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完整版)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完整版)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首先,衡量历史进程中重大举措得失成败的标准,归根到底是其对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根本利益所起的作用。

历史已经表明,不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都显著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就证明,它们都是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它们发生在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历史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其次,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后来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改革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没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不能站在今人的立场去衡量昨天。从当时历史条件和环境来看,国家安全的压力、工业化的迫切需要等,决定了社会主义改造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虽有一些缺点,但总的看是适时的,也是成功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历史意义还在于,它解决了当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解决了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问题。

再次,社会主义改造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改革改变单一公有制结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事业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的。改革开放克服了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失误和偏差带来的弊端;改革开放进程中发生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必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得到解决。

总之,对历史变革的评价,必须放在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虽然在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既不能用社会主义改革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也不能用社会主义改造否定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让我们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它是指导我们进行中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不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使我们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它要求事实求是、解放思想。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它告诉我们:第一,我国早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党和人民选择这条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虽然在建设的过程中有过失误,有过挫折,但我们已取得了经济建设,教育科学文化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社会主义政权日益巩固。第二,我国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决定的。现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否则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第三,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伟大、艰巨和长期的任务。第四,要转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想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必须改革长期以来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经济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新体制。第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摆脱教条主义和脱离实际的思维模式,对中国国情的认识逐步深化。第六它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和发展要求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三者构成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关系,它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全过程。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

2016考研政治:毛概“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考点总结

2016考研政治:毛概“社会主义革命时 期”考点总结 (四)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完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并准备在一切必要条件具备的事后把它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上去,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光荣的伟大的全部任务”。 在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强调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另一方面又不忘记新民主主义的发展目标和前途,在各种条件具备时,不失时机的完成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项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中: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改造的物质基础和最初开端。 2.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3.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 治保证。 4.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苏联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国际因素。 凯程教育: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在考研准备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尤其对于跨专业考生的专业课来说,通过报辅导班来弥补自己复习的不足,可以大大提高复习效率,节省复习时间,大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辅导班,或许能帮你找到适合你的辅导班。 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考察辅导班的首要因素,考生可以针对辅导名师的辅导年限、辅导经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首先,衡量历史进程中重大举措得失成败的标准,归根到底是其对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根本利益所起的作用。 历史已经表明,不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都显著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就证明,它们都是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它们发生在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历史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其次,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后来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改革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没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不能站在今人的立场去衡量昨天。从当时历史条件和环境来看,国家安全的压力、工业化的迫切需要等,决定了社会主义改造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虽有一些缺点,但总的看是适时的,也是成功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历史意义还在于,它解决了当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解决了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问题。 再次,社会主义改造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改革改变单一公有制结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事业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的。改革开放克服了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失误和偏差带来的弊端;改革开放进程中发生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必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得到解决。 总之,对历史变革的评价,必须放在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虽然在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既不能用社会主义改革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也不能用社会主义改造否定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重要论述摘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浪费和贪污在性质上虽有若干不同,但浪费的损失大于贪污,其结果又常与侵吞、盗窃和骗取国家财物或收受他人贿赂的行为相接近。故严惩浪费,必须与严惩贪污同时进行。浪费的范围极广,项目极多,又是一个普遍的严重现象,故须着重地进行斗争,并须定出惩治办法。 反贪污斗争和反浪费斗争的开展和深入,必将接触到各方面存在着的各种程度的官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是贪污和浪费现象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央要求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在此次精兵简政的工作中,在展开全国规模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中,在进行反对贪污和反对浪费的斗争中,同时展开一个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凡在其所属机关、部队、团体、学校或企业中发生了严重的贪污现象或浪费现象,而事前毫无觉察、事后又不厉行惩治者,称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这种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虽然没有亲手参加贪污行为或浪费行为,亦应以失职论处,决不宽恕。 毛泽东:《实行增产节约,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1952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209页 我们要防止奢侈、铺张,不然将会脱离人民的爱好。美是要有条件的,人民的生活要一天天提高。如果你不按照这个规律,就要脱离群众。 周恩来:《关于戏曲改革的几个问题》(1952年11月14日),《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为了把国家财政放在稳固的基础上,保证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必须节减一切可以节减的开支,克服浪费。……今天的问题复杂得很,仅靠几个章程、几个法令、几个办法办事是不行的,要因地制宜。只有大家管财政,大家热心财政,事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区别

