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避免细菌耐药性产生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避免细菌耐药性产生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避免细菌耐药性产生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摘要】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菌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杀死致病菌、控制感染,同时采取各种相应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尤其是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关键词】抗菌药物;耐药性

抗菌药物应用于临床已近百年,使很多严重感染和传染病的预后大有改观,病死率大幅度下降,但抗菌药物应用的同时,也带来很多不良后果,如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细菌产生耐药性等,严重者导致死亡或残疾。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指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并采用适宜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各种不良的后果发生。这里牵涉到的问题很多,如应用抗菌药物及其各种组合的适应症,抗菌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剂量和疗程,抗菌药物副作用的防治,细菌耐药性的变迁情况,特殊情况下(肝肾功能减退时、年老、年幼、免疫缺陷、难治感染等),抗菌药物的应用等。现在我们主要讨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联合疗法等。

1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1.1应熟悉选用药物抗病原微生物的活性,药动学,适应症和不良反应。

多种细菌耐药的分析

2014年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监测情况分析与对策 院感科检验科药学部 2014年7-9月份共监测多重耐药感染或定植患者80例次,涉及22个科室。检出多重耐药菌96 株(含重复送检),占全院送检有临床意义的细菌总数阳性比例的16.45%,同比上升2.22个百分点;其中院内感染多重耐药菌17株,占多耐菌株的17.71%。 一、多重耐药菌分离通报 2014年7月至9月共计分离多重耐药菌71株。主要分布在ICU、泌尿外科、呼吸内科及神经外科等。 二、前五位的多重耐药菌株标本分布 表一:2014年第三季度前五位多耐菌株标本统计 细菌名称 标本名称 痰液尿液分泌物血液引流液脓液其他 金黄色葡萄球菌 3 1 15 2 1

三、多重耐药菌中发生院内感染科室分布 表二:2014年第三季度多耐院内感染菌种及感染部位科室统计 图二、2014年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常见多耐菌院内感染检出变化 四、多重耐药菌病例用药合理性情况 本季度共审核使用抗菌药物的多耐病例70份,其中用药合理病例66份,用药合理率为94.29%。病程中对多重耐药菌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有分析记录的病例57份,记录合格率81.43%。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有:(1)前期用药与药敏结果不一致,未做具体分析,也未更改用药,(2)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

