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经典》系列之先秦诸子

《我读经典》系列之先秦诸子
《我读经典》系列之先秦诸子

语文课外阅读之百家讲坛文字稿

《我读经典》系列之先秦诸子101015

易中天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从今天开始,《百家讲坛》推出一个新的系列,就是由《百家讲坛》的若干主讲人,一起来讲《我读经典》,准确地说,读先秦诸子,这就产生了三个问题,第一,我们为什么要读;第二,我们读什么;第三,怎么读。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经典,为什么要读先秦诸子,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什么叫经典呢?经典就是一个民族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中国文化当中,经典非常多,为什么我们这个系列要讲先秦诸子呢?因为先秦诸子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经典的经典,精华的精华。先秦诸子产生的年代,我们通常称之为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一个什么的时代呢?是我们民族的黄金时代,也是人类文明的黄金时代。

[画外音]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矛盾激化,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礼崩乐坏,就在这个时期,一批新的社会力量应运而生,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虽然社会地位较低,但很多都是有思想和有才能的人,由于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他们著书立说,各成一家之言,出现了我们历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后世称他们为先秦诸子,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和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时期,是我们民族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样一个黄金时代,被德国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时代”,“轴心时代”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轴心时代”大概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这样的一个时段,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北纬30度上下,也就是北纬25度到北纬35度这样的一个区间,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不同的民族同时产生了他们的精神领袖和精神导师,比方说古印度的释伽牟尼,比方说以色列的犹太先知,比方说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比方说我们中国的老子、孔子等等,这些人是几乎同时产生在地球的这样一个区间,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这样一个“轴心时代”,在世界各大民族、各大文明当中,都产生了这样一批非常优秀、杰出,甚至可以说是伟大的思想家,我们的先秦诸子就产生于这样一个时代,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黄金时代,也是人类文明的黄金时代,这样一个人类文明的黄金时代留下的宝贵的遗产,我们应该知道,应该了解,应该阅读,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说这样久远的一种思想,几千年了,还管用吗?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今天了,我们还读那些老古董,还有用吗?有。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关心的问题,是永恒的问题,这些思想家关心的问题是不会过时的,他们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呢?比方说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永恒,这样一些问题,永远回答不完,现在我们还会问这样的问题,没有终极答案,历史上不停地有哲学家、思想家做出回答,然后大家不满意,然后再追问,

然后再回答,再追问,再回答,为什么?因为人永远是个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它不是属于哪个家、哪个学、哪个派的,它是属于每个人的,每个人都会问这个问题:人生是什么。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想到我们去看看我们的先哲、我们的先贤、我们的先人们说了些什么,经典上是怎么说的,我们会抱着这样的一个目的去阅读经典。实际上我们已经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我也回答了我们读什么,读什么呢?读人,读人生,读人生智慧。

[画外音]千百年来,关于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们在不停的追问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却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所以有人迷惘,有人困惑。易中天先生认为,我们的先贤已经给出了答案,这些答案就在先秦诸子当中。读先秦诸子其实就是读人,读人生,读人生智慧,那么在先秦诸子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样的人生智慧呢?易中天先生读出了什么呢?

我从孔子那里读到了一颗爱心,这颗爱心就叫做“仁”。什么是“仁”?孔子没有下定义,我们打开《论语》,会发现孔子对“仁”的很多解释,但是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樊迟向孔子问“仁”,孔子说爱人。所以仁就是爱,而且这种爱是什么呢,这种爱是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爱,它不简单是我爱你,它是要怎么样呢,正反两方面。正面的你的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成立,也让别人成立,自己想通畅,也让别人通畅,就是自己想追求幸福,也让别人幸福,这是正面的积极的方面去做;反面的,或者说消极的方面是什么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的东西,你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你自己不想饿肚子,你不要罚人家饿饭,所以这是一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心理能力,这就是孔子的“仁”。所以孔子的理想,我觉得可以这样总结: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世界充满爱,构建一个和谐社会。这就是孔子的理想。所以我在孔子那里读到了一颗爱心,或者说,我在孔子那里,读到了一颗爱心,构建和谐。

那么在孟子那里呢,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了一股正气。我们通常说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其实孔和孟是不一样的。孟子和孔子有很大的区别,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孔子讲“仁”,孟子讲“义”。仁和义有什么区别呢?仁者爱人,仁是一种爱,义是什么呢,义是羞恶之心,羞是什么,就是自己感到羞愧;恶呢,就是憎恶别人,所以仁是肯定的,义是否定的,义是带有批判性的,所以在孟子这个地方,他有一股气,因为义既要批判自己,让自己感到羞愧,我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我羞愧;另外,他还批判别人,别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他还批判,所以义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持,而且这个精神力量它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这个东西在孟子那里就叫做浩然之气,所以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有了浩然之气后,他就有了势,有气他就有势,有势他就有力,所以孟子说话咄咄逼人,很不客气的,我们去读《孟子》这本书,你打开第一章《梁惠王上》,说什么呢,说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老头,你那么大老远的跑来,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好处啊?孟子怎么说,“王,何必曰利?亦仁义而已。”大王,怎么开口闭口就讲好处啊,讲讲仁义嘛,一下子就给他顶回去,然后滔滔不绝地讲为什么讲仁义,不要讲利害。

