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海神庙与台湾妈祖庙装饰文化比较

广州南海神庙与台湾妈祖庙装饰文化比较
广州南海神庙与台湾妈祖庙装饰文化比较

台湾历史与文化选择试题

1 【单选题】台湾原住民是属于那种语系的民族 A、 B、 C、 D、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下列哪个山脉是台湾五大山脉之一 A、 B、 C、 D、 我的答案: 3 【单选题】排湾族的图腾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 4 【单选题】雅美族居住在兰屿岛上,是以什么生产方式为主的族群A、 B、 C、 D、 我的答案:B 5 【单选题】请问长滨文化在哪里发现的 A、 B、

C、 D、 我的答案:D 6 【多选题】下列名称哪些是历史上台湾曾经的名称 A、 B、 C、 D、 我的答案:AB 7 【多选题】台湾史前文化遗迹中的长滨文化有那些原始社会生活型态A、 B、 C、 D、 我的答案:ABC 8 【多选题】台湾邵族有六个部落组成,下列部落名称哪些是与邵族部落有关的A、 B、 C、 D、 我的答案: 9 【多选题】以下名称有哪些是台湾少数民族不同时期的叫法 A、 B、 C、 D、 我的答案:ABCD 10

【多选题】下列山脉哪些是属于台湾的 A、 B、 C、 D、 我的答案:ABCD 1 【单选题】安平古堡在何地 A、 B、 C、 D、 我的答案:A 2 【单选题】南明政权永历皇帝,对郑成功寄予厚望,封他为 A、 B、 C、 D、 我的答案:D 3 【单选题】郑氏时期,郑成功的继位者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 4 【单选题】郑成功收台过程中,荷兰殖民者坚守的最后一座台湾城堡是A、 B、

C、 D、 我的答案:B 5 【单选题】1665年_____建议,在台建孔庙,设学校,极力发展文教事业A、 B、 C、 D、 我的答案:C 6 【多选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文人学士入台者有 A、 B、 C、 D、 我的答案:ABCD 7 【多选题】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顺序是 A、 B、 C、 D、 我的答案:ABD 8 【多选题】荷兰殖民者要在中国沿海地区建立贸易地点,主要贩运中国哪些商品A、 B、 C、 D、 我的答案:AC 9

台湾历史与文化选择试题

【单选题】台湾原住民是属于那种语系的民族? ?A、 ?B、 ?C、 ?D、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下列哪个山脉是台湾五大山脉之一? ?A、 ?B、 ?C、 ?D、 我的答案: 3 【单选题】排湾族的图腾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 4 【单选题】雅美族居住在兰屿岛上,是以什么生产方式为主的族群??A、 ?B、 ?C、 ?D、 我的答案:B 5 【单选题】请问长滨文化在哪里发现的? ?A、 ?B、 ?C、 ?D、 我的答案:D

【多选题】下列名称哪些是历史上台湾曾经的名称? ?A、 ?B、 ?C、 ?D、 我的答案:AB 7 【多选题】台湾史前文化遗迹中的长滨文化有那些原始社会生活型态? ?A、 ?B、 ?C、 ?D、 我的答案:ABC 8 【多选题】台湾邵族有六个部落组成,下列部落名称哪些是与邵族部落有关的??A、 ?B、 ?C、 ?D、 我的答案: 9 【多选题】以下名称有哪些是台湾少数民族不同时期的叫法? ?A、 ?B、 ?C、 ?D、 我的答案:ABCD 10 【多选题】下列山脉哪些是属于台湾的? ?A、 ?B、 ?C、 ?D、 我的答案:ABCD

【单选题】安平古堡在何地 ?A、 ?B、 ?C、 ?D、 我的答案:A 2 【单选题】南明政权永历皇帝,对郑成功寄予厚望,封他为 ?A、 ?B、 ?C、 ?D、 我的答案:D 3 【单选题】郑氏时期,郑成功的继位者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 4 【单选题】郑成功收台过程中,荷兰殖民者坚守的最后一座台湾城堡是?A、 ?B、 ?C、 ?D、 我的答案:B 5 【单选题】1665年_____建议,在台建孔庙,设学校,极力发展文教事业?A、 ?B、 ?C、 ?D、 我的答案:C

台湾历史与文化2

一牛皮的故事 160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是建立于17世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当时的欧洲各国兴起海上刻有荷兰东印度公司标志的钱币冒险,探寻世界地理,更发展外海的商机。16世纪的葡萄牙在东南亚地区已有殖民地与商业发展,1560年代,一群荷兰商人派浩特曼(Cornelis de Houtman,-1599)至葡萄牙刺探商情,浩特曼回国后这群商人便成立一家公司,利用这个资讯往东印度地区发展,从1595年4月至1602年间,荷兰陆续成立了14家以东印度贸易为重点的公司,为了避免过度的商业竞争,这14家公司于是合并,成为一家联合公司,也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荷兰当时的国家议会授权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起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麦哲伦海峡具有贸易垄断权。 荷兰东印度公司由位于阿姆斯特丹、泽兰省的密德堡市、恩克华生市(Enkhuizen)、德夫特市(Delft)、荷恩市(Hoorn)、鹿特丹市(Rotterdam)六处的办公室所组成,其董事会由七十多人组成,但真正握有实权的只有十七人,被称为十七人董事会(Heren XVII),分别是阿姆斯特丹八人、泽兰省4人,其他地区各一人。荷兰东印度公司是第一个可以自组佣兵、发行货币,也是第一个股份,并被获准与其他国家定立正式条约,并对该地实行殖民与统治的权力。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爪哇的巴达维亚(今印尼的雅加达)

