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技术创新研究

动力电池技术创新研究
动力电池技术创新研究

NO.485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1 2 3动力电池技术创新主体动力电池技术创新水平动力电池技术创新方向

4动力电池技术创新趋势及挑战

动力电池技术是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解决电动汽车续驶里程较短、充电时间达不到传统车加油时间、动力电池衰减过快、动力电池成本较高导致整车价格过高、安全事故频发问题,成为动力电池技术创新的关键。

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充电特性改善、提高循环寿命、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需求,我国动力电池技术政策也将其作为突破重点。

本课题通过搜集2016年6月-2017年11月的300多个与电池技术突破相关的报道,经过筛选梳理出151个与以上5个技未突破重点相关的案例,作为本课题研究的依据。

(一)动力电池技术创新主体

通过对统计的典型创新案例分析发现,研究机构及大学等对前瞻技术的研究较企业多,151个创新案中,仅有33个与企业有关,仅占21.8%。

这与企业基于技术的保密性有直接联系,企业为了保证竞争优势对创新技术公开较少;研究机构与大学一般案例较多,主要作为学术研究,其中创新案例数量最多的为中国科学院,达到36个,占比超过23.8%。

通过统计的创新案例发现,企业比较注重提升能量密度、改善安全性和充放电特性,而研究机构/大学与企业的创新重点基本一致,这几个性能改善案例数量最多,其中能量密度提升案例达到52个,占比达到34%

图12

创新主体分布情况

注:1、统计是基于本文已收集的典型公开报道案例;

图13不同创新方向案例数量

2、性能提升不完全基于某一种电池,是不同类型电池或材料在其特定领域的改善;

3、部分案例是几种性能的综合改善,性能改善数量大于案例数量。

图14不同创新主体创新方向统计

动力电池技术创新水平

(二)

通过对收集的典型创新案例技术指标梳理,可以发现,目前一些产品的关键指标已经得到提升。

在能量密度方面,铝空气电池能量密度达到780Wh/kg,锂硫电池达到350Wh/kg,固态电池达到360Wh/kg;在充电倍率方面,典型创新性产品最高充电倍率已经超过100C。

在循环寿命方面,典型创新产品已经能够超过15000次。

图16典型创新材料和产品充电倍率(单位:C )

图17典型创新产品循环寿命(单位:次)

(三)动力电池技术创新方向

1、提升能量密度

我国非常重视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相关规划也都提出了能量密度的发展目标。案例分析发现,能量密度的提升主要基于提高正负极材料容量与开发的新型电池,比如Cr2O5、高镍、富锂正极材料、硅负极材料、石墨烯材料、在现有材料基础上添加硅纳米颗粒等方式,以及新型电池如锂硫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全固态电池等。

综合来看,提升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提高工作电压,二是提高正负极活性物质的比容量,三是优化结构设计。

提升工作电压。在其他技术条件相同前提下,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与正负极电压差成正比例关系,提高正极材料电压、降低负极材料电压成为一个重要方向:比如高电压的尖晶石镍锰酸锂材料,其工作电压可达5.0V,电压平台在4.7V左右,相对目前主流三元电池4.2V提升19%,北京交通大学研制的高倍率性能纳米富锂材料电压也能达到4.8V,能够提升14%。

提高比容量。

提升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另一途径是提高正负极活性物质的比容量。

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Cr 2O 5正极材料比容量可达275mAh/g ,相对目前主流三元正极材料200mAh/g ,提升37%;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的锂离子纳米复合负极比容量能够达到956mAh/g 以上,相对目前主流石墨类负极材料的理论比容量372mAh/g ,提升157%

图18创新材料电压提升情况(单位:V )

优化结构设计。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从结构上讲,要提高正负极活性物质在锂离子电池中所占的比例。例如特斯拉的21700电池,就是通过使用直径更大的电芯,增加电芯的高度提高活性物质占比,减少结构件等非活性材料的比重,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 ,相对18650电池提升20%

图19创新材料容量提升情况(单位:mAh/g )

图20特斯拉21700电芯与18650电芯对比

2、改善充放电特性

提高动力电池的充放电倍率,满足消费者快速充电的需求,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案例分析发现,充放电倍率改善主要有Li/LiFePO4固态电解质、纳米材料、三维石墨泡沫集流体结构负极等,以及钛酸锂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和闪充电池等新型电池。

综合来看,提高动力电池的充放电倍率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提高离子迁移速度,二是提高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三是减少电池内阻。

提高离子迁移速度。正负极材料对锂离子的扩散系数有显著影响,选择扩散系数比较高的正负极材料,是改善倍率性能的重要方向。比如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和温州大学合作,合成了由高导电碘掺杂石墨烯包裹的三明治型NbS2@S@IG正极材料,NbSi2的高电导率和孔隙率提高了界面电荷转移和离子迁移速度,由NbS2@S@IG组装的Li-S电池,在20-40C的高倍率下,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图21 NbS2@S@I G电极在20、30和40C下的循环性能

