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生物 第3章第1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种群 第1课时 种群的特征学案 苏教版必修3

2020高中生物 第3章第1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种群 第1课时 种群的特征学案 苏教版必修3
2020高中生物 第3章第1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种群 第1课时 种群的特征学案 苏教版必修3

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

学习目标知识概览(教师用书独具)

1.说出种群的概念。

2.列举种群的特征,并分析其内在联系。(重

点)

3.学会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重难点)

1.种群的概念和种群密度

(1)种群:生态学上把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2)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等。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迁入率和迁出率和性别比例等。

(3)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4)样方法:通过计算若干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数,再以其平均密度估算种群的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称为样方法。该法常常适用于对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植物或移动能力较低的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5)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适用于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类等动物,其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

②估算公式为:

N(总数)=n(重捕个体数)

m(重捕中标志个体数)

×M(标志个体数)。

2.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概念

ⅰ出生率:指某种群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ⅱ死亡率:指某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②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出生率超过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增加;当出生率低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减少;当出生率接近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可见,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2)迁入率和迁出率

①概念

ⅰ迁入率:指单位时间迁入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ⅱ迁出率:指单位时间迁出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因个体迁入或迁出导致种群数量增加或减少。因此个体的迁入或迁出也会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3)年龄结构

①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的比例。

②类型

增长型:幼年个体数大于成年、老年个体数

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相当

衰退型:幼年个体数小于成年、老年个体数

(4)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如果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失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的变化。

3.研究种群的核心问题及意义

(1)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②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3)实践意义

①保育珍稀濒危物种。

②监测、预报和有效控制有害生物。

③人口数量的监控。

[基础自测]

1.判断对错

(1)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提示:移动能力较低的动物不适用。

(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

(3)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4)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5)1 000个人的村庄一年出生10个小孩,则出生率为10/(1 000+10) ×100%=0.9%。

(×)提示:10/1 000×100%=1%。

2.下列有关种群和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块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B.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鲤鱼数量算是它的种群密度

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D.同一块草地中所有的环毛蚓也可以算是一个种群

C[A项稻田里的三化螟是由同一种生物个体组成的,是一个种群。B项为水体生物的种群密度。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一环境下差异是很大的,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C项错误。D项所有的环毛蚓是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3.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85732123】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总是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B[据图分析,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迁入率使种群密度增加,死亡率和迁出率使种群密度减小,而迁入率和迁出率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则甲为出生率,乙是死亡率,故A项错误;性别比例主要影响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而年龄组成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故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结构,B正确;年龄结构的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故C项错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故种群密度不一定随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故D 项错误。]

[合作探究·攻重难]

种群的概念及种群密度的调查

1.依据种群概念,请你确认下列①~③是否是一个种群?为什么?

①两个池塘中的鲤鱼。②某池塘中所有的鱼。③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玉米粒的玉米。

提示:①~③均不属于种群,理由如下:①不属于“同一区域”;②不属于“同一物

种”(鱼有很多种类);③不属于“全部个体”。

2.样方的大小如何确定?取样时为何强调随机取样呢?

提示:视被调查的植物类型而定,温带地区样方的大小,一般地说,乔木为100 m 2

,灌

木为16 m 2,草本植物为1 m 2。随机取样是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

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能更接近真实情况。

3.统计若干样方,进行计算种群密度时,需要去掉一个最高值和最低值后再计算平均

值吗?

提示:不需要。

4.由于第一次捕获后做上标志,重捕时此类个体被捕获的可能性降低,导致统计的种

群密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提示:增大。由于标志的个体被捕获的个体减少,所以在第二次中捕获的被标志个体所

占比例比实际情况小,故导致总体数值变大。 [归纳总结]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1.原理

(1)样方法:种群密度=各样方种群密度之和总样方面积(体积)

(2)标志重捕法:

个体总数(N )初次捕获的标志数(M )=再次捕获个体数(n )再次捕获的标志个体数(m )

2.过程

(1)样方法——适用于植物

准备:观察地形,注意安全

确定调查对象:如一块农田中的荠菜或蒲公英等的种群密度

计算种群密度

(2)标志重捕法

确定调查对象

捕获并标志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并记录个体数(M)

重捕,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计数数量(n)及其中被标志的个体数(m),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

计算种群密度

(3)注意事项

①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应相同。

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

③标志物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不能过分醒目,要牢固,不易脱落。

特别提醒:标志重捕法的计算中两个“偏大”

