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钱志亮讲座讲稿[1]

解读办学特色

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过去是很难的。我国的基础教育,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学校教育由政府大包大揽,管理体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人事调配、财务运作等等,一切按照政府的一统计划,对上负责,照章行事,按部就班,不折不扣,完成一定质量、数量规格的人才培养任务。

伴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依法给予了中小学越来越多的多办学自主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

一、什么是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在发展中根据学校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发展水平、教育资源配置的状况等,遵循教育规律,发挥本校优势和传统,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实行整体优化,逐步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具有明显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风格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稳定的个性风貌、优良的办学特征,而不是一朝一夕“自贴”或“被贴”的标签,它表现为一所学校与众不同的校风、学风、师资水平、学科专业、制度规范、教学与研究方式,培养出与众不同的学生。

办学特色是学校整个教育思想的折射,是教育理念物化的象征。办学特色表现为:

1. 特殊性或个性

学校特色是学校特殊性或个性在办学过程中的体现,特殊性是其核心因素,是独有的、非一般的、特殊的、具有个性的,是一事物不同于它事物的关键所在,离开它,就无特色而言。

2. 系统环境

学校特色不是一枝独秀,它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环境和基础,点面结合,整体优化,才有特色。

3. 时空维度

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学校为什么要有特色?

1.创建学校特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小学办出自己的特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过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同指导应考过程等同起来,把不同层次、不同环境的学校都逼到单纯追求升学率和考分的独木桥上,造成办学一般化、简单化和“千校一面”、“万人一貌”的格局,湮没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扼杀了学校的个性特色,阻碍了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面对21世纪的挑战和世界人才的竞争,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改变“万人一貌”的状况,培养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人才;只有办出学校特色,才能改变长期以来“千校一面”的单一学校模式和畸形发展。由此可见,办出学校特色与实施素质教育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办学特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2.办学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教育的办学体制、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办学体制的多元化、投资渠道的多样化、学校办学自主权

的扩大,形成教育竞争的新格局。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学校欲求规避生存危机、谋求发展,就得办出特色。事实证明社会资金总是投向那些教育教学质量高、办学有特色的学校,而那些办学无特色的学校则很难吸纳到社会资金和生源,往往陷入教育经费短缺与办学水平低的恶性循环之中。

3.创建特色学校是办学规律的体现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是一所学校,管理的对象都是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因素,但管理的模式、风格、规章、措施等却不一样,也不可能一样,更不应该一样。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它潜在的优势,经过反复认识筛选,就会找到形成特色的突破口。

特色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优化的过程。学校某一方面有特色,会带动其他的工作,互相之间展开竞争,内部运行机制得到自动调节,竞争的活动推动整个学校向前发展。这也是一种规律,即办学的规律。

4.特色办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形势下,社会各个行业、各种职业对用人的需求与计划经济时期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对应,人们的价值观念、人才观念、知识观念、择业观念等等,日臻多元化、实用化、世俗化、个人化。这种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变,必然波及教育领域,学校不能不引起注意和思考。有孩子入学的许多父母也到处打听哪些学校有什么办学特色,千方百计地把孩子送到“特色”班去。“特色”似乎与优质教育联系起来。尽管人们对“特色”的理解不同,但是要求学校办学有个性、有特色却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人的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学校要满足社会的需求,确立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从而推动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5.特色办学是发挥校长办学主观能动性的重要途径

学校有一批学有专长、经验丰富、敬业爱校、热心教育改革的校长,他们在获得政府、社会的支持帮助,获得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和办学法规依据的条件下,勇于实践,加强研究,不断总结,能把学校办出特色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特色学校有什么特点?