所以孟子说话他是直通通的,孟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读孟和读孔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读了〈孟子〉之后你就振奋,你老想站起来做点什么事,实在没事找个人争辩也行,找个人辩论也行,孟子很好辩的。所以读〈孟子〉我是读到了一股正气,平治天下。

下面讲墨子。墨子这个人,孟子是不喜欢的,孟子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为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他把墨子骂作禽兽的,其实我们看,孟子和墨子他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相通在什么地方呢,“行侠仗义”,如果要比较一下,孟子仗义,墨子行侠,孟子喜欢仗义直言,刚才我们举过例子了。墨子自己做,大家都知道墨子救宋的故事,说公输般也叫鲁班,因为鲁班的地位太高了,我们就不要用鲁班这个名字了,公输般为楚国造了一种攻城的器械,叫云梯,去攻打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以后,赶了十天十夜的路,有说是从齐国,有说是从鲁国,赶到楚国的郢都去制止这场战争,墨子他为什么要管这个事,当然这场战争墨子是制止了。墨子先说服公输般和楚王,看来说不服,然后实地演练,解下衣带做城墙,拿一个板子做模拟,和这公输般过招,公输般用九种攻城的办法,墨子用九种守城的办法,最后公输般没有办法了,墨子办法还没用完,公输般说:我有一个办法,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是什么办法,我也不说;楚王说:你们说说嘛,什么办法;墨子说:公输般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把臣杀了嘛,把我杀了不是就没有人帮助宋国了嘛,但是我告诉你,我的弟子三百人已经带了我的办法和我的工具守在宋城之上了,单等楚兵来送死。楚王只好不打了。问题是墨子他为什么要管这个闲事,有人说墨子是宋国人,因为墨子的出身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宋国人,一种说是鲁国人,但是根据这一段记载,我们知道墨子当时不在宋国,他要么在齐国,要么在鲁国,赶了十天十夜的路赶到郢都的,而且墨子救了宋国以后,他离开楚国回国的路上,经过宋城的时候,天上下大雨,宋国人还不让他进去避雨,所以墨子是跟宋国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他完全是行侠仗义。所以我读墨子,我是读到了一腔热血救助苦难。

墨子是一腔热血,韩非呢,韩非是一双冷眼,这个性格,韩非和墨子又是相反的。墨子讲的是兼爱,就是所有人他平等地爱,这跟儒家不一样,儒家的仁爱是有等级的,先最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再爱不太亲的,再爱不太亲的;而墨子他是天下所有的人平等的爱,所以他是一腔热血。而韩非子呢,韩非子说世界上没有爱,世界上哪有什么爱,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算计。他说有一个人是开马车铺的,卖马车的,还有一个人是开棺材铺的,卖棺材。这个开马车铺的人天天祈祷说:愿天下人升官发财。那个卖棺材的天天祈祷说我愿天下人早点得病去死,韩非说:难道是开马车铺的人仁慈吗?不是,因为只有你升官发财,他马车才卖得出去,他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啊,他说有一个做生意的人,夫妻两个晚上都祷告,老婆就天天祷告说:神啊,保佑我老公吧,让他平安无事,让他每天挣一百钱。这祷告多了以后,老公就奇怪了,说你反正是祷告嘛,你不能多要一点吗?老婆说什么,一百钱就够了,挣多了你就包二奶。所以韩非他是直面惨淡的人生,他是冷冰冰的、赤裸裸的、血淋淋的,把这个人世间的利

害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算计他都无情地给你揭露出来,一点面子都不讲。因此他认为这个社会要建设得好,没有别的办法,什么仁爱啊,仁义啊,什么礼让啊,没有用,有用的只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刑法,一个是权术,严刑峻法,阴谋诡计,这两条管用。大家可能要问,这个东西你也把它当作精华来讲了,什么导向?我告诉大家,即便是韩非的这种思想,它也是有价值的,先秦诸子的所有思想都有价值,它是和儒家相反,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儒家是理想主义的,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世界充满爱,很理想啊,很美好啊,做得到吗?做到了吗?所以儒家的思想它是个双刃剑,它有两个作用,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可以激励人生,鼓励我们向善,鼓励我们做个好人,我们做一个好人,我们应该讲仁义;但是它也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粉饰太平,一旦儒家学说被统治阶级用来粉饰太平的时候,韩非的思想就有用了,有什么用呢,揭露黑暗。所以历史上很多革命者、批判者,是爱读韩非的,当然历史上那么野心家、阴谋家也是爱读韩非的,革命者、批判者从韩非那里拿到了思想武器去揭露那些反动统治的欺骗性,使我们不再麻醉于瞒和骗的艺术,阴谋家、野心家从韩非那儿拿到一些办法,来搞他的阴谋诡计,所以它是双刃剑。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前面的四位。

