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诊断子宫内膜厚

如何正确诊断子宫内膜厚
如何正确诊断子宫内膜厚

如何正确诊断子宫内膜厚

子宫内膜厚度在月经周期的两样时期厚度是不一样的,建议出色在月经洁净后三天做一个阴道B超调查子宫内膜详细厚度为多少。子宫内膜假如厚,来月经时轻易经很痛,而且受精卵不易着床。就是子宫的内膜比强健人厚,内膜薄厚切忌处决能否怀孕,有否排卵才是能否怀孕的关键。强健的一般是0.2--1.0厘米。

【子宫内膜活检】

子宫内膜活检是对子宫刮取子宫内膜细胞,用于进行检查。为临床医师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子宫内膜活检注意事项:

不合宜人群:经期妇女。有中度、重度的子宫颈糜烂,白带异常的人群。

检查前禁忌:检查前三天禁止性交。检查应在月经干净后的3-7天。

检查时要求:取活检的部位可能会出血,因此做完检查后1~2周内不要性交、活检检查后最少需要间隔半月再同房,避免发生炎症感染。阴道灌洗或坐浴。阴道出血多时,应到医院检查治疗。

子宫内膜活检检查过程:

一般应先诊刮,做子宫内膜活检,然后再做输卵管通畅检查,这样可避免子宫内膜结核的扩散,如活检发现子宫内膜结核,应先进行抗结核治疗,然后再考虑做输卵管通畅检查。

【经阴道超声】

经阴道超声是近年来妇产科超声应用的一项突破性技术进展,它能清楚地显示女性盆腔内部器官组织结构,与传统经腹部超声比较,不用充盈膀胱,且对于正常和异常妊娠以及妇科疾病的诊断,具有早和准的特点。

经阴道超声注意事项:

检查前禁忌:通常先做常规妇科检查后进行;

检查时注意:嘱患者排尿,取膀胱截石位;

不适宜人群:阴道流血者不宜进行.

经阴道超声检查过程:检查方法

用一次性避孕套罩住阴道探头套内外均涂以消毒耦合剂。

操作者戴手套,右手持探头柄,将探头徐徐送入阴道穹窿部

操作时倾斜、推拉、旋转探头柄,以观察全部盆腔结构。

优点:经阴道超声与传统经腹部超声比较,探头几乎直接接触扫描器官,缩短了探头与被检查器官的距离;由于阴道结构松弛,操作者可以提高图像分辨力;对于肠气较多,较肥胖的妇女,可以避开肠腔气体干扰和腹壁脂肪层的衰减;传统经腹超声需病人3-4小时前不小便且开始饮水,饮水量大约相当于2-3瓶矿泉水,让病人很辛苦且不利急诊,而经阴道超声则无需充盈膀胱。

由于经阴道超声为正常和多种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更为可靠的早期诊断依据,因此近年来已广泛应用,并在不断进一步提高水平。

【子宫大小】

子宫大小检查是通过触诊检查子宫体的长、宽、厚,从而判断子宫发育是否正常、有否病变的手段。

子宫大小注意事项:不合宜人群:月经期间女性。

检查前:注意休息。

检查时:放松身体,积极配合医生。子宫大小检查过程:检查者将裤子下拉,露出下腹部,体检人员将手抚触下腹部来检查子宫情况。

当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或月经紊乱,尤其是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出现阴道淋漓不断流血,一定要及早到医院就诊,不要害怕诊断性刮宫;再说,现已有无痛刮宫了。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875381174.html,/zgnmywz/2014/0726/184231.html

常见子宫内膜和子宫颈病变的病理诊断概要 周先荣

常见子宫内膜和子宫颈病变的病理诊断概要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病理科周先荣 zhouxianrong@https://www.360docs.net/doc/875381174.html, 1,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诊断要点 按照WHO2003年的定义,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主要是指细胞核的异型性。其主要依据是1985年Kurman发表的一篇重要文献(Kurman RJ, Kaminski PF, Norris HJ. The behavior of endometrial hyperplasia. The long-term study of “untreated” hyperplasia in 170 patients. Cancer 1985;58:403-412): 病理类型病例数消退持续进展为癌 单纯性增生93 74(80%) 18(19%) 1(1%) 复杂性增生29 23(80% 5(17%) 1(3%) 单纯性增生伴不典型13 9(69%) 3(23%) 1(8%) 复杂性增生伴不典型35 20(57%) 5(14%) 10(29%) 从上表中看,无论结构是否复杂,伴有细胞不典型者,进展为癌的几率大为增加,平均为23%。这就是近代以来,特别看重细胞异型性的重要原因。现代分子生物学也证明了这个观点。 但并不因此就可以说,结构的异常就不重要。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细胞异型性和结构异型性是平行的,或同步的。单纯性增生伴不典型实际是较少的,也是需要谨慎诊断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复杂性增生的基础上出现细胞学上的异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形态特征如下: 细胞学 核: 复层伴极性消失 增大、不规则圆形 粗染色质,形成泡状核外观(vesicular appearance) 明显核仁 不等量核分裂 胞浆:弥漫或灶性嗜伊红 腺体 不规则、大小不等 腺体密集、有高度不规则轮廓 腺腔内乳头状生长 广泛上皮内微腺腔形成 其它相关特征 纤毛细胞增多 鳞状化生 间质减少

2021妇科肿瘤学会 SGO子宫内膜癌:基于证据回顾的建议(全文)