1.独特性

特性是指一所学校所独有的特色,它是学校特色的核心因素和重要标志。没有独特性就谈不上学校特色。

所有学校都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共性;但涉及到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及其管理,不可能千篇一律,而是各具特色,这就是独特性。独特性在学校办学的过程中,表现为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有突出超群的地方,别人没有做到而自己率先做到了,或者别人虽然做了,而自己比别人做得更好,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如◆宝安中学的“生存教育”校本课程很有特色。

2.优质性

优质性是独特性的基础,是独特性形成和发展的环境和土壤,它决定着学校特色的档次,离开了优质性,独特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缺乏生命力;独特性是优质性的外显,它是优质性这块肥沃土地上结出的硕果,进而又不断激活优质性使优质保持活力,点面结合,整体优化,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换言之,学校特色不仅是有个性的学校,而且也是成功的学校;不仅要形成风格,而且要产出成果。如果不能更多、更好地培育出人才,学校的风格再鲜明、再独特,也是毫无价值的。“独特的整体风格”与“出众的办学成果”是特色学校最本质的内核。

◆上海建平中学“合格+特长”,“五星级管理”

3.稳定性

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积累的过程,是办学理念经过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不懈奋斗、追求,与时俱进,不断积累、充实、提炼、延续,不断升华的过程,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并变成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集体意识。学校特色不是昙花一现,特色一旦形成,就应该相应地稳定下来,既有长远规划,又有短期安排,一年年、一届届传下去,形成比较稳定的办学模式。如江苏省海安中学连续八年的600分率全省第一

4.发展性

办学特色的稳定性又是相对的,学校特色是一个与内外环境相适应、与特定时空相联系的动态概念,是一个动静结合的统一体。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既重视学校办学历史经验的总结,更着眼于学校的发展前景和规划,只动不静,形成不了特色;只静不动,发展不了特色,特色也会因缺乏活力而退色消失。如深圳市西乡中学“大榕树文化场”先进的学校文化建设,就说明了这一点。

四、办学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1.办学特色不能进误区

办学特色不是特长教育。培养一些特长生。也不是多开出了几门其他学校未有的“特色课”,或加重了某些课程的份量(诸如英语、计算机等),办学就算有了特色。

办学特色不是一哄而上。须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不可"一刀切",盲目追求;否则,就违背了"办出特色"的根本目的。尤其是处于特色建设起步阶段的学校,在提出整体改革思路后,要选准突破口,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期推进,最终达到整体改革的目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等于各项改革同一时间内一哄而上、万箭齐发。

办学特色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从内容上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校长的教育思想、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科建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课堂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等方方面面。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办学特色不是盲目模仿。学校特色实际上是学校长期文化积淀的一种外在表现,这就决定了学校特色的建设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既不能东施效颦,也不能好高骛远。但有些学校盲目追求“高、精、尖”,确定不切实际的特色教育项目。这实际上是一种违反教育规律的强求的教育特色,其后果是创建学校特色反而误了学生的发展。

办学特色不是表面文章。特色学校的建设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劳动,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来不得半点的浮躁和虚假,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有些学校,耐不住寂寞,坐不住冷板凳,不在内涵上多下功夫,而大做表面文章。特别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媒体作功利性宣传,大造声势,扩大影响,实际上是一种“学校特色的泡沫”。

2.办学特色必须遵循的原则

(1)特色学校必须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

学校办学应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特征。学校培养的学生,将来要进入社会;必须能够适应社会,同时担负改造社会的重任。因此,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基础知识技能,以及健康的体魄,这是作为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任何国家概莫能外。学校建立办学特色,应当是这些基本素质培养的补充、扩大和强化,以实现我们的基本培养目标;离开了这一基本点,弃置于不顾,学校建立的所谓特色,就会成为离根之木和和无源之水,假如一个学生外语很好,而中文却很差,那算什么特色呢?在国外,即使一些非常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也决不放弃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育。日本的私立学校“庆应义塾”,以“实学”为主而闻名于世,

重视经济学的教养(理财学)是该校的招牌;其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成为日本国中品德高尚的源泉,知识渊博的模范”。因此办学特色不能与学生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相背离,应使其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接轨,否则,办学必定会误入歧途。

