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构造

沉积构造
沉积构造

红色字体:沉积岩石学

黑色字体:岩相古地理

蓝色字体:普通地质学

棕色字体:构造地质学

绿色字体:古生物

洋红字体:矿物学

相符号岩相沉积构造解释

Gms 块状,基质支撑的砾无碎屑流沉积

Gm 块状或大致成层状的砾水平层理,叠瓦状构

造纵沙坝,滞留沉积,筛积

Gt 层状砾槽状交错层理小型河道充填

Gp 层状砾板状交错层理舌形沙坝或有老沙坝

上生长的三角形沙坝

St 中砾至极粗砂,可含卵

石孤立的或成群的槽状

交错层理

沙丘(低流态)

Sp 中砾至极粗砂,可含卵

石孤立的或成群的板状

交错层理

舌形沙坝,横沙坝,

沙波(低流态)

Sr 极细砂至粗砂各种波痕波痕(低流态)

Sh 极细砂至极粗砂,可含

砾石水平纹理,剥离线理面状底流(高或低流

态)

Sl 细砂低角度(<10°)交错

层理

流槽充填,决口扇Se 具内碎屑的冲积槽粗交错层理流槽充填

Ss 细至粗砂,可含卵石宽而浅的冲蚀槽,包

括η型交错层理

流槽充填

See, She , Spe 砂同Ss,Sh,Sp 风积

Fe 砂,粉砂,泥细纹理,很小的波痕越岸沉积或退洪沉积

Fsc 粉砂,泥纹理状至块状河漫滩沼泽沉积

Fcf 泥块状,含淡水软体动

河漫滩沼泽沉积Fm 泥,粉砂块状,泥裂越岸沉积或披覆沉积

Fl 粉砂,泥枝根根土

C 煤,碳质泥植物,泥质膜沼泽沉积

P 碳酸盐成土化特征土壤

3 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

成因标志是指具有成因意义、能反映其形成条件的各种特征。一般都是沉积岩的原始特征,其中包括沉积岩的颜色,类型,结构和构造,新生矿物和岩石,沉积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生物化石和古生态,接触关系,沉积序列以及沉积岩体的形态分布等。

沉积岩的原始特征: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方面标志。

物理标志:指沉积物在其搬运、沉积过程中或者沉积后不久,由于沉积介质的运动或重力等作用而形成并保存于沉积物中的成因标志,包括沉积物的结构、粒度分布、沉积构造等方面的特征;

化学标志:指沉积物在其搬运、沉积过程中由于化学作用而形成的特征,包括同生和准同生期形成的矿物和岩石、化学成因的沉积构造、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生物标志:指由生物活动或生长等作用形成的各种特征,包括生物类型和生物形成的沉积构造等。

3.1 沉积构造标志

概念:

沉积岩的构造是指沉积物沉积时,或沉积之后,由于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在沉积岩层内部或表面形成的各种形迹特征。

沉积岩的构造总称为沉积构造。

分类:

⑴原生沉积构造:沉积物沉积时或者沉积后不久,即在其固结以前所形成的构造,反映沉积时期介质性质和能量等信息。

(原生构造:岩石或岩层在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原始位态或面貌,如沉积岩的层理和火山岩的流动构造等。)⑵次生沉积构造:在沉积物压实或成岩过程中形成的沉积构造,反映成岩环境。

(变形构造:原生构造在地质应力作用下发生位态或面貌的改变形成的构造,如褶皱、断层等。(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沉积岩的构造分类

按形态:层理构造层面构造结核

按沉积岩形成阶段:沉积构造成岩构造后生构造

按成因可分为物理成因的沉积构造、化学成因的沉积构造、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三种类型。

物理成因构造化学成因构造生物成因构造

流动构造层面

构造

顶面

构造

波痕细流痕

剥离线理

结晶构造晶体印

痕鸟眼

构造

示顶底

构造

生物遗迹构

足痕爬痕

停息痕

潜穴

钻孔底面

构造

冲刷痕压刻痕

压溶构造缝合线

叠锥

生物扰动构造

层理

构造

简单

层理

水平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

爬升波痕层理递变层理均匀层

增生与交

代结构

结核

葡萄状

构造

生物生长构

植物根痕

复合

层理

脉状,波状及透镜状层理,砂泥

互层水平层理,韵律层理

再作用面构造

准同生变形构造重荷模构造球枕构造包卷构造滑塌构造砂岩脉喷出构造碟状构造

暴露成

因构造

干裂雨痕冰雹痕泡沫痕流痕

3.1.2 物理成因的沉积构造

沉积物在搬运、沉积过程中及沉积后不久,在流体流动、重力等物理因素作用下而产生的沉积构造。

包括流动构造、准同生变形构造和暴露构造。

底床形态:河道底床上松散的沉积物在流水的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形态,也叫床沙形体。

床沙形体保存在层面上的痕迹就成为波痕,床沙形体迁移过程在层内留下的痕迹就是层理。

床沙形体的形态和规模取决于水动力条件。Simons和Richardson根据水槽实验建立起来了流动条件与床沙形体的关系。

冲积河道中的砂体可以划分为下部流动体制和上部流动体制两个强度范围。下部流动体制指底床形态主要受底部水流控制,上部流动体制指底床形态主要受水体自由表面控制。

当流动强度很小时,沙粒不能移动,悬浮物质沉积形成物运动的平坦的床沙。

流速20cm/s时,床沙移动,由于水具有脉动性,并存在流动阻力,于是在瞬时流速大的地方发生冲刷,在瞬时流速小的地方发生沉积,从而,使河床失去了平整性,形成迎流面向上游缓倾斜,背流面向下游陡倾斜的不对称床沙形体——沙波。沙波一般高0.5——3cm,波长<30cm,称为沙纹。

当流速达50cm/s时,沙波的波高、波长逐渐增大,波高由3cm增至10——20cm,波长数米,先后出现沙浪、沙丘两种床砂形体。

当流动强度再增大时,波长就会急剧增大,流水以较大的剪切力削蚀沙丘的高度,形成低角度的沙丘(倾角

大约10o),属于过渡流态,沉积物的搬运趋向连续,表面波趋向平缓,与床沙形体的起伏无关,Fr接近1。

当流动强度进一步增大,低角度的砂丘逐渐消失,形成平坦的床沙。沙粒在平坦的床沙上作连续的滚动和跳跃。

当流动强度继续增大,床沙形体向上游移动,形成逆行沙丘。

当水流强度再增大时,在有相当大的坡度和沉积物搬运量时,则构成大的沉积物丘,形成流槽和凹坑。

床沙形体脊的几何形态与交错层理的类型有密切关系:

按照床沙形体脊的形态可分为:直线状、弯曲状、链状、舌状和新月状。

直线状和微弯曲状——板状交错层理

弯曲状、链状、舌状和新月状——槽状交错层理

1. 层面构造:在沉积岩层面上的各种特征,层面构造有的保存在岩层顶面上,如波痕、剥离线理、干裂和雨痕等;有的在岩层底面上,特别是下伏层为泥岩的砂岩底面上成铸模保存下来,如槽模、沟模和锥模等。一,流动构造:介质流动而产生

(1)波痕:由水流、波浪或风的作用,在沉积物表面形成的波状起伏的痕迹。

波痕在剖面上为起伏相间的峰和谷,在平面上则是由一系列互相平行或分叉的波峰或波谷组成。

波长(L):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水平距离。

波高(H):波峰与波谷之间的高差

波痕指数(RI)=L/H,表示波痕相对高度及起伏情况。

不对称指数(RSI)=L1/L2,表示波痕的不对称程度。

波痕的类型:因流动介质的不同,运动方式和强度的差异,可以形成各种类型和规模的波痕。

主要类型为:流水波痕、浪成波痕、风成波痕、干涉波痕、改造波痕、孤立波痕等。

①流水波痕:由单向水流作用于非粘性沉积物表面形成。特征是纵剖面上显示不对称性,具有平缓的迎流坡和相对陡峻的背流坡。据其不对称的形态可恢复水流运动的方向,陡坡指示倾向指示水流方向,波谷比波峰粗,见于河流和存在有底流的海湖近岸地带。

流水波痕脊线的形态随水流的速度、水深的变化而改变。水深减少和流速加快,其脊线由简单平直到复杂弯曲及不连续形状。

根据流水波痕其形态和大小,分为4类:小型流水波痕、大型流水波痕、巨型流水波痕、逆行沙丘。

小型流水波痕:规模较小,波长4~60cm,一般不大于30cm,波高0.3-6cm,波痕指数大于5,多为8-15。按其波脊形态可分直线形、波曲形、链形、舌形、新月形和菱形。波脊形态主要与流速、水深有关。

大型流水波痕:波长大于60cm,可达30m,波高6-1.5m,波痕指数大于15,主要产生于大于0.6mm的中、粗砂质床沙中。

巨型流水波痕:波长大于30m,波高数米,波痕指数大于30,波脊以直线为主,分布于较深的浅海和大型河流中。

逆行沙丘(Gilber,1914):是在浅水急流条件下(Fr>1),由表面流在沉积物表面产生的一种与水面波同相位的波痕底形,与一般波痕形成作用相反,通常其背流面一侧遭受侵蚀,在向流一面进行堆积作用,实际上它是向上游方向移动,多见于海滩、潮坪、河流环境中。