[读书感言]读孔:一颗爱心构建和谐;

读孟:一股正气平治天下;

读墨:一腔热血救助苦难;

读韩非:一双冷眼直面人生

——人生态度。

[画外音]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墨得力行,读韩非得直面,在对自己人生感悟和体验中,易中天先生读出了儒、墨、法家的经典要义,他用人生态度概括回答儒家、墨家、法家对人生问题的解答,那么在其它的经典著作里,易中天先生又读出了关于人的什么智慧呢?

在孔、孟、墨、韩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态度,在老子、庄子、荀子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智慧,什么人生智慧呢?我们来说老子。老子和韩非又有相通之处,我们有的哲学家就是把孙子、老子、韩非子合在一起讲的,认为从《孙子兵法》到《老子》到《韩非子》一脉相承,在这个问题上我倾向于同意李泽厚先生的观点,就是老子哲学来源于军事辩证法,《老子》这本书是可以当作兵书来读的,它里面有很多兵道,但是这个军事辩证法在《老子》这里变成了政治辩证法,讲治国,比方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又从这个军事辩证法变成了哲学辩证法,最后在我们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变成了生活辩证法,实际上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讲,读《老子》主要是读生活辩证法,那么老子讲的生活辩证法是什么呢,是弱能胜强,柔能克刚,无为则无不为。老子讲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是什么?是水,最不可战胜的东西是什么?还是水。水能攻坚,水能胜强,水滴石穿,大水漫过来,什么都没有了,谁能斗得过水啊,但水是最柔弱的,强难道是永远强吗?弱难道是永远弱吗?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坏事里面就蕴含着好事的因素,好事里面也蕴含着坏事的前兆,所以你成功了,不要

得意;你处于弱事,你不要丧气啊,弱是可能变成强的啊,一个人要想成功,他的办法就是不争,不要去争。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就是老子的生活辩证法,这个生活辩证法对中国影响是很大的,中国很多俗话,民间俗语都是老子思想转化过来的,比方说出头的椽子先烂,抢打出头鸟,这是老子的思想,不为天下先嘛,这些思想都是从老子那儿来的,所以老子的思

为,他还是要有所为,庄子是真不为,他就是不做。大家可能熟悉一个故事,楚国曾经想请庄子去做他的卿相,庄子在濮水旁边钓鱼,楚国来了两位大夫,说我们国君想麻烦您老人家了,庄子说是啊,听说你们楚国有一种神龟,它已经死了三千年了,你们楚王宝贝得不得了,把它放在盒子里面,上面盖着丝巾,恭恭敬敬地供在庙堂上,请问作为一个乌龟,它是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供奉起来呢,还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里打滚呢?这两位大夫说,那当然还是宁愿活着在泥巴里打滚。庄子说对不起了,二位可以回去了,我就是准备拖着尾巴在泥巴里打滚。一般人把这个故事解释为庄子的清高,其实不是,我认为表现为庄子的透彻,根本就不是什么清高,他看透了人生,在庄子看来,一个人最可宝贵的是他的生命,而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这才讲宁肯拖着尾巴在泥巴里打滚,我也要这个生命,我也要这份自由,为了这个自由,庄子宁肯什么都不做,宁肯自己没有名,宁肯自己没有利,没有用,宁肯自己没有用。庄子甚至借老子的口说,我叫什么不重要,你们叫我是牛,我就是牛,你们叫我是马,我就是马,这个名不重要,用也不重要,他说一颗树,有用的都砍了,没用的长得倍儿大,要用干什么,自由自在地活着就好,说这是一种艺术人生观,是一种诗意地看待自己的人生,所以庄子的思想在后世就发展为中国人的艺术人生观,而且对中国美学、中国艺术的影响非常之大,是先秦诸子当中,对后世美学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庄子,而且直接下承禅宗,就是一种自然的心态去看待社会,把人与社会全部看做自然,认为最自然的,最顺其自然的就是最好的。

