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附件厚度与位置变化对矫正尖牙扭转的影响

矩形附件厚度与位置变化对矫正尖牙扭转的影响
矩形附件厚度与位置变化对矫正尖牙扭转的影响

位置度公差

这是本人对于位置度公差的理解过程(或思维过程)的总结,如果大家觉得有价值就参考一下,如果大家觉得没意思,就一笑了之。还是按习惯分成七步来讲,如果不小心又把大家给讲晕了,那是我的无心之错,敬请谅解。举个例子也许能弥补一下表达能力的不足: [attachment=25911] 第一步:确定公差带的大小和形状。公差带大小及形状是由公差框格中的公差值来确定的,公差值的大小就是公差带的大小,其形状则由公差值有无直径符号来确定,如果公差值前有直径符号,它的公差带就是一个直径等于公差值的圆柱;如果公差值前没有直径符号,它的公差带就应该是相距公差值的两平行平面。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6个φ8的孔的位置度公差带是直径为0.1的圆柱,而4个φ12的孔的位置度公差带是直径为0.2的圆柱。 第二步:根据公差带的实体状态修正符号确定补偿公差。公差带的实体状态由公差值后面的修正符号来确定。如果没有任何修正符号,则表示位置度公差带在RFS状态,即公差带的大小与被测孔的实际尺寸无关;如果带MMC符号,则表示公差带适用于被测孔在MMC时,当被测孔的实际尺寸从MMC向LMC偏离时,该偏离量将允许被补偿到位置度公差带上;如果带LMC符号,则表示公差带适用于被测孔在LMC 时,当被测孔的实际尺寸从LMC向MMC偏离时,该偏离量将允许被补偿到位置度公差带上。上图中两个位置度公差均是MMC状态,因此它们的公差带的大小与被测孔的实际尺寸相关。比如对φ8的孔来说,当它的实际尺寸在MMC时(φ8),它的位置度要求为φ0.1,当它的实际尺寸在LMC时(φ8.25),它的位置度公差带就变成了φ0.1+(φ8.25-φ8)=φ0.35。同样道理,对φ12的孔来说,当它的实际尺寸在LMC时,允许的最大位置度误差可以达到φ0.6。 第三步:参照基准体系的建立。参照基准体系是由形位公差框格内的参照基准按序指定基准形体来建立的。图中两个位置度的参照基准体系相同,均由基准A和B指定的基准形体建立,其中基准A的是由零件的端面建立的基准平面,它作为第一基准约束了零件的三个自由度(两个旋转自由度及一个平移自由度),基准B是由零件的外圆建立的基准轴线,它作为第二基准约束了零件的两个自由度。这样基准A和B定位后,零件就只剩下绕B轴旋转的一个自由度。由于这两组孔的位置与这个自由度没有关系,因此本例就没有对这个自由度作出限制。同时要注意的是,基准B是带MMB修正符的,因此它模拟基准就是基准形体B的MMB边界。当基准形体B的实际尺寸向它的LMB偏离时,将允许有基准的漂移。(至于基准漂移对位置度公差的影响,我们可以另行专题讨论) 第四步:确定位置度公差带在参照基准系统内的方向和位置。公差带位于是由基本尺寸定义的相对于参照基准的理论正确位置。例中6个φ8的孔的6个位置度公差带应与整体与A基准平面平行,并相距8mm,并沿B基准轴线径向均匀分布(60°夹角);而四个φ12的孔的四个位置度公差带绕B轴径向均匀分布,其中心线交于B轴,交点距A基准20mm,并与A基准平面成30°角。 第五步:确定被测形体的被测要素。形位公差框格的标注方式决定了被测形体的被测要素。另外如果形位公差框格下有BOUNDARY的注释,则被测要素是指形体的周边轮廓。例中的两个形位公差框格均标注在尺寸的下面,它表示被测形体的被测要素是孔的中心,因此它要求的是孔的中心线满足在理论位置的公差带的要求。 第六步:考虑同步要求。同步要求的条件是:1)参照基准相同,2)基准的顺序相同,3)基准的修正符号相同。当我们在评估图纸上的一个形位公差时,要考虑是否与其它形位公差符合同步要求的条件。本例中的两个位置度的参照基准,基准顺序及修正符号均相同,因此它们符合同步要求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两个位置度公差同时评价,同时满足。如果用检具测量的话,就要求我们对这两个位置度在一次装夹后同时评判。 第七步:测量方法及评估依据的确定。经过前面六步的分析,我们对位置度具体要求已经很清晰了。最后一步的目的是找出一种合适的测量方法来评价这个位置度以能更深入地理解它。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用形位公差清晰地定义了一张图纸却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测量方法来评价它,那这种设计也是失败的。从上面这个例子来说,我们已经了解了基准形体及其状态,公差带的大小形状及其修正符号,公差带的位

MICROMINE培训-资源/储量估算

8 资源/储量估算 8.1 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本矿区的工业指标是经过出春黄金设计院、吉林省第二地质调查所、天池工贸有限公司共同研究确定的,并参考了本地区敦化大石河钼矿等矿山,所采用的工业指标而确定,其指标如下: (1)矿石质量条件 边界品位:≥0.03% 单工程最低工业品位:≥0.05%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最小可采厚度:≥4.0米 夹石剔除厚度:≥8.0米 经济合理剥采比:≤5米3/米3 当品位较高而矿体厚度达不到可采厚度时,采用米·百分值(0.2米·%)圈矿。 8.2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本次报告没有采用传统手工资源量估算方法(地质断面法、地质块断法)进行资源量估算,而是采用了澳大利亚Micromine公司地质软件,对本矿床的钼矿体进行了圈定和储量估算,本次储量估算采用的是距离反比加权法(IDW)进行资源量估算的。 本次资源储量估算采用的软件为澳大利亚Micromine公司的三

