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台湾的多元化文学

浅析台湾的多元化文学
浅析台湾的多元化文学

浅析台湾的多元化文学

09国际政治

2009070431

黄玮琪

【摘要】当我们讲到台湾的时候,往往会将其和“统一”,“经贸”等政治,经济色彩很浓厚的语词连接起来,不可否认政治和经济手段在促进台湾统一的事业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然后两岸的文化认同确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研究台湾文学的发展现状,增进两岸的文化交流,是继政治和经济手段之后对台湾统一又一行之有效的方式。

台湾文学也是文学研究上的一块奇葩,在文学研究中熠熠生辉。【关键词】台湾多元文学文化交流文化认同

台湾文学这个名词是七十年代才兴起的字眼。乍听有些标新立异,其实,它是中国文学的一支。它和中国文学的渊源如同大河与源头,树与根,身体和四肢一般,可说是一脉相承。中国人碰到同姓的,常爱说: “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台湾文学甚至不必追溯五百年,几十年前就是一家。只因三十年来,人为囚素造成台湾在政治和地理上与大陆处于隔离状态,它乃充分发挥了地域风格,形成地区特色,这便是如今国内很感兴趣的台湾文学。

一、台湾文学简介

正因语言带来的意识型态、省籍矛盾、殖民文化等冲突,台湾文学在基础定义上就十分困难。不过参酌台湾人定义后,台湾文学就广义而言应为“出生或客居台湾所发表的所有文字作品”,而狭义上则应指“描写台湾乡土人物、再现台湾典型环境、运用台湾方言的作品、表现台湾人的生活与思想”的文学作品。①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学原野上一块肥美的沃土。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分支,它与母体文学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有着极强的共性。

①https://www.360docs.net/doc/879213981.html,/view/50516.htm 百度百科

但是,由于厉史和现实之遭逢与际遇之不同,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之差别,比起大陆文学来,合湾文学有着更为复杂的色素和更多的酸甜苦辣的厉史背景②。因此,研究合湾文学,不管是纵向鸟瞰,还是横向观察;不管是奔涌思潮的辨析,还是具体作品的评价;不管是对现代派的剖析,还是对乡土派的论评;不管是对主流的梳理,还是对逆流的批驳;不管是对本土作家的研究,还是劝海外作家的定位等,均充满着错综复杂的葛藤和极其丰富的辩证内含。各种矛盾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或是珠玉沾有污泥,或是污泥藏有明珠;正面的含有反面的因素,反面的也有某种合理成份等。

台湾文学历经日治时期新文学、反共文学与西化现代主义文学的发轫萃炼过程后,1970年代之后的怀乡、乡土、政治、女性文学于2000年代仍以崭新型态呈现,且占台湾文学一定重要性。除此之外,畅销的励志文学、新兴的网络文学和同志文学也在这波多元化的并存发展中,竞相在新媒介接口或写作技巧上,重整台湾的新世纪文学图像。而也就是如此,台湾文学虽在影像媒体夹击中面临着严峻挑战,依旧试图以更创新的面貌继续蓬勃再生。

1990年代之后,台湾文学呈现多元化并存状态。除了稍早期政治文学、女性文学,甚至乡土文学、怀旧文学以新型态继续活跃外,也出现了网络文学与励志文学为主的通俗文学走向。随着台湾本土化的省思与脚步正常化,以母语做为文学要素的原住民文学、口传文学、台语文学等也相继受到重视。而其中,又以台语文学最具指标性。另外,随着台湾社会对同性恋态度的开放,以LGBT为书写主体的同志文学亦占有一席之地。那么我认为可以把这些文学作品归结为小说,散文和诗歌三个方面。台湾本土作家在这三个方面所创作的作品,正是这个时期台湾多元文学最好表达方式。二、台湾多元化文学的表现方式

第一,从诗歌创作方面来看。在强调现代意识与本土关怀的同时,90年代的台湾诗坛上,出现了一批新登上诗坛的诗人,许悔之、杜十三和夏字是不能不提及的诗人。在不断创新的诗歌风潮中,他们努力拓展现代人的新的精神领域,呈现出台湾文学整体构架中的一个虽然狭小却常有新意的、较高的精神层次。他们的创作在叠合与交错中形成了台湾诗歌的复杂景观,成为90 年代台湾诗歌在外部环

②古继堂《略论台湾文学研究中的十个问题》

境变动的影响下走向多元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许悔之是60年代中期以后出生的台湾诗坛新生代的代表性诗人。其诗歌似乎表现出与60 年代台湾现代主义诗派的一脉相承的特点。现代人的孤绝、疏离等主题在许悔之笔下重又涌现。如长达170多行的组诗《剃去眉毛的人》就多角度地呈现了现代人的心灵状态。但他的诗却能在中和现代知性批判和传统感性抒情的基础上,透露出社会步向后现代的若干时代色彩。抒情感怀酬答之作几占半数的《阳光蜂房》、《在记忆的边缘》等诗中显露了殷殷的民族情感;在《哈雷来临之后—写给哥伦比亚火山大爆发里的两万五千亡魂》等诗中倾吐了深厚的人道情怀;《家谱》则洋溢着对父母的深情厚意。这些诗显露了诗人与他人的感通契合和广阔的人间关怀。然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某些抒情感怀诗中充满新颖创意的诗句和犹如生活小照般的构境。如“孤独的意思是/ 曾经拥有/ 怎么数也数不清的快乐” (《孤独》)、“你我相遇于风中/ 彼此用手掌/小心翼翼地将这段相逢/ 呵护成唯一的序/早在遥远的三千年前/便写人兼蔑的传说里/ /如今/ 风翻开的每一页都不可圈点/是孤本, 且永远绝版” (《茧之书》),那些似乎早已写滥了的儿女情长的主题, 却因为诗人戛戛独造的经营而超凡脱俗。也许正是在表达现代感思和抒写人文情怀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 许悔之建立了自己作为一个重要诗人的必不可少的独特风格③。

杜十三的诗则较多地从客观现实中取材,如《煤—写给七十三年煤山矿灾死难的六十七名矿工》一诗, 以矿工家庭的家破人亡为本事,以幽明两隔而又难分难舍的父子之情为纽带,更巧妙地以煤的黑和生活中的五彩缤纷(如米的白、菜的绿、拖鞋的红、书包的黄等)的转换对比,勾勒出一幅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境。该诗前后两节分别拟受难矿工和他儿子的口吻,父亲称:“今后阿爸不再陪你了/ 因为阿爸要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再为你挖出一条/ 有蓝色天空的路来”;儿子则回答: “阿爸,你不要再骗我了/ 家里面所有的色彩/ 其实,都是假的/甚至连您啊我想念的阿爸/ 不也是煤做的吗? /他们说: 煤不再值钱了/ 可是阿爸/ 我却宁愿丢掉所有的色彩/ 陪着妈妈姐姐/ 守在洞口/拼命的用眼睛去挖去挖/挖出一具/ 黑色的/阿/ 爸”。这首诗被誉为“数十年来探索矿工问题中,最为深刻感人、切中要害而技巧脱俗惊人的杰作④”。