建立了总部,其他的据点设立在东印度群岛、香料群岛上。到了1669年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五万名员工、与一万名佣兵的军队,股息高达40%。认购股份的热潮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共释出650万荷兰盾供人认购,当时的10盾约等于1英镑,而1660年代荷兰一位教师的年薪约280盾,光阿姆斯特丹一地就认购了一半的股份。 东印度公司得到国会授权,并赋予它拥有武装力量和设置任命地方行政长官和法官,可以直接对商务地区的主权者签约、驻军、筑城、铸币以及代表政府向君主宣战、媾和,实际上拥有各种特权。东印度公司在印尼爪哇岛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驻有远东分公司,实际上是代表荷兰政府在远东推行侵略政策的商业殖民机构。 1602 年 6 月,由韦麻郎(W.V.Waerwijk)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东来,在进攻已被葡萄牙人占领的澳门的计划破产后,开始转向大泥,在当地经商的海商锦向韦麻郎建议,占领澎湖,作为向贸易的据点。1604 年 8 月,韦麻郎率船队抵达澎湖,当时因为春汛结束,澎湖岛没有明朝驻军,荷兰人便在岛上“伐木筑舍”,为长期占领澎湖作准备,这是荷兰人第一次进犯澎湖。得知这一消息后,官员多次派人到澎湖警告,要求他们撤出澎湖地区。韦麻郎不仅不肯撤兵,他们还通过奸商贿赂税监高寀,阴许其开放贸易。 巡抚徐学聚坚决反对荷兰人盘踞澎湖,他一面上疏朝廷指出荷兰人占据澎湖后的危害,他认为若对荷兰人的行为熟视无睹,那是自撤藩篱,荷兰人将与日本人勾结,贻患无穷。他一面命令沿海各地加强防守,并派总兵施德政负责驱逐澎湖岛上的荷兰殖民者。 1604 年 10 月,总兵施德政令都司有容率兵在澎湖登陆,严令韦麻郎等撤出澎湖,不准通商。面对明朝军队强大的武力威逼,荷兰人于 12 月 15 日被迫退出澎湖,回到巴达维亚。为纪念有容斥退荷兰侵略者的壮举,当时民众立下了一块纪念碑——“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碑”,1919 年此碑出土后改立

台湾原住民-鲁凯族

魯凱族 魯凱族在台灣地區的關係位置

很久很久以前,風景優美的達羅巴令湖,住著湖神愛迪丁嘎,祂是魯凱族的先祖;有一次遇到了阿禮社頭目的女兒芭嫩,美麗的她深深地吸引著湖神。 湖神吹著口笛訴說著祂對少女的愛慕,兩人在山林裡愛苗滋長。一日,湖神來到頭目家提親,芭嫩向家人說:「湖神今晚要在住我們家,請大家不要太早起來。」頭目心中納悶不已,於是,天未亮時點根柴火察看,赫然發現女兒的身上纏繞著一條巨大的百步蛇,而她卻滿臉愉悅的表情。 頭目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湖神就是傳說中族人敬畏的百步蛇。婚禮當天,湖神及他的從屬帶著家傳的古壺、鐵鍋、檳榔、漂亮的琉璃珠串來迎娶。之後,迎親隊伍向達羅巴令湖出發,芭嫩對送行的父母及村民說:「為了表示虔敬,以後族人經過神湖時,請穿白色的衣裳,而我會準備溫熱的食物給你們,並請留下獵物的後腿。」說完,便向湖中走去,湖水泛起了漣漪,映出了百步蛇的花紋,芭嫩終於到了夫家。 這個膾炙人口的傳說,依然在族裡流傳。而傳唱著嫁蛇郎故事的古老歌曲,更是讓人回味再三。

以貴族宗家為中心之部落 排灣族,魯凱族社會為代表。他們的部落是由幾個貴族家系與平民及佃民所組成。再從部落中勢力最強、家世最久的貴族宗家來擔任部落最高首長。再從貴族旁系或佃民領袖中選出次級的領袖來擔任部落各級之責任領袖。魯凱族與排灣族的社會組織極為相似,但至少有下列幾點的差異性: ●魯凱族沒有排灣族盛行的五年祭。 ●魯凱族為父系社會,長男繼承家產。排灣族為雙系社會由長嗣繼承。魯凱族是重男輕女 的社會,排灣族則是兩性平等的社會。 ●排灣族的貴族權勢集中,且有擴大的企圖心。魯凱族的貴族權力分與直、旁系的親屬而 逐漸削弱。 ●魯凱族的喪葬以一人一墓為主,排灣族則是一家一墓。 ●魯凱族為側身葬,排灣族為屈肢葬。 魯凱族的另一個標誌是百合花的配戴,排灣族則無。 一、組成特色 分為四個等級: (1) 大頭目: 是部落的大地主,擁有土地、獵區、河流。代表部落參與外社的公共事務。平日以收納 賦稅為主。 (2) 貴族: 為大頭目的近親。可以耕種土地不必納稅,也可以沿用貴族的名字。 (3) 士: 為有特殊功績的平民或有特殊才能的村民,如雕刻匠、打鐵匠。頭目會賜予他某些權利 如戴羽毛、有階級的花環。 (4) 平民: 多為佃農,向大頭目租地耕作。平民有向頭目納稅的義務,納稅的內容不是金錢,而是 自己耕作收成的小米、花生之類的食物;或是狩獵的肉品。 二、財產繼承 一般而言魯凱家系的傳承方式原則有二:首先是以男性為先,如無男性時則由女性繼承,以及不論男女性皆以長嗣為優先的原則。 三、婚姻 魯凱族的婚姻制度主要是階級聯姻。婚姻是改變身份地位的條件之一。並促進社會階級流動。 階級間通婚的三種形式分別為:同階級相婚、昇級婚、降級婚三種。一般來說與比本身階級高的對象結婚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獲得與配偶相當的社會地位,但真正取得較高身份者則為子女。因此與高階級者結婚,主要著眼點常在提高子女的地位。

现在台湾的原住民含平埔族在内,共有十二族,其中平埔族分布在台.