维矿产资源评价软件MICROMINE 11.03版,该软件已经通过国土资源部认证,认证书见附件。同时用该软件的封闭多面体估算法(Polygonal Section Estimate)对估算结果进行验证 8.2.1 资源资源量估算的方法和原理 (一)距离反比法 距离反比加权插值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首先是由气象学家和地质工作者提出的,后来由于 D.Shepard 的工作被称为谢别德法(Shepard)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设平面上分布一系列离散点,己知其位置坐标(xi,yi)和属性值zi(i= 1,2,…,n),p(x,y)为任一格网点,根据周围离散点的属性值,通过距离反比加权插值求P 点属性值。距离反比加权插值法综合了泰森多边形的邻近点法和多元回归法的渐变方法的长处,它假设P点的属性值是在局部邻域内中所有数据点的距离反比加权平均值,可以进行确切的或者圆滑的方式插值。周围点与P 点因分布位置的差异,对P (z)影响不同,我们把这种影响称为权函数W i(x, y),方次参数控制着权系数如何随着离开一个格网结点距离的增加而下降。对于一个较大的方次,较近的数据点被给定一个较高的权重份额;对于一个较小的方次,权重比较均匀地分配给各数据点。计算一个格网结点时,给予一个特定数据点的权值,与指定方次的结点到观测点的距离倒数成比例。当计算一个格网结点时,配给的权重是一个分数,所有权重的总和等于1.0。当一个观测点与一个格网结点重合时,该观测点被给予一个实际为1.0的权重,所有其它观测点被给予一个几乎为0.0 的

财务公式大全

财务公式大全 、财务分析公式一、基本的财务比率 (一)变现能力比率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二流动资产十资产负债 2、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十流动负债 3、保守速动比率=(现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净额)十流动负债(二)资产管理比率 1、营业周期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2、存货周转天数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十平均存货 存货周转天数=360十存货周转率 3、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十平均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十应收账款周转率 “销售收入”数据来自利润表,是指扣除折扣和折让后的销售净额。 4、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十平均流动资产 5、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十平均资产总额 (三)负债比率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十资产总额)X 100% 2、产权比率产权比率=(负债总额十股东权益)X 100% 3、有形净值债务率有形净值债务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无形资产净

值)〕X 100% 4、已获利息倍数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十利息费用 长期债务与营运资金比率=长期负债+(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5、影响长期偿债能力的其他因素 (1 )长期租赁(2 )担保责任(3 )或有项目 (四)盈利能力比率 1、销售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利润十销售收入)X 100% 2、销售毛利率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一销售成本)十销售收入〕 X100% 3、资产净利率 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十平均资产总额)X 100% 4、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十平均净资产X 100%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应用 (一)杜帮财务分析体系 1、权益乘数 权益乘数=1 +(1-资产负债率)2、权益净利率 权益净利率=资产净利率X权益乘数 =销售净利率X资产周转率X权益乘数(二)上市公司财务比率 1、每股收益

变化系数

矿体变化系数 矿体变化系数(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orebody)是用以表示各个变量值之间差异程度的一种指标。在矿床勘探工作中,通常用它来定量地反映矿体各种标志的变化程度,例如用厚度变化系数(thickness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表示矿体形态的变化程度;用品位变化系数(grad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表示有用组分在矿体中分布的均匀程度。一般变化系数越大,表示某一标志的变化程度越大。通过对不同矿体或同一矿体不同部分的品位、厚度等变化系数的分析与比较,可以了解矿床勘探的难易程度,为合理布置勘探工作及研究勘探方法提供依据。变化系数的计算式为 Vx=σxX×100%,式中:Vx为变化系数;σx为变量(如厚度、品位等)的均方差;X 为变量的算术平均值(如算术平均厚度、算术平均品位等)。其中均方差为σx=Σ(X1 X)2n,式中:当n<25时,则采用n 1;X1为单个变量(如单个品位或厚度的测量值);n为变量数目(如样品数目、厚度测量次数等)。[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书中查到的公式与上面的不符,特补充更改。 1、厚度变化系数: _ Vm=σm / M 式中:Vm为厚度变化系数; σm为厚度均方差; _ M为矿体厚度算数平均值 _______________ / _ 2 σm = / ∑ ( Mi - M ) / ———————— √ n 式中:Mi 为矿体某观测点的厚度; n 为参加计算厚度的观测点数。 2、品位变化系数: _ Vc=σc / C 式中:Vc 为品位变化系数; σc 为品位均方差; _ C 为矿体品位算数平均值

矿体厚度、品味变化系数

矿体变化系数(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orebody)是用以表示各个变量值之间差异程度的一种指标。在矿床勘探工作中,通常用它来定量地反映矿体各种标志的变化程度,例如用厚度变化系数(thickness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表示矿体形态的变化程度;用品位变化系数(grad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表示有用组分在矿体中分布的均匀程度。一般变化系数越大,表示某一标志的变化程度越大。通过对不同矿体或同一矿体不同部分的品位、厚度等变化系数的分析与比较,可以了解矿床勘探的难易程度,为合理布置勘探工作及研究勘探方法提供依据。变化系数的计算式为Vx=σxX×100%,式中:Vx为变化系数;σx为变量(如厚度、品位等)的均方差;X为变量的算术平均值(如算术平均厚度、算术平均品位等)。其中均方差为σx=Σ(X1 X)2n,式中:当n<25时,则采用n 1; X1为单个变量(如单个品位或厚度的测量值);n为变量数目(如样品数目、厚度测量次数等)。[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书中查到的公式与上面的不符,特补充更改。 1、厚度变化系数: _ Vm=σm / M 式中:Vm为厚度变化系数; σm为厚度均方差; _ M为矿体厚度算数平均值 _______________ / _ 2 σm = / ∑ ( Mi - M ) / ———————— √ n 式中:Mi 为矿体某观测点的厚度; n 为参加计算厚度的观测点数。 2、品位变化系数: _ Vc=σc / C 式中:Vc 为品位变化系数; σ c 为品位均方差; _ C 为矿体品位算数平均值 _______________ / _ 2 σ c = / ∑ ( Ci - C )

