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案例与经验_梁耀元

韩国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案例与经验_梁耀元
韩国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案例与经验_梁耀元

第26卷第6期2010年11月水资源保护WATER RESOURCE S PR OTECTION Vol .26No .6

Nov .2010

D OI :10.3969/j .issn .1004-6933.2010.06.021

基金项目: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08ZCGSF00200)

作者简介:梁耀元(1984—),女,吉林敦化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植被恢复与绿地景观设计。E -mail :liangyaoyuan @mail .nankai .edu .cn 通讯作者:李洪远,教授。E -mail :hongyuan @nankai .edu .cn

韩国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案例与经验

梁耀元1,2,陈小奎3,李洪远2,郝 翠2,蔡 

2

(1.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457;2.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071;3.天津市市容和园林管理委

员会,天津 300381)

摘要:通过介绍和分析韩国清溪川与光州川生态恢复的案例,在河流生态恢复的设计理念、技术方法等方面提出对我国城市河流治理的借鉴。认为只有把城市河流生态恢复作为系统工程,对城市河流进行多目标的恢复治理、将河流治理列入城市规划、分区域规划和建设、多学科开展研究和基础调查、营造动物栖息地、恢复河流自然功能才是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归宿。

关键词:韩国;城市河流;生态恢复;清溪川;光州川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6933(2010)06-0093-04

Analysis and inspiration of urban river restoration cases in Korea

LIANG Yao -yuan 1,2,CHEN Xiao -kui 3,LI Hong -yuan 2,HAO C ui 2,CA I Zhe 2

(1.Tianjin Ac ade my of Enviromental Science ,Tianjin 300457,China ;2.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 ienc e and Engine ering ,Nankai Unive rsity ,Tianjin 300071,China ;3.Tianjin Manageme nt C ommitte e of Landsc ape ,Tianjin 300381,China )

A bstract :By means of introducing and analyzing ecological cases in Cheonggyecheon and Chuanzucheon in Korea ,som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design concept and technology of riv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for urban river management in China are proposed .By considering ur ban river restoration as system engineering ,the conducting multi -object ecological recover y ,integration of ur ban management into city planning ,zoning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carrying out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basic surveying ,building of animal habitats ,and recovery of the natural function of rivers can be the end results for urban rivers .

Key words :Korea ;ur ban riv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Cheonggyecheon ;Chuanzucheon 河流是城市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对城市的发展、风格和城市环境有着积极影响。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市河流遭到日益严重的污染。如何对城市受损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使河流恢复到健康状态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和复兴的焦点问题之一。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水环境建设和城市滨水区开发的历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污染治理为主的水质恢复逐步向以水质再生为核心的河流生态恢复转变[1]。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河流进行综合

治理,开展以恢复河流自然属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恢复工程成为国际趋势[2]。

我国对河流生态建设的研究较晚,20世纪90年代后期,城市河流生态化改造及景观设计日益受到关注[3],多个城市开展了河流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但与河流治理和生态恢复先进的国家相比,在河流生态恢复的理论研究、规划设计理念、工程技术以及后期管理措施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差距。

笔者通过介绍韩国清溪川、光州川两个河流生态恢复案例,试图为我国的城市河流生态恢复提供借鉴。

1 韩国两个河流生态恢复案例分析

1.1 清溪川复原和再发展项目

21世纪首尔开始了生态城市建设,第1个成功项目是2005年完成的清溪川复原和再发展项目[4]。清溪川项目展示了一个城市河流改造项目如何能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并在城市中心提供一个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

1.1.1 简介

清溪川是一条自西向东穿越首尔的古老河道。随着20世纪下半叶经济腾飞,韩国政府于1958年开始大规模建设清溪川覆盖工程,填埋了已经污染的河流,并且花了20年的时间顺着清溪川建造了一座高速公路桥,日行车量达12万辆,一直是城市繁华的象征之一。伴随生态的破坏、生活质量的下降,韩国人重新意识到恢复自然环境的重要性。2003年7月起,为了将首尔建设成低公害清洁城市,首尔市政府开始拆除高架路重建清溪川。

1.1.2 前期准备

自2002年7月1日起耗费1年多的时间,进行了清溪川恢复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其中由专家和普通市民组成市民委员会进行政策指导,收集和反馈公众意见,召开听证会并提供咨询服务;项目研究组负责预先的可行性研究以及项目规划设计;工程总部则负责项目执行。该项目还与有关政府机构紧密合作,建立了若干临时办公室,以利于加强与地方及公共部门的联系,同时还有25个独立团体参加与市民的联系和人员培训等工作。

1.1.3 施工过程

施工区域全长5.8km,规划建成一条从东到西的绿色水轴线与从南到北的绿色轴线相呼应。2003年7月开始了高架公路的拆除和清溪川河道的清理。此外,为了保证清溪川一年四季流水不断,最终采用3种方式向清溪川提供水源,即从汉江引流一部分河水、在地铁沿线的周边区域钻井取水、循环使用经过污水处理的废水。

施工区域分为三段,在自然与实用原则相结合的基础上,对不同河段采取不同的设计理念[5]。第一河段的建设主题是“开放的博物馆”,景观设计上要求处处体现现代化特点。包括建成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的露天广场,布置假山瀑布等。第二河段设计上强调反映城市生活和滨水空间的休闲特性。与其他河段不同的是,这里要在确保可以安全抗洪的同时,保留现有的下水管道;另外,河体明显变窄变深,一条天然河流从一侧流过,而一座双层的人行道在江的另一侧,这样设计给人空间缩小的感觉,让人们容易接近。第三河段与第一、二河段的人工化河道设计相比,强调自然和生态特点,河道改造以自然河道为主。保留沿岸连续的野生植被和水生植被,并加入了柳树湿地、浅滩和沼泽,以便留出足够的草地和将来供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

1.1.4 河流的维护管理

施工基本完成后,对该项目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此外,由于清溪川80%的水均由汉江抽取而来,是人造的自然景观,需要经常性的人工维护,因此开支较高。

1.2 光州川生态恢复项目

自清溪川河流恢复项目得到普遍好评以来,韩国许多城市开始以清溪川案例为模版,进行河流生态恢复。光州川作为其中较大规模的河流生态恢复项目,又采用了很多新技术,在分区设计、堤岸改造、恢复河流自然属性以及后续管理等方面具有典型性,得到许多人的关注。