現在臺灣的原住民含平埔族在內,共有十二族,其中平埔族分布在臺灣的平原或沿海地區,部落散居各地,其他十一族則多有其集中分布的區域,請你依下列文字敘述找 出各族的分布地,並在 中寫出各族 名稱。 ● 泰雅族:居住於本省中、北部山區,包括埔里至花蓮連線以北的地區。 ● 排灣族:居住於屏東縣的八個山地鄉與臺東縣大武太麻里鄉一帶。 ● 阿美族:居住於花蓮北部之奇萊平原至臺東、屏東恒春半島等狹長的海岸平 原及丘陵地。 ● 賽夏族:居住於新竹縣與苗栗縣交界的山區。 ● 達悟族:居住於距臺東外海49海哩的蘭嶼島。 ● 魯凱族:居住於臺東縣卑南鄉、屏東縣霧台鄉、高雄縣茂林鄉。 ● 卑南族:居住於臺東平原的卑南鄉一帶,位於臺灣東半部的南方。 ● 邵族:大部分的邵族人住在日月潭畔的日月村,少部分則住在水里鄉頂崁村 的大平林,人口數稀少,可說是全世界最袖珍的族群。 ● 鄒族:主要居住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南投縣信義鄉,高雄縣三民鄉與桃源鄉。 ● 布農族:居住於中央山脈的兩側,分布區域東至花蓮,南至高雄及臺東山區。 ● 噶瑪蘭族:居住於宜蘭的原住民,為最新正名的族群。 原 住 民 采 風 ●語文 ○健康與體育 ○數 學 ○社會 ○藝術與人文 ○自然與生活科技 ●綜合活動

在了解原住民分布的區域後,請你和三、五好友合作,一同尋找他們的相關資料,讓我們更進一步認識與了解他們。族群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族群原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族名的涵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傳統的主要生活方式:以(農、林、漁、牧)業為生,請概略敘述他們的生活狀況。 主要祭祀對象:

(完整word版)台湾历史

台湾历史 一、单选题 (共50.00分) 1.台湾原住民是属于那种语系的民族? A. 印欧语系 B. 汉藏语系 C. 南岛语系 D. 闪米语系 2.请问长滨文化在哪里发现的? A. 台北 B. 台南 C. 南投 D. 台东 3.雅美族居住在兰屿岛上,是以什么生产方式为主的族群? A. 狩猎 B. 渔业 C. 农耕 D. 畜牧 4.下列哪个山脉是台湾五大山脉之一? A. 天目山脉 B. 戴云山脉 C. 中央山脉 D. 怀玉山脉 5.排湾族的图腾是 A. 白马

B. 犬 C. 梅花鹿 D. 百步蛇 1.安平古堡在何地 A. 台南 B. 台北 C. 台中 D. 台东 2.1665年_____建议,在台建孔庙,设学校,极力发展文教事业 A. 冯锡范 B. 黄安 C. 陈永华 D. 萧拱辰 3.郑成功收台过程中,荷兰殖民者坚守的最后一座台湾城堡是 A. 普罗文查 B. 热兰遮 C. 赤嵌 D.巴达维亚 4.郑氏时期,郑成功的继位者是 A. 郑芝龙 B. 郑克塽 C. 郑和 D. 郑经

5.南明政权永历皇帝,对郑成功寄予厚望,封他为 A. 东莞郡王 B. 多罗郡王 C. 宝平郡王 D. 延平郡王 1施琅在给康熙的哪份奏折中就请求康熙要对台湾的弃留问题做出明确的决断? A. 《舟师抵台湾疏》 B. 《安抚输诚示》 C.《飞报大捷疏》 D. 《谕台湾安民生示》 2.施琅的那篇奏折使康熙下定决心要留住台湾 A. 《舟师抵台湾疏》 B. 《恭陈台湾弃留疏》 C. 《安抚输诚示》 D. 《谕台湾安民生示》 3.哪一年台湾行政机构形成一府四县三厅的局面 A. 嘉庆十五年 B. 嘉庆十六年 C. 嘉庆十七年 D.嘉庆十八年 4.清朝时期,台湾的文官、武官任期都是几年 A. 1年 B. 2年 C. 3年

台湾历史与文化1.2

二、左镇人 台湾的早期居民来自大陆。郭志超教授在《闽台民族史辨》一书中提出:由闽而台,再由台而南洋群岛乃至西南太平洋诸岛,是中国大陆东南原南岛语族向海洋的流布路线。后来南洋群岛的少数南岛语族人口又逆向返迁台湾,成为台湾土著民族的晚源和次源。台湾海峡形成前,已经有一部分大陆早期居民进入台湾岛;在台湾海峡形成过程中,也有一批早期居民,通过“东山陆桥”进台湾岛。即使在台湾海峡形成后,依然有大陆居民飘扬过海,前往台湾。因此,虽然海进海退,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把台湾从福建外移了130 公里,但是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成员却没有被这海洋鸿沟所阻隔。早在5000 至30000 年以前,台湾地区已有人类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居住和活动范围扩大,开始进行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劳动,社会已经进入绳纹红陶时期。在3500 年至2000 年以前,台湾社会进入彩陶阶段,农业和渔猎业较为发达,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铁器。从长滨文化中可以看出旧石器时代的台湾文化与福建等地文化的同质性。自1968 年底开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宋文熏教授和地质系林朝棨教授所率领的台湾大学考古队,在台东县长滨乡海岸山脉东侧的十几处海蚀洞穴中,先后五次挖掘出粗、细石制器3000 多件、骨角器114 件。长滨文化共分四层,其中第三层,即为长滨文化层,属旧石器晚期。据宋文熏教授分析认为长滨文化是由华南传入台湾的。这批类同于祖国大陆旧石器时期珍贵的石、骨器等文物,将闽台两地的古人类与文化关系推进到旧石器时期。 两岸早期居民的思维方式、创造力是建立在同一文化层面和同一生产力基础上的。从史前文化的主要石器看,在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小型石器,类型分打制的石斧、石刀和砾石砍伐器;磨制石器石锄、双肩石斧、段石锛、半月形穿孔石刀等。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大量的动物骨骼,反映了当时的台湾先民

