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练习题

溶解度练习题
溶解度练习题

溶解度训练1

1、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

10g 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

体未溶解,加入10g 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 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

C. 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25C 时向一定量的不饱和

KNO 3溶液中逐渐加入

KN0 3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

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3、如图所示,20C 时,将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 某物质后,变为不饱和溶液。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4、 t C 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是饱和溶液,另一瓶是不饱和溶液。下列实验操作 中,无法区分

这两种溶液的是( )

A.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B.加一定量的水

C.降低温度

D. t C 时蒸发少量水

5、下表是NaCI 、KNO 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C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I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 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据上表数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KNO 3和NaCI 的溶解度曲线在 20C -30C 温度范围内会相交

B. 在20 C 时,要将KNO 3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C. 在20C 时,NaCI 和KNO 3固体各35g 分别加入两只各盛有 100g 水的烧杯中,均不 能形成饱和溶液

D. 从含有少量NaCI 的KN0 3饱和溶液中得到较多的 KNO 3晶体,通常可采用冷却热饱 和溶液的方法

6、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 )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质是 _____________ ,溶剂是 _____________ ; (2)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下面的示意图, 表示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 (汽油分子没有画

出)

A.氯化钠 D.蔗糖

H H

根据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__________ (填甲、乙、丙)的示意图符合事实。 7、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

80 C 、溶质为 M 的溶液,将其置于室温环境中,测定不

溶液的温度/C 75

65

50

35 20 析出固体M 的质量/g

0 0 2.0

4.5

8.4

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 65 时,该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______ (填 是”、否”或无法判断”);(2)将40C 时接近饱和的 M 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下列方法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有 _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①升温 ②降温 ③加溶质M ④ 加水 ⑤加另一种固体 N ⑥恒温蒸发水

⑦与40 C 时M 8、一些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 70C 时,在100g 水中加入110g 硝酸钾固体,所 形成的溶液是 ______ 溶液(饱和”或 不饱和”)。

(2) 将上述溶液降温到 10 C 时,析出的晶体质量是 的饱和溶液混合

_______ g 。 (3)工业上将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热混合溶液(两者均 已达到饱和)冷却至室温析出晶体。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析出的晶体中主要物质是

② 关于剩余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只含氯化钠,不含硝酸钾,且氯化钠达到饱和

B 、 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只有氯化钠达到饱和

C 、 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两者都达到饱和 9、在部分地区发生 抢盐”风波后,我国政府及时发布公告称: 核事故对我国海域污染的可能性极小, 且我国85%以上的食 盐是湖盐(来自内陆盐湖)而不是海盐。已知:盐湖原盐的 主要成分是NaCI,还含有泥沙和芒硝等。如图为芒硝和氯化 钠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 )将t C 饱和硫酸钠溶液降温至 40C 时,溶液中 ________ (填有”、没有”晶体析出。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除去原盐中的泥沙, 可先将原盐溶解,再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去。 (3) 可用 夏季采盐,冬季捞硝”的方法来分离湖水中的芒硝和食盐。 这种方法的化学原理是 定温度下, 沼解度 操作 10、 O

向100g 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 ) B.110g iog 硝酸钾,则溶 液的质量是( A.100g 11、 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析出晶体后

A.稀溶液

B.浓溶液 12、

20C 时,从某饱和蔗糖溶液中取出一部分后,则剩下的溶液一定是 A .饱和溶液

B .不饱和溶液

C .变浓

D .变稀

C.90g ,剩下的溶液是( C.不饱和溶液

D.无法确定 )

D.饱和溶液 宀曰 36

溶解度训练2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都改变

C 10C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9g硝酸钾,则10C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是20.9g 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氢气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氢后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无色透明液体 B 、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t C时,40g硝酸钾溶于100g水中,则该温度时硝酸钾溶解度一定为40g

D温度一定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3、要使溶解度增大采用的方法是()

A、增加水

B、增加KNG

C、不断搅拌D升高温度

4、t C时的某饱和溶液蒸发一定量水后再恢复到t C有晶体析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质量减小 B 、溶液仍为t C时的饱和溶液

C溶质在t C时的溶解度不变D、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5、在一定温度下,将少量生石灰放入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搅拌并冷却至原来温度,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溶剂质量不变

B、溶质质量增加

C、溶液浓度不变

D、溶解度增大

6、20C时,甲、乙两烧杯内依次放入饱和的KNO溶液100g、200g,若各蒸发5g水,再恢

复到20 C后,两杯中析出晶体质量为()

A、甲〉乙

B、甲V乙

C、甲=乙D 、不一定

7、有t C时浓度相同的两份KNO溶液A和B, A为100g, B为80g,将其恒温蒸发20g水后,A刚

好饱和,则关于B溶液正确的说法是()

