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实训教程

管理学基础实训教程
管理学基础实训教程

管理系统

【学习目标】

●知识点:

1.掌握管理的涵义;

2.理解管理的属性,了解管理系统的构成;

3.掌握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4.理解管理者的基本职能;

5.理解管理对象的构成与环境分类;

6.了解管理方法的分类,掌握管理机制的机理与类型。

●技能点:

1.理解并能解释说明管理的基本概念;

2.认知并能有意识培养自己的管理素质;

3.理解并能运用管理机制分析与解决实际管理问题。

第一节管理与管理系统

【走进管理】

海尔的腾飞

崛起与发展:从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知名的跨国企业

创立于1984年崛起于改革大潮之中的海尔集团,是在原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名牌战略”思想的引领下,海尔经过十八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跨国企业。

2002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711亿元,是84年的20000多倍;2002年,海尔跃居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之首。18年前,工厂职工不足800人;2002年,海尔不仅职工发展到了3万人,而且拉动就业人数30多万人。1984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家居集成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在全球,很多家庭都是海尔产品的用户。

“名牌战略”:中国第一品牌???

?用户的忠诚度是与海尔产品的美誉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8年间,海尔的无形资产从无到有,2002年海尔品牌价值评估为489亿元,跃居中国第一品牌。

海尔产品依靠高质量和个性化设计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2003年,在国内市场,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均拥有30%左右的市场份额。在海外市场,据全球权威消费市场调查与分析机构EUROMONITOR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海尔集团目前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排名第五,海尔冰箱在全球冰箱品牌市场占有率排序中跃居第一。其小型冰箱占据了美国40%的市场份额。海尔产品已进入欧洲15家大连锁店的12家、美

国10家大连锁店的9家。在美国、欧洲初步实现了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布局。2002年海尔实现海外营业额10亿美元,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

海尔发展战略创新的三个阶段

海尔十八年来的高速发展,最主要的就是靠战略创新。

1. 名牌战略阶段——在1984年到1991年名牌战略期间,别的企业上产量,而海尔扑下身子抓质量,7年时间只做一个冰箱产品,磨出了一套海尔管理之剑:“OEC管理法”,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管理基础;

2. 多元化战略阶段——在1992年到1998年的多元化战略期间,别的企业搞“独生子”,海尔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吃“休克鱼”,建海尔园,“东方亮了再亮西方”,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成功地实现了规模的扩张。

????3. 国际化战略阶段——在1998年至今的国际化战略阶段,别的企业认为海尔走出去是“不在国内吃肉,偏要到国外喝汤”;而海尔坚持“先难后易”、“出口创牌”的战略,搭建起了一个国际化企业的框架。

海尔的成功

美国《家电》杂志统计显示海尔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家电企业,并对美国企业发出了“海尔击败通用电气”这样的警告;英国《金融时报》评选“亚太地区声望最佳企业”,海尔名列第七;美国科尔尼管理顾问公司也将海尔评为“全球最佳运营企业”。同时,张瑞敏也获得了中国企业家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最高美誉,1999年12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评出“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张瑞敏荣居第26位。着名的英国《金融时报》发布了2002年全球最受尊敬企业名单,海尔雄居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第一名。2003年8月美国《财富》杂志分别选出“美国及美国以外全球最具影响力的25名商界领袖”,在“美国以外全球最具影响力的25名商界领袖”中,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排在第19位。

近年来,海尔已经有十几个成功的案例进入哈佛大学、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着名高等学府的案例库,成为全球商学院的通用教材,这在中国企业界是唯一的。张瑞敏本人也作为第一个中国人登上了世界商学院的最高讲台——哈佛大学商学院讲学。

海尔人的目标是:进入世界500强,振兴民族工业!

疯狂扩张的代价

中联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经国务院批准注册的国有大公司。注册资金6亿元人民币。

公司组建伊始,高层领导不是按规律经营,客观地分析主客观环境,慎重地选择主业,制定正确的战略,脚踏

实地地打好公司发展的基础,而是四处“招兵买马”,急速扩大规模。他们在全国各地迅速地注册公司,短短一年时间之内,注册二级公司20多个,三级公司50多个,四级公司更是遍布全国。在注册资金不到位,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本应采取重点战略,以求在部分项目上取得突破,打下基础后再进行扩张。然而,该公司却采取分散兵力,盲目扩张的方式,

几年过去了,偌大的一个公司,竟没有像样的主业支撑,没有知名的品牌挑台,再加上内部管理上的混乱,注定难逃失败的厄运。对其下属的子公司,既没有正确有力的经营战略指导,又没有有效的控制机制,结果,这些公司经营不力,与总公司的关系也极为不正常。挣钱的公司失去控制,不挣钱的公司却围着总公司,要贷款,要担保;欠了债,惹了官事的公司,把官事推给总公司,致使总公司的财务部曾在一年之内被法院封了三次。由于盲目扩张,致使公司从1994年开始,资金周转困难,债台高筑,对下属公司的管理失控,陷入了全面危机。于是,国务院及主管部门下令该公司内部整顿,收缩战线,确定主导产业。但是已病入膏肓的中联公司,以无力自救,于1997年,国务院不得不派驻工作组,对该公司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一个曾红极一时的国有大公司倒下了。

思考与提示:

1.海尔是怎样走过战略创新的三个阶段的?为什么第一阶段不搞多元化战略?

2.中联公司是怎样走向失败的?

3.这两家公司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是什么?

管理的概念与属性

管理的必然性

●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在多个人进行集体劳动的条件下,为使劳动有序进行,获取劳动成果,就必须进行组织与协调,这就是管理。因此,管理是共同劳动的客观要求。

●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得到强化和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源配置越来越复杂,生产各环节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这些都要求更高水平和更大强度的管理。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迅速得到强化与发展。

●管理广泛适用于社会的一切领域。凡有人群的地方都需要管理。从人类历史,到现代社会,从工商企业,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一切组织,从治国安邦,到生产经营、社会生活,无不存在管理,无不需要管理,无不依赖管理。因此,管理具有普遍性。

●管理已成为现代社会极为重要的社会机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高度现代化,管理作为不可缺少的社会机能,其作用日益增强。管理是保障社会与经济秩序,合理配置资源,有效协调与指挥社会各类活动,调动人的积极性,实现社会及各组织目标的关键性手段。没有现代化管理,就没有现代化社会。

管理的概念

●管理定义的多样化。管理学者们对管理的定义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提出了大量的关于管理的定义。就不同定义的基本点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型:(1)强调管理的作业过程,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过程;(2)强调管理的核心环节,认为管理就是决策;(3)强调对人的管理,认为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把事办妥;(4)强调管理者个人的作用,认为管理就是领导;(5)强调管理的本质,认为管理就是协调活动,等等。

泰勒的定义:管理是一门怎样建立目标,然后用最好的方法经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的艺术.。

法约尔的定义: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西蒙的定义:管理就是决策。

马克斯韦伯定义:管理就是协调活动。

美国管理协会的定义:管理是通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目标。

管理定义的多样化,反映了人们对管理的多种理解,以及各管理学派的研究重点与特色。但是,也应看到,不同的定义,只是观察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在总体上对管理实质内容的认识还是共通的。这些不同的定义,对全面、深刻地理解“管理”这一概念是极为有益的。

●管理的定义。根据对管理本质及要素的共同认识,本书试提出较为系统的定义:

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以有效实现目标的社会活动。

●关于管理定义的理解。以上管理定义,包括以下涵义:(1)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实现目标。所有的管理行为,都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 (2)实现目标的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任何管理者,大到国家总理,小到企业班组长,要实现管理目标就必须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行为与过程。这些,是一切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都要履行的管理职能。(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要实现目标,就必须使资源与职能活动协调,而执行管理职能的直接目标与结果就是使资源与活动协调。因此,所有的管理行为在本质上都是协调问题。(4)管理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一方面,指出管理的对象是各种组织资源与各种实现组织功能目标的职能活动;另一方面,强调了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所有的资源与活动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