②浪成波痕:由波浪作用于床沙表面而产生的波痕。据其对称程度可分为对称波浪波痕和不对称波浪波痕。对称浪成波痕:由水体振荡运动形成的,流体质点在表面呈圆形轨道,向下变为来回运动,其反复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人”字形内部构造和对称形态。脊尖谷圆可作为鉴别岩层顶、底的标志。

不对称浪成波痕:水体运动时往复速度不同所造成。在滨岸地区,由于水体运动受海底摩擦作用的影响,波浪向陆的速度大于向海的速度,故波痕形成方式和单向水流波痕的形成方式相似,内部只有一个方向的前积层。

不对称浪成波痕与水流波痕区别:

a浪成波痕的波脊往往出现分叉与会和的特点,水流波痕的波脊则多中断并被别的脊代替;

b波长小于4.5cm的不对称波痕一般是浪成,浪成波痕的RI<15,而水流波痕RI>15;浪成波痕的RSI<3.8,水流波痕RSI>3.8;

c浪成波痕的前积层往往表现为成束的分支状,并且通过波谷延伸到相邻波痕的翼部上。

上述三种波痕是自然界存在的最基本类型,它们是单一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的。实际上由于地质作用的复杂多变,往往存在两种地质营力同时或先后作用于同一沙体表面,前者形成干涉波痕,后者出现改造波痕,一般出现在浅水区。干涉波痕和改造波痕常出现于前滨或潮间带,是很好的沉积环境和古水流标志。

④由于水位、浪基面的变化,而导致早先形成的波痕被修饰改造而形成修饰波痕;在早先形成的大波痕的基础上重叠小波痕,形成叠置波痕。

⑤孤立波痕,砂供应不充足时形成。其与正常波痕相似,但发育不全,波高较低。

(2)细流痕:由细小水流的刻蚀作用所形成的表面侵蚀痕迹。

形成:当水位下降使沉积物暴露于水面之上时,水便从沉积物中溢出形成薄水层,并侵蚀沉积物表面,形成细流痕。

(3)剥离线理:

砂岩层面上存在的水流线理称剥离线理,表现为彼此平行的线状浅沟和低脊或颗粒弱定向排列。

常分布于平行层理的层面上,是急流的良好标志,主要见于海滨、湖滨、三角洲平原和浊流环境。(4)冲刷痕:水流在泥质沉积物表面冲蚀出来的痕迹。在其上覆砂岩层的底面以突起的铸型保留下来,包括槽铸型(槽痕)和纵向脊(沟铸型)。大量发育于浊流环境中,是良好的古流向标志和示底构造。

底层面构造:由于较高速的流体在下伏沉积物顶面冲刷出一些下凹的坑槽后,又被上覆沉积物覆盖,而形成的一种发育在不同粒度岩层分界面上的凹凸状构造。

由于冲刷流体也是沉积覆盖层的流体,所以覆盖层往往比被冲刷层的粒度更粗。常常是砾质岩层覆盖在砂质岩层之上,砂质岩层覆盖在泥质岩层之上。

覆盖层底部还常含有从被冲刷层中冲刷下来的碎块——泥砾。

水流在泥质沉积物表面冲刷而形成的不连续的长形小凹坑为槽痕。

凹坑最深可达几厘米,长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其上游端陡而深,向下游变宽变浅,逐渐与沉积物表面齐平。

槽痕被砂充填,成为砂岩层底面上的槽铸型,即为槽模。

槽模的出现说明与当时的古沉积环境中有强烈的底流及其冲刷作用。槽模长轴平行于浊流方向,突起一端指向上游,故其形状是确定古流向的可靠标志。虽然槽模不是浊流沉积的独有产物,但是它们总是复理石相沉积的最特征沉积构造,是判断浊积岩相的重要标志。

沟模:水流所携带的物体沿松软的沉积物表面连续运动时所刻划出来的,直而长的小沟。沟模是砂质岩层底面上一些稍微突起的直线形的平行脊状构造。脊的起伏通常只有1--2mm,极少超过1cm,但可延长较远,且较平直。它是由下伏泥质岩层面上的细沟被砂质物充填而成。出现的相当多,因此是指示古水流方向的可靠标志之一。

(5)压刻痕:水流携带的物体在沉积物表面运动时所刻蚀出来的痕迹。主要见于河流环境。

2、层理构造:

是岩石性质沿垂向变化的一种层状构造,它可以通过矿物成分、粒度、结构、颜色的突变或渐变而显现出来一种面状构造。岩石因层理的存在而显示出岩石的非均质性。

基本术语:

纹层:在一定沉积条件下,同时沉积的、特征一致的毫米级沉积物,具有较均以的成分和结构,相同水动力条件形成。组成层理最基本的最小的单位,之间没有肉眼可见的层,也称为细层。纹层的形态可以是平直的、波状的、弯曲的。纹层可以是连续的、不连续的。纹层之间可以是平行的、不平行的。纹层与岩层层面可以是平行的、不平行的。纹层断层有直线形、切线形,凹形,S形。

层系:成分、结构、厚度和产状相似的纹层组合,形成于相同沉积条件下,是一段时间内水动力条件相对稳定的产物。

层系组: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岩性,成分,结构基本一致的相似层或性质不同但组成成因上有联系的层系叠覆组成,其间没有明显间断,也称层组。

层:组成沉积地层的基本单位。由成分基本一致的岩石组成,它是在较大的区域内,在基本稳定的自然条件下沉积而成的。

层面(bedding surface):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小的间断面,经常发育层面构造。代表了短暂的沉积间断或沉积作用的突然变化。

岩层(rock formation):上、下层面限制的岩性大致相同的岩体。

(2)层理的规模

依据层系的厚度:

大型层理: 层系厚度大于10cm;

中型层理:层系厚度3-10cm;

小型层理:层系厚度小于3cm。

依据单层厚度:

块状层(>1m)厚层(1.0-0.5m)中层(0.5-0.1m)薄层(0.1-0.01m)微细层或页状层(<0.01m)。

按照层内组分和结构性质,把层理分为非均质层理均质层理递变层理韵律层理

非均质层理按照几何形态分为:水平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压扁层理透镜状层理

简单层理

1.水平层理的特征是薄的纹层呈直线状平行排列并平行总的层面。

是低能或静水环境的标志之一。主要发育于粉砂岩、粘土岩和微晶灰岩中,常见于海、湖的深水带或介质循环授限制的海湾、泻湖、潮坪和沼泽等地区。

在比较弱的水动力条件下,由悬浮物质或溶解物质先后沉淀形成。

2.交错层理:由一系列与层理面斜交的内部纹层所组成的内部沉积单位,主要分布于碎屑岩和颗粒碳酸盐岩中,是在介质能量较强的情况下形成。

在确定交错层理类型时,最好有三度空间或至少有两个断面的露头。因为在不同的断面上,层系或纹层可以有不同的形态。

1)板状交错层理:单层间界面呈平面状且相互平行,各单位纹层倾向相同,大致反映了单向水流的方向,纹层与层系界面斜交。层系顶界为直脊水流波痕,底界有冲刷面;垂直水流方向为平行砂纹,倾向与水流方向一致;纹层内常成下粗上细变化,有的纹层在顺水流方向上向下收敛。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在河流沉积中最为典型。

2)楔状交错层理:单层间界面亦呈平面状,但其界面之间互不平行,使单层呈楔形。

层系界面为平面,且互相不平行,层系厚度变化明显呈楔形,层系与纹层界面斜交。常见于海湖浅海地带及三角洲地区。

3)槽状交错层理:单层间界面为曲面,上下界面之间相互平行或相交,纹层为平行于单层底面的对称曲面,有时由于交错层理彼此切割而呈不对称状。层系底界为槽型冲刷面,纹层顶部被切割。在横切面上,层系界面是槽状的,纹层也是槽状的;在纵切面上,层系底界面呈弧状,纹层向下倾方向收敛并与之斜交;顶视为重置的瓣状。大型槽状交错层理系底界冲刷面明显,底部常有泥砾,多见于河流环境中。

根据层理构造的成因可分为水流波痕交错层理、羽状交错层理、逆行沙丘交错层理、浪成波痕交错层理、冲洗交错层理、丘状交错层理、风成沙丘交错层理等。

4)羽状交错层理(鱼骨状交错层理):两个相邻交错单层中的前积纹层具有倾向相反的特征,倾向大致相差180°,相邻单层间界面明显,有时甚至出现一个泥质薄层。

它们是在周期性往返水流作用下形成的,是潮汐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之一。

5)逆行沙丘交错层理:由逆行沙丘迁移所产生,常呈透镜状或楔状的砂质单元产出,向上有和下游方向都

以相当低角度倾斜。纹层一般比较模糊,且倾角较小,一般小于10°。

6)浪成波痕交错层理:由浪成波痕迁移形成,在平行波浪方向的剖面上像槽状交错层理,在垂直波浪方向的剖面上,单层的上、下界面大多相互平行,而纹层则与界面大致平行。

7)冲洗交错层理(低角度交错层理):在宽阔而平坦的海滩或沿岸砂坝的向海斜坡面上,由于受到波浪的冲流和回流的冲洗作用而产生倾角平缓(一般2°~10°)的纹层,多向海倾斜,其形态属于大型板状或楔状交错层理。主要出现于前滨环境中。

8)丘状交错层理:在正常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范围内受风暴作用形成的,层理单位的下界面一般为侵蚀面,其斜面为低角度;纹层与下界面大致平行。由一些大型的宽缓波状层系组成,外形上象隆起的圆丘状,向四周缓倾斜。层系上部被侵蚀;纹层与层系底界近于平行,而中部呈发散-收敛状,纹层倾角小(一般<5°)