1.2.1 简介

光州川是一条穿过光州城区的河流,直至20世纪60年代,在城市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流入河流,加之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得河流水量逐渐减少,许多泥沙沉积下来,河床变浅,失去了河流原有的功能。进入21世纪,国民开始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要求净化所有受污染的环境,恢复生态系统。光州市积极响应市民的这种需求,于2004年开始进行“光州川自然型河流净化工程”,至2009年工程完成45%,总投资626亿韩元。

1.2.2 前期准备

自2004年1月15日至6月25日,通过频繁开展座谈会及市民意见调查,共得到240多项建议,同时组建专家团队开展了细致的现场调查,主要针对河流治水、水文水利、空间结构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最终提出了河流恢复的规划方案。

1.2.3 施工过程

施工区域全长19.3km,于2004年12月底开始实施。将设计重点放在河流功能的恢复上,并且根据地形特点设定3个主题(图1),从而使光州川展现出自然特性[6]。

上游区间的建设主题是“自然中的河流”,最大限度地恢复河流的原有面貌。为了不破坏河床,扬弃了开凿河床与人工设施的放置,设计高水位地时使河流逐渐变宽,其最小河宽应确保常水量,从而维持河床上的生态系统。

中游区间位于城市中心,市民较易接近,建设主题是“文化中的河流”,形成具有休闲文化与生活痕

图1 光州川按区间特性设定主题[6]

迹的文化区间。基于此,人们将作为景观不良因素的半覆盖构造物改造成良好的景观优势因素,并将区间的下段部分作为休闲空间。

下游区间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建设主题是“生态中的河流”,使得人类与生态环境进行交流。为了保护荣山江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荣山江汇流处至市政府附近约2.5km区间内,限制放置人工设施,积极保留沙洲。为了强调高水位地与生态的联系,没有设置低水护岸,使其形成自然草地。

此外,为了增强日渐干枯的光州川的河流功能,计划将上游水的排放量从原来的4.3万t/d扩大到14.3万t/d,维持良好的水质,以保证河流的生态功能。

1.2.4 河流的维护管理

河流恢复工程完成后,对项目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并且陆续开展了后期的维护管理,包括对竞争植物进行抑制性管理、建造动物栖息地、禁止放牧、亲水空间的维护等措施。

2 对我国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启示

2.1 河流生态恢复是多目标的河流治理

长久以来,人们对城市河流的治理是围绕着某种功利价值的功能进行工程设计的,比如行洪、排水等,仅将河道作为工程实体而非城市公共空间来看待,较少考虑城市的整个生态系统、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需求。这种传统的河道治理方法安全但理念僵硬,快速但违反生态原则。单纯考虑工程上的效果,最终难免会产生更多的生态问题。近年来,建设生态河堤已成为国际大趋势,而提出“生态”这个词以来,人们有些过于拘泥于生物的生存环境与流路等细部环节中,忽略了河流的自我存在。所谓河流的自我存在,应该包括河流的自然生态、景观、历史、文化等特征。清溪川生态恢复的设计理念可概括为:景观设计上的现代化;确保治水合理的基础上发挥河流的休闲功能;强调自然生态特点。而光州川的设计主题则是“自然”、“文化”、“生态”。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在进行河流生态恢复时应从多角度出发,以治水为基础,考虑到自然生态、景观、历史、文化等各种要素,使河流成为延续承载的地方,成为有生命的河流。

2.2 将河流治理纳入城市规划

一条有生命的城市河流离不开城市这一载体。城市河流贯穿于城市之中,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环境,而只有融入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河流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河流,河流在改造和恢复中保持和延续生命力,也是对城市的贡献。清溪川恢复工程的目的是:恢复河流的自然生态系统,将首尔打造成环境友好型城市;建造休闲娱乐空间,构建城市文化中心;重建河流两岸的商业环境,使首尔成为国际金融大都市[7]。恢复工程处处都能体会到河流治理与城市规划的紧密联系,通过治理河流,带动城市的综合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价值。河流治理不仅仅是河流本身的问题,更是城市规划中的问题,应将防洪、治污、河流水域景观建设等提升为城市规划重点,从而更加宏观准确地把握河流治理。

2.3 分区域恢复和建设

河流生态恢复既然是多目标的治理工程,其设计主题必然是多样化的。分析清溪川与光州川的计划内容,都是根据地形特点划分几个区域,并对不同区域赋予不同的主题。清溪川生态恢复中将河道分为三个区间:第一区间位于政治金融中心,周边有政府、新闻中心、银行等,景观设计上要求处处体现现代化的特点;第二区间有许多小商品市场,是市民最常去的地方,设计上强调滨水空间的休闲特性;第三区间为居民区和商业区的混合区域,发展相对落后,设计上强调自然生态特点。光州川则根据上、中、下游区间分为3个主题:上游区间最大的特点是流水,其建设主题为“自然中的河流”;中游区间位于城市中心,其建设主题为“文化中的河流”;下游区间的生态环境良好,其建设主题为“生态中的河流”。这种分区域设定主题的方法,充分考虑到了河流周边的地形特点,包括人文、历史等等,能够较好地体现河流特点并发挥其功能,节省大量人力、财力的同时,使河流与城市融为一体,既满足人类的需求,还考虑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

图2 自然石积护岸(施工初期)

2.4 多样化生境营造与恢复技术2.4.1 重视前期调查

清溪川与光州川的恢复工程在开工之前都做了详细的前期调查,主要是专家座谈、现场调查、市民意见调查等,其耗费的时间与精力都是相当多的。就是在这种缜密的前期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目标治理、分区域设定主题的规划书。

2.4.2 营造生物栖息空间

恢复过程中应确保生物栖息空间,以促进生物多样性。鸟类栖息地的恢复方法有:保护自然退化地、沙石地、植物群落等现有的生态环境,建造人工湿地,铺设观测道路等。鱼类栖息地的恢复方法有:建造鱼类通道,修建多孔质植被护岸(图2、3)、浅滩和水潭、多段式跌水设施、护栏等。其中,利用护栏营造静水区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鉴。一种是在岸边设置浸水方框,向方框内填满沙石,形成多孔质空间,

栽植植被,形成水草带(图4(a ))。另一种是离护岸有一定距离处打入木桩,内部铺设巨石,从而减缓水流、防止潮水(图4(b ))