1、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是一脉相承的(1)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正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我国正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才从新主义社会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强调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以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作为改革的历史前提,是以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确立作为改革的历史起点的,而不是对这一成果的否定。否定社会主义改造,否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的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得益于一开始就强调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而东剧变,归根到底是改革走错了路,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2)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即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为了早日实现工业化,就需要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旧有的生产关系,就要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事实上,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在工业化进程中被提上议事日程并开始启动的。实践证明,社

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极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离开社会主义改造不行,离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更不行。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面和环节,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一目标,与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方向是基本一致的。2、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及其实践的正确和成功,并不是说它没有缺点和偏差。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既是对这些缺点和偏差拨乱反正,更是对社会主义改 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业集体经济在经营管理方面主要采用了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管理方式。它虽然在一个时期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由于过分集中和平均主义问题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直接妨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①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的经营方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C)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D) 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3.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概括是从:(A)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4.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D)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公有制为立体,实现共同富裕 5.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是(A) 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 D.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6.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句话强调的是:(B) A.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C.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D.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7.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A)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A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B内外互补、互惠互利 C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适应D与国际市场接轨 8、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重大战略判断是(C) 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B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D本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9、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是(C) A改革、开放、党的领导B政府、市场、社会 C改革、发展、稳定D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0、全面深化改革的要立足于(B) A我国处于总体小康社会水平B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我国处于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阶段D我国属于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区别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以及帅哥靓女评委团,大家下午好!(鞠躬)咱们伟大的祖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苦社会走到了现代富强与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其间必然经历了许多奋斗与革命!我们小组讨论的题目就是其中的两个重要的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接下来请大家一起与我分享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一.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 首先为大家介绍第一大部分: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1、我们小组先讨论了新民主主主义革命的背景: 即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改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2、接着我们又讨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与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其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它不是一般地要消灭资本主义,相反,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但是,五四运动后至新中国成立的中国革命,已经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然后我们小组又讨论了第二大部分: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1. 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要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2、然后我们小组又讨论了分“两步走”的原因,主要分以下三点: (1)中国革命之所以要分“两步走”,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性质与革命的特点所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而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需要有新民主主义作为工作准备: A、物质基础与经济条件。 B、政治保证。 C、国际因素。 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那只是完全的空想。

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

1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作用和不足。 答: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的变化。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谓至少要100年才能完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从这个时候开始算起。 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全行业公私合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中,也存在着过急过快和过粗的问题。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党和毛泽东制定了“ 自愿互利, 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正确的合作化原则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党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三种形式是: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通过这三种形式,把大量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实现由分散到集中,由低级到高级的社会主义改造。由于贯彻了自愿互利的原则,以及随着手工业私有制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技术逐步由手工业转变为机械化生产,极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历史阶段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具有深刻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没有照搬苏联模式,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充分利用它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然而,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1955年以后,随着三大改造进入了高潮,中国也开始了消灭资本主义的过程。 无论领导革命或建设工作,都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绝不能急于求成,犯主观性急的毛病。指出用革命的方式解决建设的问题,解决生产力大发展的问题,是毛泽东、党中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认识上的误区,并导致了实践中一系列重大偏差的发生。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证明,经济变革和经济建设不适宜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避免急于求成,大起大落,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 2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特征与三步走战略的关系。 答: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实际上,这个历史进程与我国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密切相关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正确地反映了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进程。作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地位与作用,是全面实现这一战略的关键。 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反贫困取得全世界最突出的进展。城乡恩格尔系数的持续降低标志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所达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且平均数往往掩盖着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 由于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村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同时,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仍很明显,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不同决定了地区差距将会长期存在,发展不平衡仍然是突出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得区别