9)风成沙丘交错层理:由风成沙丘迁移产生的前积纹层所组成的交错层理,形态属于板状和槽状交错风层理。风的吹扬作用可以形成风砂流,风砂流的流动造成床沙形体迁移,从而形成风成交错层理。层系厚度较大(巨大),几十厘米~几米。前积纹层多高角度倾斜,25°~34°。

规模较大,单层厚度几十厘米至几米。前积纹层厚度可达2-5cm,常呈直线形,倾角高达30°-40°。主要出现在沙漠、半干旱区、海岸带、洪泛平原等环境中。

3平行层理:强水动力条件下由中粗砂、砾组成的,纹层互相平行的层理。

其特征是:纹层较厚,可达几厘米,纹层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面,只能通过细微的粒度变化可以看出,但层理面易剥开,在剥开面上有剥离线理构造。

平行层理一般出现在急流及能量高的环境中,如河道、湖岸、海滩、浊流等环境,常与大型交错层理共生。特点:

主要由平行而又几乎水平的纹层状砂和粉砂组成,外貌特征和水平层理相似,但沉积粗,发育在粒度较粗的细砂和中砂岩中,而且沿纹层面易于剥开,剥开面上可显示出剥离线理构造。形成环境

在急流、底床平坦时形成(不是静水)。如河流、海滩等。纹层平行、颗粒粗、伴生剥离线理,与大型交错层理共生。

4爬升波痕层理(上叠波纹交错层理):由水流波痕或波浪波痕的迁移而产生的,由向上生长的一系列叠覆的波痕层理组成,即砂波迁移的产物。

其形成条件是:悬浮沉积物丰富,使波痕不仅向前迁移,而且向上叠覆,形成一个相互叠覆的波痕序列。

主要形成于河流、三角洲、浊流环境。

悬浮载荷速率和底载荷速率的关系

悬浮载荷速率>底载荷速率,同相位或近于同相位的波状层理。

悬浮载荷速率=底载荷速率,爬升波纹交错层理。

悬浮载荷速率<底载荷速率,砂波向前迁移而不向上增长。

类型剖面保存程度悬移质/推移质波痕爬升角

5递变层理(粒序层理):以粒度递变为特征的沉积单位。递变层内除了粒度递变之外一般无任何层理。可分为正向递变层理(下粗上细)和反向递变层理。

正向递变层理又分两类:①粒序层的下部没有细粒物质,向上逐渐加积的物质比下部的细。这是由于水流速度与挟带能力降低的情况下沉积而成。

②粗尾递变层理是粒级层粗、中、细颗粒混杂,向上粗粒沉积物减少,细粒沉积物增加,这是水流携带粗至细各种粒级沉积物沉积而成。第二种类型的粒序层理最普遍,尤其常见于浊流环境中。

反向递变层理,即粒度下细上粗,大多发育于海滩、潮坪、湖滩中。

6均匀层理(块状层理):层内物质均匀,组分和结构上无差异,用肉眼及仪器均辨认不出纹理的沉积层,在砾岩、砂岩和泥质岩中均有分布。

均匀层理的成因包括:快速堆积无分选,如洪水、浊流、液化流;静水和深水成因,如深海泥岩;生物扰动使原有层理被破坏。①它是一种以沉积物质的快速堆积为特征,由沉积物垂向加积作用形成的产物。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甚至灰岩中都可出现块状层理;②常见于浊流和洪流沉积物及冰碛物中;③有时块状

复合层理

1)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

这三种层理经常共生,在泥、砂供应、水动力条件强弱交替的情况下形成。这种复合层理的形成,说明环境有砂,泥供应,而且水流活动期与水流停滞期交替出现。

脉状层理,又称压扁层理。其特征是在砂质沙纹谷内和部分脊上分布断续的泥质脉状体。它是在水流流动期与静止期交替出现,以及水流或潮汐作用较强、砂质沉积物的供应及保存比泥质物更有利的条件下形成的。俗称“砂包泥”。

透镜状层理,砂质交错层系呈孤立的透镜体分布于泥质沉积物中。是在潮汐水流或波浪作用较弱、砂的供应不足、而泥的沉积与保存均较有利的条件下形成的。俗称“泥包砂”。

波状层理,连续的泥质层与砂质交错层系交替出现,泥质层完全充填波谷,且呈薄层覆盖在波脊上。是在水动力条件强弱交替,分别有利于砂和泥沉积与保存的条件下形成。是介于上述两种层理之间的过渡类型。

上述三种层理主要发育于潮坪环境中,在湖滨、三角洲前缘、河流等环境中也可见到。主要形成于潮下带,潮间带及深水砂泥沉积环境中。主要发育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和泥岩,粉砂质泥岩互层的地层中。

2)砂泥互层层理

由层与层间平行或近于平行的从数毫米至数十厘米的等厚或不等厚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层的互层重复出现所组成,常见砂质层与泥质层的韵律互层。形成的动力条件比波状层理弱,主要见于潮汐、三角洲、湖泊等环境。

3)韵律层理:由于成分、结构或颜色等方面稍有差异,而形成的交替重复叠置的层理。韵律层理的成因很多,可以由潮汐环境中潮汐流的周期变化形成潮汐韵律层理;也可以由气候的季节性变化形成浅色层与深色层的成对互层,即季节性韵律层理;还可以由浊流沉积形成复理石韵律层理等。

韵律层理的形成是由于沉积物的沉积发生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

薄的韵律层多形成于潮坪区、河口湾、三角洲、停滞海湖盆地;季节韵律层理发育于气候及供水变化明显的湖泊,如冰川湖及蒸发性泻湖等环境中。

假层理:在一些岩石中常有一系列形状不大规则的同心圈状的色环,常被误认为层理,其实是假层理。常见于风化带中的砂岩、火山岩中,表现为颜色显同心圈状变化,有些色圈平行裂隙分布,各色层间物质组成是均匀的。

3. 再作用面构造:交错层理中某些层组内的一种冲蚀成因的局部性倾斜面。

主要出现在流水成因的交错层理内,表现为分割交错层系的倾斜面,在此面的上、下相邻的前积纹层倾向相同。常见于潮汐和河流环境中。

二,准同生变形构造:沉积物在沉积之后到固结成岩之前(塑性状态)受局部物理作用而发生不同程度变形的构造。沉积物此时尚未固结成岩,处于塑性或半塑性状态,故称之为软沉积变形。

沉积物沉积后,在固结成岩之前,还处于富含孔隙水状况下所发生的形变,均称变形构造。

沉积物形变的机理有几种:

(1)负荷作用:密度大的沉积物(如砂层)覆盖在密度小的沉积物(如被水饱和的泥和粉砂层)之上,形成密度差,在不均匀压力的作用下,引起物质垂向移动。

(2)孔隙压力效应:沉积物的液化和流化作用。

(3)重力滑塌和滑移作用:沉积在斜坡上的沉积物因重力作用而产生移动及滑塌。

(4)水体拢动作用:

主要类型有:

1)负载构造(重荷构造):指泥质岩之上的砂岩底面上的瘤状突起。瘤的形状、深浅不等,但同一层面上的瘤状突起大小、形状相似,一般发育在泥质物之上的砂层底面。

负载构造不限于某种环境,只要是砂层沉积在饱含水的塑性泥层上,在超负载或差异负载作用下即可形成,但常保存于浊流沉积中。

与负载构造相关的是火焰状构造,其特征是下伏的泥质物呈尖舌状挤入上覆的砂质层中。

与压模密切相关,也是由于重力负荷而引起。

主要表现为下伏的泥质层向上尖灭形成一排尖舌,如同火焰。

火焰状构造与槽模的区别是,槽模成群出现,互相平行,大小相似。

2)球枕状构造,通常出现在覆于泥岩或粉砂岩之上的砂岩底部,是被泥质包围紧密排列或孤立分布的砂质球状或枕状体,砂岩球和砂岩枕的凹面指向岩层顶面,大小从几厘米至几米不等。由于外貌很像结核,又被称为假结核。

当砂泥互层沉积物承受一定震动后,泥质层上的砂质层破裂,砂体逐渐陷入泥质层之中而成,某些砂岩球和砂岩枕的形成也可能与滑塌作用有关。

一般分布于快速堆积环境。

3)包卷层理:夹于为变形层之间的一个沉积层内的纹层具有显著的盘回褶曲或复杂揉皱的构造。

由开阔的“向斜”和紧密的“背斜”交替组成。无断裂。局限于一个特定厚度的稳定沉积层内,其上下相邻地层均未变形。

主要产于细砂岩和粉砂岩中,尤其在浊积岩中最为发育。

有多种成因解释:

(1)沉积物的液化作用;

(2)孔隙水的泄水作用。

4)滑塌构造:指松散的沉积物在未固结成岩前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发生运动和位移所产生的各种同生形变构造的总称。滑动变形常引起沉积物的形变、揉皱、断裂、角砾化、岩性混杂,如滑塌褶皱、滑移断层及滑塌角砾岩。

