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测试(含答案)

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测试(含答案)

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村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建设规模太大的重工业企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企业,苏联仅用12年时间红完成了资本主又国家花了50年到100年时完成的工业化任务,凭借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打败了法西斯徳国……由此,有苏联学者认为计划经济体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容否定。

——摘编自华师大点《中国历史》

(1)请写出“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

(2)你同意材料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

(2)答案一判断:同意。理由: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并凭借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打败了法西斯德国,维护了俄罗斯民族的独立和尊严。由此可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功不可没,不容否定。

答案二判断:不同意。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当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固有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如党政不分、农轻重比例失调、生产力受阻等,并且这些弊端在这种体制内愈发变得不可调和,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

(2)此题答案不唯一,若是同意可围绕斯大林模式的成就及积极意义进行分析,若是不同意可围绕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即可。如可以判断同意。理由是: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并凭借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打败了法西斯德国,维护了俄罗斯民族的独立和尊严。由此可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功不可没,不容否定。可以判断不同意,理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当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固有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如党政不分、农轻重比例失调、生产力受阻等,并且这些弊端在这种体制内愈发变得不可调和,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结合材料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1928年到1937年,苏联连续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和以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等方式,快速实现了工业化的初期目标,使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进入到工业化国家行列。

——《高中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指出苏联实施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领导人。

(2)小历同学认为,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既显示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的优势,又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斯大林。

(2)同意。

理由: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可以使苏联在短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显示出其优势;但这种发展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以行政手段发展经济,否定市场和商品经济,因此又存在严重的弊端。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可以使苏联在短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显示出其优势;但这种发展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以行政手段发展经济,否定市场和商品经济,因此又存在严重的弊端。所以小历说法正确,同意其观点。

3.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历史现实,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对人类历史的发展

材料一布尔什维克党人之所以取得胜利,其唯一的原因就在于:号召他们(人民群众)来参加推翻并粉碎旧制度的工作,然后再在旧制度的废墟上,同他们一道建立起新世界的骨架。

——约翰?里德《震撼世界的十天》材料二农业生产发展情况表

材料三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逐步形成。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了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权力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习近平《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1)列举材料一中的“新世界”建立的标志事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俄(苏联)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该趋势

的主要原因。:

(3)说出材料三中的“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模式”的特点。

(4)综上所述,谈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1)十月革命

(2)上升;实行新经济政策

(3)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发展经济要实事求是、结合本国国情;保障农民利益;注重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中“布尔什维克党人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新世界”建立的标志事件是十月革命。

(2)根据材料二的表格内容可知,此时期苏俄(苏联)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是不断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列宁取消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依据材料三“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逐步形成”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是“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依据材料三“逐步形成了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权力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模式”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综上所述的内容,苏联的探索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是发展经济要实事求是、结合本国国情;保障农民利益;注重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4.请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920年,从战火转向和平建设的苏维埃政权遇到了新的危机。那时候,国家的燃料、冶金、机器制造部门遭到严重破坏,工业的产量仅是战前的1/5;农业危机也很严重,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产量只是战前的一半左右,人民生活困苦。农民开始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暴动时有发生。

(1)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俄国经济,1921年列宁采取的一项伟大经济政策是什么?(2)举出该政策中的一项具体措施及其产生的影响。

【答案】(1)新经济政策

(2)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经营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须品的配给制,允许自由贸易(只要说出一点就得分)经过几年努力,国家经济恢复到了战前水平,社会也稳定了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国家的燃料、冶金、机器制造部门遭到严重破坏,工业的产量仅是战前的1/5;农业危机也很严重,农民开始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暴动时有发生”可知,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俄国经济,1921年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21年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有: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经营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须品的配给制,允许自由贸易等;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0年—1913年英、法、美、德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

材料二:在19世纪最后的三十年里,西方列强掀起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海外扩张狂潮,世界被列强瓜分完毕。列强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情况如下:英国居第一位、法国居第二位、德国居第四位、美国居第五位。

——据《世界近现代史精要》整理材料三: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到1913年,英德两国的工业实力发生力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英德两国在殖民地所占位次上有何不同?

(2)材料三中,德国所要求的“地盘的”是什么?为了得到“阳光下的地盘”,德国是怎样做的?而为了对付德国,英国是怎样做的?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英德两国产生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答案】(1)变化:英国的工业实力由1870年时的第一位下降为第三位;德国由1870年时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

位次:英国居第一位,德国居第四位

(2)地盘:殖民地。

德国:与奥匈帝国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拉拢意大利加人德奥同盟。

英国:先后与法国和俄国签订军事协定。

(3)根源: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

实质: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中表格数据可知,到1913年,英国的工业实力由1870年时的第一位下降为第三位;德国由1870年时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知,英国所占殖民地居第一位,德国居第四位。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德国所要求的“地盘的”指的是殖民地;为了得到“阳光下的地盘”,德国与奥匈帝国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拉拢意大利加人德奥同盟。为了对付德国,英国先后与法国和俄国签订军事协定,组成了协约国集团。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德两国产生矛盾的根源是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英德两国产生矛盾的实质是为了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材料二这是一场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一位战地记者曾这样记述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是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材料三下表是20世纪初的一次重大战争的损失情况统计

(1)材料一中哪一事件就像“一粒火星”点燃了这只“火药桶”?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的是人类历史上的哪次重大战争?这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二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是哪次战役?这次战役被称为“绞肉机”说明了什么?(4)帝国主义国家在20世纪初的争夺,最终结局如何?结合材料三,说说这次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影响?又给我们什么警示?