管理两重性

管理具有两重性。这是由生产过程本身的两重性决定的。由于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的统一体,决定着管理也具有组织生产力与协调生产关系两重功能,从而使管理具有两重性。

●管理两重性原理。一方面,管理是人类共同劳动的产物,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具有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也称管理的生产力属性或一般性。在管理过程中,为有效实现目标,要对人、财、物等资源合理配置,对产供销及其他职能活动进行协调,以实现生产力的科学组织。这种组织生产力的管理功能,是由生产力引起的,反映了人同自然的关系,故称为管理的自然属

性。它只受生产力决定,而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无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随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历史长期性。故又称管理的一般性。例如,一些资本主义企业所采用的现代化管理方法与技术,在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中,只要适用,是完全可以应用的。

●管理的社会属性。也称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或管理的特殊性。在管理的过程中,为维护生产资料所有者利益,需要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分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调整生产关系的管理功能,反映的是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故称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是由与管理相联系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社会形态下,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带有明显的政治性。故管理的社会属性又称生产关系属性或管理的特殊性。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与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区别也主要反映在管理的社会属性上。资本主义企业管理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资本家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种手段;而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则是在维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搞活经营,提高效益,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两者有本质区别。尽管如此,对于一些资本主义企业用来调节生产关系的技术与方法,只要具有科学实用性,在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中也是可以应用的。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是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存在着客观规律性。管理作为科学,就是指人们发现、探索、总结和遵循客观规律,在逻辑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并在管理实践中应用管理原理与原则,使管理成为在理论指导下的规范化的理性行为。如果不承认管理的科学性,不按规律办事,违反管理的原理与原则,随心所欲地进行管理,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导致管理的失败。

●管理又是一门艺术。管理虽然可以遵循一定的原理或规范办事,但它绝不是“按图索骥”的照章操作行为。管

理理论作为普遍适用的原理、原则,必须结合实际应用才能奏效。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千变万化的管理对象,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地、创造性地运用管理技术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管理的艺术与技巧。这就是所谓管理是艺术的涵义。把管理只当成科学,排斥管理的艺术,完全按管理原理与原则去刻板地解决管理问题,也必然碰壁,不能取得成功。

●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种科学与艺术的划分是大致的,其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说它是科学,是强调其客观规律性;说它是艺术,则是强调其灵活性与创造性。而且,这种科学性与艺术性在管理的实践中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作用,共同发挥管理的功能,促进目标的实现。

管理系统及其构成

管理系统

从系统论的观点研究管理,管理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管理系统的概念。管理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和子系统,按照管理的整体功能和目标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任何管理,都是一个系统,管理者必须从系统的观念出发,整体地、联系地观察、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

●关于管理系统的理解。管理系统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包括以下具体含义:(1)管理系统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可以看作是管理系统的子系统;而且这些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2)管理系统是一个层次结构。其内部划分成若干子系统,并组成有序结构;而对外,任何管理系统又成为更大社会管理系统的子系统。(3)管理系统是整体的,发挥着整体功能,即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其管理功效的大小。而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必须是为实现管理的整体功能和目标服务的。

管理系统的构成

管理系统一般由以下要素构成:

●管理目标。管理目标是管理功能的集中体现。管理目标是管理系统建立与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系统必须围绕目标建立与运行。所有的管理行为都是为了有效实现目标。

●管理主体。管理主体即管理者,是管理系统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配置资源、组织活动、推动整个系统运行、促进目标实现,所有这些管理行为都要靠管理者去实施。管理者是整个管理系统的驾驭者,是发挥系统功能,实现系统目标最关键的力量。

作为管理的主体,管理者既表现为单个管理者,又表现为管理者群体及其所构成的管理机构。

●管理对象。管理者是对管理对象进行管理的。管理对象,作为管理行为的受作用一方,对管理成效以及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管理对象包括不同类型的组织,也包括各组织中的构成要素及职能活动。

●管理媒介。主要指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机制与方法是管理主体作用于管理对象过程中的一些运作原理与实施方式、手段。管理机制在管理系统中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它是决定管理功效最直接、最核心的因素。而管理方法则是管理机制的实现形式,是管理的直接实施手段,具有过河所必需的“桥”与“船”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管理环境。管理环境是指实施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管理行为依一定的环境而存在,并受到管理环境的重要影响。所以,管理环境是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的涵义与内容

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功能的体现,是管理系统运行过程的表现形式。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主要表现为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的涵义。管理职能是管理者实施管理的功能或程序。即管理者在实施管理中所体现出的具体作用及实施程序或过程。管理者的管理职能具体包括:(1)管理者的

基本职责:(2)执行这些职责的程序或过程。

●管理职能的内容。管理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任何管理者,为实现目标,实施有效管理,都要履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职能。

四大管理职能

●计划。计划职能是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对工作所进行的筹划活动。计划职能一般包括:调查与预测,制定目标,选择活动方式等一系列工作。任何管理者都要执行计划职能,而且,要想将工作做好,无论大事小事都不可能缺少事先的筹划。计划职能是管理者的首位职能。

●组织。组织职能是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与协调组织结构的工作过程。组织职能一般包括:设计与建立组织结构,合理分配职权与职责,选拔与配置人员,推进组织的协调与变革等。合理、高效的组织结构是实施管理、实现目标的组织保证。因此,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管理者总是或多或少地承担不同性质的组织职能。

●领导。领导职能是指管理者指挥、激励下级,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领导职能一般包括:选择正确的领导方式;运用权威,实施指挥;激励下级,调动其积极性;以及进行有效沟通等。凡是有下级的管理者都要履行领导职能,不同层次、类型的管理者领导职能的内容及侧重点各不相同。领导职能是管理过程中最经常、最关键的职能。

●控制。控制职能是指管理者为保证实际工作与目标一致而进行的活动。控制职能一般包括:制订标准、衡量工作、纠正出现的偏差等一系列工作过程。工作失去控制就要偏离目标,没有控制很难保证目标的实现,控制是管理者必不可少的职能。但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管理者控制的重点内容和控制方式则是有很大差别的。

正确处理各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

●要正确理解各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在管理实践中,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一般是顺序履行

的,即先要执行计划职能,然后是组织、领导职能,最后是控制职能。但另一方面,上述顺序不是绝对的,在实际管理中这四大职能又是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

●正确处理管理职能的普遍性与差异性。首先,这四大职能是一切管理者,即不论何种组织、所处何种层次、属于何种管理类型的管理者,都要履行这四大职能。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不同组织、不同管理层次、不同管理类型的管理者,在具体履行管理职能时,又存在着很大差异性。例如,高层次管理者更关注计划和组织职能,而基层管理者则更重视领导和控制职能。即使对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也不同。例如,对计划职能,高层管理者更重视长远、战略性计划;而基层管理者则只安排短期作业计划。

第二节管理主体——管理者

管理工作与管理者

管理工作

就一般意义而言,管理者就是指全部或部分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所以,要研究管理者,首先应对管理工作有大致的分析。

●广义的管理工作。从广义上看,凡是对组织资源或职能活动进行筹划与组织的工作都属管理工作。这样,凡是在各级各类组织中管人的、管物的、管理某项活动的都可以看作是广义上的管理者。例如,在一个企业中,从总经理的领导工作,到会计员的账务处理工作,都可以看作是广义的管理工作。

●狭义的管理工作。从狭义上看,以管人为核心的组织与协调的工作属于管理工作。即通过管理他人,进而筹划与组织资源与活动的各种工作。例如,企业中总经理和各部门经理、各作业班组长所从事的工作即为狭义上所指的管理工作。

●领导工作。谈到管理工作,经常与领导工作相联系,或相混淆。所谓领导工作,与上面所讲的狭义的管理工作的涵义大致相同,它所强调的是必须拥有下属和权力。例

如,总经理的工作就是领导工作;而工程师的工作就不是领导工作。此外,领导工作更强调工作性质与内容上的高层次,如决策、指挥,从而与一般性的事务处理相区别。如狭义管理工作中基层管理者(如班组长)的工作一般就不称之为领导工作。