③孟樊:《台湾后现代诗的理论与实践》, 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2003年版,第135页

④林耀德:《旋转的惑星》,尔雅出版社,1986年版,第245页

女诗人夏宇在台湾诗坛被公认为典型的后现代诗人。这首先表现在她那强烈的“解构”倾向。其“解构”涵括了对某种传统观念、思维定势、故事原型等的颠覆。《南瓜载我来》采用了史诗结构,但故事中的旅程不再是寻求自我的严肃心路历程,而是一个具有捣蛋鬼心态的女孩的游戏过程,这样就“由史诗叙事方式的伟大崇高之处人手, 解构此叙事方式本身”。她还常以降格模拟的方式对某种文学范式加以嘲讽,《今年最后一首情诗》以与前世情人的头盖骨相逢于垃圾场的奇橘场境,嘲弄了台湾女诗人笔下常见的超越生死的隔世之爱的情诗范式。在《简单未来式》、《墓志铭》等诗中,夏宇甚至连“死亡”这一现代主义哲学主题,也以其一贯的戏谑态度对之,为“我的寿衣太大棺掉太小/ 分配给我的土地有太多的蚂蚁”而计较。这与现代主义作品的“严肃”性格完全背道而驰。此外, 夏宇还直接涉人“后设诗”领域, 对语言文字的“写实”功能加以审视, 如《腹语术》以语言文字本身为焦点,“可以解为诗人模拟现代人的各种语言方式⑤”《蟀蟒》则质疑了艺术符号能穷尽真相的旧有认知。这实际上是夏宇所代表的现代主义诗风向后现代主义过渡的一种典型表现。

第二,从小说创作方面来看。90年代的台湾小说界,无论是创作题材,还是艺术风格,均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除了“新新人类”作家群的小说创作外,一些早已成名的作家的创作也呈现出了与早期创作迥然相异的新题材与新特征。苏伟贞、朱天心在这一阶段创作了系列展现“外省人”处境和心态的“眷村小说”。所谓“眷村”,乃国民党迁台后为其带有家眷的中、下层官兵提供的住所,少则几十家,多则成百上千家聚落为村而得名⑥。“眷村小说”的近期发展,不仅因当前族群问题凸显的社会背景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而且一改以往着重于对眷村正面描写的倾向,转而注意观察和揭示眷村的种种不尽人意的缺失。

朱天心的《想我眷村的兄弟们》则对眷村人未能扎根土地的现象有深刻反省。她所熟悉的兄弟姐妹并没有把这块土地视为此生落脚处,都有离开的念头。这种失根、无根的状态必然使眷村郁闷窒息、祈失生机,终至腐朽—“原来,那时让她大为不解的空气中无时不在浮动的焦躁、不安,并非出于青春期无法压抑的骚动的泛滥,而仅仅只是连他们自己都不能解释的无法落地生根的危机迫促之感吧”,而这种浮躁迷惘正和农家子弟的笃定怡然形成鲜明对照。作者还对眷村与国民党

⑤钟玲:《现代中国缪斯》,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页

⑥https://www.360docs.net/doc/879213981.html,/view/576013.htm 百度百科

的微妙关系作了思考,反复体味和描写了所谓“浓浓的眷村味儿”。正是这种思索、反省和同情、怜悯同在的书写,赋予其“眷村小说”深厚的艺术感染力。因为作家对眷村的省思并非对它的背弃,而是着眼于未来,或者说作者想表达的是:封闭式、失根态的眷村已失去生命活力,只有与这块土地上的所有族群相融合,才有出路和前途。

第三,从散文创作方面来看。在这一时期的台湾散文家中,简顿是一位颇具个人风格的重要散文家。其散文所特有的“一点点生活情趣,一点点禅意哲理,一点点鸳鸯蝴蝶,一点点痴心妄想,一点点品位矜持”的艺术表现,被人们称为“新古典的现代性灵派⑦”。像大多数女性作家一样,爱情也是简帧散文的重要题材,但其所书写的现实场境或梦境,并非痴迷、缠绵的闺阁爱怨,而是执著于“灵魂牵手、异地同心”的精神恋爱,或忘年之交、隔世之爱的命定缘分,即《四月裂帛》中喊出的:“我不要求你成为我的眷属如同我厌烦成为任何人的局部,你不必放弃什么即能获得我的灌注,我亦有难言的顽固却能被你呵护,我们的积极相聚也品尝不得不的舍离,遂把所能拥有的辰光化成分分秒秒的惊叹。如果爱情是最美的学习,我愿意作证,那是因为我们学到了布施胜于索取,自由胜于收藏,超越胜于厮守,生命道义胜于世俗的华居。想必你了解,婚姻只是情爱之海的一叶方舟,如果我们愿意乘抨游于海,何必贪恋短暂的晴朗—要纵浪就纵浪到底吧!我已拍案下注,你敢不敢作庄?⑧”鲜明地表陈了一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爱情追求。

她还真实地袒露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激情言说。《渔父》即抒写了她本人一段复杂的心路历程。她对父亲有着一种敬畏惧怕与渴慕思念等情慷纠结在一起的异样感情。迟归的夜里,父亲的车声在女儿的耳中是“天籁中唯一的单音”;她把一望无际的稻浪想象成战地草原和父亲一决雌雄;面对醉酒后胡闹的父亲,她心“似崩溃的田土,泪如流萤”;父亲遇车祸生命垂危时,她忧心如焚;十一年后为父亲开棺捡骨,她面对父亲完好的遗体情不能自已: “父亲,我深深地赏看你,心却疼惜起来,你躺卧的这模样,如稚子的酣眠、如人夫的腼腆、如人父的庄严。或许女子赏看至亲的男子都含有这三种情慷罢!父亲,涛涛不尽的尘世且不管了,我们的三世已过。”最后竟惊世骇俗地喊出:“父亲, 你是我遗世而独立的恋人”将心灵深处最隐秘的情感不加掩饰地呈现出来。这种放

⑦万青亭:《品位与共识的历史辩证》,联合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0页

⑧简祯:《简帧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达和洒脱一扫女性散文常见的矫揉造作和甜腻滥情。

简帧散文同样也不讳言台湾社会转型和变迁的主题,但她并不着重描写新、旧两种价值的冲突和旧价值无可奈何的没落,而以对生命、人生的清澈感悟和圆融体验来对待社会变迁问题。

三、台湾多元化文化的主要原因—台湾本地的地域文化差异

台湾地域文化不仅滋养了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于这片神奇土地上的百姓大众的审美情趣,更直接制约影响着生存于其中的作家们的心理素质、创作心态和感受、表现生活的艺术方式。象宜兰那祥地域文化同文学形态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不仅此一例⑨。

