求得比热公式的方法。 三、数据记录 四、实验方法、步骤及测试数据处理 1.接通电源及测量仪表,选择所需的出口温度计插入混流网的凹槽中。 2.摘下流量计上的温度计,开动风机,调节节流阀,使流量保持在额定值附 近。测出流量计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t0)。 3.将温度计插回流量计,调节流量,使它保持在额定值附近。逐渐提高电热 器功率,使出口温度升高至预计温度。 可以根据下式预先估计所需电功率: τt W ?≈12 式中:W为电热器输入电功率(瓦);

Δt 为进出口温度差(℃); τ为每流过10升空气所需的时间(秒)。 估算过程:W=m ×Cp ×(T2-T1)=ρ×V ×Cp ×(T2-T1) =ρ×(10/1000τ) ×Cp ×Δt=1.169×(10/1000τ) ×1.004×Δt =11.7/1000×Δt/τ(kW)=11.7Δt/τ(w) 式中ρ—kg/m3; Cp—kJ/kg ·k; 4. 待出口温度稳定后(出口温度在10分钟之内无变化或有微小起伏,即可视为稳定),读出下列数据,每10升空气通过流量计所需时间(τ,秒);比热仪进口温度——即流量计的出口温度(t 1,℃)和出口温度(t 2℃);当时相应的大气压力(B ,毫米汞柱)和流量计出口处的表压(Δh ,毫米水柱);电热器的输入功率(W ,瓦)。 5. 根据流量计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从湿空气的干湿图查出含湿量(d,克/公斤干空气),并根据下式计算出水蒸气的容积成分: 622 /1622 /d d r w += 推导:对于理想气体混合物,摩尔比等于体积比,由分压力定律可知,理想气体摩尔比等于压力比,因此体积比等于压力比。根据含湿量定义d=m v /m a =n v M v /n a M a =0.622 (v v /v a )。因此:r w =v a /v=v v /(v v +v a )=1/(1+0.622/d)=d/0.622/(1+ d/0.622) 6. 根据电热器消耗的电功率,可算出电热器单位时间放出的热量: 3 10 1868.4?=W Q & (kcal/s )[1w=1J/s=1/1000kJ/s=1/4186.6kcal/s] 7. 干空气流量(质量流量)为: ) 15.273(2871000/103.133)6.13/)(1(00+???+-== t h B r T R V P G w g g g τ&& ) 15.273()6.13/)(1(106447.403+?+-?= -t h B t w τ (kg/s ) 8. 水蒸气流量为: ) 15.273(5.4611000/103.133)6.13/(00+???+== t h B r T R V P G w w w w τ&&

冰的熔化热-实验报告

XX大学物理学院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测定冰的熔化热 学生姓名:XXX 学号:XX 实验日期:20XX年XX月XX日 一、数据及处理 3. 投入冰的时刻:t=250s 冰的温度:-13.0℃ 室温:26.1℃ 5. 计算得到冰的熔化热L=3.22x10J/kg 6. T-t图像:

7. 从图中得到的信息: 水的初始温度(承装水时):39.5℃; 投入冰前水温下降速度:0.1℃/30s; 投入冰时水温:38.7℃; 冰完全融化后的温度:22.1℃; 系统达到稳定状态耗时:约100s; 投入冰时温度比室温高12.6℃,稳定后温度比室温低4℃,其比值为3.15; 二、分析与讨论 1. 误差的主要来源: 误差主要来源于搅拌过程和转移过程之中水的溅出,包括溅出到桌上与溅出到外筒里,这将直接影响冰的测量质量,由于在计算式中,冰的质量位于分母,故放大了绝对误差。因此,在失败(误差过大)一次后,采取连同外筒一起测量质量的方法,防止在取出内筒过程中造成的溅出,同时测量包括溅入外筒的水。 2. 补偿法的意义: 理论公式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在相当多的实验情况下,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超出适用范围的因素,例如本实验中的对环境吸放热,无法实现完全绝热的实验条件,带来系统的偏差。补偿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这些不可抗因素的影响,使作用效果相反的两种因素相互抵消以维持实验结果,从而减小实验误差。在其他的实验中,例如迈克尔逊干涉仪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补偿法应用。 3. 测量值偏小的原因: (1)取出冰块和将冰块擦干时不可避免的会与外界,特别是加持、擦拭工具间相互传热,甚至与手掌间接传热,造成温度上升,使熔化热计算值偏低; (2)读取系统热平衡温度时,由于外界导热的影响以及温度计示数的延迟使温度读取值偏大,导致熔化热计算值偏低; (3)拟合过程采取直线拟合,与原本的二次拟合存在差异,导致起始温度较推断值更高,使熔化热计算值偏低。 三、收获与感想 (1)投入冰前与最终稳定后,温度的变化较为缓慢,测量数据点可以选择更疏一些。(2)投入冰后到稳定前,温度变化非常剧烈,测量数据点可以选择更密一些。 (3)投入冰与记录时间、温度难以同时进行,故可以根据投入冰前的温度变化线性推出投入冰时刻的系统温度,以获得准确值,在其他热学实验中也可以应用。 (4)在量程允许的情况下,将整个量热器称量质量,而不取出内筒,减少必要的操作步骤,减少水的溅出带来的误差。 (5)初步了解并使用了补偿法,为以后在测电阻、迈克尔逊干涉仪等实验增加经验。

