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参考资料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参考资料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参考资料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目标:

基本要求

1.理解曲折生动的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作用。

2.体味小说结尾的妙处。

3.注意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4.积累关于欧?亨利的文学常识。

发展要求

品味作品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的语言特色

说明

作家简介

真实姓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

笔名:欧?亨利(O.Henry)

生卒年代:1862.9.11-1910.6.5

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欧?亨利、莫泊桑、契诃夫)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医师家庭。

他的一生富于传奇性,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当银行出纳员时,因银行短缺了一笔现金,为避免审讯,离家流亡中美的洪都拉斯。后因回家探视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狱,并在监狱医务室任药剂师。他创作第一部作品的起因是为了给女儿买圣诞礼物,但基于犯人的身份不敢使用真名,乃用一部法国药典的编者的名字作为笔名。1901年提前获释后,迁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

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总使人“感到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也称作《贤人的礼物》)、《带家具出租的房间》、《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名句:“这时一种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认为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绝大部分。”(《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文体:小说

小说文体知识

1.小说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人;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所以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故事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为了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给情节的发展提供背景和场所。社会环境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3.小说按其人物的多少、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等几种;按其题

材,还可分为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等等。

了解小说的有关常识,在阅读和欣赏的时候.对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及语言的运用都有帮助。

从三要素入手阅读分析小说

(1)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第二、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

①、着重分析人物的肖像变化和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②分析人物的语言,要抓住最能表现其性格的语言。

③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

④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三,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用来交待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分析环境描写,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很益于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着不小的作用。

分析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交代季节、气候。

③交代人物身份。

④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⑤渲染气氛。

(3)分析故事情节,尤其是那些关键的细节对人物性格的展示作用。

人物不是静止存在的,他总是要活动,而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构成了情节。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在情节高潮中的所言所行和感情态度就能把握住人物不同的性格。

人们常说,一部小说很有意思。这句话大概是指小说的故事很新颖、很独特、很曲折迷人,以及小说的情节很生动、很耐人寻味、很感人、很深刻。

1.字音

转弯抹( mò)角蹑( niè)手蹑脚昵( nì)称矮墩墩(dūn ) 掺( chān )酒窗槛( jiàn ) 一筹( chóu )莫展冥冥( míng) 出殡( bìn ) 瞅( chǒu )一眼

2.字形

一(chóu(筹)莫展不骄不zào(躁)

惆(chóu )怅zào(燥)热

qi ǎo (悄)然聒zào( 噪)

qiào(俏)丽

shào(哨)

文本探究:

1.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2.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试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贝尔曼先生。(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3.“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对琼珊和贝尔曼各有什么含义?

(1)对琼珊而言:表层义:叶子的飘落;隐喻义:生命的飘逝——玄想,“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要去了”是精神支点,生存寄托。(2)对贝尔曼而言:“绝笔”。表层义: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隐喻义: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4.“那个玄想”具体指的什么?

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不想活下去的想法。

5.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依旧在墙上,给了琼珊活下去的勇气。作者是怎样描述她的变化的?

琼珊请苏艾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拿一小面镜子给自己,让苏珊用枕头给自己垫高,要坐起来看苏艾煮东西。还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6.最后一片叶子是谁的杰作?画它的人应该具有怎样的性格?

是贝尔曼先生的杰作。贝尔曼先生是一个善良真诚地艺术家,善待生命、热爱生命,用自己的生命创造了最好的作品:永不凋谢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挽救了一个年轻艺术家的生命。

7.原文结尾说:“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贝尔曼为什么要“画”?为什么不用其他更方便的办法呢?

提示:为了救人,老贝尔曼可以捡来一枚常春藤叶,在夜晚将它“粘”“贴”“钉”在树上,效果不会逊色于他画的杰作,而且他也可能不会因此而染上肺炎,进而失去性命。但他就是没有这样做,因为琼珊只有一个希望——去画那不勒斯海湾。老贝尔曼作为“看家恶狗”自然理解也知道治愈肺炎这一顽症的灵丹妙药,除了奇迹,恐怕就只有艺术。所以“画”“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他的一个必然选择,他理解并尊重琼珊,想用艺术激励对方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这是几年来他一直蓄势而出的杰作,更是他生命的涅槃。作者着一“画”字,摹写出艺术家园里最为动人的人性美,内涵尽显又用意深隐。

8.经过一天一夜的风吹雨打,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竟然奇迹般抵挡住了“秋风扫落叶”的命运。琼珊竟然会相信,这是为什么?假如这片叶子真的掉了,琼珊会死吗?

提示:问题的关键不是叶子的真假,而是那片不落的常春藤叶引发了琼珊对生命的思考,那片坚强的常春藤叶面对凄风苦雨的打击不肯屈服飘落,这给陷入绝望的琼珊极大的鼓舞,促使她重新振作起来。假如这片叶子真的掉了,琼珊也不一定会死。贝尔曼为之牺牲的最后一片叶子固然给了琼珊极大的鼓舞,但琼珊的康复仅有这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琼珊自己的力量。

9.“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0.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①与现在请你

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要坐起来看你煮东西。”②画线句①与画线句②分别表明了什么?

画线句①表明琼珊对生命已失去信心;画线句②则表明她又有了活下去的欲望和信心,同时预示着她的病情在好转。

11.结尾有何特点?从中表现出什么?