(1)在实际情况下,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被重捕的机会会降低,因此通过标志重捕法估算的种群密度会偏大。

(2)由于动物具有很强的活动性,有时会引起标志物的脱落,这样计算出来的种群密度会偏大。

上述情况都是由于重捕时标志个体的减少,从而导致调查结果偏大的。

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志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技巧点拨】(1)明确样方数量与样方大小的确定原则;(2)明确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不同点;(3)明确题干信息。

B[A错: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内部的个体要全部统计,位于样方边缘的个体计数时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不用进行标记。B对,C、D错:要注意随机取样。取样时可采用等距取样法或五点取样法,但由于该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取样时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增加样方数量。]

[活学活用]

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2 hm2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志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志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

【导学号:85732124】A.50只B.42只

C.92只D.161只

D[N

50=

42

13

,N≈161.5只,所以答案选择D。]

(备选习题)

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为X1、X2……X 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为(X1+X2+……X n)/n

B.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C.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

D.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D[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求所有样方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数值;在计数时与个体的大小和年龄无关,都应计入总数;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用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

种群的特征及其关系1.下图是某地区某种植物的种群结构调查结果。

分析该种群的发展趋势,说出其中的原因。

提示:种群数量减少,种群密度降低;据图可知,该种群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属于衰退型种群。

2.农业生产上常将性引诱剂洒向田间,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其道理何在?

提示:将性引诱剂洒向田间,可干扰害虫雌雄个体间的正常交尾,从而降低害虫出生率,

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归纳总结]

1.种群的数量特征的关系

(1)图解

(2)分析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种群密度与种群

数量呈正相关。

②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③年龄结构――→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预测

变化趋势。

④性别比例――→改变出生率――→决定

种群密度。

(3)应用

①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②将性外激素释放到田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2.种群与物种的关系

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都是同一物种(如下图所

示)。

(1)个体通过有机结合组成的整体为种群。

(2)物种因地理隔离形成不同种群。

(3)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特别提醒:(1)年龄结构能预测但不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

(2)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有关,例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下列关于概念图中序号所表达的含义,说法错误的是( )

A.1代表种群密度

B.迁入率由4或5代表

C.2代表出生率或死亡率

D.6、7依次代表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技巧点拨】(1)明确种群密度是种群基本的特征;(2)迁出率和迁入率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性别比例主要影响出生率;年龄结构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

C[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图中1代表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直接受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的影响。6能影响直接决定因素中的两个,因此6应代表年龄结构,7代表性别比例,2代表出生率,3代表死亡率,4或5代表迁入率。]

(1)若该种群为蚜虫,应用什么方法调查?

提示:样方法。

(2)若2<3则种群密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种群密度下降。

[活学活用]

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B[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A正确;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正确;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D正确。] (备选习题)

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B[A项中,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中新生个体数为20,出生率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死亡率为10%,种群年增长率为10%,故错误;B项中,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的动物,当雌雄比为1∶1时,每个个体都能产生后代,此时的出生率最高,所以雌雄比越接近该比例,出生率越高,故正确;C项中,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性成熟推迟,动物的繁殖时期推迟,会导致出生率降低,故错误;D项中,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故错误。]

1.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

A.一块玉米田里的全部玉米、杂草、昆虫及其他生物

B.池塘和水库里的全部鲤鱼

C.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D.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

D[种群强调的是一个区域、一个物种、一个群体,是指“同种”生物的总和,是同种生物中许多个体的集合体。A项明显不符,它包括了多种生物;B项不是一个区域,而是两个区域。C项中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也不会是单一的真菌。D项中指的是全部的棉蚜。] 2.某课外活动小组在调查一片山坡上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做法错误的是( )

【导学号:85732125】A.在山坡上选取40个样方

B.每个样方长和宽都是1米

C.样方尽量选在蒲公英较多的地方

D.计算各个样方内蒲公英数目的平均值

C[样方的选取必须是随机取样,如果选在蒲公英较多的地方,获得的数据肯定比实际种群密度大。]

3.调查某草原上苍鹰种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方法是( )

A.总数量调查法B.标志重捕法

C.样方法D.无法估测

B[对活动能力强的、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而用标志重捕法。]

4.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

B.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C.年龄结构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

C[种群密度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因此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不一定越快,A 错误;跳蝻的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因此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B错误;年龄结构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C正确;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破坏种群的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降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下降,D错误。] 5.右图表示种群年龄结构的一种类型。