那么这种思想遭到了荀子的批判,荀子有一篇文章,叫《解蔽篇》,“解蔽”就是纠正方法论上的片面性。荀子总结了他以前的思想家,认为他以前的思想家,除了孔子以外,他不敢说孔子,除了孔子以外都有片面性。庄子的片面性在什么地方呢?蔽于天而不知人,只知道自然,不知道人类社会。其实儒家也有片面性,就是蔽于人而不知天,孔孟不讲天,庄子不讲人,真正讲人又讲天的是荀子,荀子而且讲天人关系,讲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什么呢?荀子说:各有各的规律,“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说自然界有它的客观规律,不因为你是现在的君主,是尧舜,就怎么怎么样,也不因为你现在的君主是桀纣,就怎么怎么样,人类社会的变化不会影响到自然界,自然界的变化也不会影响人类社会。荀子说天会因为人们怕冷,就没有冬天了吗?地会因为人们怕远就不再广阔了吗?君子难道因为有些小人在旁边唧唧喳喳,说三道

四,就不干自己事儿了吗?不会的。所以荀子的观点就是该干什么你干什么,天塌不下来,紧张什么呀。所以他说:“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思想,发展到《易传》里面,《易传》是《周易》的一个组成部分,《周易》是两本书,一本《易经》,一本《易传》,《易传》是战国末年秦汉之际产生的一本书,受荀子的影响很大,荀子的这样一种思想发展到《易传》里面,就形成了一直激励着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名言:“天行键,君子以自强这就是荀子的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从荀子这里我读到

些心得是不全面的,不系统的,不完整的,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比方说,对于诸子当中的某些负面影响,我就基本上没有说,这也是很可能引起某些人不满的地方,这里要说明一下,我觉得作为文化传播者,首先要清理我们古代典籍先秦诸子当中那些积极的正面的东西,把它们传播出去,以增强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批判的工作还是留给我们专家去做为好。第二点,作为一般读者,用不着全面、系统、完整地把握先秦诸子,完全可以求仁得仁,求智得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取所需,只要我们有所领悟,有所感觉就好。第三点,我们读先秦诸子,我们读经典,对于一般人来说,他的目的就是获得人生智慧,人生智慧从哪里来,从人生体验中来,人生体验从哪里来,从每个人的生活来,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体验,每个人的人生都必须自己去体验,每个人的人生智慧也必须自己去获得,任何人都无法替代。

我们这个系列节目给大家呈现的就是我们《百家讲坛》若干主讲人,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来阅读先秦诸子,得出的他们的思考,得出的他们的结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些思考,这样一些结论,引起大家对先秦诸子的兴趣,引起大家或者说和大家一起去体验人生,思考人生。谢谢!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全文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而乐于道,有钱却谦虚好礼的好.” 子贡说:“《诗经》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功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曰:“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来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融会贯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则” 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自己内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行为.” 9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译文】孔子说:“礼乐之道如果不能推行,我就乘竹筏漂浮到海外去.跟从我的人,就只有仲由了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又说:“仲由好勇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了.” 10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子贡问道:“卫国的大夫孔文子为什么称他的谥号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虚心好学,不以请教别人为耻,所以才称他为‘文’呀.” 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良啊,颜回!一个竹筐盛饭,一个瓜瓢喝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贫困的忧患,颜回却不改变他自身的快乐.贤良啊,颜回.” 12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彩就会显得粗野,文彩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彩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13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cctv百家讲坛全六部共36集)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cctv百家讲坛全六部共36集) 一.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共6集)夫子何人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本期节目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讲述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 出身、为人、治学及处世态度,由此使观众认识孔子是何许人。(百家讲坛2008年第287期)实话孔子之学而优则仕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本期节目中,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讲解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之学而优则仕,从中评价孔子思想的伟大价值,并分析了培养一个优秀的领导的重要意义等。(百家讲坛2008-10-..君子固穷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向我们讲解先秦时期孔子的君子做官之道,孔子周游各国宣传自己思想的经过,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百家讲坛2008-10-18 16:23:10)头号教书匠类型: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本期节目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讲述孔子,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样一种道德风气推广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参与政治。实际上孔子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他不做官了,.. 谁是好学生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在孔子三千弟子中,孔子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在孔门之中,孔子和学生除了师生关系之外,还会给人留下什么感觉。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之谁..伤心事与玩笑话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本期介绍了孔子是最守礼的一个人,他一辈子维护的就是礼,他一举一动都不越礼的雷池一步。甚至在对自己后事的安排上,他也遵守礼的约束。但同时孔子又是一个性情中人,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他从.. 二.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二部儒墨之争》(共6集)儒与侠类型: 文化/名家大师|国学|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文化常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文化常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长恨歌》 1.列土:封爵赐邑。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2.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3.龙驭:指天子车驾。除此之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行路难》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阿房宫赋》 1.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g)”: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2.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六国论》 1.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2.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伶官传序》 1.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2.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3.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4.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十一。 5.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即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 6.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祭十二郎文 1.十二郎: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这里以行第称呼韩老成。“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2.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孟者,《说文》:“孟,长也。”即孟在排行中指最年长的。仲,《说文》:“仲,中也。”仲,在排行中指居中的。”季,《说文》:“季者,少称也。”如季叔,后引申为最后、末尾,如季军。 3.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4.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语出《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失怙,指死了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5.省:探望。古代一般是看望父母、尊亲的意思。 6.薨:古代称侯王死叫薨,唐代及以后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