散热器热工性能实验报告 (1)

实验二 散热器性能实验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散热器热工性能测定方法及低温水散热器热工实验装置的结构。 2、测定散热器的散热量Q ,计算分析散热器的散热量与热媒流量G 和温差T 的关系。 二、 实验装置 1.水位指示管 2.左散热器 3. 左转子流量计 4. 水泵开关及加热开关组 5. 温度压差巡检仪 6.温度控制仪表 7. 右转子流量计 8. 上水调节阀 9.右散热器 10. 压差传感器 11.温度测点T1、T2、T3、T4 图1散热器性能实验装置示意图 三、实验原理 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在稳定的条件下测定出散热器的散热量: Q=GC P (t g -t h ) [kJ/h] 式中:G ——热媒流量, kg/h ; C P ——水的比热, kJ/Kg.℃; t g 、t h ——供回水温度, ℃。 散热片共两组:一组散热面积为:1m 2 二组散热面积为:0.975 m 2 上式计算所得散热量除以3.6即可换算成[W]。 低位水箱内的水由循环水泵打入高位水箱,被电加热器加热,并由温控器控制其温度在某一固定温度波动范围,由管道通过转子流量计流入散热器中,经其传热将一部分热量散入房间,降低温度后的回水流入低位水箱。流量计计量出流经每个散热器在温度为t g 时的体积流量。循环泵打入高位水箱的水量大于散热器回路所需的流量时,多余的水量经溢流管流回低位水箱。

四、实验步骤 1、测量散热器面积。 2、系统充水,注意充水的同时要排除系统内的空气。 3、打开总开关,启动循环水泵,使水正常循环。 4、将温控器调到所需温度(热媒温度)。打开电加热器开关,加热系统循环水。 5、根据散热量的大小调节每个流量计入口处的阀门,使之流量、温差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如不稳定则须找出原因,系统内有气应及时排除,否则实验结果不准确。 6、系统稳定后进行记录并开始测定: 当确认散热器供、回水温度和流量基本稳定后,即可进行测定。散热器供回水温度 t g 与t h 及室内温度t均采用pt100.1热电阻作传感器,配数显巡检测试仪直接测量, 流量用转子流量计测量。温度和流量均为每10分钟测读一次。 G t =L/1000=L·10-3 m3/h 式中:L——转子流量计读值; l/h; G t ——温度为t g 时水的体积流量;m3/h G=G t ·ρ t (kg/h) 式中:G——热媒流量,(kg/h); ρt——温度为t g时的水的密度,(kg/ m3)。 7、改变工况进行实验: a、改变供回水温度,保持水量不变。 b、改变流量,保持散热器平均温度不变。 即保持 2h g p t t t + =恒定8、求散热器的传热系数K 根据Q=KA(t p -t ) 其中:Q——为散热器的散热量,W K——散热器的传热系数,W/m2.℃ A ——散热器的面积,一种为0.975 m2,另一种为1 m2 t p ——供回水平均温度,℃ t ——室内温度,℃ 9、实验测定完毕: a、关闭电加热器; b、停止运行循环水泵; c、检查水、电等有无异常现象,整理测试仪器。 五、注意事项 1、测温点应加入少量机油,以保持温度稳定; 2、上水箱内的电热管应淹没在水面下时,才能打开,本实验台有自控装置;但亦应经常检查。