(1)此图表示________型的种群。

(2)此种群中________个体数少,________个体数多。

(3)据统计,这与我国某阶段的年龄结构大体相似,预测将来的

一段时间内人口数量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因此,________应该是

我国该阶段的一项基本国策。

[解析] 从图示来看,种群中幼年个体数很多,老年个体数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是一个典型的增长型的年龄结构类型。种群研究的理论应用于人口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根据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人口发展趋势,由于我国人口在这一段时期内将会大量增加,因此,计划生育将仍然是我国该阶段的一项基本国策。

[答案](1)增长(2)老年幼年(3)大量增加计划生育

[核心语句归纳]

1.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

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是种群结构最基本的参数。

3.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的比例。

4.测定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5.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因素,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习题

高一生物第四章练习题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2.(2015·四川)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右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 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准确的是 ( ) A.1和2可分别表示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B.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2可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 D.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4.(2015·广东)图1表示在一个10 ml的密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的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菌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 .可用数学模型N t =N 0λt C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 .K 值约为120 000个 5.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B .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也可以采用样方法 C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不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 D .将M 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 只鹿中有m 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 ×n m 只 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对实验所得数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没有振荡试管就吸出试管底部的培养液计数,所得数据会偏大 B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所得数据会偏小 C .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草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所得数据会偏大 D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车前草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所得数据会偏大 7.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高中种群和群落教案.docx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 1 节种群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安排 2 四、教学程 〖章引入〗学生P59,特种群的概念 〖板〗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下 能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 种群的集合。 〖引入〗以“ 探”引入,生思考回答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 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 〖板〗第一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位面(或体)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探究〗学生思考,提示。 〖讲述 1〗样方法( quadrat method )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 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 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 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 数量进行估计。 例如,假随机抽取方 n 个,每个方的生物个体数X 1,X 2,X 3,?X n,方的平均数 X=∑X n/n。 〖探的〗生思考回答提示。 1.提示:“ 问题探讨” 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 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 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 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只要掌握 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2.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测试题

必修一第三章《细胞的结构基础》单元测试卷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与靶细胞膜上蛋白质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B、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必须经过血液的运输才能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C、高等植物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只起物质通道的作用 D、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间功能协调性的实现完全依赖于信息交流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 A、作为系统的边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而且对生命的起源具有重要作用 B、通过细胞膜的流动性有效地控制物质的进出 C、将细胞内的代谢产物全都排出细胞外 D、细胞之间相互识别的信息交流功能 3、细胞通讯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产生相应的反应。细胞间的通讯对于多细胞生物体调节生命活动是必需的。如图是几种细胞通讯的实例。对细胞通讯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B图中突触在传递信号时,实现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和传导 B、C图中抗体从合成到分泌所经过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A图激素作用于受体肝细胞,促使肝细胞合成肝糖原 D、与细胞通讯有关,能识别信息的物质是位于细胞膜内侧的糖蛋白 4、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B、不同功能的细胞,其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C、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D、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 5、内质网与核膜、细胞膜相连,这种结构特点表明内质网的重要功能之一是 A、扩展细胞内膜,有利于酶的附着 B、提供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 C、提供核糖体附着的支架 D、参与细胞内某些代谢反应 6、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材分析 (一) 内容与地位: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 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二) 教学重点: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目标设计 1. 认知目标①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②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智能目标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②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②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设计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五教学过程概述 (一) 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提供感性材料获得感知布惑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三) 模拟,探究,剖析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习题

作业三种群和群落

导致出生率的下降,达到控制福寿螺数量的目的。 答案:(1)捕食 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 (2)天敌 “J” 样方 (3)①6月中旬~7月中旬 成年(生殖期) ②出生率基本为零(出生率非常低) ③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十分明显 9. (10分)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 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__m 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 1、n 2、n 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株/m 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_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群落由不同的物种组成,样方法不仅可用于种群密度的研究,也可用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且物种丰富度的计算方法与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一样,也只求平均值。群落的结构中植物的分布由非生物因素所决定,而植物的分布又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在结构调查中,既要注意物种组成,又要注意不同种群的密度。 答案:(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可) 样方法 ②物种 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 0 ③(n 1+n 2+n 3)3S 0 (2)光 垂直 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10.)(9分)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 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如下图1,a 表示每3 h 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b 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一段时间内的培养曲线。 图1