2021妇科肿瘤学会SGO子宫内膜癌:基于证据回顾的建议(全文) 摘要 2014年妇科肿瘤学会(SGO)临床实践委员会更新了子宫内膜癌有关诊断、检查、手术和治疗方案指南。尽管如此,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及相关死亡率仍持续增加,自1987年至2014年子宫内膜癌年发病例数增加了75%,死亡病例翻了3倍,幸运的是在子宫内膜癌治疗方面有了一定进展,分子病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对遗传易感性认识更进一步,淋巴结评估更加精准,对放疗和化疗的理解更加全面,生存评估和随访方法更加完善。 制订过程 回顾了现有的证据,对相关指南内容进行了批判性审查,最后确定了推荐意见,提交SGO临床实践委员会、SGO出版物委员会和SGO董事会成员审核后出版。这些建议由SGO实践和教育委员会妇科肿瘤专家小组制订,使用的术语借鉴ASCCP管理指南,对建议的强度和证据质量进行评级。 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 临床问题1 对新诊断的子宫内膜癌如何进行分类?建议1.1目前指导子宫内膜癌治疗及预后的临床病理参数有:组织学类型、分级、分期、

年龄和LVSI。(AI)建议1.2 III/IV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应考虑雌激素受体。(BII)建议1.3 III/IV期子宫浆液性癌患者建议HER2Neu检测,以确定辅助化疗是否加入曲妥珠单抗。(AI)建议1.4应对所有子宫内膜癌进行错配修复状态和/或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以筛选Lynch 综合征,有利于确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embrolizumab单药或联合Lenvatanib治疗[2]。(AII)建议1.5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应进行分子分型检测,尤其是晚期患者,以确定是否存在TP53突变,指导治疗决策。(BIII)建议1.6尽量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3],参照美国病理学家学院(CAP)临床指导。(B III) 【证据文献复习】三十多年来子宫内膜癌分为两型[4]:I 型主要包括FIGO1/2级子宫内膜样癌,发病与雌激素有关,由子宫内膜增生、上皮内瘤变(EIN)发展而来,83%的肿瘤PTEN缺失,多数能够早期诊断,总体预后良好。II型包括癌肉瘤、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混合性癌、未分化癌、高级别子宫内膜腺癌,通常雌激素不敏感,与EIN无关,浆液性癌可能与子宫内膜上皮内癌(EIC)有关[5],90% II型子宫内膜癌存在TP53突变。尽管II型子宫内膜癌占比不足1/3,死亡占比达75%[6,7]。尽管二分类系统有重要临床价值,但相关研究异质性大,特别是高级别肿瘤[8,9]。 分子分型和基因组分类研究可提高分类和预后信息的一致性,从而成为临床决策的基础。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将子宫内膜癌分为四类:(1)POLE超突变型;(2)微卫星不稳定型(MSI-H),与MLH1

子宫内膜病变超声表现

子宫内膜病变超声表现 女性怀孕的解剖基础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而子宫内膜是怀孕后胚胎着床发育的基础。生育期子宫内膜的病变往往是引起不育的原因之一。子宫内膜病变见于子宫畸形、子宫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炎、内膜结核、子宫内膜增殖症及子宫内膜异位症。 (一)子宫畸形 子宫畸形的发病率为0.1%~1.0%,子宫畸形常致不孕、不育。临床上以双子宫、双角子宫或纵隔子宫最为多见。畸形子宫的内膜和肌壁往往发育不良,宫腔狭窄,血供不足。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受精卵种植,因而不易妊娠。超声检查子宫畸形最好选择在月经前期,因为此时子宫内膜较厚,便于观察宫腔形态。若有少见的畸形,不典型声像图或伴有复杂的畸形情况下,必须仔细观察,并配合超声监护下探查官腔或采用声学造影、碘油造影等手段以明确诊断。 1.双子宫超声见左右两个子宫图像,两个宫腔均见内膜回声。横断面可见两个子宫体呈“蝴蝶状”,并可见双阴道、双宫颈。 2.双角子宫声像图见宫底部增宽,中间有一切迹,形成左右各一突起的马鞍状,两角内可见子宫内膜线。宫颈、宫体正常。 3.纵隔子宫子宫横径呈增宽图像,内膜回声分左右两部分。若两部分内膜延续至宫颈,为完全纵隔子宫。两部分内膜在宫腔中部或下部汇合则为不全纵隔子宫。 (二)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息肉是由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组成的肿块,呈球形向宫腔突出,有蒂相连。息肉可大小不等,大的息肉可充塞整个宫腔,影响受孕。 声像图表现:宫腔内可见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呈低回声或中等强回声。有