1、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一脉相承得(1)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得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得前提下进行得社会主义改革得基本前提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得自我完善。而社会主义制度得建立,正就是社会主义改造得主要成果,即我国正就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才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得。强调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是以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改造得主要成果作为改革得历史前提,就是以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得确立作为改革得历史起点得,而不就是对这一成果得否定。否定社会主义改造,否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得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得益于一开始就强调坚持改革得社会主义方向,而苏东剧变,归根到底就是改革走错了路,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2)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得目标就是相同得,都就是为了解放与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首要目标,就是把中国从一个落后得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得工业国,即实现国家得工业化。为了早日实现工业化,就需要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得旧有得生产关系,就要对个体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事实上,

社会主义改造就就是在工业化进程中被提上议事日程并开始启动得。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改造得胜利,极大地解放与发展了生产力,为大规模得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在中国,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离开社会主义改造不行,离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更不行。今天进行得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得方面与环节,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得社会主义新体制,更好地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得工业化与经济得社会化、市场化与现代化。这一目标,与社会主义改造得根本方向就是基本一致得。2、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与实践得进一步发展肯定社会主义改造得理论及其实践得正确与成功,并不就是说它没有缺点与偏差。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既就是对这些缺点与偏差拨乱反正,更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与实践得深化与发展。(1) 性发展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业集体经济在经营管理方面主要采用了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统一经营,统一分配得管理方式。它虽然在一个时期内促进了生产得发展,但由于过分集中与平均主义问题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得生产积极性,并直接妨碍了农业生产力得发展。因此,我国农村改革得第一步,就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就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得创造性发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目前我国正处在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潮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进入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过去的六年中,前三年的工作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前一革命阶段中没有完成的各项社会改革,主要是土地改革。从去年夏季以来,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就以极广阔的规模和极深刻的程度展开起来。大约再有三年的时间,社会主义革命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完成。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对于这种方法,过去在共产党内和共产党外,都有许多人表示怀疑。但是从去年夏季以来,由于农村中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和最近几个月以来城市中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他们的疑问已经大体解决了。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过去几个月来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人们的意料。过去有些人怕社会主义这一关难过,现在看来,这一关也还是容易过的。 目前我们国家的政治形势已经起了根本的变化。去年夏季以前在农业方面存在的许多困难情况现在已经基本上改变了,许多曾经被认为办不到的事情现在也可以办了。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有可能提前完成或者超额完成。《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任务,就是在这个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的基础上,给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的发展指出一个远景,作为全国农民和农业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农业以外的各项工作,也都必须迅速赶上,以适应社会主义革命高潮的新形势。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期 (区分: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从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人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是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度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主要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术语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中提出,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搞工业化建设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即在过渡的时间上,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在转变条件上,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从1949到1952年,当领导人民集中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众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不读,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1953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在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时,有人用指导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观点来否定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人用指导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 要想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那必须清楚地认识它们之间有何相通,又有何不同。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分别体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从解放开始到1956年结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不同的政策。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另一方面,我们要承认二者的区别。二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的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问题的时候提出的。 对于该论题的争论,我们不能以“一边倒”的态度对待,我们小组一致认为要辩证的看待改造和改革的关系,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

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社会主义改革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 我们小组是通过电视台(也就是中文TV)的节目流程进行,包括中文乐翻天,中文独播剧场,访谈。 我们以中文乐翻天开场,主要是想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渐理解我们的论题。该节目是一档娱乐节目,由乐梦凡和付程兰主持,有歌舞并茂、经典老歌回放,以及服装走秀的精彩片段,幽默的主持及逗翻天的嘉宾表演,赢得了“猛烈”的追捧。在这档节目里看到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成果,以实践证明进行改革是科学的。节目中主持人表演外国歌舞,说明实行对外开放对中国的影响。毛泽东在汲取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基础上,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思想,成为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先导,深入研究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和理论,对于推动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事业有很大裨益。证明了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是一脉相承的。 中文独播剧场分上下两篇,第一篇主要是描述社会主义改造。该篇是由我们组的陈燕同学根据赵树理的《锻炼锻炼》改编成剧的,讲述了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阶段,由我们小组的表演可知,在农村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表现在合作化,但由于制度不完善,出现了一批以杨小四为代表的投机取巧的人,但最终会受到人民的批评和指责。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亦称“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指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使革命向前发展,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中国的新民