(2)特色学校必须遵循个性化的原则

在教育思想上,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确立校长独特的办学理念、目标和思路;在培养对象上,需要根据当今市场经济对人才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考虑教学对象的情况,实行多种模式办学,突出各自的特点;在学制上,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学习年限,完成初中后即可考虑分流,让学生根据各自的意愿和特长选择未来的学习或职业走向;在管理体制上,以提高教育效益为前提,采取多样化的样式,诸如董事会制、管理委员会制等等,以保证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教学方案、课程设置上,需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人才在观念、品德、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建立独特的课程体系;在教学的方法、手段上,根据学生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分层提出教育目标,实施“成功教育”,坚信"学习上没有失败者,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在评价体系上,摈弃“算帐式”的总结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不仅仅以分数来判定高低,而是看他是否通过学习获得了发展,其特有的潜能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充足的开发;等等。总之,要将办学的各个环节,从内容到方法,从教育思想到管理,从招生到师资队伍,从课程教材到教学手段,作出全面的设计,把学校办得生动活泼、各具特点。

(3)特色学校必须遵循法制化的原则

特色办学必须走法制化的轨道,法律地位、办学体制、管理制度、教学内容,以及内部、外部的各种关系上都有了明确的细则规定,方能摆脱种种困惑,放开手脚,潜心于教育的改革发展。

(4)特色学校必须遵循开放化的原则

改革开放后,教育加强了对外交流和合作,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沟通和应用,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多媒体手段的普及,使得封闭的教育系统面临走向世界的挑战。可以利用中外合作办学的机会和条件,汲纳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论、理念、管理制度、运作方法;与在我国境内独立办学的国际学校加强交流与沟通,求得彼此的互补和提高;利用适当的机会组织学校的校长和管理人员出国访问,扩展视野,打开思路,以利于我们自己的教育改革获得进步

3.办学特色的具体表现形式

从学校教育模式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分析,学校特色是由学校独特的办学思想、教育行为方式和教育环境氛围三大要素熔炼而成的。其中,教育思想是办学的灵魂;管理水平是办学的关键;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因而创建学校特色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

(1)体现于办学思想和教育目标上的特色:办学思想特色;教育目标特色

(2)体现于教育教学上的特色:教育内容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特色;教学方法特色;教研教改特色

(3)体现于管理上的特色:办学体制特色;管理制度特色;管理风格特色

办学特色具体表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办学水平、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校园环境、教育成果、教师队伍、学生素质、科研水平以及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等方面。

五、普通学校如何办出特色?

1.影响办学特色主要因素

(1)国家制度和政策

国家的社会制度、管理体制、教育方针和政策,是学校办学特色最大的影响因素。如果干涉过多,框框太多,手脚被束缚,步履维艰,难以实现办学的初衷。

(2)学校发展历史、环境和文化

学校所处的环境、发展的历史、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都是客观存在,对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无时无刻不发生着作用。

(3)校长

校长在创建办学特色中起主导作用。校长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贯彻程度,他们的办学思想和人格,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校长要有强烈的特色意识、渊博的文化知识、独特的教育思想、完善的个性及出色的管理才能,尤其是校长的办学理念,其对教师、学生的目标追求起着导向作用,在教风、学风、校风、科学道德、为人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熏陶的作用。

(4)教师

教师在创建办学特色中起关键作用。学校有名师,有大师,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会产生重大的长远的影响。一所学校如果有真正大师级的教师,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一定会有很大促进。

(5)学生

学生在创建办学特色中起基础作用。学生的影响更加长远和关键,一所大学如果能持续地培养出杰出的人物,那么这所大学一定是有特色的。

2.创建学校特色的基本模式

创建学校特色的模式有很多,如有学者认为学校创建特色的基本模式有六种:传统发扬式、弊端针对式、借机发挥式、空白填补式、困境奋起式和理想验证式。

有学者对广州地区的学校创建特色的基本模式进行了总结,认为有七种:动力教育模式、和谐教育模式、“以美育人”模式、协同教育模式、“三全”教育模式、“三自”教育模式和现代公民素质教育模式。