管理者的概念

●关于管理者的传统观点。传统的观点,认为管理者是运用职位、权力,对人进行统驭和指挥的人。这种概念强调的是组织中正式职位和职权,强调必须拥有下属。

●关于管理者的现代观点。美国学者德鲁克曾给管理者下定义为: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每一个知识工作者如果能够由于他们的职位和知识,对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够实质性地影响该组织经营及达成成果的能力者,即为管理者。这一定义,强调作为管理者首要的标志是必须对组织的目标负有贡献的责任,而不是权力;只要共同承担职能责任,对组织的成果有贡献,他就是管理者,而不在于他是否有下属人员。依据这一定义,拥有知识并负有贡献责任的工程师就是管理者。

●管理者的定义。综合以上分析,管理者的定义应为:管理者是指履行管理职能,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贡献责任的人。

管理者的类型

管理者可以按多种标志进行分类:

按管理层次划分

●高层管理者。指一个组织中最高领导层的组成人员。他们对外代表组织,对内拥有最高职位和最高职权,并对组织的总体目标负责。他们侧重组织的长远发展计划、战略目标和重大政策的制定,拥有人事、资金等资源的控制权,以决策为主要职能,故也称为决策层。例如,一个工商企业的总经理就属高层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指一个组织中中层机构的负责人员。他们是高层管理者决策的执行者,负责制定具体的计划、政策,行使高层授权下的指挥权,并向高层报告工作,也称

为执行层。例如,一个工厂的生产处长、一个商场的商品部经理。

●基层管理者。这是指在生产经营第一线的管理人员。他们负责将组织的决策在基层落实,制定作业计划,负责现场指挥与现场监督,也称为作业层。例如,生产车间的工段长、班组长。

按管理工作的性质与领域划分

●综合管理者。指负责整个组织或其所属单位的全面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他们是一个组织或其所属单位的主管,对整个组织或该单位目标实现负有全部的责任;他们拥有这个组织或单位所必需的权力,有权指挥和支配该组织或该单位的全部资源与职能活动,而不是只对单一资源或职能负责。例如,工厂的厂长、车间主任、工段长都是综合管理者。而工厂的计财处长则不是综合管理者,因为其只负责财务这种单一职能的管理。

●职能管理者。是指在组织内只负责某种职能的管理人员。这类管理者只对组织中某一职能或专业领域的工作目标负责,只在本职能或专业领域内行使职权、指导工作。职能管理者大多具有某种专业或技术专长。例如,一个工厂的总工程师、设备处长等。就一般工商企业而言,职能管理者主要包括以下类别:计划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物资设备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后勤管理、安全保卫管理等。

按职权关系的性质划分

●直线管理人员。是指有权对下级进行直接指挥的管理者。他们与下级之间存在着领导隶属关系,是一种命令与服从的职权关系。直线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能是决策和指挥。直线人员主要指组织等级链中的各级主管,即综合管理者。例如,企业中的总经理——部门经理——班组长,他们是典型的直线人员,主要是由他们组成组织的等级链。

●参谋人员。是指对上级提供咨询、建议,对下级进行专业指导的管理者。他们与上级的关系是一种参谋、顾问

与主管领导的关系,与下级是一种非领导隶属的专业指导关系。他们的主要职能是咨询、建议和指导。参谋人员通常是指各级职能管理者。

直线人员与参谋人员,是依职权关系进行的区分,是相对于职权作用对象而言的,在实际管理中两者经常转化。例如,计财处长对其他各部门来说是参谋性管理者,因为其只是在计财领域内进行专业指导;而对于计财处内部人员来说,计财处长却又是直线管理者,因为他对本处工作人员有直接指挥的权力。

管理者的素质

管理者的素质是指管理者的与管理相关的内在基本属性与质量。管理者的素质主要表现为品德、知识、能力与身心条件。管理者的素质是形成管理水平与能力的基础,是做好管理工作、取得管理功效的极为重要的主观条件。

美国大器晚成的女企业家玛丽·凯·阿什特别重视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她认为领导的速度就是众人的速度,称职的经理必须有很高的业务素质并以身作则。例如,所有美容顾问都必须对我们自己的生产线了如指掌。一个销售主任除非自己是商品专家,否则是不可能说服其美容顾问成为商品专家的。我无法想象出一个不熟知商品知识的销售主任怎样开好销售会议,这样的销售主任只能在会上要求众人"照我说的而不是照我做的那样去做。" 她说:"我相信,我们公司的情况也同其他公司一样,一个称职的经理是任何人也代不了的。“

“我只是在自己的形象极佳时才肯接待光临我家的客人,我认为,自己是一家化妆品司的创始人,必须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因此,与其不能给人留下好印象,不如干脆闭门谢客我甚至不得不限制自己最喜爱的消遣方式:养

花。我认为,要是让我们公司的一个人看见我上沾满了泥浆,那多不好。我的这些做法已被传扬出去了。有人告诉我,我们的全国销售主任中有许多人在学着我的样子,都穿得十分漂亮,成了各自地区成千上万的美容顾问在穿着方面效法的榜样。”

管理者的基本素质

●政治与文化素质。指管理者的政治思想修养水平和文化基础。包括:政治坚定性、敏感性;事业心、责任感;思想境界与品德情操,特别是职业道德;人文修养与广博的文化知识等。

●基本业务素质。指管理者在所从事工作领域内的知识与能力。包括一般业务素质和专门业务素质。

●身心素质。指管理者本人的身体状况与心理条件。包括:健康的身体;坚强的意志;开朗、乐观的性格;广泛而健康的兴趣等。

管理者的技能

管理者的素质主要表现为实际管理过程中的管理者的管理技能。管理学者R.L.卡兹提出管理者必须具备三方面技能,即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掌握与运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的能力。技术技能包括:专业知识、经验;技术、技巧;程序、方法、操作与工具运用熟练程度等。这些,是管理者对相应专业领域进行有效管理所必备的技能。管理者虽不能完全做到内行、专家,但必须懂行,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特别是一线管理者,更应如此。

●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是指管理者处理人事关系的技能。人际技能包括:观察人,理解人,掌握人的心理规律的能力;人际交往,融洽相处,与人沟通的能力;了解并满足下属需要,进行有效激励的能力;善于团结他人,增强向心力、凝聚力的能力等。在以人为本的今天,人际能

力对于现代管理者,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基本功。没有人际技能的管理者是不可能做好管理工作的。

●概念技能,或称构想技能。即指管理者观察、理解和处理各种全局性的复杂关系的抽象能力。概念技能包括:对复杂环境和管理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对全局性的、战略性的、长远性的重大问题处理与决断的能力;对突发性紧急处境的应变能力等。其核心是一种观察力和思维力。这种能力对于组织的战略决策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组织高层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技能。

●不同层次管理者对管理技能需要的差异性。上述三种技能,对任何管理者来说,都是应当具备的。但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由于所处位置、作用和职能不同,对三种技能的需要程度则明显不同。高层管理者尤其需要概念技能,而且,所处层次越高,对这种概念技能要求越高。这种概念技能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高层管理者素质高低的最重要的尺度。而高层管理者对技术技能的要求就相对低一些。与之相反,基层管理者更重视的却是技术技能。由于他们的主要职能是现场指挥与监督,所以若不掌握熟练的技术技能,就难以胜任管理工作。当然,相比之下,基层管理者对概念技能的要求就不是太高。

各层次管理者对技能需要的比例如图1.1所示。

现代管理者素质的核心——创新

在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知识

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时代对管理者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 高层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

基层管理者

图1.1不同层次对管理技能需要比例

战。在当今时代进行有效而成功的管理,最重要的管理者素质就是创新。创新是现代管理者素质的核心。

如果概括“卡西欧”计算机公司总经理坚尾忠雄的成功经验,可用如下六个字:远见、积累、创新。卡西欧成立伊始,就拿出了自己的拳头产品—中继式国产小型计算机,为卡西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由于忠雄总是预测几年后发展的可能性,事事都争取先走一步,所以经营颇有特色。即便是新产品,也注意改进和提高,使它增加新的功能,争取新的顾主。不断的开发特有商品。