比如把台南同台北相比一下,就会觉得随着台北的都市现代化,传统意味上的“台南味道”也日益浓郁,不仅其山区还保留着的平埔祭典文化先民色彩鲜明, 就是平原地区也维系着较多的伟统文化,成为作家们采撷不尽的素材。甚至在一个地区中,也会出现种种人文环境的差异。以台中地区为例,历史上便有文化发展有别的山线(丰原地区)、海线(清水地区) 之分,近年来,由于文化开发速度、方式有异,更形成以山线为代表的文化高度开发地区,以海线为代表的文化中度开发地区和以神冈、大甲等地为代表的文化低度开发地区,外来文化刺激不一, 传统艺术保存更各异,因而其人文环境明显有着差异。同一个嘉义地区,也存在着“林木文化”、“农村文化”、“渔盐文化”、“古城文化”等不同的文化环境⑩。这不仅使得在审美形式和审美感悟有着地域风格差异的各种文学并存于台湾本土,而且在叙事、结构、语言、技法等方面也出现了某些富有地域文化差异的变动。这些,客观上都丰富了台湾文学的格局。

寻找地域文学的特色,这正成为台湾文坛的一种发展趋势。当作家们开始注目并投身于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中时,那种地域文化氛围会对其原有的创作心态起某种调整作用,对其新的创作行为起某种引导作用。像陈黎那样长年执着于花莲这块家乡净土的诗人,像钟铁民那样始终守住其父呕心沥血的家园的小说家, 在台湾文坛确乎不多。但不少作家要突破自己的创作定势、模式时, 他们往往会把自己的根须伸向地域文化,并努力使自己的情感体验、艺术表现方式等在某种变化中同“当地”的文化氛围发生共呜、契合。

⑨陈若曦:《谈台湾文学的特点》,兰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四期

⑩同⑨

李乔小说的变化就已为人们熟知。尤其是作家们不满于都市“新潮”中的浅薄、枪俗时,他们往往会转而去寻找别一种清秀、温馨、怡安的氛围。伊说散文《堂房的事》中古膺的文化氛围大概正是一些作家要寻求的。而台湾由于山海交会,一隔再隔的地理形势,造成了不少个相刘独立的地域环境,使传统文化氛围在一些地区仍保存着“原味”。此外,台湾都市文化氛围也颇有差异。有的较多地有着关于未来的揭示,而有的却引起着较多的关于过去的记忆。台北的动荡浮躁、台中的平和悠闲、台南的温文柔静就似乎代表着不同的历史岁月。如果作家们能较为清醒地看到这些文化氛围的各自长短,入其内,出其外,那么确实会利于自身创作格局的丰富。1982年,林怀民先生曾针对当时台东人的边远地区观念大声呼吁说:“以台东为圆心,台北就是偏远地区。”这实际上代表了当时文艺界努力于艺术多元化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如今正开始成为广泛的实践。正基于此,我们认识、研究今夭的台湾文学, 就不能不探寻其中的地域文化差异了。

四、研究台湾文学,推进两岸文化认同的意义

研究台湾文学的发展与变化对于推进两岸文化的认同和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历史上的中国,文化认同几乎就等同于国家认同,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纽带,维系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没有中断,延绵至今。

因此,海峡两岸的交化交流、合作与整合,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中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两岸文化交流,可以深化两岸同胞的了解和理解,可以密切两岸同胞的感情,逐步建构起共同的新中华文化,形成两岸新的共同的文化认同。如果两岸只有经贸交流没有文化交流,或者文化交流不够充分,跟不上经贸交流的步伐,两岸关系也将出现崎形的发展。正如台湾学者张亚中先生所忧虑的:两岸关系被“物质化”了。他认为“两岸关系物质化固然有助于两岸良性互动,但是并不必然能够加强两岸的认同巩固,有时可能反而会加深两岸认同的分歧,而强化台湾主体性的论述,”从而使“两岸在心理认同上逐渐愈来愈远”。也就是说,如果两岸没有充分的文化交流,台湾的所谓“主体认同”将根据台湾自身的国家认同塑造的逻辑,会越走越远,其结果将无助于两岸同胞共同认同的建构,最终将有损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正是由于文化交流对两岸关系的重要意义,因此祖国大陆历来十分重视。1995年1月31日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促进当前两岸关系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中明

确指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12月31日发表的关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中更进一步指出:“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主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此外两岸文化同根同源,本为一家。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后,两岸处于长期分离状态,文化建设各历史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台湾文化也蕴育了台湾同胞的台湾意识。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准确地概括了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以及台湾文化的特点。确实,尽管经过近百年的分离,但中华文化仍是台湾文化的主体,形塑着台湾同胞基本的生活方式。同时,在历史、地理和现实的多重外在环境影响下,台湾文化也兼具有自身的一些特色。如:台湾文化具有浓厚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和当地原住民文化特色,同时还受到西方文化、日本文化的影响。使得台湾文化十分丰富多元。因此,台湾文化既有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一面,又确实有其多元化的一面。台湾文化与祖国大陆文化既有其相同、相通的一面,也存在着需要相互包容、相互借鉴的一面。这是我们所面对的两岸文化交流的现实。这使得两岸的文化交流比经贸交流来得更为复杂,成效也更为缓慢,更需要耐心和包容。

五、结语

台湾文学在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影响下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诗歌,小说,散文可谓是“百花齐放”,对待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我们应当采取的态度都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多元化的台湾文学中的精华部分,我们应该予以吸收和借鉴,而对于其中的糟粕部分,我们必须移风易俗,坚决的予以抵制。由于利益的趋动,两岸对于推动两岸的经贸交流与合作都充满着热情,投入巨大的力量,促进了两岸经贸关系的长足发展。30年来,两岸的文化交流也有所发展,但与两岸轰轰烈烈的经贸交流相比,确实有很大的差距。毕竟两岸的文化交流不仅不会带来立即的经济利益,而且还需要有大量的投入。因此,30年来,两岸文化交流具有很强的民间性、偶发性的特点。而且还经常受政治因素的干扰,使得文化交流的成本高,交流效率不高,交流有效性不足。同时还存在着交流的

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文化交流常常流于形式,投入严重不足。同时,“台独”对台湾文化的反向建构,对两岸文化交流的排斥,以及文化交流常常面临着难于克服的矛盾,使两岸文化交流步履维艰。

但是随着两岸关系发展的逐步深入,两岸文化交流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下一个重点目标。以住三届的国共论坛,都把经贸做为唯一重点,2009年七月召开的国共论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也成为了重点之一。它反映的是两岸同胞推动两岸关系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也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客观的必然趋势,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明确两岸文化交流要取得成果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要取得积极的成果,产生实际的效用,就需要克服浅层次、随遇性的交流。两岸当局要对两岸的文化交流作制度化、规范化的安排,达成文化交流的共识,签署文化交流协议。使两岸的文化交流常态化、正常化。