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根本任务是要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推翻封建地主和官僚资本的统治,走上民主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革命要求消灭资产阶级,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都是不能实现的。在革命前途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认为民主革命的结果只能是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无产阶级只能在资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通过合法斗争聚结力量,到一定时候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一种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1949-1976:怎样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成就与失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0752925.html, 1949-1976:怎样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成就与失误 作者:陈晋 来源:《湘潮》2019年第06期 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新中国。在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主 要历史任务是搞建设,因而从1949年到1976年,又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设的目标,是搞社会主义,实现中国的工业化,赶上世界的现代化潮流。 但是,怎样搞建设?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现代化。怎样才能追赶世界的现代化潮流?对中国共产党来说,都是全新的时代要求,全新的时代课题。由于没有经验,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摸索着尽最大努力去问、去学、去试、去做。这样一个过程,人们称之为探索。 探索从学习开始 新中国的探索,是在怎样的国际背景下展开的呢? 新中国的治国理政,始终把独立、自主、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并且有挥之不去的“落后就要挨打”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一个国家的利益,还包括尊严。如果失去了尊严,这个国家的其他利益都可能被强大的敌视者按自己的愿望作最大限度地索取。这些,便成为新中国在探索建设道路的起点上一种基础性的情结。 那时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对峙局面。1960年5月27日,英国皇家元帅蒙哥马利在上海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着重询问毛泽东对当时的国际局势的看法。毛泽东在回答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说:“现在的局势,我看不是热战破裂,也不是和平共处,而是第三种:冷战共处。我们要有两个方面的准备,一个是继续冷战,另一个是把冷战转为和平共处。所以你做转化工作,我们欢迎。”蒙哥马利说:“西方世界的领袖是美国,现在西方国家怕被这个领袖领到战争中去。我们必须把这样一种情况改过来,即西方集团的领袖跟东方集团两个最大的国家根本谈不拢。由于这个原因,美国在西方的领导受到怀疑。”毛泽东说:“只要美国的领导不削弱,就不可能改变局势。” “冷战共处”这个看法很独到,属于毛泽东对新中国面临的世界格局和走势的重大判断。正是基于这个判断,如何处理中苏和中美关系,始终摆在新中国国际战略的突出位置。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4、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者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克服,甚至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特别是此后不久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经济建设中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社会主义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

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四,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统一于建设我国现代化的实践,两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2)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3)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历史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对生产力束缚的观点,因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 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答案要点: (1)改革的性质:既是一场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改革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的特点:改革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4)判断改革的是非得失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4. 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答案要点: (1)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叫革命。 (2)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4)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变革。 5. 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什么?提出这一标准有什么意义? 答案要点: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根本判断标准,人们就可以大大解放思想。 一切符合这个标准的东西,都应当大胆采用,对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都应当大胆吸收和借鉴;而一切违背这个标准的东西,不管它看起来多么“正确”、多么“革命”,都应当大胆加以革除。 (2)“三个有利于”标准排除了离开生产力标准抽象争论姓“社”姓“资”的教条主义干扰,对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6. “三个有利于”标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 (2)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 (3)“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课题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讲授、举例、讨论授课课次 4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授课类型综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掌握适合中国 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能力目标 能够吸取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作更大贡献 情感目标树立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三大改造的道路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什么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之后? 板书设计 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研室 审阅意见 备 教学过程 注

【复习提问】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什么?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导入新课】 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有三个重要的内容: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二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三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前面已学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今天来学习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讲授新课】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经济方面,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政治方面,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文化方面,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

在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时,有人用指导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 观点来否定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人用指导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 的社会主义改革。确实,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从而建立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同时,社会主 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 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二者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 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尽管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 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70年代末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 度。但是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革命,说得准确点,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正是这场社会主义革 命,中国共产党运用政权的杠杆作用领导中国人民对各种非社会主义的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创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就 必须利用手中的政权,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即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维护这种生产关 系的旧的上层建筑,使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因为,尽管当时新民主主义的发展 为中国实现富强之路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实践条件,但随着土改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我国农村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纷纷呈现在党的面前。农村土改后,出现中农化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