3. 形成办学特色的策略

(1)基于环境分析的创新意识

所谓环境分析是指要对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校内外服务对象的需要作出判断。办学特色的属性之一是对环境的适应。对学校而言,这一方面包括了解和顺应社会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如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教育发展中所提出的新政策、新主张与新理论、社会变动对教育所提出的挑战和机遇等。

适应环境的另一方面也包括分析校内外公众的合理需要,提供新服务。办学特色不能是脱离社会需求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如果把国家的政策和先进的教育观念比做“天”的话,那么公众的需要就是“地”。有了“地”,特色才能立足。顶“天”立“地”的特色,才能方向明,立足稳。

办学特色的核心就是创新,有了“新”才有“特”。创新意识是孕育办学特色的温床,没有它就没有深入抓好学校工作的激情,办学特色就无从谈起。不可先主观地划定框框,应该大胆放手地实验,在实验中应允许和鼓励打破陈规旧律,设立新思路,新概念,当然也应有对传统基础教育的合理继承与发展。不能前怕狼后怕虎,设置清规戒律,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使其窒息,办出特色是永远不可能的。那么,创新意识来自何处?普遍地说,学校领导者应培养起“三感一识”,即成就感、危机感、新意感和敢于冒风险的胆识。

(2)基于传统分析的学校文化建设

狭义的学校文化是校园环境文化,“草木生情、墙壁说话”;狭义的学校文化也指校园活动,如学术讲座、理论报告、社团活动、文艺表演、体育比赛、校风校

纪、文化传统等;广义的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传统、知识符号、建筑风格、校风校纪等的集合体。在学校中,师生关系、领导关系、读书风气、考试风气、交往时的语汇、语境、逻辑、价值态度、上课方式、应试方式等经过时间的积淀都有可能形成某种传统,甚至学校运动会上的啦啦队行动方式、低年级学生对高年级学生的态度、学生社团的组织方法和行为表现等,都可以是学校传统的一部分。

学校文化具有直接的和巨大的教育意义:促进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既可以作为教育教学的要素为师生所吸纳,又可以作为隐性课程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文化可以发挥价值引导、观念整合、情感激励、规范调节,抓住学校文化建设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到学校整体品位、社会声望、师生素质、精神风貌。

(3)基于先进办学理念的校长专业成长

一所学校办学特色取决于校长所追求和实践的学校精神、学校理念以及与之相关的一整套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等等。校长有了明确的办学理念,才可能根据校情进行特色设计,实施特色管理,还要处理好特色建设与学校其他方面工作的关系,以“特色”带动其它,其它促进“特色”更加优化。

办学理念的核心是“一训三风”:校训、学风、教风、校风。

(4)基于学科分析的突破口定位

办学的独特性是学校特色的基本属性,也是学校特色的决定因素。因此,要创造出富有个性特色的办学风貌的学校,就必须找准突破口,并根据学校的实际寻找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最优方式和最佳途径,形成独特的办学思想、办学内容、办学策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分析学校学科现状,依靠优势学科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一所学校的优势学科所在,往往也就是这所学校的特色所在,学校根据自己的独特优势发展某些重点学科,使之成为优势学科,并率先在自己的优势学科领域发挥辐射作用,这是学校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

如某学校艺术教育的师资情况相对别的学校要好一些,于是首先从艺术教育着手,加强相关学科的建设,先后开出电脑美术设计、书法、摄影、剪纸、陶艺、器乐、舞蹈等课程,通过“学一点摄影、学一种乐器、懂一点艺术欣赏、掌握一点美术、习得一些书法技能”等活动,使罗山中学的学生有别于其它学校的学生,从而形成并发展学校的办学特点。其他的如审美教育特色、创新教育特色、科技教育特色、礼仪教育特色、德育特色等。

(5)基于师资分析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学校育人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要形成办学特色,必须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素质优良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可以说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发现教师特长是创建办学特色的根本所在。