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表现出琼珊的生命是老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从而突出了老贝尔曼的善良和崇高。

12.琼珊为什么执意地要看窗外凋零的常春藤叶?请分析她的内心世界。

琼珊的内心充满矛盾。得知自己病情非常严重,琼珊近乎绝望;但绝望中,她还依稀地希望有奇迹发生,她既在等着最后一片藤叶落下来,以便给自己放弃抗争找一个理由;同时,在心灵深处,她又在期待着奇迹发生,期待最后一片叶子不要落下来,这样,她就没有放弃生命的理由。

13.“可是,看哪!……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说说你对这一段话的理解。

这一段话语气中透着惊讶,出乎主人公琼珊和读者的意料,虽然经过长夜的风吹雨打,这最后一片叶子依然傲然地挂在藤枝上面,说明这不是一片普通的叶子。这段话也暗示:贝尔曼一生中最后画的叶子是多么逼真。“仍旧”“颜色还是深绿的”“傲然”等表明这片叶子使琼珊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阅读课本P12页最后一段到P13页的第五段,回答下列问题。

14.第③节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贝尔曼善良、富有同情心、有一颗火热的爱心的性格特点。

15.联系下文情节,说说这几节文字起了什么作用?

为下文贝尔曼画藤叶埋下了伏笔。

16.“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老人镇的不愿意吗?请你简要分析老人当时的心理。

老人是愿意帮助苏艾的,他这样说是因为他听到消息以后整个的心思都在琼珊身上,焦急地想要消除琼珊的这种傻念头。

阅读课本P13页第六段到P14页第九段,回答下列问题。

17.“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随夜晚同来的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檐上倾泻下来。”这几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常春藤叶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依然高挂枝头而不掉落,叶子的顽强生命力启发她原先悲观的想法是多么的不妥,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希望,景物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烘托了

任务的性格;当然联系后文,这样的描写对谜底也有暗示作用。

18.“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这句话反映了琼珊怎样的心理?

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对未来有所期待。

阅读课本P14页第十段到文章结尾,回答下列问题。

19.医生离去时,苏艾为什么“找了个借口,跑到过道上”?

苏艾这样做,是为了不让琼珊知道他们谈话的内容,不影响琼珊的心情,因为她对琼珊的

病情还没有把握。可见苏艾对琼珊是多么的贴心。

20.“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户巾。”既然毫无用处,为什么

还要心满意足地织呢?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细节描写说明琼珊重新焕发了对生活的爱。

21.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但小说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这样处理给读者留下足够想象的情节空白。我们可以想象,哪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跄地爬到离地面二十英尺高的墙上,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的颜料,在墙上

施展他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阅读文章第一部分(“你争取睡一会儿。”到“真会撒手去世”)和第二部分(最后一自然段)

22.分别品味第②部分两处加点词语“湿透”、“还燃着”对刻画贝尔曼形象的具体作用。

“湿透”可以让人想象到贝尔曼那天晚上在墙上作画时是如何与凄风苦雨相搏斗的;“还燃着”既表明贝尔曼昨晚提灯笼作画的艰难,同时也说明他为了画这一片叶子精力耗尽,回来时连将灯笼吹灭的力气也没有了。

23.作者为什么安排由贝尔曼来画这最后一片叶子,如果由苏艾来画,在主题表现上有什么

不同?

由苏艾来画,小说主题只是停留于对友情的赞颂,而由老贝尔曼来画,主题更深一层,赞颂的是素昧平生的穷苦人之间的关爱和帮助,乃至奉献生命的人间至真至纯的深情。

24.联系第一部分,分析小说结尾画线的这句话的作用。

欧?亨利式的笔法形成情节突转,在结尾解开悬念,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杰作”一词前后照应,也使贝尔曼的人物形象从一个失意的潦倒者成为了以自己的生命拯救他人的崇高英雄;最后一片叶子被赋予新的意义,成为贝尔曼真正的杰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其中有贝尔曼对琼珊生命的珍惜和挚爱,也有对自己艺术生命价值的体悟。

25.第三段中加点的“狠心”反映了琼珊怎样的心理?

害怕最后一片叶子掉落,自己生命走到尽头,又想看看这片寄寓着自己生命希望

的叶子是否真的掉落的矛盾心理。

26.文中描写了琼珊想活下去的哪些表现?

吩咐苏艾拿汤弄牛奶,要看苏艾煮东西。希望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织深蓝色

披肩等。

27.贝尔曼画常春藤叶这一重要情节是借苏艾的口说出来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借苏艾的口说出来,使得小说结局出乎人的意料,更具艺术性。将贝尔曼画藤叶隐藏在小说叙述的背后,带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更能表现出贝尔曼高超的艺术中显现出的崇高的人性光辉。

学校建筑物命名释义

学校建筑物命名释义 1、主教学楼——心桥楼 人和人之间,有一座桥,一座通往彼此心灵的心桥。这是一座无形而又神奇的桥,心桥是无形的,也是千变万化的,因为每两个心灵之间的桥,都不是一样的。心桥是钢的,因为心灵之间的信任、尊敬、谦让、坦诚让彼此两颗心连在了一起,桥上的感情流、知识流、信息流日夜不停,源源不断地进行着同步互换! 诚然,心路难走,心桥难架,然而,当我们终于架起心桥的时候,却发现桥的那一端果然别有洞天,风光无限! 天再高,人有凌云壮志,路难行,成功就在脚下。心灵之间的距离,绝不是时空的概念!希望,每个人都能坦诚的去搭建每一座有一端是自己的桥,希望,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心桥畅通的无限美好! 2、副教学楼——博爱楼 博爱”二字出自佛教《无量寿经》上的“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唐朝韩愈在《原道》曰“博爱之谓仁”;孙中山常书“博爱”与人共勉。 博爱,是对全人类的广泛的爱! 博爱,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 博爱是一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人人平等的爱。 爱是让人心胸宽广的开拓者,心中有了爱,再暴躁的人也会在爱的感召下变得柔情似水。然而,这种爱并不是滥施滥爱。博爱乃为仁者之爱!博爱是以爱人为基础,包括爱集体、爱祖国、爱人民、爱生命、爱人类的生存环境、爱大自然、爱人类的劳动创造、爱文明进步、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博爱是人类成熟的表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因此,理所应当的要成为教育的,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 博爱是一种宽容,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容纳和善待所有的学生,接受每一位成长和发展中的少年儿童的过错与纠错。