提高电解质导电率。在大倍率充放电时,电池的电化学窗口变化范围非常宽,如果电解质的化学稳定性不好,容易在正极材料表面氧化分解,影响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目前锂离子电池所采用的有机电解质,不管是液体电解质,还是固体电解质,其离子电导率都不是很高。选择具有较高的离子传导能力、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且与电极材料匹配的电解质是提高动力电池倍率性能的一个重要方向。

降低内阻。不同物质之间的界面所形成的电阻值,会对离子或电子的传导产生影响。可以通过正负极活性物质内部添加导电剂、改变集流体材质、电解质与正负极材料的浸润程度、控制SEI 膜变化等途径,提升动力电池的倍率性能。

比如滑铁卢大学利用碳纳米管与LiMn 2O 4合成不需要使用粘结剂的电极,其中碳纳米管既是粘结剂,又是导电剂、集流体。这种电极由于具有碳纳米管之间良好的连接,使得极片电阻极大的降低。电极的多孔结构使得活性物质LiMn 2O 4与锂离子交换更快,

提高了电池的倍率性能,在20C 充电倍率下有较好性能。低离子导电率低化学稳定性高离子传导能力高化学稳定性与电极材料匹配

图22电解质提高充放电倍率的方向

3、提高循环寿命

影响动力电池循环寿命的因素有很多,但其内在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参与能量转移的离子数量不断减少,离子被禁锢在了其他地方或活动的通道被堵塞了,从而不能自由地参与循环充放电,包括金属锂的沉积、正极材料的分解、电极表面的SEI 膜、电解质的影响等。

开发长寿命正负极材料、添加剂、新型电解质、新型电池等成为主要方向。比如同济大学研制的金属纳米点/碳骨架复合电极,电极活性材料在每次充放电循环后都能快速从非晶态恢复晶态,保证了电极超高的循环稳定性和高功率性能,即使在5C 和7.5C 的高电流密度下循环5000次后,

电池的容量几乎没有衰减,电极

图23 LiMn 2O 4电极充放电循环特性

材料结构也依然有效保持;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合成的改性亚微米钛酸锂材料,可使钛酸锂电池寿命达到15418次;北京碳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石墨烯锂离子五号充电电池,在正确的充放电条件下,循环寿命可达30000次。

4、降低成本

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循环特性等性能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动力电池成本。同时,也可以通过大规模生产、提高动力电池合格率等来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另一种重要途径就是开发低成本的新材料和新体系电池,比如斯坦福大学研制的钠离子电池,

能量密度达到726Wh/kg 。由于地球上拥有广阔的海洋和盐湖等钠盐来源,为低成本动力电池提供了思路;中科院研发的具有核壳结构的铝@碳纳米球复合材料,并应用于高效、低成本双离子电池,其中铝储量丰富、价格低廉,Li 9Al 4

的理论比容量高达图24新型电池材料及电池循环特性(单位:次)

2234mAh/g 。

5、提高安全性

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的发生基本是以动力电池为主体,通过外部和内部诱因导致电池热失控,热量不断累积,造成电池内部温度持续上升,其外在的表现是燃烧、爆炸等剧烈的能量释放现象。通过案例分析发现,提高安全性主要基于提高电池的热稳定性、增加阻燃材料及新型电池,比如锂电池固态聚电解质膜、锂电池不起火隔膜、陶瓷电极、固态电解质以及固态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及锌电池等。

综合来看,动力电池安全性提升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热失控阻断设计,二是新型材料和电池。

热失控阻断设计。热失控发生时,各种材料会相继发生热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因此可以通过电极安全涂层、添加阻燃剂等设计,减少热失控链式反应发生的概率。比如加州大学研制的新型热失控抑制剂DBA ,使得在机械滥用导致的热失控中电池温升降低了50%左右。

降成本方向提高能量密度、循环特性参数

规模化生产、提高合格率

资源丰富的新材料、新电池

图25动力电池降成本主要方向

新型材料和电池。开发高安全材料和电池是提升动力电池安全性的另一途径。比如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制了一种具有优异储钠性能的碳负极材料,该材料在1600

℃以下具备很好的稳定性。

图26针刺试验DBA

抑制剂降温作用

图27 Na 0.44MnO 2纳米线循环特性

(四)动力电池技术创新趋势及挑战

在动力电池技术创新国内外企业和机构/大学纷纷进行了不同尝试,一些指标较目前水平有较大改善,为动力电池性能的提升提供了有力参考,动力电池的技术创新主要有以下五个趋势:

?—是通过开发新材料和新产品来提高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满足车辆装载更少(质量小)的动力电池实现更高续驶里程的需求;

?二是通过开发高导电倍率的正负极及电解质等材料,来提升动力电池的充放电倍率,满足消费者快速充电的需求并减少时间成本;

?三是通过开发长寿命正负极材料、添加剂、新型电解质及新型电池,来提高动力电池循环次数,减少电池实际可用容量下降的速度,提高电池全生命周期使用价值;