离开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无法落实,学科建设就难以开展。学校就应当围绕办学理念,根据学校的办学需要,设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案,通过各种培训途径,打造出一支具有时代精神的研究型教师队伍,并通过他们的教育努力,使学校的一些学科教学建设能够领先于其他同类学校

如为了凸现英语教学的特色,学校除了派送教师参加各种专业的英语培训外,更注重校本培训,即通过同伴互助的方式,迅速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以适应学校英语学科教学建设的需要。通过这种方式,一些新教师很快就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6)基于人才培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学校特色建设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出特长人才。创办特色学校,如果不落实到人才的培养上,“特色”将失去其真正的价值。学校要根据生源质量、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风格、学生的课余生活、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设计课程,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视野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同时,进行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与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建设不仅反映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而且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当然,要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从时间上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从内容上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校长的教育思想、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科建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课堂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等方方面面。

什么是办学理念

张方伟

学校第二个三年发展规划又开始进入议事日程,看到区教育局制定的规划框架,条条框框,其中有一条涉及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办学目标,以及我们经常听说的校风、校训、教风、学风,所有这些概念的内涵是什么?今天,从郭元祥教授的博客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仔细阅读,似乎多少明白一点了。

2001年春,我曾经考察过德国的一所具有八十年校龄的老学校。这所学校每隔三到五年就研制一本《学校发展白皮书》,明确或完善学校的办学纲领、学校发展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初步设计学校教育的活动体系。二十多本《学校发展白皮书》以及可持续的学校发展战略,积淀下来的是深厚的学校文化和丰富的学校哲学。2002年11月,我考察了日本广岛县和町学区的一所农村初中。该校只有19位教师(包括校长和员工在内)和63名学生,正是这所微型的农村初中,能够在每个学期开学前一周,将所有课程的教师教案,学校一学期的重大教育活动预案印刷成册,分发给每位学生家长和社区有关部门。这些学校的共性就是,特别注重学校发展规划和教育活动设计,表现出强烈的规划意识和设计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中小学不注重对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战略和办学思路的研究和反思,缺少对教育活动细节的设计。各类教育活动年复一年,重复着学校过去的“故事”。

其原因是什么?就是学校缺乏强烈的规划意识和教育设计能力,学校发展呈现出“按经验办学”和“靠行政指令办学”的局限性。归结为一点,就是缺乏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即清晰鲜明的办学理念。

一、办学理念及其内涵

“办学理念”一词日益成为中小学校长和教育局领导们经常使用的术语。究竟什么是办学理念?如何提炼办学理念?办学理念与学校的教育活动体系有何关系?这是每一所品牌学校的校长和教师需要审慎思考并追寻的基本问题。

概括地说,理念,idea,即理想和信念。办学理念,即学校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具体而言,理念,即概念、观点、观念或思想及其价值追求的集合体,理念就是一整套概念体系或概念体系。办学理念,即学校发展中的一系列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及其教育价值所追求的集合体,是学校自主建构起来的学校教育哲学。

办学理念不是学校的教育模式或教学模式。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许多中小学在进行教育改革与研究的时候,都试图提出一种教学模式或教育模式,并用这种教学模式或教育模式来表征学校的办学理念。如“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希望教育”、|“挫折教育”、“赏识教育”等,尽管这些教学模式或教育模式对改进教学工作和学校教育工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把某种教学模式或教育模式作为办学理念,显然是不恰当的,因为它难以承载“办学理念”的丰富内涵。办学理念不是由一个“概念”来承载的,而应是一组教育命题或教育观念构成的。

办学理念不是校训。校训一般涉及教风、学风、班风,校训往往是以词组的形式来表达的。词组不能表述命题或观点,故校训不能取代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不能完全等同于学校特色。学校特色是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得以彰显的,但学校特色不能代表办学理念。有的学校把创办“现代教育技术学校”、“体育特色学校”、“艺术特色学校”、“科技发明学校”等作为办学理念,也有局限性。因为这些