种(万古霉素)作局部用药。记录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未记录培养结果和用药情况、更改用药未记录分析、对多重耐药菌的性质未做具体分析(考虑为致病菌、定植菌或污染菌)。 表三:第三季度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原因和或记录存在问题 五、多重耐药菌患者临床科室管理存在问题: 1、第三季度多耐患者临床管理经督查仍存在许多问题,涉及科室有脑外、心胸、肝胆、骨二、泌外、肾内、东呼吸、西呼吸、东心血管、消化、内分泌、血液肿瘤、东神内、重症医学科、耳鼻喉、皮肤、微生物等18个科室。主要存在问题: (1)不能及时开立隔离医嘱;不能及时上报多耐报告卡; (2)抗菌药物使用、多耐培养结果无分析记录; (3)多重耐药患者解除隔离未进行讨论; (4)多耐患者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无隔离标识等); (5)MDRO定植或感染患者,转科、转院、出院时,未在转科交接单或出院小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福建金谷科技专栏 由福建金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供搞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梅景良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随着磺胺药和抗生素等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和长期使用,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株已逐年增多,导致抗菌药物的疗效越来越差。如对青霉素的耐药菌株,开始使用时仅有+,,近年来已达--,,有的报道认为在.$,以上。因此,细菌的耐药性问题已经成为细菌性疾病化学治疗中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对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的研究在临床兽医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大家知道,自然界中存在的致病菌种类繁多,人们所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也很多,即使是同一种致病菌,对不同抗菌药其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也有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级为复杂。但是,通过大量的研究结果,人们发现细菌耐药性的生成只不过是细菌在生存中发挥其对药物的适应性或细菌偶然发生遗传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后果。具体地说,细菌有可能是自发的,也有可能是在外界药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了遗传基因的改变,产生了耐药基因,然后在耐药基因的介导下,进行/0*1的转录和蛋白质及酶的转译,从而导致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机能等发生了变化,使细菌获得了耐受抗菌药的能力。由此可见,遗传基因发生改变并产生耐药基因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第一步骤,在耐药基因介导下转录/0*1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第二步骤,以/0*1为模板转译合成蛋白质或酶,并最终导致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机能发生改变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第三步骤。当然,这三个步骤的划分是为了阐述的方便而人为界定的,其实这三个步骤是不可分的,因为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一个统一而完整的过程。 2细菌遗传基因发生变化细菌的遗传物质包括3*1和0*1两种,其中3*1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也有少量3*1存在于质粒当中。不管是染色体中的3*1,还是质粒3*1,都能单独地进行准确地复制,将其遗传信息稳定地传给下一代。但是,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也有可能受到一些外界因素影响或自发突变,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并有可能出现耐药基因,导致细菌的某些性状发生了改变,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 根据引起细菌3*1遗传基因发生变化的原因不同,可将之分为三种情况:!天然存在耐药基因;"突变产生耐药基因;#质粒传递产生耐药基因。 2)2天然存在耐药基因这是在细菌与任何抗菌药接触之前就已经存在于染色体3*1或质粒3*1之种的遗传基因,它是细菌的遗传特征,由细菌的遗传信息所决定,一般是不会改变的。天然耐药基因的出现和存在与外界因素的影响无关,因此,天然存在的耐药基因所介导产生的细菌耐药性我们称之为先天耐药性。如对许多抗生素具有屏障作用的细菌细胞壁,就是先天耐药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2)#突变产生耐药基因各种理化因素,如各种超短波辐射、高温诱变效应、低浓度诱变物质及细菌自身的代谢产物,尤其是过氧化氢的长时期综合作用,都可诱发细菌发生基因突变。除此之外,突变也可为细菌3*1在没有任何人为因素干扰条件下自发变化所产生。突变以后,新形成的突变基因中就有可能出现耐药基因。有人认为,自发突变是产生突变耐药基因的主要方式。2)%质粒传递耐药基因质粒是存在于染色体外的3*1。质粒常带有多种耐药基因而成为耐药质粒,它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中,并可通过转化、转导、接合、转座等方式将耐药基因从耐药菌转移到敏感菌体内,由此而使敏感菌产生了耐药基因。 一般来说,先天存在的耐药基因所介导产生的先天耐药性是造成抗菌药具有不同抗菌谱最主要的原因,对细菌而言也是一种最重要的耐药性。由耐药质粒传递的耐药基因介导产生的耐药性由于具有横向传播性,可在短期内造成耐药菌的大量出现,因此,这种耐药性是人们在进行临床化学治疗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耐药性。由突变耐药基因介导的耐药菌的生长和细胞分裂变慢,对其它细菌包括未发生突变的细菌的竞争力也变弱,因而突变产生的耐药性仅居次要地位。 #细菌/0*1发生变化细菌3*1遗传基因因变化而产生了耐药基因后,就可以耐药基因为模板进行转录,并形成相应的/0*1,这是细菌体内原先所没有的新的/0*1。新的/0*1是细菌产生耐药性所必需的,它是连接耐药基因和最终耐药性之间的桥梁。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不同的耐药基因其转录/0*1的状态是不相同。有些细菌虽然具有耐药基因,但因其尚未进入转录状态,不能合成相应的/0*1,因此,细菌就不具备抵抗抗菌药的能力,即不具有耐药性。有些细菌从一开始,其耐药基因就处于不断转录之中,从而导致细菌产生了天然耐药性。另外,有些细菌则必需要有抗菌药的存在,其耐药基因才进入转录状态而产生耐药性,一旦抗菌药不再存在,其耐药基因的转录就停止,从而导致耐药性消失而恢复敏感性。因此,根据研究结果,现在一般认为,当细菌处于生长状态下,在任何特定时刻仅有大约",的基因组是处在高活性和转录之中,其它基因组或者沉默,或者以十分低

细菌的耐药机制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细菌的耐药机制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1) 一、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 (一)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1) (二)突变耐药性 (2) (三)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2) (四)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3) 二、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6)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7) (一)应及早确立病原学诊断 (7) (二)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 (7) (三)应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而合理用药 (8) 细菌的耐药机制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近年来,抗菌药物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疗效显著的新品种,在临床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临床上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也日趋严重,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一)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1.细菌在某一核苷酸碱基对中发生了点突变,引起抗菌药物作

用靶位的结构变化,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2.通过转座子或插入顺序,细菌DNA的一大片全部重排,包括插入、倒位、复制、中间缺失或细菌染色体DNA的大段序列从原有部位转座至另一部位,引起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3.通过质粒或噬菌体所携带的外来DNA片段,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二)突变耐药性 突变耐药性即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耐药性的产生系细菌经理化因素而诱发,也可为遗传基因DNA自发突变的结果。细菌产生这种耐药性的发生率很低,由突变产生的耐药性,一般只对一种或两种类似的药物耐药,且较稳定,其产生和消失(即回复突变)与药物无关。由突变产生的耐药菌的生长和细胞分裂变慢,竞争力也变弱。因此,突变造成的耐药菌在自然界的耐药菌中仅居次要地位。 (三)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质粒是一种染色体外的DNA,耐药质粒广泛存在于所有致病菌中。因此,通过耐药质粒传递的耐药性在自然界发生的细菌耐药现象中最多见,也最重要。耐药质粒在微生物间的转移方式有:①转化,即耐药菌溶解后释出的DNA进入敏感菌体内,其耐药基因与敏感菌中的同种基因重新组合,使敏感菌耐药。这种传递方式基本限于革兰阳性细菌,在临床上并无重要性。②转导,耐药菌通过噬菌体将耐药基因转移给敏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药性转移的主要方式。由于