2020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语文 第六专题人与文化(苏教版选修之《论语孟子选读》) 精品

2020江苏省淮安中学II部高三语文教案:第六专题人与文化(苏 教版选修之《论语孟子选读》) 教学内容:《人与文化》 教学目标: 1、诵读文本,整理有关文言知识。 2、了解孔孟热爱、尊崇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 3、懂得“诗”、“礼”、“乐”等传统文化对一个君子精神成长过程的影响和作用 重难点: 1、理解并翻译本板块中的著名章节 2、了解“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尽信书不如无书”等的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谈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子创立了古代教育理念和师道思想,最高的教育目标是塑造君子型的理想人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汲取一定的营养。那么孔孟对传统文化是什么态度和认识呢? 二、文本研读 4.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评析】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激凝】:除了这句,孔子认为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有作用的句子还有哪些? 5.子曰:“加(1)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可以无大过矣。” 【注释】(1)加:这里通“假”字,给予的意思。(2)易:指《周易》,古代占卜用的一部书。 【译文】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再给我数年时光,五十岁学好易经,也许可以没有大错误了。) 【评析】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可见他把学《易》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主张认真研究《易》,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他非常喜欢读《周易》,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这表明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11.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2)蔽:概括的意思。(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意思是内心无邪念。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学习重点 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 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平时人们求神问卦时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 二、老子及《道德经》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

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老子出生 老子既是神灵,他的降生也不同于一般的凡人。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序》:老子“当周时李氏女妊之八十一,部左腋而生”。(敦煌本《玄言新纪明老部》引) 葛玄《老子序诀》说:“周时复托神李母,部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 《列仙传》说:“老子母扶李树而生老子。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姓”。(《事类赋》卷26引) 葛洪《神仙传·老子》说:“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孕,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 老子的形貌及其世系。老子是2500多年前的人,历史上只说他是个寿者,具体的面貌形像,后代人也是无从知道的。但在葛洪《神仙传·老子传》里说: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 关于老子出生的传说,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简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法家篇

法家 导读: 1、序言 2、法是由法家创造的? 3、法家是如何形成的? 4、法家就是严刑酷法? 5、法太细密人人触法? 6、法家主战禁商愚民? 7、法派思想的重要意义! 8、法家三派有何不同? 9、成也法家,败也法家! 10、法家思想对于现代的意义! 1、序言 首先我们要明白,先秦诸子的思想都是为了服务于统治者的,有部分人用法家是服务于统治者的论调来批评法家,就是站在当代人的历史环境,去抨击古代人,这是毫无道理的,脱离了人类的客观局限性在看问题。 在当代普遍人的理解里,法家人是酷吏,而法家思想就是服务于统治者专制的思想。 这种理解其实是由于长期潜移默化造成的,甚至有主流说法,认为汉朝及以后的历代统治是“儒皮法骨”“外儒内法”“外法内儒”等等。 这里先解释下“外儒内法”,也就是“儒皮法骨”,有的人认为,中国历来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表面上宣扬仁爱,高唱道德,而私底下确是用法家的残酷手段来管理。 这部分人是先天的把酷法、苛刻与法家相结合,他们认为法家就是如此,其实他们根本就不懂法家。“外圣内王”“儒皮法骨”“外儒内法”都是这个意思!