最新 热工学与流体力学试卷答案

《热工学与流体力学》课程第 1 页 共 4 页 课程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热工学与流体力学 考核方式: 一、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20分) 1.水蒸汽在T-S 图和P-V 图上可分为三个区,即___________区,___________ 区和 ___________ 区。 2.一般情况下,液体的对流放热系数比气体的___________,同一种液体,强迫流动放热比自由流动放热___________。 3.水蒸汽凝结放热时,其温度___________,主要是通过蒸汽凝结放出___________而传递热量的。 4.管道外部加保温层使管道对外界的热阻___________,传递的热量__________。 5.炉受热面外表面积灰或结渣,会使管内介质与烟气热交换时的热量___________,因为灰渣的___________小。 6.根据传热方程式,减小___________,增大___________,增大___________,均可以增强传热。 7.相同参数下,回热循环与朗肯循环相比,汽耗率__________________,给水温度___________,循环热效率___________,蒸汽在汽轮机内作功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压力小于___________大气压力的那部分数值称为真空。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同一种流体强迫对流换热比自由流动换热( )。 A 、不强烈; B 、相等; C 、强烈; D 、小。 2、热导率大的物体,导热能力( ) A.大; B.小; C.不发生变化。 3.流体流动时引起能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 ) A 、流体的压缩性 B 、流体的膨胀性 C 、流体的粘滞性 4.朗肯循环是由( )组成的。 A 、两个等温过程,两个绝热过程 B 、两个等压过程,两个绝热过程 C 、两个等压过程,两个等温过程 D 、两个等容过程,两个等温过程。 5.省煤器管外是( )。 A.沸腾换热; B.凝结换热; C.水强制流动对流换热; D.烟气强制流动对流换热 6.下列几种对流换热系数的大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α水强制>α空气强制>α空气自然>α水沸腾; B.α水沸腾>α空气强制>α水强制>α空气自然; C.α水沸腾>α水强制>α空气强制>α空气自然。 7.当物体的热力学温度升高一倍时,其辐射能力将增大到原来的( )倍: A.四倍; B.八倍; C.十六倍。 8.在锅炉中,烟气以对流换热为主的部位是( )。 A.炉膛; B.水平烟道; C.垂直烟道 9.稳定流动时,A 断面直径是B 断面的2 倍,B 断面的流速是A 断面流速( )倍。 A.1; B.2; C.3; D.4。 10.当管排数相同时,下列哪种管束排列方式的凝结换热系数最大:( ) A 、叉排; B 、顺排; C 、辐向排列; D 、无法判断 考生注意: 1.学号、姓名、专业班级等应填写准确。 2.考试作弊者,责令停考,考生签名,成绩作废

冰熔化实验报告

篇一:冰熔化实验报告 冰熔化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观察冰的熔化的过程,知道晶体的熔化特点,是吸热的过程。实验器材: 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大烧杯,酒精灯,冰,秒表(或手表)实验步骤: 1、把装有冰块的大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 2、把温度计用铁架台上的架子固定,且温度计不接触大烧杯的底和壁。 3、把酒精灯放在石棉网下面。 4、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大烧杯。 5、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6、根据记录的数据,在下表中做温度--时间图线。实验表格: 1实验结论: 实验延伸: 1.是不是所有物质的熔化都和冰的熔化一样具有相同的情况? 2.水凝固成冰的时的温度--时间图线又是怎样的? 2篇二:冰的熔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测定冰的熔解热 一、前言 物质从固相转变为液相的相变过程称为熔解。一定压强下晶体开始熔解时的温度称为该晶体在此压强下的熔点。对于晶体而言,熔解是组成物质的粒子由规则排列向不规则排列的过程,破坏晶体的点阵结构需要能量,因此,晶体在熔解过程中虽吸收能量,但其温度却保持不变。物质的某种晶体熔解成为同温度的液体所吸收的能量,叫做该晶体的熔解潜热。 二、实验目的 1、学习用混合量热法测定冰的熔解热。 2、应用有物态变化时的热交换定律来计算冰的溶解热。 3、了解一种粗略修正散热的方法——抵偿法。 三、实验原理 本实验用混合量热法测定冰的熔解热。其基本做法如下:把待测系统 a 和一个已知热容的系统 b 混合起来,并设法使它们形成一个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的孤立系统 c(c=a+b).这样 a (或 b)所放出的热量,全部为 b(或 a)所吸收。因为已知热容的系统在实验过程中所传递的热量 q,是可以由其温度的改变△t 和热容 c 计算出来,即 q = c△t ,因此待测系统在实验过程中所传递的热量也就知道了。 实验时,量热器装有热水(约高于室温10℃,占内筒容积1/2),然后放入适量冰块,冰溶解后混合系统将达到热平衡。此过程中,原实验系统放热,设为 q放,冰吸热溶成水,继续吸热使系统达到热平衡温度,设吸收的总热量为 q吸。 因为是孤立系统,则有q放= q吸(1) 设混合前实验系统的温度为t1,其中热水质量为m1(比热容为c1),内筒的质量为m2(比热容为c2),搅拌器的质量为m3(比热容为c3)。冰的质量为 m(冰的温度和冰的熔点均认为是0℃,设为t0),数字温度计浸入水中的部分放出的热量忽略不计。设混合后系统达到热平衡的温度为t℃(此时应低于室温10℃左右),冰的溶解热由l表示,根据(1)式有 ml+m c1(t- t0)=(m1 c1+ m2 c2+ m3 c3)(t1- t) 因tr=0℃,所以冰的溶解热为: l? (m1c1?m2c2?m3c3)(t1?t) ?tc1