变化系数

变化系数——又称变异系数 用以表示各个变量值之间差异程度的一种指标。在矿产勘探工作中 通常用它来定量地反映矿体各种标志的变化程度 例如用厚度变化系数表示矿体形态的变化程度 用品位变化系数表示有用组分在矿体中分布的均匀程度。一般变化系数越大 表示某一标志的变化程度越大。通过对不同矿体或同一矿体不同部分的厚度、品位变化系数的分析与比较 可以了解矿床勘探的难易程度 为合理布置勘探工作及研究勘探方法提供依据。变化系数计算公式为 Vx=%100 Xx nxxix2)( 式中Vx为变化系数 x 为变量 如厚度、品位等 的均方差 x为变量的算术平均值 如算术平均厚度、算术平均品位等 。其中均方差式中 当n 25时 则采用n-1 Xi为单个变量 如单个厚度或品位的测量值 n为变量数目 如厚度测量次数、样品数目等 。变化系数的计算函数式为 =IF(COUNT(NUMBER1,NUMBER2…)>=25,ROUND(SQRT(V ARP(NUMBER1,NUMBER2…))/A VERAGE(NUMBER1,NUMBER2…)*100,2),ROUND(SQRT(V ARP(NUMBER1,NUMBER 2…)*COUNT(NUMBER1,NUMBER2…)/(COUNT(NUMBER1,NUMBER2…)-1))/A VERAGE( NUMBER1,NUMBER2…)*100,2)) 在excel中进行计算时 把NUMBER1,NUMBER2…替换成A1, A2, A3, A4,A5,A6,…,An或者A1:An(用于相邻的n个单元格)即可。V ARP为方差计算函数 计算公式 nxxi 2)(=222)(nxxn 其中ix为单个变量 x为变量的算术平均值 n为变量数目

压缩性修正系数

式中,,等熵指数; ,进口滞止密度; ,叶轮功率; ,通风机压比; ,截面的平均质量流量; ,通风机压力。 1、 气体的Cp/Cv 就是等熵指数 空气的公认值:Cp=1.0032, Cv=0.7106,k=1.412. 2、 进口滞止压力? 3、 4、 通风机出口平面的平均绝对滞止压力? 通风机进口平面的平均绝对滞止压力? 5、 6、 通风机出口滞止压力?通风机进口滞止压力? 可压缩性修正系数p K 的推导及其与压缩机中的能量头系数的关系 对于绝热压缩过程,由热力学知,流过风机的单位质量气体获得的压缩功为 11211 [()1]1k k ad p p k h k p ρ-=-- (1) 式中 ad h ——绝热压缩功,J/kg 1 p ——风机进口绝对全压,Pa 2p ——风机出口绝对全压,Pa

1ρ——风机进口气体密度,kg/m 3 k ——绝热指数,对空气 1.4κ= 由风机全压定义知 21t p p p =- 故 21t p p p =+ 所以 12111 1t t p p p p p p p +==+ (2) 将 1p 写成11/t t p p p p = (3) 将式(2)和式(3)代入式(1)中可得到以通风机全压p t 和进口压力p 1表示的风机压缩功计算公式: 11111[(1)1]()1k t t t k ad p p p k h k p p ρ--=+-- (4) 按可压缩性气体计算时,风机在单位时间内对气体做的有效功率为气体质量流量与风机单位质量气体所获得的压缩功乘积,即 e m ad P q h = (5) 而不可压缩气体的风机有效功率为容积流量与风机全压的乘积,计算公式为 10e v t P q P = (6) 将可压缩性气体的功率计算公式(5)按不可压缩气体的功率计算公式(6)整理,则公式(5)可推导为 进一步简写为 1e v t p p q p K = (7) 1111 [(1)1]()1k t t k p p p k K k p p --=+-- (8) 由此可见,实际可压缩气体获得的功需要按公式(7)计算,与通常不可压风机的功率计算公式相比,多了一项p K ,故p K 称为可压缩性系数。 令to t p p p K =(此处要强调指出,to p 为一个假想的压力值),且定义具有可压缩性的高压通风机全压系数为[1] 2u K p p p t ρ= (9)