台湾原住民族法研究综述1215

议题一原住民族自治法规研究 台湾政界和学术界对于原住民自治的政治诉求基本持一致的肯定意见。但对于具体的自治方式,自治模式,自治榜样,自治法案等却有各自不同的表述。有人以为应该以大陆的民族区域自治为蓝本 1. 劉性仁從憲法角度論臺灣原住民族的未來發展。臺灣有很多族群,本文主要是在討論臺灣的原住民族人權及組織,此外本文也檢視與建議對於原住民族之相關法規,藉由憲法的角度,本文討論促進原住民族的自主性、進一步結合臺灣原住民族的行政組織、強化與國際間的交流.更甚者臺灣能夠建立對於原住民族的教育系統,能夠提供不同的獎勵,能夠提升對於原住民族的文化多樣性,進而建立平等的社會,改善原住民族的居住環境。 臺灣是一個民主法治的國家,有憲法作為權利基本保障的規範,原住民族在憲法上要求平等,在福利國原則的基礎上,要求國家給予積極的保護。過去原住民受到不平等待遇,因此在政治上常常在1980年代與黨外運動相支援,原住民族因為其所分享到的利益少,並且還要付出傳統居留地被破壞與佔領與無法與平地人一同競爭,因此相對剝奪感越來越重,也慢慢意識到原住民族的民族自覺,自覺到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困境,一方面是漢族的意識,另一方面是相對強勢與弱勢的問題,誠如有一位原住民運動的參與者所言:「原住民族群在整個臺灣變動的大環境中,所深切感受到的並不完全是政治、經濟與社會利益的分享問題,也不是傳統與現代的調適問題,更不是省籍與地域意識的問題,而是整個族群從有到無的生死問題,從人口、土地到文化,原住民族正面臨著黃昏進入黑夜的生死經驗」。 我國的憲政主義呈現出一種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式的基本權利保障的傾向,故常常集體式的權利比較無法得到國家的法制規範與憲法重視,但從1997年第四次修憲之後,原住民族條款入憲,使得原住民族權利主體的地位獲得了確定與承認,也確立了我國對於原住民族抱以重視的態度。 2.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法学博士曾建元在《原住民族及其自治在宪法中的定位》,分析了台湾地区宪法的历次修订,认为其演进有两条主线,一是希望援引轉化國際人權法特別是聯合國《住民族權利宣言草案》上有關原住民族權利保障的規定和精神,此從原住民族之正名即可明顯揭示該一用意,並可見諸於其對於原住民族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權利之保障;第二,關於原住民族國會議員之席次與選舉區之劃分,則未以民族代表制為基礎,且始終維持延續自前清以降歷代殖民政權就收服與未收服之原住民族區域所劃定之平地與山地地界。後者乃暴露出〈憲法〉並未把各原住民族之個殊性納入其視野中,此則無異顯示出漢人主流社會與修憲者對於原住民族具體發展情形的無知,既然如此,則有關原住民族各項保障之憲法條款徒託空言,而缺乏具體落實的立法策略,也就不特別令人感到意外了。 作者最终认为,未來新憲法對於原住民族自治地位的建構,應納入以下要點,即:追隨國際人權發展趨勢,把原住民族問題回歸到集體人權問題,承認各個原住民族的少數民族及權利主體地位,再依此檢討〈憲法〉的制度設計,就自然主權之觀點,賦予各原住民族自治權與法人格,協助設立組織,作為各原住民族自治事務之管轄機關,並以民族代表制在立法院保障其議席、使立法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擁有少數否決權,再依各民族傳統生活區域重新檢討原住民鄉行政區劃、建立以鄉級為主的原住民族自治區。 3. 台湾东华大学金煌杰在其题为《台湾原住民族自治议题探讨——自治法各草案之比较与研究》的硕士论文认为,1984年起开始的“原运”标志着原住民族自治诉求的明确提出。台湾原住民的自治论述是和国际原住民组织接轨的,藉由地联合国相关文件的援引,使得原住民的政治诉求更为明确。

台湾历史与文化选择试题

台湾历史与文化选择试 题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1 【单选题】台湾原住民是属于那种语系的民族? A、 B、 C、 D、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下列哪个山脉是台湾五大山脉之一? A、 B、 C、 D、 我的答案: 3 【单选题】排湾族的图腾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 4 【单选题】雅美族居住在兰屿岛上,是以什么生产方式为主的族群? A、 B、 C、 D、 我的答案:B 5 【单选题】请问长滨文化在哪里发现的? A、 B、 C、 D、 我的答案:D

6 【多选题】下列名称哪些是历史上台湾曾经的名称? A、 B、 C、 D、 我的答案:AB 7 【多选题】台湾史前文化遗迹中的长滨文化有那些原始社会生活型态? A、 B、 C、 D、 我的答案:ABC 8 【多选题】台湾邵族有六个部落组成,下列部落名称哪些是与邵族部落有关的? A、 B、 C、 D、 我的答案: 9 【多选题】以下名称有哪些是台湾少数民族不同时期的叫法? A、 B、 C、 D、 我的答案:ABCD 10 【多选题】下列山脉哪些是属于台湾的? A、 B、 C、 D、 我的答案:ABCD

1 【单选题】安平古堡在何地 A、 B、 C、 D、 我的答案:A 2 【单选题】南明政权永历皇帝,对郑成功寄予厚望,封他为 A、 B、 C、 D、 我的答案:D 3 【单选题】郑氏时期,郑成功的继位者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 4 【单选题】郑成功收台过程中,荷兰殖民者坚守的最后一座台湾城堡是A、 B、 C、 D、 我的答案:B 5 【单选题】1665年_____建议,在台建孔庙,设学校,极力发展文教事业A、 B、 C、 D、 我的答案:C