与包卷层理的区别:滑塌构造除塑性变形外,还伴随小型断裂和滑动面,岩性混杂呈角砾状外貌,而且不限于一个层内。

滑塌构造大多发育于具有斜坡和快速沉积的环境中,是水下滑坡的良好标志,在浊流环境中特别发育。

一般伴随快速沉积而产生,它是水下滑坡的良好标志。多出现在三角洲前缘、礁前、大陆斜坡及海底峡谷前缘。

5)砂岩岩墙和岩床:由砂的液化作用形成的流砂贯入裂隙中所形成,包括岩墙或岩脉、岩床。

砂岩墙碎屑岩墙的一种,是穿插贯入于岩石中斜切岩层的板状(形状较规则)和脉状砂岩体(形态不规则)。砂岩床是与围岩产状一致的砂岩体。

砂岩墙和砂岩床主要是未固结的碎屑物质液化后贯入到裂隙中形成的。

形态复杂,规模差别极大,内部常具流动构造,反映液态的液化碎屑物质的贯入-变形作用。

6)碟状构造:粉砂或砂中凹面向上的泥质纹层,是含水沉积物在压实固结时,由超孔隙压力所引起的孔隙水向上流动形成的。

碟状体之间有时可见近垂直于层面的泄水管(泄水构造)。主要发育于快速堆积,又饱含孔隙水的粉砂或细砂层中,常见于重力流沉积物中。

“碟”的直径一般1cm~50cm左右,边缘上翘,在横向上呈断续分布、垂向上互相叠置。

它们的形成与沉积物中的水分向上流动有关。

碟状纹层的凹面指向岩层顶面。

三,暴露构造:沉积物表面间歇性的露出水面所形成的构造。

主要有干裂、雨痕、冰雹痕

干裂又称泥裂,是指在气候干旱或太阳暴晒时,暴露的泥质或灰泥沉积物,因快速脱水收缩在顶面形成的多角形裂隙构造。

多发育于海、湖滨岸的泥质、灰泥等细粒沉积物中。干裂缝在垂直剖面上呈“V”形,也可呈“U”字型,可以指示顶底,常被后期砂质沉积物充填,可呈铸型保存在上覆砂岩层的底面。

雨痕和冰雹痕是雨滴或冰雹降落在泥质沉积物的表面,撞击成的小坑。多呈半球形小凹陷成群出现,最大直径达1.5cm,两者之间仅仅存在着微细的差别,冰雹痕的撞击坑比雨痕大些、深些、较不规则,边缘参差不齐。雨痕、冰雹痕如雨滴垂直降落时,小坑呈圆形,否则成椭圆形,坑的边缘略微高起。

陨石坑往往呈大小不等的几个凹陷,凹坑边缘也耸起,坑内侧有陨石碎块,凹坑大小随陨石的大小而异。

化学成因的沉积构造由化学溶解、沉淀作用或结晶作用形成的构造称化学成因的构造。

常见的有:

1. 晶体印痕与假晶

2. 结核

3. 缝合线

沉积时期和沉积期后由结晶、溶解、沉淀等化学作用所形成的沉积构造。大多在沉积物压实和成岩过程中形成,属于次生沉积构造。

1. 晶体印痕与假晶在适宜条件下,在松软沉积物表面上形成的盐类和冰等物质的结晶体后来由于溶融、溶解作用等而消失,而在层面上留下特殊的晶体印痕。

晶痕被充填或原晶体被别的矿物交代就成了假晶。

晶体印痕一般在泥质沉积物中容易保存。常见的有石盐晶体印痕(石盐假晶)呈立方体状,多产于盐湖、内陆盐沼及干热气候下潮坪等沉积物中。、石膏晶体印痕(石膏假晶)、冰晶印痕等。

石盐晶体的形成环境:盐湖、盐沼、潮坪石盐假晶的出现说明:石盐晶体生长时水体盐度增高,埋藏后孔隙水的盐度降低

2. 鸟眼构造(网格状构造、窗格状构造、雪花构造)

在泥晶、粉晶白云岩或灰岩中,常见有直径1-3mm、多平行层理排列、似鸟眼状、被亮晶方解石或硬石膏等矿物充填或未被充填的构造。

其成因主要有:

气泡作用:由位于潮见带上部沉积层中所含空气以及有机质分解时产生的气体形成。

收缩作用:潮上带沉积物因蒸发失水收缩而成的空隙。

藻类腐解作用:潮间带被埋藏的藻类腐烂后所形成的空洞。

主要出现在泥晶灰岩、微晶白云岩、球粒灰岩、粉屑、砂屑灰岩中的原生小孔洞,被亮晶方解石或硬石膏充填。

主要出现在潮上带和潮间带上部的沉积物中。

3. 帐篷构造

是一种碳酸盐潮坪环境形成的脊型背斜构造,具有柱状裂隙和极大的干裂状多角断面,呈不和谐的褶皱和类似尖顶褶皱或倒转岩层,还有V形裂隙缝和伴生有角砾岩层出现。

碳酸盐沉积后水体变浅,并暴露于大气环境,地下水上涌和岩层发生固结膨胀变形而形成。

二、结核

指成分、结构、颜色等方面与围岩有明显差别的团块状矿物集合体。

主要是未固结岩石中的呈溶液状态的分散物质,重新分配和集中并逐渐增长而成。

(1)形状:球状、椭球状、饼状或不规则状

(2)大小:<1cm~几十cm

(3)成分:碳酸盐、硫化铁、硫酸盐、硅质、磷酸盐、锰质

(4)内部构造:很不相同,可以是均质的,同心圆状或放射状等,如龟背石。

(5)产状:可以单独存在,也可呈串球状成群产出,甚至平行层面分布。

同生结核:

同生结核为原始沉积或同生阶段形成。结核呈与围岩界限清晰,不切穿层理,层理围绕结核呈弯曲状。成岩结核:

成岩结核是沉积物在成岩过程中,物质重新分配形成的。结核成扁平状,部分切穿层理,部分被围岩掩盖,并见层理围绕结核弯曲。

3.后生结核:

后生结核明显地切穿层理,而不见层理弯曲现象,常分布于裂隙或层面附近。

4.假结核:

一种形态上看起来像结核,而实际上不是结核的现象。它是因沉积岩在表生阶段由风化作用造成的,可能为球状风化;或为氢氧化铁溶液沿岩层节理缝流动并交代-沉淀而成。

三、缝合线(styolite)

缝合线是一种裂缝构造。

常见于碳酸盐岩中,但也出现在石英砂岩、硅质岩及蒸发岩中。

四,示顶底构造

在碳酸盐岩的原生孔洞中,有两种不同的充填物,在孔洞的底部或下部,为泥屑、粉屑等内碎屑充填,色较暗;孔洞的顶部或上部为亮晶方解石充填,色较浅,两者之间界面平直,能表示岩层的顶和底。

3.1.4 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是指生物由于活动或生长而在沉积物表面或内部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其中包括生物遗迹构造、生物扰动构造、生物生长构造、植物根迹等。

1、生物遗迹构造:又称遗迹化石,是指保存在沉积物层面上及层内的生物活动的痕迹,如保存在沉积物层面上的爬迹及停息迹,保存在层内的居住迹、钻孔迹等。

1.停息迹构造:由活动的生物暂时停息在沉积物表面形成的浅坑,坑的形态与生物的腹面形态一致,凹凸相反。

2.爬行迹构造:活动的生物在沉积物表面移动时形成的轨迹,有足迹及移迹之分。

3.居住迹构造:主要是底栖生物为了避免水流的冲刷及食肉动物的袭击,为了食悬浮物而挖掘一种管状居住穴,管具有方向性及形态特征。

4.觅食迹构造:由固着底栖觅食动物向沉积物内部进行挖掘形成的通道,通常有分枝状及辐射状,如均分潜

5.啮食迹构造:通常为食泥的生物在沉积物的表面吞食有机物时造成,有方向性,不分枝,作规则的旋卷弯

2、生物生长构造:由生物本身生长和捕获沉积物产生的具有层理的生物沉积构造。

一般与藻类生长有关,最典型的是藻叠层石。它是由蓝绿藻(隐藻)细胞分泌粘液质陷捕和粘结沉积质点而成的一种纹层状构造。

叠层构造由两种基本纹层组成:(1)富藻纹层,又称暗层,藻类组份含量多;(2)富屑纹层,又称亮层,藻类组份含量少。

藻叠层石的形态和大小主要取决于其生长的局部环境,而与藻类生物本身无关。

3、生物扰动构造:生物在沉积物中活动,使原生沉积构造遭到破坏和变形而产生的构造。

遗迹化石也属于生物扰动构造

4、植物根迹

植物的根可经碳化或硅化保存下来,或腐烂分解后的空洞被泥沙充填成为铸型。

1. 植物根呈炭化残余或枝叉状矿化痕变出现。在煤系地层中特别常见,是陆相的可靠标志。

2. 植物根印痕对识别淡水和微咸水环境是有价值的。

3. 根系层的存在可说明植物就地生长。

基础按构造分类

独立基础:当建筑物上部结构采用框架结构或单层排架结构承重时,基础常采用方形、圆柱形和多边形等形式的独立式基础,这类基础称为独立式基础.也称单独基础,是整个或局部结构物下的无筋或配筋基础.一般是指结构柱基,高烟囱,水塔基础等的形式. 独立基础分:阶形基础、坡形基础、杯形基础3种。 条形基础:是指基础长度远远大于宽度的一种基础形式。按上部结构分为墙下条形基础和柱下条形基础。基础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0倍基础的宽度。横向配筋为主要受力钢筋,纵向配筋为次要受力钢筋或者是分布钢筋。主要受力钢筋布置在下面。 筏型基础:筏型基础又叫笩板型基础,即满堂基础。是把柱下独立基础或者条形基础全部用联系梁联系起来,下面再整体浇注底板。由底板、梁等整体组成。建筑物荷载较大,地基承载力较弱,常采用砼底板,承受建筑物荷载,形成筏基,其整体性好,能很好的抵抗地基不均匀沉降。筏板基础分为平板式筏基和梁板式筏基。一般说来地基承载力不均匀或者地基软弱的时候用筏板型基础。而且筏板型基础埋深比较浅,甚至可以做不埋深式基础。 桩基础:桩基础由基桩和联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若桩身全部埋于土中,承台底面与土体接触,则称为低承台桩基;若桩身上部露出地面而承台底位于地面以上,则称为高承台桩基。建筑桩基通常为低承台桩基础。高层建筑中,桩基础应用广泛。 箱型基础:箱型基础是由钢筋混凝土的底板、顶板、侧墙及一定数量的内隔墙构成封闭的箱体,基础中部可在内隔墙开门洞作地下室。这种基础整体性