在当今进行有效而成功的管理,最重要的管理者素质就是创新。

创新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创新意识。管理者要树立创新观念,要真正认识到创新对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并在管理实践中,事事、时时、处处坚持创新,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这是涉及创新态度和勇气的问题。管理者在工作实践中,不但要想到创新,更要敢于创新。要有勇于突破常规、求新寻异、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

●创新思维。不但要敢于创新,还要善于通过科学的创新思维来完成创新构思。没有创造性思维,不掌握越轨思维(详见第三章第二节)的方法与技巧,不采用科学可行的创造性技法,是很难实现管理上的突破与创新的。

●创新能力。管理创新是靠创新能力实现的。创新能力是在管理实践中,由相关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创造性思维综合形成的。

第三节管理客体——管理对象与管理环境管理是管理者作用于管理对象的过程,并且,总是在一定环境下发生作用的。因此,作为管理客体的管理对象与管理环境是影响管理功效的重要变量。

管理对象

管理对象的概念

●管理对象的内涵。管理对象,是管理者为实现管理目标,通过管理行为作用其上的客体。

●管理对象的外延。管理,总是对一个群体或组织实施的,所以,管理对象首先可以理解为不同功能、不同类型

的社会组织。而任何社会组织为发挥其功能,实现其目标,必须拥有一定的资源或要素。管理,正是通过对这些资源或要素进行配置、调度、组织,才使管理的目标得以实现。所以,这些资源或要素就成为管理的直接对象。同时,任何组织要实现其功能或目标,就必须开展一些职能活动,形成一系列工作或活动环节。只有对这些职能活动或工作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这样,这些职能活动或工作环节也成为管理的对象。因此,管理的对象应包括各类社会组织及其构成要素与职能活动。

组织、资源要素与职能活动都成为管理对象。资源要素是构成组织的细胞,其动态组合与运行构成了职能活动;资源与活动又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组织及其行为。资源、活动、组织是管理对象的不同形态,它们都受管理行为的作用,共同影响着管理的成效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组织的形态

●社会组织。所谓社会组织,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完成特定任务而结合在一起的人的群体。一般指具有法人资格的群体。社会组织可以因不同的标志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普遍适用的是按组织的社会功能性质来划分:(1)政治组织,如政党、政府等;(2)经济组织,主要是工商企业,即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经济职能的组织,这是社会组织的主体;(3)文化组织,包括教育和各种文化事业单位;

(4)宗教组织,如教会;(5)军事组织,主要指军队;(6)其他社会组织。以整个社会组织为对象进行管理的人,主要是组织的上级领导或社会组织的最高层管理者。而更多的管理者是以组织内部的要素或活动作为管理对象的。

●社会组织内部的单位或部门。这是指在各种社会组织(独立法人)内部设置的各种单位或部门,既包括履行组织基本职能的各业务单位,又包括行使各种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各种部门。它们不是独立的社会法人,只是社会组织内部半自治性的群体或组织。社会组织内部,除最高管理层以外的大部分管理者都是以这类内部组织为对象进行管理

的。

资源或要素

组织的资源或要素,作为管理的直接对象,各有其特定的属性与功能。只有对这些资源或要素进行科学的配置与组织,才会有效发挥其作用,以保证目标的实现。关于管理要素的构成,管理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管理要素包括人员、资金、物资设备、时间和信息等。

●人员。人是管理对象中的核心要素,所有管理要素都是以人为中心存在和发挥作用的。人员作为管理对象,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从生产力角度看,人是作为劳动要素出现的。管理者通过合理运筹与组织,实现劳动者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最佳配置,提高劳动的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人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者要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中,通过科学的领导和有效的激励,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以保证目标的实现。管理人,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能。

●资金。资金是任何社会组织,特别是营利性经济组织的极为重要的资源,是管理对象的关键性要素。要保证职能活动正常进行,经济、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就必须对资金进行科学的管理。对资金筹措、资金运用、经济分析与经济核算等过程加强管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管理者重要的经常性管理职能。

●物资设备。物资设备是社会组织开展职能活动,实现目标的物质条件与保证。通过科学的管理,充分发挥物资设备的作用,也是管理者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时间。时间是组织的一种流动形态的资源,也是重要的管理要素。管理者必须重视对时间的管理,真正树立“时间就是金钱”的意识,科学地运筹时间,提高工作的效率。

●信息。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信息已成为极为重要的管理对象。现代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已越来越多地不再直接接触事物本身,而是同事物的信息打交道。

信息既是组织运行、实施管理的必要手段,又是一种能带来效益的资源。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并科学地管理好信息。

职能活动

管理是使组织的活动效率化、效益化的行为,因此,最经常、最大量的管理对象是社会组织实现基本职能的各种活动。管理的功效,主要体现在组织的各种职能活动在管理的作用下更有秩序、更有效率、更有效益。管理者正是在对各种活动进行筹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中,发挥着管理的功能。

管理环境

管理与环境

●管理环境的涵义。管理环境,是指存在于社会组织内部与外部的影响管理实施和管理效果的各种力量、条件和因素的总和。

●管理环境的分类。管理环境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1)按存在于社会组织的内外范围划分,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指社会组织履行基本职能所需的各种内部的资源与条件,还包括人员的社会心理因素、组织文化等因素。内部环境也是管理的对象。外部环境是指组织外部的各种自然和社会条件与因素。(2)组织的外部环境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一般环境,也称宏观环境,就是各个组织都共同面临的整个社会的一些环境因素;任务环境也称微观环境,是指某个社会组织在完成特定任务过程中所面临的特殊环境因素。例如,一家工商企业,可能同一所学校面临相同的宏观环境,但它所面临的任务环境不但与学校的任务环境不同,而且与其他企业的任务环境也可能不同。对工商企业来说,任务环境主要包括:资源供应、合作者、竞争者、顾客、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社区等。

●管理与环境的关系。管理与所处的环境(主要指外部环境)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三种关系:(1)对应关系。组织的管理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对应

的关系。社会组织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社会上的诸种因素总是不可避免地在组织内部体现出来。以企业为例,社会上的环境可以划分为经济、技术和社会三大环境,那么,企业内部就与之相对应,存在着经营、作业和人际关系三大管理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社会组织都是一个微缩了的小社会。(2)交换关系。组织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例如,一家生产企业,从市场上搜集情报信息,并购进原材料;再将加工完的产品到市场上销售,并通过广告等形式向社会广泛传递有关产品的信息,而组织、协调和控制这些活动的管理行为,也必然同环境之间存在交换关系。(3)影响关系。首先,组织的管理受外部环境的决定与制约;但同时,组织的管理也会反作用于外部环境。两者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影响和制约关系。

环境对管理的影响

●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与管理的关系是最为直接的,对管理的影响也是最大的。经济环境对组织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经济物质资源。一个组织所在地的经济资源状况对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影响是巨大的,它关系到资源取得的成本高低、利用资源进行生产与经营的方便条件、优势与效益等。(2)国家的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直接决定着管理的社会属性,并对整个管理产生影响;经济体制,例如,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对组织的管理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影响也是明显的。(3)社会的经济规模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些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而对管理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处在经济繁荣期和经济衰退期的企业,其管理思路、战略与方法将有根本性的差异。(4)市场供求与竞争。经济环境中最直接、最明显影响组织(主要指企业)的是市场。而市场存在两种主要的力量,即供给与需要,并必然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竞争。代表市场需要一方的是顾客或客户,他们是决定企业经营管理的最重要力量,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他们的需要及欲望决定着企业生产与经营的方向,“顾客是上帝”。而涉及供