(新)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单元测试题

生物必修一第三章单元测试题 班级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 1.在哺乳动物受精的过程中,精子能够与卵细胞相互识别,精子将其头部钻入卵细胞中,与卵细胞发生结合,当一个精子进入后,细胞发生变化,不再让其他精子进入。这一现象体现出细胞膜能够() A.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卵细胞摄入所需要的精子 D.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下列有关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主要有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B.细胞膜中还有少量的糖类 C.线粒体膜和叶绿体膜中的蛋白质分子是相同的 D.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3.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可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别。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PI中,仅有死亡细胞的核会被着色。利用PI鉴别细胞的基本原理是() A、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结构不同 B、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不同 C、活细胞能分解染色剂PI D、活细胞的细胞膜能阻止PI的进入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 A.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将胰岛细胞形成的胰岛素,分泌到胰岛细胞外; C.提高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速率; D.作为系统的边界,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5.连接沟通细胞膜、高尔基体膜、核膜,使三者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结构是A.中心体B.线粒体C.内质网D.质体 6.细胞内的生物膜系统是一个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在活细胞中,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可以相互转移的有 A.高尔基体膜、内质网膜、核糖体膜 B.核膜、高尔基体膜、线粒体膜 C.内质网膜、核膜、高尔基体膜 D.细胞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 7.把鼠肝细胞磨碎,然后放在离心管内高速旋转离心,分成A、B、C、D四层,其中发现C 层中含有呼吸酶,C层很可能主要由下列哪种成分组成()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线粒体 D.叶绿体 8.下列对线粒体的分布和数量的叙述中,不确切的是 A.普遍存在于一切生物的体内 B.动物细胞比绿色植物细胞的线粒体数量多 C.细胞内需能的部位线粒体比较集中 D.生长和代谢活动旺盛的细胞线粒体数量多 9、下列不属于细胞器的是() A.染色体B.叶绿体C.线粒体D.溶酶体 10、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无关的细胞器是()

生物高中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教学案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_高一年级生物备课组

课堂练习: 1、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最丰富的是: A、脂肪 B、固醇 C、磷脂 D、维生素D 2.构成细胞膜所必需的一组元素是: A、C H O B、 C H P C、C H O P D、 C H O N P 3.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功能不正确的是: A、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B、防止有用的物质流失 C、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绝对避免有害物质进入细胞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 A、靶细胞上的受体物质接受激素,完成信息交流。 B、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出细胞。 C、白细胞完成对侵入人体病菌的吞噬。 D、控制细胞生命活动的进行 5.细胞壁的化学成分是()。 A.纤维素和果胶 B.纤维素和蛋白质 C.磷脂和蛋白质 D.核酸和果胶 6、科学家将哺乳动物(或人)的成熟红细胞特殊处理后,造成红细胞破裂出现溶血现象,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就是较纯净的细胞膜,在生物学上称为“血影”。请回答:(共60分,每空10分) (1)“血影”的化学组成是脂质、、;其中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的是,功能越复杂的细胞,细胞膜中该成分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2)“血影”中的脂质主要是。 (3)对红细胞所谓的特殊处理是。(4)科学家常用哺乳动物(或人)的红细胞做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是因为()。

A.哺乳动物红细胞容易得到 B.哺乳动物红细胞在水中容易破裂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膜等结构 D.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到 7、科研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染色排除法”。你能解释其原理吗?

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点(一)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1、系统不是其组分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组分间(结构)和(功能)的密切联系,形成的统 一整体。(P39) 2、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亚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直径小于 0.2微米的细微结构 3、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其中脂质约占细胞膜总 量的(50%),蛋白质约占(40%),糖类占(2%~10%)。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4、(蛋白质)在细胞膜行驶功能时起主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 类)和(数量)越多。 5、在发育成熟过程中,哺乳动物红细胞的(核)逐渐退化,并从细胞中排除,为能携带氧的(血 红蛋白)腾出空间。人的红细胞只能存货(120)d左右。 6、制备纯净的细胞膜常用的材料:应选用(人)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原因是:因为人 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制备的方法:将选取的材料放入(清水)中,由于(细胞内)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将(吸水)涨破,再用(离心)的方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7、与生活的联系:癌细胞的恶性增值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细胞在癌变过程中, 细胞膜的成分发成改变,有的产生(甲肽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物质超过正常值。 8、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以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②(控制物质 进出细胞)物质能否通过细胞膜,并不是取决于分子的大小,而是根据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当然,细胞膜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环境中一些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有可能进入,例如:(病毒)、(病菌);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9、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3种方式:①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 液)运输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②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如(精子)和(卵 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③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如(高等绿色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7.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功能: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新)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一章到第三章综合试题。