两岸的文化交流不是为了交流而交流。它需要为两岸人民精神生活的提升有帮助,对两岸和平发展有帮助,对中华民族的伟复兴有帮助。因此两岸的文化交流应逐步从交流走向整合,要让两岸的文化交流成果走进千家万户,落地生根,从而形成两岸的文化共同体,建构优秀的新中华文化,让两岸的中国人携起手来,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幼儿文学作品赏析 (4)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13秋学前教育专科课程作业 幼儿文学作品赏析 学校:津南分校 姓名: 学号:131200145 任课:吴学清

幼儿文学作品赏析 长期以来,我国儿童文学创作大多以知识性、教育性为主,忽视了儿童的纯真天性。这既和我们长期形成的教育体制有关,也暴露了我们的作者常常以成人的视角来观察儿童的内心世界,致使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缺失。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以儿童本位思想作为创作宗旨,题材应具有多元化和多元故事结构,而且应勾勒符合儿童价值取向的典型人物和群体肖像。下面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品,以了解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状况。 1.儿歌《小小的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其所著儿歌《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歌,儿歌的语言清新优美,其意境也很美,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话般的仙境,在这个仙境里有“弯弯的月儿”,有“闪闪的星星”,有“蓝蓝的天”,这些事物组成了一幅优美的图画,让人陶醉其间。 2.童话《大林与小林》 《大林与小林》是中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和作家、儿童文学家张天翼所著。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民族童话精品,奇特的构思,夸张的手法,大胆的想象,曲折的情节,让人爱不释手,很容易被它深深

吸引。 大林和小林是一对双胞胎。大林好吃懒做,变成了一个寄生虫,最后饿死在金子堆里。小林勇敢正直,成长为一个有出息的好孩子。这个故事揭露了旧社会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耻和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同时写了劳动人民为了追求光明而顽强不屈的斗争。虽然这是一个写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童话,但是现在的孩子读来,却一点都不感到有距离,书中的各种人物,大林、小林、鳄鱼小姐、狐狸平平、绅士狗皮皮、蔷薇公主、四四格等形象呼之欲出,是一本值得每个孩子放进书架的书。这部童话主要说明两点,即知足者常乐和金钱不是万能的思想。 3.严文井的《严文井童话》 创作了《南南和胡子伯伯》《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小溪流的歌》等著名童话的严文井,与陈伯吹并称为我国两大儿童文学界泰斗级人物,他第一次写童话是1938年到达延安两年后,觉得“我们现在的斗争和工作正是为着未来的孩子们”,便用童话记下了自己“朦胧而幼稚的幻想和爱憎”,一口气写成9篇,后集成《南南和胡子伯伯》一书。他在延安时期还写了《大雁和鸭子》《皇帝说的话》《希望和奴隶们》等童话。1949年创作的《丁丁的一次奇怪的旅行》以及1950年出版的《蚯蚓和蜜蜂的故事》,向孩子们讲述劳动在生命形成和进化中的重要作用,获得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1957年出版的中篇童话《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影响广泛,译本曾在英、苏、朝鲜等国出版,并被拍摄成电影。这一时期,严文井还陆续发表

简论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

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 有人说21 世纪是女性文学的世纪, 这个说法是否预言了事实只能由未来见证, 但它至少反映了当今世界女性文学的辉煌成就、蓬勃生机和发展态势。女性作家们活跃在文学的舞台上, 从浅表的意义上来说给这个长久以来由男权话语统治的人类精神园地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果实; 从深层的意义上说促进了人类两性间的相互理解与和谐共存, 从而提升了人类的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通过女性文学的发展, 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西方女性文学的历程已经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 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伴随着西方社会的变迁。正如艾丽斯·沃克在其著名的散文“寻找母亲的花园”中所说: 我们的母亲和祖母们不是圣人, 而是艺术家, 她们内心有永不停息的创造力。确实, 女性自始自终都拥有艺术的创造力。在西方, 女作家几乎与有文字记载的文学史同在。古希腊文学乃西方文学之滥觞, 其间就有一位与荷马比肩而立的女性——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的女诗人萨福。萨福一生写过九卷诗, 但留存下来的只有两首完整的诗和一些残句, 她用简洁自然的诗句写出了自己复杂的心理变化, 受到西方历代诗人的推崇。然而, 嗣后两千年的西方文学史中, 从雅典的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顶峰莎士比亚, 再到德国狂飙运动的倡导者歌德, 在一连串我们铭刻于心的名字中间却难见一位女性。19 世纪以前的西方女性要想写出一部天才作品几乎是难以成行的壮举, 因为她连拥有一间属于自己房屋和足够维持生计的钱的最基本愿望都不能得到满足。不是女性失却了她们的艺术天赋, 而是两千年来, 西方女性在男权肆虐的社会里饱受性别歧视, 艺术创造力受到严重压抑。在这样的处境中,虽然也有极少数女性通过写作使自己的才华得到流露, 但其作品往往按照男权标准的衡量而被斥之于经典之外, 最终埋没于岁月的尘封里。 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 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 从19 世纪30 年代起, 西方开始了一场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等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 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 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至20 世纪60 年代, 女权运动再度掀起高潮。在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的同时, 人们也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女性作家和她们的作品, 不仅重新审视父权制传统下的文学经典, 而且开始研究女性文学的意义。如今, 女性文学在西方的发展已呈波澜壮阔之景观, 从历史到现状、从精神到身体, 从风格到题材, 多元并陈, 色彩各异, 全面地反映了西方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风貌。本文试以时间为脉络, 对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做一简要梳理和评论。 一、西方女性文学的滥觞 西方女性文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但根据目前的史料, 这一时期有名望的作家无一为女性。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在编撰《诺顿女性文学选集》时, 穷尽故纸堆才发现, 英国中世纪留下笔墨的仅有三位女性: 离群索居的女修道士朱丽安, 献身基督教的玛格丽·坎朴, 以及生平事迹不详的朱丽安娜·伯纳斯。文艺复兴时代除了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一世, 有作品见诸于史的还有玛丽·锡德尼·赫伯特——著名诗人菲里浦·锡德尼·赫伯特的妹妹, 英国第一位出版诗集的女性伊莎白拉·惠特尼, 第一位从女性角度改写圣经中人类堕落的故事艾米丽亚·兰叶, 以及伊莉莎白时代最多产的女作家伊莉莎白斯·卡丽, 她17 岁就写作了诗剧《玛瑞姆的悲剧》, 这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由女性创作的全本剧本, 描写了女性面对婚姻和男权的矛盾心理。这些女性作者都与王室宫廷和教会有密