热工基础报告

热工基础在工业中的应用 姓名: 学号: 班级:

目录 一:热工基础的发展历史 (1) 1、热力学发展 (1) 2、传热学发展 (1) 二、工业中的应用概述 (3) 1、传热学在传统工业机械领域和农业机械领域中的应用 (3) 2、在机械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3) 三、真空井式退火炉 (5) 型号简介 (5) 结构简介 (5)

一:热工基础的发展历史3 1、热力学发展 古代人类早就学会了取火和用火,不过后来才注意探究热、冷现象的实质。但直到17世纪末,人们还不能正确区分温度和热量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本质。在当时流行的“热质说”统治下,人们误认为物体的温度高是由于储存的“热质”数量多。1709~1714年华氏温标和1742~1745年摄氏温标的建立,才使测温有了公认的标准。随后又发展了量热技术,为科学地观测热现象提供了测试手段,使热学走上了近代实验科学的道路。 1798年,朗福德观察到用钻头钻炮筒时,消耗机械功的结果使钻头和筒身都升温。1799年,英国人戴维用两块冰相互摩擦致使表面融化,这显然无法由“热质说”得到解释。1842年,迈尔提出了能量守恒理论,认定热是能的一种形式,可与机械能互相转化,并且从空气的定压比热容与定容比热容之差计算出热功当量。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于1840年建立电热当量的概念,1842年以后用不同方式实测了热功当量。1850年,焦耳的实验结果已使科学界彻底抛弃了“热质说”。公认能量守恒、能的形式可以互换的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客观的自然规律。能量单位焦耳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热力学的形成与当时的生产实践迫切要求寻找合理的大型、高效热机有关。1824年,法国人卡诺提出著名的卡诺定理,指明工作在给定温度范围的热机所能达到的效率极限,这实质上已经建立起热力学第二定律。但受“热质说”的影响,他的证明方法还有错误。1848年,英国工程师开尔文根据卡诺定理制定了热力学温标。1850年和1851年,德国的克劳修斯和开尔文先后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证明了卡诺定理。 1850~1854年,克劳修斯根据卡诺定理提出并发展了熵的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确认,对于两类“永动机”的不可能实现作出了科学的最后结论,正式形成了热现象的宏观理论热力学。同时也形成了“工程热力学”这门技术科学,它成为研究热机工作原理的理论基础,使内燃机、汽轮机、燃气轮机和喷气推进机等相继取得迅速进展。 与此同时,在应用热力学理论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中,还发展了热力学的数学理论,找到了反映物质各种性质的相应的热力学函数,研究了物质在相变、化学反应和溶液特性方面所遵循的各种规律。1906年,德国的能斯脱在观察低温现象和化学反应中发现热定理;1912年,这个定理被修改成热力学第三定律的表述形式。 二十世纪初以来,对超高压、超高温水蒸汽等物性,和极低温度的研究不断获得新成果。随着对能源问题的重视,人们对与节能有关的复合循环、新型的复合工质的研究发生了很大兴趣。