?四是通过开发低成本新材料和新电池体系,以及规模化和自动化生产技术来降低动力电池综合成本;

?五是研究动力电池热失控机理、高安全材料和电池体系,以及先进的BMS及热管理等技术,提高动力电池单体及系统安全性,减少动力电池在使用期间爆炸着火等安全事故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案例大多是基于单个性能的改善,其他性能还不能达到自前动力电池基本水平,而且这些创新性产品一般是实验室产品,还需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提升综合性能的挑战

动力电池几个重要性能提升往往是相互影响的,比如三元电池能量密度相对磷酸铁锂电池得到提升,但安全性相对下降;全固态电池一般能量密度高,且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锂离子电池中的电解液及隔膜,安全性较髙,但由于固态电解质电导率总体偏低导致了其倍率性能整体偏低,内阻较大,充电速度慢。

因此综合提高动力电池性能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挑战,也是未来技术创新的方向。

二是新型产品产业化挑战

目前动力电池创新性产品一般都是实验室产品,新型电池在下一步产业化进中,还面临许多挑战。

比如目前固态电池与其配套的材料、设备、工艺相对还不成熟,且由于创新路径较多,尚未有较为统一、成熟的技术路线,生产工艺的不确定性导致产线建设的不确定性,批量化生产成本较高。

在目前以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技术路线为主的产业格局中,新型电池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于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166期2012年第20期Serial No .166 No .20,2012一、技术创新的概念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第一次提出“创新”的概念:“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 的新的组合。” [1] 弗里曼(1973)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工艺商业化的过程,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首次商业性转化[2]。Bessant (2001)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变革过程中发明之后的阶段[3]。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1969年的研究报告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在1976年的报告中把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的改进视为低层次的两种创新,划入技术创新的范畴[4]。傅家骥(1995)认为,技术创新是:从研究开发(R&D )到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建立生产费用更低、能效更强、效率更高的生产经营的系统活动过程[5]。 曹萍等(2008)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 竞争状况及自身条件,进行技术研究开发以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6]。廖媛红(2009)指出,技术创新是对新产品、 新工艺、新服务以及上述各项改进的构想从闪现、研究到生产、销售,实现市场价值的全过程[7]。 综合上述观点,技术创新是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过程,是包括新构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到成果引入市场、商业化和应用扩散的一系列科学、技术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二、技术创新模式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先后出现了五种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创新模式。 1.技术推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是指创新主体通过研究开发得到新技术、新产品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并通过生产和销售把新技术、新产品引入市场。在这种模式中,科技进 步或研究开发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市场只是被动的接受创新成果[8]。 2.需求拉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认为多数的技术创新是由社会和市场需求拉动的渐进性的过程,而不是技术推动的直接结果[9]。 3.技术推动与市场需求相互作用的模式,强调技术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共同推动技术创新,把单一的技术创新模式视为科学、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的特例[10]。 4.技术创新一体化模式,认为技术创新过程包括构思、研究开发、生产以及营销等行为,强调研发和制造的一体化,以及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沟通联系[11]。 5.技术创新的网络模式是一体化模型的发展,强调合作企业之间更密切的联系和信息交换。随着技术的进步,技术创新过程的网络化已成为创新过程发展的趋势。 三、我国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按照划分对象的层次不同,技术创新可划分为企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和国家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是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基础,推动整个产业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过程[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7)指出,随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企业技术条件发展较快,部分企业已具备较好的创新基础和研发能力,但仍然缺乏技术型人才和核心技术[13]。肖虹(2007)通过对37个产业1999—2004年技术创新统计数据的研究,指出当前中国产业技术转化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产业与非高科技产业对技术的转化能力不强[14]。 王健(2007)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2000—2004年的指标值,认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R&D 投入和产品占世界出口份额上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对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也较为薄弱[15]。董瑜等(2011)的研究表明: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 收稿日期:2012-05-30 作者简介:王璐(1988-),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关于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王 璐 (安徽大学,合肥230601) 摘要: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在创新过程中,要注重培育企业主体创新意识,引进和培养技术创新人才,提高研发人员比重,创建学习型组织。政府要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加强对科研成果的保护力度,加大产业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和政策环境,从而提升产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2)20-0020-02 20——

十大领域产业技术创新链、20条工业新兴优势

附件1 十大领域产业技术创新链、20条工业新兴优势 产业链等优先征集领域 一、十大领域产业技术创新链 1、高端装备制造技术 ——高端工程机械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先进矿山及冶金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2、新材料技术 ——先进储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金属新材料、硬质合金材料、化工新材料、超硬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纳米材料、增材制造材料。 3、新一代信息技术 ——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及配套。 4、新能源与智能电网技术 ——风电产业、光伏产业、生物质能、智能电网。 5、现代农业(现代种业)技术; ——粮食油料、畜禽水产、蔬菜果茶、现代林业、农产品加工、农机装备、绿色农资、农产品质量安全、“互联网+农业”。