2017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2017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2017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2)《史记》中的人物能写得如此成功,一是注意刻画细节,极力描摩人物的神情口吻。 例如《项羽本纪》在介绍项羽有家世之后,只写了项羽少时学剑和观秦始皇出游两个细节,这位豪放不羁、才力过人,胸怀大志的贵族后裔的形象就已经清晰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了。二是善于通过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来表现人物。 如《项羽本纪》中最精妙的场面描写是鸿门宴。 三是善于通过渲染气氛来烘托人物,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如《项羽本纪》写到项羽被韩信打败,被困于垓下时是四面楚歌,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竟落到这步田地,这已经够使读者为之感慨嘘唏了。 在这样的气氛中,项羽再慷慨悲歌,“美人和之”,“左右皆泣”这就更加构成了一种无限悲凉的气氛,寄寓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惋惜之情。 此外,《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互见法”,这就使《史记》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了。 ②强烈的抒情色彩。 司马迁写的虽然是历史人物,但溶入了他深挚的爱憎感情的。 他的文章从始至终都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这是《史记》文章充满激情的最重要的原因。 1)《史记》中有的作品通篇像一首抒情诗,如《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 《史记》中的有些篇章作者还特意引入一些歌谣谚语,让作品人物‘自己’的即景作歌,突出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2)《史记》的文章常常夹叙夹议,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史记》语言的总体风格是朴拙、浑厚、气势沉雄,使语言与其所表达的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和谐。 这种特点在那些记述悲剧英雄人物的篇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1、论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a.生动的故事性,注意情节场面的描写。 b.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了刻画人物,乐府中使用的手法有些是具有开创性的。 c.语言个性化的程度很高,句式自由,变化多样,各种杂言的形式。 汉代乐府开创并完成了五言体诗歌的形式,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为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d.语言朴实凝练,有民歌的特点,善于叙事言情。 对整个后世诗歌影响极其巨大,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这种传统一直被后代许多杰出的作家们所继承。 他的形式与风格,具体表现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后世。 直接影响着后代文人的五言诗创作。 12、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昭明文选》,内容大至可分为四类:①游子思乡,思妇的痛苦; ②男女想恋之情;③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④反映了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

浅析外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docx

浅析外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一.渡边澄子与《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 渡边澄子是日本近代文学的研究者,大东文化大学名誉教授,并对野上弥生子等近代女性文学家进行研究,是日本著名的女性文学批评家。著有《野上弥生子研究》、《青踏的女性—尾竹红吉转》、女性作家评论系列的《与谢野晶子》等。渡边澄子所著的《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是通过对樋口一叶、清水紫琴、野上弥生子、平林泰子、佐多稻子、岸田俊子、与谢野晶子、宫本百合子八位日本当代著名女性文学家以及其主要作品的进行研究分析,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深入探究日本女性主义文学。这些勇敢的女性作家们不甘于受到不平等社会制度的束缚、生存的价值受到的否定,她们勇敢的追求自我的实现,通过笔端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激励女性们自我崛起、勇敢地与生活抗争,这是日本近代女性文学的重要意义。 二.渡边澄子对樋口一叶及其代表作品《自焚》的评价 在《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一书中,渡边澄子称樋口一叶为新的飞跃,一叶是明治时期著名的女性作家,在其短暂的生命中留下多不不朽的著作。一叶生活的时代,是深受男尊女卑思想控制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男性甚至对女性使用尊敬的语言都会受到世人的嘲讽。一叶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进行创作的,其创作的作

品皆是描写在那样的时代生活的女性的悲惨命运。渡边对一叶的评价极高,她认为一叶是一位已超越喜怒哀乐、拥有最高级别感情的女性作家。在评论一叶的小说时,她没有像一般的文学评论者一样,选择《十三夜》、《青梅竹马》、《闽江》这类被称为一叶的代表作品去评论,而是选择樋口一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撰写的小说《自焚》去仔细解读。创作《自焚》时,一叶已染病在身,该作品是一叶一边与病魔做斗争一边竭尽全力撰写的苦心之作。 小说《自焚》讲述了美尾与町母女二人悲惨的婚姻生活,揭露了在黑暗的封建思想和金钱至上的观念的迫害下,妇女的悲惨遭遇以及悲剧的传承延续性。母亲美尾是一个非常美丽、向往过富足美好生活的女性,但丈夫与四郎平庸不上进,虽然表面看起来是对妻子呵护有加的,但实质上只把美尾当作美丽的私藏品看待,并没有把她看做是有诉求有平等地位的人来看待。美尾在多次劝说丈夫与四郎努力上进未果后,在自己母亲的蛊惑下决然地放弃家庭,离开丈夫女儿离家出走依附于权势利益。与四郎在美尾出走后,感到受到奇耻大辱,开始不择手段地敛财,长期的劳累致使身体严重受损,早早离世,对于女儿町他毫无关爱,草草将其嫁给大她十几岁的上门女婿金村恭助。女儿町在缺乏父母疼爱的环境中渐渐长大的,虽然集财富与美貌于一身,最终也难以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好的归宿。恭助并非真正爱慕町,

英语语言文学作品赏析

The Disillusion of American Dream in Death of a Salesman 英语112 冯文娟 11425203 Franklin showed the people by aphorism and even his experiences,the myth that as long as you hard work,it is possible to achieve the American dream of fame and fortune. And his 13 virtues,which brought him great success,has made many ambitious young men regard it as the motto, they are doing Cinderella-like dream, a dream to one day become a prince. Later,American Dream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mes in American literature,it convinces people that if they work hard, everyone can get rich.However, the harsh reality broke many people's American Dream into pieces, resulting in a series of tragedy.Many writer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ttempt to reveal the illusion of American Dream through their works, to explor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reality and the American Dream.Among them, Arthur Miller's play Death of a Salesman reveals the illusory American dream by analyzing the reasons of the character,Willy Loman’s death.It has exposed some of the ills of American society, crushing the myth that "everyone can be successful." When I read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is book,there is a question constantly around me.Why Willy chose to commit suicide finally?But when I finished this book,I find the answer.Perhaps because of the sever reality,Perhaps when hopes dashed , Willy’s heart can no longer afford.Willy Loman is the play's tragic figure. His tragedy is to own his wrong values tightly, and can not face the reality. His whole lifetime is spent in the whole dream , as well died resulting from the wrong dream .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Willy represents his class, so he's tragedy is also the unfortune of a group of people who are holding the successful dream.As his name, Lowman ,implies that he belongs to the low-rise character of society.He has nothing.As a salesman,he has no pay, only led commission.He just sells other people's stuff and he convinces that as long as likable, charming,the door of the world is open to him. His life is built on such dreams.He admires David Sigelman very much because David sells products successfully and he does not have to leave the hotel, only a phone call can bring him a successful deal.When he died at the 84-year-old age, there are so many consumers and companions take part in his funeral procession.So Willy always lives in a world of his own imagination,considering the fantasy as the reality,and often boasts. As he said “I’m the New England man.I’m vital in New England.”Regardless of the fact that his products are unwelcomed,he boasts how important he is in New England and how high his sales volume is.Consequently,he falls into his own lie and can never escape. What’s more,to his son,Biff Loman,he also tries his best to instill the thinking:As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