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参考资料 用第一人称爱国 作者:薛涌来源:浙江人民出版社《参与孩子的成长》 早春的一天,我到当地(美国某地——编者注)高中的运动场跑步。那天运动场上仅有几个当地居民在锻炼,看台上却坐着不少人。我心里奇怪:难道大家都来看我跑步吗?跑了几圈后我才发现,两个高中球队进场,马上要开始比赛。一场小小的比赛,100多号观众,还要先唱美国国歌,而且不是放录音,是请一个高中的歌手唱。他声音一起,全场肃立,大家手捂胸口,对着美国国旗跟着唱起来。操场上锻炼、散步的几个居民,包括一个修整场地的工人,都停下来对着国旗肃立。只有我一个人在那里吭哧吭哧地跑步,那份尴尬,至今记忆犹新。 这是我在美国生活的一个典型经历。美国人的爱国情怀之强烈、自觉,实在超出我的预料。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一天天地长大,她的经历使我有机会观察到美国是如何培养孩子对国家的认同的。 小女5岁上幼儿园那年,就在学校学会了对国旗宣誓,她知道要先把手放在心脏一侧的胸口,但是忘了心在哪边,便着急地问妈妈:“我的心在哪里?”我们一边笑一边摇头:“连自己的心都找不到,你怎么可能有爱国心呢?” 等小女上三年级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她开始学习历史,而这种学习历史的方法,则是我们小时候闻所未闻的。一天,她拿回作业请妈妈帮忙。他们正在学习美国建国的历史,主角自然是那些建国之父。全班同学每个人都要介绍一个历史人物。办法是自己回去找资料,做读书笔记,然后把结果写成讲稿,面对全班同学和家长介绍这个人物,而最重要的一个规定是必须用第一人称。 女儿分配到的角色是华盛顿夫人。这不仅因为她是个女孩子,还因为美国的历史观念在最近几十年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的历史是男人的历史,美国建国,就是华盛顿、杰斐逊、亚当斯、富兰克林等人的故事。自女权运动和民权运动兴起之后,妇女和少数族裔的角色开始为人所注意。这种新的史学观念,也逐渐渗透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女孩子以第一人称介绍一个女性历史人物,当然也更真实些。 这样复杂的操作不可能靠孩子独立完成,学校留这样的作业,也是鼓励家长参与对孩子的教育。于是,女儿跟着妈妈到了当地的公共图书馆,把有关华盛顿夫人的儿童图书全借回家。女儿的阅读能力很强,几本书很快就读完了。但是,写讲稿时才遇到了真正的挑战,这里的关键点在于“用第一人称”这个要求。用第一人称,“她”就变成了“我”,这就逼着孩子去思考:如果自己活在那个时代,将有什么感受。而且,用“我”来写历史,也避免了“揠苗助长”。一个不到9岁的孩

七级数学上册 第1章 有理数教学参考资料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章教学参考资料 一、有理数的含义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很多学生想知道“为什么将这些数取名‘有理数’” ?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只需要略微多了解一点数学的发展史就可以了. “有理数”是一个外来词,是由英语rational number 翻译而来的.rational number 的准确含义是“能表示成两个整数的比的数”,即“凡是能表示成两个整数的比的数就是有理数”,或者说“凡能用分数的形式来表示的数就是有理数”,因此,rational number 相对准确地翻译可以是“比数”,可惜的是我们的先辈并没有把rational number 翻译为“比数”,而是按照rational 一词的另一意思“有理的”,把rational number 翻译成了“有理数”,而且这种称呼一直沿用到今.如果我们的老师能给学生一些类似的解释,相信学生不会再为这个名称而苦恼.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的学生都能把“整数表示成分母是1的分数”,而且大多数学生也都能把有限小数和循环小数表示成分数的形式.这样,整数、分数、有限小数、循环小数都属于有理数.教科书中说“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其中当然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例 把3, 0.2, 0.3&,0.231?? ,0.231&&,0.21341&&表示成分数. 思路分析:3=13, 0.2=15,0.3&=3193=, 0.231??=23177999333=,0.231&&=229990 231-2=990,0.21341&&=213412199900-=10664995. 特别提醒:把循环小数化成分数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我们用方程的思想,借助具体的例子来总结这个规律: 设 0.231?? =x ……………①,现将左右两端同时乘以1000得 231. 231??=1000 x ………② 于是,由②-①,得 231=1000 x- x 即 999x =231 故 x = 231999 , 约分,得 x =77333.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最新单元备课参考资料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备课参考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等四篇课文。在文章中,作者充分发挥想象,以虚写实,虚实结合,恰当地传达了情意。 《草原》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 《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古诗词三首》中,诗(词)人都立足于某一观察点对眼前的自然景象进行观察,然后运用优美的语言对景象进行描写,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花之歌》是《纪伯伦诗选》中的一首。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文中尽显了“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通过对句子、文章等的对比、交流,提高了我们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会写2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蒙、冠”等,能区分这些多音字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和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本单元的古诗词。 3、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在造句、写作中学会运用。 4、抓住精彩的、关键词句进行理解、赏析,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5、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自主朗读,复述课文。 6、通过学习本单元,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会写2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蒙、冠”等。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本单元的古诗词。 教学难点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自主朗读,复述课文。