6、人口健康技术 ——现代中药、精准医疗、化学药、生物制品、制药装备、医疗器械、健康服务产业。 7、资源利用与环保技术 ——矿产资源利用、“城市矿产”开发利用、环保装备制造与服务业、生态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 8、文化创意技术 ——数字媒体、虚拟现实、数字出版、文化旅游、创意设计。 9、公共安全与应急技术 ——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消防安全装备、烟花爆竹安全、公共与社会安全保障产品。 10、现代服务业技术。 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 二、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 1、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含磁浮)产业链; 2、工程机械产业链; 3、新型轻合金产业链; 4、化工新材料产业链; 5、碳基材料产业链; 6、显示功能材料产业链; 7、先进陶瓷材料产业链; 8、先进硬质材料产业链;

论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论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1、引言 自奥地利经济学家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A.Scohumpeter)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基本概念和思想以来,世界各国的一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与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证分析,对传统经济理论中忽视技术进步和创新的研究思路与观念进行了批评,创立了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及创新经济学(Innovation Economic)理论体系,使技术进步和创新因素开始从外生变量过渡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和知识创新在人类经济生活、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也成为了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中、加合作开展的“中外技术创新理论发展与应用比较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的成果,回顾了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走过的历程,对目前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取得的进展和若干重要领域的发展动向进行了述评,并就未来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趋势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对促进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深入发展有所帮助。 2、国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创新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许多学者沿着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完善,并逐步形成了以技术变革与技术推广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和以制度变革与制度形成为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两大分支。 西方国家的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与发展,是从对占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无视技术创新与变革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弊端进行批评开始的。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于1939年和1942年分别出版了《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部专著,对创新理论加以补充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创新经济学理论体系。但是,由于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熊彼特的学说具有社会主义倾向,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创新经济学理论一直受到西方国家的冷遇,未能引起理论界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微电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定位资料

引用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定位 本文引用自管理之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定位》 明确企业的技术创新定位是很重要的,因为在定位之下,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就很清楚了。我们先来看一下企业的总体战略,考虑到定位学派、环境学派的贡献,我们应该看到外部环境,尤其是行业竞争结构对企业行为和效益的影响。对于追求最大盈利的企业来说,常常要面临两次选择:(1)选择企业应从事的行业;(2)在行业中选择企业的定位:是以低成本为主导还是以高差异为主导。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也是如此,企业首先要明确自身的技术水平在竞争对手中的地位、优势和劣势。在参与市场竞争时,希望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达到这个地位可能要经过的道路。然后我们在制定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时就会有的放矢,并且可以更集约地使用资源,从而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益。否则,企业的技术创新就可能漫无目的,其创新效率和效益也不会很高。如果制定技术创新战略的目的是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和不断创造新优势,那么技术创新的定位比要达到具体的指标更加重要。因为一旦企业技术创新的定位被确定,其技术创新战略和企业的战略就有了较清晰的轮廓。技术创新首先要明确的是,创新的目的主要是降低产品的成本还是提高产品的差异性,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当然这两种主要目的会有一定的整合,提高产品的差异未必一定要增加产品的成本;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产品的差异性。迈克·波特认为企业可以在广泛和狭窄两个不同的范围上,同时或者分别采用两种最佳的定位:差异领先和成本领先,因而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主要内容就是确定自己的技术创新定位和达到该定位应采取的各种有效措施。 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更应该首先明确定位而不是确定具体的目标,这是由技术创新的性质决定的。技术创新的创造性、不确定性,易受市场、环境、技术发展影响等性质决定技术创新以具体的目标为指导是不合适的。比如,把创新定位使产品达到某种具体的性能就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文献综述研究

毕业论文 科技型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文献综述研究 专业名称:市场营销 班级: 111601班 学生姓名:施晓燕 学号: 201116060123 指导教师:常洁 二零一五年六月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政府出台的许多政策、措施也体现出了对其的高度关注。但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缺乏认识与研究,更缺少对系统的构建与运行,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对企业认识系统起着理论与现实的意义。 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现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综述本论文在对山西省高新区科论文写作方法对中国知网等相关网站上的资源进行统计筛选整理分析,从生态系统、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4个方面的文献入手,在分析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评述,最终分析总结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理论。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Medium-small-sized enterprises are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Many policies and measures promulgated by the government also reflect the high attention of it.But due to the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ecologic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theory lack of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lack of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enterprise understanding system plays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Shanxi Province high tech Zone SMEs field survey analysis of the status ,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of writing of CNKI and other related web resources for statistical sorting analysis, starting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the ecosyste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cologic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ecosystem of literature, are reviewed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finally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overall theory of technology-based SM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cosystem. Keywords: Medium-small-sized enterpris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chnology innovation; ecosystem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趋势综述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趋势综述 【摘要】技术创新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化应用。本文根据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趋势,将其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单个企业创新行为、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创新企业与国家关系的研究阶段,并将各阶段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技术创新理论;演变趋势;综述 1.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1912)的《经济发展理论》的出版,首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他认为:“所谓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a new combination)引入生产体系。”其内涵包括:(1)引入新产品;(2)引入新工艺;(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既包括了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又包括了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其创新理论开辟了技术创新理论的先河。下表列举了以往研究者对“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见表1)。 表1 以往研究者的“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列举 2.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 20世纪熊彼特最早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从此,拉开了技术创新研究的序幕。根据相关研究文献,从时间上可把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2.1第一代技术创新理论 第一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阶段为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研究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技术创新研究迅速发展,逐步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限制与束缚,形成对技术创新起源、效应和内部结构与过程等方面的专门研究。但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的研究上,如熊彼特于1934-1944强调企业家的作用(见图1)。此后,技术创新理论形成了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为研究对象、组织变革和组织形式为研究对象的两个分支。该时期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 图1 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模型 (Mark Dodgson,Roy Rothwell,2000) 2.2第二代技术创新理论 第二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阶段为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研究阶段。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该阶段研究强调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 键入公司名称] [键入文档标题] [键入文档副标题] 姓名:焦鹏 班级:0881122班 日期:2014-05-03