传统的延续或摒弃_关于台湾原住民的流行音乐

传统的延续或摒弃? 关于台湾原住民的流行音乐 吕钰秀 摘 要:属于南岛语族(Austro nesia n La nguage Fa m il y)的台湾原住民,早期由于政治上的压迫,曾有一段时间不愿意显露自己的身份。但随着台湾政治的解严,社会随之开放,原住民歌手也开始以自身丰富的音乐遗产为根基,创作流行歌谣,试图为主流市场带入不同的声响,并因此凸显自己的身份与族群的需求。台湾原住民音乐传统以歌谣为主,歌手们的当代流行音乐创作,许多取材自族群原有歌谣。除了整首传统旋律直接应用,也有片段的采用。另外,歌手们也会在这些传统旋律上,加入现代流行的伴奏风格。加入伴奏的理念,有利用电子乐器产生多种音色的伴奏;以爵士鼓的律动让原本自由的拍子规整化;也有利用西方功能和声来增加听觉声响厚度。这些手法的尝试,可说是原住民以各种想象,力图摒弃传统框架,对传统进行新尝试。在此理念之下,新的创意不断被发掘,新的声响不断产生。因此原住民音乐的流行化过程,传统的摒弃也许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传统的延续才是艺术的目标。藉由手段,原住民的传统音乐受到关注;透过这种形式,原住民的传统被世代延续下去。 关键词:台湾音乐;原住民音乐;流行音乐;传统音乐;复音音乐 中图分类号: 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9871(2010)01-0046-05 收稿日期: 2009-11-15 作者简介:吕钰秀(1963~),女,台湾东吴大学教授、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这是一篇在2009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所举办的 中国!新西兰音乐国际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中国与新西兰两国的关系,不只建立在双方互访交流的基础上,两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更都有着相同的源头。台湾的原住民与新西兰的毛利人,都同样属于南岛语族(A ustr ones i an La nguage Fa m il y),在不同的时间,藉由他们令人惊叹的航海技术,移居至太平洋上的不同岛屿。台湾原住民中的泰雅族与赛夏族等族群,在约6500多年前已经居住在台湾岛上[1](第25页),而他们毛利族的兄弟们,则在一千多年前始定居于新西兰。 本论文所要探讨的课题,是台湾原住民流行音乐中的传统与现代,这个现象同样出现在新西兰毛利民族的音乐中。借着这个探讨,希望能有益于这两个距离非常遥远,但语言与文化上却如此相近的少数民族流行创作手法的未来比较,并重新审视南岛语族居民音乐的发展现象。 研究目的与范围 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宣传曲,是由 谜?(En i g m a)这个乐团所演唱的#反璞归真?(R eturn to i nnece nce)一曲获选。对于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台湾的新闻媒体有着非常多的报导。这些报导不只在运动的层面上,主要因为,这次奥运会所选用的这首宣传歌曲中,有着台湾原住民阿美族的声音! 分析这首歌谣中的台湾原住民音乐成份[2],阿美族歌手郭英男(D ifa ng Tuwana)与其夫人郭秀珠(H onga y N iy uw it)的歌声,在此出现于前奏以及本曲主要歌谣旋律间歇的间奏部分,被视为是与主旋律对比的另一个附属性质的旋律。这个旋律,甚至于在音色与换气呼吸上,都保持了阿美族音乐的传统形式。但是在许多其他的面向上,它也与原来传统歌谣不同。添加的新元素,包含旋律动机的回声效果;加入了西 !46!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Journal o f the Cen tra l Conservatory ofM usic

台湾历史与文化

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 台湾同中国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在远古时代,台湾和大陆本来连在一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相连结的部分陆地沉为海峡,台湾遂成海岛。这从地形上就可以看出来。台湾山脉走向与大陆沿海地区的山脉走向一致,都是有规律地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平行排列,台湾岛西部海岸形状与隔海相望的福建海岸形状基本吻合。台湾海峡最深处不过100米,过半地域深度只有50米,台湾岛与大陆最近处仅130公里。从海底地形来看,台湾海峡海底河谷有向南及向北两大河系,这种海底河谷地形是台湾海峡还是陆地的时候,由陆上河谷侵蚀形成的。这些都说明台湾与大陆原本就是一体的,只是后来由于地球自转向心力作用和地壳运动,相连接部分沉陷成为海峡,台湾遂成海岛。台湾就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 其中有很多方面可以看出来两岸同文同种。例如台湾各地相继挖出的黑陶、彩陶、石器等历史文物就可以证明台湾与大陆同属一脉。漫报板报道:台北地区最近发掘出大批史前文物,与大陆上曹翘出土的一些文物相似,证明台润原始民族的文化,与大陆中原文化是同一系就。台北市《联合报》11月13日的消息靓,“台北县文献委具会”最近在这个县的土城乡大安寮村掘出了史前遗物石器四百多件、陶片六千六百多件。出土的石器有石锄、石凿、石刀等,陶器上有绳救、

条救、刺校、方格救等图案。这家报机税:“从土城大安寮所发掘的史前遣物,可以看出在台北地区的原始民族文化与大陆汉人文化有关”。报抵弓}用“台北县文献会”分析的韶靓,这次出土的“陶器方面如绳胶、方格放等图案,大陆上曾普遍发现。”“所掘出的有段石凿,曾在福建、杭州等地出土;有肩石斧与华北、辽东等地所发现的形状极相似”。(根据新华社n月22日飘)台湾新近发掘大批史前文物——证明原始文化和中原同一系统<正> 据台湾报纸报道:台北地区最近发掘出大批史前文物,与大陆上曾经出土的一些文物相似,证明台湾原始民族的文化,与大陆中原文化是同一系统。如台北县八里乡发掘的以绳纹陶为代表的大坌坑文化在大陆东南沿海各地广泛存在。高雄县凤鼻头出土的以印纹细陶为代表的凤鼻头文化和台北市发掘的圆山文化受到大陆东南沿海地区马家浜——良渚文化的明显影响和福建闽江下游的昙石山文化的浸润,同属闽台地区以几何印纹硬陶和彩陶共存为特征的古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证明台湾的史前文化与大陆同属一脉。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论从历史文献记载、出土文物、民族语言、文化宗教、人伦道德、风俗习惯、以及两岸人民之间的亲属血缘关系等,都证明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 中华海峡两岸客家交流协会理事长饶颖奇在参加第九

台湾原住民婚姻制度研究

篇名 台灣原住民婚姻制度研究 作者 許雅晴。國立台南大學附屬高級中學。二年十一班。

壹、前言 婚姻稱為「人生大事」,所以婚姻在人生當中佔了很大的份量,馬虎不得的,不管對平地人或原住民來說都是一樣的,平地人的結婚程序,跟原住民每一族一樣,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性,而原住民每一族所訂的規矩又不一樣,所以,造就了原住民多采多姿的婚姻制度,這份小論文正是探討台灣原住民各族不一樣的婚姻制度。 原住民可以算是在台灣這塊寶島上生活最久的種族,在漢人還沒來到這塊土地之前,他們就已經在這裡生活了,對我們平地人來說,原住民的一切好像都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讓人很想去探索、去了解。尤其原住民的許多文化、習俗,都跟平地人大不相同,甚至各族間也有很大的差異,每一族的祖先背景、生活習慣……等等,都有各自的特色。如果我們只是主觀的去認定什麼樣的文化是好是壞,那麼將會形成許多偏見以及不必要的誤會。所以我們應該多去了解彼此,唯有相互了解才能減少不同種族間的隔閡,因此,我選擇原住民的婚姻制度來進行研究,希望能藉由原住民各族的婚姻制度比較來更加了解原住民文化。 貳、正文 根據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的分類,原住民共分類排灣族、魯凱族、布農族、鄒族、邵族、泰雅族、賽夏族、雅美族、卑南族、阿美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共十二族(註一)。而這些原住民主要的婚姻方式共分五類,即階級聯姻、聯族禁婚、女方嫁娶、男方入贅以及雙系近親群。以下將分點介紹: 一、階級聯姻(排灣族、魯凱族) 01.形成原因 排灣族與魯凱族的社會當中有階級制度的存在,所以在他們的社會當中並非人人平等,但是每個人所屬的階級並非一輩子都如此,是可以透過婚姻制度被改變的,所以就有所謂的「階級聯姻」的出現。 02.通婚方式 通婚方式共分為三種: A.同階級通婚,與自己相同階級的人通婚。