细菌耐药性机理分析

细菌耐药性机理分析 卢嘉程 1142042005

抗生素的杀菌机理简介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某些含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能与细菌细胞壁上一种叫PBPS的特定蛋白结合,抑制分裂中的细菌细胞壁的形成,使细菌因失去细胞壁的保护作用而在渗透作用下裂解死亡。 ?改变细胞膜通透性 ?某些抗生素(多粘菌素和短杆菌素)能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改变膜的通透性,让细菌因体内的有用物质大量流失到胞外或者电解质失调而死亡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等) ?抗生素进入细菌体内后与细菌的核糖体或者是tRNA,mRNA等反应底物相互作用,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某些重要的蛋白如结构蛋白或酶等无法合成,则细菌必死 ?阻碍核酸的复制和转录(人工合成喹诺酮类抗生素) ?通过阻碍细菌DNA的复制,可以阻止其分裂繁殖。而阻碍DNA的转录则可以导致后续的翻译无法进行,使细菌因缺乏生存所必需的蛋白质而死亡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细菌抗药性的五种机制 ?使抗生素分解或失去活性 ?有的细菌能产生相应的水解酶或钝化酶来水解掉或修饰抗生素,使之失去生物活性。如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就能使含β-内酰胺环的青霉素类抗生素被水解掉,而钝化酶(磷酸转移酶、核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则可以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 ?改变抗生素的作用靶点 ?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对细胞壁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进行修饰,使抗生素无法和结构改变了的蛋白结合发挥作用。