A、也刚好是饱和溶液 B 、仍是不饱和溶液

C是饱和溶液,并有晶体析出D、有晶体析出剩余不饱和溶液

8、t C时,某物质的溶液220g,蒸发去15g水后,析出晶体6g, 晶体,再蒸去10g水又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A 4g

B 、6g

C 、10g

D 、15g

又蒸发去10g水,析出6g 9、右图为A 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______ 在C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2T时,100g水

中溶解A物质恰好饱和,

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 。若要

把该饱和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10 %的溶液,应加

水_____________ g。

(3)t 2 C时,分别将恰好饱和的A、B两种物质的溶

液降温至t1 C,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

10、右图表示的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

叙述一定正确的是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10C时甲、乙两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C. 30C时甲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60%

D. 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11、右图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C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温度对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影响相同

C把t i C时甲、乙两饱和溶液升温至t2C时,两溶液仍都为饱和溶液

D把t2C时甲、乙两饱和溶液降温至t i C时,两溶液都析出溶质

12、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在一个大烧杯中装着含有甲和乙的两种饱和溶液,而且杯中还有少量甲和乙的固体存在。现将温度由80C降到20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0 204060 80 温度尸C

A、杯中固体甲和固体乙都减少

B、杯中固体甲减少、固体乙增多

C溶液中甲、乙溶液都减少 D 、溶液中溶质甲减少、溶质乙增多13、下图为A 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下列问题:

溶解度伦

(1) 温度为t i C 时,A B C 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__ (2) t 2C 时A 和B 两种物质的 _相等;

(3) 若A 中混有少量的B,欲从此混合物中分离出 A 可采取的方法是 14、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现有 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无固体存在)

,请根据右图回答:

(1)

t 2C 时,将三种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_

(2)

将三种饱和溶液分别从 t 2C 降温到t 「C 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 的顺序为

t 2C 时甲、乙、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设计一

第九单元课题 2《溶解度》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的一些知识,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溶液?举例说一说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氯化钠溶液我们不陌生,那到底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氯化钠?是无限制的溶解吗?让学生大胆猜测,讨论一下。接下来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 二、新课学习 (一)饱和溶液 1.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组探究1:最多能溶解多少氯化钠 学生分组探究2:硝酸钾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总结规律,获得知识。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吗?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说明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溶解某种溶质的。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已经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 在这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变的。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3.海水中提取盐 (二)溶解度 在上面的活动与探究中,用的水都是20mL,其中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同?由此可见,当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时,最好要注意什么?除此之外,还要附加什么条件?用一杯水和一盆水来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谁溶解得多吗? 我们把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溶解度。 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这句话如何理解?分析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阅读:P36页:溶解度的相对大小。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有效性构建及其应用研 究》探讨课例 韶关市第九中学朱丽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对氯化钠溶解的实验探究形成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涵义的认识。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的状态问题。 五、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探究 讨论法 六、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28小组,每小组2人。每组准备器材:烧杯1个(各装250mL 水)、钥匙、1 g NaCl 两份(预先称好)1 gKNO 3三份、5ml 注射器,酒精灯、火柴、试管两支。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点评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师生互动:小明爱喝糖水,他想如果一杯水中放许许多多的糖下 去,是不是就能得到很甜很甜的糖水,他的想法对吗?食盐是我 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以生活事例 作导语, 由生活经验作铺垫, 学生感到自然亲切, 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 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 验简图)。 5mL水中加入1gNaCl,搅拌(A 溶液) 继续加入1gNaCl,搅拌(B溶液)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 图)。 再加5mLH 2 O,搅拌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 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 方案源于教 材,形式 却别于教 材,更显 直观、生动。 注重交流合 作,掌握 直观区分 “溶”与 “不溶”的 依据 ──杯底是 否有未 溶固体溶 质。