MOUNTAIN FLOWERS 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写作都是女权主义的,但许多女性主义文本反映了女权主义所关注的问题。在文学批评界,传统的文学批评因为倾向于以男性经验为基础进行普遍性的阐述而受到攻击。传统批评方式认为文学经典作品表达永恒不变的真理,而这种真理不受性别等世俗问题的影响。女权主义者则认为,这种批评方法拒绝承认经典文学作品常常推崇男性价值观和利益,从而使得男性偏见制度化和机构化,女性主义者因此必须提高女性对于性压迫这一事实的觉悟。这一时期的开拓性文学批评作品《性政治》选用了男性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性政治分析的依据,披露了在文学这种父权意识文化产物中的性别偏见和性暴力,解构了经典文学作品中被贬损的女性角色塑造。女权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第二次浪潮中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在揭露文学作品中父权偏见的同时,还努力挖掘和定义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包括寻找和再版那些被湮没被遗忘的女性作家及作品,以及对于女性生活、创造力、风格、体裁、主题、形象等性质的重新定义。随着性别意识的不断加深,女权主义者大力提倡一种抵抗性阅读,其目的在于揭露女性是如何被迫去认同文本中压迫女性的性别偏见的,并且培养一种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拒绝与自己的压迫者合作的女性读者。这种观点在朱迪丝?菲特利(Judith Fetterley)的作品《抗拒性读者》(The Resisting Reader,1976)中得到极为充分的表达。 女性主义质询在人类社会中,妇女为什么总是扮演从属于男性的角色。它关注在历史中妇女的生活是怎样变化的,探讨女性的经验与男性的有什么不同,不管是作为一种实质性的本体论或者心理差异的结果,还是作为历史印迹和社会结构的结果。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女性创作的文学是怎样表达或表现女性生活与体验的特点的。它也研究男性主宰的法则,以了解男性是怎样运用文化来推进他们对女性的主宰的。 从总体上讲,女性主义有一个漫长的政治史,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至少在英美发展成了一种实质性的力量。照玛丽?伊格尔顿(Mary Eagleton)的说法,弗吉妮娅?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当代女性主义论争开创之母”,她宣布了许多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她本人也成了某些论争展开的场地;伍尔夫的两个关键文本对女性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 Own,1929)和《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 1938)。她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女性与男性相比在物质上的不利,第一本书集中讨论女性文学生产的历史与社会语境;而第二本则讨论男性权力与职业(法律、教育、医疗等领域)之间的关系。 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她还争论说,女性写作理应发掘女性经验,而不应该只是对两性经验的比较和对照。因此,这篇文章成为探讨女性写作传统可能性的一个早期宣言。伍尔夫对女性主义的主要贡献是,她认识到性别、身份是一种社会建构,能够受到挑战和发生形变。她拒绝“女性主义”意识,要求自己的女性性(femi-ninity)处于无意识状态:“像女人那样写,但是像一个忘记自己是女人的一个女人”(伍尔夫),她挪用了布鲁姆伯里文人圈子里“双 性同体”(androgyny)的性伦理,希望在“男性”的自我实现与“女性的”自我消灭之间实现一种平衡。在这一点上,一些女性主义批评家,特别是伊莱恩?肖沃尔特认为伍尔夫在两性冲突中采取了一种被动的撤退立场,但托里尔?莫娃(Toril Moi)则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她认为这是伍尔夫的一种策略。莫娃借取了克里斯蒂娃把女性主义与先锋派写作结合在一起的观点,提出伍尔夫的兴趣并不在男性与女性写作的平衡上,而在固定的性别身份的彻底移置上,她在自己的现代主义小说中打散了那些固定的观点,从而拆解了本质主义的性别观。 莫娃争论说,伍尔夫反对的只是那种颠倒了大男子沙文主义的女性主义,她对女性写作的独特性有十分清醒的意识。她认为,女性写的之所以与男性写的不同,并不是因为她们在心理上与男人不同,而是因为她们在社会地位上与男人不同。因此,她要写作女性经验的意图就是要发现描写女性生活受到限制的语言表达形式,她相信,当女性最终获得了与男性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平等之后,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了。 照哈姆(Maggie Humm)的说法,波伏娃及其《第二性》则成为“第一潮”女性主义的终结。《第二性》显然充塞着第一潮阶段的“物质主义”,但它也认识到两性之间在利益上有广大的不同,并严厉抨击男人在生理、心理与经济上对女人的歧视,从而召示了第二潮女性主义的到来。 此书极为清晰地确立了现代女性主义的根本问题。当一个女人试图界定自己时,她开始时一定说“我是一个女人”;而没有一个男人会说“我是一个男人”。这一事实揭示在“男性的”(masculine)与“女性的”(feminine)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不对称:男人界定的是人,而不是女人,这种不平衡可以追溯到《旧约》。女人散布在男人中间,没有自己单独的历史,没有自然的团结;她们也不像其他受压迫团体那样结合在一起。女人被铆进了一种与男人不平衡的关系中:他是“一个人”,而她只是这个人的“他者”。男人的主宰巩固了一种屈从的意识形态气候:立法者、牧师、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竭力说明,女人的从属地位是上天的意志,对人世是有利的。按照伍尔夫的说法,女人作为“他者”的假定被女人自己进一步内化了。 波伏娃的著作仔细辨析了性(sex)与性别(gender)的差异,而且看出了社会功能与自然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只有另一个人的干预,才能把一个人树为他者”(波伏娃)。正是与生理学、心理学、生殖、经济等相关的阐释系统建构了那“另一个人”(男性)的在场。波伏娃对“是一个女性”(being a female)与“被建构成‘一个女人’”(being constructed as‘a woman’)作了重要区分,由此她能够在女人只要求打破她们的客观化处境时彻底摧毁父权制。与其他“第一潮”女性主义者一样,波伏娃要求摆脱生理差异获得自由,她也同样不信任“女性性”,这样她也就与一些当代女性主义者划清了界限,后者更多地强调女性身体与无意识的重要性。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李丽琴 154