生物阶段性考试试卷 Ⅰ卷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试卷只交答题卡和Ⅱ卷。) 1.下列叙述中,属于糖类作用的是() A.良好的溶剂 B.良好的储能物质 C. 主要的能源物质 D.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2.氮是植物体内的重要元素之一,下列物质不含氮元素的是()A.酶 B.纤维素 C.RNA D.DNA 3.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多糖分别是() A.维生素和糖原 B.麦芽糖和乳糖 C. 淀粉和糖原 D.葡萄糖和纤维素 4.某些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斐林试剂-还原糖-砖红色 B.苏丹Ⅲ染液-脂肪-橘黄色 C. 双缩脲试剂-蛋白质-蓝色 D.碘液-淀粉-蓝色 5.真核生物的DNA主要分布在() A.细胞核 B.细胞质基质 C.线粒体 D.叶绿体 6.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的核酸,含有的碱基种类有() A.8种 B.5种 C.4种 D.1种 7.两个氨基酸缩合成水,这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来自氨基酸的()A.氨基 B.羧基 C.氨基和羧基 D.R基 8.细胞学说揭示了() A.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 B.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C.细胞为什么要产生新细胞 D.人们对细胞的认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9.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 A.磷脂、胆固醇 B.载体蛋白 C.蛋白质、磷脂 D.膜蛋白、糖蛋白 10.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 A.细胞 B.个体 C.种群 D.生物圈 11.没有成形细胞核的生物和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分别是() A.大肠杆菌与蓝藻 B.大肠杆菌与病毒 C.大肠杆菌与酵母菌 D.酵母菌与病毒12.细菌与洋葱细胞的主要区别是细菌不具有() A.细胞 B.核膜 C.细胞壁 D.核糖体 13.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的肽键结构式是() A.NH-CO B.-NH-CO- C.-NH2-COOH- D.NH2-COOH 14.在家兔细胞和小麦细胞中都可找到的细胞器是( ) A.核糖体和线粒体 B.线粒体和叶绿体 C.内质网和中心体 D.叶绿体和高尔基体 15.以下关于染色质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有染色质和染色体 B.酵母菌没有染色体或染色质 C.是同一物质在不同分裂时期的不同形态 D.同一细胞分裂时期的不同物质 16.马拉松长跑运动员在进入冲刺阶段时,发现少数运动员下肢肌肉发生抽搐,这是由于随着大量排汗而向外排出了过量的() A.水 B. 钙盐 C. 钠盐 D. 尿素 17.下列不属于细胞器的是() A.染色体B.叶绿体C.线粒体D.溶酶体 18.下列各项中,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是( ) A.染色体与核糖体 B.中心体与核糖体 C.线粒体与高尔基体 D.中心体与线粒体 19.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茎表皮装片的同一部位,应选择下列哪种目镜和物镜的组合,在视野内所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 ( ) A.目镜10×,物镜10×B.目镜10×,物镜20× C.目镜10×,物镜4×D.目镜10×,物镜40× 20.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结构是 ( ) A.核膜B.核仁C.染色质D.核基质 21.下列具双层膜的一组细胞器是( ) A.线粒体和中心体 B.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C.高尔基体和内质网 D.线粒体和叶绿体 22.下面是几种细胞器的结构模式图。其中被称为有机物合成“车间”的是 ( ) 23.某种毒素因妨碍细胞呼吸而影响生物体的生活,这种毒素可能作用于细胞的 ( ) A.核糖体B.细胞核C.线粒体D.细胞膜 24.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器是 ( ) A.线粒体 B.液泡 C.高尔基 D.叶绿体 25.下列物质中,在核糖体上合成的是 ( )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测试题