和刚度都好,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较强,可消除因地基变形使建筑物开裂的可能性,减少基底处原有地基自重应力,降低总沉降量。它适用于作软弱地基上的面积较小,平面形状简单,荷载较大或上部结构分布不均的高层重型建筑物的基础及对沉降有严格要求的设备基础或特殊构筑物,但混凝土及钢材用量较多,造价也较高。但在一定条件下采用,如能充分利用地下部分,那么在技术上、经济效益上也是较好的。

各种沉积构造的环境意义概要

各种沉积构造的环境意义(地质意义) 地质11203班35号张航宇 沉积构造(sedimentary structure)是指沉积岩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它是沉积物沉积时或沉积之后,由于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形成的。在沉积物形成过程中及沉积固结成岩之前形成的构造,叫原生构造,例如层理及层面构造;固结成岩之后形成的构造为次生构造,例如缝合线等。研究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可以确定沉积介质的营力及流动状态,从而有助于分析沉积环境,有的还可确定地层的顶底层序等。沉积构造用来描述沉积岩各组成部分的这种分布与排列,是沉积作用与过程、古环境以及矿床发育的重要标志。本文接下来将分别按其构造类型中的物理成因构造、化学成因构造、生物成因构造三大类分别进行分类阐述。 一、物理成因构造 物理成因的原生沉积构造是由于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时以及沉积后不久在流体、重力等因素作用下产生。可以分为三类:流动成因构造、同生变形构造、暴露成因构造。 1、流动成因构造所指示的各种沉积环境意义 流动成因构造系指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时在流体(主要是水和空气)的流动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包括层面构造、层理构造、叠瓦状构造。 (1)层面构造 层面构造是岩石(沉积岩)的一类构造。在沉积岩层面上保留有自然作用产生的一些痕迹,统称层面构造。它常常标志着岩层的特性,并反映岩石的形成环境。层面构造又分为波痕、冲刷痕、压刻痕。 波痕(ripple mark)波痕是非粘性的砂质沉积物层面上特有的波状起伏的层面构造。其中,浪成波痕(wave ripple)波峰尖锐、波谷圆滑、形状对称,由产生波浪的动荡水流形成,其指示的环境为海、湖浅水地带;流水波痕(current ripple)波峰波谷均较圆

科学实验报告单

班级四年级班实验者 全体学生 时间实验名称一、体验静电现象 实验 器材 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 实验步骤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 结论 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实验注意 事项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班级四年级班实验者 全体学生 时间实验名称二、让小灯泡发光 实验 器材 导线1根、电池1节、小灯泡1个。 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 结论 小灯泡亮了。 实验注意 事项 选择两种连接方式,正确连接并点亮小灯泡。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科学实验报告单 班级四年级班实验者 全体学生 时间实验名称三、连接带灯座的电路实验 器材 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2根。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 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实验 结论 小灯泡亮了 实验注意事项1、正确连接电路,认清电池正、负极。 2、放置电路短路或者断路。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班级四年级班实验者 全体学生 时间实验名称四、连接串联电路 实验 器材 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2个、导线4根。 实验步骤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座上。 2、用导线把电池、灯泡、逐个串接法连起来。使2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3、拆分器材 4、整理器材。 实验 结论 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实验注意事项1、要注意检查电器元件是否完好。 2、要注意电池正负极的连接。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知识分享

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

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 碎屑岩是沉积岩中的一个重要类型,砾岩、砂岩、黏土岩都属于碎屑岩。碎屑岩的结构与岩浆岩和变质岩有很大的不同,后者的矿物颗粒之间是连续接触的;而在碎屑岩中,颗粒之间以点接触,颗粒之间有孔隙,这些孔隙被胶结物或者细粒填隙物质充填。因此,具有孔隙是碎屑岩重要的结构特征。 层积岩的不同结构 碎屑岩的结构包括碎屑颗粒的结构、杂基或胶结物的结构以及碎屑和填隙物之间的关系等诸多特征。 碎屑颗粒的结构特征是指粒度、球度、形状、圆度和颗粒的表面特征。粒度是指颗粒的大小,1-1000mm为砾级,0.1-1mm为砂级,0.01-0.1为粉砂级,< 0.01为黏土级;球度用于衡量一个颗粒近乎于球体的程度,等轴状矿物球度高,片状、柱状矿物球度低;形状用大家熟悉的圆球体、椭球体、扁球体和长扁球体来表示;圆度是指原始的碎屑棱角被磨圆的程度,用比较形象的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和圆状划分出四个级别;颗粒表面特征是看碎屑颗粒的表面的磨光程度如何以及是否有刻蚀的痕迹。 填隙物结构包括杂基和胶结物。杂基是和粗大碎屑一起沉积下来的细粒填隙组分,属于机械沉积,杂基粒度一般< 0.03mm;而胶结物是化学成因的物质,一般含量小于50%,填隙在孔隙之间。胶结物有非晶质和显晶质等结构类型。

碎屑和填隙物之间的关系,也称胶结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基底胶结的填隙物为杂基且含量多,碎屑颗粒呈星点状分布;孔隙胶结则不然,胶结物含量少,只充填在碎屑之间的孔隙中;接触胶结和孔隙胶结类似,但胶结物含量更少,只分布在颗粒之间接触的地方;镶嵌结构的特点是颗粒之间呈凹凸线状接触,似乎没有胶结物。 层积岩的层理 沉积岩最典型的构造特征是具有层理。沿垂直方向观察这种层状构造可以发现,由于矿物成分、结构或颜色的不同而表现出成层性。根据纹层排列的特点,层理可以继续细分。比如纹层呈直线状相互平行,并且平行于层面,称为水平层理和平行层理;纹层呈对称或不对称的波状,总方向平行于层面,称为波状层理;纹层斜交层面,斜层系呈彼此重叠、交错、切割的组合方式,称为交错层理或斜层理等等。 沉积岩的另一个重要的构造类型是有层面构造,既在岩层表面有波痕、泥裂、槽模、沟模等机械成因的各种不平坦的沉积构造痕迹;还有因为化学成因的晶体印模、结核以及生物成因的生物遗骸等,这些都是在沉积岩中常见的构造现象。根据成因,波痕分成浪成、水成和风成三种;泥裂在现代沉积中经常见到,是沉积物露出水面后,爆晒干涸形成的收缩裂缝。平面形态呈网格状的龟裂纹,它是沉积面暴露地表的标志;槽模是定向的水流在还没有固结的软泥表面冲刷形成的凹槽,后来被砂质充填形成的。其长轴方向代表水流方向,高

建筑物的分类

建筑物的分类 (一)按建筑物使用性质的分类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可将建筑物分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四大类。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通常统称为民用建筑。 居住建筑可分为住宅和集体宿舍两类。住宅习惯上不很严格地分为普通住宅、高档公寓和别墅。集体宿舍主要有单身职工宿舍和学生宿舍。 公共建筑是指办公楼、商店、旅馆、影剧院、体育馆、展览馆、医院等。 工业建筑是指工业厂房、仓库等。 农业建筑是指种子库、拖拉机站、饲养牲畜用房等。 (二)按房屋层数或建筑总高度的分类 房屋层数是指房屋的自然层数,一般按室内地坪±0.00以上计算;采光窗在室外地坪以上的半地下室,其室内层高在2.20m以上(不含2.20m)的,计算自然层数。假层、附层(夹层)、插层、阁楼(暗楼)、装饰性塔楼,以及突出屋面的楼梯间、水箱间不计层数。房屋总层数为房屋地上层数与地下层数之和。 住宅按层数分为低层住宅、多层住宅、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其中,1~3层的住宅为低层住宅,4~6层的住宅为多层住宅. 7~9层的住宅为中高层住宅,10层及以上的住宅为高层住宅。 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总高度超过24m的为高层,但不包括总高度超过24m的单层建筑。 建筑总高度超过100m的,不论是住宅还是公共建筑、综合性建筑,均称为超高层建筑。(三)按建筑结构的分类 建筑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由承重构件组成的体系。一般分为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其他结构。具体如以组成建筑结构的主要建筑材料来划分,可分为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砌体结构(包括砖结构、石结构、其他材料的砌块结构)、木结构、塑料结构、薄膜充气结构。如以组成建筑结构的主要结构形式来划分,可分为墙体结构、框架结构、深梁结构、简体结构、拱结构、网架结构、空间薄壁结构、悬索结构、舱体结构。 下面对几种主要建筑结构的建筑物说明如下:

科学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 全体学生班级四年级班实验者 时间实验名称一、体验静电现象 实验 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 器材 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 实验 么现象发生。 步骤 2、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 么现象发生。 实验 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结论 实验注意 事项 指导 评定等级教 师:

科学实验报告单 全体学生班级四年级班实验者 时间实验名称二、让小灯泡发光 实验 导线1根、电池1节、小灯泡1个。 器材 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 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 实验 步骤 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 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 小灯泡亮了。 结论 实验注意 选择两种连接方式,正确连接并点亮小灯泡。事项 指导 评定等级教 师:

科学实验报告单 全体学生班级四年级班实验者 时间实验名称三、连接带灯座的电路 实验 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2根。 器材 组装电路 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 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实验 步骤 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实验 小灯泡亮了 结论 1、正确连接电路,认清电池正、负极。 实验注意 事项 2、放置电路短路或者断路。 指导 评定等级教 师:

沉积岩的基本沉积构造总结(有图)

沉积构造 Section two Sedimentary Structures 沉积构造是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的不匀一性而表现出的宏观特征。根据形成时间可划分为原生沉积构造和次生沉积构造(如周口店八角寨燧石结核)。原生沉积构造是在沉积物沉积时或沉积后不久、以及其固结以前形成,因而是沉积环境的重要判别标志。 §2.1 物理构造(Physical Structures) 层面构造[表面痕迹(surface marks), 底面印痕(bottom imprints)]和层理构造(bedding Structures)1、表面痕迹(Surface marks)——波痕(ripple marks), 雨痕(raindrop mark), 细流痕(rill marks), 泥裂(cracks) (1) 雨痕(Raindrop marks)圆形或椭圆形,在少雨区发育较好。指示水上环境或半干旱环境,说明沉积物曾经出露水上(暴露标志)。 (2) 泥裂(Cracks)平面上为多边形,剖面上为“V”字形,由泥岩脱水、收缩或干化而成。指示干旱气候或水上环境(暴露标志) 。 (3) 细流痕(Rill marks)由于细小水流侵蚀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树支状痕迹。指示水面下降或水上环境。 (4) 其它表面痕迹(The other surface marks)工具痕迹、障碍痕迹、弹跳痕迹等 2 底面印痕(Bottom Imprints)底面印痕发育于沉积物(砂层)底部,为表面痕迹的铸型。 (1)槽铸型(Flute imprints): 平行水流方向的瘤状突起,上游端高而窄,下游端低而宽,可以指示水流方向。(2)纵向脊和沟铸型(Longitudinal furrows and ridge imprints):相间排列的沟和脊,平行水流方向,但不能指示上、下游方向。(3)沟铸型(Furrow imprint):窄而长的脊,平行水流方向。(4)其它铸型(The other imprints): 不规则,不能指示古水流方向。 3 层理(Bedding)层理是肉眼能够识别的最显著的宏观沉积特征。 纹层(Laminae):组成层理的最小宏观单位,具有相对一致的成分和结构。 单层(Single Bed):层理的基本单元,由成分和形态对一致的纹层组成。 层组(Bedset):形态一致且具有成因联系的一组单层。如果单层的成分相似或一致,称“简单层组”,构成的层理称为简单层理;如果单层的成分不同,称“复合层组”,构成的层理称为复合层理。 层理面(Bedding Surfaces):单层或层组的分界面。 (1)简单层理(Simple Bedding) a) 交错层理(Cross-bedding): 形态类型: 板状交错层理(Tabular cross bedding):层理面为相互平行的平面,内部纹层与层理面斜交。楔状交错层理(Wedge-shaped cross ):层理面为平面,但纹层面不平行,内部纹层与层理面斜交。上述两类层理可统称为面状交错层理(Planar cross bedding) 槽状交错层理(Trough cross-bedding):层理面为曲面,纹层呈槽状或弧形 波状交错层理(Ripple bedding):层理面不规则,内部纹层与界面平行或斜交。一般,波状交错层理的规模较小,多为小型交错层理。 b) 爬生波痕纹理(Climbing ripple lamination)爬生波痕纹理是在波痕迁移过程中,同时向上生长所形成的。其形成条件是:沉积物供给丰富,向流面纹层能够保留下来,波痕向上生长。 同相位爬生波痕纹理Climbing ripple laminations in-phase:后一波痕直接盖在前一波痕之上,前后波痕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很小,向流面和背流面纹层的厚度近于相等。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范本册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

编号:FS-DY-20621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 篇一:沉积岩实验报告册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 学院名称: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实验一沉积岩的构造与结构(2学时) 一、实习要求 1.观察几种常见的沉积岩构造,并初步掌握分析及描述方法。2.认识并掌握几种常见的碎屑岩结构,并学会分析及描述方法。二、实习内容 1.沉积岩的构造:观察层理、波痕、泥裂、晶体印模、槽模、结核、迭锥、 圆度、分选性、球度)及表面特征;胶结物及杂基的结晶程度及排列方式(对于显晶质);胶结类型(包括接触类型和支撑类型)。(2)泥质结构(粒度结构按粘土、 砂、粉砂的相对含量来划分;(3)粒屑结构(包括颗粒

种类及大小;胶结晶的结晶程度;泥晶基质(灰泥);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4)结晶(晶粒)结构(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及晶粒间接触界线) 晶粒结构: 粒屑结构: 实验二碎屑岩—砾岩及角砾岩(2学时) 一、实习要求 1.学会对陆源碎屑岩的观察和描述方法,学会正确的命名。2.镜下观察碎屑成分、胶结物成分及其特征。 二、实习内容 1.手标本观察:岩石的颜色;岩石的结构(重点描述碎屑颗粒的粒度、形状(圆度和球度)、分选性和表面特征);碎屑颗粒的成分及含量;胶结物成分、结构特征及含量;杂基成分和含量;胶结类型和支撑关系;可见到的构造特征;成岩后 2.镜下观察:重点观察成分(包括碎屑颗粒、杂基及胶结物成分);结构(包括颗粒大小(最大,最小,平均)、分选性、磨圆度、接触类型、支撑类型、胶结类型);微构造;

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

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 碎屑岩是沉积岩中的一个重要类型,砾岩、砂岩、黏土岩都属于碎屑岩。碎屑岩的结构与岩浆岩和变质岩有很大的不同,后者的矿物颗粒之间是连续接触的;而在碎屑岩中,颗粒之间以点接触,颗粒之间有孔隙,这些孔隙被胶结物或者细粒填隙物质充填。因此,具有孔隙是碎屑岩重要的结构特征。 层积岩的不同结构 碎屑岩的结构包括碎屑颗粒的结构、杂基或胶结物的结构以及碎屑和填隙物之间的关系等诸多特征。 碎屑颗粒的结构特征是指粒度、球度、形状、圆度和颗粒的表面特征。粒度 是指颗粒的大小,1-1Ooomm为砾级,0.1-1mm为砂级,0.01-0.1为粉砂级,V 0.01 为黏土级;球度用于衡量一个颗粒近乎于球体的程度,等轴状矿物球度高,片状、柱状矿物球度低;形状用大家熟悉的圆球体、椭球体、扁球体和长扁球体来表示;圆度是指原始的碎屑棱角被磨圆的程度,用比较形象的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和圆状划分出四个级别;颗粒表面特征是看碎屑颗粒的表面的磨光程度如何以及是否有刻蚀的痕迹。 填隙物结构包括杂基和胶结物。杂基是和粗大碎屑一起沉积下来的细粒填隙组分,属于机械沉积,杂基粒度一般V 0.03mm;而胶结物是化学成因的物质, 般含量小于50%,填隙在孔隙之间。胶结物有非晶质和显晶质等结构类型。 碎屑和填隙物之间的关系,也称胶结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基底胶结的填隙物为杂基且含量多,碎屑颗粒呈星点状分布; 孔隙胶结则不然,胶结物含量少,只充填在碎屑之间的孔隙中; 接触胶结和孔隙胶结类似,但胶结物含量更少,只分布在颗粒之间接触的地方; 镶嵌结构的特点是颗粒之间呈凹凸线状接触,似乎没有胶结物。 层积岩的层理 沉积岩最典型的构造特征是具有层理。沿垂直方向观察这种层状构造可以发现,由于矿物成分、结构或颜色的不同而表现出成层性。根据纹层排列的特点,层理可以继续细分。比如纹层呈直线状相互平行,并且平行于层面,称为水平层理和平行层理; 纹层呈对称或不对称的波状,总方向平行于层面,称为波状层理; 纹层斜交层面,斜层系呈彼此重叠、交错、切割的组合方式,称为交错层理或斜层理等等。 沉积岩的另一个重要的构造类型是有层面构造,既在岩层表面有波痕、泥裂、槽模、沟模等机械成因的各种不平坦的沉积构造痕迹;还有因为化学成因的晶体印模、结核以及生物成因的生物遗骸等,这些都是在沉积岩中常见的构造现象。根据成因,波痕分成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教科版)1.体验静电现象(P2)实验目的: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 实验原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实验器材: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 、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1操作步骤:生。 、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2生。实验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实验名称2 ;不一样的电荷实验目的: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实验器材:气球、羊毛制品、木尺 1 将两个充气气球挨着悬挂在约米长的木尺,用羊毛制品分别摩擦步骤: 两个气球相互接触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实验名称:小灯泡的构造实验目的了解小灯泡的构造是怎样的实验器材小灯泡实验步骤展示小灯泡,让学生看清灯泡的构成实验结论小灯泡是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构成的 4 让小灯泡发光(P5)实验目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实验原理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实验器材:导线 1 根、电池 1 节、小电珠 1 个。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2观察现象。 、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3观察现象。 、整理器材。4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P7)连接带灯座的电路5 实验目的:连接带灯座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实验原理根。1 实验材料:小灯