时形态不规则,有时可见息肉脱落至宫颈管内(图43—15)。 (三)粘膜下肌瘤子宫肌瘤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中青年妇女中,约20%的妇女患有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可能影响生育,国外学者报道1731例不育妇女,30%与子宫肌瘤密切相关。子宫肌瘤中生长在子宫腔内的粘膜下肌瘤最易导致不孕症的发生,这犹如在宫腔内放置了一只球形的宫内节育器(IUD),妨碍生育。肌瘤表面的子宫内膜缺血、坏死、萎缩,不利于受精卵着床。 声像图表现肌瘤呈中等强回声团块向子宫粘膜面生长,突入宫腔内。宫腔增大变形,呈“分离征”。 (四)子宫内膜炎细菌侵入子宫内膜可引起子宫内膜炎发生,内膜水肿、充血,内膜坏死时伴脓性分泌物,可形成溃疡,并蔓延至肌层形成炎性病变,从而造成宫腔粘连。宫腔粘连使宫腔变形或输卵管开口处阻塞而致不孕。 声像图表现 ①子宫增大,肌层增厚,内部回声减弱。可见散在的无回声区和点状强回声; ②子宫内膜肿胀增厚、回声增强,伴有不规则的无回声区; ③宫颈管粘连时可见宫腔分离,内为无回声区及散在的光点或斑片状回声。 (五)子宫内膜结核子宫内膜结核致使子宫内膜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最后代之瘢痕组织,可使子宫腔粘连变形、缩小,引起不孕。 声像图表现 ①子宫内膜显示不规则,与子宫肌层分界不清; ②内膜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及呈点状、斑片状强回声。有明显钙化时,斑片状强回声后方可伴声影。 (六)子宫内膜增殖症子宫内膜增生肥厚可发生在生育期和绝经期妇女。多见长期无排卵患者.单纯的子宫内膜增厚系因雌激素活性增加所致,病理检查可见

宫腔镜下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宫腔镜下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目的总结宫腔镜下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回顾2012年5月~2013年9月在我院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行宫腔镜治疗,术中配合以心里护理、术前准备、并发症预防及出院指导等护理,跟踪患者术后病况恢复情况。结果180例均治疗成功,术后并发症仅出现10例阴道少量出血,随访结果显示月经紊乱、不孕等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无术后复发案例。结论严密的观察与护理能够保证宫腔镜下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标签: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观察;护理 子宫内膜息肉是常见的子宫内膜病变,是子宫内膜受雌激素持续作用而发生的局灶性增生的妇科良性病变,是生育期及更年期前后妇女的常见病。其确切原因不明,可能与炎症、节育环、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1]。可引起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子宫不规则出血、绝经后出血等,也是导致不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宫腔镜手术是一种新兴的微创技术,优点是损伤小、恢复快[2],使患者痛苦减少,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我院近几年来广泛开展了宫腔镜下的各类手术,尤其是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现将在临床中护理的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2年5月~2013年9月对子宫不规则出血的患者进行宫腔镜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180例,年龄24~67岁。以经量增多,不规则阴道流血为主诉者90例,经期延长者60例,无任何症状者体检时B超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异常增厚或呈团状者30例。术前均行阴道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息肉90例,子宫内膜增厚60例,内膜不均质区30例。 2 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完善相关的检查,向患者介绍术前注意事项,讲解手术过程,使患者认识到宫腔镜手术的先进性,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减少其对手术的恐惧心理。 2.2肠道准备术前6~8h禁食水,同时于术前一晚给予福静清口服并甘油灌肠剂灌肠两次,达到清洁肠道的目的,以免麻醉后造成呕吐使胃内容物流出和因肛门松弛粪便污染手术。 2.3阴道准备术前3 d每日行阴道擦洗1~2次,保证阴道清洁防止逆行感染发生。术前8h宫颈上扩张管,在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片400 μg以软化宫颈。

2020 NCCN子宫内膜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2020 NCCN(第1版) 子宫内膜癌治疗指南解读
安徽省立医院 杨光
1

2020.3.6 美国肿瘤综合协作网(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公 布了《2020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1 版)》。子宫肿瘤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癌和子宫 肉瘤。
2

1. 2020年指南(第1版)主要更新
u在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中引入了高-中危组 患者的定义,根据危险因素分层,详细推荐了术 后相应辅助治疗手段。对Ⅱ期患者不再强调根据 组织分化程度选择辅助治疗。Ⅲ~Ⅳ期患者术后 辅助治疗方式主要推荐全身化疗±外照射放疗±阴 道近距离放疗。 u新增了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检测的流程及推荐原 则。 u新增了子宫肉瘤分子分型和病理学分析检测原则。
3

新版指南仍采用“FIGO 2009 分期”
4

主要内容
1.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指征和方法; 2.子宫内膜样腺癌初始及辅助治疗; 3.子宫内膜癌手术分期原则; 4.子宫内膜样腺癌不全手术分期后的处理; 5.子宫内膜样腺癌复发的治疗; 6.高危类型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7.病理学评估原则; 8.复发、转移、高危患者的全身治疗; 9.分子分型检测及推荐流程; 10.前哨淋巴结活检原则; 11.热点及讨论。

一、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 的指征和方法
(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和肉瘤不能生育功能)

宫颈癌诊疗指南(DOC)

卫生部宫颈癌诊疗指南(2013年版)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宫颈癌的基本情况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 发病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 仅次于乳腺癌。据统计, 每年约有50万左右的宫颈癌新发病例, 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5%, 其中的80%以上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每年约有新发病例13万, 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28%。 患病的高峰年龄为40-60岁左右。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宫颈癌发病率分布有地区差异,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因此,有必要规范宫颈癌的诊断与治疗。另一方面,宫颈癌的发生可通过对癌前病变的检查和处理得以有效控制。西方国家的经验显示,宫颈癌的发生率在密切筛查的人群中减少了70%-90%。为了降低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做到早诊早治,本指南补充了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治原则,希望能降低宫颈病变的危害,同时减少国家对宫颈癌的诊治支出。 1 范围 本文规范了宫颈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适用于农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定点医院对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宫颈癌前病变是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一组病变的统称,包括宫颈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为宫颈浸润癌的癌前期病变。此类病变仍限于宫颈上皮层内,未穿透基底膜,无间质浸润。宫颈浸润癌是指肿瘤病变穿透宫颈基底膜,发生间质浸润。 3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3.1 CA125 (carcinoma antigen)癌抗原125