流体静力学+热工1003+1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工程流体力学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2年3月14日成绩: 班级:热工10-3班学号:10123314 姓名:张有福教师:王连英 同组者:毛欢、白申杰 实验一、流体静力学实验 一、实验目的:填空 1.掌握用液式测压计测量流体静压强的技能; 2.验证不可压缩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加深对位置水头、压力水头和测压管水头的理解; 3. 观察真空度(负压)的产生过程,进一步加深对真空度的理解; 4.测定油的相对密度; 5.通过对诸多流体静力学现象的实验分析,进一步提高解决解决静力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装置 1、在图1-1-1下方的横线上正确填写实验装置各部分的名称 本实验的装置如图所示。 1.测压管; 2.带标尺的测压管; 3.连通管; 4.通气阀; 5.加压打气球; 6.真空测压管; 7.截止阀;8. U形测压管;9.油柱; 10. 水柱;11.减压放水阀 图1-1-1 流体静力学实验装置图

2、说明 1.所有测管液面标高均以标尺(测压管2) 零读数为基准; 2.仪器铭牌所注B ?、C ?、D ?系测点B 、C 、D 标高;若同时取标尺零点作为静力 学基本方程的基准,则B ?、C ?、D ?亦为B z 、C z 、D z ; 3.本仪器中所有阀门旋柄均顺 管轴线为开。 三、实验原理 在横线上正确写出以下公式 1.在重力作用下不可压缩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形式之一: const p z =+ γ (1-1-1a ) 形式之二: h p p γ+=0 (1-1b ) 式中 z ——被测点在基准面以上的位置高度; p ——被测点的静水压强,用相对压强表示,以下同; 0p ——水箱中液面的表面压强; γ——液体重度; h ——被测点的液体深度。 2. 油密度测量原理 当U 型管中水面与油水界面齐平(图1-1-2),取其顶面为等压面,有 01w 1o p h H γγ== (1-1-2) 另当U 型管中水面和油面齐平(图1-1-3),取其油水界面为等压面,则有 02w o p H H γγ+= 即 02w 2o w p h H H γγγ=-=- (1-1-3)

热工学实践实验报告

2016年热工学实践实验内容 实验3 二氧化碳气体P-V-T 关系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CO 2临界状态的观测方法,增强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2. 巩固课堂讲授的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理论知识,加深对饱和状态、临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3. 掌握CO 2的P-V-T 间关系测定方法。观察二氧化碳气体的液化过程的状态变化,及经过临界状态时的气液突变现象,测定等温线和临界状态的参数。 二、实验任务 1.测定CO 2气体基本状态参数P-V-T 之间的关系,在P —V 图上绘制出t 为20℃、31.1 ℃、40℃三条等温曲线。 2.观察饱和状态,找出t 为20℃时,饱和液体的比容与饱和压力的对应关系。 3.观察临界状态,在临界点附近出现气液分界模糊的现象,测定临界状态参数。 4.根据实验数据结果,画出实际气体P-V-t 的关系图。 三、实验原理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RT 实际气体:因为气体分子体积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的作用力,状态参数(压力、温度、比容)之间的关系不再遵循理想气体方程式了。考虑上述两方面的影响,1873年范德瓦尔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进行了修正,提出如下修正方程: ()RT b v v a p =-??? ? ?+2 (3-1) 式中: a / v 2 是分子力的修正项; b 是分子体积的修正项。修正方程也可写成 : 0)(23 =-++-ab av v RT bp pv (3-2) 它是V 的三次方程。随着P 和T 的不同,V 可以有三种解:三个不等的实根;三个相等的实 根;一个实根、两个虚根。 1869年安德鲁用CO 2做试验说明了这个现象,他在各种温度下定温压缩CO 2并测定p 与v ,得到了P —V 图上一些等温线,如图2—1所示。从图中可见,当t >31.1℃时,对应每一个p ,可有一个v 值,相应于(1)方程具有一个实根、两个虚根;当t =31.1℃时,而p = p c 时,使曲线出现一个转折点C 即临界点,相应于方程解的三个相等的实根;当t <31.1℃时,实验测得的等温线中间有一段是水平线(气体凝结过程),这段曲线与按方程式描出的曲线不能完全吻合。这表明范德瓦尔方程不够完善之处,但是它反映了物质汽液两相的性质和两相转变的连续性。 2.简单可压缩系统工质处于平衡状态时,状态参数压力、温度和比容之间有确定的关系,可表示为: F (P ,V ,T )= 0

冰的熔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通信152 学号:6102215051 姓名:潘鑫华 实验时间:第六周星期二下午八九十节