生物种群和群落测试题 一、单选题( 2 分× 33=66 分) 1.下列各组生物可能是一个种群的是 ( ) A. 元谋人、山顶洞人 B.大熊猫、小熊猫 C.大鲈鱼、小鲈鱼 D.大草履虫、小草履 虫 2、在一个水池中长期生长着藻类、水蚤、虾、鲫鱼、蚌等,这些生物可看作是一个 ( ) A .种群 B .群落 C .生物圈 D .生态环境 3.按一对夫妇一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 翻一番 大约 20—40年,美国需要 40—80 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 德国人口 将减少。 预测人 口的这种 增减 动态主要决定于( ) A .种群数量和密度 B .种群年龄结构 C .种群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 率 4.决定 种群个体 数量变动 的因素,主要是( ) ① 种群密度和出生率、死亡率 ②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③出生数量和死亡数量④ 迁出和迁 入数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 直接调 节() A .种群密度 B .年龄组成 C .性别比例 6.右图表示某种群年龄组成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该种群一定是生活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 B. 该种群的出生率一定大于死亡率 C .该种群一定能 适应所生活的环境 D .该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密度 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7.图是依据我国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其中完全正确的描述是 ( ) A.图(1)是增长型,从图 (3)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B.图(1)、图(2)、图 (3) 都是衰 退型 C. 图(2)是典型的稳定型,可 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D.图(1)、图 (2)、图 (3)都 是稳 定型 8.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 10 等份,在 每份的 中央划一个大小为 1m 2 的样方 ② 选取一个该种群分 D . 出生率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高中生物怎么学?高中上生物课一定要听,不听课完全有可能考0分。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三章,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三章(一)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壁,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还有胆固醇),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不同细胞的细胞膜的差别主要是膜上蛋白质种类数量不同。 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蛋白减少。 三、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选择透过性膜,只有活细胞有此特性)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方式一: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产生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方式二:直接交流。相邻的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方式三:通道交流。相邻的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例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前两种方式一般需要受体。 三、细胞壁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三章(二)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胞膜、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均不是细胞器。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线粒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脊),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体内。 2.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能量转换站”,双层膜,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

2019精选教育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二章第三章第一节练习题

A---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二章练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 ) A.群落 B.种群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2.在显微镜的低倍镜下,看到一个细胞偏向左上方,转换高倍镜观察前应该把该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具体做法是( ) A.向左上方移动载玻片 B.向右下方移动载玻片 D C.移动载玻片上的样品.调节准焦螺旋 3.下列各项中,属于异养生物的一组是( ) B.草履虫和酵母菌病毒A.念珠藻和SARS D.大肠杆菌和蓝藻.水稻和颤藻 C4.在生物体内含量极少,但对于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元素有( ) Mg 、Ca B .Zn、 Cu、FeA.、Mn、Zn、Mg C.Zn、Cu、B、Mn D. Mg、 Mn、Cu 、Mo 5.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会形成二肽,并生成一个水分子。这个水分子中的氢来自( ) B.羧基 A.氨基 D.连接在碳原子上的氢 C.氨基和羧基 6.区别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依据是( ) R B.基不同 A.氨基酸数目不同 .羧基不同 D .碳原子数目不同 C7.玉米叶肉细胞中的核酸,含有的碱基和核苷酸的种类分别是( ) B.8种、8种 1种、2种 C 5D.种、8种.4种、4种.A8.人体发育的起点是( ) A.胎儿 B.婴儿C.卵细胞 D.受精卵 9.生物学家认为病毒是生物,其主要理由是( ) BA.它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它能够侵染其他生物 C.它能够在寄主体内复制并产生后代 D.它具有细胞结构 10.一棵杨树的结构层次为( ) A.细胞→器官→组织→系统→个体 B.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D.细胞→器官→系统→个体 C.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11.用测微尺测量某个洋葱表皮细胞的长度时,下列目镜的组合中,视野目镜测 微尺每小格( ) 所代表的实际长度最小的是②物镜 10× 40×④物镜×③目镜16 ×①目镜10 ②③ B. A. ①②①④C. ③④ D. ( ) .下列有关生命系统各种结构之间相互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12页 1 第A.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不包括生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联系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2、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J 型增长” a 、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 b 、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 、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 “S 型增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 、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 、曲线中注意点: (1)K 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 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 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 重要意义。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比较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时间

高中生物必修一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选择透过性膜)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方式一:内分泌细胞产生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方式二:相邻的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方式三:相邻的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例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细胞壁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原核生物:肽聚糖)作用:支持和保护 四、细胞膜特性:结构特性:流动性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五、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五、细胞膜其它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分泌、吸收、识别、免疫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法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双层膜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能量转换站”,双层膜,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 线粒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脊),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体内。 (2)单层膜 内质网: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单层膜,动植物都有。 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单层膜,动植物都有,参与了植物细胞壁的形成。 液泡:主要存在与植物细胞中,内有细胞液,含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单层膜。 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概念: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2.年龄组成 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研究目的: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3.性别比例 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类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当。 研究目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 研究目的: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 或修正。 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 ⑴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 ⑵曲线图:优点是直观。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 ⑴模型假设 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⑵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No×λ的t次方。 ⑶各参数意义:No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生长的“S”型曲线 1.含义: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 曲线,呈“S”型。 2.产生条件 自然资源和空间有限,种群密度增长→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