?改变细胞膜特性 ?细菌发生突变后改变了质膜的通透性,某些原来需进入细菌细胞内发挥作用的抗菌药物被隔离在细胞外 ?改变代谢途径 ?通过大量增加某些代谢底物的产量,稀释抗生素的作用,让细菌对该种抗生素不再敏感。如磺胺药与对氨基苯甲苯酸(PABA),竞争二氢喋酸合成酶而产生抑菌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次接触磺胺药后,其自身的PABA 产量增加,可达原敏感菌产量的20~100 倍,后者与磺胺药竞争二氢喋酸合成酶,使磺胺药的作用下降甚至消失。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分析及对策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分析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4-08-18T11:32:08.4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8期供稿作者:白莉查[导读] 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进行相应的措施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情况,确保患者安全用药。 白莉查 (宿迁市人民医院 223800) 【摘要】目的探索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6月份到2013年12月份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200份,参照药品说明书、临床药理学知识及文献资料等查找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结果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主要原因是用药指征不明确、疗程过长、剂量偏大、药物联合应用不合理等,通过措施干预,不合理用药状况得到很大改善。结论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进行相应的措施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情况,确保患者安全用药。 【关键词】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8-0370-02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1]:“合理用药是指药物正确无误,用药指征适宜,疗效、安全性、使用、价格对病人适宜,剂量、用法、疗程妥当,用药对象适宜(无禁忌证、不良反应等),药品调配及提供药品信息无误,病人能遵嘱用药,从而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基本要求。”由于国内医疗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临床上存在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期减少医疗纠纷。我院针对存在的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现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3年6月份至2013年12月份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处方200份,其中男性患者135例,女性患者65例,患者年龄为14-65岁,患者年龄为(30+--5.8)岁。根据药品说明书、公开发表的国内外文献及卫生部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不合理抗生素处方的用法、用量、配伍、合并用药等情况进行系统分类和统计分析。 2.结果 据调查发现我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200份处方中,存在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情况的患者共有68例,临床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率为35%。其中给药方式不当21例,剂量使用不当15例,药物选择不当8例,更换抗生素不合理9例,联合用药不当3例,无病原菌学检查或滞后3例,评估不及时或者无评估5例,外科手术期用药不合理1例,其他3例。见表1。 表1 我院抗菌药物临床用药不合理成因调查结果(n/%) 3.讨论 3.1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因 3.1.1医生因素①临床医生对抗生素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对抗生素的适应证、半衰期、药理作用和禁忌证、配伍等不熟悉,导致用法、用量、给药方案、联合用药和配伍不规范、重复用药等。在未进行病原体鉴别和药敏测定的情况下,仅凭临床经验主观臆断性用药,效果不理想又频繁换药,导致患者体内菌群失调继发二重感染等,更有甚者造成耐药菌株出现[2,3]。无指征或指征不明确应用抗生素,几乎发热患者均使用抗生素治疗。②药师在配药审方时未严格审核,未及时反馈和指导不规范的处方。 3.1.2 药物因素随着社会发展新药不断问世,可能产生新的代谢产物,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不良反应,甚至导致药物失效。联合应用抗生素是为了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延缓耐药性产生,因此不合理的联合应用抗生素危害很大,临床医生应慎重使用[4]。有些抗生素联合应用所造成的不良反应是不可逆的,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严重影响,例如,庆大霉素与丁胺卡那霉素联用,可增加其肾毒性及耳毒性。还有如青霉素与氨苄西林联合使用不增加抗菌作用,并未提高抗菌疗效;青霉素与庆大霉素联合使用,不仅起不到提高疗效作用,反而阻碍庆大霉素的杀菌效果[5,6]。 3.1.3 患者因素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患者对同种药物用于同种疾病的治疗效果会有差异,因为个体对药物耐受是不同的。因此,临床抗生素应用不能千篇一律、经验化用药,要有科学的用药依据。 3.2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策 3.2.1 加强监管制度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础上,建立抗生素应用机制,同时院内要强化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职能,加强领导、监管和有组织地落实扰菌药物合理应的各项规章制度。实施分级应用抗生素制度,即二线抗菌药物使用时,需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资格的医生批准,而三线抗菌药物使用时,需经副主任医师以上资格医生批准后方可应用[5]。 3.2.2 严格遵循抗菌药物应用原则抗生素应用原则就是选择恰当的时机、符合适应证的病人、正确合理的抗生素方案。重视病原学诊断和药敏试验,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抗生素,避免经验性用药,减少非感染性疾病应用抗生素的情况出现,如临床常见的一些病毒性感染或不明发热、感冒,不能在未做细菌培养的情况下,凭经验使用抗生素等。 参考文献 [1]毛万岳,马存萍,王建军临床药师在医院合理使用抗生素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7):151. [2] 陈丽娟,管秀玲我院2007年住院患者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9,15(2):120-121. [3] 张永信援抗生素的合理使用[J]中华儿科杂志,2002,53(8):5-7.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管理机制000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管理机制 一、将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综合目标考核中,并与各临床科室绩效考核相结合。 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要定期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检查(每月》1次),药剂科每季度对门诊和住院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1次分析,并在《处方及临床用药通报》上向全院进行通报。 三、药剂科每半年要进行一次抗菌药物应用专题分析,形式为会议或者通报。内容包括: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医师、药师与护理人员抗菌药物知识调查以及医院细菌耐药趋势分析等;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四、药剂科应完善各类抗菌药物的出入及消耗登记制度,对某些用量异常、价格昂贵和不良反 应较大的抗菌药物实行限制性应用。 五、根据“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的监测结果,医院感染管理科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米取以下干预措施: 1 ?对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有关科室医务人员。 2.对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慎重经验用药。 3.对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 4.对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六、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无用药指征; 2.越线用药或药敏试验有低线药物敏感而不及时修改; 3.不按常规疗程、剂量、给药途径、时间间隔给药的; 4.病人转科时频繁换用抗菌药物或者病程记录中对换用抗菌药物的理由不当; 5.不进行药物不良反应观察或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不及时处理; 6.不按规定上报药物不良反应; 7.其它不符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细则”行为; 8.其它不符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行为。

2016年第三季度细菌耐药监测预警分析

2016年第三季度细菌耐药监测预警分析 为加强细菌耐药监测预警工作和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结合检验科《2016年第三季度常见细菌耐药性统计、分析》报告,对我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提出以下预警: 一、细菌培养情况 2016年07-09月临床共送检细菌培养标本1178份,共检出病原菌389株,阳性检出率为%。排在前五位的细菌是:肺炎克雷伯杆菌118株、大肠埃希菌75株、铜绿假单胞菌3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9株、鲍曼不动杆菌13株,其他细菌162株。 二、全院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分析及用药建议 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2009]38号文件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1.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2.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3.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4.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针对此目标细菌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现根据我院第三季度细菌耐药监测情况,对检出率居前五位的细菌根据该要求及抗菌药物的特点进行推荐用药。 1、肺炎克雷伯氏菌

肺炎克雷伯菌是产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代表菌种。本季度共检出118株,对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如下: ①对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西丁、氨曲南、呋喃妥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低于30%,可以作为肺炎克雷伯氏菌的首选治疗用药。 ②对头孢曲松、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超过30%,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③对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达到99%,应暂停其对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的临床应用。 2、大肠埃希氏菌 本季度检出大肠埃希氏菌75株,其中,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5例,其对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如下: ①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呋喃妥因、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均低于30%,可作为初始经验治疗和首选用药。 ②对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的耐药率超过30%,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③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西丁、氨曲南的耐药率超过40%,建议临床慎重经验用药。 ④对头孢唑林、庆大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均高于50%,需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在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病例中,不宜作为经验和治疗用药。