位置度公差带

第一步:确定公差带的大小和形状。公差带大小及形状是由公差框格中的公差值来确定的,公差值的大小就是公差带的大小,其形状则由公差值有无直径符号来确定,如果公差值前有直径符号,它的公差带就是一个直径等于公差值的圆柱;如果公差值前没有直径符号,它的公差带就应该是相距公差值的两平行平面。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6个φ8的孔的位置度公差带是直径为0.1的圆柱,而4个φ12的孔的位置度公差带是直径为0.2的圆柱。 第二步:根据公差带的实体状态修正符号确定补偿公差。公差带的实体状态由公差值后面的修正符号来确定。如果没有任何修正符号,则表示位置度公差带在RFS状态,即公差带的大小与被测孔的实际尺寸无关;如果带MMC符号,则表示公差带适用于被测孔在MMC时,当被测孔的实际尺寸从MMC向LMC偏离时,该偏离量将允许被补偿到位置度公差带上;如果带LMC 符号,则表示公差带适用于被测孔在LMC时,当被测孔的实际尺寸从LMC向MMC偏离时,该偏离量将允许被补偿到位置度公差带上。上图中两个位置度公差均是MMC状态,因此它们的公差带的大小与被测孔的实际尺寸相关。比如对φ8的孔来说,当它的实际尺寸在MMC时(φ8),它的位置度要求为φ0.1,当它的实际尺寸在LMC时(φ8.25),它的位置度公差带就变成了φ0.1+(φ8.25-φ8)=φ0.35。同样道理,对φ12的孔来说,当它的实际尺寸在LMC时,允许的最大位置度误差可以达到φ0.6。 第三步:参照基准体系的建立。参照基准体系是由形位公差框格内的参照基准按序指定基准形体来建立的。图中两个位置度的参照基准体系相同,均由基准A和B指定的基准形体建立,其中基准A的是由零件的端面建立的基准平面,它作为第一基准约束了零件的三个自由度(两个旋转自由度及一个平移自由度),基准B是由零件的外圆建立的基准轴线,它作为第二基准约束了零件的两个自由度。这样基准A和B定位后,零件就只剩下绕B轴旋转的一个自由度。由于这两组孔的位置与这个自由度没有关系,因此本例就没有对这个自由度作出限制。同时要注意的是,基准B是带MMB修正符的,因此它模拟基准就是基准形体B的MMB边界。当基准形体B的实际尺寸向它的LMB偏离时,将允许有基准的漂移。(至于基准漂移对位置度公差的影响,我们可以另行专题讨论) 第四步:确定位置度公差带在参照基准系统内的方向和位置。公差带位于是由基本尺寸定义的相对于参照基准的理论正确位置。例中6个φ8的孔的6个位置度公差带应与整体与A基准平面平行,并相距8mm,并沿B基准轴线径向均匀分布(60°夹角);而四个φ12的孔的四个位置度公差带绕B轴径向均匀分布,其中心线交于B轴,交点距A基准20mm,并与A基准平面成30°角。 第五步:确定被测形体的被测要素。形位公差框格的标注方式决定了被测形体的被测要素。另外如果形位公差框格下有BOUNDARY的注释,则被测要素是指形体的周边轮廓。例中的两个形位公差框格均标注在尺寸的下面,它表示被测形体的被测要素是孔的中心,因此它要求的是孔的中心线满足在理论位置的公差带的要求。 第六步:考虑同步要求。同步要求的条件是:1)参照基准相同,2)基准的顺序相同,3)基准的修正符号相同。当我们在评估图纸上的一个形位公差时,要考虑是否与其它形位公差符合同步要求的条件。本例中的两个位置度的参照基准,基准顺序及修正符号均相同,因此它们符合同步要求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两个位置度公差同时评价,同时满足。如果用检具测量的话,就要求我们对这两个位置度在一次装夹后同时评判。 第七步:测量方法及评估依据的确定。经过前面六步的分析,我们对位置度具体要求已经很清晰了。最后一步的目的是找出一种合适的测量方法来评价这个位置度以能更深入地理解它。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用形位公差清晰地定义了一张图纸却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测量方法来评价它,那这种设计也是失败的。从上面这个例子来说,我们已经了解了基准形体及其状态,公差带的大小形状及其修正符号,公差带的位置及被测要素;并且我们也知道了这两个位置度要满足同步要求,这样我们就可设计一个功能检具来同时测量这两个位置度。基准形体A可以用一平

负荷计算方法及公式

负荷计算方法及公式 室外气象资料: 省份:郑州 海拔:110.4米经度:113.65 纬度:34.71 夏季空调室外干球温度(℃):35.6(℃) 夏季空调日平均温度(℃):30.8(℃) 夏季室外平均风速(m/s): 2.6 m/s 夏季大气压(Pa):991.7 KPa 夏季空调大气透明度等级:5 最热月相对湿度(%):76%(平均) 冬季大气压(Pa):101.280 KPa 冬季空调室外干球温度(℃):-7℃ 冬季室外平均风速(m/s):3.4 m/s 最冷月相对湿度(%):60% 冷负荷计算 (一)、外墙和屋面传热冷负荷计算公式 外墙或屋面传热形成的计算时刻冷负荷LQτ(W),按下式计算: LQ =KFΔtτ-ξ (1.1) 式中 K—传热系数,传热系数(W/㎡.℃) F—计算面积,㎡; τ—计算时刻,点钟; τ-ξ—温度波的作用时刻,即温度波作用于外墙或屋面外侧的时刻,点钟; ΔtL-ξ—作用时刻下,通过外墙或屋面的冷负荷计算温差,负荷温差,℃。 (二)、外窗的温差传热冷负荷 通过外窗温差传热形成的计算时刻冷负荷Qτ按下式计算: LQτ=KFΔtτ (2.1) 式中Δtτ—计算时刻下的负荷温差,℃; K—传热系数。 (三)、外窗太阳辐射冷负荷 透过外窗的太阳辐射形成的计算时刻冷负荷LQτ,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按下列各式计算:

1.当外窗无任何遮阳设施时 LQτ=F Cs Ca Dj,max CL (3.1) 式中Dj,max—计算时刻下太阳总辐射负荷强度,W/㎡; 2.当外窗只有内遮阳设施时 LQτ=F Cs Ca Cn Dj,max-τ CL (3.2) 式中Dj,max-τ—计算时刻下太阳总辐射负荷强度,W/㎡; 3.当外窗只有外遮阳板时 LQτ=[F1Jnτ+FJnnτ] Cs Ca (3.3) 4.当窗口既有内遮阳设施又有外遮阳板时 LQτ=[F1Jnτ+FJnnτ]CsCnCa (3.4) 式中 Dj,max-τ—计算时刻下,标准玻璃窗的直射辐射照度,W/㎡; Dj,max-τ—计算时刻下,标准玻璃窗的散热辐射照度,W/㎡; F1—窗上收太阳直射照射的面积; F—外窗面积(包括窗框、即窗的墙洞面积)㎡ CL 、CLN—冷负荷系数(CLN为北向冷负荷系数),无因次,按纬度取值; Ca—窗的有效面积系数; Cs—窗玻璃的遮挡系数; Cn—窗内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 (四)、内围护结构的传热冷负荷 1.当邻室为通风良好的非空调房间时,通过内窗的温差传热负荷,可按式( 2.1)计算。 2.当邻室为通风良好的非空调房间时,通过内墙和楼板的温差传热负荷,可按式(1.1)计算,或按式(1.2)估算。此时负荷温差Δt tpj,应按"零"朝向的数据采用。 3.当邻室有一定发热量时,通过空调房间内窗、隔墙、楼板或内门等内围护结构的温差传热负荷,按下式计算: LQ=KF(twp+Δtls-tn) (4.1) 式中 LQ—稳态冷负荷,下同,W; twp—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 tn—夏季空气调节室内计算温度,℃; Δtls—邻室温升,可根据邻室散热强度采用,℃。 (五)、人体冷负荷 人体显热散热形成的计算时刻冷负荷LQ,按下式计算: LQτ=n1 n2 qs CL (5.1) 式中 n1—计算时刻空调房间内的总人数;