《管 理 学 基 础》实 训 指 导 书

《管理学基础》实训指导书 目录 第一部分实训目的与方式 一、实训的目的与任务 二、实训的主要方式与方法 第二部分实训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管理系统 第二章管理思想 第三章计划 第四章组织 第五章领导 第六章控制 第七章企业管理与改革 实践教学,特别是实训,是高职课程教学方式的生命线,而以应用性、权变性为特征的管理课程教学,重视实践教学更是具有突出的意义。 第一部分实训目的与方式 一、实训的目的与任务 ㈠课程定位 ●管理学基础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具体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 ●管理学基础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构建体验式、仿真

性和模拟教学的综合实训方法体系。 ㈡实训目标 本课程建立三级能力目标体系: ●一级目标为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 ●二级目标为四大关键能力,即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与信息处理能力; ●三级目标为经进一步分解的十二项具体技能: 通过教学与实训,培养学生们的具体管理技能。按照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的总目标分解,主要培养下述能力: ⑴培养现代管理理念与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的能力; ⑵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管理能力; ⑶培养观察环境,配置资源,制定计划的能力; ⑷培养分析界定问题,科学决策的能力; ⑸培养分析组织结构,协调职权关系,制定组织规范的能力; ⑹培养招聘、应聘,管理与考核人的能力; ⑺培养树立权威,有效指挥的能力; ⑻培养有效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能力; ⑼培养协调关系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⑽培养对工作有效控制的能力; ⑾培养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利用网上资源的能力; ⑿总结与评价的能力。 ㈢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进行各种以体验与加深管理理论的理解为目的的实践活动;二是各种培养学生的实际管理技能的实践活动。 对于具体实训项目,可根据专业需要与课时的多少,自主选择与组合训练项目。 二、实训方式与方法 ㈠实践与训练的基本方式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践与训练的基本方式主要有:

电大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基础实训题答案

24、 管理学基础(工商管理)实训练习答案 如果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未来趋势作出描述,例如对五年后技术变革方向进行预测,通 常采用(定性预测) 。 预测方法很多,不同的预测方法往往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有的方法适用于长期预测,有 的则适用于中、短期预测,等等。例如定性方法往往适合于(长期预测) 。 定量预测是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运用数学模型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定量、 具体的描述。它需要有充分、有效的(数据资料)作支持。 美国对 70 个目标管理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出结论:若高层管理者对目标管 理高度重视,并亲身参与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生产率的平均改进程度可达到 56%;否 则,生产管理效率仅仅是( 6% )。 (70 年代)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 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思想诞生于美国,但 最早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的国家是(日本) 。 在目标设立过程中要注意,目标数量要适中。一般地,要把目标限制在( 5 个)以内。 传统的目标设定过程是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完成的,现代管理学提倡(参与制目标设定 法),企业员工参与 目标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有效统一) 。 企业目标的内容和重点是随着外界环境、企业经营思想、自身优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这就是企业目标的(变动性) 。 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的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 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层次性) 。 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的实现企业 的宗旨。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权变性)原则。 戴维斯等学者指出,企业目标可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次要目标。其中(主要目 标)由企业性质决定,是贡献给顾客的目标。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通过市场中“看不见 的手”的引导,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公共利益最大化。 按计划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专项计划与综合计划) 。 按照计划内容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目标、策略、政策等多种。在决策或处 理问题时,用以指导并沟通思想活动的方针和一般规律就 是(政策) ,它指明了组织活 动的方向和范围。 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生产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 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1990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对吉教授出版了一本享誉世界之作, 引起世界管理界的轰动,这就是(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 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就是 (企业文化) 对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效益活动实行全局性管理,就是(战略管理) 管理科学学派中所运用的科学技术方法,来源于(军队) 。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 来影响环境的开 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 生产计划、财务成本计划和供应计划等,是属于按(企业管理职能)来进行分类的。 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起主导和关键作用的是(培 养并充分利用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大纲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大纲 一、实训目的与任务 (一)课程定位与实训目标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 实训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 具体管理技能包括: 1.培养扫描环境,配置资源,制定计划的能力; 2.培养分析界定问题,科学决策的能力; 3.培养分析组织结构,协调职权关系,制定组织规范的能力; 4.培养树立权威,有效指挥的能力; 5.培养有效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能力; 6.培养协调关系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7.培养对工作有效控制的能力; 8.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管理能力; 9.培养现代管理理念与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的能力 10.培养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利用网上资源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进行各种以体验与加深管理理论的理解为目的的实践活动; 二是各种培养学生的实际管理技能的实践活动。 对于具体实训项目,可根据专业需要与课时的多少,自主选择与组合训练项目。 二、实训方式与方法 (一)实践与训练的基本方式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践与训练的基本方式主要有: 1.通过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构筑课堂内实践教学体系。 在本门课程中,至少拿出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参与式、交互式教学。这是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式、互动式课堂教学是指结合课堂上教师讲授,发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上台发言、管理游戏、自我评估、学生模拟等形式。 2.校内课外模拟实践活动。 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进程,通过一系列的实训活动,系统模拟一家公司从组建到营运的全过程,以使学生对实际管理过程有更深的体验。 3.深入企业的管理调研与岗位见习。 组织学生到有先进管理理念、企业绩效显著的知名企业进行参观访问,聘请企业的管理者为本门课程的客座教师,为学生做专题演讲。到专业实训基地企业参加岗位见习等。 (二)实训的具体方法 1.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管理学教学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应引起教师高度重视。本课程所选案例,均是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余地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既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

《管理学基础》电大职业实训答案

《管理学基础》实训参考答案 1题:现代企业管理学认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在经营,而经营的核心是计划(错误) 2题:“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在于,“正式组织”中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错误) 3题: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是因为他们的智慧不同。错误) 4题:麦格雷戈在德鲁克目标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业绩评价方法,提出由下属人员承担为企业设置短期目标的责任,并同其上司一起检查这些目标的责任。错误) 5题:对企业销售收入及其变化趋势的预测就是销售预测。(错误) 6题:按照预测时间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一般情况下,预测时间范围的长短与预测质量的高低成正比例关系。(错误) 7题:各级职务和岗位应当按等级来组织,每个下级应当接受上级的控制和监督。这就是韦伯的理想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职权等级。(正确) 8题: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正比关系。(错误) 9题:权变理论亦称随机制宜理论,强调领导无固定模式,领导效果因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工作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正确) 10题:对于规模较小或者必须时刻保持上下一致的组织来说,一般适合采用分层控制的方式。(错误) 11题:企业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错误) 12题:人员配备是组织根据目标和任务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16人员,以合适的人员去完成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错误) 13题:激励是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使之朝向预定目标的作用。通常认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欲望、需要、希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错误) 14题:分层控制是指将管理组织分为不同的层级,各个层次在服从整体目标的基础上,相对独立地开展控制活动。(错误) 1题:为了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纵向看,各个管理层次都要重视控制职能,(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愈长,综合性愈强 )。 2题:约法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个,即( ),这五种职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 3题: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生产流程 )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4题: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层次性 )。 5题:( 70年代)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6题:按预测时间范围长短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三种。一般地,预测时间范围越短,预测质量越高;反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越低。因此,在进行产品价格决策时,需(短期预测)7题:用特尔菲法进行预测与决策,对专家人数的确定要视所预测或决策问题的复杂性而定。人数太少会限制学科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人数太多则难以组织。一般以(10-15 )人为宜。 8题:授权时应依被授权者的才能和知识水平的高低而定。这就是授权的(因事设人,视能授权 )原则 9题:有一种领导理论,它将领导方式分为四类,即专权命令式、温和命令式、协商式和参与式(管理系统理论) 10题: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对职工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受到激励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至( 80%-90%)。 11题:一个管理人员的职能是“计划、安排和实施各种不同的生产过程”,这是(塞缪尔.纽曼在1935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的观点。 12题:决定一个组织经济效益大小和资源效率高低的首要条件是(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优利用),其手段都是管理。