“教学楼命名”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教学楼命名”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走进校园,经常看到这样的楼名:文质楼、兰蕙楼、勤耕楼、明理楼、搏毅楼、行知楼、笃志楼、博约楼、致远楼、厚德楼、思齐楼、凌云楼…… 看到这些楼名,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从中选出两三个楼名确定立意,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材料列举了校园里常见的12个楼名。这些楼名体现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更从不同侧面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意志品质、理想抱负提出了要求。这是个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要求学生从所列楼名中选出两三个楼名确定立意。本题立意的关键是,首先要明确每个楼名的含义,如“兰蕙楼”取自“兰蕙居空谷,纤尘染不沾”,意即蕙质兰心,纯洁高雅;“博约楼”意取梅尧臣诗句“次第极言笑,左右排图书,终日欣博约,贬异正则扶”,意为博文约礼,就是广求学问,恪守礼法。明确了楼名的含义,然后合理选择有逻辑关联的楼名进行组合。其方法是把意义相关的楼名组合在一起,然后对这几个楼名的内涵进行概括提炼,从而确定立意。由于组合的方式有很多种,立意的角度也灵活多变,便于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特长尽情发挥。例如选择文质楼、兰蕙楼、博约楼为一组,可以从“自身修养”的角度立意:男生要做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女生要做纯洁高雅的东方淑女,广求学问,恪守礼法;如果选择明理楼、思齐楼、厚德楼为一组,可以从“立德树人”的角度立意:远离愚昧,做一个知书达理、积极进取、品德高尚的新时期青年;如果选择勤耕楼、行知楼、搏毅楼为一组,可以从“勤奋好学”的角度立意:既要勤学苦练,又要勇于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养成乐学善学、毅力超群的良好品质;如果选择笃志楼、致远楼、凌云楼为一组,则可以从“志存高远”的角度立意:当代中学生应该胸怀鸿鹄之志,目光长远,大有作为。从命题设问上看,写作本题宜首选议论文体,结构形式以并列式为佳。在审题立意时,谨防罔顾驱动“任务”,只是简单地从一个侧面大做文章,致使偏离题意;更不能全然不顾题目中提供的关键词,另起炉灶,自行其是。 【参考例文】 明德以修身笃志而行知 走进校园,空气中弥漫着阵阵墨香,诗卷之气盈入心中。放眼望去,亭台,回廊,浮雕,园林,无不充满智慧。即使是那一个个小小的楼名,也都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给人以启迪。 《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身为学子,不论出身、相貌、才情,都应以德为首。无德之人,难成大器。我国自古重品德。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把道德作为重要标准。因为品行之重,不但关乎个人的前途命运,更关乎江山社稷的安危存亡。魏征为国荐贤,敢言直谏;岳飞精忠报国,不畏奸邪,传为千古佳话。而李斯妒杀韩非,玷污一世英名;秦桧结纳私党,陷害忠良,被千夫所指,万人唾弃。思及今人,自当心忧天下,胸存懿德,践行“仁义礼智信”,提高自身修养。待师以敬,待友以诚,孝亲尊长,三省吾身,以美德立于天地之间。 看到“行知楼”,不禁让我想起了《礼记》中的“格物致知”。学习,不应浅尝辄止,

小学数学教学参考资料

小学数学教学参考资料 四年级第一学期 (二期课改新教材) 2007.9.

四年级第一学期小学数学教学参考 本册总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关于《课标》的相关内容与要求 本册教材涉及《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中“基本内容”的“数与运算”、“方程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的部分内容,“拓展内容”的“尾数常用处理方法”、“用倒推法解实际问题”等内容。《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对本册教材相关内容的要求如下: 1.基本内容和要求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2.拓展内容

拓展1 (二)本册教材的具体内容的教学建议 基本内容 1.数与运算 通过实例,结合线段图,归纳加法与减法运算的意义和关系、乘法与除法运算的意义和关系; 结合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初步掌握根据数级读写多位数(以万级为主);并结合大数的认识,引入常用的“凑整”方法——四舍五入法,初步学会根据需要对大数进行“凑整”;了解一吨的实际重量,知道1克、1千克和1吨之间的进率; 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的基础上,借助实物、图形初步学会比较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初步学会计算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从实例中让学生自己尝试,归纳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初步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运算定律,初步学会加法、乘法运算定律的一些应用;在学习三步式题中,结合树状算图认识正推、逆推的思想方法,并结合正推、逆推进行分析和解题。 2.方程与代数 在学生自己尝试,总结、归纳出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能初步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运算定律,并初步体会到“字母代数”在表示运算定律时的简洁、完备。 3.图形与几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教学参考资料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教学参考资料 一、有理数的含义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很多学生想知道“为什么将这些数取名‘有理数’” ?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只需要略微多了解一点数学的发展史就可以了. “有理数”是一个外来词,是由英语rational number翻译而来的.rational number的准确含义是“能表示成两个整数的比的数”,即“凡是能表示成两个整数的比的数就是有理数”,或者说“凡能用分数的形式来表示的数就是有理数”,因此,rational number相对准确地翻译可以是“比数”,可惜的是我们的先辈并没有把rational number翻译为“比数”,而是按照rational一词的另一意思“有理的”,把rational number翻译成了“有理数”,而且这种称呼一直沿用到今.如果我们的老师能给学生一些类似的解释,相信学生不会再为这个名称而苦恼.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的学生都能把“整数表示成分母是1的分数”,而且大多数学生也都能把有限小数和循环小数表示成分数的形式.这样,整数、分数、有限小数、循环小数都属于有理数.教科书中说“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其中当然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例把3, 0.2, ,,,表示成分数. 思路分析:3=, 0.2=,=, =,=, ==. 特别提醒:把循环小数化成分数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我们用方程的思想,借助具体的例子来总结这个规律: 设=x……………①,现将左右两端同时乘以1000得 231. =1000 x………② 于是,由②-①,得 231=1000 x- x 即999x=231 故x =, 约分,得x=.