位置度公差测量方法

1.基准﹔ 2.理論位置值﹔ 3.位置度公差 三、位置度公差帶

四、位置度的標注與測量方法

3﹑以中心线左边第二根端子为例﹐测出实际尺寸D1(0.82)﹑D2(1.02)﹐根据位置度公差定义﹐ DE=abs(Da-Dt) =abs{(D1+D2)/2-Dt)} =abs[(0.85+1.00)/2-0.90}] =0.025<0.05 其中﹐DE表示实际偏差 abs表示绝对值 Da表示实际位置尺寸 Dt表示理论位置尺寸﹐对于不同的端子﹐它们的理论位置尺寸是不同的﹐测量时测量者须自行计算 ﹐因为下面这种方法多了一次置中归零﹐置中归零不仅测量繁琐﹐而且会增加测量误差。 DE=abs(Da-Dt) =abs{(D1+D2)/2-Dt)} = abs{[(d1+ Dt) +( Dt-d2)]/2-Dt)} =abs[(d1-d2)/2] =abs[(0.12-0.08)/2] =0.02<0.05

(二)﹑IDE 44P垂直位置度的标注与测量 如图﹐IDE 44P端子在垂直方向上具有以下特点﹕排数少(只有两排)﹐每排端子数量多(达22PIN)﹐长度值为端子材厚值﹐对于不同的端子﹐其值差异极小﹐因此我们可把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分别看成两个整体。下面以下排端子为例介绍其测量方法。 一、测出角柱垂直方向上Φ1.70的实际尺寸﹐然后置中归零﹔ 二、往下偏移2.00﹐然后归零﹔ 三、分别找出位置向上和向下偏离最大的端子﹐测出其端子上下表面的距离﹐并测出端 子实际材厚值﹕ DE1=d1-T/2=0.15-0.20/2=0.05 DE2=d2-T/2=0.17-0.20/2=0.07 下排端子的位置度最大偏差为﹕max(DE1﹐DE2)=0.07<0.10

砂矿矿体圈定和储量计算

砂矿矿体圈定和储量计算 【摘要】:本文对砂矿矿体体圈定的特殊性、储量计算(矿体的矿砂量、品位、金属量或矿物量)。、砂矿床品位校正系数(校正系数的测定和应用、各种校正系数的计算公式、分析评价校正系数资料应注意的问题)等储量计算问题都作了祥细而清楚说明。按照此文所述能够较准确的对砂矿矿体圈定和储量计算。 ??? 一、矿体圈定 ??? 分析评价矿体圈定资料时,必须注意砂矿圈定的特殊性 ??? (一)砂矿床矿体圈定依据和使用工业指标除与原生矿床有相同的方面外,还存在其特殊性。在冲积砂矿床、尤其是河流冲积砂金矿床中,常使用混合砂或矿砂层指标。用混合砂指标圈定的矿体包括了含矿层上部的覆盖层(腐植土、粘土等),砂、砂砾层及风化的基岩(含金层底板的可挖掘基岩,多为风化基岩,一般圈入矿体20~30cm),见图1。用矿砂层指标圈定的矿体包括了砂、砂砾和风化的基岩,见图2、及图3。 图1? 某砂金矿混合砂圈定剖面 1-腐植土;2-粘土;3-含砂粘土;4-砂;5-砾石; 6-混合砂金矿体边界;7-钻孔内采样位置及编号 图2? 某金矿矿砂层圈定部面 1-腐植土;2-残坡积砂砾粘土;3-砂金矿本(矿砂层)边界; 4-浅井中取样位置及编号;5-堆积层界线 图3? 某河流冲积砂金矿103线矿砂层圈定剖面 1-砂层、含砾砂层;2-砂砾层;3-含金层(品位>0.04g/m3); 4-淤泥;5-砂质粘土;6-褐色粘土;7-现代河床砂矿; 8-河谷砂矿;9-阶地砂矿;10-河漫滩砂矿;11-河水面;12-钻孔 ??? (二)在砂矿床矿体圈定中,矿体的边界线一般用直线连接。但很多砂矿床,尤其是河流冲积砂矿床,其分布范围常受地形地貌控制而呈各种曲线变化,如随河床变曲呈弧形变化等。单纯采用直线连接矿体界线,会造成矿体范围扩大或缩小,不仅影响矿体平面位置的准确性,还会降低储量的可靠性。如石头河子“V”号矿体400线~408线块段,经生产验证,由于矿体边界发生很大移动(见图4),使原来用直线圈定的矿体平面面积减少40%,矿砂量减少64%。因此圈定矿体时必须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特征,不能简单地一概采用直线连接。 图4 ?石头河子砂金矿V号矿体勘探圈定线与采空矿体线对比图 1-勘探线及编号;2-勘探圈定矿体界线;3-采空矿体界线 ??? (三)在用采掘船开采的砂金河床中,同一形态类型的砂金矿体或可用同一条船开采的砂金矿体才能圈为一个连续矿体。 ??? 二、储量计算 ??? (一)砂矿床需计算矿体的矿砂量、品位、金属量或矿物量。 ??? (二)砂矿床用淘洗品位或化学分析品位计算金属或氧化物含量。砂金矿一般用淘洗品位计算,其它砂矿用化学分析品位或淘洗品位计算。 ??? (三)砂矿储量计算一般采用大体重或松散体积。 ??? (四)河流冲积砂矿和海滨砂矿,矿体一般沿走向呈条带状展布,常用勘探线剖面法进行勘探,勘探线间距远大于勘探线上的工程间距。当两勘探线间距较大时,储量计算以两勘探线间划为一个块段较为适宜。如某砂金矿1号矿体的块段划分,见图5。