3.2 CEA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 3.3 CIN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宫颈上皮内瘤变 3.4 CTV (clinical target volume)临床靶区 3.5 FIGO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国际妇产科联盟 3.6 LEEP (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al Procedure)宫颈环形电切术 3.7 PTV (planning target volume)计划靶区 3.8 SCC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鳞状细胞癌抗原 4 诊治流程图 5 诊断依据 5.1 病因

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 概述 凡借细长的蒂附着于子宫腔内壁的肿块,临床上都可称为子宫息肉。因此,在宫腔内的息肉样肿块,可能是有蒂的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瘤样息肉和恶性息肉(癌或肉瘤)。 诊断 主要症状为月经量增多或不规则子宫出血;宫颈口处看到或触及息肉,子宫体略增大;作宫腔镜检查或分段诊刮,将取出的组织或摘除的息肉送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可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粘膜下子宫肌瘤及子宫内膜癌等鉴别。 治疗措施 扩张宫颈,摘除息肉,继之搔刮整个宫腔,可将弥漫型小息肉刮除,并送病理检查。术后应定期随诊,注意复发及恶变,及时进行处理。近年来有人采用宫腔镜下手术切除或激光治疗小型息肉,获得成功。 对40岁以上的患者,若出血症状明显,上述治疗不能根除或经常复发者,可考虑全子宫切除术。 病因学 息肉形成的原因,可能与炎症、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多数学者认为,息肉来自未成熟的子宫内膜,尤其是基底部内膜。 病理改变 大体观察,最常见的类型是局限性的内膜肿物突出于子宫腔内,单个或多发,灰红色,有光泽,一般体积较小,平均直径在0.5~2cm之间。小的仅有1~2mm 直径,大而多发者可充满宫腔。蒂粗细、长短不一,长者可突出于子宫颈口外。有的蒂较短,呈弥漫型生长。息肉表面常有出血坏死,亦可合并感染,如蒂扭转,则发生出血性梗死。

镜检:子宫内膜息肉由子宫内膜组成,表面被覆一层立方上皮或低柱状上皮。息肉中间部分形成纤维性纵轴,其内含有血管。 由于蒂部狭窄,血液供应减少,息肉极易变性。最易发生息肉血管内血栓形成,因瘀血而变成深紫色,常在顶端开始发生坏死,最后可能腐崩而脱落。 息肉恶变的病理诊断标准是:①必须看到整个息肉的形态;②恶变限于息肉内;③息肉周围的内膜无癌变。应注意与子宫内膜腺癌呈息肉状生长相鉴别。 临床表现 本病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但常见于35岁以上的妇女。单发较小的子宫内膜息肉常无临床症状,往往由于其他疾病切除子宫后大体检查时始被发现,或在诊断刮宫后得出诊断。多发性弥漫型者常见月经过多及经期延长,此与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及内膜过度增生有关。大型息肉或突入颈管的息肉,易继发感染、坏死,而引起不规则出血及恶臭的血性分泌物。 子宫内膜息肉引起不孕的机理 子宫内膜息肉不仅有可能影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还可能影响局部内膜的血供,干扰受精卵着床和发育,如果内膜息肉合并感染,更会改变宫腔内的环境,不利于精子存活和受精卵着床。 专家建议,不孕不育患者如果其他方面都无异常,不妨检查一下子宫内膜是否有息肉。如果用宫腔镜检查,患者最好在月经干净后一个星期内进行,因为这时子宫内膜比较薄,不容易掩盖息肉。 目前医院更多地采用宫腔镜来进行诊断。宫腔镜可以直视下观察宫腔,直观清晰,在排除子宫内膜癌等宫腔内恶性病变后,单发的、小的内膜息肉就可在宫腔镜直视下直接摘除,而对于多发病灶、年轻、有生育要求的病人可以在宫腔镜下作全面的刮宫,这样能避免漏刮。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来说,既可以彻底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又可以保持子宫的完整性。专家提醒,宫腔镜诊治内膜息肉宜在月经干净后一个星期内进行,因为这时子宫内膜比较薄,不容易掩盖息肉。祝健康!

子宫内膜癌教案

子宫内膜癌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理论教学)课程名称:妇产科学 课程类型:(1)1、必修;2、选修;3、其它 授课对象:临床专业(本科)04级1、2、4、5、6班 授课时间:2007至2008学年下学期 计划学时:102学时(其中:理论55,实验:48) 任课教师: 所属学院:临床学院 课程管理部门(教研室):妇产科 课程名称:妇产科 教材:《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出版社),乐杰编着,2004年第6版 讲授人: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 学历:本科学位:学士 讲授题目:子宫内膜癌 所属章节:第31章计划学时: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子宫内膜癌的定义。 2、掌握子宫内膜癌的病理、临床表现、临床分期、诊断、治疗及随访。 3、熟悉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因素。 教学重点:

1、子宫内膜癌的病理、临床表现、临床分期、诊断、治疗。 2、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 教学难点: 1、子宫内膜癌的病理、临床表现 2、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使用教具:多媒体 思考题: 1、子宫体癌的临床表现、诊断。 2、子宫体癌的临床分期及治疗。 参考资料: 《实用妇产科学》、《妇科肿瘤学》 子宫内膜癌 子宫体癌因多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故又称为子宫内膜腺癌。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发病高峰年龄为55~60岁。在我国子宫体癌的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及卵巢癌而居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第3位。近年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 一、病因 确切病因不明,可能因素有: (一)长期接受雌激素刺激 此病多见于延迟绝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多囊卵巢、卵巢性腺间质肿瘤(如颗粒细胞瘤等)以及绝经后长期服用雌激素的妇女,说明长期接受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而无周期性的孕酮抑制,可能是导致本症的因素之一。 (二)肥胖、糖尿病及高血压 此病多见于肥胖、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以及高血压妇女,有人称之为子宫体癌“三联症”。

子宫内膜息肉怎么治疗

子宫内膜息肉怎么治疗 子宫内膜息肉是由于内膜增生过厚引起,而子宫内膜是胚胎着床的地方,如果着床环境不稳定,那么对婴儿的发育也是不利的。同时子宫内膜息肉还会阻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如果子宫内膜息肉合并感染,还可能会改变宫腔内环境,不利于受精卵的着床和发育,那我我们应该怎么治疗呢? 食物治疗:患者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辛辣厚味的食物少吃,适当吃些补血活血的食物,如黑木耳、阿胶、豆浆、乌骨鸡、核桃、黑芝麻等;注意要戒烟酒;多吃能够改善子宫内膜厚度的食物,如强碱性的食物中的葡萄、海带;中碱性的食物中的大豆、萝卜、香蕉、菠菜;弱碱性的食物中的苹果、洋葱、豆腐;弱酸性的食物中的花生、海苔;中酸性的食物如牛肉、鸡肉;强酸性的食物如蛋黄、柿子、奶酪。 西药治疗:子宫息肉输到底是内分泌失调造成的,主要是孕酮分泌不足,患者可以口服黄体酮来进行治疗,黄体酮是主要是通过激素调整月经周期,短期具有一定作用,长期使用黄体酮具有副作用,同时会影响正常的生活习惯,也有可能会出现阴道点状出血,宫颈分泌物性状改变,乳房肿胀,恶心,头晕,头痛等症状,要慎用黄体酮。中药治疗:中医在妇科病领域有着一定的特色和优势,服用妇焱药纨等,其具有活血止血、清热解毒、健脾利湿的功效,能够很好的消除患者的各种症状,同时抗增生、抗纤维化和抗钙化又能够消除妇科组织的病变,从根源彻底清除病灶,所以能够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刮宫治疗:一般治疗方法是刮取子宫内膜或宫腔内容物的手术。适用于内分泌异常需了解子宫内膜变化及对性激素的反应、有无排卵、有无结核等症。可以诊断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其他子宫恶性肿瘤。一般情况下子宫内膜息肉不是很严重的时候不建议使用此方法。

Lynch 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中约5%为家族遗传性,其中多数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Lynch综合征)相关,故称之为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从发生学角度,这些肿瘤很难完全归入子宫内膜癌二元发生模式中的Ⅰ型(激素依赖性)或Ⅱ型(非激素依赖性)之中,往往被临床或病理医师忽视。正确认识该病并识别此类人群对降低患者及其家族的致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对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检测手段进行综述,并讨论其早期筛查手段和临床意义。 一、发生与发病风险 Lynch综合征是一种由碱基错配修复(MMR)基因缺陷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较高的癌症发生倾向。肿瘤的发生主要与4种MMR基因的胚系突变有关,包括MLHI、MSH2、MSH6及PM52。该病患者首先遗传了一个MMR突变基因,从而获得肿瘤易感性,随后另一等位基因后天获得性异常,则DNA复制错误无法恢复进而发生肿瘤。 患者可同时或异时发生多种肿瘤,子宫内膜和结肠是最常发生肿瘤的部位,约2.3%的子宫内膜癌及3%的结肠癌为Lynch综合征患者。其他相关恶性肿瘤还见于卵巢、胃、小肠、肝胆、胰腺、尿道、脑等部位。但这些肿瘤的发病率均远远低于结肠癌及子宫内膜癌,除卵巢癌的累积致癌风险可达24%外,其他部位的癌累积风险均不超过3%。 女性Lynch综合征患者明显不同于男性的特征在于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接近甚至高于结肠癌,达40%-60%(结肠癌为43%-54%)。50%以上的女性患者首发恶性肿瘤为子宫内膜癌,甚至有报道可达68%。继首发癌之后,患者10年内发生第2种癌的风险为25%,15年内达到50%。相比之下,其他类型的遗传性子官内膜癌,如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Cowden综合征)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未超 过10%,后者系PTEN肿瘤抑制基因突变导致。 在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中,4种MMR基因的突变率有所不同,约90%的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由MLH1及MSH2突变所致,突变率依次为MSH2 50%-66%、MLH1 24%~40%、MSH6 10%-13%,相比之下,结肠癌MSH2、MLH1与MSH6的突变率分别为51%、44%与5%。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MSH2及MSH6的突变比例高于结肠癌,尤其MSH6突变时更倾向发生子宫内膜癌。在4种MMR基因中,PMS2的突变率最低,相关研究较少,在结肠癌人群中发生率未超过4%,子宫内膜癌中未检索到大样本的相关报道。 二、临床特征 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分布广(26-87岁),多数患者相对年轻,95%的患者<65岁,60%的患者<50岁,平均年龄46-49岁,较Ⅰ型和Ⅱ型子宫内膜癌分别年轻约6~10岁及15~20岁。Lu等报道小于50岁的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患者约占子宫内膜癌的9%,明显高于无选择性子官内膜癌中2.3%的比例。另有研究显示,Lynch综合征患者40岁前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仅为2%,提示其高峰年龄段是在40多岁接近50岁。 长期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与子宫内膜癌(尤其是Ⅰ型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患者常不孕,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及糖尿病等内分泌异常。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尽管多数发生在育龄期和围绝经期,且往往为子宫内膜样癌,但其发生与上述雌激素刺激不存在依赖性关系。研究显示,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官内膜癌患者多数并不肥胖,体质量指数平均29,低于散发性子宫内膜癌人群,也未见与不孕、月经异常、长期无排卵相关的报道,表明相当比例的此类患者与雌激素刺激因素无关。 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因其MMR基因突变位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MSH6突变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年龄较晚,平均53-55岁,与Ⅰ型癌类似。有研究显示其组织学类型主要为子宫内膜样癌,3/4为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全部为Ⅰ期。另有研究显示,78%为临床I期,其余为Ⅱ期及以上,这一比例与散发性内膜癌相近。其总体预后也与散发性内膜癌无明显差异,5年生存率达88%。但40岁以下及子宫体下段者倾向临床分期高、组织学高级别,常侵犯深肌层和脉管,预后差。 三、组织病理学特征