T T' θ J K T 1 T 1' 实验名称 测定冰的熔解热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用混合量热法测定冰的熔解热。 2、应用有物态变化时的热交换定律来计算冰的溶解热。 3、了解一种粗略修正散热的方法——抵偿法。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用混合量热法测定冰的熔解热。其基本做法如下:把待测系统 A 和一个已知热容的系统 B 混合起来,并设法使它们形成一个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的孤立系统 C (C =A +B ).这样 A (或 B )所放出的热量,全部为 B (或 A )所吸收。因为已知热容的系统在实验过程中所传递的热量 Q ,是可以由其温度的改变 △T 和热容 C 计算出来,即 Q = C △T ,因此待测系统在实验过程中所传递的热量也就知道了。 实验时,量热器装有热水(约高于室温10℃,占内筒容积1/2),然后放入适量冰块,冰溶解后混合系统将达到热平衡。此过程中,原实验系统放热,设为 Q 放 ,冰吸热溶成水,继续吸热使系统达到热平衡温度,设吸收的总热量为 Q 吸。 因为是孤立系统,则有Q 放= Q 吸 (1) 设混合前实验系统的温度为T 1,其中热水质量为m2(比热容为c0)。冰的质量为m1(冰的温度和冰的熔点均认为是0℃,设为T 0),数字温度计浸入水中的部分放出的热量忽略不计。设混合后系统达到热平衡的温度为T ℃(此时应低于室温10℃左右),冰的溶解热由L 表示,根据(1)式有 ML +m1c0(T - T 0)=m2c0(T 1- T ) 因T r=0℃,所以冰的溶解热为: L=[m2c0(T1-T2)-T2c0m1]/m1 (2) 综上所述,保持实验系统为孤立系统是混合量热法所要求的基本实验条件。为此整个实验在量热器内进行,但由于实验系统不可能与环境温度始终一致,因此不满足绝热条件,可能会吸收或散失能量。所以当实验过程中系统与外界的热量交换不能忽略

对流传热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三 对流传热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套管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应用线性回归法,确定关联式4.0Pr Re m A Nu =中常数A 、m 的值; 2.掌握对流传热系数i α随雷诺准数的变化规律; 3.掌握列管传热系数Ko 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㈠ 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及其准数关联式的测定 ⒈ 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 在该传热实验中,冷水走内管,热水走外管。 对流传热系数i α可以根据牛顿冷却定律,用实验来测定 i i i S t Q ??= α (1) 式中:i α—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 2?℃); Q i —管内传热速率,W ; S i —管内换热面积,m 2; t ?—内壁面与流体间的温差,℃。 t ?由下式确定: 2 2 1t t T t w +- =? (2) 式中:t 1,t 2 —冷流体的入口、出口温度,℃; T w —壁面平均温度,℃; 因为换热器内管为紫铜管,其导热系数很大,且管壁很薄,故认为内壁温度、外壁温度和壁面平均温度近似相等,用t w 来表示。 管内换热面积: i i i L d S π= (3) 式中:d i —内管管内径,m ; L i —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 。

由热量衡算式: )(12t t Cp W Q m m i -= (4) 其中质量流量由下式求得: 3600 m m m V W ρ= (5) 式中:m V —冷流体在套管内的平均体积流量,m 3 / h ; m Cp —冷流体的定压比热,kJ / (kg ·℃); m ρ—冷流体的密度,kg /m 3。 m Cp 和m ρ可根据定性温度t m 查得,2 2 1t t t m +=为冷流体进出口平均温度。t 1,t 2, T w , m V 可采取一定的测量手段得到。 ⒉ 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的实验确定 流体在管内作强制湍流,被加热状态,准数关联式的形式为 n m A Nu Pr Re =. (6) 其中: i i i d Nu λα= , m m i m d u μρ=Re , m m m Cp λμ=Pr 物性数据m λ、m Cp 、m ρ、m μ可根据定性温度t m 查得。经过计算可知,对于管内被加热的空气,普兰特准数Pr 变化不大,可以认为是常数,则关联式的形式简化为: 4.0Pr Re m A Nu = (7) 这样通过实验确定不同流量下的Re 与Nu ,然后用线性回归方法确定A 和m 的值。 ㈡ 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的测定 管壳式换热器又称列管式换热器。是以封闭在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间壁式换热器。这种换热器结构较简单,操作可靠,可用各种结构材料(主要是金属材料)制造,能在高温、高压下使用,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类型。由壳体、传热管束、管板、折流板(挡板)和管箱等部件组成。壳体多为圆筒形,