而“外法内儒”,又是怎么回事呢?这部分人他们对法家有一定认识,法家主流思想是法治派,“依法治国”是法家的核心命题,所以他们认为,历代统治者带着“法治”的旗号,而背地里却是用的儒家“人治”。 这两种说法其实都可以往历代统治者身上套,比如今日的天朝,表面上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标语宣传满天飞,而实际作为呢?却是背道而驰,所以有的人就说天朝是“外儒内法”。然而天朝又打着“依法治国”的口号,提倡“法治”却在执行力上又与严格依照法律办事背道而驰,反倒是用儒家的人治在执行法律,所以也就有人说天朝是“外法内儒”! 为什么完全相反的两种说法,都是历代统治者的体现呢?因为两种说法,都是说到了一部分。 “外儒内法”里的“儒”代表的是以仁爱之心治国,“法”以严刑酷法管制百姓。(这里说的是儒家好的一面,与法家不好的一面。) “外法内儒”里的“儒”代表的是儒家的人治思想,“法”是法家的依法治国思想。(这里说的是儒家错误的一面,与法家思想可取的一面)以上两种解释至今也是争论不休,但归根结底,他们都指出了当下的诟病。就是口号喊得响亮,私底下确是为利益集团牟利。 那么接下来就要进入正题,什么才是真正的法家? 2、法是由法家创造的? 这个问题,大多数分辨力的人,其实都清楚,法不是法家的产物。“法”从蚩尤创立刑法以来,到轩辕黄帝时继续发展的《理法》,自夏商周开始,“法”有了一定的系统化! 大家都知道原始社会,是一个野蛮时代,那个时代是完全的弱肉强食,即使是内部的同一个部落,也是强力说了算。人类慢慢步入文明,要想减少这种内部争斗就必须要建立“法”,“法”其实就是一个游戏规则。大家不能完全只顾自己的利益,‘法’成了内部人的共同契约。这样一来,内部的争斗就得到了有效控制,当时的“法”,只是强力者管理大多数弱者的手段。虽然利益分配不平衡并没有得到改变,但是‘法’对调节内部争斗已经起到了作用。夏商周的“法”,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全文翻译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全 文翻译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 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而乐于道,有钱却谦虚好礼的好.” 子贡说:“《诗经》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 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功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曰:“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来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融会贯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则” 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自己内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行为.” 9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孔子说:“礼乐之道如果不能推行,我就乘竹筏漂浮到海外去.跟从我的人,就只有仲由了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又说:“仲由好勇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了.” 10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卫国的大夫孔文子为什么称他的谥号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虚心好学,不以请教别人为耻,所以才称他为‘文’呀.”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各课原文

《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二、当仁,不让于师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曰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论语》《孟子》选读-名句背诵默写

<论语><孟子>选读》名句(苏教版) 一、从孔子到孟子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2.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3.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6.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 7.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8.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9.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 10.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 二、人的起点1.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2.子曰:“乡愿,德之贼也。”——《论语》3.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4.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 5.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 三、仁者爱人 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2.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5.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6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7.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8.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 9.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10.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先秦诸子百家知识汇总

先秦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五、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六、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八、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 九、农家十、小说家十一、兵家十二、医家 《〈论语〉八则》(《孔子语录》)(七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论语?季氏篇》 ①损:损害。②谅:信实。③便辟:阿谀奉承。④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 ⑤便佞:花言巧语。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 孔子说:“刚正不阿、果敢坚决、朴实无华、谨言慎语,这样就快接近仁了。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论语》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孟子》选读

2018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孟子》选读 《孟子》选读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社稷:谷神和土神;由于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二神,后来就用社稷代指国家。丘民:犹言“邑民”“乡民”“国民”,指庶民、众民。) (《孟子?尽心下》) 2、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贼害仁和义的人叫做独夫。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孟子?梁惠王下》) 3、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kuàng)也。故为渊驱鱼者,獭(tà)也;为丛驱爵者,鹯(zhān)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百姓归附有仁德的国君,就像水流向低处、兽跑向旷野一样,(是很自然的)。所以给深水赶鱼来的是獭,给丛林赶鸟雀来的是鹯,给商汤、周武王赶百姓来的,是暴虐无道的夏、商末代天子桀和纣。)(《孟子?离娄上》)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5、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顺流而下忘记返回叫作流,逆流而上忘记返回叫作连,追赶野兽不知道满足或节制叫作荒,喜欢喝酒不知道满足或节制叫作亡。)(《孟子?梁惠王下》) 6、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指君子居心于仁,居心于礼。)

(《孟子?离娄下》) 7、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说:“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自己,反省自己的仁;治理别人没治好,反省自己的智;以礼对待别人可别人对待自己无礼,反省自己的敬。行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都需要反过来看自己(那些地方还没有做好)。自己持身端正,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他。《诗经》上说:‘永远不要辜负天命(行事一直要跟天命相符),幸福都得自己追求。’”) (《孟子?离娄上》)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敬重自家的长辈,而推广到敬重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天下可以运转于掌上,即成就王业就像拨弄掌中的东西一样容易。) (《孟子?梁惠王上》) 9、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即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即礼)上,走天下最宽广的道路(即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威武不能压服他的志:能做到这些的人可以称之为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10、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铄:本指以火销金,自外至内而熔化,比喻从外部给予。弗思耳矣:不用心想罢了。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向内心追求就会得到它(仁、义、礼、智),不向内心追求就会失去它。)(《孟子?告子上》) 11、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自己残害自己的人没法和他谈出什么善言,自己放弃而不求上进的人没法和他有所作为。说话违背礼义,这就叫自己残害自己;自身不能居心于仁、由义而行,这就叫自己放弃。仁是人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空着安适的住宅而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讲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基础·夯实] 一、识记字音 1.莒. 父(jǔ) 2. ( n í) 3.( yu è) 4. 彫. (di āo) 二、通假字 1.是知. 也 通智,聪明 2.诲女. 知之乎 通汝,你 3.如日月之食. 焉 通蚀 4.无. 欲速 通毋,不要 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 也 通凋,衰落 三、古今异义 岁寒,然后.. 知松柏之后彫也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连词,表示接在动作或情况之后 四、一词多义 1.知????? ①知.之为知之 知道②孰为汝多知.乎 知识③其无知.,悲不几时 灵魂④绝宾客之知. 交情⑤君何以知.燕王 了解⑥其真不知.马也 识别