浅谈细菌的耐药性及控制对策

浅谈细菌的耐药性及其控制对策 1 概述 由于各种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各种微生物势必加强其防御能力,抵御抗菌药物的侵入,从而使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这是微生物的一种天然抗生现象,此称为耐药性或抗药性(Resistance to Drug )。加之耐药基因的传代、转移、传播、扩散,耐药微生物越来越多,耐药程度越来越严重,形成多重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自然界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药性。当长期应用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目前认为后一种方式是产生耐药菌的主要原因。 细菌耐药问题已成为全球危机,为遏制细菌耐药,我国不少专家和学者都开展了对细菌耐药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微观的角度、从细菌耐药本身开展的探索,从宏观角度研究的很少。本研究旨在从宏观管理和微观的角度,用流行病学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我国细菌耐药性在时间、空间、抗菌药间的“三间”分布情况,为细菌耐药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促进细菌耐药研究的全面性,并预测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探索潜在的用药风险;通过利益集团分析方法,分析我国控制细菌耐药性策略的可行性,最终提出优先控制策略,以达到提高我国控制细菌耐药性、提高抗菌药的效果、节约有限卫生资源的目的。 2 细菌的耐药性现状 随着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各种侵袭性操作,特别是静脉导管及各种介入性治疗手段的应用,细菌性血流感染在医院中的发生率及细菌的耐药性均有上升的趋势,主要G+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为22%~100%[1]。喹诺酮抗菌药物进入我国仅仅20多年,但耐药率达60%~70%。

2018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考试(答案版)

2018年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考试 (题目+答案版) 1、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要求至少为() A.20% B.30% C.40% D.50% 答案:B 2、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要求至少为() A.30% B.50% C.70% D.90% 答案:B 2、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要求至少为() A.20% B.40% C.60% D.80% 答案:D 4、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要求,下列关于抗菌药物使用规定不正确的是() A.洁净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百分率≤40% B.就诊(门诊)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20% C.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百分率≤60% D.抗菌药物使用强度≤40DDDs 答案:A(应该为30%) 5、关于门诊静脉输液指征不正确是() A.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注的就不静脉注射 B.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无发热、精神状态好,血象不高者。 C.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 D.出现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 答案:B (属于禁止门诊静脉输液的53种疾病) 6、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关于门诊处方以下不正确的是() A.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 B.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 C.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 D.处方开具当日有效,特殊情况下需延长有效期的,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但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1周 答案:D(有效期最长不超过3天) 7、药师应当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审核内容不包括() A.处方的合法性 B.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品,处方医师是否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 C.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 D.剂量、用法的正确性,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的合理性

细菌的耐药性 试题

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 [各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multiple resistance 2、acquired resistance 二、填空题 1、耐药性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的;耐药性的程度以该药对细菌的表示。 2、细菌耐药性分为和。 3、获得耐药性的发生有三个因素、和。 4、转座因子包括和,前者仅编码转移位置时所需的,后者常带有。 5、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固有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和。 6、最早使用人工消除R质粒的方法是。 7、最常见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介导的耐药菌是。 8、耐药质粒在细菌间可通过和方式传递。 9、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包括和。 10、在耐药谱方面,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是,而R质粒导致的耐药性是。 三、选择题 1、以下哪种情况属于耐药 A、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小于其最小抑菌浓度 B、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大于其最小抑菌浓度 C、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等于其最小抑菌浓度 D、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小于其最大抑菌浓度 E、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大于其最大抑菌浓度 2、抗菌药物对细菌能够起作用的首位条件是 A、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 B、抗菌药物进人细菌细胞内