可见转化成分数是.于是在此基础上给出纯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一般方法就不困难了.请老师引导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已从中归纳得出相应的一般方法来. 设,则有 10y=2.……………① 1000y=231. ………② 由②-①得 1000y-10 y =231-2 即y=. 可见转化成分数是,在此基础上给出混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一般方法是不困难的.请老师们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 二、任意两个有理数之和、差、积、商仍为有理数 证明:因有理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整数的比的形式,故不妨设,,其中m,n,k,l均为整数,且(m,n)=1,(k,l)=1,于是. 由于m,n,k,l均为整数,因此nk+ml与mk均为整数,故必为有理数,故为有理数 对于两个有理数之差、积、商仍为有理数,可以用类似方法证明,这里从略. 三、任意两个有理数之间都存在着无穷多个有理数 证明:假设任意两个有理数a、b,设a<b,它们之间仅有有限个有理数,不妨设仅有n个有理数,这n个有理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a<c1<c2<c3<c4<…<c n<b.由于任意两个有理数之和与积仍是有理数,因此当c n是有理数,b是有理数时,也是有理数,而且a<c n<<b. 即在有理数a与b之间找到了另外一个不同于c1<c2<c3<c4<…<c n的第n+1个有理数,而这正好与假设矛盾. 因此,任意两个有理数之间都存在着无穷多个有理数.

(完整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栏目策划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简明策划 栏目 ●“教”而论道 1.异调新声——对课改实际和现行教育、教学的现状发表的独到见解和思考。 【说明】以“异”“新”入栏目,并非要标新立异,而是强调该栏目所发文章须要有迥异于庸常观点的独到见解和独立意见。须要有不同寻常的新鲜视角和独特方法。逻辑严密,据理析事。“独特视角+新颖观点+魅力表达”构成了该栏目选稿的三维标准。 【要求】因是开篇之作,文章一定要精挑细选,可以约稿,甚至转摘。每期不宜多,一篇即可,最多两篇。由主编亲自负责该栏目。 2.前哨观察——对课改及语文教学过程中带有前沿性、普遍性、特殊性的现象、问题进行讨论。拟定话题:教材删减鲁迅作品,该?不该?回望杜郎口;初中要不要教语法?怎样让课堂更有效?本色语文的特点等。 【要求】①本栏目是我刊的核心栏目,带有主题策划的性质,每期一个话题,应做好计划,尽早动手。②每期参加讨论的人数以六七人为宜,但要尽可能扩展范围,不必全是中学老师,相关专家、教材编辑,甚至杂志编辑都可参与。③每人讨论字数不宜过长,以1000字为宜。④编辑要注意观察、思考,多与一线教师交流,使所讨论的问题有较强的时效性、普遍性,有讨论的必要性。也可向读者征集选题。 【说明】以问题讨论的形式关注教改教学中的共性问题,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不同意见的参与者,避免个人观点的孤道独白。 ●授业心经 1.我解读·我设计——对某一课文的研读结果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学设计。 【要求】其中,研读结果应精明扼要,重心应在设计部分。 【说明】①之所以将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合而为一,是出于这样的认识:中学教学过程中的文本解读是为具体教学服务的,不同的解读结果所形成的教学设计千差万别,优劣泾渭分明,效果也大相径庭。本刊不欢迎抛开教学实际而空谈所谓的“文本中心论”“作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的理论文章。②每期可选登不同作者对同一课文的不同设计(以三种为宜),从而通过该栏目体现“同课异构”的意味,同时为读者提供鉴别、选择的可能。 2.课案评点——采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点评形式,特邀中语名师(也可以是三人评一课,不一定是名师)对有一定水准的教学课案进行圈点评说。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教学参考资料全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 本学期我省、我市高中将开设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本人对教材作了一些整理、归纳,并结合现实,就如何开展教学,谈了自己的看法,供教师备课、教学参考,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一、为政以德 [课文理解]“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德”是对个人要求,以“仁”为核心。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在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中,孔子提出了如何处理“德”与“刑”(法)之间关系,提出了“富民”(物质文明)、“教民”(精神文明)的关系,强调“仁”为基础的个人道德要求等。 ?孔子这一思想对今天来说,仍有启发和借鉴。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 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 今天提出“以徳治国”的意义:“ 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框架下的以、法制为前提的治国方略、措施,人民是“以德治国”的主体,根本目的是为“依法治国”奠定良好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一)“德治”与“法治”犹如鸟之双翼,其关系: 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法治”属于政治建设, 是规 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人们行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 2、从具体容看,法律中有道德,有的法律本身以道德判断为基础;而道德中也有守法、

学校教学楼命名及含义

学校教学楼命名及含义 篇一:学校教学楼命名 一、教学楼: (1)厚德楼 【释义】:“厚德楼”得名出自《周易》中的经典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用“厚德”一词冠以教学楼名显得大气、恢弘且富有底蕴。(2)敏行楼 【释义】“敏行楼”得名出自孔子《论语》经典名句:“君子欲敏于行而纳于言”。朱熹注曰:“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慎”。意即,凡有大作为之人做事都勤奋敏捷,勇于实践,说话却小心谨慎,少说废话、空话、大话、假话。用“敏行”一词冠以楼名富有哲理,劝学意义浓。 (3)崇文楼