2.过????? ①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犯过错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经过③花过.而采 过去④愿枉车骑过.之 拜访 3.文????? ①小人之过也必文. 掩饰②独其为文.犹可识 文字 4.而????? ①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连词,表转折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连词,表并列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连词,表假设④必不得已而.去 连词,表因果 5.信?????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也可 名词,信用②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动词,相信③信.可乐也 副词,确实④低眉信.手续续弹 副词,随意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过. 而能改 过:犯了错误 2.小人之过也必文. 文:掩饰 (二)使动用法 1.人能弘.道,非道弘. 人 弘:使……弘扬,使……扩大 2.则远. 怨矣 远:使……远,远离 3.足.食,足. 兵 足:使……充足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为”表判断) 2.是知也 (“也”表判断) (二)省略句 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于孔子) (省略状语) 2.于斯二者何先(去) (省略动词) (三)宾语前置句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笔记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笔记

第一部实话孔子 第一集(总第01集)夫子何人 孔子是个学人的原因: 1.好学; 2.博学; 3.活学 孔子的学问为什么这么好呢? 1.悟性; 2.贯通; 3.实践 第二集(总第02集)学而优则仕 孔子急于从政的原因: 1.实施政治蓝图; 2.实践学术主张; 3.实现人生价值 读书为什么首选做官: 1.做官是读书的目的; 2.做官是士人的正当职业; 3.俸禄是士人的正当收入 孔子做官的原则: 1.天下有道; 2.取之有道 第三集(总第03集)君子固穷 孔子的“三有一懂得”: 1.有准备; 2.有想法; 3.有策略; 4.懂政治 第四集(总第04集)头号教书匠 第五集(总第05集)谁是好学生 冉有:理财专家 子贡:赚钱专家 颜回:读书专家 子路:打仗专家 从孔子和学生的故事可以看出: 1.孔子的收入不错; 2.孔子的学生可以做他的管家; 3.孔门师生关系像个家庭 第六集(总第06集)伤心事与玩笑话 孔子是什么人: 1.文化巨匠; 2.失意官员; 3.模范教师; 4.性情中人; 5.孤独长者;( 6.众矢之的)

第二部儒墨之争 第一集(总第07集)儒与侠 孔子和墨子的不同之处: 1.时代不同; 2.立场不同; 3.代表不同: 一、代表不同的士(孔子代表士的上层,有贵族气;墨子代表士的下层,有平民味); 二、代表士的不同群体(孔子代表文士;墨子代表武士); 三、代表是的不同出路(孔子代表士的未来;墨子代表士的过去) 《墨子》中以非字开头的有四篇: 1.《非攻》; 2.《非乐》; 3.《非命》; 4.《非儒》 秦汉以前的社会阶层: 1.贵族(一、天子;二、诸侯;三、大夫;四、士); 2.平民; 3.奴隶 秦汉以后的社会阶层: 1.贵族; 2.平民(一、士;二、农;三、工;四、商); 3.奴隶 孔子和墨子的相同之处: 1.有理想; 2.有追求; 3.有原则; 4.有底线 第二集(总第08集)孔子的药方 孔子的药方:仁爱(有差别有等级的爱) 第三集(总第09集)墨子的药方 墨子的药方:兼爱(无差别无等级的唉) 第四集(总第10集)两位侠士 孔孟之别: 1.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 2.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 3.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为人张扬。 孔子是“润物细无声”;孟子是“一洗凡马空”。 孟墨相似之处: 1.墨行侠,孟仗义; 2.墨反战,孟爱民。 第五集(总第11集)三大分歧 墨子的三个方案以及引出的儒墨两家的三大分歧: 1.利害的算计→功利还是仁义; 2.鬼神的吓唬→鬼神还是天命; 3.君主的专政→君权还是民权。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能力训练:第1单元《论语》选读1-7(附答案)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①羔豚者弗饰贾②;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孔子遂行。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五年后)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③。”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 (选自《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①粥:通“鬻”,卖。②贾:同“价”,价格。③冉求:与后面的子赣同为孔子的学生。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大司寇行摄. 相事 摄:代理。 B .不曰“乐其以贵下. 人”乎 下:谦虚地对待。 C .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 者八十人 好:美丽。 D .送冉求,因诫. 曰 诫:勉励。 解析:D 项,这里的“诫”是“叮嘱”的意思。“勉励”与“以孔子为招”意思不符。 答案:D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我之为.先并矣且君尝为. 晋君赐矣 B.????? 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 出 C.????? 以.吾获罪于孔子犹不能不以. 之兴怀 D.????? 吾不知所以裁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解析:A 项,表被动/动词,给予;B 项,于是/才;D 项,代词/结构助词,的。 答案:C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为政有方,鲁国上下知礼守序,齐人闻风恐惧。 B .齐人献女乐文马迷惑鲁国君臣,终致孔子离开鲁国。 C .桓子在病重将死时承认当初没有重用孔子是个错误。 D .康子未遵“必召仲尼”的遗训,舍孔子而改召冉求。