图3 自然石积护岸(施工后第3年

)

图4 护栏

2.4.3 景观功能的保全

栽植植被时应尽量选择乡土物种,给动物提供栖息地。特别值得学习的是对人工建筑物进行全方位绿化,例如,恢复光州川时,对桥梁、桥墩和堤坝坡面也进行了绿化,从而提高水边景观的水平,促进亲水活动。此外,两个河流案例中都修建了自然学习基地,在人们娱乐之余,还可以了解大自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2.5 河流恢复是一个系统工程

总结清溪川与光州川生态恢复的全过程,其步骤大致为:前期进行详细调查;设计过程中清楚了解每一个环节、明确设计思路;建设过程具有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营造河流特色;建设过程结束后,持续进行维护管理,保证河流具有良好的(下转第100页)

本试验所选用的3种填料中,石灰石的钙含量最大,但总金属含量很低;页岩陶粒的钙含量不高,但是总金属含量高;沸石的钙含量比页岩陶粒高,总金属含量略低于页岩陶粒。试验结果表明沸石对TP的平均去除率最高。石灰石初期对磷的去除率不高,而后迅速增大,这可能与填料对磷的吸附速率有关。

人工绿地主要去氮机理是微生物的硝化与反硝化作用,由于试验填料高度不够高,厌氧环境空间相对较小,限制了反硝化作用[6],因此填料对氮的处理效果不是很好,TN平均去除率为28%~66%,NH3-N平均去除率为31%~74%,对NH3-N的处理效果好于TN。石灰石对氮的去除率最低,可能是由于填料本身的特性不利于脱氮细菌的生长,这有待于进一步的试验证实[5]。

4 结 语

a.填料的比表面积、粒度分布、粒度大小和孔隙率等自身的物理性质对填料的去污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b.沸石的比表面积和连通孔隙率均大于页岩陶粒和石灰石,更适宜作为人工生态绿地的填料。

c.由实验结果可知页岩陶粒对COD的去除效果最好,沸石对TP、TN、NH3-N的综合去除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1]周金娥.人工绿地在景观水循环处理中的应用[D].武

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2]曹英兰,林建清,陈辉.城镇生活污水人工绿地处理技术

及其应用[J].厦门科技,2007(4):12-14.

[3]刘强.生态绿地污水处理系统设计探讨[J].科技情报开

发与经济,2004(7):142-143.

[4]胡小琴.人工绿地处理景观水系统优化试验研究[D].武

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5]高磊,丁建彤,操家顺.不同填料的人工湿地生物膜特性

与处理效果研究[EB/OL].[2009-06-01].http://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1662723.html,

[6]王世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

出版社,2007:62-67.

[7]徐丽花,周琪.不同填料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净化能力

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2,21(10):603-605.

(收稿日期:2009-08-28 编辑:徐 娟)

(上接第96页)生态功能;河流治理工程独立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这是需要国内河流治理工程借鉴学习的。此外,河流生态恢复需要多学科参与和多部门配合,例如生物学、植物学、统计学、水利、园林、建筑学、环境影响评价等。综上所述,河流恢复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且是多学科共同合作的过程。这告诉我们,河流恢复中不仅要重视建设过程,更应该注重前期调查与后期的维护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恢复的最优化效果。

2.6 城市河流治理的难点问题

韩国两个河流生态恢复的案例在基本实现了恢复目标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问题。清溪川80%的水均由汉江抽取而来,对河流生态与永续经营等问题考虑不足,是一条人工排水道,维护管理开支较高。而光州川存在着相同的问题,河床底部与两侧由于铺设防渗层,影响了生物的生长,河流本身的自净能力也没有得到恢复。此外,设置过多的人工设施、原本应自由渗透的岸边却以亲水为由做成了水泥地等等,这些设备造价高、且破坏了生态系统。在恢复河流自然特征的同时如何协调城市文化和满足市民的需要,这是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难点。

3 结 语

城市河流的生态恢复不仅需要满足治水要求,也要符合城市的需要。把河流治理列入城市规划之中、结合公众意见,根据景观、生态、文化、历史等不同的功能需要,对城市河流恢复进行分段设计,采取多样化的生境营建技术保持河道的自然化。在恢复工程结束后,对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其环境影响。此外,对河流的日常维护管理也是保证城市河流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将城市河流生态恢复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多目标的恢复治理、最终使城市河流成为生活中的河流,或许就是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归宿。

感谢韩国sangmyung大学具本学教授和延边大学朱卫红教授提供部分资料。

参考文献:

[1]董哲仁.美国基西米河生态恢复工程的启示[J].水利水

电技术,2004,35(9):8-12.

[2]何松云,韦亚芬,杨海军.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研究现状

与问题[J].东北水利水电,2005,23(12):44-50.

[3]江红梅,王正中.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探讨

[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8,36(1):223-227. [4]李京鲜,曾玲.韩国首尔清溪川的恢复和保护[J].中国

园林,2007(7):30-33.

[5]http://cheonggye.seoul.go.kr.清溪川恢复工程主页[EB/

OL].[2007-03-16].http://cheonggye.seoul.go.kr.

[6]https://www.360docs.net/doc/8811662723.html,.光州川自然型河流净化工程

[EB/OL].[2008-05-07].https://www.360docs.net/doc/8811662723.html,

[7]冷红,袁青.韩国首尔清溪川复兴改造[J].国际城市规

划,2007,22(4):43-47.