《台湾历史与文化》论文

台湾高山族文化的瑰宝—— 浅谈泰雅族习俗文化 摘要:台湾泰雅族笼统上属于高山族,因其具有特色的习俗文化如黥面文化,衣饰织缝文化,饮食文化,猎头文化而成为高山族中靓眼的一族,同时泰雅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丰年祭也值得受到我们的关注和了解。 关键词:台湾泰雅族;文化;习俗 大约在七千年前,古南岛语系民族开始进行横跨大洋的大迁徙,而台湾很可能是迁徙的第一站。到了大约於五千至两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期间,高山族在不同年代里各自从南太平洋飘海过来,而北台湾的泰雅族与赛夏族可能是最早来台的。泰雅族的族名Atayal,原意为“真人”、或“勇敢的人”的意思。泰雅族在台湾原住民族群中,属于人口第二多的民族,仅次于阿美族,有9万多人口,分布地区最广,占到台湾山地的三分之一地区,可以说是台湾南岛语族中分布地域最广的民族。 泰雅族的文化及其习俗极为丰富,其中最具特色的有以下几个方面。黥面(文面)文化。泰雅纹面文化是泰雅族生命礼俗的重要体现。关于泰雅纹面文化有很多解读。1、生命起源传说2、成年的标志.纹面可以视同成年礼:纹面标志着泰雅男子已取得猎头的经验,女子已掌握了织布的技能而可以结婚了3、女子贞节的象征:婚前性行为是泰雅族严格禁止的,纹面是早期泰雅族妇女确认贞操最重要的一项考验,如果纹面失败或死亡都被认为是欺骗和耻辱。4、族群识别:泰雅族有猎头的习俗,称为“除草”,为了不误伤自己的同族就用纹面来区别。5、辟邪的功能:泰雅族认为成年人未纹面部落会遭受重大疾病或死亡,被视为不吉利,与未纹面人结婚不但不会生育甚至可能带给家族灾祸,不纹面者将会被逐出部落。6、通往祖灵的识别:泰雅族认为泰雅人死后,祖灵会在彩虹的另一端守侯,凭着纹面的标志引领死灵到达彩虹的另一端。7、独特的审美观:泰雅纹面体现了泰雅族独特的审美意识。 泰雅族的纹面是特殊而美丽的,它承载着泰雅族的历史,也为泰雅族的衣饰

台湾原住民-卑南族

卑南族 卑南族在台湾地区的关系位置

卑南族的起源傳說,可分為兩大系統: (一) 「石生」的傳說: 相信祖先是由巨石裂開所生,發源於今台東太麻里鄉美和海岸附近的山坡地上,此系統包括知本村、建和村、利嘉村等。知本村、建和村的卑南人還在此地立了一塊發祥地的紀念碑,並有石棚祭祀著渡海來台約三位先祖的名字。 (二) 「竹生」的傳說: 以南王里(現隸屬台東市)為主。根據長老口述,祖先是由竹子所生。起源傳說的不同與地理位置的差異。以知本為首的石生文化,因緊臨排灣、魯凱的聚落,文化上的表現與語言上的濁重音明顯地受到了他族的影響。接近阿美族的南王系統在語音的輕巧上與阿美族相近。 清康熙年間,以南王為首的卑南人,平定了朱一貴之亂的餘黨。因此被清政府冊封為「卑南大王」,並且賜予朝服;鄰近的阿美族、排灣族都要而其納貢、賦稅。是族人至今津津樂道的光榮史蹟。

(一) 斯巴達式的會所訓練。 (二) 精湛的刺繡手藝: 以十字繡法最普遍,人形舞蹈紋是卑南族特有的圖案。 (三) 戴花環的普遍性: 雖然其它各族也戴花環,但形制的一致性,及花環所代表的男子成年意義是其他族群所沒有的。 (四) 巫術的盛行: 早期,卑南族的巫術十分盛行,其他族群的人都懼怕三分。巫術又分為白巫與黑巫,白巫替人治病,黑巫施咒害人。目前卑南八社尚有多位祭師。光是南王就有二十幾位男、女巫師,負責部落性的祭儀。或為族人祈福趨邪。甚至有一位巫師開業服務,為人占卜、趨邪、解答人生疑惑,當然,服務的對象不僅止於卑南人,連漢人也前去卜問。 一、組成特色 卑南族的社會裡有二個領導人物: 一個是男祭師(rahan),負責主持部落性的重要祭儀。一位是政治領袖(ayawan),由村子裡領導能力強的人來擔任,負責部落裡重大事情的協調者,亦是人獵祭、爭戰的領導人物。卑南族屬於母系社會。所謂母系社會有下列幾點特質: .婚姻上,男子以入贅女方家為原則。 .氏族姓氏的繼承以女子為主。 .財產的繼承是母傳女。 .祭祀權的管理與責任也是由母親方面的女子來承續。 然而這樣的習俗也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有所調適。 二、財產繼承 卑南族家族的土地財產,原則上由母系直系承繼,子女從母姓,即使分居後其母族所得的姓氏不變,普通家庭原則上以長女承繼母親之家宅、土地及其附屬財產;但她同時也接受家長權,以及對於其諸妹的養育監護責任。 三、婚姻 卑南族之婚姻形式有嫁娶婚、招贅婚兩種。 現在青年由於漢化的影響,多實行嫁娶婚,偶行招贅婚。 卑南族(puyuma)为台湾东部深山和平地的原住民是原住民族群之一,族群分布在中央山脉以东,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区,以及花东纵谷南方的高山地区,族群主要居住于台东县境内,偏向属于母系社会,人口10,746人。据民族学研究卑南族血源祖先来自南洋的菲律宾,或是印度尼西亚群岛,属于南岛语系民族)。华语世界著名的流行音乐天后歌手张惠妹即是台东大巴六九部落族人。