研究生读书篇目(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

研究生读书篇目: 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版。 2. 【美】佩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 3.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 4.李小江,《女人:跨文化对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5.任一鸣《解构与建构》九州出版社,2004年。 6.李银桥《女性权力的崛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7.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玛丽琳J·波克塞《当妇女提问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广西妇女理论研究会出版《社会性别理论与实践》,2007年版。 10.王艳芳《女性写作与自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罗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13.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4.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15.【美】琳达·诺克林等《失落与寻回——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美】卡米拉·帕格利亚《性面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 17.(英)弗尼吉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18.(英)罗瑟琳·科渥德(Rosalind Coward):《妇女小说是女性主义的小说吗》,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9.(法)埃莱娜·西苏(lelene Cixous):《美杜莎的笑声》,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0.(美)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作为妇女的阅读》,张京媛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肖瓦尔特创作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作《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 弗恩的英国女性小说家》不同于埃伦莫尔斯等女权主义批评人士的观点,她认为女性文学传统是源源持续的,不是由仅有的几位著名作家 实现的,这其中还包括名贯古今的作家和被历史遗忘的普通作家。与 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历史上某些女性作家走红一时、转瞬即逝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事实被人们遗忘,造成历代女作家无法搜寻到属 于她们自己的成长历史,因此不得不重新翻看过去,反复地提醒和告 诫自己,女性应当充分增强自己的女性意识。透过维多利亚时代到现 在的英国小说来挖掘女性文学的历史特点,补充几位女性主义代表作 家之间的差距与不同。该书影响深刻,被赋予“时代杰作”之称,其 根本原因在于作品将长期被人们遗忘的英国女性作家的作品进行重读,在继承前人女性作家的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行重新剖析,符 合时代潮流,并且手法独到。与此同时,该书将女性文学传统视为一 种“亚文化群体文学”,并指出,女性作家创作受亚文化影响深刻, 具有一定意义。总体而言,可将女性作家的作品划分为三个阶段。其 中最受关注的是女性阶段的创作,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史实方面, 都对女性文学史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女性批评要求通过女性自身的 努力重新建立女性文学传统,重新书写女性历史。女性作家们的友好 情谊由此显现,她们呼吁当代妇女增强沟通和联系,携手摆脱父权中 心文化的捆绑与束缚。“女性文学被称之为亚文学,仅仅一个‘亚’ 字就决定了女性在创作时必须顺从、依附于男性的知识、智慧和力量。肖瓦尔特提出了女性的理想化境界,即女性拥有很多金钱,并根据男 性的工作量付给他们酬劳。当然这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想法,所以肖瓦 尔特也提到了双性同体,即沃尔夫在《自己的一间屋》中提出的男女 双性同体论。” 肖瓦尔特认为,女性批评重点在身为作者的妇女,对妇女创作的文学 的发展变化和结构分类进行分析。女性的心理学、语言学等相关问题 都在女性批评课题中进行了解释说明,少数女性作家或女性团体创作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对比 说起港台文学,我首先想到的是台湾的文学作品,比如《乡愁》、《城南旧事》,香港的电影《无间道》,武侠小说《鹿鼎记》、《射雕英雄传》。 其实,无论在形式或者内容上,港台文学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在形式上而言,台湾的文学作品更倾向于小说、诗歌、散文,而香港则更倾向于电影、短篇、长篇连载小说。 这与两地的历史、政治背景有很大关系。台湾在50年代后,大批大陆人士入住,文化习俗受到强烈冲击,整个社会处于调整期;同时国民党当局对于文化的传播有着严格的控制;而且,台湾的经济比较落后,电视电影等发展水平较低。而香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城市化发展较为成熟,生活节奏快,实施以商业为主导的香港模式,电影更符合大众需求。同时香港纯粹的文学期刊不多且很不稳定。因此发达的报业给小说提供了重要阵地。很多长篇小说起初都是在报纸连载,然后再出单行本。发表阵地的“报纸化”,决不仅是发表方式的简单改变,这对小说创作的选材、叙述、结构、语言和手法都有很大影响。 从内容上而言,台湾文学的主旨大多与怀旧思乡有关,同时作品中总免不了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 台湾现代派先驱纪弦“槐树叶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以在故国捡到的一片槐树叶作为自我寄托,表现出了深切的怀乡之情。我最喜欢的于右任的《思乡曲》中也写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每每读来总忍不住欷歔慨叹。 白先勇的《台北人》由14篇故事组合而成,涉及到的人物从年迈挺拔的儒将仆公、上流社会的窦夫人、知识分子余嵚磊教授到退休的女仆顺恩嫂、帮佣工人王雄,这些各式各样的人物都拥有着同样的历史背景——他们皆出生于中国大陆,都是1949年到台湾这个小岛的,而且他们在大陆的“过去”并没有随着迁台而完全消逝,在台湾也不真的是“新”生活,那些无法遗忘的回忆,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台北的现实生活。小说中处处充满着今日台北与往昔南京的对比,如钱夫人认为“台湾的衣料光泽扎眼,尤其是丝绸”,而“大陆货”则“细致”、“柔熟”。在她眼里,今是总不如昔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忧伤而无奈的怀念之情。从南京到台北,一切都已时过境迁。潜流于14篇中的撼人心魄之失落感,源于作者对国家兴衰、社会遽变之感慨,对面临危机的传统中国文化之乡愁。 作家陈映真称台湾文学为“在台湾的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支脉”,“是以中国为民族归属之取向的政治、经济、文化运动的一环”。其实,从遥远的年代开始,台湾由于地缘的关系,在文学和社会形态上,承续的便主要是来自中原汉民族的传统。后来,由于政治原因,一大批大陆人士来到台湾,对于整个台湾的文化思想均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他们当中的文人作家也成为整个文坛的中流砥柱。对于旧生活的怀念,对于亲人故乡的思念都将整个文学带向了怀旧思乡路线。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简述

1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回顾 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经历了两大高潮。 第一个高潮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主要目标是从法律上为女性争取财产权、选举权及受教育权。1848年,美国废奴运动积极分子伊丽莎白?凯蒂?斯坦顿和卢克丽霞?莫特倡议、主持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妇女权利大会,并起草了女性主义第一个历史文件《观点宣言》。这是美国女性运动的第一次爆发,它其实是个体主义思想和女性在社会中从属地位之间深刻矛盾的反映。1895年斯坦顿编著的《妇女圣经》一书出版,掀开了女性对《圣经》中男性权威质疑与诘问的序幕。到20世纪初,第一次浪潮进入尾声时,妇女在选举权、教育权和就业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20世纪70年代,女性运动的第二个高潮出现,运动的主要目标转向更深的层面。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女性主义从生物学、经验感受、话语、无意识和社会经济条件这五个方面对男子中心主义进行清算。如以自由主义女性为主体的女性主义理论关注从性别平等、性别中立转向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独特性;激进女性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分析父权制。70年代中后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重视对女性经典作家文本的解读,其中“女性视角”的提出构成了女性主义批评解读文本的基点。所谓“女性视角”,即用女性意识、女性经验关照作品,包括一套与男性迥异的阅读和写作标准。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伍尔夫, 美国的贝蒂?弗里、凯特?米利特、肖沃尔特,法国的西蒙娜?德?波伏娃等。其中,肖沃尔特在《她们自己的文学》中试图为英美文学中的女性主义传统勾勒出一条线索,也即:(1)女权阶段(1840-1880);(2)女权主义阶段(1880-1920);(3)女性阶段(1920-)。较强调女性的性别特征。波伏娃《第二性》(1949)被誉为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经典。“女人并非生来就是,而是后天变成的。”这表明女性主义者开始不从生理上,而是从社会、文化上来考察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并认为法国和西方社会都是由男性控制的家族式的社会,女性在社会中是第二性的,是“他者”;还首次比较系统地清算了男性作家文学作品所虚构的“女性神话”,批评了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从思想和观念上给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多方面的启迪。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是克里斯蒂娃。通过采用拉康的精神分析,她的符号学话语打破了传统语言定势的一统天下,目的是要颠覆作为男性社会意识形态基础的二分法,并超越这种充满菲勒斯中心的二分法;她提出的有关互文性的概念也给文本分析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由于第二次浪潮过于浩大,女性主义并未形成一个概念统一的学派,此后经过40多年的发展,西方女性主义经受了不断创新、挑战、质疑与突破,从把女性视为被动的受害者到具有主动的能动者,从男女二元对立到多元的性别观,从身份政治到分裂矛盾的身份,从白人中心到后殖民女性主义,从后现代女性主义到生态女性主义,这就是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和大致走过的道路。 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中西结合” 社会性别为女性主义者批评“男性逻克斯中心主义”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点,女性主义一切理论都从这里开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女性主义运动的产物,它以女性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性别和社会性别为基本出发点,以“从边缘走向中心”为行动纲领,致力于挖掘女性在历史、文学、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探讨性别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从文学角度对性别歧视进行批判,从而达到发掘女性的语言、寻找女性文学史、重建文学新理论的目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不同的方法、角度、理论来研究的主题,主要有社会性别、性行为、种族、阶级、经典文学书目、再现角度、阅读、主观性、女性特征和男性特征、欲望、身体、作家身份、母性、家庭等,其中以美、法、英研究最为突出。 这些国家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都对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具有借鉴作用。一般认为,中国最先引进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是1981年,朱虹在《世界文学》第四期发表的《<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介绍了美国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女性文学。还有在1983年选编了《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为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我国学术界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译介和研究日趋活跃,经过三、四代批评家的努力,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阐述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产生、发展的理论依据。有的批评家从马克思关于文学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关系的论述中阐述了女性诗学发展的必要性;有的从生理、心理的相互契合、沟通方面论述了解构男性中心主义的可能性;有的在不否定男女平等前提下,张扬女性的特殊性,以此建构一种自给自足的女性诗学;第二,在各种层面界定了女性主义文学的内涵。批评界从主题、题材、体裁、结构、象征、比喻及叙事角度等方面寻找着女性特有的文学表达方式,探索女性主义文学的特殊性;第三,建立了一个以批评男性中心为支撑的理论框架。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男性中心主义进行了猛烈轰击,揭示其压抑女性的真面目,呈现广大女性的现实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简述 石晓静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山西阳泉045001) 摘要: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及其批评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下“中西结合”,结合西方女性主义文 学批评及中国女性的性别境遇而得到产生和发展,是一种非女权运动而产生的“文化批评”, 不断建立并形成自己的女性主义批评体系,但由于上路时间短,仍有许多工作尚待完成。 关键词:女性主义;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7)07-0113-02 科学之友FriendofScienceAmateurs2007年07月B 113 --