技术创新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以煤炭行业为例 摘要: 煤炭企业在国家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关乎国家经济的安全和发展。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煤炭企业本身有强烈的创新需求。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一般中小企业在影响要素和路径设计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从国家节能减排、行业特性、技术适用性等问题上,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有特殊的行业属性。系统的梳理影响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剖析煤炭技术创新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技术创新煤炭行业政策战略 一、引言: 技术创新,即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五种内涵形式: ●生产新的产品; ●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工艺过程; ●开辟新的市场; ●开拓并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供给来源; ●采用新的组织方法;

行业即产业,其含义是生产同一类或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商品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因此,产业组织是指某一行业内的企业组织构成及其重组和创新,是同行业中企业关系的综合,其核心在于协调规模经济和竞争的关系,寻求最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秩序和企业行为。 技术创新在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行业制造工艺,技术水平,组织架构方面的革新、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煤炭行业的发展简析: 1.缓慢发展(1980年以前) 我国煤炭行业也像所有其他行业一样,完全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运行,所有的煤炭生产任务都由国有企业承担。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基本上依赖国家投资,企业的生产、销售、定价完全遵从政府计划。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相比欧美发达国家较为落后,在加上行业整体受国家煤炭工业部管理,煤炭企业丧失了经营的自主权,导致企业的发展较为缓慢。 2.井喷时期(80年代-90年代中期) 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经济对作为基础能源的煤炭的需求量猛增,煤炭供应紧张。煤炭供应紧张成为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的因素。针对这一情况,国家放宽了对煤炭行业的管理政策,在加快发展国有重点煤矿发展的同时,鼓励发展乡镇小煤矿。1983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乡镇煤矿的八项措施》的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地方国营煤矿和小煤矿",倡导"大中小煤矿并举"

技术研究开发计划--技术创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深圳市技术研究开发计划技术创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 申请单位: 项目负责人:移动电话: 电子邮箱:传真:

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 可行性研究报告为Word格式(可插入图片或公式),由标准封面和具体内容组成。报告各页面距要求设置为2.5厘米,行间距、字间距、字体大小可参考本提纲。具体内容要求翔实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并按以下提纲撰写。 一、项目实施的背景和意义 阐述项目所面向的我市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等有效需求,项目的先进性、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预期实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技术发展趋势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阐述项目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国内外研究开发、产业化状况、我市相关行业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及知识产权、市场需求情况等。 三、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阐述项目涉及的技术领域、工艺范畴,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拟采用的技术原理、技术方法、技术路线以及工艺流程,项目的主要技术创新点,涉及的相关知识产权等。 四、项目预期目标 阐述在技术进步、工艺创新方面可实现的预期成果,形成的产业前景,培养的技术人才,以及对解决产业发展问题的预期贡献,须有二年期内的可考核技术指标和社会经济效益指标。 五、项目实施方案 阐述实现预期目标所需的组织管理方式、技术实施步骤、科技资源综合利用、成果产业化策略、研发资金的筹集与投入、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对策措施以及特殊行业的许可报批等。 六、项目计划进度 在项目执行期内,每一阶段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时间进度指标、技术指标、资金使用计划、产业化情况等。每一阶段目标应是比较详细的、可进行考核的定性定量描述。(每半年为一个阶段) 七、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 1.申请单位在相关技术领域的已有研发基础、主要研究成果。 2.项目实施具备的支撑条件,包括研发资金、实验平台、大型仪器设备以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研究基地在项目中所起的作用等。 3.申请单位近三年承担的国家、省、市相关科技计划项目的完成情况。 4.与其它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情况(若有) 。 八、研发团队 1.研发团队的规模和结构,包括年龄、专业、职称等情况,团队规模要适度。 2.项目核心研发人员情况,包括工作简历、主要学术业绩,近年来主持的各类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与申请项目相关的代表性论文、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奖励以及发明专利等。