位置度公差标注原理与方法

位置度公差标注原理与方法

位置度 是指被测实际要素对其具有理想位置的理想要素的变动量 位置度公差 是各实际要素相互之間或它們相对一个或多个基准位置允许的变动全量 沿圆周分布要素的位置度公差注法在生产实际中有的应用,由于其表现形式和反映的设计意图多种多样,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本文将针对各种不同的组合形式,结合标注示例分别说明其反映的设计思想和标注的公差解释。 根据标注方法的不同形式,圆周分布要素的公差标注可分为单组和多组两大类。 1、单组圆周分布要素的公差注法 1)沿圆周分度方向均匀分布的要求较严,对径向变动误差要求较松。这种设计飘多用在有圆周分布要求的定位要素(分度定位销孔等)和圆周分度刻线等场合。其标注方法见图1。 图1中所示4个孔的实际轴线必须分别位于圆周方向宽0.01mm的4个两平行平面公差带内,各公差带的中心应均匀分布,公差带的宽度方向为指引线箭头所指示的圆周方向(见图1b)。轴线的径向位置由Φ50mm的未注公差控制。 2)对圆周分布的径向位置要求较严,圆周均匀分布的要求较松。多用于在径向起定位定心作用的场合,可分为有基准和无基准两种情况。图2为无基准标注的示例,图3为有基准标注的示例。

图2中所示4个孔的实际轴线必须分别位于宽0.01mm的4个径向公差带内,各公差带对称分布在Φ50mm的理想圆周上(见图2b)。Φ50mm的理想圆的圆心对外圆Φ80mm的轴线的同轴度公差按未注同轴度公差考虑。对经两孔中心边线之 间的角度应在89°30′~90°30′之间。 图3中所示4个孔的实际轴线分别位于宽0.01mm的4个径向公差带内,各 公差带对称分布在Φ50mm的圆周上。Φ50mm的理想圆的圆心对外圆Φ80mm的轴线(基准轴线)A同轴(见图3b)。对经两孔中心边线之间的角度应在89°30′~90°30′之间。 设计中是否选用有基准的标注,主要取决于给定位置度公差的成组要素是否对其它要素有定位(装配)关系。如有关系则应以标注基准的方式来表达。 3)对成组要素的方向均有位置要求,包括无基准标注和有基准标注。应用无基准标注时,只控制成组要素内各要素之间的要求。有基准要素则增加了相对其它要素(基准)的要求。图4为有基准的标注示例。 图4中所示4个孔的实际轴线必须分别位于直径为0.01mm的4个圆柱形公

螺栓螺钉连接位置度公差计算[4P][79.2KB]

螺栓、螺钉连接位置度公差计算 一、螺栓连接的计算公式 用螺栓连接丙个或两个以上的零件,且被连接零件均为光孔,其计算计算公式为: T≤KZ Z=D MIN-d MAX T——位置度公差值 Z——孔与紧固件之间的间隙 D MIN——最小孔径 d MAX——螺栓或螺钉的最大直径 K——间隙利用系数 推荐值:不需调整的固定连接K=1 需调整的固定连接K=0.8或0.6 若考虑结构、加工等因素,被连接零件采用不相等的位置度公差T a 、T b时,则必须满足: T a+T b≤2T 二、螺钉连接的计算公式 被螺钉连接的零件中有一个是螺孔(或其它不带间隙的过盈配合孔).而其它均为光孔,其计算公式为:

T≤0.5KZ Z=D MIN-d MAX 若考虑结构、加工等因素,被连接零件采用不相等的位置度公差T a 、T b时,螺孔(或过盈配合孔)与任一零件的位置度公差的组合必须满足: T a+T b≤2T 注:圆整后取标准公差值 摘自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最新基础标准应用手册》1988年出版 位置度公差值的计算-形状和位置公差位置度公差GB 13319-1991 本章给出适用于呈任何分布形式的内、外相配要素,为保证装配互换而给定位置度公差的公差值计算方法。 1 代号 t--位置度公差值(公差带的直径或宽度) S--光孔与紧固件之间的间隙 --光孔的最小直径 D min