2020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限时训练:种群和群落附答案

限时训练(完成时间30分钟)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1.(2019·江苏七市三模)科研人员调查了白天气温与八角金盘花丛中昆虫数、昆虫体温的关系,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八角金盘和各种昆虫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花丛中昆虫的种类和数量 C.气温属于物理信息,可影响昆虫的代谢水平和活动频率 D.昆虫体温和气温差异越大,飞到花丛中的昆虫数越多 2.(2019·镇江一模)下表是对不同栖息地中美洲大树莓种群数量调查统计结果(单位:株),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栖息地样方1 样方2 样方3 平均 森林边缘15 18 15 16 小溪岸边12 14 13 13 森林 5 5 2 4 A. B.选取多个样方进行调查,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C.美洲大树莓与森林中其他树种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D.调查结果表明美洲大树莓适宜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长 3.(2019·南师附中模拟)密林熊蜂直接在角蒿花的花筒上打洞,盗取其中的花蜜(盗蜜),花筒上虽留下

小孔,被盗蜜的花仍会开花,但影响结实率。密林熊蜂偏爱从较大、较高的花盗蜜,其身体不接触到花的柱头。据此作出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密林熊蜂与正常传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密林熊蜂不给角蒿传粉,不影响角蒿的进化 C.该盗蜜行为可能会影响角蒿的种群密度 D.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 4.(2019·江苏卷,15)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5.(2019·无锡梅村中学模拟)(多选)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一般用抽样检测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 C.太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狮与羚羊根据气味猎捕和躲避,说明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 6.(2019·北京卷,5)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 N吸收量/(g·m- 2) 单位水体面积P 吸收量/(g·m-2)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壁,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还有胆固醇),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不同细胞的细胞膜的差别主要是膜上蛋白质种类数量不同。 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蛋白减少。 三、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选择透过性膜,只有活细胞有此特性)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方式一: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产生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方式二:直接交流。相邻的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方式三:通道交流。相邻的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例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前两种方式一般需要受体。 四、细胞壁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细菌:肽聚糖)作用:支持和保护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胞膜、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均不是细胞器。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 线粒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体内。 2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能量转换站”,双层膜,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 3 内质网: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单层膜,动植物都有。分为光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上有核糖体附着) 4 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单层膜,动植物都有,植物细胞中参与了细胞壁的形成。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 1.制备生物膜: ①取材:细胞 原因:没有和众多的、没有。 ②原理:细胞放到中,细胞吸水,细胞内容物流出,可得到细胞膜。 ③再经过和方法,可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 ④结果:消失,体积,细胞,内容物流出,获得细胞膜。 注意:①红细胞用生理盐水,作用 ②注意该盖玻片的方法,防止出现 ③用吸水纸吸引时,注意不要把细胞吸走。 ④滴蒸馏水操作在杂物台上进行,载物台应保持水平。否则易使蒸馏水流走。 ⑤实验中,持续观察细胞的变化与引流前观察到的细胞形态形成对照。 2.细胞结构 ①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和,还有少量的 注意: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膜的成分含量不完全相同;不同生理状态下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不同。 ②细胞膜成分的特点: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含量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 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二、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①图A通过信号分子完成交流 ②图B两细胞间交流,例如 ③图C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进入另一个细胞,例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形成 三、细胞壁 1.主要成分 ①植物:和 ②真菌: ③细菌: 2.主要功能:对植物细胞有和的作用。 3.特性:细胞膜对细胞内外的物质具有性,而细胞壁具有性。 明辨正误 1. 细胞膜难以杜绝所有对细胞有害物质的进出,说明其控制作用进出的能力是有限的。() 2. 植物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 3.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都依靠于信息分子和受体的识别。() 4. 植物细胞与细菌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均为纤维素和果胶。() 5.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磷脂和多糖。() 6. 细胞膜中不含胆固醇。() 7. 细胞膜中的糖主要是纤维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