C、抗菌药物在细菌细胞内分解 D、细菌具有抗菌药物的靶点 E、细菌不携带耐药基因 3、细菌的耐药性突变特点 A、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B、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突变无关 C、细菌的耐药性基因突变可发生回复突变 D、细菌的耐药性基因突变具有相对稳定性 E、以上都是 4、有计划地将抗菌药物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其原因是 A、节约抗菌药物 B、使耐药基因发生回复突变 C、按照病程要求 D、使疗效最好 E、可将细菌彻底杀灭 5、关于β—内酞胺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青霉素和头胞菌素类耐药的菌株可产生 B、革兰阳性菌的β—内酰胺酶位于胞外 C、只能由细菌染色体编码 D、1940年首次发现 E、分为四类 B型题 (1~5题) A、磺胺药 B、利福平 C、链霉素 D、唾诺酮类药物 E、红霉素 1、靶部位是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的S12蛋白 2、靶部位是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L4或L12蛋白 3、靶部位是细菌DNA旋转酶 4、靶部位是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 5、靶部位是细菌RVA聚合酶的β亚基 (6~10题) A、插人序列 B、R质粒 C、耐药性传递因子 D、耐药性决定子 E、转座子 6、与耐药性基因或非接合性耐药质粒结合形成多重耐药的接合性质粒 7、以接合和转导方式转移 8、只编码转座酶 9、插入基因中,是细菌产生耐药性 10、即非接合性质粒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测试题答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测试题答案 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8题18分) 1.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调剂处方时必须做到( D )。 A.三查七对B.三查十对C.四查七对D.四查十对 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 A )。 A.20% B.30% C.40% D.50%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C )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A.30% B.40% C.50% D.75% 4、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以下哪项不正确(D )。 A.病毒性感染者不用B.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菌药物 C.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D.发热原因不明者应使用抗菌药物 5、肝功能减退的感染患者,应避免使用( C )。 A.去甲万古霉素B.头孢他啶C.利福平D.头孢曲松 6、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 B )。 A.革兰阳性菌B.革兰阴性菌C.真菌D.支原体 7、乳妇在应用何种抗菌药时可继续哺乳( B )。 A.四环素类B.青霉素类与头孢C.THB D.磺胺类 8、预防用抗菌药物药缺乏指征(无效果,并易导致耐药菌感染)的是(D)。A.免疫抑制剂应用者B.昏迷、休克、心力衰竭患者 C.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灰髓炎、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有发热的患者

D.以上都是 9、以下备选项中,除了(C)外均易产生肾脏毒性。 A.氨基糖苷类B.头孢唑林C.利福平D.两性霉素B 10、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情况下,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可(C )。 A.维持24-48小时B.维持24-72小时C.维持72-96小时D.立即停药 11、外科手术前预防用药应在何时使用(B ) A、手术开始前24小时 B、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 C、手术开始后2小时 D、术后2小时 12、手术前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D ) A、切口感染 B、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C、肺部感染 D、切口感染和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感染 13、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多数不超过(B ) A、手术后3天 B、术后24小时 C、术后1周 D、用至患者出院 14、我国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情况有(D ) A、无适应症用药; B、剂量过大; C、使用抗菌药物疗程过长; D、以上都是 15、卫生部“38号文”规定:应严格控制(C )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A、头孢菌素类 B、氨基糖苷类 C、氟喹诺酮类 D、大环内酯类 16、I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A ) A、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B、头孢唑啉或头孢硫脒 C、头孢硫脒 D、头孢呋辛 17、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先选用(A )抗菌药物。 A、非限制使用级 B、限制使用级 C、特殊使用级 D、以上都对 18、根据卫生部38号文,一般骨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宜选(A ) A、一代头孢菌素类 B、氨基糖苷类

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肺炎克雷伯菌属革兰阴性杆菌,常寄殖于呼吸道和肠道,是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近年来,由于第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肺炎克雷伯菌已成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代表菌种,产生的选择性压力和耐药性日益突出[1]。为了解产ESBLs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流行状况及产酶株的耐药情况,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笔者研究分析了我院年1~12月临床分离的281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结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菌株来源281株肺炎克雷伯菌均为我院临床标本中分离并按全国统一操作规程。标本主要包括血液、尿液、痰。 1.2仪器试剂VITEK-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ID-GN鉴定卡、AST-GN09药敏卡由法国Bio-Merieux公司生产;VITEK比浊计(V1210)由日本生产。 1.3菌种鉴定、药敏所有实验菌株分离纯化后按VITEK-2的使用要求配制成菌悬液和稀释液,分别填充到ID-GN和AST-GN09卡中,用VITEK-2仪器自动完成细菌的鉴定和药敏实验。 1.4质控菌株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的标准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药敏质控结果符合NCCLS药敏质控要求。 1.5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2]按照NCCLS2000年版推荐的纸片扩散表型确证法进行检测。用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为阳性对照,肺炎克雷伯菌ATCC2592为阴性对照。