(收稿日期:2009-07-16 编辑:高渭文)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 复治理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实施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战略,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次生地质灾害控制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三同时"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 一、避免和减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实行矿山开发"六个禁止,三个限制"的准入条件。禁止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限定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严格控制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开采矿产资源,禁止批准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和不可恢复利用的矿产资源开采的新建项目,禁止土法采选冶金矿和土法炼油、炼焦、炼硫。限制新建、改建含硫大于1.5%的煤矿,禁止新建含硫量大于3%的煤矿,限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开采矿产资源,严禁在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多发区和易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的地区采石、采砂、取土,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取土烧砖,严禁在生态功能保护区进行露天开采活动,禁止在铁路、国道、省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采矿。 新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采取生态环境保护及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措施,避免或减少对大气、水源、土地、草原、森林等的不利影响和破坏。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必须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并按照规定程序报经有关部门审批。同时,建立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履约保证金制度。 二、加强现有矿山和闭坑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 矿山企业必须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义务。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要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停产或者关闭。建立相对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规范性文件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园林绿化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严峻形势,基础设施短缺、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突出,“城市病”普遍存在,严重制约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的转型。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以下统称“城市双修”)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行动,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城市短板的客观需要,是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城市双修”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将“城市双修”作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治理“城市病”,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协同推进。将“城市双修”作为各城市住房城乡建设、规划等部门的重要职责,加强与相关部门分工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政策,整合资源、资金、项目,协同推进。 统筹规划,系统推进。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规律,综合分析,统筹规划,加强“城市双修”各项工作的协调衔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 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坚持问题导向,根据城市生态状况、发展阶段和经济条件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方案,近远结合,分类推进。 保护优先,科学推进。坚持保护优先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修复受损生态,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科学推进“城市双修”。 (三)主要任务目标。2017年,各城市制定“城市双修”实施计划,开展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调查评估,完成“城市双修”重要地区的城市设计,推进一批有实效、有影响、可示范的“城市双修”项目。2020年,“城市双修”工作初见成效,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城市病”得到有效治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城市特色风貌初显。 二、完善基础工作,统筹谋划“城市双修” (一)开展调查评估。开展城市生态环境评估,对城市山体、水系、湿地、绿地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开展摸底调查,找出生态问题突出、亟需修复的区域。开展城市建设调查评估和规划实施评估,梳理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历史文化保护以及城市风貌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城市修补的重点。 (二)编制专项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相关规划和评估结果,确定开展“城市双修”的地区和范围。编制城市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统筹协调城市绿地系统、水系统、海绵城市等专项规划。编制城市修补专项规划,完善城市道路交通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明确城市环境整治、老建筑维修加固、旧厂房改造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要求。开展“城市双修”重要地区的城市设计,延续城市文脉,协调景观风貌,促进城市建筑、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与环境更加协调、优美。 (三)制定实施计划。各地要制定“城市双修”实施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将“城市双修”工作细化为具体的工程项目,建立工程项目清单,明确项目的位置、类型、数量、规模、完成时间和阶段性目标,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和资金,落实实施主体。要加强实施计划的论证和评估,增强实施计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环境生态修复案例

环境生态修复案例 1、可爱的蜣螂 1778年,英国人把7头公牛带到了澳大利亚,后来越来越多的牲畜被带到了那里,适宜的草场和气候使得牲畜大量繁殖,肥美的草场顿时拥挤起来,但是大量的粪便却成了令人头痛的问题,臭气熏天、蚊蝇滋生,使得当地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1960年,澳大利亚开始引进蜣螂。1968年―1982年共引进欧、亚、非等地的蜣螂45种,蜣螂不仅能够快速地清除地表的动物粪便,还可以控制粪便中蝇蛆的数量,破坏寄生虫的传播,不让其大量繁殖、传播疾病;同时它们把粪便埋入土中,为植物生长供给了养分。 2、植树造林 2019年6月17日就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纪念大会暨荒漠化防治国际研讨会中报告得出呼伦贝尔沙地治理概况截止2018年底,通过植树造林治理沙地795.32万亩。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我市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917.58万亩,较2004年呈现持续缩减、效果明显的良好态势。植被盖度由原来的不足5%增长到32.5%以上,半固定沙地由原来的不足20%增长到41.66%以上,封育区植被盖度达到60%以上。其实森林的作用不仅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还有很大的作用对于修复生态环境,比如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气候,消减噪音,吸收有毒气体和检测大气数据以及阻滞粉尘等作用,因此保护树木,植树造林是

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3、家禽的食物 1943年,中国正处于动荡时期,长期的干旱天气加上水患,给蝗虫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全国多地爆发蝗灾,遮天蔽日的蝗虫不断地吞噬着农作物,从人们的口中夺去那少的可怜的口粮。到了60年代末期,我国终于告别了蝗灾频发的历史,不过主要的治理手段仍是化学农药。随着化学农药的滥用,问题逐渐暴露出,生态被破坏,天敌被“误杀”,蝗虫产生耐药性,反而导致蝗灾发生频率再次上升。这时,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了“生物防治”,于是首先登场的便是最近大家熟知的鸡、鸭、等家禽。这些家禽不但吃蝗虫,还能卖钱增加经济效益。从而对生态修复产生了很大的意义。 4、水葫芦的天敌 我国在1901年将水葫芦最为花卉引入中国,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将水葫芦作为猪饲料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普遍推广,但是这将给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地破坏,由于水葫芦的繁殖能力非常的强,并且会遮住阳光使得水面下的植被不能正常生长,造成水下生物食物链破坏从而使而水生动物死亡,在人们想尽办法去铲除水葫芦的时候,一位来自于乌干达的昆虫学家学家詹姆斯-奥格旺使用象鼻虫来消灭水葫芦,在投放象鼻虫五年后维多利亚湖里的水葫芦得到了控制,维多利亚湖又恢复到了往日的生机

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现状及对策

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矿产资源的开发在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本文分析了目前焦煤集团艾维尔沟矿区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并对恢复生态环境的对策给予阐述,重点讨论矿区环境恢复中的几种典型技术。 关键词:矿区环境; 现存问题; 生态环境恢复 1矿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是全球性的矿业大国,现有各类矿山约15万个,矿业城市300多个。21世纪以来,社会进入了消耗快速增长的阶段,随着对矿产资源需要的不断增长,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恢复治理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 1.1目前矿区环境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1.1占用和损毁土地严重。矿业开发占用和损坏的土地大部分为尾矿堆放占地,另外还包括露天采坑占地、采矿塌陷占地及为采矿服务的厂房、交通设施等占地。 1.1.2引发多种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面塌陷、沉降、地裂缝和矿井突水等。 1.1.3破坏地下水资源。采矿使地下水均衡系统得到破坏,引起地表缺水严重,影响了矿区人们的生活质量。 1.1.4“三废”(废石、废水、废气)问题严峻。艾维尔沟矿区每年产生的废石和尾矿巨大,年排放煤矸石449346吨,尾矿134804吨,粉煤灰14183 吨,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矿山矿井水经处理后排放艾维尔沟河,加剧了区域性水体污染;采矿产生的大量废气、烟尘、SO2,和C0,导致空气浊化,酸雨区扩大。 1.1.5破坏地貌景观。矿山开采造成对山体和自然景现的破坏严重。 2、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对策 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是一个对因采矿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区域采取科学的治理措施,使其恢复到期望状态的过程。要做到开采资源的同时,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2.1指导思想 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交叉性系统工程,要求各学科的专家通力合作,在矿山开发及修复的全过程中对矿山生态环境给予超前的、动态的保护和恢复。 由于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中,矿区的生态环境破坏大多都是可以预见的,因此,生态环境的修复应开展于矿区资源开发的各个阶段,从勘探、设计到生产直至报废,都应始终贯穿着恢复环境的思想,超前采取各种治理措施,尽可能地减小对矿区环境的破坏。在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应及时对矿区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破坏特征进行积极的调控,将矿区重建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应从矿区的产业结构、经济组成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规划、评价和治理,使矿山的开发更加科学合理,从而降低环境修复的难度,使矿区的生态恢复工作高效而经济地进行。 2.2典型技术 2.2.1针对沉陷矿区的复垦技术 沉陷是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中较常见的一种,治理措施主要包括:疏排法、挖深垫浅法,修整法、填充法等几种复垦技术。疏排法采用建屯排水沟等合理的排水措施.再加以必要的地表整修,即可使小面积积水的区域并得以恢复。此法一