测定冰的熔化热-实验报告

测定冰的熔化热实验报告(一)实验数据及处理 1.第一次实验数据处理 C水=4.18×103J/(Kg·K)C1=C2=0.389×103J/(Kg·K)C冰=1.80×103 J/(Kg·K) m=22.69 g m0=164.16 g T2-T3=15.2℃

2.第二次实验数据处理 C水=4.18×103J/(Kg·K)C1=C2=0.389×103J/(Kg·K)C冰=1.80×103 J/(Kg·K) m=22.97g m0=171.13g T2-T3=13.8℃

(T2-θ):(θ-T3)= 10.1 :3.7 (二)分析与讨论 1.从实测数据看,如果实验全过程中散热、吸热没有达到补偿,冰的熔化热结果不一定偏离“合理”的数据范围,这说明散热或吸热并不是该系统的主要实验误差来源。那么,本实验的主要误差来源是什么? 由熔化热的公式看,对计算结果影响最大的量是m,即冰的质量。由于采用间接测量法,因此冰的质量是比较容易产生误差的,比如投冰时溅出水,就会对

算出的冰的质量产生影响,从而产生误差。 2.通过实验去体会粗略修正散热的方法——补偿法在本实验中的应用对学习做实验的意义。 在实验系统不能很好地保证绝热时,用补偿法修正系统误差是一个办法,也是一个好的思路。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应该反复摸索,对各物理参量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调整,使散热和吸热基本达到补偿。 然而,实验结果证实量热器是一个很好的绝热系统,因此,在分析系统误差来源时,应实事求是地、定量地进行分析,不能将误差的来源归结为系统的散热、吸热未能达到补偿。 3.在本实验室提供的条件下,实测熔化热的结果通常小于文献值 L=3.34×105J/Kg,你能分析是什么原因吗? 本实验未计算温度计插入水中的部分带来的影响。

热工基础报告

热工基础在工业中的应用 姓名: 学号: 班级: 目录 一:热工基础的发展历史 (1) 1、热力学发展 (1) 2、传热学发展 (1) 二、工业中的应用概述 (3) 1、传热学在传统工业机械领域与农业机械领域中的应用 (3) 2、在机械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3) 三、真空井式退火炉 (5) 型号简介 (5) 结构简介 (5) 一:热工基础的发展历史1 1、热力学发展 古代人类早就学会了取火与用火,不过后来才注意探究热、冷现象的实质。但直到17世纪末,人们还不能正确区分温度与热量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本质。在当时流行的“热质说”统治下,人们误认为物体的温度高就是由于储存的“热质”数量多。1709~1714年华氏温标与1742~1745年摄氏温标的建立,才使测温有了公认的标准。随后又发展了量热技术,为科学地观测热现象提供了测试手段,使热学走上了近代实验科学的道路。 1798年,朗福德观察到用钻头钻炮筒时,消耗机械功的结果使钻头与筒身都升温。1799年,英国人戴维用两块冰相互摩擦致使表面融化,这显然无法由“热质说”得到解释。1842年,迈尔提出了能量守恒理论,认定热就是能的一种形式,可与机械能互相转化,并且从空气的定压比热容与定容比热容之差计算出热功当量。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于1840年建立电热当量的概念,1842年以后用不同方式实测了热功当量。1850年,焦耳的实验结果已使科学界彻底抛弃了“热质说”。公认能量守恒、能的形式可以互换的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客观的自然规律。能量单位焦耳就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 热力学的形成与当时的生产实践迫切要求寻找合理的大型、高效热机有关。1824年,法国人卡诺提出著名的卡诺定理,指明工作在给定温度范围的热机所能达到的效率极限,这实质上已经建立起热力学第二定律。但受“热质说”的影响,她的证明方法还有错误。1848年,英国工程师开尔文根据卡诺定理制定了热力学温标。1850年与1851年,德国的克劳修斯与开尔文先后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证明了卡诺定理。 1850~1854年,克劳修斯根据卡诺定理提出并发展了熵的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的确认,对于两类“永动机”的不可能实现作出了科学的最后结论,正式形成了热现象的宏观理论热力学。同时也形成了“工程热力学”这门技术科学,它成为研究热机工作原理的理论基础,使内燃机、汽轮机、燃气轮机与喷气推进机等相继取得迅速进展。 与此同时,在应用热力学理论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中,还发展了热力学的数学理论,找到了反映物质各种性质的相应的热力学函数,研究了物质在相变、化学反应与溶液特性方面所遵循的各种规律。1906年,德国的能斯脱在观察低温现象与化学反应中发现热定理;1912年,这个定理被修改成热力学第三定律的表述形式。 二十世纪初以来,对超高压、超高温水蒸汽等物性,与极低温度的研究不断获得新成果。随着对能源问题的重视,人们对与节能有关的复合循环、新型的复合工质的研究发生了很大兴趣。 2、传热学发展 传热学作为学科形成于19世纪。在热对流方面,英国科学家牛顿于1701年在估算烧红铁棒的温度时,提出了被后人称为牛顿冷却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不过它并没有揭示出对流换热的机理。 对流换热的真正发展就是19世纪末叶以后的事情。1904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特的边界层理论与1915年努塞尔的因次分析,为从理论与实验上正确理解与定量研究对流换热奠定了基础。1929年,施密特指出了传质与传热的类同之处。在热传导方面,法国物理学家毕奥于1804年得出的平壁导热实验结果就是导热定律的最早表述。稍后,法国的傅里叶运用数理方法,更准确地把它表述为后来称为傅里叶定律的微分形式。 热辐射方面的理论比较复杂。1860年,基尔霍夫通过人造空腔模拟绝对黑体,论证了在相同温度下以黑体的辐射率(黑度)为最大,并指出物体的辐射率与同温度下该物体的吸收率相等,被后人称为基尔霍夫定律。 1878年,斯忒藩由实验发现辐射率与绝对温度四次方成正比的事实,1884年又为玻耳兹曼在理论上所证明,称为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俗称四次方定律。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空腔黑体辐射时,得出了普朗克热辐射定律。这个定律不仅描述了黑体辐射与温度、频率的关系,还论证了维恩提出的黑体能量分布的位移定律。 20世纪以前,传热学就是作为物理热学的一部分而逐步发展起来的。20世纪