【释义】崇:意即“高贵”“高雅”。语出《考工记·匠人》:“殷人重屋。堂修七尺,堂崇三尺,四阿重屋。”说明古人建筑的发达技术上所彰显出的聪明智慧。“崇文”一词,昭示了“高贵”的文化修养与文化水准。 用“崇文”一词冠以教学楼名显得高雅、有丰厚底蕴与内涵。 (4)崇德楼 【释义】崇:意即“崇敬”、“崇尚”。德:意即“道德”、“德行”、“品德”、“恩德”。语出《礼记·王制》名句:“上贤以崇德”意即:品质高尚之人都是崇高道德之人。 用“崇德”一词冠以教学楼名,就时刻在告知学生要增强道德意识,崇尚美德。这正是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所明确提出的,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中,袁贵仁部长在解读《国家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时提出的三个坚持的首要的是“坚持德育为先,以德树人。”接着才是“坚持能力为重和坚持全面发展。” (5) 致远楼 【释义】“致远”:意即“达到更远的理想目标”。语出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出自诸

九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参考资料【教案】

初中数学教学参考材料 【九年级第二学期】 编者的话 九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课本(试验本),正在“课改”基地学校进行第一轮教学试验。为了帮助执教老师理解课本、把握要求和开展实践研究,教材编写组人员编写了本册课本的教学参考材料。这本教学参考材料,没有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查,不是正式出版的“教学参考书”。由于编写仓促,成稿匆忙,《材料》内容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只是考虑到新课本进行第一轮教学对参考材料的需要,所以将此很不成熟的《材料》公诸于众。本《材料》提供执教老师在教学研究中参考使用,同时在使用中开展研究;通过对《材料》的使用和研究,发现并纠正其中的错误,弥补不足,充实内容,为编写正式的“教学参考书”打好基础。希望这本教学参考材料对执教老师有参考作用,更期待执教老师对此材料提出宝贵意见和修改建议。 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组 第一部分课本概述 九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课本(以下简称本册课本),含“圆与正多边形”、“统计初步”两章内容,还有配合各章内容的练习部分。 本册课本的编写,基本依据是《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本)》;内容的安排,是在“二二分段,九年级分层”的框架下进行的。从六年级到九年级第一学期的数学内容中,已经建立了“实数知识基础”、“初等代数知识基础”,完成了“初等代数函数”的基础性研究;而本册的两章内容,使得初中数学中关于平面几何基础知识系统的构建基本完善,关于概率与统计初步知识的介绍告一段落,初中阶段的数学基本内容到此结束。 具体编写本册课本时,力求正确把握教学基本要求,注重基础,注意加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同时强调,要在继承一期数学课改教材编写的积极成果及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要保持前面几册数学课本的编写特点,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改善内容呈现方式。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学参考资料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博苑 03-19 2003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学参考资料 一、整体把握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在1924年3月1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后收入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怀着深厚的人道主义同情,从处于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劳苦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利出发,通过他们在封建传统思想与传统道德摧残下痛苦的人生命运,深刻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是《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这篇以妇女命运为题材的《祝福》,就鲜明地体现了鲁迅小说的这一追求。 围绕着鲁四老爷家的几次祝福,小说塑造了祥林嫂这样一位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与中国广大农村妇女一样,她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要,但就是这样可怜的要求,也被封建的思想文化与冷漠的社会所拒绝。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展示了她不幸的命运。小她十岁的丈夫死了,她为了逃避被卖的命运逃到鲁镇,在乡绅鲁四老爷家做工,工作繁重,工钱不多,然而她反而很“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然而,厄运并没有放过她,婆婆还是打听到了她的地址,派人把她从鲁镇抢回家,卖到山里。对此,她进行了激烈的反抗,“一路上只是嚎,骂”,“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还拜不成天地”,然后她又“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最后还是被强迫成婚。幸而婚后的生活还算幸福,她生了个儿子,“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她真是交了好运了”。然而好景不长,第二个丈夫不久得伤寒死去,只有儿子是她的希望。封建思想的“三纲五常”的规矩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然而不幸的是,唯一的儿子又被狼吃掉,大伯收屋,生活无着的祥林嫂只能第二次来到鲁镇,继续在鲁四老爷家帮佣。但是,由于改嫁,她在众人的眼里已经成为不洁之人,不仅在鲁四老爷眼里“败坏风俗”,而且在鲁镇普通民众中处处受歧视。祥林嫂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压力,恐惧无比。捐了赎罪的门槛之后,才发现这根本不能洗脱自己的“罪恶”,她的精神终于彻底崩溃。最终被鲁四老爷辞退,乞讨为生,最后在人们年终的祝福声中凄惨地死去。 小说通过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把批判的锋芒直指造成其悲剧的社会环境和封建伦理道德。