山东省威海市华夏城矿坑生态修复及价值实现案例

山东省威海市华夏城矿坑生态修复及 价值实现案例 (一)案例背景山东省威海市华夏城景区位于里口山脉南端的龙山区域,原有生态环境良好,风光秀丽。上世纪70 年代末,龙山区域成为建筑石材集中开采区,先后入驻了26 家企业。经过30 年左右的开采,区域内矿坑多达44个,被毁山体3767 亩,森林植被损毁、粉尘和噪声污染、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问题突出,导致周边村民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区域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和受损严重。 2003 年开始,威海市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资本融合”的模式,对龙山区域开展生态修复治理,由威海市华夏集团先后投资51.6 亿元,持续开展矿坑生态修复和旅游景区建设,探索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体规划、一体实施、一体见效”。经过十几年的接续努力,龙山区域的矿坑废墟转变为生态良好、风光旖旎的5A 级景区,带动了周边村庄和社区的繁荣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2018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华夏集团生态修复项目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 来”。

(二)具体做法 一是明晰产权,明确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的实施主体。2003 年,威海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生态威海”发展战略,把关停龙山区域采石场和修复矿坑摆在突出位置,将采矿区调整规划为文化旅游控制区,同时引入有修复意愿的威海市华夏集团作为区域修复治理的主体。华夏集团先后投入2400 余万元用于获得中心矿区的经营权、采矿企业的搬迁补偿和地上附着物补助等,并租赁了周边村集体荒山荒地2586 亩,明确了拟修复区域的自然资源产权。随着生态修复的不断推进,华夏集团将修复与文旅产业、富民兴业相结合,通过市场公开竞争方式取得了223 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其中150 亩用于建设海洋馆、展馆等景区设施,73 亩用于建设与景区配套的酒店,为后续生态管护和景区开发奠定了基础。 二是开展矿坑生态修复,将矿坑废墟恢复为绿水青山。华夏集团根据山体受损情况,以达到最佳生态恢复效果为原则,分类开展受损山体综合治理和矿坑生态修复。通过土方回填、修复山体,针对威海市降水较少、矿坑断面高等实际情况,采用难度大、成本高的“拉土回填”方式填埋矿坑、修复受损山体,最大程度减少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恢复自然生态原貌。通过修建隧道、改善交通,针对部分山体被双面开采,山体破损极其严重、难以修复的情况,经充分论证,规划建设隧道,隧道上方覆土绿化、恢复植被。通过拦堤筑坝、储蓄水源,对于开采最为严重的矿坑,采用黄泥包底的原始工艺,修筑了35 个大小塘坝,经天然蓄水、自然渗漏后形成水系,为

恢复生态环境学复习资料题

恢复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1.生态恢复 国际恢复生态学会(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先后提出三个定义 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1994); 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1995); 生态恢复是帮助研究生态整合性的恢复和管理过程的科学,生态整合性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结构、区域及历史情况、可持续的社会实践等广泛的范围(1995)。 2.1985年,国际恢复生态学会成立。 3.近几届恢复生态学大会所关注的热点和趋势: 强调生态恢复的实践性恢复生态学应以解决社会实践为目的,应该通过理论创新推进生态恢复的实践. 强调以跨越边界的生态恢复。跨越行政边界,是跨学科的综合交叉性领域 强调以生态系统为基点,在景观尺度上表达。 认为生态恢复具有工程设计的属性,强调景观设计。 强调全球变化中的生态恢复 第二章恢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原理 1.群落的性质(争论): 1)有机体观点(organism viewpoint) :强调组成群落的各个种是高度结合的、相互依存的,一个群落从其先锋阶段(pioneer stage)到稳定的顶极阶段(climax stage)和有机体一样有其出生、生长、成熟、繁殖和死亡。在其特征方面群落这个生活史和植物个体生活史一样。(建立了群落单元顶极理论monoclimax theory)(接力植物区系演替机制)(群落是间断性的)