d max --螺栓、螺钉或销轴的最大直径 K--间隙利用系数 2 螺栓连接的计算方式 2.1 用螺栓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零件,且被连接零件均为光孔,其孔径大于螺栓直径,如图45。 计算公 式: t=K*S ---------------------------(1) 式中:S=D min -d max K 的推荐值为: 不需调整的连接:K=1; 需要调整的连接:K=0.8或K=0.6。 注:K 值的选择应根据连接件之间所需要的调整间隙量确定。 例如:某个采用螺栓连接的部位,其光孔与紧固件之间的间隙为1mm : a. 若设计只要求装配时螺栓能顺利地穿入被被连接件的光孔,各被连接件不需作相互错动的调整;此时,选K=1,则t=1mm 。若被连接件光孔的位置度误差达到最大值1mm ,螺栓穿入后,被连接件之间无法相互错动调整。 b. 若设计要求在螺栓穿入被连接件的光孔后,为保证其他环节的调整需要,如边缘对齐等,各被连接件之间应能相互错动调整0.4mm ,此时,选K=0.8,则t=0.8mm 。若被连接件光孔的位置度误差均达到最大值0.8mm ,螺栓穿入后,两被连接件之间仍有0.4mm 的相互错动调整量。 2.2 若考虑结构,加工等因素,被连接零件采用不相等的位置度公差t a 、t b 时,则应满足:t a +t b ≤2t 。 若连接三个或更多个零件而采用不相等的位置度公差时,则任意两个零件的位置公差之和应满足:t a +t b ≤2t 。 3 螺钉(或螺柱)连接的计算公式 3.1 被螺钉(或螺柱)连接的零件中,有一个零件的孔是螺孔(或过盈配合孔),而其它零件的孔均为光孔,且孔径大于螺钉直径,如图46。 计算公 式: t=0.5K*s ------------------------(2) 式中:S=D min -d max K 的推荐值为: 不需调整的连接:K=1;

铁矿地质勘探报告

甘肃省矿产储量委员会 编号:审字第14号———————————————————————————————————★———————————————————————————————— 审批《甘肃省阿拉善右旗卡休他他M51 铁矿地质勘探报告》决议书 一九八0年四月十六日 提交报告单位:甘肃省地质局第六地质队 报告编写人:陈振兴 参加审批人:省储委副主任、金属组组长 赵金印(高必松代) 省储委副主任、金属组付组长 赵生贵、项福智 省储委委员、金属组成员 钟道崇

省储委委员 贾怀周、武继德 省储委金属组成员 莫介槐、任端进、鄢少华阳龙宗(朱昶明代) 省储委办公室 任荫理、周明。

甘肃省矿产储量委员会金属及冶金辅助原料勘探报告审批专业组,于一九八0年四月十六日在兰州对“甘肃省阿拉善右旗卡休他他M51铁矿地质勘探报告”进行了会议审查。该报告系省储委恢复前的积压待审项目,现予以补审,其审批决议如下: 一、地质勘探报告概况 1、M51铁矿,位于甘肃省阿拉善右旗卡休他他北约2.5公里,南距兰新铁路河西堡车站直距137公里,有简易公路,行程171公里。 2、甘肃省地质局第六地质队配合物探队,于一九六七年对M51航磁异常进行地质填图和地面磁法工作,同年进行钻探验证,证实为磁铁矿。一九六九年进行检查评价,寻找富铁、富铜等矿产。一九七二年四月提交地质勘探报告。 3、地质勘探工作方法以地质测量、钻探和采样化验为主。使用主要工作量钻探37个钻孔2628米,采集各类样品5878个,1:5千地质测量1.47平方公里。 4、矿区地层为震旦系黑云母石英千枚岩夹大理岩。矿区为走向近于东西,倾向南,倾角42°—78°的单斜构造。火成岩发育,以与成矿有关形成矽卡岩母岩的辉长岩为主。矿区分南北两个矿带,

厚度、品位变化系数的计算

变化系数——又称变异系数,用以表示各个变量值之间差异程度的一种指标。在矿产勘探工作中,通常用它来定量地反映矿体各种标志的变化程度,例如用厚度变化系数表示矿体形态的变化程度;用品位变化系数表示有用组分在矿体中分布的均匀程度。一般变化系数越大,表示某一标志的变化程度越大。通过对不同矿体或同一矿体不同部分的厚度、品位变化系数的分析与比较,可以了解矿床勘探的难易程度,为合理布置勘探工作及研究勘探方法提供依据。变化系数计算公式为:V x =%100?X x δ,n x x i x 2 )(-∑=δ, 式中V x 为变化系数,x δ为变量(如厚度、品位等)的均方差,x 为变量的算术平均值(如算术平均厚度、算术平均品位等)。其中均方差式中,当n <25时,则采用n -1,X i 为单个变量(如单个厚度或品位的测量值),n 为变量数目(如厚度测量次数、样品数目等)。 变化系数的计算函数式为:=IF(COUNT(NUMBER1,NUMBER2…)>=25,ROUND(SQRT(VARP(NUMBER1,NUMBER2…))/AVERAGE(NUMBER1,NUMBER2…)*100,2),ROUND(SQRT(VARP(NUMBER1,NUMBER2…)*COUNT(NUMBER1,NUMBER2…)/(COUNT(N UMBER1,NUMBER2…)-1))/AVERAGE(NUMBER1,NUMBER2…)*100,2)),在excel 中进行计算时,把NUMBER1,NUMBER2…替换成A1, A2, A3, A4,A5,A6,…,An 或者A1:An(用于相邻的n 个单元格)即可。 VARP 为方差计算函数,计算公式:n x x i ∑-2)(=22 2)(n x x n ∑∑-, 其中i x 为单个变量,x 为变量的算术平均值,n 为变量数目。