管理学基础实训练习

管理学基础实训练习 1(单选题)按照计划内容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目标、策略、政策等多种。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用以指导并沟通思想活动的方针和一般规定就是( B ),它指明了组织活动的方向和范围。 [A]策略;[B]政策;[C]规则。 2(单选题)戴维斯等学者指出,企业目标可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次要目标。其中,( A)由企业性质决定,是贡献给顾客的目标。 [A]主要目标;[B]并行目标;[C]次要目标。 3(单选题)企业目标的内容和重点是随着外界环境、企业经营思想、自身优势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企业目标的(C)。 [A]层次性;[B]多重性;[C]变动性。 4(单选题)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A)。 [A]层次性;[B]多重性;[C]变动性。 5(单选题)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宗旨。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B)原则。 [A]关键性;[B]权变性;[C]现实性。 6(单选题)按计划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 C )。 [A]生产计划和财务计划;[B]政策和策略;[C]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 7(单选题)对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效益活动实行全局性管理,就是(B )的核心。 [A]经营管理;[B]战略管理;[C]企业战略。 8(单选题)管理科学学派中所运用的科学技术方法,来源于( C )。 [A]科研部门;[B]学校;[C]军队。 9(单选题)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就是( C )。 [A]企业精神;[B]企业价值观;[C]企业文化。 10(单选题)如果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未来趋势作出描述,例如对五年后技术变革方向进行预测,通常采用(B)的方法。 [A]市场预测;[B]定性预测;[C]定量预测。 11(单选题)预测方法很多,不同的预测方法往往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有的方法适用于长期预测,有的则适用于中、短期预测,等等。例如定性方法往往适合于( A )。 [A]长期预测;[B]中、短期预测;[C]技术预测。 12(单选题)定量预测是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运用数学模型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定量、具体的描述。它需要有充分、有效的( A )做支持。 [A]数据资料;[B]科学技术;[C]信息。

电大职业技能实训管理学基础答案

1.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A.层次性)。 22.企业目标的内容和重点是随着外界环境、企业经营思想、自身优势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企业目标的(C.变动性)。 2.企业目标可以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和次要目标。其中,(A、主要目标)由企业性质决定,是贡献给企业顾客的目标。 10.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就是(C.企业文化)。 78.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质量的含义是指(C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两方面)。 41.从企业组织结构的含义可以得出: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B、权责利关系的划分)。 6、企业中体现企业目标所规定的成员之间职责的组织体系就是(A、正式组织)。 7、企业组织内部管理人员的选聘主要有内部来源和外部来源两个渠道。一般而言,(C、高层管理者)的选聘多采用外源渠道。 4.企业要正常运转,必须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对各生产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使各要素间能够均衡配置,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这里的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就是管理的(B.协调)职能。 15.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A.生产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9、企业根据对未来时期市场总体供求状况、行业发展态势、用户需求变化、竞争对手情况等,合理预期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这就是(A、前馈控制)。

12.对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效益活动实行全局性管理,就是(B.战略管理)的核心。 3、著名学者戴维斯将企业目标可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次要目标。其中,主要目标由企业性质决定,它是(A、贡献给企业顾客的目标)。 组织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从其定义中可以看出,它由(C、目标、部门和关系)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65.组织结构设计的主体阶段是(C、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 1.由于管理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及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管理所下定义也各异。法约尔认为,(B.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6.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成为后来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B.《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8.科学管理理论是古典管理理论之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A.提高劳动生产率)。 9、管理人员在事故发生之前就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这样的控制活动,是控制的最高境界,即(B、前馈控制)。 45.管理者授权时,必须向被授权人明确所授事项的任务目标及权责范围,亦即授权的(A、明确责任)原则。 3、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单纯强调利润会使经理人迷失方向以至于危及企业的生 存,因此他提出,企业目标唯一有效的定义就是(C、创造顾客)。 10.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A.社会技术系统)。 8.目标管理思想诞生于美国,但最早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的国家是(A.日本)。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doc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为物业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 物业管理专门人才的重要技能基础,对学生进行基础物业管理管理能力培养和 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基础作用。本课程是根据三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面向医 药生产、经营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物业管理人才的专业目标定位,在职业任 务分析的基础上,依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理念,由企业一线 人员、专任教师、课程专家开发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课程主要介绍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结合西方管 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联系中国管理思想和实践,了解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发 展的新趋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管理的各项职能、管理的任务、 程序和方法,树立科学的管理思想。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科学的管理程序和 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基层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 管理技能与素质。 二、课程标准构建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理论教学主要解决“什么是管理学”的问题,而实践教学主 要解决“如何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基层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培养从业能力为中心,开发能力本位的课程;课程设计整体思路是:以医药行业基层管理岗位需求为导向,运用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1.充分体现岗位需求。课程内容选取把医药基层管理职业岗位要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根据国家医药商品购销员、医用商品营业员、医用商品采购员 等高级工种要求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安排选取,其目的在于强化学 生实践动手能力,实现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与职业要求相一致,使学生具有胜 任物业管理岗位的基本技能与必备知识。 2.充分结合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方式,强化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学以致用。学结合的本质就是将“工作”和“学习”融合,形成有机整体。以工学结合为理念,以企业真实工作项目和任务为载体,

电大工商管理专业 管理学基础实训题答案

管理学基础(工商管理)实训练习答案 1、如果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未来趋势作出描述,例如对五年后技术变革方向进行预测,通 常采用(定性预测)。 2、预测方法很多,不同的预测方法往往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有的方法适用于长期预测,有 的则适用于中、短期预测,等等。例如定性方法往往适合于(长期预测)。 3、定量预测是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运用数学模型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定量、 具体的描述。它需要有充分、有效的(数据资料)作支持。 4、美国对70个目标管理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出结论:若高层管理者对目标管 理高度重视,并亲身参与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生产率的平均改进程度可达到56%;否则,生产管理效率仅仅是(6%)。 5、(70年代)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 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6、目标管理思想诞生于美国,但最早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的国家是(日本)。 7、在目标设立过程中要注意,目标数量要适中。一般地,要把目标限制在(5个)以内。 8、传统的目标设定过程是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完成的,现代管理学提倡(参与制目标设定 法),企业员工参与…… 9、目标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有效统一)。 10、企业目标的内容和重点是随着外界环境、企业经营思想、自身优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这就是企业目标的(变动性)。 11、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的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 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层次性)。 12、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的实现企业 的宗旨。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权变性)原则。 13、戴维斯等学者指出,企业目标可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次要目标。其中(主要目 标)由企业性质决定,是贡献给顾客的目标。 14、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通过市场中“看不见 的手”的引导,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公共利益最大化。 15、按计划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专项计划与综合计划)。 16、按照计划内容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目标、策略、政策等多种。在决策或处 理问题时,用以指导并沟通思想活动的方针和一般规律就是(政策),它指明了组织活动的方向和范围。 17、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生产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 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18、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对吉教授出版了一本享誉世界之作, 引起世界管理界的轰动,这就是(《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19、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就是 (企业文化) 20、对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效益活动实行全局性管理,就是(战略管理) 21、管理科学学派中所运用的科学技术方法,来源于(军队)。 22、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 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23、生产计划、财务成本计划和供应计划等,是属于按(企业管理职能)来进行分类的。 24、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起主导和关键作用的是(培 养并充分利用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管理学基础实训教程