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个、导线 2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1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6 连接串联电路p8实验目的:会使用串联方法连接电路实验原理;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2 个、导线 4 根。操作步骤: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座上。 2、用导线把电池、灯泡、逐个串接法连起来。使2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3、拆分器材 4、整理器材。实验结论: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7 连接并联电路p8实验目的:会使用并联方式连

建筑结构分类

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结构 (shearwall structure )是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代替框架结构 中 的梁柱,能承担各类荷载引起 的内力,并能有效控制结构 的水平力,这 种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承受竖向和水平力 的结构称为剪力墙结构。这种结 构在高层房屋中被大量运用,所以,购房户大可不必为其专业术语所蒙蔽。 原理 剪力墙结构。钢筋混凝土墙体构成 的承重体系。剪力墙结构指 的是竖 向 的钢筋混凝土墙板,水平方向仍然是钢筋混凝土 的大楼板搭载墙上,这 样构成 的一个体系,叫剪力墙结构。为什么叫剪力墙结构,其实楼越高, 风荷载对它 的推动越大,那么风 的推动叫水平方向 的推动,如房子,下面 的是有约束 的,上面 的风一吹应该产生一定 的摇摆 的浮动,摇摆 的浮动限 制 的非常小,靠竖向墙板去抵抗,风吹过来,板对它有一个对顶 的力,使 得楼不产生摇摆或者是产生摇摆 的浮度特别小,在结构允许 的范围之内, 比如:风从一面来,那么板有一个相当 的力与它顶着,沿着整个竖向墙板 的高度上相当于一对 的力,正好像一种剪切,相当于用剪子剪楼而且剪楼 的力越往下剪力越大,因此,把这样 的墙板叫剪力墙板,也说明竖向 的墙 板不仅仅承重竖向 的力还应该承担水平方向 的风荷载,包括水平方向 的地 震力和风对它 的一个推动。 特点 1、剪力墙 的主要作用是承担竖向荷载(重力)、抵抗水平荷载(风、 地震等); 2、剪力墙结构中墙与楼板组成受力体系,缺点是剪力墙不能拆除或破 坏,不利于形成大空间,住户无法对室内布局自行改造; 3、短肢剪力墙结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采用宽度(肢厚比)较小 的剪 力墙,住户可以一定范围内改造室内布局,增加了灵活性,但这是以整个 结构受力性能 的降低为代价 的(虽然有试验和研究表明这种降低幅度较 小)。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doc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 一、实验名称:让小灯泡发光 实验目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 实验器材:导线1根、电池1节、小电珠1个。 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二、实验名称:简单电路 实验目的:连接带灯座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实验材料: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2根。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 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

三、实验名称:电路检测器 实验目的: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并且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实验器材:一个由2个灯泡、灯座、1节电池、电池盒连接组成的出故障的电路,一个“电路检测器”。操作步骤: 1、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用电池、小电珠、导线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2、先预测再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所发生的故障, 3、说出故障原因,并且采用替换法把电路重新接亮。 实验结论:电路检测器能检测出电路故障。

四、实验名称:检测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目的:检测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实验材料:木片、塑料片、回形针、钥匙、纸板、橡皮、布、丝绸、玻璃、铅笔、铜丝、铁钉、铝片、陶瓷……,1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步骤: 1、从以上物品中选择6种检测。 2、检查电路检测器。 3、检测每种物品,观察现象:使小灯泡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容易导电;小灯泡不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注意要重复检测)。 4、能说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并将被检测物品正确的分为导体和绝缘体两组。 5、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 在我们选取的材料中,铜片、钥匙…是导体;纸条、木片…是绝缘体。

最全沉积构造分类-中英对照

岩心沉积构造类型 岩心沉积构造(Structure of Drill Core) 一、层理构造(Bedding Structure) 包括:块状层理(massive bedding)、水平层理(flat/horizontal bedding)、平行层理(parallel/concordant bedding)、斜层理(diagonal/inclined/oblique bedding)、板状交错层理(tabular cross bedding)、楔状交错层理(wedgelike/ cuneal/cuneate cross bedding)、槽状交错层理(trough/swaley/festoon cross bedd ing)、冲洗交错层理(flushing cross bedding)、丘状交错层理(hummoky cross bedding)、羽状交错层理(herringbone/ohevron cross bedding)、沙纹交错层理(ripple cross bedding)、波状交错层理、脉状层理(压扁层理)(flaser bedding)、透镜状层理(linsen bedding)、粒序递变层理(graded bedding)、粗尾递变层理、逆粒序层理(reverse graded bedding)、鲍马层序等(Bouma bedding)。 二、层面构造(Bed-Plane Structure) 包括:浪成波痕(wave-built ripple mark)、流水波痕(water current ripple mark)、干涉波痕(compound /cross/interference ripple mark)、风成波痕(Aeolian/wind/air current ripple mark)、流痕(current mar k)、槽模(flute cast/mold)、沟模(glove/gutter cast)、冲刷面(痕)构造(ablation/ablution/erosion plane(m ark) structure)、干裂痕(desiccation mark)等。 三、同生变形构造(Syngenesis Deformation Structure ) 包括:砂球(sand ball structure)、砂枕构造(sand pillow structure)、变形构造(deformation structure)、

建筑物结构设计方案(doc 8页)

建筑物结构设计方案(doc 8页)

CP1#建筑物的结构分类 1.木结构 定义:指竖向承重结构和横向承重结构均为木料的建筑。 构成:骨架(木柱、木梁、木屋架、木檩条)、内外墙(砖、石、木板)——不承重的围护结构。优点:自重轻、构造简捷、施工方便。缺点:易腐蚀、易燃、易爆、耐久性差。 2.砌体结构 定义:由各种砖块、块材和砂浆按一定要求砌筑而成的构件称为砌体或墙体;由各种砌体建造的结构统称为砌体结构或砖石结构。 新型材料:各类混凝土砌块、各类蒸养硅酸盐制成的砌块及各种形状的烧结多孔砖等。 混合结构或砖混结构:以砖墙、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顶承重的建筑物。 优点:原材料来源广,易于就地取材和废物利用,施工也比较方便,并具有良好的耐火、耐久性和保温、隔热、隔声性能。缺点:砌体强度低;用实心块材砌筑砌体结构自重大;砖与小型块材如用手工砌筑工作繁重;砂浆与块材之间粘结力较弱,砌体的抗震性能也较差;而且砖砌结构的黏

长短是依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建筑物的质量标准而定。影响建筑寿命长短主要是结构构件的选材和结构体系。 一级:耐久年限为100年以上,适用于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 二级:~~~~50—100年,适用于一般性建筑。 三级:~~~~25—50年,适用于次要的建筑。 四级:~~~~15年以下,是用于临时建筑。大量建造的建筑(如住宅)属于次要建筑,三级。1、按建筑物的耐火性能分级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取决于他的主要构件(墙、柱、梁、楼板、屋顶等)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多层民用建筑分为四级,高层建筑分为两级。(1)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对任一建筑构件按时间-温度标准曲线进行耐火实验,从构建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性受到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时的这段时间称为构件的耐火极限。 (2)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燃烧体(木材、胶合板、纤维板),难燃烧体(水泥、石棉板、灰板条抹灰),不燃烧体(砖、石、钢筋混凝土及