2019精选医学第三十四章子宫内膜癌.doc

[A1型题] 1.恶性度最高的子宫内膜癌是 A. 腺癌 B. 角化腺癌 C. 鳞腺癌 D. 透明细胞癌 E. 腺棘皮癌 2.子宫内膜癌临床I期与II期的鉴别主要根据 A. 阴道镜 B. 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 C. 宫颈冲洗液图片 D. 子宫内膜诊断性刮宫 E. 分段诊断性刮宫 3.诊断性刮宫刮出多量豆腐渣样组织时,应高度怀疑 A. 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B. 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C. 不全流产 D. 子宫内膜癌 E. 子宫肉瘤 4.下列哪项不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 A. 肥胖 B. 未婚 C. 糖尿病 D. 少产 E. 性生活紊乱 5.与子宫内膜癌无明显相关的因素是 A. 子宫内膜呈腺囊型增生 B. 子宫内膜呈腺瘤型增生 C. 子宫内膜腺上皮不典型增生 D. 绝经期后延 E. 子宫内膜癌家族史 6.子宫内膜癌侵犯膀胱黏膜,但未超出盆腔,属于 A. I期 B. II期 C. III期 D. IVa期

7.子宫内膜癌占女性癌症总数的 A. 20% B. 7% C. 20-30% D. 15% E. 30% 8.关于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首选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 B. Ia期患者可做扩大性子宫全切术+双侧附件切除术 C. II期癌患者可采用先放射治疗而后手术治疗的方法 D. 先放疗的II期病人,放疗结束1--2个周期内手术治疗 E. 未分化癌对孕激素治疗反应好 9.子宫内膜癌患者,宫腔深度7.5cm,宫颈管无癌浸润,腹腔冲洗液无癌细胞,应选择 A. 单纯手术治疗 B. 单纯放射治疗 C. 单纯化疗 D. 单纯孕激素治疗 E. 先放疗再手术 10.复发的子宫内膜癌选用哪种治疗方法为宜 A. 雄激素治疗 B. 放射治疗 C. 中草药治疗 D. 化学药物治疗 E. 手术治疗 11.子宫内膜癌II期患者,首选的治疗措施应是 A. 放射治疗--直线加速器 B. 放疗后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 C. 行扩大子宫全切及双附件切除术 D. 子宫广泛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E. 大剂量孕激素类药物治疗 12.早期子宫内膜癌主要症状多为 A.少量、不规则阴道流血 B.恶臭、脓血性阴道排液 C.疼痛 D.贫血、消瘦 E.发热、全身衰竭 13.在解释子宫内膜癌的治疗问题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再认识及其意义_郎景和