古代文学作品论文

古代文学作品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包含了多个方面的人文精神,主要以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形式流传,生动地再现了传统文化和精神世界,赋予了当代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的内涵。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文学作品论文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论古代文学及当代人文素质教育的联系 摘要:文学创作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文学更是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经历多少朝代都依然会对当代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古代文学蕴含的人文精神入手,简要研究其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联系,以及如何实现古代文学与当代人文素质教育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古代文学;人文素质;当代教育 在当代人文素质教育中,古代文学教学担负着重要责任,其不仅可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拓宽知识面,更能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唤醒国人对中华民族由内而外的自豪感,坚守理想信念,完善人格。中国古代文学是传承历史、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长期以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本质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受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古代文学教育成为培养当代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渠道之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联系现代教学理念的纽带。 一、古代文学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如果说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哲学是以理论、概念、范畴体系来理解和形容这个世界,客观地解释和看待事物的发展秩序,那么文学则是以情感的方式,用人类的主观情绪观察到的形象去表达、描述世界的客观发展规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生产力”,一本科学著作可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各项事物,以及人类活动规律,而文学著作则能牵动人们内心的情感,从理性及感性的角度帮助其全面地认知世界。中国古代文学包含了多个方面的人文精神,主要以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形式流传,生动地再现了传统文化和精神世界,赋予了当代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的内涵。 (一)关注现实世界的理性精神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西方古代文学多用虔诚、崇拜的心态表达对天堂、神明的向往和敬意,但中国古代文学更多地将目光放在人间而非天堂。虽然佛教、道教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综合而言,其对文学表达方式上的影响是有限的。古代士大夫们将目光聚焦在现世,而不是地狱、天上等虚幻的事物,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高度统一的入世思想。中国古代,不同朝代具有不同精神的代表人物,以唐诗而言,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佛王维就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文价值观念,李白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诗句表现了其洒脱自信甚至是自负的张扬个性,也表达了怀才不遇、极度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本质情感,充分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突;杜甫则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

台湾文学及香港文学 一、台湾文学 (一)台湾文学概述 由于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今天所谓的“台湾文学”,在时间上是指台湾被割让给日 本殖民者以后,直至今日两岸尚未统一这一特定时段的称谓。关于台湾文学的分期,一般 认为:台湾新文学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此前为古代、近代文学时期,与大陆文学相 一致。台湾文学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现代文学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初至1945年台湾光复,因这一时期台湾被日本殖民者占领,所以又称日据时期文学。当代文学阶段,从1945年台湾光复至今。 (1)现代文学时期(又称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大体与大陆的现代文学相呼应,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期:指20世纪20年代。台湾新文化运动是在大陆“五四”新文化革命的直接影响下 开始的。这个时期新文学运动的骁将为张我军,他以《台湾民报》为阵地,发表《致台湾 青年的一封信》、《随感录》等,他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倡导白话文,向 旧文学、旧文人开火,言辞激烈。此外,赖和也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 发展期:指30年代初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个时期新文学的阵地逐步扩大,由报纸副刊 转向文艺副刊。主要作家有杨逵、扬华、朱点人等。 低潮期:至1937年至1945年。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得进步的文艺团体被迫解散, 文艺刊物停刊,新文学运动处于停滞状态。此时的重要作家有吴浊流(1900-1976),代表作为长篇小说《亚西亚的孤儿》。 (2)当代文学时期:指1945年以后的台湾文学,又称光复后文学。大体可以以10年为一阶段来划分: 50年代:“反共”和怀乡文学。1950年台湾成立中国文艺协会,推出机关刊物《文艺创作》,大肆鼓吹战斗文艺。与此同时,文坛出现了怀乡小说与回忆小说,如林海音的《城 南旧事》、张秀亚的《牧羊女》等。 50年代中、后期:现代诗歌在台湾兴起,涌现出三大诗社,最早由纪弦、郑愁予发起“现 代诗社”,随后,洛夫、痖弦组织的“创世纪”,谭子豪、余光中组织的“蓝星社”成立,这些诗人们的诗歌都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现代向倾向明显。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它努力发觉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及时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收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女性主义批评冲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方法,注意吸收被新批评所摈弃的作家生平资料,并重视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也对她们洞察妇女自身的地位及女性文学与阶级、种族冲突的密切关系提供了帮助;解构主义则为她们消解文学创作和作品中的男女二元对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二是女性主义批评继承了一些先驱者的理论创造。其一是弗吉尼娅·沃尔夫,她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1)她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妇女自己的文学传统。(2)她明确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3)她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经济地位、社会阅历、文化教育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其二是西蒙·德·波伏娃,他在《第二性》中指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这种”女性是形成的“观点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对后来全世界的女性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