特色不是基础教育的全部内容。

办学理念的内核是学生观、教育观、学校观。从一个合理的、与时俱进的、清晰的办学理念中,我们能够解读出学校所具有并达到的学生观、教育观、学校观、价值观以及教师观的先进程度。从此意义上说,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应能够隐含地回答下列基本问题。

(一)学生是什么

学生观问题是办学理念的原点问题,因为任何学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无论其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对学生的理解不同,即所持有的学生观不同,学校教育活动的设计、学校生活的创设就有差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理论在学生观问题上,基本达成一个共识,即学生是主体。这一观念无疑是正确的,但它只回答了学生观一个方面的问题:学生在教育活动或过程中的地位问题,而没有进一步回答学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主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依然是一种“知识的容器”、“品德袋”。我觉得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应该清晰地回答学生作为一个人的独特性。

其实,早在古罗马时期,普罗塔克就明确指出,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一个生命的火种、精神的火种、心灵的火种!在当今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对学生的理解,一定要超越机器时代、进化论时代的学生观,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文化中的人”、“生活世界中的人”、“关系中的人”、“未完成的人”和“世界背景中的人”;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天性、兴趣和需要,如杜威所揭示的制作的兴趣、探究的兴趣、语言社交的兴趣和艺术的兴趣等;充分认识到不同学段学生的特征,如小学阶段要把握学生的童趣、童心和童真(即“三童”特征),初中阶段要把握初中生可塑性强的特征,高中阶段要把握高中生生理发育成熟、思维成熟、人生道路选择等特征。学生观还内在地包含着学生的发展观,办学理念应符合人的发展的内在规律。

有的学校提出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毫无疑问这是正确的,但它不是一个有效的办学理念,因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整个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指导思想,它不能清晰地明确学生观,没有揭示教育的独特性,也仅仅表达对学生地位的尊重,如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提法一样,没有体现出对学生特殊性的把握,而且从中难以解读出对教育的理解。对办学理念而言,最具有概括性的和最正确的,未必就是最合适的。

(二)教育是什么

教育观问题是办学理念的思想基础问题。没有教育观的办学理念是伪理念、假理念。人们经常说,要转变办学方向,转变教育思想,指的就是教育观的转变。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应清晰地回答教育观问题,只有正确的教育观,才会有正确的教学观、课程观、德育观、知识观、美育观、体育观、教育过程观、教育手段观、教育方法论以及教育质量观、教育评价观。而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本质观、教育价值观和学生发展观。

教育究竟是什么?这是有品位的学校必须明确并坚定实践的基本问题。从本质上说,学校的办学理念应充分体现出教育的本质规定性,即:教育是使人文化和人化,确立人的独立地位和主体地位的活动;不断觉醒人的自我意识,反思自我的存在以及他所生存的社会,从而批判地建构自我、建构他理想的生活图式的活动;使人能动地处理他所生存的生活世界的活动;直接参加学生对个体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建构,融入学生的成长和生活过程中的活动;把学生引向可能生活,并对学生的生活具有魅力和生命感的活动。

学校通过教育究竟要获得什么?这是办学理念需要明确的教育价值观问题。针对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而言,办学理念中的教育价值观要超越单一的“知识功利主义”倾向,实现教育的丰富价值。从办学理念中能够透视出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即切实促进学生素质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学生提供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发展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占有人类共享的普

遍价值观,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具备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切实奠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和共同工作、学会生存”四大价值支柱。

有的中小学提出的办学理念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觉得这种提法没有清晰地回答回答办学者对教育本质观和教育价值观的理解,因而作为办学理念难以成立。有的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或“为每个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基”。应该说这种办学理念蕴含着比较合理的教育价值观。但这类办学理念,一方面提法一般,缺乏新意;另一方面,还需要内在地蕴含着一定的学校观。

(三)学校是什么

我曾经在一个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上给校长出过一道思考题,要求校长们用一句话或一段话(50个字以内)来回答“学校是什么”这个问题。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校长们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描述学校的中心词语主要有:场所、地方、空间、阵地、文化机构、文化组织、事业部门、发展平台、火种、成长摇篮、第二个家、乐园、学园等。应该说,这些术语揭示了学校性质和功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学校是一种文化组织、教育机构、社会机构,也是一种具有独特价值的场所。办学理念反映的是学校的教育理念,因而,办学理念不能回避对学校的理解。