[收稿日期] 2009-08-08;修回日期 2009-08-14[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9830350) [作者简介] 郎景和(1940-),男,满族,吉林珲春市人,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妇科肿瘤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 -m ai:l l angj h@hot m ai.l co m 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再认识及其意义 郎景和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100730) [摘要]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严重影响育龄妇女健康及生育的常见病、多发病。课题组在该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过程中,形成了独到的病因学观点。即认为,内异症是由异常的子宫在位内膜组织随经血逆流至盆腹腔,在异地完成粘附、侵袭、血管形成之病理过程,而形成病灶。致病的关键系子宫在位内膜本身,而在位内膜干/祖细胞或其微环境的改变可能是根本原因。此外,内异症还表现出类肿瘤特质。上述病因学研究结果推进了临床诊疗技术和水平。近年来在位内膜标志物的检测和局部治疗更反映了 源头 诊疗的新观念。对内异症发病机制的再认识和新观念,直接影响了临床问题解决的新方向。[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1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1742(2009)10-0137-06 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内异症)在育龄妇女中有10%~15%的发病率,且有明显上升趋势, 有 现代病 之称。80%内异症患伴者有盆腔疼痛,50%合并不育,是严重影响中青年妇女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多发病、常见病。但内异症发病机制复杂、病变广泛、形态多样、极具侵袭和复发性,有诸多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里,课题组对内异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形成了独到的发病机制观念及普遍推行的临床诊治规范。现就对其的再认识论述如下。 1 对内异症发病机制的再认识 1885年,Von Rok itansky 首次描述该病。1921 年,Sa mpson 提出了经血逆流种植学说,成为主导理论。亦有上皮化生学说、远处转移学说、苗勒管残迹学说等,但都未臻完善。特别是经血逆流见于90%的育龄妇女,几乎是生理现象,而罹患内异症的却只有10%~15%,故Sa m pson 学说遭到质疑。对此,学者们又提出遗传、炎症、免疫、激素等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争论不辍。课题组对内异症的病因学研 究,在科学诠释、模型建立和临床循证的原则指导下逐步形成新的认识和思路。1.1 内异症发病的 3A 模式 在内异症病灶的形成过程中,经血逆流种植应达到四个 必须 :a .经输卵管逆流入盆腔的经血中必须含有子宫内膜组织;b .内膜碎片中的腺上皮和间质细胞必须是 活的 ;c .这些细胞必须有能力种植在盆腔组织器官上;d .盆腔内异症病灶的解剖分布与经输卵管播散的方式必须一致(见图1)。而且,逆流之内膜需突破 三道防线 :腹水中的炎症因子、腹腔中的免疫细胞和腹膜的细胞外基质。课题组经相关组织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总结出了内异症形成 三步曲 :粘附、侵袭、血管形成,可将其称为 3A 程序(attachm ent-agg rassion -ang i o genesis)。粘附是异位内膜 入侵 盆腹腔腹膜或其他脏器表面的第一步,继而突破细胞外基质,血管形成是其种植后生长的必要条件[1] 。亦即所谓 生根、生长、生病 的 三生 过程。 3A 程序还可明晰解释及描述内异症临床病理表现,即早期的红色病变、典型黑色病变及后期白色病变。 137 2009年第11卷第10期

宫腔镜电切术联合药物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分析

宫腔镜电切术联合药物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5-10-21T14:56:57.340Z 来源:《河南中医》2015年7月供稿作者:李立兴[导读] 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子宫内膜息肉(EP)为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因女性长期不良生活习惯、雌激素水平异常。李立兴 (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四川简阳 641300) 【摘要】目的:分析宫腔镜电切术联合药物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8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患者行宫腔镜电切术联合药物(米非司酮片)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单纯的宫腔镜电切术治疗。评价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采用月经失血图法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月经量,并随访观察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近期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为92.3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月经量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复发率依次为0、2.56%、5.13%,对照组依次为0、10.26%、17.9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12个月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宫腔镜电切术联合药物治疗子宫内膜息肉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远期疗效,减少月经量,并显著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电切术;米非司酮片;复发 【中图分类号】R711.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149-02 Analysis of hysteroscopic surgery of combination of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endometrial polyps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of hysteroscopic surger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drug treatment of endometrial polyps. Methods: our hospital’s 78 example of intrauterine membrane polyp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39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39 cases).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hysteroscopic surgery combined with drugs (mifepristone tablets),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simple hysteroscopic. 2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recent curative effect wer evaluated, menstrual blood loss diagram method was used to evaluat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amount of menstrual and recurrence rate were followed. Results: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recent clinical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4.87%, control group was 92.31%, and the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6 months and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an average menstrual quantity was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after 3 months, 6 months and 12 months of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0, 2.56%, 5.13%, the control group was 0,10.26%, 17.95%, followed by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6 months and 12 months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hysteroscopic surgery with drug therapy of endometrial polyp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patients after curative effect, reduce the menstrual quantity,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 【Key words】endometrial polyps; Hysteroscopic surgery; Mifepristone tablets; recurrence 子宫内膜息肉(EP)为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因女性长期不良生活习惯、雌激素水平异常、内分泌紊乱及炎症反应等因素引起的一组以阴道不规则流血、月经量增多、痛经、不孕等为主要症状的子宫内膜增生疾病。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女性总体人群中,EP的发病率高达25%,且癌变率约为 0.5%~4.8%,已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因素[1]。临床上,EP的传统治疗主要以刮宫术为主。然而,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因刮宫术下宫内膜息肉难以彻底刮除而引发的高复发率成为制约手术效果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宫腔镜技术的日益成熟,宫腔镜电切术以其创伤小、可视性、息肉去除彻底等优点为EP的临床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但因EP子的形成与诸多因素有关,术后是否还需联合用药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也是临床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78例EP患者为研究对象,现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作一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78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超声、宫腔镜检查后,符合《妇科内镜学》中关于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标准[2]。患者年龄25~52岁,平均(35.2±3.5)岁;病程5~30 个月,平均(12.6±2.6)个月;临床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痛经、经期延长、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病例排除标准:(1)入院前3个月内有激素类药物治疗史者;(2)合并心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3)不符合子宫内膜息肉切除适应症者。随机将本组78例患者分为2组,即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病程及一般体征比较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39例患者行宫腔镜电切术联合药物治疗。(1)宫腔镜电切术。治疗仪器包括宫腔电切镜及配套电视显像系统、膨宫机等;膨宫液采用 5%葡萄糖溶液,设置膨宫液流速为 100~120 mL/min,膨宫压力为13~15 kPa;设置电切功率为 60~80 W,电凝功率为50~60 W。手术于患者月经干净后 3~7 d进行;术前3h,于患者阴道后穹窿放置400 μg的米索前列醇;术中,予以患者持续静脉麻醉,取膀胱截石位,于外阴、阴道及宫颈常规消毒及膨宫后,将宫腔镜置入患者阴道,对宫颈管及管腔等进行观察,探查息肉的位置、数量、大小及蒂的形态等,在综合分析息肉具体病情的基础上予以合理的息肉切除。即针对单纯息肉,找到蒂以后将其完整切除;针对多发息肉,根据患者具体要求及生育功能保留与否,进行部分内膜浅层切除(只将功能层切除而不将基底层切除),或选择切除部分内膜(将功能层及基底层全部切除)。最后,负压吸宫,经宫腔镜观察确定是否息肉完全切除。(2)药物治疗。即予以患者口服米非司酮片,12.5mg/次,1次/d,共服用3个月。 对照组39例患者行单纯的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治疗方案同观察组。 1.3观察指标 1.3.1近期临床治疗效果 于2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评价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为: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息肉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息肉无复发;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息肉复发[3]。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月经量 于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月经失血图法评估患者的月经量。