1.6统计学方法细菌耐药性分析用WHONET5软件进行分析,耐药率显 著性差异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产ESBLs细菌与非产ESBLs细菌两组耐药率比较应用χ2检验。 1.7多因素分析将281例肺炎克雷伯菌分为产ESBLs组及非产ESBLs 组。影响产ESBLs细菌感染的因素为:(1)β-内酰胺类药物(包括 青霉素类,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的使用;(2)第三、四代头孢菌素 的使用;(3)医院感染(患者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 是在医院发生的感染);(4)基础疾病(包括重型肝炎、红斑狼疮、 肝硬化、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和各种癌症);(5)治疗性操作(泌 尿道插管、气管插管、腹穿、腰穿和呼吸机等);(6)应用免疫抑制 剂包括放、化疗。 2、结果 2.1281株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281株肺炎克雷伯菌均来源于住院患者,按标本分为:血(47株)、痰(202株)和尿(32株);按科 室分:内科系统(196株)、外科系统(41株),其他科室(44株)。 2.2血、痰、尿标本281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5大类21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见表1。在血、痰及尿标本中的肺炎克雷伯菌对21种抗生素 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48.6%,47.9%和42.4%,在血和痰标本中分离的 肺炎克雷伯耐药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尿标本中分离的菌 株耐药率较低,与血、痰标本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另外, 在血和痰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均在50%以上,而尿标本中分离的菌株除对头孢呋辛的耐药性大于50%外,对其他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均小于50%。说明不同标本来源的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2.3281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5大类2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见表2。 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 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头孢唑啉和头孢替坦的耐药率分别为49.8%、49.8%、49.8%、61.0%、61.0%、53.1%和23.3%。β-内酰胺和碳青霉烯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试题带答案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考核题 科室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最佳选择题):每题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不符合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的是()。 A. 病毒性感染者不用抗菌药; B.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菌药; C. 联合应用须有严格指征; D. 一般发热时,可应用抗菌药。 2.合理用药基本的要素是()。 A.安全; B.有效; C.经济; D. 适当; E以上均是。 3.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中属于特殊使用管理类的抗菌药物是()。 A. 头孢吡肟 B. 头孢哌酮舒巴坦 C. 头孢曲松 D. 以上都是 4.妊娠、哺乳期、老年人和儿童在应用抗菌药时,相对最安全的品种是()。 A. 氟喹诺酮类; B. 氨基糖苷类; C. β—内酰胺类; D. 四环素类。 5.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主要用于()感染。 A.产ESBLs酶革兰阴性菌; B.革兰阳性菌; C.真菌; D.支原体。 6.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治疗应选用() A.青霉素 B.头孢唑啉 C.头孢拉定 D.万古霉素 7.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不包括() A.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B.需要较长时间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性者 C.合并病毒感染者 D.联合用药以减少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的剂量 8.依《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选药应以()为主。 A.青霉素; B.一、二代头孢菌素; C.氨基糖苷类; D.氟喹诺酮类。 9.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A.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 B.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 C.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 D.以上都是。 10.手术前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试题答案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题40分) 1、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A A.20% B.30% C.40% D.50% 2、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B A.革兰阳性菌 B.革兰阴性菌 C.真菌 D.支原体 3、老年人和儿童在应用抗菌药时,最安全的品种是C A.氟喹诺酮类 B.氨基糖苷类 C.β—内酰胺类 D.氯霉素类 4、预防用抗菌药物药缺乏指征(无效果,并易导致耐药菌感染)的是D A.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灰髓炎、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有发热的患者 B.昏迷、休克、心力衰竭患者 C.免疫抑制剂应用者 D.以上都是 5、卫办医政发〔xx〕38号文的要求,当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时应B A.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B.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C.慎重经验用药 D.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6、二级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B种。 A.40 B.35 C.50 D.60 7、具有B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A.初级 B.中级 C.高级 D.初中高均可 8、紧急情况下,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应当限于A天用量。 A.1天 B.2天 C.4天 D.7天 9、医疗机构应当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D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A.2次 B.4次 C.5次 D.3次 10、对大多数厌氧菌有良好抗菌作用的药物是D A.头孢唑啉 B.庆大霉素 C.青霉素G D.甲硝唑 11、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不包括C A.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B.需要较长时间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性者 C.合并病毒感染者 D.联合用药以减少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的剂量 12、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几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C A.24h B.48h C.72~96h D.96h 13、清洁手术的下列情况不考虑预防用药D A.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B.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容易造成严重后果者 C.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2017年1季度细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报告

太和县人民医院2013年三季度细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报告 一.标本送检及细菌检出情况 本季度细菌培养送检率为35.24%。微生物室共收到标本2068份,分离出病原菌496株,阳性率23.98%。其中革兰氏阴性菌412株、占83.06%,革兰氏阳性菌54株,占10.89%,白假丝酵母菌5株,占1.01%。科室分布前六位的是:重症医学科422例,儿科422例,肝胆外科112例,神经外科103例,呼吸内科80例,普外科62例,内分泌科59例。送检标本类型较多的依次是:痰581份、大便114份、尿液111份、渗出液111份、脓液75份、血液57份,阳性率最高的为血液,其它依次为:脓液、渗出液、痰液、尿液、大便。 标本中检出的常见菌如下:以肺炎克雷伯菌最多,其次是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奇异变形杆菌。 共筛选出多重耐药菌20株,占总菌数的4.03%,其构成为:大肠埃希菌11株,占多重耐药菌菌株总数的55% 鲍曼不动杆菌3株,占多重耐药菌菌株总数的15%肺炎克雷伯菌2株,占多重耐药菌菌株总数的10%铜绿假单胞菌1 株,占多重耐药菌菌株总数的5%阴沟肠杆菌1株,占多重耐药菌菌株总数的5% 产气肠杆菌1株,占多重耐药菌菌株总数的5% 嗜麦芽寡食单胞菌1株,占多重耐药菌菌株总数的5% 第三季度主要标本类型分布情况 临床常见前几位病原菌 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菌株类型构成情况(%