管理学基础实训教程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管理系统 【学习目标】 ●知识点: 1.掌握管理的涵义; 2.理解管理的属性,了解管理系统的构成; 3.掌握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4.理解管理者的基本职能; 5.理解管理对象的构成与环境分类; 6.了解管理方法的分类,掌握管理机制的机理与类型。 ●技能点: 1.理解并能解释说明管理的基本概念; 2.认知并能有意识培养自己的管理素质; 3.理解并能运用管理机制分析与解决实际管理问题。 第一节管理与管理系统 【走进管理】 海尔的腾飞 崛起与发展:从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知名的跨国企业 创立于1984年崛起于改革大潮之中的海尔集团,是在原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名牌战略”思想的引领下,海尔经过十八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跨国企业。 2002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711亿元,是84年的20000多倍;2002年,海尔跃居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之首。18年前,工厂职工不足800人;2002年,海尔不仅职工发展到了3万人,而且拉动就业人数30多万人。1984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家居集成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在全球,很多家庭都是海尔产品的用户。 “名牌战略”:中国第一品牌 用户的忠诚度是与海尔产品的美誉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8年间,海尔的无形资产从无到有,2002年海尔品牌价值评估为489亿元,跃居中国第一品牌。 海尔产品依靠高质量和个性化设计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2003年,在国内市场,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均拥有30%左右的市场份额。在海外市场,据全球权威消费市场调查与分析机构EUROMONITOR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海尔集团目前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排名第五,海尔冰箱在全球冰箱品牌市场占有率排序中跃居第一。其小型冰箱占据了美国40%的市场份额。海尔产品已进入欧洲15家大连锁店的12家、美国10家大连锁店的9家。在美国、欧洲初步实现了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布局。2002年海尔实现海外营业额10亿美元,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 海尔发展战略创新的三个阶段 海尔十八年来的高速发展,最主要的就是靠战略创新。 1. 名牌战略阶段——在1984年到1991年名牌战略期间,别的企业上产量,而海尔扑下身子抓质量,7年时间只做一个冰箱产品,磨出了一套海尔管理之剑:“OEC管理法”,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管理基础;

电大管理学基础实训答案

管理学基础实训 第1题: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第2题:当整个行业日趋成熟时,行业成长变( 慢 ),导致为了生存而产生的激烈竞争,利润(下降)。 第3题:( 政治法律环境 )是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首要外部条件。 第4题:企业资源优势具有(相对性和时间性 ),企业要不断投入以保持和创新其优势。 第5题:(售后服务 )属于企业的基本活动。 第6题:在SWOT分析图中,位于第Ⅱ象限的企业应采取( 扭转型 )战略。 第7题:差异化战略的制定原则包括效益原则、适当原则和( 有效原则 )。 第8题:在一般竞争战略中.(重点战略 )是选择行业内一部分或某一些细分市场作为其目标市场和竞争的领域。 第9题:( 稳定行业 )行业的特点是销售增长缓慢,市场占有率竞争加剧。 第10题:衰退行业的战略制定包括( 差异化战略 )、合适定位战略、迅速推出战略 第11题: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是战略管理工作的(主体 )。 第12题:( 战略评价标准 )是指预定的战略目标或标准,是战略控制的依据。 第13题:安全余额越大,销售额紧缩的余地就( 大 ),经营越(安全 )。 第14题:当经营安全率低于( 20%)时,企业就要做出提高经营安全率的决策。 第15题:决策树的分析程序包括①剪枝决策、②计算期望值、③绘制树形图,按照分析程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321 )。第16题:(悲观决策标准 )又称为“华德决策准则”。 第17题:在一般竞争战略中,(重点战略)是选择行业内一部分或某一些细分市场作为其目标市场和竞争的领域。 第18题: PDCA循环法是将①计划、②执行、③检查、④处理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计划管理的一种方式。将四个阶段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1234 )。 第19题:建立合理有效的( 目标体系 )是企业完成计划任务的关键。 第20题:市场营销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 )。 第21题:市场是( 现实 )购买者和(潜在 )购买者的总和。 第22题:按照(买方的类型)不同,可将市场分为商品市场、服务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信息市场。 第23题:(技术市场)提供的产品具有以下特性:不可储存、无法转售和不可触知。 第24题:消费者市场是指所有为了( 社会消费)而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个人和家庭所构成的市场。 第25题:在复杂的购买行为中,购买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包括①引起需求、②收集信息、③评价方案、④决定购买、⑤买后行为。将以上过程排序正确的为( 32145 )。 第26题:(修正重购 )是指企业的采购部门根据过去和许多供应商打交道的经验,选取供货企业,并订购过去采购过的同类产业用品。 第27题:所谓(企业营销机会)就是对本企业的营销具有吸引力的、能享受竞争优势的市场机会。 第28题:(产品项目 )是指某一品牌或产品大类内由尺码、价格、外观及其他属性来区别的具体产品。 第29题:产品组合的( 深度 )是指产品大类中每种产品有多少花色、品种和规格。 第30题:( 商标 )是指已获得专利权并受法律保护的一个品牌或一个品牌的一部分。 第31题:下列不属于投入期产品生命周期策略的是( 改善产品策略 )。 第32题:下列不属于售前服务的是( 提供零件 )。 第33题:所谓销售渠道是指产品由( 企业 )向最终顾客移动过程中所经过的各个环节,或企业通过( 中间商 )到最终顾客的全部市场营销结构。 第34题:渠道的( 长度 )就是产品在从生产者流向最终顾客的整个过程中所经过的中间层次或环节。 第35题:企业( 实力 )是指企业的声誉、人力、财力和物力。 第36题:( 独家性分销 ),即企业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只选择一家中间商经销或代理其产品。 第37题:( 广告)是企业以一定的代价,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向可能的购买者传递企业产品或劳务信息,以扩大影响、增加销售的一种手段。 第38题:( 社会属性 )不属于人性的内容。 第39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埃尔顿?梅奥提出了( 社会人 )假说。 第40题:( 约束人 )不符合人本管理思想。 第41题:( 人力资本是有形资本 )对人力资本的理解不正确。 第42题:(管理费用 )不属于人力资本投资支出的形式。 第43题:( 针对性 )不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的特性。 第44题:( 目标设计的针对性 )不体现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的整体性。 第45题:(人的发展 )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最高目标。 第46题:( 美国模式 )不属于人力资源组织开发的方法。 第47题:( 科技手段)不属于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手段。 第48题:在管理内容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以人为中心 )。 第49题:在管理形式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 动态管理 )。 第50题:在管理方式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采取( 人性化管理 )。 第51题:在管理策略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 战略与技术 )。 第52题:在管理技术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追求科学性和艺术性 )。 第53题:在管理体制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属于( 主动开发型 )。 第54题:在管理手段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以计算机为中心 )。

管理学基础说课稿

《管理学基础》课程说课稿 商学院国凤菊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管理学基础》是高职高专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等管理专业的职业基础课。 《管理学基础》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不仅有利于学生利用管理的原理、方法形成管理技能,而且为市场营销专业后续的渠道管理、客户管理等课程奠定基础。 通过《管理学基础》的学习,可以使营销学生认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性质和作用;认识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过程;理解和掌握管理的职能、手段、方法和工具。同时要密切联系企业实际,在实习和实践中努力提升现代管理意识,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实际的管理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从而培养出既能“管人”又能“管事”的优秀基层管理人才。 《管理学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64学时,4学分。 (二)课程基本理念 在“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灵魂,以培养管理能力为根本”的课程思想指导下,遵循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课程设计原则,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基层管理岗位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以基层管理岗位的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的教学体系。 二、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能“管人”又能“管事”的基层工作的管理能力。 2.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管理及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 (2)掌握管理四大关键能力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初步具备计划与决策的能力;

(2)初步具备组织与人事的能力; (3)初步具备领导与沟通的能力; (4)初步具备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 素质目标: (1)具备现代管理意识和管理素养; (2)具备勇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3)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内容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 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选取课程内容: 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了“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的教学体系。 ●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这种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企事业单位基层的班组长、工段长、领班、部门主管等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既区别于以宏观管理、概念技能为主的高层综合管理能力,又区别于以专业化为特征的生产、营销、财会等职能管理技能。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过为主线进行设计。 ●使学生掌握两大基础。一是管理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二是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培养学生四大关键能力。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本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管理的四大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的共通作用与程序。在本课程中,在介绍四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实用技能上。本课程主要研究与培养这四大关键能力。这是本门课程的主体与重心。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贯彻教育理念,服务培养目标,体现高职特色,实施教学过程的基本蓝本,是反映课程改革与建设成果的最系统的文本,对于教学过程的实施与控制、课程改革与质量提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本课程的教学根据教材各部分的意义和作用分