2)个体性观点(individualistic viewpoint):成群落的种群具有“独立”性,即各个种都是单独地对外界因素起反应,并作为独立的一员进入群落,它们在不同的群落之间往往互相交织,而以不同的比例出现在不同的群落中。梯度分析理论认为:种是按照环境梯度分布的,每一个种都有各自的分布范围,没有两个种的分布范围是完全一样的,由于生态因素的多样性和种群分布的非均匀性,种并不组成明显的集群,因此,群落不可能是整齐的、均匀的、而是连续存在的。(建立了梯度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初始植物区系演替机制)(群落是连续的)(实际上)群落是连续的又是间断的:大量的样地调查发现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段会有种类组成相似的一群植物出现。但是即使两个相邻的群落地段其种类组成也不会百分之百完全相同。 3)拟有机体观点(Quasi-organism viewpoint):有机体观点过于强调组成群落的有机体的密切相互关系,虽然有些种确有强烈的附依性,但是,某些种群确是独立的,它们可以在其他群落中很好地发育。所以群落结构不能和有机体严密结构相比拟,把它当作拟有机体比较合适。这种观点后来发展成“生态系统”的观点。(多元顶极学说polyclimax theory) 2.演替机制及其五个学说: 演替机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存在不同的观点,并没有那种观点占有绝对支配地位。生态学研究的重点挑战之一。 接力植物区系说:演替是由若干不连续的系列群落所组成,构成每一种系列群落的种类在一起经历若干阶段后,改变了他们的生境,使得组成下一个系列群落的新种以较强的竞争力代替前一个系列群落,这个过程依次重复,直至形成稳定的顶极群落。演替的动力是生境对生长在其中的植物的反应;演替中植物种是成批的出现或消失。 初始植物区系组成说:演替进程是由该立地初期所拥有的植物种类决定。演替早期阶段不但存在先锋植物,而且也存在演替系列群落种和顶极植物种。在演替过程中个体较小、生长较快、寿命较短的种逐渐被个体较大、生长较慢、寿命较长的种所替代。种间替代是逐渐的、演替系列是连续的,而不是离散的。 竞争和资源比例说:一个特殊的种在某一特殊的环境资源比例范围内竞争最为成功。环境资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_白降丽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5,22(4):464~468 Journal of Zhe jiang Forestry C ollege 文章编号:1000-5692(2005)04-464-05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 白降丽1,彭道黎1,庾晓红2 (1.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2.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摘要:如何保护好现有的健康生态系统,并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已成为生态系统研 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介绍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恢复与重建等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退化生态 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基本原则、方法以及程序,并进一步阐述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退 化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废矿地、退化海岛生态系统、退化水生生态系统等恢 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指出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趋势,主要包括生态系统退化 的预测预报机制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和机理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 关键技术体系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技术和评价指标 体系研究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参47 关键词:恢复生态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识码:A 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伴随着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长期的工业污染,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以及将大范围的自然生境逐渐转变成农业和工业景观,形成了以生物多样性低、功能下降为特征的各式各样的退化生态系统(degraded ec osystem)。这些变化都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以及重建可持续的人工生态系统,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几个相关概念 1.1 退化生态系统 陈灵芝等[1]认为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章家恩等[2]认为退化生态系统是一类病态的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或者在二者的共同干扰下,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整体发生的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的量变和质变,其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displacement),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固有功能的破坏或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稳定性和抗逆能力减弱,系统生产力下降。这类系统也被称之为“受害或受损生态系统(damaged ecosystem)”。 不同的学者对退化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是不同的。余作岳等[3]将退化生态系统分为裸地、森林采伐迹地、弃耕地、沙漠化地、采矿废弃地和垃圾堆放场等类型。章家恩等[2]认为退化生态系统应分为 收稿日期:2004-09-09;修回日期:2005-03-28 基金项目:“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1BA510B) 作者简介:白降丽,博士研究生,从事森林生态学研究。E-mail:bjl wtx@s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1662723.html,

公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公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中国交通 :2005-03-07 胡志宏魏帮庆公路环发网 摘要: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甘肃省的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公路大开发的同时,甘肃省也十分重视并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因此,公路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恢复日渐显得重要起来。 主题词:公路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恢复 公路建设的急剧发展,无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开挖路堑、填筑路堤,都导致原生植被的破坏、水土侵蚀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保护和恢复公路边坡、沿线路侧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国家已经十分重视公路建设中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国发〖2000〗3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中指出:绿色通道要和公路、铁路、水利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并于工程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由此可见,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已成为当前公路建设的研发热点和施工重点。 一、自然概况及生态保护面临的困难 1、自然概况:甘肃省介于北纬32o36 ′-42 o 27 ′东经92 10 ′-108 o 43 ′之间,位于黄土、蒙新、青藏三大高原交汇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全省约70%为山地丘陵,海拔高度平均在1300m以上,受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全省各地区域气温差异悬殊,降雨量偏少,全省年均降雨量280mm。其自然条件的主要特点概括为:气候干旱、降雨分配不均、多暴雨,春旱伏旱严重,自然植被稀少,盖度小,土质疏松,空隙度大,西北部土壤称碱性,东南部为中性,土壤节理垂直,富含碳酸盐,具有失陷性,易遭侵蚀。 2、面临的困难 (1)原生植被的破坏:公路路基的开挖打乱了土层,取走表土,使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条件。同时公路建设过程中遗弃的建筑垃圾(如沥青、石灰、水泥等)对生长的植被造成污染,迫使植被死亡。 (2)路基边坡陡峭: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多山地丘陵,且风蚀严重,土壤易失陷。再加上公路建设开挖的边坡均较陡,上边坡坡度一般在1:0.5-1:1之间,下边坡坡度1:1.5-1:1.75,给公路的生态防护、恢复带来困难。 (3)水土流失严重:甘肃夏季多阵雨、暴雨,由于公路路基的黄土失陷性,造成公路塌方、沉陷、毁坏等,致使水土流失严重。 3、环境保护 (1)公路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通过对公路工程的形式进行调整,如少填低挖,多修桥涵、隧道等,这样势必造成工程成本过高。 (2)生物措施:可分为生物保护措施及生物恢复措施两种。生物保护措施即为在公路建设的同时对原有生物进行保护,减少人为破坏因素,特别使对表层土壤的破坏,但公路建设对表层土壤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此方法不利于操作;而生物恢复措施则是在公路建设的同时,通过人工种植的方法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目前,我国应用比较普遍的便是人工生态环境的恢复。 二、公路生态环境恢复的示范方法 根据公路的工程形式的不同,公路生态环境的示范方法的内容分为:填方路基边坡(下边坡)、挖方路基边坡(上边坡)、边坡两侧等。其方法有:人工种植、自然恢复及人工种植与工程措施性结合的方法。 1、人工种植