学校教学楼命名

一、教学楼: (1)厚德楼 【释义】:“厚德楼”得名出自《周易》中的经典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用“厚德”一词冠以教学楼名显得大气、恢弘且富有底蕴。 (2)敏行楼 【释义】“敏行楼”得名出自孔子《论语》经典名句:“君子欲敏于行而纳于言”。朱熹注曰:“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慎”。意即,凡有大作为之人做事都勤奋敏捷,勇于实践,说话却小心谨慎,少说废话、空话、大话、假话。用“敏行”一词冠以楼名富有哲理,劝学意义浓。 (3)崇文楼 【释义】崇:意即“高贵”“高雅”。语出《考工记·匠人》:“殷人重屋。堂修七尺,堂崇三尺,四阿重屋。”说明古人建筑的发达技术上所彰显出的聪明智慧。“崇文”一词,昭示了“高贵”的文化修养与文化水准。 用“崇文”一词冠以教学楼名显得高雅、有丰厚底蕴与内涵。 (4)崇德楼 【释义】崇:意即“崇敬”、“崇尚”。德:意即“道德”、“德行”、“品德”、“恩德”。语出《礼记·王制》名句:“上贤以崇德”意即:品质高尚之人都是崇高道德之人。 用“崇德”一词冠以教学楼名,就时刻在告知学生要增强道德意识,崇尚美德。这正是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所明确提出的,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中,袁贵仁部长在解读《国家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时提出的三个坚持的首要的是“坚持德育为先,以德树人。”接着才是“坚持能力为重和坚持全面发展。” (5)致远楼 【释义】“致远”:意即“达到更远的理想目标”。语出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中的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025719.html,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一般科技期刊作者的类型及与其相处策略——以中学数学教学类期刊为例.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1期.万家练. [2].关于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问题及其解决. 《数学教育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3年4期.许兴业.胡展航. [3].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教育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5期.柳成行. [4].中学数学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分析. 《科学导报》.2016年1期.朱剑平. [5].浅谈激励机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读与写(上,下旬)》.2015年24期.江超. [6].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有效培养策略.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年z1期.陈海荣. [7].中学数学教学新探索——合作与互动. 《学周刊》.2015年31期.晏婷婷. [8].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亚太教育》.2015年32期.王小芳. [9].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文化和数学美. 《中学教学参考》.2015年29期.姚盛贵.黄琼.马百万.黄薪达. [10].对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教育科学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3期.傅海伦. 二、中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学校教学楼、广场、道路命名设想

学校教学楼、广场、道路命名设想 一、枕肱楼(综合楼) 1、出处:《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 贵,于我如浮云。” 2、释义: 肱,胳膊。后以“枕肱”、“枕曲肱”形容随遇而适,安贫乐道。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古诗有唐骆宾王《上兖州崔长史启》“但令吾道常无坠,饮水何妨枕曲肱”、宋陆游《秋夜读书有感》“诗谁识先生乐,攸然卧枕肱”等诗句。 以此给楼命名,寓意可推广为: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哪怕是“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激励学生以苦为乐,发愤学习。 3、点评:该楼名思想内涵丰富,形象生动,韵味无穷,给人想象回味的空间,尚未发现同名,极具个性。音节和谐,没有谐音歧义。但有可能产生“伏桌而睡楼”的负面联想。 以下为备选名 二、文质楼(二号教学楼) 1、出处孔子《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释义 按字义讲,文即文采;质即质朴;野为粗野;史为虚浮;彬彬意为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说:“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上说:“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的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 以此给楼命名,是告诉我们的学生:我们要成就自己的人格,成为理想的正人君子,当然要“文质彬彬”。 3、点评: 该楼名思想内涵丰富,显示一定的文化底蕴,切合学校实际。但有少数学校以此给楼命名。缺乏唯一性。 二、志仁楼(一号教学楼) 1、出处《论语》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2、释义:这句话是说: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从我校的办学理念出发,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是有道德的人,以此命名是告诫学生要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做祖国的有用人才。 3、点评: 该楼名思想内涵丰富,显示一定的文化底蕴,切合学校实际。但有少数学校以此给楼命名。缺乏唯一性。 四、择善楼(原育才楼) 1、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释义

热学教学参考资料

走出理解内能的误区 内能是初中热学部分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由于内能的概念很抽象,并且与温度、做功、热传递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系,所以学生对于内能概念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表现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常有顾此失彼和捉摸不定的感觉。本文对于理解内能的常见误区进行简要分析,供参考。 误区一:关于“吸收热量和温度” 由于受到生活“经验”的干扰,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可以保持不变”,但是很少学生对“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可以降低”表示认同。 事实上,在不涉及做功的情况下,物体吸收热量有的温度升高,还有的可以不变或降低。例如,一般情况,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但是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汽化、升华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物体温度降低,汽化、升华的物理过程都有致冷作用。 误区二:关于“温度和内能” 教材中介绍物体的内能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物体的内能就越大。所以学生容易产生“物体的温度不变,内能也就保持不变”的错误认识。 物体的温度变化,内能一定变化。但是物体的温度不变,内能可以不变,也可以增加,还可以减小。例如,一般情况下,物体的温度不变,内能不变;但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内能增加;相反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内能减小。 误区三:关于“做功、热传递和内能” 1.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且做功和热传递对于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初中学生的思维缺乏严密性,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往往顾此失彼。例如,认为“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一定减小”等。 2.因为热传递是内能间的转移,所以在没有做功的参与情况下,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放出热量内能一定减小;但是在没有热传递的情况下,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增加,即机械能不一定转化为内能。例如,用力提起物体,对物体做功使得物体的机械能增加,而内能本身没有变化。如果是做功使物体内能变化。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小。常见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情况有:压缩气体做功,克服摩擦做功。物体对外做功使物体内能减小的情况是气体膨胀对外做功。

鲁教版语文九上诫子书教学参考资料 (2)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 ①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②夫fu2:语气词,文言虚词的一种,用于句首。如“夫”、“盖”。表示将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古代称之为“发语词”,现代有的语法书称之为“提顿语气词”。③君子:这里泛指德才兼备并出众的人。④静以修身:此句中“以”是介词,“用、凭借、依靠”的意思。“静以修身”即“以静修身”,“静”是“以”的宾语,提前了,属于介词宾语前置。④淫:放纵,沉溺,无节制。⑤慢:怠慢,懈怠,松懈懒惰,不紧张。⑥励:振奋,振作。⑦躁:急躁,不冷静。⑧遂:终于,最终。⑨接世:为世所接,被社会接受、认可,即对社会有用,适应社会。⑩庐:简陋的房屋。 【译文一】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集中精力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内心平静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业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想回到过去的青少年时代重新学习)还有什么用呢!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作者简介及背景】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山东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名句赏析】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老子》“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及欲扬先抑、欲擒故纵、“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道理是一样的。 现在的“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 为”。 现在的“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作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其影响力远远超过其原创《淮南子》。 诸葛亮54年的一生,因此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27年。前27年,是他博览群书、修身养性、静观天下、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而后27年,则是他身体力行、完善自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阶段。我们也可以说,前27年是他的“淡泊”“宁静”阶段,而后27年则是他的“明志”“致远”阶段。 (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 非学无以广才