从《赛德克·巴莱》看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文化

从《赛德克·巴莱》看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 文化 《赛德克·巴莱》被誉为台湾电影史诗巨作,获得了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四项大奖,包括最佳剧情片、最佳男配角、最佳音效、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并入围201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影片真实地表现了台湾在1895年之后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地的悲惨状况,叙述了曾经分布在台湾中部及东部山区的赛德克族被迫失掉文化和信仰,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在1930年发动雾社事件,率众反抗日本政府,最终惨败甚至几乎被灭族的真实历史事件。 纵观整部电影情节比较简单,丧权辱国的满清政权,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诸岛割让给了日本,日本不像满清那样允许原住民自由生活,他们推行奴化教育,干涉赛德克众部族的生活和信仰,阻断他们与祖灵的沟通,要把原住民都改造成“文明人”——天皇的奴隶。电影正是表达出了殖民者用所谓的“文明”去侵占和企图改变本土原住民的“野蛮”的激烈冲撞过程。 《赛德克·巴莱》不是一部传统意义的抗日片,而是一部有关台湾原住民真实故事的史诗大片,一座赛德克文化的纪念碑。因为除了文明与“野蛮”的对抗、殖民与反殖民的斗争,观众在影片中还可以领略到已经消失殆尽的19世纪末20世

纪初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看到彪悍尚武的赛德克民族性格。全片浓郁着台湾少数民族风韵,这是除了实地考察外,对台湾历史文化知识的一次最生动直接的学习机会。 一、影片真实再现了赛德克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岛上封闭的高山林地生活环境 影片始于19世纪末,赛德克族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台湾中部山林中,世居于此,过着男子狩猎、女子织布的山林部落生活。其原本被称为泰雅族的一支,在xx年成为第14个台湾原住民族。虽然影片在全台湾超过25个拍摄地,但是多数取景于赛德克族曾经生活过的山区。影片最开始是在小鸟来溪谷拍摄莫那鲁道躲在山涧边伏联盟击仇敌部落的青年,之后在雪山坑拍摄森林大战,在武岭石门山拍摄莫那跳舞,在明池拍摄诀别戏,还在福寿山、合欢步道、人止关、林口等地取景,并在实地搭建马赫坡部落,这些地方都重峦叠嶂、巨石林立,有着山间步道、溪上吊桥,有着清新秀丽的瀑布、壮阔的溪谷风光。影片真实地再现了赛德克族的原生态生活环境。 渔猎耕织、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方式 在这群山环绕之间,赛德克族过着渔猎耕织、茹毛饮血的生活。观看影片得知,男子通常猎取的兽类有鹿、山猪、猴子等,狩猎工具有火枪、弯刀、镖等。影片中莫那鲁道射

台湾原住民-赛夏族

塞夏族 塞夏族在台灣地區的關係位置

賽夏族夾雜於泰雅族與客家人之間,所以賽夏人大部份會講泰雅語與客語,甚至以此兩種語言為日常用語。一提到賽夏族,大家立刻聯想到充滿神秘色彩,難以理解的矮靈祭。相傳過去賽夏族和矮人taai(ta'ay)毗鄰而居,矮人傳授賽夏人農耕、醫術、及祭祀歌舞,賽夏人將其視為恩人,每當舉行祭典節慶時,都會請矮人前來飲酒作樂。但是矮人常常調戲賽夏族婦女,賽夏族隱忍許久後決定報復,設計殺害了許多矮人,存活下來的矮人詛咒賽夏人將會招逢連年災害、穀物歉收果然應驗成真。賽夏族人因此年年舉辦「矮靈祭」,祈求矮靈不再降禍於賽夏族人。賽夏族矮靈祭便在賽夏族人恩怨情仇的複雜心理下延續至今。不僅如此,日常生活中也多嚴格遵守許多與矮靈祭相關的禁忌和避諱。賽夏族人對於矮靈的敬畏,由此可見一班。 聚落特性: 賽夏族為分散的部落,此種部落形式是:部落入口分散在若干個小聚落,集合這些小聚落構成一個部落。同時每一個小聚落維持著平等地位,很少有一個中心聚落存在的情形。 一、 組成特色 賽夏族的家族制度為父系制。家族中以男性為家長,女性不能執行家長權,除非家中沒有男性。賽夏族以 「同姓之人」組成氏族,氏族成員間具有共同父系祖先。大部分是以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天文或生理現象而命名。氏族具有多重的社會運作功能: 1.同一姓氏的成員絕對不得通婚。 2.不同氏族各負有特定的重要祭儀。 3.也是共同開墾、築屋、獵隊等最基本的行動單位。 二、 財產繼承