贾建中:城市生态修复规划的理与法

贾建中:城市生态修复规划的理与法 2015-10-12 14:24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分享到: 编者按: 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承办的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之专题会议九“巧于因借,博古出新”于9月20日上午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院长贾建中应邀作主题报告《城市生态修复规划的理与法》。 贾建中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 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院长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城市生态修复规划的理与法。城市生态修复是现阶段很热的话题,但是研究的人很多,也有不同的角度。今天我将从城市修复规划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这个问题成为热点。因为多年的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带来了非常多的城市病。城市病来自方方面面,其中城市的建设环境、城市景观就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我有几个片子大家回忆一下,这种“三面光”样式的河岸在城市当中非常的普遍。这是这个城市的另一个地方,我们可以从谷歌地图上看到的1995年沿着河道两侧还是滩涂、鱼塘、盐田,到了2002年有了一定的建筑,2014年建筑已基本全面覆盖。 同时,河道的淤积问题也非常突出。我们知道河道问题是生态环境中最复杂最常见的问题。我想大家都在关心这个问题,中央高层也特别注重,并且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全国城市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2015-2020)》对我们国家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这是国家发改委委托中规院和城建院及其他几个单位合作的课题。规划中概括了现阶段城市生态系统的总体情况:城市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遏制,城市空间无序蔓延,生态空间总量不足,布局不尽合理,环境污染形式严峻,雾霾、热岛效应、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加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城市群和特大城市生态安全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也指出了现阶段最突出的问题:城市和区域生态关系失调,城市空间侵占严重;城市生态功能退化,生态多样性降低;城市园林绿地总量不足,服务能力有待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城市生态环境总量超载,城市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城市生态保护和建设能力不足,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一、生态修复的内涵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那么生态修复就是我们更常用的一个手法。最近一段时间,建设部对这个问题也高度重视。例如在我们国家最南端的三亚,进行了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城市双修”的试点工作,同时也把“城市双修”和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城市建设结合在一起,称为“双城双修”,这项工作已经全方位的开展。 从内涵上讲生态修复是一种人为干预下的生态修复方式。主流的对于生态修复理解是主要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或者使生态系统向良好循环方向发展。现阶段,城市生态修复还是以生态系统自身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为主,以外界人工调节和干预为辅。外界的调控是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其中生态学、水土保持学和风景园林学是最具基础性的学科。其他跟生态修复相关的还有十几个学科,也通过不同角度介入。 城市生态修复学理论是1930年起源于美国,到80年代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应该说生态修复学是一个后工业时代的环境变化的产物,由于大规模的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才有这样的概念出现。其实我们国家也正面临着这样的时期。经过快速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中国进入了一个急需要生态修复的阶段。中国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生态系统退化的类型很多,生态修复研究和实施工作也开展的很早。我们回忆一下,和城市生态修复相关的工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50年代到80年代的生态修复工作主要集中在摸清家底,对退化的生态系统局部的小规模的进行修复,比如典型的荒山绿化、植被恢复。70年代进行三北防护林建设,到了80年代大力发展生态修复。我们国家在

十大环保典型案例(DOC)

最高法发布10起环境侵权典型案例支持环境资源保护 2015-12-29 10:25:00 来源:央广网 最高人民法院今天发布10起环境侵权典型案例 央广网北京12月29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最高人民法院今天上午10点发布10起环境侵权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副庭长王旭光介绍,今年1月至11月,全国各级法院受理一审环境资源民事案件50331件,其中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件2595件。今年1月1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施行以来,贵州、山东、江苏、福建等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法院共受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45件。 最高法今天发布的十起典型案例中,有三起是环保组织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包括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后全国首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福建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诉谢知锦等四人破坏林地民事公益

诉讼案;还包括中华环保联合会诉德州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大气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常州市环境公益协会诉储卫清、常州博世尔物资再生利用有限公司等土壤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 其余七起是公民诉环境污染企业环境侵权案,涉及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粉尘污染。 典型案例包括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判断、生态服务功能损失的确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受理和审理等问题,还包括在普通环境侵权诉讼中界定环境侵权案件范围、适用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把握环境侵权举证责任分配和证明标准、合理准确界定数人侵权的责任分担以及专业技术问题的判断方法等问题,通过法院对案件的审理,正确认定侵权责任,运用科学手段固定证据,及时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解决了实践中环境侵权案件的审判误区。 典型案例显示,2008年7月29日,谢知锦等四人未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擅自扩大采矿范围,采取从山顶往下剥山皮、将采矿产生的弃石往山下倾倒、在矿山塘口下方兴建工棚的方式,严重毁坏了28.33亩林地植被。2014年7月28日,谢知锦等人因犯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分别被判处刑罚。2015年1月1日,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福建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提起诉讼,请求判令四被告承担在一定期限内恢复林地植被的责任,赔偿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损失134万元;如不能在一定期限内恢复林地植被,则应赔偿生态环境修复费用110万余元;共同偿付原告为诉讼支出的评估费、律师费及其他合理费用。 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为,谢知锦等四人为采矿占用林地,不仅严重破坏了28.33亩林地的原有植被,还造成了林地植被受损至恢复原状期间生态服务功能的损失,依法应共同承担恢复林地植被、赔偿生态功能损失的侵权责任。遂判令谢知锦等四人在判决生效之日起五个月内恢复被破坏的28.33亩林地功能,在该林地上补种林木并抚育管护三年,如不能在指定期限内恢复林地植被,则共同赔偿生态环境修复费用110万余元;共同赔偿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损失127

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管理

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 管理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管理 摘要: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推动我国经济,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国外相比,我国矿区的生态环境由于没有进行及时的矿区环保工作,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因此,我国应对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管理给予重视,争取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有效地开发矿产资源。本文通过对矿区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阐述了矿区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开展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管理工作。 关键词:矿区生态环境修复与管理政策 1 我国矿区生态环境的现状 在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时,土地生态系统会受到严重破坏,相应矿区的大气、水和土壤都会受到污染。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因开采矿产而受到破坏的土地面积量逐年递增。超采地下水和采空的行为也会引起地面沉降、滑坡以及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矿山开采时排放的固体废弃物以及固体废矿渣都是加剧土地资源损失的原因。 环境污染指的是在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时,产生的废弃物对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等有害物质,不仅严重污染了矿区及其周边的空气、水源和土壤,还会危及到矿区动植物的正常生长,更可能影响到

该矿区的工作人员及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由于我国地区大面积遭受矿产开采时的破坏,有可能会因风蚀、雨蚀等灾害更深程度地破坏大气和水系。 由此可见,在开展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管理工作时,不仅要注重土地生态环境的修复,大气和水系也应及时修复治理。根据开采矿区的特点,运用合理的科学手段,因地制宜地开展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管理工作,时刻确保在保护矿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2 矿区生态环境修复与管理的必要性 矿产资源是确保社会经济和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是社会财富重要来源之一。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矿区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就土地生态环境而言,平原逐渐变成高低不平,易发生塌陷的地区;肥沃的农田也因矿产开采变成了沼泽地;土壤受到污染,土地的沙漠化问题加剧,这些都是由于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时对原有环境景观严重破坏多引起的。矿产资源的开采除了对矿区的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外,甚至还会影响到该矿区动植物的生长以及人类的健康。因为,矿区的废弃物大多是有害的,其中有的是酸性,有的是碱性,还有的甚至有毒性,而且矿区里开采的矿石等一般都带有重金属成分,它们不仅能够通过径流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一般方法研究