形位公差之定向定位公差详解

第四章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第二讲,2学时) ※※※※※※※※※※※※※※※※※※※※※※※※※※※※※※※※※※※※※※※本次课内容及时间分配: 1.位置公差及基准的概念; 2. 定向公差与公差带特点; 3. 典型的定向公差带的特征及其标注; 4. 定位公差与公差带特点; 5. 典型的定位公差带的特征及其标注; 6. 小结。 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 本次课内容均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 本次课难点: 典型的定向和定位公差带的特征及其标注。 本次课教学方法: 本次课中,位置公差项目比较多,要有重点的进行讲解。定向公差以平行度公差带的特征及标注为讲解重点,定位公差带的公差带的特征及其标注要各举一例进行讲解。设置课堂问题,掌握学生理解情况 课外作业:习题:4-9、4-11、4-14 ※※※※※※※※※※※※※※※※※※※※※※※※※※※※※※※※※※※※※※※具体内容的详细教案如下:(加黑字表示板书内容或应有板书的地方) 注:首先对上次课的主要内容用2分钟进行小结。 第三节位置公差 注:首先对上次课的主要内容用2分钟进行小结,然后讲新内容。 位置公差——是指关联实际要素的位置对基准所允许的变动全量。 位置公差用以控制位置误差,用位置公差带表示,它是限制关联实际要素变动的区域,被测实际要素位于此区域内为合格,区域的大小由公差值决定。 一、基准 基准是确定被测要素的方向、位置的参考对象。 1) 单一基准——如右图所示(见课件)为由一个平面要素建立 的基准。 2) 组合基准(公共基准)——用下图(见课件)讲解 3) 基准体系(三基面体系)——由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所构成的基准体系,称三基面体

公司金融计算公式汇总

第二章财务报表分析 一、基本的财务比率 (一)变现能力比率 1、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资产负债 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3、保守速动比率=(现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净额)÷流动负债 (二)资产管理比率 1、营业周期 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2、存货周转天数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 3、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 “销售收入”数据来自利润表,是指扣除折扣和折让后的销售净额。 4、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 5、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三)负债比率 1、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100% 3、有形净值债务率 有形净值债务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无形资产净值)]×100% 4、已获利息倍数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长期债务与营运资金比率=长期负债÷(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5、影响长期偿债能力的其他因素 (1)长期租赁 (2)担保责任 (3)或有项目 (四)盈利能力比率 1、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2、销售毛利率 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 3、资产净利率 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 4、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应用 (一)杜帮财务分析体系 1、权益乘数 权益乘数=1÷(1-资产负债率)

一种识别及处理特高品位值的新方法

一种识别及处理特高品位值的新方法 摘要: 通过对目前特高品位值识别及处理方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提出一种新的特高品位值识别及处理方式。新方法采用3σ准则判断特高品位值及特高品位值个数。产生一组数目为样本数目的数据,要求这组数据符合样品统计分布规律。将样品和随机数都由大到小排序,用相应序列的随机数代替特高品位值。在实例分析时,新方法处理之后其品位分布特征的峰度、偏度均大幅度下降,并且品位均值和标准差均无较大变化。对比应用品位变化系数法处理的结果,在峰度和偏度下降相当时,品位值更加接近原始数据,说明新方法处理结果较为合理。 关键词:特高品位值;随机数;地质统计学;统计分布;品位变化系数法 1 引言 采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对矿床储量进行估计的过程中,需要对特异值进行处理,然后将处理之后的品位值作为储量估算的原始数据。特高品位对矿床资源储量的估算影响较大,在对矿床资源储量进行估算时,很有必要对特高品位进行处理。特高品位值的处理至今没有一个可以被普遍接受的方法。目前主要采用3σ准则[1]、估计邻域法[2]、影响系数法[2,3]、邻近点数据比较法[1]、品位变化系数法[4,5]、分布函数法[5,6]等,这些方法在识别和处理特高品位值的过程中存在对品位分布特征分析不足、识别及处理过程人为影响因素大、关键参数选择缺乏科学理论依据等一系列问题,在处理单一矿床特高品位的时候,有必要采用一种能够反映矿床品位分布特征且可操作性强的处理方式,以降低特高品位值对矿床真实储量的影响。 2 特高品位值识别及处理评价 2.1 特高品位值对资源储量估算的影响 当在地质勘探及矿山地质研究中出现特异值(高值)时,称之为特高品位[2]。特高品位一般具有特点[2,7]:比所研究的全部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或中位数的数值要高得多;存在于所研究的母体之中,不是采样或化验分析等所引起的认为误差;只占所研究数据的极少部分,但是对全部数据的统计结果影响较大;存在于所研究母体的一定空间位置。特高品位导致的结果[8]主要有:(1)影响数据统计参数的变化,并且影响实验变异函数的性状;(2)影响特异值周围的矿块品位,从而导致高估矿石量和金属量;(3)在使用克里格估计过程中也可能产生奇异的样品权系数,如负的权系数。资源储量估算的准确性关系到整个矿床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到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而特异值的存在使得资源储量估算存在很多偏差和不准确性。因此所有的特异值都有必要受到特殊的处理,其中包括在可能的情况下重新化验分析样品、根据经验将数据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8]。 2.2 特异值识别及处理方法评述 孙玉建[8]认为如果发现特高品位是分析错误或反应了截然不同的地质子环境或者是一个矿床的特殊的域,就应该采取措施检查这个高值并分析其地质意义,以排除是由于分析错误造成的;如果高值是真实的值,就要分析如何将这些高值融入到资源量估算任务之中。在特高品位处理过程中都要求的是不能给特异值过高的权重。在地质勘探中,特异值识别方式[7]主要有:(1)按照样品均方差的倍数来确定是否是特高品位,即特高品位值大于或等于m+3σ(其中m为均值,σ为均方差);(2)按照样品品位变化系数(v=σ/m)来识别特高品位;(3)在分布密度函数曲线上将拐点对应值作为特高品位的下限值。特异值处理方法[9~10]主要包括:将特异值去掉,不参加统计;用正常值的最大值代替特异值;用以剔除特高品位或包括特高品位的平均品位代替特高品位值;用特高品位相邻两侧的样品或包括特高品位在内的三个连续样品品位值代替特高品位;用前述各种方法确定特高品位下限值代替特高品位的样品。另外刘振升还提到采用概率分布函数法识别特异值,认为特高品位相邻两个或3个或4个样品品位的平均值代替特高品位比较实用[11]。所有这些方法在生产实践中也不同程度的发挥了作用,但也存在着某些容易忽视的缺点,例如只是经验而无统计意义,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