课题2 第2课时 溶解度 导学案

课题2 第2课时溶解度导学案 【课前预习】(认真预习课本内容后独立完成,课前2分钟同桌互查并识记)填一填 1、在一定下,某固态物质在溶剂里达到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表示 2、20℃时,溶解度为时,物质一般为难溶;溶解度为时,物质一般称为微溶;溶解度为时,物质一般称为可溶,溶解度为时,物质一般称为易溶。 3、溶解度常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在绘制溶解度曲线时,用纵坐标表示,用横坐标表示。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一物质在不同下的溶解度;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时的溶解度;还可以看出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的变化情况,如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如等;还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如等。 4、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__________。结晶的主要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要想从溶液中得到大量的晶体,则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适合于用______________结晶法,而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固体,适合于用_____________结晶 5、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和一定时,气体溶解在里达到 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的溶解度往往随温度的升高而,随压强的增大而 查一查:综观各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会发现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其中变化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填一物质名称,下同);___________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 试一试:1、将饱和食盐水滴在玻璃片上,等水蒸发后会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 2、、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得溶解度与有关;人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得溶解度与有关。 【学习目标】 1、记住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影响因素、表示方法,能说出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及应用(重 难点) 2、记住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影响因素。(重点) 3、知道对溶解度曲线的考查主要涉及到哪些方面(难点) 【课堂探究】 1、溶解度是对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在理解固体物质和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时,你认 为应分别抓住哪些关键要素? 2、通过学习,你认为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哪些意义?有哪些应用?(提示:可从溶解度曲 线的点、线表示的意义以及物质结晶方法的选择上等方面进行归纳) 【典例解析】独立完成 例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60℃时,氯化钾、氯化铵、硝酸钾、硝酸钠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硝酸钾与硝酸钠溶解度之间的差值大约为___________g,这表明了在60℃时,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硝酸钾比硝酸钠______溶解(填“多”或“少”)_________ g。 例2、右图为A、B、C (1)升高温度,物质的不饱和的溶液 会变得饱和; (2)T3℃时,A 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与 溶液的质量比为; (3)要将A从它的饱和溶液中析出,可以采取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预习案 1、从冰箱里取出含有蔗糖固体的溶液A,放置一段时间后,固体慢慢消失,形成溶液B。对于溶液A和B,一定处于饱和状态的是,其中,较浓的是。 2、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下,某固体物质在 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的质量。 3、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和时,气体溶解在 水里达到时的气体体积。 上课案 五、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 。 (2)、固体的溶解度的四要素: 条件:;标准:(水);溶液状态:;单位:。例:蔗糖在20℃时的溶解度是203.9g。 其含义是:在20℃时,蔗糖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是203.9g 蔗糖。或在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03.9g蔗糖。 六、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 (2)溶解度曲线法: (3)、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4)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情况: 绝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例如:硝酸钾。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例如:氯化钠。 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例如:熟石灰。 七、气体的溶解度:

(1)、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压强减小而。 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温度降低而。 (2)、定义:通常讲的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 KPa, 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例如: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的含义是什么? 氧气在0℃,压强为101kPa时,1体积水中最多能溶解0. 049 体积氧气。 检测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个坑,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定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能溶解少量的食盐,这说明倒出的溶液() A.是饱和溶液 B.是不饱和溶液 C.氯化钠溶解度升高 D.氯化钠溶解度降低 2、某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4g氯化钠晶体,充分搅拌后,仍有部分晶体未溶,再加10mL水,固体全部消失。下列判断准确的是() 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加水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3、要确定t℃时,溶有某固体溶质的溶液是否饱和,下列方法中,准确的是() A.加热溶液 B.把溶液冷却 C.加入一些该固体 D.倒出一些溶剂 4、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硝酸钾④减少硝酸钾⑤增加溶剂⑥减少溶剂,其中准确的一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 5、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准确的是( )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D.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完整版)课题2溶解度知识点、习题及答案

知识点1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2、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溶液。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知识点2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知识解读: 一、对溶解度含义的理解: (1)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 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2)通过溶解度可得该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的质量比。假设某温度下, 某溶质的溶解度为Sg ,则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质量比为S :100 :(S+100)。 S =剂 质 m m ×100g 二、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1)内部因素:溶质、溶剂的性质。如20℃时,KNO 3的溶解度为31.6g ,食盐的溶解度为36g , 造成溶解度不同的原因是两种溶质的性质不同。20℃时 KNO 3在水中、汽油中的溶解 度相差很大,是由于溶剂的原因。

(2)外部因素:温度。与溶剂量的多少没有关系,因为定义中已经规定了溶剂为100g ,所以固体 物质的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三、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 (2)曲线法: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 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点:①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②两条曲线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 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此时的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也相 同。 线: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情况。曲线变化幅度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 曲线变化比较平坦,说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小。 面:①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溶液是不饱和溶液。②曲线及曲线上面所表示的溶液为饱和溶 液。 (4)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A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 B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平”,如NaCl C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Ca(OH)2 (5)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可以判断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可以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③判断溶液是否处于饱和状态 ④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怎样制得某温度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⑤根据曲线的变化趋势,可设计混合物分离或提纯的方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物质,用蒸 发溶剂的方法提纯;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用冷却执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 B (1)t 3℃时A 的溶解度为 80g (2)P 点的的含义 在该温度度时,A 和C 的溶解度相同 (3)N 加入A 物质, 降温, 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 和

9.2.1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

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 (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 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 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课题2 溶解度(两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活动与探究”引出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分析讨论理解了饱和溶液的两个前提条件,会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引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一个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饱和溶液。 第二课时:溶解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 [学生活动] [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学生发言]1.能 2.不能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 1.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