【答案】(1)萨拉热窝事件

(2)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凡尔登战役;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

(4)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经济损失巨大,人员伤亡惨重等;应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等

【解析】

【详解】

(1)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局势紧张,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1914年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就像“一粒火星”点燃了这只“火药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材料三反映的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在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但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由此导致列强之间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3)材料二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是凡尔登战役。战事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

(4)帝国主义国家在20世纪初的争夺导致一战爆发,最终结局以协约国的胜利、同盟国的失败告终。结合材料三“战争的损失情况统计”来看,,说说这次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经济损失巨大,人员伤亡惨重等。它给我们的警示是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灾难,要珍惜和平,远离战争等。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一个决议。该决议主要提到七点:国有工业仍为国民经济之基础;小工业及手工业应得到充分发展;可以自由出卖其制品及承受定购;苏维埃全力支持人民之日常需要品的生产;自由贸易;废除粮食法定价格,实行市场价格;企业可以出租给私人或外资。

材料二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

材料三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5位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的居世界第88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联)实行的政策是什么?该政策的实施有什么重大意义?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出现这一结果的重要举措有哪些?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出现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1)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对具有苏俄(联)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使苏俄(联)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

(2)苏联工业总产值增长,实现了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实行苏联模式。

(3)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困难。苏联模式存在弊端。

(4)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材料一的时间“1921年3月”及会议内容可知,苏俄实行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使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

(2)依据材料二“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 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说明,苏联工业总产值增长,实现了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出现这一结果的重要举措有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斯大林模式。

(3)由材料三“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说明,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困难。出现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存在弊端。

(4)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点睛】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8.史料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素养专练)

根据上述史料概括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苏联产生的负面影响。【答案】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阻碍了苏联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后来的改革也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弊端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的信息可知,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一模式阻碍了苏联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后来的改革也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弊端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9.史料实证

史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风暴,也引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亚非拉爆发的民族民主运动声势大、时间长,在亚洲有印度等国的反英斗争,在非洲主要有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国的反帝斗争,在拉丁美洲有墨西哥、阿根廷等国的反美斗争。

史料二如下图

(1)根据史料一归纳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兴起的原因。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1、图2、图3人物分别领导了什么运动。(3)这一时期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有哪些相似之处?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

(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3)都是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都反对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压迫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可以概括:一战后民族运动兴起是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殖民地。战后一些老牌殖民帝国受到了战争的创伤,削弱了殖民力量,给予殖民地人民斗争机会。而十月革命沉痛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甘地,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图2是扎格鲁尔,扎格鲁尔领导了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图3是墨西哥的卡德纳斯,他领导了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3)首先,甘地、扎格鲁尔卡德纳斯都是民族资产阶级。其次,这些民族民主运动都是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甘地的不合作运动是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埃及的华夫托运动要求让埃及完全独立,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最后,在诉求上都反对帝国主义的控制与压迫。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材料二:一战爆发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反战声音微乎其微。各国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入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在德国,出征的士

兵斗志高昂,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运兵车上写着“圣诞节回家”……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三: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凡尔登战役双方死伤近一百万人。一位战地记者写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象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

——岳麓书社《世界历史》(九上)材料四:

(1)由材料一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并说说一战的性质。

(2)对比材料二、四,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用材料三的史实概括影响人们态度转变的因素。

(3)当今世界仍不太平,从科索沃到伊拉克,再到叙利亚……可谓是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以古鉴今,一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答案】(1)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2)不同:

材料二:满怀信心、积极支持等。(答出其中一点态度即可)

材料四:绝望、恐惧、厌恶、逃避等。(答出其中一点态度即可)

因素:一战持久而残酷;大量伤亡。

(3)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1913-1914 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间围绕着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激烈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使巴尔干成为欧洲战争的“火药桶”。军事集团的形成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2)依据材料二“一战爆发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反战声音微乎其微。各国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入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在德国,

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是满怀信心、积极支持等。依据材料四“耶稣基督啊,救我出去吧。请求基督行行好吧。只要您救我一命,您说什么我都干。我相信您,我要告诉世上每一个人,您是唯一至关重要的。请求亲爱的耶稣行行好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是绝望、恐惧、厌恶、逃避等。依据材料“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凡尔登战役双方死伤近一百万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人们态度转变的因素是一战持久而残酷;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

(3)战争启示我们: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