地质学实验报告

地学基础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地质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其成因、形成年代、分布和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地质地貌学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矿产勘查、自然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均有实际意义。作为一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学习好地质与地貌学更是重中之重。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习,在老师对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及其结果系统地介绍下和我对地质作用特点的理解下,我已经初步掌握了各种地貌的形成、分布和演化基本规律。但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行地质学野外实习是为了更好的巩固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并且对实际情况形成一定的认识。野外实习使我们对自然界中的地质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并且形成一定的认知理论。使我们在今后的地理学习中能更好的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习打下基础。 这次地质实习是我们接触专业课以来第一次走出校园,对地形地貌进行一个实地的观察和学习。此次实习观察点是在温江区金马河大桥、汶川县映秀镇、紫坪铺以及虹口,实习涉及到流水地貌、坡力重力地貌等不同形态的地质地貌,主要通过对这些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的实地观察和学习,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学用并重的目的。 二、实习时间:2018年6月30日 三、实习路线:金马河→战洪村→驾虹乡→蒲虹公路半山及山顶→虹口自然保护区沟内→山脚指导老师:陈远学 四、实习内容 4.1温江区域概况 【位置】 温江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心区正西16公里处,距双流国际机18公里,地跨东经103°41′~103°55′,北纬30°36′~30°52′之间。东临成都市青羊区,南毗双流县,西接崇州市,北靠郫县、都江堰市。温江全境位于成都平原腹地,由岷江冲积而成,无山无丘,海拔高度最低511.3米,最高647.4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河网密布,雨量充沛,适合农业耕作,物产丰富,地称天府,素以“金温江”的美名享誉海内外。4000多年前古蜀鱼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1.体验静电现象(P2) 实验目的: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 实验原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实验器材: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 操作步骤: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实验名称;不一样的电荷 实验目的: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实验器材:气球、羊毛制品、木尺 步骤:将两个充气气球挨着悬挂在约1米长的木尺.用羊毛制品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实验名称:小灯泡的构造 实验目的了解小灯泡的构造是怎样的 实验器材小灯泡 实验步骤展示小灯泡.让学生看清灯泡的构成 实验结论小灯泡是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构成的 4让小灯泡发光(P5) 实验目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 实验原理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实验器材:导线1根、电池1节、小电珠1个。 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5连接带灯座的电路(P7) 实验目的:连接带灯座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实验原理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 实验材料: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2根。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 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及其与形成过程的关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及其与形成过程的关系 为主要考虑因素的分类,沉积岩被分成三类,即由母岩风化物质、火山碎屑物质和生物遗体形成的不同沉积岩。母岩分化产物形成的沉积岩是最主要的沉积岩类型,包括碎屑岩和化学岩两类。碎屑岩根据粒度细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黏土岩;化学岩根据成分,主要分出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硅岩和其他一些化学岩。砾岩是粗碎屑含量大于30%的岩石。绝大部分砾岩由粒度相差悬殊的岩屑组成,砾石或角砾大者可达1 米以上,填隙物颗粒也相对比较粗。具有大型斜层理和递变层理构造。 砂岩在沉积岩中分布仅次于黏土岩。它是由粒度在2~0.1 毫米范围内的碎屑物质组成的岩石。在砂岩中,砂含量通常大于50%,其余是基质和胶结物。碎屑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其次为各种岩屑以及云母、绿泥石等矿物碎屑。 粉砂岩中,0.1~0.01mm 粒级的碎屑颗粒超过50%,以石英为主,常含较多的白云母,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含量较少,岩屑极少见到。黏土基质含量较高。黏土岩是沉积岩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岩石。其中,黏土矿物的含量通常大于50%,粒度在0.005~0.0039mm 范围以下。主要由高岭石族、多水高岭石族、蒙脱石族、水云母族和绿泥石族矿物组成。碳酸盐岩常见的岩石类型是石灰岩和白云岩,是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组成的。碳酸盐中也有颗粒,陆源碎屑称为外颗粒;在沉积环境以内形成并具有碳酸盐成分的碎屑称为内碎屑。我国桂林有山水甲天下之美称,奇妙莫测的七星岩是另一种类型的沉积岩,即碳酸盐地区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沉积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是在地表不太 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因此也叫作水成岩。在地球地表,有70%的

工程地质实验报告

第一章: 1.工程地质学:研究地质环境及其保护和利用的科学,狭义讲师将地质学原理运用于解决与工程相关的地址问题的学科。 2.工程地质问题:是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引起的,研究两者之间的制约关系促使矛盾转化和解决,及保证工程安全、经济、正常使用,有合理开发和利用地质环境,成为了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 -区域稳定性问题 -地基沉降变形问题 -地基、斜坡或洞室围岩的稳定性问题 -渗漏问题 -地质灾害问题 3.工程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条件 -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 -地质结构与构造 -水文地质条件 -不良地质作用 -天然建筑材料 第二章: 1.地球的圈层构造: 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2.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 外------------------: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 3.地质年代表:(纪)第四Q、第三R、白垩纪K、侏罗纪J、三叠纪T、二叠纪P、石炭纪 C、泥盆纪 D、志流纪S、奥陶纪O、寒武纪 E、震旦纪Zz、青白口纪Zq、蓟县纪Zj、长城纪Zc 4.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侵入接触、沉积接触 5.地貌:是地壳表面各种不同成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起伏形态。 地貌基本要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 地貌单元:剥蚀、山麓斜坡堆积、河流、湖积与海岸、冰川、风成 第三章: 1.矿物:是指在各种地质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着的,在一定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处于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的单质和他们的化合物。 2.造岩(造矿)矿物:构成岩石(矿产)主要成分的矿物,称造岩(造矿)矿物。 3.原生矿物:由岩浆冷凝形成;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经风化作用或在水溶液中析出生成。 4.矿物的形态结构:结晶质(显晶和隐晶)、非结晶质(玻璃质和胶质) 5.矿物的物理性质:形状、颜色、条痕、光泽、硬度、解理和断口 6.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成因);分为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按SiO2分类);结构有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非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构造有块状、

地质学实验报告

地质学实验报告

————————————————————————————————作者:————————————————————————————————日期: ?

本科学生实验报告 姓名尹永义学号1443206000113 专业地理科学班级2014级B班_ 实验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 实验名称岩石鉴定 指导教师及职称苏怀 开课学期2015_至_2016_ 学年_第一学期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编印

一、实验准备 实验名称:实验(岩石的鉴定) 实验时间:2015/11/20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综合实验□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通过在室内对手上的标本的观察,认识常见的矿物和岩石,掌握其各种物理特征; 2)根据各种特征对岩石准确命名; 3)对矿物和岩石进行分类; 2、实验材料及相关设备: 未知岩石两块,小刀等 3、实验理论依据或知识背景: 一.花岗斑岩 花岗斑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中的酸性 岩,浅成岩。可用于做建筑材料。 花岗斑岩的矿物成分与相应的深成岩-- 花岗岩相同,不同的是它具有斑状结构,标明它 是浅成岩。 花岗斑岩的斑晶含量一般为15-20%,主要为石英和长石,有时也有黑云母和角闪石。石英斑晶往往呈六方双锥状。钾长石为正长石或透长石。黑云母和角闪石有时可见暗化边。斑晶通常被基质熔蚀,基质呈微花岗结构。 花岗斑岩与斑状花岗岩不同,后者具有似斑状结构,属花岗岩的一种;而花岗斑岩则具斑状结构,不是花岗岩,只是与它成分相当。 花岗斑岩通常以小岩株、岩瘤、岩盘、岩墙产出,或作为同期晚阶段的侵入体穿插于大花岗岩

砂岩 1]砂岩是一种沉积 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 中砂粒含量大于50%。绝大部 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 的,石英和长石是组成地壳最常见的成分。砂岩的颜色和成分有关,可以是任何颜色,最常见的是棕色、黄色、红色、灰色和白色。有的砂岩可以抵御风化,但又容易切割,所以经常被用于做建筑材料和铺路材料。例如石英砂岩中的颗粒比较均匀坚硬,所以砂岩也被经常用来做磨削工具。砂岩由于透水性较好,表面含水层可以过滤掉污染物,比其他石材如石灰石更能抵御污染。 形态特征: 石英、长石等碎屑成分占50%以上的沉积碎屑岩。砂岩是 源区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在 盆地中堆积形成。岩石由碎屑和 填隙物两部分构成。碎屑除石 英、长石外还有白云母、重矿物、岩屑等。填隙物包括胶结物和碎屑杂基两种组分。常见胶结物有硅质和碳酸盐质胶结;杂基成分主要指与碎屑同时沉积的颗粒更细的黏土或粉砂质物。填隙物的成分和结构反映砂岩形成的地质构造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砂岩按其沉积环境可划分为: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三大类。砂层和砂岩构成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的主要储集层。砂和砂岩可用做磨料、玻璃原料和建筑材料。一定产状的砂层和砂岩中富含砂金、锆石、金刚石、钛铁矿、金红石等砂矿。

房屋建造结构包括哪几种类型

房屋建造结构包括哪几种类型? 按房屋建筑结构分类 钢结构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材料建造的,包括悬索结构。 钢、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钢筋混凝土建造的。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包括薄壳结构、大模板现浇结构及使用滑模、升板等建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混合结构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筋混凝土和砖木建造的。如一幢房屋的梁是用钢筋混凝土制成,以砖墙为承重墙,或者梁是用木材建造,柱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 砖木结构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砖、木材建造的。如一幢房屋是木制房架、砖墙、木柱建造的。 其他结构是指凡不属于上述结构的房屋都归此类。如竹结构、砖拱结构、窑洞等。 框剪结构与框架结构的主要区别就是多了剪力墙,框架结构的竖向刚度不强,高层或超高层 的框架结构建筑更是如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故使用剪力墙.你可以去了 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住宅是指以钢筋混凝土浇捣成承重梁柱,再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浮石、蛭石、陶烂等轻质板材隔墙分户装配成而的住宅。适合大规模工业化施工,效率较高,工程质量较好。 框架结构由梁柱构成,构件截面较小,因此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都较低,它的受力特点类似于竖向悬臂剪切梁,楼层越高,水平位移越慢,高层框架在纵横两个方向都承受很大的水平力,这时,现浇楼面也作为梁共同工作的,装配整体式楼面的作用则不考虑,框架结构的墙体是填充墙,起围护和分隔作用,框架结构的特点是能为建筑提供灵活的使用空间,但抗震性能差。 1。框架-剪力墙结构,出称为框剪结构,它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体系的结合,吸取了各自的长处,既能为建筑平面布置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又具有良好的抗侧力性能。框剪结构中的剪力墙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利用电梯井、楼梯间、管道井等墙体。因此,这种结构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房屋建筑。 2。框剪结构的变形是剪弯型。众所周知,框架结构的变形是剪切型,上部层间相对变形小,下部层间相对变形大。剪力墙结构的变形为弯曲型,上部层间相对变形大,下部层间相对变形小。对于框剪结构,由于两种结构协同工作变形协调,形成了弯剪变形,从而减小了结砍的层间相对位移比和顶点位移比,使结构的侧向刚度得到了提高。 3。水平荷载主要由剪力墙来承受。从受力特点看,由于框剪结构中的剪力墙侧向刚度比框架的侧向刚度大得多,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一般情况下,约80%以上用剪力墙来承担。因此,使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所分配的楼层剪力,沿高度分布比样均匀,各层梁柱的弯矩比较接近,有利于减小梁柱规格,便于施工。 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