管理学基础实训指导书

管理学基础实训指导书 《管理学基础》实训指导书 目录 第一部分实训目的与方式 一、实训的目的与任务 二、实训的主要方式与方法

第二部分实训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管理系统 第二章管理思想 第三章计划 第四章组织 第五章领导 第六章控制 第七章企业管理与改革 实践教学,特别是实训,是高职课程教学方式的生命线,而以应用性、权变性为特征的管理课程教学,重视实践教学更是具有突出的意义。 第一部分实训目的与方式 一、实训的目的与任务 ㈠课程定位 ●管理学基础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具体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 ●管理学基础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构建体验式、仿真性和模拟教学的综合实训方法体系。 ㈡实训目标 本课程建立三级能力目标体系: ●一级目标为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 ●二级目标为四大关键能力,即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与信息处理能力; ●三级目标为经进一步分解的十二项具体技能: 通过教学与实训,培养学生们的具体管理技能。按照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的总目标分解,主要培养下述能力: ⑴培养现代管理理念与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的能力; ⑵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管理能力; ⑶培养观察环境,配置资源,制定计划的能力; ⑷培养分析界定问题,科学决策的能力; ⑸培养分析组织结构,协调职权关系,制定组织规范的能力;

⑹培养招聘、应聘,管理与考核人的能力; ⑺培养树立权威,有效指挥的能力; ⑻培养有效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能力; ⑼培养协调关系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⑽培养对工作有效控制的能力; ⑾培养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利用网上资源的能力; ⑿总结与评价的能力。 ㈢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进行各种以体验与加深管理理论的理解为目的的实践活动;二是各种培养学生的实际管理技能的实践活动。 对于具体实训项目,可根据专业需要与课时的多少,自主选择与组合训练项目。 二、实训方式与方法 ㈠实践与训练的基本方式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践与训练的基本方式主要有: ●课堂上学生参与,师生互动。 ●教学计划安排的实践与训练课。 ●校内课外模拟实践活动。 ●深入企业的管理调研与岗位见习。 ㈡实训的主要方法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管理学教学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应引起教师高度重视。本课程所选案例,均是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余地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既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其中,后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的指导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与企业家对话。本课程由于实行与企业共建的方式,在课程上专门安排了学生与企业家直接对话的形式,使学生与企业家直接沟通。当然,由于企业家工作繁忙,也可以采取课外座谈或播放录像的方式。 ●管理沙龙。这是针对管理课程的特点而尝试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一般是针对一个特定的管理问题,事先进行较为充分的准备;然后,由学生们集聚在一起,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畅谈,相互启发,也可以争论,形成相同或不同的思路;并于事后形成文字材料。

管理学基础实训指导大纲

管理学基础 实训指导大纲 (高职) 2004年7月修订 《管理学基础》课程建设小组编写 目录 第一部分实训目的与方式 一、实训的目的与任务 二、实训的主要方式与方法 第二部分实训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管理系统 第二章管理思想 第三章计划 第四章组织 第五章领导 第六章控制 第七章企业管理与改革 实践教学,特别是实训,是高职课程教学方式的生命线,而以应用性、权变性为特征的管理课程教学,重视实践教学更是具有突出的意义。 第一部分实训目的与方式 一、实训的目的与任务 ㈠课程定位

●管理学基础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具体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 ●管理学基础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构建体验式、仿真性和模拟教学的综合实训方法体系。 ㈡实训目标 本课程建立三级能力目标体系: ●一级目标为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 ●二级目标为四大关键能力,即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与信息处理能力; ●三级目标为经进一步分解的十二项具体技能: 通过教学与实训,培养学生们的具体管理技能。按照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的总目标分解,主要培养下述能力: ⑴培养现代管理理念与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的能力; ⑵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管理能力; ⑶培养观察环境,配置资源,制定计划的能力; ⑷培养分析界定问题,科学决策的能力; ⑸培养分析组织结构,协调职权关系,制定组织规范的能力; ⑹培养招聘、应聘,管理与考核人的能力; ⑺培养树立权威,有效指挥的能力; ⑻培养有效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能力; ⑼培养协调关系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⑽培养对工作有效控制的能力; ⑾培养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利用网上资源的能力; ⑿总结与评价的能力。 ㈢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进行各种以体验与加深管理理论的理解为目的的实践活动;二是各种培养学生的实际管理技能的实践活动。

电大工商管理专科《管理学基础》实训参考答案

电大工商管理专科《管理学基础》实训参考答案

电大工商管理专科《技能实训》(一)《管理学基础》参考答案 第1题: 为了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纵向看,各个管理层次都要重视控制职能,(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长,综合性愈强 )。 第2题: 约法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个,即( ),这五种职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 第3题: 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 )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生产流程) 第4题: 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层次性)。 第5题: (70年代 )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第6题: 按预测时间范围长短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三种。一般地,预测时间范围越短,预测质量越高;反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越低。因此,在进行产品价格决策时,需要做的是(短期预测)。 第7题: 用特尔菲法进行预测与决策,对专家人数的确定要视所预测或决策问题的复杂性而定。人数太少会限制学科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人数太多则难以组织。一般以( )人为宜。(10-15) 第8题: 授权时应依被授权者的才能和知识水平的高低而定。这就是授权的( )原则。(因事设人,视能授权) 第9题: 有一种领导理论,它将领导方式分为四类,即专权命令式、温和命令式、协商式和参与式,这种领导理论即( 管理系统理论)。 第10题: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对职工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受到激励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 )。 第11题: 一个管理人员的职能是“计划、安排和实施各种不同的生产过程”,这是( 塞缪尔?纽曼在1935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的观点。 第12题: 决定一个组织经济效益大小和资源效率高低的首要条件是( ),其手段都是管理。(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优利用) 第13题: 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由此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 )。 第14题: 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目标的(层次性 )。 第15题: 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是(实现企业目标)。 第16题: ( )提出协调方式经历了相互调整方式、直接监督方式、标准化方式三个阶段。(亨利?明茨伯) 第17题: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1920年的危机中,发明并最早采用( )组织结构。(M型) 第18题: 下列哪种方法不属于模拟情景训练法?(结构式面谈) 第19题: 领导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性格理论阶段)侧重于研究领导人的性格、素质方面的特征。

最新管理学基础(第三版王绪军主编)形考全部答案资料

管理学基础(第三版王绪军主编)形考全部答案 作业1 一、理论分析题 1、什么是霍桑实验:P1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实验,由于这项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霍桑实验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四点: 1、改变工作条件和劳动效率没有直接关系; 2、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而不是工作条件; 3、关心员工的情感和员工的不满情绪,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员工的需要金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部分的需要是尊重、信任、安全感、和谐、归属感以及感情上的慰藉。 (1)职工是“社会人”。霍桑实验说明:职工还受到社会和心理影响,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取决于职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霍桑实验说明:除正式团体外,企业中还存在非正式的小团体,小团体通过不成文的规范左右着小团体成员的感情倾向和行为。(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企业中的管理人员要同时具有——经济技能和人际关系的技能。要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训练,使他们学会了解人们的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学会通过同工人交谈来了解其感情的技巧,使正式组织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4)存在着霍桑效应。对于新环境的好奇和兴趣,导致了较佳的成绩,至少在最初

阶段如此。如何保持霍桑效应,也是管理学应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2、人际关系学说主要有哪些内容答: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1、员工是“社会人”。人际关系学说强调,金钱并非刺激员工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社会的和心理的欲望的满足,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存在“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人际关系学说的出现,开辟了管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纠正了古典管理理论忽视人的因素的不足。同时,人际关系学说也为以后的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案例分析题 1、你同意哪个人的观点?他们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2、如果你是王平,如何是老张信服权变理论? 3、你怎么理解小乔关于科学管理理论的说法? 形考作业(一) 一、理论分析题 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由于该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霍桑实验的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第一,工厂照明试验;第二,继电器装配试验;第三,谈话研究;第四,观察试验。通过霍桑实验,梅奥等人得出了以下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