技术创新动力的研究

(一)技术创新动力的研究 技术创新动力的产生是各个环节上下反馈、相互协同的过程。所谓技术创新动力,是指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某种力量或各种力量的集合。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内因和外因的耦和系统。其中内部力量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因,外部力量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条件,外部力量通过内部力量起作用。目前大量的研究者主要从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和评价问题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1.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 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的现状和局限,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1)已有的成果大多侧重于对技术创新动力因素的研究,虽然已经意识到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多种动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因此而建立起来的各种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模型基本上是内外动力因素“拼凑”出来的;较少真正从系统学的角度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并分析其运行机理。(2)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技术创新动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属于简单的线性叠加关系,缺乏相应的非线性协同作用的描述,对这些动力因素之间的协同机制与综合作用尚未有深入地探讨。 针对以上两点局限性,目前研究学者对技术创新动力因素的研究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内部动力因素、外部动力因素、合力因素。董洁、朱茜指出内部动力主要来自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类型及规模、创新型企业文化;外部动力主要由科技推

动、市场拉动、政府推动构成[1]。陈勇星、屠文娟等依据系统论、并运用理论力学的空间汇交力系合成法在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因素研究进行分析,指出内部动力因素包括长远发展需要及其持久力、经济利益目标及其驱动力、企业价值与文化及其感染力、主观创新价值及其影响力、技术创新能力及其保障力和创新激励机制及其催化力等六个方面;外部动力因素包括市场需要及其拉动力、市场竞争及其压力、市场资源及其约束力、科学技术及其推动力、政府措施及其引导力和创新合作者及其支持力等六个方面[2]。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所处的宏观环境包括了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自然与科技等七个方面的环境因素。国家科技环境总结和概括为十个具体因素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模型由三个基本层次构成:环境系统层包括宏观环境和国家科技环境,动力系统层包括内部动力系统和外部动力系统,以及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系统层。从综合的角度,及合力的作用层面对这些因素对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做了分析。 贺灵、邱建华等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分析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并选取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外部影响要素中的外部市场对新产品需求、市场竞争的强度、行业内生产发展的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等要素重要性相对较大。[3]企业的技术创新一方面在外部动力的推动下而开展,其创新行为必须迎合外部市场需求及行业内生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又要主动采取措施对外部动力要素施加影响,如企业要通过创新挖掘市场的潜在需求,改变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卢荻、王天骄则通过构建模型及运用实证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策划

第七讲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策划第一节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策划和选择 一,什么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所谓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简言之就是指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谋划。技术创新战略 3 类,划分为: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和合作创新战略。 1,自主创新战略是指以自主创新为基本目标的创新战略,是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自主创新基本上都是率先创新。

2,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 3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 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可演变为本行业或相关行业统一认定的标准,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生性。创新与知识和能力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知识和能力支持是创新成功的内在基础和必要条件,技术创新的主体工作及主要过程都是通过企

业自身知识与能力支持实现的;自主创新过程本身也为企业提供了独特的知识与能力积累的良好环境。 (4)高投入和高风险性。企业为保证始终有占据市场优势地位的创新产品,必须能够持续进行创新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将创新贯穿于企业整个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较高的资金和强大的人力投入。同时,由于新技术领域的探索具有较高的复杂性 就是在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装备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创新链上的资源分布聚积于中部。 (4)被动性。这主要是指竞争的被动性,包括技术积累、营销渠道和实施效果等方面的被动,这是由模仿创新者只做先进技术的跟进者来决定的。

诱致性技术创新:文献综述及其引申

诱致性技术创新:文献综述及其引申* Induc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Literature Review 何爱曾楚宏 内容提要梳理半个世纪以来诱致性技术创新的理论演变过程并综述相关文献。该理论成功地揭示了既定资源条件下技术生成和变化的方向,主要被应用于农业发展研究。现有文献多数以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为对象,且多为验证性研究。通过对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表明,以该理论研究中国农业尚存在很大空间。 关键词诱致性技术创新技术变革农业发展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He Ai Zeng Chuhong Abstract:This paper provid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theory of induc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finds that most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focuses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developed economies,and especially,they are confirmatory studies.As to Chinese agriculture,there are still huge potential research areas under th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Key words:induc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change,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技术变革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将技术变革与 资源禀赋结合到一起,通过把技术变革视为内生变量,成功地解释了在自然资源 给定的条件下技术生成和变化的偏向问题。该理论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至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得到关注与发展,并主要被应用于研究农业技术变革和 农业发展。现有研究通过对各国(地区)农业的考察,成功地说明了农业技术变 革的路径及其对整体农业发展的影响。但较多集中于对发达国家(地区)农业的 研究,且多数仍属验证型,即考察理论的存在性和正确性,较少研究运用该理论 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一、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最初是从厂商理论中发展而来,包括两个分支。一个 分支是“施莫克勒-格里利切斯”(Schmookler-Griliches)假说,重点关注增长的产 品需求对技术变革速度的影响,也可称其为市场需求诱致的技术创新理论。 Griliches采用这一理论对美国杂交玉米的发明和推广进行研究,并解释了这一 过程中市场需求所起的作用,但是并没有给出一个比较完全的理论模型描述[1]。 而Schmookler非常肯定地指出,引致发明的因素在于市场力量的作用,而不是 其他可获得的基础科学知识[2]。尽管如此,“施莫克勒-格里利切斯”假说并没有 被广泛接受而是遭遇了一些批评。例如,Mowery and Rosenberg认为,“市场需求 *该标题为《改革》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演变与研 究评述》。