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测试卷

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测试卷 (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运用(1—4题每题3分,5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怃.然(wǔ)以杖荷蓧.(diào)揠.苗(yàn) B.喟.然(kuì)庠.序(xiáng)腊.肉(xī) C.莞.尔(wǎn)朝觐.(jiàn)一箪.食(dān) D.哂.笑(shǎi)怵.惕(chǔ)耦.耕(ǒu)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致力于推动历史前进,还是抱残守缺 ....,既无思想又无作为。 B.我们对对方提出的要求一定要慎重考虑,切不可轻诺寡信 ....。 C.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考试答卷书写用笔要挑选好。笔要滑、细、深。滑者流畅,细者清楚,深者醒目。 D.上级两袖清风,下级就会廉洁自律。如此上行下效 ....,社会风气就会逐步好转起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们的悲哀在于,应该珍惜的时候不懂得珍惜,而懂得珍惜的时候却失去了珍惜的机会。B.数码媒体艺术,大多数人还是比较陌生的;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在中国正日益受到关注和发展。 C.生活节奏加快了,中年人大多工作繁忙、家务劳累,因此要加强健身运动,选择一些放松性的、能缓解肌肉紧张及精神的锻炼项目为宜。 D.文学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 4.把下列4句话填入文段的横线处,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杨朱的贵我人 格,;孟子的大丈夫人格,;荀子的君子式人格,;

先秦诸子百家及其思想

“中国文化简史”作业 注:本文主要参考整理自丁祯彦、臧宏主编《中国哲学史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2000年5月第10次印刷),间或夹杂有些许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还请老师斧正。 本文主要从中国哲学的产生,百家争鸣与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做阐述。其侧重点将放在“百家争鸣”。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夏朝时,我国已建立起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但除使用国家机器外,还已经懂得怎样通过思想工具来统治其人民。据《尚书·召诰》记载:“有夏服(受)天命。”《论语·泰伯》也中说禹“致孝乎鬼神”。 到了商朝有“帝(上帝)立子生商”(《诗经·商颂》)一说,并且这些享有政治特权(即“刑不上大夫”)的奴隶主贵族还通过“卜筮”知“天命”。如,卜辞载:“王封邑(建都城),帝若(诺)。”(《殷墟书契前编》)。当时,他们把天气变化、自然灾害、筑城、打仗、任用官吏等,都看作是上帝的意志和命令,是不可抗拒的。 周将“礼”从仪式中区别出来,发展成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只适用于奴隶主阶级内部,即“礼不下庶人”。西周统治者继承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思想观念,但在此基础上加以系统化、理论化。他们将“上帝”和祖先分开来,突出“上帝”至上神的绝对权威。为此又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 商灭于周其实是对“帝立子生商”这样一个商为帝子的“直系血亲”关系的摧毁。但是周王朝亦同样需要一个类似的理论作为统治工具被其利用,故而所谓“以德配天”是在其既要摧毁又要利用的矛盾状态下的“自圆其说”。当实践经验与知识即“术”积累到一定阶段,人们从中便开始概括出一些基本的原理,并试着以之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这就从“术”发展到了“道”,标示着哲学思维的开始。(但若要究其真正诞生可追溯到早期的阴阳说和五行说)。 二、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BC770—BC221)时期,我国社会制度大变动。随着私田开垦规模的扩大,奴隶主之间对劳动力的争夺愈发激烈,到春秋末年就出现了“私门富于公室”的局面,于是“公室”打破“公、私田”界限,一律收税。而鲁国“初税亩”的实行则标志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映在这一时期就是“礼崩乐坏”。由是渐生出“礼法之争”,同时又与“古今之争”相联系(后又从中发展出“王霸”“德力”之争),是当时整个政治思想领域斗争的焦点,文化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即绕此展开。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是“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而其它如“形神”关系,“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