我们如何理解学校,就会如何决定学校行为、学校思维乃至整个学校生活方式。作为办学理念,我觉得应渗透如下对学校的基本理解。第一,学校不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一种社会组织,是将制度化组织与日常生活组织统整的组织。学校组织具有强烈的生活意义,学校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管理者的学校行为不仅仅是教育行为,也是一种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其中展现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第二,学校是一种充满着精神感召力的学习型的与发展型的文化组织。精神感召力是文化组织的基本标志。第三,学校是具有文化品位的场所。有品位的学校应具有合作与交往的文化、研究与创

新的文化、人本文化。第四,学校是物质环境与心理、精神和谐统一的优质生活空间。环境的人文情调和人文关怀的彰显;环境和资源进入学校中人的生活,学校应具有“家”的亲和力。

有的学校办学理念是“把学校办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示范性小学(或初中或高中)”。很显然,这仅仅是学校发展的具体的形象目标(而且还多少带有点功利的色彩),而不是办学理念。有的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把学校办成学生的家园、学园、乐园”(即所谓的“三园”学校),这种理念凸显了学校的功能和价值,但又缺乏了核心的教育本质观。

当然,合理的办学理念还应凝聚着学校的教师观、学生发展观、教育质量观等丰富的内容,因为合理的办学理念不是一个口号,不是一个概念,不是一个教育政策,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沉淀了学校的历史传统,反映了学校的社区背景,以及学校校长和广大教师共同远景的一整套教育思想体系的结晶。

二、办学理念的出炉

中小学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纲领、思想体系和学校哲学。办学理念承载着学校的教育观念文化,是教师应具有的教育思想的观念基础。没有清晰的办学理念,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和优质的学校。究竟怎样提炼学校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提出一个什么样的办学理念?

(一)怎样提炼办学理念

2005年4月,应北大附中的邀请,我出席了“基础教育改革南方论坛”,并作了《学校的品位》的学术报告。会后,许多校长向我介绍了各自学校的发展状况,其中不少校长希望我为他们的学校提出一个办学理念,这的确使我为难不少。不是因为我脑海里没有办学理念,而是因为我觉得合理的办学理念不是凭灵感爆发,甚至靠拍脑袋而能提出的。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的提炼必须做好下列工作。

第一,总结、反思与研究学校的历史与现状。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精神之所在、观念文化之根基。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在学校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应在总结学校发展的历史,筛选学校发展的经验,反思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客观地分析学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办学理念。只有对学校历史与现状作充分的分析,才能增强办学理念对学校自身的适应性。

第二,对学校作SWOT分析,即分析与其他学校相比较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办学理念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学生发展对学校教育的时代要求,不能脱离学校所处的社区背景,不能脱离学校自身已有的观念基础、师资队伍、教育资源的基础。尽管办学理念具有一定的理想性,但也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办学理念所确立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价值追求应是学校经过一定的努力可实践的、可实现的。

第三,研讨与论证。校长在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中往往起着关键作用。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往往反映了校长的教育理论水平、教育事业追求、办学思想、教育良知甚至教育信念。尽管许多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由校长首先提出来的,但校长个人的教育理解不应直接确定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长提出的办学理念必须在校内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开展教育思想的讨论与争鸣,达成共识,并组织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育专家、社区代表和学生家长等人员参与的论证会。

(二)办学理念的表述

办学理念的内涵是丰富的。理念的具体表述是多样的,但表述方式是相似的。办学理念的提炼与表述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整合的思维方式。由于办学理念涉及教育本质观、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学校观、教育质量观、学生发展观和学校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内容,因而,办学理念的表述应尽可能地统整其内核的基本要素,使办学理念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可解读性。

单一的办学理念往往是从某一个角度来表述的,缺乏整合的思路,如某实验中学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