宫颈癌2018年诊疗规范

宫颈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位于乳腺癌之后。据世界范围内统计,每年约有50万左右的宫颈癌新发病例,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5%,其中的80%以上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每年约有新发病例13万,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28%。患病的高峰年龄为40~60岁,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宫颈癌发病率分布有地区差异,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宫颈癌的诊断与治疗。另一方面,宫颈癌的发生可通过对癌前病变的检查和处理得以有效控制。西方国家的经验显示,宫颈癌的发生率在密切筛查的人群中减少了70%~90%。 本指南适用于宫颈鳞癌、腺癌及腺鳞癌,占所有宫颈癌的90%以上。部分特殊病理类型,如小细胞癌、透明细胞癌、肉瘤等发病率低,目前国际国内尚未达成共识,故本指南不适合用于这些少见病理类型的宫颈癌。本规范借鉴了国际上公认的宫颈癌诊疗指南(如NCCN指南、FIGO指南等),并结合我国以往指南进行修订。在临床实践中,目前宫颈癌注重综合治疗理念,同时也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需结合医院的设备、技术条件以及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治疗。对于病情复杂的宫颈癌患者,临床医师应合理应用本规范,本规范未涵盖的,建议参加临床试验。

二、诊断 (一)病因学 持续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首要因素。我国常见的高危型HPV包括16、18、31、33、45、52、58等。HPV主要通过性生活传播。目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已在国内上市,可以按照适宜的年龄进行推广接种,以预防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 与宫颈癌相关的其他高危因素有:①不良性行为: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或丈夫有多个性伴侣;②月经及分娩因素:经期卫生不良,经期延长,早婚,早育,多产等;③性传播疾病导致的炎症对宫颈的长期刺激;④吸烟:摄入尼古丁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影响对HPV感染的清除,导致宫颈癌特别是鳞癌的风险增加;⑤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服用口服避孕药8年以上宫颈癌特别是腺癌的风险增加两倍;⑥免疫缺陷与抑制:HIV感染导致免疫缺陷和器官移植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宫颈癌的发生率升高;⑦其他病毒感染:疱疹病毒Ⅱ型(HSV-Ⅱ)与宫颈癌病因的联系不能排除。其他因素如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卫生习惯不良、营养状况不良等也可能增加宫颈癌的发生率。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常见的症状为接触性阴道出血,异常白带如血性白带、白带增多,不规则阴道出血或绝经后阴道出血。晚期患者可以出现阴道大出血、腰痛、下

最新子宫内膜息肉的病因

子宫内膜息肉的病因

子宫内膜息肉的病因 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在女性中并不少见,子宫内膜息肉的痛苦令患者常常烦恼不已,不仅仅是其症状的危害,还因为子宫内膜息肉影响着患者的生育,故而常会令患者不知所措。 那么我们就应该对子宫内膜息肉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子宫内膜息肉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得子宫内膜息肉呢?一般说来,子宫内膜息肉与以下情况有关: ①、子宫息肉形成与炎症、内分泌紊乱有关。多是雌激素水平过高又缺少孕激素转化导致的内膜增生过长。 ②、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多并发息肉,原因是排卵障碍,高雌血症造成的内膜持续增生,缺少孕激素转化内膜。 ③、青春期和更年期功血时,不排卵,持续性高雌血症也容易形成息肉。 ④、宫腔内有异物存留,如IuD、胎盘等并发感染而引起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一旦被发现就要及时的治疗,那么子宫内膜息肉都有什么前期症状呢? 从中医的角度,我们把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分为湿热下注、阴虚温热两种证候类型,其症状:多会出现阴道分泌赤色粘液,似血非血,绵绵不断,伴有小腹隐痛。不同的是:属于实证的赤带量多,质稠,小腹胀痛,烦躁易怒,便秘尿黄,舌苔黄腻;属于虚证的赤带量少,质略稀,小腹隐痛,腰骶酸坠,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苔少等。故而这样就很好判断患者属于哪一症候类型了。 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目前来说一手术切除与刮宫术多为常见,这种治疗虽然能够及时的解决患者的痛苦,但手术与刮宫术对子宫的伤害都非常大,又没有除根性,很多患者都会出现复发现象,故而会多次刮宫,非常伤身,其实,对于可以保守治疗的患者来说,中医治疗还是非常可靠的。 如【调宫消症贴】,依据竹林寺女科千年古方配伍,集阿胶、鹿角胶、杜仲、香附、鹿胎、艾叶、升麻、芥穗、黄柏、鱼腥草、板蓝根等多味名贵中药材于一体,配伍严谨,炮制讲究,共奏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