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2570210.html, 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作者:李杰中 来源:《创新科技》2015年第10期 [摘要] 回顾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的演进历程,梳理理论研究的热点和主要成果,从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等方面探讨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研究,评析研究现状与指出存在问题,探讨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理论;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04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0-32-3 Research Review on the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Li Jiezho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 Fujian 352100)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evolution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search,combed the hot and main achievement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discussed the evaluation research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terms of the evaluation model,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s,assessed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to explore the direction and focus of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Theory;Evaluation research 绿色技术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随着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加剧,绿色技术创新成为创新领域研究的热点议题,学者们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不少积极的研究成果。 1 国外绿色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对绿色技术创新研究随着绿色意识的增强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而逐渐展开。从时间维度看,绿色技术创新本身历经了几个明显的发展阶段,从末端技术到无废工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从废弃物最少化技术到清洁生产技术(1984年至1989年),直到对污染预防技术的关注(1990年),绿色技术不断演进,不断向前渗透,目标和关注重点历经了污染的 去处与资源化、资源的合理利用、零排放、节能减排与源头消减,更加强调全过程的绿色技术创新,更加强调防患于未然,更加强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互动。

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

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务院《关于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9号),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根据科技部等六部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09]269号),以及《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暂行规定》(国科发计[2008]338号)等文件的规定,现就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发展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第二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载体。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是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迫切要求,是促进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第三条联盟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实行知识产权共享;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支撑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第四条鼓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及其他组织机构根据六部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意见的精神,从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则,积极构建联盟,探索多种长效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第五条推动联盟构建要有序开展。防止脱离产业发展及产业技术创新内在需求的“拉郎配”;防止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防止地区分割、封闭发展;防止缺乏联盟成员单位自主投入的形式主义;防止造成各种形式的垄断和对市场竞争的压制。 二、联盟的构建 第六条联盟的构建,要以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第七条推动联盟构建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遵循市场经济规则。要立足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通过平等协商,在一定时期内,建立有法律效力的联盟契约,对联盟成员形成有效的行为约束和利益保护。 (二)体现国家战略目标。要符合《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等政策导向,符合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三)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要有利于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有利于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有利于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有利于促进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 (四)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发挥协调引导作用,营造有利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推动重点领域联盟的构建。 第八条联盟成立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要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多个独立法人组成。企业处于行业骨干地位;大学、科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1技术创新及其动力机制理论概述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论述始于20世纪初,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企业创新”的概念, 并将其定义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熊彼特认为“创新”包括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 的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 关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有很多,最早出现的是技术推动模式,也是由熊彼特提出。他认为技术创新是由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而 产生的,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是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是驱使技术创新 活动得以产生和开展的根本动因。1966年施穆克勒提出了需求拉动 模式,这一理论模式认为,技术创新源于市场需求,市场需求的信息是 技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莫厄里和罗 森堡在提出了“技术推动――市场拉”双重作用模式。此后,许多学 者研究发现,政府行为,企业家创新偏好等因素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学者张刚等技术创新的动力分为企业内部动力与企业外部动力, 而傅家骥教授将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分为包括国家的宏观激励、企 业内部的激励的两个层次和包括产权制度、市场制度与结构、政府 政策和企业制度的'四大因素。 2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影响因素 2.1企业技术创新外部影响因素 (2)企业制度存在缺陷。相当一部分企业中还是国有股占主导,政企关系仍然不清,致使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模糊,产权界定不明确,不能

为实施创新的企业提供有效激励,更无法保障创新的生产效率,导致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一般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活动。技术创新的实践与研究在世界围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国际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以及城市、产业、企业创新体系的构筑越来越受到人们和社会的关注,而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创新体系中最活跃的细胞和系统,只有依托基础科学,瞄准技术轨道,提升技术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和自主创新,才能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

新人才大量涌现。 企业界对国家明确要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对国家以后将重视发挥企业在科技攻关中的作用及有关规划,对国家出台的鼓励企业创新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和产业升级结合的包括产业结构调整、鼓励装备产业发展等政策都非常支持,寄予厚望。需要切实解决的根本问题一是如何按产业化原则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国家创新战略中的地位;二是如何提升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资源的效率。其中涉及政策体系、政策重点及政策执行机制等方面。 一、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自治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已取得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企业创新主体的认识不足、地位不明确。首先是在思想认识上有差距,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创新是灵魂”,创新是国家强盛之本,是企业走出困境实现振兴之本。特别是一些企业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认识还没有到位,缺乏在的动力,因而影响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造成这种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技术投入少,没有成为创新主体。除了大型龙头企业外多数大中型企业一是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参与国际竞争