关于校园道路、楼宇命名方案的公示

关于校园道路、楼宇命名方案的公示 学校升本以后,校党委宣传统战部曾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怀化学院道路、楼宇命名的第一个方案。50年校庆时,宣传统战部又面向全校师生征集,形成了怀化学院道路、楼宇命名的第二个方案。这两个方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付诸实施。今年4月上旬,党委副书记吴波带队,专题考察了湘南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科技大学的道路、楼宇命名,获得了一些启示。4月23日、4月24日我们又分别召开了系(部)专家、机关处室负责人两个座谈会,对学校道路、楼宇命名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在此基础上,宣传统战部前后几易其稿,形成了此方案。4月27日学校党委会研究审定,同意公示此方案。 对此方案如有异议,请与党委宣传部联系。 公示时间:2012年5月2日—5月9日 受理部门:党委宣传统战部 联系电话:2851004 邮箱:hhxyxcb1004@https://www.360docs.net/doc/881025719.html, 附:怀化学院道路、楼宇命名方案 校党委宣传统战部 2012年5月2日 怀化学院道路、楼宇命名方案 一、命名原则和思路 1.注重校园文化气息,核心在于“育人”; 2.突出地域文化特征,彰显我校道路楼宇命名的独特性; 3.与东、西两校区已有的学科专业布局基本吻合; 4.简洁、明了、易记,尊重约定俗成的历史; 5.求同存异,宜粗不宜细。 二、命名的基本方案 (一)道路命名 东校区:南北向以怀化历史文化名人命名;东西向以五溪地域人文景观命名。 1.从校门沿篮球场至图书馆的道路 命名:从文路 释义:以著名文学家、学者沈从文的名字命名。沈从文(1902—1988),凤凰人。14岁离家,浪迹沅水流域各地,创作了《边城》等大量影响文坛的作品,曾任北大、西南联大、武汉大学教授。 2.从食堂北侧经宣传橱窗至B栋教学楼的道路 命名:阳明路

数学专业参考材料书汇总整编推荐

学数学要多看书,但是初学者很难知道那些书好,我从网上收集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整理: 从数学分析开始讲起: 数学分析是数学系最重要的一门课,经常一个点就会引申出今后的一门课,并且是今后数学系大部分课程的基础。也是初学时比较难的一门课,这里的难主要是对数学分析思想和方法的不适应,其实随着课程的深入会一点点容易起来。当大四考研复习再看时会感觉轻松许多。数学系的数学分析讲三个学期共计15学分270学时。将《数学分析》中较难的一部分删去再加上常微分方程的一些最简单的内容就是中国非数学专业的《高等数学》,或者叫数学一的高数部分。 记住以下几点: 1,对于数学分析的学习,勤奋永远比天分重要。 2,学数学分析不难,难得是长期坚持做题和不遗余力的博览群书。 3,别指望第一遍就能记住和掌握什么,请看第二遍,第三遍,…,第阿列夫遍。 4,看得懂的仔细看,看不懂的硬着头皮看。 5,课本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完,至少再看一本参考书,尽量做一本习题集。 6,开始前三遍,一本书看三遍效果好于三本书看一遍;第四遍开始相反。 7,经常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 以上几点请在学其他课程时参考。 数学分析书: 初学从中选一本教材,一本参考书就基本够了。我强烈推荐11,推荐1,2,7,8。另外建议看一下当不了教材的16,20。 中国人自己写的:

1《数学分析》陈传璋,金福临,朱学炎,欧阳光中著(新版作者顺序颠倒) 应该是来自辛钦的《数学分析简明教程》,是数学系用的时间最长,用的最多的书,大部分学校考研分析的指定教材。我大一用第二版,现在出了第三版,但是里面仍有一些印刷错误,不过克可以一眼看出来。网络上可以找到课后习题的参考答案,不过建议自己做。不少经济类工科类学校也用这一本书。里面个别地方讲的比较难懂,而且比其他书少了一俩个知识点,比如好像没有讲斯托尔滋(stolz)定理,实数的定义也不清楚。不过仍然不失为一本好书。能广泛被使用一定有它自己的一些优势。 2《数学分析》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著 师范类使用最多的书,课后习题编排的不错,也是考研用的比较多的一本书。课本最后讲了一些流形上的微积分。虽然是师范类的书,难度比上一本有一些降低,不过还是值得一看的。3《数学分析》陈纪修等著 以上三本是考研用的最多的三本书。 4《数学分析》李成章,黄玉民 是南开大学一个系列里的数学分析分册,这套教材里的各本都经常被用到,总体还是不错的,是为教学改革后课时数减少后的数学系各门课编写的教材。 5《数学分析讲义》刘玉链 我的数学分析老师推荐的一本书,不过我没有看,最近应该出了新版,貌似是第五?版,最初是一本函授教材,写的应该比较详细易懂。不要因为是函授教材就看不起,事实上最初的函授工作都是由最好的教授做的。细说就远了,总之可以看看。 6《数学分析》曹之江等著 内蒙古大学数理基地的教材,偏重于物理的实现,会打一个很好的基础,不会盲目的向n 维扩展。适合初学者。国家精品课程的课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