二.常见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情况与分析 1.革兰氏阳性菌 本次分离的革兰氏阳性菌较少,不具代表性,无法具体分析。 2.革兰氏阴性菌 本次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头抱呋辛、头抱他啶耐药率高,应 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对庆大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抱吡肟、 复合磺胺、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在50-75%之间,参照药敏实验结果选择用药;对氨苄西林/舒巴坦为中敏,提示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对头抱西丁、阿米卡星耐药率在30-40%应及时将抗菌药物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对亚胺培南敏感性高。 本次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头抱呋辛的耐药率高,根据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应暂停使用;对头抱唑林、头抱曲松、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抱他啶、头抱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合磺胺耐药率在50-75%之间,提示医务人员参照药敏实验结果用药;对氨曲南、庆大霉素耐药率在40-50% 之间,提示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对环丙沙星耐药率在30-40%应及时将抗菌 药物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对头抱西丁、左氧沙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均敏感,是肺炎克雷伯菌的治疗用药。 本次分离的产气肠杆菌对哌拉西林、头抱西丁、头抱呋辛、庆大霉素、复合磺胺耐药率在50-75%之间,提示医务人员参照药敏实验结果用药;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在40-50%之间,提示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对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在30-40%应及时将抗菌药物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对阿米卡星、头抱他啶、环丙沙星、头抱吡肟、头抱曲松、亚胺培南、氨曲南均敏感,是产气肠杆菌的治疗用药。 本次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高,根据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应暂停使用,避免耐药范围的扩大;对头抱西丁、氨苄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 坦耐药率大于50%提示医务人员参照药敏实验结果用药;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抱他啶、庆大霉素耐药率在40-50%之间,提示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对头抱吡肟、复合磺胺耐药率在30-40%之间,应及时将抗菌药物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抱呋辛、左氧沙星、氨曲南均敏感,是阴沟肠杆菌的治疗用药。 本次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抱西丁、复合磺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的耐药率大于75%按照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中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的临床应用;对哌拉西林、

细菌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Resistance to Drug )又称抗药性,系指细菌对于抗菌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 自然界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药性。当长期应用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目前认为后一种方式是产生耐药菌的主要原因。为了保持抗生素的有效性,应重视其合理使用。折叠 产生原因 细菌耐药性是细菌产细菌耐药性 的现象,产生原因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天然抗生素是细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用于抵御其他微生物,保护自身安全的化学物质。人类将细菌产生的这种物质制成抗菌药物用于杀灭感染的微生物,微生物接触到抗菌药,也会通过改变代谢途径或制造出相应的灭活物质抵抗抗菌药物。 分类

(intrins细菌耐药性 resistance)和获得性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固有耐药性又称天然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的,如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肠道G-杆菌对青霉素天然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多数抗生素均不敏感。获得性耐药性是由于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由质粒介导,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不被抗生素杀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β-内酰胺酶而耐药。细菌的获得性耐药可因不再接触抗生素而消失,也可由质粒将耐药基因转移个染色体而代代相传,成为固有耐药。 病理机制 细菌产生灭活抗细菌耐药性 酶使抗菌药物失活是耐药性产生的最重要机制之一,使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之前即被酶破坏而失去抗菌作用。这些灭活酶可由质粒和染色体基因表达。β-内酰胺酶: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使β-内酰胺环裂解而使该抗生素丧失抗菌作用。β-内酰胺酶的类型随着新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迅速增长,详细机制见β-内酰胺类抗生素章。氨基苷类抗生素钝化酶:细菌在接触到氨基苷类抗生素后产生钝化酶使后者失去抗菌作用,常见的氨基苷类钝化酶有乙酰化酶、腺苷化酶和磷酸化酶,这些酶的基因经质粒介导合成,可以将乙酰基、腺苷酰基和磷酰基连接到氨基苷类的氨基或羟基上,使氨基甘类的结构改变而失去抗菌活性;其他酶类:细菌可产生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灭活氯霉素;产生酯酶灭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金黄色葡糖球菌产生核苷转移酶灭活林可霉素。 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由于改变了细胞内膜上与抗生素结合部位的靶蛋白,降低与抗生素的亲和力,使抗生素不能与其结合,导致抗菌的失败。如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高度耐药就是通过此机制产生的;细菌与抗生素接触之后产生一种新的原来敏感菌没有的靶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