关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018年5月西部皮革理论与研究 关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陈园园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30000) 摘要: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科技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这几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创新,提出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企业创新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研究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总 结国内有关企业创新的研究成果,从影响企业创新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两个角度总结了现有文献。 关键词:企业创新;宏观因素;微观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 1602 (2018) 10 -0051 -02 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科技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国 民经济发展的核心。这几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创新,提出创新驱动 的发展战略。企业创新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研究 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 1宏观因素 蔡竞和董艳(2016)使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各 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的数据,结合中国工业企业在2005年- 2007年的数据,对区域银行竞争程度对企业创新行为是否会产生影 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银行业的竞争性市场结构对企业的 研发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这种影响在中小企业更为明显。同时,与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 更好地推动企业进行研发创新。 史宇鹏和顾全林(2013)在建立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国 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情况对微观企业中创新投入的影响。结果发 现,公司中存在的知识产权侵权的程度会对公司的研发活动产生较 强的抑制作用,而且通过调查与查处并不能完全消除这种负面影 响。另外,知识产权保护的程度对不同公司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与 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会更大;高竞争 行业的企业也是。 王文春和荣昭(2014)利用1999 -2007年间35个大中型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研究了房价上涨对新产品的产量和X&D 投入的影响。结果发现:如果房价上涨越快,那么本土企业创新的 趋势就越弱。 吴超鹏和唐莳(2016)对中国各省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 的不同对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是否会产生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 表明:如果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大,那么可以提高企业的创 新能力,具体表现为企业专利研究的产出和研发投入增加;同时,加强知识产权执法是通过降低研发溢出损失以及减轻外部融资约束 着两种方式来促进企业创新的。 倪骁然和朱玉杰(2016)发现,加强劳动保护可以使企业的创 新创新活动增加。他们以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为基准,建立了双重差异模型。结果显示,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劳 动密集型企业的创新投入大幅增加。同时,企业的创新产出也显著 增加。另外,本文的结论在创新需求和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以及 在民营企业中更为突出。 苏依依和周长辉(2008)吸收和整合了企业行为论与组织生态 学这两个理论,深入探讨了产业集群是否会对企业创新产生促进作 用。首先,从企业行为理论这个角度来看,集群预期为集群公司提 供了绩效评估的基准,这反过来影响了公司的创新决策。其次,从 组织生态学的角度看,集群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将影响集群企业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从而影响企业的创新决策。同时,他们实证分析 了基于2002 -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的数据。结果表明,企业绩效低于集群预期,集群企业采用高强度研发的可能性较大。 林炜(2013)运用内生增长模型以及知识生产函数来分析了劳 动力成本上升是否会对公司创新能力产生影响。他利用1998 -2007 年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进行研究,计算了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对 于劳动力成本的激励弹性系数。结果发现,公司的创新能力与劳动 力成本呈现出正向变动的关系。 张峰等(2016)根据2012年世界银行对中国民营制造企业的 调查数据,研究了非正规部门的灰色竞争是否会对企业创新决策产 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正规部门的存在以及其灰色竞争行为确 实会阻碍正规企业的自主创新,促使正规企业转向模仿。但与此同 时,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并没有受到影响。同时,非正规竞争的抑制 作用在监管较严的地区更为严重,而在资源丰富或知识产权保护较 强的地区并不是很严重。 江轩宇(2016)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和深化我国政府 分权改革的现实背景,讨论了地方国有企业金字塔结构对企业创新 的影响。结果发现,地方国有企业的金字塔结构与企业创新呈现出 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政府分权能够有效提高公司的创新能 力。另外,减轻政策负担,增加创新资源,放宽工资控制,增加创 新意愿等措施也是促进企业创新的有效方法。 2&观因 王姝勋等(2017)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以及双重查分法,检验 了2006 -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采用期权激励是否会对企业创新产生 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期权激励这一措施增加了公司的专利产量,而且增幅高达30/。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以及 期权行权期较长的公司中更加显著。 余琰和李怡宗(2016)分析了以高息委托贷款为代表的影子银 行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年内从事高息委托贷款 使公司未来的专利产出水平和投资水平降低了,同时,未来营业利 润资产收益率较以前更低,而营业外利润资产收益率变得更高。 周黎安和罗凯(2005)运用1985年至1997年的中国省级面板 数据,研究了中国企业规模和创新的地域差别问题。结果发现,在 中国,企业规模能够对创新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关系在非 国有 业更显著。这表明 业 与 业 的关系 立在一定的公司治理结构上。简单的规模化和集团化并不能保证公司 能够 。 鞠晓生等(2013)利用1998年至2008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发 现,由于存在较高的调整成本和比较 (下转第53页) 作者简介:陈园园(1994-),女,汉族,江苏盐城人,管理学硕士在读,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 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