现代生态学 课程论文 题目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一般方法研究姓名胡节学号2016303110112 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中国·武汉 2016年12月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一般方法研究 ——以休斯顿植物园与自然中心修复规划为例 胡节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伴随而来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环境污染、景观破坏、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增加了对生态系统的胁迫。人类面临着合理恢复、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的挑战,因此对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成为现代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本文从生态恢复性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着手,探讨出了生态恢复性设计的一般方法,并以休斯顿植物园与自然中心规划为例详细分析了其从诊断分析生态破坏的原因,到制定方案、评估检测,再到实施实践后期的管理与监测整个恢复过程。以此推广到更多的恢复性设计中。 关键词:破坏;恢复;生态;恢复性设计 The Study of Common Approach for The Restoration of Ecosystems --Taking The Rehabilitation Plan of Houston Plantation & Natural Center As An Example Hujie Abstract: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landscape destruction, land degradation and loss of biodiversity are the challenges of ecological system, which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reasonable recovery,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general method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the causes of ecological destruction of Houston's botanical garden and Nature Center. Detection, and the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te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of the entire recovery process. Key words:Destruction; Restoration; ecological;restoration design 1.绪论 近年来,因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科学与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环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使得植被受大规模的破坏,甚至全球生态系统在逐渐退化,生物多样性在不断丧失,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遭受到极大威胁。环境污染、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增加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胁迫。合理恢复、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已变成人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破坏了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以成为现代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 1.1相关概念辨析 1.1.1恢复 恢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受损状态恢复到未被损害前的完美状态的行为,既包括回到起始状态,又包括完美和健康的含义;广义则包含将一个目标或对象带回到相似于先前(并非原有)的状态;但目前所说的恢复是仅作为一个概括性词语存在,它包含改造(reclamation)、修复(rehabilitation)、挽救(redemption)、更新(renewal)以及再植(replantation)等术语[1]。 1.1.2景观生态学理论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实施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战略,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次生地质灾害控制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三同时"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一、避免和减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实行矿山开发"六个禁止,三个限制"的准入条件。禁止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限定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严格控制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开采矿产资源,禁止批准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和不可恢复利用的矿产资源开采的新建项目,禁止土法采选冶金矿和土法炼油、炼焦、炼硫。限制新建、改建含硫大于1.5%的煤矿,禁止新建含硫量大于3%的煤矿,限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开采矿产资源,严禁在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多发区和易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的地区采石、采砂、取土,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取土烧砖,严禁在生态功能保护区进行露天开采活动,禁止在铁路、国道、省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采矿。新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采取生态环境保护及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措施,避免或减少对大气、水源、土地、草原、森林等的不利影响和破坏。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必须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并按照规定程序报经有关部门审批。同时,建立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履约保证金制度。二、加强现有矿山和闭坑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矿山企业必须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义务。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要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停产或者关闭。建立相对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和法制管理体系。开展全区矿山环境调查评价,建立国有重点矿山地质环境档案和矿山环境数据库系统。监督、引导、鼓励矿山企业在矿山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方面加大研究与开发、技术改造的投入,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矿山生态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对废弃矿山要积极利用多渠道资金,加快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三、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实施试点工程??? 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矿山环境保护投资机制,"十五"期间选择石嘴山矿区、石炭井矿区、汝箕沟矿区、镇北堡矿区及灵武东山矿区等五个环境破坏较严重的矿区,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附表10,附图5),对矿山损毁的土地进行复垦,对矿山"三废"进行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对矿山开发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采空区及煤层自燃、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勘查与整治。通过示范工程,总结经验,推进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及矿区减灾防灾工作。

城市修补 生态修复

建设科技 1□ 本刊编辑部 “城市修补”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的新概念,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更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 城市修补就是要尽量避免大拆大建,提倡有机更新。既要保护原有肌理,又允许建设发生,新老巧妙结合。城市修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新鲜事物,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渐进式的城市更新和改造;二是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三是有利于名城古镇的保护和延续;四是有利于环境整治和城市形象美化。总之,城市修补是在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时期,所提出的城市设计新理念和城市建设更新方法。 三亚市是住房城乡建设部确定的全国“双修”试点城市,即在全国率先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试点工作。这是陈政高部长2015年4月在海南调研时,针对三亚城市转型的特点和城市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从去年6月起,住建部和三亚市委市政府一起探索“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内涵标准、实施路径和工作方法。陈大卫和倪虹副部长曾分别带队赴三亚考察并推动此项工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派出专业技术骨干,配合三亚市推动工程规划建设。一年来,三亚市启动开展了10项具有节点性重要意义的具体工程,包括城市内山、河、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城市绿地和绿化带建设、广告牌治理、城市色调整理、城市夜景照明、城市天际线规划、城市建筑立面改造、违法建设治理等城市修补工程。 黄艳副部长自上任两个月内,已经多次听取了中规院对三亚市“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规划方案和建设情况汇报,6月22-24日专程赴三亚调研并推动相关工作,考察了三亚河综合治理项目、解放路综合环境整治示范段等修补、修复工程现场,并与三亚市委、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等进行了座谈。 黄艳副部长指出,我国30多年高速城镇化和城市扩张建设,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文化、城市品质方面留下大量的历史欠账,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是住建部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对城市生态修复,要重视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城市与生态的共生关系,建设和保护的协调关系,自然与人的亲近关系,生态环境自身的生长循环规律,要防止因对景观的喜好而破坏生态的现象。对城市修补,一要把对城市空间和环境的修补与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二要把对物质空间和设施的修补与社会、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相结合;三要把城市街区的修补与城市文化传承和建构相结合;四要把营造健康和活力的城市公共场所和改善民生相结合;五要注重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同步,集中资源补齐短板。 据悉,住建部今年10月将在三亚召开“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现场工作会,以向全国推广三亚“双修”试点经验。城市修补 生态修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