热工课后题答案

习题及部分解答 第一篇工程热力学 第一章基本概念 1. 指出下列各物理量中哪些是状态量,哪些是过程量: 答:压力,温度,位能,热能,热量,功量,密度。 2. 指出下列物理量中哪些是强度量:答:体积,速度,比体积,位能,热能,热量,功量,密 度。 3. 用水银差压计测量容器中气体的压力,为防止有毒的水银蒸汽产生,在水银柱上加一段水。 若水柱高mm 200,水银柱高mm 800,如图2-26所示。已知大气压力为mm 735Hg ,试求容器中气体的绝对压力为多少kPa ?解:根据压力单位换算 4. 锅炉烟道中的烟气常用上部开口的斜管测量,如图2-27所示。若已知斜管倾角ο30=α ,压 力计中使用3 /8.0cm g =ρ的煤油,斜管液体长度mm L 200=,当地大气压力 MPa p b 1.0=,求烟气的绝对压力(用MPa 表示)解: 5.一容器被刚性壁分成两部分,并在各部装有测压表计,如图2-28所示,其中C 为压力表,读数为kPa 110,B 为真空表,读数为kPa 45。若当地大气压kPa p b 97=,求压力表A 的读数(用kPa 表示)kPa p gA 155= 6.试述按下列三种方式去系统时,系统与外界见换的能量形式是什么。 (1).取水为系统; (2).取电阻丝、容器和水为系统; (3).取图中虚线内空间为系统。 答案略。 7.某电厂汽轮机进出处的蒸汽用压力表测量,起读数为MPa 4.13;冷凝器内的蒸汽压力用真空表测量,其读数为mmHg 706。若大气压力为MPa 098.0,试求汽轮机进出处和冷凝器内的蒸汽的绝对压力(用MPa 表示)MPa p MPa p 0039.0;0247.021== 8.测得容器的真空度mmHg p v 550=,大气压力MPa p b 098.0=,求容器内的绝对压力。若 大气压变为MPa p b 102.0=',求此时真空表上的读数为多少mmMPa ?MPa p MPa p v 8.579,0247.0='= 9.如果气压计压力为kPa 83,试完成以下计算: (1).绝对压力为11.0MPa 时的表压力; (2).真空计上的读数为kPa 70时气体的绝对压力; (3).绝对压力为kPa 50时的相应真空度(kPa ); (4).表压力为MPa 25.0时的绝对压力(kP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