家族與個人財產的繼承之法為長男繼承制,方式如下: (1)家屋與主要家族財產,由長子或幼子繼承主要部份,其餘酌量分配諸子。女子如非招贅繼嗣其家族系統者,無承受家族財產之權利。 (2)個人財產屬於男子者,父系繼承;屬於女用者,母系繼承。 三、婚姻 日據之前賽夏族人盛行交換婚,即通婚雙方,互換女兒。另有買賣婚、勞役婚為輔。至於搶奪婚則用於再婚之儀式,先經雙方家長同意,如女子不肯時則強行搶奪。交換婚改變為現今之嫁娶婚,由勞役婚改變為招贅婚,而買賣婚則存在於異族通婚中,搶奪婚則已絕跡。 賽夏族禁婚範圍包括: (1)同姓百世不婚。 (2)有仇敵關係者,在未達成和解之前雙方戶不通婚。 (3)居住於同一家屋內,雖無血緣關係亦在禁婚之列。 (4)同胞之配偶,雖寡可再嫁,但不可娶。 (5)母方親戚在一定範圍內禁婚,及同一個外祖父之表兄妹間禁婚。 賽夏族(Saisiat、Saisiyat)為台灣原住民,居住於海拔高度約五百公尺至一千五百公尺間,人口約五千餘人,是台灣原住民山區人口最少數的一族,也是分佈範圍最狹窄的一族,南庄的族人多半會說客語,而五峰鄉的族人大多以泰雅語為主,深受鄰近泰雅族及客家影響,以矮靈祭聞名。 傳說賽夏族的祖先發源於大霸尖山,洪水時期南下到達南阿里山附近,沿著海邊到達後來的居住地。賽夏族對外自稱「Saisiat」古稱獅設族,分南北二群:北賽夏自稱(Sai-kirapa)又稱大隘群,分佈於鵝公髻山麓一帶;南賽夏自稱(Sai-waro)又稱東河群,分佈於鵝公髻山麓附近。現在北群主要分佈新竹縣五峰鄉大隘村上大隘高峰茅圃竹東鎮。南群分佈較廣有南庄鄉東河向天湖蓬萊八卦力平地鄉則有獅潭鄉百壽村等地。 賽夏族起源傳說依居住地域而有不同的說法,當時尚無文字,都由長輩口傳: 1.東北部的賽夏族傳說:洪水發生時,僅存於大霸尖山(papak-waka,或oppeh-naboon) 之夫妻為始祖,其子孫到大湖、苗栗後再向南庄,到目前居住之地。 2.中部的賽夏族傳說:與東北部一樣是從大霸尖山的洪水傳說開始,他們南下到達tamari 或tamei(據說是阿里山附近),再沿著海邊到達竹南、後龍一帶居住,按著再往山裡走,竹東、北埔部曾經居住過,目前分佈於台灣北部中央山脈西側新竹縣竹東五峰鄉五指山區與苗栗縣獅潭、南庄大東溪一帶,夾雜於泰雅族和客家人之間,深受漢人和泰雅族習俗影響。 3.西南部的賽夏族傳說:洪水傳說的地點為附近的加裡山(rainainura或pencon)後移至 沿海的後龍附近,居住甚久以後逐漸往山腳地帶移住。 賽夏族的語言分南北二方言群,據語言學家推測是較古老的南島語言,可能出現在台灣的時間較早。為了適應當地社會環境,賽夏人大部份會講國語、甚至以此種語言為日常用語,自我族群的語言反而日漸淡忘,但因政府意識到各族群語言之重要性,開始推動「族語認證」。才逐漸恢復原本賽夏語的使用人數。

论析台湾原住民权利运动

论文关键词:台湾原住民;困境;原权运动论文摘要:台湾原住民族的衰弱是近代台湾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随着整个原住民族群边缘化程度加剧.原住民问题遂成为台湾社会一大社会难题。为争取生存空间,维护少数民族权利,20世纪80年代,原住民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原住民权利运动”,简称“原权运动”。在台湾政治“民主化”与“本土化”的双重作用下,“原权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该运动虽声势浩大,却因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波折不断;原住民群体的边缘地位也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在社会发展中难得实惠。一、从中心到边缘:台湾原住民的现实困境台湾原住民指的是在明清时期大陆汉族人民大规模人台之前便居住在台湾岛内的土著。连横有言:“台湾故东番之地,越在南纪,中倚层峦,四面环海,荒古以来,不通人世。土番魑结,千百成群,裸体束腰,射飞逐走,犹是游牧之代。以今石器考之,远在五千年前,高山之番,实为原始”…;同时,通过大量考古资料及人类学调查,台湾原住民已被证实确为台湾岛内最早的居住者和开拓者。学界按汉化程度将其分为山地高山族与平埔族,前者包括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曹族、排湾族、鲁凯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等共九族,主要居于高山或海岛;后者通常指西拉雅、洪雅、巴布萨、巴则海、拍瀑拉、道卡则、凯达格兰、噶玛兰共八族,多分布于西部平原。根据最新统计,台湾原住民约为4l万人,占总人口的1.8%2。为方便研究,本文所谓的台湾原住民仅以山地高山族为指涉对象。几千年来台湾原住民一直过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世界其他文明中心普遍隔绝的生活。在这期间虽问或有外力介入,但对身处高山或海岛的台湾原住民而言,外来的影响微乎其微,仍保留较为完整且独立的原始部落形态。然17世纪以降,台湾相继遭受西班牙、荷兰以及日本的殖民统治;经历了清政府治台期间的“理番政策”、“剃发归顺”;国民党“光复”及1949年的入主建设,外来影响开始在原住民的语言、服饰、生产生活以及宗教文化上挥之不去。外力的强人虽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原住民的生产方式,使其逐步脱离原始蛮荒,生活品质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其掠夺剥削特性更使原本“王化不到”的原住民部落在现代文明面前脆弱不堪,台湾原住民不断从“边远”走向“边缘”。近几十年来,部落文化愈发衰弱,族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山林、耕地被占,生态环境遭破坏,生存空间急剧缩小;为维持生计,许多青壮年走向都市,部落人口大量外移,传统技艺难以维系;加之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入侵,祭祀礼仪相继废弛;而在汉人主导的都市,原住民又因教育水平低下,专业技术及职业训练匮乏,只能从事最脏最累的粗笨体力活,平均收入仅为“其他居民的三分之~至三分之二”,原住民逐渐成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二、伸张权利:台湾原住民权利运动为伸张原住民的基本权利,改变少数民族群体在台湾社会中的弱势地位,部分台湾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于20世纪80年代发起了维护自身民族权益的政治运动——“原住民权利运动”,简称“原权运动”。适逢7、80年代岛内及国际环境都经历了巨大变化,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又为“原权运动”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台湾社会在20世纪60年代已完成经济自由化过程,但政治民主化进程却迟迟未见启动,于是岛内存在着经济自由化与政治民主化的紧张关系,政治运动不断。而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使得国民党“党国”统治的合法性遭到台湾岛内及国际社会的普遍质疑,威权体制松动,民主化进程随之启动,价值观趋于多元,台湾社会政治开始经历一轮“由破到立”的过程:以往台湾政治生态中处于边缘的弱势群体为优化社会稀缺资源的配置纷纷借机反弹,拒斥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国际上,“1957年,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ilo)通过了关于保护土著人和部落居民权利的《土著和部落人口公约》;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27条提出要保护人种的、宗教的或语言的少数人;1970年,联合国防止歧视保护少数小组委员会建议对土著人遭受的歧视问题进行综合的研究”。“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涉及土著人问题的《圣何塞宣言》,1982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通过决议,授权防止歧视和保护少数小组委员会建立土著人工作组,每年举行一次会议讨论全球范围内的土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